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2024-07-23

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精选8篇)

1.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篇一

摘要: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提出概念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三点:确定教学知识脉络、学生认知脉络,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 问题 线索,注重知识严谨性。并对本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后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反思 概念课 教法 氧化还原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 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规律。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他们对实验现象充满了兴趣,求知欲比较旺盛,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而化学概念由于抽象难懂,一些描述性材料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会把学习化学概念视为畏途,并会错误的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如何使概念理论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人针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尝试对概念课教学的初步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地 发展。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集体学习方针,使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联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交融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对概念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我个人遵从了一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学生学习的认知脉络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 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化学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化学 科学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化学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 分析 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尘的认知脉络。

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通过学习h2还原cuo这个反应认识了cuo被h2所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这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我设计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认知的“五步”。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回顾四种基本反应-写出生成co2的四个不同类型反应”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温故”。

利用部分学生会书写出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评价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引出认知的第二步“化学反应分类标准”。

通过引导阅读教材p35页第一段,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氧化与还原的关系”,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三步“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上面的整理,自然 有学生认为“氧化与还原同时发生,对立统一”、“从得失氧的角度可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针对这一观点,利用

c+o2=co2这个反应的判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仍不能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第四步“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通过练习跟讨论,总结 出认知第五步“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上述对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分析可以用以下流程图表示:

(二)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提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

心 理学 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 影响 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 教育 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本课以概念的“比较-归纳- 应用 -更深层次的比较-归纳-应用”学习为主,设置疑问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 方法。在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贴近概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基本反应类型分别写出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在评价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出的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设疑:fe2o3+3co====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初中化学所学的反应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这样做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

2.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o2==co2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时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些认为不是,因为这个反应中只有氧的得到而没有失去;有些认为是,因为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有氧化必定有还原,氧化还原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判断标准。

3.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在学生无法用得失氧的观点解决“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时,可以设疑引导:标出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对化合价改变的 研究,自己得出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结论。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视不同情况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注重知识概括的严谨性,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

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归纳概括中应注重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一丝不苟的态度跟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并且要学会挖掘概念的深层含意,找出概念中的重要字词,通过重要的字和词去把握概念的精髓。

2.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篇二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并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推理, 引出概念, 形成概念。比如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实验, 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 引导学生观察水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 学生总结出变化特点, 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水的沸腾, 灯泡通电发光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镁带燃烧,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室温的条件下, 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硝酸钾, 再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除了实验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图表和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比如在学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时, 我们可以借助金刚石、石墨的球棍模型,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两者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所不同的是两者之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因而导致了的物理性质不同。

二、要尽量让学生全方位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 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举反例或分析概念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举反例如硫酸, 虽然含氧元素, 但有三种元素, 所以不属于氧化物;再如有机物的概念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掌握, 教学中可以把含碳但不属于有机物的几类化合物例举出来 (碳的氧化物、碳酸以及碳酸盐) 学生只要熟记这些“反例”定能顺利掌握有机物的概念。在学习每一个基本概念时, 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 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概念。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 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去剖析这些关键的字词, 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 使学生透彻理解所讲的概念。如学习“溶解度”概念时, 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g/100 g水。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再如氧化反应的概念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的“氧”指氧气和部分含氧的化合物两层意思, 如氢气燃烧 (与氧气反应) 、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三、从学生记忆中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 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 浓缩要点。例如知识点“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根据化学式学生很难理解, 于是我从超市买了一块家里常用的实用碱 (主要成分是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让学生触摸感觉一下“湿”的还是“干”的?事实证明结晶水合物是“干”的, 学生不得不承认“Na2CO3.10H2O”不是Na2CO3和H2O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因而是一种不同于Na2CO3的化合物。教学中把化学概念与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觉得不仅有趣、有用, 而且在记忆中又一次巩固了概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再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记忆来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会更加牢固而且持久。

四、从习题训练中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和弱点的概念, 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布置给学生, 先让学生自行分析, 或分组讨论, 然后教师再讲评, 以求落实。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学完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 可以出这样的一道题目:分别说出以下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1.红色铜片受热后变黑2.把二氧化碳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3.纸张燃烧4.晒干潮湿的衣服5.黄酒变成醋6.玻璃熔化。

总之, 在化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 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不断地理解和加强记忆, 再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 这样就能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都能得到较大提高。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基础知识中的基础, 是“双基”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 才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属性极其变化的规律。

3.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篇三

关键词:城市与水域;功能性;公共性;艺术性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是当代设计的一大主题,其囊括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技术的革新与运用,以及当代人文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提升。滨水景观设计是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滨水空间是一个极具限制性的城市区域,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滨水区域代表着土地与水的边缘,对城市具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城市诞生以来,滨水区域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功能和社会经济的关系相加,可以得到港口这样的城市新景观。当代滨水景观设计绕不开这样的功能性、公共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思想。

一、一个关键概念

(一)现代滨水区域的功能意义及其定位

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边缘,具有限制意义的区域,是传统意义上土和水的边缘,是现代意义上人工和自然的分界。滨水区域也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区域,体现了规划流线、功能意义的推演,具有象征和代表城市性格的意义。

滨水空间最重要的设计概念是它的功能意义和定位。它是城市重要的战略区域,港口的基础设施遵循着水域的形态和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不是简单的一条线、一个分割,而是一种接入和融合。通过码头、灯塔、游船等表现滨水景观的独特性,同时也定义城市的身份,增加经济关系和社会活力。

在城市形成至今的悠长岁月里,滨水港口曾经扮演着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还是社会景观和城市形态的标志性符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港口渐渐失去了其独一无二的城市意义。新时代拥有了更多更好更快的运输方式,拥有了更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坐标,滨水港口逐渐被独立起来,活动和功能都变得更加单一了。

当代滨水景观设计的中心思想不外乎建立城市与水域的联系,重塑港口这一多功能的区域系统,达到不同用途的整合与发扬。滨水区域有着大量的基础设施,灵活可塑的流动线条,不同功能的交叉重叠,是极具设计意义的特殊区域。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经过社会的定位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设计必须体现它的当代意义和定位。

整合和发扬是其关键意义的词汇,我们要将过去港口的功能性扩展到景观中,作为其设计的参考概念,也要将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的思想引入到生产和制造的环节去,达到资源的整合和概念的统一。

在当代,景观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在不同的设计区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其具有着长期性的意义,代表着空间与社会的联系,景观不仅仅是自然的形态或是生态的多样性,它正在成为一个标示,定义着不同的空间。滨水区域的景观是其功能意义体现的最重要部分,景观设计给人以最直接的感受,滨水对空间的把握、使用功能的体现,以及社会定位的表达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两种关系

我们可以将滨水视为一个连接的区域,它即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象征着城市的形态,同时它也是水域的一部分,是水域空间的自然延伸。

我们可以将滨水空间看做水和土地的混合区域,它具有着纵向和横向的双重视觉效果。在纵向上,它从城市的中心延伸而来,带领人们走入滨水地带,领略城市的延伸和升华。在横向上,滨水地带与相接水域平行,水岸的流线往往是水域的流向。

(一)城市与滨水区域的关系:延伸

滨水区域是城市的延伸,大部分滨水区域曾经都是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港口来运作的,在历史上是城市的商业中心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失去了其专业的特性,但仍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切口和不规则的印记。在过去,滨水区域作为港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城市与水域的联系,港口具有更强的商业性,而缺少公共性和参与性。如今,滨水区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口,人们由城市的中心一步步走向边缘,一步一景,滨水作为城市放射性建设的边缘节点,更好地突出了其开放、新颖的特质。

(二)水域与滨水区域的关系:自然特性的表述

横向,是最好描述滨水地带与水域间关系的几何词汇。滨水景观的延伸和节点往往由城市性格来决定,而走向和流线则由水域来决定。有史以来,古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水域,人们依水而居,房屋沿河而建,水域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今城市与水域主要依靠滨水地带来连接,滨水景观的设计也要参考流水的走向,潮涨潮落的时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各色滨水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不同水域的特点。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的舍伯恩海滨公共空间,为中央滨水区域创造了一个全面的愿景,产生了强烈的设计语言。一方面,它完美地与城市中央商务区融合,建立了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并为人民提供了娱乐休憩的场所,为大都市丰富的文化带来了可持续性的、具有生态性发展前景的区域;另一方面,它很好地将河流延伸成湖泊引入城市,充分利用了该水域的特点,并由此创造了新的水域语言,加上植物等配景,打造了城市中的自然花园(图1)。

如何思考这些现有条件给滨水带来了意义,而这会成为设计的重点。滨水作为公共的空间,必须达到新的集成化和专业化,开放更多的可访问性,在承载城市相关功能和相连水域性格的同时,具有自身的隐藏布局和空间特点。

三、三个特性

所有的景观空间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价值,所以在景观空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实用性,更准确的说法,就是其功能性。我们要为我们所创造的滨水区域寻找到其创立的价值,我们要从其中看到历史的痕迹和城市的形象。

(一)功能性

定义滨水景观的功能性,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有生态型的滨水区域、商业型的滨水区域、地标广场型的滨水区域等。不同功能的滨水区域搭配有不同的设施,更多的情况是将各种功能有机地融合,有侧重点地进行设计。

(二)公共性

滨水区域在现代社会代表着一个新的、开放的公共设计的中心,它是一个潜在的延续性空间,有必要去考虑其空间的可达性和连接城市轴线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打开与水域交流的边界,使其更具有公共性。

(三)艺术性

滨水区域所拥有的特殊景观为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运用多空间多维度的景观概念,可以打造出新的城市符号。艺术性体现的往往都是一些设计前瞻的可能性,意味着要考虑建造的过程,用新的工具和方法来重新设计这些城市空间,更体现其用途和形状。新的灵感来源于城市的新发展、新的环保概念、新的水域开发,等等,这一系列都能使艺术迸发出趣味点。

英国的多佛海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滨水设计案例,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城市标志性的城堡建筑,设计利用多重的建筑及文化语言来打造。在功能性上,它利用现有的建筑、海港,将其连成一线,建造与当地朴实、闲适人文风格相契合的海滨景观,突出其地理风貌。而公共性则主要表现在海滨浴场、海边垂钓等活动上,对当地人而言,海岸线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活动、庆典由此展开。多佛有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滨海艺术中心,其简洁的艺术语言和概念的设计表述都无一不体现其艺术韵味,蜿蜒的照明点好似波浪,沿着整个广场如同波浪上的泡沫起伏,就好比那首赞颂多佛海滩的诗,埃及的涛声,流入古人的耳畔,索福克勒斯追忆着,历史的画面,人类的磨难,起伏,循环。同样的涛声,也给我们启示,在这遥远的北海边(图2)。

四、结语

滨水区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门户,必须重视其设计定位与城市性格和水域风格的契合,体现城市核心的延续和升华,展示相连水域的特色,打造功能性、公共性与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统一。设计要始终强调以人为本,创造更适合人的生活,更懂得人需要的空间,这才是打造美好城市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

[2]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05,(13):125-126.

[4]杜春艳.现代城市滨水线性空间景观更新研究——以南京秦淮河为例[M].浙江农林大学,2013.

[5]叶艳莉.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概念和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6]赵晓波.复兴滨水区,构建精神港湾——厦门市夏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06):35-42.

[7]杜锐青.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J].房地产导刊,2004,(01).

[8]张贵贤,刘福智.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J].四川建筑,2009,(06).

作者单位:

4.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篇四

(2002-10-29 16:34:07)

【摘要】以正在进行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为例,从技术路线,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法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南京

THE DISCUSSlON ON THE APPROACHES FOR THE DRAFTlNG OF THE CITY MASTER PLANWITH NANJlNG CITY AS THE CASE

ZHOULa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ical approach,methodology used in the working out of the master plan with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new round master plan for the city of Nanjing as the case.KEYWORDS: city master plan;Nanjing

【中图分类号】TL1984.11

【文献标识码】B

1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相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大多数城市而言,1980年代的总体规划是规划事业逐步恢复后的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解决了当时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无问题,但更多地体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1990年代的总体规划则明确了进一步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实践证明,它对中国城市1990年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战略指导作用。南京的情况也不例外,1990年代初,南京和北京、长沙一起成为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的城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当时确定的近期(2000年)规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虽然19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尽可能多地考虑了改革开放深化后的城市发展要求.但是历史的回顾表明:我们国家在这近10年间发生的许多变化还是超出了规划的预期。反映在:(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许多依据当时国民经济计划的规划条件和内容发生了变化;(2)国有企业的改革速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反映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变化速度和进程超出了规划预期;(3)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新的改革措施引发了城市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当时的规划无法预计到的;(4)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超常,彻底改善了1990年代初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超出了当时的预期,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人们产生了对第二套住房、私人小汽车等的需求……。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2001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己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预计一批发展条件好的城市将出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对于大城市而言,原来发展受到束缚的条条框框已经逐步撤去……;从更加宏观的国际层面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增强,科技和信息革命发展迅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的城市发

展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面对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不少城市又开始着手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

2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认识

1980年代、19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是在城市规划圈内展开的,往往是由地方规划部门完成或委托其他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当时关注城市规划的人士基本上限于圈内的专家学者,总体规划在经过专家论证后,在报人大审查、政府审批时往往也不会引起社会认真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而现在编制城市规划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规划被冠以“龙头”的地位,各界对城市规划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10年前,各界对城市规划的期望值也远远高于10年前。根据我们在开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之前召开的征求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部门和普通市民意见的座谈会纪录,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归纳起来有:

·总体规划要研究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要研究国家、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走势;

·要研究南京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影响,要研究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要研究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如何提高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和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总体规划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从区域角度研究问题,要考虑南京与上海的关系;

·规划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保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空间和弹性;

·城市规划应该特别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对于那些容易被市场经济发展所侵占的部分,比如绿地、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要做严格的规定;

·规划要重点研究确定影响城市百年发展大计的重大基础设施安排,比如地铁、高速公路网络、区域性重大设施等等;

·要强调研究并在规划中落实保持并发扬光大南京城市特色的部分;

·规划要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要有超前性,要提前考虑人民群众对第二套住房、汽车的需要;

·城市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合理布局等静态问题,更要研究规划的实施问题和政策保障问题。

……

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期望,从问题的涉及面来看,它们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传统的空间和土地利用范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许多方面;从空间地域上讲,要求规划跳出城市,从宏观的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问题;从规划内容上讲,意见既涉及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也有城市规划的具体问题如交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等各方面要求。

与这些内容深度要求并行的是时间的要求,中国城市快速变化的背景对现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周期和时效性提出了挑战,今天的城市已经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等待三年五载才有一个基本成型的规划。综合考虑南京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我们确定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工作计划。这一时限对于规划工作者来讲可能已经是最短的了,但对社会来讲,同中国今天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节奏相比,似乎周期还是太长。

时间的规定性加上内容深度的要求构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背景,同时不应忘记的还有总体规划本身也是一项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工作,《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二条中虽有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或局部调整的审批程序规定,但是在《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对于如何调整、如何修订、调整修订与新编工作有何差异等具体问题均没有涉及。从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改革角度看,1990年代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章探讨了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的改革思路,但是真正按照改革思路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例并不多。

前不久,广州市采用战略规划咨询的形式对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的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根据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形势,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形式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南京的情况不完全同于广州,具体体现在:(1)城市规划区范围无重大变更;(2)当时提出的“跳出主城,在更大的都市圈范围来解决南京城市的发展和保护问题”的思路是富有预见性和创意的,现行总体规划因此被评为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从实践的情况看,现行总体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框架也是符合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特征和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跳开现行总体规划架构的做法并不符合科学规划的精神,也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延续性,从圈外人士对城市规划的认识程度来看,总体上他们对城市规划了解不多,但是总体规划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其重要性却得到广泛认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此次南京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定位在:在现行总体规划的架构中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3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

在1980年代、1990年代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时,各城市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新编城市规划的方法,对于原有规划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城市实际发展状况与原有规划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等都缺乏系统的分析,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就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规划的内容和对策就容易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开展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进行了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分析研究。实践证明: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们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比分析1990年和2000年城市现状,我们更科学地了解了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通过城市实际发展状况与现行总体规划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规划与现实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规划与现实的差距,我们更明确了规划调整的重点和内容。此项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界定规划合理的部分(应该延续保留)、不合理的部分(应该及时调整)和规划不足的部分(需要新增和补充),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新规划中及时调整。由此看来,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有必要先行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的实施回顾与评价工作。

通过实施回顾评价,我们还发现现行总体规划在城镇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安排等传统空间规划领域方面较为成熟,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也较为理想;但是对于空间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城市化规律、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和政策研究等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脱节,这一问题在城市发展迅速、变化活跃的时段,显得尤为突出。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开展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加强前期研究的技术思路,这一思路同王宁同志提出的总体规划改革应“深化在研究、简化在编制、强化在实施”(玉宁,2000)的想法基本一致。

我们先后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市委政研室等研究单位合作进行了《南京区域发展定位研究》、《南京人口与城市化水平研究》、《南京经济发展问题、趋势和对策研究》、《南京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研究》、《南京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并利用现状调查和航片卫

片资料开展了《南京九十年代城镇用地发展研究》、《南京主城合理容量研究》以及《南京城镇发展方向优劣势分析》;在这些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它们为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4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一一开门规划

如前所述,1980年代、1990年代初社会对城市规划的关注不多,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的过程基本上属专家咨询、领导决定。而由于行政领导的更换,继任的领导在说“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时也许已经并不了解总体规划的内容了。我们在回顾反思现行总体规划的实效性时,一个深切的认识就是当时的规划基本上是圈内人的选择,并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对城市发展未来的集体意志,这样自觉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就无法形成。

现在城市规划已经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房地产制度的改革深化则使每个老百姓、法人单位的自身利益与城市规划的导向密切相关,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已经无法闭门造车地规划;从规划的实效性角度考虑,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规划决不能仅仅是规划部门的规划,而必须成为反映集体智慧、利益和意志的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开展这次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

“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既反映在打开学术大门、引入多专业多学科和多家研究单位参与规划,更反映在向社会敞开城市规划大门。在此轮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在各主要阶段引入市区县政府、相关专业部门、普通市民等角色参与规划的做法:在规划编制开展的前期,我们听取了市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省长等领导对南京城市现状和发展的认识,听取了市辖各区县政府对城市和所在地区的发展设想;征求了计委、经委、建委、交通、环保、文物、市政公用、文教体卫等各个相关专业部门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认识;召开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听取意见,为了进一步拓宽听取普通市民意见的渠道,我们还利用城市规划展览馆征集市民意见,并从观众中选择了20名市民代表召开了市民座谈会。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和区县政府合作研究地区发展规划和设想,和专业部门合作进行交通、环保、文物、市政公用等专项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就市民关注的环境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等问题召开了若干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征求市民意见会。在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形成以后,我们又分别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相关专业部门、区县等方面的意见;我们还尝试改变过去总体规划在审批后方进行宣传的做法,将总体规划的征求意见方案公示于城市规划展览馆,同时还举办了四场面向市民大众的总体规划专题系列讲座,从展览馆和讲座的现场情况来看,市民反应热烈、参与踊跃,反映出如今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的关注程度;我们“开门规划”的做法还引来了新闻媒体的助阵,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市的报纸、电视、电台上关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介绍和报道已多达120余篇。

5南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5.1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丁一个质量相对高的规划

由于这次总体规划拟定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基本正确,我们成功地缩短了规划编制周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增强了总体规划编制的时效性。从工作完成的质量来看,我们在听取各方面对总体规划的意见时,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区县、专业部门、市民普遍认为这次规划起点高、视野广、思维开阔、有预见性又有现实可

操作性。

来自全国的规划专家认为:这次规划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富有南京自身的特色,体现了提升和保持南京城市长远竞争力的根本要求;规划对城市发展远景进行了预测、展望和研究,在发展空间上做出了预安排,这种规划思路和视野是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方向的;规划以2010年规划为重点、以城市发展策略的方式对现行规划内容进行调整、深化,提出落实措施及相应的政策支撑是规划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进,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保证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专家组认为这次规划调整工作思路开阔清晰,方法科学可行,为国内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和审批制度改革做出了有创意的探索(引自专家组论证意见)。

5.2这次规划的思路已经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由于此次规划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专题研究等作为支撑,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具有相当的说服力。通过总体规划向政府的汇报,许多重要的规划思路已经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比如规划提出的疏散南京旧城人口、控制旧城新建住宅建设、重新审视“推二进三”的产业政策和南京的土地投放政策等想法,已经得到政府的基本肯定,并已经开始反映在政府最近所做的一系列相关决策中,还有一些正在研究、即将出台的市委、政府决策也明确了进一步落实此轮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由于这次总体规划尝试了广泛的公众参与的方法,许多重要的规划思想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包括城市发展要跳出主城、拉开框架,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先导引导城镇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思想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未来的总体规划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

5.3通过这次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这次总体规划产生的实际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规划部门的认识,提高了规划部门的社会地位。在社会舆论方面,过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常常批评“规划滞后”,而通过这次总体规划“开门规划”的全过程,他们深刻地了解了今天城市规划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实施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规划部门和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他们转而认为规划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规划工作的成果应该要有法规手段来保障实施,他们还提出了“要加大对城市规划的投入,树立城市规划权威性”的积极意见,形成了提升规划工作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

此外,由于此次总体规划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规划领域,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城市竞争力、城市远景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策略等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开始影响政府宏观决策,规划部门在这一领域开始有了发言权,而过去这一领域往往是由计划等综合部门以及领导们所主宰的。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其他专业部门的引导作用也在上升,市政府已经要求其他专业部门要按照这次总规的思路调整完善相应的专业规划。6结语

总结南京的这次总体规划工作,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的成效,来源于以下三方面重要的支撑:

首先是高层次专家的指点:我们在总体规划工作开展之前就请来了全国的专家和兄弟城市的同仁做指导,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的工作既得到了包括齐康先生在内的一批南京地方专家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吴良镛先生在内的一批国内专家的悉心指点,我们还邀请了英国的帕金森先生、美国的卡洛尔女士、新加坡的刘太格先生等规划专家参与了有关的总规咨询工作,这一批资深专家的参与介入保证了我们总体规划的正确航向,避免了走技术弯路。

其次是与多专业多学科研究单位的合作:总体规划研究的内容如此广泛,使以往的仅仅

依赖一个设计或研究单位的做法受到了挑战,我们这次总体规划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的多项研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使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审视南京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采用了“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引入了多种角色参与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部门的参加、市民的参与、领导的介入使这次的规划不再是局限于规划部门的规划,而是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吸收多方智慧、反映多方观点和利益、体现社会整体意志的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宣传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主要参加人员有:何惠仪、周岚、苏则民、李侃桢、张际宁、程茂吉、蒋伶、童本勤、何流、杨涛、叶斌、秦国梁、林永新等,并借此文感谢参与有关工作的专家顾问、合作研究单位和人员、以及专项规划人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城市规划,2000(4).2陈秉钊.新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城市规划,2000(1).3王宁.一种城市规划系统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战市规划,2000(7).4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私,1998.5孙施文,陈宏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概要.城市规划汇刊,2001(1).6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施.城市规划,2001(3).7赵燕青.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2001(3).Forester,J.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1989.Davidoff,P.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in Campbell S and Fainstein S(eds).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Blackwell,1996.pp.305-322.Desai,V.Access to Power and Participation.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6.Vol-18,No.2,pp.217-242.【作者简介】

周岚,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南京市规划局。

5.城市规划概论概念题 篇五

2.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5.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由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性的思想方法。(所谓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包含了两层涵义:其一,思维的单项性,这与现代思想方法的双向联系和多环联系的思想方法相违,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其二,封闭型,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奏。

7.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8.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现场勘查;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9.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下列部分:城市勘察资料;城市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9.分区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29.城市规划的审批: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的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7.城市的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现代城市中最活越的发展因素,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9.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

10.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行业。

11.城市的主导性产业是一座的变化而发展。4.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0.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11.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乌邦托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3.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4.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包括: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7.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6.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谁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奏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水文资料;城市历史资料;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人口资料;市域自然资源资料;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交通运输资料;各类仓储资料;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教、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建筑物现状资料;工程设施资料;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低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城市环境资料。10.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11.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言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3.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14.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1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16.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17.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18.分区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3.确定料收入附件。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状态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

20.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1.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2.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功臣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24.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5.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26.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们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27.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28.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必须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要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省会城市,要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及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须报省、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建委(建设厅)备案。

单独编制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总体规划的城市,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审批;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分区规划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已编制并批准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可由城市人民政府授权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1.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2.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其所有的系统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以及与环境的联系性。3.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4.城市文化系统的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设计教育科研、文化传播、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

5.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6.城市的第一产业是城郊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12.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性产业而建立法站起来的。

13.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这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

14.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16.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17.土地是一项资源,他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18.城市用地的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19.城市用地的归属:土地是国家的基本资源,对土地的拥有权限和归属,国家制定有相应的法律给予规定和保障。20.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以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城市用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1.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料的勘察、搜集和按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22.自然环境主要分析: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23.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24.在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强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在规划布置中为减少次生火灾的损失,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以适当的防火间距;矿藏 矿藏是地质条件之一,也是一种资源。25.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等几方面。26.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

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27.在全年又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的两侧。

28.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29.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地分类与规划阿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种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41.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层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42.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形态也不一样。

43.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之为居住用地。44.居住活动是维持城市规模和城市机能运转的基本城市活动内容。

45.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46.居住用地的分类:我国的社区的性质,居住地由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52.城市居住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的分布,主要由以下方式: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

53.城市居住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甚或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

54.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55.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交通运输的要求、防止工业对城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68.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级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69.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布置在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70.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布置形式:一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型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良好。另一类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

78.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可分为三类: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79.按照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以分为非地方性公共设施与地方性公共设施。

80.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布局结构、社区建设与发展。

81.城市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

91.城市绿地就其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可以分为:公共性绿地;专用性绿地;私有性绿地。

92.较为长期沿用的是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游览区绿地等六类。

93.绿地分6大类,11中类和10小类。

94.绿地大类用地主要是: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生态景观绿地。

95.城市绿地的指标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

96.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的影响。

30.城市用地评定的要求: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31.城市用地评定的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2.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用地评价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用地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要从环境能够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作用及成果,综合的鉴定其利弊。

33.对城市用地做出适宜性区划,一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34.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获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35.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案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6.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37.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

38.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39.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资源;用地选择应对用的公车功能地质条件做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注意保户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40.1990年制定颁布的城市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最差。

47.居住用地的指标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表达:即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标准。48.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

49.居住用地的比重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居住用的人均指标为人均18.0-28.0平方米,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平方米/人。50.居住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几方面要求: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俾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51.居住用地的规划的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市环境的污染、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56.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的特殊要求、其他要求。

57.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效率高、运输费低,但建设成本高,用地面积大,并要求用地平坦。

58.水路运输费用最低。59.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

60.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61.为减少和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在城市中布置工业用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

62.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写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63.工业区的组成:生产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64.工业的分类: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

65.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66.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

67.工业在城市中位置的一般原则: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扩费用,又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铁路线索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离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近一些,这样可以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第三种是混合布置方式,它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也具有垂直布置得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71.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如下几种布置方式: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于其他用地成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

72.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73.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缺乏必要的运输条件;居住区与工程混杂;工程的仓库、堆场不足;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74.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旧城工业布局调整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一般应注意: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厂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75.旧城工业改造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留:原有的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改: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并: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迁: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前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尘世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

76.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

77.公共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可分为八类:行政办公类、商82.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83.全市性公共中心的主旨与布置应考虑以下方面: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于空间环境;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创建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84.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综合仓库;特种仓库。

85.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可按仓库的职能分为: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

86.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河(海)岸线的需要;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87.影响仓库用地规模的因素: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城市粗藏货物的特点、性质;国家经济力量与人民生活水平;仓库建筑在城市的布置与楼层比例。

88.仓库用地规模的估算考虑的内容为:1.估算近远期仓库货物的吞吐量;2.按照吞吐量再考虑仓库货物的年周转次数,估算所需的仓容吨位;3.根据实际仓容吨位中分别进入仓库或堆场的吨位比例,计算出仓库用地及堆场用地面积。

89.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90.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包括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弱噪声强度);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则: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连接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的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尽管环境构筑的基本要素材、构件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97.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构成;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98.开敞空间: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9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分布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的绿化场地的系统化组构。

100.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包含:1.绿地系统的功能构成;2.绿地系统的分级构成;3.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101.绿地形态要素主要有: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

102.郊区的功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为市区供应农副产品;作为市民的游谢基地;接纳市区疏解的人口;协同市区发展经济。

103.郊区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郊区的范围与界限;安排事宜在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乡镇工业区规划;郊区居民点规划;道路网规划。

104.影响郊区范围确定的因素有: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城市现状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性质、布局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副食品供应的需要。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1.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国土规划: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3.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4.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18.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掌握学龄前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向,是制定托、幼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上,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量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53.城市带眷比,指带有家属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署,关系到城市各功能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性及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必然涉及到很多复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

6.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物质基础的落实。

7.城镇体系的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8.全国、省、市都应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9.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10.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的指标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人均绿地面积等。11.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物质空间上加以落实、具体化。12.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有: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成是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3.确定城市性质:它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14.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致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1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演进的产物。

16.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明确城市的性质,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择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17.城市性质的确立,可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19.一个城市是由复杂的物质要素组成的。

20.城市性质就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所决定的,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

21.我国城市按性质分,大体有以下几类: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的城市。

22.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分为以下三类:大城市(是指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23.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他的主要职能,指出他的发展方向。

24.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另一种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一一罗列,结果,却失去指导规划与建设实践的意义。

25.城市性质确定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26.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7.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分析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能源交通及主导的经济产业部门,说明现有和潜在优势。

28.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地分析。

29.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则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30.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31.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徒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32.城市按照人口密度、经济联系、管理条件等因素,一般可划分为市区、近郊区、市辖县(远郊区)。

33.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34.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除了个别直属该市的工业区(镇)以外,一般不计;而应将他们分别计入各市辖县镇中去。

35.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城市人口调查分析和预测,是一项极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它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布局的依据。

36.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比较成年组人口与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主要依据;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37.影响年龄构成特点的因素主要有: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38.性别的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39.家庭构成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他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都有密切关系。

40.在城市总人口中,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又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41.城市人口可分为三类: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42.影响劳动构成的因素较为复杂,一般有: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的阶段。

43.按产业类型划分,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

44.一般社会经济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通常中心城市地产产业较高。

45.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

46.城市流动人口是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

47.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48.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49.城市对劳动的需要量,也就决定了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

50.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理论基础。

51.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递推法。

52.劳动平衡法他主要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相互平衡的原理基础的职工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

54.递推法核心是将城市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渐向前递推预测。

5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及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留下蓝天清水。56.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57.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

58.远景规划的原则: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首先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远景规划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城市载体,将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空间上、物质形态上加以落实;对今后数10年的预见难免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主要是现有认识条件下的一个规划。

59.远景规划的规划原则: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他应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但他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意足够的灵活性。

60.远景规划的内容:从区域的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预见城市可能发展的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及法律保障体系;对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大类土地使用作出纲要性规划。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2.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3.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4.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5.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6.城市是人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其信息高度集中的载体。

7.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

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8.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9.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的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即遵循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建设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当地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与积极投入。

10.优化产业结构要认真考虑一下几个方面:强化市场作用,依靠市场力量在现有产业结构中进行调整,实行优胜劣汰;深化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调整国有资产存量,以促进行业内资源向大中企业集中,效益向优势企业集中;立足于现实,注重小企业集群的优化。

11.社会结构的演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和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分布于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与社区网络的保存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内部结构调整与完善的主要内容。12.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人是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和主体。人是各种社会行为的承担者,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13.10项社会指标是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这是反映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人医生数;婴儿死亡率;中学入学率;每户居民拥有住房;每户居民拥有电话机数量;人均生活用电;人口自然增长率。

14.为了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15.按照价值规律,对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可分为三类:生产经营型;经营服务型;社会服务型。

16.促进城市上下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地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结合车功能和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17.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杂的问题。

18.综合比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中都应进行多次反复的方案比较。

19.方案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占地、动迁情况;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居住用地组织;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总体布局;城市造价。

2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21.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城市景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城市景观的考虑是同样的内容的前后阶段,相互渗透、充实,达到和谐统一,但有时两者之间也难截然分开,更不能前后工作各行其是,造成不协调的后果。

22.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无论城市的总体布局或详细规划中的布置处理,都要体现城市美学的要求。

23.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规划: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的规划布局有比较紧凑整齐的条件;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凸现城市的主要景观,并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多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河湖水域,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水运交通及用水、排水问题,并可以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24.矿山城市的规划布局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矿山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由于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25.风景旅游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正确处理风景旅游与休、疗养的关系;26.纪念性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或文化历史意义比较重要,革命纪念旧址或历史文化以及在城市中分布较多,他们在城市布局中往往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27.山地城市有以下几种布局形式:组团式布局、带状布局、有机疏散、分片布局。

28.港口城市的规划特点: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的分配岸线;合理组织港区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结合港口的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先进国家的现代交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开凿一定数量的运河;建设铁路,以铁路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汽车、航空以及管道运输的发展;发展综合运输。

2.现代城市的特征是:高效益和高效率。

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14.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5.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16.城市中的停车场地可分为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17.停车场的服务半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18.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相互协作、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1.水资源指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

2.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及地表水源两大类。3.城市给水工程,按其工作过程,可分三个组成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组成给水系统。

4.城市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主要方面以及噪声污染、气味污染、光干扰、电波干扰等。5.排水制度一般分为两种:分流制、合流制。

6.排水系统一般有下列几种布置形式:截留布置、扇形布置、分区布置、分散布置。7.能源结构有下列一些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干净能修筑堤防,整治河道。

26.处于河道上游、中游的城市,多采用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处于下游的城市,多采用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

27.城市防洪措施,主要有排洪沟、截洪沟、防洪沟堤、排涝设施等。

28.消防站占地及装备状况也可分为三级:一级消防站,有车6-7辆,占地3000平方米左右;二级消防站,有车4-5辆,占地2500平方米左右;三级消防站,有车3辆,占地2000平方米。29.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的方针是: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

30.按工程管线性能和用途分类: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电力线路、电信线路、热力管道、可燃火助燃气体管道;空气管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4.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15.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16.现代住宅如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17.从用地的角度来看,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加大进深也有利节约用地;

施;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3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又可分为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两级。

33.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儿童教育设施两类。

34.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建设的步骤一致。

35.居住区工业的布置方式:单独设置;与其他生产服务设施结合,组成综合楼;利用新建住宅底层作为生产用房。36.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功能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居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3.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4.效率则主要是指城市的运转,其重要组成之一就是城市交通。

5.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6.城市交通对城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对城市布局的影响。7.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8.城市道路交通有以下主要特征: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其特点;各类交通的流动线路、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9.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10.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的规划指标:主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支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11.城市道路的形式: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可以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等几种形式。

12.城市道路系统可分为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13.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

相互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共同发展。

19.岸线分配总的指导思想是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一规划、各得其所。

20.港口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原则: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有各自的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并不致分割成城市和阻碍城市干道交通;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尽量方便与缩短职工上下班路途:本身紧凑完整,不与其它用地穿插,有良好的环境;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既保证集、疏、运运输线路的便捷,又不互相干扰;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并接近对外交通设施和货运干道。

21.对于港-城的联系道路应做到:线路快捷;提高港-城道路的技术标准,保证车速。22.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

23.城市货运的方式有道路(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24.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行稳定、安全性好、污染小、耗料低、生产率高等优点。25.汽车运输的优点是门到门,运输灵活,中途转驳少,时效高,货损少。

26.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的一般原则如下: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串连起来,充分发挥室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较少对城市的干扰。27.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主要交通方式。

28.城市货运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市内货运交通。源与不干净能源;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

8.变电所的电压等级可以分为500KV、330KV、220KV、110KV、66KV、35KV等。9.变电所有屋外式、屋内式或地下式、移动式。

10.燃气管道的分类,基本上有三大分类法:根据用途分类,根据燃气管道输气压力分类,根据燃气管道敷设方法分类。

11.根据煤气用途可分为:远距离输气干管;城市煤气管道;工业企业煤气管道。12.根据城市燃气管道输送压力可分为:低压煤气管道,中压煤气管道,次高压煤气管道,高压煤气管道。

13.根据燃气管道的辐射可分为:地下燃气管道,架空燃气管道。

14.燃气管道按照其复杂程度可分为四类:单级系统、两级系统、三级系统、多级系统。15.集中供热有两种方式,热电厂供热及区域锅炉房供热。16.供热系统由热源、管网和热用户散热器三部分组成。17.电话网等级可分为五类:一级为大区交换中心,二级为省级中心,三级类似地区交换中心,四级为长途交换网终端,五级为终端局。

18.有线电话系统规划的内容包括:研究电话局所的分区范围及局所在的分区范围及局所位置、调查研究电话需求量的增长、通讯电缆的走向及位置。

19.移动电话网规划包括:移动电话话务量规划、移动通讯站点布置、通讯频道取置等。20.电视广播分有线及无线两种。

21.城市防灾规划包括两方面,在硬件方面,要布置安排各种防灾工程设施;在软件方面要拟定城市防灾的各种管理政策及指挥运作的体系。22.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及城市人民防空规划。

23.防洪标准应根据城市的重要性确定。重要的城镇、工业中心、大城市应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来定标准,应以200年一遇特大校核。一般城镇,可按20-50年一遇洪水频率考虑。

24.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有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泾流及流沙,还有建水库蓄洪及滞洪。

25.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有道;灰渣管道;城市垃圾输送管道;液体燃料管道;工业生产专用管道。

31.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32.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架空线、地铺管线、地埋管线。

33.按工程管线弯曲程度分类:可弯曲管线,不宜弯曲管线。

3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与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综合规划。35.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管线工程综合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可分为:规划综合;初步设计综合;施工样图检查。36.管线过程综合的编制内容:管线过程综合规划示意图;道路横断面示意图。37.需要对全市的用地进行竖向规划,可以编制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

38.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方法有: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

第九章:居住区规划

1.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2.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

3.根据工业类型基本上可分为:建筑工程;室外工程。4.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5.居住区的环境组成:内部居住环境;外部生活环境。6.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7.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8.城市道路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千平方米左右。

9.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10.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城市内的居住区;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11.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12.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18.住宅的规划布置应建立在建筑群体结合的基础上,与居住区总的规划结构相结合。19.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布置。

20.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组合方式。21.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

22.按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体育;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其他。23.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类: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24.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又可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两大类。

25.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

26.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7.公共设施的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对口、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28.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便于居民使用;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29.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第二级(居住小区级);第三级(居住组团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服务公共设施可以分成二级,也可不分。

30.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31.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行;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37.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第四级宅间小路。

38.居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39.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根据居住区的不同情况可采用室内、室外、半地下室或地下室等多种存车方式。

40.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室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

4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

4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整体性;生态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地方性;大量性;经济性。

43.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以道路为界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用地相邻时,以用地边界线为界;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相比邻时,以障碍物地点边线为界;居住区内的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应扣除。

44.城市旧居住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综合性。45.根据改建地区的具体条件和改建需要可分为局部改建、道路沿线改建和成片集中改建等几种方式。

46.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施工线状;建筑现状;人口构成;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工厂的生产情况;地区内大气被污染情况、噪声状况、原有保留住宅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等;建设资金来源;行政区划现状。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市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2.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3.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第十一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1.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原则:利用与维护相结合;应尽可能按其原有功能来利用;应和恢复与营造文物及其周围地段内容:设定权利和设定义务;撤销权利和免除义务;变更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赋予特定物以某种法律性质。6.合法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行为的主体合法;行为的权限合法;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行政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7.行政行为的效力及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有效成立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8.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和具体化。

9.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内容是: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4、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5、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城市环境保护:是对城市

6、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

7、社会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8、城镇体系规划的步骤:

1、(准备)

2、(分析)

3、(预测)

4、(立意)

5、(规划)

6、(评估)

7、(成果)

9、城市用地的评定一般分为三类:(1)一类用地:适用于修建的用地。(2)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10、市内客运交通分为(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客运机动车交通)。

11、城市交通枢纽可以分为三类:①(货运交通枢纽)②(客运交通枢纽)③(设施性交通枢纽)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4、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100000。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0000~1:10000。

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9、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1)文本内容

①总则:制定规划的目的、依据及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②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的活力相结合。

2.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方式一般可分以下四种:继续原有的用途;改变原有的用途;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 3.城市更新的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整建;维护。

4.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第十二章城市规划的实施

1.开发控制的基本类型:通则式和判例式。

2.城市建成环境可以分为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两种基本领域。

3.城市开发的类型: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新开发和再开发;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 4.市场机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外部效应;2.公共设施;3.价值准则;4.合成谬误;5.市场垄断。

5.开发控制的作用机制:经济的作用机制;法律的作用机制;行政的作用机制。

6.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工程必须呈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个基本环节,通常称为一书两证。

第十三章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

1.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意义: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提高规划行政的效率;推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合理性。2.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领域中法律规范的制订;法律规范的执行;法律规范的尊守及确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3.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特征:是规划行政主体的行为;是规划行政主体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的行为;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4.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量裁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5.行政规划行政行为的主要

能享受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他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10.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的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的目的。

11.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还必须合理。合理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行政行为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行政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12.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13.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行政权统一;行政法制统一;行政行为统一。

14.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

15.我国行政法的法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与行政法有关的解释;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16.行政法的效力等级关系如下:宪法和法律的效力等级;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等级;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等级。

17.作为城市规划行政的依据的城市规律规范体系,应当包括如下部分: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8、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9、地租:报酬或收益,本质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润。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10、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1、城市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相互协调。交通规划应为决策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

12、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

13、城市绿化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4、城市规划编制: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三、填空题

1、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

3、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4、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执法),二是(从严治政)。

5、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12、交通出行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交通区划分)、(居民出行调查)和(货运出行调查)。

13、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有以下三种:(顺序总体需求预测)、(直接总体需求预测)和(个体行为需求模式)。

14、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等组成。

15、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由(城市电源工程)和(输配电网络)组成。

16、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工程)、(防洪(潮汛)工程)、(抗震工程)、(防袭工程)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17、风景名胜区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其中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

1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19、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

四、简答题

1、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3、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5、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市“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

6、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作用:寻找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是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为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是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本质:多学科的,要综合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专业)。把不同学科的有用之处组织在一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7、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 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主要图纸:包括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0~1:

原则和要求。

③各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适建、不适建、有条件适建的建筑类型)。④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⑤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⑥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⑦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⑧奖励和惩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应附地块控制图则。

10、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应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迹,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③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11、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1)行政合法原则(2)行政合理原则(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①行政权统一 ②行政法制统一 ③行政行为统一

(5)行政公开原则

1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6.概念性规划 篇六

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门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决策的要求。

与总规相比:概念规划强调内容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概念规划提供的是客观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与设想,在微观层面(具体操作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微观层面的内容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概念性规划和总规,控规和详规等有何区别,概念性规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规划,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

7.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篇七

一、品牌联想的概念及其研究

品牌联想是品牌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国外众多专家、学者和机构对品牌联想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对品牌联想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广泛, 对其定义也有很多。

著名的品牌专家David.A.Aaker和Kevin.L.Keller都对品牌联想作过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 对其在品牌资产和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有研究, 充分肯定了品牌联想的重要性。David.A.Aaker并对品牌联想做了如下定义:“品牌联想是与品牌记忆相联系的所有事情”。

现在对于品牌联想的概念, 大部分学者都是用人类联想记忆理论 (humanassociativememory, HAM) 和适应性网络模型 (adaptivenetworkmodels, ANM) 等理论对其心理本质和活动规律进行解释的。按照这些理论, 人类的记忆是由一些结点和联结链组成的信息网络, 结点代表了存贮的概念或信息, 联接链代表了信息或概念间的联系及其强度。当网络中的某个结点的刺激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 则能引发另一信息结点的激活, 完成一次简单的记忆联想活动过程。

著名营销学大师大卫·艾克则从营销学角度赋予品牌联想的定义, 他认为:品牌联想是指任何与品牌记忆相联结的事物, 是人们对品牌的想法, 感受及期望等一连串的集合, 可反映出品牌的人格或产品的认知。

在我国, 对品牌联想的研究开始得相对比较晚,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起了营销学界及广告学界的重视, 也将此与认知心理学知识相结合, 对品牌联想进行测定探究。

二、品牌联想的构成维度

就现有对品牌联想的研究来看, 品牌联想是多维性的。

Keller从联想的抽象性水平把品牌联想分为属性联想 (与产品有关以及与产品无关) 、利益联想 (功能利益、经验利益以及象征利益) 和态度联想三个维度。

Aaker则提出品牌形象、品牌态度和认知质量三个概念维度, Low和Lamb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用因素分析法研究证明, 品牌联想由这三个维度构成。

1. 品牌形象:

主要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功能和符号的认知。

2. 品牌态度:

是指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整体评价。品牌态度是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的影响的。要建立良好的品牌态度, 就要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认知, 减少不好的认知。

3. 认知质量:

主要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整体优越性的判断, 对品牌态度维度是有很大影响的。影响认知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 比如广告, 产品功能, 价格等等。现代很多企业都采取价格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获得优势, 但过低的价格折扣会降低品牌的认知质量, 反而同类产品中那些高价格会给予消费者较好的品牌认知。

对于品牌联想的构建也可以从其维度方面着手。

三、品牌联想的测量方法——构建品牌联想结构图

品牌联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其测量方法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各有不同, 主要有自由联想法、隐喻启发法、开放式评估法、反应时技术等等, 但都有很多不足, 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运用。现在代替这些方法的新的品牌联想测量工具——品牌联想结构图, 就克服了那些不足。可以很好的描绘及测量某品牌的品牌结构, 从而分析出品牌的不足之处及给出相应的对策。构建品牌联想结构图主要有两种方法:

1. 扎尔特曼隐喻抽取技术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扎尔特曼隐喻抽取技术”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 是用来揭示那些影响消费者思考和行为的思维结构的技术。可以用来理解消费者关于品牌和产品种类的想法, 其操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联想收集阶段。在这阶段中, 一般由20~25个调查对象被召集起来, 调查人员向他们介绍有关品牌的相关情况。接着, 调查者给调查对象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图片, 被调查者从中挑选出可以表达他们对于品牌的感受和想法的图片 (至少12张) 。被调查者在七至十天之后携带事先要求的资料再集合, 并参加一至两小时的单独访谈, 以获取他们心目中品牌联想的结构。

(2) 构建联想关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研究者要回顾调查获得的所有联想框架, 由调查者构建这些联想的联系框架与相互的关联。

(3) 整合阶段。研究者在这个阶段要利用已获得的个人联想结构图, 整合出体现整体消费者普遍联想和重要联想关联的品牌联想结构图。访谈记录、录像资料、调查者的笔记都被必须被有效利用。整理出所有的联想之后, 研究者必须以这些联想、框架、关联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被涉及到的频率为标准进行取舍。

此方法比较适合用于调查那些以前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品牌, 对于那些需要更深入和清晰了解品牌形象的品牌也有很好的适用性。但其缺陷在于:首先, ZMET需要相当专业的调查人员。他们需要掌握调查中使用的各种定性调查方法。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高昂的人力资本, 对学者来说意味着研究难度的提高。其次, 无论对调查者还是被调查者来说ZMET都非常耗费时间。再次, 此方法受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主观意愿影响较大。最后, 该方法能够获取品牌相关联想, 但是难于揭示联想相互之间的关联结构。

2. 品牌概念地图 (Brand Concept Maps)

这种方法来源于被称为“概念图”的测量理论。它在自然科学领域已被使用了20多年, 主要用以描绘人类知识结构中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联。BCM则是对原有的“概念图”测量方法做了修改, 提供由个体的概念图推断出群体的概念图的途径。创建品牌概念地图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 收集信息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向消费者征集品牌联想。即让消费者回答:“对这个品牌的联想是什么?”消费者的联想不受限制, 并保留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消费者提到的联想。

(2) 绘图阶段。在绘图阶段, 消费者使用既定的品牌联想制作一个网络地图, 用来描述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品牌的。受访者将会得到一个特制的概念板, 这个概念板上面有很多的卡片, 每一张卡片上面有一个从第一阶段精选出来的联想。受访者将被要求从这些卡片中选择合适的联想来描述品牌, 也可以在新的卡片上写上原来没有的品牌联想。同时, 用一、二、三条线连接各个联想项 (三条线表示一个很强烈的联系, 一条线表示一个很弱联系) , 最终形成一张个人品牌图。那些与品牌有直接联系的联想 (主要是那些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与品牌最接近的那些联想) 叫做一级联想。那些与品牌间接联系, 而且与品牌地图中心离稍远但仍然比较重要的联想叫做第二、第三或第四级联想。

(3) 整合阶段。整合阶段包括整合个别品牌地图, 从而产生一个表示消费者如何看品牌的消费者集成地图。

(4) 分析评价阶段。对在整合阶段得到的品牌地图进行分析评价, 得出哪些联想是一级联想, 哪些联想是数量、强度、有利性和独特性等。并通过与品牌战略的结合, 针对不同的品牌联想制定相应的措施, 提升品牌的形象。

相对于上面提到的ZMET, BCM可以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其次, BCM方法的程序规范, 不容易受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再次,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适合营销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另外, 该方法花费时间很短, 完成每个调查只需要15-20, 也不需要进行深度访谈或单独的交流, 从而可以扩大调查样本。同时, BCM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无需经过专业培训, 可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也可以减轻学者的研究难度。

摘要:品牌联想即记忆中与品牌结点联结的信息结点, 它们构成品牌形象, 品牌联想是品牌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品牌联想是具有多维度内涵的。现对于品牌联想主要是通过构建联想结构图来测量, 主要有两种方法:扎尔特曼隐喻抽取技术和品牌概念图。

关键词:品牌联想,构成维度,测量,联想结构图

参考文献

[1]吴新辉袁登华:消费者品牌联想的建立与测量.心理科学与进展.2009

[2]黄合水彭聃龄:强、弱品牌的品牌联想比较.心理科学.2002 (5) :605-606

[3]方毅丁轩:基于品牌概念地图的品牌联想研究——一种提高品牌价值的新方法[J].价值工程.2008, 8

[4]雷莉樊春雷王詠马谋超:反应时技术在品牌联想测查中的应用.心理学报.36, 608–613

[5]纪丽华宋永高:品牌联想及其测量:基于海尔和娃哈哈的研究.现代商业

[6]戴维·阿克 (DavidA.Aaker) , 奚卫华译.管理品牌资产[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吴雨李丹:品牌联想测量方法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 22

8.论城市园林建设新方法 篇八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75-02

一、前言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这些年来,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二、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这意味着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或废料,而这样就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为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綠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

2.植物苗培植质量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同—规格效果

由于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因此会出现植物的苗培质量参差不齐。栽培的苗木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绿化后的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更无法植物栽培后绿化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小区建设,居民对植物栽培后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要求时间短暂,但是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不能满足居民短时间内对绿化的要求。有的施工单位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大规格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植株成活率不高,后期的养护困难,造成了苗木资源的和养护资金的浪费。近些年来虽然大规格树木的移植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移植费用居高不下,被大多数施工单位所拒绝。

3.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

北方天气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我国的北方地区,越是靠近高纬度的地区,降水量越少,适合该地区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植物种类更加有限,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因不适应条件,成活率也比较低,还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为此,园林建设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种相互结合,城市的特有本色、历史底蕴等也要在城市的建设和雕塑中得以体现。

三、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1.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2.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四、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五、结束语

上一篇:2010大学生团员入党申请书下一篇:青春高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