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共3篇)
1.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 篇一
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为语文教师接受与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有时被轻视甚至淡化,这样的探究容易陷入盲目。从语文工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立足文本,把握方向,提示探究方法。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不会失魂落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关键词:探究性 引导 反馈 探究性教学的误区
语文等于活动,“爱护”成了“牵就”。探究性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但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是牵就学生的一切欲望,有些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唱歌,有时跳舞,热闹得像是活动课。学生读到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问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茫然不知所答。缺少教师引导,多了盲目,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舍本逐末,甚至连主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钱梦龙先生评价这样的课时说:“这样的课,看起来高扬人文性,但这种花花俏俏的东西,必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降低,感悟能力的降低,”这其中缺少的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
探究无论深浅,学生无所适从。为延伸教材内容,拓宽研究课题,时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研究课热,教师给出的研究性课题,不要说学生无所适从,就是教师恐怕也会感到棘手。一般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出结果,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甚至还要写研究报告。学生没有精力,也没能力去研究。即使有些“听话”的学生做了“研究”往往也是事倍功半。探究性教学的引导策略
立足文本,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虽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对研究课题的拓宽,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想像的发挥。但它又是以理解文本内容、领会文本思想、品味文本语言为前提的。完全离开文本的探究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所说,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因而,当我们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想到不应是如何探究延伸,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一般课文教学完毕,需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未必所有课都有抛出一个“研究性”的话题或问题。俗话说,先练走,再学跑,脚底踏实,才能健步如飞。探究性教学是“跑”,是“飞”,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实践,但它仍代替不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
把握方向,适时引导。首先是探究性问题的确立。教无定法,探究性话题可以是先设定的,也可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探究话题。不论是哪一种,老师都要进行有原则的筛选。一方面切合文本原则,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是切合学生原则,探究性问题经过学生努力应可以解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们才乐意努力,倘若高不可攀,学生也就没了兴趣。其次老师要学会适时点拨,及时、适当调节探究方向。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同时又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
3、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对于刚步入探究教学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不仅应给予肯定或否定,更要提示他们如何探究。告诉学生探究问题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避免学生感到迷茫没有头绪。首先是要他们激活已有的信息储存。一方面调动已学过的课文及正在学习的文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调动课外积累,解决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课后练习三提出“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看这种怀疑对不对。”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理论上的依据既可从现学文本中找,也可用上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的道理来阐述。既可肯定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又可辩证地批判其“毫无根据地乱疑”。而事实上的依据可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经过的知识、信息。其次,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探究性问题,提供一些相应的探研方法供学生参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总之,在语文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时既不能完全囿于文本,又不能脱离文本,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
2.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 篇二
一、提供活动材料,满足体验的需要
活动中,我们既要顺应幼儿的探索需求,也需要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让他们循序渐进地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美术活动追求的是创意,而创意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美工区提供了大量的自然之物、生活之物(如树枝、树叶、贝壳、海螺等)、随手获得的日常物品(纸杯、纽扣、毛线等)、废旧物品(卷筒纸、纸盒等)我们可以在树枝上添加花朵,做教室的装饰物;彩绘树叶,挂于教室,随风摇曳,为教室添加一抹新意;纸盒、纸杯等可以进行线描画的创作。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种用途,体会到生活中的变废为宝。可见,提供便于儿童操作摆弄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更能让幼儿探索和体验。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保障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有序地开展活动。
1.有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
美术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剪刀、订书机等,因此,对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规范操作是美术区活动中首要关注的。在小班阶段,我们提供了圆头剪刀,在剪纸教授过程中,我们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式使用工具。所以,中班孩子都能良好地使用剪刀,没有一例个案发生。
2.有整理的意识
美术区活动中产生的碎纸等杂物、颜料会弄脏衣物,所以清洁卫生成了重点之一。如,小班的孩子比较喜欢用颜料涂鸦,那我们便提供了宽松的围裙式衣服,让幼儿自由穿脱,尽情绘画,在穿脱的过程中也教授了折叠衣服的本领。再如,美工区材料较多,我们就会给幼儿准备好材料盛放的袋子以及盒子,便于幼儿收拾与归纳,保证区域的整洁有序。
3.有按需取材料的意识
材料若随意取用,往往会造成浪费,因此,在小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玩过以后要放回原来的地方”的意识,在中班我们便引导幼儿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识,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三、教师指导
1.倾听中心话题,了解孩子喜欢的热点
教师需要学会捕捉孩子转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去观察、去倾听孩子们之间谈论较多的话题,分析幼儿喜欢的地方,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
如,在玩扭扭棒、雪糕棒、纽扣的时候,××跑来跟我说:“老师,两根雪糕棒交叉做成蝴蝶的身体,再用扭扭棒做蝴蝶的触角,用纽扣做蝴蝶的眼睛。可是,这样看起来一点也不好看,我觉得可以把毛线绕在蝴蝶的身上,这样看起来才漂亮。”倾听着孩子的声音,我根据他们的想法在区域中增加了相应的各色毛线,孩子们重新操作,看着自己的成品,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了!
2.重视交流分享
区域活动是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同伴、师幼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在某在环节和某个时间段。小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们可以及时表扬鼓励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创作动力,中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有了提高,合作分享意识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只需要有重点地提点,耐心地等待,相信他们会在与同伴、材料的互动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设计生成活动,课程推向深度
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们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可以聆听、可以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引申到课程中,扩展新的主题。
如,在美工区玩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都喜欢在树枝上添加花朵,喜欢玩的孩子太多了,所以并不能满足孩子们个个都想玩的欲望。所以,我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活动中进行“树枝添花”的活动。孩子们在绘画花朵、剪花朵的形状、自己粘贴花朵、分享作品中,体验到了快乐。
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树枝添花的活动,孩子不仅了学会了画花朵、剪花朵、粘贴花朵,体验了动手的快乐。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主题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孩子的兴趣或发展现状开展适宜的延伸活动,从而拓展探究的深度。
4.注重家长资源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适当地邀请一些家长参与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能丰富与拓展孩子的美术经验。比如,一次家长开发日的时候,我们邀请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小兔的新衣,小孩用点、圈、块状的方式来表现小兔子的衣服,而家长则用晕染的方式帮小兔子的衣服晕染颜料,双剑合璧,效果特别好。
美术活动是一个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师幼共同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中选择材料、体验材料,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更好地探索,取决于教师的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杨.美术在幼儿园区角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4(1).
3.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 篇三
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它全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它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耳濡目染。角色游戏能让幼儿体验到互相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对家庭的认知能力。教师聪明有效的指导引导、丰富幼儿行为的一种行为。在小班角色游戏中不理解角色的定义,会对角色游戏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结合小班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的固有特点,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大大加强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为什么要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指导方式是什么?教师指导小班进行角色游戏后,角色游戏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从最开始的心情和教师干预后的心情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三)问题
1.相关理论知识不清楚
2.研究思路受限
(四)解决办法
1.通过自身的实习经验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解决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探讨。
2.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大量资料查阅,研究方法和手段得到丰富,研究素材得到扩充,为顺利完成本论文提供了保证。
三、小幼儿个案研究
为了研究的更准确、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我观察了小班幼儿“乐乐”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并通过三个案例来综合分析,研究。
(一)第一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乐乐和君君在娃娃家游戏,这时候聽到了有哭声,我赶紧走过去看发生了什么,我走上前问“乐乐,你怎么哭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乐乐指着馨馨说。“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我问道、“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娃娃家里的每一样物品都属于娃娃家,进来的小朋友都要遵守娃娃家的规则,你们都想用煤气灶,可以君君用一会之后,乐乐再用。并且你们可以一起做饭啊,分工合作,两个人一起也会做了比较快是不是?再说爸爸妈妈他们在家的时候你看见过他们争夺一个煤气灶吗?”“没有”“所以啊我们都互相谦让一点,你们也不希望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所以你们也不能吵架啊。”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结论分析: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对角色游戏充满了好奇,这种既熟悉又不太清楚的游戏他们非常喜欢又能跟现实联系起来。他对于“爸爸、妈妈”的角色十分感兴趣,争着抢着扮演“爸爸妈妈”但对游戏不了解,也不清楚要怎么玩,便会出现争抢一样娃娃家用具的情况,并且玩着玩着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只想要模仿爸爸妈妈在家时的状态去使用娃娃家的用具。
通过这份观察记录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产生的问题:
1.小班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有秩序的进行角色游戏,出现了争抢角色游戏玩具的现象。
2.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分辨爸爸妈妈的角色定义。
3.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还处在摆放玩具上,不知如何进行角色扮演。
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角色游戏开始先讲清楚角色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角色的定义通过多次的告知游戏的玩法,更能清楚的让幼儿知道游戏的玩法,为之后的游戏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明确角色游戏的意义以便更好的进行游戏,增加社会经验和社会交往,明确角色定义。教师随时指导幼儿进行游戏,适时的插入,注重安全教育的引导。
(二)第二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这次角色游戏的主角是君君和乐乐,君君妈妈抱起了娃娃床上的小宝宝,边哄小宝宝边整理床铺,哥哥乐乐在一旁协助、帮忙。“我是妈妈,你是哥哥,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到厨房里帮帮忙做饭好吗?”妈妈君君对哥哥乐乐说。“可是我不会做饭啊,在家里都是妈妈做饭的。”哥哥乐乐显然很不愿意。妈妈说:“可是我现在没有时间啊,我在给宝宝喂奶,一会宝宝吃完饭就要去上幼儿园了,要不来不及了”“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妈妈和哥哥刚开始不知所措,愣了一会,然后哥哥灵机一动请我进屋坐,还给我拿了一个小凳子,妈妈也开始热情起来,拿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要请我吃,还悄悄告诉我:这些都是假的不能真吃的。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结论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承认,看惯了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样子,学着样子进行娃娃家的游戏。知道妈妈是烧饭的,哥哥可以从旁协助,但当妈妈提出让哥哥烧饭时,哥哥表现出不乐意的表现,产生了冲突,使游戏进入僵持阶段,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介入,解决了冲突,幼儿立刻进入角色状态开始招呼客人。
总结:通过这份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教师适时的介入会缓解幼儿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游戏的尴尬,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但教师也应告诉幼儿不可以让小孩子进入厨房烧菜,烧菜是大人的事,也就是爸爸妈妈。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做出指导,说出其中的问题,用反问的形式,让幼儿回答,比直接告知更容易让幼儿明白和记忆。
四、小结与建议
(一)小结
1.环境创设丰富性,完整性。
可以放置一些复杂的游戏玩具,比如需要合作完成的,以此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增强幼儿心中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环境创设需要安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会下意识的把游戏玩具放入口中。尽可能的投放多的游戏道具,丰富幼儿的游戏环境,接触更多的现实生活,增强幼儿的社会性。
2.幼儿之间的矛盾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过强,占有欲也极强,并且喜欢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总觉得别人的好玩,这就会造成冲突,教师要从中调解,告知是非对错,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
3.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直觉行动思维特点,注意力不稳定。善于模仿现实生活的经验。
(二)建议
1.关注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拓宽观察视野
对学龄前幼儿来说,对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角色游戏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载体,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之间多种互动的方式,拓宽观察的视野和认识,及时发现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长处与问题。
2.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角色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大班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爱玩游戏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这种兴趣要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具有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有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交往、乐于合作。
3.善于总结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对游戏做出总结,对游戏中优秀的行为表现做出有效表扬,并且和幼儿一起回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让幼儿找到自信,体会快乐,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班角色区教师指导策略之探究】推荐阅读:
中班区域角色游戏11-16
中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08-25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记录11-24
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07-25
大班角色游戏观察指导11-20
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10-23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09-07
试论教师角色的转变06-27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08-05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