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综述(共10篇)
1.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一
新生儿护士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院领导及护理部这次给我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在重庆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还大大提升了我对危重新生儿护理能力,丰富了我的知识,增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在半年的进修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工作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此我把半年进修学习所获与各位老师分享,为这次难得的培训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人性化管理
1.首先是良好的团队协作,多元的护理人员梯队。重医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实行责任制管理排班模式,实行分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病区分为4个护理小组,每一个小组有3名不同年资的护士组成,有分管组长,中午以轮休的的方式休息(11:00-13:00, 12:00-14:00,13:00-15:00),让责任护士有效保证患儿护理无缝隙,优护得到有效保障 ,大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互相协作,确保病房的护理质量。另外为提高工作效率,有专门的配药班,早上7:30负责药物的配置,保证患儿的及时用药治疗,配药工作结束后下午负责患儿的抚触,促进患儿脑的恢复。还配有整理班,负责仪器常规管理、调试、清洁和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2.新生儿病区的各分区都非常明确,病房的各类使用物品均使用五常法(常组织、常清洁、常整顿、常规范、常自
律),定点定标签,每位患儿床前均备急救盒、推注泵及心电监护固定使用,不得随意搬动,出院后终末消毒,在所有仪器上都标示有上限制,下限制,挂牌标志,开关标志,操作流程图,插管车旁墙上挂有插管的型号选择标示图,抢救车旁也可见抢救流程图及各抢救药物的用途及副作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3.先进的设备及科学有效的器械设置,以病床为中心,床旁则是吊塔,吊塔设有负压吸引器、氧源、压缩空气和电源等嵌入式装置。复苏急救管道均标准放置在仪器架上的固定位置,使用起来一目了然得心应手。除此外,新生儿病房还有资深的医生及护士,他们掌握着先进的医疗水平,如固尔苏的应用,动脉血压监测,脐动静脉插管,picc等等。
二、温馨细致的护理服务
在使用CPAP时,会用一个人工保护膜垫在鼻子和鼻塞之间防止压伤,头部包上脱脂棉再用弹力绷带固定管道,避免压痕,撕脸上的胶布时,先用石蜡油润滑后再撕,每天洗澡,都会用石蜡油清洁全身所有皮肤皱褶处,动作非常轻柔。每个暖箱上都放置有薄膜手套,接触患儿前戴手套查看患儿,避免交叉感染,对每位患儿运用“发展性照顾”模式,促进患儿身心发展。既1铺垫鸟巢模拟子宫环境。2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减少噪音。3所有暖箱上都会有一个卡通罩布,主要减少光线和外界的刺激。4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必要操作集中进行。使每一个患儿都感到舒适。
在那么多优秀老师的带领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护士不仅是要打针发药,更重要的还要具备爱伤观念和思考能力,我们要用母亲的心,科学的脑,灵巧的手带给儿童安全舒适,做好临时好妈妈。
另外科室接代室装有播放各类新生儿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视频,备有各疾病的医护知识小册子,供人们自由取用。还为出院病人设置了热线咨询电话,24 h负责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使患者与医院保持热线联系、随时获得医疗服务的专业指导。
三、服务系统的完整性和无限延伸性
在儿童医院,在门诊看病的很多新生儿病人都是经过预约的,出院后的新生儿在出院前科室与门诊直接预约。如果是早产儿出院,就会联系准备出院的孩子家长到科室接待室学习护理知识,比如洗澡、喂养、换尿布等日常工作,护士会在现场示范,直到他们的父母完全掌握才将宝宝放心的交到他们的手里。这样很自然就把护理的工作延伸到了家庭中。
四、规范培训
在进修期间老师要求很严格,无菌观念特别强,必须做到开工前要洗手,接触患儿前戴手套查看患儿,脱手套洗手
关门。对于新分配的学生和进修护士由专科护士带教,先了解病房的环境和各类物品的存放地点,学习各个设备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临床工作中所应用的各项护理技术,经考核合格后才指定带教老师带教。每月安排护理查房和护理讲课,用幻灯片的形式大家共同学习,每周一早上晨交班都会有护理提问,一月一次护理操作抽考。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当前护理领域的飞速发展,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值得我学习的内容重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进修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临床中,为医院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们医院的护理事业添砖加瓦,为患者安康不遗余力。最后再次感谢医院的领导给了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对生活、对工作有了更多的思索,希望它可以渗透进我的思想,为我的人生赋予新意。
新生儿科:王平
2.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二
一、研究现状
(一) 大学新生适应内容的探讨
1.根据文献检索情况来看, 有17%的学者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如陶沙 (2000) [1] 提出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模型,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五个方面。王才康 (2002) [2] 对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发现, 大学新生生活困扰涉及人际关系、专业与职业期望、独立生活、资源信息利用和学习等五大方面。除了上述定量研究之外,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也从咨询工作的实践出发, 总结了大学新生的主要适应问题类型。如吴晓青 (2002) [3] 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
2.对大学新生适应内容的探讨还包括对大学新生某一方面的适应的研究, 例如, 对人际适应的研究 (王维杰,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调研》, 2006 ) [4] ;对学习适应的研究 (冯廷勇,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2002 ) [5] 等等。
(二) 评价工具的编制
入学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对于应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新生的入学适应, 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研究者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通过三种方法, 一是直接翻译国外的量表, 如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 二是改编或修订已有的标准量表如邓颖琦[6] 等修定了中国台湾学者赖玉芬等编写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中小学版 (《学习生活适应量表大学版修订报告》, 2007) , 三是自编量表, 如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2005) [7] 编制出了适合我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将量表确定为60个项目, 分为7个大维度, 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定性的研究中, 学者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角度分析了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在实证研究方面, 目前国内对于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个体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人格和应对方式, 关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
1.在这些相关研究中, 大学新生适应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得最深入。龙晓东 (2000) [8]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表明, 心理适应不良者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情绪不稳定、高忧虑、高紧张性。钟向阳 (2010) [9] 等人的研究表明, 性格越外向的新生适应困难更少, 情绪越稳定的新生适应状况越好, 精神质得分高者在人际关系、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等方面更难以适应。还有学者魏佳 (2009) [10] 探讨了新生不同人格特征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不同人格的大学新生会因对应激源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进行不同的评价, 从而影响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2.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他的社会联系如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支持和帮助, 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柳春香 (2006) [11] 揭示了社会支持这一环境因素对处于压力情景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学新生适应的各个因素与社会支持成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且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也有学者陶沙 (2003) [12] 关注社会支持与适应的不同方面 (如学业、人际、情绪等) 的关系, 社会支持对于人际适应更多的具有直接作用, 对学业适应更可能是作为缓冲性质而存在, 而对于个体在入学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以及对新环境的认同, 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和缓冲作用同时存在。
3.家庭因素对适应影响的分析, 国内仅有少数研究。周株娜 (2010) [13] 探讨了大学新生适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适应能力呈正相关, 父母过度保护与适应能力呈负相关, 严厉惩罚型家庭教养方式与适应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过分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与适应能力呈负相关。赵旭东 (2009) [14] 也从家庭系统的整体层面分析大学生的适应状况, 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行为的分化程度、疾病观念等家庭动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已经离开家庭进入大学, 原家庭动力仍然会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
4.应对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应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促进新生适应的发展,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阻碍新生的适应。还有研究者钟向阳 (2010) [9] 提及应对方式在压力、社会支持与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四) 对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干预
在定性研究中, 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针对新生适应期的个体心理调适方法或干预措施。如李晶 (2009) [15] 、刘淑俊 (2007) [16] 等提出了对大学新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学习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然而, 真正尝试如何处理新生生活适应问题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学者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研究证明 (钟向阳, 2009 ;张冬梅, 2008 ) [17,18] , 设计系统的新生适应方案, 利用班级团体辅导, 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让他们创造机会共同解决适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能够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预防适应问题发生, 同时也有助于优化班级人际关系, 塑造良好班风, 构建集体同心、彼此关爱、相互尊重的健康班集体。
二、研究趋势与不足
(一) 研究趋势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趋势如下:
从经验描述到实证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 定性研究的数量多于定量的研究, 但是定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研究早期, 05年以后, 实证研究数量逐渐增多。
从整体分析到细节关注,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早期研究主要从大学新生适应的整体特点来进行分析, 大多都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从咨询工作的实践出发, 通过经验的积累, 提出问题, 分析原因, 给出建议的探讨模式。最近几年, 研究者才开始借助统计分析的手段, 分别详细探讨新生适应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
从现状评估到关注辅导策略研究, 研究者们在已有的对大学新生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逐渐开始了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干预的研究。
(二) 研究不足
尽管有上述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也显示出大学新生适应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首先, 从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来看,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大学新生某一方面的适应进行了研究, 但是这类研究大都集中在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上, 对大学新生其他方面适应的研究较少。
第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和量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所测查的大学生的适应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多数研究者编制的问卷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 仅限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等方面。而且这类实证研究多是相关研究, 探讨不够深入, 缺乏从综合的、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与个体适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比如探讨应对方式、人格等个体因素在压力、社会支持与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 这一类研究还应该继续开展追踪。
第四, 对于如何处理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应用研究有所欠缺, 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局限于团体心理辅导, 缺乏系统的教育干预措施。
第五, 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大学新生的适应, 强调的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 较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而适应既蕴含着挑战与压力, 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有待探讨。
摘要:探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是我国学者近20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新生入学适应的维度、评价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四个方面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3.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三
导读: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护理方案,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毕业论文范文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Ⅰ组)、股动脉组(Ⅱ组)和肱动脉组(Ⅲ组)。Ⅰ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日龄(2.98±0.45)d,平均体重约(2850±158)g。Ⅱ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龄(3.14±0.53)d,平均体重约(2810±153)g。Ⅲ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龄(3.04±0.49)d,平均体重约(2840±160)g。3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工具全部采用1ml注射器和7号头皮针,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桡动脉采血法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并感知桡动脉的走行、搏动感、位置的深浅和桡动脉的粗细。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针尖斜面向上,见回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至不出血。
1.2.2股动脉采血法患儿取平卧位,脱去一侧裤腿,使下肢处于屈膝外展位,必要时臀下垫一小枕,助手固定患儿双腿,常规消毒皮肤,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1 ml注射器(自带7号针头)与皮肤呈90°或45°角进针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無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2.3肱动脉采血法患者取平卧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使动脉在手指下方,在食指边的动脉搏动处,以30°~45°角进针,见有鲜红色回血时固定穿刺针位置,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3评价标准观察3组动脉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及淤血发生率、误入静脉率、患儿局部疼痛程度。根据CRIES疼痛量表[1评]分判断:重度疼痛指躁动、高调哭但不可安抚、痛苦表情伴有呻吟及生命体征改变;轻中度疼痛指皱眉、身体轻微扭动、无痛苦表情。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表1)
由表1可见: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22.3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5.4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3组患儿血肿、淤血、误入静脉率的比较(表2)。
由表2可见:3组患儿并发症、误入静脉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18.5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7.3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论文范文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3,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较(表3)。
由表3可见: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43.38,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33.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桡动脉采血安全,成功率高桡动脉采血选择桡骨茎突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明显搏动、触摸有条梭状感觉的部位作为桡动脉穿刺部位,位置固定,暴露好,并且桡动脉位置表浅,没有大的血管、神经与之毗邻,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十分安全。股动脉搏动虽然明显,但位置较深、搏动弥散、定位困难,而且股动脉穿刺点靠近股静脉和股神经,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误抽静脉血或损伤股神经[2]。肱动脉搏动明显,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邻组织关系变异较多,易误穿到正中静脉等[3]。
3.2桡动脉采血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采血部位在手腕,不必松解包被和衣服,卷起袖管,根据解剖位置取血即可。穿刺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和触及,不易穿刺失败导致发生淤血、血肿。股动脉采血部位结构特殊,皮肤松弛,穿刺成功后很难固定,而且股动脉是大血管,压力高,穿刺后压迫不当易出现淤血甚至血肿[4];另外股动脉采血的时候,患儿需暴露面积大,但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会使体温下降甚至不升。肱动脉采血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也较易形成血肿,且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在此穿刺易因动脉栓塞造成前臂血运障碍[5]。
3.3桡动脉采血省时省力,容易掌握股动脉、肱动脉位置深,患儿易激怒,四肢不自主活动多,操作难度大,往往需要2人协作,对初学者不易掌握。穿刺成功后难于固定,有时针头从血管中滑出导致采血失败,需反复穿刺。抽吸时必须换手,这样既给操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又使患儿局部疼痛反应强烈。而桡动脉采血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同时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减少患儿躁动及哭闹,成功率高,1人操作即可,省时省力。
4小结
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肱动脉采血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此法操作方便、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4.新生儿科护理论文 篇四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防范措施
目前人们对于临床上儿科护理质量的要求正在逐渐升高,由于儿科中的患儿年龄较小,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护理工作中出现相应的护理风险,影响患者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导致医疗纠纷不断发生。本次研究对我院儿科中接受诊治的小儿患者100例实施防范措施之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儿科中接受诊断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中的50例分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2到7岁,平均年龄(4.20.4)岁;其余的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到8岁,平均年龄(4.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由于儿科中的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往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不适现象时,不能及时表达,增加护理风险[1]。此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任心较低,忽略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1.2.2护理防范措施
由于患儿的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症状,同时患者的身体发育不够成熟,机体免疫力低,病情发展较快,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定时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检查,避免发生意外。叮嘱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减少并发症[2]。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护理技术,并制定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儿科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发生跌倒和坠床等意外事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在患儿身边,避免出现意外风险。患者的用药过程中避免发生药物剂量错误、漏服和错服等现象,严格根据患者的体重和遵循医嘱来决定患者的用药,并仔细进行检查[3]。
1.3统计学分析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之后,实验组出现了1例风险事故,风险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出现了23例风险风湿,风险发生率为46.0%。
3讨论
儿科疾病的发病率目前正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儿科疾病治疗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病情严重情况下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以便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4]。护理工作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护理质量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直接的联系,加强护理工作中的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增加其责任心和积极性[5]。同时加强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意外防范措施和用药风险防范措施等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避免发生较多的医患纠纷事件,同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恢复。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之后只出现了1例风险事故,风险率为2.0%,而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之后发生了23例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46.0%,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少风险事件发生,能够较大程度上避免儿科发生较多的意外事件,影响医患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儿科患儿的健康发育,提高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发育,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能够使护理风险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加快儿科患者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亚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223-224.
[2]王姣.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2:116-117.
[3]宋炜.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02:77-78.
[4]张迎秋,李彩霞,孙红宁.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87-88.
5.新生儿科护理质量考评标准 篇五
护理管理
1.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有检查、反馈、动态评价记录。
2.建立并完善专科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交接玉制度并贯彻落实;有意外事件处预案,紧急情况护士调配原刚。3.有专人负责教学,有培训计划,考核有记录。
4.制定新生儿救治运转流程、工作流程(配奶流程、洗手流程、沐浴流程、工作人员出入病室流程等)、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环境管理
1.室内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安静,符合功能流程(人流、物流),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2.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各类物品放置有序。3.工作人员入室应换鞋、更衣、戴口罩、帽子并洗手。物品管理
1.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定点放置;抢救药械标识明显,按时交接有记录,完好率100%。
2.新仪器入室制定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培训、有记录。3.建立仪器设备档案,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有记录。专科护理
1.熟悉新生儿生理特点;腕带与头牌信息准确,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床单位整洁无血、尿、便迹;掌握新生儿“七知道”;加强巡视,及时记录,严格床头交接班。
3.掌握新生儿常见病护理 常规及护理技术,如娆动脉、股静脉采血技术,新生儿喂等。
4.掌握暖箱、蓝光箱、输液泵、注射泵、心电监护、呼吸机、CPAP等仪器使用。
5.新生儿在转科或出院时主动做好出院指导。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做到三查八对。2.特殊管道、特殊用药有标识,有意外 脱管记录及改时措施。3.无红臀、脓疮、输液外渗、摔伤、烫伤等并发症发生;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率为0。医院感染管理
1.新生儿被且、衣物、尿布和浴布等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奶瓶、奶嘴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2.传染病和疑似患儿应安置在隔离病房,隔离措施到位,标志明确,用物单独处理,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有记录。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雾化器应每日更换清洗消毒:暖箱和蓝光器应每日清法或消毒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长期使用呼吸机管道按相关规定消毒。4.回风口栅条每天擦拭,送风口及回风口滤网每周擦拭。拖把、抹布分区使用,标识明显,用后固定放置。
5.每日做好各台面、物表擦拭,终末按常规消毒处置,每周大扫除一次,湿式打扫。
6.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监测,紫外线灯管周擦拭,每季度进行强度监测,结果达标。
7.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理。8.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认真做好交接签字。
一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晚间护理符合要求,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
2.依据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协助进食、水,观察进餐情况;需要时协助床上使用便器。
3.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翻身、皮肤护理、协助床上移动,卧位舒适,保持良好功能体位。
4.按时给药,持开水至病人床前并看服到口。5.保证患者“三短”、“四无”、“七洁”。6.床头柜、床下物品放置有序。病情观察与记录
1.护士掌握患者的“十知道”。2.根据病情或医嘱准确观察各项指标。
3.观察并记录T、P、R、BP及病情和心理变化,有连续性。4.及时填写输液巡视卡,每小时巡视病情一次,减少呼叫器呼叫。用药治疗
1.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特殊用药标识,按要求巡视。
2.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如吸氧、鼻饲、雾化、换药等),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管理
1.使用腕带加强核对。
2.根据病情、年龄加床栏及建立翻身卡。3.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
4.高危患者有评估(压疮、坠床、跌倒、管道滑脱意外等)、各种警示标识使用规范,安全评估与相应措施相符。
5.各种管道通畅、引流袋有标识,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6.床头交接班,内容包括床号、姓名、诊断、心理、特殊检查及落实情况、目前治疗护理存在问题及下一班需注意问题。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2.专科护理措施到位。3.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二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2.患者卧位舒适,了解卧位目的。3.保证患者“三短”、“四无”、“七洁”。
4.各种管道固定正确,无扭曲,管壁清洁、通畅,注明置管日期。病情观察与记录
1.责任护士掌握患者“十知道”。
2.每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处理并记录。
4.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用药治疗
1.根据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特殊用药有标识并按要求巡视。2.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3.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如吸氧、雾化、鼻饲、换药等),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措施
1.根据病情、年龄加床栏及建立翻身卡。2.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
3.各种引流管道、引流袋有标识,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2.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3.专科护理措施到位。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三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2.保证患者三短、六洁、无护理并发症。
3.导管固定正确,无扭曲,管壁清洁、通畅,注明置管日期。4.患者卧位舒适,了解卧位目的。病情观察与记录
1.责任护士掌握患者“十知道”。
2.每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处理并记录。
4.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用药治疗
1.用药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特殊用药有标识并按要求巡视。2.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
3.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措施
1.根据病情、年龄有安全防范措施。2.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3.高危患者有评估、上报与预防措施。
4.各种引流管道、引流袋有标示,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5.按要求认真落实床头交接班。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 2.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 3.专科护理措施到位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新生儿科院感质量考评标准
院内感染制度与流程
1.科内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或消毒隔离制度。2.有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流程 科室布局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人流、物流),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床位布局符合规定要求 手卫生
1.洗手设施完善。2.手卫生执行符合要求。院感控制
1.工作人员入室符合规定。
2.工作人员管理,有传染疾病者不与新生儿接触。3.日常用物及诊疗时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4.防止洁污交叉。
5.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协助调查。卫生学监测与病例报告
6.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篇六
一 入院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
2.备好床单元,护送至前暖箱前,妥善安置,并通知医生。完成入院体查,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
3.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入院告知:向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探视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
4.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情况等。
5.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6.鼓励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二 晨间护理
1.保持患儿暖箱清洁干净,必要时更换,随时更换护理垫。2.给患儿取头高右侧卧位。
3.做好眼部、口腔、脐部的护理以及面部的清洁,擦澡等护理工作。三 晚间护理
1.整理床单元,必要时给予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健教。
2.根据天气情况开窗通风或病室消毒二次每天。
四 喂养护理
1.根据遗嘱给予配方奶喂养,并记录喂养情况。2.注意喂养卫生,温度,配奶等相关知识。3.根据病情观察喂养后的反应。五 排泄护理
1.及时更换浸湿的尿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六 卧位护理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一般新生儿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
2.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加强巡视有压疮高危患儿,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七 舒适护理
1.患儿每周剪指,趾甲一次。以免患儿哭闹时划伤自己。2.根据情况随时更换衣物,包被等用物。
3.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受凉。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儿睡眠良好。
6.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八 患者安全管理
1.按重症监护室要求随时巡视病房,观察患儿,尤其是输液患儿的巡视,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2.患者外出检查,由患儿家属和管床医生一起陪检,保证安全。九 出院护理
1.针对患儿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带药指导,喂养,卫生,保暖,预防接种,给予科室号码随时咨询等)
7.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七
从国内的研究梳理来看,近些年来,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主要从经济资本、制度、城市容纳能力、城市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据全国总工会估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1亿人左右,占我国2.3亿务工人员的二分之一。(罗娜,2014,pp1)这其中不乏大量的女性成员。随着农村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得以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出家庭,涌入城市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因受到地域和性别的双重影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却无法同城市劳动力一样享受城市福利,在就业、社保待遇等方方面面存在着明显不同。所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概念
本文研究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非城市户口,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工作的群体。一方面,从“农民工”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部分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为户籍制度、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从“女性”这个角度来说,在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下,把女仅仅局限于家庭。因此,当女性步入社会的时候,往往要承担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表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女性农民工,虽然小学学历的比例低于老一代女性农民工,但是初中以上学历的比例明显增多。(辛薇,2014,pp12-1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她们更容易接受城市当中的新鲜事物,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加方便的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增加更多选择企业的权利,增加自身收入水平。刘传江、程建林认为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中,很多对务农的技能一无所知。她们从小没有吃过苦头,没有经历过像老一代农民工们年轻时所受得苦,在田地里干活的经验也很少,所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习惯于长期从事同一份工作,更倾向于尝试不同的工作,因此,就造成了职业的流动率比较高。
目前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多是通过将其与男性农民工进行比较,或者是强调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然而,本研究认为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当不仅仅局限在将其与男性农民工进行比较这一视角上,更应该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同一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群体行比较研究,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研究
1、经济方面
调查显示,在城乡低收入组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分别占59.8%和65.7%,比男性高19.6和31.4个百分点;在城乡高收入组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仅占30.9%和24.4%,均明显低于男性。(辛薇,2014,pp17)可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还是较低。张蕾、王艳研究发现,影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消费的因素:一方面城市的物价水平偏高;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消费方式深受城市居民的影响。周小刚调查发现,从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普遍工资较低,这导致她们在城市中生活生活质量相对较差,一方面在市场化日趋激烈的今天,由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所受的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所以更愿意参加培训学习,以图改善现状。另一方面,基本生活的占据了微薄收入的大部分,这使得她们的经济更加措据。除去必须的生活支出后,她们基本已经无力承担教育培训的相关费用。
2、社会方面
张传慧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民工的休闲娱乐状况有一定改善,但是休闲生活没有太大变化,相较于男性农民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更倾向于常联系父母、朋友聚餐、买淘宝、利用社交网络交朋友等,更愿意介绍新鲜事物。徐捷,出国清认为二元户籍管理不仅导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还遭到排斥与隔离。在就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现象;在教育方面,她们的子女在城市里不能与城市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在政治参与方面,他们缺少政治参与机会和途径,利益诉求得不到表达。
3、心理方面
金萍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农民身份,对自己的城市市民的认可度很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城市并没有家的感觉。刘玉连,周芳苓认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一方面她们愿意接受城市的规则,使他们与城市青年有了共同之处,为她们融入城市社会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她们与城市青年的价值观仍存在着距离,而这种距离也是她们一时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
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的研究
庄海茹,崔永军,孙中宁指出由于缺乏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取得真正的市民身份,同时也把他们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之外。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风险大大的提高。李凌表示由于缺乏必要法律援助,农民工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缺失医疗、教育、保险的问题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他们的很多合法权益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依旧挣扎在社会最底层。(李凌,2012,pp65)简新华认为一方面是在求职中遭受歧视,就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工资待遇和培训机会。丁明秀认为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深入人心,女性不能通自身来实现和衡量社会价值,而是通过丈夫和儿子来实现社会价值。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外出工作容易受到的排斥和歧视。这也影响到了新生代女性获得经济地位,进一步制约了融入城市生活。(丁明秀,2013,pp104)
五、结语
8.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八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 安全因素分析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08-01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是功能上的损害障碍以及缺陷跟死亡,主要是指利用所有的力量通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将出现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确保患者处在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中,其最终目的就是确保病人的安全。新生儿科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科室,新生儿病情比较的复杂而且变化速度比较快,没有家长陪伴,没有任何行为跟语言能力,造成了工作预见性比较的差。因此新生儿科室的护士要严格执行新生儿科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项操作的规章程序,不然很容易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害,导致护理纠纷引发医疗事故。
1 影响新生儿科护理的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够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跟工作方面比较的欠缺,责任心不够强,缺乏沟通交流,有些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没能够体会到病人的需求,对病情的发展缺乏预见性以及主动性,心理调节能力差,不适应新生儿科的工作量及强度。缺乏“慎独”精神。新生儿没有语言功能,又处在一个无人监督的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没有按时给新生儿修理指甲,没有按时巡视新生儿导致患儿脸上出现抓横。
1.2 护理观念比较的落后。现代的护理要求实现人性化护理理念,主要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要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以患者至上,然而有些护理人员存在着病人有需求于他,因此不尊重患者跟家属,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认为护士的工作就只是负责落实治疗护理工作,只要患儿的病好了就可以,不管患儿的外观形象。比如说在输液的时候输手脚比较的麻烦为了方便就输头皮,导致了患儿头发刮落的太多,改变了患儿出生的形象,让家属对患儿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家属认为患儿不是自己的孩子。
1.3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的淡薄。护理文件方面的记录比较的简单,缺乏专业特点,病情严重的患儿发生病情变化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记录了用药治疗,对于病情的观察记录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实施护理措施后对于护理效果没能进行正确的评估,法律意识比较的淡薄,随意的涂改护理文件上的记录,字迹潦草,记录描述跟医生的不吻合。
2 对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解决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并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给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病人跟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理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的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常规,错误都是发生在细节上,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让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尽一切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得到安全可靠的护理。
2.2 加强新生儿科护士的“慎独”修养。慎独主要是指人在独处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遵守道德准则。护理工作是直接给人的生命健康提供服务,护士的道德水平会直接支配影响对患儿的护理行为,对其心理及生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挑选新生儿科护理人员时要选择有爱心爱岗敬业的人员,护士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综合修养素质。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深厚的同情心、高度的自觉性跟热情。在新生儿入院时要按时修剪指甲,避免患儿抓伤自己,进行静脉输液时尽可能的选择手足静脉,避免刮头发影响患儿的外观。
2.3 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新生儿入院的时候,接诊护士要详细的跟家属讲解探视制度以及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科的护理流程跟每日费用等,家属同意后需要签字,这样可以让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科的工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新生儿科的护士要随时保持衣物整洁,干净大方,态度温和,让家属能够感到信任感,发生问题时,要多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耐心的解释他们提出的问题,避免因为造成家属误解发生纠纷。
3 总结
现如今护理安全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护理人员服务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同时也是让患者得到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许璜,张国军,袁燕嫻.护理安全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2] 李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08(29)
9.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九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坚持出院患儿电话随访,做好病情随访、健康宣教、意见反馈。
(七)落实绩效考核措施,严格按各种考核标准执行,责任护士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管理进行考核,作为绩效考核依据。
10.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篇十
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
【摘 要】该论文的目的:探讨应用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方法: 326例儿科住院患儿的资料,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论文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结果:护理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护理质量改进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关键词】质量持续改进法;儿科护理;成效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 ent.【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patientcare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ofpatients.【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2.2.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
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2.2.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2.2.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
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2.2.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05。结 果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推荐阅读:
新生儿常规护理08-16
新生儿怎么护理08-22
新生儿护理计划范文06-20
新生儿护理知识试题08-29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制度09-22
如何护理新生儿的脐带?07-08
新生儿复苏培训总结06-22
新生感言07-09
欢迎新生致辞07-22
新生感想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