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随笔·跋经典散文

2024-09-20

诗歌随笔·跋经典散文(精选4篇)

1.诗歌随笔·跋经典散文 篇一

那时,我们有诗歌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满街的汽车,没有手机,没有变化多端的网络世界。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却创造了中国新诗最后的辉煌。

那时候,写诗是一种风气和时尚。诗人们闯荡于诗歌的“江湖”,民众们枕边都放着《朦胧诗集》,孩子们对诗人的疯狂崇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读诗、写诗成了那个时代的标签。

当我们回顾那段岁月时,浮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那些意气风发的光辉面影和那些或充满希望或带着迷茫的诗句,还有一个时代落幕时分的凝重血色和我们对纯粹的怀念。

让我们记住这些才华横溢的名字。

穆旦

早在四十年代,穆旦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穆旦被认为“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穆旦《冥想》

北岛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回答》中,北岛以高音喇叭的方式,呐喊出了一代

人“我不相信”的回声,表达了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时代的怀疑与拒绝。哪一代人都要找一个发泄愤怒的代言人,无疑,北岛代表一代人的“生气”的指向。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海子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寥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他的诗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顾城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顾城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顾城属于那种用灵魂也为灵魂浅唱低吟的诗人,是纯粹的性灵的写作。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气和活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舒婷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2.经典散文小随笔 篇二

曾几何时,我喜欢上了阳光。

在午后的阳光下,或是静静伫立,看人来人往,或是信步而行,感心境起伏。

行走在阳光中,人群外,看着形形色色的表情,暗自揣测不同的人的不同心情。

看到有人脸上洋溢出笑靥,也会微微牵动我的嘴角。

我在为他开心,为他能够在阳光下笑出来而开心。

可是,行走在阳光下的我,心里已经很久不曾有阳光照进去了。

青春是明媚而忧伤的,关于青春的回忆,淡淡的苦涩中萦绕着一丝哀伤。

如果可以打个比方,那么我的哀伤不是一座湖的哀伤,也不是一条河的哀伤,至少是一片海的哀伤。

我也曾经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温暖的话语所感动,可当我真的要走向大海——这搏斗之乡,安魂之乡,理想之乡,却要背对尘世。

这是怎样的孤独?憧憬的幸福只能“从明天起”,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无可奈何,今天注定孤独、暗淡。

我也曾无比地渴望远方,渴望远方的过去,渴望远方的未来,渴望远方的青春,渴望远方的梦幻,渴望尚未到达,也永远无法到达的幸福之所。

人总是害怕去追求自己最重要的梦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或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

他们害怕路途上的痛苦,却又被比忍受痛苦本身更糟糕的畏惧忍受痛苦而折磨。

可人生不应该是在没有激情的岁月里被浪费掉的。

“一个人生来就不可以被打败,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毁不掉他”,在人生的某些时候,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或许每个人都有跳不出的回忆,或许每个人都有无法痊愈的伤口,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借口。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逐梦想而受伤,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远方并不是像海子说的那样“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有青稞地,有草原,有华美而无上的黄昏。

我们无法改变寒冷的天气,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温暖起来,我们无法温暖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温暖自己的梦想。

曙光出现之前的黎明是黑暗的,阴冷的,但当阳光照耀的那一刻,这个世界,明媚美好。

所以,处于黑暗中的我们,便做一个虔诚的信徒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路向前,踏着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时光从不负美人。

一路跌跌撞撞,我走到了临近高考的现在,迷惘过,惆怅过,失落过,放纵过。

3.枣树经典散文随笔 篇三

到了10月,这枣树确实不负春光,枝头上早已硕果累累。去年父亲走后,家中的老母亲就是这棵树的守护者。看着这丰收场景,我时常逗母亲,今年有大把枣子吃了。而每每这时,母亲总是神情淡定,不屑的说:现在说还早着呢!

果然,到了10月底,果子成熟可食时,我试着摘了一颗放在嘴上,竟然无法吃,原来那漂亮饱满的果实里面,竟然早已被虫蛀空,咬开时,还可以看见好几条驱虫在动呢。随手又采了几颗,发现这枣子好像传染似的,竟都如此这般,让人恶心。

接下来,那表里不一的枣子,在每一场秋雨过后,也许经不起寒冷的考验,纷纷落下,成了脚下任意踩踏的春泥┅┅

然而,就在自己快要忘记这树上果实的时候,转眼到了立冬。那天,天气出奇的好,我午休回家,刚打开院门,几缕阳光从所剩不多的枣叶中穿梭下来,一抬头,哟,树的最高处,在枯黄树叶的衬托下,竟然星星点点排列着一颗颗早已变了色被风干褶皱的红色果实。哇,红枣!这意外,让我忘记了自己年过半百,抓着树干就使劲摇晃,顿时,果实纷纷落下,砸在四周的铁皮啪啪作响,颇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随手捡上一颗,小心把肉掰开,试着尝上一口,哈,与平时吃到的红枣并无二致了。于是,赶紧从地上挑了几颗成色好的塞到母亲的嘴上,这意外的收成,香甜的味道,让还在半信半疑的母亲直说:好吃、好吃!

4.经典生活散文随笔 篇四

——题记

这世界上,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中国各地的乡村角落。年迈的空巢老人们在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里生活、离世,孤独的走完后半生。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年都有大量的`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现象成为时下中国一道无法磨灭的时代印记和烙印。迫于生计,大量的人离开乡村涌入沿海一带去打工,乡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乡村没有了生计,日渐荒芜,就像一个失血的心房,缺少了希望,显得冷寂、孤独。

现下,城市里的年轻人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稍有时间也花在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上面,而无暇顾及老人们的感受,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们。这让城里的老人们精神上时常感到孤独,不过生活上倒也称得上是惬意。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到形形色色的老人们在街道上漫步,许多老大爷喜欢下下棋,练练拳,打打太极什么的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可在各大广场上看见一些老大妈尽情的跳着广场舞,娱乐方式很是多样,这倒也算是给他们孤独的内心增添了一丝慰藉。

与城里的老人不同,乡村里的老人们深居偏远的山区,远离子女,孤苦无依。也没有过多的娱乐方式。随着时间的流淌,老人们日渐消瘦而又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褐斑从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很是苍老的模样。人越老,会越害怕孤独。乡村发展的步伐自当是赶不上城市,至今还有许多乡村未达到理想规划的水平,仍存在着一些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村落中生存着很多目不识丁的老人,每当他们想念在远方打工维持生计的子女时,即便是想通一个电话问候一声,这也成了一件难事。他们衣着朴素,性格憨厚纯朴,生活节俭。很多时候,村里的老人一碗白米饭一叠咸菜就是一顿,生活简单枯燥。村里的老人一生都是在勤劳与苦累中渡过的,他们与泥土打交道,与田地共同生活。

从庄稼的播种、生长到收获,他们从未懈怠过,佝偻着腰在田地间默默地耕耘着。这一生,他们被岁月赋予了无尽的沧桑,被生活压弯了脊梁。闲暇的时候,老人们的内心饱受孤独寂寞的煎熬,无人陪伴无人倾诉。他们时常会倚在家门前,等待子女回家,眼里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哀伤,也充斥着一丝期望,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在这片出生、成长到老去的土地上,他们从未离开过,直至死去。死去后的他们没有墓碑,只需一片荒野的土地,只要向阳一点,温和一点,他们便可以和土地里的泥土连成一片,落地生根。

叔本华说过“个人的愿望是永不知足的,满足一个愿望,接着就产生新的愿望,如此衍生不息,永无尽头。”人的一生,想要追求的事物太多太多,若一直苦苦追求下去,永无休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的也往往让人意想不到。人的一生,总有那么一刻是需要放下些什么。大多数人,迫于生计选择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家人孩子外出打拼,这的确是件不易之事。而作为子女,我们有惦念自己的亲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生之中放下的不少。我们是否也该为家里的老人试着去放下些什么,放下手里忙碌的事,空一点时间出来,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意的眼神。那些常年在外的城市“乡下人”,如若可以,就时常抽空回乡看看吧,看看自己生长的地方,看看家里的亲人,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让他们紧扣弦的心落地。这或许,会比一个人一路上无休止的追求着来得有意义。

上一篇:中文姓名翻译下一篇:工程师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