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随想诗歌

2024-08-05

儿童节随想诗歌(共15篇)

1.儿童节随想诗歌 篇一

“儿童节”随想散文

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梦;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歌;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一支乐曲。每当一年一度的儿童节来临之际,校园里总能传来一阵阵歌声,总能看到一支支舞蹈,幸福快乐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儿童节到来了,有的小朋友说:我要爸妈带我去游玩;有的小朋友说:我要一份精美的礼物;还有的小朋友说:我要去吃顿美食……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听着伙伴们的声声议论,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有那么一个儿童群体的存在,那些在贫困地区的儿童们、在大街上沿街卖艺乞讨的儿童们、那些在福利院失去父母的儿童们等等。他们的儿童节又是如何度过的呢?他们是否也在唱歌、跳舞、捉迷藏、表演着各自的.节目,绽放着各自的风采呢?他们是否也能收到心仪的礼物和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食呢?但或许,他们有的从未过过儿童节,游玩场所也从未有过他们的脚印,歌舞表演中也从未有过他们的身姿,他们也从来没收过心爱的礼物,甚至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作美味。

在生活的花园里,因为条件的差异,我们过着不同的儿童节。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是否能让部分贫困儿童的节日不再灰暗呢?给他们捐出一个玩具、一件衣服、一样学习用品,或一本书籍,给他们一份快乐,给他们一份希望!或许我们还不曾知道,这种平凡的幸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深深的渴望。我们还可以给他们写上一封关心与祝福的书信,让他们能度过一个快乐又难忘的儿童节。

每到儿童节,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有着这道深深的烙印,也是我无法抛弃的感想。节日里,一个人的快乐,又怎么能称得上是节日快乐?真正的节日快乐,是很多很多的小朋友们都能快乐。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快乐的儿童节吧!

2.儿童节随想诗歌 篇二

一、儿童诗歌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资源的相通性

儿童诗歌有其自身固定的特征, 从题材角度来看, 儿童诗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教育意义。从阅读群体角度来看, 儿童诗歌一般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 语言方面避免了生涩, 同时还能让儿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等。儿童诗歌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资源的相通性表现在:

1、通俗易懂

儿童诗歌是以儿童为主体创作的, 要求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要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通俗易懂。如果教学内容晦涩难懂, 会挫伤初涉汉语者的学习积极性。假如对一个从未接触过汉语的英国人, 初学汉语时就用曹雪芹的《红楼梦》, 必会打消其积极性。我国儿童诗歌语言浅显易懂, 也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尤其适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应用。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意思简单明了, 是依托现实生活弘扬教育意义的, 从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

2、题材广泛

儿童诗歌题材广泛, 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成为儿童诗歌写作的对象。如写景抒情诗有李白的《静夜思》、冰心的《雨后》、孟浩然的《春晓》等;咏物诗有杨啸的《蜗牛的奖杯》、金本的《木舟树》、柳宗元的《江雪》等。由于题材广泛, 儿童诗歌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 反映的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容, 结合儿童的认知程度, 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 受到了儿童的喜爱。由于儿童诗歌题材广泛, 又富有趣味性, 也受到了很多成年人的喜爱。通过分析儿童诗歌的特征, 我们会发现儿童诗歌与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资源有着很多相通性, 教授汉语初学者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诗歌用于教学, 这对汉语初学者来说既通俗易懂, 又能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富有趣味

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 学习中文的难度较大, 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如果所选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会致使其放弃汉语学习。因此,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不仅要通俗易懂, 还要富有趣味, 能吸引其阅读。儿童诗歌充满着童趣, 主要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体现出来。很多儿童诗歌都带有插图, 生动形象, 便于读者想象、理解、阅读。如诗歌《春天在我这儿》, 采用拟人手法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加深对春天自然变化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儿童诗歌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从汉语语音方面来看

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语音教学是重点, 也是难点。汉语语音具有四大特点:语音中没有复辅音, 语音中元音占优势, 汉语通过声调的高低变化把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汉语语音与汉字结合富有复杂性, 有同音字、多音字等。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遇到同音多义字会感到困惑难解, 对其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一般来说, 汉语初学者学习汉语语音时会出现声母发音方法错误、韵母元音发音不到位、难以准确把握声调等问题。而儿童诗歌在这一方面为其学习语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儿童诗歌讲究韵律与节奏, 通过吟诵儿童诗歌来练习汉语语音, 不仅能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 还能引导学习者在反复的诵读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方法。

(1) 应用儿童诗歌纠正对外汉语初学者的声母发音

对外汉语初学者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致使发音不准确, 特别是学习汉语声母发音时, 会遇到诸多困扰。如汉语中的b、p、d、t、z、c这些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同时出现时, 汉语初学者常分不清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会闹出把“八”读成“爬”的笑话, 这主要是因为发音方法的不同。在清音与浊音方面, 对外汉语初学者常将一些清音d、g等读成浊音;在发音部位方面, 将舌前音读成舌中音, 这都是因为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借助儿童诗歌, 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声母发音编排起来, 从而帮助外国汉语初学者掌握声母区分方法。

对“sh、s”的发音, 可以用儿歌《四和十》来区分:“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 谁来试一试。”对这首儿童诗歌, 要想准确、清晰的读完全文, 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区分“sh、s”的发音, 同时还要能准确把握四个声调的读法。再如诗歌《虎和兔》:“坡上有只打老虎, 坡下有只小灰兔, 老虎饿肚肚, 想吃灰兔兔。虎追兔, 兔躲虎, 老虎满坡找灰兔……。”朗读这首诗歌时, 需要准确区分h、t、d、p, 这就涉及到清音与浊音,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分, 掌握了这些要领, 才能准确的朗读这首诗歌。

(2) 应用儿童诗歌纠正外国汉语初学者的韵母发音

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音调组成, 其中韵母占有重要地位。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单韵母比较简单, 而复韵母、鼻韵母比较复杂, 这些韵母的发音方式与部位, 是对外汉语初学者发音时面临的难题。而有一些儿童诗歌能专门训练韵母发音,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借鉴。

儿歌《鹅》可以专门用来训练单韵母“e”的发音:“地上立着一只鹅, 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 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又如, 用儿歌《七棵树上结七样儿》训练单韵母“i”的发音:“一二三, 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儿手中提……。”还有一些儿童诗歌能进行单韵母“a、o、u”的发音训练, 针对对外汉语初学者不能同时准确区分两个单韵母的问题, 可以用一些带有两个单韵母的儿歌进行对比训练, 如儿歌《女小吕和女老李》可以对单韵母:“i、ü”进行对比训练, 以免学生混淆:“这天天下雨, 体育局穿绿雨衣的女小吕, 去找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针对对外汉语初学者发音时的舌位问题, 可以用儿童诗歌使对外汉语教学简化, 易于初学者接受。如《大嫂子和大小子》:“一个大嫂子, 一个大小子。大嫂子跟大小子比包饺子, 看大嫂子包的饺子好, 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好……。”这首诗可以用来同时训练声母“s”与“x”以及单韵母“-i (前) ”的发音。另外, 儿童诗歌中除了有大量训练单韵母的诗歌, 还有很多关于训练复韵母及鼻韵母的诗歌, 如《长城长》可以用来训练“ang、eng”的发音:“长城长, 城墙长, 长长长城长城墙, 城墙长长城长长。”

(3) 应用儿童诗歌纠正对外汉语初学者的儿化音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包含有大量的儿化词汇, 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儿化音的训练。儿童诗歌中恰好有大量的儿化音诗歌, 如童谣《石榴花儿姐》:“石榴花儿姐, 茉莉花儿郎, 芙蓉花儿的帐子, 绣花儿的床……。”这首童谣中儿化音的运用就非常明显。但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 教学中要让他们认识到童谣中的语言倾向于口语, 而儿童诗歌中的语言书面色彩较浓厚, 有时带有“儿”的词汇不能作儿化音读。如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里的“牛儿”自成音节, 不能做儿化音读, 而“哪儿”则需要用儿化音来读,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点强调, 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

2、从汉语词汇方面来看

(1) 应用儿童诗歌进行词义的理解教学

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汉字与词汇的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这是因为西方语言以表音文字为主,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 字形与字义直接联系, 与字音只有间接的联系, 再加上多音字, 同音字等更为复杂的变化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汉字的教学难度。

而对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 阅读的首要任务是理解意义, 即能理解文中主要汉语词汇的意思。但对外汉语初学者的词汇量非常有限, 基本相当于中国儿童的词汇水平, 加上对汉语文化的不甚了解, 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词汇时, 大都是根据语境猜测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把儿童诗歌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资料, 因其简明易懂, 既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引导对外汉语初学者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模糊解读。如儿童诗歌《菊花》:“春天大好时光, 百花争着开放。它不着急也不妒忌, 只顾埋头生长, 到了秋天, 后来居上, 它开得灿烂辉煌, 分外的芬芳。”诗中的“妒忌”一词对于中国儿童或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都比较陌生, 通过上下文能帮助他们大体把握生疏的词汇意思, 即使是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也不会影响对整首诗歌意思的把握。但需要注意的是, 训练学习者的模糊解读能力, 不能使其胡乱联系, 望文生义, 一般学习者进行模糊解读后, 教师需要明确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2) 应用儿童诗歌进行词汇的附属色彩教学

汉语词汇除了自身的实际意义之外, 通常还带有一些附属色彩, 比如亲属称谓哥哥、妹妹、舅舅、婶婶、伯伯等, 这些称谓体现了汉族人民对称谓的重视, 也蕴含了丰富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儿童来说, 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背景下, 比较容易理解与记忆。但对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学习这类亲属称谓时较难, 因此, 可以借助儿童诗歌让他们反复诵读, 从而清晰归类, 如《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 扯大锯, 姥姥家, 唱大戏, 接闺女, 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此外, 汉语词汇在感情色彩上还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等, 对于对外汉语初学者来说, 这也是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而儿童诗歌中对词汇的附属色彩有较清晰的归类, 如《奶奶夸我孝顺小儿》:“小板凳, 三条腿儿, 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得脏, 我给奶奶煮面汤, 奶奶嫌我煮得硬, 我给奶奶剥花生, 奶奶嫌我剥得慢……。”这首诗歌中, 开始的词汇如“嫌、脏”等带有贬义色彩, 而“夸、孝顺”等带有褒义色彩。

(3) 从汉语语法方面来看

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 语法虽然不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但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在了解基本的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的表达内容, 也只有看懂了语法才能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因此, 掌握必要的语法基础知识, 对于提高对外汉语初学者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而对外汉语初学者学习语法时, 教师常采用语法集中训练的方式, 通过模仿、重复、替换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这种单纯的讲授及训练方式会让学习者感觉枯燥无味。如果利用儿童诗歌中的一些句子讲解语法, 有助于激发外语汉语初学者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 常会通过学习正常的语法句子结构, 然后再改变词的位置, 来体会语法。如儿童诗歌《支起锣鼓唱秧歌》:“高高深深一棵麻, 两个蛐蛐往上爬。一个蛐蛐爱喝酒, 一个蛐蛐爱喝茶……。”这首儿歌中, “一个蛐蛐爱喝酒”、“一个蛐蛐爱喝茶”两句没有变换主语、谓语, 但变换了宾语, 即把“爱喝酒”的“酒”换成了“茶”, 虽然只变换了宾语的词, 表达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这样反复的替换, 会加深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印象。

总之, 儿童诗歌由于受读者群体的限制, 富有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点, 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华文化,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 儿童诗歌中的句式结构简洁, 可读性强, 便于外国学生学习与识记。其实,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学会运用该语言, 语音、词汇、语法等都要具体的运用到实际中。因此,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儿童诗歌的优势,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针对性的传授相关的知识, 让初学者深入浅出的学习汉语。此外, 对于对外汉语初学者来说, 除了学习汉语这门语言, 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而儿童诗歌将这些信息以浅显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更易于初学者了解。

摘要:对外汉语初学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除了要有通俗易懂的阅读材料, 更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生动性, 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一直以来, 儿童诗歌以其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等为人们所熟知, 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有着相通性。本文主要探讨儿童诗歌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 为对外汉语教学开辟新领域,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儿童诗歌,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常文心.中国儿童文学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 2012

[2]金波.传统童谣精选[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年

3.随想诗歌 篇三

越来越喜欢安静,

在岁月深深处呆坐。

呷一口香茗,听一支小曲。

咀嚼一生那轰轰烈烈、酸甜苦闷。

伫立光阴的窗口,

看那云卷云舒,

听风吹树叶,雨打窗棂。

佛曰: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的再多也是废话。

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亲戚朋友,

浓淡相宜,是心与心舒适的距离。

远近相安,是灵魂的`默契。

懂我的人,把酒临风,畅怀叙旧,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不懂我的人,他乡偶遇或阡陌相逢,

稍作寒暄,或沉默不语,各求偏安。

有些事,经历过,就淡然了。

有些人,相处过,就看透了。

有些苦,笑一笑,就过去了。

有些泪,流一流,就蒸发了。

很多人能看透红尘俗事,

却做不到看淡放开。

很多人劝说别人,头头是道,

事关自己也释怀不了。

雨后,

我坐看天边的落日,

红黄相间的余晖,

散发美丽神圣的诱惑。

我引颈向余晖处眺望,

其实什么也没看到,

只是感受宁静与安详。

流年向晚,

捧诗书品味大江东去的浩瀚。

岁月缝花,

握笔书写涓涓溪流恬静安然

心怀,

几分菩提,

几分慈悲,

4.春节随想诗歌 篇四

时光走出了营养不良

用力支撑起岁月的重量

一场春节从南方刮到北方

醒来的风,行走得神采飞扬

.

冬日里单薄的景象

被热情的节日大面积影响

空寂的大街掀起局部的沸腾

公园里攒动鲜艳的服装

过年的人们让喜悦茁壮

面孔都忙着表情的交往

微小的.或者庞大的事物

学会彬彬有礼地生长

.

在春节,我浸泡在文字的海洋

在北方,我向往有颜值的南方

我要把朴素变成华章

我要把北方过成南方

让田野的空旷不是荒凉

让逼仄的心灵长出思想

兴高采烈的风热情饱满

努力拼接成节日的形状

.

走在街上的人都很光亮

你能看到四季如春的脸庞

故事滑落后,日子不会停止

呼吸。喜悦穿过每一处忧伤

迎接每一个微笑的朝阳

城市的熙攘只是暂时空旷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不忘初心,聆听命运的交响

.

鸡类们纷纷奔跑出来亮相

想羽化成高贵的火凤凰

猴屁股的颜色移情鸡冠

火红一定预示着鸡年吉祥

诗句们争相奔涌出来过堂

想让喜欢读诗的朋友分享

美好的人们请继续拥抱美好

5.霜天随想诗歌 篇五

树遭霜打叶见黄,

人遇挫折志坚强。

败叶落地孕春天,

矢志不渝好儿郎。

目送秋去天见冷,

寒风不惧我自狂。

闲庭信步健身心,

寂寞当歌唱夕阳。

人生感悟

平生百事尽磋砣,

静观沧海起**。

如若心无杂念事,

水落千丈也清澈。

稳定沉净多思索,

重在修练勤省我。

如若身怀大志气,

山青水秀天地阔。

深秋行

疑似睛朗升浮云,

倾间细雨落秋晨。

树叶沙沙犹蚕食,

河水渶渶漪成群。

空气清新露珠满,

果实泛红诱路人。

忽见花萎草变色,

6.对话的随想 篇六

家长的一番话, 使我回想起这样一段课堂对话。那天,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电脑、书法小组, 乐乐不喜欢踢足球, 林林不是电脑小组的, 明明喜欢书法。三人各参加哪个小组?学生们很快就由明明喜欢书法, 确认明明参加了书法小组。只有一位学生紧锁双眉, 面带疑惑地说:“信息只呈现出明明喜欢书法, 并没有说他参加书法小组。”不少人不屑一顾地回应道:“不都一样吗?”大家似乎在责怪他“鸡蛋里挑骨头”。连他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在大家眼中不值一提, 小脸涨得通红。此刻, 我赶忙接过话头说道:“他分析得有道理, 喜欢书法也可能参加别的小组呀。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听了我的评价, 大家不由一愣, 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不知又有谁在下面嘟哝了一句:“可常理就是这样, 要不就没法推断了。”我评价道:“是的!在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 抓住一个条件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也是合情合理的。”我没有立即结束话题, 而是继续引导:“正因为刚才那位同学的质疑, 让我们认识到推理的过程应该是严谨的。看来教材这样写不太合适。哪位同学有兴趣, 把我们的争论写出来寄给编写教材的人?”大家情不自禁地为刚才那位“鸡蛋里挑骨头”的同学鼓起掌来。这一次, 他的脸因激动而再一次涨得通红。

飘飘然的同时, 两年前的那份沮丧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时, 教学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的我发现, 原本一些喜欢学数学的学生开始对数学课无动于衷, 对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无动于衷, 对我费心传授的经验和忠告无动于衷, 对学习同伴精彩的表现无动于衷……苦思冥想中我突然醒悟:当教师开始习惯通过经验对复杂的课堂进行简单化处理时, 教师的强势将使学生最终选择沉默, 甚至放弃思考。于是, 我下定决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然而, 要真正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为此, 我三管齐下: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使有效对话得以保障;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使对话走向深入;加大小组讨论的机会, 使对话促进全员发展。在营造对话氛围的过程中, 有喜悦、有失败、有彷徨, 但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令我坚定了方向。

那天, 有位同事借用我的学生上《角的度量》一课。本来一切都很顺利, 但课上到一半时, 我突然感觉缺少了什么:平日, 学生冒出五六个问题是常有的事, 可今天却一直没有人质疑。转念一想:也许是授课教师已巧妙地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一一解释清楚了。正想着, 一个熟悉的小男孩举起了手。上课教师没理会他。但是, 孩子并没有因此而放下小手, 反而执著地举得更高了。教师依然没有理会。孩子的手势只得随着教师的位置变换着, 尽力想让教师注意到自己。当孩子终于被叫到时, 他不失时机地向教师提出了问题:“刚才您说角的单位是度, 我还知道温度的单位也是度, 为什么都是度?为什么不换一个单位?”教师有些猝不及防, 但还是很老练地说道:“你的知识真丰富。这个问题我们课下再解决。”时隔几分钟, 这位学生和另一位学生又做出了提问的手势。教师利用讨论的机会, 小声对他们说:“下课再把你的问题告诉我。”可两个机灵鬼没有老老实实地等到课下, 而是借着最后谈收获环节抛出了问题:“量角器中间为什么要画一条竖线?”“不用零刻度线对准, 是不是也可以量?怎么算?”两个问题很快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 只可惜下课了。课下, 我了解到, 学生还有许多问题想提出来:如量角器为什么是圆的, 不是方的?比钝角还大的角怎么量?既然有度这个单位, 老师为什么开始不告诉我们, 还让我们从大角量起, 又换小角……这位同事的课堂教学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以前的我, 原来没有对话的教学埋没的是学生最为宝贵的思考习惯。

7.父亲节随想诗歌 篇七

因为有了你,

我才成了神圣伟大的父亲;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慬得什么叫责任和义务;

女儿,

因为有了你 ,

我才知道什是无私和奉献;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知道美满家庭的`重要;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知道牵肠挂肚的滋味;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知道掌上明珠的份量;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知道言传身教的可贵;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享受看女成凤的喜悦;

女儿,

因为有了你,

我才感受到无比自豪欣慰;

女儿,

因为有了你,

8.金沙岛随想曲诗歌 篇八

离沙土近一点,一不小心摔上一跤

极易抓住一把沙子,抓住自己的心跳

这样便把金沙岛占为己有

骆驼也是你的。骑上一匹骆驼

不会跑得很快,快了就会遗失一湖池水

腾格里湖,与腾格里沙漠同名同姓

沙中有水,水中有沙,再走一步

就到沙坡头,我要与骆驼一起停下来

此时,饮一口水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重要的是,大批大批的鸟儿与我一同低头

饮水,不一会又飞向天空,如同抵达

我的天空,一片蓝色的梦境

不知名的鸟儿,是珍贵的一块发亮的金子

湿地是宝贵的,像家乡村庄屋后的一亩地

在夏季的额头上,由父亲的目光决定庄稼

青蓝紫,或者在日子中种植一株希望之树

但我不会像父亲那样无时不刻地

沉浸在旧时的情形中,数落每一粒稻米

而此时我把一粒沙子的重量举在手中的感觉,也是欣喜的,欣慰的快感

置于这么大的湿地,我会拓展更多的水面

种植湖泊,以及在剩余的时间内养鱼

养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

充实野驴,草原鸡,泉水鸭的口吻

像我的口吻,呈现出马场湖,高墩湖

荒草湖的宽度和高度。一万亩是不够的一万亩只会让我停留在初始地,并与时间

保持平行的距离。与时间发生碰撞时

我会喊出金沙岛的名字,喊出一粒沙子

9.随想 篇九

有钱人的圈子里也常常流行穷人文化。所谓"穷人文化"就是过分地在乎物质需求, 不善于运用精神层面的感受。比如酒席上的劝酒, 就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只好靠酒的份量来传达;比如奢侈, 从超出需求的消费中获得满足, 否则就觉得亏欠了自己;比如显摆, 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 生怕被别人笑话寒酸。这类潜意识里仍然难以摆脱穷人心理的人属于初级阶段的富人。

猴子如果知道人类今天把世界搞成这个样子, 当初一定不肯进化。如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颠倒的不一定都是是非, 也有可能是习惯。

10.如果可以的诗歌和随想 篇十

如果可以,宁愿一直留在这里;如果可以,宁愿一直停在这里;如果可以,宁愿一直陪伴这里。

(成长是无法替代的伤痛)长大了,发觉那是件棘手的事情,是要付出以前不珍惜身边人的唠叨为代价,现在多嬷渴望每天都能听到,却成了奢侈。曾如饥似渴盼望的长大,如今将自己打败。这是代价吗?扪心自问,长这么大有哪些事情是没有后悔过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但就是找不到一件不后悔的事情,诡异。时间告诉我,任性的时期已经过了,该长大了。那时候要不想去上学,总会胡编乱造种种理由不去,现在面对熟悉又陌生的那里,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是不成熟,成熟好刺心的.形容词,让我不可理喻。

(关于预见的明天)假如有几百几千几万种的假设,只希望安稳顺利的毕业,那时候,我会怎样我不确定,成绩也许并不出色,但希望可以坚持最初的认真;抑或是找了一份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拿着不可观的薪水,只求一份安稳;毕业后,一份不安稳的爱情,也许会是蓝颜之中。毕业后,回到那个我会惦记的地方,过着枯燥无味重复的生活。何尝不是种幸福。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磨灭的友情,可遇不求的爱情。每次回家,总会感觉丝丝变化的陌生感,但看到家人的那一刻,瞬间的喜悦感,是无法形容的踏实,原谅我一次次不确定性的回家;关于友情,曾渴望过,得到过,珍惜过,现在恐惧着,不想重逢,不想看着我们说着陌生的名字,聊着陌生的事情,然后尴尬的发觉我们都格格不入了。尤其这样,还不如一直不去重逢,保持最初的怀念。总有一些人代替了一些人。而我却犹豫不决的断定我们的毫无例外,殊不知,我们都没有毫无例外的经历。关于爱情,最可怕的莫过于明明在意的两个人,却不知道该怎么相处,只能不了了之的结束;可遇不可求,是我对它太理性,还是理性太坚硬,融化不了,住不进去也走不出来,自由是个不能代替的远方。

11.儿童美术教学随想之一 篇十一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6岁到15岁,是孩子们学画画的高峰期,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让父母送去学画画,父母们有的是想让孩子们学门手艺,有的想让孩子通过学画画培养他的耐心、细心,有的是孩子喜欢,父母就把他送来了,还有的呢,只是找个地方托着孩子而已,理由各种各样,目的也所不同。

而我们,作为一个儿童美术的教育者,有责任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和家长们,让他们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首先,孩子学画画,不应该只是为了学门手艺,技巧的学习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该是家长最关注的。

通过学画画,引导孩子们感受绘画的魅力,体验用画笔表达的快乐,从而爱上画画,乐于用画画打发时间。这是美术工作者对这个年龄孩子绘画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式思考,用孩子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学会创设情境,用有趣的形式引导他们作画,并一定要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要奢望立杆见影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能因为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通过学画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学会发现美。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花草、动物、人、建筑,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点滴细微的美,并把观察到的东西用画笔描绘出来,如此循环,孩子会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会敏锐得发现身边的变化,对于今后写作等的学习都会用帮助。

12.街的随想 篇十二

夏天的雨后, 踱步在街道上, 感受着夏天那股潮热的气息, 看着身边人来车往, 是我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抬头看看树上清新的枝桠, 用力地闻闻空气里那浓郁扑鼻的生命气息, 低头瞅瞅人行道砖的各种铺砌方……大多数人都是在赶路, 或许急着去吃饭, 或许急着去办事, 或许急着回家。他们在奔走时, 脑子里估计都在思索着一会儿吃什么, 去银行会不会有很多人排队, 太阳好大、好热一类的事情。他们走啊走, 踩着年久失修凹凸起伏的人行道路面, 或许踩着盲道, 不一会走下了路缘石, 来到刚铺好沥青的马路上, 看着红绿灯, 跟着身边的陌生人一起走过那斑马线, 再次回到了人行道上, 太阳好大, 他们不由得穿梭在一个个树阴下, 没有树怎么办?那就转上几步台阶, 走在沿街房子出挑的雨棚下。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 他们从出发地到目的地, 脚下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都是组成街道的每一个细节。或许他们都没有留意到自己的足迹都留在了哪里, 或许他们也没有去思考他们行走的路线遵循着怎样的规律, 或许是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吧。

街道, 其实也就是街区与道路的组合, 不过目前我们口头中的街道一般是指道路宽度较小, 中间双向车行道与人行道只是通过路缘石形成一道坎进行分隔, 非机动车与汽车混行, 车行道两旁则是种着行道树的人行道这类道路。街道一般车流都不大, 安静舒适, 高大的树为行人遮阴, 走在其中非常惬意, 而街道两旁往往都是小店铺, 种类繁多, 基本都可以采购到生活的必需品, 粉店、服饰、五金店、小吃、社区医院、杂货店, 等等, 应有尽有。各式各样的店铺组成了一个个市民生活的区域, 马路这边你找不到的, 马路对面总会有你所需。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想找地方歇歇脚, 就得离开宽阔的城市干道, 转个弯, 往旁边的街道里面钻。

但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口数量与小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 原本舒适的街道早已在满负荷或是超负荷运作, 一到上下班高峰期, 小汽车满满的挤占了整个车行路面, 连自行车和电动车都得骑到人行道上去了。

街道的容量已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政府只能对原有的街道进行扩容, 无非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有道路留有拓宽余地的, 则保留街道两旁原有的建筑不变, 将车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拆除, 由于考虑到高峰期车流量过大, 绿化带拆除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间的隔离栏都不设了。“车多时各位出行的人们看着办吧, 相互谦让一下就行”, 我估计交通部门就是这样想的吧。二是拆除街道两旁原有的一层铺面, 拓宽原有车行路面, 将人行道宽度缩减。三是大刀阔斧地大规模先拆迁再修路。

在我所居住的南宁,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民主路, 看上去宽阔的路面确实很壮观。妈妈在民主路改造后到访过一次, 回来后就一直对我感叹:民主路好宽啊, 一点都不堵, 看起来起码有双向8车道。当时我也只是笑笑, 没有说什么。我心中很明白, 对于这条街的临时过客而言, 民主路的改造也许是成功的, 但对于常常开车经过的我, 这条路的改造并不算成功。

市民的出行必然是通过一条条的街道, 或是步行, 或是骑自行车, 或是搭公车, 或是坐小车。出行并不是只要到达目的地就好, 还涉及出行体验的问题。一次愉快的行程, 相信会让你去到目的地时心情愉快舒适, 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而一次历经堵车、尾气、无序、烈日灼烤、事故的行程, 一定会让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心情烦躁, 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糟糕, 仿佛身边每个人都对你有敌意似的。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我, 关注的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是否交通顺畅, 路面是否足够宽阔, 还有街道的每一个细节对人们生活的体验有着怎样的影响。没有了绿化带, 骑车的人们就失去了自然躲避烈日的树阴;没有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的隔离带, 人们仿佛没有约束的洪水一般, “自由”地在道路上行驶, 电动车流占用3个机动车道的事情并不少见, 带来的后果则是汽车喇叭不断鸣叫, 两车碰撞的事故率不断上升。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旧城区的拆迁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在旧城区里, 大多数的老房子都是平房, 或者三五层的自建房, 若是一些单位小区, 最多也就是些层数不超过7层的住宅。在这些居住区附近的街道, 大多是双向单车道, 像原民主路那样双向两车道带有绿化隔离带的也有, 但并不多。现在民主路旁的公安厅宿舍、农机化管理局宿舍等都是将原有多层的老房子拆掉, 新建起了高层住宅, 相应的这条街的市民出行量必然会大大增加, 那么原有的民主路道路宽度必然难以满足新的通行量的需求, 好在有条件进行拓宽, 不然突然增加的人口密度必将使得民主路不堪重负。

现在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 老人们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也是他们推动的城市发展的进程。每当和这些老人们聊起一些老地名的时候, 他们总是显得那么的兴奋, 思维是那样的活跃。历史传承着文化, 一条街、一排老房子、一块砖, 一棵树, 都记载着老一辈走过的风风雨雨。

在两广地区, 最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一景当属骑楼了。鸦片战争后, 西方建筑逐渐传入, 广东人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 到民国时期改造成如今的骑楼。南方夏季炎热多雨, 5月天似娃娃脸, 说变就变就是其真实写照, 而骑楼正好适应了这种气候特点, 为路过的行人们提供遮阴避雨的地方, 造型上连廊连柱, 立面统一, 连续完整, 中西合璧。南宁的中山路、柳州的中山西路、北海的老街……无一不是记载了人们心中那份历史文化的回忆。

试想一下, 十多年来你每天上下班走过的街道在你退休时依然完好地留存在那, 每天早上起来依旧在小区门口的包子铺、粉店吃早餐, 接着走上十分钟到了菜市场, 沿途偶遇不少邻居热情地打着招呼, 接着原路返回……这份熟悉的路线、熟悉的人们、熟悉的街道早已在你心中划下深深的一笔, 只是你没有发觉而已。可是当城市发展的脚步来到你熟悉的这条街时, 你才意识到时代变了, 原本宁静的小路变得嘈杂, 车水马龙, 修路的工人一波接着一波, 管道施工、道路拓宽、新的路灯、新的地砖, 也许还有新的条幅。家门口临时摆摊卖早点、卖水果的逐渐被城管赶走, 沿街遮阴避雨的骑楼或许被某些规划师们认为太过破旧、危险而将被拆除, 人行道地砖和路缘石全都换上了新的, 车行道也被铺上了黑色的沥青, 家门口已全变了样。你还找得到当年熟悉街道的影子吗?很多人肯定很纳闷, 人行道好好的干嘛要换啊, 骑楼也用得好好的怎么就要拆了, 现在家门口连个吃早餐的地都没了, 老房子住得挺好的, 冬暖夏凉, 为啥就得拆了建高楼?人们心中对这条街道的记忆, 就被一点一点地消磨在时代的变迁里。文化的烙印, 是被铭刻在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换了, 就不是那个味了。

可惜的是城市的规划师们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依旧孜孜不倦地为城市的发展勾画着“宏伟蓝图”。他们认为, 新时代就应该什么都用新的, 历史文化同样可以用新建筑来表现, 而且可以建设得与时俱进, 和国际接轨。由此, 假古董一词不仅代表造假的古董, 还代表了这几年来风靡全中国的仿古建筑。

一个时代的变化, 确实会使得整个城市的文化也随之改变。居住在老街两旁的居民们离不开的是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习惯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习惯常走的那条街的每个细节, 说白了, 就是眷恋那份历史的味道, 那份从儿时传承至今的文化气息。而新的时代, 改变了原有的道路格局, 街道变得越来越宽, 已然不再是街道, 全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 装修奢华的卡拉ok、夜总会, 崭新的公交站牌等等, 全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很快, 人们生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处, 对中国来说,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文化本无对错, 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去面对它;一方面, 对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无限的眷恋, 从假古董建筑的泛滥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 对新时代, 国际化的渴望,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盛天国际、澳洲假日、普罗旺斯等洋名称充斥商品房市场, 更有许多的政府办公楼都是欧式风格。

在一个夏日的雨后, 我还是走在这条街上。转角的快餐店已经第三次换招牌了, 凹凸不平的人行道让我走得小心翼翼, 生怕松动的砖块会溅起泥水, 人行道靠近马路的一侧已被划上停放非机动车的白线, 白改黑的道路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着, 沥青路面泛起阵阵热浪, 用了十几年的混凝土路面过不了几天就永远的离开我们的视野。作为建筑师的我边走边思考着:没啥特色的快餐店倒闭也是必然;人行道铺的这么差, 是施工水平问题还是设计构造有问题;非机动车位划出来了, 但没人监管谁会停呢;混凝土道路用得好好的, 车也不多, 也不吵, 改为沥青有必要吗。忽然, 我觉得太阳很晒, 行道树稀稀拉拉的, 树下还时不时停着几辆电动车, 于是我只得走向沿街商铺那不过1米宽的挑檐下:这么窄, 估计是为了商业面积最大化吧, 要是有骑楼就好了, 我如是想着。

13.儿童节诗歌 篇十三

那一张张如花的笑脸

那一条条飘逸的红领巾

那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校舍

那一片片绿树成荫的校园

在园丁辛勤的哺育下

茁壮而快乐的成长

少先队旗下

嘹亮的队歌在飞扬

花团簇拥的祖国大家庭里

我们的下一代书声朗朗

一首首童稚的歌

一件件感人的事

祖国啊

你们的孩子因你而充满希望

充满阳光

《上学去》《小二郎》《二小放牛》

或童趣甜美或悲壮振奋

不同的时代,同一个梦想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

来之不易一波三折

七十多年前

纳粹德国在德国

惨无人道屠杀了大量儿童

为记念那一天

也为了保障儿童权益

国际上才有了“六一儿童”节

历史风烟已过

愿那些悲伤不再重演

在祥和而明媚的今天

是否还有儿童

14.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篇十四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15.历史教学课改随想 篇十五

在这种形势下, 许多学生感到历史是枯燥无味的, 也就失去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虽说有些学生历史成绩也不错, 但都是被动地去学。历史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便渐渐同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但现在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与原来的教材大不一样。教材编得虽简略但却有联系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能再照本宣科, 而必须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十分迷惑, 且出题评价方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要求学生去亲身体验, 感受历史, 亲近历史, 用自己的感受去再现历史。开放性试题分量增加, 这就使死记硬背的方法要退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舞台, 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才能更好地去解答试题, 从而要求历史教师要用更加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去再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画面和历史发展脉络,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只有如此, 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使历史知识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言之有理, 并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 因为历史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在历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学科的知识, 你要使学生理解, 你就必须对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 否则连教师都不懂, 学生怎么会理解呢!如有一道新课改历史题, 出的是有关摩擦力物理方面的问题, 像这类题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科学家牛顿的伟大贡献三大定律时必须简单介绍一下惯性定律问题。其他如讲授航天事业的发展时就必须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题, 在讲中国历史文化成就时就涉及书法、绘画、艺术、数学、天文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讲到历史有关时间空间概念时就涉及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现代知识更新较快, 教师必须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得到充电。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 不要给学生产生错觉, 认为历史只是发生过的事件, 对今天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于是对历史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要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历史同现实的有关情况联系起来。如在讲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大脑进化时, 由于北京人不断用脑去思考问题, 而且是去思考复杂的问题, 从而使北京人的脑容量不断增加, 也使得北京人变得聪明起来, 山顶洞人更是如此, 由此要求学生要不断用脑, 努力学习, 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在讲到孔子的教学及学习方法时, 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要不断复习、要相互请教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讲到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法治时, 联系到今天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 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大唐盛世经济时联系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国策等, 通过这些引导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逐渐懂得以史为鉴, 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问题解决管理规定下一篇:十字绣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