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共8篇)
1.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一
王家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王家庄小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将其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了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现将我校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王家庄小学是王家庄镇的中心完小。学校占地面积14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共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2名,全校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30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6人。小教高级教师24人,小教一级教师6人,教师学历、职称均达标。
二、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校领导十分重视,及时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 1
动。认真、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部署,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大力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上级领导部门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动员会座谈会、讨论会、板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顾大局观念。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学校专门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篇”主题展板集,浓缩了国家、民族、家乡、学校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以“团结为主题”的板报是班级必不可少的工作之
一、学校还制作了宣传民族团结的横竖幅等,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向广大师生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举办了民族团结和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联谊活动,开展了大型手拉手活动,通过管理与教学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学校的共同进步,极大的丰富了手拉手学校的文化生活。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不少于3学时的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将民族团
结教育融于新生入学教育之中。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学生进行系统正确的“五观”、“五爱”和“四个认同”教育。
结合实际,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以“我爱我的祖国”主题德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即“一封给少数民族新生的信、一对一学长帮扶活动、一次辅导员深度访谈、一个少数民族小书屋、一次有意义的参观、一堂民族团结教育课”,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他们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客服困难,积极创新,努力使学校的民族团结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王家庄小学
2012年9月13
2.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二
学生之间的疏离、冷漠, 乃至矛盾引发的对抗, 对其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毕竟, 教书育人除了要把学生送上更高一级的学校外, 还要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学的学生是不能真正持久发展的, 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几年不胜枚举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如“北大硕士毕业公务员打骂嘴咬亲生父亲”等, 显然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对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大谈一些人物的伟大, 让他们向这些人物学习崇高的人格, 往往会事倍功半。因为这些人物 (比如雷锋) 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 都离生活太遥远, 看不见、听不着、感受不到, 说教对他们的影响太小。怎么才能在日常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爱心呢?人有一个心理特点, 就是对自己的痛苦比对家人的痛苦感受更深, 对家人的痛苦又比对非家人的感受更深, 也就是以自己为圆心, 感情感受是逐渐向外淡化的。所以我开展爱心教育就从我班的实际情况入手, 让学生亲自感受身边人的苦难, 让他们亲自去帮助这些同学, 让他们在行动中慢慢滋长爱心。
第一步, 帮助班上贫困学生的爱心捐款活动。爱心捐款活动的过程:首先动员班干们 (之所以只发动班干, 是为了保密和维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 注意观察班上的困难学生, 然后我再找这些学生谈话, 让他们把家中的情况写出来, 接着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主题就是“爱”。先放一些从网上找的贫困孩子的照片, 再让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他们从小到大看过听过的, 或者是在身边的贫困生的故事。接着再列出班上贫困生的情况, 很多原来整天嘻嘻哈哈的学生都瞪大了眼, 不相信身边的同学会这么悲惨, 班会此时达到高潮, 很多学生都想着怎么帮助他们, 让他们能继续学业, 然后团支书发动大家捐款, 最后是全班学生手牵手一起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这次班会后, 我班的凝聚力比开学时强了很多, 当然, 光靠一次班会是不会让学生彻底改变的, 爱心就像幼苗, 需要不断地浇灌, 才能茁壮成长。爱心班会以后, 班上设立了捐款箱, 每周由一个宿舍负责爱心捐款。每次抽几分钟读一篇美文、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 主题都必须围绕“爱”。此外, 还开展爱心拍卖活动, 让学生把一些自己的物品拿到活动上拍卖, 拍卖的钱作为爱心捐款帮助贫困生。
到了本学期, 学生的情感教育又更进一步。在寒假中, 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完成的内容是“令爸爸妈妈最高兴的一天”, 让学生去实践与父母相处, 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了解父母的工作以及养育孩子的艰辛。每个学生还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面材料, 由父母签名, 作为寒假作业上交。回到学校后, 又开展“感恩父母”的班会活动, 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班会过程是:首先按分成的小组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表演节目。学生主要以诗歌朗诵和歌唱为主;接着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述跟父母相处的事情, 很多学生讲到自己的成长与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分不开, 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时, 声泪俱下, 讲到最后, 整个会场上哭声一片。主题班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会后我又趁热打铁, 让学生通过打电话或者写信的方式与父母交流,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能较全面彻底地释放。
通过此类不间断的爱心教育活动, 平时学生之间互相关爱的行动增多了, 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爱心活动还给我班带来了其他影响。我班各个方面都保持在年级前列:春季学期以来学校量化管理一直保持学校同类44个班级第一;秋季学期段考成绩名列同类班级第五, 期考则上升到同类班级第三。爱心情感教育结合我的教学工作, 让学生各方面都能较均衡地发展。
3.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三
一、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 ,积极参与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中去。
每个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为此,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激励他们为振兴民族、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要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摈弃民族意识中消极的、不利于民族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此外,应注重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并把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可塑性强,在南疆目前极端化思想较严重的情况下,学校多次召开教师大会,要求教师结合去极端化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宗教观教育,培养学生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的思想意识。有部分教师通过自学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他们利用家访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在汉语学校上学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有其长足的进步,这也是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家长要送子女到汉语学校就学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校上学,学校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个平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辅导,使少数民族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与良好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保证,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的确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关键。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校召开专门会议,选出最优秀的教师,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工作。这些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辅导方案,开展“一对一”辅导,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家长欢迎,也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要教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我校由于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学成绩较高,在全县各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全县各民族学生家长争着送子女到我校就读。我校利用这一契机,在抓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我校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做出来一定的贡献。
三、把“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学生在我校各班,所占比例还较少,还是少数,加之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同汉族学生有区别,我们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一定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必要的照顾,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人格,让他们在班级中享有必要的话语权,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让他们担任班级干部,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但这种关心和照顾不等于少数民族学生享有特殊的权利,决不能在“特殊”的借口下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和要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严是爱,宽是害;提高要求是爱,降低标准是害。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奖惩分明,不仅能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
今后,汉语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会越来越多,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县级教研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定期交流经验,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为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4.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四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学校的基本情况、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作法和措施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困惑和工作目标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专家进行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由原来的洪关民族中学西校区和臻坚民族小学于2010年12月7日新整合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4668平方米,服务范围主要包括洪关苗族乡内的小坝场、洪关两个行政村及仁怀市、金沙县毗邻的两个镇(五马、岩孔),现有在校学生500人,其中小学生305人,中学生195人;教职工21人,其中小学部11人,中学部10人;共有1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7个(含学前教育),中学3个;有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现有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有中学一级教师7人,中学二级教师3人。学校自200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达标验收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有教学楼、教师宿舍各两栋,学生宿舍一栋,有学生食堂两间,有普通教室13间,专用教室8间,行政用房六间,基本能满足目前的教育教学需要。我校自2010年12月整合以来,始终坚持“两抓一创”:抓教育教学质量,抓学校内部管理,创学校特色。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学校以“诚信立身,自信成事”为校训,“两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诚信是修身的基石,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我们追求“和谐有序,昂扬向上”的校风,“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序”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昂扬向上”是学校秉承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就像我们的校徽所体现的那样。我们提倡“敬业,严谨,博学,善导”的教风,“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严谨”是每位教师律人律己,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是态度;“博学”要求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湛的教学技艺,厚重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善导”是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品行修养的雕刻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我们崇尚“勤学,好问,善思,苦练”的学风,勤于学习,敢于发问,善于思考,这是探究知识,求得知识真谛的基本方法,必要的磨练和训练是意志更加坚强、知识更加牢固的有力保证。所有这些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不求人人成材,只求人人发展”。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作法和措施
为扎实深入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自2010年12月整合以来就紧紧围绕“抓质量”、“抓管理”和“创特色”这三大中心开展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工作原则,具体作法和措施如下:
1、竭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美化育人环境。在经费及其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抽出部分资金对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进行了维修,并在中心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部更换了学生课桌凳;为切实提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将中学部的学生食堂收回自行管理,并新建了“爱心午餐”食堂一间,解决了学生吃饭难、饭难吃的问题;目前学校正在通过“优美教室”、“优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美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今年,我校修改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进出校门制度》、《臻坚民族学校学生仪容仪表规范》等一系列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措施,并在开学初利用班会课等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纪,逐步从学校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主题活动推进德育工作,一周一个主题,强化一种好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当作教育教学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积极创建学生展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扎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竞赛,比如利用“五〃四”、“六〃一”、“一二〃九”等机会组织文艺汇演、学生运动会、师生书画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并通过开展每天一个小故事,每天一句格言,每天一张手抄报的“三个一”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
(5)、以评价为导向,每月开展一次“百颗星评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争先当优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6)、加强“两操”和体育健康课管理,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得以实现。(7)、以教室、宿舍、食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为主阵地和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
(8)、取消中小学早读课,调整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和中学生的晚自习时间,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9)、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和提升学生各类潜能和素质的基础。坚持以“五爱”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浅显易懂的政治理论和科学常识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0)、打造学校特色,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拟定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五年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将每周一和周五下午的最后节课确定为地方课程时间,将《苗汉语文》作为地方课教材,并聘请了当地退休苗族教师宋兴发担任授课教师。通过几年的努力,苗族文化已逐步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一些简单的苗族语言和苗族歌曲已经在师生中得到了普及,我校教师合唱队演唱的《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曾代表洪关乡参加“多彩贵州”遵义县赛区选拔赛荣获三等奖;由宋兴发老师编排的民族舞蹈《芦笙舞》于2008年代表遵义县西路片区参加全县的养成教育汇报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2010年,我校被贵州省民委授予“民族民间文化市级项目学校”,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民族民间文化省级项目学校”,若申报成功,必将推动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向前发展,为“创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努力给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舞台。
(1)、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教师办公生活条件,关心教师疾苦,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教师工作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这一年多时间以来,尽管学校单身教师较少,学校还是考虑到洪关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教师食堂;为教师添置了部分办公用品和设备,对渗漏的教师宿舍进行了维修;在重大节假日能关心慰问生病教职工、困难教职工和离退休教师,特别是在教师节期间召开座谈会,向社会筹集资金慰问教师并举行庆祝活动;妥善处理教师家属的婚丧喜庆,慰问患病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同事的关心,学校的温暖。
(2)、加强和坚持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习的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知识、师德师风建设、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等,通过学习,许多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工作都坚持“三为本”,即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强调“有效课堂”的打造。我们不提倡老师进行大的课题研究,将研究的课题着眼于课堂,问题即课题,提倡教研工作要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倡教研要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本期以来,学校还实行班子领导包学科制度,由于学校教师少,班子成员不光要包学科,还要亲自担任所包学科的教研组长,促使班子成员更加深入教学第一线。另外,我们实行教研活动“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有效避免了教研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加强班子建设,实行“会前三问”,每周例会前,由校长对班子成员提问:问上周听了几节课;问上周发现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问上周读书的情况,并进行读书汇报。通过每周“三问”,督促班子成员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上课情况;督促班子成员积极主动思考学校工作尤其是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帮助班子成员理清工作思路;督促班子成员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5)、要求全体教师每人每年必须征订一本以上的教育书刊,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6)、开展“拜名师,研名师,成名师”活动,要求每位教师选定一个与所上学科相关的名师进行研究,学习名师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通过研究、模仿,取其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7)、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8)、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规定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两次以上。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9)、定期开展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促进教师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使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0)、实行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师间交流。通过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指导一组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每组确定一个课题,成员分工。
(1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在教师严重不足,且很多学科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充分发掘教师特长,让一些在某个学科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来任该学科的课,逐步解决了部分学科缺专业教师的困难,但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努力。
(13)、努力改革师生评价制度,变“唯分数论”为“多元化评价”。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1、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统一了全校师生的思想;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和班风正在逐步形成。
2、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
3、通过开展“会前三问”、“拜名师、研名师、成名师”、“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打造有效课堂”等活动,教师队伍和班子领导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4、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三个一”、“百颗星评选”、“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健康愉快的度过课余时间,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了民族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为打造我校特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困惑和工作目标
1、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却增加了、工作变复杂了,没有足够的时间潜下心来搞研究,抓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比较严重。
2、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的整合?
3、如何解决好学校学生少和摊子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保运转和谋发展的关系?
以上困惑和困难,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们也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相信,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有在座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严格按照《贵州省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和《遵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遵义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全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督导评估的通知》精神,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以上报告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5.石场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五
情 况 汇 报
石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身处民族聚居山区,石场乡一直重视民族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教育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石场乡民族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
1.抓好柏杨学校苗汉双语教学。语言是交流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我乡针对柏杨村及周边苗族所占比例高,苗语是当地民间交流主要语种、部分学生入学后只能讲苗语的实际,在柏杨学校开设了“苗汉”双语教学班,由专业的双语教师对苗、汉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双语教学,顺利实现不同语种间的交流转化,确保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2.重视民族大团结教育,创建和谐学校,为平安社会作贡献。石场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重点来抓,要求学校和老师把当地各民族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典型的事迹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民族豪情中坚忍不拔、坚贞不屈、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高尚品质,对民族英雄充满敬仰之情。特别是我乡柏杨学校和构皮民族学校通过对当地民族英雄事迹以及杰出人物的挖掘和整理,作为学校校园主题文化进行打造,激励和启迪着学校师生。柏杨学校以“三花烂漫”为主题,将“红色之花、民族之花、名人之花”进行挖掘、收集和整合,彰显了生命绽放的作用和意义,为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树立标杆。现在学校已经成功收集到部分革命烈士的资料,同时编入了校本教材,现在正在积极规划和装修学校“三花烂漫”陈列室,届时将作为一部巨大的民族教育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柏杨人。构皮民族学校打造“树”文化,将树的优良品质与民族民间文化紧密结合,规划在校园新建校区建设“树文化长廊”和“民族文化长廊”,着力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宝藏,提升民族教育的品质。为和谐校园、平安石场创造良好的氛围,体现出学校教育在社会和谐中应有的份量。
3.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好民族文化教育工作。
我乡各学校在使用《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中华大家庭》等教材进行教学时,也整合学校校本教材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开设经纺线、织布、蜡染、剪纸、刺绣等手工课和民间舞蹈、芦笙、木鼓等民族艺体课程,把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全乡正在规划校本课程专用教室和学校校本课程室外训练场,通过逐步规范校本教学的设施设备,提升学校校本教学即民族教育教学的效益,把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转化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石场人。
二、取得的成效
1.近年来,石场乡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民族民刘文艺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石场乡都要组织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民族歌舞节目展演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了平安石场。
2.选拔节目参加展演、竞赛的获奖情况
2012年,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舞蹈《彝家妹》在全县角逐中,荣获三等奖,柏杨学校选送的《苗家欢喜昂头芦笙舞》获县第二名,并由县推到市参加汇演。
2013年,柏杨学校选送的《苗家孩子》芦笙独奏,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彝族歌曲《江山永固万年长》分别获得了县二等奖,茶树沟小学编排的歌舞节目《我从苗岭来》,并作为县特邀节目参加全县“六 ·一”庆祝表演,为学校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2014年,柏杨学校通过开展学生芦笙社团教学活动,选送学生节目《芦笙舞》获全县学生社团现场展示一等奖,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学生诵读节目《放飞苗家子弟的梦想》获县二等奖,石场中心完小选送的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厚德载物”,获县一等奖,构皮民族学校编写融入民族教育的校本教材《古树下的银杏那娃》,荣获县校本教材二等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活动,各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民族教育,懂得团结合作、知道珍惜友谊,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血肉相连的民族情感,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在开展民族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将主要问题列举如下:
1.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人才紧缺。我乡从事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只有1人,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柏杨学校曾在县民宗局的帮助下聘用1名校外辅导教师,但至今资金断链已有两年。现我乡急需聘用具双语、手工、民族艺术特长的辅导教师数名,用于继承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民族特色校园。
2.民族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欠缺。
(1)从石场乡民族教育教学规划实施情况来看,我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急需建校本课程(民族教育)专用教室各一间,再规划配置一些民间手工器具、民族艺术器材安放在专用教室,供校本教学和民族教育教学使用,提升民族教育教学活动工作的实效性。
(2)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需建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校园文化)陈列室各一间,用于陈列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载体,通过对载体的挖掘、收集和浸润,使其逐步形成民族教育教学的隐形教材,在悄无声息中感化学校师生。
(3)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需建设专用民族教育教学室外训练场地,用于培训和演练民族民间歌舞等室外教学活动内容,使其更加彰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风格和特色。
四、今后的打算和建议
在今后的民族教育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学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构建有完整体系的民族教育。我们正在努力将学校校园主题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整合,打造具地方特色和校园特点的民族教育,通过营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陈列室、校本教材专用教室、校本训练室外基地,浓厚学校文化氛围和完善民族教育教学设施;通过多方协助聘用具有较高水准的特殊技能人才,作为学校民族教育辅导老师,逐步改善学生民族共存观念,不断提升民族教育品质,彰显民族地区学校办学特色。
建议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石场教育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为石场乡民族教育给资金和人事配置上的倾斜。有上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石场民族教育工作将会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6.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的工作汇报 篇六
我局对全市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三)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4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5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四)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 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三、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情况。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要求,我市已经享受过助学贷款大学生累计9人(已还清贷款的2人),现有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7人,发放金额为万元。二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指定经办单位;我市牧区户籍正式考录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由市政府予以资助。资助标准为:考上本科每人每年资助元,专科每人每年资助元,每年发放一次,发放到学生完成学业。共资助24名大学生,发放补助资金万元。
7.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七
1、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对教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事实表明,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还会影响人们智力因素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 和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 的发展。根据对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能很好的发展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集中注意力、动手能力、综合的技巧、思考的深度等[1]。
2、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
教育受文化的影响至深至久, 而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也要依靠教育来完成[2]。教育能够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心理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器物传承等方面来进行的传承;教育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存和积淀。教育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大要素组成。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主要经历了“口耳相传”、“文字与学校”、“信息科技”的发展过程[3];教育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择。教育在选择性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吸收、加工改造和排斥等方式, 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问题
1、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缺少相关的制度保障
尽管大多数人都承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并且有的学校也确实开展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但效果都不是太理想。虽然现在有一些关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办学自主权利的规定, 但由于考试制度等措施还没有相应的规定, 因此要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还很难[4]。此外, 很多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教育方面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 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没有得到重视
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政策规定, 在学校教育中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事实上, 在我国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尤其是中学, 除了传统的 (篮、排、足等) 一些体育项目之外, 并没有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缺乏系统性
在我国, 师资培训主要包括职前培训 (任用教师以前的教师培养) 和职后培训 (任用教师以后的继续教育) 两个方面。在对教师的职前培训过程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培训内容上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相对缺乏, 这就给职后培训带来了一些问题。虽然职前培训也涉及到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但大多数涉及的还是理论层面, 再加上在学校本来就没有涉及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这样就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再加上职后培训的机会不多, 即使在职后有过培训, 大家也不会很重视, 这样就造成了师资培训缺乏系统性。
三、发展对策
1、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中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随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目前,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已经开发出了校本教材, 但是这些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偏重介绍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服饰、有哪些项目, 具体项目应该怎样应用到教学中还很少提及, 因此,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还是要注重怎样改造和利用这些传统项目, 从而进一步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
2、以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辅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采用以民族传体育为主要内容, 通过多媒体进行广播、宣传、放映, 从而吸引人们观看、收听。同时, 学校应该把优秀的民间传承人请到学校来给学生做相关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讲座, 然后在通过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有针对性的开设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内容, 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发展。因此, 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 要以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辅,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以学校教育为依托, 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地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 要在学校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需要地方领导和学校校长的支持,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就不可能传承下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有些节日由于缺乏当地政府的支持, 要么就是举办不了, 要么就是没有往年开展的好。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离不开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在现代社会里, 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一种迅速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本[5]。目前, 把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相关知识传授给地方领导、中小学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知识的传授, 使这些相关人员认识到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和本质, 从而起到推动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相关人员在制定地方发展政策的同时多考虑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朱施成, 彭鹰.浅析大学体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35.
[3]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10.
[4]王军, 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97.
8.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八
为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国家法与习惯法这三方面的冲突。通过对同一主
体的受教育权范式、权力的博弈与制衡以及教育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方面进行深入地法理探源解析。从教育
法律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权力重构以及价值取向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力图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
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最终走向融合,实现民族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民族教育 学校教育 宗教教育 受教育权 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通过形式多样的宗教教育对本民族
的独特文化进行着传承和弘扬。狭义的宗教教育指
直接由宗教组织承办、以培养宗教神职人员为目
的、以宗教神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制度,其设置目
的是为了传播教义、灌输信仰、培养信徒。典型代表
有傣族奘寺教育、藏族的佛寺教育以及回族的经堂
教育等。由于形而上学的宗教与科学知识处于互相
隔离的状态,存在着一定的不相容性,因而存在现
代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互不干涉的并列平行发展
的情况。
这种兼具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权利双重内涵
的传统宗教教育却与世俗学校教育的诸多法律规
范之间产生了强大张力,如依照传统风俗,傣族男
童要进入奘寺接受教育一段时间,才回到世俗学校
上学;藏族的有些儿童不到世俗学校接受义务教
育,就在寺庙学习,学习好的还可以得到格西等学
位。这些都与世俗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矛盾与冲
突。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之间的对立紧张
关系,满足民族地区儿童的特殊个性化需求,既能
传承传统的宗教文化,又能博采外界文化知识,提
升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发展成为一名全面自由协
调发展的个性化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需
要从教育法律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冲突
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法理分析和解读,力图解决
现实矛盾,并最终走向融合,实现民族教育的真正
价值。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法
律关系冲突
1.同一主体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的冲突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的
受教育权实际上是国家教育权主宰下的权利,义务
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体现为不可选择的接受权。同
时,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指出“义务教育是国
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
育”,即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学校教育;第四条指
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
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
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
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享有受教育权的同时,少数民族儿童无疑还
享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在我国,宗教信仰自
由是一项概括性的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
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
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
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由上,民族
地区的宗教教育体现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特质。首
先,接受宗教意识的自由,即信仰的自由;其次,实
施宗教行为的自由,即行为的自由。
由此也引发了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的
冲突。义务教育制度法制化以来,虽然国家对于宗
教教育的态度从强制反对转向有限度地压制,但义
务教育中心主义的思想从未被动摇。首先,受教时
间的冲突。由于两种教育形式的入学年龄相近,在
儿童接受宗教佛寺教育时,必然与接受义务教育形
成短则数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冲突。其次,学习内容
的冲突。形而上学的宗教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互不
相容,各行其是。最后,评价体系的冲突。两种教育
体系各自奉行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儿童在学习的
过程中无所适从甚至疲于奔命。总之,无论从哪方
面而言,现实中少数民族儿童都在经历着受教育权
与宗教信仰自由权相冲突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2.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冲突
第一,国民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权的主阵地。
所谓国家教育权,是指由国家机构行使,对于国家
教育事业实施领导、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权力。国家
教育权具有行政权性质,可以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来
保证权利的实现。作为国民初等教育的核心形态,
义务教育一直是由国家教育权所牢牢把持的。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办权
主要在国家;其次,义务教育管理权的国家教育权
屙J生;最后,义务教育监督权的国家教育权属性。因
此,目前我国的国民义务教育一直是作为国家教育
权的绝对主阵地存在的,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第二,宗教教育是“市民社会一政治国家”框架
中的社会教育权。社会教育权,是指社会上的不具
有政府背景或行政色彩的组织或个人举办教育,利
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向社会成员实施教育影响的
权力。有学者认为,除了国家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
之外,其他都可以归为社会教育权形式。而宗教教
育就是独行在社会教育时代角落之中的一种民族
社会教育形式。宗教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但
并不是社会教育权的主要形态,其在社会教育权体
系中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极为边缘化的。
3.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冲突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法与习惯法、民间法
的关系,不是一般历史意义上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
间的关系,它们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上的法
律规则与制度之间的张力与调适,……”一般而
言,国家法“居庙堂之高”,源于城市治理;习惯法源
于乡村治理,“具有地方性、团体性和自私性”,在
当地具有极高的秩序地位及认同度。宗教教育现象
实际上蕴含了宗教习惯法和民族习惯法的双重属
性。当同属国家法和当地习惯法规制对象的本地人
在对行为规范进行选择时,往往会选择认同度高的
习惯法。
习惯法指向传统的宗教教育而国家法则指向
义务教育,冲突由此产生。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
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
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教
育法》第八条也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
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由于
国家法的国家强制和普适背景,这种冲突和张力在
现阶段来说只能通过习惯法在形式与实质上的一
定程度的妥协让步达到初步的缓解。如将傣族男童
出家年龄推迟到小学毕业之后甚至义务教育结束
之后。但显而易见,这种形式上的让步并没能实现
两种法规范在实质上的和谐统一,反而滋生了和尚
生在学习、生活、管理乃至人生规划等方面诸多的
新问题。
最为根本的是,我国既有的法律和政策在取向
上并未体现出“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主义”色彩。以佛
寺教育为例,从《义务教育法》到《西双版纳州民族
教育条例》再到《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
干扰义务教育问题的意见》无不对佛寺教育持简单
排斥的态度和压制,但是在排斥的同时却并未提出
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成为导致傣族传统民族文化
传承出现断层的直接原因。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
冲突归因解析
透过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关系
冲突表现,结合民族地区独有的社会与文化特质,
对民族教育法律冲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法理探源。
1.同一主体的不同受教育权范式的共同作用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是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和权
力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
的基础上与其最大的权利相对物即社会政治权力
主体相结合与互动形成的新的范式。在少数民族
儿童身上,由于宗教和国家两种权力主体的共同作
用,则在同一受教育权利主体的身上体现出宗教化
和国家化两种范式的紧张关系。
第一,民族教育相关立法对受教育权国家化的
应然选择。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是以解决受教育权
的平等问题为核心的受教育权范式,强调教育的国
家本位和国家权力,个人的受教育权和需要必须服
从于国家的需要,且由国家运用强制力来确立和保
障实现。在受教育权国家化特性下,教育立法主要
依据自然法和遵循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价值基础体
现为教育法的正义性和平等性。并在《宪法》、《教育
法》和《义务教育法》中得以体现,其主要表现形式
之一就是义务教育的建立。事实上义务并不是独立
于权利之外的一种异在物,是对象化了的权利,公
民享受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义务。因此,少数民族儿
童无一例外必须无条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这一范式中,受教育权利已经国家化,形成了受
教育权是国家化权力的特征。
第二,民族教育现实中对受教育权宗教化的实
然尊重。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受教育权宗教化因素是
本土宗教与民间风俗,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目前主
要保留在一些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中,如
傣族奘寺教育,藏族的佛寺教育以及回族的经堂教
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
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起过一
定的影响作用。对神灵的崇拜,对造物主的信仰,对
教义的重视,使得宗教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受
到尊重和推广。宗教教育通过对教义的宣传,使受
教育者在宗教和宗教教育中获得文化知识和精神
寄托,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柱。因此,
在争夺控制教育的问题上,教会与世俗政权体现出
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2.权力的博弈与制衡
针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法律冲
突,须厘清复杂的权力构造及各权力主体间的博弈
与制衡。
第一,复杂的权力构造及博弈。从民族地区学
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冲突中,已经探寻到受教育权
的不同权力特性集于同一位受教育者。在民族地
区,宗教教育并没有被国家教育取而代之,这就使
受教育权的权利特性必然趋向于多元。传统的受教
育权国家化(国家权力)与受教育权宗教化(宗教权
力)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一方权力的增强必然导
致另一方权力的弱化或造成威胁,受教育权就失去
了应有的平衡,双方的博弈导致矛盾进一步凸显。
第二,神权对政权、人权的制衡。民族地区崇拜
神圣、信仰神权,打破了政治权力对受教育权的垄
断。考察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就会发现,无论是对上
帝的敬仰,对释迦摩尼的崇拜,还是对安拉的虔诚,
都具有共同的宗教特点,就是以一个理想中的人物
作为现实中人们行为的榜样和楷模,并效而仿之,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宗教教育,少
数民族受教育者更能获得家族、社会对自我身份和
地位的认同。代表国家政治权力的学校教育却要褪
色和让位于代表神权的宗教教育。所以,造成傣族
和尚生在世俗学校自由散漫、课堂上无纪律而对寺
庙僧侣言听计从的现象。这是神权意志作用于人身
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个性自
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受到了神权的束缚和制约。
3.民族教育相关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分析
法价值是法律的内在机制在实践中对人的法
律需要的某种合适、接受或一致的程度。实现法价
值的途径,只能是人的法律实践,实践使人的需要
与法律相结合,完成法律主体化、主体法律化的过
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法治的实现必须首先找到
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即合理的价值基础。
第一,民族教育相关法律中抽象人性论体现。
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制定的,
都是参照《宪法》、《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法律法规中有关民族教育的规定,本着与这些法律
法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其存在一
个几乎共同的问题:脱离实际、立法技术落后、照搬
普通立法、没有很好地体现民族教育法规所应有的
特殊性,在指导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把当前的少数民族身份看成是静止的、固定的人
群,看不到它的复杂性、流动性和变化性,也就无法
正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向。由于忽视社会历史
条件对受教育者和民族教育的制约性,必然抽象、
孤立地去分析受教育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我国少
数民族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民族教育相关法律价值取向只关注民族
地区的自为发展。长期以来,民族教育理论和相关
法规政策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民族教育的对象
是少数民族成员,民族教育应该为民族地区服务,
并以少数民族身份作为民族教育取向的现实依据。
显然,这种以少数民族身份属性来确立和构建民族
教育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是静态的、简单的、线性
的,它忽略了当前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多元文化社会
进程对少数民族身份结构的影响。由于我们长期以
来过于强调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服务,这种以民族
地区和内地分野的两极模式来设计、规划和管理民
族教育发展,缺乏对民族地区和内地关系的准确把
握和统一规划的思想,加速了民族地区和内地教育
发展上的“马太效应”。我们说民族教育具有双重属
性,既要为民族地区服务,又要为国家发展服务,否
则就背离了民族教育的本意。
三、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
关系重构
法律规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法律规章的目的
是确定行为的规则;二是法律规章必须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这只能在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纵向乃
至斜向结构之间保持适当张力(tension)来实现。概
括起来,这种适当的张力应当有三种意蕴:一是联
系但不割裂;二是互补而不排斥;三是微妙的平衡。
基于这种构思和出发点,考虑到民族教育的具体文
化生态,以及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整体环境,对民
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法律关系进行重构。
1.民族教育相关立法指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民族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
本”,这儿的人不是抽象化的人,而是作为民族地区
自己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
特殊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化的自在发
展,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自由权、个性发展权、全面
发展权等。
第二,可选择性。可选择性原则包括教育制度
可选择特征和受教育者选择权利两个方面。教育制
度可选择特征包括在选修课制度、教育管理制度、
各类教育衔接等都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进行选
择。受教育者选择权利包括选择学校、课程、教学内
容、学习方式等。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其文
化特征又与其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为这
类儿童提供多样的基于其自主权利的教育选择应
成为基本法律政策原则。
第三,多样性。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都必须遵
循正义性原则,在制定民族地区教育法规政策时,
不仅需要坚持平等原则,更应该强调遵循民族多元
文化差异特质的差别原则,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差异
性,差别对待,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
2.权力重构
在同一主体受教育权不同范式共同作用产生
矛盾冲突背景下,需要对权力关系进行厘清与重
构。在神权、政权与人权的博弈中,实现对神权、政
权的制约以达成三者的平衡。
一是严格限制受教育权宗教化。坚持教育与宗
教相分离,应当通过严厉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对其进
行限制,防止宗教对于教育的消极作用。但对少数
民族的积极宗教文化,也应持尊重态度,在宗教教
育中还有些合理的成分,可以把它们提炼出来,进
行宗教世俗化、生活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宗教教
育更好地发挥为人服务的功能。
二是改造受教育权国家化。改变受教育权国家
化的教育制度、内容和目的,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
者的教育自由度和教育质量。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教
育资源,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力度,以适
应少数民族受教育者发展需要。
三是坚持受教育权个性化。受教育权个性化是
指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地、全面地发展,是把受教育
者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作为唯一目的。少数民族受
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必须要置于其特殊的社会生活
之中,从具体现实社会的受教育者出发,真正凸显
人的价值。
3.民族教育法律价值合理性选择:坚持以民族
地区和全国化为共时取向
“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应当既能满足全球和国
家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满足农村或城市具有自
己文化特定社区的特殊需要。”在多元文化情境
下,教育的真正权力来自于文化赋予,而非法律或
其他。约翰·罗尔斯(J0hnRawls)早就说过:“任何定
义的价值都依赖于它产生的理论是否健全,仅凭自
身,一个定义是不可能解决任何基本问题的。”
实现民族地区和内地教育在发展方向和价值
目标上的融合,逐步消除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分离
和不均衡状态,打破民族地区和内地的二元分割对
立现状,最终实现二者的一体化。鉴于此,民族教育
法规政策应以民族地区和全国化为取向,实现人的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07-06
雷山民族中学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总结08-03
重庆黔江民族中学校与彭水民族中学校10-16
2016.3年马场垣中心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计划06-20
民族学校校园文化07-16
坪地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10-31
学校民族宗教宣传月活动总结07-28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