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2024-08-28

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共8篇)

1.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一

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

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阿依佳玛丽

一、思想政治方面:

三年来,我能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爱岗敬业,认真学习贯彻的十七大精神,在工作中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和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

二、工作能力方面:

三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的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首先,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把备课学来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让新课程也走进我的课堂;虚心向他人学习,跨学科听课,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当一节课上万之后 我总考虑一下,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我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

三、工作出勤方面:

三年来,我工作积极认真,不迟到、不早退。学校需要美术老师加班时,也从未缺勤。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及教研活动。

四、工作成绩方面: 就这样我不断努力探索,建立了激趣导入——自主尝试——归纳总结——练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自主的接受信息技术课。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在辛勤努力之后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我几年来最想见到的。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灵活。二是学习上还抓得不够紧。三是本人的汉语水平还需再提高。

今后我将努力克服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积累好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

2012年12月15日

2.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二

1951年, 国内的董秋斯先生首次提出了“翻译学”这一概念, 将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上日程, 这也成为我国翻译学发展的开端。在国际全球化不断拓展的今天, 翻译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互相尊重。德里达认为翻译就是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 即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随着翻译学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国内翻译研究迅速地跨越了传统翻译研究中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以及对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 逐渐转向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 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视角也日趋多元化, 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穆琳洁, 2010) 。该文回顾了近三年即从2012年至2014年国内翻译研究现状, 回顾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局限性, 指出前景及其发展方向, 力求使读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为以后的译学研究指明方向。

2 国内翻译研究现状回顾

作为如今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 翻译研究传统中普遍使用的单一化、静态化的研究思路不适合也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 翻译研究已不局限于制定译者应遵循的规范或者标准, 而是更倾向于对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的一种客观描述;同时翻译研究也正逐渐抛弃对“中心”的苦苦追求, 作者与原作之外的译文文本和读者也应被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之内;再者, 翻译研究已开始重宏观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而不是停留在拿译、源语两种文本在微观层面作技术性比照的水平上 (张万防, 2010) 。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不断引进、学习和吸收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精华, 剔除其糟粕, 这也对于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了更好的展示近三年国内有关翻译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中国知网里以“翻译研究”为主题和关键词对2012年至2014年间全部中文期刊进行检索, 共获得有关翻译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章共2487篇,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 国内关于翻译研究文章数量除了目前数据尚未完结的2014年外, 总体在基数大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以下本文根据研究期刊文章的研究方向与主题以及依照许均、穆雷 (2009) 在“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中提出的分类方式对这些期刊文章进行如下归类:

根据以上表格结果显示, 2012-2014年三年来我国国内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达2487篇, 其中涉及内容和主题多样, 研究视角新颖广泛, 其中翻译教学研究占比重最大, 这说明学者对翻译教学及其应用研究越发重视。然而, 翻译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略微有所下降。另外, 有关非文学翻译和探讨翻译技巧的研究文章较多。计算机与翻译相结合以及口译研究显现出稳定增长, 翻译行业和管理、术语研究、翻译工具研究等领域始终鲜少被纳入研究。

通过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变化以及查阅知网上的期刊论文, 我们发现:尽管以翻译理论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逐渐下降, 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确不断增加。翻译研究逐渐转向了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翻译的跨学科、多界面的综合性研究。回溯翻译研究的历史进程, 总体来说, 翻译研究最初是对翻译技巧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 后来发展到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上进行解释, 再到以文化建构为转向, 现在逐步发展到社会文化学下的翻译研究, 这也直接导致了非文学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的繁荣。

从表二可以看出, 翻译技巧探讨方面的论文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 这直接表明了翻译界越来越关注翻译技巧的研究。在译技探讨方面, 探索翻译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对于不同译本的比较和评价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在分析过程汇中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 学术期刊的涵盖面更广, 除了基本理论研究和翻译与文学文化相结合以外, 翻译与法律、新闻、医学、和社会热点等相关的研究也包含其中, 翻译研究的视角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同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1993年, Mona Baker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 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 这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开始, 也象征了国内翻译研究从此向多元发展。由此, 大量研究者开始关注语料库引入翻译研究方法之中, 后来逐步形成了现如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 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

由表二中数据我们发现翻译教学已经超过翻译理论研究成为近三年翻译研究的热点。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一直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然而,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例如翻译专业教材陈旧、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翻译专业学生的双语基础薄弱等。由此, 众多研究者将其目光转向了翻译教学, 试图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指导翻译专业的发展。其中, 学者穆雷、邹兵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专业调研与写作研讨”, 廖七一的“翻译理论教学”, 葛林、罗选民的“诺德翻译能力理论关照下的培养模式研究——以十三所高校为例”等文章也表明对于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已经逐步深入化、专业化、成熟化。

3 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 我们在看到国内翻译研究取得成就的同时, 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国内的翻译研究的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围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 因袭多而创新少, 证实多而证伪少 (穆琳洁, 2010) 。同时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迅猛发展的势头下, 翻译研究者开始逐渐认识到翻译研究应该转向多界面、跨学科的研究上去。例如, 文化学、新闻学、传播学、哲学、等都和翻译研究相关, 然而尽管学者们意识到了综合性转向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将语言学和文学与翻译进行结合然后进行对比研究, 同时, 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论文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 其系统性仍不够完善, 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多局限于表面上的介绍和评介, 将其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仍显浅显且不足。同时尽管近年来随着我们不断从西方引进其口译研究成果, 我国口译事业出现蓬勃发展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还需要意识到口译这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尚不够坚实和系统, 在口译研究热情逐步升高的同时我们需要将其基础建设做好。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2012—2014年中国期刊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上以翻译研究为主题和关键词检索出的学术期刊文章可以得出, 我国目前的翻译研究基本方向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展,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强, 研究角度从原来的单一零散, 逐渐转向文学、语言学、文化与翻译相结合, 再到多学科、多界面的研究, 以期从更科学、理性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同时在迄今翻译研究已取得骄人进步的同时, 国内翻译研究仍旧存在不足, 仍有广阔的前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289-53.

[2]黄德先, 杜小军.翻译研究的现实转向[J].上海翻译, 2008 (3) :18-21.

[3]穆琳洁, 沈倩.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综述[J].科教导刊, 2010:140-141.

[4]汪祎.翻译研究发展态势——2005—2009《中国翻译》载文定量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75-79.

[5]许钧, 穆雷.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60年[J].中国翻译, 2009 (6) :5-12.

[6]喻峰平.国内外翻译研究转向及范式转换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2) :81-84.

3.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三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模式特点

(一)顶层设计合理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其培训模式设计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团队分工意识。分别建立以项目负责为领导的管理团队和以首席专家为首的教学团队,项目负责人一般为校长或院长,方便协调与调动行政资源;首席专家一般均为各个承办单位在普通话培训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便于统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授课的安排。

2.规划设计意识。承办单位需以培训学员为中心,根据“国培计划”对学员“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要求,结合培训经验及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的具体工作标准。“学前”阶段要根据培训对象的规模、水平和需求等确立培训目标,建立后勤保障;“学中”阶段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模块、培训方式(如专家讲座、参与式培训、任务驱动、案例学习、实地考察、问题研讨等)和培训特色与创新,确保培训效果;“学后”要求对教师、学员分别考核评估,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等,并注重培训单位对教学资源的建设。

3.机制创建意识。教育部(国家语委)语用司设计具有指导性的培训方案并保证下拨经费,省语委办统筹管理,承训单位全面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给予培训承办单位最大的自由,鼓励其创新。目的是逐步建立起各省区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和培训专家队伍,逐步探索双语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普通话培训的长效机制。

(二)承训单位教学经验丰富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承办单位一般由各省语委办委托有教师培训经验的地方高校进行,下表为2012—2014年各省承办该项目的机构:

表1

新疆 西藏 云南 贵州 四川 广西 青海 内蒙 甘肃 海南

2012年 新疆师范大学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百色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琼台师范专科学校

2013年 新疆师范大学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学院 甘孜州康北教师进修学校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青海师范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琼州学院

2014年 新疆师范大学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等 贵州省语委办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广西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通辽职业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琼州学院

各省承训单位的设置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中心模式,即以某一所高校为长期培训基地,如新疆、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二是地缘模式,选择不同的高校或机构为培训地点,如四川、广西、内蒙、贵州、海南等省(区)。以上培训单位一般为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教学科研优势的师范院校(或前身为师范院校),承担过多期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或其他方面的培训工作。如云南师范大学为云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管理处的“语言文字培训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工作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普通话层级分类教学模式”。

中心模式的好处是利于提高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利于培训经验的总结与培训方案的改进,利于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和培训专家队伍的建设。例如新疆师范大学把培训时间设置为20天,2014年把培训内容中“后续跟踪、回访,反思交流”一环节增加为30课时,可视为教学实践环节的一次重要实验。选择地缘模式培训可能是考虑到学员的地域性等因素,例如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和通辽职业学院分别处在内蒙的中部和东部,四川2012—2014年是分别针对阿坝州和甘孜州两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进行的培训等。

(三)培训师资逐步稳定

在多年普通话培训基础上,大部分省(区)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雙语教师培训基地和培训专家队伍。以上10省(区)2012—2014年培训的首席专家、教学师资一般为各省长期从事普通话或语言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广电系统播音员等。如2012年各省首席专家(每省1位,共10位)教授级别的为7人,其中3人既是教授又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013年教授级别的为9人,其中教授兼国测试员的占6人;2014年教授级别的为8人,其中教授兼国测员占6人。就教学团队来看,大多数承训单位逐渐形成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以中小学教师、广电系统播音员、语委系统干部为辅的师资局面。下表为2012—2014年各省承训单位普通话培训的师资对比:

表2

年份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类别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测试员比例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测试员比例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测试员比例

新疆 5 5 0 7/10 5 5 0 7/10 5 5 0 7/10

西藏 1 3 2 0 1 3 3 0 1 4 1 0

云南 4 1 4 5/9 3 1 10 8/13 3 1 12 10/16

青海 3 0 4 7/7 3 0 4 7/7 3 0 4 7/7

甘肃 0 2 3 0 1 5 2 0 1 4 8 0

海南 1 1 1 0 1 4 7 11/11 1 4 9 11/15

广西 2 4 3 0 3 5 7 11/15 3 2 3 2

四川 2 4 1 0 1 1 9 2/11 2 2 0 0

内蒙 2 10 1 2/13 0 7 3 2/10 2 6 0 8/8

贵州 0 0 4 0 3 5 6 9/14 0 0 3 0

注:“其他”一栏包含讲师、播音员、中小学教师、省语委办干部等;“测试员比例”一栏为国家级、省级测试员在授课教师团队中所占的比例。

可见,承训单位授课教师团队在7—13人之间的较为常见,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学梯队基本建立,国测员、省测员人数比重增加,培训师资力量整体成稳中有升之趋势。

(四)培训形式自由多样

各承训单位以普通话的听、说、读为重点,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案,呈现出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现就其比较突出的两种类型分析如下:

1.专业授课型、专题讲座与专业课程结合型两种主要授课模式。因培训时间相对有限,部分承训单位只开展普通话听说读的学习培训,即专业授课型,如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2014年的培训,青海师范大学2012—2014年的培训,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2年、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14年的培训,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2014年的培训等。但大部分承办者采取专题讲座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授课方式,专题讲座涉及国家语言文字政策、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语言文字理论、普通话口语水平计算机辅助测试、中华经典诵读、师德修养、教师心理培育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新疆师范大学2012—2014年的培训均开展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普通话政策与推广意义”、“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师德专题——发现美,寻找爱”、“法制专题——和谐校园,依法治校”等专题讲座,海南琼州学院2013、2014年的培训均开展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语言政策、双语政策解读”、“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等专题讲座,此模式可开阔学员视野,使培训工作兼有广度与深度。

2.能力提升型。注重能力训练是培养学员语感和普通话自我辨识意识的重要体现。例如云南师范大学于2013、2014年进行“大班授课、小班训练”的教学改革,将“普通话技能训练”、“普通话语音训练及辅导”两个教学环节分别改为25—34人/班的小班制,给予充足课时,目的是针对学员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重难点问题,实行层级分类,有针对地进行个别辅导,突出对普通话听、说、读能力的训练。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的培训中也采用这种授课方式。青海师范大学2012、2013年的培训方案中提出“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新疆师范大学等承训机构也都注意到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授课时将知识传授与操练实践融为一体。还有不少承训单位借助经典诵读等比赛形式来激发学员的参与兴趣,锻炼学习能力。这是培训工作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的一个体现。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具体、有效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现在仍在探索之中,就最近三年各省的培训实施方案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培训水平的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承训单位师资力量和培训方案的制定上。一是省(区)之间的不均衡。新疆、云南、广西等省实力较强,培训师资整合合理(见表2),授课内容设计相对详细,特别是新疆、云南能大胆改革培训方案。新疆把授课时间延长至20天,授课内容设计详实(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仅第二维度就有19个专题模块),逐渐加大“后续跟踪、回访,反思交流”这一环节;云南也逐步加大“专业能力”这一板块的学时比重。四川、甘肃、贵州等整体师资实力则相对稍弱、培训方案相对单一,有些省份没有语言学背景的普通话培训师资。二是省(区)内的不平衡。例如海南、贵州2012、2014年的培训师资与其2013年的培训师资相差较大,这些是地缘模式下承训单位师资队伍的改变造成的。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

部分省(区)培训课程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如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通识知识“普通话概说”模块下“普通话的内涵、学习普通话的意义方法”专题就有9课时,占整个课时的1/7。海南琼州学院2013年“方音矫正训练”专题内容为“针对学员方音特点,采取一对一矫正指导与训练模式”,但仅有1名教师,课时也只有3课时。

(三)后续跟踪、回访,反思交流机制较难建立

跟蹤指导作为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指对学员采用的训后跟踪指导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大部分省(区)培训单位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如微信、QQ群、网络论坛)、多媒体资源库,或进行电话、调查问卷等回访手段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了解教学中和学员受训返岗后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部分省(区)承训单位更换频繁,相对不利于实施后续跟踪、回访和反思交流;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区)重心集中于培训阶段,训后阶段的工作力度不是很大。

(四)培训模式陈旧、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大多数承训单位按照传统的普通话培训模式教学,偏重普通话的学习,把普通话过级考试作为培训的重要指标,而缺少与受训学员母语的比较,忽视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忽略了双语教学这一重要课题。就教学改革上看,长期或多次以某一高校为培训基地的新疆、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内蒙、海南等省(区),只有新疆、云南的教学方案有较大改进。

(五)教学管理团队配比不合理

部分培训基地管理团队人员过多,导致与教学团队比例的失谐,例如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教师团队13人、管理团队12人,2014年教学团队16人、管理团队14人,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团队8人、管理团队8人等。

三、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的几点建议

“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为《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的两大任务,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的目的即在于此。在以上各省(区)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拟对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牢普通话培训的基本指导思想。

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的目的为: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质量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宏观上,要让学员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政策、语言文字使用的国情省情、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双语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民族语言的保护意识等,即授课上要有广度;微观上,要使学员获得普通话的初级中级语感,获取辨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实际能力,获取比照转换母语与普通话的能力,掌握双语教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员的双语教学自觉意识,使学员返岗后在本学校发挥示范作用、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提升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而并不仅是让受训者获得普通话考试某一级别的证书,这是深度方面的要求。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与省内高校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师范院校语言文字教学优势,聘请广播电视播音员及省内、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專家,组成专兼结合、年龄梯队合理、有少数民族母语背景的师资团队,建设双语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制度和双语教师培训档案,逐步建立起本省区稳定的双语教师培训管理教学队伍,减少承训单位改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海南等省区近两年的培训就整合了省内外的教师或专家资源)。

(三)注重培训手段的多元性,探索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培训手段上,应坚持“有用”和“有趣”两个原则,使授课形式多元化,通过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等多种手段带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要能够突出重点,让学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普通话及母语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技能,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层级性、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双语教师培训的规划编制,培养一批具有语言学专业背景的承训团队,鼓励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改进传统的普通话培训模式,编制不同层次不同母语背景的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材,探索双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局面。

(四)注重交流机制建设。

其一,教育部语用司、省(区)级统筹管理部门与承训单位之间要加强交流,了解承训单位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监管服务工作,敦促或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二,各省(区)之间承训机构要有彼此交流学习的意识,学习普通话培训的先进经验,打破培训的区域隔阂。其三,落实跟踪指导方案,加强师生训后交流,做到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脱产研修与跟岗学习相结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培训工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调研项目“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学习培训研究”(yy-2013-18)。教育部语用司推普处容宏老师、综合处周道娟老师为本文提出了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中的所有观点概由作者自负。)

4.特岗教师近三年工作总结 篇四

我叫古生彦,我是2009年被宁陕县教育体育局招为特岗教师,现已满三年。三年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在宁陕中学这个大家庭中快速成长。经过三年的磨练,使我在思想、工作、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回顾这三年的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

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具有奉献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校内校外或是在待人接物、言语行动等等方面,处处都以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自己。三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的思想觉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顺利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且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使自己更加出类拔萃。

二、工作方面:

工作上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进入宁陕中学以来,担任了地理教学工作,自高一带到高三,经过三年的磨砺,特别是高三的教学工作,使我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地理知识,对地理教材非常的熟悉,并且基本构建了地理教学体系,为下一轮的地理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深入理解课本,在把握课本的同时,采用多种教法转学手段,结合多媒体应用,把新课改的要求体现到教学中去,并积极尝试把幽默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到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而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感去培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自信去感染我的学生,我要无愧于我的心,我要无悔于我忠爱的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做一名让领导放心,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总结人:

5.小学教师个人近三年工作总结 篇五

1、坚持一个理念。

在课程改革中始终以课堂高效的理念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以生为本的发展观。由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习惯,最终形成追求真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实施新课标

几年来,我注重融合两种方式,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融合。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的教和学生单纯的学,我认为,教师的教中也有学,学生的学中也有教。教与学要实现互动,充分融合。教学过程中主要实行了师生对话为场景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种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每学年开展20多次。新教材中规定的探究活动一次不落地开展,没有规定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开展。

3、整合三种资源

根据新课标的原则——只规定教学中下限。这给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更大的自主空间。每年我补充教学资料20多份,课件30多个。其二是教学的媒体资源。课标中为教师指定的是目标,但达到目标的路径由老师选择。所以,仅借助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教师的板书,学生的阅读等媒体,已不符合教学要求。本人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班通教学。其三是整合活动资源,本人引导学生开展的不同形式的活动有:社会调查3次,办数学知识小报4期,手工制作10次,知识竞赛2次,技能竞赛1次,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4、几年的探索和付出,换来了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其一是包括本人自己在内的教师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本人为学校教师业务讲座四次,本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教师的公认和上级的认可。其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终生学习,在本人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本人的引导是循序渐进的,如开学初的九月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其后逐渐学会每章整理,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学整个一章。其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提高,经过三年教学实践,本人所教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人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县多次刊发和获奖。如教学设计《平面图形的镶嵌》在县《教学研究》第四期刊发,论文《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获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数学活动课案例《我是理财小能手》获省一等奖,《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设计及课件均获县二等奖等。同时本人参与的县级课题《初中数学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研究》于20xx.12顺利通过鉴定,其评定等级为B等(良好)。三年来,在校内上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六次,参加校际协作区研讨活动三次,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本人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所教班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20xx年春至20xx年秋的六个学期中,有五个学期的综合E值名列榜首。

6.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六

XXX 同志所写《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心得。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在校内教师当中广泛交流,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xxx 中心校

2016 年 12 月

对 XXX 所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的 评 价 意 见

XXX 同志所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案例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心得。分析具体、透彻。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XXX 中心校

2017 年 6 月

对 对 X XXX 所写论文《浅谈 学生写作能力 的培养 》的 评 价 意 见

XXX 同志所写《浅谈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心得。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在校内教师当中广泛交流,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XXX 中心校

2017 年 12 月

对 XXX 研究的小课题《 关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的行动研究 》

评 价 意 见

XXX 同志所研究的小课题《 关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的行动研究 》,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并具体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生命课堂的思想。

XXX 中心校

2018 年 6 月

对 XXX 所写《 学习习惯的养成 》案例分析的 评 价 意 见

XXX 同志所写《教育案例:学习习惯的养成》案例分析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心得。分析具体、透彻。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XX 中心校

2018 年 12 月

对 XXX 交流的教学心得《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的 评 价 意 见

XXX 同志所写《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从传统文化入笔进行思考,值得教师们从文化长河中去发扬,并融汇于课堂教学。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XXX 中心校

7.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西藏,高考,英语,研究

一、高考试题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在西藏, 不论在职校或是高中, 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总体低下, 历年来的平均分都在30分左右 (全国一卷, 总分150) 。这让相当部分学生一进校就对英语“望而却步”, 认为学英语是浪费时间。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不得不反思, 我们该如何重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作为英语教师, 首先应具备高考试题分析的能力,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将高考考点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二、2011年、2012年及2013年高考试题分析

笔者主要分析了这三年高考卷中的单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及阅读理解题。

1. 单项选择。

累计考点16个, 分布如下 (按2011年、2012年、2013年顺序, 用分号隔开) : (1) 情景交际- (21) (35) ; (21) ; (21) (35) 。 (2) 冠词-3) (3; (22) ;2) (2。 (3) 时态- (23) (24) (29) ; (23) (33) ; (23) (25) (33) 。 (4) 从句- (31) ;24) (;4) (2 (28) (29) 。 (5) 连词- (22) (25) ; (25) (34) ;无。 (6) 固定表达- (30) ; (26) ;无。 (7) 动词短语辨析- (26) ; (27) ;无。 (8) 独立主格-无; (28) ;无。 (9) 比较级-无; (29) ;无。 (10) 情态动词- (32) ; (30) ; (30) 。 (11) 不定代词-无; (31) ; (27) 。 (12) 非谓语动词- (27) ; (32) ; (26) 。 (13) 动词辨析- (34) ; (35) ;无。 (14) 倒装-无;无; (31) 。 (15) 强调句- (28) ;无;32) (。 (16) 介词-无;无; (34) 。从以上可以看出, 情景交际、冠词、时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在三年的高考卷中都有涉及, 说明高考卷虽有弱化语法的趋势, 但对于基本的语言知识, 学生理所应当掌握。从命题看, 不是照搬语法结构, 而是着重考查在语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完形填空。

主要从四个方面考查, 分布如下 (同上) : (1) 固定搭配及固定句型- (41) ) (44 (39) ;6) (3 (37) (40) (46) (48) (49) ; (40) (41) 。 (2) 逻辑推理能力- (38) (40) ) (467) (48) (4 (51) (53) 4) (5 (55) ; (39) (41) (42) (43) (45) (47) (50) (54) ; (37) (38) 9) (32) (4 (50) (51) 4) (5 (55) 。 (3) 生活常识及文化背景- (37) (42) (45) (49) ; (38) (55) ; (44) (46) (49) 。 (4) 捕捉及记忆信息的能力- (36) (43) (50) (52) ; (44) (51) (52) (53) ;36) (3) (4 (45) (47) (48) (52) (53) 。从以上反映出, 从考点看, 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题数居多;但捕捉及记忆信息的能力所涉及的题型也不少。从词类看, 着重在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 而且题数相当。说明扎实的词汇、句型、生活常识和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是解题的基础。

3. 阅读理解。

考查题型分为五类, 分布如下 (同上) : (1) 主旨题- (63) 輫1) ; (59) (67) ;) (5663) (輫1) ) 輫2 (2) 细节题- (56) (58) 9) (5 (60) (62) (64) (65) 67) (輫0) 輫2) 輫3) 輫4) ;6) (58) (50) (6 (61) (63) (64) ) (6566) ( (68) (69) 輫0) ) 輫2輫3) ;7) (5 (60) (61) (65) (66) (68) ) 69 (輫3) 輫4) 。 (3) 推理题-57) (66 () 5) 輫;62) ( (66) 輫1) 輫5) ; (58) (62) (67) 輫0) 輫5) 。 (4) 词义题- (61) (68) (69) ;7) (5輫0) ) 輫4;9) (5 (64) 。 (5) 从原文找到答案- (60) (61) (62) ) 65 ( (67) (68) 輫0) 2) 輫) 輫4;) (56 (60) (63) 4) (6) (65 (69) 輫0) 輫2) 輫3) ;0) (6 (61) (65) (66) (68) (69) 輫3) 輫4) 。从考查题型看, 细节题占到了总题数的一半以上。而从原文可以找到答案的也占到了总数的45%。反映出阅读理解题的总体难度不大, 着重考查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对策研究

1. 积累词汇量。

词汇积累少是导致英语成绩偏低的最根本因素, 也是西藏学生英语学习吃力的最主要原因。据调查, 相当部分高中生或是中职生的初中词汇量极其有限, 只会零零星星的小部分单词或词组。为不耽误高中阶段的学习, 教师可利用晚自习时间复习初中单词及短语, 并按时考评, 及时巩固, 同时还要与正在学习的高中英语词汇结合起来, 以达到衔接的目的。比如在一个句子里将初中词汇与高中新词汇整合在一起, 这样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 也巩固了新知识。这样从易到难, 日积月累, 词汇量自然而然就增多了。

2. 掌握基本语言知识。

在记忆词汇的基础上, 单词及语言的使用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单词的用法包括固定搭配、在不同语境的意思变化、近义词的用法区别等。对于语法,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时态, 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等, 这5种时态在初中已经讲过, 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 而且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也是近年来常考的时态题, 因此必须得掌握。还有情态动词及情景交际, 这也是每年的必考题,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

3.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8.近三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考研究数学教学应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63-02

高考怎么考?高中数学该如何教?高三备考又该如何进行?我亲历了2011年高考评卷工作,研究了2011-2013年高考数学广东卷,受益匪浅。

近三年高考数学广东卷有以下特点:

①加大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何、函数、概率统计这三大主干知识的分值:(理)2011年110分、2012年105分、2013年115分;(文)2011至 2013年都达到115分。向量、线性规划也年年有考查。突出重点内容重点考。

②凸显双基理念,强调回归教材。基础题比例逐年上升,分值比例:(文)2011年60%、2012年64.7%、2013年68.7%;(理)2011年60%、2012年71.3%、2013年72%。不少题目可在教材中的例习题找到原型。这种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命题者重视教材,重视数学问题通性通法的掌握与应用。

③题型常规而有创新。常规表现为考查的内容为基础知识,考查的形式为考生常见的形式(如图形、表述符号等)。常规题并不意味着容易解决,常规题题型背景多数都有创新,可谓是“似曾相逢不相识,平常之中不平淡”。这就需要考生有良好的数学基本功和应变能力。

④重视数学定义。体现为两类题目,一类是对已学数学定义的考查,如抛物线(2011文8)、双曲线(2011理19)、投影(2011文6)等定义。另一类是利用新定义解题,考查学生学习新定义、提取信息、运用新定义的能力。如(2012理8)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和,定义;若平面向量满足,与的夹角,且都在集合中,则( )

2011-2013理8都是定义新概念,用已学知识解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强。

⑤重视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评价。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与整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与数学能力(包括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学阅读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与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掌握程度。

偏离课本、忽略细节、运算障碍是考生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备考备三年的真理,把握高中每节课就是在进行有效的备考。根据试题特点分析与考生存在问题分析,我认为教学应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规范表达

教学中要讲清教材中考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复习时要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复习。研究考纲,关注考点的增删,对考点和表述字眼的变化要仔细琢磨。关注各考点的能力要求。对于理解和掌握层次的考点要格外重视,它们通常是解答题考查的内容。根据各考点的能力要求合理分配教学复习的时间,对已删的知识点、已淡化的边缘知识(如解三角方程、三角恒等变换等)不应花大力气,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以教材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的例习题,寻找典型例题,讲清通性通法获取一般解题思路,做好例习题的变式,有效开展拓展训练,围绕教材中例习题蕴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开展复习。对大部分考生而言教材中的例习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材中B组习题一般是知识拓展类题目,这些题稍加变形便可成为高考题。

重视数学语言规范训练。近年学生答卷中数学语言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符号(如坐标、集合)的表达不规范;数学推理过程不完整或逻辑顺序颠倒;不善于作图辅助解题等。教学中教师应多示范,对作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讲评。

二、重视概念教学,揭示问题的本质

部分教师课堂上不注重公式的推导,不注重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注重关键点易错点的辨析,直接将结论、概念、公式抛出,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一知半解的学习难以形成数学能力,也难以学好数学。所以教师课堂上应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套用,要辨析其本质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形成能力,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2011文6)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上的区域D由不等式组 0≤x≤■

y≤2

x≤■y给定,若M(x,y)为D上的动点,点A的坐标

(■,1),则z=■·■的最大值为( ).

A.3 B.4 C.3■D.4■

解法一:依题意z=■·■画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易知直线y=-■x+z经过点(■,2)时取的最大值zmax=■·■+2=4.

解法二:z=■·■=■·■cosθ即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为■与■在■方向上得的投影的积, ∵■恒定,由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易知当M位于B(■,2)时,■cosθ最大,∴z的最大值zmax=■·■=■·■+2×1=4.

如果投影概念的教学成功的话,学生能较好掌握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和投影概念,用解法二更加省时(关键找出M位于B(■,2)),计算量小,且不易出错。

(2011理17(2))当产品中微量元素x,y满足x≥175且y≥75时,该产品为优等品.用上述样本数据估计乙厂生产的优等品的数量。本题难不,学生大多能算出正确数据。但不少同学因没体现“估计”、“大约”、“大概”等词语而失分。如果概念教学成功的话,学生能较好掌握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就不会将或然的问题处理成必然的问题了。由此可见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新定义题,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此类题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综合运用和推理分析的能力。

如人教版必修4第113页B组第3题,已知对任意平面向量■=(x,y),把■绕其起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角θ得到向量■=(xcosθ-ysinθ,xsinθ+ycosθ),叫做把点B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角θ得到点P.(1)已知平面内点A(1,2),点B(1+■,2-2■).把点B绕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点P.求点P得坐标;(2)设平面内曲线C上的每一点绕坐标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的点的轨迹x2-y2=3是曲线,求原来曲线C的方程。又如人教版必修4第120页第9题等等。

三、加强运算求解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运算求解能力要求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算和近似计算。数据处理能力要求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教学中,学生经常重思路分析而轻过程实操。教师有时也会忽略计算的板书与讲解,而直接给答案。长期这样的教与学,必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简单的问题(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老出错,复杂的(如含有字母参数的式子)就束手无策了。如(2011文19)设a>0,讨论函数f(x)=Inx+a(1-a)x2-2(1-a)x的单调性。用导数法求单调性的方法多数同学已掌握。但这道题全省平均分只有2.94分。说明学生掌握的那部分方法没办法派上用场。原因是对稍复杂的、含有字母参数的求导不熟练,通分、因式分解、求根公式不会灵活使用与正确筛选。2012年21题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板书计算过程,讲明算理(既要使学生了解“怎样运算”,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算”),指导学生课内外多训练,多检验(掌握检验的策略,如公式是否用错,每个步骤是否合理,获得的答案与前期估计是否相差悬殊等)。指导学生平日练习时坚持将每道题的计算进行到底。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运算求解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近三年的高考,全方位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地位尤为重要,应大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炼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使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建立变量与变量、变量与常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印证,用分类讨论与整合的思想落实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完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互迁移,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发展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思维,用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揭示随机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总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数学思想,适时指导、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高三后期再分专题复习,逐个击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 参考文献 ]

[1] 吴有昌.回归传统 回归根本—— 2011年高考数学广东卷试

题和答案分析.中学数学研究,2011(8).

[2] 吴有昌,苏洪雨.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常规题中显真功——2012

年高考数学广东卷试题和答案分析.中学数学研究,2012(8).

[3] 左伟群,刘秀湘.稳定题型难度,凸显双基理念——2013年高

上一篇:有关幸福的中考语文作文下一篇:医学学生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