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课程小结

2024-10-07

服装设计课程小结(精选8篇)

1.服装设计课程小结 篇一

个人小结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次的课程设计深刻的反映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考试系统的开发设计,首先老师先介绍了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和集成组组员,各组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们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负责的是面向教师的主观题的开发设计,主要部分是试题的删除、添加、修改,以及试卷生成和评分等。而我自己在组内主要负责需求分析、表单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部分。在明确各自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系统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等,然后根据资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表单的设计,运用各种部件、菜单、按钮等达到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更加完善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足够的基础。

2.服装设计课程小结 篇二

一、理论框架

1. 职业知识分类

职业知识的分类是基于职业活动开展的。在职业活动单元的基本结构模型中, 技术操作是一个受知识控制的肌肉活动过程, 本身并不包括知识, 但技术规则、技术情境和判断过程需要知识。并且个体需要灵活适应工作岗位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需要理论知识作为背景支持, 所以职业知识应该分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

2.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点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那么在职业教育课程中,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是什么呢?经过对职业活动过程分析, 实践过程需要理论知识主要有两种场合。一种场合是个体迫切需要理解实践过程。个体可以通过模仿掌握技术操作方法, 也可以通过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来掌握理论知识。另一种场合是当实践过程有确定状态变为不确定状态的时候, 也就是当学习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在不确定状态中, 个体通过模仿所获得的操作方法已无法完成他目前所面临的任务, 这种任务需要个体对原有的操作方法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 重新设计操作方法。

二、实例解析

数控铣削加工这门课程是针对数控铣操作工这个岗位而开发的, 是目前数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下面以在该门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职业知识为例, 讲解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对职业知识处理的方法。

1.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 它是联系个体与岗位的纽带, 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处于特殊地位, 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经过对企业实地考察, 聘请企业代表与课程专家共同研讨, 确定《数控铣削加工》的工作任务, “分中对刀”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2. 围绕“分中对刀”工作任务的职业知识分析

工作领域的实践知识非常丰富, 但杂乱地存在着, 如果能系统地把它们组织起来, 将大大缩短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历程。根据实践知识的定义,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操作步骤、加工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以工作任务“分中对刀”为核心进行分析, 其包含的实践知识是对刀的操作步骤。

理论知识指能完成该工件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 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根据理论知识的定义, 围绕“分中对刀”工作任务, 确定理论知识为:机床坐标系统。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机床坐标系。 (2) 机床原点。 (3) 工件坐标系。

3. 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理论, 在课程开发时, 合理、科学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让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互相支持、促进。

(1) 对于实践知识, 由于只包含操作步骤, 可以安排在教学开始阶段, 以步骤式在教材中编排呈现。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演示法传授给学生。 (2) 对于理论知识,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理论知识在第一种场合出现。在教学的评估阶段, 提出实践性问题:“在加工前, 为什么要进行分中对刀?”下面的理论知识便围绕着解释分中对刀的原理性知识。这一问题无疑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 同时促进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总之, 职业知识的选择与组织, 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开发, 必然会涉及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问题, 其核心问题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如何衔接。实践性问题仅仅是衔接策略之一,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会有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教育课程开发的复杂所在, 同时也是其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娄锐.数控应用关键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结合大学物理课程探讨小结课课型 篇三

【摘 要】分析了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开设小结课的必要性,结合实际的授课内容,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具体小结课要“结”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小结课的优势和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大学物理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结课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物理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基础,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1]

目前大学物理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其中理论课常见的课型是以理论讲授课和习题课为主。通过讲授课程,可以保证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完成基本教学进度;通过习题课,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同时达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除了传统的课型以外,我们认为,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在每一大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应该结合授课内容开设一次小结课,针对所学部分进行总结和梳理。

1 小结课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课型模式下增添小结课的意义在于:首先,大学物理课程总共可以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几大部分,在每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体现整体知识体系的层次和结构,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理出一条主线,突出重点。其次,小结课开设在不同部分之间,在总结已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引出与下部分内容的关系,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通过小结课的整理和归纳,会整体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对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都有全新和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所以,小结课是大学物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小结课只是单一的罗列知识点,只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重复,反倒弱化了小结课的重要性。所以对如何更高效的上好小结课、如何充分发挥小结课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小结课要“结”的内容

2.1 知识层面

首先,在总结和梳理该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和结构,让“散”的知识点构成体系,形成框架,让学生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更直观、清晰的掌握各个知识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完成质点动力学的学习之后,我们对质点动力学中涉及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下框架图:

经过这样的总结和梳理,让所有知识点都串成线、连成网,即直观又高效,同时又主题明确、突出重点,让学生们在小结课之后,最基本要达到对知识点有整体把握的目的。

另外,在相关联的内容部分之间,还要总结各部分间的联系,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例如,在总结刚体动力学知识点的同时,可类比质点动力学的知识点,经过整理发现,在描述质点运动中的物理量有质量、速度、动量、力,力和动量的变化之间遵循动量定理;描述刚体定轴转动中的物理量有转动惯量、角速度、角动量、合外力矩,力矩和角动量的变化之间满足角动量定理。这些物理量在描述各自运动中的地位相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类比。这种抓住各部分之间联系的总结归纳方式,可以让知识点形成更大的“网”。

2.2 方法层面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仅要梳理知识点,还要强调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在处理同一类问题中,可以采用相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例如,在研究的问题中,需要把研究对象从运动系统中隔离出来,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单独分析受力和运动情况,进一步分析各部分间相互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隔离物体法[2]。一般在处理质点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过程中常用隔离法。

此外,对于研究的对象,没办法直接分析对象整体所满足的规律,可以“化整为零”,将待处理的问题分解为许多微小的、遵循相同规律的“元过程”,通过对“元过程”的分析,从而达到解决整体问题的目的。这种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元法。在处理诸如变力做功、质点系所满足的规律、连续带电体场强等物理问题过程中,都会体现微元法的思想。

常见的方法还有类比法。所谓类比法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或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对象或熟悉的事物对比,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2]。例如我们在学习刚体力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物理量和物理规律都可以类比质点力学的内容。同样类比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电学和磁学部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可以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更深刻、更高效的理解新概念和新理论。

除了隔离法、微元法和类比法以外,常见的方法还有归纳法、解析法、统计法等等,通过对各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能力层面

除了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外,还要“结”出学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困难,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比如,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模的思想,总结归纳出如何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抛开一些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特征,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科学思想,再结合模型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解模以达到研究实际问题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开设小结课,在知识层面上,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印象,体会知识的连贯性,掌握其前后联系,并且了解更多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在总结和梳理之后,对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达到强化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在方法层面上,针对性的总结各部分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方法迁移,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能力层面上,通过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建模、解模的思想,让学生形成严谨、细心、客观的科学态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小结课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也可以在教师把握内容主线、强调重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结课的教学活动中来,使小结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康颖.大学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

4.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篇四

首先我们要认识形态构成。其中构成要素,包括点,线,面,体。形态构成要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几何形态,曲面形态设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

我们也要不断尝试形态与材料;态与功能;形态与结构;形态与语义。形态要素作用:突出形态性,强化形态心理效应。

我们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从新解构和表达一个已有的平面作品,通过对现成作品的拆分重组,用新的材料再次表达。

第二个作业是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一种情绪一种想法,在看到这个作业第一眼就想到“浮躁”这个与当代人生活如影随形的情绪或者说是心态,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信息的交流都是越短越好,越方便越好,现代人内心的浮躁,急于追逐功利而将许多重要又美好的东西弃之敝屣。我用粗糙打磨过的毛线在油画布面上创作,因为制作过程的漫长完成作品的后半截是我的内心确实是非常的烦躁不安。令人欣慰的是,还好最后的效果还是相当可观的。

最后一个作业,可能因为一开始就没有领会到老师的真正意图,做起来的效果也不那么尽如人意,因为没有领会到作业要求是为了展示非遗的特点,而是被误以为要根据它的特点或者工艺创造一个新的设计出来。最后不得已做出了换题材的决定。这也暴露了我不注意听讲,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意思的短板。沟通交流,互相传达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超过作品本身。

又一次当组长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好的作品只靠一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将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如何安抚有抵触情绪的小组成员,虽然最后许多困难的部分只能自己来完成,这些困难也让我认识到,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理解他人语言中的含义一样重要,一样是完成好的设计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5.课程设计小结 篇五

课程设计小结

在为期一周的数据库设计中,我们所有组员团结一致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图书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任务。我们由开始阶段的迷茫,在老师的指导讲解下找到了方法,才逐步认清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了解了设计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复杂性和对综合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在设计阶段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加深了对数据库知识的认识。在数据库过程中还培养了我们的分工合作能力,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效途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在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设计阶段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研究逐渐完善了整个图书数据库管理系统。

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对各种各样的客户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与完整性需求进行了分析,绘制了数据流图;建立了数据项表、数据结构表、数据流表、数据存储表和处理过程表。

在概念模型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情况,设计出相应的局部E-R数据模型,根据不同的实体之间的联系,分为1:1,1:n,n:m 三种情况考虑。然后将各局部E-R图集成为全局E-R图,在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冲突。对各个实体和关系进行了描述,并且根据应用要求消除了冗余实体和冗余关系。

在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阶段,我们将全局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确定各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关系,并且对依赖关系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同时为了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关系调整,优化了数据库的运用。建立了基本结构表,并且对基本表给出了主键和外键,确定了其完整化约束。并确定了外模式和数据视图。

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SQL SERVER 的特点和处理要求的需要,我们对数据库系统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了优化设计了各种索引,形成数据的内模式。并考虑到数据库的安全进行了用户角色划分确定了每个角色的权限。

最后在数据库实施设计阶段我们在具体的DBMS下创建库,表,视图,建索引,授权及完整性约束。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的图书馆管理数据库系统,符合关系数据库的基本体系结构,达到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至此我们的数据库设计任务圆满完成。

6.家具设计课程小结 篇六

过去的四周我们上了家具设计这门课程,这门课也是这学期的最后一门专业课了。家具设计我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之一,我也对家具设计很感兴趣,它不像其他产品那样冷冰冰而是很具有人性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家具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常以系列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现代家具企业强调家具产品的整体性,并向着系列、家具、品牌的方向发展、家具企业不仅扮演着家居产品提供者的较色,同时还要承担起传播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以满足各个阶层不同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须要求。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对家具的理解更深一层,了解家具产品的特征。为我们以后的设计提供依据,为我们的创新方法,设计标准提供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家具产品通常以系列化的形式存在。系列化产品的规模在日益扩大,它对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品牌系列、成套家具系列、组合系列、家族系列、单元系列等。家具产品是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用途、原理、形状、材料、色彩、成分等。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我个人感觉收获最多的是对家具产品的鉴赏力。家具既是物质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好卖的家具一定是优秀的设计。”好卖的家具要有卖点,课程伊始老师给我看了许多优秀家具的案例和影片,使我们对家具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周的时候老师还带我们班的同学去了家具市场做市场调查,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市场里出售的一些优秀家具摆设和了解到了不同空间类型里摆放的不同家具,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次的作业我设计了一个客厅里的五样不同家具还把它们摆到了一个空间里做了效果展示。

7.服装设计课程小结 篇七

1.1总体思考

在传承以劳动基地为依托而开展的一系列劳动体验项目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日渐完善的“七彩课程体系”这一丰富的校本课程网络, 劳动课程最终以“实用生活系列”对学生开展生存教育, 以“七彩创客系列”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 以“种植养护系列”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力与执行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全每一位师生的成长”。

1.2课程性质

1) 实践性。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开展劳动学习, 通过对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劳动创造, 通过对问题的发现进行劳动探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实践, 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2) 实用性。学生在劳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拥有的技能, 养成的习惯, 形成的能力, 树立的意识等都将为其生存以及生活服务。

3) 可持续性。劳动课程从基础课程到应用课程, 再到探究课程, 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学生在拥有了基本技能后对其进行综合运用, 从而实现劳动创造, 这是对单一劳动技能的发展与创新。而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 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并对其开展劳动探究, 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优化劳动过程, 形成新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推动课程发展的过程。

4) 人文性。劳动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 即为不同年段的学生量身定做, 以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二是包含文化, 这里的文化不但指“七色花开七彩园”的校园文化, 还蕴含自然、生活及社会中的文化, 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5) 自主性。对于学校而言, 劳动课程是在相关政策背景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对于承担具体项目的教师而言, 劳动课程是建立在遵循课程大纲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进行开发与实施的。对于学生而言, 劳动课程中的学习项目同“七彩课程超市”中的校本课程一样, 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

1.3课程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性差异。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但在力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又尊重其个体差异与差距, 无论是“实用生活”“七彩创客”和“种植养护”系列中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还是“基础课程”“应用课程”以及“探究课程”中层次分明的课程类型, 不同维度的劳动课程体系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的学生。

2) 关注自然、生活、社会与文化。劳动课程的三大系列从关注生存、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三个不同层次让学生在劳动体验、实践以及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进入劳动课程的学习。

3) 注重探究与创新。劳动课程并非机械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已有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而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进行创新, 通过问题发现开展探究, 从而实现其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给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和自由。劳动课程的教学手册并非全由学校统一编写, 而是由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纲要, 根据学情和自身兴趣及特长自主开发, 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和自由都还给教师才能使课程更具生命力。

5) 在活动中评价。劳动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价都是在不同体系和不同类型的课程中的相应活动, 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艺术节”“科技月”“体育月”“收获节”的特色活动中完成的。

1.4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学科、校园、社会、家庭中的劳动过程, 掌握劳动技能, 增强劳动感受, 体会劳动艰辛, 分享劳动喜悦, 激发劳动兴趣, 养成劳动习惯和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责任心、意志力,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在劳动课程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5课程内容

1) “实用生活系列”。以“实用生活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开展生存教育。通过对烹饪、整理、保洁、缝纫等劳动课程的学习与体验, 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必要的、生存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劳动体验中提高其劳动素养, 形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2) “七彩创客系列”。以“七彩创客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通过对设计、制造用工具和材料以及基本技法的学习与实践, 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创造中综合运用, 在劳动探究中不断发现。用劳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用劳动优化生活, 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树立其劳动创造生活的理念, 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3) “种植养护系列”。以“种植养护系列”劳动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对植物种植、动物养护以及对人类护理课程的学习与尝试,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种植养护知识, 拥有基本的养护技能, 并在相关劳动实践活动中, 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感悟生命教育的博大, 学会积极生存与健康生活。

1.6课程实施

1) 教学建议。 (1) 课堂教学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应从高小劳动课程纲要的要求出发, 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资源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 (2)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也是学生的辅导者、协助者, 更是陪伴者。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进行或个体或集体的探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意个性的培养, 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 并分享收获的幸福。 (3) 劳动课程不同于单纯的劳动, 是一门具有完整学习体系的课程,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与学习, 教师应该竭力在“三系列”项目课程实施中, 在分模块组织中, 将正确的劳动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 劳动课程是一门动脑与动手结合的课程, 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拥有跨学科的基本能力, 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同时,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综合能力。 (5) “安全第一”为首要原则, 注意劳逸结合,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2) 教学评价。

(1) 在内容上, 尝试从“单一”向“多元”过渡, 体现综合性。

(2) 在方式上, 尝试从“终结评价”向“表现评价”过渡, 体现过程性。

(3) 在对象上, 尝试从“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过渡, 体现选择性。

(4) 在路径上, 尝试从“单向评价”向“互动评价”过渡, 体现交互性。

2劳动课程的实施

2.1主题化实施

劳动课程的主题化实施, 顾名思义是围绕我校“两月两节”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的课程体验与学习。例如, 在本次科技月里, 我们结合年段特征, 开展了集动手、动脑、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点亮科技光星耀七彩园”主题课程, 隶属于“七彩创客”系列课程。设置了涵盖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跨学科的多元探索项目框架, 再由学部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筛选。其中, 低学部的项目是“梦想启航”纸飞机大赛和“自然笔记”绘本大赛;中学部的项目是“原来如此!”科学实验秀;高学部的项目是“速度与激情”动力比拼。我们又将一学月的时间分为四个主题周, 即:创客嘉年华—探秘科技化—玩转妙想场—总评展示周, 各学部学生在每个主题周里, 基于各自选择的项目以或个体或小组的方式, 开展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及科学技能的学习, 并进行动手设计、比试与展示, 促进了学生在探索中智慧成长。而在六一收获节里, 五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期“实用生活”课程 (蛋挞烘焙、丝网花制作、十字绣) 实践、学习后, 在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尝试进行了营销策划、成本核算、采购制作等有针性的财商课程的延伸体验。活动当天, 在事先有效的宣传攻势下, 售卖平台还没有搭建好, 就早已顾客盈门。小厨房内, 五年级一班的同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蛋挞烘焙操作。烤熟后, 揭开烤箱, 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至, 吸引了一批蛋挞粉丝排队购买。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现场售卖, 还有同学借鉴街上摊贩的经验, 带上花到班上销售。五年级三班同学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展示出来, 就吸引了许多同学。但由于定价稍高, 买的人寥寥无几, 见大家只看不买, 几个销售组的同学忙着和审计组的同学对商品进行重新估价, 打折销售, 很快就赢得了顾客们的青睐。在售卖活动结束后, 各班还进行最佳员工的评比, 并对本次销售活动进行利润核算, 每位同学都得到了若干的分红。通过本次活动, 同学们体验了一把不一样的劳动乐趣, 培养了一定的财商意识,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儿童节。

与此同时, 我们还积极借助社会公众资源的力量, 与重庆图书馆、重庆科技馆都达成了合作协议, 为孩子们的劳动课程请来了不少专家, 也极大的拓宽了孩子们的展示舞台, 学生在这样的主题课程里, 无疑能获取更多的快乐与良性成长。

2.2系列化课程实施

我校的劳动育人修身课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化实施课程, 她包括了修身微课堂 (午间10分钟的午会) , 修身中课堂 (一节班队会、思品课或综合实践课) , 以及修身大课堂 (修身主题大型活动) 。修身系列课程由于学情、需求的各异, 就整合了“实用生活”“七彩创客”和“种植养护”系列课程的不少项目, 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实践、研讨中, 习得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以“种植养护”课程为例, 每个年级主题相同, 内容不同 (符合学情、循序渐进) , 学生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中得以学习和实践。每一位学生在校六年时间需完成“十百千万” (“会种养殖10种植物、动物”“认识100种植物”“完成1000字科技论文”“完成10000字观察日记和劳动体验作文”) 的学习和训练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 通过植物识记探究、种养殖技能学习及劳动小课题研究等劳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树立了热爱劳动的意识, 养成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 培育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让教师树立了全面的育人观念, 整体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在六年级的种养殖课上, 阙雅丽老师曾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栽种, 一组种植去皮的大蒜, 一组种植留皮的大蒜, 并在整个大蒜生长期记录成长过程, 经过一季的时间, 大家对比大蒜成长记录数据, 得出两种栽种方式对大蒜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的结论并完成科学小论文。高小孩子们的劳动必修课, 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 既锻炼了学生劳动能力, 又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 优胜者可获得学校“七彩创新星”评价。此外, 服务自我的“今天我当家”家政课程, 服务校园的“今天我值日”园艺护理课程以及服务社会的“今天我当班”的职业体验课程, 更是让孩子们体味到了劳动的喜悦, 责任的分量。

2.3立体化课程实施

立体化课程实施则是将一个主题课程贯穿整个学期, 横跨了多个主题活动的实施方式。她有别与其他实施办法的优势是:主题更为鲜明, 育人效果更为突出。下面, 以上期开展的“Give me five”课程活动为例进行阐述。“Give me five”的命题首先是由美术组提出, 建构的初衷为“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我们手拍手, 创意间奔走;我们手牵手, 卡通中遨游”, 激励孩子们互帮互助创意绘画, 装点校园。而后, 在体育月里, 为了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增加高年级学生的担当, 提升教师、家长的使命感, “Give me five”的主题得以延续, 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信任、合作、责任”。在6月毕业季里, 毕业班的孩子们又将自己对母校、老师的真情与感恩都留在了这一张张手印添画里, “Give me five”又从抽象的美好, 幻化为具象的祝福。同一个主题, 却在不同的阶段获得了不同的定义, 引领着高小的学子们创意无限、诗意生活, 受到了师生、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8.例谈历史与社会课堂小结的设计 篇八

所谓课堂小结,是指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所以好的课堂小结形象地被称作“豹尾”。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使课堂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热情。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授课中教师应优化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虎头豹尾”。

如何优化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小结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遵循教学规律,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

(一)要有目标性

好的课堂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意义。

(二)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要有精密性

课堂小结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所以课堂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四)要有针对性

课堂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课堂小结的主要形式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归纳了一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课堂小结形式及相关应用实例。

(一)总结式

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小结形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以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比如,我们经常在课堂小结时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作知识内容上提纲挈领的归纳,形成课的高潮。

(二)巩固式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巩固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做习题训练,或进行小组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台练习。比如每节课结束前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本上的练习,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巩固式课堂小结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更加普遍,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用30分钟左右复习知识点,余下的15分钟用来做巩固练习,收效甚好。

(三)悬念式

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采用这种结尾,要找准前后两课内容的联系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富有启发性又能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对新课的悬念。比如教学《家住平原》一课,临近结尾时,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然后通过提问巧设悬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你们还想知道山区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与山为邻》,大家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结尾,把课内知识向下一节课延伸,造成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

(四)讨论式

讲完新授内容后,课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营造思考问题的良好氛围,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一道难解的题》一课时,课堂小结就可抛出 “你怎样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五)歌谣式

总结式、巩固式、讨论式等,是常用的“收尾”方法,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倦。如果教师能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材特点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谣所蕴含的知识内容的兴趣。最常用的是历史小歌谣,如《秦朝一统》一课的课堂小结可用这个歌谣:“公元前,二二一,秦灭六国天下一;皇权至上两千年,中央集权管郡县;修长城,御匈奴,开凿灵渠连长珠;车同轨,书同文,圆形方孔度量衡;既焚书,又坑儒,农民起义是陈吴。”

(六)比较式

历史与社会课中许多知识点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差异。课堂小结时,教师要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差异、理清脉络。比较分析时可以借助一些知识体系图表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如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就可利用表1进行小结。图表直观明了,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差异。

(七)探究式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除了综合探究课,教师还可以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去探究。比如教学《资源出现短缺》,课堂小结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做一个题为“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来源和去向”的小调查,并画一幅流程图或写一篇调查报告。探究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八)升华式

上一篇:赠人于爱以德育人下一篇:大连初一语文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