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2024-10-18

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精选16篇)

1.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一

说到生存,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它的名字叫做《鲁滨孙漂流记》。文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就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我对这篇文章也有了一些感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我自己的感受。

一天。,鲁滨孙乘船出海,中途遇到了大风,于是船翻了,其他的船员也死了,唯一活下来的鲁滨孙被大浪冲上了荒岛。但是他没有放弃生存,而是要努力的生存下去。第二天,鲁滨孙在海边发现了他们出海的大船,后来他就找了个木头做了一个木筏,到大船上去找了一些能用的和能吃的还有一只狗和两只猫。后来他又在岛上建房子、去森林里打猎、把山羊都蓄起来养着、种麦子和做陶器等等。后来他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十八年后他看到沙滩上有野人的脚印,他担惊受怕的出去找野人,看到几个野人杀了一个野人后又要杀旁边的一个野人,于是他想就下那个野人,于是他救下那个野人,并取名为“星期五”。又过了几年,星期五把鲁滨孙叫醒了,并告诉他外面有一艘船,于是他们就去看了看,看见一个船长被绑架了,后来又救出了被绑架的船长,最后他们回到了英国。

这篇课文写了鲁滨孙是如何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同时也说明了鲁滨孙的生存能力很强,就是因为这点,所以鲁滨孙才能在荒岛上生活许多年。我们也应该锻炼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灾难不是不会发生的,也许你的一个错误就会造成火灾、爆炸等等。这样即使灾难来了,我们也不会没有一个准备,所以你不要感觉生活是百分百安全的、也不要认为灾难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一些生存的能力和安全知识。

2.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二

《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主要写鲁滨孙在一次航都死了,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他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用智慧想出了一个个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鲁滨孙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感人故事。

鲁滨孙在极其险恶、极其困难地环境下,不断的挑战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房屋、粮食和用具,我为他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而由衷赞叹。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也要学会自立自强,而不再是依偎在家人怀中且什么事都不用做的小公主了。以前我在家中几乎什么事都不用做,做完了作业就去玩,家里很忙的时候,我也不插手去帮忙,因为我知道我做了也做不好。看完《鲁滨孙漂流记》以后,我觉得我应该亲自动手去实践。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紧,就算是一次考验吧,久而久之,受益一定会无穷的。(指导老师:翁志伟)

3.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篇三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了鲁滨孙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是那极强的自我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永远值得我学习。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鲁滨孙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为了不被野人吃掉,他竟冒死救下“星期五”,并把他教育成一个忠实的奴仆、合格的助手。最后鲁滨孙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实在令人敬佩!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很少见,但也会遇到危险或灾害,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顽强生存。如有一次,我上山寻鸟蛋、抓野味,遇到一只狗熊想吃我。我正想拔腿逃命,突然想到老人讲的“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狂跑”。于是,我一边注视着狗熊的举动,一边慢慢地向后退。当狗熊快要追上我时,我连忙脱下衣服放在地上。狗熊走到衣服前闻一闻、扒一扒,我又逃出了一段路。狗熊一次次追上来,我的衣服也脱光了,怎么办?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狗熊摆一摆头,眼睛眨巴眨巴,想竭力睁大。哇!我发现狗熊的睫毛特别长,如果迎着风跑,睫毛就会把它的眼睛遮住,这样必定影响它追我的速度。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马上折转身向上风撤退。果然奏效,狗熊的速度慢了许多!我终于成功逃脱!

鲁滨孙身陷绝境,竟能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危险,也应该勇敢地面对,保护自己,去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4.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四

这本书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鲁滨孙在什么都缺少的情况下每天带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还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每天都能喝羊奶,吃羊肉。把搬回来的麦子种到围墙里,这样反复种收,最后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他的精神品质也令我敬佩。鲁滨孙他不畏艰险在小岛上定居下来,知道知足安命,在小岛上乐观向上,勇敢坚强。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和能干,在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如果是我,我是做不到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一点儿都不乐观向上。就在上一学期,在升学考试的前两大周,老师让我们做上几年的初中卷子,做了四套卷子,其中的三套都是考了70多分,没有考好,只是自己在一边不高兴、灰心丧气、垂头丧气的,并不会找方法,乐观的面对,找到错误的原因,下次避免再次写错。但是我没有这样。我要向鲁滨孙学习,要学会积极向上,克服身边的困难。

5.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五

在暑假里我欣赏过许多部小说,但却没有几部认真读下来的。正巧有两天停电,我一口气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篇小说,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篇小说讲述鲁滨逊在海上旅行时,船翻了,而能让人游在水面上的,就只有几块木板。许多人放弃这一线希望,所以相继死去了,只有鲁滨逊奋力游向小岛,在那里安家,度过了漫长的好几年,他一直在等待有人救他的那一天。果然有一支探险船队救了鲁滨逊,他又开始了岸上新生活……

鲁滨逊那种知难而进,对生命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最喜欢他说的一句话:“我一定要让受欺辱的黑人对自己有信心。”是啊,谁也不能因为挫折的阻挡面气馁,因为失败以后就成为灰心的奴隶。

6.《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篇六

鲁滨孙,我想对你说:“你是个勇敢的人。”你和野人搏斗,还救了几个俘虏,而且,你帮那个被水手赶下船的船长报仇,你真是太勇敢了!

鲁滨孙,我还想对你说:“你是个执著而又很幸运的人。”你明知出海远航的危险,却毅然选择了航海圆梦。虽然几次三番在海上遇险,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的险境,却从未打消你坚持航海的勇气和决心。每次船只在海上遇险时,好多人都不幸身亡了,你却总能化险为夷。我时常为你的遭遇捏一把冷汗,也时常为你的幸运而惊叹喜悦!

7.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苏轼,鲁滨孙,文化,比较

苏轼和鲁滨孙, 一位是华夏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 一位是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 地域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是两个人物的命运却颇为相似。他们都有非凡的抱负, 对未来充满憧憬;都一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深陷绝境;并且他们都最终顺利走出人生的低谷, 迎来了灿烂的人生。曼德拉曾经说过:“人生的辉煌不在于永不坠落, 而在于坠落后的再度升起。”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 以超然物外的智慧,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收获了厚实的人生。他们无与伦比的奋斗精神及对逆境的独特看法, 对高中学子富有励志教育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 闪耀着东西方文化的光芒。通过他们, 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

一、职业选择凸显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逐利是人的天性。自从有了商业, 人们开始狂热地追求金钱;伴随国家的出现, 人们对权力展开了角逐。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 权力与财富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当权者控制、分配社会资源, 可以聚敛财富;财富拥有者可以用金钱腐蚀权力, 分享权力。苏轼追求权力, 鲁滨孙追求财富, 反映了东西方社会对权力和财富的不同态度。

苏轼把从政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 进入仕途。由于官场倾轧, 新派与旧派之间激烈斗争, 苏轼沦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乌台诗案”, 差点让苏轼身死异乡。苏轼出狱后, 被发配到黄州。在流放期间, 他对权力的追求初衷不改。前后两篇《赤壁赋》, 是苏轼在黄州时期两次舟游赤壁时所写。在《前赤壁赋》中他在追寻生命的永恒价值。如何在短暂而充满风险的生命中追寻生命的永恒价值?他似乎看透红尘, 曾经叱咤风云的曹操、周公瑾“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托遗响于悲风”。一个“哀”字, 一个“悲”字, 折射出他恶劣的心境, 他在变化无常的仕途中, 曾经一度迷失了自我。“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看似很超脱, 但是这种超脱是暂时的。他寄情于山水、诗赋, 暂时忘却了官场失意给心灵带来的伤痛。当官场风云突变, 他再次获得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时, 大量的应酬诗充斥诗集, 一种漂泊后稍事安定的自满自足的心情常有流露。他因仕途顺意而心情愉悦, 因仕途受挫而悲意浓烈, 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苏轼会选择入仕这条道路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路径呢?这与我国传统社会里权力的独特价值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 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官吏, 掌握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 潜在的收益非常巨大。为了防范崇尚自由平等的商人阶层威胁统治, 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政府重视农业, 这是因为农民是封建义务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政权的长治久安。重视农业, 但是农民却非常贫困, 这是不争的事实。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财产安全在封建社会得不到有效保护。汉武帝时期的告缗令, 让富商大贾顷刻间灰飞烟灭;再加之社会治安环境恶劣, 商旅安全也是困扰工商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在士农工商四个社会等级中, 唯有入仕一途才能获得风险较小的巨额财富, 也唯有入仕一途才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并实现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而笛福笔下的鲁滨孙则不同, 驱使他随帆船驶向充满凶险未知旅程的唯一动因, 那就是一夜暴富。“那种邪恶的力量驱使我离家出走:我年少无知, 想入非非, 妄想发财”。在资本主义蒸蒸日上的英国, 金钱的价值更加为人们所看重。莎士比亚很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 是神呦!它能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邪恶变成善良, 衰老变成年少, 怯懦变成英勇, 卑贱变成崇高。它能使懒惰变得可爱, 偷窃变得光彩。让窃贼高居元老院, 声势显赫, 受人跪拜。它给人老珠黄的寡妇领来求婚者, 使那疮口流脓、被人厌恶地赶出病院的女人恢复五月香花一般的青春, 能使冰炭一般难容的人亲密起来, 强使他们彼此接吻!啊, 你这心灵的试金石!”

鲁滨孙出生于1632年, 时值新航路开辟一个多世纪,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商业革命, 为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们攫取巨额财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事实也是如此, 鲁滨孙18岁时迎来人生的首航, 经历暴风雨的洗礼, 他以40英镑的资本, 购买玻璃球之类的小玩意儿, 到非洲西海岸做生意, 赚取了300英镑, 是成本的7.5倍。第二单生意是他流落到巴西, 买了一个种植园, 托一个船长从欧洲带了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他把其中的一部分以原价四倍的价格卖掉。正当种植园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 他又再次嗅到了商机。由于西班牙垄断了黑奴贸易, 导致黑奴价格畸高, 走私黑奴可能获得的利润让原本在种植园上坐享其利、拥有可以期望的美好未来的鲁滨孙激动不已, 他稍作犹豫, 就做出了让他一辈子后悔的决定。一夜暴富是鲁滨孙的人生信条。出身中产阶级的鲁滨孙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于未知风险的大海, 除过海上贸易能够快速积聚财富以外, 还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新航路开辟以后, 英国处于新航路的中心线上, 海外贸易兴盛。英国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1651年克伦威尔政府《航海条例》的出台, 沉重打击了执世界贸易牛耳的荷兰, 更是为英国的海外贸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长期的商业活动所生发出来的契约精神, 更是维系海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关键。鲁滨孙曾把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中的100英镑存在船长妻子那里, 船长死后, 她妥善保管鲁滨孙的财产, 直到30年后再见到鲁滨孙, 她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英国人心里根深蒂固。鲁滨孙在去非洲从事黑奴贸易之前, 他认真地处分了自己的财产。一旦他在航行中遇难, 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船长作为他种植园和财产的全权继承人, 一半财产归船长, 另一半寄到他在英国的家里。虽然后来鲁滨孙失踪长达20余年, 但是他还是根据以前的约定取回了自己的财产。一瞬间, 鲁滨孙又成为坐拥5000英镑的富翁, 并且在巴西拥有一份不小的产业。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 个人私人合法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鲁滨孙的创富热情被压抑而不再富有冒险精神。

在东西方文化中, 权力和金钱的价值是不同的。苏轼和鲁滨孙不同的职业选择, 反映了东西方不同时代人们迥异的价值观念。

二、劫难中的心灵救赎凸显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

身处逆境, 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 我们如何弥合鸿沟?苏轼置之死地, 他是如何度过重重危机?流放期间, 他用什么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鲁滨孙孑身一人, 深陷孤岛, 在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困顿中, 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 又是如何以超乎寻常的坚韧与无与伦比的勇气重新叩开生命之门, 而再次彰显生命的华彩?唯一的答案就是东西方独特的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食粮!

苏轼因才见用, 因党争而下狱。“乌台诗案”平息后, 苏轼被贬到黄州, 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去安置所”, 人身不自由, 且不能参与政事。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儒士来说, 入仕是唯一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惨遭如此重大的变故, 苏轼如何平息心理上的落差, 保持身心健康呢?《赤壁赋》记录了他调适自己内心纠结的心路历程。明月清风、良辰美酒、江水平静如画, 美好的景色让他暂时忘却了心中的烦恼。但是赤壁的历史往事不经意间就轻易地击碎了他轻松恬适的心情, 他浮想联翩, 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过眼烟云, 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下, 只残留下一鳞半爪的记忆。想想自己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不觉悲从心来。但是, 另一个自我马上出现, 纠正他思想的偏差。天地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月有阴晴圆缺, 滔滔江水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但是月儿缺了又圆, 圆了又缺, 周而复始, 变化中存在着永恒;江水东逝, 一刻也不停息, 自有规律支配。顺应时势, 享受这宜人美景, 听着美妙绝伦的风声, 看着如画的江山, 这未尝不是一种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这种顺其自然的道家哲学观和“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佛教哲学为苏轼抚平心灵创伤、战胜消极思想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于是, 消极的自我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自由切换中复归于平静, 淡定、平静、喜悦的情绪又主宰了他的心灵。

严酷的暴风雨击沉了航船, 鲁滨孙非常幸运地存活下来并成功登上荒岛。孤独与恐惧袭来, 鲁滨孙感到沮丧与无助。多少次, 他很难接受这种命运安排, 他一想到要孤苦伶仃, 在凄凉中了却余生, 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他问苍天, 为什么要作践自己所创造的生灵?为什么让他如此孤立无援?但是他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认知, 不断安慰自己, 自己活着已经够幸运的了, 并且自己从沉船上获得不少有用的东西, 这些资源够自己使用。但是, 仅靠自己的心理调节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虽然是基督教徒, 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并不虔诚, 直到他患上疟疾, 发着高烧, 无法入睡, 他感到死神的降临, 他才第一次祈祷上帝。他终于从大病中挺过来了, 他把自己的再生看作上帝的恩赐, 从此, 他真正地信奉上帝, 他从虔诚的宗教信仰中获得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他时不时地会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一想到被困到荒无人烟的荒漠, 茫茫大海就像监牢一样使他永无出头之日时, 他会扭扯双手, 像小孩一样的大哭, 或者长吁短叹, 两眼死死盯着地面, 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每当他陷入这种无助、癫狂的状态, 他会认真阅读《圣经》, 并把读到的话与自己的境遇相联系, 从中得到安慰。一天早晨, 他心情十分低落, 当他看到了《圣经》上的这句话“我绝不撇下你, 也不丢弃你”, 他立刻觉得这话是对他说的, 于是他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 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坚定信心。对上帝的信仰, 使得他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并获得了重返家园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给处于困境中的苏轼和鲁滨孙提供了精神支柱, 抚平了他们内心的创伤、愉悦了他们受伤的心灵, 给从云端坠落下来的苏轼和鲁滨孙重新升起的机会, 而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价值也在生命个体的顽强与坚持下获得了进一步彰显, 分别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鲁滨孙漂流记.金长蔚,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07.

[2]张明华.一处景观两样情怀:苏轼《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6 (01) .

[3]马晗敏.寄情山水抒发胸臆:试析《前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的思考.甘肃教育, 2012 (05) .

8.鲁滨逊漂流记 篇八

但我前面说过,当船长从我舱房边经过,并说我们都要完蛋了时,可把我吓坏了。我走出自己的舱房向外一看,只见满目凄凉,这种惨景我以前从未见过:海上巨浪滔天,每隔三四分钟就向我们扑来。再向四面一望,境况更是悲惨。我们发现,原来停泊在我们附近的两艘船,因为载货重,已经把船侧的桅杆都砍掉了。突然,我们船上的人惊呼起来。原来停在我们前面约一海里远的一艘船已沉没了。另外两艘船被狂风吹得脱了锚,只得冒险离开锚地驶向大海,连船上的桅杆也一根不剩了。小船的境况要算最好了,因为在海上小船容易行驶。但也有两三只小船被风刮得从我们船旁飞驰而过,船上只剩下角帆而向外海飘去。

到了傍晚,大副和水手长恳求船长砍掉前桅;此事船长当然是绝不愿意干的。但水手长抗议说,如果船长不同意砍掉前桅,船就会沉没。这样,船长也只好答应了。但船上的前桅一砍下来,主桅随风摇摆失去了控制,船也随着剧烈摇晃,于是他们又只得把主桅也砍掉。这样就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甲板了。

这时风浪更加凶猛了,我看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情况:船长、水手长,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不断地祈祷,他们都感到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到了半夜,更是灾上加灾。那些到船舱底下去检查的人中间,忽然有一个人跑上来喊道:船底漏水了;接着又有一个水手跑上来说,底舱里已有四英尺深的水了。于是全船的人都被叫去抽水。我听到船底漏水时,感到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我当时正坐在自己的舱房的床边,一下子感到再也支持不住了,就倒在了船舱里。这时有人把我叫醒,说我以前什么事也不会干,现在至少可以去帮着抽水。听了这话我立即打起精神,来到抽水机旁,十分卖力地干起来。正当大家全力抽水时,船长发现有几艘小煤船因经不起风浪,不得不随风向海上飘去;当他们从我们附近经过时,船长就下令放一枪,作为求救的信号。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枪,听到枪声大吃一惊,以为船破了,或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句话,我吓得晕倒在抽水机旁。

这种时候,人人都只顾自己的生命,那里还会有人来管我死活,也没有人会看一下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一个人立刻上来接替我抽水;他上来时把我一脚踢到一边,由我躺在那里。他一定以为我已经死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苏醒过来。

我们继续不断地抽水,但底舱里进水越来越多。我们的船显然不久就会沉没。这时,尽管风势略小了些,但船是肯定不可能驶进港湾了。船长只得不断鸣枪求救。有一艘轻量级的船顺风从我们前面飘过,就冒险放下一只小艇来救我们。

小艇上的人冒着极大的危险才划近我们的大船,但我们无法下到他们的小艇,他们也无法靠拢我们的大船。最后,小艇上的人拚命划浆,舍死相救;我们则从船尾抛下一根带有浮筒的绳子,并尽量把绳子放长。小艇上的人几经努力,终于抓住了绳子。我们就慢慢把小艇拖近船尾,全体船员才得以下了小艇。此时此刻,我们已无法再回到他们的船上去了,大家一致同意任凭小艇随波飘流,并努力向岸边划去。我们的船长许诺,万一小艇在岸边触礁,他将给他们船长照价赔偿。

这样,小艇半划着,半随浪逐流,逐渐向北方的岸边飘去,最后靠近了温特顿岬角。离开大船不到一刻钟,我们就看到它沉下去了。这时,我才平生第一次懂得大海沉船是怎么回事。说实在话,当水手们告诉我大船正在下沉时,我几乎不敢抬头看一眼。当时,与其说是我自己爬下了小艇,还不如说是水手们把我丢进小艇的。从下小艇那一刻起,我已心如死灰;一方面这是由于受风暴的惊吓,另一方面由于想到此行凶吉未卜,内心万分恐惧。

尽管我们处境危难,水手们还是奋力向岸边划去。当小艇被冲上浪尖时,我们已能看到海岸了,并见到岸上有许多人奔来奔去,想等我们小艇靠岸时救助我们。但小艇前进速度极慢,而且怎么也靠不了岸。最后,我们竟划过了温特顿灯塔。海岸由此向西凹进,并向克罗默延伸。这样,陆地挡住了一点风势,我们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靠了岸。全体安全上岸后,即步行至雅茅斯。我们这些受难的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富商和船主们的热情款待;他们妥善安置我们住宿,还为我们筹足了旅费。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去伦敦,或回赫尔。

当时,我要是还有点头脑,就应回到赫尔,并回到家里。

(节选自天涯在线书库)

9.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篇九

它讲的是鲁滨逊从小不爱学习,只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海船周游世界。一次,他登上海船,但在途中不幸遭遇大海浪,同伴都葬身在大海中,只有鲁滨逊一个人侥幸生存下来。他被海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待在上面等死,而在小岛上建起了一座小屋,生活起来。

他是多么的坚强!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发出对他由衷的赞叹,心里暗叹不如,为什么鲁滨逊的坚强我做不到呢?

6岁那年,大班毕业,老师带我们玩了一个惊险的游戏,叫做“密室逃脱”。老师带我们到5楼6楼,总共有8个密室,老师把我们分组,不一会儿,我们就进入密室了。我是第2小组的,我们进入②号密室,4个人进去过后,就发现里面一片漆黑,窗户都被老师在外面锁上了,门使用密码锁锁上的,要让我们找密码,我一听,吓得坐在地上哭,哭完了才发现我们4个人中已经有1个人找到密码逃出去了。我便也开始寻找密码很快,我就找到密码逃出去了。

10.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篇十

鲁滨孙,我想对你说:“你是个聪明的人。”你在孤岛上孤零零的,没有人来照顾你,但你却能用自己所知道的生活常识来克服种种困难。没有住所时,你就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为自己建成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小家”。你画了一个半圆形,沿着这个半圆形插上了几个木桩,然后把布披上绑好,搭成了一个不错的帐篷。(真是天生的建筑师!)你还在住处的周围做了篱笆,篱笆很牢固,猛兽也进不来。没有东西吃时,你会种植大麦和稻谷,采集葡萄、酸橙和柠檬,还把葡萄晒成葡萄干。你还抓野山羊来圈养,然后吃羊肉,喝羊奶。通过反复尝试,你学会了用面粉发酵做成面包吃。在没有生活用品的时候,你自己动手做成了桌椅;没有篮子放东西时,你自己捏器皿、编箩筐来代替篮子。生病时,你知道用烟草来治病,你嚼烟叶,喝浸了烟叶的甘蔗酒,还用鼻子去闻烟叶烧烤出来的烟味。你不仅找到了医治肉体的药物――烟叶,还找到了救治灵魂的良药――《圣经》。我真是太佩服你的生存能力了!

鲁滨孙,我想对你说:“你是个勇敢的人。”你和野人搏斗,还救了几个俘虏,而且,你帮那个被水手赶下船的船长报仇,你真是太勇敢了!

鲁滨孙,我还想对你说:“你是个执著而又很幸运的人。”你明知出海远航的危险,却毅然选择了航海圆梦。虽然几次三番在海上遇险,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的险境,却从未打消你坚持航海的勇气和决心。每次船只在海上遇险时,好多人都不幸身亡了,你却总能化险为夷。我时常为你的遭遇捏一把冷汗,也时常为你的幸运而惊叹喜悦!

11.“当代鲁滨逊”漂流记 篇十一

这一趟我们登临的岛屿有两个一一苏尼瓦奇瑞度假村(Soneva Kiri)占据的泰国沽岛(Koh Kood)与苏尼瓦富士度假村(Soneva Fushi)所在的马尔代夫昆夫纳杜岛( Kunfunadhoo)。两者的共同点是,岛上只有这一个度假村。因为从国内前往马尔代夫交通颇费周折,通常规划路线都会加入泰国一站,让旅程更丰富。泰国是我们熟悉的目的地,本身的海岛资源毫不逊色,与其暂作停留,倒不如与马尔代夫一同放在天平的两端。两个热带国度,两个海岛,在同一种理念下’会呈现怎样不同的风情?我们是蛮好奇的。

在路上就听了英籍印裔富家子Sonu与瑞典模特Eva的爱情故事,牛津毕业的Soiiu联两人之名建立了苏尼瓦(Soneva)系列度假村。作为鲁滨逊爱好者,他竭力在苏尼瓦营造孤岛原始生活的气氛。当然,苏尼瓦的客人比鲁滨逊幸福多了,有舒适的木屋居住,有不同风味的餐厅选择;且与孤身奋战了二十年的鲁滨逊不同,上岛时“礼拜五”就已在栈道上迎接我们了一一接下来的日子起居饮食都由这位私人管家照料,苏尼瓦奇瑞度假村还为客人配备简单的移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打给管家。

上岛前先将鞋子收进布袋子里。苏尼瓦说“NoShoes,No News”,赤脚踩在土地上,忘记瞬息万变的新闻,没有景点要赶,只是看看云,看看海。我们脱鞋后就放松了不少,喝着香槟,舒展身体躺在斜阳里,脚板与手臂都镀上了一层金棕色。前方的天空与海相连,从翠蓝添上西瓜红再转为镶金边的黛青,魔术时刻让人目不转睛。

苏尼瓦奇瑞度假村所在的沽岛是泰国的第四大岛屿,仅次于普吉岛、象岛和苏梅岛,但人为开发程度最少,仍保留原始热带雨林、淡水瀑布与传统渔村。35座别墅隐没在密林中,相邻并不相望,出行可自己驾驶Buggy(一种沙漠赛车)。跟一般的奢侈酒店作派不同,苏尼瓦崇尚天然与原始,别墅全部用原木搭建而成,室内陈设简单,没有地毯、壁画,木头沙发加上亚麻坐垫。最奢侈的无疑是其对空间的利用,每一套别墅都超过400平方米,有些适合朋友或一大家子度假的多卧室别墅,更有一两千平方米。除了卧室,大部分空间都是敞开式的,客厅、泳池、山林、大海连成一片,海风穿堂而过。这些天总是忘了锁门,每每风来掩门,风过柴扉又吱呀一声开了。是的,树枝捆成的院门掩映在苍翠中,像是回到古诗所说的“夜不闭户”好光景里。

而苏尼瓦富士度假村的布局稍有不同,所在的昆夫纳杜岛是马尔代夫最大的岛屿之一,却只有泰国沽岛的十分之一大小。绕着沙滩环岛漫步一圈大约需一小时,中间以热带丛林中的蜿蜒小道相连,不怕迷路的话,到哪儿都可步行。全岛65座别墅散落在海滩边,我们相邻而居,沿沙滩可绕到后门拜访,每个清晨与星夜,相约在沙滩拍照。远处红日一点一点浮上之前,细白沙滩会跑出小小的寄居蟹,有只鹤偶尔呆呆地伫立在清蓝的海水里。

海岛的美食与好酒

我们到泰国沽岛苏尼瓦奇瑞度假村第一晚,乘快艇到海岛的另一端吃晚餐。晚霞燃烧后渐在山峦边缘褪色,我们的船穿过一片红树林,已见岸边的Benz’s餐厅点起摇曳烛火。苏尼瓦的老板颇为欣赏这位名为Benz的大厨,特意请她在海岛接近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开了这间餐厅。 Benz每天到街市采买沽岛和旁边象岛所产的新鲜食材,做泰国家常菜;因食材不同,每晚的菜式都有些不一样。

我们这晚前菜是本岛自种的一种略带甘苦味的叶子,包着小虾干、烤花生、生洋葱、红辣椒、青柠檬等碎粒,加一撮用虾酱混合椰糖做的深咖啡色酱汁,卷起来吃,酸、甜、辛、辣、苦、鲜,痛快极了。接下来三道菜都有虾一一看来今天Benz买了不少虾一一做法却截然不同,有的略炸蘸酱,有的拌新鲜沙拉,还有一些加白蘑菇煮碗清汤。靠海吃海,在这样的海岛,鱼虾蟹都是常见食材,如何将料理调味得有声有色,才是厨师的工夫所在。大菜是红咖喱煎海鲈与洒了一点青柠檬提味的辣椒炒蟹,众人赞不绝口。

过了几天,我们去参观菜园子,看到不少每顿饭都吃的花草蔬菜。苏尼瓦将环保理念引入奢华度假村,提倡“智慧豪华”( Intelligent Luxury)。他们希望能自给自足,将海水转化成淡水以玻璃瓶盛装,杜绝塑料瓶存在;设自然通风设备,减少制冷需求;尽量雇佣当地人;蔬菜家禽也自种自养。我们住在马尔代夫苏尼瓦富士度假村的日子里,每天凌晨都听见公鸡打鸣,不时看到笨鸟扑棱在丛林里,还有松鼠在墙头走动。有天干脆就在有机蔬菜园里午餐,大厨已给我们准备了斯里兰卡风味的素菜,然而大家看到有这么多新鲜食材,当然要亲手掌勺做两道。说做就做,马上走到田里割了一捆水灵灵的韭菜,再去鸡窝里掏了几颗蛋,然后就开锅了。可这炉子怎么点火?还得请教大厨。斯里兰卡大师傅慢条斯理地走过来,伸手折下一根房顶的茅草点燃丢进炉子里,火蹭地就起来了。没想到是用这么原始的方法,倒也简便。

不知道爱酒如命的人,如果流落荒岛会带哪一瓶酒?苏尼瓦富士度假村已经想好了答案。乘水上飞机上岛前,先选择一款酒作为welcome drink,进房间时就看到这瓶葡萄酒以恰到好处的温度在等待你。每个房间都有大大的酒水间,酒款选择品味还相当不错。最意外的是附设酒房的By The Bar,竟然有多款陆地亦难寻的绝版老酒,比如已经关张的Rosebank,单一麦芽威士忌厂出品。泰国的苏尼瓦奇瑞度假村还有一个专业的地下酒窖,设计得仿若洞穴,室温极寒,有不少心水的酒款。

树上海底皆是游乐园

就像卡尔维诺笔下“树上的男爵”说的那样:“从树上观望这个世界每一件东西,居高看,都变了样儿,这是一件十足的赏心乐事。”我们坐在一个鸟巢一样的树屋里,喝下午茶吃点心,越过树梢看得到粼粼海面的反光。侍者送餐都是吊着钢索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利索地滑过来。苏尼瓦奇瑞度假村这间树屋餐厅非常有名,在各种奇怪餐厅的名单里都出现过。附近还有一些更奇妙的乐园,The Den是竹子建筑,像个硕大无比的蚕茧,爬上去一看,里面有美术室、音乐室、阅读室等等,小孩子可以在这儿做手作或学习泰式乐器,阅读室是透明地板,往下看就是森林,脚板顿时感觉凉飕飕。度假村里还有巧克力房、雪糕房,样式色彩漂亮极了,像是走进了查理的糖果工厂。我们从脱下鞋子上岛那刻起,好像就成了野孩子,到处走走看看吃吃,好不欢乐。

同行者带来了“大玩具”——大疆Phantom 2 Vision航拍小飞机,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引来不少艳羡的围观者,甚至还有海鸟以为这莫名飞行物是外敌,召来同伴严阵以待。小飞机可拍摄晚霞,也可在天空中回望海岛上站在晚霞中的我们。原来在大海包围之下,我们这么的小——这大概也是海洋之旅中最常见的发现与感叹吧。

如果觉得此地还不够荒僻,可乘游艇去附近更小的荒岛野餐。我们在马尔代夫就去了附近一个小沙洲,烈日下一览无余,仅茅草屋一间,植被若干,覆满如雪细沙,环顾尽是蓝天蓝海,某一刹会觉得,若真有天涯海角,大概就是这里吧。侍者将沉沉的编织提篮抬上沙滩,犹如变戏法一般,一碟一碟取出来,铺展开竟是丝毫不减丰盛的大餐,满满当当摆了一桌。

我们涂上厚厚的防晒霜下水浮潜,这里邻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珊瑚礁生态圈自然保护区一一巴阿环礁。在摇曳的渴湖下,一丛丛珊瑚礁展开,数以千计曾在《海底总动员》里出现过的斑斓鱼群在其间游动。若是想冒险,苏尼瓦富士度假村的海洋生物学家可带你去哈尼法如湾(Hanifaru Bay)与鲸鲨们一起徜徉一一它们会在8月至11月迁徙之时经过此处。还可在黑夜潜水,会看到海鳗、狮子鱼、章鱼、龙虾、睡着的鹦嘴鱼和发光浮游生物。

黑夜还可以仰头看星星。苏尼瓦的度假村都设有天文台,购置了昂贵而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可望得到月球表面与星云;其实在通往塔楼的木栈道上,抬头就已看到漫天星星,从没看过这么多星,像是有人将玻璃杯子碾得粉碎抛在墨蓝天鹅绒布上,细碎密集地闪着亮光。坐在暗夜沙滩上,听海浪扑打,看到遥远的对岸隐约有璀璨光亮,似乎是夜总会,竟有种隔世之感。美食家蔡吴喟叹岛居日子,让他“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忘记了身处何地,就像此生没有来过、没有做过,远远的……只见到了借用的皮囊在阳光下的影子。”金光闪闪的建筑,精致的陈设,在酒吧里跳舞到天明,这里都欠奉。

要能体会低调的阔气,原始的妩媚,你才会爱上这样的海岛,就像张爱玲说的:“蛮荒的日夜,没有钟,只是悠悠地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日子过得像钧窑的淡青底子上的紫晕,那倒也好。”

12.《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圣经》,《圣经》意识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命运多磨难, 在一次沉船事件中, 鲁滨逊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 他与大自然作着艰苦的斗争, 在荒岛建立了自己的住所。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 虽然环境极其恶劣, 但他抱着坚定的信念,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这足以说明有的人会因为不幸而变得坚强和伟大, 将命运改写。而让鲁滨逊勇敢面对困境的信念便是《圣经》。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多次引用《圣经》中的话, 可见作品与《圣经》有密切的联系, 具有浓郁的《圣经》情结。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识。

一、笛福的《圣经》情结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 一生风雨飘摇。笛福原姓福, 17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 但一直保持着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 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

1719年, 笛福在伦敦出版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在创造文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础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而并非国王统帅们”这一朴素进步的思想。显然, 这部作品具有18世纪文学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例如具有政治倾向性、哲理性、民主性等, 而宗教性在此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人公鲁滨逊本性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他的积极开拓思想引起了一系列故事。从他登上朋友的船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 他的经历、运气皆与他对上帝的态度息息相关。他刚上船时海面的平静被他的桀骜不驯破坏, 出现了一阵不算大的风暴, 仿佛警告和预示一般, 又随着他对上帝无奈之下的依赖趋于平静。但是, 鲁滨逊的冥顽不灵似乎又使得上帝大为不满, 于是在一场大风暴中, 他被抛到了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凉的小岛上。这一系列变化都似有神的指引, 神灵能洞察一切一般。

鲁滨逊从原本的无宗教信仰, 发展到不够坚定地相信, 直到最后笃信上帝这一过程, 不仅表现了宗教信仰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 而且为传播新教思想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为英国宗教思想殖民作了很好的铺垫。鲁滨逊在岛上停留的20多年里, 从对《圣经》的解读和深入理解, 对上帝的忠诚祈祷, 到接受上帝指引, 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和属于自己的“文明社会”, 这一切又正好体现了在《圣经》和上帝的指引下, 人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 过上了安定和平的生活。

鲁滨逊在平静生活多年之后, 他以上帝的名义拯救了一个差点被杀了吃掉的野人俘虏, 并为之取名为“星期五”。在此之后, 他又遵照“上帝的指示”拯救了另一个野人和一个西班牙人。然而这个时候, 他渴望离开, 希望得到西班牙人和他的同伴的帮助, 却又犹豫不决, 害怕他们的背叛。小说中的一些话将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出来, 并且毫无保留地发出了对西班牙天主教教廷的否定之声, 同时还反映出了18世纪同为殖民大国的英国和西班牙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竞争。

《鲁滨逊漂流记》在文本中处处流露着对上帝的敬仰和崇敬的感情, 综观之则是在以《圣经》为中心展开的个人积极开拓和大胆冒险, 主人公绝大多数的经历和冒险都与《圣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甚至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圣经》典故贯穿于《鲁滨逊漂流记》的结构和情节中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情结, 还表现在多处引用了《圣经》的典故。如鲁滨逊航海受惊时的悔恨心理:“我的父亲也一定会像耶稣喻言中的父亲一样, 为我宰杀肥牛。”父亲为不孝子宰肥牛以庆其归来, 形象地说明了鲁滨逊的心理波动。航海遇险, 鲁滨逊被看作是倒霉鬼:“我们这次遭遇也许就是由于你的缘故, 就像在他施船里的约拿一样。”《圣经》记载上帝命约拿到尼尼微去传道, 约拿违命逃往他施, 中途海风大起, 舟人惊惧求神, 后来占卜出约拿是起风的原因, 便把他投入海中, 上帝命巨鱼把约拿吞到肚里, 约拿在鱼腹祈祷, 巨鱼便把约拿吐到岸上。这一典故说明了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以后所遭到的厄运。这类引用自《圣经》的典故, 用得十分贴切。《鲁滨逊漂流记》使用《圣经》典故, 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富有无穷的魅力。

鲁滨逊每次航海都会碰上骇人的风暴, 最可怕的一次是遇上大风暴,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自己也几乎丧命, 流落于凄凉的荒岛上, 岛上什么都没有。在这种脱离人类社会、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他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于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 求助于上帝。这样鲁滨逊在困难的情况下常常想到《圣经》并祈祷。而更为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 也即经历了犯罪、受罚、拯救的过程, 与《圣经》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圣经》中的《创世纪》记载了伊甸园的故事, 这个伊甸园是世人向往的人间乐园。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约克城的一个体面家庭, 在流落荒岛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伊甸园中生活的翻版:“以他多年的经验, 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像那些体力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又不像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 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 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 也不要过于富有。”所有的悠然自适、甜美滋味、幸福的生活都属于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间伊甸园, 而鲁滨逊就生活在这样的乐园里。

但是鲁滨逊不满足于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 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虽然无忧无虑, 却不知道伊甸园外面的生活。在幼小的时候, 鲁滨逊的脑子里便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一心一意想到海外去。由于遭到家里的阻扰, 他后来竟私自逃走了, 沉醉于海上航行, 可以说鲁滨逊开始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不幸的是, 人类始祖终究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背负着“原罪”开始了无尽的苦难;他们变得聪明了, 却失去了乐园。鲁滨逊一次次的航海经历都遇到了大风暴, 直到一次航行流落于荒岛,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鲁滨逊的命运发生了大的转折。

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告, 受欲望的诱惑私自逃走, 对于父母来说, 就是一种罪过和叛逆。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流落于岛上, 鲁滨逊到了绝望的境地,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这就如同在《创世纪》中上帝惩罚亚当, 让他遭受长满荆棘的土地的折磨, 必须辛勤劳作才能有收获, 直到归于尘土。鲁滨逊在荒岛上, 一切从头开始, 自己劳作, 非常困难, 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 借助于《圣经》的力量, 克服了种种困难, 生存了下来, 终于在岛上住了28年后, 获得了拯救, 乘船离开了荒岛。上帝并没有抛弃鲁滨逊, 在他回到国家后, 他得到了原来那位船长的感恩图报并收复了在巴西的产业, 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晚景胜于当年, 鲁滨逊又回到了“人间乐园”。“复乐园”之后的鲁滨逊就像变得聪明的亚当和夏娃重新回到了伊甸园, 这时他们自己就是园子的上帝。

三、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的《圣经》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在结构上受到《圣经》影响, 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明显受到《圣经》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思想内容之一就是“信仰得救”, 体现出上帝的博爱和宽容。鲁滨逊流落荒岛后, 遇到了很多困难, 没有吃的东西, 与世隔绝, 没有衣服穿。鲁滨逊多次陷入绝望, 都是借助《圣经》的帮助, 获得了帮助。在一次大病中, 他非常虚弱, 在绝望中向上帝求救, 呼喊了三个小时, 最终寒热渐退, 病很快就好了。最后, 鲁滨逊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并离开荒岛回到了家。鲁滨逊能够再回到家, 在小说开始时就注定了, 因为鲁滨逊在困难中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 更多的是上天的恩宠, 即上帝使他得救。信仰得救的核心是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力更生, 克服了种种困难, 特别是精神上的折磨, 都是借助信仰《圣经》中上帝的搭救获得拯救的, 鲁滨逊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是只靠他的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得救, 不是信仰上帝, 或许鲁滨逊在精神上就早已失常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另一思想内容“永不放弃”也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不放弃是一种斗争精神。鲁滨逊为实现航海的梦想, 与家庭作斗争, 最终实现了梦想。在流落荒岛后, 鲁滨逊与自己的内心斗争, 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荒岛上, 鲁滨逊种植庄稼, 遭到了鸟类的糟蹋后, 又一次次的想办法, 庄稼丰收了。后来, 鲁滨逊计划造船, 费了无数的劳力, 才把树砍倒。他花了很多天的功夫去砍它的根部, 又花了很多天的功夫, 把树枝和树顶砍了下来, 再花了一个月的功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 成为船底的形状, 最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功夫把它的内部挖空, 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鲁滨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 但他没有放弃, 一个计划不成又转向另一个目标。这正如《圣经》中所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圣经》中一直强调这种进取精神。耶稣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传统的旧势力作斗争, 遇到困难也从没有放弃过, 一直向前走, 如耶稣所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神的国。”鲁滨逊身上具有耶稣的奋力斗争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凭着这种信念, 最后离开了荒岛走出了困境。

总之, 笛福在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受到了《圣经》的深深影响。《鲁滨逊漂流记》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资产阶级殖民拓展的层面了, 它甚至达到了统治者另一方面的目的:传播英国新教, 同化被统治者的思想, 以思想、宗教信仰来控制被统治者。这也是这部作品《圣经》意识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笛福著.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13.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语文读后感 篇十三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历险小说,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很喜欢书中的两句名言:人生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生活的一个头脑;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实际上确实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只要心中永存信念,勇往直前,不怕艰险,百折不挠,那么,他终将成为一个英雄,一个成功者。

全书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14.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四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17世纪,一名英国水手鲁滨孙・克鲁索不安于中产阶级的那种平庸舒适的生活,多次出海冒险,后来流落荒岛,在荒岛上,他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依靠个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谋食建屋,制器养畜,开荒耕种,救下野人“星期五”并教化,两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就出了停在岛边但发生叛乱船只的船长,终于回到文明社会的故事。

这就是鲁滨孙的传奇,虽说不上惊天动地,但也是一番使人震撼,令人惊叹的故事。和鲁滨孙相比,现在世界上能有几人能做到?而在生活中,更有人与鲁滨孙形成了鲜明对比。举个例子吧。请大家看“天下第一懒”是怎样饿死的。

23岁的杨锁,是堂兄弟八个中最英俊,最聪明,也是最懒的。他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给他取名“锁”就是父母希望把他永远留住。8岁时,出门还要父亲用担子挑着他;13岁时,父亲因肝病去世,母亲仍宠着他,不让他干农活;18岁时,因为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积劳成疾,因病去世;23岁时,他饿死在家。而且,他从来不洗衣服,衣服脏了就扔;家里值钱的东西也渐渐被他卖光了,他就到村民家讨饭吃;但村民给他的肉、菜,他一直放在那里不管,放臭了也不做了吃;天冷时,他连大便都懒得出门,甚至为了取暖,将能烧的东西都烧了,床都被他烧了……

就这样,杨锁落了个饿死的下场,虽然很多人都把错归到他父母身上,但退一万步讲,如果不是他自己不思进取,以逸待劳,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开创新的生活,那他现在,说不定过着与现在截然相反的生活呢!可惜,他没有这样做。再看看鲁滨孙,一无所有,生活条件还不到杨锁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且活得有滋有味。我认为就是两个字――毅力!如果有毅力,哪怕是两个杨锁加起来,也能勤劳起来,只要下决心与困难抗争,奋斗下去,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战胜它,就一定能行!

15.小学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十五

南非作家J.M.库切写了六部小说及大量评论文章。他曾两获英国布克奖 (1953和1999年) ,获法国Femina Etranger奖 (1985年) ,以及为表彰他为“社会个人自由”作出贡献而颁发的耶路撒冷奖 (1985年) ,并于200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福》是库切的第五部作品,他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有很强的互文性。库切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对其大胆地否定和颠覆。本文从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来论证库切是如何消解殖民话语这一点的。

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朱丽亚·克里斯特娃的《词语、对话和小说》和《封闭的文本》两篇文章中。她认为互文性本质上是文本之间的转换。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认为是互文性的基础。他认为,人文思维的对话倾向与独白倾向相互对立又同时共存,后者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热奈特把互文性定义为一种关联系统。总之,互文性是指文本中不同意义相互关联、相互映射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产生,它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它既可以存在于一个文本中,又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相关联的文本中。

2. 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文化帝国神话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萨义德所言:“鲁滨逊使一种海外扩张的思想得以明晰,———叙事风格与形式都与16世纪到17世纪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殖民帝国基础的东西,有直接联系。”《鲁滨逊漂流记》通篇采用鲁滨逊自我讲述历险经历的叙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作为他者代表的星期五只是一个被关照的客体存在,没有主体性。鲁滨逊用枪和《圣经》使星期五臣服于自己的行为是西方殖民行径和殖民文化的表征。为了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大改写,库切在叙述视角上作了改变,他采用了被笛福删除在文本之外的女性视角来讲述乘船遇难的故事。

斯皮瓦克曾在《贱民能说话吗?》一文中用一个印度妇女自焚殉夫的例子来说明贱民不能说话的事实。白人可以从白人所信奉的人权角度救下这位寡妇,但这种拯救不是该妇女所需要的;而当地文化保护者则从传统习俗的角度认定这位妇女的做法是心甘情愿的,但也无法完全理解该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心理。双方各执一词,但殉夫的妇女却不能言说。库切要让“贱民”说话,所以库切要改变原来小说中没有女人的局面,并在小说中给予妇女合法的地位。

苏珊是一位英国妇女,为了寻找被诱拐的女儿来到“新世界”,在寻找女儿无果的情况下返回英国,在途中不幸遭遇船员叛变,她和船长的尸体被放到了皮筏子上,漂流到了鲁滨逊居住的海岛上,并和他们生活了一年,后来遇救脱险,鲁滨逊死在了途中,她成了星期五的主人。获救之后,苏珊决定将自己的经历编成书,告诉世人,因为以前从未有过关于女性乘船遇难者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技巧,她找到了福即作家笛福,将自己的故事叙述给他听,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经历如实写出来。据记载,笛福本姓Foe,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为表示自己有贵族头衔,在名字前面加了一个头衔De,改姓为Defoe。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库切对作者的解构,是对历史的反讽。

像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其他女性一样,苏珊受到了来自性别歧视的压抑,在海岛上,她被克鲁索视为同星期五一样的属民,克鲁索告诉苏珊不要离开自己的“城堡”,因为“无尾猿对一位妇女不会像对他和星期五那样地警惕”,言外之意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无尾猿的攻击,这令苏珊不由想到:“难道女性,对于无尾猿来说,是一个和男性不同的品种吗?”当苏珊后来回想自己在海岛上的经历时,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来过了的、见证了的、渴望走开的存在:一个没有实质的存在,一个在克鲁索真实的身体旁边的幽灵”。苏珊决心找到失去的自我,然而她的处境就像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揭示的,居无定所,没有远离一切干扰的舒适的椅子,没有可以向外凝视的窗户。由于缺乏训练,她没有写作技巧,只好求助于福,希望通过他为自己写的故事找回失去的实质。苏珊渴望根据自己的欲望自由的言说自己的故事,重获自己失去的实质,而福却肆意改编她的故事。“这样我们一共有了五个部分:失去女儿;在巴西寻找女儿;放弃寻找和海上历险;假设女儿寻母;母亲与女儿的相会。我们就是这样虚构一本书:丢失,然后是寻找,然后是恢复;开始,中间和结尾”。对于这种具有霸权或父权想象的虚构,苏珊坚决抵制,她只想讲海岛上的故事,他们三人在那里的生活。实际上苏珊指出了菲勒斯中心的男性文学对边缘女性的态度:女性是一个空空的容器,男性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填充,当然这不是真实的,被填充起来的女性形象出自掌握权力者的主观虚构,而真实的女性存在则被遮蔽了。苏珊试图建立女性的文学传统,她认为女性应该是自己故事的主人,男性只是激起灵感点燃欲望的外界因素,由母亲生成文本,才有可能产生可以与男性文本平等对话的女性文本。苏珊渴望获得主体性,这实际上是向男性写作对女性歪曲的挑战。

3. 星期五的失语

《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鲁滨逊在荒岛上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活动,把幸存的野蛮人改造成文明人。星期五这个名字是按照鲁滨逊救起他的那一天星期五来命名的。星期五穿着与他的主人一样的衣服,使用主人教给他的英语。作为鲁滨逊的创造物,星期五对他的忠诚的感激是欧洲殖民力量的反射。星期五好像没有言说的机会,他似乎也没有要言说的欲望,两人的主奴关系是天经地义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而在《福》中,星期五因为其沉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库切让星期五的失语在文本中尽情展现,到最后更是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力量。苏珊·巴顿和福都曾试图破解星期五的失语,通过他们对星期五失语的读解,《福》展示了权力操控者对他者进行意义填充的过程,通过作为作者库切对他们的读解,《福》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用自己的语言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空间。

在《福》中星期五的造型被库切改造以适合南非的现实。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是一个美洲土著,而在库切的作品中星期五则是一个非洲黑人:“面孔扁平的,小小的眼神很呆滞,鼻子宽宽的,嘴唇厚厚的,皮肤不是黑色的,而是深灰色,干巴巴的,仿佛是抹上了一层灰。”这种细致的描写无非是强调星期五的非洲人身份。更重要的不同是,《福》中的星期五在被发现之前,已经被割掉了舌头,无法说出自己的故事,这也预示了整个南非黑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命运。星期五,作为一名黑人土著,位于权利关系的边缘地带,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的残疾是殖民者的蓄意制造,是典型的殖民策略,目的在于将殖民者出现之前殖民地的历史完全抹去,重建殖民地的属地历史,对于历史的失声,星期五们是没有选择的,更是不情愿的。

按照福柯的理解,没有语言就没有主体可言。没有语言可以有人———自然的人,但不会有主体。由于星期五不会说话,苏珊无法通过语言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星期五在她的叙述中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为了填满自己的叙述空洞,苏珊首先试图用语言打破星期五的沉默,“希望能帮他建立一座文字的桥梁,等到有一天这座桥梁足够稳固,他能够回到克鲁索发现他之前的时间中,回到他失去舌头之前咿呀说话的时候,就像水中游着的鱼儿一般,不必思索文字的意义。到那时候,他便能够回归到福先生,我以及其他人生活的文字的世界里”。苏珊想重新赋予星期五语言,建立起主体性,但这一努力是徒劳的,失败的原因在于苏珊自身。苏珊想要赋予星期五的语言是英语,殖民者的语言,用剥夺了他者言说权利的工具去触碰他者的生命实质,是一种霸权的强行侵入,所以,苏珊说,言语像一个真正的奴隶拥有者,想要得到他者的积极对话是不可能的。能说出星期五的故事只有星期五的舌头,但那舌头已被割掉。既然无法通过字词获得真相,福就建议苏珊通过书写打开星期五的沉默。苏珊认为书写必定出自思想形象,但携带着出自不同的知性生命的思想形象的书写无法实现对话,她的试验表明通过书写依然无法和星期五的主体相遇。

在库切笔下,沉默已成为象征他者被扭曲的最突出的特征。沉默既是长期权力凝视的结果,又是他者被剥夺权利的标志。《等待野蛮人》中的野蛮人,《黄昏的大地》中的越南人和南非的土著民族,《国家的中心》里的汉德里克夫妇,等等,都在被探查、被判定。他们自身陷于失语,能为他们言说的只有残缺的身体。身体的残缺作为权力暴力的表征符号,一方面是他者被扭曲的标记,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种控诉的力量。

4. 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关于殖民扩张的故事,而《福》讲述的是被殖民对象星期五和苏珊的故事,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颠覆。但库切对此并未停止,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中他将《鲁滨逊漂流记》再次改写,让鲁滨逊回到了文明社会。综上所述,《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作为一种经典的反话语,具有巨大的颠覆价值。它从后殖民角度重新解读欧洲经典著作,揭开了欧洲叙述表面下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宗主国视角,并为他者的言说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Attridge, Derek.J.M.Coetzee and the Ethics of Read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2]Coetzee, J.M.Foe[M].New York:Penguin, 1986.

[3]Said, Edward.W.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an-tage Books, 1993.

[4]任海燕.探索殖民语境中再现与权力的关系——库切小说《福》对鲁滨逊神话的改写[J].外国文学, 2009, (3) .

16.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人物性格 篇十六

【关键词】鲁滨逊;性格;善于冒险;实践;重情重义

英国青年人物鲁滨逊出身于约克郡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因父亲是外来人,通过一系列艰难刻苦的努力,经商做了买卖,后来定居在约克郡,娶其母亲,他的母亲是当地有一定名望的家庭,由此他也跟着母亲的姓氏叫鲁滨逊。鲁滨逊有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一位是英国陆军步兵团的中校,曾经驻扎在弗朗德,对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非常效忠,但是不幸在反西班牙人的敦克尔克战役中壮烈牺牲,另一位哥哥的背景是一个谜。他自己从小也没有一点印象,就像是他父母对他后来出来的下落一无所知一样。鲁滨逊是家中的幼子,从小就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爱好。所以,小时候他就幻想着各种各样环游世界的蓝图。父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年迈的父亲从小就让他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他非常叛逆,就想着与自己的父母背道而驰,因此他那倔强的脾气注定会让他经历丰富精彩的坎坷命运。

他那饱经风霜的父亲充分了解他的梦想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不会对他未来的前程起到帮助作用,于是便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认为只有那些最低阶层对生活疲惫不已的穷人和上流社会的那些暴发户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去想到环游世界,经历重重艰难险阻。因为可以发现,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阶层的人,在日常中会灾难连连,其中上流社会的人每天过着快乐安逸的日子,并不一定会想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地经济危机,而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每天努力辛勤的劳作着,却一直过着最底层的日子,生活不见阳光。只有他们这样地中产阶级可以过着快乐安详生活富足的日子。并且按照他为自己孩子铺好的路过完一生,不希望他去外面闯荡江湖,因为他的哥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亲曾经苦苦哀求他的哥哥,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战死沙场。他的父亲只是希望他过得平庸安逸一些,不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一些什么重大命运冲击。然而,他的强烈愿望却一心想让自己出去感受一下外面的大千世界,环游海外。1965年9月1日,一次偶然的机遇,使得他挣脱了父母的羁绊,抵挡不住航海的诱惑,登上抵达伦敦的船只,航海旅行就这样开始了,可是这次旅行并不像他所期待的那样,风声鹤唳,海波不惊,出海环游过程并不是那么的顺利,虽然风浪还没有到后面让他屡见不鲜的那种地步,但是,这已经让一个年富力强的水手忐忑不安。如果他明智的想到回到家里,他一样可以获得很安逸和自由的生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一股冲昏了的头脑一直在驱动着他,对于目前的情景他自已却无动于衷,明明知道远洋航行充满各种风险挑战,但唯独他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不顾前面经历的种种坎坷,不能了解到上天借此给他的 教训,一味的踏上毁灭之路。第二次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船,到达了几内亚。这次海上之旅却不想上次那么幸运,不幸的是,由于处在北纬15度以北甚至就在北纬15度的海岸线上进行交易,赚了一笔钱,却高温染上了热病,高烧不退,而且还反复的发作。第三次又遭遇不幸,不幸的是,半路遇到一艘来自摩尔人海盗船的袭击,最后挣扎不过摩尔人的进攻,被摩尔人俘获,可是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被处置掉,因为年轻气盛,身手敏捷,而是成为了船长的奴隶,他一直想要拼命地逃出去,然而却没有适当的机会,幻想着主人可以带着他出海,或许碰巧主人可以被哪国的海军捕获,这样他就可以拜托奴隶了,结果却恰恰相反,主任每次出海,都把他放在小花园里,做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时间慢慢的过去了,两年以后,主人开始慢慢的信任他,命令他去海里捕鱼,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了出去,航行途中遇到了葡萄牙船只的救助,船只抵达巴西后,他用自己偷偷存攒的私房钱买下了一个庄园,做了一个庄园主,然而他却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又一次出海,到达非洲去贩卖奴隶。船只在行驶的的时候遇到触风暴触礁,船长水手和大批的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人生存了下来。冲击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陆地上什么都没有,完全看不见船只,而且他们行驶的那艘船离岸上很远很远,他自己都非常迷惑是怎么被冲击到海岸上来的。海岸上仅存的是一些船只的破旧零件。他找到了一些桅杆,做成了木筏,拖着他疲惫的身体一次次的把船上的枪支弹药,食物,衣服,还有一些日用品搬运到岸上。在一个山丘的附近搭建了一個简易帐篷,四周用一些剩余的工具围上栅栏,制作座椅等简用必需品,猪野味为食,饮用河里的水,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就这样,他慢慢的融入到这种原始生活中,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种植一些农作物,他捕捉野生动物让其繁殖生长,即使这样,鲁滨逊并不情愿一直生活在孤岛上,一直想着各种方法离开,通过树木制造独木舟的方法,但是树干面积太大,根本就无法在水中前行。时光冉冉,就这样他在岛上生活了18年,偶然的一次发现,小岛附近的一个岛上,有动物的骨头,还有篝火的痕迹,于是他就很警觉的发现,是不是周围有野人生活过,直到第26个年头过去了,一群野人来到荒岛,带着一批将要被吃掉的俘虏,鲁滨逊救出了其中一个,把他取名为星期五。星期五非常感谢他,愿意效忠作为他的奴隶,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好朋友,在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英国的一艘船路过岛附近,鲁滨逊发现水手想要叛变,意将船长和船员遗弃孤岛,绑架了船长和船员,鲁滨逊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将其水手制服,最后夺回船只,就这样,船长把鲁滨逊和星期五返航带回了英国。就这样过去了35年,回到英国后,鲁滨逊遇到了他此生想要保护的人,于是他们结了婚,非常幸福,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他的妻子死后,他又一次出海航行,重新回到他生活的那个荒岛,发现水手和其他的野人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送过去一些移民,教会给他们一些日常生活,农作物的播种,之后他就满怀心意的离开了。

近几个世纪以来,《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很受读者的欢迎,深受各行各业的学者们的追捧,由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所著。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作家塑造了极为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鲁滨逊乐于冒险,善与挑战各种新鲜事物,一心想要环海旅行,虽然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生活富足,但是他不想过那种平庸的生活,宁可放弃那种快乐安逸的日子,也想要选择航海旅行。每次出海旅行他都历经风险,直至有一次他被海浪冲击到一片孤岛上,本篇小说着重强调他在孤岛上生活28年的经历与性情。

一 鲁滨逊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的冒险家,不情愿生活在自己富足的家庭里,想要追逐自己的毕生梦想,不曾考虑家中寄托的希望和财富,置身想要投身于大海的游荡之中。然而,他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了家庭的照顾,面对前面重重艰难坎坷,仍然只身前往,有一次航行中,船只触碰暗礁,风暴打到船上,船上无一人逃生,只有鲁滨逊一人活了下来,他被风暴抛到孤岛的海岸边上,在那里度过了28个年头,本篇小说故事主要就是对他荒岛生存性格体验的具体描述,前面明明没有道路可走,可是我们往往还要自寻绝路,他用自己的感性性格战胜了自己的理性,不顾年迈父母亲的强烈反对,不曾考虑财富、家庭、婚姻以及家中的事业,寻找一切机会逃走,什么都无法阻挡鲁滨逊的脚步。从他的感性生活中,我们从中得知他不甘于平凡,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开拓冒险的生活。利用一切机会,在前往踏上商船,开始了他的坎坷之旅,前两次出海都因为天气气候昏暗,风暴严重的原因,船员乘客几乎都没有幸免于难,唯独却只有他活了下来,第三次出海虽然没有经历天气气候的原因,但在半路上却遇到了摩尔人的攻击,没能逃脱幸免,却沦为了摩尔人的奴隶,在那里生存了许久后,不甘心成为奴隶,他利用一切办法逃走,只身逃亡巴西,在那里,他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园。因为他不想过安逸舒适的性格,与别人共同合作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又拉开了一轮新的冒险之旅。

二 鲁滨逊是一位非常执着的实践者,同别人一起合作出海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前行的商队船只在航行中遇难,漂流到南美洲附近的一个孤岛上,面对种种困难,他表现得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注重实际的生存过程,面对孤岛的流荒,而不是堕落,独自一人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没有食物,他以捕猎为生,种植农作物,驯养繁殖山羊,没有居住地,自己搭建房屋,制作座椅,陶瓷器具,烘烤粗糙的面包。都是用它一点一滴的实践劳动所创造出来的,需要一定的积极态度才能完成。但是,鲁滨逊这一人物,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进行奴隶贸易可以看出带有早期殖民地的缩影,而且人类之中的亲情例如年迈的父母、妻子和他的三个孩子,他都没有放在心上,更加专注地对于奴隶贸易、殖民地的进攻。显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典型人物。但是他流落孤岛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从中可以体现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技巧。一个实践者的頑强毅力,一个拼搏者的奋斗人生。直到第26个年头过去了,他搭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培养和照顾下,他们彼此取得了信任,使得星期五甘愿去效忠他。他一直在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拼搏与劳动铸就了他的成功。

三 鲁滨逊是一位饮水思源、情谊双全而且有主见的男子汉,前方历尽艰难,但最终他都克服下来了,成为一位富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救助他的船长,授权老人经营种植园,把红利与原来的船队赠与老人,而且老船长去世以后,他每个月给老船长的儿子一定金钱,直到老船长儿子生命的尽头。鲁滨逊在用他的行动去报答感恩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物。鲁滨逊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不想向他的父亲一样平庸碌碌无为的活在世上,而是要开拓一番自己的广阔天空,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踏上了充满荆棘与冒险的航海之路。

《鲁滨逊漂流记》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声誉,它的完美精彩情节与动人离奇的的艺术风格深受各行各业人士和读者的喜爱,其中最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物性格形象,他那充满冒险的人物魅力,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使之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些都是英国人真实的故事,鲁滨逊的人物经历,成为殖民统治者标杆榜样。正是他的这种开拓冒险的精神,使得英国资本主义进行扩张,成就了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从本篇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笛福是一个生平阅历丰富的人,这本名著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作者在面对艰难的时候,看待的是它并不可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要回报就需要付出。每个人对于成功的道路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所经历的磨难都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只有经历了一定的考验,才能收获到一定的价值。

注释:

①《古代文学史》  英 丹尼尔·笛福著《鲁滨逊漂流记》

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2002年8月第一版

上一篇:我要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我家的牡丹鹦鹉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