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2024-08-11

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精选8篇)

1.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一

德英两国农机化发展经验及趋势

2007年11月11日至21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率团赴德国、英国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考察。考察团一行9人在德国期间,参观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Hannover Agritechnica),考察了德国、英国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和农场。

一、德英两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一)德国

为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和农场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德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法律,对农用柴油实行23%~50%的价格补贴;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20 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农业生产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平均每千公顷农用拖拉机的数量在欧洲排名第一。

德国鼓励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农机环”。这是由农民自愿参加,在组织内部会员可调剂使用农业机械。政府对这类组织给予三个方面的扶持:一是对农民合作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待遇;二是对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如电脑设备等;三是培训合作组织负责人,提高他们的组织服务能力。农机合作组织促进了德国农户合作共用、租赁使用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为农业机械技术不断进步创造了条件。

德国还重视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的作用。德国农业协会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DLG)是一个行政上、财政上相对独立的非赢利性农业机构,在全世界有超过18,500名会员。该协会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有关农业(包括农业机械)方面的展览,如每两年一次在汉诺威市举办的Agritechnica国际农机展,Eurotier国际畜牧展;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测试,包括农业机械、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技术测试。DLG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收割机全智能检测设备,检测合格并贴上DLG认证标识的农机在欧洲市场都可通行;三是举办有关农业方面的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例如施药技术、生物能源等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

(二)英国

为发展现代农业,英国政府重视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英国政府多次颁布农业法令,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对农场主购置农机进行补贴。英国 1960年《园艺法》和1964年《农场和园艺发展法》规定,对园艺农场进行的土地改良、建筑和购置机器设备,给以15%~25%的补助。二是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197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农场资本补贴计划”规定,在农场建造干燥和贮藏农产品设施或存放农机设备的仓库,在得到政府批准后可得到20%的补贴,修筑公路和便道可获得25%的补贴。三是对农场主购买大型农机具提供低息贷款。由农业抵押公司和农业信贷公司接受土地或房屋为抵押,对农场主购买农机或改良农民等提供低息贷款。四是对农机作业用燃油采取优惠措施。英国农用柴油均为加入红色颜料的“红油”,由政府对“红油”进行补贴,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1969年英国主要作物(谷物、土豆、甜菜)以及牧草的收获、加工、运输已全部机械化。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德英两国农机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主要举措

2006年全球农机制造企业年产值为470亿欧元,欧盟份额最高,约占42%,北美次之,约占30%。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均为欧盟重要的农机制造国家。考察团走访了德国、英国四家农机企业,分别是:

1、德国的克拉斯(CLAAS)公司,产值排名世界农机企业第四,擅长生产谷物、牧草收获机械和农用车辆,素有“收获专家”之称;

2、德国的格力莫(GRIMME)公司,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甜菜生产机械制造商;

3、德国的赛迈道依茨(SAME DEUTZ-FAHR)公司,世界最早发动机生产企业,著名的拖拉机制造商;

4、英国的凯斯纽荷兰(CASE NEW HORLLAND)公司生产基地,产值排名世界农机企业第三,是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

通过考察上述世界著名农机企业,考察团了解到当前农机制造业在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技术创新。德国农机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产品研发费用。克拉斯公司每年用于研发费用就达1亿欧元,约占销售额的5%。凯斯纽荷兰公司将许多用于汽车的高端技术移植到到拉机上,智能化程度很高。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新一代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应对世界能源危机。

二是注重质量管理。德国、英国农机企业十分重视农机产品质量。克拉斯公司拥有4条先进的生产线,生产线上每一道工序,都录入装配工人的信息,实现了质量可追溯。在生产厂区设有质量检测中心,每天随机抽取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检验和打分评测,公开检测结果,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和处罚。凯斯纽荷兰公司对产品质量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各个环节层层检测把关,一台拖拉机出厂前的检验项目达100多项。

三是注重售后服务。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拖拉机等大型农机设备都实行定单式生产,在装配线上就能知道该产品的销售地。因此克拉斯、格力莫等公司都为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档案,做好售后跟踪服务,建立了现代化的零配件仓库。赛迈道依茨公司在德国的Lauingen建立面向全球服务的零配件供应中心,每天都有货柜车将零配件发往各地,24小时之内送达欧洲各地。

四是注重人员培训。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农机上的广泛应用,驾驶操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农机设备效能的发挥。所参观的4家农机企业非常重视对经销商和用户的技术培训,每家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心。凯斯纽荷兰公司在英国Basildon的技术服务中心每年可培训4000人次,每次免费培训三天,内容涉及产品结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等内容。

五是注重国际协作。这几家农机企业都是跨国集团公司,通过兼并小企业等手段来配置资源,开展国际化的生产大协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克拉斯公司在德国厂区生产小麦、玉米收割机,在法国分厂生产牧草打包机,在匈牙利分厂生产割刀等零部件,在印度分厂生产水稻收割机,克拉斯公司还为其他汽车、农机企业生产模具和零配件。据介绍,克拉斯公司的收割机60%部件自产,40%部件外包生产。凯斯纽荷兰公司在英国、美国、巴西都有分厂,在英国工厂生产的拖拉机65%销往西欧,在5公里长的流水线上每天有600吨的各种零件被装配成拖拉机运往世界各国。凯斯纽荷兰公司还在上海和哈尔滨也建立了合资企业,把目标瞄准了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三、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呈现出世界农机的发展趋势

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Agritechnica)始于1986年,是由德国农业协会(DLG)举办的专业化、国际化农业机械展览,每两年一次在德国汉诺威召开,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机展。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已成为内容覆盖世界农机全行业的风向标和发布最新农业技术和发展成果的信息平台。这次展会呈现出了未来农机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

一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大功率、多功能方向发展。很多参展企业的拖拉机功率从原来的60多马力发展到现在的150多马力以上,拖拉机的配套农具的工作幅宽也相应加大,机组速度普遍提高。德国克拉斯公司新推出的四轮多功能拖拉机XERION3800的功率达到379马力,最大的谷物收割机LEXION600每小时收获120吨。为适应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许多农机企业开发出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的大型复式作业机具,还有兼顾气吸式精密播种等高性能作业机具的要求,将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进行联合作业。

二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为适应精准农业的要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普遍采用了GPS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精确地指导农场主进行耕种、施肥、收获和植保用药,从而得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三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向发展。许多厂家都生产出了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如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的深松灭茬圆盘犁、有利于节约化学药剂的精密喷雾植保机械、有利于节水的喷灌机械、节约种子的精密播种机等。有关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是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德国LEMKEN公司展出的铧式犁全部是液压旋转双向犁,可以往返作业,既减少了空运转时间,又节约了油料。为适应当前石油短缺的局面,许多农机企业开始关注新能源,德国的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混合的发动机,英国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决定从明年起生产的拖拉机全部装配新型的生物柴油发动机。

四、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机工业和扶持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和措施,对于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41%,总体上相当于欧洲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特别是在农机装备结构上还呈现出“三多三少”的落后局面。可以说,我国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需要从农机的科研开发、加工制造、推广应用等诸环节予以扶持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对农业机械化采取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优惠等扶持措施,是德、英等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和政策实施范围。加强机耕道、机库棚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提供低门槛的信贷支持,采取贴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购买先进适用可靠的高性能机具。从英国的实践来看,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我国应研究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壮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免征拖拉机养路费。对从事及组织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的作业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二)大力振兴农机制造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农机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欧美日韩相比,我国农机制造业还缺乏国际化的领军企业,整体上还呈现经营规模小、企业结构散乱、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进一步优化农机制造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农机产品生产和流通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机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和培育大型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工业龙头企业,构建一批具有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大而强、小而专的行业结构。

(三)积极推动农机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将农机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加快实现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农机化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推进农业机械生产、教学、科研、推广部门科技资源整合,建设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对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组织联

合攻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对研发生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机新产品的企业予以专项扶持。为鼓励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建议设立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奖,每年对取得重大农机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加强农机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开放共赢的道路。

从汉诺威国际农机展上看,欧洲的很多农机制造企业都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十分重视消费需求持续上升的中国农机市场。迪尔、纽荷兰、洋马等各大跨国农机企业纷纷在国内合资合作生产农业机械,联合建设机械化示范农场,农机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国正逐步向世界农机的生产、消费大国迈进。要积极应对农机生产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扶持民族农机企业的发展。发挥我国农机制造业相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制造能力优势,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价格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发挥劳动力资本相对便宜优势,吸引外资企业到中国生产高端产品。利用好两个市场、发挥好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重视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关键农机零配件的引进和协作生产,不断提升我国农机科研和制造水平。要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检测工作,与国外农机检测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信息共享、许可互认。以汉诺威国际农机展等农机展会为交流平台,引导和鼓励国内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间的农机展销和技术交流,促进我国农机制造业和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2.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二

1 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十几年来, 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了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这一切都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可以说, 农机化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机化发展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 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制约了农机化的快速高效发展。总结起来,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农机服务组织机构较少

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讲, 农业生产机械是一个新事物, 而这个新事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是农民自己无法解决的, 这就需要有一些相应的农机服务组织机构来帮助农民解决农机问题, 保证农机的顺利应用与推广。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实现较好的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 有关农机服务的组织机构非常少, 包括在农机的销售、维修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完全做到高效服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1.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大多数地区在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时, 所使用的自动化大中型机械非常少, 大都是采用人工操作的小型机械来辅助传统农业生产, 并且机械的主机和其相关的配套机具并不协调, 很多机具的只具备单一的功能, 很难充分发挥机械的生产优越性。农业机械装备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农机的工作范围, 不利于全面实现农机化发展。

1.3 土地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自我国采取责任田的家庭承包制之后, 土地的经营就较为分散。而分散的土地经营现状极大的制约了大型机械的使用范围, 即机械的大面积作业很难开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大型机械的应用范围有限, 其研发与应用自然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使得发展迟缓。

1.4 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

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 建立起健全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能够极大的解决农村消息封闭、滞后以及分散等问题, 促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机械能够快速得到宣传推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再加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等因素而造成的。

1.5 农机市场产品质量较差, 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由于关于农机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因而一些商家钻法律政策的空子, 在农机市场上以次充好, 销售一些科技含量较低, 机械性能质量较差的农机产品, 而农民一般都有贪图便宜的心理, 且并无维权意识, 因而在购买了低质量农机产品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就会对农机失去信心。而农村中对农机有全面了解的专业技术人才则严重缺乏, 这也是影响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

2.1 拓宽农机服务领域,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

农机服务应有纵向领域向横向联合发展, 逐步走运作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培育扶持农机合作组织、经营组织, 由简单的农田作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跨区机收等项目上发展。上级农机系统应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有关农机维修网点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逐步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2.2 加大农机化的投入,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继续坚持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 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 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继续争取县、乡级财政部门安排农机化专项补助资金, 制订购机扶持政策调动基层对农机化投入的积极性, 特别要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不同类型的农机化发展典型, 带动农机化快速发展。

2.3 适应需求, 加强推广工作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 我们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机具, 稳定和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推广示范制度。对新型、适用、经济的农机具技术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对农机产品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进行考核;选择适宜的机具、地点进行示范;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热爱本职工作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 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农机推广工作健康、良性、有序地发展。

2.4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网络的建设要以市场和农户为中心, 以县市信息网络为服务平台, 及时将国内外的新机具、新技术、区域内的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介绍给广大农民, 实现当地跨区资源作业项目信息的共享, 提高作业的效率。

2.5 加强农机化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科技创新

现有的农机从业人员, 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以及资金上存在的不足, 致使许多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适用的机械不能及时投入到生产当中。要争取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械化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应利用农机技术人才优势, 建立农机具生产、销售、培训、维修保养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进而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并抓好示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辐射引导作用。试验示范是农机化发展的前奏曲, 也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抓好示范基地建设, 能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有的蔬菜果园基地、茶叶基地、药材基地、制种基地等各产业基地中至少选择一个有规模、有影响的基地作为农机配套示范点来进行重点扶持、建设, 充分发挥基地辐射引导作用, 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逐步扩大到大面积地推广成熟的技术和机具。帮助和引导农民选择成熟的农业技术装备。通过示范, 让农民感受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带来的优势, 让他们放心地买, 大胆地用。

结束语

总之, 农机化发展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也是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下时代的必然发展产物。而针对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 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摘要: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也标志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是增大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但从目前我国的农村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这些问题给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通过分析当前农机化的发展问题, 来探讨加强农机化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怀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 2006 (2) .[1]何怀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 2006 (2) .

3.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53-1

1 哈尔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到2013年底,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85%以上,构建了以哈南为重点,围绕哈南、松北、宾县宾西、依兰农垦4个农机装备产业园,以及哈尔滨拖拉机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福田北大荒、东金戈梅利等11个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大项目建设,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8亿元。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0个,共完成旋耕、翻地、起垄等整地作业0.7万多公顷,插秧2000公顷,播种400公顷,收割2300公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合作社在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由于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哈尔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组织形式

2.1 以村集体为依托,农机大户a带机入股的合作社

机械所有权归机手个人,合作社对机械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统一收费标准,实行单机核算,多劳多得,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公积金。有的农机合作社是以村委会为依托、全村农民入股,合作社以服务本村农业生产为主,辐射周边村庄,积极为机手跑市场、抓订单、组织跨区作业。

2.2 以专业户共同出资、财产共同拥有式的合作社

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核算,利益按投资比例共同分配。

2.3 与承包流转土地经营相结合的合作社

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承包经营土地,达到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农机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2.4 由农机经营户或中介服务组织组建的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以市场信息为纽带,统一向各农机户发布作业信息,统一调配作业机械,扩大作业内容和作业面积。

3 哈尔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问题制约

大部分农机合作社都是以自有机械入社,近年来开展作业的收入主要用在新机械的购置上。尽管购机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仍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一些大型高性能机械,由于价格太高,补贴资金有限,机手只能是“望机兴叹”。

3.2 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差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尚属少数,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参考,处于边摸索经验边开展工作阶段,由于社员分散经营,合作社自身发展资金积累较困难,发展壮大面临压力。

3.3 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

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机械,技术掌握不够全面,不适应农机合作社大发展、快发展的要求。

3.4 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突出

耕地不连片,极大地影响了农机标准化的实施和大型农业机械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作业成本增加,严重制约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3.5 基础设施薄弱

设施建设上,机具发展速度较快,场库棚建设速度较慢。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推动下,合作社购置机具投资多,作业道路、场库棚建设缓慢。

4 哈尔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4.1 注重质量,科学指导农机合作社工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质量,不能为了数量上的发展而发展,盲目贪多,搞合作社大跃进,而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地加以引导与扶持,保证合作社的建设质量,这样才能保持合作社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保护好调动好广大农民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

4.2 加强管理,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要在“管”字上下功夫。农机合作社的管理运行必须像其他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一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要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履行经济管理、效益返还等制度,同时抓好合作社成员素质提升,让农机手懂技术会保养,有较高的农机田间操作技术。在保证社员得到最大效益的基础上,自身得到巩固和发展,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之路。

4.3 增强素质,培育懂管理会经营的领路人

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者多数是农村人才,普遍熟悉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机等情况,有一定的农业或农机经营管理能力,有较广的行政和社会关系以及较高的威望,有依靠农机资源致富的热情和良好的奉献精神。但要想合作社有大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素质,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提升其管理水平,这也是关系到加入合作社的群体能否获取更多利益的大事。

4.4 诚信经营,农机服务也要有品牌意识

农机合作社要实行“几统一”经营服务模式,如统一调机使用、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收费分配、统一技术指导。农机合作社要像正规经营的企业一样,以优良的产品、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信誉,赢得农民市场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杨春君.加快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的探讨[J].现代农业装备, 2009,(12).

[2] 王兴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4).

[3] 李常广,王宝尧.沈阳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12).

4.当前我国肉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四

当前,中国肉牛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牛业经济自身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广大农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养牛逐渐脱耕退役。二是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经济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业,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特性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四是养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村容整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养牛业成为重要的重新规划对象,也是重要发展的产业。

我国肉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

2.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

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

4.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加之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优质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

5.牛肉供应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中低档牛肉产品居多,高档牛肉所占比率不足5%,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6.肉牛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对策

加大投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保护基础母牛 的政策措施,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行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对地方牛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加速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主产区应根据各地方黄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实施,对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 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提高。

向奶牛要牛肉,推动奶公犊牛育肥以扩大牛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牛肉的60%来源于淘汰奶牛和奶公犊牛,而来自专门肉牛的牛肉只占40%,利用奶公犊牛育肥生产小白牛肉已经成为增加国际市场牛肉 来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奶牛生产过程中,奶公犊牛除极少数用做培育种公牛外,大多被直接宰杀流入牛肉市场。由于刚出生的犊牛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 的部分尚未发育,只能当普通牛肉售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收益极低。而同时我国肉牛市场却面临牛源短缺、优质牛肉供应不足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奶公犊牛利用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向奶牛要牛肉,一方面能为每年约350万头的奶公犊牛找到出路,节约了奶牛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增加我国 牛肉产量,特别是提高高档牛肉的产量,实现奶牛业和肉牛业的有效结合。

加强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养殖方式转变,鼓励规模养殖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用于养殖架子牛和空怀母牛是降低养殖成本、发展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基本途径。规模化养殖,可以突破传统的养牛一条街、养牛专业村、养牛小区的模式,作到集约化养殖。给现代农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突出表现在:破解了农村牧区加快发展肉牛业的难题,在农村牧区总体规划上,在村屯规划总体安排之外,在土地规划中利用荒山、荒坡、废弃地安排规模化生产。

2便于防疫,使牛的防疫工作按要求进行,粪便等废弃物得到综合治理,避免了疫病发生和传播。便于先进饲养技术推广。可以根据定量成批量生产出优质育肥牛。

5便于进行典型示范,拉动整体肉牛业科学饲养水平。

6有利于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一些大型项目的试验和推广,作到肉牛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 技术的推广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屠宰加工、质量监测与溯源等肉牛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肉 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根据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 攻关,并将相关技术组装成套,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迅速加以推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的启动运行以及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会有力 地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五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2.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测平台和与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组成的天基遥感探测系统。卫星的遥感仪器向卫星探测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测量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3.2空基观测系统

传感器在地球表面以上、中层大气以下,并以飞机、漂浮气球及系留气球、火箭为观测平台的称空基遥感探测系统,以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观测对象。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规范和常规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高空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00km;加快国内商业航空器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建设,开展航空器气象资料下传(AMDAR)的业务应用工作,开发气象火箭下投探空仪系统,建立火箭探测试验、开发和应用系统。3.3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气象观测是以地面为传感器设置平台,以整个大气圈和相关圈层为观测对象,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性观测系统,既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气候系统观测的主要部分,是气象观测真实性检验和天基遥感探测校准的基础。地基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3.3.1地面常规观测系统

全部建成测量准确度高、运行可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整站网布局,完善“三站四网”,形成260个左右的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约900个,二级站含约1500个)、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建设城市天气监测站网、高速公路监测网及气象资料空白区(沙漠、高原、深山、海洋、滩涂、冰川等)的无人自动气象站网,使地面常规观测系统中的基本地面天气站网密度不超过150 km,重点地区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密度达到10~15 km,形成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高、时效性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2010年前建成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全国天气雷达网, 2020年建成包括双线偏振和相控阵在内的天气雷达网,开展雷达综合探测业务。积极推进激光雷达的业务化应用,发展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3.3.2地基高空观测系统

6.农机合作社发展趋势的探究 篇六

摘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机户为了更好的拓展农机服务功能和领域而自愿组成的专业化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解决了单个农户规模小、资金少、作业困难及风险大等诸多问题,促进了望江县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了潜山县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的的提高。

关键词:望江县:农机合作社:问题及建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承包土地也由各家各户分散经营逐渐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农业机械化是成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该县正处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望江县农机现状

2.1 农业机械总量增长快。截止目前,该县各种拖拉机1031台(80马力以上),联合收割机870台,尤其是水稻插秧机达549台,各类农业机械的增加,机械结构的优化,为该县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县机耕、机播、机收地面积分别完成134万亩、70万亩、120万亩、秸秆还田75万亩。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2%。农机专业化综合作业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县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3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各类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大户总数达80余个,其中农机化技术服务公司1个,各级农机专业协会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9个,其中,省级示范社7家,合作社种植面积达70万亩。农机合作组织的壮大,服务领域的拓展及服?漳芰Φ奶嵘?,确保了该县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的途径。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额有待提高。作业机械分布不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多功能作业机械少,油菜种植机械化发展较慢,水稻机插秧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依然存在。

3.2 农机化服务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虽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较快,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带动作用不强,不能大规模生产作业。

3.3 县、乡配套服务组织落后。该县各农乡镇农机站所普遍存在办公条件差,各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落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下农机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机大户具有大量农机具进行服务、或公司企业对土地流转进行开发,管理、技术、服务的水平很难提高。

3.4 工作经费不足。近年来,农机工作职能有所转变,各项购机补贴逐年增加,而与之配套的经费不足,在新的农机技术的引进、推广培训中无法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3.5 融资困难。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机化作业的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开展跨区作业服务,但一些机械虽然用途较广,价格也比较昂贵,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自己仍需要花很大财力,而这些机械又是合作社必备的,银行贷款和社员的股金投入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采取的措施

4.1 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电视广播、网络、发放技术宣传页等诸多方式,结合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之际广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及机械插秧技术。通过宣传,让机械插秧技术家喻户晓,送到乡村院落、田间地头,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水稻机插秧技术能够全面的了解。定期邀请专家对机手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农机技术人员都要能成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行家里手。通过理论课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让农民对机械插秧技术能听懂、学会、用好。

4.2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只有整合农机农艺农技技术力量,协调部门合作,才能把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严格按照各种作物生产技术规范,对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进行跟踪指导,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操作技术。开展简易育秧和机械插秧、除草收割等技术的研究。同时做好机械零配件的供应,以及故障维修等工作,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促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4.3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上级项目资金,确保每个基层农机站都建立了一个以上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提高了农民对水稻育苗插秧机械化技术认可及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应用。

4.4 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机制。结合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由分散经营到集中连片集约生产,作为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插秧机经营户、农机大户组建机械化育插秧合作社或作业队,开展规模化育秧、商品化供秧和机械化插秧。几点建议

5.1 完善农机合作社各项机制。严格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集体的权力和社员的利益不受侵害。

7.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七

中坪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县东北部, 总面积127.71万亩, 其中田12500亩, 土12000亩, 辖17个行政村, 165个村民小组, 1个居委会, 人口321500。到目前, 全镇已拥有3479台 (辆) 其中小型拖拉机和变形拖拉机86台, 耕整机53台, 小型农业机具3340台, 农机修理点14个, 零配件供应点6个, 小型农机具销售网点4个, 农副产品加工实现机械化。

二、制约中坪镇农业机械发展的原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本镇165个村民小组, 没有一条机耕路, 其中通村公路都较差,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严重制约我镇农业机械化发展。

2.贫困人口较多, 人民人均收入较低, 一次性投入过大的农机具, 农民购买能力低。加上修理网点不健全, 特别是近来销售的新型农业机械出现问题后, 修理人员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对新机具修理难以保证。尽管农机部门要求参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经销商企业售后服务承诺, 但经销商没有备足相应的配件, 要从厂家进货。误了农时事情时有发生, 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3.乡镇机构体制不畅。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管。

三、加强中坪镇农机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开展好农机补贴工作, 把政策原本地交给农民, 把实惠交给农民, 执行政策不走样, 不变调。

2.整合本镇农业机械资源, 加强本镇基础设施建设, 让农机具发挥应有的效益, 加强农机修理网点建设, 解决农机户修理不便的后顾之忧。

3.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 通过示范与宣传教育。做给农民看, 引导农民干, 增强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 引导他们将农机化新技术应用农业实践中, 让广大边缘山区农民了解农机, 支持农机。

4.强化农机安全建设, 把农机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农机人员, 希望能专职专用。

8.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 篇八

发达国家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现状

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不但拥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而且还形成了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早在本世纪40年代,美国就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近年来美国开始致力于在谷物播种机、喷雾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与装备上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来进行监控作业等高新生产技术,并向着农业机械与装备的精准化方向发展。

日本目前的田间作业从耕田、播种到收获等均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其饲养业也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集约化。尤其是由于日本的日光温室非常发达,蔬菜、花卉、真菌等均广泛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因而其室内作业的小型机械也非常齐全。日本农业机械近年来为适应经营规模扩大的需要,很注意发展大型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同时注重发展适用于小规模经营和老年农民和妇女操作的小型农业机械。

西欧国家的农业大多数是以旱作物为主,其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各项生产环节均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甚至一些农业机械与装备还安装了GPS系统来进行更为精确的农业作业。近年来西欧国家为了适应机械化的收获作业,在葡萄、梨、苹果等作物的种植方面,着力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控制作物的结构和形状,以求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欧美农机产品制作精良,机、电、液有效结合;农机企业不断兼并重组,跨国公司越做越大;产品的大型化、智能化依然是欧美农机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欧美农机市场日趋饱和,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拓展。

总体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现代农机装备正向着大型、高效、智能化和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适应大农场需求,拖拉机功率继续提高,大型农机实现计算机控制、自动换挡、无级变速,噪声降低,操作舒适简便。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比如菲律宾、印度、泰国、智利、巴西等国家,也在大力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积极采用拖拉机等配套农业机械与装备来进行各项农业的作业。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发展也极不平衡。

我国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趋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从增补旧式农具和制造推广新式农具起步的。

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机械、畜牧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以及可再生能源装备等7个门类。其中,种植业机械仍是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重点产品。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确立了农机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我国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主要农机产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实现产销39.2万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高于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联合收割机年产销量达到15.8万台,产量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通过“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等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不断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范围,并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机械制造业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同时随着科研、生产、开发体系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稳步保持快速发展态。

从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10年,全行业实现出口65.6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整个“十一五”期间,农机产品累计完成出口252.23亿美元,进口70.6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81.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9.6%。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德国、越南、印尼、印度、尼日利亚等。出口数量较多的产品为拖拉机、牵引车,农产品加工机械,联合收割机,运输车,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等。

虽然中国农机总量快速发展,但巨大的人口基数仍使中国农机人均保有量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综合机械化水平仅约48%,并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小型机械较多而大中型机械较少、动力机械较多而配套机械较少、机耕机械化水平显著高于机播和机收、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普遍高于经济作物、丘陵地带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工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新技术和新设备又难以得到很好的推广,造成了农机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二五”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农机年产值(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农机行业将力争“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行业将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

1.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

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棉安全目标,继续提升动力机械和小麦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突破水稻和玉米生产所需的栽植、收获装备的瓶颈,开发纤维类、块茎类、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所需关键装备,形成主要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用成套装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有效保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

2.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装备

以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储运机械、新型节水装备等为重点,加强耕地、水、肥、药、种等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装备

大力发展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装备,提高畜牧机械水平,特别是发展牧草饲料的收、捆和运输装备,提高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和产能。

4.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

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及现代物流成套设备,突破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供应链产业装备瓶颈;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机械,集成开发农产品在线检测控制设备,构建保证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5.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节水装备、农林飞机等系统控制水平和智能水平,以提高其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等。

上一篇:智慧的轻舟议论文下一篇:社区戒毒工作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