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2024-08-22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精选9篇)

1.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篇一

班级

姓名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制作人曹文娟

组长李普选 第__1__周第__5_课时

《归去来兮辞 并序》学案

一、学习目标:1、2、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准确翻译第3、4段; 至少背会第3段;

感悟作者返璞归真、旷达超然的人生志趣和境界。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息”“悦”“乐”“棹”“善”“行”“聊”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情话”“有事”“亲戚”“窈窕”等古今异义词。

2、背诵第3段。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1、生读第3、4段,读准确,读流畅(3分钟)

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紧张自学。(6分钟)

3、扫除翻译障碍: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小组讨论。(3分钟)(1)古今异义词: 亲戚:古义

今义 情话:古义

今义 有事:古义

今义 窈窕:古义

今义

(2)文段重点词语(其中有活用现象)①请息交以绝游()

()

..②复驾言兮焉求().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展示讨论成果,小组展开翻译竞赛,点名抽查,答对加分,答错扣分,下课一并计入竞赛栏。

5、参照背记脉络,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记后两段。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 班级

姓名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制作人曹文娟

组长李普选 第__1__周第__5_课时

第三段

重申心志------结交乡故------出游方式------所见所感 第四段

承上三问------自我解答------寄情田园------乐夫天命

(三)当堂训练(15分钟)(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眷然有归欤之情(思念的样子)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勉强造作)

..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悟已往之不谏(不能挽回)..

D.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结束)....

2.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4.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世与我而相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 班级

姓名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制作人曹文娟

组长李普选 第__1__周第__5_课时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

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课例 篇二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0

课例简介:本教学课例选取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课堂实录”是教学中遇“变故”而讨论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致课堂上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尽,意未达。陶公到底“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人。”这位同学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家,一般乘船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有所不同,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没有完成预期任务,留了一点“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底是个预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处理突发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过于松散,直接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为古代抒情散文的选文,旨在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辞”的风格韵味。结合对作者生平志趣的了解,认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并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个个性解读。

二、学情分析

接触《归去来兮辞并序》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其他文学作品。学生的个人经验中,已经对陶渊明的生平、作品风格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作为高中学生,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人生追求和志趣也会有一定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掌握文中“来、胡、奚、而、以、谏、审、三径、容膝、策、扶老、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强化朗诵,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结合实际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辞赋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五、课时计划

2课时

六、教学思路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初步鉴赏。2.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七、教学具体流程

第1课时

疏通文意 初步感知

(一)课前导学 课前自主预习,包括:

1.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思想情感和人生志趣。

(二)课前预习成果巩固

1.请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意和作者人生志趣的理解分别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领会个别学生朗诵中蕴含的情感特点和语言特点,并进行比较。3.结合学生的朗诵情况,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和文意。通过Ppt展示疏通文意中的注意点,帮助学生整理盘点。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一稔(rěn)敛裳(liǎn)

2.实词

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 3.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欲何之 4.字形

惆怅 轻飏 遐观 白玉微瑕 空暇 假期 流憩 景翳翳 壶觞 桨棹 哀悼 掉头 遑遑 慌不择路 荒诞不经 装潢 人心惶惶 蝗虫 5.名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学生根据ppt的提示,自主巩固学习。

第2课时

领悟志趣

个性鉴赏

(一)课堂分组探究

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1.探究的角度提示

(1)文章的抒情手法

A.巧用动词抒怀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

B.写景状物抒情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C.直抒胸臆咏叹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2)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A.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文中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B.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C.文中虽用了不少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3)认识和评价文中表现的归隐选择

以一分为二的思想,分别认识和评价。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肯定既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A可以从从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的思想入、诗人的成就等方面入手探究

B.从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选择等方面评价。

(二)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交流

(三)总结与拓展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八、教学反思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说明 本文是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把握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是重点,特别是作为陶渊明的一篇代表作。陶渊明,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有人说“他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因此体会、探究、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是文本的核心;同时作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是必须背诵的篇目,学生应该在充分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背诵。

教学设想 把握思想,熟读成诵是要求,教学应该要注意两点,一是注重诵读,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审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对于我们现在有何积极的意义。

教学思路

总体说明,本文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文本介绍,第二步五步诵读,第三步是课外练笔。第一步主要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有关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心里上、思想上给学生一个仰视的观念,为能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做好铺垫;第二步是核心,通过反复的诵读逐步把握文本,有内容到思想,从走进去到走出来,全面理解把握陶渊明;第三步是把学生的看法形成文字,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具体说明

第一步,文本介绍。这部分应该包括常识回忆,作者介绍、作品介绍,补充内容。

“常识回忆”

主要是引导学生来对作者有个很基本的认识,要求学生自己把握、梳理,重点抓住《桃花源记》的内容和影响,对作者的大致认识,比如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求甚解”的意义,“五柳先生”的传说等等,可以让学生完成《桃花源记》的背诵,明白“桃花源”的思想内涵。

“作者介绍” 主要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补充说明有关陶渊明的一些知识。如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原因,家庭的贫寒,深受外祖父孟嘉之影响,喝酒的嗜好,思想上儒道和道学并存,性格上“质性自然”,“三仕三隐”,让学生知道陶渊明“为仕”的过程,“为仕”时间虽久但实际上时间只有四年,让学生明白陶渊明“为仕之无奈,归隐之坚决”。

“作品介绍” 侧重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

“补充内容” 主要是补充一些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林语堂 “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虚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表现这种爱好人生的情感的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宋李格非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宋欧阳修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第二步 五步诵读

1,“读熟”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读准,要求学生“读准文章的字音,读准文章的停顿”。注意以下的字

“瓶无储 犹望一稔 舟摇摇以轻飏 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而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或棹孤舟” 二是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文章的语调,注意音韵的变化。应该说这一步很简单,学生也很容易找出其中规律。

比如第一段押的是ei韵,第二段押an韵,第三段押ou韵,第四段押i韵,文章这种换韵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来推断可能的情感,为下面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有了一个铺垫。

2,“读明” 主要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应该说这一个要求比较简单,可以侧重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总结。分别是,“序言”中交代写作的缘由,其中有三条,一是为官不如意,二是质性自然,三是程氏妹亡故;第一段是“要回家”,第二段是“回到家”,第三段是“园外生活”,第四段是“人生感受”。3,“读懂” 这一步是读懂作者的情感的变化过程,叙事是本文的表象,“归家”只是一种形式,情感的变化才是本文的核心,无论是音韵的变化,还是叙事空间的转换,都是为作者情感的变化作铺垫的。要充分借助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老师示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读和学生的评,总之不要忽视读。同时学会告诉学生从文章中找一些体现作者情感的词来概括,最后让学生形成一种共识。可以参看下面的概括。

悲中落笔(痛悔悲哀→快意觉悟→归家渴求)胡 惆怅 独悲 悟 知

觉 恨 有悲转乐 家中之乐(欢欣→安适)载欣载奔 自酌 怡颜 寄傲 易安

园中之乐(自由→轻松)成趣 流憩 无心 倦飞知还 抚孤松盘桓

田园之乐(鄙弃→向往)息交绝游 悦亲戚 乐琴书 寻壑经丘

乐极生悲

感吾生之行休

悲中生智

态度境界(洒脱→自然)三个问句? 富贵非所愿 帝乡不可期 乐夫

天命复奚疑

4,“读深” 读古文目的不是仅仅局限于读懂文章自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了解把握作者,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去评判古人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然后联系现实,看看古人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实有何现实意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读得进去,还要读得出来。作为陶渊明这样一个在中国有着特定文化含义的个体,我们必须要做这样的尝试和探究,否则学生就不能准确把握诗人。当然这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老师引导。

具体的步骤

先要求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看看有哪些句子在文章中有体现,如“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之对应的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说明陶渊明对这些后人的影响;然后可以想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这样就可以逐渐理解诗人田园之乐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并概括陶渊明的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崇尚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他逃避的不适生活本身,而是那种污浊的政治”,他也不是追求那种超脱现实的生活,需要的是真实的能体现自我的真实世界,摈弃的是“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世界”,当然这种“自然”不能仅仅是指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明白田园诗不仅是写自然风光的诗,也真是有了这样的自然境界才可以让陶渊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才可以对人生始终充满着一种希望和激情,也真是有了这份激情,在陶渊明的文章里才表现出一种超人的力量,这一点对后代的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回想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如此,难怪有人说“陶渊明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最后还应该就这个天命展开一种介绍,告诉学生“天命”不是只狭隘的宿命论,因此把“信天命”单纯理解为“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不妥当的,当然也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消极的悲观的人生态度。

5,“会背” 要求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全篇。

第三步,课外练笔 就是要求学生学有所得,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形诸文字。有两个要求。一是写一篇对陶渊明认识的文章,字数600左右;

二是根据文章写出15句对仗的句子,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改造的。

教学反思

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能很好理解音韵的作用,在诵读时不能联系作者的情感;

二是不能很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不到作者行文的严密性,对“语言的自然”能够有很好的把握;

三是在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特别是理解陶渊明思想中有关“天命”的时候,总是存在把它界定为消极悲观的误区。

5.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篇五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

6.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篇六

《插田歌》作品介绍

《插田歌》的作者是刘禹锡,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6首。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意在讽喻朝政。

《插田歌》原文

插田歌[1](并序)

作者:唐·刘禹锡

连州城下[2],俯接村墟。偶登郡楼[3],适有所感[4],遂书其事为俚歌[5],以俟采诗者[6]。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7]。

农妇白纻裙[8],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9],嘤咛如竹枝[10]。

但闻怨响音[11],不辨俚语词[12]。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13]。

水平苗漠漠[14],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15]。

自言上计吏[16],年初离帝乡[17]。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18]。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19]。”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20],侬入无度数[21]。

昨来补卫士[22],唯用筒竹布[23]。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歌》注释

[1]插田:即插秧。

[2]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

[3]郡楼:郡城城楼。

[4]适:偶然。

[5]俚歌:民间歌谣。

[6]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资)考证也”。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谣,中含讽谕,希望能下情上达,引起皇帝注意。

[7]参差(cēn cī):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8]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

[9]郢中歌:楚歌。一说俚歌。《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和者数千人……”

[10]嘤咛(yīng níng):形容相和的声音。如竹枝:象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11]怨响音:哀怨的曲调。

[12]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13]嘲嗤:嘲讽、讥笑。

[14]漠漠:密布的样子。

[15]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

[16]上计吏:入京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亦称“计吏”。

[17]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

[18]侬:我,方言。谙(ān):熟悉。

[19]相参:相互交往。

[20]省门:唐代设中书、门下、尚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此处指宫禁或官署衙门。轲峨:高耸的样子。

[21]无度数:无数次。

[22]昨来:近来,前些时候。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

[23]筒竹布:筒中布,又名黄润,唐代一种价值昂贵的布。贮藏在竹筒中,为蜀地名产。

《插田歌》创作背景

这首乐府诗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所作。诗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诗的后半部分,先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接着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尤其是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插田歌》赏析

此诗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阙。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取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现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肆吹牛。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插田歌》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插田歌》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54_6插田歌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壹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複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侬定谙。

壹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轲峨,侬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7.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解词加翻译 篇七

使用时间:2017-10-14

归去来(助词,无义)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耕植:耕田植桑。足以:足够用来。自给:供给自己的生活。‟ 翻译:我家境贫困,靠种田植桑不能够供给自己的生活。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幼稚:小孩,古今异义。盈室:满屋。瓶:盛粮食的器皿。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小米,这里指粮食。生生:维持生活。资:凭借,依赖。术:经营生计的本领。‟

翻译:孩子满屋,粮缸里(却经常)没有能够储存下来的粮食,维持生活所依赖的(物资),我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亲故:亲戚朋友。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靡(mǐ)途:没有门路。‟

翻译: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轻快地动了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的没有门路。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会:恰逢。四方:出使的差事。以……为:把……作为。见:被。‟

翻译:恰逢有奉命出使的差事,江州刺史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庭贫苦,(替我谋划),于是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未静,指战乱未平息。惮(dàn]):害怕。去:距离。足以:足够用来。‟

翻译:那时战乱还未停息,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

故便求之。

„故:所以。‟

翻译:所以便请求去那里。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及:等到。眷(juàn)然:思念的样子。欤(yú):语气词。何则:什么道理呢。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切:急迫。违己:违反自己的意志。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翻译:等到过了不久,思念田园有归乡的感情。那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这不是造作勉强能够得到的。饥寒虽然急迫,(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从:顺从。人事:做官。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感慨。稔(rěn):庄稼成熟。宵:在夜晚。‟

翻译:曾经出仕做官,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奴役自己。在这时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自己平生的志向。还希望(田里的庄稼)成熟收获一次,就收拾衣裳,在夜里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高二语文 第1页(共4页)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寻:不久。丧于武昌: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武昌丧”。在武昌去世。骏奔:像骏马奔驰一样。去:离开。‟

翻译: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为辞官这件事顺遂了自己的心愿,(就写了一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岁十一月。

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芜(wú):田地荒废。胡:何,为什么。‟ 翻译:回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家?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既然。形:形体,指身体。役:役使。奚(xī):为什么。‟ 翻译:既然认为内心已被身体役使,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悲伤?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悟:认识到 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翻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确实。迷途:指出来做官。是:认为正确。非:认为错误。‟

翻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醒悟到现在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是错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飏(yáng):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翻译: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着前进,和风轻轻吹起我的衣襟。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行人。恨:遗憾。熹微(xī wēi),天色微明。‟ 翻译:(我)以前面的路程询问行人,遗憾的是天刚刚亮。

第二段: 乃瞻衡宇,„乃:于是,然后;瞻:望见。衡宇:指居处。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屋子。‟ 翻译:刚刚看见自家的房子,载欣载奔。

„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 翻译: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就:接近‟

翻译: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尚且存在;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高二语文 第2页(共4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二语文(文)

使用时间:2017-10-14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miǎn):斜视。柯:树枝。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的神色。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翻译: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使我很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审:明白,知道。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翻译: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容易安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涉:走。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矫首:抬起头。遐(xiá)观:远望。‟ 翻译:每天在院子里散步,成为乐趣,门虽然设立但经常关闭。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抬起头向远处眺望。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岫(xiù):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 翻译:云气自然而然的冒出山头,小鸟疲倦了飞行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太阳快要落山,手抚着孤松,我流连不忍离去。

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游:交游‟

翻译:回去吧!请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言:语助词。焉求:何求,追求什么。‟

翻译:世道与我的意愿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乐:意动,以……为喜悦,以……为快乐。情话:知心话‟ 翻译:以亲戚的知心话为喜悦,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忧愁。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及:到 事:指耕种之事 畴(chóu):田地。‟

翻译:农人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或:有时 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棹:名做动,用桨划‟ 翻译: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壑:山沟。亦:也。‟ 翻译: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翻译: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长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高二语文 第3页(共4页)

„善:喜好,羡慕。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翻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四段:已矣乎!

翻译:算了吧。

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寄托。形:身体。宇内:天地间。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 翻译:寄身在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日子。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hé):为什么。委:顺从,随从。委心:随心。去留:指生死。‟ 翻译: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任凭自然的生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胡为:为什么。遑遑(huáng):心神不定的样子。之,去,往。何之:到哪里去。‟翻译: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呢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期:期望,期求‟ 翻译:富有尊贵不是我的愿望,修仙成神是不能期望的。

怀良辰以孤往,„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往:独自外出‟ 翻译: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或植杖而耘耔。

„或:有时候。植:扶着。耘(yún):除草。耔(zǐ):培苗。‟ 翻译: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高地。舒:放。啸:高声叫。舒啸:放声长啸。‟ 翻译: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高呼。

临清流而赋诗。

„临:面对。‟

翻译:面对清澈的流水吟诗作赋。

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造化,指自然。归尽:到死。尽,指死‟ 翻译:姑且随顺自然的运转变化来归向生命的尽头。

乐夫天命复奚疑!

„奚:什么。‟

翻译:乐天安命,还有疑虑什么呢!

8.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 篇八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译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

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收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

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城大顺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葫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门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9.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九

赠白马王彪·并序

魏晋·曹植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衡轭 通:衡扼)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魏晋古诗词《赠白马王彪·并序》译文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参考资料:

上一篇:加拿大签证资金证明下一篇:课堂教学评价的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