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2024-07-17

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精选8篇)

1.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一

为扎实稳步推进本学期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圆满完成本学年资助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帮扶资助贫困学生、提升贫困学生素质为首要工作任务。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核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对所有贫困学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审核、评定;

2、做好XX年秋季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审核、公示、审批、发放等工作;

3、为一年级新生办理中职资助卡,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卡号;

4、做好XX年秋季免学费受助学生的审核工作,并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名单;

5、实时更新、维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按月审核、提交受助学生名单,核查大龄学生;

6、对享受住校生生活补助和营养餐补助的学生进行信息统计、整理汇总,核实上报、审批及发放资助金;

7、完善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标准,从严、从细、科学地归类汇总;

8、通过家长会、校内宣传栏、班级微信群等途径积极宣传资助政策;

9、及时完成有关资助工作的临时任务;

10、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与主管部门联系,认真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操作规程,为我校资助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20xx年度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将在县政府、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对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通过奖、助、勤、补等形式开展资助工作,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学生创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一、加大力度,认真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一项极好的利民政策,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抓好宣传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人人皆知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个个熟悉资助程序与办法,确保我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一)要利用入学通知、校园广播、宣传板、橱窗等方式,宣传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及学校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入学教育中组织各班新生进行专门的学习。

(二)在学校墙报上宣传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及工作动态,并开展经常性的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接受师生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通过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倡导师生关心弱势群体,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二、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一)为了保证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确保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本学年将在总结上一学年资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制度的指导性,确保资助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紧紧抓住学生资助的贫困认定环节,规范认定程序,坚持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初审认定、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复审,校内公示,确定贫困的认定程序。加强认定过程的规范管理,进一步细化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办法,规范认定程序,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继续坚持“逐级认定、分段审核、分批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和办法,做好各类资助的评定工作。要认真总结上一学年资助审核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分批公示、全过程监督的操作程序,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使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阳光工程。

三、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做好20xx年度学生资助的审核发放工作

国家助学金资金量大,惠及学生数多,故做好20xx年国家助学金的审核发放和家庭贫困学生调查了解工作是做好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

(一)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3月份,学生向班主任上交户籍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村里出具的家庭贫困证明等证明材料,并上交《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班主任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对本班提出申请的学生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侧面了解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核实学生户籍性质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生活消费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认定是否为城市家庭困难学生,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表》中签字确认后,报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审查,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逐班进行复审,建档归档后,造册公示。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认真做好学生资助的评定工作。通过查看贫困学生家庭相关证件,调查了解学生日常表现、生活消费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严格规范程序,重点做好受助学生公示和全过程监督,通过公示,有效化解矛盾,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开支情况等,实现评定工作的合理与公平;同时,要坚持对整个评定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通过下发指导性文件,规范评定程序;通过公布公示监督电话,及时听取师生对评定工作的意见及投诉,及时快速地对学生投诉予以协调处理;组织各班主任就评定工作进行研讨,总结经验,形成较为系统的六类学生资助评定规范和模式。

(三)严格审核,做好资助信息系统的网上填报工作,确保资助信息上报的准确、及时。

1、配合学籍管理人员认真审核,严把新生学籍信息的录入关,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

2、严格按照《国家助学金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学生国家资助管理的通知》的要求,认真审核,确定受助学生名单及资助资金。每月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上的当月受助、当月增加、减少学生的填报,做到不少报、多报、错报一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及时提交受助学生名单到财务科,及时为受助学生办理好银行卡。加强对各类资助发放的管理。

(四)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资助资金发放管理的力度,确保各类资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同时监督学生对助学金的消费情况。

四、开源节流,广开渠道,统筹好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活动

(一)进一步拓宽渠道,增设勤工助学岗位,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劳动,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又可以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教育他们常怀对国家的感恩。

以上就是我校对20xx年资助工作的计划,我们会吸取经验,不断的努力进步,争取把资助工作做的更好。

2.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二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加之实际操作过程的环节过多, 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对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1. 资助工作简单化

部分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 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社会的相关资助费用、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 其中难免会有偏差, 这就使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资金不能被充分使用。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 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内在困扰, 并没有对家庭经济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 即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 资助目标难以确定

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是资助项目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 (1) 学生相互比穷; (2) 老师直接确定; (3) 依据证明材料确定等。

3. 育人功能不突出

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利益, 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

二、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我院不仅创新家庭经济困学生资助机制, 优化“奖、助、勤、贷、免”资助体系。而且还采用育人与帮困相结合, 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相比其他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 我院更高一筹的地方就是助困育人理念。我院的帮困助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帮”, 更注重对学生的“育”。配合我院“诚、爱、美、洁、精”学风建设, 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心、开展资助相关知识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成才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人才, 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拥有比较好的前途, 实现自身的价值, 才能更好地回报和感恩社会, 为校争光, 也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这种贫困状态。不管困难与否, 学生都要努力成才。我院整个资助工作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帮困育人, 就是帮助困难学生成为人才。

除了拥有助困育人的先进理念, 我院还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 主要包括六项制度。

1. 推行诚信、感恩教育制度

凡是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贷款相关知识的讲座、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提供一个书面的信用承诺, 每年组织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家庭经济困学生是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家庭经济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和社会资助不图回报, 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助理解为理所当然, 自己有能力的时候, 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 我院积极开展各种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家庭经济困学生教育活动。

2. 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

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是我院的一大资助特色。凡是受助的学生必须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公益劳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帮助的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我院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区义诊、血站爱心献血、为灾区义务募捐、宣扬爱护女性健康等公益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也使受到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感恩社会。由于我院在公益活动上的不懈努力, 盐城市中心血站、盐城市民政局、盐城市东方女子医院都在我院设立了爱心助学金,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3. 推行困难优先制度

依据学生的困难等级, 我院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等级, 最困难等级的学生优先考虑勤工助学和相关补助。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 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 同时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 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 学生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院依据学生的学习时间, 按照困难优先原则让学生自愿选择勤工助学岗位, 真正做到了学习劳动两不误。

4. 实行多级多渠道公示制度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我院在招生网、校园网、媒体上公示国家、学校及社会上的资助项目, 并在新生入学前将资助简介寄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入学前就能够了解到各项资助政策, 为顺利入学做好准备。学生在校期间, 每次发放奖助学金, 我院都会将发放奖助学金的通知下发到每个老师和学生手上, 让所有人都成为助学金发放的监督员。凡是享受我院奖助学金的学生, 学校都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班级、二级学院、学校显著位置和校园网逐级进行公示, 并留下举报电话和邮箱。所有奖助学金经公示没有异议后再进行发放。当然, 出于对学生私密的保护, 对于学生的某些具体困难我院不予以公示。

5. 贷款学生贷款和毕业前确认制度

凡是在我院贷款的学生, 我院都会在学生贷款之前讲解贷款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贷款和相关程序, 并确定他们所需贷款的金额, 还贷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在学生毕业前会再一次与学生一起确认相关的贷款信息, 并对其再次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不仅要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还款, 还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教育他们按时还贷不仅仅是个人诚信问题, 还体现了贷款学生对国家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感恩之心, 毕业后用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6. 心理辅导值班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让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在学校中生活学习, 这也是我们资助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我院学工处、二级学院每天都安排了老师值班, 在固定地点专门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很敏感, 不愿意找熟悉的老师为其解决心理问题, 我院还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每天安排专职心理辅导员坐班, 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 以解答学生心理方面的咨询,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决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个目标实现的背后是我院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帮困育人机制的不断创新, 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3.职业学校资助育人现状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职业学校 资助育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24-0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经,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近十年来,国家又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逐步解决各教育阶段公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提出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为最终目标。

资助工作与育人教育工作的政治背景,决定资助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的育人教育工作,两者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资助育人问题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职业(技工)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资助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一、学校资助育人机制运行现状与问题

(一)资助体系构成与运行情况

自2007年以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资助体系基本构成,学校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劳动预备制学生技能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资助政策以及勤工俭学及社会资助体系。资助学生的资金来源以国家、政府为主,以学校和社会为辅。资助的学生包括在校的中职(技工)学历教育学生和劳动预备制学生,即在校学习的中职(技工)学历教育学生(学籍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自治区政府奖学金等资助;非学历教育学生(劳动预备制学生)可获得技能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非学历教育学生培训期满一年可直接转入学历教育,享受中职学校国家资助政策。特别困难的学生还能通过学校勤工俭学和社会资助的途径获得更多的帮扶。学校运行的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实现学校资助全覆盖,资助面达100%。据统计,2010—2014年,学校受助学生累计人数为44635人次,平均每年受助学生人数为8927人次;资助累计金额为9791万元,平均每年资助金额为1958万元。

(二)德育工作体系实施与运行情况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于2009年4月由始建于1978年的原南宁市技工学校、南宁市一轻技工学校、南宁市二轻技工学校、南宁市民族技工学校、南宁市医药技工学校、南宁市财经学校六所学校合并建立,是南宁市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肩负着我国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和技师、高级技师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任务。学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十大主题”德育教育活动为主线,推行“全员育人”模式,营造素质教育校园氛围,打造校园文化,进一步推进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就业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的实施。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没有得到彰显。据调查,2014年,学校全体教职工总人数为586人,其中,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47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有21人;专业课程老师369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有23人;德育课程老师18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有5人;工勤工作人员45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有2人。全校参与资助育人工作人数占比仅为8.7%。

(三)学校资助育人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

学校实行“资助育人”平行模式,资助体系由学校资助办组织实施,德育工作体系主要由学校学生科、团委、班主任和德育科老师负责。实际工作中,资助与育人工作两者平行运行,相对独立,缺乏合力,效果不够凸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资助工作方面

第一,学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资助政策宣传以板报和发放宣传手册、QQ群方式进行,宣传范围狭小,宣传内容仅强调资助项目的种类和资助标准及资金用途,至使学生对资助申请、认定、评定程序了解不彻底,理解不透彻。班级评定存在倾向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学生等,至使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资助工作不够公正、公平。

第二,学校资助政策宣传缺乏育人内容。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资助政策“经济助困杠杆”的有效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立,健康成长,成为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有内涵修养、有技能特长、知恩感恩、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富强和发展做出贡献。

2.全员育人教育方面

第一,学校推行的“全员育人”模式在具体工作中淡化。部分教职工对学校育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资助育人内涵的理解带有片面性。普遍认为,资助与育人无联系,资助工作是学校资助办和班主任的事,育人工作是学校学生科、团委、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事。部分教职工还认为资助是学生得资助,属“不劳而获”的国家经济资助,与老师没有多大关系。由于学校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全员主动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人数占比仅为8.7%,至使“全员育人”模式在具体工作中淡化,育人效果不够凸显。

第二,学校“育人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在育人教育工作中,部分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老师基本以说教方式完成课程课时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没有与资助功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学生励志成长、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育人教育内容以课程理论为主,育人教育内容枯燥单一,部分学生上课感到乏味,有厌学逃学、不愿吃苦、不愿奋斗、不知感恩、不知报恩等现象,反映了学校育人教育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学校育人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和时尚性。学校在育人教育形式上,以育人主题活动为主线,内容也很丰富,但忽略“微时代”师生喜欢的即时性和时尚性元素,师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不高,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推进学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学校资助育人机制平行运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健全“全员资助育人”机制体系

全员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是指学校的每个人(包括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老师、德育课程老师、工勤工作人员)都要了解资助政策,参与培养育人的工作,它是全员育人的价值导向。

图1 全员资助育人机制体系

加强全员资助育人内涵建设,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改革“资助育人平行模式”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式,精准聚力推行“全员资助育人”机制体系(详见图1),明确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资助与育人工作体系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资助育人平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使“全员资助育人”机制体系更为科学,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确保学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以达到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

(二)创新开设“全员资助育人”大课堂

拓展资助育人空间,将“全员资助育人”大课堂开设在校园内的教学区、活动区和学生宿舍区及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课堂内容以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就业育人”的德育工作内容为主线,以资助政策宣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每个学期举办的“才艺技能节”为载体,从德育工作体系每个环节入手,以资助工作为突破口,整合师生在教学、学习和生活中相互联动形成的正能量典型育人的案例,编成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微课件,形成学校资助育人大课堂鲜活的大课程体系和育人资源。学校每一位教职工和每一位学生都是“全员资助育人”大课堂的主体,其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育人者又是受教育者。开设“全员资助育人”大课堂,就是要营造一种相互平等的育人平台和环境,借助大课堂平台和大课程体系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唤醒本我,学会感悟,塑造人格,成为“魅力”老师和“魅力”学生,以达到学校全员相互学习,共同育人,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实施“微时代”资助宣传摸式

微时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至今并没有确定的定义,包含着文化传播、社会交往、私人心理等各方面内容。笔者认为,微时代是建立在新兴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基础上的、以短小精炼和快速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信息交流及社会文化信息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等音频、视频、文字的普及,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互动与高效的明显特征。学校采用“微时代”资助宣传摸式,让微博、微信、QQ、MSN等多种聊天工具广泛渗入到学校资助育人的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克服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以板报、发放宣传手册等造成宣传不到位的局限性,帮助老师、学生和家长及社会以最快速度关注并了解实时性的国家资助政策和学生认定、资助申请等相关信息,并实时联系,确保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家户喻晓,做到学生资助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宣传学校师生之间友善、奉献、自强、拼博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四)建立“资助育人”精准跟踪管理制度

资助是一种爱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就读期间的经济生活困难问题。而育人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教育者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心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每一位帮助过自已成长的人。激发自己努力拼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资助育人”精准跟踪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资助育人档案管理制度,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资助育人档案材料,形成资助育人的校本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实施精准跟踪管理,跟踪育人者和被育人者的成长过程,挖掘他们“魅力”的人生闪光点,通过他们的成长将资助爱心的力量继续传承下去,不断光大学校资助育人精神,拓展学校资助育人新局面。同时也建立起曾经的受助人,利用自己的力量资助新人的传递机制,让资助精神和育人精神在社会上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意识和行动,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爱社会。

(五)建立“全员资助育人”评价体系

评价就是运用一个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建立“全员资助育人”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全员资助育人的规范管理制度,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即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基础发展、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估;对全员教职工自身的政策执行力、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业发展和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品德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经济效益挂沟。让师生员工明确学校资助育人目标与任务及保障措施,从而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资助是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帮扶手段,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育人才是核心,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学校资助与育人工作,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要始终把两者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以育促教,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彰显学校人文关爱,最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这正是中职学校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彭希林,黄河,刘碧霞,刘小勇.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J].高校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9(6)

[3]穆娜.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6(1)

[4]马多勇.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南宁市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职业学校感恩励志教育途径探析”(2014XSZZ08)

【作者简介】曾建荣(1962— )女,广西柳江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南宁市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业务主管,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综合管理、资助育人研究。

4.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四

杉板中学太平小学 吴见正

我国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学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

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等。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学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

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贫困资金落实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贫困资助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5.资助育人 激扬青春 篇五

岁月无情,你已不是当年热血男儿,你用你的一生呵护我,伴我成长。可是岁月催人老,如今你积劳成疾,心有力而力不足。即便这样,你仍继续的为我付出,不辞辛苦的在外拼搏。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利刃,带走了你的大好年华,却不曾说声对不起。即便这样也改变不了你对我的爱。

你用你的一生换取儿的半生安逸,你的眼角已多出些许皱纹,白发已悄悄浸染你的黑发,不知何时你的背驮了,你的腰弯了。在你的面容上可以看到岁月对你的无情伤痕,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对你的摧残。在你这饱经风霜的面颊写满了你一生的酸甜苦辣,如今我已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在你眼里还是未长大的孩子,感谢你的陪伴与教诲,是你教会我成长与感恩。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每当 听到《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例如:我现在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无忧无虑的过着大学学习阶段的生活,这是一个学生最感到幸福和骄傲的,可以静下心来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都是国家给我的机会,让我圆了大学梦,感谢国家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位好心人;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让我们不再为学费而烦恼,再也不用为了交不起学费而断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的梦想是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能为国家近一点微薄之力,报答国家给我这个机会。现在的职业学校都是把专业技术放在首位,而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除了有积极学习的心态,还应抱着一份感恩的心情去学好每样东西,读懂每一份感情,毕竟我们的今天是国家给的。能有幸的被国家资助,真的很感激国家为了我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我们能成才创设条件。资助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只是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暂时的困难,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在经济上长期处于困窘的局面,可是它却能使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立自强。正所谓扶贫不忘扶志,助学重在育人。而作为贫困生应该坦然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别人拥有的一切,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凭着自己的能力赢得同学、老师和社会的尊重。我不会辜负你们殷切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这份感动会一直鞭策着我前行,我会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绝不会向困难妥协,因为我的背后有含辛茹苦的父母,有再生之恩的国家与学校期待的目光,我怎么能输?我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不旷课、不早退。团结集体、激进向上。

有人说:“青春美好的,但又是短暂的,因而也是遗憾的。”但青春并不短暂,只要你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你的生命中写下了奋斗和奉献这两个词,你就拥有了一份和太阳一样灿烂的青春。我深深地知道自己上大学不容易,因此我加倍勤奋努力,从不敢懈怠,也从不敢奢侈在物质上的满足。我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在大学期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定基础,回报国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方面,在生活上,我更加勤俭节约,不去羡慕别人奢侈的消费。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的心在成长!感谢国家资助政策——让教育变得公平,感谢政府助学金为我们这些贫困生提供了帮助,感谢那些帮助别人却不求回报的人。我不敢吹嘘自己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对得起国家的资助,能扛得起这份沉甸甸的希望,做到问心无愧!我要时刻把“感恩”二字记在心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今天我受助于人,明天我助他人。”,我将用一生去实现这句话!在我那漫漫人生之中,每次受到别人的恩泽的时候,心中除了感激之外,就是报答了。我知道,我要报答的人实在太多了,有关心爱护我的老师及同学,有一直陪伴自己的朋友,还有给了我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各位领导们!一路走来,若不是他们给了我真挚的爱,给了我帮助,我又怎会有今天,我要报答他们,不只是安慰,不只是幸福,更是希望,人生的希望,生活的希望,我会努力、坚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努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地大光明的彼岸。在爱的阳光下,除了感受温暖外,我应该去努力奋斗,发奋图强,力图让更多的人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因此,我会把握好职中的三年时光,磨炼自己,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业,争取做一个有用的人,以便在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爱的青年学生,让爱在互帮互助中永远传递,也让我得到更好的成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祖国,感谢有你,感谢你让多少向往知识的学生没有停止学业,没有停止自己的梦想,您受恩于我们,我们一定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传递到每一个莘莘学子的手中。因为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感恩。

6.资助育人班会设计方案 篇六

一、活动主题

活动以“资助育人”为主题,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 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资助政策, 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 宣讲诚实守信事迹, 倡导契约精神, 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合同, 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二、活动地点 9.8 教室

三、活动方案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四、活动目的

7.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探索 篇七

一、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化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微观方面它关系着每个学生的成长, 宏观方面它是落实培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重要任务, 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1.健全资助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使资助管理工作机制运行顺畅, 根据工作需要, 首先, 成立由主抓学生工作副校长为组长, 主抓财务副校长为副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宏观调控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其次, 成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 下设办公室、贷款科、助学科、宣讲科、档案科等。“中心”对上接受省资助中心指导, 对外与政府机构及企业合作, 对内横向联系相关职能部门, 对下指导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并将触角直接延伸到学生, 扎扎实实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形成以“中心”为纽带, 以相关部门、机构为辅助, 以学院为基础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 优化学生资助管理运行机制, 坚实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基础, 保证各项资助措施全面落实。今年, 我校获得“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

2.完善资助管理制度, 构建有效助学体系。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完备, 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增加了资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了资助管理工作效率。为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结合实际, 修订、制定规章制度, 例如, 我校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忠信德育奖”评奖及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管理细则》、《河南师范大学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条例 (试行) 》、《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 (试行) 》、《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管理办法 (试行) 》等资助制度, 使我校的资助制度、资助体系日臻健全和完善。以上管理制度每年都印入《学生手册》, 引导全体学生学习, 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使学生资助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根据上级要求, 制定《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考评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以上制度的建立, 既健全了资助管理工作考核体系, 又调动了各学院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管理, 注重教育, 推进资助工作精细化

对国家新出台的资助政策, 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比如:学生资助工作专题会、主题班会等, 有组织、有目的传达国家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关精神。坚持做到“按需贷款、应贷尽贷”的原则, 使在校的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受益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把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上, 消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于学业。

(一) 要注重资助宣传教育, 确保信息及时到位

要积极宣传国家现有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将资助管理工作前置, 随着新生录取通知书向每一位入学新生发放《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使他们充分了解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新生设立“绿色通道”, 通过校内媒体、展板、现场解答等形式资助管理政策, 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通过组织各学院对贫困学生的摸底调查, 认真审核《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掌握每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有效资助。与此同时, 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具体办理流程、贷后国家的各项资助措施、还款措施、违约措施等, 让贫困生打消上不起学的顾虑。在助学贷款具体办理中, 要制订细致的工作计划, 及时召开全校助学贷款工作会议, 对工作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每一项工作都责任到人, 严格规范每一个环节, 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高质量运行。

(二) 要搭建活动教育载体, 引导学子自觉守信

坚持“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工作理念, 实施“双轮驱动”, 一是助困, 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二是助力, 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国家个人信用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 注重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心、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 积极营造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 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 树立良好的学风, 刻苦学习, 奋发成才。一是诚信教育。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以诚为本, 修身正己;以信立身, 泽己及人。二是励志教育。坚持“资今日所需, 助明日起航”的工作思路, 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评选“校园自强之星”等活动, 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 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此外, 学校通过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成立自强类社团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实践、自强自力。三是关爱教育。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特点, 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开展的“越冬实物补助”、“温暖返乡送票工程”、“太阳村献爱心”等活动在给予学生经济上资助的同时, 适时教育和引导, 启迪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正能、熏陶他人。四是感恩教育。围绕不同主题, 采取多项措施,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 营造感恩氛围, 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五是典型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激励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校开展以“学在师大, 放飞梦想”为主题的表彰大会, 参会教师、获奖学生代表、学生代表人数达8100余人, 并制作宣传展板30块, 在大会期间及大会后一周全校范围内展示,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激励作用, 进一步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彰显师大学子优秀品质, 使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深入人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同时也促进了我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我校设置的“诚信小柜”以及所赚的钱, 用于捐助山区贫困学子, 激发了学子的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学生自发成立奉献社、乐援社、爱心互助社、红丝带协会等社团, 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中, 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体现了师大学子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 受到了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人民网、网易、新浪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也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代表:2011年5月, 我校宋俊雅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她的事迹“自强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多家网站进行了报道, 彰显了师大学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风貌;2012年, 我校2009级学生何淼事迹入选教育部主编的《2011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她的事迹“胸藏笔墨纳千古, 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好诠释了温婉不失坚韧, 谦逊不失自信的当代大学生形象等;2012年申报的《助学育人并举, 育人养德并重》、2014年申报的《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获得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

(三) 要规范资助工作程序, 保证公正阳光透明

1. 细致困难学生确认关。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根据申请学生在校的日常消费情况, 结合辅导员家访对学生的了解, 经班级民主评议等做出比较科学判断和评价。但对于个别有自卑心理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并采取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其真实情况, 认定他的家庭经济状况。

2. 公开资助类别评定关。

评定程序的科学、规范、合理是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对每项奖助学金项目的申请条件、评定要求等在网上面向全校学生公布, 申请资助的学生须先在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中进行推选, 在经学院评议小组确认后, 要在学院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再经学校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初选名单, 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二次公示, 若仍有异议可直接向学校评审领导小组提起申诉, 各方无异议后最终确定受资助学生名单。

3. 监督奖助金发放关。

奖助学金项目管理和资金发放应由学工部和财务处分工协作, 必须做到国家奖助学金专款专用, 不克扣, 不挪用。通过银行,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 国家助学金按月发放到学生手中, 确保学生在第一时间领到国家奖助学金。

4. 畅通资助工作信息关。

向学生公开资助信息反馈渠道, 广大学生或社会资助人可以及时、便捷地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回复、解答、处理反馈信息。

三、拓展渠道, 开创局面,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多元化

打破传统单一资助模式, 不断拓宽资助育人渠道,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多元化。

1.挖掘各方资源,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资助将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 做好社会资助育人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3]学校要在国家、省、学校资助的基础上, 学校拓宽资助资金来源, 争取社会、企业、爱心人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为此, 每年在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冬季实物补、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贴、征兵代偿以及社会资助等涉及1.5万人次左右, 总计款项4500余万元, 有效地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 打消了他们在学习中的顾虑, 营造了良好大爱氛围。

2.重视岗位实践, 拓展能力资助途径。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以经济资助为核心, 以励志教育为重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助学励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着力提升学生能力资助。近两年, 开拓社会勤工助学岗位, 累计安排2000多人次上岗, 让获得资助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实践活动。

3.适时沟通疏导, 重视心理资助功效。学校开辟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定期排查心理健康状况、不定期交流思想、重点咨询心理问题学生等手段及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4.加强服务指导, 增强就业资助实效。以生为本, 不断加强就业能力培养, 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差距, 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锻造自己的能力, 同时,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为他们提供面试、求职、考研交通费用或生活补贴等。

四、展望未来, 探究路径, 实现资助工作科学化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微观方面它关系着每个学生的成长, 宏观方面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要积极探讨, 认真应对, 进一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1.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重视, 资金及时到位, 机构健全, 形成一个由校领导小组、资助管理中心、学院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 保证各项资助措施全面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二是全面实施学生资助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推进基层学院资助网络化建设。

2.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完备, 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增加资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紧紧抓住困难学生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比和验证评定等环节, 建立一套完整的困难学生评定体系。一是对困难学生信息进行采集;二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三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民主评议;四是通过走访验证, 确保资助对象的真实性。

3.进一步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资助信息网建设, 二是做好贷款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 三是建立QQ群、人人网、“爱心之家”或“温暖小窝”等平台。以保证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信息畅通。

4.进一步加大资助宣传与育人力度。资助管理中心专职人员及时传达国家关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有关精神,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指导与咨询, 使学生充分解国家政策, 把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上。一是加强助学贷款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确保信息及时到位;二是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节俭教育和关爱教育;三是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等。

5.进一步拓展助学岗位和资金渠道。一是挖掘校内资源, 开拓全校性质和学院内部勤工助学岗位;二是开拓校外资源, 争取企业助学资金;三是广揽校友资源, 设置校友助学金等。

6.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一是加强向上级资助中心、代理行、合作单位的学习;二是加强与兄弟高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加强校内各学院之间交流与学习。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深化“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理念, 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专业化、信息化、人本化建设, 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探索工作新思路, 探究工作新方法, 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不仅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更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08.

[2]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12) :49-51.

8.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力的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资助工作更多的是“助贫”,从经济上帮助学生;没有实现 “育人”,缺少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关爱。而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努力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奉献、自立自强、爱党爱国意识,使他们在资助育人体系的帮助下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一个资助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资助工作人员认识不足,重帮困,轻育人

一些资助工作人员缺少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把资助工作简单化为对贫困学生的“金钱救济、物质帮扶”,认为只要按照政策把资助资金发到受助学生手中,使他们交得起学费,不用为生活费犯愁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忽略了对这些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和疏导。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应助尽助

目前的资助政策除了少部分“奖优”,即需要学生具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是“助贫”,即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评选标准,即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别不困难的学生通过关系开具了贫困证明,从而申请资助;而真正困难的学生有时却因开不出贫困证明而无法享受资助。这样就严重损害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违背了资助政策的初衷,也伤了个别困难学生的心。

(三)资助方式简单生硬,缺少对受助学生的尊重

个别资助项目名额较少,而申请者众多,为了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有些学校以申请学生演讲,本班同学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受助者。这样做虽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评选过程变成“比比谁更惨”的演讲,却忽略了对贫困学生隐私的保护,让他们把心理的伤疤呈现在众人面前,缺少对他们基本的尊重。

同时,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对于学生的资助也越来越多,这是对政府资助的有力补充,也为学生解决了困难。但有些单位或个人在资助的同时,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因此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其资助行为,让助学生为其站台,忽略了受助学生的感受,缺少对他们隐私的保护。

(四)个别资助项目设定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资助投入的加大,资助范围越来越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纳入到政策覆盖范围,享受到政府的关爱。但个别资助政策,申请条件宽泛,几乎是“零门槛”申请。如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所有涉农专业和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学生,无论家庭困难与否,均可享受。资助的学生数量不少,但并未达到使学生感恩社会、回报政府的目的,反而助长了一些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产生“我符合条件,国家就应该给我钱”和“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一)饮水思源,加强感恩教育

“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之义。资助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可以通过举办资助征文、资助演讲比赛,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充满关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慈善的力量传递下去。

(二)灵活科学的界定贫困生

學生贫困不贫困,不应简单看是否有贫困证明,更应结合学生在校的消费表现,如通过餐卡查看学生每月在校就餐次数和金额等,形成对学生家庭情况的客观公正评价。对于家庭确实困难,但因无法开具贫困证明,而不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内资助资金予以帮扶,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三)资助评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尊严

改变申请学生演讲,班级全体成员投票的评选方式。组成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小范围内的民主评选,兼顾资助资格评选的公开透透明和受助者人格的尊重、隐私的保护。

(四)推进资助项目的科学化

一是适当调整某些资助政策的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如中职职业教育,现行的国家免学费政策,免学费对象包括“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基本保证了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上的起学;那么国家助学金就应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平均资助模式,而应该提高标准,“精准资助”,重点资助个别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是逐步缩减无偿资助,增加有偿资助类型。“免费午餐”式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形成,易于滋生学生的不劳而获心理。各学校要拓宽学生勤工助学的渠道,不仅积极在校内为学生提供通过勤工助学的岗位,还可以与社会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岗位。通过勤工助学,学生既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也可以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总之,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参与、积极配合。资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灵魂。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生活的关照和人格的尊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唤起他们对社会的感恩意识,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党艳东.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公平有效[J].继续教育研究,2013,(03).

[2]陆婷.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文教资料,2014,(03).

上一篇:成立校学生会实施方案下一篇:大班音乐活动:《十二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