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2024-08-10

声乐教学模式浅析(8篇)

1.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篇一

浅析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摘要:

声乐艺术,传递着情感,穿透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和人们的脉搏共振。声乐艺术时而让我们激情澎湃,时而又让我们泪流满面…当它的意义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何让热爱声乐的人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最好的教育,是声乐传授者深思于心的问题。

关键词:声乐 艺术 脉搏 心灵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以爱国或者励志为主题的歌曲,顿时觉得激情澎湃,而偶然听到一首乐曲,又让人潸然泪下。这就是声乐的魅力。而几乎所有人在人生中都曾痴迷过一个梦想,渴望自己拥有一付靓丽的歌喉,或者拥有非凡的声乐细胞,用声乐去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而有此梦想的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当初能获得很好的声乐教育。尽管有很多的人,并没有最终走上声乐艺术的专业之路,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声乐爱好者,从声乐艺术中去得到精神享受,也不失为声乐教学的成就之一。作为一位声乐教学者,现就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声乐知识教育浅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声乐教学的目的声乐在人的一生中,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同样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声乐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扎根于情感上的,而并非纯粹的知识技能。如果把学习数理化比喻成智商教育,那么就可以把对声乐的学习比喻成对情商的教育。声乐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在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中,深化人的情商教育,提升人的情操修养。并且,通过声乐教学,为声乐艺术找寻优秀的接班人,使得声乐艺术得以继承和传扬,也是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乐理知识、掌握声乐水平,更在于通过声乐教学,令学生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最终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声乐作品。

二、培育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教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这是他们今后学习声乐知识,运用声乐艺术的基础。这方面的基础并非因人而异,而是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例如简谱的识谱方法等等。基础乐理知识也相当于学生的基本功,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得学生在以后的有关声乐的学习当中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因人施教

声乐不能像数学,告诉所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让所有学生依照同一种教学模式学下去。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声乐天赋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学生嗓音高亢,有的学生嗓音低沉、沙哑。那么,同一首歌曲,各个学生唱出来的效果不尽相同,所以,要想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声乐培养,我们必须因人施教。但是,因人施教在实施的时候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声乐课时间有时也是统一的,集体性的学习时间,不具备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一个学生单独进行教学。这也就导致了因人施教的教学策略说起来容易,而实际操作起来困难。但因人施教的教学策略还是可以在集中教学中曲线性的去操作实施的。声乐教学的因人施教,需呀声乐教学者采取积极主动、负责的心态去主动操作实施。

1.了解学生,建立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档案。

在声乐教学中,要想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得以实施,首先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进行了解,并牢记这些学生的特点,记录备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声乐教学中因人施教。

2.因人施教式教学在公共课时的实施方式。

在很多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时间有限的声乐教学课堂,我们亦可以采用因人施教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学习到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声乐条件,最有宜于自己的声乐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在公共授课时间,我们可以以着重讲授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声乐知识为主,而碰到有具体声乐条件要求的教学部分,我们可以提醒不同的,在此方面具备条件和天赋的学生注意,或要求该学生领唱,或针对该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在适合他(她)的声乐领域范围获得更多的学习。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做的话对其他的学生不公平,其实不尽然。因人施教的目的是让不同声乐条件的学生在自己擅长或者说较有天赋的声乐领域获得最大,最多的学习和锻炼,而不是将时间耗费在自己不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领域。而针对具体的每一个学生,其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既然施教者对自己的教授对象在声乐方面的先天条件进行了了解,那么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指导其在今后的声乐学习中的主攻方向。例如,对先天嗓音不好的学生,在乐器方面,或在作词作曲上加以启发和引导。而对声乐方面的作业布置,也不应像数学语文作业布置一样一概而论。同样的作业,也是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布置相应的作业,使学生在自己的特长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把握了学生不同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就避免了学生因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方面学习受挫而导致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最后放弃了自己对声乐的爱好。我们一旦帮助学生确立了在声乐方面可以前进的方向,相信就会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正确而得当的声乐学习,而把声乐的艺术传承下去,即便是并不专业从事声乐的学生,亦能从今后的生活中在声乐方面获得享受、陶冶情操。

四、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创造力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更要着重的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而我们所要的,恰恰就是在这个能作上。学生将来能有自己的创作作品,才是我们声乐传授者最高的授课追求。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即便学生创作出来的东西不理想、不成熟,我们也要保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让他们在不断地创作中对声乐艺术得以提高和升华。

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

声乐教学过程中,作为声乐知识的传授者,我们也应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声乐理念,使其声乐兴趣朝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应该避免粗俗、颓靡等不健康的声乐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加强宣传健康向上、爱国、互帮互助、具有朝气和感人至深的声乐作品。通过声乐教学,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学生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以健康的声乐作品感召他人。

六、在声乐教学中发掘、培养人才。

我们声乐教学者,不仅仅是上课、下课,教完了乐理常识了事。作为称职的声乐教学传授者,我们必须在对声乐艺术的传授中,留心发掘在声乐方面有着很好的先天条件的,具备乐理根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的了解、分析和指导,使他们的在对声乐方面的学习上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而最终能走上声乐艺术之路。

为声乐艺术挖掘人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一个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声乐传授者,通过自己的慧眼发现、精心传授,必定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对声乐的系统学习而受益。

七、声乐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声乐教学者,为人师表,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传授、引导等等的作用。那么,声乐教学者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声乐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热爱声乐教育的心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去教授育人。

小结:

在声乐教学中本着树人为本、以科学的方式因人施教,让更多的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向从事了声乐艺术的学习,奠定了声乐知识基础,让更多的学生在其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过当初的声乐学习,在声乐上对树立自己的造诣,或者通过声乐教学,使人在艺术与美的境界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升华,这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圆赵晰.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中州期刊联盟.2012.2.13.[2]薛良著.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3]郑会棣,孙忆曼.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4]乔爱玲.声乐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2).

2.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篇二

一、陈述性教学语言

陈述性教学语言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对声乐训练和演唱技巧的正确理解, 以客观地、明确地、直接地方式对学生陈述各种正确的发声状态和演唱技巧。陈述性教学语言具有理性的特点, 理论性较强。陈述性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技能。

(一) 陈述性教学语言的优势

1. 陈述性教学语言具有约定式共识性。

声乐学习包含着生理和心里两大因素, 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 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共性问题, 比如:歌唱姿势、呼吸、咽部肌肉控制、口腔调节状态、演唱心理等机能障碍。声乐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发声、演唱缺陷, 给学生阐述正确的发声原理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语言即具有约定性地对某种发声、演唱的缺陷加以改进, 又可以使有着诸如此类问题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演唱理念, 具有共识性。教师的这种陈述性教学语言的运用, 能够精确地、结构清晰地把教学意图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来进行声乐学习, 掌握发声、演唱的正确生理和心理机制, 提高学生自身的声乐水平。

2. 陈述性教学语言具有直观性。

声乐是人的声带在气息的支持下, 经过口、胸、鼻等腔体的调节和共鸣发出的音调。在歌唱时人体的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 不具有直观性。因为演唱时人体发声器官像个暗箱, 没有直观性的原因, 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陈述性教学语言, 可以清晰、准确、直接地告诉学生发声时正确的声带闭合状态、正确的呼吸状态、正确的咽部肌肉控制状态、正确的腔体共鸣调节等。指导学生养成正确演唱生理和心里机制, 是每个声乐教师的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陈述性教学语言, 把没有直观性的人体发声时器官的正确状态直观地陈述给学生, 具有教学的直观性。笔者在给学习声乐的学生授课过程中, 发现有的学生在发声时由于咽部肌肉紧张, 导致舌根涨力过大, 声音僵硬的发声机能缺陷, 便指导学生利用咽音的训练方法, 在放松咽部肌肉的同时, 练习放松地伸舌头, 把没有直观性的发声时咽部肌肉的正确状态陈述性的告诉学生, 把抽象的问题, 变得直观明了。

3. 陈述性教学语言具有理性性。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运用陈述性教学语言陈述歌唱时呼吸的正确状态、咽部肌肉控制的正确状态、口腔调节的正确状态、胸腔和鼻腔共鸣的正确状态、演唱的正确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演唱姿势等。教师的这些声乐基本原理和概念的陈述、说明以及性质的强调, 给学习声乐的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演唱生理和演唱心里的理念, 使学生理性地在这种正确理念的大框架里学习声乐。当学生在发声训练和演唱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 便可以遵循这些理念, 理性地调节和改进生理以及心里的演唱机能缺陷, 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少走弯路, 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陈述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具有理性的特点。

(二) 陈述性教学语言的不足

1. 陈述性教学语言有些晦涩、刻板。

声乐学习是整体和系统的, 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和心里机制,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演唱机理状态的陈述较为枯燥, 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发声气息浅的问题, 用陈述性教学语言告诉学生要气沉丹田, 往往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 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师要求的标准。如果用诱导性教学语言启发学生, 联想用闻花香的状态气沉声发, 学生发声气息浅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陈述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存在着晦涩、刻板的问题。

2. 陈述性教学语言实践性不足。

学生的声乐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反复地训练歌唱时生理和心里的正确机能状态, 养成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机制。反复地实践发声和演唱是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保障, 所以声乐艺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些理论的陈述, 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声乐艺术具备一定的水准, 一旦实践发声和演唱时, 往往就会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由此可见, 陈述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实践性不足的问题。

二、诱导性教学语言

诱导性教学语言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对声乐训练和演唱技巧的正确理解, 以启发式、比拟式、想象和联想等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歌唱生理和心里机制。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感性的特点, 情感性较强。诱导性教学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感悟能力。

(一) 诱导性教学语言的优势

1. 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

诱导性教学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于教师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领悟歌唱时正确的生理和心里状态。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经常用:“打哈欠状态、把声音喝下去”等比喻, 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梨形母音”的说法, 就是为使学生获得一种既明亮又圆润的母音的比喻性用词。诱导性教学语言比喻贴切、生动形象,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学生容易接受。

2. 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整体调节性。

发声机理、呼吸方法、共鸣腔体的调节等, 在歌唱时是按所需的正确方式配合的, 缺一不可且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机理性障碍。笔者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 运用诱导性教学语言还具有调节多个演唱机理环节的作用。例如授课中遇到学生喉外肌涨力过大的问题, 就让学生体会打哈欠的状态, 这种启发式的诱导性教学语言的运用, 不仅解决了学生喉头位置的问题, 对正确的呼吸和口腔调节以及下巴的放松也有所帮助。由此可见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整体调节性。

3. 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情感性。

声乐是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要求学生要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例如用“面对大海歌唱、站在泰山之巅放歌”等诱导性语言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把演唱的生理和心里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声乐审美情感上更上一个层次, 歌唱更加富有表现力。

(二) 诱导性教学语言的不足

1. 诱导性教学语言说明性不足。

声乐演唱要求人的发声以及辅助发声器官要有协调性, 这种协调性是学习声乐的一个难点。陈述性教学语言可以具体的给学生阐述协调的原理、方法以及正确状态, 而诱导性教学语言是通过想象和比喻启发学生, 尽管这些想象和比喻能够贴近事物的表象, 但却不能明晰事物的本质, 教学说明性不足。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还存在着教师启发不到位, 学生领悟不深刻的问题。

2. 诱导性教学语言精准性不足。

声乐教师在运用诱导性教学语言时, 这些想象、比喻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较为夸张, 分寸感很难把握。夸张过度, 学生会感到茫然;夸张的分寸感不够, 学生感悟不深。如何使诱导性教学语言具有稳定的精准性, 是每个提倡运用诱导性教学语言的教师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陈述性教学语言和诱导性教学语言的结合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 无论是运用陈述性教学语言, 还是运用诱导性教学语言, 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声乐的一种表达方式。陈述性教学语言严谨、理性;诱导性教学语言生动、感性。尽管两种语言在实践中都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各自也存在着不足。

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把陈述性教学语言和诱导性教学语言相结合, 取彼之长, 补己之短, 才能相得益彰。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做到教学理念清晰, 根据学生自身状况, 因时、因地、灵活地选择教学语言的运用, 或明晰陈述;或生动诱导。

3.浅析高中声乐教学 篇三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

声乐界有句常用语:“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形象地说明了姿势对唱歌者的重要性:歌要想唱得好,就一定要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正确了,发声的各部位就能正常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思想感情不仅要用歌声来表达,同时还要通过形体和动作表演来塑造各类任务的艺术形象,而端正的姿势,正是形体和动作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正确的唱歌姿势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嘴巴张开,放松下颚,切忌咬紧牙关。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下垂,全身要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心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宫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睛,虚着唱歌。

5.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子,两脚自然弯曲,不能翘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二、对于歌唱共鸣的认识

歌唱的共鸣从生理结构上分类,即胸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产生共振,通过各腔体的适当调节,使声音扩展美化,在发生共鸣时,各个腔体是联合出现的,声音发出后,首先在咽喉腔发生共鸣,并立即向上,(口腔、鼻腔)向下(胸腔)的共鸣腔体传导,例如,发高声区的声音时,鼻腔共鸣为主,其它共鸣为辅,也就是在不同的声区,侧重的共鸣腔有所不同,但不论发哪个音区的声音,咽喉腔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运用共鸣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共鸣腔体打开,体会声音充实,必须坚持训练获得,下面谈几点共鸣训练中的教学体会:

1.正确的呼吸和混合共鸣密切相关。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如果呼吸不正确,会使喉部肌肉僵紧,使共鸣腔体失去作用,造成声音单薄,缺乏弹力,所以只有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才能协调各发声器官,形成最佳状态。

2.口腔、喉腔的开度要适中。口腔的开合程度应该根据读音的要求和音高的变化而定,开得过大,声音僵硬而不灵活,开得小,构不成口腔共鸣状态,影响声音的传出;喉腔的打开程度和发声效果与共鸣关系相连,不论唱什么,音高、喉咙开度一样,状态一致,发出的声音就不完美。因此喉腔、口腔的打开还要适度。

3.舌在最佳歌唱中的正确状态。舌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共鸣的效果,例如,发“啊”字,舌身放平,舌尖自然抵着下牙齿,想象在唱歌状态中适松弛自然,口有流唾液感,同时下巴配合放松,使声音舒适悦耳发出。

三、歌唱技巧的表现手法

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仅要把对生活的理解表现出来,把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而且每首歌曲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中,要把作者的话通过歌唱形式叙述出来,领会作者的全面构思,很好地表达作品的艺术形象。

1.声乐的二度创作。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词、作曲是第一个创造过程,称为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造过程,如果说一度创作称为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房子的装修,也是演唱者所能够征服观众的重要手段。二度创作绝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分析作品作者的思想观点、歌曲的思想内容。

分析一首歌曲,要透过外在的表象,分析歌曲中的精髓,理解歌词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在歌曲中究竟表现什么?比如,《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的实质是红梅象征着江姐,表现她外柔内刚,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节奏舒缓又充满激情,歌词中荡漾着对严冬怒放红梅的赞美,旋律优美,增添了一种昂然向上的气势,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的激烈感受。

2.歌唱技巧的处理。研究歌曲的曲式分段分句,各段之间的速度,强弱对比,力度进行与变化,找出全曲的高潮,如《江汩水》歌曲以低沉缓慢的音调,倾吐绵绵不断的愁思,突然出现了一个:"1"|6.5---,歌曲进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第四乐句表现了一位旧中国妇女由于丈夫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劳累致死而作的悲愤的控诉。那么在演唱时就要从每一句的唱词,刚柔、连断、快慢及音色、语气语调中有所表达,使这部分旋律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仿佛是悲痛欲绝的抽泣之声将歌曲引人深入,完全投进在凄切压抑的歌唱意境之中,以达到歌曲的完善。

另外,我还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信心与品质及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诸多因素。

总之,通过实践表明,长期坚持、反复揣摩是提高歌唱修养,获得歌唱手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青如,崔春荣.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2).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3.李娜,李天义.走出目前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误区”[J].电影评介,2010(22).

4.沈湘着,李晋伟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篇四

论文摘要: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以情入手,以情生情”等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记载。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以引起师生内心的共鸣。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情入手,以情生情

以情入手,以情生情主要是指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例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时,把握住第一段“节奏旋律舒展”是关键,教师教唱时要情绪饱满,唱得流畅,富有强弱对比感;歌曲第二段“大跳音程及切分音”的运用是重点,教唱时要有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注意力度的变化与音量的控制。

二、以情主导,以情激情

以情主导,以情激情主要是指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绪。在整个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例如在教唱《拾豆豆》时,教师的表情是快乐的,伴奏与旋律是跳跃的,学生的表情与演唱同样是欢快的;在教唱《摇篮曲》中,教师的表情和声音是柔和、平静、深情的,伴奏是平稳、摇曳的,学生的演唱同样是轻柔、平静、深情而祥和的。

三、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以情入境,以境生情主要是指在范唱、伴奏和语言表述等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有效运用。

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例如,《牧歌》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感染学生:蓝蓝的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碧绿的草原,连绵滚动的羊群,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纯洁美丽的牧羊少女,悠长忧伤的马头琴„„这些生动且充满诗意、富有感染的语言,好象是一幅音画,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更好的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歌唱应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应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整个身心投入的歌唱,感动自己也会感动别人。基于此,针对在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较多而情感投入不够的现状,增加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教学策略的实施。如歌曲《思乡曲》曲调简洁、明朗,旋律悠扬、平缓,音乐形象十分清晰完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一开始就以“近镜头”中秋月,月圆时节倍思亲,使人产生思乡的情感。演唱时要求声音悠缓、深沉。似在自言自语中道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而后由近至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一步加深这种感受,在“海外万千”处,把眷恋之情推入了高峰,借助于全曲最高音,把怀乡之情全部倾泻出来;结束句“思乡”要以情至深的共鸣唱出心底的呼唤与呐喊,把海外儿女的无限思念表达得声断情还连。以借景生情、借物寄语的手法,表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五、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高潮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民族唱法中“咬字行腔,以字求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为情役,字正腔圆”的歌唱语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运用的。美声唱法在咬字吐词中与民间语言存在一定差距,但绝不意味该唱法只重声音而不重语言。恰恰相反,清晰的歌唱也是美声重要原则之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

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维度下声乐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声乐教学目标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6

5.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篇五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

王宏亮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出现的争议,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建议民族声乐工作者以一种严谨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发展规律,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增强自身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

【关键词】民族声乐;争议;发展;科学性

一、我国民族声乐目前存在的一些争议

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声乐界提出创立中国声乐学派开始,我国民族音乐界经过不懈的努力,涌现出吴雁泽、王昆、郭兰英、胡松华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歌唱家。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声乐内部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土洋之争”,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民族声乐内部“土洋之争”

在我国声乐界,“土洋之争”最早发生在1958年,当时有一批音乐人士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演唱,另一批人则以中华民族传统唱法进行演唱。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近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因此,这也成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而形成的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无论是从声乐演唱技巧还是理论研究都是相当卓越的。远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大司乐”。随着当时歌唱的盛行和发展,对选择歌唱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于此同时,对歌唱的气息和演唱歌曲的严谨性也有明确的规范。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鉤,累累乎端如贯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歌唱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求气息运用流畅,声音优美、婉转。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声乐面向世界与其他唱法相互交流、学习也在所难免,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声乐演唱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创立具有我国民族个性的声乐学派。然而,要我们的音乐具有民族个性,我们应将其研究重点放在地方民歌、戏曲及曲艺等传统音乐形式上,因为这才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的根源。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曾评价说,长期以来音乐界存在一种倾向,认为西方的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民歌和民族唱法缺乏科学理论,存在先天的缺陷。这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使得一些唱民歌的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认为自己的唱法不行,太土气,硬要去“跟世界接轨”,去学一些“学院派”的东西或者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现代化的架子鼓、电子琴等。其实,这样做反而失去了个性,也不利于民歌的传唱[1]。

2、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之争

当前,我国音乐界对民族民间唱法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着一个认识分歧,那就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科学性的认同问题。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西方声乐文化传入我国,由于西洋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所以,西洋唱法被称为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言外之意,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声乐艺术不够先进、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这种观点显然不利于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早在元代时期,我国诞生的第一本有关歌唱艺术的论著——《唱论》(燕南芝庵著),比十七世纪起源于意大利“Bel Canto”(美好的歌唱)声乐学派的西洋声乐的发声理论早了三个世纪。早在十四世纪,中国许多古典戏曲的声乐论著中就已经谈到了稍后西洋声乐发声方法中所重视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问题。所以在传统民族唱法的共性特征中,大多数原则与西洋美声唱法是相通的。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对传统民族声乐科学性问题,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科学价值去评价。我国的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表演类的艺术,其目的在于用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只要它作到了这一点,它就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艺术形式就是科学的。所以,无论传统民族声乐采用何种特殊的发声方法,发出了何种超常规的声音,只要它是抒发真实感情的需要,能反映典型的现实生活,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那么它就具有了科学的价值。这一点必须在理论上予以肯定。如果仅仅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出现一些超常规的发声就认为传统民族唱法是不科学的,则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否定[2]。

3、民族声乐风格的单一化与多元化之争

近些年来,以金铁霖教授的一些杰出学生为代表的民族唱法盛行于民族声乐乐坛,并很快成为民族唱法的主流,这种唱法被一些学者称为“金氏唱法”。这种唱法在很长时间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得到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但是,艺术在精致化之后,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容易变得模式化,单一化,就失去个性了。艺术需要风格,只有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种,才会色彩缤纷引人注目,而风格单一,色彩单调,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大量的听众。这就是一切艺术风格单一化的必然结果[3]。

为什么很多专业民歌演员上台演唱,几乎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种处理、同一种风格呢?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因素。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⑴对我国“民族声乐”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所谓“民族声乐”应该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既继承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又符合音乐文化前进的步伐,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唱方法。可是在有些歌唱者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唱法观念,歌唱家怎么唱,我就跟着怎么学,忽略了艺术上最根本的个性追求!放弃了对民族唱法中鲜明特色的追求!

⑵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存在认识欠缺。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唱法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和承认中国有自己传统的唱法;二是盲目地认为中国唱法不先进、不科学,当然也就谈不上研究、继承和弘扬它;三是打着中国唱法旗号,实际上却丢掉了中国传统唱法中的纯真和朴实,步入了矫揉造作、媚俗油滑的误区。其实,中华民族唱法中有很多极具特色的发声技巧,如果以所谓的“科学性”为借口,而放弃了对“民族唱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独特的技巧的学习和追求,必然会导致民族唱法风格的单一化。

⑶缺乏风格多样的民族声乐曲目。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要想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除了需要大批民族声乐的优秀歌唱演员外,同时还需要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曲目支持。当前,民族唱法走进风格单一化的误区,优秀曲目风格单一化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21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时代,而多元文化理论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如果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而孤立的去谈发展,都是不切实际的。

二、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建议

近年些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生长于丰厚的民间土壤的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冷落。然而,民族声乐的根在民间,只有通过搜集、挖掘和整理大量的民间艺术,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准确认识并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这是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首先,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来深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发展规律,以音乐的发展,人民大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只有抱着这种态度,我们才能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演唱出具有民族特质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市场遵从的是听众的耳朵与心 灵,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才是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特征。

其次,要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必须对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进行深入学习。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民族唱法”的概念,才能杜绝出现观念上的偏差,作到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研究和演唱。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第三,要积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增强自身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歌唱家,都有较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做支撑。歌唱家李谷一之所以在我国民族声乐这片热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与她青年时代学习过十几年的湖南花鼓戏是分不开的;歌唱家郭兰英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及民歌演唱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民族民间音乐永远是培养音乐家的沃野,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民族音乐家的成功之路[4]。只有掌握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声方法,唱出的民族歌曲才可能有风格,才是真正的民歌。因此,作为音乐院校在进行正统的民族声乐研究与教学的同时,应该到民间深入生活、学习、采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民歌素材。以此来补充我们的教学。此外,可以把民间戏曲、曲艺和民间艺人名角、民歌手请进课堂跟我们作交流。因为他们是民间音乐最直接、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宣传者。

总之,目前我们的民族声乐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华民族强大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根本保证。我国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声乐艺术是其多元化的肇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在这样的历史自然条件下,我们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尽量保持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听到、看到、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精髓。【参考文献】

[1]周耕.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3.10 [2]樊凤龙.试论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前沿,2008年第6期 [3]胡东冶.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5月 [4]周国安.民歌演唱为什么“千人一声”.人民日报,2000年09月第5版

6.声乐教学模式浅析 篇六

1、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高职专业概述

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设置的。学前教育高职专业是为广大学前教育学生提供一个参加高考的机会,经过中学的学习以后,考入上一级的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幼儿教育业务,师德高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以适应21世纪上半叶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歌唱能力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声乐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前教育高职专业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歌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声乐的演唱水平,并强化演唱能力,为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专业基础。其次,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幼儿的音乐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声乐基础训练及声乐歌曲演唱教学

一方面,是声乐演唱基本功的练习。声乐基本功训练。

1(1)发声练习:主要是发音位置和音高要准确,意大利语的元音、辅音念法要标准,汉语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和咬字要规范。a、e、i、o、u五个元音一定要会唱会念而且要标准。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需要日常反复练习。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母音发声练习:a、e、i、o、u,初期训练时以五度以内级近的下行音阶为主如:4/45555|54321|aeiou---(2)共鸣腔体打开:共鸣器官的功能要不断加强练习,在平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有步骤的反复练习以增强这些器官的能力,比如喉咙、口腔、鼻咽腔等腔体打开的练习一定要经常做。

(3)呼吸器官:主要是气息的控制与支持,不仅共鸣器官功能需要加强练习,呼吸器官的功能练习更需要加强,声乐演唱中采用的呼吸主要包括,扩胸运动、腹部运动,腹式呼吸练习及胸腹式呼吸练习在演唱中要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得到好的气息支持以控制音高、音色及音量。

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在训练中可以利用单个母音的保持音和跳音进行训练如:2/413|53|1-|e---另一方面,是声乐歌曲演唱训练。声乐歌曲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曲目还要掌握一定的儿歌曲目,这里只针对歌曲演唱部分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声乐歌曲初期训练。训练初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 力,选择曲目让学生唱,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初期训练时选择教材上的歌曲如熟练演唱,如歌曲《花非花》要熟练曲目。要背旋律、背歌词、被表情记号、肢体语言。首先,介绍作者:黄自(1904~1938)江苏人,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后任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尝试东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做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等。其次,介绍作品《:花非花》是黄自于1933年以白居易的诗词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歌词中的意境有几种解释:一是以“花和雾“比作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二是用”花和雾“的。轻渺隐示着具有神秘色彩的美女。这正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失了得美好的人与事物的追忆、惋惜之情。最后教学提示。(1)带学生逐句试唱作品,熟练掌握。(2)《花非花》4/4拍,全曲旋律紧紧相扣,形如流水,自然成曲。虽然只有8小节,其喻意耐人寻味。(3)演唱时全曲速度稍缓慢,要求声音连贯匀称,音色柔美抒情。(4)这首歌只有一段歌词,但演唱时可以反复唱两遍,可以根据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会,根据歌曲的强弱记号,抒发情感,表达出艺术歌曲的意境。

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升学考试,因此在声乐考试期间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声乐演唱水平上演唱有一定难度声乐作品,因此对高职专业学生的后期训练要以有难度的声乐作品为主,如:《大森林的早晨》、《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沁园春雪》等。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情 3 感表达:理解歌曲内涵,情感真挚、富有意蕴、表现力强。发声方法:精神饱满、音色统一、气息流畅、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和唱功。

风格把握:歌曲选择适当,演唱完整。咬字吐字:歌词咬字吐字清晰。音准:准确把握歌曲旋律。节奏:无明显出入,与歌曲伴奏配合熟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作品介绍《: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歌曲旋律流畅,层次清楚,跌宕起伏,歌词富于深情,真挚的情感把歌曲推向高潮。教学提示。《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复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歌曲,它的旋律给人一种起伏、流动的感觉。歌唱时应力求做到声音优美、自然、亲切、深情、动听。要较准确的运用头腔共鸣,字要唱得舒展连贯,保持较深得气息支持,深而不僵。结尾处的五度大跳“心中的歌”要作准备,注意声音位置统一。

7.浅析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思想

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技能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要求理论与实际操作高度结合, 在技能教学中既对教学的对象施以理论的教授, 又把技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口传心授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的方法在艺术技能教学是常见的, 也是与自然科学教学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使声乐的技能教学更加适应现代的“教”与“学”。声乐教学手段我国的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在近三十年来得了可喜地发展和壮大, 在教学设备、条件、研究都有了整体水平上的提高, 而且进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我国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 我国歌唱家频频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不仅为我们的国家争得了荣誉, 也在世界的音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争得了一席之地。声乐教学基本沿袭的是早年师范音乐教育的大纲和教学思路, 而在现代的师范教中, 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师范音乐教育不再是一花独放, 随着教育体制和教育功能的转变, 师范音乐教育也开始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如何去适应现代的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教育的形式,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声乐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主导思想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声乐教学是科学的、严肃的, 合乎一般的教学规律, 但又区别其它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音乐的学习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不仅是具有专业技能高超, 而且要具备文化素养全面, 艺术道德高尚。而我们在声乐教育中也要注意全面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声乐教学中一是要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结合起来, 声乐的理论知识是要在音乐学习的实践中去不断验证。同时,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技能是最基础的学习, 是帮你进入声乐“自然王国”的必经之路。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与“学”是相对的, “教”不能代表一切, “学”也不能代表全部。学生自己要认真努力勤学苦练。

2 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 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上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大相径庭。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音乐学科的声乐教学也常常参照音乐专业院校的标准来要求, 但是, 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以前的观点认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歌唱家, 但是他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 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具有比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艺术表演的舞台, 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音乐教学岗位。这种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于上世纪, 也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音乐专业学院教育的区别所在。但是, 事物都是在发展的, 而艺术教学的进步也在向前发展, 我国的教育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许多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教育全球化今天, 单纯的教育形式已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音乐教育除了师范教育外, 还有非师范教育, 即音乐表演专业。使师范音乐教育的格局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今后, 我们要走有侧重、有倾斜、有制度、有保障的音乐教学之路。

2.1 有侧重

我们的声乐教学现在还是师范院校的教学思路, 学生在一、二年级是声乐课是必修课, 三年级后声乐课是选修课。但是,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进校时, 他的声乐程度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我们就可以让他从一年级就开始参加选修, 他的声乐课程也从半节课增加到一节课, 甚至更多。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适合于教育形式的发展。有侧重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增添新的活力。

2.2 有倾斜

改变教学方式能够使声乐教学的发展更光明, 在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投入中有倾斜能够促进声乐教学的完善。为了使教学的效果更好, 可以采用教研室集体听课的办法, 共同商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研室要在教学和辅导中给予帮助。在外出观摩、讲学等学术活动给予倾斜。

2.3 有制度

我们的声乐教学是面对所有的学生,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而且这个机会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新生进校时进行选拔, 一学年进行考核、总结, 把能力较高与一般的选拔出来, 但选拔的学生不宜过多, 应当是“宁缺勿滥”。把真正有发展前途的, 有上进心的, 成绩优异的选拔上来。

2.4 有保障。

我们在教学中, 要教他们如何学习专业知识, 更要教他们如何去做人, 如何去做一位真正的音乐工作者。鼓励、支持学生的艺术实践, 同时要对他们的艺术实践进行及时的讲评。在平时的教学中, 尤其是对有侧重教学的学生, 教师要尽量保证学生的课时量,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 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21世纪的今天, 必然带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说过声乐的教学是技能教学, 他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呢?我认为多听、多看、多实践是体现声乐教学现代化的最好方法。

3.1 多听

声乐艺术是时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结合, 声乐的学习要通过听觉去感悟, 在听的时候感到学习的延伸, 感到别人的音乐对自己的启发。教学中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听演唱, 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声乐艺术的精髓和自己的差距。现代化的音响效果总会把具有艺术的音乐更完美的展现出来, 利用现代化的音响, 把不同的“老师”带回家, 在教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听去感悟音乐, 增加自己的音乐感觉。

3.2 多看

视觉艺术是通过表演来感染人们。声乐演唱通过表演把作曲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以达到二次艺术创作的目的。在观看别人演唱, 是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进行提高和检验的机会, 因为同样的歌曲会有不同的艺术处理, 通过对比从中找出差距, 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代化的音像形式扩大了人们的了解, 能够接触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演唱方法。音像传媒的发展把世界各国不同艺术的形式和艺术交流传达给彼此, 使艺术更具有国际化、大众化和普及化。

3.3 多实践

艺术实践是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 学习是为了增添服务于社会的技能, 从而是生活更加精彩。声乐教学是一门细致而富有责任心的学科, 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是科学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 声乐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人民出版社.

8.浅析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 篇八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策略一、影视表演专业中进行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声乐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声乐艺术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艺术技能之一。众所周知,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声乐、台词、形体以及表演四个项目,其中除声乐课程外,其它三门课程均有机会在影视剧表演中得到具体应用,因此声乐知识的应用相对薄弱,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训练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的声乐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更可以在声乐训练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音乐艺术潜质,丰富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意识。此外,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音乐艺术与戏剧、音乐与影视表演艺术的相通之处,通过全面、综合的艺术训练,完善学生的艺术品格。

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大艺术高校在影视表演专业中均开设了声乐课程,对声乐教学体系也不断进行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过程中,均有声乐项目的面试内容,并且还要通过初试、复试及三试等层层筛选,但是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声乐素质对学生的选拔并非占决定性作用,学校在进行声乐面试时要求相对较低,还有一些院校只重视影视表演专业课程,对其它课程有所忽视,因此学生的声乐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进度。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某种程度而言,师资力量的强弱会对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课的师资配备存在很大问题。虽然有些专业院校设置了声乐教研组,但是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教学任务重,老师们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这些势必会对声乐教学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艺术院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所开设的影视表演专业甚至未配置声乐教研小组,通过外借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学模式的不适用

一些艺术院校虽然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也设置了声乐课教研小组,但是教师通常毕业于音乐学院或者师范类院校,他们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多延用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声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于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体现出“专才教育”的特点,在设置声乐课程时,也未结合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这种不适用的、单一的声樂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提高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从某种程度而言,进行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件优良的“乐器”,因此声乐表演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只有实现脑力与体力的高度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声乐基础,包括发声技巧、歌唱语言以及歌曲的表现能力,等等,此外,还要加强乐理知识的训练。高水平的演唱表演不仅要有优美的声音、动人的情感、准确形象的语言,还要有运用自如的声音技巧,才能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准确的表达出演唱者的情感,由此可见,发声技巧的基础训练对声乐艺术的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二)遵循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

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人的声音具有思维性,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发声的好坏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才能进一步提升其声乐表演水平。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发声训练要有的放矢,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进行综合练习时,避免过于强调声乐技术,尽量释放声音的天性。其次,注意中声区的发声训练。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其具备浑厚、清晰、富于弹性的声音特点,以提高其在表演过程中台词的感染力,因此声乐训练也要与这一特点相结合,侧重于中声区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态,从最松弛的声区开始,放松喉咙,慢慢适应。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学生表演时不像歌唱演员那样存在较多的假音混合,因此发声训练要与学生的个人条件相结合,不能盲目的扩展学生的音域。最后,一切训练以自然说话为根本。不管哪门艺术技能,只有让观众产生亲切、自然的感受,才能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声乐训练同样如此。因此,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歌唱时以说话为基本声音框架,然后加入其它结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语言发音位置,再对其它细节进行逐步完善。

(三)声乐课程的设计要与影视表演专业密切结合

1.与台词课相结合

可以说在影视表演专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声乐训练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舞台语言表现能力,这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到的结论。苏联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在其《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出:“我的探索最主要的结果是:在我的说话中出现了音响的不断的线,它跟练声中所出现的线一样。没有这种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语言艺术。”因此,通过有效的歌唱气息训练、咬字及吐字的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台词课与声乐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编写教案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

2.与表演课、形体课相结合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表演课是一门受到学生普遍重视的主课,因此声乐课可以与表演课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进行歌唱表演时,可以适当的将一些表演内容引入进来,比如情绪的表达、想象力的发挥、肢体动作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曲目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声乐课、表演课、形体课结合起来,自己编排一些音乐剧目,进行单一、多人的声乐表演。这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表演欲、创造欲充分地激发出来。

总之,声乐教学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加强交流,掌握更加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声乐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冬.戏剧表演声乐教学特点初探[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3).

[2]杨树莉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整体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

上一篇: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下一篇:关于圣诞节作文:圣诞节的特别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