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

2024-09-19

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精选7篇)

1.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 篇一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进行分析

1、起点差距。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7、其它原因。

这个问题他们已经有了答案了,我的回答还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

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 篇二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想,现实,差距

1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解

1.1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丰富, 经济学者、规划学者、生态环境学者等对其进行了多维视角的解读。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 众多研究却尚未明确提出过“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此, 笔者只能结合前人的研究, 对“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见解。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 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

1.2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的理解

1.2.1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双向的演化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 促使城乡这一区域整体中的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通, 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是单纯的“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是城乡之间互相吸取积极因素而克服消极因素的互动过程, 这一过程中既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 又在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为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1.2.2 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 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方面。

体现为城乡社会发展的系统演化过程。例如, 城乡人口发展一体化,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城乡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以及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1.2.3 城乡一体化并非一个终点。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系统性工程, 它既代表了一种发展状态, 也代表了发展目标, 需要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实现。因此, 城乡一体化这种发展理念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

1.2.4 城乡一体化将缩小城乡差距, 但并非指消灭城乡差别。

笔者认为,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地域系统仍会保留。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一过程使城乡差别表现为城乡地位平等, 各自担当不同的社会功能, 使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分布达到理想状态。

2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 城乡二元结构根基顽固, 城乡差异明显

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典型特点, 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除户籍制度外, 还包括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赋税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

我国城乡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收入、消费和生活质量系统、城乡居民基本保障体系、基本再生产系统、基本功能系统以及基本环境系统等。以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和生活质量为例:反映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上, 1985~2005年2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7.6元增长到3254.9元, 增长了将近8.2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89.2元增长到10493元, 增长了将近14倍。我国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是2.4:1, 1985年缩小到1.86:1, 此后从1990年的2.2:1扩大到2000年的2.79:1, 2005年的3.48:1;与收入提高相对应, 1985~2005年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增长了7.97倍,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近9.9倍。从城乡恩格尔系数都看,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开始进入小于0.5大于0.4的范围内, 说明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开始进入上述范围, 城镇居民从2000年开始迈入了富裕生活阶段。另外, 农村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城镇恩格尔系数。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2.2.1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 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 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

2.2.2 山东的“城乡等值化试验”。

1990年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共同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始合作试验。试验技术来自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所倡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 以及在德国的成功经验, 试验内容是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城乡等值化”是德国农村发展的模式, 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 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 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 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 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 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 (赵新娟等, 2008) 。“城乡等值化”试验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工作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由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于理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2.3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1986年, 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在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 将其分为上海市区与上海郊区九县一区的关系, 上海市区与上海经济区诸县市农村的关系和上海与全国广大农村的关系三个层次。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援郊区和农业发展, 是一种中心城市主导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

2.2.4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积累的投入为主, 乡镇企业为突破点的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 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苏南处在工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由少数中等城市带动幅员广阔的广大农村地区, 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经济结构、分配制度、增长方式和管理制度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对推动苏南地区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起来很大作用。但苏南模式是一种体制转换和短缺经济引发的、自发性的、分散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 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2.5 浙江模式 (温州模式) 。

浙江农民主要依靠自我个体和群体的力量, 以市场为导向, 有钱出钱, 有物出物, 有力出力, 不是以集体经济积累的投入为主, 也不是以引进外商资本的投入为主, 大办新一代农村家庭工业和乡镇企业, 启动了农村工业化, 被称为地区性“温州模式”和省域性“浙江模式”。

2.2.6 珠三角模式。

珠三角模式是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农民引进外商投资, 大办非公有制中外合资企业, 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大致经过了商品农业、农村工业化、完善基础设施三个阶段。

3 我国城乡一体化理想进程与现实差距

3.1 城乡一体化应是城乡互动的双向推动模式, 不仅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 也应注重启动农村的内生力量

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化”这一进程主张采用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张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唯一的出路是进入城市, 投身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 农村人口不断向大、中、小城市聚集, 并依托城市经济的发展, 依靠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与辐射力,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另一种主张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同时并举, 以县域经济为基础, 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 引导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发展非农产业, 发展市场流通, 发展乡镇企业, 使原来农村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发展起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近年来, 我国积极倡导地方各级政府尊重市场的主导作用, 彻底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 实现从“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尽管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过于偏重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动模式, 难以真正实现城市向农村和农村向城市的双向推进。

3.2 寻找政府、企业和农民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平衡点, 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3.2.1 充分利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力量。

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促进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以及智力密集型小企业在郊区城镇的集聚。同时利用其辐射功能, 加快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化固然对城乡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要依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的无限扩展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是不现实的。目前, 我过城市失业问题严重, 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因此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展模式无法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的城镇体系。

3.2.2 充分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

“逆城市化”对“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 对农村来说, 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和发展契机。在“逆城市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 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

3.2.3 立足区域实际,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区域之间应当在搭建沟通、产业、互助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协调戒指, 发展飞地产业, 畅通交流渠道, 实现多方共赢。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 还很缺乏这种区域间的合作。

3.3 城乡一体化应是全方位的一体化

现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目标, 而相对忽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目标。

郊区人口的源源涌入和大批工业企业的入迁, 使郊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程度加剧。因此, 转变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多侧重于建成区的状况刻不容缓, 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构建一体化的绿地空间结构和分工协作的绿地功能结构, 加强城乡在生态上的联系。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建设与保护并重, 不仅要确定开发建设的重点, 也要确定必须加以保护的范围。不仅仅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同时也要回答如何保护的问题 (赵燕菁, 2001) 。

4 结语

3.推拿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现实差距 篇三

关键词推拿教育现状发展

当我们跨进21世纪的时候,回顾推拿教育在20世纪所走过的不平道路,心中不免感慨万分。的确,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通过数代推拿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推拿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民间到大学殿堂,直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培养的学生遍布天下,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解除病人的痛苦,发展推拿学术,造福于社会和人类。这是任何人也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果因此而骄傲、而固步自封那就错误了。在充分肯定推拿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同其它学科相比,推拿教育的发展仍显缓慢,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仍不平衡,与时代和未来对它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存在一些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并力求改进,是我们每一个推拿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现论述如下。

1时代倡导非药物疗法,推拿人材需求较大,而现实对推拿仍重视不够,培养规模小、数质较差21世纪是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健康,追求高的生活质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自然疗法以其不用药、无污染、不扰乱内体阴阳气血、简便、直观、快捷而倍受重视。尤其象推拿,还不破皮,无痛苦,整个治疗过程也就是"享受"过程,就更加受到欢迎了。所以有人把推拿誉为21世纪的热点与主导医学。可是,目前的推拿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四川省所有医院中,开设推拿按摩科的仅占16%,未开设该专科的医院中,有78%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推拿按摩的专门人材。而目前的推拿教育,〈推拿学〉只是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非该专业,如中医专业、五官专业等只开针灸学,而无推拿学,即时开设的选修课,其学时也只及针灸学的1/3。由于学时少,学的人少,因而精于此道者就更少,难怪近几十年来,少有推拿大师是源于学校培养。

2时代呼唤开拓创新型人材,而现实教材陈旧、手段落后、方法死板,实难担当此任未来的时代又是竞争的时代,唯有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胆量、思维与能力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成其大业,立于不败之地。近来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就科技创新召开会议。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就学科而言也是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活力和动力,最终将在沉默中消亡。推拿医学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盛景,其实质在于先辈们近代的创新,如一指禅、滚法、脏腑点穴等流派的出现,正是它们丰富了推拿学的内容,发展了手法,提高了疗效。但它们毕竟属于过去,而近几十年来几乎再无新的推拿流派推出,缺少新的穴位介绍和新的手法总结。相反,倒是西方的耳穴按摩、足道按摩、整脊术等新方法传了过来。有了创新,才有学者,才有患者,才有市场和规模。所以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时候,为了中国推拿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新的形势,成为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材的指导思想和工具。

3时代要求以人为本,需要能为人的健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人材,而现实仍以培养传统医生为主,学生的医药卫生知识的"专"而不博(尤其是养生与保健知识的缺乏)实难适应未来的社区保健和全面护理的职责由于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新认识,以及未来人们工作、生活、与居家方式的改变,各种心理性、环境性及伴随着高新技术等而产生的疾病(人体身心的失调)将更加普遍,如肥胖症、性情变异、食物污染、电脑性疾病、麻将综合征、水土不适综合征、病态房屋综合征、空调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它们都不是单因素所引起的单一病种,都与现行教学内容中的疾病有区别。要治疗它们,首先需要用新的观点和知识去认识它们,除需要传统的生理与病理、解剖与治疗等知识外,还应对其相关领域,如电脑性疾病应对电脑原理与操作,空调综合征应对空调结构与原理,病态房屋综合征应对房屋结构、朝向、装修物的理化特性,麻将综合征包括心理的起伏和姿势的改变等有所了解或研究。这就对未来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可现实的教学却沿用旧制,学生灵活机动时间少(我校每周平均授课已达到28~30学时),自我选择学习的场所和条件(如图书馆、网站、科普屋等)也不具备,使其难于接受新思想,接触新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最近对推拿毕业班进行了调查,发现全班(36位同学)几乎无人能准确地说出上述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定义、原理并正确辨证论治。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教育的又一缺陷。

4.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名言 篇四

1、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背驰路,有时却正是智慧表现。——佚名

2、幸福不在理想之中,而在于具有明确目长期日常劳动之中。——托尔斯泰

3、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就不能生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4、在年轻时候受教育是:要实现理想,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冯仑

5、逻辑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爱情。——东野圭吾

6、人一生就是这样,先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法国

7、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距离。——古龙

8、理想和价值观让我们做对事情,做贵事情,做长远而有意义事情。——冯仑

9、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吴玉章

10、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11、我只是演员,演员理想是追求不一样主角,我也是,仅此而已。——矢野浩二

12、人世间任何境遇都有其优点和乐趣,只要我们愿意接受现实。——华盛顿·欧文

13、最合于享受人生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悠闲、无恐惧人。——林语堂

14、爱情是理想一致,是意志融合;而不是物质代名词、金钱奴仆。——谚语

15、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6、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幸福和满足。——赵鑫珊

17、不要为任何人确定你职业理想,你需要做只是确定完全属于你目标。——张勇

18、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德漠克利特

19、不一样生活理想,不一样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位置。——吴运铎

20、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事。——巴斯德

21、具有伟大理想,出以坚定信心,施以努力奋斗,才有惊人成就。——马尔顿

22、沉浸于现实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雷音

23、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己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么能期望他还有梦?——古龙

24、占有不能带来愉悦,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愉悦和满足。——赵鑫珊

25、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26、我们以人们目来判断人活动。目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契诃夫

27、三种人生态度:悲观主义、职业主义、理想主义。君子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于丹

28、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爱默生

29、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生命。——黄宗羲

30、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手段。——葛罗夫

31、信仰是一种尝试,一种用人类语言解释超越人类现实高尚尝试。——克·达·莫利

32、一个人要实现自我梦想,最重要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33、当一个领导者就是在今天、明天、后天,还有昨天之间,不断过滤和做决定。——冯仑

34、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愉悦,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愉悦手段。——葛罗夫

35、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36、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37、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光辉之中。——巴金

38、好好活着,咬着自己理想就别撒嘴,理想便是成为你想要成为阿谁人。——张国立

39、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飘渺雾。——无名氏

40、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平凡,却是不能间断。——冈察洛夫

41、缺乏理想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脱离现实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罗曼·罗兰

42、不好放下你幻想。当幻想没有时候,你还能够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43、理想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44、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机会。——费孝通

45、路是脚踏出来,历史是人写出来。人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我历史。——吉鸿昌

46、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事情了。——吴玉章

47、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高尔基

48、必须要有理想。必须要学习并领悟和自我相处。必须不能理会傻叉们议论。——路金波

49、理想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50、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刘心武

51、要想射中靶,必须瞄准比靶略为高些,因为脱弦之箭都受到地心引力影响。——朗费罗

52、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53、只有去追求,理想“蓓蕾”才能怒放枝头;只有去追求,青春才会心中永驻。——佚名

54、路是脚踏出来,历史是人写出来。人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历史。——吉鸿昌

55、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力量为之奋斗人,才是最幸福。——加里宁

56、她生活很平静,家世良好,工作轻松,没有财务负担,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锦绣

57、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桥梁。——克雷洛夫

58、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全部力量为之奋斗人,才是幸福人。——加里宁

59、聪明人决不会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肖邦

6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桥梁。——克雷洛夫

61、你们朝着伟大目标前进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进生活中去鼓舞力量。——吴玉章

62、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63、不要放弃你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64、理想徘徊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信心一路上低着头,数着脚下石头。——《末日》

65、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66、现实是引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桥梁。——克雷洛夫

67、我这个人啊是猪肉理想,白菜命,永远只有被醋溜份,我多想被红烧一次。——李亨民

68、没有比人生更难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很理想老师。——塞涅卡

69、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周扬

70、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71、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具有明确目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生活。——加里宁

72、理想主义者是这样人,他们一注意到玫瑰比白菜香,就断定它能煮出更好汤来。——门肯

73、立志是一件很重要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规律。——巴斯德

74、所谓理想,只是同时拥有实力人才能说“现实”。所谓弱就是一种罪。——沙克洛克达尔

75、一个人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76、高尚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谚语

77、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如果他被扔出了他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地狱。——尼采

78、既然是理想士兵,就得绝对服从军官命令。绝对服从就是绝对地不负责任。——芥川龙之介

79、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80、智识欲目是真,道德欲目是善,美欲目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

81、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土光敏夫

82、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83、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托尔斯泰

84、检验一个人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王伯勋

85、知识欲目是真;道德欲目是善;美欲目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

86、没有伟大品格,就没有伟大人类,甚至也没有伟大艺术家,伟大行动者。——罗曼·罗兰

87、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具有明确目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生活。——加里宁

88、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位置而航行。——舒尔茨

89、最初所拥有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自信而已。但是,所有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90、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罗素

91、如果一个人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苏霍姆林斯基

92、理想犹如天上星星,咱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咱们航程可凭它指引。——舒尔茨

5.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语录集锦 篇五

1、把平淡枯燥的工作做得出色,把波澜不惊的日子过的精彩。

2、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3、活得轻松,任何事都作一个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

4、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限度,特别是信任。

5、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6、有梦想的人偶尔也会犯错,但他能知错就改,继续朝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7、不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都能实现,也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不能圆梦。

8、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9、梦想使人伟大,人的伟大就是把梦想作为目标来执着的追求!

10、对坚强的人来说,不幸就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

11、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12、梦想是一只海燕。在心灵的海面上骄傲的翱翔,是一种美、一种积极。

13、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4、追逐梦想中的思考会让人摆脱平庸,从而挖掘潜能,增长才干。

15、可以不美丽,可以不可爱,可以不温柔,但是一定要诚实和善良。

16、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17、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18、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

19、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

20、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虚幻的梦想变成现实,为美梦成真而努力奋斗。

21、知难而上,奋发图强,是竞争的作用;知难而退消极颓唐,也是竞争的作用。

22、没有一定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就是哪儿都没有目标。

23、在任何的童话中都有现实性的成份。

24、友谊的悲哀莫过于,你把一个人当成你最好的朋友,但她并没有好像你一样把当你成她最好的朋友!

25、这个世界非常小,我们就这样遇见。这个世界非常大,分开就十分难再见。

26、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27、当别人都觉得你非常古怪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28、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

29、理想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理想是梦与想的结晶。

30、理想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31、想象不是空穴来风,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一种方式。

32、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33、梦想是成功的摇篮,只有不停的追求梦想,才能成功。

34、我的梦想,你也许觉得很累,我的选择只能自己体会。

35、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

36、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

37、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38、面对命运不妥协,面对困难不退缩,这样才能做自己的英雄。

39、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带来的喜悦无法估量,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味道吧。

40、我们是一群健壮的鹿,在草原上张扬的奔跑,我们在努力追逐梦想,追逐未来。

41、理想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重要宝物之一,它等待你的珍视和实践。

42、梦想如清风,在你迷茫时吹醒你昏睡的大脑,将远航的船儿吹向成功的彼岸。

43、要想射中靶,必须瞄准比靶略为高些,因为脱弦之箭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

44、正因为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人们才会珍惜理想。

45、相信有前生的人是在骗自己,相信有来世的人是在骗别人。

46、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和得到不想要的东西一样都是悲剧。

47、成熟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心里在滴血,脸上却在微笑。

48、许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所在的位置,就好像超市里的矿泉水才几毛钱,而火车上的却卖三块钱。

49、真的坏人并不可恨,可恨的是伪君子。

6.现实和想象差距的句子 篇六

自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争鸣已久的的旧课程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批评也开始聚焦新《课标》的解读。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前瞻性行为的确代表了学科教育教学的美好未来,是新课程走向全面实践的舆论准备,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广大教师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还需要课程实施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这将是学科教育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然而,现实的学科教学与新课程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艰难的生命蜕变

尽管我们提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倡导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更新观念的要求不断高涨。但现实中的教学依然沿袭了过去的老一套,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层面因素: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机械操作。今天的教学模式根源于两个历史因素,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不变的教育信条。教师是什么,就是教学生知识,是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凌驾在课堂之上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师讲授,老实埋头学的份,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其次,是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学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其教学过程的“三中心”(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五环节说”(预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以及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教育哲学立场,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法”等等,这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教育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有机嫁接,更加凸现出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对人统一标准的社会化要求。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机械,标准统一。二是目前教育教学的矛盾导向,使得教师产生了观念的迷茫与困惑。大多数期刊上连篇累牍地登载着现代课程理论与新课程的专家解读,使得一线教师目不暇接。三是长期以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学生刚上中学,未到毕业,便早早结束了教材教学,拼命研究上级部门的“考纲”,提前训练应试技巧。这意味着学生不需要读太多的课外知识,教师也不需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严格进行机械的训练,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那需要什么观念更新,教法改革,学生要想进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谁不敢听教师的话呢?

二、目前的考试模式不允许真正的多元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但现实的教学真的在考试中允许作出自己的结论吗?是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随着考试命题评价方式的改革,近年来的试题普遍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比例。即使是这样,这些主观题也都有限定的项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鉴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必须尽一切努力教会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及评分标准。学生长期形成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惯性不可能让学生用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中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渗透过程为“短平快”的机械训练所取代

对于课程的人文性,《课标》反复强调“普通高中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们不否认很多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最起码也有这种明显的意图和趋向,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这种素质。我们从现实中都清楚看到社会上评价一所高中,是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什么时候都有应试技巧,而这往往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第一需求。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而这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量化的应试成绩中。因此,很多的教学走的是非人性化的捷径道路。模拟试题,仿真试题、单元测试、专题测试、联考检测、摸底考试、阶段测试等等的机械训练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深深地埋在雪花般的种种试题之下。

四、课程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个性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意味着课程的实践是全方位的,是有个性的、民主化的。然而,目前学校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是考试命题依然注重教材,以教材的内容、水平、风格为基本依据。从这点说,没有哪个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情自主整合教材,改变教材,从这一点看高考试题被中学教师压中70分几乎原题的传言也就可能成立了。二是应试训练的紧张安排。现实非常清楚,谁的学生会考试,会作题,就意味着教师具备了争取成绩与荣誉的实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且还要学生熟练,教师对课程的重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美好的有待永远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叶澜教授对此曾说过“从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为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万无一失”。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重了对文本资源的利用,而这种文本资源还不是真正的文本,大多数是教学辅导资料,应试指南、考试宝典、专题航母之类。对学生主体资源的开发,只是尽最大可能地扩充了“容器”的容量,训练成为考试解题的熟练技工而已。根本没有直视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体现与开发。

五、评价体制,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评价体系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它的根本特点是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参照系,因此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目前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惟一参照手段的条件下,这种评价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同样,如上提到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成绩,导致学校主管领导的也看成绩如此评价教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科的知识成果不再是教与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起点”、“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现象和事实”;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萧伯纳先生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的话;如果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我相信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现实的教学才能同新课程共振,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7.跨文化能力培养:现实与差距 篇七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态度-知识-技巧模型,面子经营模型,金字塔模型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然而,《教学要求》中三个层次要求的考察维度分别是“听、说、读、写、译、词汇量”,没有把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跨文化交际”作为考察维度。很多高校基于《教学要求》开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院校实际上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我国目前也没有信度较高的专门针对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工具和官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本文通过研究国外前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维度,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规格的制定提供文献参考。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念主要包括以下关键理论概念: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几个概念本身是跨学科的,本文立足于第二外语教学,因此仅考察此角度的概念研究。“跨文化”有多个英文对应词,其中“intercultural”强调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强调文化对比。从解读角度考虑《教学要求》中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指跨“中-英”文化的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严明(2009)认为此类交际可以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交际障碍或不顺畅”,即文化差异导致失败的交际结果。关于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比较经典的交际模型是“信息源对信息进行编码,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信息发出,信息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例如:噪音等),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进行解码,解码过程也可能受到干扰(例如:心理因素、外部因素、生理因素等),然后对信息进行反馈。实际上交际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论题,涉及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社会心语言学等等,本文可以暂不论及,然而交际能力却无法绕开不谈。

能力是心理学概念,哈佛心理学家Mc Clelland(1973)认为测量能力要比测量智商更为可靠,能力既然可以测量就可以描述。从第二外语教学角度来看交际能力具有以下特征:动态性、对于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掌握、对于语境的了解(语体、语旨差异)、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performance)、相对性。综合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交际能力,即对目的语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其中语言使用能力由应该包括对于目的语语言使用语境知识的了解,而跨文化则是交际过程中宏观语境,同时也是干扰因素之一。换言之,交际者即使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语用规则,也还要不可避免地面对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称作“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

从外语教学角度考虑,交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是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中三个层次的要求基本都针对语言技巧,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如果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那么中心应该落到“跨文化能力”上,即培养学生克服交际中文化差异障碍的能力。那么跨文化能力又包括哪些要素呢?

二、跨文化能力的基本要素

跨文化能力研究包括很多种模型,从外语教学角度本文主要采用组合模型(compositional model),即将跨文化能力看作由多种成分构成的能力模型。组合模型描述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但一般不详细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本节介绍三种典型组合模型理论的跨文化能力构成要素,以讨论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内容的缺失问题。

(一)态度-知识-技巧模型

Hamilton等(1998)从态度、知识、技巧三个方面列出跨文化能力的基本要素。跨文化交际者在态度上要有珍视自己群体和群体间平等的意识,要理解歧视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性,要欣赏冒险精神,珍视跨文化交流对自身终身有益的价值。就知识而言,跨文化交际者要有将自身与文化联系起来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别,知道民族、种族、性别、阶级、宗教间的交流、冲突、压迫和反压迫的主要历史,通晓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以及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作用。技巧上,交际者要能够自我反思,能够辨别和指出文化异同,能够多视角地看待问题,在多元语境中理解差别,能够挑战歧视性行为,能够跨文化沟通。从三者关系来看,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能够补充、支持和促进;而态度和知识会与自我反思等技巧配合起来,形成交际者在知、情、行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面子经营模型

Ting-Toomey&Kurogi(1998)提出一个代表面子经营理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此模型降低了动机(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更为强调认知、行为和结果因素,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心智、知识、面子能力准则、互动技巧。心智维度的代表性能力包括认真反思能力、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多维视角、分析性移情、创新意识等。知识维度反应为对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大/小权利距离、自我/面子模型、面子沟通风格等方面的了解。面子能力准则主要指得体、有效、相互适应、相互满意等方面。跨文化互动技巧主要包括有意识地倾听、观察、面子经营、建立信任、合作性交谈等沟通技巧。认知和行为能力可以推动技巧的培养和形成,本模型的四个元素相互影响,每一个元素的改变都会牵动其他元素。

(三)金字塔模型

Deardorff(2006)采取由23位跨文化学的专家参加的Delphi研究方法,最后达成有史以来由本领域领先专家一致同意的有关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能力成分构成。Deardorff用研究数据建立两个模型,金字塔模型是其中之一。金字塔模型共分四层,采用的是一层支撑上一层的理念,从最底层往上依次包括:1.动机(必备的态度)、2.认知(知识和理解)和技巧元素、3.预期在内在结果、4.预期外在结果。必备态度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主要包括对于其他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尊敬态度、对于跨文化学习、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以及成见的开放态度、对于不同文化的好奇态度与探索精神,对于模糊和不确定的宽容态度等。第2层包括两个成分:知识与理解、技巧,这两个成分是互动关系。知识与理解包括文化自我意识、深层理解文化、具体文化信息、社会语言学意识;技巧包括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价、关联等技巧能力。第3层:预期的内在结果,包括对于不同的交际风格和行为的适应和在新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调整、在选择和运用得体的交际风格和行为的灵活性(认知灵活性)、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与文化中心主义相反的观点)、移情能力。第4层:预期的外在结果,主要指基于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巧、态度在行为举止和交际层面上表现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际目的。本模型体现跨文化能力构成中有基础成分,知识和技巧预设某些态度特征,态度、知识、技巧一起促成预期的或者说理想的交际结果。

三、构成要素与英语教学分析

态度-知识-技巧模型是跨文化模型,比较关注隐性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语言教学中比较难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此种类型的跨文化能力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材入手,教学重心要由语言和交际方面转移到审美、批判、评价等方面,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课程设计的要求都很大。此外,外语教学是否要进行从语言教学到文化教学层面教学的转向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相比之下,面子经营模型更为注重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比较适合语言教学。在本理论框架中语用学和社语言学因素占主导,这要求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的选材要更加注重交际性,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知识渗透在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语言知识本身,还要教语用知识和社交语境中的语言,实现语言教学到语用教学的转向。

金字塔模型更为综合,整合了前两种理论的关键因素,并使之更为具体,尤其在技巧层面更具可操作性。以此模型为指导的英语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选材上更加注意跨文化意识、态度等方面的选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价、关联等方面的技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将交际结果作为一个观测点,避免传统语言课程评价中单纯考察语言准确性的评价方式。

四、现实、差距、启示

虽然我国提出“跨文化交际”应作为英语教学内容,但是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规定教学中应该有哪些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外语教学实践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落实在教学中还没有定论。跨文化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英语教学从教学理念上距离培养跨文化能力还存在差距。首先,教材选材没有考虑跨文化因素,文化差异、文化身份构建等跨文化元素不是现行主流英语教材的主题。其次,教学目标没有跨文化意识。虽然有些高校在总体教学目标中谈到“跨文化交际”但是没有承载这一教学目标的课程。总体目标过于宏观,没有跨文化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目标,即落实在听、说、读、写、译上的跨文化培养目标。最后没有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能力的评价观测点。教学设计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跨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要体现于各个环节。

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模型研究,我们认为我国英语教学设计应从能力构成元素入手,将国外能力模型理论本土化,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目标的跨文化能力构成模型,制定我国自己的以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能力为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10,241-266.2006.

[3]Hamilton,H.,Richardson,M.F.&Shufor,B.Promot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Holistic Approach.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18,5-7.1998.

[4]Mc Clelland,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28:1-14.1973.

上一篇:幼儿园毕业寄语大班下一篇:以节水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