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精选8篇)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县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提出以下
实施意见:
一、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和城镇发展较快,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而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具体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差距大,“三农”问题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农村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因此,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盐津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
“生产发展”主要是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使农村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
“生活宽裕”主要是要求搞好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享受到殷实生活的氛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乡风文明”主要是要求抓好精神文明方面的创建活动,树立新风、除掉旧习,使农村形成学科学、用科学、文明、诚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氛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
“村容整洁”主要是要求抓好农村住宅、道路、饮水、生态、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改善,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生活方式,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使农村农民尽可能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管理民主”主要是要求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享受到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发展为根本,广大农民经济持续增收为目的,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目标;树立农村现代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为灵魂;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和美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为力量。采取组织发动、政策引动、产业拉动、基础设施促动、城镇带动、新风鼓动、民主推动、社会各界联动的方式,用科学规划、分批进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化工基地县、关隘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围绕“建设新型农村、推进工业进程、增强三产活力、夯实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盐津”的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末期建成县级22个、乡级20个各具特色、规格较高的新农村示范点,建成“三村一体”自然村30—50个,使全县所有村组都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带动下有所促动。
具体任务是:在大力推广科技种粮,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新型的生产关系,分批做强做大做优“三大主导产业”,即:以茶、桑、竹、果、菜为主的林果业、以乌鸡、猪、牛、渔为主的畜牧业和劳动力转移输出,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紧紧围绕“三大培育,五个着眼”为主要内容,抓实“五通十建三清理”工程,加强“三组建设”,逐步建立“五保体系”,培育“六有农民”,努力使一批自然村达到“十个一”和“七化”标准。有计
2.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二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 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 到城市带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群众的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无不体现在“三盼”上:
一盼, 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和尽快落实。农村条件千差万别, 建设内容面宽量大, 任务十分繁重, 而农村建设规划却相对滞后。如果不注重科学合理的规划, 极大浪费资源, 容易挫伤积极性。
二盼, 新农村建设实施范围惠及全民。农民强烈希望新农村建设不要只注重要道沿线或城镇郊区, 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位置更边远、条件更艰苦和群众更贫困的地区;惠民政策平等贯彻和医疗教育资源合理共享, 特别是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合理布置是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盼, 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和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群众盼望在农村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 以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 是百姓过日子的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当地政府,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立足长远”的原则, 做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山东省政府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来看, 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结合, 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立足长远, 量力而行, 因村制宜”的原则对各乡镇进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区别对待, 分类指导”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做到:新农村建设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冒进。
2) 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支持重点,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 没有产业作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就会得“软骨病”, 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农业生产, 与以工带农———从农业支持工业, 到工业反哺农业;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同时, 要加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 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3)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精神面貌, 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 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应该注意到, 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
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发展农村旅游, 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 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 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 且符合市场规律, 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发展农村旅游, 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 在现实的教育下, 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发展农村旅游, 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 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 实现思想转变, 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各地正在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有些规划要做到切实际、科学规划。1) 不要超高标准规划, 忽视农民生产与城市居民生活存在的重大区别, 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 盲目规划建设楼房村;这种高标准建设极容易形成新的农村债务。2) 不能单纯用“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同时,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形成的投资缺口也无法弥补。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仍未充分体现。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置身其中, 存在“等、靠、要”思想, 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国家和政府多给钱、多包办, 这一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更显突出。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方针, 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对发展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履行好法律赋予质监部门的职责, 认真处理好执法、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已成为当前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面临着的一项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区域,监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丽丽.关于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袁平.对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三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施“构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发展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现实选择,对实现新乡在中原城市群中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十一五”时期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一并推进,构筑农村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的载体,逐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聚集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六新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建设新生活;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养新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以乡村整治改造为抓手,塑造新风貌;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
二、指导原则
——突出生产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之中,通盘谋划全市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空间布局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以规划引领建设。遵循发展规律,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相结合,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分割和政策壁垒,整合使用城乡资源,发挥强大的体制政策和资源合力,使更多的农民感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
——试点示范,分类指导。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着力规划建设一批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要依据客观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三、主要任务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科学谋划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和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养殖带和环城近郊奶源基地、沿黄绿色养殖带、京广铁路沿线优质生猪和畜禽养殖带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太行山前林果带和各类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依托省农科院(原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新乡农业科技推广园区。2010年,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60个,各类养殖小区达到50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环保电池、化纤纺织、食品加工、林浆造纸、汽车配件、机械装备、新型建材、医用卫材等县域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快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外部增收渠道。2010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积极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建设新乡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原阳大米、辉县药材、封丘金银花等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它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规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2007年实现村村有便民超市,2010年建成20个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城乡对接和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着力办好“四件实事”: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近100万人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提高沼气入户率。建设“九大惠民设施”:每个县(市)建立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一个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中心)、一个文化大院、一个便民超市、一个卫生室、一个党员远程教育室、一个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一个通信“三通”(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工程。对于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37个产业聚集区以及规划的中心村,要在落实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整合政府资源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完善道路、电力、信息、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功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层次,促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聚集。加强村庄环
境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四清五改一建”(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清广告,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工程为切入点,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逐步实现“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同时,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把“城中村”直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2007年全面完成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2010年高标准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60%的村达到村庄整治标准,7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60%。
3、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接受现代文明,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对接收本地农村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给予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灾民救助体系,加快乡村养老院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范围,2010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的山区独散居户3600户1.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
5、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一体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强化水源保护,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搞好重点河道水污染处理,保证城乡用水安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活
环境。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乡,着力打造延津林业产业化县和沿黄生态林带、黄河故道生态林带、太行山生态林带及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
四、主要措施
1、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要按照“规划中心村,抓好示范村,控制一般村”的建设思路和“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主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以及“集体统一建、群众自己建、招商开发建”的建设方式,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工作。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当前要着力编制好新农村建设 “三个规划”: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都市区建设规划相衔接,以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科学规划,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依据最终实现城市化,确定长期保留的中心村,形成“中心城市新乡市—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架构。同时要科学确定其功能定位,编制好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详规。没有纳入城乡一体规划的村,也要明确控制性建设意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住宅社区规划。按照农村住宅社区的要求和适应小康社会生活的标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进行村庄住宅社区的规划,包括上下水、垃圾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问题,防止农村无序盖房,乱占耕地。凡没有进行村镇规划的村一律冻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和执法体系,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市要规划到镇,县要规划到村,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覆盖农村要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中心村只规划住宅,不规划产业,逐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村庄规划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市里将出台村镇规划实施意见,并负责免费向农民提供住宅图样。2006年6月份以前,各县(市、区)、乡镇要完成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12月底,要完成住宅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等详细规划,形成全市完整的规划网络。2007年6月底以前,中心村要完成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2、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土地依法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置换、“一户多宅”、空置住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深化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3、整合城乡各类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要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和纳入总体规划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协调职能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安排年度资金项目计划,形成合力。要建立健全政府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政策体系,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饮水、行路、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善于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农村设厂办企业,加快农村产业开发,活跃农村经济,同时要借力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项目资金落户新乡,共同推进新乡城乡一体化建设。
4、完善城乡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完善“七大体系”:即农村教育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农民培训与劳务输出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农村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城乡一体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对纳入规划的村实行政策、资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建房补助、宅基管理等政策,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与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向产业聚集区、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未纳入规划的村要实行宅基地控制,凡民房拆旧建新的农户,原则上要教育引导到小城镇和中心村居住;凡不到中心村居住的,只能在原址上限制性建设,一律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
5、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新乡县和卫辉市唐庄镇新农村建设,新乡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唐庄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整体推进。同时,在全市选择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予以重点扶持,高标准建设。县(市、区)也要优先确定一部分试点村摸索经验、示范带动。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镇,要高标准的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经济条件一般的村镇,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优先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上,积极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逐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认识统一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上来,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与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两套人马。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办,负责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与督促指导。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要与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推进,工作各有侧重,强调协调合作,有序推进工作。2、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又要尊重规律,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不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增加农民负担。要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着眼长远目标,统筹兼顾,搞好整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既要量力而行,不搞过度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尽力而为,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影响长远的重点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和政府引导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一些落后的生活习俗和不符合长远发展的利益诉求,要从群众长久利益出发,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敢于触及矛盾,敢于解决问题,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方式方法。
3、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和“三级联创”活动,加快实施“村干部大学生计划”,发挥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社区自治工作,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市,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围绕建设“平安新乡”,着力打造“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4、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组织动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新单位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中去,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5.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五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磴口实际,现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牧区文明进步,把广大农村牧区建设成为生机焕发、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二)基本原则
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牧区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牧区生产力,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牧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牧民辛勤劳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泛参与,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三)奋斗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形成科学、文明、卫生、节约的生活方式,农牧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活富裕;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培育造就一大批新型农牧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呈现出民居美化、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的新面貌;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农牧区经济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大力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针对农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牧业新品种和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牧业的推广使用。重点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6%以上,牲畜良种改良率达到96%以上。通过胚胎移植、冷配等技术手段加快奶牛提质改良进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饲草料青贮转化、营养配方、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要加强气象服务,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要作物、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今年新增农牧业机械800台以上,全县农机补贴要达到50万元以上。
(二)大力优化农牧业结构。继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要打造农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加快发展畜牧业,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2006年财政安排15万元,实施1000枚精链的奶牛性控技术改良工程,启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全年安排财政支农资金不少于100万元。
(三)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建设。2006年,要通过进一步引进、改造、整合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手构建农畜产品产业集群。要加快乳业、番茄、甜菜、制种、脱水菜、油葵产业品牌化建设。二是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要围绕番茄、甜菜、制种、油葵、脱水菜、乳业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整合资源,强化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大户、专业园区和规模种养带,促进农畜产品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着力抓好订单生产。各苏木镇、办事处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确保落实。2006年要启动实施“万头奶牛引入工程”,全年新增奶牛8000—10000头,新建养殖小区20个,新增鲜奶100吨。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5万亩,牧草7万亩,番茄3.5万亩,甜菜1万亩,玉米制种1.5万亩,订单农业达到90%以上。三是强化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有效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苏木镇、办事处都要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共同发展。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进一步理顺农企关系,切实解决好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和产销衔接问题。要坚决查处扰乱玉米制种市场的不法行为,避免失信违约和恶性竞争,逐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全县要在继续完善番茄、流通、用水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涉及养殖、制种、脱水菜、甜菜等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会组织。
(四)扎实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建设。要将农牧业生产全程纳入标准化综合管理轨道,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牧业标准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对标准化的带动作用,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制定和实施统一的企业标准,使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上先行突破。2006年,要启动河套密瓜标准化体系建设、新增绿色食品品牌5—8个,力争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80%以上。
三、加强农牧区基础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生态建设。要加快推进阴山山区、乌兰布和沙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阴山山脉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沙区地质原貌。从2006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08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要继续加快肉苁蓉、沙棘、甘草、苦豆籽等沙产业基地建设,构建集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和生态产业为一体的黄河生态屏障。从2006年起,每个苏木镇、办事处都要完成20%的村屯绿化任务,建成1—2个生态文明村示范户,到“十一五”末,争取把所有的村社都建成生态文明村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21%。完成重点公益林林权发放,搞好商品林采伐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公益林补偿。
(二)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特别要抓好排水工程的整修、疏浚和节水措施的落实,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迈上更高水平。今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万亩,新增水保治理面积2万亩。完成黄河库区围堤抢险、燕家圪旦控导工程和东一支闸下移。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高标准完成今年1.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地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
(三)加强扶贫开发和山区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完成上年度移民扩镇项目。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资源,集中采取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措施,当年解决90人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和170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和进两户、帮百元、捐三件等访贫问困活动。集中捆绑农、林、牧、水、开发、扶贫、道路、交通等支农资金,启动实施山区牧民搬迁工程,逐步实现封山禁牧。
(四)抓好村(嘎查)规划和农牧区基础建设工作。要重点搞好村(嘎查)的规划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实现集中居住。要按照“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牧业建设试点,大力推进住宅、棚圈、沼气、大棚“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加快农牧区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净化处理,控制和减轻农牧业污染。集中抓好一批试点村嘎查建设,辐射带动农牧业经营方式和农牧区村容村貌的根本改变。今年全县要选六个条件较好的村(嘎查)做为区、市、县三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试点。2006年要投资1820万元,完成沙金至哈腾30公里油路建设,启动村村通小油路工程,年内争取完成22公里的小油路建设任务。加快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6年实施投资275万元的渡口南尖子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5000人、7400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快推进农牧区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
(一)加快发展农牧区义务教育。全面完成农牧区学校危房改造,推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革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春季起,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和国家规定课程教材费,补助农牧区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争取在“十一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证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考上大学的能够完成高等教育。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牧区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牧民的教育负担。
(二)开展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转移就业环境。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要继续支持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务农养殖技能,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扩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清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性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试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最低制度,给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2006年,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农牧民3000人,输出劳动力3000人。
(三)积极发展农牧区卫生文化事业。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救治水平,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快农牧区卫生院建设,推进农牧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继续稳定农牧区低生育水平。增加对农牧区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6年投资180万元,改造农牧区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基础设施,提高农牧区计生服务质量,为农牧民提供便利的就医条件。
(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积极推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五)逐步建立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扩大对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覆盖面。2006年全面启动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特困农牧民给予年人均不低于360元最低生活补助。
五、大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加强基层民主生活建设
(一)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牧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承包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征地改革,科学利用土地、草牧场,解决非农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全面完成牧区“双权一制”工作,保证农牧民合法权益。巩固农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完善苏木乡镇机构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苏木镇、办事处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定,按中央布署,争取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保证基层工作正常运转。积极争取中央对农村牧区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扶持补贴政策。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自愿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切实维护农牧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投工投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六、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县农牧业和农牧区的长远发展,各苏木镇、办事处、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牧民办几件实事。各苏木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牧区倾斜。各苏木镇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苏木镇办事处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尊重自然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镇带动农牧区发展的作用,加大城镇经济对农牧区的辐射,加大城镇人才、智力资源对农牧区的支持,加大城镇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牧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浓厚氛围。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苏木镇办事处和县直各部门、各级干部、群众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文 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6.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六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311
街道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推进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三四五”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结合街道实际,特提出卧龙岗街道新农村建设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实施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战略举措,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三四五”工程(即:“三化”、“四新”、“五进”。全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农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方向,推进乡村“创造新生活、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倡导“富裕生活进农家、科技文化进农家、公民道德进农家、健康和谐进农家、净化美化进农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我区城郊、北部、南部等各种类型乡镇办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类指导。这个意见符合我区实际,给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卧龙岗街道地处南阳市城区西南、白河下游的城乡接合部,是城区“依河发展、一体两翼”规划的未来区域中心。目前尚为半城半乡状态,辖区产业状况从东向西呈梯次差异分布,开展新农村建设符合“三四五”工程“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区委、区政府实施“三四五”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这一东风,结合街道各村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这对我们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区框架,抢占市场先机,确保群众长远利益,实现再建一个新城区的既定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规划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立足实际,着眼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着眼于现代农业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区“三四五”工程要求,坚持“三化”、推行“四新”、倡导“五进”,结合街道地处城郊的实际,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以“城中村”改造为载体,以市场建设为突破,以卧龙区行政中心和大学城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使卧龙岗逐步形成卧龙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形成南阳市的次中心。
目标规划是:通过2到3年时间,建成首批的新村社区和专业市场,使卧龙岗真正成为南阳市乃至豫西南的发展焦点、兴业沃土和人气宝地;通过3到5年时间,建成初具规模的南阳市大学城和卧龙区行政中心;通过6到8年的时间建成功能齐全、繁荣发达、颇具现代化气息、可容纳25万人的南阳市新城区。
三、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1、分批实施“城中村”改造。为加快街道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建设新城区目标,必须对街道现有五个“都市村庄型社区”进行“城中村”改造。这也是我们按照区“三四五”工程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各社区历史与现实实际,“城中村”改造由易到难、由外向内分批次进行。第一批以王营村社区、十二里河村社区为主实施。这两个社区位于南阳市城区次边缘地带,农业成分少、建设空间大、开发成本小,可采取高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全村整体搬迁、旧村改造开发的办法进行。第二批、三批以彭营村社区、黄龙庙社区为主实施。这两个社区位于准城区地带,与辖区单位交叉杂居,开发空间小、成本大、周期长,可分步改造实施。潘庄村社区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进行改造开发。“城中村”改造设计面大、影响深远、任务繁重,需要全面考虑,周密部署,一村一策,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敲定原则和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一步一步地落实;要充分考虑到规划、拆迁、安置、补偿、就业、保障、转制等各个环节各种情况下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城中村”改造与推进城市化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违法建筑清查与“城中村”改造的关系、改造开发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等,努力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开发商满意,实现群众拆迁受益、开发商开发受益、政府改造旧村提升城市品位受益的“三赢”局面。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因素,也是确保群众长远生计的优势产业。我们必须主动抢占城市发展先机,依托卧龙区综合行政区和大学城,整合辖区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大型专业市场,奠定街道产业基础,增加街道财政收入和各村社区集体收入,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配合“城中村”改造,初步设计建造开发三个大型市场。一是在王营村北边整理出3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南阳大型的休闲娱乐中心。二是在彭营村南边整理出4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南阳最大的文化体育用品和IT综合市场。三是在十二里河村东边整理出2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大学城综合服务社区。市场开发可采取自主或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但开发后都必须保证优先当地失地群众入住。针对三大市场的定位,要采取优惠政策、专业取胜、特色经营、招商推介等办法,尽快使市场形成规模,聚拢人气,产生效益。
3、同步开展潘庄新农村试点建设。街道前期新农村试点为王营村,其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奶牛养殖、建筑等支柱产业和规范有效的民主特色,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2800元以上。因城市发展需要,王营村被纳入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转制建设城市社区。街道审时度势,将新农村建设试点及时调整为地处城区边缘地带、农业成分较大的潘庄村,同步进行建设。依据潘庄村目前的现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潘庄村工作的重点在于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善、支柱产业的开发建设和民主政治的规范提高。村容村貌改善应抓住村间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美化、村庄绿化等重点。产业建设上可围绕市民需求,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开发新鲜花卉市场、绿色蔬菜市场和休闲农业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可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农产品加工或其它手加工。民主政治上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进一步加强村组两级干部队伍的培养管理。
4、深挖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潜力。要充分利用街道现有的可利用农业资源,进一步促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步伐。首先要继续壮大王营奶牛养殖小区。王营奶牛养殖小区是区、街、村三级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目前存栏690头,月产鲜奶200吨,产值50万元,年经济效益在600万以上,群众人均受益近万元。下步要继续加大王营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带动更多群众养殖奶牛,开展小区环境整治,确保优良奶质和周边优美环境。其次是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促使潘庄村、王营村、十二里河村剩余农业资源,围绕市民所需,发展瓜果、蔬菜产业;或引资开发,设景造点,发展休闲农业等。其三是主动与河南农大、南阳农专等专业高校联姻,提高街道特色农业科技含量,挖掘开发高技术、健康的特色农业项目,5、加快发展街道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建设街道职教中心,建立经常性的群众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党校和各类教育基地,以免费培训为主,以培养新型农民和社区居民为目标,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务工技能、实用技术、计生知识、相关政策、文明新风等内容的培训,提高群众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构筑街道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认真搞好“治脏、治乱、防病”活动,建立街道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构筑街道卫生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做好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强化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探索城区计生工作新方法,构建街道计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服务活动,不断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完善街道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和城市低保的范围,完善五保供养以及特困户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保障制度,真正解决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五是倡导健康文明的街道新风尚。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深化“双万”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户争创活动,开展街道“形象人”或“荣誉居民”培育选拔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辖区大中专院校和古迹名胜等文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加强街道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抓好“五好”创建、“双强”选拔工作,深入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确保活动的质量、效果,扩大活动的范围。二是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提高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营造一个平安祥和、民主法制的生活环境。三是倡导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稳妥地发展和规范特色农业在行业自律、信息服务、成员利益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尝试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行业协会、合作社、联合体等,着力培育制度健全、活动规范、能力突出、机制灵活、带动力强的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建联谊的作用,探索建立与辖区各单位开展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工作的领导
为确保街道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不断推动街道“城乡一体化”进程,街道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调整充实领导机构,明确重点,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各社区也要建立领导机构,制定远景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王营村社区、十二里河村社区要积极与开发商和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衔接,拿出“城中村”改造科学详尽的设计规划和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彭营村社区和黄龙庙社区也要提前做好改造的论证、规划、动员等前期基础工作,彭营村社区要首先搞好文化体育及IT综合市场的开发建设工作;潘庄村社区要结合自己的区位和农业实际情况,拿出具有前瞻性的新农村实施方案。街道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负责指导各社区制定出最佳的规划方案。街道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和各社区的实际需要,制定各自的工作措施或方案,明确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文章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七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
中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三农”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加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面临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这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个特殊敏感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吃到“现代化馅饼”;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这两种前途取决于我们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是能够尽快纠正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就是说,要让9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地实现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稳定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大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宽裕、文明的生活。现在,严峻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GDP、忽视生态环境的工业化,要土地、不要农民的城市化等众多不健康的现象。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镇打工谋生,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工又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业很不稳定,成为在城乡间游动的庞大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农业劳动力则变成“3860部队”。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这些不健康的现象,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留在农村的农民都能过上文明的幸福生活。能否坚持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难就难在农村和农民的小康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三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三农”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特别是山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那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建设零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事业十分落后,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和增收的难度较大。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农村仍然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攻克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这一大难点,从而确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经济波动的有效途径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投资、外贸、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难以维持超常规的增长,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地和贸易大国,但内需不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软肋。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强大内需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发达的经济强国。目前,投资过热、劳动者工资低下、外贸遭遇越来越大的反倾销压力,导致经济发展面临工业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危险,有效地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内需中,农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有潜力的。9亿农民现实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低下,是影响扩大内需的最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够拉动农村的投资建设,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添新动力。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导航明灯
中央《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方向、总纲领、总任务、总抓手,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有人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有科学发展的内容才能往里面“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并且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互动效应。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变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的“组合重拳”
目前,城乡关系的不和谐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阶段。“三农”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求知难、农民养老难、农民减负难、农民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不但影响“三农”的发展,而且危及城市的安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组合重拳”,它可以化解社会各类矛盾,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干部与群众等关系紧张的问题。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
(一)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就是要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二) 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就是要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就是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科学地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园边村、城郊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四) 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就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
(五) 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
就是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开拓就业致富门路和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使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
(六) 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就是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 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就是要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八) 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致富机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三、着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机制
(一) 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越是重要的任务越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认识和亲自行动。人们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一把手的挂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及时总结成功的典型经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
(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这项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政府部门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我们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切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政府投入再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肯定要失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投资的诱导作用,对建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乡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有责任、对家乡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 强化社会共建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农”兴,才有国家兴、社会兴。绝大多数社会各界人士的根都在农村,自觉关心“三农”,自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心的社会人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我们要把捐助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造福最大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
(五) 强化城市带动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从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多方面的带动作用,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要税源的政府公共财政要更多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二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
(六) 强化改革推动作用
8.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篇八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09-28
★关于全面推进宝鸡市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07-13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22
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意见09-11
推进园区建设实施意见11-01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09-09
党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