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2024-10-26

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精选8篇)

1.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一

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一)云南省“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总体情况 1.科技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新时期国家科技工作方针,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支撑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强化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平台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

按照规范管理,运行有序,最大限度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云南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考核与培训管理办法》、《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等一批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和制度(见附表3),为科技平台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3.平台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主要类型:公益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点如下:

公益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调公益性、共享性,投入方面主要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省级重点实验室以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基地,聚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为目标,投入方面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鼓励产学研合作,积极面向相关产业和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主要以企业和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4.平台数量及名称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已建设和认定平台96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0个;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见附表1)。5.主要类型平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重点实验室认定后每3年评估一次,根据评估情况,云南省科技厅每年给予每个重点实验室30万元左右的运行费用补助。如果连续2年评估不合格,则取消重点实验室称号。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后,云南省科技厅给予150万元左右的经费补助,运行3年后进行验收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支持和保留称号。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根据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相应经费补助,单个平台补助一般在500万元以内。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建设完成后进行验收,并视运行及开展服务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6.经费投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投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总经费131657万元,其中平台依托单位自筹或贷款118787万元,省科技厅投入科技经费12870万元。7.平台专业化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方面,省科技厅作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部门,积极指导平台依托单位提高平台建设和服务水平,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省科技厅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期间立项支持引进高端人才38名,培育创新团队51个,遴选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58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306名。这些人才有相当一部分都直接参与和支撑了平台建设。

(二)云南省“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1.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是提升云南省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工程。“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共立项支持了云南省疫苗新技术研发试验平台、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及服务平台、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等20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云南省于2006年启动建设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服务平台,借助网络、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型科研仪器整合起来,重点为云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有效降低了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本。该平台分为十三大功能模块,包含信息查询、服务申请、服务受理、信息维护、预约服务、统计分析、管理决策、厂商信息、专家及科技力量、短信平台、学术交流、会员中心、系统管理等。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包括昆明理工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钢集团、昆明冶金研究院等在内的47个单位、170个实验室的数百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平台上实现共享,入网用户达1042户,入网仪器达281台(套)。

云南省技术转移中心暨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经过5年努力,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技术转移服务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了集信息发布与交互、政策咨询服务、技术评价、人才支撑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为一体的云南省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网(http://),开发并嵌入了相应的技术转移信息资源数据库。二是构建了辐射区域的技术转移机构网络。与湄公河次区域可再生能源委员会、泰国纳苏安大学等10余个国际组织机构重点围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举办了“云南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共培训来自云南省的昆明、玉溪、等近十个州市105名技术经纪人,现有技术经纪人服务队伍已在基地举办的多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并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使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互相支撑、互相推动。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论坛与洽谈会,促成了 “中泰太阳能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新西兰猕猴桃新品种引进与示范”项目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2.省级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和认定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范围包括了农业、生物医药、材料与矿冶、化工、机电一体化、信息、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云南优势、特色领域。

经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云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室面积6.6万平方米,中试场所及实验场地3.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2600多台(套),总价值2亿多元,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38台(套),总价值1.48亿元,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88台(套),占仪器设备总数的26%,国内先进的190台(套),占总数的56.2%,开放使用的仪器设备225台(套),占总数的66.6%。拥有固定人员74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5%,博士占20%,硕士占35%,引进和培养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37人,两院院士4人。部分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发基地。如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创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体系,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实验室已成为吸引国内外相关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的重要场所。云南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作为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开放运行的大平台,不断深化科研运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已成为云南省聚集吸引国内处生物科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拥有发明专利200余项。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实施了转化和产业化,为云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建设的云南省水利水电土石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成立了含国内5名同行院士在内的36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顾问团队,对中心研究工作进行咨询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博士3人,硕士3人,目前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购置了高性能图形工作站35台,ANSYS、FLUENT、ADINA、Revit等商业软件;开始了新土工试验装备、土石坝计算软件包研制,完成研究报告18项,发表论文28篇,申请2项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编制完成了2项电力行业标准,新申请主编2项、参编1项能源行业标准;2009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糯扎渡水电站导截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一等奖,“高水头闸门水封试验技术研究”获二等奖。目前,中心承担标准化和科技攻关项目8项,承担着马鹿塘二期、糯扎渡、古水等20多个工程的土石坝设计和科研工作,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0104MW,总投资达1618亿元,其中土石坝投资达到了152亿元,泄洪消能建筑物投资400亿元,中心研究成果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云南省铂族金属抗肿瘤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顺铂、卡铂等3个品种的产业化,生产废料中铂回收率96%以上,银回收率98%以上。2009年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 5300万元,净利润约30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3个品种的CEP申请工作已于2008年12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注册申报材料编制、注册申报材料相关的试验研究、在线申请、欧洲药品质量与卫生保健管理局(EDQM)技术评审意见的回复等工作,正等待EDQM的最终审定。目前仿制品注册申报两个品种的药学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有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进行注册申报,研究过程中制定了甲啶铂原料药的质量标准草案,并发表研究论文1篇。已设计合成未见报道的铂配合物12个,完成化学结构确征与部分理化性质研究,将于近期选取合适的细胞株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研究,筛选出具有活性及较好理化性质的产品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云南省能源计量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建设,中心通过整合中国计量院和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力量,结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耗能重点领域和节能减排突出问题,主要围绕水、电、煤、气(汽)等方面开展能源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及标准装置研制,实现能耗在线测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为产业化做好技术储备。中心同时还承担云南省能源计量测试技术和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政府和社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中心现已完成主要实验室设施建设;“一种整流效率测试装置”和“气体流量测试装置”已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计划完成并验收科研项目4项,完成相关能源标准4项;已开展能效测试、能量平衡测试、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等工作,向社会和企业提供能源计量测试及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经验与难点问题 1.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紧紧围绕云南特色、优势学科研究及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有效提高了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2.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有限。二是高端科技人才不足。三是平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平台管理和运行的机制和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二

一、“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投入取得的成效

1.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5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3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先后实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工业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2. 专利申请、授权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6年, 河南省申请专利、授权专利分别为11 538件和5 242件, 而到2010全省申请专利、授权专利分别达到25 149件和16 539件, 年均增长23.55%和34.75%, 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4.4倍。

3.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 全省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94个, 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78个。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近期, 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又成为新一代主导品种, “百农矮抗58”推广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一。

4. 科技论文既增加了数量, 也提高了质量。

2009年, 河南省发表科技论文55 953篇, 比“十五”末增长52.12%;出版科技著作2 919种, 比“十五”末增长40.95%;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566项。2007年, 国外3大检索工具 (SCI、ISTP、EI) 收录河南省发表的科技论文2 766篇, 比2005年多1 258篇, 增长83.42%。

5. 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 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 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 900亿元, 增长24.8%的。2009年, 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5 445项, 是2005年的2.04倍;新产品销售收入1 631.3亿元, 是2005年的2.74倍, 其中出口98.2亿元。

6.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 河南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集中科技资源, 突出战略重点, 新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目前, 已投入财政科技资金4.19亿元, 实施了54项重大科技专项, 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4.84亿元, 取得了显著效益。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使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矿山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构、生物疫苗、锂离子电池等产业的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有力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装备在西电东输、高速铁路、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

二、河南省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 为推动河南省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但是, 相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技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同全国总体水平和周边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投入强度低。

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从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看, 河南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2009年, 河南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9% (历年来的最高值) , 在全国31个省 (市、区) 排21位。而我国2010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1.75%, 河南省比国家平均水平低0.85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科技投入强度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大, 而且在中部6省也排名末位。2009年, 河南R&D经费占GDP的比重比中部6省最高的湖北 (1.65%) 、排第5位的江西 (0.99%) , 分别低0.75个百分点和0.09个百分点 (表1) 。2009年, 河南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2%, 比全国地方平均值2.15%低0.93个百分点,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这说明河南省目前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相对较低, R&D活动规模有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年) ,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2.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基础研究薄弱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强, 科技创新就缺乏后劲。2009年, 河南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之比为1.43∶4.92∶93.65 (表2) 。而同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之比为4.7∶12.6∶82.7。大部分OECD成员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一般在10%~20%。总体来看, 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都占R&D经费总投入的30%以上。可见, 河南省投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上的科研经费比例过低。这种不合理的R&D投入结构, 导致了全省R&D活动的总体水平不高, 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较弱。河南省当前的研发投入结构与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是不相符的, 与河南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 河南省需进一步改善科技经费支出结构, 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提高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经费占研发投入的比重。政府财政要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3. 政府科技投入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到目前为止, 河南省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纵向多部门直接管理的财政性科技资金管理体制。除科技主管部门外, 河南省的计划、经济与产业、教育、卫生、社会科学、科协等部门, 均设立有相对独立的科技计划。现参与编制、分配省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的除河南省科技厅外, 还有河南省发改委、规划办、科协、科学院、农科院、社科院、社科联等部门、单位。由于科技资金管理部门多, 条块分割严重,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资金安排各自为政, 致使科技项目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 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低效并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河南省科技发展的需要。如何打破多部门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形成目标统一、协调互动的新局面, 是河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的建议

1.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刚刚发布的《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显示, 到2015年, 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1.6%。这个科技投入目标任务的实现对河南省来说还是非常艰巨的。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切实努力。

() 政府财政在科技投入上要坚持加大力度、适度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各级政府要确立财政科技投入在公共支出中的优先地位, 把财政科技支出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 都有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要安排一定额度用于科技支出;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到2015年, 使河南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科技强省之间的差距。笔者建议, 尽快对《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等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以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把增加科技投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纳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察内容, 作为评价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一项重要依据和标准, 以建立科技投入的监督考核机制;从法律层次和操作程序上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超前、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支出的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

(2) 切实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有关对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的一系列税收等优惠政策, 调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扩大科技投入。加快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领域。以在河南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 以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 调整优化研发经费支出结构。

作为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 基础研究活动是河南省实现科技持续发展、提升整体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如果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 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 将严重制约河南省研发活动的开展以及水平的提升, 影响创新型河南的实现。笔者建议河南省省、市政府财政在今后新增加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 逐步优化河南省R&D经费支出结构, 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河南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之比达到5∶10∶85。

3. 建立与完善河南省财政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

3.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三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4.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四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推动河南农业机械化协调健康发展,保障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特编制《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农机补贴,“兴机富民”行动计划、科技兴粮计划、农机跨区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结构逐步合理。到2005年底,全省农业机械原值达到454.57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5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1亿元;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934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2154万千瓦,增长37%;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1千瓦。大中型农业机械增长困难的局面已经改变,农业机械装备呈现出结构性增长的好势头。大中型拖拉机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达到11万台,比2000年增加了4.4万台,增长了66.7%,大中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达到1:2.2;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已由2000年的2.69万台增加到7.17万台,增长了169%。小型拖拉机增长速度减缓,2005年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为298万台,比2000年增长32%,小型拖拉机配套比为1:1.79。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机械化领域进一步拓宽。2005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其中,耕整地、播栽、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42%和35%,实现了稳步发展,尤其是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4%和92%;水稻收获机械化发展有新突破,机收水平达到41%。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修理、供应服务保障体系配套跟进,同步发展。全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达到26.14万个,农机修理厂点2.3万个,农机经营网点1.52万个。农机作业、销售、维修市场从业人员达到524余万人。农机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投资购买经营农机的理念发生变化,由家庭自用转为以开展社会化服务、获取利益为目的。农机经营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村日益增多;农机跨区作业的规模、范围、领域不断拓宽;承包作业、订单作业、电话约定作业等服务方式越来越多。预计2005年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148亿元,特别是农机跨区作业的有效组织,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同时拓宽了农机户的收入渠道,跨区作业收入约13亿元。

(二)“十一五”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前,农业政策和经济环境都将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对农业及农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制定和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又从法律上确定了扶持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农业生产对农机的依赖和需求加大,农机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不断转移,对农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将不断推动农机市场全面升温、活跃。农业机械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关键力量,成为农艺技术实施的主要载体,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成为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保障力量。

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了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加快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是有力拉动大中型农机市场的良好环境条件。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推进,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有利于调动农民购置经营农机的积极性。

(三)农机化发展中的矛盾。我省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障碍、经济障碍和体制障碍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还存在技术“瓶颈”,结构调整需要的新机具供给不足或供给缺位,应当调整换代的农机产品拥有量饱和,存量多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老产品供给能力过剩;农业传统的人力要素投入过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健全宏观调控、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河南是农机大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适应结构调整的农机具供给不足或供给缺位。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因此,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必须根本改变生产要素状况,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农业机械与技术投入,根本转变生产方式,积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机工作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支撑,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二)发展思路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机化。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发展农机化的自主权,把亿万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要目标。二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的思路发展农机化。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为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环节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三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发展农机化。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注重节能环保、操作安全,实现农机化协调发展。三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取向发展农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植市场主体,培育作业市场,开拓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四要立足三个面向发展农机化。一是面向粮食生产,始终把确保粮食丰产丰收作为农机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面向农民增收,重点做好促进劳动力稳定转移和在农机领域内扩展就业空间两篇文章。三是面向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新机具的研究开发力度,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先进装备支撑。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的品种和数量增长协调,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及性能明显提高;有效益的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在优势农产品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上有所突破,薯类挖掘、花生收获、牧草种植与收获、设施农业、畜牧和产后加工生产机械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机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进一步完善,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综合机械化水平

到2010年,河南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其中小麦生产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化技术含量提高;玉米机播水平提高到50%,机收水平提高到30%;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机收水平提高到70%以上;经济作物、牧草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

2、机械装备水平

到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400万千瓦,平均每年增长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12千瓦。

到2010年,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5万台,平均每年增加0.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拥有量达到33万台,平均每年增加2万台,大中拖机具配套比提高到1∶2.2以上;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00万台,平均每年增加2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拥有量达到600万台,平均每年增加20万台,小拖机具配套比提高到1∶2以上。联合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

8.2万台。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更新调整,拥有量稳定,2010年拥有量达到150万台、1210万千瓦;机械喷雾机拥有量稳定到18万台。

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扩大装备品种,提高技术含量。

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满足需要。

3、农机经营

到2010年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00亿元,纯收入达到150亿元。

三、“十一五”农机化发展区域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紧密结合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工程和“两个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1、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生产及收获后处理、加工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品加工率,提高粮食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沿黄优质水稻生产机械化。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延长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发展粮食经济。

2、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工程相结合。按照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双低油菜、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收获后处理机械化,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为把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提供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支持。

3、与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相结合。结合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京广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和人工种草养畜示范区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畜产品生产与加工机械化,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逐步使各种特色农产品全面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加工水平,创出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支农政策要求,“十一五”期间根据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每年选择10个农机具种类,在全省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2、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在规划区的39个县实施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包括农机装备、技术集成与标准化应用、服务建设等环节。重点针对农机装备不适应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加农机装备,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与标准化应用能力。

(二)农机化技术应用示范

1、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十一五”期间要逐步改变我省无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的状况,建立省级农机化推广示范基地,同时建立起市、县二级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十一五”要对玉米收获机械引进试验和作业示范、对以花生、油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作业示范。

2、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根据河南省保护性耕作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分别在西部旱作区、平原风沙区(沿黄)、高速公路沿线建设4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逐步形成保护性耕作带(区)。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机械化还田工程。“十一五”期间继续以省内高速公路及机场为重点区域,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并以此带动全省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和机械化还田技术。

4、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在焦作、驻马店、安阳、新乡、商丘、周口、许昌、南阳和平顶山建立9个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形成小麦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规范。

5、农机科技开发基地建设。建立2个农机科研、推广、农机生产企业相结合的农机新产品引进、研发基地,逐步改变我省农机产品研发滞后的状况。加快农机科研开发步伐,提高我省农机产品技术含量,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三)服务体系建设

1、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要建立起以传统信息传播媒介为基础,以“河南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重要支撑,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农机化管理信息体系。重点围绕农机管理信息、推广信息、农机产品供求信息、农机产品鉴定信息、农机作业市场需求信息、农机新产品信息、农机新技术信息、农机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开展信息服务。以省级信息采集系统和15个信息点县建设为重点,形成由省、地(市)、县信息点组成的农机化信息采集系统。完成与“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连接和各省市农机网站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发布的多渠道、适时适用化。

2、省级农机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根据《产品质量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按照“提升能力、有效监督”的要求,完善省级农机产品检测中心建设。

3、农机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农业部对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和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为目的,“十一五”期间,在县一级建立规范化的拖拉机安全技术检测设备和拖拉机驾驶员考场。

3、农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完善现有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保障培训质量,强化对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按照省辖市农业人口进行规划,每市1-3所,全省建设40个县级农机培训学校,加强对农民机手和农机维修等服务技能培训。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体系坚持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包括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内容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公共财政介入力度,在农民自主选择农机的同时,通过公共财政的介入和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农机化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机补贴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农机补贴资金加大向农业大省倾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资金规模,按照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

补贴。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通过建立基金、农机保险、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除采取政府补贴、财政专项支持的政策扶持外,采用财政贴息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

坚持“产、学、研、推广”相结合,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1、加强先进农业机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引进和试验示范。关注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技术,适时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提高农业机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机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机企业和民营农机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和省有关农机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

2、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并鼓励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等建立农业机械示范点,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和水稻收获机械发展,尽快解决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技术“瓶颈”问题;扩大花生收获机械田间试验考核范围,选择部分试点县,组织重点区域对成熟产品的推广,实施重点突破,尽快满足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农民对花生收获机械化的需求。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节本增效技术推广行动,继续以节水、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抓好机械深松、膜际播种、精量播种、沟播技术、化肥深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行之有效的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工作。

3、抓好农机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行动。结合三秋农时季节的机具维修保养准备工作,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活动,促进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乡村,应用到农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农机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规范农机作业市场、销售市场、服务市场,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化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1、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重点,培育产权清晰、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市场化运作的农机服务主体,积极发展各种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作业中介服务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为农机经营者直面市场创造环境。加快发展农机协会、农机经纪人队伍,架通政府、产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逐步使农业机械从依附于农业生产经营体中独立出来,建立专门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独立的农机经营组织,健全农机服务网络,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2、努力开拓农机作业市场。鼓励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农机大户;鼓励个体农机联合起来,探索农机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各种松散性的农机联合体,增强综合作业能力,共同走向市场。支持跨行政区域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作业秩序、为作业通行等提供服务便利。在打造农机跨区作业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承包作业、订单作业等有效开拓作业市场的服务方式,活跃农机作业市场。

3、积极培育、规范农机修理市场,加强对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护农

机维修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维护用户利益。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搞活农机流通企业,支持各地组建各类零售、批发市场,通过举办农机产品订货会、展销会、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繁荣农机销售市场。

(四)加强公共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

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努力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切实做好农机市场规范、培育工作,提高农机组织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农机化。建立并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实现省、地、县联网。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农业生产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加强农机培训机构的管理,贯彻落实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培训质量。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业机械专业户和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培训场地、设施、师资等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

(五)加强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

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的农机产品做好定期质量检验工作,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对在用的特定种类的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定时公布调查结果。根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加快农机具更新的原则,定期确定、公布河南省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作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有效地保障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5.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五

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 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验收通过的项目

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共22所)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带“*”为免于验收评审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共47所)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

长沙市望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望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原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浏阳市职业中专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 湖南省江南工业学校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原湘潭县第二职业中专学校)*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阳市工业职业学校 新邵县职业中专学校 *隆回县职业中专学校 *中南工业学校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华容县职业中专学校 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临湘市职业中专学校 常德工业学校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常德财经学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临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湘北职业中专 津市职业中专学校 张家界旅游学校 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益阳电子工业学校 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 沅江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郴州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永州工贸学校

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原怀化市民族职业中专学校)冷水江工业学校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带“*”为免于验收评审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三、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共34个)长沙县职教中心

长沙市望城区职教中心(原望城县职教中心)宁乡县职教中心

浏阳市职教中心 醴陵市职教中心 湘潭县职教中心 湘乡市职教中心 韶山市职教中心 衡南县职教中心 祁东县职教中心 隆回县职教中心 洞口县职教中心 武冈市职教中心 岳阳县职教中心 华容县职教中心 湘阴县职教中心平江县职教中心 汩罗市职教中心 澧县职教中心 桃源县职教中心 石门县职教中心 津市市职教中心 张家界市永定区职教中心 南县职教中心 安化县职教中心 沅江市职教中心 郴州市北湖区职教中心 永州市零陵区职教中心 祁阳县职教中心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职教中心

双峰县职教中心 涟源市职教中心 吉首市职教中心 泸溪县职教中心

四、高职精品专业(共98个)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 民政管理

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 市场营销 证券投资与管理 心理咨询 电气自动化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会计电算化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软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数控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飞机维修

检测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动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影视表演

护理

畜牧兽医

医学检验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化铁道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软件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软件技术

电脑艺术设计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艺术设计

园艺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工程造价

汽车运用技术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汽车电子技术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

国际贸易实务

会计

社会体育

工程测量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酒店管理

营销与策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

模具设计与制造

法律事务

会计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畜牧兽医

园林技术

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开采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环境监测与评价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

人物形象设计

数控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五、高职精品课程(共102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种子生产与经营

护理

药学

护理

化工设备维修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建筑设计技术

工程造价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

艺术设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火电厂集控运行

水利工程

铁道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铁道机车车辆

安全技术管理

老年健康照护 VB程序设计 火化机原理与操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实用养老机构管理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民间工艺继承与创新

电子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

数控加工实训

计算机辅助制造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

电视机原理与技术

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电视画面编辑

语言表达技巧

助产学

养猪与猪病防治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临床检验基础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数控编程与操作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牵引电器的检查与维护

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维护

审计实务

JSP程序设计

工业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会计核算基础

皮鞋工艺

Java程序设计

室内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

成衣产品设计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

桥涵施工技术

工程力学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修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

面向.NET的Web程序设计

税务会计

基础会计

会计综合实训

网球

财产保险

国际贸易实务

外贸业务英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

模拟导游

文件检验

导游实务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电信交换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传染病护理

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训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电气控制与PLC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环境工程微生物

环境影响评价

花鼓戏声腔

PLC及其应用

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

种子生产技术

基础护理技术

电子设计与制作

护理药物应用

机械制图

药用植物

化工制图

电子技术应用

建筑施工组织

建筑构造与识图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焊条电弧焊技术 石油化工仿真 石油炼制技术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 安全检查与监测监控 网络操作系统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模具钳工 单元机组运行 水电站继电保护 现代物流概论 仓储与配送 建筑施工技术 铁路客运组织 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湖湘旅游文化

六、高职专业带头人(共193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老年服务与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社区康复 劳动与社会保障 计算机信息管理

唐伟奇 陈卓颐 邓文达 唐春霞 罗洪英 刘志红 胡伏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 数控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航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电子声像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控技术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电视节目制作 影视动画 金融管理与实务 主持与播音 编导 网络系统管理 医学影像技术 农产品质量检测 畜牧兽医

方玲玉

董建国

彭跃湘

邱丽芳

谭立新

黄苹

李颖

朱运航

刘楚达

王建平

李建跃

李仲秋

宋烨

刘长生

陈勇

杨坤玉

洪小丽

吴振峰

劳光辉

雷珺麟

石莉萍

李凌

李林

陈彦

唐陶富

尹颖

于桂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 护理 软件技术 数控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气化铁道技术 数控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硬件与外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物流管理 产品造型设计 装潢艺术设计 软件技术 电脑艺术设计 应用电子技术 装潢艺术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畜牧兽医

桂重阳

谢玉琳

彭勇

喻丕珠

刘小春

刘志成张莹

周虹

翁健红

周红

吴献文

谢树新

陈承欢

唐亚平

曹雄彬

雷明智

丰明高

江文

周海清

洪志刚

蒋尚文

成奋华

宋艳辉

李杰

杨中文

张群哲

欧阳叙向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欧阳中和

园艺技术 肖君泽

畜牧兽医 刘鹤翔

机电一体化技术 刘晓魁

种子生产与经营 刘唐兴

兽医

何德肆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张秀玲

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 邹静蓉

工程造价 李柏林

工程监理 唐杰军

汽车运用技术

张葵葵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王定祥

汽车运用技术 陈曙红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匡希龙

工程造价 张晓妮

汽车运用技术

阳小良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张炳根

工程监理 闵涛

汽车电子技术

马云贵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谭任绩

物流管理 邹敏

会计 周伟华

市场营销 简彩云

软件技术 赵敏之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黄会雄

应用电子技术 陈寿才

市场营销

王娜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 瞿启平

环境地质工程技术 徐耀鉴

建筑工程技术 傅刚斌

酒店管理 周静波

工程测量技术 喻艳梅

钻探技术 申晓春

保险实务 付菊

金融保险 王健康

应用英语 刘亚非

保险实务 肖举萍

金融保险 张旭升

会计电算化 李岚

国际商务 李细平

动漫设计与制作 刘永东

市场营销 翟江南

工商企业管理 缪富民

机电一体化技术

唐诚

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 周世军

会计 王志辉

财务管理 刘倩

旅游管理 覃业银

畜牧兽医 何华西

园林技术 左家哺

森林生态旅游 屈中正

园艺技术 易诚

园林技术 陈盛彬

畜牧兽医

刘振湘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通信 电气自动化技术 护理 营销与策划 模具设计与制造 市场营销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矿山机电 机械设计与制造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数控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 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舞蹈表演

蒋青泉

张治元

胡远萍

陈罗湘

苏银利

谢平楼

支校衡

彭石普

李波勇

刘诗安

李景福

张海筹

祖国建

胡治民

唐立伟

陈育新

阳尧端

罗正斌

陈益林

郭紫贵

周凤霞

张滨

郭正

陈剑虹

姚运先

孙蕾

林凤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 主持与播音 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种子生产与经营 应用电子技术 护理 口腔医学 软件技术 护理 临床医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程造价 城镇规划 建筑工程技术 工业分析与检验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会计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工商企业管理

李霞英

李燕湘

鲁波涌

杨翠明

施大发

王聪田

颜学义

吴丽文

尚云峰

文平耿

朱明瑶

李雪兰

张森林

汤光华

颜鑫

李平辉

周哲民

胡六星

陈芳

郑伟

王霞

陈文良

吴荐辕

廖有贵

夏由清

邱葭菲

戴旻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七、中职精品专业(共78个)学校名称

会计电算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装潢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 广告设计与制作 矿山机电 计算机网络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供用电技术

小型水电站及电力网物流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设计技术 铁道机车车辆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安全技术管理 应用英语 商务英语 应用日语

专业名称 管友桥

朱爱元

彭桂秋

袁海明

李洁

刘英武

黄靖龙

范双南

刘海渔

朱双华

郑丹青

贺令辉

李付亮

陈建华

唐小萍

陈安生

袁清武

陈湘

廖友军

刘殿武

龚声武

王振芳

罗小玲

陈爱平

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长沙航天工业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数控技术应用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原长沙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技术应用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

会计

工业与民用建筑 模具设计与制造 饭店服务与管理

长沙市望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望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原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 浏阳市职业中专 株洲市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株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服装制作与营销 模具设计与制造 烹饪

饭店服务与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 饭店服务与管理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原醴陵市职业中专学校)

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数控技术应用 旅游服务与管理 畜牧兽医

湖南省江南工业学校

园林

模具设计与制造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原湘潭县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湘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核工业卫生学校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阳市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 衡阳市工业职业学校 衡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常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邵阳市榕成机械模具职业技术学校邵阳市工业学校 邵东县职业中专学校 隆回县职业中专学校 中南工业学校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临湘市职业中专学校 常德工业学校

常德师范学校(原常德旅游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护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旅游服务与管理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服装设计与工艺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技术应用

焊接

机械加工技术

会计

旅游服务与管理

商务外语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应用

汽车运用与维修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常德财经学校

常德计算机职业学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临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湘北职业中专 津市职业中专学校 张家界旅游学校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

沅江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原郴州工业学校)

郴州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永州工贸学校

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怀化商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会计

计算机软件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服装制作与营销

机械加工技术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服装设计与工艺

旅游服务与管理

园艺

计算机及应用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技术应用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子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电子与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气运行与控制

计算机及应用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通信技术

汽车运用与维修

娄底市卫生学校 冷水江工业学校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八、中职精品课程(共83个)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护理

数控技术应用 机械加工技术

射线检测 超声波检测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原长沙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

PROTEL电路设计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会计基础

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 建筑识图与构造 建筑工程预算 餐饮服务与管理 模具制造技术 蔬菜生产

长沙市望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望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控发动机维修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原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网络组建 电子技术基础 模具制造技术 室内装饰品位设计 面点工艺

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 湖南省江南工业学校

餐饮与客房服务 旅游服务礼仪 家畜传染病学 数控编程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原湘潭县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湘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核工业卫生学校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阳市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 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工基础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护理技术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 服装工业样板 电视机原理与技术 制冷及空调原理与维修 电工知识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导游实务 广告设计与制作 室内设计

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原湘南中专学校)Photoshop图像处理 邵阳市工业学校 邵阳市计算机学校 邵东县职业中专学校 新邵县职业中专学校 洞口县职业中专学校 中南工业学校

服装打板与车板 财务会计 电子技术基础 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c语言 焊接工艺 焊接结构生产 管道安装工艺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原岳阳财经中等专业学校)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临湘市职业中专学校 华容县职业中专学校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常德工业学校

常德师范学校(原常德旅游学校)

常德财经学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湘北职业中专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企业财务会计 导游基础知识

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数控加工技术 汽车电器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数控加工技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电脑主板维修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 导游实务 企业财务会计 机械制图与AutoCAD 会计电算化 机械制图

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 女装设计 电工与电子技术

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原郴州工业学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原郴州市交通学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服装缝制工艺 电子产品结构工艺 永州工贸学校

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怀化商业学校

娄底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服装结构制图原理与推板 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服装缝制工艺

Photoshop平面美术设计 可编程控制技术 3DSMAX室内外装潢设计 电视技术

计算机外部设备维护维修 推销实务

新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原新化县工业职业中专学校)

冷水江工业学校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湘西自治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九、中职专业带头人(共313人)湖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商务外语 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旅游服务与管理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电气运行与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朱文欣 谢乾安 易红兵 蔡获云 黄升平唐海波 彭荣贤 廖海英 陈世钧 周梁 刘才志

电工技术基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基础 数控加工技术 土家族民间舞训练

长沙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长沙航天工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与信息技术

微电子技术与器件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原长沙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工业与民用建筑

机械加工技术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长沙电子技术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及应用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

通信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通信技术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会计

计算机及应用

会计

会计

金融事务

国际商务

国际商务

金融事务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杨玫

邹红卫

朱友莲

杨明辉

彭浩

谭剑超

张宇

张伟旭

王秀红

林干祥

吴明波

谭永

荣红林

刘国云

胡坚

李平松

高席兰

贺红

易去劣

曾佳

王容

张平

岳晓春

王朝辉

烹饪

长沙财经学校(原长沙铁路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

航空服务 饭店服务与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 数控技术应用 饭店服务与管理 模具设计与制造

杨文斌

王玲 文会英 陈晖 刘毅斌 刘丹 刘建华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原长沙市机电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与控制

林南 彭立珍

长沙国宾外事旅游学校(原长沙国宾旅游外事管理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王旭

长沙市望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望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旅游服务与管理 机械制造与控制 机械制造与控制

易伟 王敏 李霞云 戴石辉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原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及外设维修 计算机软件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及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周文华 宋庆宪 赵万年 丁星明 肖义军 文辉 沈恒 周文峰

浏阳市职业中专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针织工艺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工艺美术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机与电器

工艺美术

美术设计

株洲市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焊接

湖南省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烹饪

烹饪 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商务外语

计算机及应用

商务外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旅游服务与管理

商务外语

计算机软件

饭店服务与管理 株洲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电子商务 攸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外设维修 炎陵县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软件

苏雪珍

罗政球

罗小红

谭武南

林芬红

陈永建

尹锷

刘咏梅

刘少军

易奇

吴平

周军亮

钟家兴

易剑英

蔡敏洁

李彦达

陶欢

陈智

雷晓云

霍晓庆

蔡晓莲

唐炼文

侯谭刚

李秋萍

夏湘文

贺年辉

唐亮明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原醴陵市职业中专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及应用

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数控技术应用

国际商务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 畜牧兽医

园林

农村经济管理

园林

农村经济管理

文秘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原湘潭机械电力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湖南省江南工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湘潭市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会计 湘潭烟草中专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

电子与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湖南省经济贸易职业中专学校 会计

会计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原湘潭县第二职业中专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田学寨

陈健

陈萍

赵澄清

王惠君

孙健

刘春奇

周金芝

许启德

郑斌

舒青根

胡志军

胡建波

张兴强

张桂香

马元恺

曹新社

黄宇红

马奇志

梁小红

王超

余亚明

张立新

周舜庚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原湘潭县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汽车运用与维修

湘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及外设维修 核工业卫生学校 护理

药剂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子与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衡阳幼儿师范学校

家政与社区服务

衡阳市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 机械制造与控制

计算机软件 衡阳市工业职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气技术应用

计算机软件

衡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旅游服务与管理

饭店服务与管理

衡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

服装设计与工艺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工艺美术

服装设计与工艺

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原湘南中专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李雪辉

袁伯新

李梅阳

晏俊泽

刘莉华

周书春

黄晓娣

戴金文

唐连三

杨白

罗斐

银奕淇

尹南宁

雷德良

屈贵华

许泓泉

欧阳美荣

宋智勇

陈洪敏

旷玉清

赵新根

文颖

陈文俊

高海波

阳平

常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邵阳市工业学校 工艺美术 邵阳市计算机学校 会计

会计

邵东县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新邵县职业中专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及应用 隆回县职业中专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服装设计与工艺 武冈市职业中专学校 工艺美术

文秘

文秘 中南工业学校 焊接

焊接

模具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技术应用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会计

机械制造与控制

张兰桂

段伟

刘菲菲

欧阳志宏

朱世明

朱开求

刘爱国

谢胜中

史春水

段卫辉

刘小华

宁松

蒋琳

夏光华

张鸿科

徐慧波

方军南

杨育红

贾华川

符兴承

杨志国

杨觉荣

黄玲

陈庸柱

黄姿文

周瑞云

刘强辉

机械制造与控制

金融事务

统计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原岳阳计算机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电子商务

商务外语

旅游服务与管理

市场营销

饭店服务与管理 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网络技术

服装制作与营销

计算机软件

岳阳县新科职业技术学校 饭店服务与管理 华容县职业中专学校 服装设计与工艺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技术应用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机械制造与控制

服装设计与工艺 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机械加工技术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应用

何克诚

徐庚

汤荣

胡仲南

宋红平

瞿庆大

龙美华

张心华

王玉梅

李月朗

李晔

杨胜

吴芳玲

冯波霞

李波

胡蓉

张政军

温作荣

蔡艳武

杨用开

殷秋娥

张胜波

张念军

易国华

彭向阳

李和元

机械制造与控制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机电技术应用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气技术应用

电机与电器

计算机及外设维修

计算机软件 临湘市职业中专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电气运行与控制 常德工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常德师范学校(原常德旅游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旅游服务与管理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原常德市职业中专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服装制作与营销 常德财经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会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

金融事务

金融事务

吴锦艳

余向阳

李铁光

杨宗武

刘知良

钟求宝

胡志高

徐爱国

胡军

陈红阳

吕小明

宋祥弟

陈建平

胡蔚蓝

林志杰

青辉阳

辛勤

王进新

方青林

高业志

李建辉

肖薇

刘立

盛琼

彭道琼

会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服装设计与工艺 桃源县职业中专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数控技术应用 湖南湘北职业中专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电气运行与控制 津市职业中专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气运行与控制 张家界旅游学校 饭店服务与管理

旅游服务与管理

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桑植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与工程材料 益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旅游服务与管理 益阳电子工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益阳市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

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

园艺

李宗祥

胡军

周乾静

毛彩东

王本为

陈莹燕

罗洪杰

周金满

余秋云

任军

易辉军

卢鹰

杨伟明

吴梅英

孟德胜

胡晓君

岳楚华

张贵华

毛先树

赵子能

郭建斌

刘建辉

徐明亮

夏建华

杨欣

林银良

黄太平

养殖

计算机及应用

养殖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原安化县第二职业中专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沅江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原郴州工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技术应用

汽车制造与维修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原郴州市交通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郴州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数控技术应用

郴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 资兴市职业中专学校

烹饪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服装制作与营销

计算机及应用

姚精兵

雷鸣

谢铁牛

丁光辉

莫汉初

黄曙

刘文锋

陈海波

黄小江

袁亮

龙山青

侯付军

邓满元

雷隆兴

王平安

曾庆军

任佳兴

蒋淑玉

张月鹏

郑清平

眭光明

彭其战

曾恩

邓建荣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机械加工技术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电子与信息技术

数控技术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永州工贸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及应用

汽车制造与维修

服装制作与营销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

舞蹈表演

美术绘画 永州方正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 服装制作与营销 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软件 湖南怀化商业学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李文辉

李博

龚建军

龚林荣

陈顺宝

谢爱军

蒋艳丽

颜建国

夏建成王云雁

陈秋平

邓林

蒋健中

邱艳华

周胜彩

容从武

于东湘

雷柳清

李小春

黄权喜

翟新安

谭海英

张斌

崔豫军

谢先安

刘崇健

王忠诚

计算机软件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运用与维修

溆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 湖南省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 计算机及应用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原怀化市民族职业中专学校)

幼儿教育 怀化市振华职业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

娄底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会计

审计事务 娄底商务职业学校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 双峰县职业中专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

新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原新化县工业职业中专学校)

服装制作与营销 冷水江工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

机电技术应用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计算机网络技术

湘西经济贸易学校(原湘西自治州机电工程学校)计算机及应用

工艺美术

湘西自治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舞蹈表演 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服装制作与营销

尹辉

左伟奇

覃卫平

刘伟

吴菊英

周述贵

万方贵

林菊娥

朱洪民

胡永忠

彭志新

刘加林

彭应归

戴湘黔

潘艳艳

邹同合张续仁

朱文辉

彭敦瑞

颜国强

龙秀全

彭世雄

胡小兰

高尚

十、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共19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十一、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共20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工作 应用电子技术 影视动画 护理

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飞机维修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控技术 电脑艺术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程测量技术 保险实务 司法鉴定技术 烹饪工艺与营养 园艺技术 通信技术 表演艺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物流管理 铁道工程技术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技术 软件技术 园艺技术 软件技术 体育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 商务英语 会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装潢艺术设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物流管理

十二、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共68所)长沙县双江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长沙市望城区乌山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长沙市望城区格塘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浏阳市金刚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浏阳市永安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浏阳市洞阳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茶陵县洣江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醴陵市清水江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湘潭县射埠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湘潭县乌石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邵阳市双清区火车站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邵阳县岩口铺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隆回县西洋江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岳阳县筻口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华容县三封寺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平江县安定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平江县梅仙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平江县向家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汨罗市弼时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汩罗市黄柏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临湘市江南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临湘市羊楼司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临湘市白羊田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澧县张公庙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澧县小渡口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澧县金罗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临澧县文家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石门县夹山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石门县皂市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津市市灵泉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桃江县桃花江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桃江县武潭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安化县江南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安化县乐安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郴州市汝城区文明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祁阳县潘市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宁远县湾井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双峰县荷叶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双峰县梓门桥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双峰县甘棠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双峰县花门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双峰县印塘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新化县琅塘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冷水江市铎山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涟源市七星街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6.十一五民政事业报告 篇六

发展情况的报告

阿里地区民政局(2011年8月8日)

2006年以来,我地区民政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放在首位,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三个补助、五个救助”及优抚安臵、双拥创建、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婚姻登记、行政区划、社会福利、福利彩票发行等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作职能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逐年增多,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阿里地区民政局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募捐和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认真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障贫困弱势群体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地区自2002年全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始终把

做好低保工作作为解决贫困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通过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等措施,严把低保户进口和入口关,加大群众对低保人员的监督,通过种种有效措施,使我地区低保工作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实行月动态管理。

一是针对低保信访问题,建立信访回访,调查落实制度。对群众所反映的低保人员收入等问题,及时到基层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及时进行清除;对隐瞒收入骗取低保金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退回所发的低保金;对群众反映的特殊困难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地进行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使低保工作更加公正,同时提高了民政工作的诚信度和亲和力,使民政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二是严把入口出口关,严格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认真了解和掌握低保对象的经济生活动态,做到该进的进,该出的出,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加强低保工作人员业务指导、政策讲解及低保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四是及时按文件要求提高了低保对象的低保标准。

2006年-2010年,全地区共发放低保金**万元,2010年低,全地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户**人,比2006年增加 2

了**户**人,低保金发放增加了**万元,标准提高了**元/人/月。发放城镇居民临时生活救助金**万元。

(二)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有效地组织灾民开展自救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五年中,我地区分别遭受了雪灾、大风、洪水、冰雹、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共造成畜死亡**万头(只匹),受灾人口达**人,倒塌民房**间,损坏民房**间,损坏帐篷**间。

灾情发生后,我地区广大民政干部立足本职,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深入一线核查灾情,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救济灾民,帮助灾民尽快摆脱困境。5年间年自治区共下拨救灾款**万元,下拨各县救灾资金**万元。

(三)农村低保工作不断加强

我地区的农村低保工作从2005年正式开展,“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农村低保逐步开展并完善,五年期间共兑现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其中:自治区下拨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地区财政配套**万元,县级财政配套**万元。

为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活动,不断改善民生,把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我地区群众,共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万元

(四)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全面开展,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阿里地区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农牧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制定了《阿里地区农牧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明确了救助对象,严格了审批程序。五年间,下拨各县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五)城镇医疗救助工作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建立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确定我地区的噶尔县为城镇医疗救助试点县,于2006年全面展开。五年期间共下拨各县城镇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六)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已纳入五保供养的共有**户**人,其中老年人**人,未成年19人,残疾人58人,集中供41人,分散供**人。从2010年元月起,五保标准年人均在原来**元的基础上提高**元,即**元/人/年。

(七)教育救助工作逐步展开

我们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对我区农牧区特困家庭子女和享受城镇低保居民家庭子女就学减

免学杂费及实行资助政策的通知》要求,确定救助对象,严格审核手续,五年间共发放高校特困生救助金38.8万元。

二、认真做好行政区划界线认界工作、加大界线管理力度

五年来,根据那曲地区尼玛县和我地区改则县、革吉县政府关于解决两县之间草场的范围及在边境地区违反协议修建房屋等问题的要求,区民政厅勘界办组织召开了现场协调会,通过双方协商,就该处草场纠纷达成了共识,妥善解决了矛盾。通过开展联检和调解工作,我地区普兰县与噶尔县、日土县与噶尔县、草吉县与噶尔县、革吉县与日土县,大多数基本得到解决,使双方邻近群众思想稳定,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未出现因界线问题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以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基础,双拥工作和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有了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双拥工作随着双拥工作的新观念、新氛围、新机制、新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拥工作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共建活动。

(一)优抚政策落实到位。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抚恤费的提标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是优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拨抚恤补助资金**万元,给各县下拨抚恤补助金**万元;下达优抚对象生活医疗补助资金**万元,下拨**万元。

(二)退役士兵安置稳妥推进。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安臵工作,五年间共安臵退役士兵(士官)**人。

(三)军休政策全面落实。扎实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足额发放退休费和调资补发等补发经费。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达军队移交政府安臵离退休人员经费249.8万元,发放军休人员工资及调资补发共计**万元。

(四)努力营造“双拥”氛围。一是利用“三大节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组织慰问“三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复退军人等优抚对象**余人次,同时走访慰问驻阿部队官兵,慰问经费支出**万元。二是采取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形式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国家和部队建设,为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三是2010年积极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按照地委的部署,为实现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争创1个全国双拥模范县、2个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的工作目标,双拥办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对各县、各单位以及驻地各部队所报争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修撰,形成了《阿里地区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

申报材料》初稿。

(五)完成了地区烈士陵园维修项目建设和申报七县烈士陵园维修项目。

1、阿里地区烈士陵园项目于2008年立项批复,从2009年开始建设,于2010年全部完工,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

2、根据自治区要求,今年我局上报了**县烈士陵园维修扩建项目,上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普兰县**万元,措勤县**万元,革吉县**万元,改则县**万元,札达县**万元,噶尔县**万元。

四、全面落实新婚姻法,积极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工作 自新的婚姻法颁布以来,我们把宣传新婚姻法作为婚姻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建设和谐婚姻家庭为主题,利用藏汉两种文字,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走乡串户等办法广泛、深入地宣传了新婚姻法,努力使新婚姻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加强了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五年内,共登记结婚**对,申请离婚**对,准予离婚**对,补办结婚证**对。

五、积极开展基本层政权建设工作

积极开创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情况及有关制度和规划的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在农牧区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到位、责任落实、民意畅通”的村级民主自治。凡涉及

到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凡是农牧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凡是农牧民经常提到的事情,全部列入了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自治区民政厅主要领导来阿里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阿里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工作已经走在全区的前列,噶尔县、措勤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村民自治达标县。

六、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社会组织,规范社团行为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结合阿里地区实际需要,对现有的社团组织进行了《条例》宣传,使每个社会团组织了解《条例》有关政策、法规,为进一步规范社团组织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加大现有社团组织整顿和规范社团行为的基础上,对要求成立的金融协会和老龄委协会进行了调查,并在对协会章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后,予以了登记,发放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对不合法的社会湍急组织进行了取缔。截止目前,我地区共有社会团体组织10个。

七、区划地名工作逐步健全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了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从科学性、稳定性、长期性等方面我地区乡镇进行了论证,最广泛地征求了广大群众和基层政府的意见,形成了《阿里地区区划调整规划初步意见》。主要工作为:一是2006年我地区根据全区民政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由行署主管民政副专员担任组长,由民政、宣传、公安、城建、财政、发改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阿里地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加强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领导,确保了组织、机构、责任的到位;二是组织召开了多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了地名管理工作统一归属民政部门管理,理顺了地名管理工作体制;三是在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地名管理实施方案,对狮泉河30条街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对沿街各单位、住户、居民进行统计造册,并按照民政部街道地名标志设臵的要求对所有街道、门牌、路牌进行了统一编号;四是对编号进行实地逐一核实。全面完成了狮泉河主要街道、门牌、路牌调查、登记造册工作。共需设臵**块路牌、**处街牌、**块门牌,已和国家认定企业签定合同制作,所需经费地区财政已全部落实。今年将全部完成安装工作。

八、全面开展老龄工作

五年来,根据自治区老龄办关于尽快在阿里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老龄工作的要求,我地区成立了阿里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及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长处,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社会事务的热情,为构建“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贡献余热,使他们感到了“老有所为”,提高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一是向全地区的寿星老人发放健康补贴**万元。二是利用三

大节日及重阳节慰问老年人,五年间共慰问老年人**人次,支出慰问金**万元。

九、民政福利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一)农村敬老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农村敬老院项目8个,到位资金**万元,建设资金**万元。

(二)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社会福利院项目**个,建成并投入使用**个,**个待建,国家投资**万元,各县配套**万元(噶尔、日土两县正在协调中);批准建设地区儿童福利院项目,国家投资**万元,待建。

(三)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为支持和鼓励乡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经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五年间,自治区批准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个,总投资**万元。

(四)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2009年自治区落实了**个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由于我地区建筑成本高,项目资金不够,为解决项目资金紧缺的问题,我局经请示地委、行署,地委行署统一从援藏资金中配套部分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于2011年实施。

(五)老年活动中心项目。五年间自治区立项批复普兰县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工作

我地区于2007年10月开始销售福利彩票,四年来,彩票销售额逐年增加,彩票销售额共计**万元,其中2007年**万元;2008年**万元;2009年**万元;2010年**万元。

十一、强化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五年来,针对我地区民政系统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等实际情况,为全面推进我地区民政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民政部门狠抓了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民政队伍的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民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三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克服了工作中的“四难”问题,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推动了全地区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地区的民政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政机构设施不合理、编制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各县和乡;

2、民政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缓慢,与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出台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3、各乡镇敬老院、易灾库房建设规模小,投资少;

4、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援藏经费的60%要用于农牧区建设,目前援藏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农

田水利等农口建设,而对民政口子投入很少;

5、各县委、政府对老龄工作普遍不是特别重视,到目前为止,各县未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及下设老龄办和老年人协会;

6、城乡低保指标少、低保标准低。随着扩大低保范围及城乡人口的增加,应保尽保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我地区年人均收入1450元以下农村应保未保人数达到**人,其中A类**人,B类**人,C类**人,年人均收入**元以下未保人数达**户**人;

7、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临时救助力度不够。低保人群和低保边缘或低保边缘外的部分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等,其基本生活就难以维持,对临时性救助依赖大、而目前临时救助一次性救助的金额也只有几百元,至多上千元,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由于临时救助资金全部由地、县财政承担,资金有限而不能全部纳入临时救助对象;

8、由于阿里路途遥远,农牧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交通不便,农牧民看病到外地的交通费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导致不能及时到上级医院看病治疗;

9、按照国家政策应届大学生(凭四证一书)可享受大学教育救助,但阿里路途遥远、群众居住特别分散,初中以上被国家国民教育正式录取的贫困家庭应届学生,经各种救

助措施帮扶后,仍然无力支付交通费用、生活费用。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局进行了多次调研,总结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大城乡临时救助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也相应承担资金比例,并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城乡救助对象根据实际困难一次给予1000-2000元救助,年最高不得超过4000元;

2、建议加大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救助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和人手不够,严重制约了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造成了许多环节无人管、无人抓、抓不到位。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救助(民政)的机构建设。要根据当前工作任务,合理分配人员,增加编制,使基层有充足的工作人员承担各项救助工作,在村(居)委会设立民政救助工作人员(专职)加强业务培训,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确保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7.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七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8.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 篇八

1.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

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 ~ 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2.主要成效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1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通过示范县创建,项目区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实施县示范产品相关产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县从未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2品牌建設成效明显增强 通过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大发展,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如:柳河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兰市以华丰米业公司生产的“平安牌’大米为先导,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有效整合,带动发展了“米贼”、“御鼎贡米”和“舒禾牌’’等新兴品牌,“丰珠牌’’舒兰贡米2000 ~ 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名牌产品;前郭县“德佶牌”、“二马泡牌”大米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敦化、珲春、和龙等市的“三品”规模及数量得到不断扩大和增加。各标准化创建县建设的核心示范区示范品种均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

2.3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中,27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标准化示范县三年的创建期内,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比创建前平均增长3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县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生产基地实现了种子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4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在项目实施期间,各项目创建县加大了农产品监控力度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并采取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区域农产品加大抽检数量,扩大抽检范围,适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开展拉网式排查高毒、高残农药的销售使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将投入品检查信息采取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杜绝了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主要做法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3.1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示范创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充分调动了市、乡、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3.2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依托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项目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如:柳河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了5个文件,完善了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示范县创建工作给足了政府扶持。

3.3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各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手册和利用农业信息的网络体系,做好项目示范区建设中的标准化技术指导、质量标准、产品市场状况等信息服务工作,为核心示范基地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强化法制管理,加强技术标准、产品检测检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产品质量的监控。联合工商、农业执法、质检等部门,切实抓好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测检验工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把科研、培训与生产结合起来,把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起来,把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各项目县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实现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4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肥料,杜绝为追求产量而过量用肥现象;实行种植技术标准化,推广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4.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一是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要前提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二是示范带动作用有一定局限性,标准化项目很受基层农业部门欢迎,是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但每年数量太少,难以平衡;三是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品种过于窄,从种植业来说,应统筹考虑食用农产品,而不应局限于蔬菜、水果;四是要加大对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省一级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县级农业部门项目实施人员,急需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今后,我们将在农业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将我省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用农业标准化引领吉林农业再创辉煌。

上一篇:关于热爱生命的作文四年级下一篇: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