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民间故事的作文

2024-07-19

写民间故事的作文(精选11篇)

1.写民间故事的作文 篇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因为我每看一本书,我总会学到许多东西。

每次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时,我也让妈妈带我去。上了楼梯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时,我就会停了下来,软磨硬泡的让妈妈带我来超市,目的可不是帮妈妈买东西,而是看书。

那时儿童小说《查理九世》十分流行,同学们都说好看,我也就买了一本看,后来又不满足于只读一本,向再买一本,可数了数我的零用钱,发现不够再买一本了,于是我只好到超市里看。

跑到书架边,选出我要看的书站着看,有时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脸色一差,我就得躲起来了。人多时我躲在另一边看,有时也蹲在地上看。

一天,我又象往常一样去看书,妈妈把我安顿好后,就与大姨去

买东西了,说是一会就回来接我。

妈妈她们走后,我就开始津津有味的看书,不知不觉就看到了最后一页,我想:应该是看的太快了,没关系,那就在看一本吧。这时我的脚已经酸了,只好蹲着看,看了一会后,脚又蹲麻了。只好站起来……不知道这样换了多少次,有时还要跺一跺麻木的脚。看到第三本的时候,人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顺便坐着看,看完三本书,妈妈也刚好来接我。

饿的感觉一开始没有,可一合上书就觉得肚子咕咕叫了,妈妈说书是精神食粮,难怪刚才看书是不觉得饿呢。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科学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从书本中来的。

2.写民间故事的作文 篇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在一天一天地长大。我们的长大, 不光是年龄数字的增多, 也不是个头儿的增高, 更重要的是, 我们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我们的思想在一天一天地走向成熟, 我们的心灵也更多地受到熏陶。这种心灵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都应将它记录。这对于我们自己, 对于今后的生活, 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写此类作文, 事情的清楚讲述, 只是一个前提, 只是一个基础。重要的是, 要写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对自己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美的教育。捕捉住自己心灵的感受, 并给同龄人以启发, 这才是此类作文的精髓。

3.写读书的故事 篇三

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习作指导】

老师:国画大师李苦禅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孩子们,你喜欢读书吗?

毛豆:我喜欢读书。可以这样说,我是在好书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

小丫:我也爱读书,在读书中我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做人。

老师: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啊,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受益无穷。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故事吧!跟大家说说,在过去的读书生活中,你都经历了哪些故事。

毛豆:我有许多读书故事。比如说我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看会儿书,只要不看书,我就睡不着觉。

小丫:小时候,我并不爱读书,可是有一天,妈妈给我买回一本《安徒生童话》,书中那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渐渐地爱上了读书。如今,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老师:你们的读书故事真有趣!把它们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怎样把读书的故事写下来呢?

毛豆:写读书的故事,首先要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如《窃读记》一文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还有第七自然段“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有了这样真挚的、具体的描写,文章才是感人的,生动的。

小丫:写读书的故事,可以学习本组课文,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故事写生动。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如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毛豆:写读书的故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我的“长生果”》一文,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4.写自己的故事作文 篇四

1-2岁的我

在1岁时,早上起床时,妈妈每次都会告诉我起床时总会白妈妈一眼。接着睡,当时也很纳闷,这么小怎么会白人能?呵呵!我也不知道。

5-6岁的我

在5-6岁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街的时候,对面来了俩个人,他们说:‘哟!你家儿子真好看!’(我是女生)父母很尴,很平和的说:‘我家是姑娘。’我多好看竟然说我是“男的”我废了他们。

10-14岁的我

现在的我已经是叛逆姑娘啦,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让我变成另一个人,经常不听话,乖乖女不见啦!变得越来愈多情,秘密:“我新欢一个比我小的人男孩。”嘘!不许告诉别人哦!简直不像话——

我的故事里,当然野少不了父母。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其实父母是爱你们的,可是父母不知道怎么爱你们,就只能选择离开你们。我想一定会是这样的。

呵呵!我不是单亲家庭哦!

5.写成长的故事的作文 篇五

有一次,妈妈在池塘边洗菜。一不小心手中的菜刀掉到了池塘里。妈妈很着急,用了很多办法就是捞不上来,正好被我看见了,我忽然灵机一动:磁铁不是有吸铁的功能吗?菜刀是用铁做的,何不用磁铁试一试。说办就办,我立即跑回家从废旧的录音机箱里拿下了一个圆形磁铁,把它绑在一个长竹竿上。一切准备就序,我拿着长竹竿又回到池塘边,把它放进水里在菜刀掉的地方慢慢移动,忽然手中的竹竿分量加重了,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我提起竹竿,看见菜刀紧贴着磁铁。妈妈直夸我非常机灵,我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吃了蜜还甜。

还有一次,在家里陪我的爸爸单位有急事,我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耳朵好像竖起来了一样,一声不响地听着外边传来的各种声音,忽然,隔壁传来“咚、咚、咚”的声音,我的心里好像有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在我心里“怦怦”乱跳,大气不敢出一口。于是我蹑手蹑脚的来到门口,从门眼中我看到了一个约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手拿一个包,鼻子上戴着一对眼镜,看上去很斯文的样子。这时,我突然看到他手中拿着像小刀样的东西在开对门邻居的门。“他一定是小偷!”我的脑海中顿时闪出这个念头。怎么办?我开始在脑子中开始想办法……突然,我机灵一动,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大声喊叫:“爸爸、妈妈,找你们的。”谁知这个办法真有效,门外的小偷一听见喊声撒腿就跑了,我顿时松了一口气。后来爸爸回来后我对他说了刚才发生的事,他还一直表扬我机灵。

6.写人和动物的故事作文 篇六

在一个冷飕飕的秋天,有一个绿油油的大草原。那个草原是一个很平静的草原,旁边还有一大片森林。

我在森林的旁边吹着口哨,突然一头毛绒绒的小熊飞快地跑过来。原来是小熊听到了我的歌声,它说:“你的口哨声真好听,我听了很开心!”小熊的眼睛大大的,真是可爱啊!它的嘴巴小小的,真美丽啊!

小熊说想要我教它吹口哨,小熊还说:“如果你教我吹口哨的话,我就给你天天送我喜欢的蜂蜜。”于是我就答应了,因为我也最喜欢吃蜂蜜了。

7.第四讲:“五子登科”写故事 篇七

著名画家、人称“老顽童”的黄永玉告诉我们,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肚子里装满了故事。难怪人们常常会这么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美国女作家拉克瑟的表达更是语出惊人: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不止一次说过,没有故事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故事的家庭是凄凉的,没有故事的爱情是干枯的,没有故事的人生是孤独的……

知名哲理故事家李丹崖曾经说过,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经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话,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故事,一秒之前的事均可以是故事,但那只是原生态的故事;只有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昨天的有趣味、有价值的事才是故事,才是我们希望的仿生态、理想生态的故事。

故事,是把旧的事情在心里加点“调料”再“吐”出来,以便引起共鸣。故事,是允许虚构的,所以,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再加点情节,也便让故事耐人寻味。

【佳作双娇】

佳作1:

李岚

真想了解我吗? 请允许我说一则关于花草的故事。

那是上幼儿园的日子里。一天,我回到家,四下里一瞧,没人! 于是,我迅速找来一只大花盆,从屋外挖了些泥土放进去,又打来一盆冷水放在边上。一切就绪! 此刻,想到自己马上就会长得和妈妈爸爸一般高,我不知有多兴奋。

我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控制住心跳,然后,小心翼翼地站在大花盆里,徐徐地弯腰,颤颤地端起水盆,缓缓地立起,虔诚地将水盆举过头顶,然后慢慢倾斜———冷水便从头顶直泻而下。霎时,我整个身体颤抖了起来,“我的妈呀,好冷哪! ”几个字脱口而出。但我还是咬了咬牙,又取来了一盆水,站回到花盆中,让自己再一次接受“浇灌”。我嘴里默默地念叨:“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

这时,爸爸回来了,他的脸上写满了不解和愤怒,可他还是轻声轻语、非常关切地询问我:“宝贝,你在干什么? ”

我很认真地说:“没看见我在长高吗? ”

“长什么高啊? ”说着,爸爸便把我从花盆中拎了出来,迅速帮我换好了衣服,一边搂我在怀里,一边让我喝热水。

等我小手变暖了,一切如常后,爸爸开始了审讯:“告诉爸爸,今天中了什么邪了? 老实交代。”他的目光如剑,我被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很委屈地说:“是老师教我这样做的……”还没等我把话说完,爸爸就急得跳了起来:“哪个老师这样教孩子? 快告诉爸爸,爸爸去找他算账! ”“老师说……我们……就像小花……小草一样,多……浇水才能……茁壮成长……”

“天哪,原来是这样! ”爸爸看着我的傻样,又怜爱又好笑,于是,一字一句地对我说: “老师是在用花草打比方。花草需要多浇水,这样可以快快生长;而像岚岚宝贝呢,需要多学知识,才能长本领,长大才能有作为。懂了吗? ”

我睁着两只大眼睛,对着爸爸点头,示意他我懂了。此刻,爸爸才放开了我,先把家里打扫了一番,然后独自去厨房做饭了。

依稀记得,我当时很后悔自己的幼稚,想将功补过。于是,我趁爸爸忙着做饭的机会, 把院子里的所有花草都浇了一遍水。正当我干得起劲时,妈妈下班回来了。她看到我把仙人掌、仙人球这几个花盆里都注满了水,急得直嚷嚷:“小祖宗,你发什么神经? 这些花不能浇水啊! ”我当时真的目瞪口呆:难道老师和爸爸都说错了?

听到妈妈的喊声,爸爸立刻从厨房里跑了出来。一看如此场景,他似乎全明白了! “别吓坏了孩子,全是我的错。”然后,他把我抱回屋里,用手指轻轻地刮着我的小鼻子: “宝贝,你太可爱了! ”

妈妈也懵了,逮着爸爸不放:“什么全是你的错? 给我说清楚……”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爸爸当时笑眯眯地说出来的“太可爱了”四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傻”。

这就是我的花草故事。如果你还想了解现在的我,那么,我只告诉你一句话:“岚岚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是爸爸给我写的评语,信不信由你。

佳作2:

李彤

假如你真想了解我,就一定要看完下面的文章哦。

我依旧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正在小路上悠闲地散步,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阵凄惨中夹着得意的撕咬声,好奇心本来就很强的我,当然要去寻个究竟。

我循声而去,发现几只大狗正围着什么目标狂吠。“目标”是谁呢?不会是谁家的小孩吧? 我非常担心。待我冲到近前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只小狗! 看着那几只大狗欺负一只小狗,我很气愤:以大欺小,看来得教训教训你们!

我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尽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可手却在微微发抖。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走到那几只大狗前面。我想抽打它们,又真的很怕这几个庞然大物。我想:最好你们这些“坏家伙”赶快走吧。谁知,紧张之余,我踩到了一根骨头。我再次吸了一口气:真是天助我也!

我捡起骨头,冲那几只大狗晃了晃:“过来吃骨头吧! ”这招太灵了,那几只大狗立马冲了过来。我见情势不妙,连忙把骨头狠命地扔向一边,然后,抱起颤抖不已的小狗转身就跑,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那几只大狗会追上我。直到跑到了家门口,我才停了下来,怜爱地摸了摸小狗,喃喃说道:“没事了哦。”

我又悄悄地去了厨房,拿了一根外婆亲自为我做的香肠,可没想到的是,竟然被妈妈发现了。我用三寸不烂之舌说了半天,终于说服了妈妈。我想养这只小狗,却看到它脖子上有一个项圈。我笑了笑,对小狗说:“回家去吧。”说完,我便送它到门口,目送它消失在小路尽头。

至今,我的眼前还会时不时地浮现那只小狗的身影……

这就是我和一只小狗的故事。当然,你也能从这则故事中了解我。

【说文论道】

两篇文章都是以“我”为题所写的故事:一个真把自己当成了花草,享受着水浇;一个真爱小狗,终于把大狗赶跑。故事很童真,有童趣,读后让人难以忘记。

品读两则小故事,我们会发现,两位同学都很有说故事的办法,文章里渗透着丰富的故事元素。细细梳理一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会“定调子”。大家都知道,说故事,总要有个基本构想,即故事的感情基调、风格基调是怎样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和效果,要使读者有什么反应。往大里说,就是故事里有什么寓意、什么价值和趣味。这两篇文章,都是想介绍自己,一个想让别人从故事中了解自己小时候的可爱、率真、坦诚;一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儿时的勇敢、有同情心和对动物的喜爱。

二是很会“整乱子”。整,时髦地说,就是折腾。乱子,说得准确点就是矛盾、冲突,它既是故事中当事人的,也是读者眼里的。整乱子,就是制造矛盾、呈现冲突。把自己当成花用水浇,急坏了一头闯进来的爸爸,这是一乱;好不容易一波平息,结果一波又起,把不能浇水的花草也浇了,又是一乱。乱中有乱,不乱而乱,很有故事的味儿。

三是很会“挖金子”。细节是故事中最亮、最闪光的东西。小中见大、沙里世界、花上人情、杯中乾坤,都是我们常说的“金子”。李彤为救小狗,捡起树枝想抽打大狗而又吓得发抖的细节,活现出一个内心想主持公道,但又缺少勇气、力气、威力的少年的矛盾形象。

四是很会“绕弯子”。对一句话,不直接说;对一件事,不直奔主题;对一个故事,不竹筒倒豆子,不平铺直叙。这在两篇文章中随处可见,一读便知。

五是很会“卖关子”。凡说书人,往往在紧要的时候,便会故弄玄虚、制造悬念、吊人胃口。两位小作者都在文章一开始就卖起了关子,一个说,“真想了解我吗? 请允许我说一则关于花草的故事”;另一个说,“假如你真想了解我,就一定要看完下面的文章哦”。

如果我们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概括,那就叫“五子到,故事笑”。其实,这也就是这一讲的题目:“‘五子登科’写故事”。

【前车之鉴】

愧怍

(读到这样的题目,便会想到杨绛的《老王》,也会想起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名言。小作者为何愧怍呢? 愧怍在这里又是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其内涵又是什么呢? 许多联想和阅读期待都被调动了起来。 )

那是大年初二,我们一家三口去杨舍步行街购物。正当我们提着大大小小的包回到停车场时, 看见一辆卡车堵在了我们车子的前方。这是一辆给大众浴室运输热水的专车。开车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穿着一件满是油污的工作服。他见我们来了,略带歉意地让我们稍等。

不一会儿,他又来搭话了。不过,这次他说的话真让我们吃了一惊。他说:“对不起,刚才开车时不小心擦到了你们的车。”要知道,我老爸可是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一点瑕疵。他急忙走到车旁一看,乖乖,好大一块漆掉了下来……(这段叙述比较清楚明白,依时间推移叙说,何时、何地、何人和何事,来龙去脉都预先做了交代,特别能体贴读者。 )

“你们说吧,要赔多少钱,我赔。”爸爸也算通情达理,说:“你说吧! 我不好说。说多了不好,说少了这事还真没那么简单。不过,100块钱是肯定有了。”(“好大一块漆掉了”才说“100块钱”,要么这车就是三轮车之类,要么这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 )小伙子皱紧了眉头:“我真没那么多钱。”边说边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把钱。果然,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全都是零钱。“哼! 肯定藏起来了。”我气愤地想。最后,爸爸收了那50元钱, 平息了这场风波。 (说不定应该是一场风波,但这里一点不“风”,也“波”澜不惊。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感慨道:“那小伙子还真老实。要是他不说,谁会注意到那块漆啊!就算注意到了,也没证据说是他干的呀!”妈妈也附和道:“是啊!而且他一个外地人, 出来打工也不容易,春节还不能回家! ”还在抱怨他的我一下子懵了。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愧疚,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呀! (多么善解人意! 真是一家好人啊! )

扪心自问,我们做错事时,是否会勇敢承认? 犯错误时,是否会勇敢面对? 原来,承认错误也需要勇气啊。

我想,也许我们都难以做一个伟人,但我们都有义务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去改正的人! (非常有正能量。 )

[总批]这是一篇记叙文,重点叙述自己家的车被碰擦后的处理过程、家人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感悟。事情简单清楚,过程简单明了,语言平实通顺,主题积极健康。但你会觉得有一种失落,就是这样的“愧怍”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一点悬念、曲折都没有,一点冲突、回合都没有……读题时吊起的胃口,到最后已经荡然无存。

让生活的过程如3=1+1+1那样,毫无变化,毫无悬念,有时候就是一种可怕。尤其对于故事的写作来说,这就等于“故事的死亡”。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故事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等于生活。生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事实,但文学需要的是生活的“真实”,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一种呈现,并非原封不动的生活“事实”。

由此可以发现,这“高出”的生活,正是我们应该用心经营的地方,需要我们智慧地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存乎一心”的“匠心独运”。这篇《愧怍》真的缺少了故事表达的技法,既不会“绕弯子”,也不会“挖金子”,更不会“整乱子”,甚至把原本可以冲突的矛盾也淡化处理,不能不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深度对话】

问:生活真的很平淡,实在没有故事怎么办?

答:这是很多同学的困惑。一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真的因为单调的应试而变得枯燥乏味、单调呆板,二是因为我们每天“三点一线”无暇顾及其他而失去了对生活、对自己、对周边一切的兴趣,不观察也不思考。其实,即使是应试的学习生活,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景。生活可以平淡, 但我们的眼睛不能弱视,我们的心灵不能麻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坚信:“我”就是故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每时每刻都有故事,都有“我”能发现的故事;无论生活多么平淡、枯燥,只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要坚信: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问:故事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提炼自己的生活故事?

答:这两个问题都很大。首先说故事写作的本质。蔡老师有个弟子叫陈芳,她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曾经上过一堂故事写作指导课。她是这样对学生说的:“所谓‘故事’,就是此时此刻之前发生的事、过去的事、忘不了的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点。一是故事就是“事”,无“事”便不会有故事。二是故事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陈老师不提倡同学们编科幻故事,也不提倡编虚无缥缈的故事,即使同学们将来真有这能耐,但是,科幻和虚构也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考。三是故事就是值得说的往事, 是一直萦绕在你心头的,让你忘不了的、不得不写的“事”。陈老师说,既然故事是“事”, 就要有何时、何地、何人、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事情的基本元素。其实,这也就是记叙文写作的几个要素。陈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关注自己开始,进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故事写作的观察品质。说到这里,同学们肯定明白了故事写作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了。其实,往深里说、大里说,故事还是人生成长的必需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故事中长大的,谁也难以例外。这样,故事写作也就自然地成为了生命和情感不断丰富和纯化的课程。这样的话题,留给同学们日后慢慢体味。

再说如何提炼自己的生活故事。蔡老师还是想借陈芳老师的这节课来说。陈老师在课后的“说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其实,故事写作要想让人觉得“好玩”,至少应该做到“三有”:有意思、有意义、有意韵。所谓有意思,就是所说的事要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情节,通俗地说,就是要像一个故事;在此基础上,要有情趣,要有笑点,要与众不同,要给人快乐。当然,为了有意思,绝不能去搞怪、低俗甚至恶作剧,也包括幸灾乐祸之类。故事写作还得要有点意义、有点思想内涵:或是对童年的眷恋,或是对朋友的怀念,或是有生活的哲理……而好的故事,还要追求一种意韵,要有意境和韵味,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陈老师还曾写过一篇关于故事写作“三味”的文章,讲到“趣味、意味和韵味”,现在对应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她是如何加工和提炼故事的三个阶段的。第一是情趣,也就是需要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点意思,有点趣味,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有一定的笑点。第二是意趣,也就是要有点意义,有一定的意味,不能只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要能有点启发和教益。第三是妙趣,也就是要有点意蕴和韵味。故事毕竟是一种文学样式,要能营造出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要有别人想不到的精妙构思和独到意境,要让听众和读者产生“三月不知肉味”的享受。

蔡老师还有个弟子,叫祝荣泉,他发现,故事写作其实就是要让每个同学形成“事感”“事意”“事性”。“事感”,就是要多培养对故事的感受能力,积累自己的故事,充实故事写作的储备。“事意”,就是要求故事写作能有一点意义,要有何以写故事的理由。故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写作, 更要将其置于心理发展和生命成长的维度进行发掘和培养。而“事性”,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条提高故事写作能力的新路径,让写作活动有了别开生面的新鲜感。

“三意”也好,“三味”也好,“三趣”也好,“三事”也好,虽然角度不一样,但都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发现故事、提炼故事、写好故事的参考,甚至是一种方向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授受。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笔下的故事一定会“意”韵丰盈,“味”道十足,“趣”不胜收,“事”界高远。

【写作有约】

1. 请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组故事,让大家走进你的生活,羡慕你的人生。

2. 请以“我和家人的故事”为总题,写一组你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所有家人的故事,然后,念给家人听,请他们给你写评语,让他们感受你的细心、诚心和爱心。

3. 请以“我和校园生活”为总题,写你和同学(同桌、男生、女生、某某)、老师(各科老师)、生活指导员、校园建筑、花草等之间的故事。写好后,挑选最满意的故事,向《初中生世界》投稿。

【相关链接】

这是一篇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谁的文章,中原网资讯频道以《父亲》为题,题下标注作者是李静茹,指导教师是王会财;而《中学语文》2014年第1期中旬刊则以《我步履蹒跚的父亲哟……》为题,刊发了这篇文章,标注的作者是江西省峡江中学高二(4)班赖智祎,推荐教师是杨日红。作者到底是谁,我相信,最后肯定有一个结论,因为抄袭和剽窃总是可耻的。但就这篇文章来说,的确值得同学们认真品读。特别是开家长会这件事,是我们每个同学都曾经历过的,且不止一次地经历,为什么我们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但这还不是蔡老师链接这篇文章的主要动机。蔡老师是这样想的:这是一篇写父亲的文章,假如,我们要求同学们按照故事写作的要求,以“我和父亲的故事”为题,重新写作这样的文章,你们又会有怎样的构思布局呢? 不妨一试。

我步履蹒跚的父亲哟……

家长会悄无声息地来了,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我仍期待着,父亲是否会在我期盼的眼神中到来。

突然想起,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有时间多给你父亲打打电话,他总会念叨你。我想,父亲肯定会来的。

记忆中,和父亲的交谈少之又少,更别说是打电话给他了。

家长们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我趴在窗台上四处环顾着,期盼着父亲的出现。教室里的座位渐渐被家长填满,我的期待的心开始失落。父亲也许不会来了。马上就到了我跟他说的开家长会的时间了,我失望地沿着教室楼梯缓缓而下,四处张望着,抱着最后一丝的期望寻找着父亲的身影。从楼上到楼下,短短的路程里,一张张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从我眼前经过,却始终没有那张我盼着的面孔。

当我失望地转身准备离开教学楼时,一个黑色的背影让我的眼睛定格在那里。那凌乱的掺杂着银色的发丝,陈旧、厚重的棉袄是如此的熟悉,是如此的显眼。

我呆呆地看着他,却仍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父亲。在这秋风还未走远的季节,在这很多家长还穿着单衣的天气里,我不敢相信父亲就已穿上了如此厚重的棉袄,不敢相信父亲硬朗的身体已变得如此弱不禁风。

父亲四处张望着,抬起的脚不知要迈向何方。我大声地唤着父亲,向他奔去。跑至父亲的身旁,不经意间看见父亲衣角的尘埃,我伸手为父亲拍去,却发现父亲的鞋上沾满了泥浆。父亲是刚刚从田里劳作后急忙来学校的! 他甚至连衣服鞋子都没有换。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父亲吗? 我年轻的父亲何时有了白发? 我年轻的父亲怎么会发丝凌乱? 怎么会带着泥浆走入校园? 怎么会穿着如此不谐调,却淡定地接受各种异样的眼光? 我的父亲,我的年轻的父亲,衰老成这样了? 曾经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的父亲哪去了? 那个潇洒高大、仪表堂堂的父亲哪去了? 那个身强体壮、健康硬朗的父亲哪去了? ……高中两年时光已过,我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业上。两年里,我没有问过家里的情况,没有仔细地看过父母一眼,甚至连回家也很少,有时,一个学期就回家一次。我的生活费全是父亲打在我的卡上。

虽然我知道父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除了非常辛苦地打理几亩薄田外,还常在外面给人做些零工,但我没有想到,生活的重压竟使父亲衰老成这样了! 两年的时间流逝得太快,快到让我来不及想象父亲的样子。

我领着父亲走向自己的教室。走在父亲的身侧,衣着光鲜亮丽、朝气蓬勃的我,更显出父亲的苍老。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已走在父亲的前面了,父亲渐渐地落在了我身后。我回头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步履蹒跚地追赶我的脚步,不由得放慢速度,转身挽着气喘吁吁的父亲……

【下讲预告】

8.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 篇八

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啦!

睡饱之后,慢悠悠地起床,打开窗户,让微风轻拂发丝,再不紧不慢地对镜梳洗……

暑假,就该这么惬意!

暑假,可不只是惬意!

暑假,还得有趣,还得丰富,还得精彩……这不,在封面上,已经有个神秘人出现了!他到底是谁?镜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点线索。他是来干什么的?他是一个星探,还是从异次元来邀请女孩和他一起去冒险的?也许,“他”根本就不是“他”,而是“它”……在这个长长的暑假,封面的女孩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请你想象一下封面女孩的暑假故事,然后通过发微信(请关注我们的“作文大师”)、填写评刊表、发电子邮件(邮箱:cxzw63659795@126.com)等方式告诉我们。和全国的小读者一起PK“脑洞”,可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哟!

除了想象,我们也欢迎你通过以上方式给我们讲述另外一种“故事”——在本期的“特别策划”里,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作者为大家介绍家人的职业。通过他们细腻

的描述,你会发现,“三百六十行”的确是“行行出状元”,但也“行行不容易”。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都来之不易。

在阅读完所有的文章后,你也许还会有一点儿改变。也许,你不会再因为天气预报不准确而抱怨气象观测人员,不会再因为医生不苟言笑而觉得他们态度不好,不会再觉得小摊贩斤斤计较,不会再觉得推销员都很“讨厌”……也许,你会想多了解爸爸妈妈一点,想弄明白他们为什么早出晚归,为什么满脸疲惫,为什么没有时间陪你玩……也许,你也想拿起笔,写一写家人职业的故事。

9.写卡通人物故事的作文 篇九

有一天,羊妈妈要出远门了,她不放心把孩子们放在家里,带着也不方便。羊妈妈便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她再三嘱咐小羊们不准出门,羊妈妈走后不久,老狼考克就来到了羊妈妈的家门口,他心想:别人见到我都是把门紧紧的关着的,这门是开着的一定有什么隐藏的机关,我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他马上逃走了。

过了几天,老狼考克又来了,他跑了不久,便想:上次也是这样。于是老狼考克扔了一块石头,只听见“咩咩”的羊叫声。原来没有机关,我要被吓死了。”老狼自言自语道。可怜的小羊就这样一个个被老狼吃进了肚子中。

几天几夜,羊妈妈终于回来了,她发现小羊们全都不见了,便哭了起来,她非常的气愤,就把《三国演义》放进炉子里面里烧掉了,就在这时,猴大叔跑了过来说:“别再难过了,你生搬硬套空城计,第二次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10.写故事梗概的作文 篇十

不能再等了,不能再等了,买辆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100块钱说了。祥子一直想买一辆自己的车,这时他看好了一辆订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期望的车差不多。车铺老板愿意少要一点,祥子哆哆嗦嗦的双手掏出96块钱买下了这辆车。车铺老板一边夸赞这辆车如何如何的好,一边给祥子开了保修单。祥子双手哆嗦的更厉害,揣起保修单,拉起车几乎要哭了。他把车拉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仔细端详,越看越喜欢。有了自己的车,祥子满心欢喜,忽然想起自己今年22岁,净忘了生日是哪一天。从没过过生日的祥子,把今天买新车的日子算成了自己的生日,他打算过个双寿。祥子心想有了车,第一个买卖必须要拉一个穿的体面的人,不能是女的,还要拉到前门,然后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这就是生日了。

自从有了新车,祥子的生活越来越起劲,不用多考虑,因为挣的钱都是自己的。他一边干一边寻思着每天拉几个客人挣点钱,攒着攒着两年三年几年以后就可以开车厂子了。想到这里,祥子越发起劲。车厢那么亮,垫子那么白,喇叭那么响,车也越拉越快。车子似乎和祥子已经有了知觉与感情,他的每一个动作,车都能应和着。祥子的车拉的飞快而平稳,到了目的地他的衣裤都拧出汗来。虽然疲乏,但是他觉得很痛快很骄傲,就像跑了几十里的名马一般。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每天在希望中度过,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不例外。

11.用情感智慧写美丽的语文故事 篇十一

情感智慧是情感和智慧相融的智慧家园。它与人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认知智慧、理解智慧、审美智慧和创造智慧等互为渗透交叉,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说情感智慧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智慧,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的魅力也就无从说起。多年来,在语文的田野上痴情耕作的李卫东老师,正是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智慧谱写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的语文故事的典范。从泰安到北京,从山东到全国,这感动人心的语文故事,以阔大的张力传播着李卫东老师的语文教育精神、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智慧。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语文故事所展现的场景,心在其境便会发现:李卫东老师是语文教学的诗人,他富有诗人的情怀,又富有诗人的底蕴,他开拓的语文教学是诗情的教学,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这种诗情、诗意满注着他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与诚心、勤奋与劳累、才气与灵气,他以全心身的生命投注和追求教学,在语文教学的一线创构着诗的华章;李卫东老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智者,他富有语文的智慧,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在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他都会用语文编织出智慧的锦缎。他的文字是灵动的,他的教学语言是机智的。在他那里,语文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灵性飞扬的世界;在语文的课堂上,无论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他都会以别有创意的教学机智开拓出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扎实有成效的教学创新活动。他建构的语文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有创意和实效性的课堂。应该说,李卫东老师用情感智慧编织的语文故事,实际上是以他的热情执著、勤恳劳作和才气、灵气的生命投注来完成的。

一、突破语文教学的“端点思维”

“端点思维”,就是指思考问题的时候常走极端。李卫东老师认为其突出的表现有二:其一,游移不定,两端滑走,思考问题从不会想到在两端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在这种思维观看来,“极高明而道中庸”那算什么,那叫“没观点”,那是“滑头一个”!其二,以“深刻的片面”自居,不惜“矫枉过正”、“剑走偏锋”,在带来正面冲击力的同时,更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不能突破这种“端点思维”,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这里从“继承”与“发展”、“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使我们看清突破语文教学“端点思维”的必要性。

继承与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态势,是与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大潮流分不开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之纷纷出台是大势所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令我们为之欣喜的。但面对如此态势,关键的是我们的改革者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新”的是否一定有生命力?“旧”的东西是否一定要弃之东海?往往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有不少人偏执一端,或急于去构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教学新体系,或固步自封恪守祖训抱住古董不放。原因就是忘了一个极其明显而又简朴的哲学原理: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发展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继承传统有益东西之基础上的创新。李卫东老师强调,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一篇篇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折射着一定时代历史文化状况的生动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当然不能不考虑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遵循作品产生的规律去实施教学。为文之道讲一个继承发展,教文之道也当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语文教学应从继承中求发展,李卫东老师认为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他说,譬如语感问题,实际上语感的培养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注意涵泳、体味、思索的教学,这也是符合古汉语固有特点的。近几年语感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但也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视古人语感教学为至宗至本,一味强调模糊感知、混沌体验,在教学手段上只强调诵读、背诵的特殊功效;另一种是借助于现代汉语学或西方语言学理论,刻意强调语感的科学训练,在教学手段上注重模式与流程的制定与操作。两种主张各执一端,互不两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大可不必,“新”的与“旧”的该是水火不相容吗?继承与发展不能成为孪生姐妹吗?诚然,现代语文是古代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的结晶,但也不能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一味抹掉。符合当今语文教学实际的“语感教学”,能否在古今、中西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加以构建,值得新时期语感教学研究者深思。

科学与艺术。李卫东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学科又以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有其艺术的灵性,教学中还亟需较强的艺术化。两者在理论上自成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又必须和谐统一。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却往往执其一隅,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近几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孰优孰劣颇有争论。科学主义者注重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确定性,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剖析并规范语文教学,极力突出教学模式的操作;人文主义者则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模糊性,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语文教学,刻意讲究教学艺术的灵活变通与运用。结果是科学主义者陷入机械生硬粗糙的窠臼,人文主义者陷入神秘诡谲的泥淖,都没有把语文教学导入坦途。其实,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二者并不矛盾,语文教学应在确定性与模糊性、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运动中求得发展,没有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就没有艺术的展现,没有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便没有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李卫东老师指出,处理好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首先得正确看待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模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形成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的明显操作性、极强的推广性。在形式上便是极为风行的几步几式教学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大有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架势,对颇有新意、艺术味浓的语文课,动辄就斥之为“花拳绣腿”。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不需什么模式,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一旦形成模式,还会有什么味道呢?语文教学应刻意追求美感,把语文上得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不应有什么可遵循的教学的“格”,视“教学模式”为“清规戒律”。这两种关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观点,正是割裂语文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确定下来,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那不成了自由市场?但语文教学又需要不断突破自己,需要艺术的变通,要把每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共同产生、共同发展。我们需要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但摒弃机械生硬、亦步亦趋的模式化;我们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但不赞成华而不实、奔放不羁的为艺术而艺术。

二、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人们听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听得过瘾。有“味道”是对教学的赞赏和认可,但却又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这“味道”到底指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了语文课的独特味道?李卫东老师认为,要努力在“实”、“活”、“美”三个字上做些文章。一堂熔“实”、“活”、“美”于一炉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一)实

在90年代中期,李卫东老师参加了“第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竞争相当激烈。自然,大家对专家评委的评课思想就极为关注。作为评委之一的钱梦龙老师在大赛期间的一次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评委,我们评什么?就是评你的课中有没有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评教学思想,可谓一语中的,在当时所有的参赛代表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种教学思想又指什么呢?它让李卫东老师记起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几句话:抱着入场看戏的态度,欣赏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眼一板,而忘掉了学生的倾向是不足取的。从听课的角度讲,就应该注意教课的教师怎样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得到益处。意思已经说得相当清楚,听课不是听戏,而是听你这节课学生到底能获得些什么。自然,我们上课的更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教学生学。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只有建立在“教会学生学”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才算是一堂体现了正确教学思想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怎样才能把课教实在呢?李卫东老师认为,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的任务应是既教会学生语言又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就应既有明确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又有审美熏陶的情意领域目标。一堂课有了科学完整而又具体可施的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做到教者心中有底,学者豁然开朗。遗憾的是,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都要介绍一下“新闻提要”,而我们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却压根没有或者至少看不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问题倒不在于目标出示的种种形式,而关键在于师生到底有没有共同努力的方向。试想,一节课听下来,连听课教师都懵懵懂懂,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学生又能获得点什么呢?教学目标是否实在、具体,关系到学生有无实际收获。“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学目标就是“桃子”,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起着定向、激励、调控的重要作用。

(二)活

李卫东老师认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学专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个成功的范例。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应该少走些弯路才是,但不少情况下却是越学越不会教了。是他们的教学思想不对头?显然不是。吕叔湘先生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的讲话中对此有精到的剖析:“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对于这个“活”字,我们不妨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教活”,二是“活教”。把课“教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怎样才算得上“活”呢?刘国正先生在《说“活”》一文中曾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谓“活”,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李卫东老师指出,这就需要教师照顾到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的具体特点来灵活施教。

1.教材处理“活”。教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中介,能否正确把握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材,是课堂能否“活”起来的前提条件。根据文章构思行文的不同特点,灵活安排恰当的教学思路。对于那些结构简明、演绎性较强的文章,可按文章行文的轨迹,自然顺推,处理明快、清晰。有些文章用“中间开花”的教学思路更为有效,即先挖中间,而后顺搭两头。如李卫东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简要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挖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过渡段,引导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之情,以情促读,自然过渡到对百草园一部分的重点讲读,而后顺手搭连“三味书屋”一部分,进行简要分析对比,领悟文章中心。运用“中间开花”的处理办法,这中间须能带动两头以至全篇,且能产生科学高效的课堂结构效应,否则便只是应景的摆设而已。另有一些文章结尾往往是全篇的“最甜处”,即问题的包孕处,教学时不妨单刀直入,拎出结尾,“倒嚼甘蔗”,从尾部教起,如《社戏》等。

2.学生调动“活”。李卫东老师认为,看一堂课上得活不活,关键看学生,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怎样才能使学生活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去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充分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苦与乐,触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与教师进行融洽的配合。李卫东老师强调“语文教学就是从课文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这一来一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教归教、学归学,学生走马观花、一无所获。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语文融入生活,让学生带着一份心情,带着一种兴致去体味语言、顿悟人生,这个“来回”才会充满无穷乐趣。如教学《枣核》,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远离家乡的滋味和感受,以及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话匣子就会被打开,课堂就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流动发展。

(三)美

李卫东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是美的。无论是“味如稻粱”、“味如肴馔”,还是“味如醯醢”,都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感受到美的味道。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罗丹在其《遗嘱》中也说:“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李卫东老师也强调,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审美趣味的人,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挖掘一切美的因素,和学生一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1.体态美。首先是表情要美。李卫东老师说,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地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诉说一个个或悲壮或幽怨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教学《最后一次讲演》,表情自然慷慨悲愤,似剑拔出鞘;教学《春》,表情自然就是欣喜欢悦,如行云流水。单单一节课之内,教师的表情亦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变化。表情不只挂在脸上,更重要的是刻在心上。其次是手势要美。结合课文的讲析,恰当地配以手势,会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听潮》中“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不妨跟学生们一块用手势模拟一下“沉吟”、“拂”、“飘”的情状,学生既兴奋又乐意投入,其理解的深度要比教师大讲特讲好得多。《孔乙己》中“罩”、“排”、“摸”等动词写得生动贴切,怎么个贴切法,不妨让学生用手势做一下,在师生模拟、体味的过程中,课堂会渐入佳境。

2.语言美。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李卫东老师强调,语文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抓好导入语和高潮渲染语的精心设计。前者意在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后者则是针对教学重点的重锤敲打,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学语言美的魅力更体现在课堂随机的“碎语”、“插入语”和“即时评点语”上,这是一种更为鲜活的语言美,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是教师深厚语言积淀的体现。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是列举做饭、烧水之类,针对此魏老师风趣地说:“咱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学生会心一笑,课堂深入发展。另外,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把握住“度”。导入语应简洁明快,不宜拖沓冗长,也不宜突兀生硬,否则课堂一开始便会冷场。煽情性语言不宜过深而变成教师的个人演讲,这正如煽炉子,如用力过度,炉火就会熄灭。课堂随机语,不宜刻意追求幽默风趣,否则只能变成噱头,事与愿违。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以文字、图表、图画等手段体现教者的教路和学者的思路。李卫东老师认为,因板书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所以板书设计应有一种雕塑美,给学生以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无论是文字式板书还是图形式板书,都应力求简洁、直观、形象、新颖。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应只是映入学生的眼中,更要写在学生心上,使其铭记不忘。板书设计不宜一味求全求细,否则就会为板书而板书,课堂上师问生答、师写生记,忙忙碌碌、按图索骥,全是为了那几个字忙活,毫无实用价值和美感可言。事实也证明,板书设计不合理,就往往制约着教与学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成了“满堂灌”或“满堂问”的祸根所在。

4.美读。李卫东老师认为,美读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极有裨益。美读指导中,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的整齐划一,而要把着力点放到怎样通过朗读过程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比如李卫东老师在执教《七根火柴》时,启发学生想象无名战士数火柴时的神情姿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出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其中一学生的朗读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我基本上同意刚才同学的读法。但这几个数字的读法应有所变化,不是一味的低缓。我想无名战士读‘一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语气应稍强,露出喜悦;读‘二时伤口可能隐隐作痛,语调应稍微低重一些;而读‘三时伤口可能发作得厉害,但他强忍住伤痛,声音从牙缝中硬硬挤出……”当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完后,我们的眼睛里已噙满泪花,教室里出奇的静。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压根没想到这位学生想象得如此丰富,几个枯燥的数字,竟被她读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美读,让学生读出了文章的意蕴,读出了文章的味道。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何尝不如此?李卫东老师的基本思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活”、“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包涵、和谐一体的。把课上实、上活、上美,即可谓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来。

上一篇:读春絮语散文下一篇:现代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