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2024-09-28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共7篇)

1.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篇一

2.4.2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地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开放‟,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之所以“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①世界上的事物是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 ②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不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事物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④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之所以“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不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事物是可以认识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相互制约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②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应排除;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性,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3.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A.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C.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 D.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要促成质变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稳中求进并不是只保持性质的稳定,而是稳定中有前进,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稳中求进,说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稳中求进,并没有涉及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和多样性,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要促成质变,故排除。

【答案】 B 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A.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承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能否认相对静止 D.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解析】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能否认相对静止。C正确且适合题意;A、D不适合题意,应排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5.2015年,政府工作关键处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要着眼于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①物质世界“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事物之间无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物质世界“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②颠倒二者关系;④正确但与材料无关,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6.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歪曲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 欧布里德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他是借口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正确且适合题意;A、C、D说法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7.2015年3月9日,瑞士“阳光动力2号”开启了太阳能飞机的首次环球之旅。该飞机不用一滴燃油,使用单晶硅电池板,提高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了进一步探索。这说明()A.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需要为转移的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利用规律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控制和改变规律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A说法正确;BD说法错误;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C说法错误。

【答案】 A 8.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格外引人关注。蔬菜的种植与市场供应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农户种植蔬菜时应当从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市场供应量、总体种植面积等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种植。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规律办事 B.自然界是物质的

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农户种植蔬菜时应当从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市场供应量、总体种植面积等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种植,这表明蔬菜种植和供应应遵循一定的规律,A适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正确都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9.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

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A.规律是普遍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违背规律可能受到规律的惩罚 D.规律和规则没有区别的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B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如果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C是错误的;规则属于主观的范畴,D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10.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以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依据,所以①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③观点错误;人们依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天气进行干预,以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说明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②④符合题意。因此,答案选C。

【答案】 C 11.医学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无法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能够创造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能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规律,B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答案为D。

【答案】 D 12.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针对人类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他引用古代先哲“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警示,告诫我们,人类作为自然链条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把生产生活行为控制在自然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D.要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解析】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警示,强调了事物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必须按照“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把生产生活行为控制在自然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主次矛盾问题,排除B、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C观点错误。答案选择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答案】 ①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②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4.温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严重污染了水环境。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治水政策文件。将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珊溪水源保护、“两河”整治等方面工作中,寻求新突破。并向市民发出倡议:人人争当治水护水的宣传者、践行者与监督者。计划到2020年,温州基本能够建成美丽浙南水乡。

结合材料,运用“人与规律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温州市为什么要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

【解析】 本题设问明确,考生需要调动这一具体的原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从规律的客观性角度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1)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水环境有其固有的循环规律,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规律。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的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2)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温州市政府认识到水环境的恶化与人们的活动有关系,并向市民发出倡议,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有利于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

2.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篇二

一、易错易混排查练

1.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答案 ×

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2)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只是相对于其他参照系而言,它没有发生特殊运动或在某一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答案 ×

解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会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不能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就错误地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3.规律有好坏之分。()答案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人类。4.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 ×

解析(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改变的。

(2)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5.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答案 ×

解析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6.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答案 ×

解析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选择题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1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属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选D。

8.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尼泊尔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之后尼泊尔又发生了数次4.0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9.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电影中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普遍性 答案 A 解析 这是荀子的名言,“行”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句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11.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北京实施人工降雨说明,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创造、改造,排除A、B、D三项。故选C。

三、非选择题

12.[2016·甘肃肃南期末]“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篇三

6.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重大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体现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正确。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C

7.针对严重旱情,北方某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全力以赴抗旱。这体现了()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人工降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故选C项;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不选。【答案】C 8.赫拉克利特认为,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句话包含的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哲学观点是()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 ④宇宙中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②错误;④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排除。【答案】C

9.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诗的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的“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可以选出B项。A项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C项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诗中没有涉及规律;D项本身是错误的。【答案】B

10.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其中蕴涵的哲理是()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 ④适应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正确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违背规律客观性的结果,这要求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要尊重自然,①②正确;③中“创造”错误;④不正确,人在自然面前不能被动地适应。【答案】D

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11、12题。11.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这表明()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D.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材料讲的是由于人祸在原因上占绝大多数,导致了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应选C项;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答案】C 12.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要认识“天灾”形成的客观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C.“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D.只要克服“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解析】A项错误,对于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它;B项符合题意;C、D两项错误。【答案】B

13.秋天,有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谛?”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说明()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常的

【解析】禅师的话说明花的“落”与“絮”的飞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C项符合题意。【答案】C

14.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答案】D

16.(15分)在世博会中国馆的第二层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请用“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

【答案】①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要让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必须尊重荷花盛开的规律,按荷花盛开的规律办事。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荷花盛开的条件,让中国馆里的荷花在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1.(2010·四川文综)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题目提供的信息,理解题目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材料事实上反映的是掩耳盗铃的典故,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而钟有音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项反映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项符合。B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C项意思是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这实质上是物我同化之意。D项体现了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项。【答案】A

2.(20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甲的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据此选A项。【答案】A

3.(2009·全国文综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故②错误;④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项。【答案】B

4.(2007·广东,多选)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解析】由解决赤潮的过程可知,对赤潮我们可以扼制,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彻底消灭,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所以D项正确。【答案】AD

1.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A.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飞矢不动 【答案】D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D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据此回答4、5题。

4.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A 5.如果请你为布朗讨回公道,你使用的哲理应该是()①静止决定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B)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A)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庖丁解牛”和“揠苗助长”典故中的屠夫和农民的做法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A)

A.只有深刻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成功地利用规律 D.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当我们说一支箭在飞时,只是说它在一定时间内经过许多点,在每一点上它都必须停留在那一点上。因此,它是静止的。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因此说,飞矢不动。这一说法

(B)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属于唯心主义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法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D)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飞矢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A.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尊重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规律来改造自然界

D.①②④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下列与这则材料蕴涵的哲理不相同的是(A)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国权威人士曾强调:为人必循规,处事须依矩。莫作行空之天马,莫存侥幸之心理。还是有点儿“规矩”意识的好,坦坦荡荡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的灵魂,也是我们宁波人的特点。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时的“实”不能代替此时的“实”。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C.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D.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A)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现行刑法部分条文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刑法修正案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滕兴光 篇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定义、静止定义、规律定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针对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心得,在共同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课题概述:

1、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2、本节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联系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进行新课

播放视频:1.宇宙大爆炸到地球生命起源;2.改革开放成果。

探究一:看完以上两个视频,你能就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吗?(幻灯片)

让学生经过思考,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探究提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以上两个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民众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个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不是静止的单个事物的简单相加。从宏观上讲,宇宙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中观上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讲,在座的各位同学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会僵化保守、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刻舟求剑)宇宙爆炸的视频也说明了宏观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运动主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是把自己培养成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为德才兼备人才的运动主体。同学们要有运动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可懈怠,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为此,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用过程的观点看待我国的改革开放、看待我们个人的发展,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要勇于实践,奋勇争先,这才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存方式。古人曾经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难道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还不如古人乎?

教师疑问:同学们能否观察出视频中那些事物在运动? 学生沉思作答,答案各种各样。

探究提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展示不同运动形式的载体。(幻灯片)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我国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国力得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这都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得到的积极成果。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要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

从刚才大家的对话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和运动有和辩证关系? 学生作答。得出探究一的结论:(幻灯片)结论:1.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时物质的运动。

总结: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物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恩格斯提出: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庄子就根据运动的绝对性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那么,我们还能够认识事物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一问题。

探究二:(幻灯片)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问题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静极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1)上述两种观点有什么区别?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事物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有人说,视频二中也存在相对静止的事物,真能找到吗? 探究提示:

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中曾说:”太极动而生阳,静极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这句话最大的错误就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认为”动“就是”动“,”静“就是”静“,二者互不相干,没有看到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王夫之针对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说法进行了批评。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极而生阴,动之静也。„„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者,道之枢,德之牗也。“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这是相对静止的一面。同时,在改革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会更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得出探究二的结论(幻灯片)结论:(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总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某一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幻灯片)

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说法,就是只承认绝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欧布里德和克拉底鲁与庄子一样,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下面我们做一个相关练习。练一练:阅读材料并思考问(幻灯片)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分析思考作答(略)

教师提示:欧布里德,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德的学生,以提出一系列的诡辩而著称。欧布里德的7个悖论:说谎者、伪装者、秃头者、有角的人、蒙面人、不认识自己的兄弟、谷堆悖论。

这一练习设计意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时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也可介绍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不同观点: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话分别说明什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

提示: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克拉底鲁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那么,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不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那么,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基本特征?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什么要求?

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

探究三:根据前面所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杂乱无章而无序的?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我们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否说明我们能改变或者创造规律?

4.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探究提示: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与规律可寻的,是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既遵循了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特殊规律,更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启示我们,必须遵自觉循执政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个时代伟业!

让学生体会到,人可以利用规律,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从而不断创造新事物,造福人类。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步走战略,就是认识发挥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改变和创造条件造福人民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将继续下去!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作答(略)结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幻灯片)(1)规律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总结: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时不可思议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就要求人们发挥能动性。而能动性,我们将在下一节内容讲解!

下面我们做一个相关练习。练一练:

(09江苏卷)《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D)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本课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把握住1、2、3。即一个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两个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运动的概念

认运动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识物质的静止的含义 运动固有属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把性

规律的基本含义 握规运动是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律有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的

课后探究:

1.观看下面三幅图片,任选一幅,结合时事资料,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小文章,作为本节课的作业。

(1)k154次列车长李楠在车上给旅客补办卧铺手续(3月19日摄)。从3月20日起,郑州铁路局的50趟列车实行部分区段卧铺票价打折。执行日期到2013年12月31日结束(9月30日至10月7日除外)。优惠条件为:列车运行最后一日(含当日运行)6点以后的空闲卧铺,将根据乘坐里程长短和不同档次的铺位,按适当比例进行下调。据折算,降价幅度约在10%至30%之间。新华社发(张强 摄)《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滕兴光

(2)3月19日,山西省运城市消防部门工作人员绑上绳索下悬崖放苍鹭卵归巢。3月中旬是苍鹭交配产卵的季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好汉坡上的苍鹭家园受到不法分子觊觎,盗卵情况时有发生。当地相关部门得到消息后,组织人员将截获的鸟卵放归鸟巢,并在苍鹭栖息地附近安放警示标语,为苍鹭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环境。新华社发(刘文礼 摄)

(3)妈妈口齿不清,但曹贵林听得懂;知道曹贵林听话,妈妈显得很开心。在14岁的曹贵林眼里,妈妈就是个孩子,生活起居需要他来照料。曹贵林,浙江仙居县横溪镇曹店村人,横溪镇中心小学六(3)班学生。曹贵林的妈妈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爸爸为了养家糊口,自2007年起一直在外打工。曹贵林8岁时,就独自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任。每天准时做饭,喂妈妈吃饭;给妈妈梳头、洗脸、洗脚、擦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一晃6年过去了,曹贵林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妈妈,用稚嫩的肩膀撑起家中一片天。学校每天中午多发一份“爱心营养餐”,让曹贵林带回家给妈妈吃。老师发动大家向他伸出友爱之手,为他捐款、捐衣、捐书。校方说,照顾妈妈的同时,曹贵林也没有放松学习,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班级的集体劳动,脏活累活曹贵林总是抢着干。曹贵林常带妈妈到外面散心,这是母子俩最开心的时候,笑意同样会在妈妈脸上绽放。“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这辈子都是她的保姆!”曹贵林说。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3月19日摄

5.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身心特点:高二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相关运动形式,各领域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学法:

合作探究法:比如,结合教师所给的案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造成的结果。

自主学习法:本框题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1.导入

PPT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而过渡到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 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讲解新课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探究一:教材上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思考是什么在运动、各种运动的载体是什么?“仁者心动”错在哪里?——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探究二:“刻舟求剑”——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探究一:ppt展示坐在火车上的人,哪些是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

引导学生得出静止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否认运动谈静止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探究二:师大的银杏树载好之后就从未动过和教材上诡辩家借钱不还的故事

引导学生探究否认运动谈静止的结果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格展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3)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探究一:为什么日食“如约而至”?

——运动是有规律的过渡到规律的含义

探究二:用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万有引力、为什么只看到水往低处流没有看到万有引力、为什么守株待兔者是愚蠢的、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理解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探究一: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有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歌曲《当》的歌词,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不会实现——规律的客观性 探究二:“人民公社会运动”、“水土流失、沙尘暴”——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 方法论意义: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教师列举“三北防护林”取得的成就说明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引导学生树立在实际生活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3.小结巩固 4.随堂测试

6.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篇六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学习重难点】

理解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 _和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 ___ 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 _____的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 ______,也不能___ 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 ____,而不能___________。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学习内容】

1.阐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1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2.课堂探究(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运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静止的含义是什么?运动和静止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规律?如何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5.课堂探究(P3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2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小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巩固学习学习测评】

一、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3.“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

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

6.(2008江苏高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3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2009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2009福建高考)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9.(2007宁夏高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材料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7.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篇七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面对旱灾,充分利用天气条件,适时实施人工增雨。这体现了()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5.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代诗人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B、C观点错误。【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答案】 A 3.【解析】 “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A 4.【解析】 人工增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所以C项正确。A、B不符合题意,D表述绝对化。【答案】 C 5.【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仔细体味诗句的基础上揭示其蕴涵的哲学思想即可。

上一篇:教学设计于永正下一篇:农村结婚真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