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2024-09-2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共10篇)

1.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一

摘要: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数字艺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很多文化艺术形式都有了很好的结合,并且表现突出。数字艺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数字艺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传承,也可以在传统艺术文化中加入新兴文化产物的元素,数字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也是如此。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传统茶文化需要进行创新和改变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而其与数字艺术的结合是很好的契机,可以在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让其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介绍了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过程,分析了数字艺术与茶文化结合的特点,最后对两者未来的结合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艺术;茶文化;结合;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涵盖了艺术范围,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呈现出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且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再现。这样让传统茶文化很好的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凸显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意识。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能充分帮助传统茶文化进行艺术转型,拓宽传统茶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2.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二

一、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数字技术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 对传统传媒格局带来很大冲击。从传媒发展格局看, 数字化已经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着传媒文化产业。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 传媒产业正在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基于互联网进行数字内容传播的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一)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媒体层出不穷, 媒体形式更加多样化, 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智能终端等数字新媒体占据传媒市场;与此同时, 传媒、电信、计算机、信息产业的产业界限日渐模糊, 各传媒产业之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深;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传媒产业走上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都在发生变革。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指出:2014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在调整中稳步前进, 在融合中寻求突破。从宏观层面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呈现出崭新面貌, 经济增长速度平缓稳定,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63.64万亿元, 同比增长7.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已直接映射在产业规模的增长上,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传媒业亦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①报告指出, 互联网不但对传统媒体具有替代效应, 也通过媒体融合形成促进力, 使传媒产业保持整体稳定增长的态势, 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不断走向深化。

(二) 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传媒文化产业中的基础, 出版业正面临着新变革, 传统出版正在萎缩, 而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 未来五年, 数字出版产值将超过7000亿, 较目前产值翻7倍。②

2014年, 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 较2013年增长9.4%;利润总额1563.7亿元, 增长8.6%;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8726.7亿元, 增长8.8%;③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 较2013年增长33.4%;利润总额265.7亿元, 增长33.3%。④虽然传统出版业产值仍占据绝大部分, 但数字出版增速明显加快, 而且《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把绿色印刷和数字化印刷工程列入新闻出版产业振兴工程, 明确指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 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 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

(三) 媒体资源整合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强调, 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①

打造新型媒体集团, 整合媒体资源, 是增强传媒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专家指出这是十七大“文化产业大跃进”以来的最好政策机遇, 有可能扶持出市值上千亿的巨型国有传媒航母。②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大势所趋, 也是顺应潮流和发展方向的。不过, 目前国内的传媒集团依然处在市场与体制之间的两难境地, 地方媒体又缺乏主流意识和创意动力, 需适当收编, 整合归类, 不能分散, 应统一管理。以新型产业化运作模式, 全方位打造全新媒体品牌, 多元化立体营销, 用强势品牌整合媒体资源,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发展, 建立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组建适应市场化、产业化的大型传媒集团, 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认为, 在新老媒体交融之际, 数字、移动已成为中国传媒图景中重要的特征, 技术更新、经营创新、融合发展将是传媒产业每一个活跃主体前进的方向。③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 抓住机遇、解决发展困境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传媒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文化产业的振兴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国力的发展与壮大, 而对数字技术的利用与改革, 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数字技术与传媒文化产业的转型并没有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发展, 而我国传媒产业人才缺乏, 原创能力不足,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原创资源匮乏, 同质化现象严重

传媒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 而我国传媒文化产品原创资源匮乏,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约翰·霍金斯曾经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过这样的评论:“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创意文化特点, 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但对中国却始终无法归纳, 因为目前中国创意产业还缺乏个性, 让我无法总结。”④他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并未表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 而且缺乏文化创造性和个性。大量山寨版的抄袭模仿, 使产业链从上游就发生了断裂, 很多企业沦为国外创意产业的加工厂, 即便有好的创意, 也因缺乏下游的市场运作, 经济价值难以实现。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丰艳对美国高校学生做的一份调查显示, 听音乐2小时以上的受众中 (含华人) , 听中国音乐的人数仅占1.59%;而国内29岁以内的年轻人, 却有96%的人经常听外国歌曲。这个趋势很可怕, 甚至让人预感文化危机。中国不缺音乐, 也不缺原创音乐, 缺的是原创精品音乐。

目前全球模式节目交易市场总额高达200亿元, 并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增长。⑤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 70%以上的节目都来自欧洲国家。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 韩国综艺节目引进掀起高潮, 韩国综艺在中国综艺节目的占比更是高达43.27%。而我国则基本处于模式节目输入国地位, 输出量少之又少。而我国近几年走红的综艺节目90%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 各大电视台对节目的比拼不是靠原创品牌而是依靠引进节目模式, 本土原创品牌少之又少, 发展步履维艰。传媒文化产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过度依赖引进国外产品, 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摆脱对国外传媒产品的依赖, 突破引进模式的制约, 创新发展, 打造属于中国本土的传媒文化品牌, 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二) 大数据对传媒文化产业的冲击加深

1.泛媒体化现象加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 社会化媒体纷纷涌现。这些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且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非传统的网站运营商。电子商务平台在推进应用社会化的同时, 也在不断向媒体化发展——它们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人们在使用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交往的过程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并进而对受众偏好、兴趣等因素做出分析和预测, 结合自身产业数据基础, 利用销售渠道实施销售行为, 加大传媒文化产业的压力。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为例, 其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分析所得数据通过淘宝、天猫平台进行推送, 以拓展销售渠道和宣传产品。阿里巴巴营业额的60%到80%来自淘宝和天猫的广告收入, 这种广告发展模式分割了传媒产业的利润空间, 泛媒体化的现状是大量的网页销售和平台推广不断渗透传媒产业, 使传媒产业的利润被不断加入的外来者所分享, 对传媒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2.大数据改变内容生产模式。计算机将部分取代记者、编辑进行新闻写作, 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美联社、《纽约时报》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撰写一些财经、体育类等程式化的稿件, 而且在新闻聚合阅读领域, 精确“算法”逐渐取代人工。早在2011年Narrative Science公司就通过收集i Phone手机用户在应用程序Game Changer中输入的比赛数据写出了一篇新闻报道, 而且该软件仅在2011年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写出了大约40万则关于少年棒球联盟的新闻。①2015年9月10日, 腾讯财经发表《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一文就是由腾讯财经开发的机器人“Dreamwriter”写出来的, 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 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利用机器人协同写稿, 将引发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

3.大数据改变传媒组织结构。传媒机构内部面临新一轮的转型重组。美国新闻集团近日对旗下的道琼斯新闻出版部门进行重组, 包括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在内的新闻机构将经历近百人规模的裁员。与此同时, 集团将增加数十个数字新闻的职位, 包括社交媒体服务、读者数据分析等, 将资源转移至数字媒体及核心报道领域, 以期实现让新闻编辑室“彻底转型”, 成为世界第一大数字新闻组织。这意味着, 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适应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 既能生产数据, 也能对数据进行解读分析的综合处理, 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不能仅仅把大数据技术作为拓宽传播渠道的方式, 而是要深入挖掘大数据的潜力, 充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三) 版权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虽已取得巨大的进步, 但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由传统的出版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盗版猖獗、数字出版版权归属存在争议等严重影响我国传媒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 盗版现象严重, 网络侵权频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内容复制的难度大大降低, 盗版更加容易, 复制成本较低, 加上各种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建设, 这在提高传播广泛性的同时, 也增大了版权保护的难度。用户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和第三方平台下载、转载和分享内容作品, 各种阅读网站也免费向用户提供下载资源谋取自身利益, 而这些数字资源很大一部分是未经授权非法转载的。而且网络侵权盗版现象严重, 围绕数字版权的诉讼案件也大幅增长,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盛大文学诉讼百度侵权、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向谷歌数字图书馆维权、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等。我国版权意识相比欧美国家较弱, 而且人们习惯了从网上免费获取各种资源, 付费意识薄弱, 这都严重制约数字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 版权归属模糊, 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多元化。传统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单位 (平台) →发行商→实体终端→读者。产业链条完整清晰。而出版集团数字化发展之后, 出版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数字出版企业、内容出版企业、内容投送与传播机构之外、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等技术供应商和版权代理服务器、第三方支付、网银系统等也加入数字化的产业链中来, ②如图1所示:

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主体多元化,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矛盾冲突的加剧, 数字出版版权归属模糊。例如: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或者数字出版授权合同对电子版权、数字版权约定不清;代理商、运营商虚假授权;作者和出版社双重授权, 重复授权;数字出版商未经授权擅自使用, 等等。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涉及数字出版产业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 这直接影响到数字内容质量的提升和保护。没有规范的版权授权, 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内容创作的积极性降低, 数字出版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 这些都严重制约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四) 复合创新型人才缺乏, 后劲不足

2015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2和图3数据存在一定关联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媒体的转型, 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且直接反映在各大媒体在主流招聘网站的岗位描述中。如图所示: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 大量的自媒体运营和产品经理的岗位人才需求出现在移动端和PC端的招聘网站中, 而机器学习和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直接增加了媒体对开发工程师和全媒体数字采编的要求。

由媒体/互联网媒体公司发布的人才需求职位可以明显看出传媒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市场对传媒人才的质量评价并不高, 如图4:

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传媒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水平的评价较高, 但对其专业动手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评价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媒市场对技术性、操作性人才的需求, 反映了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短板。传媒人才培养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媒人才的供需矛盾, 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加深对懂计算机、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传媒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传媒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供求矛盾突出。①曾有业内专家预测, 未来3到5年内, 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之多。②特别是对数字出版、数字产品营销的人才需求加大, 数字影视制作人才特别是网络流媒体和手机电影等新媒介人才需求量增大, 据相关统计其人才缺口在20万人左右。随着数字市场的开拓, 这个数据将呈继续增长的趋势。这种情况下, 人才储备跟不上产业的实际需求使创新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创造性劳动而发展的, 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产业,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创意人才。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开发、产品运营等新媒体人才储备不足, 复合创新型人才短缺, 已然成为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 使其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三、突破困境, 打造传媒文化强国

在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认识论中, 传播媒介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延伸, 媒介技术则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一种全新的媒介技术都要在人的感官感知中引进一种全新的尺度, 进而达到更有效率的传播效果。在数字技术背景下, 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延伸, 正视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充分挖掘人类对技术的运用和使用能力, 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认识, 积极培养人才, 从而突破困境, 打造优势传媒文化强国。

(一) “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传媒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千年中华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而我国传媒文化产业尤以广播电视业传媒品牌多引进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原创品牌资源少, 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 充分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鼓励传媒行业的产业化转型, 鼓励兼并与重组, 打造传媒优势集团。如湖南报业和湖南广电分别进行整合, 潇湘晨报社和长株潭报社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整体划转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湖南广播电视台和芒果传媒资源整合成立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迈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重要一步;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自由竞争,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推进跨国传媒集团的建设;加大对传媒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扶植中小传媒企业的发展, 使其做大做强;推进传媒产业链的建设, 打破行业垄断, 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同时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 深入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传媒产业和文化资源的融合, 推进本土节目的创新与开发, 并积极向全球推广, 打造国家传媒品牌, 提升国家影响力。

(二) 推进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 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全产业互联网时代, 将大数据转化为经济效益。 (1) 政府应加强对数字技术开发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 加大数据的开放共享, 完善数据库的建立。 (2) 加深大数据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 实现“互联网+”的转型升级, 以媒体为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精准媒体, 实现媒体的数字化。 (3) 加强大数据产品的开发, 新浪财经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出自己开发的大数据产品“投资宜”, 充分利用新浪财经的大数据平台。 (4) 坚持创新, 鼓励创新, 加大数字技术、大数据的创新力度, 以创新推动技术的开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推进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也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三) 加强版权保护力度, 引导正版消费理念

2010年10月以来, 国务院在全国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多项行动, 不断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力度, 强化了版权行政执法作用。除了加强版权行政执法体系的建设, 也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版权法律体系, 抓紧对《著作权法》及与此相配套的条例、规章进行修订, 使我国版权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要进一步依法惩处侵权盗版行为,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加快版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做好版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明确产权归属;开展全民版权意识的教育工作, 广泛地对公众进行版权普及和宣传, 提高公民的版权保护意识;完善版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加强与国际的版权保护对接, 推行“走出去”战略, 积极把中国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 培养人才, 夯实基础

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呼唤教育改革的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以及产业模式的更新换代。中国传媒大学今年将新增数据新闻方向, 主要培养专门从事数据新闻报道、挖掘、分析的高级人才, 人才的培养需要传媒高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积极顺应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趋势, 培养懂技术、懂数据、懂媒体、懂营销的全媒体融合人才。同时, 高校传媒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要打破壁垒, 加强传媒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互通, 尤其是传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数统、计算机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 传媒从业人员也要积极顺应传媒人的转型趋势, 拓展思路, 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产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如积极运营微信公众号、APP等移动数字平台, 以内容为基础, 推动传媒产业链的延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转变观念, 从自身做起, 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传媒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夯实采写编评的基础, 同时要注意学习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五) 优化传媒产业园区

推进传媒产业园区建设也是推进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目前上海已有1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 (上海) 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都汇集于此, 产业门类集聚、功能定位明晰, 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入侧重提升内涵的全新发展阶段。产业园区不应仅仅停留在产业的集聚与整合, 而是要充分利用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并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 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 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园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数字出版、数字产品开发等技术要素, 引进数字化媒体, 吸收数字印刷、出版、产品营销等技术型人才, 实现产业园区的优化建设。

四、结语

报网融合、数字化出版、移动终端的研发推广等推动传媒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发展。然而我国传媒文化产业还存在原创资源不足、版权问题、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人才缺乏等问题, 制约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推进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加强数字出版版权保护, 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推进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 探究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实现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孝章, 张志林, 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周锦, 吴建军.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J].阅江学刊, 2014 (5) :62-68.

[3]方卿, 曾元祥.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9) :6-7.

3.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三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人类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化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是公共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中国最有前途最大亮点的文化艺术之一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必不可少,并将引领着社会发展思潮。因而,文化馆始终能够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并将文化馆的特征、性质和任务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我国,文化馆是通过政府机关设置的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传播机构,主要是服务于大众,以提高国民思想觉悟与精神质量为其目标和发展依据。调查显示,在以往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馆都能充分挥其作用,将中国社会公共文化及意识形态在公众中传播开来。所以,文化馆不仅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群众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数字文化馆工作,提高全民公共文化素质,是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发展、文化科技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和明显增强。新时期文化馆如何“借信息数字化”之力,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是一个应当被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传统文化馆的服务形式因其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新型的数字文化馆以其不可比拟的多元性、高效性和开放性,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突破。数字文化馆将综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显示技术以及智能家居技术打造一个整合计算机、移动终端、户外交互式电子屏以及智能电视网络的立体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需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宗旨,具体来说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功能:

1、文化传播

数字文化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通过建设文化馆网站、馆内数字化服务室或电子阅览室等作为主要载体,整合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构建数字文化馆的基本框架。数字文化馆首先应当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包括数字化期刊、报纸、杂志、电子书、文化动漫产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同时,为防止千篇一律、资源重复,各地的数字文化馆在收录信息资源时也应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吸收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成果、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例如,同安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可以将莲花褒歌、农民画、宋江阵、车鼓弄等闽南传统民间艺术打造成文化品牌,突出精品,体现特色,通过在线视频、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数字文化馆建成之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在电脑、手机、户外电子屏或智能电视等新媒体终端享受高效的文化信息服务,同时还能共享多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成果,这将极大地提高文化资源的传播效率及利用率,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

2、文化生活

互联网以其无所不包的特性以及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方式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数字文化馆也可打破传统文化馆服务内容的局限性,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建设,提供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文化生活服务。例如,加入“电子地图”版块,标注当地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的路线图;加入“生活资讯”版块,汇聚优质的生活信息及热点资讯,提供养生健身、旅游饮食等本地生活导航;加入“心理关怀”版块,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心理辅导,关爱弱势群体。通过数字文化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的现代化数字文化生活。

3、社交娱乐

数字文化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实用性与娱乐性,直接影响受众体对产品的选择,因此其栏目内容要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来设置,除了精彩之外还要让他们乐于接受、便于选择,具备一定的社交娱乐功能。通过提供视频点播、网络游戏、在线聊天室等功能方式,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需求,倡导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数字文化休闲娱乐方式,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教育培训

在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数字文化馆要加强与教育、科研等系统及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合作共建、互联互通,创建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利用先进的数据库“云服务”技术,共享多个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库,实现互利共赢。结合多种先进的网络与智能化技术打造数字化、多功能的数字文化馆,依托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提供在线讲座、远程教育、数字教育资源,搭建文化馆免费培训、讲座的数字化平台,使文化教育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5、互动桥梁

数字文化馆为人民群众与传统文化馆之间搭起了一座互动沟通的信息桥梁。传统文化馆通过公告栏通知的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而数字文化馆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互联网平台,文化馆可以及时快捷地向群众进行文化政策宣传,发布文化资讯、免费培训、免费讲座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同时,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在线查询最新的文化信息,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在线报名、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三、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的立体服务中如何正能量发挥作用

数字文化馆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以人为本,切实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数字文化馆的立体服务中,文化馆应当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针对组织管理、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

1、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文化馆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新时期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依托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注重与教育、科研等系统的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推广普及工作,让群众充分了解、充分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切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2、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工作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文化馆要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全方位、多渠道地征集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吸收当地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成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馆要建立群众对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意见表、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突出精品,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建设。另外,通过加强与掌握先进技术和丰富内容资源的数字传媒业的合作共建,依托其提供的数字出版物、垂直门户服务、信息数据库等多种公共文化产品,提升数字文化资源的时效性与全面性。

3、加强专门性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专门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数字文化馆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数字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二要不断完善开放型人才体系,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坚持开放式的人才观,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门人才培养、引进体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要拓宽视野,把社会工作者、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人才配置工作,以适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4.数字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篇四

数字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特征日益显著,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物联网、数字平台到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推动了产业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重塑全球市场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倒逼这一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各产业领域业态及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数字技术在提升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拉动就业及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等方面的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对此,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数字技术更加高效地运用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范式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优效率的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达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目的。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施策:

营造有利于数字技术发展应用的创新生态体系。以促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为出发点,优化数字经济融通创新支撑能力。在专利应用转化方面,考虑更新现有专利制度,调整专利管理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平衡好专利技术权益与创新推广、传播应用之间的收益关系,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调整形成适应数字经济融通创新需求的技术专利体系。在创新协同方面,支持“产学研金”跨组织管理协作,畅通企业向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数字技术支持途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作用,确保创新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扩大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溢出效应,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生态圈。在税收激励方面,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适度倾斜,对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人员给予工资税收减免以及研发税收免抵扣等,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企业及个人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涉及数字技术的公共研发预算,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研发投入上的强大支持作用。增加公共研发项目投入,协助突破企业及个人研发技术模式的局限性。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许多私营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研发均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其中,应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扶持,可考虑设立资助性项目,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创新研究和技术转移项目。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全社会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创新型经济建设的能力水平。

完善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竞争的政策治理机制。统筹部门力量,从管制与促进双向发力,确保政策治理的敏捷性,及时调整出台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加强管制方面,以维护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原则,密切关注数字市场中伴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型垄断现象,剖析检视垄断结构增长问题,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竞争政策。在这其中,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命脉。应处理好数据使用、访问、便携性、开放、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聚集独占实施监管,由事后控制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过程治理转变提升。在优化促进方面,形成部门合力,共同谋划数字市场促进竞争政策,鼓励加强基于数字技术协同、柔性技术服务的多方生产合作。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撑作用,加深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惠及更广泛企业主体和劳动力群体,消除不同人群、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强化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发挥创新引领优势作用。

5.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数字经济心得 篇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国之重器”相继锻造诞生,见证着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各国争先恐后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望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更加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展望“十四五”,更应大力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添“才”加“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发展动能。

导向驱动,以目标需求“点燃火种”。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引擎,先行一步将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需求这个“点火器”,科技创新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再好的创新也未必能“点燃”发展之火。因此,创新科技必须牢牢牵住“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的“牛鼻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点燃必不可少的发展“火种”。对于“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让堵点难点迎刃而解。

人才驱动,以核心技术“抬高火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如果说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所需的必备“燃料”,那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则是发展“燃料”的“核动力”。“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为发展之火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要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注重培育人才、打造人才、发展人才,汇聚创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科技人才的发展“动能”。

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通风送氧”。俗话说“火要虚”,实质是将可燃物架空一些,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才能更旺。科技创新“燃料”能否让发展之火“燃”得更旺,需要制度创新给予有力支撑形成“架空层”,方能让科技创新“燃料”有效释放潜能。一方面,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发展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及时解决人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6.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六

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刘云山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扩大投融资渠道,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从战略高度审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要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7.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七

一、数字影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由传统影院升级而来的数字影院是目前发展较快的现代文化传播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包括文化传播服务体系, 也包括文化娱乐服务体系, 数字影院兼具这两方面的功能, 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质, 就是文化从业群体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影院是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设施, 为公众提供影视信息传递和影视产品放映服务, 是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展示平台, 具备公共文化服务实质。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具有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数字影院应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围。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 是公益化、社会化、系统化。一般情况下, 数字影院属于文化企业范畴, 具备商业属性, 不同于完全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但这并不能抹杀其作为公共文化传播媒介潜在的公益特征。真正成功的数字影院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

2011年3月4日, 河北省首批试点县数字影院建设总结暨全省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提出, 数字影院建设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县城数字影院建设作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强力推进, 为全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做出积极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数字影院建设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并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数字影院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紧密关系, 不言而喻。

二、把数字影院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近几年我国数字影院建设发展迅速, 已基本取代传统影院成为城市居民获取、感受文化产品及信息最主要的场所之一。“传统电影院一直只能播放2%的影视内容, 而98%的电影由于档期的限制不能播放———这是中国电影产业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发展短板。”网尚文化创始人、总裁黎锋说。数字影院因其自身优势, 拉长了这块短版, 成为中国电影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可以说数字影院的迅速发展, 决定了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向。

但在人们的认识中, 数字影院仍然是单纯的娱乐场所, 没有意识到其作为新媒体强大的文化宣传功能与教育功能。如何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把数字影院纳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真正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社会服务功能, 是摆在数字影院发展, 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两者前面共同的重要课题。

(一) 政府主导, 政策支持

把数字影院建设纳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政府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甚至财政投入, 鼓励其开展公益服务。数字影院建设应纳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使数字影院的选址更加合理化, 尽可能靠近居住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等人员聚集区域, 提高数字影院的利用率, 更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方便性原则;另一方面, 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加速数字影院的建设和现代化改造, 同时减轻数字影院的经营负担, 支持其更好地开展公益性服务, 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 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 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加强农村和学校数字电影院线建设, 改善放映条件, 提供公益服务, 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二) 大力开展公益活动

数字影院在享受政策倾斜的同时, 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经营过程中, 努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政府部门引导下, 针对城市居民, 配合社会宣传, 举办多种多样的公益放映。例如, 除了正常的商业放映活动之外, 定期安排公益放映等活动;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回顾展;为不同的社会团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等。2007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期间, 南京华星国际影城曾经举办影片《南京》的公益放映活动, 由华星影城和北京一民营企业联合拨款发起, 每天面向学生免费放映, 这次义举的口号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希望让更多的学生观众能够得到教科书上无法替代的深刻影像教育。2008年, 由中国影协高校电影联盟推出的, 北京世纪东方数字电影院线全程赞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国产影片进校园”活动, 选取了包括《开国大典》、《云水谣》等多部国产获奖影片, 在全国多个省市的一百多所高校巡回放映共计200多场, 社会效益显著。这种形式, 值得我们借鉴推广。在乡镇及农村, 尤其是针对中小学, 更应该加大力度, 确保每月都有放映活动。

举办公益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文化产品在经济属性之外的文化属性, 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气质和文明素质。同时也让更多人走进数字影院, 了解数字影院, 从客观起到宣传的作用, 提高影院知名度, 使影院具备更好的信息, 最终增加影院上座率, 增加影院收入,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 在高教区建立数字影院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媒体, 数字影院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在校大学生理应成为主要受众。但由于票价偏高, 和电影院远离高教区等因素, 大学生很少光顾数字影院。2009年对山西大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 大学生喜欢看电影的人数达78.5%, 而选择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只占到8.8%。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应该探讨一种新的数字影院的经营模式———在大学密集地区、甚至高校内部建立数字影院。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商业影院, 这些建立在大学内部的数字影院应该更多的考虑发挥其社会公益性与社会教育功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把重心放在配合大学生教育上, 甚至参与到大学教学之中去, 更多的播放主旋律影片和科教记录类影片。2008年, 中国影协高校电影联盟曾发起倡议:让电影又好又快走进高校!该联盟是由全国高校电影爱好者社团及其相关团体自愿结合组成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主要工作是在高校中开展优秀国产电影的宣传推介工作, 调研当今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电影的认知和需求, 扩大国产优秀电影在高校的影响, 推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此外, 2009年3月, 由联盟举办的“大学生视野中的中国电影———首届中国影协高校电影联盟大学生电影论坛”。在国内, 尤其是高校产生的影响巨大, 意义深远。

在校园数字影院建设方面, 成都理工大学的经验就值得借鉴。2010年, 该校与中国电影集团签订协议, 将在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建设中影院线的数字影院。这将成为中影集团院线旗下的首个高校数字影院。这一方面可以让电影走进校园, 使广大师生近距离接触电影, 在第一时间观看新片、大片;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走进影院, 在现代科技和高技术条件下获取其它方式无法取得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校数字影院的建设标志着学校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 也是实现数字影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有效途径。

(四) 利用数字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相比传统影院, 数字影院具备更多的技术优势, 例如实现3D放映。2010年, 随着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的影片《阿凡达》的公映, 使公众进一步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艺术享受, 实现更加逼真的3D放映效果。数字影院应该利用这些优势, 除了这些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产品, 还要举办高清晰的科教、纪录影片展映等活动。一方面使普通数字影院成为科普教育的基地, 展示科技魅力, 发挥教育职能;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科普数字影院。

(五) 用数字影院实现重大现场活动的高质量直播

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数字影院, 已经具备能够进行实况转播电影质量级别影视节目的能力, 甚至能够通过卫星进行3D直播。除了传统意义的影片放映, 数字影院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 信息量惊人。比如音乐会、体育比赛、重大新闻及庆典活动、远程教育和商务活动等的高品质实时高清影像放映。如今, 在美国及欧洲, 数字影院已经发展到节目类型可选择性的领域。利用数字传送技术, 可以直播正在进行的重大体育赛事或音乐会;歌剧和芭蕾节目的转播已经成为欧洲数字影院的新热点。例如, 在欧洲, 根据有关协议, 皇家歌剧院以及其他知名文艺演出公司的歌剧、芭蕾舞剧、和其它歌舞节目已经实现在数字影院放映。借助数字影院高科技的放映设备、先进的数字传送技术和专业的观赏环境观看重大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 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临场感, 观赏效果是电视、网络等其它信息传递平台所无法比拟的。

三、河北省发展数字影院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根据中央精神, 2010年11月, 河北省政府下发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 要求到2015年底, 全省电影产业具备一定规模, 并打造一个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电影龙头企业, 确立具有一定市场价值和业界影响力的河北电影制作品牌。这证明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数字影院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着力为数字影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为数字影院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 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字影院发展实施的策略上, 河北省的经验是:周密调查、科学决策、试点先行。省委宣传部根据对基层文化设施现状的调查发现, 在全省一百多家县级影院中, 只有一家影院能正常放映电影。但广大县城及周边居民对电影的需求却是很迫切的, 他们也渴望能像大中城市一样能看到最新的数字电影。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 一条新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那就是重点针对县城数字影院建设进行探索的模式。

2010年下半年, 有22个县作为试点, 成为县城数字影院建设的试点县。并按照“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省委宣传部拿出1100万专项资金进行补贴, 同时要求各县抓紧配套资金的落实, 并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数字影院建设。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并不是按照某一特定模式去推进, 而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采取新建、改建甚至租赁等方式解决影院场地问题;鼓励并帮助有条件的县及县级市建设综合性的电影城, 集读书休闲、餐饮购物为一体, 整合资源, 提高效率,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融资渠道方面, 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实现资金保障, 同时吸纳社会资金作为拓展, 并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数字影院建设。例如涉县科技影城、辛集市新视界影院、涿州市新苑阳影城等全省多家数字影院就是吸纳民营企业资金建设的。

2011年8月8日,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完成县城数字影院建设的通知》, 对全省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并加强对已经完成建设的数字影院的检查和验收工作。截止到2011年10月, 河北省149个县 (市) 区已全部完成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任务, 提前4年实现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

可以看出把数字影院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 有必要性, 也有可行性。发挥数字影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晓.电影院将不再仅仅是放电影的场所——数字影院带来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现代电影技术, 2008.

8.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八

阿维尼翁论坛全称为 “文化、经济与媒体发展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论坛,它是由法国公共和民间文化机构、文化创意从业人士、媒体人士、学者等积极参与构成的民间论坛。法国文化和通讯部从论坛设立以来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论坛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了品牌文化论坛。该论坛还专门设立网站,每年将论坛有影响力的讲演及讨论结集出版。

论坛每年11月在法国的阿维尼翁举办,每年设立一个主题,2011年的主题为“投资文化”,2012年的主题为 “文化,期盼的理由”,2013年的主题为“文化的能力”。从近三年论坛举办情况看,2011年论坛的影响力最大,参加人士的规格也最高。而从其主题上看,也是与经济最紧密相关的,具有很强大的现实意义。这次论坛中,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参加了分组论坛并做主旨发言,从政策层面为法国力图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走出欧洲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下文就萨科齐的发言以及讨论归纳法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设想进行了分析,供从业者、读者借鉴。

投资文化的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重要,但很多国家领导人对此的理解不尽一致,在金融危机后,普遍的认识是,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以通盘考虑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就此议题,原法国总统萨科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也是法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政策导向。萨科齐认为:“正是有了经济危机,才应当谈论文化,因为文化才是回应危机的首要问题。问题不是危机也不是文化,法国面对危机给出的答案是,要在文化领域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法国是经济危机三年以来唯一没有削减文化预算的发达国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文化创造力

萨科齐在讲演中特别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及文化创造者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的存在日益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因为文化使生活更有意义,它创造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为在个性化情感基础上更好地体会人类共同的情怀创造了前提。这种全球化的倾向导致了世界公民的一种共同的诉求,而这恰恰缘起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发现、理解和认同。但目前在数字文化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发行和销售渠道受到空前的挑战,不同的文化要素交织在一起甚至相互冲突,传统的书籍、唱片和电影的发行及销售渠道仅过了几年就已分崩离析,不论从系统,还是从运营角度看,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都需要对文化经济发展的模式重新考虑。

为此,萨科齐鲜明地阐述了法国的立场,这就是坚决捍卫作者的权利,因为不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就没有文化创造。法国是个保护艺术家知识产权历史悠久的国家。

从十八世纪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时代开始就产生了知识产权的概念。过去王公贵族迷恋于艺术家的作品,这实际上也是对其进行保护。后来艺术家挣脱了这种依附,有了独立性,而赋予这种独立性和尊严的恰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产权,依赖于私人性的慷慨是根本无法获得独立性的,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创作。萨科齐说:“我坚决不能接受,技术革命,不管它是多么有用或是多么正面,都不可颠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本原则。面对无节制的盗版行为,任何文化经济,任何法律形式都不可持续。”正是基于这种信念,萨科齐说,2005至2006年,正值总统竞选,有很亲近的朋友告诉我说,别提这些思想,以免丢掉年轻人的选票。有人甚至说,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场改变了一切的特殊革命,你将丧失掉这场竞选。尽管盗版已形成趋势和习惯,但这不能成为理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萨科齐推动成立了网络著作传播与权利保护高级机构(简称HADOPI)。“仅仅在这一法律实施几个月后,法国的盗版行为就消退了35%。因此,可以说这场战斗并没有输,越往前走,网民越会明白,虚拟社会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个起码准则的,如同在任何一个民主社会中一样。”同时,萨科齐也指出,所有互联网都是依靠丰富内容的网站而吸引网民,达到盈利的。内容和渠道应当是平等的,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在需要互联网传播作品的同时,也需要保护。

正是由于互联网的革命,文化传播才真正促成所谓世界化的趋势,而这其中最大的收益者是那些互联网的巨人,但问题是,这些巨型互联网公司在利用跨越国家的文化产品盈利时,纳税却是不平等的。“著作权人的权益不是个空洞的词汇,而是数字化产品的财政问题。因为,我们要问的是:谁为能够使我们在互联网上通联的基础设施买单?世界化使得互联网巨头在法国市场上赚了很多的钱,但他们却没有给法国缴赋任何的税,我不想说倒霉的是我们,我不接受这种状况。应当有一种平衡。不可以接受的是这类公司所有的客户在一个国家,而出于多缴税的担心将其合作者安排在另一个国家,但公司的税却缴在第三国!”

就此,萨科齐总结说,文化和互联网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两者汇集,相互理解,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基础,而它应当使互联网文化的创造和运营者在不损害(传统)文化创造者的前提下收益。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萨科齐在讨论文化与旅游业关系时说:“法国每年接待8000多万游客,如果法国没有文化,没有画家、作家、建筑设计师、文化遗产,凭什么吸引这么多游客?政治家也同样认为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文化是素不相识的男女可以得到共同感受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不是位于生活的边缘,文化是我们自身的认同。文化与固步自封、宗派主义、俗旧老套、保守主义、俯首帖耳、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格格不入。”

正是这种文化创新动力才使法国在摆脱金融危机的道路上另辟蹊径。萨科齐举了几个旅游与文化结合创造新型文化经济的实例:

西班牙钢铁城比尔堡被经济危机拖垮了,整个城市和关联区域沦为废墟,因为那里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和冶金业相关的。但这个城市却找到一种拯救的方法,拿它的独特建筑和文化做赌注重建经济。建筑艺术方面独树一帜是弗兰克·盖里的设计,而文化方面则以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吸引游客。正是这两个文化方面的创意每年为比尔堡带来2.1亿欧元的文化活动收入,仅博物馆相关的旅游活动就为比尔堡市带来额外的3000万欧元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文化投资拯救了比尔堡。

nlc202309012219

两个德国统一后,定都在柏林,而柏林确实是个建筑非常奇特的城市。柏林能够成为首都,其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最初吸引企业进驻柏林还是挺费劲的,但这个城市却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今天德国首都13%的就业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

英国利物浦曾遭受灾难,一度衰落,但史无前例的文化产业投资却拯救了这个城市,还有鲁尔(德国)、艾森(德国)、多特蒙德(德国)、杜森博格(荷兰)也都是通过大规模的文化投资获得转机,重振经济。

法国也经历了这种城市功能的改造。莫塞勒区和梅兹市原来是法国的军事要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与军事相关的服务行业。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决定撤销这个军事基地后,梅兹市就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于是萨科齐政府做出决定,建设梅兹市蓬皮杜艺术中心,尽管有金融危机,但政府没有削减任何建设经费,中心建成后仅一年多时间就接待了超过100万的游客。萨科齐说,梅兹的现状就说明了一切,政府大规模投入是值得的。不仅于此,法国政府还做出决定,在楞斯开设卢浮宫分馆,展出非凡绝伦的收藏,因为楞斯曾经受两次剧烈的产业革命,传统的矿业和纺织业在经历危机后纷纷关闭。萨科齐很有信心地认为,卢浮宫分馆也会像梅兹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获得成功。另外,萨科齐还说,政府还计划在马赛开设地中海博物馆,在诺曼底省开设奥塞博物馆。尽管危机仍在肆虐,但文化投资在法国始终没有停止。

而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萨科齐说,法国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启动了一个4亿欧元的修缮文化遗产的预算,另有1亿多欧元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投入计划。这个计划旨在修缮50座大教堂和一般教堂。同样法国政府也在财政上支持将来会成为文化遗产的活态演出(Spectacle Vivant)。作为结论,萨科齐认为:“文化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介入,一种信念。投资文化以应对金融危机,就如同我们投资航天和健康领域一样。这也正是法国的优势所在。”

而就法国电影为何长盛不衰,萨科齐总结道:“如果要说明法国电影现状,可以很幸运地说,法国电影行业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健全的我们仍旧沿袭的行业体系。这才导致法国没有落入世界或欧洲一些国家电影行业明日黄花的境况。即或没有政府政策支持电影业的发展,这一体系仍然对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培养青少年文化消费习惯与文化普及

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一切所需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如游戏,电影,各类视频,图片,甚至数字化艺术品等。这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萨科齐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家庭条件不好的青少年,甚至家庭条件好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文化消费的家庭的孩子,也渐渐地失去对电影院和博物馆的兴趣。

为了重新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法国政府在文化与通讯部的牵头下做了一个实验项目,这个项目名称为“电影——中学”(CINE-LYCEE),政府出资买了200部电影版权并在中学放映,这种做法并不构成与商业电影院的竞争,相反,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在学校看电影的习惯,一旦出了学校门,这些孩子就可能形成新的电影消费群体。法国有264个受资助的演出场所、600多个演艺公司和数量庞大的演出节目,但这些演出有多少人看呢?文化演艺所需要的费用如何通过观众的文化消费得到补偿呢?这些问题是网络时代产生的,并不是说传统艺术场所,如电影院、剧场等相对网络没有竞争力,而是年轻人没有机会去享受,甚至不知道还有比网络文化消费更好的形式。因此,培养新一代的电影和各类演出的观众兴趣势在必行。这一思路如果可行,也许可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

实际上,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化普及的问题,只有让所有大众可以方便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大众的文化素质才会提高,相应的文化需求也就会被激发出来。为此,法国政府发起了一个名为“流动的博堡格”(Beaunourg Mobile)的高端艺术品普及项目。萨科齐在视察法国小镇寿蒙时发现这个项目很受欢迎。小镇有25000名居民,其中10000人参观了“流动的博堡格”,欣赏了包括克林(Klein)和毕加索在内的14个艺术家的顶级艺术品。萨科齐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一项研究表明,马尼市中19%的居民曾经去过博物馆。因此,这个项目说明将大博物馆的收藏分散在中小城市展出是很有需求的,对普及艺术很有帮助。一听说毕加索来了,市民们排队参观。很多人即使去巴黎路过博堡格也未见得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流动的博堡格”使大师的作品融入小城小镇,大师不再陌生。

从艺术普及角度看,萨科齐说,法国目前对18-25岁的青年及教师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这项举措实施以来收到较好的效果,萨科齐认为应当鼓励教师多参观博物馆,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参观兴趣,形成新的观众群体。但萨科齐认为,博物馆免费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是有价值的,同时博物馆也需要收入以维持其运转。

通过税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法国的增值税为19.6%,数字化的产品也一样,但纸本图书的销售增值税为7%,而新闻和活态剧行业却享受更低的2.1%增值税率。这也反映出法国政府通过税收扶持文化产业的意图。但数字文化产品却没有享受到与传统文化产品一样的优惠,为了扶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亚马逊这类数字文化巨头竞争,萨科齐坚决主张将数字化产品的增值税率降至与纸本图书一样。萨科齐政府的这一提案得到法国议会投票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作为结语,我们要说的是,之所以介绍2011年的阿维尼翁文化论坛,其意义就在于这一年论坛主题最贴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法国和中国一样,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大国。法国和中国分别代表着西方和东方的文明。法国政府投资文化的切入点和实践对中国大规模投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文化投资的热点是文化科技园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文化产品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文化旅游等;而法国则注重因地制宜地将过时的产业向文化旅游转型,同时投资对文化遗产的修缮,以及传统艺术和经典艺术的普及。法国的思路是在文化投资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普及,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并愿意欣赏、消费文化,这样才能使无法再生的文化经典不断创造价值,保持人们到法国旅游的兴趣。萨科齐在讨论文化时反复强调文化是人类共同情感的激发,从某种角度看,萨科齐的观点包含着更深层的经济因素。文化是情感表现不断延续的过程。不断阐释文化的内涵,激发并认同文化所蕴含的情感,这种需求正是人们到法国旅游,偿愿却情的原因,而这也是延续文化的基础,当文化真正成为人类精神归宿和不可或缺的食粮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自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也许,这也是投资文化在哲学和人类发展层面上的理由。

9.文化产业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是当代及未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高低。文化产业不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10.企业文化发展心得体会优秀 篇十

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更具有生命力,让企业可以不断持续发展。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是怎么看待的吧。

篇一

200x年是我们天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年”,锐意创新的时代要求鞭策着我们努力培植先进的企业文化。我们对企业文化塑造应该报一种什么样的期望,企业文化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成果?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塑造是为了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主要通过共同价值观及理念的贯彻落实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在天元,你总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你不用担心自己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重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追求不断地昭示着我们进取不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天元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作为天元的一员,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

其次,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我们要让天元企业文化出现在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传和阐释我们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还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领导风格、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等。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培养学习的文化,形成学习的氛围,提倡团队合作,经常与下属沟通和交流,定期进行反思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真谛;企业文化更要让员工“自己做”,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在体验时,是否考虑能够给员工一些利益,如轻松的沟通环境、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这些细节可以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好比我们在促销中的“尝一尝”。

第三,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长。我们要在狠抓公司各项管理的进程中,始终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其中,开展职工演唱会、诗歌朗诵、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帮助职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商战无情,随着外来超市的不断进入,零售业竞争硝烟弥漫。我们天元连锁要在挑战面前审时度势,要迎难而上、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力求从商品、企业,服务三个方面做大自己的品牌。

以“高品质,多品种、低价位”为经营宗旨,以“创石家庄人自己的连锁品牌,做石家庄人自己的低价卖场”为己任,打造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同时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成功的把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现代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之源。这样既增强了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品位,形成了天元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又激发了员工以企业为荣的学习力,创造力。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员工在企业中的成长,经常举办业务培训,将经营中总结的经验和学习心得与他们分享,并采用外出参观、跟班学习、组织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发展提供平台。同时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严格自律、刻苦学习、踏实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因为只有具备智慧和激情才能让我们的员工魅力持久。没有文化支持的企业干不成大事,不去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很好结合起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我们天元人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努力“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业绩、倡扬新风尚、建设新生活”,使大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心情舒畅地得到发展、得以创新,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将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象做优。

篇二

5月30日,董事长充满激情的8个小时的精彩讲解和培训,把经过十四年的积淀、沉蕴的企业文化,提炼了出来,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欢欣鼓舞,我深深地感到,新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当前企业发展的瓶颈一定会由此而突破,企业一定会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基业长青得到了切实保障!

整个企业文化体系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调,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精神,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温暖、温馨、尊重、自豪、激情。企业的使命由原来的大而空、遥远不可触摸演变为现在的“员工幸福,顾客满意”,更加现实、贴近大众心理;企业愿景由原来的模糊、不明确,变得更加具体、清晰:“员工实现梦想,企业健康长寿”;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用心服务、敢于担当、感恩回馈,不仅体现着做人的道理,更体现着立身于社会之道和生存法则;家文化的营造:爱心、信任、责任、宽容、和谐五大元素的融入,会把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熏陶得完美、完善、和谐、荣辱与共。“卖放心商品,做良心企业”的企业宗旨,彰显着企业生存的底线和社会良知的责任感。“诚信、务实、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永恒发展不变的精、气、神。

企业文化体系中的五大应用理念:人力资源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营销理念。是企业各个环节的实操行为规范,每一部分都包含有宗旨、目标、措施、策略,这些行为规范,不仅是企业价值的心灵取向、外在表现,更是企业要达到目标的理性选择,具有明确、清晰、健康、向上、实操性强的特点。

可以说新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在企业的发展史上应该是划时代的标志,它的推广必将成为企业的动力之源、治理之本、凝聚力之魂,是企业取得成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企业文化体系的确立后,如何推广宣传、落地生根,应该是下一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心得体会)以后我们应持续不断地将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渗透到大家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贯穿于每个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考核中,把企业文化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共有企业文化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才能轻易实现,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增强。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终极的效果。

我相信,在新的企业文化的指引、熏陶下,大家一定会在万果园大家庭里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心情舒畅地得到发展、得以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含金量,齐心合力将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象做优!愿每一个万果园人在万果园大家庭里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愿万果园企业健康发展基业长青!篇三

企业就像人一样,有躯干和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干就是行尸走兽,同样企业没有灵魂也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而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企业中,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力量。

通过总经理的培训我学习到,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是组成团队个体任何一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企业文化就和员工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提高员工素质和加强队伍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其中员工素质可以由12个字来概括,分别为思想、理想、道德、坚韧、纪律、创新,同时它也是国家提倡的四有新人的创新和发展。这12个字是人神两界所崇尚的人的品质的最高境界,修真的道路上布满来荆棘,环境是艰苦而恶劣,这也是为什么有苦行僧的原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为圣人的路很艰难,我们或许做不到那么多,但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坚持其中的几个,也大有裨益。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有个男嘉宾,全国著名的培训师,说要在多少年之后要超过新东方,口气很大,而在仔细了解他后发现,这么多年著名以来,没有存款和房子。所以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理论素质再好,再懂得很多很多道理,如果不落在地上实事求是的工作,再怎么做也只是空中楼阁,结不出任何果实,最后还落一个骗子的名声。所以我们要求企业文化为目标,夯实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践行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兢兢业业、知难而上、勇攀高峰。

通过总经理细致、风趣、丰富的解说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使我从一个简单的识别层面突然了解到其中的内涵,公司的企业文化目标是让每个员工生活的再好一点,这凸显了董事长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胸襟和情怀,经典理论上说,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的企业目标与经典理论相悖,却更好的说明了嘉隆地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司的经营宗旨是认真工作每一秒,快乐生活每一天。认真工作是快乐生活和生活再好一点的前提,认真工作不是僵硬死板的埋头苦干,不是弄虚作假的表面文章,是快乐的工作,高效的工作,工作不是压力不是硬着头皮的任务它是我们的生活,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工作快乐生活才快乐,才能把这种快乐当成一种习惯,进而才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上一篇:2024年xx地产年会主持词下一篇:诚实的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