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要回家

2024-08-29

小动物要回家(精选10篇)

1.小动物要回家 篇一

二年级上册音乐《小动物回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动物回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2/4拍。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描写了四种小动物回家的情景。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明晰流畅,塑造了四种小动物的形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动物回家》,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力度和速度体验,表现不同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3.学生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乐情绪,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唱会歌曲《小动物回家》。

2.能通过不同力度、速度,形象的动作来表达歌曲意境,并能与他人合作,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动物回家》,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力度和速度体验,表现不同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3.学生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乐情绪,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唱会歌曲《小动物回家》。

2.能通过不同力度、速度,形象的动作来表达歌曲意境,并能与他人合作,创编歌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随《动物模仿操》做律动

师:我们先来随音乐做一段韵律操,请同学们轻轻的起立。师:同学们表演的小动物真是太可爱了,在我们的音乐世界里学习过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歌曲,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朋友,你们猜是谁?(课件)

生:青蛙

师:有一首歌曲就是关于小青蛙的,同学们一起唱一唱。齐唱《小青蛙找家》并随乐律动 初听音乐,听完后回答问题

歌曲中唱到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小鹿、小鸭子、小乌龟、小花猫(师在黑板上粘贴动物图片)他们在回家

今天我们就来送送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回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去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

生:有

师:好,下面我们学习这首歌曲《小动物回家》

二、感受并学习歌曲主要节奏 1.初听歌曲

播放录音,并提问:请仔细听听歌曲中我们需要陪伴哪些小动物一起回家呢?

2.复听歌曲

播放录音,并提问:请再仔细听听这几种小动物分别是怎样回家的呢?

3.(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动物回家的路上会过几道关,只有运用音乐知识才能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动物们回家吧。首先打通节奏关。我们一起按照节奏“喊动物回家”吧!(朗读歌词)师: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敲开这扇门“咚咚咚”

师:谁来读出他的节奏X X X 现在谁来按节奏叫出小动物的名字?

三、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下面到了第二关了熟悉旋律关)

师:终于成功的度过第一关了,那我们现在来到了第二关:旋律关。一起跟着老师加入歌词来唱一唱(1)这首歌曲共有几个乐句? 4个

(2)学生跟老师唱简谱(3)加入歌词演唱

(第一遍学唱,第三遍开始分句处理情感)(4)观察歌谱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生合作。

(老师唱红色区域的谱子,学生唱绿色区域的谱子。)(5)再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歌谱加入声势动作 2/4拍强弱规律:强 弱

(第一遍听音乐做声势动作,第二遍边做边唱)吧!

2.处理歌曲(第三关 乐曲记号关)

(1)师:现在是最后一关“乐曲记号”了,师:小动物们给了我们许多的音乐记号,要请小朋友们帮助解答问题,小动物们才能回家。你们愿意帮忙吗?

(2)课件出示乐句和音乐记号:“稍快、稍慢、慢、跳跃地、强、弱”请小朋友们选择匹配,教师指导。

(3)师:同学们想想我们放学回家是不是很开心啊?那小动物们回家的心情也跟我们一样呢,下面我们能把我们欢快的情绪大声唱出来吗?

生随伴奏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

四、表现歌曲(1)创编动作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唱这首歌了,那你们能模仿四种小动物表演它们回家的样子吗?

(2)加入打击乐器

师:看来你们已经可以跟小动物们结伴同行了,可是我们在这么欢快的日子必须得加入乐器啊。大家快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吧!(教师示范敲击打击乐器的位置)(3)小组赛

一组同学演唱,一组同学表演动作,一组同学加入串铃,一组同学用响板。(4)个人赛(加入创编的动作)。

找8个同学上台表演,台下同学跟着演唱。

五、1.创编歌词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都回到了家。其他小动物也想加入,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看争当小小词作家。

同学们,我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把这四个小动物们送回家了,可是现在还有其他的小动物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小兔子、小企鹅、小蜗牛、小黄狗)

六、总结延伸

1、师:动物是可爱的,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成为永远的朋友。

2、师:小动物们都回家啦,我们也该回教室了,最后,让我们模仿各自喜欢的小动物走出教室吧!

2.小动物要回家 篇二

“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执教这节课时, 上得气喘吁吁, 最终还拖课。她是这样设计的——

一、生活激趣, 引入新课

1.摸三角形。教师拿出一个黑布袋, 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体, 让学生摸出三角形。

2.找三角形。 (1) 教师呈现篮球架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2) 师: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课件播放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图片。

二、合作探究, 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三角形。师: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1) 用小棒搭; (2) 在钉子板上围; (3) 沿三角尺的边描; (4) 在方格纸上画。

2.画三角形。师: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 然后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3.揭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画三角形。师: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请同学们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 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同学却不能,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将它围成三角形?学生对两根较短小棒长度的和与较长小棒相等这一种情形产生争论,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 发展新知 (略)

【“问”:病历记录】

课堂教学结束后, 在评课过程中讨论这节课“时间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时, 执教教师牢骚满腹:“这节课教材内容很多, 开头安排了‘找三角形’, 引出三角形对象;中间安排了‘做三角形’, 引出三角形特征;最后安排了‘搭三角形’, 引出三角形性质。这些环节, 我感觉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 特别是做三角形, 做了那么多, 只是为了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感觉很浪费时间, 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等到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重头戏时, 时间就很紧张了。在搭三角形中, 学生纠缠在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上, 又耽搁了许多时间。”

最后, 她提出了一个深藏心里的困惑:“我认为,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全可以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 而这个知识连小动物都懂——在前方扔一个食物, 小动物都会本能地向前直奔。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 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中隐含的原理。我搞不懂, 小动物都懂的知识, 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

【“切”:病理诊治】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材布局, 确实如执教教师所说, 有“找三角形”“做三角形”“搭三角形”三段教学活动设计, 但我们不必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而应该注意详略得当、轻重适当, 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要能够挤出时间, 首先要做的是想一想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经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知道三角形的名字和样子, 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本课教材安排宜昌长江大桥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 通过在图片上“找三角形”,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注意, 后续在生活中找三角形点到即可, 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连连看。另外, 教师之前还安排了一个“摸三角形”活动, 虽然有趣, 但与其后的“找三角形”环节目标层次相当, 并且占用较多时间, 不如直接开门见“三角形”来得一目了然。

教材“做三角形”这一环节, 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体验, 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但考虑到学生在低年级或多或少有过类似活动经验, 所以在“做三角形”的形式上也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面面俱到甚至还外加画三角形的形式, 因为三角形的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三角形的特征, 除了从图上“看”出来, 还可以从字上“看”出来——“三角形”的名字表明它有3个角, 它的各部分名称也可以从“角”的各部分名称上得出 (如下图) , 三角形又名“三边形”, 这一名字表明它有3条边。由此可见, 三角形特征的教学并不难。当然, 课的导入亦可开门见“角”, 连接角两边上的一点围成三角形, 在“角”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三角形”, 这样的教法, 有利于各部分名称的“同”化, 实现学生的“同”学。

其实, “做三角形”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找三角形”, 这样就会感觉两个环节是一个环节了。执教教师认为“做三角形”多此一举, 更多的认为它的价值不大, 只是为了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要让这一环节更具价值, 需要教师的战略眼光, 善于挖掘与开发, 能够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铺路搭桥。例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三角形这一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隐藏其中的问题, 得到“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发现, 由此, 不仅提升了该活动的思维价值, 更重要的是, 学生就可能会由“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联想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如此接下来的“搭三角形”活动就成了学生解决困惑的自觉行动。另外, 像上述课例那样, 当学生受小棒等实验器材精细度的限制和操作存在误差等原因, 而纠结于“两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 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看明白”, 但我们如果利用前面获得的“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活动经验来帮助学生“想明白”, 或许更能让学生信服。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在“做三角形”这一环节能多走一步, 那么这一环节的安排就不会让人感觉是多此一举的了。

我们最后来解决前文执教教师的思想之困——“小动物都懂的知识, 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 从而解决教材之谜。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路线, 学生从“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出发, 首先得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 然后又产生“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接着在探究时, 学生又从反例入手 (因为反例才容易让学生关注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比较上) 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最后回到正例研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具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如此复杂的思维逻辑, 如果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似乎“三下五去二”, 只需要短短几分钟, 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 并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 教材为什么不走这条捷径呢?这是因为教学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 很多情况下, 知识只是载体, 让学生感受、领悟和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根本。

归纳和演绎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我们还不能一下子用说理这样的演绎思维来要求学生。另外, 说理虽然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但会压缩甚至丧失探究过程, 此时, 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更高层面看,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以猜想与发现为主要形式的直觉思维和以举例与验证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思维, 而这需要以加大活动和拉长过程作为基础工程。以上种种, 就是教材没有选择“演绎推理”而采用“合情推理”这一研究之路的思想依据和教学意图。

3.小动物要回家 篇三

【“望”:病例观察】

“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执教这节课时,上得气喘吁吁,最终还拖课。她是这样设计的——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摸三角形。教师拿出一个黑布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体,让学生摸出三角形。

2.找三角形。(1)教师呈现篮球架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2)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课件播放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图片。

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三角形。师: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1)用小棒搭;(2)在钉子板上围;(3)沿三角尺的边描;(4)在方格纸上画。

2.画三角形。师: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3.揭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画三角形。师: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请同学们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将它围成三角形?学生对两根较短小棒长度的和与较长小棒相等这一种情形产生争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略)

【“问”:病历记录】

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评课过程中讨论这节课“时间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时,执教教师牢骚满腹:“这节课教材内容很多,开头安排了‘找三角形,引出三角形对象;中间安排了‘做三角形,引出三角形特征;最后安排了‘搭三角形,引出三角形性质。这些环节,我感觉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做三角形,做了那么多,只是为了概括三角形的特征,感觉很浪费时间,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等到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重头戏时,时间就很紧张了。在搭三角形中,学生纠缠在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上,又耽搁了许多时间。”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深藏心里的困惑:“我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全可以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而这个知识连小动物都懂——在前方扔一个食物,小动物都会本能地向前直奔。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中隐含的原理。我搞不懂,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

【“切”:病理诊治】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材布局,确实如执教教师所说,有“找三角形”“做三角形”“搭三角形”三段教学活动设计,但我们不必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应该注意详略得当、轻重适当,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要能够挤出时间,首先要做的是想一想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经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三角形的名字和样子,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本课教材安排宜昌长江大桥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通过在图片上“找三角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注意,后续在生活中找三角形点到即可,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连连看。另外,教师之前还安排了一个“摸三角形”活动,虽然有趣,但与其后的“找三角形”环节目标层次相当,并且占用较多时间,不如直接开门见“三角形”来得一目了然。

教材“做三角形”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体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但考虑到学生在低年级或多或少有过类似活动经验,所以在“做三角形”的形式上也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面面俱到甚至还外加画三角形的形式,因为三角形的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三角形的特征,除了从图上“看”出来,还可以从字上“看”出来——“三角形”的名字表明它有3个角,它的各部分名称也可以从“角”的各部分名称上得出(如下图),三角形又名“三边形”,这一名字表明它有3条边。由此可见,三角形特征的教学并不难。当然,课的导入亦可开门见“角”,连接角两边上的一点围成三角形,在“角”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各部分名称的“同”化,实现学生的“同”学。

其实,“做三角形”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找三角形”,这样就会感觉两个环节是一个环节了。执教教师认为“做三角形”多此一举,更多的认为它的价值不大,只是为了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要让这一环节更具价值,需要教师的战略眼光,善于挖掘与开发,能够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铺路搭桥。例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三角形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隐藏其中的问题,得到“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发现,由此,不仅提升了该活动的思维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就可能会由“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联想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如此接下来的“搭三角形”活动就成了学生解决困惑的自觉行动。另外,像上述课例那样,当学生受小棒等实验器材精细度的限制和操作存在误差等原因,而纠结于“两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看明白”,但我们如果利用前面获得的“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活动经验来帮助学生“想明白”,或许更能让学生信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做三角形”这一环节能多走一步,那么这一环节的安排就不会让人感觉是多此一举的了。

我们最后来解决前文执教教师的思想之困——“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从而解决教材之谜。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路线,学生从“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出发,首先得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然后又产生“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接着在探究时,学生又从反例入手(因为反例才容易让学生关注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比较上)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最后回到正例研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具有怎样的关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此复杂的思维逻辑,如果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似乎“三下五去二”,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并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教材为什么不走这条捷径呢?这是因为教学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很多情况下,知识只是载体,让学生感受、领悟和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根本。

归纳和演绎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我们还不能一下子用说理这样的演绎思维来要求学生。另外,说理虽然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但会压缩甚至丧失探究过程,此时,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更高层面看,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以猜想与发现为主要形式的直觉思维和以举例与验证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思维,而这需要以加大活动和拉长过程作为基础工程。以上种种,就是教材没有选择“演绎推理”而采用“合情推理”这一研究之路的思想依据和教学意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新授结束后画龙点睛,让“归纳”与“演绎”齐飞,让“通情”与“达理”共色。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先出示图1,问学生:“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都会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然后教师把图中的曲线改成折线出示图2(也就是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上半部分图),此时学生又可以从刚刚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解释。如此的渐变与对照,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然会感悟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之间的联系,确信其为真命题。

(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214145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望”:病例观察】

“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执教这节课时,上得气喘吁吁,最终还拖课。她是这样设计的——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摸三角形。教师拿出一个黑布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体,让学生摸出三角形。

2.找三角形。(1)教师呈现篮球架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2)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课件播放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图片。

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三角形。师: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1)用小棒搭;(2)在钉子板上围;(3)沿三角尺的边描;(4)在方格纸上画。

2.画三角形。师: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3.揭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画三角形。师: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请同学们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将它围成三角形?学生对两根较短小棒长度的和与较长小棒相等这一种情形产生争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略)

【“问”:病历记录】

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评课过程中讨论这节课“时间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时,执教教师牢骚满腹:“这节课教材内容很多,开头安排了‘找三角形,引出三角形对象;中间安排了‘做三角形,引出三角形特征;最后安排了‘搭三角形,引出三角形性质。这些环节,我感觉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做三角形,做了那么多,只是为了概括三角形的特征,感觉很浪费时间,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等到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重头戏时,时间就很紧张了。在搭三角形中,学生纠缠在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上,又耽搁了许多时间。”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深藏心里的困惑:“我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全可以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而这个知识连小动物都懂——在前方扔一个食物,小动物都会本能地向前直奔。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中隐含的原理。我搞不懂,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

【“切”:病理诊治】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材布局,确实如执教教师所说,有“找三角形”“做三角形”“搭三角形”三段教学活动设计,但我们不必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应该注意详略得当、轻重适当,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要能够挤出时间,首先要做的是想一想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经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三角形的名字和样子,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本课教材安排宜昌长江大桥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通过在图片上“找三角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注意,后续在生活中找三角形点到即可,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连连看。另外,教师之前还安排了一个“摸三角形”活动,虽然有趣,但与其后的“找三角形”环节目标层次相当,并且占用较多时间,不如直接开门见“三角形”来得一目了然。

教材“做三角形”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体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但考虑到学生在低年级或多或少有过类似活动经验,所以在“做三角形”的形式上也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面面俱到甚至还外加画三角形的形式,因为三角形的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三角形的特征,除了从图上“看”出来,还可以从字上“看”出来——“三角形”的名字表明它有3个角,它的各部分名称也可以从“角”的各部分名称上得出(如下图),三角形又名“三边形”,这一名字表明它有3条边。由此可见,三角形特征的教学并不难。当然,课的导入亦可开门见“角”,连接角两边上的一点围成三角形,在“角”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各部分名称的“同”化,实现学生的“同”学。

其实,“做三角形”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找三角形”,这样就会感觉两个环节是一个环节了。执教教师认为“做三角形”多此一举,更多的认为它的价值不大,只是为了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要让这一环节更具价值,需要教师的战略眼光,善于挖掘与开发,能够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铺路搭桥。例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三角形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隐藏其中的问题,得到“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发现,由此,不仅提升了该活动的思维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就可能会由“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联想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如此接下来的“搭三角形”活动就成了学生解决困惑的自觉行动。另外,像上述课例那样,当学生受小棒等实验器材精细度的限制和操作存在误差等原因,而纠结于“两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看明白”,但我们如果利用前面获得的“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活动经验来帮助学生“想明白”,或许更能让学生信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做三角形”这一环节能多走一步,那么这一环节的安排就不会让人感觉是多此一举的了。

我们最后来解决前文执教教师的思想之困——“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从而解决教材之谜。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路线,学生从“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出发,首先得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然后又产生“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接着在探究时,学生又从反例入手(因为反例才容易让学生关注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比较上)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最后回到正例研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具有怎样的关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此复杂的思维逻辑,如果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似乎“三下五去二”,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并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教材为什么不走这条捷径呢?这是因为教学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很多情况下,知识只是载体,让学生感受、领悟和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根本。

归纳和演绎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我们还不能一下子用说理这样的演绎思维来要求学生。另外,说理虽然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但会压缩甚至丧失探究过程,此时,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更高层面看,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以猜想与发现为主要形式的直觉思维和以举例与验证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思维,而这需要以加大活动和拉长过程作为基础工程。以上种种,就是教材没有选择“演绎推理”而采用“合情推理”这一研究之路的思想依据和教学意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新授结束后画龙点睛,让“归纳”与“演绎”齐飞,让“通情”与“达理”共色。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先出示图1,问学生:“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都会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然后教师把图中的曲线改成折线出示图2(也就是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上半部分图),此时学生又可以从刚刚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解释。如此的渐变与对照,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然会感悟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之间的联系,确信其为真命题。

(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214145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望”:病例观察】

“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执教这节课时,上得气喘吁吁,最终还拖课。她是这样设计的——

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摸三角形。教师拿出一个黑布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物体,让学生摸出三角形。

2.找三角形。(1)教师呈现篮球架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2)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课件播放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图片。

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三角形。师: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1)用小棒搭;(2)在钉子板上围;(3)沿三角尺的边描;(4)在方格纸上画。

2.画三角形。师: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3.揭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画三角形。师: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吗?请同学们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将它围成三角形?学生对两根较短小棒长度的和与较长小棒相等这一种情形产生争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略)

【“问”:病历记录】

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评课过程中讨论这节课“时间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时,执教教师牢骚满腹:“这节课教材内容很多,开头安排了‘找三角形,引出三角形对象;中间安排了‘做三角形,引出三角形特征;最后安排了‘搭三角形,引出三角形性质。这些环节,我感觉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做三角形,做了那么多,只是为了概括三角形的特征,感觉很浪费时间,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等到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重头戏时,时间就很紧张了。在搭三角形中,学生纠缠在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上,又耽搁了许多时间。”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深藏心里的困惑:“我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全可以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而这个知识连小动物都懂——在前方扔一个食物,小动物都会本能地向前直奔。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中隐含的原理。我搞不懂,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

【“切”:病理诊治】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材布局,确实如执教教师所说,有“找三角形”“做三角形”“搭三角形”三段教学活动设计,但我们不必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应该注意详略得当、轻重适当,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要能够挤出时间,首先要做的是想一想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经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三角形的名字和样子,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本课教材安排宜昌长江大桥这一情境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通过在图片上“找三角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注意,后续在生活中找三角形点到即可,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连连看。另外,教师之前还安排了一个“摸三角形”活动,虽然有趣,但与其后的“找三角形”环节目标层次相当,并且占用较多时间,不如直接开门见“三角形”来得一目了然。

教材“做三角形”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体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但考虑到学生在低年级或多或少有过类似活动经验,所以在“做三角形”的形式上也不必像上述课例那样面面俱到甚至还外加画三角形的形式,因为三角形的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三角形的特征,除了从图上“看”出来,还可以从字上“看”出来——“三角形”的名字表明它有3个角,它的各部分名称也可以从“角”的各部分名称上得出(如下图),三角形又名“三边形”,这一名字表明它有3条边。由此可见,三角形特征的教学并不难。当然,课的导入亦可开门见“角”,连接角两边上的一点围成三角形,在“角”的知识基础上生长出“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各部分名称的“同”化,实现学生的“同”学。

其实,“做三角形”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找三角形”,这样就会感觉两个环节是一个环节了。执教教师认为“做三角形”多此一举,更多的认为它的价值不大,只是为了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要让这一环节更具价值,需要教师的战略眼光,善于挖掘与开发,能够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铺路搭桥。例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三角形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隐藏其中的问题,得到“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发现,由此,不仅提升了该活动的思维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就可能会由“是不是任意的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联想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如此接下来的“搭三角形”活动就成了学生解决困惑的自觉行动。另外,像上述课例那样,当学生受小棒等实验器材精细度的限制和操作存在误差等原因,而纠结于“两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看明白”,但我们如果利用前面获得的“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活动经验来帮助学生“想明白”,或许更能让学生信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做三角形”这一环节能多走一步,那么这一环节的安排就不会让人感觉是多此一举的了。

我们最后来解决前文执教教师的思想之困——“小动物都懂的知识,为啥要教得这么复杂?”,从而解决教材之谜。按照目前教材的编排路线,学生从“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出发,首先得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然后又产生“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接着在探究时,学生又从反例入手(因为反例才容易让学生关注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比较上)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最后回到正例研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具有怎样的关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此复杂的思维逻辑,如果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似乎“三下五去二”,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并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教材为什么不走这条捷径呢?这是因为教学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很多情况下,知识只是载体,让学生感受、领悟和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根本。

归纳和演绎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我们还不能一下子用说理这样的演绎思维来要求学生。另外,说理虽然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但会压缩甚至丧失探究过程,此时,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更高层面看,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以猜想与发现为主要形式的直觉思维和以举例与验证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思维,而这需要以加大活动和拉长过程作为基础工程。以上种种,就是教材没有选择“演绎推理”而采用“合情推理”这一研究之路的思想依据和教学意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新授结束后画龙点睛,让“归纳”与“演绎”齐飞,让“通情”与“达理”共色。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先出示图1,问学生:“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都会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一知识来解释,然后教师把图中的曲线改成折线出示图2(也就是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上半部分图),此时学生又可以从刚刚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解释。如此的渐变与对照,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然会感悟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之间的联系,确信其为真命题。

(江苏省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214145

4.《小动物回家》教案1 篇四

活动目标 :

1、能灵活协调地完成钻、爬、跳及平衡的动作。

2、学唱歌曲《小动物回家》。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1)每人一个毛绒玩具或图片;(2)小房子四个(标注草地、树上、水中)。

2、情景准备:大型玩具(滑梯、平衡木、呼啦圈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准备活动 教师出示毛绒玩具。

1、提问:你们看谁来了?(学生回答:)

2、教师请一位小朋友模仿(玩具)小动物的样子,学生说出是什么小动物。

3、和小动物一起跳舞。

(教师放音乐)教师:今天我们邀请很多小动物来学生园做客,你们都是小主人,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和它一起跳舞吧。引导学生听音乐做全身运动,带领学生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

二、导入活动情节。

教师:小动物都玩累了,我们一起送小动物回家吧。提问:小动物的家在哪里?

三、学唱歌曲。

四、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1、教师介绍场地:过山坡--滑梯;过小桥--平衡木;钻山洞--拱形门;过障碍--双脚跳过呼啦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场地,启发学生了解不同场地需要的事项,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2、进入游戏。

游戏规则:从起点开始,小朋友每人护送一只小动物过山坡,过小桥、钻山洞、过障碍,到达终点,将小动物按住的地方放入相应房子中。如小猴子住在树上,小兔子住在草地上,小熊住在山洞中,小青蛙住在水中等等。

3、分组游戏。

游戏规则: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竞技游戏比赛,最先完成的一组学生为胜。

5.小班语言活动《小动物回家》 篇五

小班语言活动《小动物回家》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给小动物喂食的活动中,了解了动物的明显习性。他们发现小白兔是跳着走的,小鸽子是会飞的,小泥鳅只会在水里游,孩子们喜欢模仿动物的不同走路姿势。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语言活动《小动物回家》,目的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幼儿在情景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激发幼儿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兴趣。活动目的:

1、在看看、讲讲、表演小动物找朋友回家的过程中,幼儿学会角色对话,喜欢听故事。

2、幼儿能大胆想象,并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说动词:飞、游、走。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图形若干。活动流程:

活动过程:

一、以画面(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观察兴趣,了解故事角色,展开讨论。引导语:

1、这是什么地方?有哪些小动物?

2、小动物在一起玩得可高兴了。一直玩到天黑了,才想到要回家了。你知道小动物是怎么回家的?

二、分段欣赏多媒体课件,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和动词。

1、逐幅欣赏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画面,合理想象,并讲述自己的理解。提问:(1)仔细看,仔细听,它们是怎么回家的?

(2)蝴蝶飞起来,小鸟看见了,它会说什么?(幼儿学说对话。)(3)小鱼在水里游动,乌龟怎么想的?(幼儿学说对话。)(4)小猫想和小狗一起走回家,它会怎么说?

过渡语:熊猫慢吞吞地落在了最后,它看见朋友们都找好朋友一起回家了,大声的叫:“等等,和你们一起回家。”

2、幼儿根据小动物走路的特点,合理想象,展开讨论。引导语: 小熊会和谁一起回家呢?为什么?

3、幼儿欣赏后半段多媒体课件,验证幼儿的想象。

三、欣赏故事,幼儿自由跟讲角色对话。

四、根据自选的动物进行故事对话仿编。

过渡语:还有许多的小动物想找好朋友一起回家,找找看是哪些动物朋友呢?

1、教师扮演小马:是小马,该和谁一起回家呢?

2、教师找一名幼儿进行仿编示范:小羊,和你一起走回家好吗?

3、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找朋友回家,并进行对话仿编:你是谁呀?你想找谁一起回家?(幼儿游戏)

4、幼儿自由组合进行游戏,并仿编对话。

五、教师小结,引起幼儿再学习兴趣。

6.小故事--小象要回家 篇六

元元最喜欢玩小象。一天,他正跟小象玩得高兴的时候,老师说:"小朋友,收拾玩具了,让玩具都回家吧!"玩具小兔、积木、皮球、布娃娃...都向自己的家——玩具橱跑去,小象也要回玩具橱去。

元元一把拉住小象的尾巴,对他说:“小象,我带你回家!”说完,就把小象塞进胸前的大口袋里,唱着歌儿带着小象回家了。

元元回到家里,一走进自己的屋子,就喊:"客人来了,客人来了!"床底下的大纸盒里"劈里扑落"跳出好些玩具小动物来,长颈鹿啊,小熊猫啊,小猴啊...都跑来欢迎客人.元元和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唱起歌跳起舞,快乐极了,只有小象低着头,很不高兴的样子.玩了一会儿,元元打了个大哈欠,想睡觉了。玩具小动物也都回到床底下的大纸盒里去了。元元抱着小象睡觉,可小象就是不肯睡,吵着要回家,要找妈妈。元元说;我来当你的妈妈.说着将象妈妈一样,紧紧地抱着小象.小象还是不高兴,仍旧吵着要回家.元元说:别吵了,我们还是睡觉吧!他抱着小象躺在床上,替小象盖好被子。可是小象不愿意,一下子掀掉被子,大声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嘛!”元元奇怪地问:"回家,这不就是家吗?"小象说:“这是你的家,这不是我的家。"小象说完就往门口跑。元元一把抓住他的鼻子。小象甩开元元,大声的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床底下的玩具小动物都被吵醒了,他们跳了出来,奇怪地问小象:你的家在那里啊?小象嚷着:"我的家在幼儿园的玩具厨里。我要回家!"这时,长颈鹿跳到窗台上向外望,只见幼儿园里乱糟糟的,大家都在找小象呢!熊猫爬上爬下在找小象,小猴子一个跟斗翻到玩具橱底下在找小象,布娃娃在给象妈妈抹眼泪。长颈鹿缩回长脖子,用脚比画着,告诉大家:小象不见了,象妈妈在哭,大家都在帮象妈妈找小象。元元知道自己错了,抱起小象,让他骑在长颈鹿的背上,送他回幼儿园去。

7.天黑要回家 篇七

这不,晚上开心猴又想去爬痒痒树。痒痒树又叫紫薇树,是亚洲最怕痒的树,只要轻轻抚摸树身,它就会咯吱咯吱地抖起来。

但是今天开心猴还没碰到它,痒痒树却突然叫起来:“吼……我要吃了你!”

大树说话了!

“怪物哇!”开心猴吓得拔腿就跑。

跳跳兔和非洲象听到他的喊声,连忙跑出来:“哪里有怪物?”

开心猴指着山上,气喘吁吁地说:“痒痒树!它要吃我!”

“呀!”跳跳兔两只耳朵都抖了起来。

非洲象个头最高,胆子最大!他拍拍胸脯:“我才不怕,我去看看!”

“怪物你出来!”非洲象绕着痒痒树左走一圈,右走一圈,又用力拽树枝,大力晃树干,可痒痒树一点反应都没有。

“我明明听到的……”开心猴怎么也想不通。

就在这时,不远处的魔树突然发出可怕的叫声:“天黑了要回家,坏孩子要吃掉!”

魔树是非洲会发光的树,每当夜幕降临,它的树枝就会发出光亮,大伙都爱在树下玩。但是,现在的魔树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

“坏孩子要吃掉!”一直不动的痒痒树也跟着晃起来!

“大树都变成怪物啦!”三个小伙伴吓得直哆嗦,争先恐后往家跑,一刻也不敢停留!

等他们跑远了,两棵树却不动了。树下出现了两条变色龙,当他们在树上时,身体就会变得和树一个颜色,谁也看不出来。

“猴妈妈现在放心啦,开心猴再也不敢夜里不回家咯!”两条变色龙相互看看,哈哈笑起来。

8.小动物要回家 篇八

2、感受模仿活动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区分小动物的家。

环境创设幼儿经验:各种小动物图片,背景图。

活动流程:

一、请小动物来做客

(价值分析:学学小动物的动作,对小动物有亲近感)

1、出示小动物,学学它们的动作,互相问好

2、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做模仿动作。

小结: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小鱼,草地上跑的小羊都来了,真热闹。

二、去小动物家做客

(价值分析:知道不同的动物,家也在不同的地方)

出示背景:看看、认认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小鸟的家在哪里?小鱼的家在哪里?小鸡的家在哪里?等。

幼儿自主交流

小结:原来不同的动物他们的家也是不同的。

三、送小动物回家

(价值分析:为迷路的小动物找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根据老师指示送小动物回家。

如:送小鱼回家,幼儿就学小鱼,一边模仿小鱼游一边回到小河的家里去。

2、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他们的家在哪里?

活动反思:

9.幼儿园小班《小动物回家》教案 篇九

活动名称:

1、 在看一看、讲一讲、猜一猜小动物怎样回家的过程中,喜欢听故事。

2、 幼儿能大胆想象,并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幼儿学说有“飞”、“游”、“走”的短句。

4、 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 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重、难点:幼儿学说有“飞”、“游”、“走”的短句。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活动主题。

二、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入故事,展开讨论。

1、 上面都有哪些小动物?

2、 小动物们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分段欣赏多媒体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1、看一看: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第二部分,边放边讲故事,幼儿听故事。

2.讲一讲:

幼儿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小动物说了什么,让幼儿学说故事里的短句。

3.讨论:

幼儿猜一猜小熊到底是和谁一起回家,并说一说为什么和他一起回家,它会怎么问小动物?幼儿再次学说短句。

4.教师播放课件第三部分,幼儿观看故事结尾部分。

四、教师出示课件,让幼儿逐一猜测课件上的小动物都是怎样回家的,并玩验证游戏。

五、结束部分幼儿自选动物头饰邀约小动物回家。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说一说,要这样回家。

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出去找找看,还有那些小动物没有回家,并邀约他们一起回家。

教学反思:

幼儿对扮演小动物的角色都很感兴趣,大部他幼儿也都会用动词说短句,但是在回家的过程中有些幼儿的动作做的不对,不够协调。因此,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调整:活动前的经验准备要更充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活动方式。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加强幼儿的体能煅炼,发展各肢体的平衡能力。

10.如果长颈鹿要回家 篇十

“其实,当初并没想要介绍你们认识的。”绮绮回美国去以后,她的表姐带几分歉意与遗憾地说。

阿晨没说什么,他微微地笑,觉得退了冰度的啤酒难以下咽。和绮绮的相遇就是在啤酒屋里。

挑染了鲜红色短发的年轻女孩鼓着腮帮子,一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的食指不时在啤酒杯里搅和两下,好生无聊似的。阿晨特意挑了个远一点的位子坐下,不想被忧郁的气氛感染,他假设这女孩因为忧郁所以显得心不在焉。

“是我女朋友的表妹,有点滑稽的女生,从国外回来的,说没看过啤酒屋,就跟着来了。”小邱凑过来向他解释。

“绮绮!喂!绮绮!介绍阿晨给你认识。”表姐一贯热情洋溢地喊着。

阿晨觉得微笑点头好像还不够,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伸出了手。绮绮犹豫了三秒钟,右手离开了啤酒杯递给阿晨,带着一朵甜美合宜的笑。阿晨应该考虑要不要握那只“啤酒手”的,可是他无法抗拒这样的笑意,于是,握住她的刚刚从啤酒里“拔”出来的手。

“哈,阿晨!”绮绮的声音很孩子气,但不像是刻意撒娇。

她握住阿晨的手,忽然集中起了注意力,盯着他的手背看,好像那上头有一只猫头鹰或者是藏宝图的样子。连阿晨的好奇心也萌生起来,他觉得自己也该看一看。绮绮忽然抽出手,以极迅捷的速度,用指尖刮过他的手背,拈起什么东西,浸泡在啤酒杯里。

“干吗啊?”表姐嚷嚷着。

“我的鱼跑出来了,现在,我把它捉回去了。”绮绮说。

“哇哈哈……”小邱笑得好高兴,靠近阿晨:“够古怪吧。”

阿晨用力盯着绮绮的啤酒杯,看不见一条鱼的踪迹,可是,绮绮又继续在啤酒里绕行她的手指头了。阿晨于是知道她一直都在跟她的鱼玩着,纵使,也许那条鱼是别人看不见的。

那夜他们一群人玩到很晚,阿晨被分配送比较顺路的绮绮回家。上车以前,绮绮停下来看阿晨的嘉年华车窗上挂的迷你T恤,小衣裳上写了几行字: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变成凯迪拉克。绮绮用英文询问清楚这几句话的意思以后,笑得伏在行李箱上起不来:“Oh!My God!”她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棒的车!你长大以后一定会变成凯迪拉克的……”她拍着车门,像跟一个准备联考的孩子说话一样,跑跑跳跳地上了车。

接近目的地时,她指着远处的灯光问:“那里是不是动物园?”

“你想去看一看吗?”

他车上的小T恤,是失恋后一个人开车出去,逛进一家个性商店买的,挂了快一年了,没人有过这么激烈的反应,绮绮的反应让他忽然升起一股知己之情,整个人也变得体贴柔软起来了。

车子驶过动物园门前,绮绮问:“我们可以进去吗?”她的声音小小的。

“关门了,我们进不去。”阿晨发现自己的嗓门也压得好小,好吃力。

“我们可以爬墙进去。”

“不行!动物都下班了,我们又没付加班费,它们不给看的。”他像跟小孩说话一样地跟绮绮说。

“这是捷运吗?是不是捷运?”绮绮的注意力已然转移。

“这是捷运,可是太晚了,没有车了。”

“哇……”她的叹息声很特别:“好大的弯道哦,一定很好玩,我最喜欢有捷运和地铁的城市了。”

后来,他们约了一起去动物园,以及搭捷运。

阿晨知道了绮绮的事。她小学毕业以前都是外公外婆带的,像个小公主一般受宠,天天有听不完的童话故事。后来,长年在国外经商的父母亲,接了绮绮去共同生活,绮绮因为不能适应,变得自闭,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表姐说她父母的感情不好,她又没有兄弟姐妹,一定是太孤独了。她回来探亲度假,全家人都宠着,尤其是她的外公外婆。

阿晨还是约她,并发现如果一直找话题跟她说,她就没时间东想西想,想出一堆有的没有的。

有时候他下班已经十点多,便约她去动物园捷运轨道下的河堤聊天。他们一起仰头看四节车厢从头顶经过,光亮混着声响,像一枚巨大的流星,缓缓低空飞过。

绮绮仰头专注地看列车,阿晨悄悄看她光洁小巧的下巴,弧度优美的颈项。

下一次,他对自己说,下一次列车经过的时候,我一定要吻她。

可是,绮绮眨动着睫毛的样子看起来太无邪,他明明知道她已经二十四岁了,还是觉得她像未成年少女。他建议她下次把红色的挑染发丝换成白色,也许会比较成熟,然后他也比较不会有罪恶感。

一群人去唱KTV的时候,绮绮一支歌也不唱,只是坐在那里恪尽本分地喝饮料,不一会儿就把欢乐壶喝光了。又不唱歌,阿晨不知道她喝那么多干什么。

坐在河堤上,阿晨说:“现在没有人,你唱一首歌给我听吧。随便唱一句也行,我听不懂的也可以。”

绮绮说她没有歌可以唱,她不会唱任何一首歌。

“那么,将来我想起你的时候,一首歌也没有了。”

“你想我干吗?”绮绮抱着膝。

阿晨的沮丧与受伤的感觉一起涌上来,他自暴自弃地:“对啊,我干吗那么无聊,朋友一大堆,不必想起你的……”说完了,一点都没有挽救摇摇欲坠的情绪,反而更加挫折。

呼……捷运列车从头顶经过。阿晨沉笃着声音,下定决心地说:“绮绮,我喜欢你。”

仰着头的绮绮转回头看着阿晨,她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

还有没有勇气再说一次呢?

“我说,我喜欢你。”

绮绮撑着从堤上跳下来,走向他还没变成凯迪拉克的车,她说:“喜欢不是爱。”

那一夜开始,阿晨认真思索,喜欢和爱之间,到底有些什么不一样?

是否因为她真的挺奇怪的,所以他只是喜欢她,还没爱上她?

她的奇怪是因为她眼中的世界和大家都不同。看着最后一班地铁进站,灯火通亮的车厢里,几乎一个人都没有,绮绮便说:“这是动物园专用的车,猩猩啦,河马啦,骆驼啦,老虎狮子啦,通通回动物园的家了。”

当她这么说的时候,仿佛真的看见扶老携幼的动物们,鱼贯地走出车门,下了阶梯,进入动物园大门。

“每个动物都回家了,只有我和长颈鹿不能回家……”她忽然悲伤起来。

“为什么长颈鹿不能回家?”

“车厢太矮了,长颈鹿怎么塞得进去啊?”

“那,你为什么不能回家?”

“我不知道家在哪里。”

暑假结束之前,他送她回家,下车以后,她绕到驾驶座旁,对他说:“拜拜!凯迪拉克!拜拜!”

同时,她轻轻吻他的脸颊。

下一次见面,不管有没有捷运,我一定要吻她。阿晨对自己盟誓。

但,他没有机会,因为绮绮回美国去了,她留下地址请表姐转交给他。阿晨有一种很奇怪的虚无之感,一个没有国度、没有歌曲,也没有家的女孩,一个永远不肯长大的女孩,前几天还质疑过喜欢与爱,接着就不告而别了。他没有和她联络,只把这样的一场相遇当成梦,此刻,梦醒了。

可是,看见捷运,还是忍不住想起动物搭捷运回家这一类的话,想着想着便一个人笑了起来。

又在啤酒屋碰见小邱和绮绮的表姐,小邱告诉他,那个怪表妹回国以后进医院治疗去了,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把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治干净。然后,表姐说,当初并没有意思介绍他们认识的。

阿晨心烦意乱地喝着啤酒,想到绮绮那样可爱的笑脸,却一直忍受着一些摆脱不掉的困扰,他的内心涌动一种难以形容的缠绵痛楚,这,难道就是爱了?果然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他们到底要把绮绮治成什么样子啊?

那夜他梦见了绮绮。

他第二天便写了一封信,告诉绮绮,在捷运最末班车之后,在猩猩、河马、骆驼、狮子、老虎都下车以后,他看见悬浮的铁轨上,绮绮用一条月光色的链子,牵着长颈鹿慢慢走回家,她一边走一边唱着一首快乐的歌,原来,她的歌声如此悦耳动人。

如果长颈鹿要回家,一定会有办法的。

如果绮绮要回家,也一定办得到。

刘丰摘自《非常作家系列:喜欢》,

上一篇: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结构设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