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24-08-08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精选8篇)

1.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期中试卷

一、填空

1、3 + 3 + 3 + 3=( )×( ), 2 × 6表示( )个( )的和 。

2、在式子4 × 6=24中,乘数是( )和( ) ,积是( )。 在式子24 ÷ 6中,24是( )数,6是( )数,4是( )数。

3、4乘5写作( ) 5乘4写作( )。

4、写出用口诀“一一得一”计算的乘法算式是( ),除法算式是( )

5、3 × ( )=( ) ( ) × 4=( ) ( )×( )=30

6、3 × 2 + 2 =( )× 2 4 × 4 – 4 = 4 ×( )

7、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成( )份。

8、一个三角形是由( )条线段围成的`。

9、一根小尺长( )厘米,大约是( )拃长。

二、在()内填上“>”“<”或“=”

6×3()2 4()16÷4 1()6÷6 2+2 () 2×2

三、在()里填数

4×3=( ) 3×4-2=( ) 1×5=( ) 6×5=( )4-4=( ) 5+5=( ) 6×6=( ) 7÷7=( )32-4=( ) 100-60=( ) 25+5=( ) 30-5=( )60+50=( ) 87-11=( ) 25+52=( ) 63-52=( )

四、列式计算

1、6乘4的积是多少?

2、3个6相加得多少?

3、被乘数和除数都是6,商是多少?

4、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五、应用题

1、15盆花平均排成5行,每行多少盆?

2、有16个西瓜,两个男同学每次抬4个,两个女同学每次抬2个,哪两人台的次数少?

3、树上有25只小鸟,5个5个的飞,多少次飞光?

4、同学们做广播操,每排站4人,4排有多少人?

5、方便面2元钱一包,饼干4元钱一盒,糖5元钱一袋。

(1)小明买了3袋糖,一共用了多少元?

(2)12元钱可以买几包方便面?

(3)10元钱各买一样够吗?

★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 二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 五年级下册期中试卷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2.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二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1.看谁先到家。

2.拉拉小车。

3.跳跳蹦床。

二、知识园

3.找一找,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上面的图形中,有直角的图形是(),有锐角的图形是(),有钝角的图形是()。

5.○○○ ○○○ ○○○ ○○○ ○○○

□□□

○的个数是□的()倍。算式是()。

如果○的个数是□的7倍,○应有()个,还要再画上()个○。

三、百花园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汽车行进是(),车轮运动是()。

A.平移B.旋转

(2)下面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B.C.

(3)今年豆豆5岁,妈妈35岁。到了明年,妈妈的年龄是豆豆的()倍。

A.8 B.7 C.6D.5

(4)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平移”的有()次。

A.1 B.2C.3D.4

2.应飘到哪儿呢?

使计算结果最大:7791

使计算结果最小:8266

四、操作园

1.画出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在下图中画一条直线,使图中有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

(1) 20元钱可以买多少只?

(2)50元钱买1只 和1只,还剩多少元?

(3)请你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智慧园

(1)在圆和正方形中,但不在长方形中的数是(),它是()的()倍。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外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3)既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中,又在圆中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4.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四

一、口算(6分):

2×2= 2×4= 3×2= 5×2=

25÷5= 20÷4= 20÷5= 32÷8=

3×9= 3×6= 6×3= 3×5=

65—8= 36+7= 38—9= 26+5=

94—4= 45+5= 25—6= 70—3=

2×6= 8×2= 6×2= 3×3=

35+26= 62—36 = 73—25= 51—49=

86—27= 34+16= 80—42= 88—18=

8×4= 15÷5= 21÷3= 30÷5=

40÷5= 9÷3= 45÷5= 28÷4=

8×3= 3×7= 4×6= 42+3=

4×2= 15÷5= 28÷4= 65—38=

36+17= 38—29= 26+15= 94—64=

45+15= 25—16= 70+23= 2×2=

2×4= 3×2= 5×2= 2×6=

8×2= 6×2= 3×3= 3×9=

二、填空(32分):

1、看图写算式。

□÷□=□(个)……□

□÷□=□(组)……□

2、8÷4=(),表示,①把()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②()里面包含有()个();③()是()的()倍。

3、6是3的()倍。6的3倍是( )。

4、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加法,要先算( )法,如:算式:60-5×8的得数是( )。

5、一个五位数,如果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如果从高位往低位数,第一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6、6789是()位数,最高位是( )位,表示有( )个千,()个百,( )个十和( )个一。

7、1000克=( )千克7千克=( )克1千克400克=( )克

8、在( )里填上“<”、“>”和“=”

3298() 3289 4782()4790 5千克()600克

9、( )里最大能填几?

4×( )< 35 ( )×8 < 49 7×()<23

9×() < 30 () ×3 < 16()×8 < 57

三、选择题(10分):

1、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小的五位数少( )

①、1 ②、0 ③、1000

2、被除数是48,除数是8,商是( )。

①、6 ②、7 ③、9

3、南京长江大桥有6773米,虎门大桥有5648米,( )比较长。

①、南京长江大桥 ②、虎门大桥 ③、不能比较长短

4、一堆克的.大米,一块重2公斤的铁,( )。(2公斤=2千克)

①、一样重,②、大米比较重,③、铁比较重

5、5007读作():

①、五千零零七 ②、五千零七 ③、五零零七

四、计算题(16分):

1、用横式计算:

32÷(63—55) 85—7×9 72—28+43 (35+21)÷7

= = = =

= = = =

五、列式计算(8分):

1、7个3相加,和是多少?

2、45是5的多少倍?

3、31除以8,商和余数是多少?

4、甲数是6,乙数是甲数的4倍,乙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1~3,每题4分,共28分):

1、体育室有8个足球,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倍,排球有多少个?

2、食杂店有41千克大米,每9千克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千克?

3、一个活动小组有24个男同学,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

4、停车场有24辆货车,3排小汽车,每排6辆,求:(6分)

(1)、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 (2)、停车场共有多少辆汽车?

5、老师昨天教了16个生字,今天又教了14个生字,老师一共教了多少个生字?小明每天复习6个,几天可以复习完?(5分)

5.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 篇五

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的来讲,该份试题题目难度适中,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全班18人,80分以上13人,平均分84.61,及格率100%。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更多关注到试卷反应的各种问题上来。为此,现将本次期中检测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我会选

错误率较少,个别学生第一小题选错,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第二大题:

填空此题共有9道小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此题失分较多的是:第一小题第二空学生对步算式改写综合算式不是很熟练,平时训练不够。第7小题错误率较多,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差。为此,这些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训练。第三大题:动手操作

此题共有四道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平移、画角。此题学生失分较少,只有思柔对平移还不太理解,丢了4分。

第四大题:计算

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计算方法都掌握了,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马虎、不认真的现象。

第五大题:解决问题

此题共有4道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这些题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读题、理解、分析题意的能力较差,掌握知识比较死板,不会变通。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缺乏综合能力培养。

5、学生对计算还存在马虎现象,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三、改进措施

1、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严格指导,严格监控,让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习惯;不要教教材,不要死学书本知识、不要只帮助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加强基础,强化习惯。重视数学基础,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法宝。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认真审题、检验方法等。

4、重视过程,培养能力。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能力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6.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六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一、考试情况概述:

这次期中试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至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考核对象是二年级全年级学生,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我所任教的班级有26名学生,参加考试的学生是25名学生,总分1396.5分,平均分55.8分,及格率56℅,优秀率为32%,差生率28℅。本次考试的类型共有五大题。第一题是填空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做出来,只有个别差生做不对。第二题是判断题,学生做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基础不好,失分过多。第三题是计算题,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的计算出来。第四题是画图,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失分较多。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有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进行解答。

二、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题上失分过多。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最简单的计算都不会做,平时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加上做题不认真,不细心,考试时出了很多错。主要有:

① 做题浮躁,不细心。

②对“前后”的理解有误。

③考虑问题不周到,橡皮擦了之后就没有补写。

④对一句话的理解有误

⑤ 部分优生已经理解了相对性,考虑得比较全面,但标准答案唯一,所以还是被扣了分。

因此,要想在基础题不失分,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让学生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东丢西落”的弊病。

2、综合题上失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也比较多,主要有:

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看图列式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掌握不够好。或是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不会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或是老师的读题对学生有误导,不会灵活解决问题。

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差,不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失分最严重的就是最后一题由于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够。还有最后一题提出“数学问题”竟有一半的学生不懂,失分甚为严重。我想我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审题训练,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高分高能。

3.在计算方面,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比较高。

三、自我反思及努力方向:

1、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2、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3、重视考后反思,师生共同分析试题。

7.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七

1. 下列各数中, 最大的数是 () .

A. 3B. 1C. 0D. -5

2. 光速约为3 000 000千米/秒, 将数字3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3×104B.3×105C.3×106D.30×104

3. 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

A. x≥0B. x≠1C. x>0D. x≥0且x≠1

4. 某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 绿灯亮25秒, 黄灯亮5秒, 当你抬头看信号灯时, 是黄灯的概率为 () .

A.1/12B.5/12C.1/6D.1/2

5. 如图是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 其俯视图是 () .

6. 如图, 函数y=2x和y=ax+4的图像相交于点A (m, 3) , 则不等式2x≥ax +4的解集为 () .

A.x≥3/2B.x≤3 C.x≤3/2D.x≥3

7. 如图, Rt△ABC中, AB=9, BC=6, ∠B=90°, 将△ABC折叠, 使A点与BC的中点D重合, 折痕为MN, 则线段BN的长为 () .

A.5/3B.5/2C.4 D.5

8. 如图, ⊙O的半径为2, AB, CD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 点P是⊙O上任意一点 (P与A, B, C, D不重合) , 过点P作PM⊥AB于点M, PN⊥CD于点N, 点Q是MN的中点, 当点P沿着圆周转过45°时, 点Q走过的路径长为 () .

A.π/4B.π/2C.π/6D.π/3

9. 如图, 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开始它们在左边重合, 大三角形固定不动, 然后把小三角形自左向右平移直至移出大三角形外停止. 设小三角形移动的距离为x, 两个三角形重叠面积为y, 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是 () .

10.如图, 若点M是x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 过点M作PQ∥y轴, 分别交函数和的图像于点P和Q, 连接OP、OQ,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POQ不可能等于90°

C.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一定关于x轴对称

D.△POQ的面积是

二、填空题

11. 如图, △ABC内接于⊙O, OD⊥BC于D, ∠A =50°, 则∠OCD的度数是_______.

12. 已知∠AOB=30°, OP平分∠AOB, PC∥OB, PD⊥OB, OC=2, PD的长_______.

13. 直线m上有三个正方形, 若正方形a与c的面积分别为5, 11, 则正方形b的面积为______, 边长为_____.

14. 如图, 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 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F点处, 已知CE=3, AB=8, 则△AEF的面积为_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

15. 已知P1 (1, y1) , P2 (2, y2) 是正比例函数y=x的图像上的两点, 则y1______y2 (填“>”或“<”或“=”) .

16.从长度分别为2, 4, 6, 7的四条线段中随机取三条, 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______.

17.如图所示, △ABC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 则sin A的值为_____.

18. 如图, 直线y=k1x+b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 其横坐标分别为1和5, 则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__.

三、解答题

19. (1) 计算:

(2) 解不等式组

20.已知两直线l1:y=k1x+b1, l2:y=k2x+b2, 若l1⊥l2, 则有k1·k2=-1.

(1) 应用:已知y=2x+1与y=kx-1垂直, 求k;

(2) 直线l经过A (2, 3) , 且与y=- (1/3) x+3垂直, 求直线l的解析式.

21. 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关注校车、关爱学生”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 某中学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 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如图所示) ,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 m=______%, 这次共抽取______名学生进行调查, 并补全条形图;

(2) 在这次抽样调查中, 采用哪种上学方式的人数最多?

(3) 如果该校共有1 500名学生, 请你估计该校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约有多少名?

22. 小明、小军两同学做游戏, 游戏规则是:一个不透明的文具袋中, 装有型号完全相同的3支红笔和2支黑笔, 两人先后从袋中取出一支笔 (不放回) , 若两人所取笔的颜色相同, 则小明胜, 否则, 小军胜.

(1) 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列出摸笔游戏所有可能的结果;

(2) 请计算小明获胜的概率, 并指出本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若不公平, 你认为对谁有利.

23.如图, 在正方形ABCD中, 等边三角形AEF的顶点E、F分别在BC和CD上.

(1) 求证:BE=DF;

(2) 若等边三角形AEF的边长为2, 求正方形ABCD的长.

24. 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 测得两直角边BC、AC的长分别为6 m、8 m. 现要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 且扩充部分是以8 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面积. (画出所有情况的图形并计算)

25. 如图1所示, 在A、B两地之间有汽车站C站, 客车由A地驶往C站, 货车由B地驶往A地. 两车同时出发, 匀速行驶. 图2是客车、货车离C站的路程y1, y2 (千米) 与行驶时间x (小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

(1) 填空:A, B两地相距_______千米;

(2) 求两小时后, 货车离C站的路程y2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客、货两车何时相遇?

26. 问题探究:

(一) 新知学习:

圆内接四边形的判断定理:如果四边形对角互补, 那么这个四边形内接于圆 (即如果四边形EFGH的对角互补, 那么四边形EFGH的四个顶点E、F、G、H都在同个圆上) .

(二) 问题解决:

已知⊙O的半径为2, AB, CD是⊙O的直径. P是BC⊙上任意一点, 过点P分别作AB, CD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N, M.

(1) 若直径AB与CD相交成120°角.

①当点P运动到BC⊙的中点P1时 (如图1) , 求MN的长;

②当点P (不与B、C重合) 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 (如图2) , 证明MN的长为定值.

(2) 试问当直径AB与CD相交成多少度角时, MN的长取最大值, 并写出其最大值.

27.知识迁移:

当a>0且x>0时, 因为, 所以, 从而 (当时取等号) .

记函数, 由上述结论可知:当时, 该函数有最小值为

直接应用:

已知函数y1=x (x>0) 与函数 (x>0) , 则当x=______时, y1+y2取得最小值为______.

变形应用:

已知函数y1=x+1 (x>-1) 与函数y2= (x+1) 2+4 (x>-1) , 求的最小值, 并指出取得该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值.

实际应用:

已知某汽车的一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 共360元;二是燃油费, 每千米为1.6元;三是折旧费, 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0.001. 设该汽车一次运输的路程为x千米, 求当x为多少时, 该汽车最低?最低是多少元?

28.如图, 把两个全等的Rt△AOB和Rt△COD分别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使直角边OB、OD在x轴上.已知点A (1, 2) , 过A、C两点的直线分别交x轴、y轴于点E、F.抛物线y=ax2+bx+c经过O、A、C三点.

(1) 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 点P为线段OC上一个动点, 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M, 交x轴于点N,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四边形ABPM为等腰梯形?若存在, 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8.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八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endprint

一、我会填(26分)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endprint

一、我会填(26分)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上一篇:心内科考试试题下一篇:刑事诉讼代理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