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07-1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共12篇)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一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 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二

1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语文教材选取的是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语文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在这一活动中,认识活动的对象就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具有双重性,它富于感性形象,并通过感性形象激发欣赏者的感受从而引发他的感情,同时艺术作品又具有内在的理性,理性的内涵可以通过欣赏者的思索而引发更深刻的人生理解。文学作品凝结了文学家对世界、人生的深层次的理解,期待着读者的认可与共鸣,并影响着读者形成新的人生观。这样的价值恰好暗合了审美活动的作用,审美活动中主体分别经过静观、体验、澄明三种环节与状态,其中澄明之境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澄明之境首先是一个本体论(存在论)的范畴,它就是前面所说的无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叉点或集合点,也可以说是万事万物的聚集点。这个点是空灵的,但又集中了天体万物的最广博、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它是真实的。……一般人都具有这种体会的本性和能力,但过多、或较多地沉沦于功利追求而很少进入这万物一体的澄明之境。唯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广、最丰富的高远境界。”[1]澄明之境是一种对人生、世界达到透彻理解、明晰的境界,固然只有诗人(文学家)能够达到,也只有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才能使一般读者共同实现去掉人和世界的一切遮蔽,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毫无遮蔽的光明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文学作品文本层次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文学话语层、形象层与意蕴层。文学文本直接呈现于读众面前的话语系统即文学话语层,文学话语不同于生活语言,它首先具有形象性、凝练性、生动性等特点,例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亦燃。”色彩如此鲜明,表现了色彩的美,再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语言将声音表现得如此细腻生动,将声音的美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是透过简单的符号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这些优美的语言无疑让读者有了一次次切实的审美体验。另外,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指系统,具有突出的表现功能,对此中国古典文论早有“诗缘情”、“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文学语言具有丰富的情感蕴含性指向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内心。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又借花鸟动人,观落泪之花,惊心之鸟,不禁伤感动容。透过话语层面,可以实现对美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感受美的世界。

文学形象层是读者经过阅读文学话语层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2]在文学形象层中,构成作品的一个个物象都是意象存在,是“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语)的结合。形象层最突出特点在于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的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指文学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地体会、理解、再造典型形象是文学欣赏的首要任务。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塑造得颇具个性的典型形象。孔乙已最根本的特征是一个字:“迂”。他的一切言行,一切活动,无不体现出“迂”。他说话不看对象,“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当有九文大钱时,他是“排出”,以此炫耀;而只有四文时,是胡乱地“摸出”。孩子们来看热闹,他给豆是“一人一颗”,真是可怜!而孩子们望着碟子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惟恐孩子们哄抢。当别人取笑叽讽他偷书时,他极力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来遮掩自己的丑行……其它诸如清高、虚荣、善良、爱面子、摆架子、看不起体力劳动及其劳动者、生活能力低下、社会适应性差等等,都是由“迂”派生的。孔乙己可怜、可悲、可嫌的形象历历在目,这是典型的审丑,即通过对丑的否定实现对美的赞美。

文学文本的纵深层面就是文学意蕴层,其突出特性在于富含丰富的哲理性。“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3]写诗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诗意地探寻并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层意义的思考。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十分幽默诙谐地表达了作者自由至上的人生观,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通过种种假设,再现“为王”的尊贵与权威,然而“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将人的人格自由、人性自由与王的权贵相较,拥有前者才是人成其为人的第一要素,此乃何等高雅的人格之美。

2 中学语文教材中各种类型作品的审美特征

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按照其形式构成,即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与戏剧,按照其内容构成,即文学作品这一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与象征型文学。[4]下面仅以后者为分类分析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2.1 现实型文学的审美特征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以探求真实,追求事物的逼真为创作原则与审美规范,要求作品对自然忠诚,推崇古希腊人所宣扬的“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将逼真性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典范。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中《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文学世界文坛中一个著名的典型形象,他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另外,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就是一群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的人的代表。从外在表现来看,契珂夫逼真地刻画了一个十分胆怯、处处胆小怕事的人物,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丰富的蕴藉性读者通过感性认知可再现一个鲜活的“套中人”的外在形象,甚至可以从身体的各个器官感受到紧张感与压抑感。

另外,细腻的细节描写也是现实型文学的审美特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吝啬、贪婪”的性格就是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细节描绘出来的。葛朗台在濒临死神拥抱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个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举动,而出自葛朗台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对于宗教的教义没半点兴趣,即使在弥留之际,葛朗台对黄金的贪欲与执着也丝毫没有减弱,所以当神甫一出示“镀金的十字架”时,这位“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变活了”,接下来就想攫取到手,——离开金子,他是死不瞑目呀!金子就是他最现实的上帝,是他全部信仰的寄托所在。现实型文学力求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将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加以真实、准确地描绘出来。

2.2 理想型文学的审美特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审美特征是真情感。理想型文学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称得上是最能实现审美活动中情感体验的一种文学类型。著名的田园诗之一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自由的向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欣赏者可以伴随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字句,头脑中浮现田园、人家、自然的和谐景象,又通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感受身体和心灵的洁净与闲适。《逍遥游》更是给读者提供了心灵自由驰骋的广大空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天地至大,飞鱼、鲲鹏尚不可随心驰骋,何况人呢?但是人的心灵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无己”、“无功”、“无名”,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人心、人性之美正是需要如此广博的空间,人才能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2.3 象征型文学的审美特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丰富的意蕴性。象征型文学具有无数的意象,意象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深刻哲理性。《等待戈多》是一部典型的象征型文学作品,是荒诞派文学的代表。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流浪,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游荡。戈多仅仅是支持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捱时光的微茫的希望,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得救。”但他就是不来,他们苦闷得想上吊。但他们能去死吗?不能,因为他们必须得等待戈多。在贝克特看来,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是绝望的。叔本华告诉我们人生是痛苦的,海德格尔警示我们人是向死而生的,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等待戈多》提供了富于哲理性的答案: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希望的期盼,尽管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往复过程,但希望使人们有了寄托,剩下的就是为未来的实现的付出了。

3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极具自然美的文学作品,《沁园春·长沙》、《致大海》、《致橡树》、《再别康桥》、《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学生陶醉于或优美、或崇高的自然世界中,使欣赏者油然而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样,《药》、《祝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阿Q正传》又使学生为不幸者撅一把同情的泪,产生对人情美的渴望与期盼,《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荷花淀》将人情之美加以展现,鼓舞人们扬起生命的风帆,驶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逍遥游》、《我若为王》、《论语·侍坐》、《归园田居》启示学生深思人生价值,让审美主体向往人格、人性的独立,期盼心灵的自由驰骋。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青春时期的青少年,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生境界。

语文教学展示的是艺术的世界,只有以审美活动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目的,才能将艺术世界所蕴含的美激活,才能打动学生体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从而走上欣赏美、创造美的道路,进入澄明的人生之境。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教育两种功能,人文教育凸现的是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为审美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审美特征,可以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升其人生境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情感体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0~141.

[2]高尔基,致华·阿·斯米尔诺夫.文学书简(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02.

[3]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9.

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采用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审美素质教育。

一、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

人类进行各种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有了目的,才会产生行动的决心,才能激发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动力。审美教育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新课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帮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并把理性的认识转化为爱美、创美的热情。(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二、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必须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美育美”。(一)实施审美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美育的目的出发,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二)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以感美、创美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三)加强学生审美活动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定向作用。(四)注意学生差异,树立审美生活的生态观念。

三、据本施教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文学作品占了三分之二,并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具有集中、纯粹及其鲜明的情感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现成材料。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根据作品体裁、内容和审美教育的规律,确定审美教育的侧重点,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审美教育力求做到点面结合。这里说的“点”,是就某一体裁或某一篇文学作品而言的。如诗歌,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和节奏美。但就某一首诗而言,审美教育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像曹操的《观沧海》,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其雄浑、壮阔的意境美。所谓“面”,是就文学作品的整体实施审美教育而言的,是学生把生动具体的审美感受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面”的教育,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受文学艺术美的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美、创美水平。

四、树立审美生活的生态观念,因材施教

美育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大肆宣讲抽象、深奥的美学理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理解水平等,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文学艺术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生动具体的例子(包括学生自身的例子),让学生领会“知识为美”的道理,树立“以智为美”的理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五、以美创美

创美,是一种纯粹的生命表现活动,是人类为了充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按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上本来没有的美的活动。审美教育中的创美,是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把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审美理想化为现实的一种活动。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书写、作文和文学创作练习,使他们熟练掌握语言表达、书写、阅读和写作技巧,逐步学会运用声音、书法和文学的形式来再现美、创造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美能力。

六、以美传美

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自觉地以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定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准确、生动的语言,工整、流利的板书,端庄、大方的教态,朴素、得体的衣着向学生传播美。这里要特别指出:教师的语言除要准确、生动外,还必须健康、文明。因为教师的语言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不仅能传达美的信息、再现美的形象,还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将审美教育的养料化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审美的人。

4.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四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5.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篇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材料.因此,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固有的要求.

作 者:吴丽艳 作者单位:柳市镇一中,浙江乐清,3256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6.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培育 篇六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培育

语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吴小东  作者单位:邵阳县第一中学,湖南,邵阳,4221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审美   因素   教育方法  

7.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他在我国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他还认为, “美育者, 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

1. 感受音乐美, 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音律与节奏相结合, 创作了音乐艺术。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情感、思维及个性特征活跃起来, 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余音绕梁, 使人回味无穷。

(1) 把握语句的节奏, 培养良好的语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和谐, 其抑扬顿挫的语调, 轻重缓急的语速, 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 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富有节奏地朗读, 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 视、听相结合创设情境,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境。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 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教《岳阳楼记》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 让学生感受岳阳楼之大观, 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 得到美的熏陶。

2. 玩味文段的图画美, 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 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且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 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 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 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 欣赏形象美, 塑造审美心理架构和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和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 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架构, 培养审美情感。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描写, 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加深了读者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当然, 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教育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 应该钻研教材, 置身于教材之中, 教会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 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 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爱美的情趣。

四、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

1. 用“丑”来陪衬烘托美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 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辨“丑”, 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2. 提高分辨是非, 区别美丑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 应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辨是非, 区别美丑。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 要从鲁提辖的语言行为去分析他的人格美, 从而激起对他的赞美之情;从镇关西的恶霸行为去分析他的丑陋, 激起学生对恶霸的愤恨。美丑的对比, 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打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8.浅谈中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八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现代教育 地位 作用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诱导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审美教育融创造于教育之中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其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审美教育则把受教育者视为主体,不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创造欲望和信心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人类的知识浩如海洋,有限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其中的点点滴滴;某些亲身经历虽脱离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这些内容虽然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知识来自于个体的思维过程,即使接受书本知识或他人经验,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思维配合,也只能是一种浮光掠影的印象而已,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意调动和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跳出强行灌输的窠臼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学校教育为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但是从审美角度看,要想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处理,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处理,把本来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旧有知识结构中新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书本知识独特的理解角度,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以新的见解去补充教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审美教育融陶冶性情于教育之中

1.审美教育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性

结合审美所能够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到社会事件,小到一幅画作,从正规的课堂教学,到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交流……只要加以挖掘,都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所不同的是,有的可以直接进行,有的则是渗透式地潜移默化。但是,无论是什么方式,最能对受教育者思想产生影响力的无非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导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客观规律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务实精神。这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也是重要的精神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对一般教育而言,教育者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向受教育者传授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上,直接揭示客观规律。审美教育则在揭示客观规律的同时,突出人类社会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和利用,突出人类社会在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动性,突出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更带有鼓舞人心的特点。其二是注意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终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上,除了无条件向教育者靠拢外是没有个体精神的发展余地的。审美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理所当然地把教育者放到了教育的中心位置,认为只注重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使其能够独立地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美学将美归结为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审美教育在注重教育者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强调个体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将知识接受与个体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审美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力量

尽管人格属于精神的范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以活生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传统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想理论的灌输,形式上以理论课、报告会、谈心为主。由于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和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审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审美教育的创造性特点,使得这种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容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次,审美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得教育者不但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还要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真情实感。经过这样的现身说法,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已经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从而产生震撼和美化受教育者心灵的作用。

3.审美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重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事物,其中必然具有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审美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要想把美引进自己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产生审美感染力,也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不能把某种现成的东西做简单的重复。这种创造,既可以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计的新方法,也可以是对所传授的内容变换角度的理解。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作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善于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出发,联系自己的真实感受,才可能在自己所传授的内容中,创造出独特的魅力来。有了这种魅力,所传授的内容才是不可重复的,才会产生动人心魂的美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也是一种对过去的否定和批判。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批判进取精神的再现,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长远眼光看,只有洋溢着进取精神的教育,才可能鼓舞起受教育者开拓创新的勇气,使其具备大胆思考、不受陈规束缚、敢于超越前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教育是充满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般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因而对受教育者具有明显的美化作用。美学这门综合学科的介入给教育内容带来新要求。为了调动受教育者的求知兴趣,使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美”起来,教育者必须尽一切可能地调动各种教育艺术,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方面的美学知识。这些美学知识,既可能体现在教育内容具体感人的形象中,也可能体现在教育者举手投足、言谈仪表等自身形象上。这些,对受教育者的爱美之心都会产生直接的榜样作用。久而久之,则会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美化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6

[3]李范.美育的现代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7

9.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而人文情感教育本身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感,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初中语文新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审美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的工具性逐步退位,每一篇美文恰似一股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浇灌着学生心田中美的花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营养。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审美情感教育。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分析中鉴赏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美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意境来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在选文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每一篇作品的优美语言,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获得美的享受。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为例,这段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美丽诱人。这里色美,音美,味也美。你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色的菜花还有“黄”蜂,美得耀人眼;你听:那“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简直是天籁齐鸣;那“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更是撩人心,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而那“肥胖”的黄蜂,“臃肿”的何首乌根,更是作者从儿童的特有感受中观察得到的。读这段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大文豪的神笔。那些静景、动景,那些植物、动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美的特点。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语言美这一特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美的享受。

2.抓住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典型形象的美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受到美的教育和鼓舞。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温柔善良,美丽正直,她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她所教的弱小的孩子,她能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排除痛苦或悲伤,对孩子们是假打真爱,所以孩子们爱她。同时,作为老师,她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以外,还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和孩子们沟通,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们来说,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她深爱学生,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模仿蔡老师做一个心灵美的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例。

3.抓住美的意境。优美的意境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醉在其中,忘掉一切烦恼。如《滁州西涧》,整首诗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幽草是翠绿色的,黄鹂是嫩黄色的,春潮是灰白色的。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味诗人语言的优美,还能在优美的语言里找到绚丽的美景,说它是诗中有画,一点都不夸张。这些色彩艳丽的景物,是诗人无声的语言,是诗人心声的表露。诗人的情感与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还是春潮急雨、荒郊野渡,都构成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景。虽是字字景语,实则字字情语;虽是字字不离眼前之景物,实则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尘世烦扰、无所奢求的悠闲和淡泊,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学习此文,学生在欣赏美的意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二、在听、读中感悟美

语文教学中,很多审美对象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所以教材中所选课文就成为学生听、看、读的首选材料,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舍近求远,忽略了课本中的美文。

1.要激发美的情趣。语文的美要靠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情境,创设出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审美体验,进而激发美的情趣。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美读来实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其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都是关键。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范读时,可以配以轻音乐,学生听读。通读全文之后,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那强烈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所感染,进而沉浸其中,充分享受那份能涤荡人灵魂的美感。你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那轻快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那一个又一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动听,和谐惬意。读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春天来临时的美丽画面,这些文字和语言真真切切地激发了我们美的情趣。

2.要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情趣被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听、读中获得美的情感。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特征,我们初中教材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等。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的还是情感的引导和诱发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仍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来看那幅“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式,简洁明快的语言,鲜花竞相开放的美丽图画,读起来真的是抑扬顿挫,让人读后唇齿留香。这篇散文,看起来都是画,读出来却都是诗。那简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通过朗读,结合联想和想象,品评作品的韵味美,会让我们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的效果。

三、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欣赏我们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事物,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凝炼学生的品格,创造出更美的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创造美的自我,塑造美的灵魂。在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和选材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指导。前面我们提到了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可以鉴赏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内的写作训练,适当地进行课外的延深拓展写作。比如,学完“童话”体裁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童话”类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从而创造美。初中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他们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拟人化、拟物化、科学幻想化等形式,编写童话故事,促使他们再现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按照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改写,续写课文结尾,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记录身边美的景物、美的事情、美的人物,感受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更能创造美。

10.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

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

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11.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篇十一

一、人物性格中的真、善、美

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是按照美的规律,通过选择、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将生活中的最美,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集中表现在作品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阅读、品味,使学生从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去感受、理解人物的形象美和心灵美;从文本中的描述去感受、理解作家创造的意境美;从作品的遣词用句去品味语言美,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人物性格是人物在文本中灵魂的体现。在教授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长妈妈的人物性格把握不准确,也有很多老师都只是参照教参,肤浅地把长妈妈的形象概括为:一个粗俗、无知、迷信的封建社会妇女形象。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鲁迅在写到长妈妈给他买了《山海经》时的一段心理描写:“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发自一个孩子内心的话语,包含了他对长妈妈无比的崇敬与谢意。就这样,之前那个令人厌烦、遭人嫌弃的长妈妈,性格瞬间变得饱满、生动了。就这样一个在当时社会中多的不能再多的平凡小人物,为什么还能在时隔多年后出现在鲁迅的笔下,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长妈妈独特的人格魅力,性格中的真、善、美触动了鲁迅的内心,这种真、善、美唤起了鲁迅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儿时的记忆,让中年以后的鲁迅再能体会到“妈妈”的形象美和心灵美。所以,在艺术审美中,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进行分析,进而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乃至达到最高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抑或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二、通过教学板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

板书在教学中具有提要、示范、启迪和审美功能。在备课李森祥的《台阶》一课时,发现课文一直围绕父亲造台阶这一主线展开。同时,围绕台阶这一线索也能看出父亲的性格。从审美艺术方面来看,整篇课文都围绕“父亲”和“台阶”两个关键词展开,在分析课文时,父亲的六种性格我们用箭头的方式罗列开来,这样既对称又美观,同时也很清晰,达到了图画美、直观美的效果。之后再围绕父亲建台阶的目的是实现他多年的梦想展开。然后在父亲和他的“梦想”之间用粉笔画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既暗含了生活中见到的真实的台阶,也暗含了使人实现梦想的阶梯。一语双雕。这样设计既在视觉上让学生感觉一目了然,清晰美观;又在思想意蕴上使学生豁然开朗,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怀。

三、细致品味,挖掘深层次的美

优质的语文课教学是一种激动人心、韵味绵长到可以“三月不知肉味”的艺术,完全应该以艺术思维去创作、去品鉴。因此在研读一篇课文时,师生要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品鉴它,细致品味,挖掘它最深层次的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这在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一类课文中尤其应该注意。

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抓住莲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一方面抓住了莲的外形美,另一方面他也着重突出了莲的品质美,从而达到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思想境界。这样一分析,学生就像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作者,眼前看着一片莲花,闻着淡淡的花香,与世独立,清新飘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品味到了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思想,进而达到对整篇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四、在指导写作中创造美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激励学生用笔和用心去表现美、创造美。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分析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美文的原因,着重分析了朱自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在给学生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后,笔者布置让学生仿写《荷塘月色》,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把文章当中得到的美的意象加以发掘、表现、集中,然后创作出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美”的领悟,激发学生对文字,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得到“美”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彦,李亮.朱光潜美学的语文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2]韩忠顺.如何解决快餐式教学和语文美学熏陶的矛盾[J].教改创新,2012.

[3]梅文丽.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学[J].铜仁师专学报,2002.

12.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二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将化学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 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表现、美的欣赏、美的活动, 使整个教学成为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本质与形式的统一。从而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身心愉快、精神饱满, 进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也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中学化学中美的存在

欲实施审美教育, 必先发现美、挖掘教学资源中美的素材。中学化学教学资源中美的素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 中学化学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从物质的色、形、光泽、味等自然属性呈现出来的, 以其最自然的感性形式, 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从浩浩宏观世界到渺渺微观世界, 大自然那无比瑰丽精妙的底蕴, 犹如一支辉煌的交响曲, 激荡着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心灵。

大自然的精妙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学化学教学资源中, 绝大多数的素材都渗透出自然之美。从颜色上看, 自然界中的五光十色无一不体现在化学素材中。如:Cu、红磷、Fe (OH) 3等的红色, 硫磺、Na2O2、Fe3+溶液等的黄色, Cu2 (OH) 2CO3的绿色, Cu2+溶液的蓝色, KMnO4溶液的紫色以及绝大多数金属的不同焰色等等。可以说, 自然界中存在的颜色在中学化学教学资源中皆可找到。

从气味上看, 很多物质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而绝大多数的有机物尤其是酯类物质, 都有比较特殊的香味。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具有梨的香味, 苯甲酸甲酯具有茉莉的香味, 甲酸香叶 (醇) 酯具有玫瑰 的香味, 丁酸甲酯、丁酸异丁酯具有菠萝的香味, 戊酸异戊酯和异戊酸乙酯具有苹果的香味, 丁酸戊酯、辛乙酯具有香蕉的香味, 乙酸辛酯具有橘子的香味, 丁酸乙酯具有杏子的香味……这些特殊的香味刺激人的嗅觉神经或味觉神经进而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悠然情趣, 进而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美。

凡此种种, 无一不是自然美同教育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2.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变化美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绝大多数的实验都伴随着物质的三态变化、丰富的颜色变化、电、光、声、热等等绚烂优美的实验现象。

如: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 遇碱溶液变成蓝色;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并放出热量;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镁条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钠与水反应以及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 铜与硝酸反应的“棕烟碧水”现象, 还有铜锌原电池的实验现象等等, 这些实验现象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到, 有的可以亲身感受到, 它们都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直观动态美, 也是化学教学中美的具体表现形式。

3.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结构美

化学中的结构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实验仪器的结构精致, 二是化学物质结构精美。

(1) 实验仪器的结构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进行实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器材。对实验器材的审美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觉, 还要涉及它的化学原理美和设计思想美。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开发, 许多化学仪器本身已成了一件工艺品, 如:酒精灯、天平、烧杯、烧瓶、冷凝器、分液漏斗、容量瓶、启普发生器等, 其精巧的设计, 精美的外形, 精妙的功能, 都能体现出其美感所在, 让学生叹为观止。

(2) 化学物质的结构美

化学物质美的外在表现, 是它们的形态美, 而化学结构美, 则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

非常多的化学物质都有着优美的内在结构。如: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石墨是正六边形结构的平面层状混合型晶体;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如足球形状的32面体大分子晶体, 它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和谐统一在一起, 进而构成优美的C60分子。

还有许多化学物质的结构也体现出和谐美, 它们都以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对称排列为其最突出的特征, 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排列的秩序和粒子组合的多样性。

4.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通用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用语, 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电子式、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等化学符号。化学用语形式简明、内涵丰富、书写方便, 可以说化学用语美是化学美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素养、开发智力, 发展全面思维, 还能陶冶情操, 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1. 挖掘美的素材,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如前所述, 中学化学教学素材中诸多地方都渗透着美,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挖掘素材中直接的和隐含的审美点, 整合审美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运用事例、以事激情, 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运用动画、以趣激情, 同时CAI音像合一, 集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为一体,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学生的记忆储存, 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达到以美激情的目的。

如:在教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节时, 可以制作甲烷取代反应的课件, 课件中穿插反应历程的动画, 并在适宜的时机配上语音解说, 可使学生在欣赏化学微观世界粒子活动情况的同时又获得了知识。学生激情高涨, 迅速进入化学审美天地。

3.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段话很好地提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学以致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我们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 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中, 同时发挥化学中实验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相互交流和改进, 与此同时, 教师也提供行之有效的由教师自己设计或改进的实验设计供学生对比参考,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而在设计和改进的同时, 学生在无形之中也可以体会化学中的简洁美与和谐美。

4. 口诀联想记忆, 体会审美意境

中学化学知识点繁多又比较零散, 部分学生记不住,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让学生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些知识点的方法, 其中, 将部分知识编成口诀来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如:

在描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 可总结成四句话:“燃硫入氧, 燃烧变旺, 火焰蓝紫, 气味‘够呛’”;

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几个概念时, 可总结为:“升失氧, 降得还, 若问剂, 两相反, 若问性, 与剂同”等等。

有时还创设意境, 让学生联想记忆。如:

氢气的性质———虽放荡不羁, 却执着向上;

白磷———不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 最容易玩火自焚;

碳———没有贝壳的风采, 却是生命的旋律;

酒精灯———装酒不是瓶, 是灯不照明等等。

通过这些适时、生动、形象的想象, 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忘我的审美情境中。

上一篇:幼儿园报告单老师评语下一篇:大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