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共10篇)
1.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 篇一
新课改下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
摘 要: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新课改是融合了21世纪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人才观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较之原有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以物理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本文首先阐述新课改的背景,分析新课改的特点,强调新课改给广大物理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继而认为新课改对物理教师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等方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师; 物理教学;新要求 1.新课改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课程一方面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决定了在一定社会形势下,当下教育是否需要进行改革,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改革的方向、目标以及规模。1.1 国际背景
1.1.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已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知识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为造就合格的新一代劳动者从而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结构也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1.1.2 当今国际社会波诡云谲,激烈的竞争盛况空前。西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和控制,使得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的较量,而这种较量更直接最根本的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具有先进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的合格人才势在必行。1.2国内背景
在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倘若我们能够把握此时人类生产方式转变的契机,我们国家就能够较快地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这些国家。在以往中国的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也就是精英教育,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来说,其核心的因素是全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想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也是基础教育的责任,因此催生了新课程的改 革,这场改革自2003年起就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2.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
2.1新课改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回顾并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有着鲜明的旗帜性和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
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仅仅只是过程目标。
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新课改还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传播而轻人文关怀的弊病。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日常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使得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
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贯彻了“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2.2 三个方面的新要求
基于新课改所呈现出的以上这些新特点,使得物理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进行重新审视。笔者认为新课改对物理教师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2.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3.新课改对物理教师能力层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从教师与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实施等的关系来看,传统的教师角色集中体现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程的执行者”。而如今在升学任务的压力下,传统教 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生机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即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的教育,因此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着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在驱动力。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权威,而是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将个人的才华、激情很好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追求教育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3.1角色的转变
物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一个关键是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引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透过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分析总结出结论。另外,物理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双方积极的参与进来。3.1.1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不仅仅是将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学会组织学生寻找发现、收集并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就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譬如在讲解“汽化和液化”时,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冰棒周围所冒出的“白气”,试着让学生思考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在讲解电功率时,物理教师不妨组织学生统计下家中每月所消耗的电能。这样让学生多方位的观察实际生活,更切身的体会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一方面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1.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物理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1.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学习“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时,首先引导学生回想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然后再来观察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运动时示数的情况,引导学生如何找到摩擦力的大小,最后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并得出实验结论。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结论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 生自己去想、去做、去探究。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盲目性,又及时的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我构建并优化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物理。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方向,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感知的基础上,物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要能够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体验物理,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3.1.3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物理教师和学生是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参与者,物理教师更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听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物理知识抽象难懂,物理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于物理的畏难心理,有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探讨物理问题时,作为参与者的物理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并与学生积极交流,寻找真理,分享感情和认识。在一系列的师生互动中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2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对现行物理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改下物理教师教育思想的观念要通过教学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教学方式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为此物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师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时,首先要改变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要改变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的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3.2.1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逻辑关系为理论结构,人文文化为背景,反 映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展现了三百多年来人类认识世界的艰辛与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展示了科学素养。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应当培养怎样的科学素养,应使学生受到科学与人文两重文化的熏陶,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和文化底蕴的综合型人才。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兼顾学生人文素养。
3.2.2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注重探究,物理教师要将探究贯彻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科学氛围。科学探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是人类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天性驱动下开展的科学活动。科学探究的魅力在于其结果是未知的,并且每一项具体的探究都不一样,它的神奇与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在此过程中,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设计好探究的具体方案和指导探究方法,从而把握探究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应当赋予学生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探究学习中获得同样的能力。
与其他学科比较,物理学科具有极其天然的实验探究条件。一方面,物理学十分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有我们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另一方面,物理探究的内容与设备相对比较容易获得。鉴于这些条件,物理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新课改教材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学习,重视课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多样化。4.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贴近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新课改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和理念上体现了STS精神(即科学、技术、社会),也就是说“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改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及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联系,其具体表现是在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前沿的物理应用知识,这些知识很多是以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材的内容对于许多老师来说也是较为陌生的,因此新课改对于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4.1物理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
物理教师应当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睿智、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我们也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做教师的就要有一桶水”。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
基础层知识是指物理教师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系统的物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师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反映了物理教师教学的主要基本内容,也是物理教师整个知识结构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纵深层知识是指与物理教学密切相关的较高层次的物理理论,包括物理学科体系,物理学史,物理学研究方法等,它反映了物理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深度,对于物理教师进行物理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拓展层知识是指物理教育专业知识相关的前沿知识,包括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物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等内容,它反映了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因此,物理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还应当关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发展迅速的八大高新科技领域: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节能,资源与环境,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等,作为物理教师都应当适当涉猎。这样物理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做到游刃有余,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因为当一个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老师的帮助从而解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更加配合。4.2物理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有人把教师比作蜜蜂,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有点像酿蜜,需要博采众长。新课改下,物理教师除了需要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新课程加强了对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造就学生完美的人格。
良好的人文素养来源于教师日常的点滴积累,考验的是教师的雄心,更是教师的毅力,需要教师很多的付出,但是这种付出回报是卓有成效的。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生成,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使得教师语言简明、准确、生动、流畅,谈吐风趣幽默,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对物理才会更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才会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运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教师语言的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的 6 心智,促使他们深入展钻研物理问题。譬如讲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时,物理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阿基米德测量皇冠”这样一个故事,同时又让学生回顾小学时所学习的课文“乌鸦喝水”,在引起学生兴趣后才进入课程内容,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幽默语言的表述,不仅使学生容易学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将物理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由此可见物理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物理是大有裨益的。
5.新课改对物理教师能力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
5.1.物理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新程改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切要求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而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物理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能够直观形象的地展示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并且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契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深化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实践的意义。5.1.1要合理有效运用各种媒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当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与自豪,满足学生的求知的愉悦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认知作用,较好的实现上述目标。由于多媒体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宏观与微观的制约,多媒体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物理课程内容科学有机地呈现给学生,用这种方式来呈现知识是动态的、极具感染力的,图文音像兼具,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中得以解脱,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过程更多的变成主动的观察、实验、思考以及协作交流,从而掌握知识的内涵。这个过程也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学习过程的质量。
5.1.2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模拟物理现象,展现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生动的模拟再现一些物理现象和过程,从而使课本中枯燥的文字,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以帮助学生领会和学习。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会涉及到v-t图像和s-t图像,我们可以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图表功能来绘制图像,在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同时,渗透计算机科学的教育。此外,很多学生对于“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这样一个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难以想象和理解,教师可以利 7 Authorware软件(或者Matlab软件的movie功能)来模拟这一物理过程,克服学生想象力不足的缺陷,当然这样的运用还有很多,譬如模拟天体运动等。此外,在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传感器,并通过相应的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实现传感器将测量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就可以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出变化规律。这种物理测量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测量传统仪器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而且测量数据快捷精确,还可以瞬时形成图像,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5.2物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树立教育国际化概念,形成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真正达到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物理学科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可以适当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化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结构,把英语学习和物理学科教学巧妙地结合,目的是强调学以致用,适当的引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两种语言的介入对于培养学生交叉思维和多元文化功能也是大有裨益的。另外,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课本较之以往课本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这些物理课本对于物理学专有名词都予以标注英文。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物理教师的又一挑战,也昭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由于物理学科中的物理学量的单位符号都是英语单词的缩写,例如力F是英语单词是“Force”的缩写,而质量M是“mass”的缩写。加速度a是单词“acceleration”的缩写等,要让学生知其然也更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量和物理概念单位符号的理解。5.3物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
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新课改融合了21世纪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人才观的改革,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教师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科学素质使得学生在未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物理教师素质要全面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强调教师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用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师教育活动与研究有机的统一。
教育科研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的活动。也就是说,运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奠基。
当前,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还很欠缺。许多中学物理教师认为研究是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范畴,研究就是著书立说、发表学术论文。中学物理教师是实际教学的工作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素养,更不习惯理论表述,不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观念造成大部分物理教师取法研究意识和能力,很难适应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物理基础系统教师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5.4物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强调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的思潮率在欧美国家兴起,并迅速影响全球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必备能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促使教师的提高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强调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要求教师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形成对教学的反思,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教学,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培养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理念包括反思教学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等。反思的目的不是取代知识的构建,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物理教师必须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必须先呼唤教师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对自我课堂教学的观察,从而以自己的教学实际作为反思的切入点,还可以通过观摩他人教学、参与评课交流,参加教研活动、读书学习方式进行。总之物理教师要明确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6.总结语
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门基础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面对创新教育的新要求,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要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精神,转变教学理念,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层次,才能在物理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9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2 67~125.[3]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1999 25~28.[4]孙立春
素质教育新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2~47.[5]杜东胜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系
2008 8~10.[6]蔡秀华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实践探究[D] 东北师师范大学物理学
2009 15~21.[7]牟彦江
高中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师范大学物理学
2007 2~4.[8]刘加霞 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1)13.[9] 王较过,李贵安.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2~71.[10]李晶晶
侯丽梅
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初探[J] 高等函授学报
2004 12~12.[11]张玲霞 刘健智 刘艳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J] 2009 57~59.[12]曹义才
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和对策[J] 物理教学
2009 1(31)56~57.[13]廖伯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研制思路和框架[J]物理教学探究 2005(1).[14] Susan White ,Casey Langer Tesfaye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ie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America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1.
2.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 篇二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1. 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1.1 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数学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改变以教师为学习内容的垄断者,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2 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了以下新要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能力、广泛利用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过去,教师讲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参考书甚至连怎么讲授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数学课程改革则强调教科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经由文本来“教”书,而且要“编”书,增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支配因素,为教师教学创造的发挥提供了空间。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加了教师创设各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的机会,通过选择运用一定的教学课程整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形成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工作方式、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新的课程提出各种目标的全面达成,必须依赖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教师必须改变彼此独立与封闭的工作方式、学会与同事合作、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进而促进自己有效的教学,同时也应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向别人介绍、推广,与他人分享数学教学成果,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新的数学课程也呼唤综合型的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代数的老师只管教代数,教几何的老师只管教几何,教师的教学领域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成了井底之蛙,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狭窄的数学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利用一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谛。
2. 课堂教学方面的几项基本要求
2.1 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改变,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课改要求教师从注重数学知识的量和“题海战术”转向注重数学观、数学知识价值和思想方法教学;从注重知识的记忆转向注重思维的启发;从注重学会转向注重会学;从注重选拔转向注重发展;从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从注重学生被动接受转向注重学生主动发现和数学探究;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合作的方法;从信息单向传递转向信息的多向交流;从封闭型的教学转向开放型的教学;从“管”的教育转向“导”的教育;从数学“双基”传授转向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强调以本为本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等等。这些新的数学观念,正在影响、指导着今天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2.2 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要体现其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使学生视觉、听觉感官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善基.从教师的角度谈数学对教师的几项基本要求[R].中学数学教学报, 1996.
[2]钟启全, 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新课改要求下的实验教学 篇三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新的化学实验理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让学生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学会运用“探索法”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这样非常呆板的“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的悲哀。它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社会继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探索法”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尽可能动手,动脑,动口,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过程: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欲望。2.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3.由学生评价,小结,并由学生查找该实验的后继补充资料。
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根源,是思维的动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为什么把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常看到盐酸溶液先是由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又看到有气泡冒出?”“为什么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火星四射并产生的黑色固体?”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会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一些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三、与生活实际联系,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除了加大实验在全书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以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有些实验如家庭实验,可以切合实际条件,要求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者果实);利用塑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这些实验都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我校高一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中小学,初中时实验动手机会很少,所以好奇心强,但是缺少参与精神,害怕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这样的动手练习,使得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让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低。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4.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素质要求 篇四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样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要求班主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管理上“以人为本”,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拓展思路,开展工作,成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实现班主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由管理为主向指导为主的转变。班级管理是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我在多年当班主任中体会到,班级风气的优劣往往与班主任的工作管理密切相关。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应具备下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摆。现代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班主任必须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地加强班级管理,决不可一味地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以往的模式是班主任约束多、限制多,管制多于引导,命令多于点拨,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管教。这种班主任的主体模式,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管得了“身”,顾不了“心”;管得了两头,顾不了中间。在新课改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正是班主任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昭示着,无论自己选择了教育,还是教育选择了自己,作为班主任都应当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指导、交往上的指导、人格上的指导。一方面,班主任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营造人际氛围,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对话;另一方面,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一起,确立组织目标、拟定活动计划、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活动乐趣,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交融。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主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其指导才能真正切合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教育情境,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可以在班主任的激励和引导之下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去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乃至体验生命的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班主任的路标指引下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努力探索自主发展的最佳路径,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二,由思想教育为主向心理教育为主的转变。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受到了巨大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化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文化素质较底的地方引起价值观的扭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道德“滑坡”,价值观的冲突引起内心困惑。引发了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平时我们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大多数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要求他们有好的思想,好的品德。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总是从思想上找原因,挖根源,甚至写检查,作检讨等等,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口服心不服,长期下去,使学生在心理产生了怨恨,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注意调节好学生的心理。在个别谈话时,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或精神上的鼓舞。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要做的不是简单、粗暴的责备,而是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班级氛围,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了这样的心理沟通,才能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教育的效果,使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由批评为主向赞赏为主的转变。孩子需要赞赏,可批评也不是毫无价值,特别是对优等生的批评,可以让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当然,我的批评有一个原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记得我教过的八(3)班上,曾经有个男生,突然有一天打了个耳洞,班主任立即把这个离经叛道的小子拎到了办公室,开口就训道:“你看看,像个小阿飞……”说得那男生愤怒异常。后来,我跟那个男生谈了谈才知道,原来他外婆特别疼他,早在他出生时就给他的左耳打了个耳洞。现在,他长大了,发现同学们对他左耳的这个耳洞非议甚多,开玩笑说那是他在性取向上有某种倾向的标志。于是小家伙一怒之下,在右耳上又打了个洞。虽然动机不像他们班主任猜测的那样———因为对港台剧中蛊惑仔形象的向往,可他有此举多少是仗着自己平时的优等生身份。于是,我单单就他破坏校规并自以为会受到特殊待遇而对他进行了批评。批评到了点子上,小家伙的态度好多了,最终承认了错误。其实,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讲究艺术的批评
有时比一味赞赏更加有效。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畏惧班主任,很大程度上就是怕班主任当众批评,甚至讽刺挖苦,更怕班主任找家长“告状”,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与班主任“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可想而知,这样的班级很难维持下去。今天,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再也不能把批评视为“法宝”,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以赞赏为主的方式教育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当然,赞赏并不是一味地宽容与放纵,不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置之不理,而是换个角度看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学生平时为班级所付出的努力或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学生在家里或是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等等。对学生这些行为经常在班上大加赞赏,实际上也起到了间接批评其他学生的作用。这种对学生的“赏识管理”极富有人情味,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第四,由以“分”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平时,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分数往往多于关注学生的为人,分数的多少几乎成为班主任判断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当然也是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和学生对分数顶礼膜拜,几乎成了分数的奴隶,这就必然导致以“分”为主,重分不重人,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精神,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由过去的以“分”为主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等。
第五,由说教为主向促进为主的转变。在学生的印象里,大凡班主任都比较罗嗦。学生对班主任每天罗嗦的说教很是厌烦,但学生只能是“洗耳恭听”,并努力接受着班主任的这种说教式的管理。其实,这样的说教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促进的效应。比如,班上的个别学生偶尔玩了一回电脑游戏,班主任知道了可以在班上说上半课,其他的学生也要同样受到牵连。要是这些学生下次作业没做对或是考试成绩不好,班主任可以把上次玩游戏的老帐一起在班上再进行一番说教……在新课程下,要求班主任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要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竞争合作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在中学阶段,学生智能及生命要素都处在发展之中,学生的可塑性空间很大,要实现以上的转变,班主任必须做到:首先,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方法,把班主任工作的思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使班主任工作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论,学习别人的经验,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去。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某科的任课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所以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新课程的改革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转变,以班主任工作的转变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从而提高班主任适应和实践新课改的能力。再次,要进行研究。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决和应付的。为此,班主任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班级建设的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班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班主任由“管理者”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更是创造性地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工作转变的重要保证。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素质要求
5.新课改对思想政治教学语言的要求 篇五
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门讲究艺术语言的课程,是关乎学培养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已及贯彻国家政策的一门课程,因而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一门课程,教学语言也是个关键的手段。那在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应该有新的要求;
第一,新课改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要丰富广博,体现时代色彩
因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多,散,变的特点。涉及内容多,许多教学内容更新较快,尤其是学生的身边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如近年网络上不断出现的网络语言就是个例子,如果教师不适当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技术,在教学时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因而要求教师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
思想政治课,包括初中的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内容涉及的一些概念原理都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贫乏,就很难将这些概念原理讲解给学生理解,一味的枯燥地说教,学生不理解,也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了。
曾今在吉水县一中听了一堂政治课,讲的是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时该老师讲到了一个很大众的例子,就是船要沉时,船长要求几个不愿跳水逃生的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跳水时分别根据这几个国家人的特点对他们各讲了一句话,就让他们服服帖帖的跳了下去。这个例子呢我们讲课时也讲过,但就是不如该老师讲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关键就在该老师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让这并不搞笑的故事讲述的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调动了气氛。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能利用丰富的词汇,借助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语言,多看,多听,充实自己的语言词汇,从而使自己教学语言自然,丰富,生动,形象。这也涉及到第二个要求。第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性
政治课程的概念和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的学生思维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求他们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有点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起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新课改下,叫徐语言尤其要注意具体形象,通俗易懂,防止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
教师在平常的时候就应当注意积累语言词汇,有意识的收集俗语,成语故事,谚语,在课堂上偶然来一句流行的网络语,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上面提到的那位政治教师,课后聊天时,他就说到他平常很注意这方面的收集,比如他买了有关教学语言艺术方面的书籍看,买了很多的成语故事书,幽默书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6.新学期幼儿园生活常规要求 篇六
为进一步做好全园的安全工作,实施平安校园工程,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方便家长接孩子(中午、下午)离园,使幼儿“高高兴兴入园,安安全全离园”,经研究,特此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一、卫生常规
1、进餐常规:
(1)、正确使用餐具,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会使用勺进餐。中、大班会使用筷子进餐。
(2)、一口菜、一口饭地进餐,不把菜全部倒入碗里,不急也不慢,不剩饭菜,不洒饭菜,保持桌面、地面的清洁。
(3)、安静、专心地进餐,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讲话,不讲长话。
(4)、餐后自己清理桌面,把骨头、菜渣倒入垃圾桶,用抹布抹自己的桌面。
(5)、用自己的口杯接水漱口,不玩水,正确漱口,把口杯放回指定的地点。
(6)、用餐巾擦嘴,轻拿椅子坐到指定地点。安静活动,不影响他人进餐。(7)、吃水果前后洗手,不把水果放在桌上,果皮核收拾干净扔到指定地方。
(8)、喝豆浆、牛奶坐着喝,豆浆、牛奶放在桌上,喝完后用杯子漱口,然后把杯子放到指定地方,用餐巾擦嘴。
2、喝水常规:
(1)、拿住杯子把,不玩杯子,不把手伸进杯口。
(2)、能接适量的水,不过多,不过少,不把水洒在地上。
(3)、接了水离开接水区喝水,排队的小朋友在一米线外等候,不推、不挤。
(4)、口渴了会自己喝水。
3、盥洗常规:
(1)、洗手:先卷衣袖――湿手――擦肥皂――搓手心手背――冲洗――双手合掌甩水――打开毛巾擦干净。便后、餐前洗手,手脏知道随时洗手。
(2)、洗脸:卷衣袖――拿毛巾湿水――拧干――把毛巾打开洗脸、手背、脖子――搓洗毛巾――拧干――挂回原来的地方。(3)、入厕:男孩女孩分开入厕,男孩不把小便洒在别人身上或厕外。大便按规定拿纸,不浪费纸张,便后洗手。
4、卫生常识:
(1)、知道自己的身上是否清洁,在成人提醒下能拍打身上的尘土,知道地上脏不随便躺在地上。
(2)、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
(3)、不吮手指,不咬手指,不用脏手擦眼睛。
(4)、会正确使用纸巾,会擤鼻涕。
(5)、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6)、不把物品放进口、鼻中。
(7)、会使用垃圾桶,会将废物扔进垃圾袋内。
(8)、保持桌面、墙面清洁,特别上美术课不用蜡笔、水彩画桌面。(9)、会放好玩具、用品,不把玩具丢地上,不咬、玩学具。
二、行为习惯常规
1、午睡常规:
(1)、睡前上厕所,大小便、洗脸、洗手。
(2)、安静进入卧室,把鞋摆放整齐。
(3)、轻轻上床,自己脱衣服,把衣物叠放整齐放在指定地方,冬天睡觉要脱袜子。
(4)、睡姿正确,侧卧式或仰卧,不能俯卧或蒙头睡。(5)、安静听故事入睡,不玩东西,不吮手指。
(6)、安静起床,迅速穿好衣服,鞋袜。(7)、起床后洗脸、入厕。
2、坐的常规:(1)、会搬椅子,一手握椅背,一手托椅身,轻拿轻放,转椅子时要拿起椅子摆好再坐下。放椅子时不能有声音。知道爱护桌椅。
(2)、上课坐姿:双脚自然并拢平放。双手自然摆放,长时间坐着可以轻轻靠在椅背上
。(3)绘画、写字坐姿:上身与桌子保持适当距离,双脚自然平放,上身不歪斜,眼物距离适当。
(4)、避免不正确坐姿:斜靠椅背;斜趴桌子;坐时翘脚;驼背坐。
3、礼貌常规:
(1)、来园时能主动对老师小朋友说“早上好”,向家长说“再见”,离园时能主动对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2)会主动向客人问好。
(3)、学习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对不起、没关系等。
4、上下楼梯常规:
(1)、上下楼梯靠左边,看脚印上下,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2)、上下楼梯逐级走,不跑、不跳。
5、入园常规:
(1)、准时入园(8:00前入园)
(2)、由家长送到班级,自觉参加晨检,按规定交换接送卡。
(3)、主动向见到的人问早问好,与家长再见。
(4)、自己进入晨运场地,在这当中不在途中停留,不东张西望,不奔跑,按左上右下的规则上下楼梯。
6、散步常规:
(1)、在老师带领下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跑、不跳、不推、不挤、不大声喊叫。
(2)、遵循行人靠右走的交通规则,以免造成过挤。
(3)、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的观察周围事物。
三、学习活动常规
1、晨运、早操常规:
(1)、向老师、小朋友问好问早。(2)、按规定放好书包。(3)、愉快地参加晨运。
(4)、爱护晨运器械,晨运后能迅速收拾好器械,并放到指定的地方。
(5)、听到早操音乐迅速排好队,认真做操。做操时眼睛看老师示范及舞姿,耳朵听音乐节奏及变化。动作到位,跑动迅速,不拖拉,不懒散。
(6)、早操后有顺序地回教室,在过道里楼梯上不大声喧哗、不奔跑。
2、游乐场常规:
(1)、玩之前在老师提醒下知道脱衣服,玩后穿好自己的衣服。
(2)、正确玩大型玩具: A、滑滑梯:从楼梯上,滑板下,坐着滑,脚先下。B、能听老师指挥迅速排队,整理好队伍回教室。C、爱护大型玩具,可随意移动的玩具,在玩过后需放回原处。D、爱护活动室玩具,友好合作地游戏。E、游戏后收拾好器械,便于下一个班幼儿游戏。
3、沙池常规:
(1)、友好、合作、协商地使用沙池工具。
(2)、注意卫生:卷起袖子玩沙;不把沙洒到别人头上、身上及自己身上。(3)、结束后把器械清洁后放回原处。
4、体能游戏常规:
(1)、爱护各种体育器械,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体育器械。
(2)、友好、合作、协商地使用各种器械。
(3)、认真进行体育活动,不能无故不参加活动,活动前后学会自己脱穿衣物。(小班幼儿在老师提醒下完成)
5、教学活动常规:
(1)、注意安静地倾听教师的讲述,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7.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 篇七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 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 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 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 信息灵通, 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 讲课时渗透信息, 充实教学内容, 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 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 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中就会捉襟见肘, 被动应付, 就不能应付自如, 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 兼顾教材, 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 利用这一优势, 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 生活情趣, 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听的明白, 说的清楚, 看的透彻, 写得生动, 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乐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 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 让学生直观;教《理想》时, 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 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活跃了课堂, 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 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 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 故事小品, 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 培养语感, 使课堂有声有色, 情趣横生。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 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 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 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 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 优生适当增“量”, 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 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 让学生走向社会, 到语文世界去漫游, 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 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8.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 新课改 教学能力 要求
一、反省自身,开拓进取,做学习型的教师
广西2012年始实施新课改,是最晚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只要是变革,就会触动到参与其中的人,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教育理论转变的一场变革,面对变革,教师第一反应是进行认知评估,首先是正反两方的表现。能做,包括愿意做的态度和可以做的任务复杂性;不能做,包括不认可的态度和不知道怎么做的不理解和做不了的能力欠缺。其次是“有必要做吗”的质疑。最后是“我愿意做吗”的动力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是安全危机和动力危机。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新课改势在必行,犹豫徘徊、抱怨观望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勤于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对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那么我们应反思些什么?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之一,学生在什么状态下有可能学得最好,更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学生处于这几种状态时是有可能学得最好的: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时,当学生能够参与探索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反思:我们教师就如同旅游中的导游,而学生是游客,把游客带到哪个景点是导游的事情,这事关导游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只导不游是不科学的,又导又游才能与游客进入赏景的最高境界。如果导游对景点不熟悉不了解,又如何能够引导游客游览呢?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要经常自我质疑: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在尚存几许?我们现有桶中的“水质”如何?我们该怎么办?如果真正意识到自身水桶中的水不多了,水质也不合口味了,那就自觉地自我充电。这样,我们就少了点彷徨,少了点埋怨,多了点应对问题的办法和能力。
二、要有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
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懂得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掌握好高中语文教材单元与单元,甚至是册与册之间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等,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进度,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有方法。化,就是指知识的转化,教师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全面、合理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就可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性,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比如一篇课文,你除了设计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应设计有德育、美育目标等,又比如你设计有独立的课文教学目标,还应设计有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期总目标等。当然,不管是哪种教学目标,都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应趋于全面性,即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既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又要培养学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努力发展其个性。其次,教学目标要合理。所指定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能力所能达成的。有些教师喜欢设置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把难倒学生,让学生无话可说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高难度教学目标的设置,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要义。因此,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这样才能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懂得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解读、名师指导、教辅书籍层出不穷,网上配套的课件更是方便教师的备课之用,全盘照搬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要有能力对高中教材做出合理有效的加工与改造,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消化、整合、优化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教师教得有理有序、学生学得有效有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提供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如果把知识比作鱼,把学习方法比作“渔”,把修补渔网比作能力,那么获得鱼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智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渔”的过程,而只在乎“鱼”的这个结果。简而言之,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令人忧思,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认真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柏拉图式的理想境界认为,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价值是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不能取代的,因为教育可以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教育让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思想价值得到尊重;让人的自制能力得到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得以减轻;教育还可以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做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有了方法,学生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又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后的良性循环。可见,提供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是教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受用无穷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以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种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应用。比如,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诗词鉴赏的方法、常见语病的辨析方法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慢慢渗透,学生积累了这些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又比如写作指导,我们就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真正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勤于反思,方能不断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篇九
21世纪,新的教学观念正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体系,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从单纯的讲解谱为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共存。社会给学生的是挑战,要求他们有自信、能创新,有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善于思考,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实质的认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知识的配剂师转变为催化剂,教育者和向导。社会对教师似乎变得挑剔起来,而教师这个“铁饭碗”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牢固性和依赖性。面对如此巨大的形式转变,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什么样的老师才能适应社会,成为新一代优秀教师呢?
一、具备人格魅力,全身心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老师。
一个真正热爱地理教育的老师会对周围的环境非常关心,在平时注意收集地理素材、地理信息,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亲身经历各种地理情境,拍摄 多种民俗风景,丰富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也能够提高,无形中产生的一种新和力,让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切身感受地理带来的乐趣,课堂的效果不言而喻,许多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同 学也能参与其中。
二、对学生了解到位,能“因材施教”的教师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益,就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标准。重点学校和普通校的难题一定不一样;同亲,在普通学校得到大家认可的讲课方式到了重点学校也许无用武之地。比如排到地形图判读时,重在学校教师选择的等高线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要求在难度上大许有一个档次,而普通学校则在基础图形上以兴趣作为着眼点。这种大的基础环境差异上,教师就需要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学生一个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让学生变得有效率、有效果。
三、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教师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知识的容量大,同时也是训练思维的良好载体,尤其在综合思维的形成和训练过程中其作用格外突出。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综合思维。所以,地理课的学习可以建立起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定式”,这对学生的发展不无裨益,这也是国家设立综合科目的实质目的。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点滴知识,能有效地加以结合。
四、能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教师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的情境,不敢表达自己,错过了机会。当别人说先把它说出来,就这样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慢慢的自己会对自
己形成一个“我不行”的定性评价。学生也是如此,大多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就是那几个学生,而且这些学生被教师评价为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去参与学校和年级的各种活动,成绩也不错。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是上课容易走神的群体中的分子。我曾经问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以前不喜欢举手,后来参与性很强。他告诉我,最难的是第一次举行回答问题,心里狂跳不止,但是在受到教师的高度评价后,就有了第二次举手的念头,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参加其他活动的时候又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于是,好象做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起来。按照专家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特长的地方,有的人学知识特别快,有的人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各有所长。教师的作用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让他能够把自己的优点 展现给大家。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后悔中埋没了自己的专长。地理课具有这样的优势,因为他不像数理化那样有固定的答案。比如讲到印度的优势,学生可以从工业、农业、位置等各个方面回答,每个方面又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只要能说了其中一方面,就有受到教师鼓励的机会。如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提高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人尽其才,充分认识自己、敢说、敢想、敢做,这样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学生喜欢和尊敬的教师。
10.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篇十
2、看完下面的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写心得体会
下面是两篇学习内容
以上的过完2013年10月8日交到教务处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
时间定于2013年.1月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成为一个多面手。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有系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广博的学识是培养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感情距离的桥梁。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从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将使学生对教师很失望,所以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多注意学习,多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动态。现在暑假的时间很长,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黄金时节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多方涉猎,积极探索,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观念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学生的活动潜能和生命价值上来。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积极主动的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疏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的首席”。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
① 前瞻性。② 全面性。③ 层次性。④ 创新性。
四、教师应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教材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课程体系,要使新教材能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和教学更容易体现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的个性,合理利用教材的开放题或根据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
五、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摈弃那种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压缩单纯“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实现从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他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教材,实质上是改造我们自身。每一位教师应主动的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
时间定于2013年7月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类素质的重任。教师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感、自信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时刻把尊严放在第一位,把振兴国家、民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如果在教学中偏离教学原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正确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用自己的实际教学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有榜样,学有所获。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二、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方式,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新形势要求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还要通晓其它学科知识;不仅要理解和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渊博的知识使人深刻、内敛、凝重而又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学高为师”才真正得以体现。
教师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能使学生真正信其师,悟其道,从而更好的激励和鞭策学生,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终身学习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精通业务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对所教专业要做到专心研究,唯有专心研究,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唯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不断开阔。教师要明确当今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专多能、多方向、多层次、能适应各项事务的全方位人才。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新的教育形势迫切要求教师要具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还要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教师不断学习,专心研究,精通业务,从而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四、注重形象
教师的形象是展示现代教育的一扇窗口,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打扮要朴素自然、大方得体,坚决杜绝衣着时尚前卫,要一视同仁,坚决杜绝歧视或体罚学生的现象。教师要经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魂,塑造健康美丽、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方式。
五、兴趣广泛
教师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还要培养个人的良好兴趣,并且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学生就会更加佩服教师,尊重教师,这样无形中就会教给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并逐步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物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尝试07-06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07-19
新课改物理教学设计09-13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情况调研报告11-09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06-23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08-16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09-01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反思10-11
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10-15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