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课堂教学

2024-10-28

诊断课堂教学(精选10篇)

1.诊断课堂教学 篇一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度

预设的目标:

1、认知目标: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前滚翻的原理,初步理解前滚翻的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前滚翻团身滚动的技巧,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引导学生利用垫子进行跪爬、传递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

3、情感目标: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乐趣,培养学生具有勇于克服困难,合作互助等品质。

达成的效果及理由:

由于采用情境式教学,故事的导入,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使95%以上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前滚翻团身滚动的技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技巧,提高了学生的乐趣,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灵敏度,也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合作互助等品质。

二、主要的教学环节与环节目标的达成度

达成度较高的环节与理由:

通过背口诀,降低了前滚翻枯燥的技术指导,模拟小刺猬滚山坡,引导学生根据口诀提示进行体验练习。逐步学会前滚翻团身滚动的技巧。

有待提高高的环节与理由:

前滚翻练习时,同伴间的保护与鼓励,合作互助有待提高。

三、教学材料选择与呈现

比较满意的材料具体包括:

1、以故事导入本课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口诀形式来代替教师论述技术动作要领。

3、游戏“过小河”通过垫子来代替木板过河,既体现了一物多用,又促进了同伴间合作互助的品质。

4、在草坪上纸条,通过每张纸条上画的不同动物,预示结尾找到了好朋友,小刺猬逃脱了狐狸的追杀。不仅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放松,也在精神上获得了放松。

比较遗憾的材料具体包括:

1、穿越同伴间搭的“山洞”过于简单。

2、在教学与游戏中缺少音乐的配合。

四、课堂教学中生成场景的处理

较满意的处理:

课前,老师就把学生要找的动物卡片都藏在了广阔的草坪中。在课的放松活动阶段,让学生分散寻找隐藏于草中的“好朋友”,真正体现了身体与心理的共同放松。

比较遗憾的是:

在练习前滚翻时,缺乏同伴间的保护意识。

五、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分析

较满意的是:

1、前滚翻练习时,说:“现在你们就是那只逃避狐狸追杀的小刺猬,前滚翻的成功与否,预示着小刺猬是否能够躲过狐狸的追捕”。

2、结尾说:“这些你们找来的动物朋友,回去后你们是否也能为它们编一个故事,下次体育课。老师与大家再来进行一次合作演示”。延伸了课堂教学。

较遗憾的是:

穿越“山洞”时对完成较好的同学缺少语言表扬。

六、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师生问答、合作学习、独立探究)

较有效的方式:

1、因采用情境式教学,课堂教学随着故事的深入也随之展开,这中间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来衔接各教学点的展开。

2、游戏“穿越山洞”、“过小河”则教师提倡学生间合作学习,教师及时点评,保证课堂的有序、有效教学。

值得商榷的方式:

前滚翻练习时同学的独立探究缺乏,没有提供他们自我改进或提出建议的机会。

七、练习的设计与反馈

练习的设计与呈现:

穿山洞———滚山坡————过小河————找朋友

可修改的练习:

穿山洞的活动还可再多样化些。

2.诊断课堂教学 篇二

诊断1.课堂氛围:波澜不惊———高潮迭起

在我们实际教学中, 教师很少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与技巧上下功夫。例如,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是:“预习课文—检查字词—讲析 文本—总结全文”,这种模式囿于窠臼、传统单一;流程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课堂氛围死水一潭,波澜不惊。

我们经常参加公开 课、展示课、示范课、精品课等活动,看到上课老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往往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设计,整个课堂富有激情和活力,高潮迭起,教师引导着学生完成一个个教学目标, 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例如,教学《孔乙己》,为了生动再现小说情节,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师要做好导演,在学生自告奋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格特点,遴选参演角色,组织学生准备道具、进行排练,作出技术指导等。再如,学习《狼》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让情节再现, 三名学生分别表演屠户、两狼, 其他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表演者根据朗读内容对文中的情节进行再现表演。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诊断2.教学目标:情智失衡———三位一体

语文新课 标的三维 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语文试卷考查特点的影响, 语文教师往往重点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忽略了“情感与态度目标”,造成了情智失衡。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文本剖析,对文本结构、语句赏析等技巧方法进行剖析、训练。重视解题技能与方法的传授, 也不能忽视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作品《窗》,我们不仅要学会剖析小说的方法: 从人物的心理去分析性格特点,更要从情感、价值观上得到启迪: 在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情境下, 我们需不需要一些谎言呢?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研读、剖析文本过程中,达到情智合一。如执教《枣核》一文,教师可用歌曲《我的中国心》MTV导入教学,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历代爱国楷模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小型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当作师生互动、心灵碰撞、放飞情感、灵魂升华、情智相长的舞台。

诊断3.评价反馈:单一反馈———多元评价

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经过教学反馈来获取信息, 以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实践中,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既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自身与其他教师。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教学结果, 即单元考试、阶段测试、质量评估等形式来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可以带来满意的结果,但通过结果不能客观验证老师教学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如,有些老师是牺牲学生其他发展,来进行某一方面的发展,像多年以来存在的长时间学习、题海战术等就是目前中小学普遍的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听课评课, 评课的时候没有批评声了, 不能客观地给上课者以中肯或者建设性意见。这样的反馈是虚假的。

因此, 语文教师要能利用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和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调控, 促进教学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课前反馈,通过课前预 习了解学 生学习效果,修改教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巧用设问、举例等多种反馈法,与学生进行多渠道信息交流与互动, 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注重自我反馈与课堂教学评价,将课堂展示形式、学生参与热情、教学效果都纳入到课堂评价中,及时检查教学内容是否深入浅出,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及时总结课堂得失,便于教学改进和完善。

3.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底线;问题和现象;优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13-02

课堂教学是教师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品质就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品质,练就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形成较高品质的课堂文化、教学风格,不仅能够创造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更能给教师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反思课堂,学会诊断,是优化课堂、提升课堂品质的有效手段。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课堂。

一、反思是否违反课堂教学的底线

浪费时间。要充分保证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因个人因素、突发事件等状况占用教学时间。笔者认为,除关系到学生安全等重大事情之外,教师均可根据突发状况灵活调整课堂设计,机智处理教学之外的问题,切忌顾此失彼,浪费大部分同学的时间。

目标不明。教师必须清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各个教学环节,不能因为渲染某个形式、某个特色、某个手段或追求一种时尚、新颖等忽视教学目标,做一些无用的教学设计,即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准备不足。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师应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上课环境、媒体设备、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扫清障碍、预测生成问题,满怀自信走进课堂,展开课堂教学。

杂乱无章。好的课堂应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而使课堂呈现杂乱无章的局面。要追求顺理成章、自然生成、感官舒适、节奏完美。

二、反思是否在追求课堂优化

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挖掘教育智慧,灵活巧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做好铺垫达到水到渠成,或借助电教媒体直观介入,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动情过渡,或巧设问题探究突破等,重难点的教学往往是一节好课的精华所在。

切实把握“指导”与“探究”。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新课程倡导民主、创新、探究、合作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准确掌握学生认知水平、探究能力,以人为本,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与点拨,既不能使学生对探究问题望尘莫及而无从下手,又不能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包办代替。总之,指导要恰到好处。

面向实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有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依据当下的课堂环境、针对学生现状进行设计。学生实际是第一要素,教师往往希望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有一个省劲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而受用终身,这实际是不可能的。 其次还有教材实际、教师实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智慧、观察等来创新自己每天的课堂。

实现“师”、“生”、“本”的心灵对话。课堂是交流,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交流,教师是促进三者实现交流的主导者,也是学生与文本实现交流的媒介,深层次的交流是心灵的对话,感悟到精髓,触摸到灵魂,走进彼此的心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

让课堂情感飞扬。现代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体验、心智培养的过程,好的课堂应该让情感飞扬,让大家带着激情参与学习活动,这才是有灵性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在这里,教师有一个用心调控、因势利导、适时收放的艰巨任务。

电教媒体使用恰到好处。电教媒体是现代课堂的硬件标志,它能够很好的优化课堂。但须明白,电教媒体的使用原则是优化教学,切忌为了用而用,忽视其手段作用;其次是教师应具备熟练应用的技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提高自己运用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挖掘整合课堂资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需要老师开动脑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家长、教师同伴、学生同伴、听课教师等人力资源,如教室环境、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物质资源,还有师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情色彩、心理品质等,教师须善于整合、挖掘,为课堂之所用,创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长久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我学习的技能,多一些“渔”的教学,少一些“鱼”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练就独特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技能。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独具魅力、生机无限,那就是努力做一个具有独特教育风格的老师,做一个具有高超教学技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让自己的教学特长渐趋完善,彰显自己特殊的教育才能,形成风格,与学生一起享受独具魅力的课堂。

建构完美课堂文化。无论是尊重、交流、合作、民主、探究、创新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文化,还是科学、严谨、谦虚等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文化,都应是教师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文化日趋完美,彰显智慧的美、创新的美、艺术的美。

4.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讯报道 篇四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10月21日,滨湖镇中心小学请来了书院小学和荆河街道小学教研室的10位领导对本校教师的常规课堂进行教学诊断。

领导们采取有针对性听课的方式,分别深入到7个学科18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课堂观察。听课结束后,又分别与上课教师面对面地进行全面深入的反馈与交流,充分肯定了上课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同时指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

每位上诊断课的教师也非常珍惜此次学习的机会,虚心听取了诊断教师的反馈。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他们也敞开心扉,真诚地与诊断教师展开互动交流,提出了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和思考。而诊断教师也分别进行了耐心的指导。活动临近结束,领导们又对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进行了诊断反馈。

5.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定稿) 篇五

【案 例】

《一夜的工作》第4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理解时一学生提问:“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马上争论起来,有的说多了,有的说没有多,课堂热闹得很。不知何故,老师马上煞住话题:“多也好,少也好,反正花生米很少,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既然老师作了裁决,学生心有不解,也只能作罢。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使我们感受到了学生语言解读中的差异,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犹如昙花一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实在可惜。

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出现的差异,很有价值,可是教师错失了差异运用的契机。这一问题解决了,无论总理的生活简朴,还是语言的准确描述,都可给学生明晰的概念。更何况,抓住这一契机引导细读深究,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

当然,契机的丧失,可能是教者本身对教材理解的含糊,或许是教师对差异本身的轻视。如果是前者,教者可快速思维,沉着应战,如短时间内难以寻求满意答案,完全可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为老师救驾。其间,教师则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明晰。如果是后者,就有个对教材本身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如果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就可敏锐地捕捉差异为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即把问题抛给学生: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出答案?经过阅读交流,学生定能明晰:花生米是增加了,因为工作人员准备的是两杯绿茶,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说好像没有增加,是说花生米实在太少了。可见,总理往常的花生米就更少了。此刻,再通过“繁重的工作”与“简单的晚餐”的比较,让学生叙谈感受,这就能形成情感感受与语言发展融合的境界。可见,要保证差异资源的捕捉和运用,深入钻研教材是前提,认识差异价值是关键。

【矫正策略】

一、研究学生,正视差异。

要使差异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须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共性,分析个性,从其认知心理、个性品质、知识基础等诸方面把握他们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

二、研究教材,创设差异。

在研究学生差异的同时,还须把握学生与教材的联结点,对学生差异在语言解读中的反映做些预测,做好选用准备;还要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需要,主动创设差异。常见的此类差异有:语义理解的差异、情感感悟的差异和语言品味的差异。

三、运用差异,促进生成。

有了学生本身解读中可能出现的差异,有了教师预设中创设的差异,该怎样让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呢?

l.引导争辩,促进生成。既然存在差异,就可以存在矛盾;有了矛盾,就可以产生争论。可见,运用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深刻感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可凸显差异,挑起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求得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全面理解、深刻理解。

2.唤起积累,促进生成。差异运用,不能追求学生的统一认识和同一理解,而是要求得个性理解和合理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点拨,唤醒学生知识的、生活的积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使语言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出他们解读语言的个性和独特。

6.教学案例诊断 篇六

[案例一]听过一堂题为《放飞-年》的作文课,在作文前,教师和-生有一段“走过的历程”,其中包-精读三篇文章《天窗》《芦叶船》-乐的足球赛》,略读了一组作品,-如《窗边的小豆豆》(节选)《美国-年的一天》等五篇作品。

[反思]笔者以为,这位老师的-法大有深意,别具匠心。其一,让“童心”复归。一个正在-历童年的孩子,对童年,往往是不-其味。7岁的孩子说70岁老人的话,-我们小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怎-让孩子拥有一颗童心呢?著名的儿-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对于-学儿童而言,文学的语言教育尤为-要。文学语言具有缪斯文化的性-,因此它与小学阶段儿童拥有的文-是相连接的。”曹文轩的《草房子》,-学生读到了童年的苦难和忧伤;林-英的《城南旧事》,让学生读到了童-的美丽和善良;黄蓓佳的《我要做-孩子》,让学生读到了成长的烦恼;-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让学生读-了童年的幽默和幸福„„阅读让-生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让学生有-童年的滋味,阅读让学生有了童年-心情,阅读会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好。学生的心中童真、童趣一旦复-,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精神会变-更加丰满,笔下的文字就会变得更-充满孩子气,富有孩子味!其二,让“慧眼”独具。日本文化-者本田和子在她的《儿童所在的宇-》一书中指出:儿童世界是一个“现-”与“非现实”共存的世界。儿童看-界的双重目光使现实与非现实,理-与情感,时间和空间,都浑然一体-凝缩于自己的身心之中。这里的-“双重目光”,其实就是儿童看世界独-立特行的“慧眼”。作为“儿童诗意存-在”的儿童文学,可能正是让儿童独-特知觉还原和保持的一剂良方。从中-不由地会生出这样的感觉:原来童年-是这样的,原来童年是可以更美的。

这位教师在指导《放飞童年》的-习作前,让孩子阅读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虽然具有偶然性,但是-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却有着一定的-启发。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说得富有诗意-和哲理!要让习作中童心“光彩亮-丽”,儿童文学阅读不正是“水的载-歌载舞”的自然力量吗?正如田本娜-教授所说“:作文只有回归童心,小-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

回归“童趣”的世界

[案例二]一位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发现近阶段班上的学生非常喜欢-玩“四驱车”,一下课,他们便拿着自-己的赛车到教室外进行比试,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手忙脚乱地进行课前准备。她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几天以后,她宣布-在班上举行一次“四驱车”大赛,学-生欢呼雀跃。比赛结束后,她引导学-生通过“快乐分享”的形式把参与的-过程下笔成文。在习作的交流中,佳-作迭出,就连平时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也写了400多字。[反思]首先,作文话题要走出-重复和单调。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作文话题可谓“经久不-衰”,例如《写身边的一个人《》记一-件成功的事《》记一次活动》等,这样-的作文题目存在至今,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一方面它体现着作文训练-的序列规律,从“人”到“物”,由“景”-到“事”,分类分项,按照年级的要求-螺旋上升;另一方面,话题的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话题自-由选择材料。但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丰富和多元。譬-如写人,从三年级开始写妈妈,一直-写到六年级,或者说,只要遇到写人-的文章,必定写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词汇量有些变化,主要内容-基本不变;再譬如写事情,一个素材-可以“游历”于多个题目,例如“学游-泳”这件事,遇到《第一次》,可-以用;写到《成功的一件事》,还可以-用;等到《令我的一件事》,-依然照用,真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写作,任务性远远大于情趣性,功-利性往往大于愉悦性。在这个日新月-异、动漫盛行、网络遍地的时代,作文-话题还是一副老面孔,作文训练还是-一种老套路,很难让今天的学生产生-“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写作心理需要,-很难将丰富的学生生活与呆板的作-文话题有机地链接在一起。

其次,作文的内容要走向鲜活和动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习作-内容却非常苍白,这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称性,可能正暴露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写作话题-缺乏童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平常的生活中,平凡的教学中,挖掘-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话题。有了鲜-活动感的话题,指导学生写作就不再-需要大张旗鼓地“激发动机”,只要把-学生喜欢的活动进行“放大”———把-活动引入课堂,进行“聚焦”———抓住-典型场面重点引导即可。当写作的话-题“活”了“、动”了,作文课在学生眼-里自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顿可-口的大餐。当然,现在的小学生在现-代家庭格式和社会节奏的影响下,常-态的生活面也比较窄小,这就需要教-吴勇-“童化作文”教学案例诊断例与叙事-案例诊断-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鲜活的生-活,营造动感的话题,譬如合作添-画,譬如商标展评,譬如表演成语,-譬如左手运动会,譬如叶贴展览等。-这些体现童年特征的“动态”话题可-以和教材中的写作内容有机整合,-也可以自成单元,自然有序地铺展-在小学作文训练体系中,使每一次-写作活动都充满童趣,都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适合“童性”的引领

[案例三]在一堂题为《我成功-啦》的作文指导课上,一位教师通过-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是激情导入;-二是引导学生交流成功的体验;三是-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自由品评;-四是总结写法,让学生自主拟稿。-透过这堂作文指导课,我们感-受到教师的“指导”可以归纳为两个-词“:归化”和“技法”。可是笔者认-为,真正能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指导”,都是基于“童性”,尊重-“童性”,发展“童性”的。

首先“,指导”要有逻辑起点。在-时下的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不少青-年教师也肯在“指导”上下功夫。可是-我们领略到的是怎样的指导呢?一方-面起点太低,教学中学生仿佛是一个-贮满语言的大容器,教师只要轻轻一-拍,学生便能出口成章,保证不打一-个“结”。作为听课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既然学生这么会说,这么能-写,还要我们教师指导什么?另一方-面是“零起点”,作文前,教师给学生-事先画好一个“圆”(比如案例中的-“下水文”),让学生欣赏这个“圆”边-缘的平滑程度“,圆”中内容的饱满程-度“,圆”的色彩的亮丽程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画圆的技法,最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其实对于画“圆”,学-生并不是毫无经验的,他们可能在弧-度上不够圆润,可能在着色上不够均-匀,但是决不会无从下笔。一堂成功-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的指导应当是有-起点的,这个“点”应当定位在学生习-作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审题时,-学生会在哪儿误入“歧途”;写作时,-学生思路会在哪儿“卡壳”;评改时,-会在哪儿“用力”不足,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因势而导,-以学定导“,该出手时就出手”,竭力-地为学生顺畅作文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其次“,指导”力在凸现个性。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采用“下水文”引-路,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但是关键要选择好时机。面对文-题,学生还一筹莫展,教师便出示了-“下水文”,让学生反复去“品评”,在-范文的“暗示”下,在教师所谓写作-“技法”的导引下,学生很快“禁锢”了-思想,成了“下水文”的奴隶。作前指-导,在这里却成了“下水文”映射下的-“标准作文”模型浇注,焉有个性可-言?作为教师,我们的作文指导应当-是“召唤”,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去感受自己身边的细微变化,使学生-的心宁静下来,去品味个人世界里的-酸甜苦辣;我们的指导应当是“张-扬”,提出“大”要求,留足“大”空间,-从而让学生有“大”发挥。

再次“,指导”重在培养习惯。作-文指导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上,诸如观察的习-惯、审题的习惯、交流的习惯、修改-的习惯等,有了好的习惯,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地进入“潜-意识”,形成“活性”的累积,转化为-“习惯性动作”,最终生成写作能力。-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紧贴着地面-行走,不要站在云端舞蹈。”这句话-似乎正是告诫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要做“屋顶上的山-羊”,要立根“童性”。当我们的作文-指导有了“童性”,就会产生实效;当-我们的作文指导走向了“童性”,童-心就会自由飞翔。

还原“童声”的真实

[案例四]一位女教师执教《我-想变„„》这堂想像作文指导课上,-为了激发孩子的想像力,教师先“下-水”,变成了一滴水,在奔向海洋的路-上,看到了一株快要渴死的小花,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花儿活了,我-笑了”。在这位年轻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便生发许多“美好”的想像,譬-如变成一颗善良的心,钻进坏人的心-脏,让他弃恶从善;譬如变成“蜘蛛-侠”,去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譬如变-成盲人的眼睛,让他们看到美丽的大-自然;譬如变成万能大辞典,给人类-带来知识;譬如变成一个宇航员,为-祖国探索太空的奥秘„„

学生的想像力不能不说丰富,因-为善于幻想是孩童的天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不说高尚,因为他们一心-想着为别人而“变”,惟独没有想到为-自己变点什么。其实这就是当前小学-生现实生存状态:在课堂上豪言壮-语,因为那是说给人听的;习作中,大-话、假话比比皆是,因为那是写给人-看的,可是生活中真正需要雪中送-炭、挺身而出的时候,却是避之不及,-敬而远之。是什么让学生美妙的童声-异化、美丽的人格分裂了呢?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伪圣”教育可能就充当-其中的“助推剂”。

7.低效阅读课堂问题诊断 篇七

一、目标定位模糊

目标是前进的航向灯, 是放矢的靶中心。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为我们确定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指明了方向。听课后我会让上课的老师讲讲, 你这堂课的语文性本体目标是什么?有些教师要么是就内容讲内容, 要么就是支支吾吾、含混不清。

如《石榴》这一课教学的语文性本体目标, 应是在诵读品味文本语言美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多角度、多修辞手法的状物方法。而有的教师把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它各阶段的外形特点作为本课的最终教学目标, 这显然是不妥的。

语文课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独特形式, 并学习迁移运用文章典型的语言和语表形式, 从“形式—内容—形式”走一个来回, 明白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如学习《莫高窟》一文,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有哪些精妙绝伦的彩塑、优美的壁画和藏经洞, 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用了哪些方法, 并在学习动态的言语中掌握。这样的语文性本体目标一课一得, 或一课几得, 日积月累, 内化迁移, 必有成效。语文目标不能丢了言语形式这个支架!

二、阅读缺少层次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数不胜数。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朗读, 应该是一个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但是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 对于每一遍的读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学生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读, 因此对读不感兴趣, 读得索然无味, 也无法内化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有位教师教学《石榴》一课, 出示课文段落, 一读, 让学生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整体感知) 二读, 让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地方写得特别有趣。 (发现形式———比喻、拟人) 三读, 教师读, 并故意漏下“郁郁葱葱”“鼓着劲”等词,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能漏下。 (明白用词的准确生动、动态等) 四读, 学生美读。 (读出叶子的美、多和动态)

这样的教学,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耐心和教学智慧。从感知、品析、体验、朗读到美读层层递进,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在逐步推进的教学中, 让学生自主发现“言语秘密”, 达到言意相生。

三、质疑漫无边际

“读书贵能疑, 疑能得教益。”新课标也特别提倡让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之前, 教师应该都有预设的问题。但在一些课堂上, 学生的问题漫无边际, 或纠缠于字词, 或明知故问, 或问的问题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无多大关联, 能问出有价值问题的寥寥无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大致有三种做法:一是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 进入正轨。二是被生所牵, 零敲碎打, 游离重点。三是虚晃一枪, 强行压制, 按图索骥。

比较之, 肯定是第一种做法高效。可是老师们往往很难调控。如《石榴》的教学, 教师一开始出示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 (1) 先认真读课文, 并在书上的句子、词语或标点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2) 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问, 会怎么问?如果这样问, 我该怎么回答?

学生各自埋头读、画、注, 十多分钟后, 学生提问:“‘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花像个小喇叭?”“为什么它急切地向外张望呢?”……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说, 一直到没有人问了, 教师才说:“你们提的问题都不错, 但老师的问题是:课文给我们展示了石榴怎样的生长过程?各阶段它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课文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的?”

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问题十分简单, 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 教师可以此为抓手, 直奔教学主题。三是问题是教学的次生问题, 只要将重点弄明白, 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 可以先搁置。四是问题与本节课的学习无太大关联, 教师可以课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在教学中, 教师要能分清主次, 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 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对于学生的提问, 要因势利导,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关键问题, 就应该顺着学生的问题切入, 抓关键词句, 巧妙地点一点、引一引。

四、比较生硬低效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比较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传神, 构思布局的独具匠心。但是, 比较也要讲方法, 讲效率。不少课堂的比较模式一般是出示两句话或两个片段, 问学生“哪一句 (哪一段) 好”, 然后让学生讲一讲理由, 就算了事。其实词、句、段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放在具体的言语作品里, 才能看出其用得是否准确传神。单看“绿”和“敲”, 你能说它们好或不好吗?只有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之中, 它们才是“神了”!

如教学《詹天佑》, 教师出示“哪里要开山, 哪里要架桥, 哪里要把陡坡铲平, 哪里要把弯度改小, 都要勘测, 进行周密计算”和“开山、架桥、铲陡坡、改弯度, 都要勘测, 进行周密计算”, 让学生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学生说第一句好,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写出了詹天佑工作辛苦、任务重。

教师的提问显然不够准确。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 你们仔细地读读, 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通过引导, 让学生明白:作者连续用了四个“哪里”, 使这句话成了排比句, 强调了需要勘测的地点多, 需要进行周密计算的地方多;删掉了四个“哪里”, 就不能强调表达这个意思了, 也就不能突出詹天佑工作非常辛苦、认真了。而且加上“哪里”, 读起来也有节奏感。然后引导学生朗读, 想象说话:“一边读一边想象, 从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一举两得, 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又训练了其想象与表达能力。

比较中要让学生明白, 只有在文本的特定语境中, 如此描写的字、词、句、段才是好的。如果换了一个语境, 说不定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反而不好了。

五、练笔流于形式

教学一篇文章, 最终要引导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 吸收文本的形式, 形成对文本的言语图式。因此, 阅读课上的练笔表达应是理解后的表达。教师应从文章的语言或语表形式角度去设计练笔的形式, 使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学生的言语质量就可以提升, 学生的言语情感就可以升华, 这种练笔就会是有效的。否则, 不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只是写一些感觉, 发一发议论, 没有发挥文本语言作为范本语言的导写作用, 这种练笔肯定是低效的。

如学了写人的文章后, 不少教师都要求学生写一写评价人物的话, 或者是“伊伊伊, 我想对你说”这样的“练笔”, 形式呆板,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写出来的无非是“谈迁真是了不起啊!不放弃, 有坚定信念啊!”等等, 只是就内容谈内容, 言语质量没有得到提升。

这是典型的流于形式, 为练笔而练笔。这样的练笔没有言语、形式、情感的要求, 缺乏明确的指向性目标。其实, 学习《詹天佑》一课, 教师在黑板上已经写了不少表现詹天佑精神品质的词语了,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赞颂詹天佑;还可以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有效内化课文的“围绕中心句, 抓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

8.《望岳》教学诊断 篇八

【课堂再现】

这是全国“名师班”学员所上的一节汇报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杜甫早期诗歌《望岳》。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泰山风光的图片,并以画外音的方式简介有关泰山的知识。随后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作者杜甫的相关资料和《望岳》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从屏幕展示的内容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进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安排了诵读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在书本上为生字正音,并在课本上用斜线划分诗句节拍。接着,教师让学生交流诗作中需要注意的读音,归纳五言诗的节奏规律,并思考“配乐朗诵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随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3个学生朗诵,在简要点评后强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接下来,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为了让学生对该诗有整体感知,教师在进入诗句赏读环节后提出了4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诗歌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诗人笔下的泰山的特点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古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细读文本,逐句赏读全诗。重点要求学生找出诗作中用得好的词句,并要求学生能说出这些词句好在何处。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诗歌鉴赏的相关技法进行了归纳。

在新课总结环节,教师先回顾赏读时留下的一个悬念:“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泰山的特点?”在学生概括出的高、绝、秀等3个特点后,教师围绕“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表格,突出《望岳》中的山高、心高、人高的深刻内涵。接着,师生就“如何学习古诗”这一主题,把整节课的教学流程系统回顾一遍,并将其作为学习古诗的必然步骤进行交流。随后,教师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背诵《望岳》。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归纳学习古诗技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想诗境,品诗句,悟诗情;诵诗文。

在结束新课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段跟泰山有关的精美散文。

【教学诊断】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文本,在没有收入教材之前,其最大的属性应该属于文学,而当它进入课本之后,文学的属性,就需要服务于教材这一特殊属性。作为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一篇课文,《望岳》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应是具有鲜明学段特色的目标。这一目标,绝不会涵盖整个中小学学习的所有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只应该是与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相适应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两三个子目标。如此,回头看这节课的设计,便可发现问题所在。从表面上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很集中——教给学生赏读诗歌的方法。然而,这一总目标可以切分为一系列子目标。仅就上述案例而言,就涉及了如何划分诗歌节奏、如何诵读诗歌、如何筛选最重要信息、如何赏析诗歌意象、如何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品读诗歌语言、如何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如何联想想象、如何知人论世、如何把握借景抒情技法等十个方面。也就是说,这节课教授给学生的,大体上已包含了从小学到高中这12学年诗歌鉴赏教学的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中从这么多的角度给八年级的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法,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不妥当的。

【矫正策略】

9.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分析报告1 篇九

经过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本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下反思。教学的重点是备课。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1)对课前备课的全面反思总结

① 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测评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体会是明确具体的还是模糊不清的?

②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功能,是否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原则,从而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习得技能?

③ 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价值观实现得如何?是牵强附会还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渗透?本次课堂教学是否起到提高以前所学知识以及为以后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课前确定的教材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解决的如何?

④ 对教学过程的检视。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得如何?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⑤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与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对这项内容,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是否融洽,是否达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挥?

⑥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可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象生动,教学难点变得相对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领会、运用、习得和迁移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有效,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后要仔细审查课前选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是否恰当有效,与学科特点及学生实践结合的紧密与否,效果怎样,有何改进。

⑦ 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此项内容主要反思评析课前对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班风、学风、纪律等认识是否正确。因材施教是教学取得全面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因材施教的反思和改进也不能忽视。

⑧ 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课堂管理应使课堂变成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组织活动和具有良好学风、人际关系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以最大的努力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后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成败得失要进行反思、评析、总结。

(2)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面反思总结

由备课到课堂教学结束,是一个由“剧本”到“演出”的再创造过程。课前备课再好,教案写得再周到细致,讲课时都不可能绝对按教案去一字不变地讲演。一是因为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计划;二是因为由“剧本”到“演出”,教师心情、外界环境都是不同的,不能读剧本,背台词,要有情感、技艺的恰切运用;三是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失误,有时灵感闪现,会使教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和创造性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找出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

2.教师课后备课的方法

教师课后备课只停留在冥思苦想的自省之中是不够的,课后备课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必须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细心记录学生的反映。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教师分析、研究自己的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形成,常常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当中实现的。课后备课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横向性反思总结

首先是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自我检查。每次上完课后,教师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回忆一下课上讲的内容、学生的听课情况,从中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记录下来,作为课后总结的基础材料,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其次是教师间的交流,即上完课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作为资料。

(2)纵向性反思总结

一是要做好作业讲评记录。教师批改作业不单纯是给学生评分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还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找出上课过程中的不足,给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发生。二是搞好测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测验分析,从中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据此制订新的教学方案。三是开好学生座谈会。教师有时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座谈会这种方法请学生来提意见,可以反映一定的情况。须注意的是教师不可讳疾忌医,应以求教者的身份虚心请学生发言,少听赞扬,多听批评,尽量不为自己辩解。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密切师生关系,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意见,有助于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综合性反思总结

此类反思总结是教师在横向和纵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各基本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订出改进方案。综合性总结适用于单元教学或阶段性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两种层次高。

这就要求我要努力做到:

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教师要进一步登高望远,注重自身经常性学习,不仅要博览本专业名著,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报刊。同时,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资料以及教育心理学书刊。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人们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基于此,应探索传统备课与现代技术取长补短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我们可以经常访问 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在线网、人教社网、中国教育报网、惟存教育网等。

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

对教学参考书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当前生活,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课改方向,应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4.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

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和学的创造性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

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0.诊断课堂教学 篇十

列宁学校:陈香

人们常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学期读了《小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多了一份感想,多了一份收获。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备课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理论,备生活。我认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应该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仅供课前翻阅,以便教师有很好的思路,力求把课上好。

我们是否上好一节课备课很重要。备课也有规律和方法,但无统一的模式或思路。因此,我认为备课前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一个清析的上课思路,明确上课的重难点,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只有重难点清楚才不至于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确保重难点的掌握。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因此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二、多探索多研究多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的有效备课,正是教学成就的表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探索才能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创造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备“学生”。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学生怎么会更有兴趣的学?该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呢? 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要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四、写教案要和本科只是相连接不要脱离实际教学。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以及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等。

五、“反思”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专业成熟与提高。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教案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也是对下册教学的升入做好准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提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出发有简单逐步升入,只要坚持长期积累,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上一篇:城市垃圾处理课后答案下一篇:宁夏省2016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非法煤矿的界定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