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2024-09-13

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精选15篇)

1.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一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反思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徐长梅

2010年6月20日

2.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二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3.把握学科特点,渗透法制教育 篇三

笔者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穿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专门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究。

一、利用教学资源,培养法制观念

校园里,学生打架斗殴的现象经常发生,增加了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难度。这些学生现在缺少法制观念,打架斗殴,今后毕业走出学校大门,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自然就会增加社会综合管理的难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在教学“百公比”的内容时,就进行了法制意识的渗透。“六年级学生张某今年在上学途中为小事和刘某争吵,不慎用水果刀将刘某杀死,我们班上有45人,他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班上的比例是多大?”1/45。学生觉得比例很小,不以为然。我马上将这一数字现象进行扩大:“我们学校有18个班级,总共有学生950人,每班如果都有他这样的学生3人,那么全校这种杀人犯罪的学生比例是多少?”学生马上计算出是3/50,然后我让学生推及到全县、全省、全国这样的犯罪率有多少,学生马上非常惊异于犯罪率的巨大了。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我又给学生朗读《刑事诉讼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涉及对成年人的一些相关法律,让学生更加清楚今天的一些法律知识,从小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二、挖掘文本资源,宣传安全法规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天天都在发生,夺走了很多人美好的生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行人的安全意识不强,不能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宣传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培养学生具有相关的道路行走安全知识,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进行了这一知识的渗透:“有一个老人想穿过人行横道,他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这时在距离人行横道30米处有一辆汽车正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在公路上向他行驶过来,问老人要在多长时间内才能安全通过人行横道?”学生通过认真计算后认识到,不管用多长时间通过人行横道都是很危险的,只有站在路边观察,等汽车经过后才通行是最为安全的。于是,我马上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第三章“道路通行条件”和第四章“道路通行规定”相关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做到:

1.在上学、放学途中不乘坐无牌无照车,不乘坐农用车和摩托车,一定要乘坐车况好的车辆。

2.在教室、楼道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

3.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三、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保意识

今天,由于人口增多,现代工业发展,企业增多,废气、废渣、废水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很多城市空气严重超标,噪音污染严重,饮水供给得不到保障,出现饮水危机,个别地区还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癌症村”等严重问题,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环境危急、生态危急并不是危言耸听。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答中外记者问中强调指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对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状况,要摸清底数,坚决进行整治。”大自然的健康是我们人类健康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永恒主题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为了从小树立学生热爱环境的观念,在教学中,我利用附近的造纸厂对河流水源的污染来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我在教学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假如小河造纸厂每月要产生污水约150吨,那么每年要产生污水多少吨?”

2.“我们班上一周内要产生垃圾10公斤,那么一年内将产生垃圾多少公斤?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要产生垃圾多少公斤?”

学生通过计算后,都不约而同地惊讶道:“哇,要产生1800吨污水!”“不得了,我们在小学阶段只读六年书就要产生3120公斤垃圾!”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么多的污水和垃圾,将对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产生多大的危害?”

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可是,今天的地球到处是浓烟弥漫、黄沙飞扬、山坡光秃。面对日益污染的生活环境,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认识,就是爱护生存的环境,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通过以上探究学习,学生清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在生活中走近环保,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性,树立了环保理念,立志要减少环境污染,让青山绿水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数学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4.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四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养成教育,而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在中小学时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因此,培养孩子知法懂法,具有良好的行为素养,崇善尚美一直是居乐小学的育人方向。

一、管理与思维的改变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这为我校的法制教育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即以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重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因此,我校教师形成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一言一行皆教育,学校无处不课程。

二、培训,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加强学习,让学科教学渗透有方法。要育守法的好学生,先塑知法的好老师。在《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的指导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等法律法规,观看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光碟,增强教师法制意识。利用教研组长例会,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向各教研组组长进行解读。再由教研组长牵头,在教师的集体备课中对本学段、本学科所教教材的法制教育渗透点、渗透内容、渗透方法进行研讨,达成共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依托教材,让法制教育有载体。把好教师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落实新课改要求的最好途径方式。

三、深化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施

(一)立足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命脉。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意识视为课程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之中,结合学科特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落实法制教育目标。做到了“教案上有反映,课堂上有声音”。教师所写的案例与反思,使法律意识变为“涓涓细流”,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二)突出渗透。我们注重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交融,要求有主次、主客之分;有分量、程度上的控制;有过程、方法上的策略。在具体操作上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不急不躁,不伤害学科特点,不增加学生负担,用趣味性、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三)纳入考核。要求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按要求有机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教导处进行登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质量考核中。

四、完善配套工作,保障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施 按照黔教法发〔2011〕334号文件要求,我校进一步完善了法制教育的配套工作。

(一)寓法于教,寓教于乐,乐在其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载体,“寓法于教,寓教于乐,乐在其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法制素养。如:我校结合“法制教育宣传日”、中小学安全教育月、世界禁毒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少先大队先后多次举行诸如“告别陋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争做文明小公民”等全校性的教育活动。

(二)重视遵纪守法的养成教育,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着力对学生加强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的养成教育。第一,践行经典,涵养大气,塑造人格。打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用优秀民族文化修身、立德。第二,草木传情,墙壁说话。大力打造班级文化,将有引导作用的学生作品上墙,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走廊上,抬头可见“学法立行,守法做人”,“依法治校,法育未来”,“遵纪守法,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第三,通过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我们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带领学生进村入户,用道德实践陶冶学生的性情,为

普法教育夯实基础;采取定期开设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宣传展等形式,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我们还将法制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家长会、发放家长书等形式,切实落实“小手拉大手”活动,向家长宣传家教方法和法律知识。重视假期生活,与社区联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教育读书活动和实践活动,旨在营造良好的社区及家庭育人环境。

五、学校可喜的变化

(一)师生的精神面貌悄然变化。随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化,随着德育工作的全面而有序地展开,校园里惊声尖叫少了,欢声笑语多了;课间打闹的人少了,打球跳绳的身影多了;按时回家的人多了„„教室里,师生间真诚沟通,平等开放的课堂逐渐成熟。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瑰丽多彩;体验了成长的快乐和美好;感叹着精神的无限力量。

(二)学校新貌谱写令人欣慰的篇章。有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促进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学校以和谐、愉快的面貌体现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美好成果。

5.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五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在社会品德及其他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

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也是后进的,我们要求学校加强领导,成立转化后进生工作指导小组,排出转化后进生工作计划,排出后进生名单,分析后进生现状、原因、家庭情况、在校外交往人员,填写后进生情况登记表,确定负责帮教的教师。

6.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六

工 作 总 结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学校在实施学科法制教育以来,不断从工作中总结经验,能将法制教育的作用最大化。现将2012年来实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教师,能基本掌握常用的法律知识。要在课堂当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必须能够信手拈来可以在课堂当中匹配的法律知识,在小学教育中,常常用到《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学期初,我们会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以达到能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渗透。

二、进行层次教育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的分阶段、分层级施教。低年级注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了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高年级注重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在教学中,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对孩子们进行法制教育,除了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四、开展办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如:看法制宣传片或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以此警醒学生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事;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黑板报宣传、集会讲话、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家校联合,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问题学生,更要做好帮扶工作,努力切断学生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从实施法制教育以来,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在平常生活中,也能够互相提醒和监督,知道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同时,行为习惯也好了很多。

7.情感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 篇七

一、以情明理, 以理服人

枯燥的说教永远不能吸引人, 而生动的解说则会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乐趣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是讲概念还是讲原理, 注意寓情于理, 不但可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光彩,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接受每节课, 在政治课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科学性, 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明理, 应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 尽可能地把知识和道理讲清、讲透, 不给学生留下任何疑惑和不解, 中学政治课虽是常识课, 但也不能只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应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既让学生装心服口服,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从感情上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并严肃认真地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 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上, 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 使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 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精心设计教案,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 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 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与时俱进, 增添新的内容, 拣取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及典型事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讲到人生当自强这一主题, 如果泛泛而谈, 学生势必不会喜欢, 但如果能举些典型事例加以补充说明, 学生则会感兴趣, 像怒销鸦片的林则徐、英勇抗倭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等, 在他们的身上, 学生能体会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表现与自强的表现进行对比, 从而学会自强。

二、以情激学, 以情动人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产生兴趣, 富有吸引力的教师, 每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 是否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 需要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学科的内容“有意”,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 我在讲授《男生女生》这一课时, 发现个别学生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问题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 于是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时政的内容, 借助生动实例, 展现自己的情感。我谈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 并列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几个正面和反面的真实案例, 于是学生在我真情实感的这一特殊心理的感染下, 纷纷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经过讨论之后, 他们认为:“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 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选择中把握青春, 在承担责任中长大成人”。通过这些事例, 让学生明白了政治课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学政治。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只要从关心的角度出发, 真心关爱学生的成长, 学生自然会被感化。学生明白了为用而学, 则越学越有用, 反过来越有用则越学, 这样:“学——用——学”的体系慢慢建立起来。以情激学, 以情动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以情导行

感受情的熏陶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 教师要做到言行统一, 如果教师课上说一套, 课后另做一套, 会直接影响学生言行的统一, 因此, 政治教师应言行一致, 身正言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装注意的, 教师先注意, 如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教师都要率先垂范。其次, 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 要经常组织辩论会, 演讲比赛, 社会调查活动等, 让学生从中辩析善与恶、美与丑, 进而达到言行一致。

四、情感投资, 以爱结情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 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 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谈心、聊天等, 有一次, 一位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导致这位学生情绪低落, 我得知此事后, 主动与这位学生沟通, 从多方面去开导她, 让她走出了情绪的低谷。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爱戴, 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 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 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 我的话他们爱听, 且坚信不疑, 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8.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八

关键词: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來。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七、挖掘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教师从教材中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进而拓展教育范围。

9.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兴隆中心小学 殷全志

为贯彻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法制教育。现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一、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具体渗透的法制内容:

第一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二单元,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单元,渗透食品卫生安全法;第四单元,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七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九单元,渗透统计法教育;第十单元,渗透食品卫生安全法教育;第十一单元,渗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专一性,学科教学时针对法制教育而言属于“附带引出”,因此针对性不强.2、缺少实际的行为训练,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在课堂上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实际行为培训少,导致了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是“大道理”,与实际不符,从而在兴趣和转变行为方面大大减弱。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10.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

工 作 总 结

“十二五”开局之年,新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新学期里,我们又迎来了新 的教学模式任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开学之后,为了按时、按质、有效地践 行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项教育教学任务,我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和相 关领导的工作指示,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所得的各本教师用书,并进行相应的培训,从培 训中去学习,从实践渗透中去总结,循序渐进,步步落实,做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这项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组织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了让我校全体教师更好地把法制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 中去,就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组长的培训小组。

二、教师培训 结合我校教师少、任务重、时间紧等诸多因素,我们就采取先由培训相应学科的教职人员去 学习如何把法制教育渗透于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去的知识和方法,然后集中本校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一)、培训目的

1.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教学思想告诉了我们,法制教育 是教师的法定任务,是集教育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贯彻。教师有了这一认识,才会去学法,也 才会把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

2.提高教师的法制修养。这需要教师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与“一碗水”间 的关系;并做到遵纪守法的楷模、为人师表,用自身行动、行为感化学生。3.培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

(二)、培训措施 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学习——集中培训”的培训模式。并把所培训的知识分成两大板块 来进行培训: 第一部分的培训内容是“法制知识”部分; 第二部分的培训内容则是“如何在 学科教学中融入、渗透法制教育”的知识。由组长集中全校教师组织培训、学习法制知识,与此同时,要求被按排的几位学科专业教师去认真学习、如何把法制知识融入自己的学 科教学中去;然后在由组长集中本校全体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提出各自的不同见解、看法。

三、教师用书的配置 目前、我校各位教职工都配备了一套三本教师用书,分别是《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丛书中 的“教师法制常识分册”、“小学分册”和《教师培训手册》。“教师法制常识分册”编排 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名词述语及解说; “小学分册”主要编写了小学各年级学科中的部分教学 内容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案例; 《教师培训手则》则主要安排了培训的主要内容,根据手 册中的内容,我个人把《教师培训手则》中的内容分成两方面。一方面属于教师对法制教育 的认识部分; 另一方面属于把法制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运用部分。但不管是那一方面的知 识,每一位教师都有必学的重要性。

四、学校实施情况 为了能根据培训计划,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按时、按质、有效地完成培训内容,并能在教学实 际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学校特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1.严格考勤制度。制定培训制度,严格记录好随意缺勤、不按时参加培训教师的出勤情况,并纳入绩效考核。2.要求参训教师做好培训笔记,培训后由组长进行检查每一位教师的培训笔记,做好登记。

3.每一位参训教师必须在培训后写一份培训后的学习心得、写一份教学实践中运用“学科 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反思。

五、教师的评价 通过近两个月教师们对《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培训、学习、运用,普遍教师都觉得这是 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似有意又似无意地在教学过程中植入了法制知识的教育教学手 段,是值得推广的。通过近一个多月来在教学过程中对法制教育的实施运用,学生们的意识 行为有所改变; 有一部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推广,不外乎加重了教学任务。目前、从小学 阶段所开设的课程来看,主在是学科多,况且有的学科安排的内容比较多;由于开设的学科 多,每周的学科课时数相对减少了,如果在这有限的课时数里、短短的 40 分钟内增加了法 制教育知识的贯输,就会给按时完成学期内的教学任务带来了困难。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期看。首先,如何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得心应手,是非常 重要的一大难题,也是大部分教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更好 地、有效地把法制教育重点化,与堂课的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法制知识系统化、简明扼要 化地融入教学中去,既不去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法制知识、受到教 育,这确实是需要去做精心的设计、安排,才能做到相互照应,相互兼顾,长如实地达到预 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如何才能打破原先那种只为教学而教学,只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教学中渗透 教育,导致教育和教学分了家、脱了节的教学方法。3 已走成的轻车熟路,现在要突然之间在 学科教学中去处理好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有的教师可能一下适应不过来。

七、下一步的打算 为了解决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这种教育教学方法 能在我校得到更好的推广和运用,针对问题初步制定了以下解决方法。

1.继续深化培训学习。熟能生巧嘛,要想熟能生巧,我们就得学熟,采用培训或者自学等 可行方式,使每一位教师对法制知识、对渗透方法掌握得更加熟练,能在教学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2.多听公开课,多上示范课。公开课上要求上课教师必须使用渗透法——既“学科教学渗 透法制教育”,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讨论,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

3.组织法制知识竞赛活动或开展一些关于法制知识演讲比赛。先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教 师去组织各自的班级进行选拔,然后从各班级中去选出较为突出的学生参加全校法制知识竞赛或者法制知识演讲比赛。

韦寨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工 作 总 结

2012年7月115

11.谈生涯教育思想的学科渗透 篇十一

生涯教育  人教版  高中《生物》

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将生涯的概念统合在学习的历程中,由幼儿园到成人,其内容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价值澄清、决策技术、生涯定向及生涯准备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其生涯成熟的程度也有差异,高中阶段强调生涯准备。[1]

鉴于目前没有明确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准备而进行的所有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职业需求,掌握了解职业世界信息的方法,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生涯教育思想学科渗透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生涯教育模式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已接受初步就业教育(career awareness),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拥有固定课时。[2]

北森测评技术公司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是57.8%非常不满意,仅8.4%非常满意;“高考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是10%的考生完全不了解,35.5%的考生不大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对生涯教育的忽视,学生对内不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对外不了解职业信息,加之社会宣传媒介的引导,导致高考生盲目追捧“热门”专业,追求“名校”光环,有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缺乏兴趣或不具备相关的能力。2013年某省高考状元被港大录取学习国学,后发现自己最想学的还是北大的国学,于是弃港大返回高中重读,虽然2014年再夺状元桂冠,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一年青春时光,这与我们生涯教育的缺席难道没有关系?难怪有研究者说:“素质教育提早到了零岁,职业意识到18岁竟然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现实!”[3]

目前我国在高中生涯教育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且都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因为还没有出台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所以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和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现阶段,绝大多数普通高中一方面不具备开发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课时安排上恐怕难以给生涯规划课程留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可以让目前看来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涯教育“接地气”。生涯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科育人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高中各科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学生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就是指任课老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挖掘生物学科领域中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向学生提供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职业信息,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当下学科学习的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视野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高中生学业的压力转化成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乃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4]

二、教材中生涯教育资源的挖掘

1.利用教材“边角料”,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取职业信息

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生物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攻克疑难杂症、解决粮食问题、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与生物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在生物学科领域或与之相关的领域就涌现出很多就业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中,介绍了育种工作者,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这些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学历要求、需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生涯教育资源。教师在介绍这些职业时,应当告诉学生:在这些职业中,一部分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学习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取得学士学位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正规的国家资格考试;还有些要求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具有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专业人员,学生需要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才能够从事这些工作。由于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求更多的职业信息,如: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学历条件、专业背景,国内外哪些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乃至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当学生成为某种职业人才后将获得怎样的薪酬,享受怎样的待遇等。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职业信息,应该是每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积累搜索的技巧,方能在需要时从容不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虽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但书中列举的职业数量仍然偏少,且略显陈旧,这与生物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相称的,从2004年到200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陆续公布了12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很多都与生物学相关,如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公共营养师、酿酒师、生殖健康咨询师等。[5]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高中生对未来的“幻想”逐渐转化为明确的“理想”,进一步转化成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材“科学前沿”栏目中,介绍了组装细胞、通道蛋白研究、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等,通过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科,知晓21世纪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全人类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科自豪感,并为学生在将来选择专业,进行理性决策打好基础。如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肝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这说明从事生物学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而造福全人类。在“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十分综合的基础学科素养,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相互渗透是生物信息学诞生的背景,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够功利性地只认真学习高考科目,而忽视了非高考科目或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学科的学习。

2.学习科学史,了解生涯人物的成功之路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是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找一个职场人士,对其进行面对面的访问。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行实践。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生物学科学史的介绍,每一段科学史的介绍就是一次对生物学科领域的生涯人物跨越时空的“访谈”。通过学习科学史,学生能够间接体验当时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成功的科学发现背后需要怎样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从而激发一部分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如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领会科学研究需要合作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沃森和克里克因为都痴迷于DNA的结构而走到了一起(即与什么人合作),克里克能够帮助沃森理解晶体学原理,而沃森可以帮助克里克理解生物学内容(即如何取得合作的机会),在这段科学史中,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从事科研工作,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成功贵在坚持。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用到了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DNA衍射图谱的分析建立在复杂的数学演算的基础上,由此可见,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持,更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而高中阶段正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的科学史,更多的还是侧重知识的描述或是为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但老师如果去查一些资料,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甚至科学家的故事等资料,不仅可以让科学史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其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生涯教育资源开发

在大多数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传播,更不用说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作为教师,要拥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情怀,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身边的生涯教育资源。

建立与学科有关的学生社团来帮助学生发展与之相关的能力,如花卉养殖协会、微景观制作社团、环保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一些同学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就会发挥自己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反之,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就会失去工作的激情与动力,阻碍其潜能的发挥,使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此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社会、进行职业体验、直接了解职业的重要途径。比如,学生在学习“降低化学反映活化能的酶”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啤酒厂,他们亲眼目睹了在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中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发酵过程,我们虽然看不见酶的存在,但它却发挥了惊人的作用,他们也切身体验到了生物学科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随后学生听取了啤酒厂领导的介绍,知道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部门都需要生物学的专门人才,仅研发部门的某一领域才需要很专业的微生物相关知识,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择优考虑对口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学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往往会一时兴奋而对某种职业非常向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向往的职业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生涯准备。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改革的重心变化必然牵动行业调整结构和布局,我们的学生即将面临不是无可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的困惑。作为学科教师,有责任通过生涯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兴趣和能力,掌握外部职业世界的信息,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理性的决策。目前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否有生涯意识,能否认识到生涯教育与自己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投身于学科育人的实践中去。[6]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博士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职业生涯教育。我们教育家所应努力的,便是让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能成为适当有用的受雇者,或继续接受更进一步的深造。适当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隔离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韦立君.国际视域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 [美]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年增补本).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12.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十二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制教育,渗透,小学

一、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1. 联系实际法。

在运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应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 摈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模式, 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之中, 拉近学生与法制的距离。寓教于乐, 寓法制于生活, 通过联系实际法, 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法制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课堂上提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法制问题, 开展小组形式的讨论, 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生动具体的法制案例,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将法制概念和法制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 运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 联系实际法给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 创设情境法。

对于学生来说, 自身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不是很高, 书本教育的方式很难起到效果, 法制教育的意义将不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努力构思教学情境, 利用图片、声音等媒介, 模拟法制现象, 创设法制情境, 借助多媒体教育,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提高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 而这种生动逼真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培养法制意识。通过在法制教育中引入情境, 课堂学习法制知识的过程将不再枯燥, 这些情境也能让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 达到感情上的升华。

3. 实例分析法。

法制教育十分重要, 但受到年龄小和社会经验少等方面的制约, 学生对法制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了解, 这种模糊的概念让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触犯法律法规的后果。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 要注重引入实际案例, 通过违法犯罪人员受到的处罚措施和悔恨话语, 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法律准绳的强制性和庄严性。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 供学生们讨论分析,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既完成教学目的, 又开展了法制教育。实例分析法能在学生和案例之间建立联系, 健全和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 保证学生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4. 习作关注法。

课堂只是法制教育的一个部分, 教师还应加强课后的法制教育。通过写日记、周记、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身边或者电视上的法制事件, 谈论自己的法制观点, 教师在批阅过程中, 能够掌握学生的法制认识水平, 从中发现法制观念有待加强的学生, 重点关注和教育, 在班上阅读这些文章, 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思考, 案例的众多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习作关注法, 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针对法制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情绪, 与此同时, 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将有明显的改善。

5. 讨论认知法。

对于学生来说, 课堂上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课堂表现不够积极, 但课堂以外, 学生往往打成一片, 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的教学新模式, 这也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谈论的过程中, 课堂具有了灵活性, 而学生也具有了积极性, 在和同龄人的讨论过程中, 观点更加容易接受, 没有抵触的情绪。教师把法制知识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学生知法守法, 通过讨论, 学生的法制观念更加全面, 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事项

1. 找准渗透点。

各个学科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学生从中都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而法制教育也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找准渗透点, 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课本, 法制教育也应借助教材来开展教育工作, 通过法律概念的挖掘, 让学生能准确掌握法制知识, 而课本也能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法制方面的学习。学生是法制教育的接受者, 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 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通过把握渗透点, 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工作的成效才能显现。

2. 把握渗透时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渠道对时间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在找准渗透点的基础上, 还要把握渗透实际, 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 让学科之间和法制教育之间能完美融合。依据教材的结构分布, 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 在适当的时机, 把法制教育引入到课堂之中, 这样, 一方面不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进度, 另一方面, 学生对法制教育能够接受, 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渗透时机的确定很难把握, 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3. 掌握渗透度。

除了渗透点和渗透时机以外, 渗透度也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渗透度过低, 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形式, 预期效果和目标难以达到;渗透度过高, 法制教育有了喧宾夺主的倾向, 影响了学科的正常教育, 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得不偿失。因此, 教师应把握法制教育的渗透度, 权衡学科和法制教育的关系。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掌握足够的学科知识, 同时培养健全的法制意识,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三、结语

伴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法制教育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应总结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把握渗透的适当、适时、适度, 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构建遵纪守法的和谐社会, 为国家的法制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3.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十三

工 作 总 结

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 152号)等文件精神,我校扎实推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通州中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成 员:------------

二、工作措施

(一)启动阶段

1.宣传动员、提高认识。

学校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教学业务工作计划,要求全体教师认真自学《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教师培训手册》,并以之为指南,认真做好本年级,本学科所需的法制教育渗透点的备课和教学工作。

(二)加强管理,稳步推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1.学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制订出具体的定性考核内容,量化成具体分值。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备课、听课、评课评价标准。

2.示范引领。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师通过参与示范课的听、评课,让广大教师如何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路可循。

3.加强督查力度。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作为督查教师工作的一项重

要内容,学校把教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有力的提高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动性。

4.深化校本培训,把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法制教育的渗透内容、教学方式、渗透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及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全员培训、教研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更新观念、吃透精神、掌握方法、明确任务。要求所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5.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广大教师互帮互学,从而掌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准确掌握有机渗透时间、分量。认真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录像课评比。

(三)取得的实效

1.一年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践表明,大多数教师基本掌握了本年级、本学科所需的法制教育渗透点、渗透内容、渗透方法与要求,并能在教学中进行适量的有机渗透。各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板报等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2.进一步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定期请火铺镇派出所副所长蒋泽猛(中学法制副校长)、司法所涂占光所长到学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取得了实效,全校1200多名中学生无违法犯罪现象。

3.加强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各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爱,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4.利用现有资源(校园多媒体、板报、校园广播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浮在面上,法制渗透点落实不到位,渗透的方法技巧不灵活,有些牵强。资料收集不规范,缺乏系统性。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使我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学

14.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十四

简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的精神要求,我校于 2011 年 10 月成立了“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暨学科渗教学透法制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制定了“学科教学渗 透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和实施 意见。2011 年 8 月11 日,我校全体教师召开了“十二五(2011——2015)教师 继续教育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启动会”。会议明确要求将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教师考核工作中。

简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学习

2011 年 8 月 11 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全镇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培训。之后全体教师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分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 “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三本教材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到现在,我校教师平均每人写“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10余篇。

简报

★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测试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 对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相关知识进行了测试。试题涵盖了 1—6 年 级 各 学 科渗 透点 及 渗 透内容、“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法制常识三个方面。测试合格率达96%以上。

水坝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简报

★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教师根据“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将 1—6 年级 各学科每个渗透点,从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领域进行了合理、科学地渗透。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学生初步具有法律意识。

水坝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简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15.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简报 篇十五

一、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 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农村留守儿童只占整个留守儿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个比例表明在文化课成绩都不理想的状态下, 体育课程的学习根本不会受到重视。家长因为常年在外, 对儿童的文化课成绩都无暇顾及, 对体育教育更是望尘莫及了。还有的家长认为体育、音乐、美术等是所谓的“副科”, 学与不学没得好大的影响。家长学生的不重视使得体育教育工作在当前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未能成功展开。同时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 使得在农村教育中, 体育学科总是变得中没那么重要, 学生大量的体育课会被文化课堂而皇之的占用, 以至农村留守儿童并不能充分的参与其中, 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以及新鲜感, 最终失去了兴趣。

二、体育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长期处在这种弱势环境下, 心理障碍逐渐滋生, 具体表现为:内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 性格孤僻不合群;情感淡漠, 逆反性、敌对性、攻击性强;情绪敏感多疑;人生观、价值观偏移, 道德意识的薄弱;心理受创致使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等。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 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 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 那就是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体育锻炼, 增加了社会交往, 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

体育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 在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 可增加他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因此, 体育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

三、情感教育在体育学科中的渗透

⑴丰富体育教育的多样性,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兴趣

创新体育教育方式, 例如有趣的教育方法, 用幽默的语言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 恰当的运用幽默艺术能使教学氛围更活泼、轻松、和谐, 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简易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体育游戏。比如丢沙包, 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 能击中在中间的人就会觉得很有成功感, 中间的人能躲过沙包也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时老师在旁也可以说:“又有人被击毙了, 大家要加油了, 可不要全军覆没了哟”, 大家听到后都会开怀大笑。这样也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更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情舒畅, 忘记烦恼, 对自己的文化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⑵教师对自身的情感培养,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加强教师情感的培养, 更有助于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要想正学生, 首先正自身。在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 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多表扬少批评, 不能爆粗口, 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留守儿童学习掷实心球一课中, 蹬地发力、顶髋、收腹是属于掷实心球的难点, 学生一般很难按照要求完成, 要在反复的失败后反复的练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学、厌烦的心理。此时, 教师不能骂学生, 不能烦学生, 要多和农村留守儿童交流, 了解他们在技术动作上存在哪些问题, 如果是收腹不迅速、不积极就要老师用手稳住学生的身体, 让学生放心的迅速收腹, 提高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在老师那里感受到温暖, 以弥补在父母那里情感的缺失。

⑶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不懈, 奋发向上等多种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 可增加他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比如:每年冬季的期末测试的800米和10000米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情感、心理上缺失产生的厌学、厌烦情绪, 平时参加课余锻炼较少的缘故。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坚持跑完, 即使跑也态度不认真, 教师可以找他们交流, 心交心的谈话。鼓励他们有超过其他同学的能力, 要学会良性竞争, 要善于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只要坚持一定达到规定的要求。然后可以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在测试过程中老师可以发动同学在旁边给农村留守儿童加油鼓劲。当他们跑完达到规定要求时, 老师要特意表扬他们, 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付出努力, 自己坚持了就能成功, 这样也会在同学中更有自信心。

结论

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体育教育相对于文化教育、政治教育而言, 更直接、见效更快, 这得益于体育自身的特点, 可见, 体育活动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对这些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在情感上处于干涸状态的儿童,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留守儿童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将成功的运动体验辐射到生活, 激发留守儿童自身的正能量, 树立优秀的人格特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达到体育健身又“健心”的目的。

摘要:留守儿童伴随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而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得不到父母的疼爱, 情感上出现了缺失, 也导致心理上有偏差。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教育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体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并对情感教育在体育学科中的渗透, 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慧, 黄寒, 罗湘林.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干预的心理效应研究[J].体育科技, 2014, 35 (4) :98-100

上一篇:社会实践调研方案下一篇:王俊学企业文化建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