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2024-07-29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通用6篇)

1.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篇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解读

发布时间:2015-10-07 来源:就业指导网浏览:862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2015年10月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站会即时更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敬请期待。

2013年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2015年五中全会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而这个布局的主线就是“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规划,也是国企改革方案之后最值得期待的中央文件。我们结合历次五年规划的经验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正文】

五年规划全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我国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制定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其中很多规划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最早的一五计划确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中国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而近期的十五规划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规划开启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十三五”规划注定会成为最关键的五年规划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时间截点前的最后五年,特殊时点决定了“十三五”规划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一方面,为完成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GPD平均增速需达到6.5%;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而新经济尚未崛起、人口红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公开招标宏观经济、教育、农业、房地产、国企改革等领域的25个重点课题。各课题中标单位于2014年年底将课题成果提交至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初步思路后交至中央。2015年初,再由中央委托各部委,形成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最终将形成两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简称规划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规划建议属于党的文件,由中央办公厅、中财办、深改组负责,15年中已经上报,10月份在五中全会审议后对外公布。规划纲要则属于国务院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规划司等负责制定,2015年下半年提交,2016年两会期间经全国人大审议后公开发布。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同步制定、双向沟通,因此2015年10月份即将发布的规划建议可被视为“十三五”规划的初步版本。

十三五规划尚未公布,我们如何分析?十三五规划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据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文件框架编写。第一个依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党中央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总体发展思路。第二个依据是国务院层面的各类指导意见、办法及规划,这相当于国务院为落实三中全会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其效力依次递增。第三个依据是各部委发布的文件和方案,这相当于各职能部门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思路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从政策效力上讲,党中央高于国务院高于各部委,但从政策细节上讲,各部委制定的文件最为具体,而且最贴近最新实际,现实意义更强。第四个依据是以往的五年规划。根据以往经验,五年规划主要涉及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社会文化、人民生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改革开放等大议题。

综合上述四个依据,我们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一、增长目标:不一样的7%

纲举目张,经济增长目标正是宏观政策的纲。短期来看,每年两会上制定的目标是宏观政策的主要参考,而中长期来看,宏观政策的走向则与“五年规划”中制定的五年增长目标息息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五年增长目标将如何确定?根据以往几个五年规划,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

第一,增长目标一般是0.5%的整数倍,比如近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分别是8%、7%、7.5%和7%。变动的幅度也以0.5%为基准单位。

第二,实际增长速度一般会远超增长目标,这意味着在制定增长目标时一般会留出较大的政策余地。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目标从未失手。按照十二五目前进度,2015年只需达到3.1%的增速就可以轻松达标。

第三,增长目标的变动方向和实际增速的变动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增长目标一般会充分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也对后面的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增长目标下调或上调后,实际增速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或上升。

第四,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增长目标也不会大幅下调,增长速度会更接近增长目标。比如,十一五实际增长11.2%,超出目标3.7个百分点。十二五经济大幅下行4.2个百分点,但目标仅从7.5%下调到7%。

展望十三五时期,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假设2015年增长7%,那么十三五期间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习总书记在近期的专访中的说法是7%),因此,从主观角度看,中央并没有太大必要把目标定高。而从客观角度看,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增长要素都有下行趋势,十三五继续保持7%的增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传统的规律来决策,十三五规划毫无疑问应该将目标定在6.5%。

但十八大以来,依靠过去的经验进行预测变得越来越危险,同样,十三五的目标也可能会打破过去的规律:也许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因此最终目标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认可的经济增长中枢应该在7%左右,如果按照传统规律,定在6.5%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但政策之“锚”的作用不明显,导致目标形同虚设,而如果定在7%,“锚”的作用更明显。第二,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标从最初的6.5%上调到更乐观的7%意味着宏观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积极,这种积极将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未来政府代替私人部门加杠杆仍是大趋势,托底经济、防范风险,而这也要需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支持,货币政策也不会坐以待毙。

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的内涵并不局限于“互联网+”。从存量上看,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消费规模为2.8万亿元,贡献GDP 0.8个百分比。从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费多样化与政策引导的刺激下信息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8%,而根据工信部的预测2015年将增长15%达到3.2万亿,成为增长新亮点。预计十三五时期,信息经济仍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上下游产业链为市场提供投资机会。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信息与产业融合。信息融合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一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如前期被市场热炒的基因芯片(在芯片表面固定探针,通过与芯片探针杂交测定核酸序列)、基因测序(从血液和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锁定个人病变基因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等。

二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如物联网(利用网络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员等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远程管理控制)、现代工业机器人(300024,股吧)(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器手或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可按照编排的程序运行)等。

三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降低成本,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如“饿了么”(餐饮O2O平台)、许鲜网(在线水果B2C平台)对所在领域的传统企业形成冲击。

②大数据。大数据本质上是通过长期跟踪与搜集个体数据,对存量数据进行分析后提供智能与个性化的服务。大数据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应用范围广,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公安侦查、招商引资等领域;二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金融、通讯、交通等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存量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程度低,经济价值尚有待挖掘;三是政策加强引导,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争取到2018年建立国家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快数据强国建设。

③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安全一切信息经济都没有保障。从个人角度看,国民隐私安全意识在增强,对金融、通讯、物流等行业系统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国家层面看,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总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唯一负责具体业务的小组。

④智慧能源(600869,股吧)。智慧能源指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使能源开发、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更加智能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能源产业的智能化,以各环节的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搜集数据以实现产业链优化。智慧能源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目前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需要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智能化是实现路径之一;二是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比63.4%,提高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压力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⑤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指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集成于地面交通系统而建立的大范围与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的基础,搜集多种信息后传输至交通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处理后将信息反馈至交通参与者,并结合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系统实现出行策略最优化。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5.61%,同期上证综指下跌3.71%);

②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2.77%);

③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4.62%);

④大数据(大数据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5.06%)。

三、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一是制造业活动收缩,服务业繁荣有助于对冲制造业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二是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强,未来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过剩产能将继续去化,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缓解就业压力。而服务业的发展关键靠扩大开放。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民营银行。第一,利率市场化以扩大市场准入条件为基础,信贷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资金需求方议价能力,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实质上处于同等地位。第二,民营银行有较大增量市场。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民营银行定位于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融资难、融资贵是现阶段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之一,民营银行面临旺盛的资金需求。第三,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高,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就发起筹建第二批民营银行表达了意向。

②民营医院。一是民营医院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公立医院多为事业单位,财政对其日常经营提供补贴。公立医院私有化后,社会资本方可整合上下游医疗设备、药品等产业链,通过医院定向采购的方式销售设备与药品,上游产业链所获利润来弥补医院经营的亏损,实现总的盈利。二是医护人员有激励参与医院转制,一方面可获得市场化收入,另一方面工作年限可不再受年龄限制。三是社会资本管理与运营效率更高,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③体育产业。第一,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大,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0.6%,而同年美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高达3%。第二,高层重视体育产业发展,足球改革议题进入深改组讨论,国务院也发布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冬奥会作为总书记任内唯一大型国际赛事,国家将大力加强推广与宣传工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又一契机。对资本市场而言,可关注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体育器材、体育装备、赛事运营与转播等的企业。

2、相关市场主题:

①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7.28%);

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8.41%);

③医疗服务(中信医疗服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3.86%);

④体育指数(体育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0.02%)。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减少地方政策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缓解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内部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促进区域内省市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落实东北振兴政策摆脱增长率垫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经济底子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区域发展。从区域间来看,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流通方式促进了跨区域消费、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对通航机场、航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市场关注的方向:

(1)区域板块:明晰功能定位,加快区域发展

①一带一路。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由习总书记亲自推动,“十三五”时期多项举措有望落实。习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首次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此后多次在国内和外交场合倡议一带一路战略。其次,一带一路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需要。PPI持续42个月为负且跌幅不断扩大,重工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在国内去产能的同时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带动水泥、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上游行业产品输出与产能输出。再次,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提高外汇使用效率。2014年中国拥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而净投资收益却是负298亿美元,而同年日本欠了将近4.5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负债投资净收益却高达2288亿美元。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外汇使用效率,而不是将过高比例外汇配置于外国政府债券(2014年年末将近1/3外汇配置于美国国债)。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将提振多个行业。一带一路建设依赖于“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行业企业创造新机遇。

②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协调发展。早在2001年即有学者提出大北京规划,但因涉及各方利益协调进展缓慢,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正式将三地协调发展推至国家战略。其次,京津冀三地不同的功能定位将促进产业调整。北京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000065,股吧)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地不同的功能定位,将促进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快区域整体发展。最后,三地协同发展将促进三地间的连通,带动交通、物流、通讯、旅游等产业发展。

③长江经济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现有经济体量大。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增长潜力大。长江经济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具有产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而且城市密集,沿江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促进东中西互动、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发挥区域内省市优势、挖掘增长潜力。

④其他地区。主要集中在边疆区域:一方面经济底子薄,需要加快对边疆地区的扶持,缩小其与中东部的发展差距,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须举措;另一方面,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十三五时期,国家应相当重视加快边疆地区的发展。

4.1)东北振兴。第一,东北地区GDP增速全国垫底。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因产业结构失衡、转型迟缓,主导产业崩塌式下滑导致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上半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的GDP增速分别为2.6%、5.1%、6.1%,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倒数第三、倒数第四。第二,东北振兴计划需要强化政策支持。东北振兴计划最早于2003年提出,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看,成效并不显著。近期已有政策扶持,如大量财政拨款给新兴产业与国企,工业制造2025也给东北安排了大量项目。第三,国家扶持重点由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产生新的增长点。东北国企占据大量资源,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增速垫底与此也直接有关。第四,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对俄罗斯与朝鲜的屏障,东北的发展关系国家稳定与安全。

4.2)西藏板块。第一,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14年西藏人均GDP为2.9万元,仅占全国人均GDP的62.7%。第二,西藏站上了政策风口。西藏经济发展议题进入政治局会议讨论,8月25日至26日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会议召开,高层已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第三,西藏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富含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可燃冰、铜、铁等储藏量大;旅游资源丰富,2014年旅游业收入204亿元,占地区GDP的22.15%;藏药产业则是近年西藏地区增长最快的产业。

4.3)新疆板块。第一,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水平提高有助于减少分裂势力冲击,促进边疆区域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二,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通往中亚的窗口,迎来了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区域内资源丰富,利用“一带一路”中内地与新疆的互联互通,将资源销往内地;另一方面可作为货物中转站,将从内地采购的商品销往中亚等国家。

(2)区域板块间:互联互通

①电子商务。首先,电子商务获政策扶持。电子商务能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李克强总理多次为电子商务点赞,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其次,传统企业纷纷开展线上零售业务,如服装、鞋帽类企业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拓展销售渠道。最后,传统企业与电商巨头结合,如京东入股永辉超市(601933,股吧)拓展O2O业务、苏宁电器加大电商投入并与阿里巴巴互相持股。

②物流业。一方面,便捷的物流业能够促进商品跨区域流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国内尚无快递企业上市,但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对配套设施如物流信息化产品、车辆等的需求,给相关产业带来新机遇。

③通航机场。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划,2025年之前将新增2500个通航机场,以满足现阶段不断扩大的通航机场供需缺口:一方面,现行民航法制约了通航机场供给。民航法对机场距离半径施加了限制,导致部分有通航需求的城市不能建设;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播种、旅游、环境监测等通航需求增加,又对机场的普及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将有一批通航机场开工建设,给机场建设与运营、飞机设计与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

④河流梗阻疏通。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特别指出要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而发展长江经济带,首要任务即是建设好基础设施、做好梗阻性的航道清淤和疏通工作。目前武汉和重庆正在做长江清淤工作,南京、芜湖、宜昌等节点城市也做了部分梗阻性的航道疏通工作。预计《长江经济带规划》将于年内出台,《规划》将明确各省市的分工定位与产业布局。随着分工定位的明晰,区域性的梗阻工作规模有望井喷。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3%);

②京津冀(京津冀一体化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2.6%);

③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0.7%);

④西藏板块(西藏振兴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7.86%);

⑤东北振兴(中证东北振兴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下跌8.19%);

⑥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2.98%);

⑦物流业(中信物流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0.94%);

⑧机场(机场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4.5%)。

五、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采取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达到社会不安定的数值区域,而实际情况可能要比官方数据更为严重;二是贫困人口基数大,以年人均收入2300元为贫困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有7000万;三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及“精准扶贫”,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第二,农业产业化也是现实之需。城镇化推进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需要通过产业化经营整合闲置的土地资源。第三,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体系,使农产品(000061,股吧)定位更加精确、市场更加广阔,为产业化经营拓展了销售渠道。巴中市计划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建立特色产业,建立包括农产品交易中心、产业园区、商贸物流中心等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②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第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增长空间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交通、通信、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扩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是扶贫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地方政府愿意以PPP等形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使用者付费项目,地方政府可以减少前期资本支出;对于政府付费项目,地方政府可将短期支出长期化,缓解当期财政压力。第三,社会资本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中时,拓展了市场范围,获得相对稳定的长期受益。

③能源扶贫,尤其是光伏扶贫。第一,能源扶贫是五年内农村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能源是制约农村地区致富的因素之一,产业的发展需要能源支撑。第二,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利用6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通过建设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等,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第三,光伏产业在2009年前后经历了一轮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出现产能过剩,通过光伏扶贫开拓农村市场,也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措施之一。

④乡村旅游。国家层面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⑤农村金融。第一,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信用评级机制、农民与金融机构缺乏信用积累等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农村家庭的正轨信贷可得性约为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而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高达43.8%。第二,政策扶持农村金融,如央行对涉农贷款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与城商行实行定向降准与额外降准、财政部注资农发行。第三,目前涉足农村金融的机构较少,以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农发行、邮储银行、各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在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前,金融机构若能做好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做好风控工作,则有望分得农村金融的一杯羹。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农业(农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3.83%);

②能源(能源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下跌14.42%);

③旅游(餐饮旅游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5.69%)。

六、人口老龄化

按照国际老龄化的界定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我国于1999年即进入了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对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冲击也愈发明显:一方面因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人口红利不再甚至变成累赘,中国未富先老;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结构变化,根据美日经验,房地产进入长周期下行通道,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失速。

预计“十三五”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底部老龄化压力;二是增加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供给,满足老龄人生活与精神层面的需求。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二胎政策。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除新疆与西藏以外的其它省市均于2014年上半年实施了该政策。目前来看政策效果不明显,2014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仅比2013年增加47万人,主要因生育、教育、购房成本高及生育观念的转变。根据报导,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全面放开二胎,通过扩大基数增加人口出生量,与之相关的母婴食品、幼儿教育、玩具等行业迎来利好。

②养老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未能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以上海市为例,2013年上海市养老床位只有10.8万张,占老年人口的2.8%,与规划的3.75%有较大差距。上海作为养老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尚如此,其它省市养老设施供需缺口更大。另一方面,政策正在引导加快养老设施的建设。《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规定各地新建城区和新建小区都必须按照标准建设养老配套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提供。

③养老服务企业。第一,国家鼓励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企业。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打造规模化、连锁化的龙头企业。第二,目前国内养老服务市场中,各企业主要提供区域内养老服务,并无龙头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掘金养老服务市场,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机制将使养老服务供给集中于拥有资金与相关资源、经验的大企业。

④养老家政服务。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对养老家政服务的需求也在扩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活需求,包括餐饮、助浴、助洁、助医等;二是精神需求,包括老年教育、文娱活动、心理咨询安抚等。对市场而言,可利用互联网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服务缴费等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项目。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二胎政策(二胎政策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1.50%);

②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9.92%)。

七、生态环保

前期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2014中国环境公报》,全国4896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比例仅为10.8%,而水质较差与极差的比例分别高达45.4%、16.1%;161个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比例仅为9.9%;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

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十二五”规划的24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有8项是关于资源环境的,除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外,其它均为约束性指标。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突出,“十三五”时期生态环保建设压力有增无减。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第三方环境治理。第一,政府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相比于政府直接治理,第三方企业拥有技术、成本等优势,有助于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在环境治理中被寄予厚望。第二,第三方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强。环境治理市场规模庞大,如仅“水十条”投资额即达到万亿规模以上,而且污染治理项目通常收益稳定、回报周期长。已有相关上市公司参与第三方环境治理,如巴安水务(300262,股吧)、碧水源(300070,股吧)等。

②新能源。一方面,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2014年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83.1%,而水电、核电与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仅为11.2%。另一方面,新能源应用领域有较大拓展空间。目前新能源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未来可在建筑、制造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③环保交易。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另一方面,相关试点工作已展开,十三五时期有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目前已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节能量交易也处于研究阶段。据有关官员在中国高铁节能减排论坛透露,2016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方交易市场,首批试点行业包括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

④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通过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将煤矿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各省市正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对试点的项目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部分上市企业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如豫光金铅(600531,股吧)作为全国最大的产铅企业之一,致力于再生铅的研究与生产。

2、相关市场主题:

①环保(环保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4.14%);

②新能源(新能源指数年初至今上涨11.83%);

③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指数年初至今上涨18.71%)。

八、投融资体制:PPP

十三五时期,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中的应用将得以进一步推广:一是制度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约束了地方政府违约责任;二是随着成功项目的推广与PPP培训,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具体操作了解度提升;三是政策引导,财政部设立PPP专项引导基金、对部分项目提供财税支持。

地方基建曾由城投企业主导,43号文限制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对于新建项目和未完工存量项目,优先安排PPP模式建设。随着PPP签约率的提升,PPP模式对城投债的替代性增强,为资本市场提供投资机遇。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参与PPP项目的企业。正如前文所言,后续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将更多由PPP模式建设,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比例缩小。为适应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建设模式的变化,已有上市参与到PPP项目中,如华夏幸福(600340,股吧)、中信水务等。通常这些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人做专业事,利用其专业能力提高更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二是具有成功运作PPP项目的经验,更容易复制自己的盈利模式,在招投标过程中也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青睐。三是为所在领域的领头羊,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能够调动的财力、政府关系以及专业领域的能力使他们在PPP项目中有天然的优势。

②PPP融资服务。PPP项目多为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而且融资工作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对社会资本的资金实力有一定要求。目前PPP模式应用成熟的国家中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例较小,而中国的PPP与BOT项目中,主要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能减少企业资本占用,降低企业成本,未来PPP项目债权融资是发展方向。现阶段PPP项目债权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正逐步放开,国开行已开展相关业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因PPP项目与公众利益相关,需确保项目债权融资安全以免因杠杆原因导致项目失败,因而PPP债权融资发展进程可能是稳中求进。

③PPP咨询服务。PPP模式的发展,催生了PPP咨询服务市场,未来将有较大增长空间:第一,目前国内PPP咨询服务企业较少,仅济邦咨询和大岳咨询两家寡头垄断市场。第二,PPP咨询服务费用高。根据国外经验,PPP项目咨询费占项目总费用的比例在1%左右,PPP项目咨询费贡献了普华永道等审计咨询类企业非会计收入的很大比例。第三,PPP业务较普通模式复杂,企业也有咨询需求。在参与项目时,企业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盈利能力、融资结构设计、项目纠纷处理、豁免移交、项目期满后与政府交接等环节进行了解与分析,产生了市场需求。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公用事业(公用事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8.28%);

②咨询服务(调查和咨询服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7.07%)。

九、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终于揭开了并不神秘的面纱。大家关心一个问题:国企改革能否成为市场的“救市主”?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改革的核心从来不是为市场炒作主题,而是为实体解决问题。即便是一个平衡各方的好方案,也不一定能满足资本市场漫无边际的幻想,毕竟投资者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更何况,在此之前,一千个投资者已经赋予了国改一千零一种天马行空的期待,它在公布之前就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超预期的方案。对投资者来说,更理性的选择是放开所有幻想,找找这份现实的方案中与理想最接近的地方。

1、市场关注的方向:

(1)推动国资证券化。本轮改革的一大优势在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比以往更完善,为推动国资证券化创造了条件。国资证券化一方面可以解决谁来买国有资产、谁来盘活国有资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的竞价和监督促进政企分离,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于证券化程度不同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如整体上市、借壳上市、反向收购母公司等不同模式提高证券化率,目前已有12个省市公布了量化的国资证券化目标,未来5年国资证券化率均有较大提升,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2)推动国企整合重组,重点是在央企层面。新一届政府央企强强联合的思路主要是针对龙头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避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自相残杀,拓展海外市场、加快产能输出。未来央企整合方向在推动附加值较高、对出口带动作用较大、业务存在恶性竞争的央企进行合并同类项。

(3)混合所有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发展”的提法相比有所弱化,未来将更加谨慎,主要是强调混合所有制不等于私有化,而是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服务。未来将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引入社会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央层面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混改,比如中石化销售环节的混改,地方国企层面则关注发达地区混改,PPP作为一种特殊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在能源、通信、电力领域有较大应用空间。

(4)国企公司治理的改善。如果国资管理体制的根子不改,国企内部的治理改革就注定是戴着镣铐起舞。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局部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一是管理机制市场化,解决国企董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人员选聘市场化。高管聘用根据企业不同的分类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等不同选拔机制,员工选聘公开市场化。三是激励机制市场化。改革薪酬制度提升工作积极性,在适当领域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鼓励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

(5)特别关注科研院所注入。未来通过科研院所注入提高央企证券化率,也是央企层面改革的途径之一。一方面,科研院所是央企核心资产。央企尤其是军工类央企,下辖科研院所承担着产学研的任务,获得财政补贴和拥有专利,是央企的核心资产。但另一方面,多数央企旗下科研院所尚未上市,如中航电子(600372,股吧)旗下的飞控所、光电所、无线电所、计算所和雷电院多为行业内唯一的专业研究所或处于垄断地位,属于优质资产但均未上市。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央企重组(大央企重组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9.13%);

②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7.06%);

③混改(混合改革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7.84%)

十、军民融合 “十二五”规划中虽提及了军民融合,但在“十二五”时期军民融合技术应用范围较窄,主要在导航、通信领域。2014年3月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观点,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开通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湖南省岳阳市成立军民融合卫星应用产业园等。预计“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均将有较大突破。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我国军事工业由军方主导,军工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上下游工业体系,军事采购也主要来源于该体系内部。军方主导的军工系统促进了我国军事工业的飞跃,但与此同时不计成本式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暴露,需要放开军工采购市场准入条件,让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展开竞争: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②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第一,我国军事技术遥遥领先于民用技术,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能以较快速度提高民用技术水平。第二,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经济效应明显。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最初建立该系统为打破国际导航市场垄断局面和应对战时需要。随着系统的完善,逐步向市场开放,根据军方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将产生上千亿元的产值

2.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篇二

文化体制改革要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作为文化部部长, 您如何看待此次三中全会对文化的部署?

蔡武:全会将过去1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升到理论政策的高度, 把文化改革发展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中, 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各项任务, 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勾画了路线图。 文化系统将根据三中全会的指示精神, 继续卓有成效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在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 准确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两大属性,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记者:《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请问在文化工作中如何落实?

蔡武:《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部门, 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 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者:您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应遵循什么原则?

蔡武: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 而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 创造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 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 这就是:导向不能变, 阵地不能丢。导向不能变, 是指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 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 这是方向性、导向性的要求。阵地不能丢, 是指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 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龙头和主力军。

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告捷向“深水区”和“攻坚区”挺进

记者:如果以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的话, 您认为, 这10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哪些任务?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改革目标?

蔡武:自2003年中央号召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工作以来,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走过10个年头, 已从过去的“破冰期”挺进“深水区”。通过10年的努力, 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具体地说, 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四项改革内容:一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二是保留事业性质文化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 三是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改革;四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文化职能转变。同时, 为文化产业振兴搭建的6个平台也日臻完善, 即政策平台、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文化交易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文化走出去平台。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的四大支柱框架已基本形成, 分别是博物馆体系、公共图书馆体系、文化馆体系、数字文化体系。这四大支柱同时又衍生出一系列的惠民工程, 如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此外,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文化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已完成阶段性任务, 已取消28项行政审批项目, 下放6项, 划转8项, 仅保留了9项行政许可项目和10项非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 并拟于近期再次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与此同时, 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转变。

记者: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目前进行到哪一步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蔡武:到目前为止, 文化体制改革中比较容易改的环节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 剩下来的就是一些难改的、 涉及深层利益格局变动的大的政策性改革。比如我们院团改革的后续政策没完全落地, 为什么没有落地?因为它涉及到土地、财政、税收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配套解决的。比如, 改革面临着税收问题。我们的税收改革要对文化企业特别是大量小微文化企业实行政策优惠, 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改革还涉及到人员安置问题, 人员问题与社会保障紧密相连, 要更加科学规范地用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全新机制来处理这些问题。

记者: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哪儿?要落实哪些事情?

蔡武:接下来各级文化部门还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 履行好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 建立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 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职能, 通过购买服务、招标等办法让有能力的社会团体和中间机构参与文化建设, 充分释放社会能量。此外, 要进一步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体制, 建立管人、管事、管导向相统一的新型文化管理机制。

从“办”向“管”转变实现标准化、均等化

记者:关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 要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办”到“管”的变化背后, 文化部门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蔡武:按照中央要求, 我们还将进一步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 多在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和监督管理上下功夫。 对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 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过去, 文化系统的各类演出和晚会都由政府直接操办, 一些文艺评奖、项目审批也都攥在政府手里, 这样容易产生长官意识、形式主义、奢靡之风、权力寻租、 腐败现象等。如今, 政府简政放权, 将某些权限移交下放, 政府只起一个宏观调节和管理的作用。但“交出去”“放下来”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没有责任了, 政府还要创造条件, 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的调控监管, 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 搭建平台, 制定规划, 提供服务。

记者:《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您对其中的“现代” 二字怎么看?

蔡武:对于文化行政部门来说,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也是整个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现代”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彰显了时代特征, 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目前,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文化市场法规体系, 完善文化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 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记者:全会要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对此您怎么看待?

蔡武:我认为均等化不仅仅是指结果的均等, 更是强调机会和过程的均等。通过均等化, 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另外, 还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 推动形成合力, 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争取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鼓励国有、民营公平竞争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记者:《决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现在国有院团、 民营院团, 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上可谓是平分秋色, 各领风骚, 民营院团和民营文化企业是否在未来能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蔡武:我国经济改革领域有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经济;二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认为这两方面基本的方针政策在文化领域也同样适用。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增加国有文化单位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也要看到社会民营资本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经济,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 目前, 我们的民营文化企业有几十万之众, 我们要大力扶持发展它们, 对它们一视同仁, 使它们与国有单位公平竞争。

记者:《决定》提出, 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文化部在这方面会有什么举措?

蔡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这说明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 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作为文化部, 一方面要宣传好、推动落实好已有的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 用足这些政策;另一方面, 要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简化创办手续,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规范完善市场秩序, 保障小微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目前, 国务院组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说明了小微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部作为成员单位, 下一步将积极研究与有关部门衔接的政策, 启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制定工作, 进一步落实《“十二五” 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有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 深化与银行机构合作机制, 积极协调财政部, 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扶持。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

记者:全会提出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同时, 也要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文化部门, 如何在“管” 与“控”、“收”与“放”之间保持平衡?

蔡武:早在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提出世界各国将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原则, 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 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必须融入到世界发展潮流中, 主张世界各国文化在相互尊重的过程中平等交流、交锋, 实现共融。我们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保护和维护好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 鼓励健康文化, 提倡高雅文化, 发展通俗文化, 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新鲜空气进来。同时, 也要筑好自己的堤坝, 防止外来落后文化的干扰和文化殖民的侵略。

记者: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 我国的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文化部在“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方面有哪些新思路?

蔡武:文化企业走出去, 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合作共赢”的要求,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 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政府的扶持下, 许多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都获得了成功。比如, 我们的原创动漫游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 完美、蜗牛、畅游等一批民营网游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由中演、中展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世界知名演出集团IMG及许多跨国文化企业合作, 把中国优秀的舞台艺术带进欧美, 吸引了西方主流观众;万达集团在去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影院公司, 跃升为国际第一大院线, 占有全球近10% 的市场份额, 更是成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里程碑。另据统计, 去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21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6.3%, 其中出口视觉艺术品142.1亿美元, 同比增长52.5%。今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达1665.02亿元, 其中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就占到123.82亿元。这些事例和数据都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迈得更加坚实。

记者:作为文化部长, 您对未来的文化工作有哪些愿景?

蔡武:在文化体制改革这10年间, 老百姓对我们的舞台艺术、美术等主流文化方面的诟病比较少, 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这是我值得欣慰的。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对未来几年文化工作的愿景的话, 我认为:第一, 希望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 让中国老百姓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最便捷的文化服务, 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第三, 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 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3.各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新提法 篇三

新提法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提法二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新提法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新提法四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新提法五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新提法六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翟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省人大代表)

“国家治理体系”,即指国家层面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总的系统;“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指“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社会能力架构。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围绕权、责、利的协调管理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的话,那么,“国家治理能力”,即指执行和落实这种制度的能力。

王小琪

(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财政的地位定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这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民本财政。财政必须以民为本,钱为民所有,钱为民所用,保障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要满足公众基本生活需要的权利;又要确保每位公民的发展能力和公平发展机会。居民收入的增长应与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二是建立效率财政。应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关系,控制财政供养人口,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三是建立调控财政。财政运行应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平目标,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税收制度,稳定税赋,建立财政风险防控机制。四是建立法治财政。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财力划分、转移支付项目、税种税率等,均应通过立法确定。年度财政收支项目及规模预算经各级人大确定后不得突破。实现财政运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五是建立透明财政。确保社会公众对财政运行的知情权、监督权、问责权,实现财政在阳光下运行,提高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水平。

黄栀梓(媒体人)

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将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并且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税利益分配比例。

漆先望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提升为决定性,有着深刻的内涵,其核心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原则上取消项目审批,加快资源性价格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重大改革将充分发挥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宏观调控专注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系统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可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同时,有效弥补市场失效,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显著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日报》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翟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省人大代表)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要解决的,即是如何发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为此,就要通过发育现代化服务体系、合作社、协会等,以此解决好广大务农劳动者、经营者和数以千万计小农户的收入问题,并通过赋予其包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在内的更多的财产权利,从而使农业农村成为一个既能保障收入、又能保障供给的和谐、协调的结构体系。

叶青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提出三个“进一步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个标准提法,是在三中全会召开的过程中才完整形成的。反映出对问题逐步深入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过程。

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改革在更大范围的突破,又为进一步思想解放提供了丰厚资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既是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也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三个“进一步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

《人民日报》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4.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篇四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6.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7.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8.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改革做了总体()。(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总结

B.部署

9.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国内外共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够出现重大突破。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数:10分)(一.单选题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职责,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分数:10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6.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8.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10.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5.我国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如()等问题。(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滞后

B.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滞后

6.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7.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其他国家凭借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篇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解读试卷

一.单选题 1.国内外共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够出现重大突破。(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我国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如()等问题。(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滞后 B.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滞后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相对性 B.决定性 4.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5.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6.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6.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篇六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改革重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设立两大机构

/ 10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部的上级部门,它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解放军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目前,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还有美国、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其职能是负责协调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的重大战略政策,同时向国家元首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议,是跨部的协调机构,其成员来自军事、外交、情报、执法等事涉国家安全的机构高层。

四、改革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 10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关键是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现代政府。

1、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我们最大限度地放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2、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

3、要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政府转型要有个过程,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4、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1、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

/ 10

2、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3、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

/ 10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九)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0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 资源有偿使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4、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打破干部部门化。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10 五、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民生领域改革的高度关切

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10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五、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

(一)突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二)凝聚改革共识,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 10

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经济领域,所有市场主体应不问“公”“私”,实现公平竞争;社会领域,人人都应该是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关系;司法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更要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整体推进加重点突破,改革全面提速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过头来,改革要整体推进,但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有序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实现突破。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改革如何突破,人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回应。

(四)冲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创业难、创新难中都有体现。一位企业家直言:“跑个项目,我连政府部门的收件员、预审员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职能转变再加力!” 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 10

上一篇:生活需要仪式感,你有吗?下一篇: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