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2024-09-07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精选7篇)

1.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篇一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旋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运行规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已成为各级不断探讨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县认真贯彻

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在调优结构、调特品种、调壮产业、调高效益上求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就××县产业结构现状及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对策做以粗浅的分析。

一、结构现状

××县位于××市东南部陇东高原沟壑区,属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耕地53.79万亩,农业人口21.43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县。改革开放前,××县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为主,仅有的经济作物也是自产自用的一点油料和蔬菜。改革开放后,××县把农业产业开发做为提高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三十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在保证基本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塬面苹果、烤烟,川区蔬菜,林区缘边草畜,全县劳务输转”的农业产业格局更趋成形,产业效益已逐年显现。2009年全县粮食种植28.94万亩,比1978年减少9.15万亩,下降24%;烤烟种植3万亩,比文秘杂烩网1978年增加2.71万亩,增长9倍多;

1978年和2009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比(万亩)

粮食

经济

作物

果园

粮经

①小麦

②秋粮

①烤烟

②油料

③药材

④蔬菜

比例

1978年

38.09

21.36

16.7

2.9

10.29

1.46

0.17

0.9

1.9

284:16

2009年

28.9

412.0

516.89

23.82

39.34

2.49

7.65

19.82

55:45

增减±

-9.15

-9.31

0.19

20.91

2.71

7.88

2.32

6.75

17.9

油料种植9.34万亩,比1978年增加7.88万亩,增长6倍多;药材种植2.49万亩,比1978年增加2.32万亩,增长近15倍;蔬菜种植7.65万亩,比1978年增加6.75万亩,增长8.5倍;果园面积达到19.82万亩,增加17.9万亩,增长10倍多;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311公斤,比1978年净增14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8元,提高到3000元;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4:16,调整到55:45。

1.粮油产业。按照“稳面积、优结构、靠科技、攻单产、提质量、增效益、保安全”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推广玉米、洋芋、豆类等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09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8.94万亩,和上年相比下减5%,总产量达到90032吨,和上年基本持平。亩产达到311公斤,同比增长5.2%,创历史最好水平。冬小麦生产积极整合粮食创高产、科技入户、良种补贴等项目资源,落实小麦示范田1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2.09万亩,总产量达到28896吨,比上年增长26.26%。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在25个行政村推广4.15万亩,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8.7万亩,总产量39792吨。

油料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通过向优势区集中,扩大套种、复种等途径,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积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和麦后荏(紫苏)移栽。2009年油料种植面积达9.34万亩,总产达到1.13万吨。其中油菜籽1.31万亩,荏7.61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种子、地膜洋芋、中草药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种植地膜洋芋2.8万亩、中草药种植2.49万亩,培养了一批重点村和专业户。

2.苹果产业。按照种植结构化、结构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思路,积极引导果品产业上新台阶,坚持新栽和补植一齐抓,不断扩大全县果园栽植面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果品深加工等提质增效措施,发展壮大果品营销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2007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近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新栽苹果5万亩,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9.82万亩,2009年果品总产

量达到5.2万吨,产值7100万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人均一亩果目标。

3.烤烟产业。紧扣创建全国优质烟叶填充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烤烟产业开发稳步推进,规范措施有效落实,现代烟草农业有序推进,烤烟测土配方施肥、榆林子标准化烟站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烤烟基地县8000多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新打机井、蓄水池各12座,新建密集式烤房700座。2009年全县规范种植烤烟3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96.2%。和往年相比,种植面积在量上尽管有所减少,但由于烤烟单价的提升和市场需求量的加大,烤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烤烟产量达到5700吨,烤烟均价从去年的6000元/吨提高到今年的9500元/吨,仅此一项,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增加近百元。全县累计收购烤烟9万多担,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达到了“规模种植、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的目标。

4.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兴××县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围绕建设服务煤田开发的“菜篮子”基地,坚持一手抓旧棚生产,一手抓新棚建设,在稳固提升四郎河川区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投资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建设的办法,筹措投入资金526万元,新建永和罗川、宫河王录等示范点4个,新建永和罗川半地下式日光温室50座,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湾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点3处,拱架大棚300座,建成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城郊百亩蔬菜基地2个,竹架拱棚300座,修复因灾毁损菜棚257座,发展中小拱棚3.2万个,7840亩,及时栽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名优品种,单棚最高收入达到1.5万元。通过示范推动,整体推进,全力抓促,2009年落实瓜菜种植面积7.65万亩,其中设施种菜1.08万亩、瓜类0.82万亩、大葱3万亩、常规种菜2.75万亩。蔬菜总产量10.48万吨,产值1.8亿元。

5.养殖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以子午岭林缘乡镇为重点,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规模养殖乡镇5个,专业村12个,永盛标准化、山河王阁、榆林子乐安坊、山河西关等养猪小区4个,规模户累计达到4336户。200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4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1%。牛、猪、羊存栏为1.36万头、2.23万头和1.5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2%和13.4%;三畜出栏0.59万头、2.05万头和0.8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4%和11%。畜牧业总产值完成5866万元。

6.龙头产业。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按照“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鼓励兴办“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绿源公司、金牛公司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奥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业公司为代表的苹果贮藏运销企业,以高星农产品加工公司、鹏达薯业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运销企业,以康达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代表草畜开发加工企业。坚持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方向,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大葱、紫苏、辣椒无公害农产品www.栽培技术规程,“宫河”牌大葱、“陇蜜”牌苹果、“惠尔灵”牌紫苏油等名优产品商标已经注册和绿色认证,培育开发“个丁个”牌小杂粮、“良创天下”牌小米、“醉杨妃”牌果脯、“保全”牌酱牛肉、“三禾”牌米醋等农业新产品10个,实现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富农户”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县共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27户,其中省级1户、市级3户,奥神洲、金牛公司等7户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其中奥神洲果业公司已累计出口苹果4000多吨,创汇600万美元;金牛公司出口紫苏油90吨,创汇13万美元。

7.劳务输转。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按照“缩小分母、扩大分子”的要求,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组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个,巩固创建环勃海湾、长三角等劳务基地30个,实现了劳务输转由季节型、苦力型、自发型向长期型、技能型、组织型的转变。2009年共输转劳务人员4.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50元。

8.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县乡科研推广机构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8%、95%和50%以上。加大市场建设和产品营销力度,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经销市场17处,年交易额达到9000多万元,发展农村营销服务企业350户。农村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5.7%,农村经济结构正在由第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均衡型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地调整,全县粮经种植配置趋于合理,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平基本相适应,符合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总趋势,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调整步伐缓慢,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受国家烟草“双控”政策制约,烤烟产业严重萎缩,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1.9万亩,大幅压减到2009年的3万亩,早日争取到国家烤烟种植基地县任重道远。南塬苹果主产乡镇果树填平补齐空间很大,北塬果业拓展举步维艰,稳烟扩果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与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差距较大,大路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抵御外来产品冲击。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销衔接不够紧密。目前仅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没有把市场和农民很好地联结起来,未形成较稳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全县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在运作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矛盾越来越尖锐。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层次低,龙头企业少且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开拓力弱,80%的农副产品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品牌优势不够明显。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相对脆弱。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加之作为结构调整主体的农民,年轻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劳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的能力低,短期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五是开发资金短缺,调控能力不强。县乡财政困难,向上争取资金数量有限,银行信贷渠道不畅,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无法足额投入,结构调整方式单

一、手段不灵,仍依赖于政府计划的单向调整。

三、发展思路

从××实际来看,要实现产业调优、布局调新、质量调高、效益调活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调整思路由适应型向战略型转变。按照“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开发机制、规模集约经营”的调整路子,持续发展“两带两片一区”(南塬优质苹果基地带、北塬优质烤烟、苹果带、三嘉瓜果套种片、林缘种草养畜片、四郎河川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特色优势产业片带,集中建设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园。

二是实现布局区域化,促进主导产业由传统型向高效型转变。加强烤烟产业规范化生产步伐,积极顺应政策、市场变化,严格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管理,使烤烟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生产管理的轨道。果品产业在提升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坚持新栽、补植、管护“三结合”,重点建设北塬6个优质苹果基地,力争经过多年努力使我县成为陇东果业大县、果业强县。草畜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猪、鸡、兔养殖为补充,大力发展人畜分离的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区,每年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以上,力争草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20%以上。蔬菜产业以设施拱棚种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大葱及常规露地种菜,力争 “十一五”末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突破2万亩。

三是实现经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以建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以奥神洲公司、天宏果业公司为代表的果蔬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鼓励支持农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创立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实现生产科技化,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新产品的“孵化器”,产品科技含量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大。可以说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围绕实施科技兴农,把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开发新产品的有效载体,坚持立足县情、突出效益、创新发展的思路,充分体现前瞻性、实用性、高效性,集中技术、资金、人员,抓好千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和烟、果、畜、菜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努力构建整县产业园,培育开发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争创品牌、占领市场、创税增收、提高效益;充分发挥××工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实施种子、苗木和畜禽繁育改良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产品绿色认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改革耕作制度、经营方式入手,积极推广多元化立体种植技术,探索瓜果间作、麦葱套种、麦后移栽荏、林草间套等种植模式,持续推进山、水、田、林、路等农业生态建设,努力克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旱、薄、粗、低”等因素,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五是实现机制创新化,推动调整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政府引导服务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参加经贸展销会等方式,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外知名度,扩大销售,增加效益。建立农业开发基金,加大特色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农产品市场培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示范带动调整,服务推动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篇二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克服了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风险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缺陷,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

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历经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22万个,带动农户1亿多户,户均增收1 900多元。各类龙头企业近9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近6万家,过亿元的达8 000多家。2009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万多亿元,净利润2 500多亿元(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第四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对“现代农业”进行了描述。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当前我国已经迎来“低碳农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

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目前,近1/2的地区依靠传统技术维系,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化肥利用效率仅为30%~40%,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现有的土地中40%是中低产田[1]。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小麦成本利润率为例,美国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40.12%、40.97%、53.08%,而我国分别为20.36%、29.08%、28.57%。

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偏多,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依然很高。在我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农产品品质。我国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方式,但是兽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此外,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只经过初级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一般品质和售价都较低。发达国家工艺处理技术先进,大多采用大企业或连锁等集团化生产,深加工模式、设备流水线和产品质量标准都相同。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2]。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缓慢,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比较[2],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深加工比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值之比分别为90%、80%、2.4,我国分别为45%、30%、1.1。

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基础。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3]。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各方面的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2.2 产业链窄而短

长期以来,农业之所以属于弱质产业,是因为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靠天吃饭,规模难以扩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集约高效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延伸和扩展产业链,将处于狭窄范围里的农业生产与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但是许多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往往挣脱不了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比如2009年在广西很多地方农民大批量的种植香蕉,规模化生产却没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跟进,仓储、物流、加工都没有跟上,最后导致香蕉的价格暴跌,蕉农损失惨重。

即便实现了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建设也呈现出过窄过短的特征。例如家禽养殖产业链上只有养殖、家禽和蛋类的销售;薯类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淀粉、粉丝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玉米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和饲料的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接环节过少,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在产业化经营中,农产品的加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将以原粮销售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及饼干、挂面等,可增值3~10倍。产业链过短,不仅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0%左右,果蔬类农产品产后损耗一般在25%~30%,粮食产后损耗在10%以上[4]。此外,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2.3 市场意识不强

传统的小农经济呈现出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生产规模小、产品品质差、差异性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为了扭转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这种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是当地有什么,就加工生产销售什么,不了解市场需要。产品在营养、多样、安全、健康、便捷等方面,无法满足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高质量、特色产品更是缺乏。即使有好产品,由于营销观念淡薄,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产品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此外,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常对区域地理条件依赖度较大,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往往需要跨县域、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比较优势和适当生产规模的地区进行生产。但是受传统行政区域划分条块分割的影响,生产、加工、销售往往局限于地方,缺乏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劳动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优化组合。

2.4 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3 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应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借助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进行提炼,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搭建技术推广的平台,积极推进新技术的转化。

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技术创新应着重于2个方面。一是注意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都应当采用先进技术。不仅在育种、种植、栽培、养殖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应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特别是随着消费的多样化,要求产品功能、服务也要多样化,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发现,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品质,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技术创新应该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导向的。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例如美国在对水果加工果汁和提取营养元素后,再用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约44%的蛋白质,用橘子皮渣提取、纯化果胶质和柠檬酸,用面瓜瓤(肉)提取淀粉、多糖等,既提高了果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又创造出环保价值[4]。

3.2 延长产业链,构建产业网

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为产业链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对玉米穗轴、秸秆的技术研发,可以开发饲料,提炼木糖、木糖醇、木糖渣栽培食用菌,下脚料作为有机肥还田,从而将玉米种植的产业链延长,并与禽畜养殖、有机肥生产、食用菌栽培等联系起来。通过对禽畜骨、血、内脏、羽毛、皮毛等副产品的研发,可以将产业链拉长到水产养殖、生物制药等领域,从而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产业网的构建可以使农产品价值充分利用,并发挥规模效益,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3 以市场为中心,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农业产业化生产应该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5]。根据市场需组织生产。积极探索产销对接模式,在生产开始之前,就与销售渠道沟通,开展订单农业。建立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与物流企业间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大联盟,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产销间的高效、快捷、有序的衔接。利用专业化的市场推广公司,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不同消费者、不同市场的专业营销。利用市场,寻求新的产业合作伙伴,创新经营模式,构建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外部协作性的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创新升级。

3.4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强调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同时,重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确保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也是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或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通过农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立体共生、物质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多形态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节约、环保、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体系,这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6]。

参考文献

[1]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63-1664.

[2]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5):80-83.

[3]胡瑶.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障碍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27-5428.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37-139.

[5]吴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统计,2009(1):3-4.

3.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3.4 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创建龙头企业发展软环境,沟通各相关部门出台并落实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土地、水、电、资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各部门积极主动站位,创新服务方式,为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社会合力,推动吉林省龙头企业大发展,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

4.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篇四

嵩县农业局张松群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嵩县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内抓林、药、牧、烟等特色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外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县基本形成25万亩经济林,17万亩中药材,35万头只优质肉牛肉羊,4.5万亩烟叶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已建成各类涉农龙头企业35家,其中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车村山珍公司、百合公司,木植街食用菌开发公司等已初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如车村、白河、木植街等地的中药材市场、木植街食用菌交易市场、闫庄黄牛交易市场、何村小杂果批发市场等。现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46个,建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22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16个2000余 1

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乡镇和部门对特色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抓工作的力度不大,部分群众小农思想意识浓,热情不高,存在着“上面重视下面忽视”的“两张皮”现象。

(二)发展水平低,辐射能力不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

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特色农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同时,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得不到显现。

(四)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嵩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

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除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外,大部分属企业规模小,装备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五)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

由于我县财力薄弱,对产业化的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起步阶段,其融资职能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换工作作风

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为使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我县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把老百姓的事情切实放在心上,集中精力

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收购、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二是企业必须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避免不切实际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使龙头企业向大(带动面大)、高(技术含量高)、长(产业链条长)的层次发展。三是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运用工业生产的方法管理农业企业,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

(三)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一批种植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因地制宜培育和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通过努力,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突出基地建设,搞好示范带动。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集中连片建基地”的发展

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样板带动,政策驱动和服务推动等措施,对我县中药材、旱地辣椒等具有特色的产业精心培育,形成品牌。

(四)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有意识地组建和完善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将产业发展的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组织体系的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加强扶持引导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规划和政策扶持,帮助解决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做好引导、支持和推动三方面工作。要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定期发布产业信息,引导重点产业发展。防止盲目生产给农户造成的损失。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搞好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开发、扶贫信贷等资

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六)强化保障机制

5.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2006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

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2006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2010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

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

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6.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篇六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 汉江中上游, 大巴山北麓,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境内万山综错, 河溪密布, 从而形成了“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素有“茶乡、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 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1998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 强化信贷管理,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 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 离不开农村金融整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 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和障碍, 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 从体制方面看,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 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 使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机构“瓜分”的影响, 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 无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 从机制方面看, 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 贷款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 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 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 使有的农户正常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 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 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 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延长, 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 无论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1年以内的贷款期限, 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 从环境方面看,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 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 参保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 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 即使有开设的, 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 农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 致使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67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 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 造成大企业贷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 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 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 从政策方面看, 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 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大能动性, 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 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 加之一些地区林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 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尺度不一, 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 不利于银行合理掌握贷款标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较高。同时, 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 处置到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 部分银行业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 启动《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对设在农村的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 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 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 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和抵押担保方式, 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性,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 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一是变“等贷”为“引贷”,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改进支农服务水平,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 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为其想点子、找路子, 让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 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体和生息源, 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 逐步壮大龙头企业群体, 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 构建风险补偿机制, 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财政贴息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 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 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 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 (镇) 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主, 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 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 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得以有效保全, 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 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 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 试行农业保险贷款, 既拓展了保险业务领域, 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 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 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 将信用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 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与政绩挂钩, 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权纠纷案件, 不偏不倚, 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 (社) ”思想, 严格规范经营行为, 遵守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 按时还本付息;此外, 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 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 建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 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 减轻融资双方成本负担。

(四) 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完善配套政策, 激发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 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 在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 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务, 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 以有效降低金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 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 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 全面启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 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 无疑使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市场, 实施“三大”工程, 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 互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 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 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 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新体系, 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 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 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 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大学, 2001年.

7.“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篇七

(一)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比较利益

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将农户小规模的生产联结起来形成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把加工、销售作为第二、第三车间,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强了农产品加工成品的比重,改变了农业仅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利润,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收益。

(二)促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农业产业化的各类主体接受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应用农业科技提供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媒体。此外,产业化中专业化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强化了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动力,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产业化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三)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协调产销活动,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将科技带入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加强组织合作程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居民需求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组织。通过合作社为合作组织统一提供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市场的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作为合作的一项内容,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和建立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灵活采取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形式,促进农地流转和农地市场的发育。实现土地在农民之间的自由流转,促进农地的规模经营,同时使双方都获益。对转让户来说,转出了自己无力经营的土地,维护经济利益。对受让者来说,可得到必需的乃至连片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得到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一)从生产内部获利

一方面,产业化通过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使农民从生产领域中能获得更多收益。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吸纳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前提下,龙头企业才能逐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入农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借助合同契约、保护价格和按股分红等制度,使农民从单位面积、单位产量上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

另一方面,产业化通过纵向一体化经营将长期以来人为截断的农业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使农业的产业链不断延长,扩展了农业的竞争领域和获利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再生产的上游开发与下游增值联接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发挥了产业化经营的协同效应。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产值和利润。通过利润返还等连接机制将各环节实现的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使农民享受到了更大领域中的利益,进而使农业也向其他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二)从生产外部获利

农业在面向市场时,农民之间的协作、农民同龙头组织的协作加强,由协作带来的“1+1〉2”的效应使农民从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此外,市场风险降低,也减少了农民收入不必要的扣除,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一是通过中介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一座座“桥梁”,为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依托公司,对市场进行决策,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公司+农户”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得农村生产组织规模扩大,可购置较先进的交通、信息工具,甚至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市场信息的手迹,便于用市场的超前性预测去消除农产品同期所造成的农产品供给的滞后性,并根据价格信号协调买卖双方的交易,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交易损失。开展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要支付一定费用,如发现交易对象、寻找市场信息、谈判等,这些费用就构成了交易费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减少交易费用。据调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人均年收入高10%—40%。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说,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按照交易量返回的原则,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回给成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生产组织上又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农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两者共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就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理论,投资的增加带来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这个良性经济循环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投资增加,因为两者推动农村增长会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通过消费增加生成新的投资点,二是通过储蓄的增加提供更多可用投资量。而投资的增加又会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使用、固定设备的更新等方面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因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经营方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明显,依靠龙头带动将农户和大市场衔接,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也是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

从乘数加速数理论中可以看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投资,不仅要有新的投资点,还应有为投资作前提的足够的资金供给。而目前有新的投资点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供给。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新的投资点,它的大力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如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现象普遍明显。一方面金融服务稀缺,贷款较难。另一方面存贷比例较大,资金外流。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必要性。首先,根据农村金融特点和需求特点,建立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的金融创新,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创造有效的担保形式和途径,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抵押难问题。其次,继续改革农村信用社,完善经营机制。规范民间贷款,通过立法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使民间贷款在规范条件下弥补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资金的需求。最后,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投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有义务为其经营业务所在摄取提供金融服务。

上一篇:母亲节祝福语句子文案下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日志: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