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2024-08-21

[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共11篇)

1.[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一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利用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之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追求完美的思想。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6、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润物细无声!

2.[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二

一、以语言吸引人,创设真切的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语言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要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地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以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教师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明确;又如教师可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述气温的日变化。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而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以情感打动人,创设随处可成功的机会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春风雨露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首先都应该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教师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使他们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教师的关心的鼓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特别是对普通中学来说。可见,情感教育特别重要,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三、以科技辅助人,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对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

随着家庭条件的日益富裕,家庭电脑的普及,因特网与校园网的并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利用越来越广,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和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美的享受,有理想、思维的启迪,有知识的传播,有品德的熏陶,从而改变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这种现象。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 (1) 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 (2) 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 (3) 黄赤交角为零。这样可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四、以实践锻炼人,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学生参与制作或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较好地解决课堂上难以克服的困难。从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胜心、自我表现欲强,他们不愿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因此,参与制作或社会实践正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为此,教师可采取建立“简易地理仪器模型制作室”、安排适当的野外考察和通过对地理资料的收集等举措来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写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观察生活、思考社会地基础上,通过记叙事件、阐述道理,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阐明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从而升华灵魂,从“小我”走向“大我”。

因此,在作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是很有意义。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构思作品之时,用敏锐的眼光从美的视角对素材进行筛选、组织;在形成用自己的心灵领悟生活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美后,运用恰当的语言写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人和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要注重对生活题材的审美体验

也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深入体验、发散思考。譬如:写一篇题为“冬天”的命题作文。可以写田野的雪景;也可以写冷寂的心情;还可以写雪天的事件,情、景、事、理,只要符合冬天的题材皆可入文。写一篇状物散文,可以借苍翠的林木,展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信心和愉悦;可以写污染的山川,表达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无限忧虑。如果写了厕所里沾满痰迹污秽的痰盂罐就要慎重。我们应让学生明白:不是不能写丑,甚至审美教育中就包含着审丑,只是不能体现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当然不能写。总的来说,我们要坚持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审美的基础,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美的世界,并且鼓励他们把这些美写下来,用这些美净化自己,用这些美感动别人。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选材、观察、体验、感知、立意,为作文构思,为写出好文章做准备。

二、要善于抓住“美点”进行构思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实践,不能只局限、也不能只停留在美的描绘上面。要进一步让学生产生美的情感、领悟到美的哲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获得,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作文的成功与否,平时的观察积累能否起作用,完全取决于学生在动笔之前是否能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思考选择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在选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考的定向,围绕作文题目,构思作文的整体框架。因为,文章主题一旦形成,用什么题目,选哪些素材;如何来构建全文,乃至写作技巧的运用都迎刃而解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感悟的生活美的瞬间,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

我们要注意随机启发点拨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感触最深的一点,以小见大,挖掘生活中这些“美点”蕴含的意义。如学生作文中写:“老师哭了,比我们还哭得像个孩子,那一刻我才知道大人有时比小孩子更脆弱”这样感人的细节,由于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写下来最能打动人。因此,我们要在指导学生在发掘生活中这些“美点”的内在意义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提炼挖掘一些生活中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震颤,捕捉光彩夺目的思想火花,把自己思考提炼的主题专门记在笔记本上。努力把自己经历的一个个美妙的瞬间存储在自己的记忆里,以待诉诸笔端,让自己的感动和真情流泻于字里行间。

三、要加强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

文章的美感最直接的来自表达技巧,规范的、美的语言,有兴趣的人和事,有意义的感思,无不显示出生活的丰富深刻和无处不在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生活语言,提高自己语言运用的模仿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不断从社会中吸取新鲜营养。要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的应用,真实生活情景的生动再现,才是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其次,要引导学生向课文和文学名著学习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于个性。指导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反复品味它们的语言特点,同时注意语法、修辞、逻辑,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表达朝着“精确、凝练、生动、形象、和谐、畅达”的目标奋进。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重要的工具,他们的语言习惯,也是锻炼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给自己最感动的“一刻、一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写真话、诉真情,感受美与创造美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以采用音乐作文、漫画作文、续写改写等,既可以提高对意境美、音乐美的认识,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在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形式是多样的,目的是明确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其能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能用审美的视角审视生活,并能用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参考文献:

4.[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四

政治学科,也可以叫做思想品德课。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以要尊重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是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正现在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情绪严重,喜怒无常,烦躁,忧郁,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逃学,打架,喝酒,抽烟,甚至吸毒,最严重的是他们心理脆弱,产生轻生想法。这些事件给社会、家庭、个人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的心里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因此在当今时代,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加强学科渗透,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标的实施深化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当然责无旁贷!

一、树立优秀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形象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课标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活跃的氛围,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并且以宽容的心态和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鼓舞和纠正,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且进一步自我超越,获得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里健康教育内容。

就拿政治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模块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而政治课的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比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我们就可以向外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在持续的消极情绪的反应作用下,正常的判断力下降,产生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轻生。通过这些心理知识的介绍,学生从中领悟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多么的重要!

三、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创新型思维。

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时时处处地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乐学、好学的环境,防止和消除学生的因“思维定势”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一堂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学习知识的能力。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更深的理解知识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在组织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过程体验和正确价值观观念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比如就某个话题展开一场辩论,让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减轻学生过于沉重的课堂任务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得不说,应试教育,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压制着学生的个性,祖国未来的希望都快要成为考试的机器了,没有思想,只有服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把学生的个性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各美其美,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个性,是新课标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六、重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让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所以必须全力以赴,但是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难以接受;同时降低对差生的要求,从旁辅导,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重拾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生活中多关注他们,尊重差生的现有状况,实施有效的沟通,通过合理的评价找出他们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幸福和满足,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七、转变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学生内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夸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在温柔和蔼、亲切爱笑的老师面前,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自然纯净,身心自然健康。

5.[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五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创设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多次的重复,而是兴趣、理解,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 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得到 满意地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 标来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 进,真正的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 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会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初步掌握分析 地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如何 调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 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 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 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 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 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 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 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 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 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 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 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 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2、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 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 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 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 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 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 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二)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 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 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 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 一提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 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 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 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思考:

1、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我们该怎么做呢?

6.[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六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崇高的人格风范。较完美的语文素养。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意境、鉴赏、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那么,审美教育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如何利用中职语文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呢?

一、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这样优秀的作品,它们都是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之后获得的心灵写照。作为中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祖国高山大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从而陶冶他们的心灵。

那些浸渍文学大师们心灵感悟的文字,或晶莹剔透,或纤尘不染,或悠闲自若,荡涤着学生的灵魂,丰富着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图景。在这种大自然的欣赏中,激起学生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让心灵得到净化,使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读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姚鼐的《登泰山记》,泰山的美就尽收眼底: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那是泰山的挺拔之美;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那是泰山的雄壮之美;而“泰山日出”的描写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使雄伟壮丽的泰山日出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其实,自然万物无论怎样,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

我们还可以捕捉自然风景中产生的意境美。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水乳交融的糅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那种“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需要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从而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的渗透归根到底是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审美教育渗透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

培养审美感受的能力。“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各种感受,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快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平淡的,或是激昂的,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如学习舒乙的《梦和泪》,感受到冰心老人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身上所缺少的,通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弥补。

锻炼审美理解能力。比如通过《认识父亲》一文,我们看到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出父亲的群像,精心选择了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材料来展示浓浓的父爱,刻画父亲这个大写的“人”。在欣赏完刘和刚的《父亲》这首音乐电视后,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或场面”,“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爱的故事”等,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谢和歉疚,有些平时总嫌自己父母唠叨的同学甚至在回忆因自己的不懂事而使父亲伤心时潸然泪下„„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爱的可贵,亲情的美好。使自己的情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熏陶。

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美育目标的最高境界。“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描写小轩修葺后的幽美,静谧的景色,叙写刻苦自勉的学习,母亲祖母对儿孙的真切关怀,夫妻和谐恩爱,家常琐事,表现一种世事沧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书斋的眷念之情。作家缘景抒情,叙事显情,从而赞美了至真至美的亲情,这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意境。我们在品味作品内涵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作品中的意境加以开拓,并加以再创造进而更深切地体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马卡连柯说:“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审美教育能净化情感,唤起意志,增强毅力,构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经历熏染、浸润后所培养起来的审美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审美心理日趋成熟,在审美活动中就可以取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陶冶自己的目的。从而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把学生教成心灵美的人,应以身作则先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教师要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具体的说,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崇高的人格风范。语文教师要具有正直、诚实、谦逊、坦荡、公正、廉洁的品格,要能堂堂正正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在人格人品上体现出美,以自己美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

较完美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能带领学生品析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主题,使学生时时,处处心中装有美。

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因此,讲课要做到形神兼备,语言符合规范,口齿清楚,吐词正确,语调节奏恰到好处。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讲求遣词造句之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空洞而蹩脚的。

总之,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鉴赏、领悟各种美,并使他们最终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7.[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七

一、善于挖掘利用地理教材中大量美的因素

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 地理教材中的美是教学美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这不仅是因为地理教材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而也是具体地理事物中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决定的。

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 而忽视情感的激励和个性的陶冶。

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 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各种美的涵盖充分挖掘出来, 通过课堂教学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祖国的美丽自然景物, 曲折离奇, 变幻莫测, 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 四川峨眉山的“金顶宝光”等等, 不胜枚举。例如, 讲到桂林山水秀丽的风光, 教师要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使学生好像亲临其境, 感到美的享受。在地理教材中记述和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 他们显示了崇高的品质美、灵魂美, 深刻提示这些人物内心世界的美, 会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他们追求正义的感情和崇高情操。例如, 讲到淮河时, 可以适当补充1 9 9 1年5—7月间江淮地区发生百年来特大洪涝灾害, 人民解放军同当地人民开展了顽强的抗洪斗争, 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方受难, 八方支援的美德, 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在讲莫高窟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时, 可以把画片展示给学生看, 再用生动的语言配合, 使学生欣赏祖国劳动人民最精湛的文化艺术, 受到一次美的熏陶。

二、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

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孟轲说:“美就是充实。”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 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 令人感到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1. 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 对所教专业的爱, 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样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 使学生乐于受教, 乐于学习。

2. 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的板图、板画、板书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 没有这个基本功的训练, 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 没有这个基本功的教学艺术, 课堂的气氛是沉闷、单调, 学生的精神生活受到压抑, 降低了学习质量, 产生了逆向心理状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务求板图、板画、板书美, 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 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教学中, 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 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 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 学生人心惊讶、敬佩到愉悦, 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话同步的和谐节奏,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相结合,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 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 愉快帝国了45分钟, 而且地理空间概念, 十分清晰, 识记效果好。

三、将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引进到课堂教学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幻灯、投影、电影、录象、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

现代电化教学使审美达到最高境界, 特别是电视的普及, 可以学到在教材中学不到的东西, 使学生的视野无限扩大, 知识面不断的增长, 审美的感染力更丰富了, 感到我们的地球在缩小, 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观察到了。例如, 1991年日本、菲律宾发生火山喷发的电视录象, 学生看了后欣赏了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 感到大自然是一幅真实的美。美国航天飞机发回的科威特几百口油开在喷火, 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层的环境, 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保护环境, 提高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 电视这个现代化的载体, 迅速传递“及时信息”, 这是课本无法相比的, 也是其他地理教具望尘莫及的。

四、锤炼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 绘声绘色博得学生的美感

地理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 地理信息传递和地理知识输送与接受的交通工具。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 更要注意语言的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 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 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 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 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 因此, 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地理教师的语言若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尽量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深奥的地理事物具体化、浅显化。在表达时要有幽默感, 富有趣味性, 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教师的幽默感, 它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 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 把学生引向高度集中学习的境界。

总之, 课堂教学以有声语言为基础, 配合无声语言, 文字灵活有力促使学生的集中, 让他们随着教师听、看、想、做, 轻松愉快地度过40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且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 又盼着上课, 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8.[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八

一、在问题思考中感受语文文本中的美

借助问题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感受文本中的美,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对文本价值的展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美,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阅读《我与地坛》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本中所包含的“美”。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母亲是怎样面对我给出的难题的?(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在地坛经过几年的思考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美,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生命之美的熏陶下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在阅读鉴赏中体会语文文本中的美

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保障。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去自主阅读、去欣赏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多角度解读和鉴赏,如:“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等句子进行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跟随作者的笔调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空中楼阁图,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意境,而且,也能确保本节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美,使学生在鉴赏中体会美,感悟美。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价值,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鉴赏中体悟文本中的美,最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闵安蓉.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俪人:教师,2015(08).

9.[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九

【摘 要】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本文试图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中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以期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文化常识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中学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功能。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历史课改的前提,在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那么,让学生认识到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进而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有了这些情感和力量才能真正自发的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3、是国家意志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学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为出发点,再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渗透:

(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探讨的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如果能列举乡土史的例子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比如笔者就曾经带着学生参观了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下的静海寺的《南京条约》史料馆,里面陈列着一位“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人物郭络罗·海龄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通过阅读他的档案,让孩子们在多角度的探讨海龄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是“和”字,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而海陵正是得以精髓,在国家危难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在无形当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理,内化为自己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二)通过史实认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因为其理解程度的有限以及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电视等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认识一般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常识。笔者以本地资源之一“地下宫殿----南唐二陵”为切入点来逐步渗透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

1、通过探讨南京称谓的变化,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

通过让孩子查阅资料,了解到南京曾经的称谓有“建邺 建业 建康 金陵 应天。。”,从而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有的以地理特点命名,有的是反映了统治者的意愿与愿望,有的以行政区命名,有的以典故命名等等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2、通过寻找南唐的历史位置,感悟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通过让孩子们分析《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找寻南唐的历史位置,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到“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3、通过研读古籍和古诗词,浸润中华传统史学和文学文化

梁启超在他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历史学科的人文浸润,历史常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

要有赖于历史史料的支撑。那么,通过《南唐书》、《南唐拾遗记》、“千古词帝”李煜的《南唐二主词》等史料的阅读,达到浸润中华史学文化的目的。

4、通过介绍南唐二陵的墓葬建制,了解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南京江宁区,其陵墓的的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内部构造以及出土的文物等,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

5、通过学生亲身的寻访体验,巩固传统文化常识

有了理论基础,再通过孩子亲身的寻访体验,亲临现场,通过实物的观察印象则更为深刻,从而也巩固了传统文化的常识。

(三)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虽然不少,但真正内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却十分有限。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剪纸”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制作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还可以深入一些老行当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记住这些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学习古往今来匠人们的精神,它包含着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创新、劳作、技艺、对故土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恩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己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情感,才会真正意义上有民族的凝聚力。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阅读,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

使命感,对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流于形式,那么也是徒劳一场,甚至于适得其反。所以,授课要基于学情,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三)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将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10.[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十

摘要: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构建地理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学习效率 地理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王树声先生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构建思维导图是知识的加工整理、巩固提高与扩大知识领域的思维过程。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把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放在学习的首位。按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使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入手。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各地都非常注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突出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本文在中外主体性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以探索适合学生她理学习的实际情况,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地理学习策略——“构建地理思维导图,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制作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

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制作步骤: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地理中心内容(也可以用一个中心词)。3.在绘制的过程中使用颜色。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三、在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1.区域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从高考命题的方向看,区域地理是综合题的必然构件,重视系统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具体应用,强调区域研究方法,重视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尤其是进行具有相似性地理特征的中外区域对比。

例如,学生自主构建区域地理特征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思维导图建立起清晰的分析思路,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这样,学生地理技能就能提升,面对区域分析问题能从容做答。

2.在自然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性和规律性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注重推理过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因果联系进行层层推理。学习自然地理部分时,经常性地梳理因果联系、构建思维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全球性大气环流

3.在人文地理学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人文地理的主线是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引导下,构建某一专题地理思维主线,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高考要求的基本技能。构建完整有效的专题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拓宽思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城市”相关内容在湘教版必修I-III、选修IV和区域地理中都有涉及,且有部分交叉和重复。因此,通过归纳和重组可以建立“城市”专题思维模式(如下图)。

4.在地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及应用。

在完成了某一章节学习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学习心得和成果展示出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还可以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是晉合理,从而起到自我测评的作用。例如学习完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知识后,学生自绘思维导图如下:

四、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今时代学生厌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受外界的诱惑太多,往往不能专注于学习。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让人吃惊。首先,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因此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其次,可以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再次,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最后,采用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思维特点,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明确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学地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酌,“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

4.有利于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笛卡儿说:用几何图形表达事情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提高信息综合的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围绕主要观点来组织学习的工具,当学习者通过某一主题知识拓展和探索新模式时,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一种重组信息的弹性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综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有特色。解决了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构建地理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今时代学生厌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受外界的诱惑太多,往往不能专注于学习,只有采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好的吸收知识。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让人吃惊。用 “ 思维导图 ” 为工具记录笔记,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2)(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思维特点,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学各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安排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的,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很有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简单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学完每一章结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知识模块学完,可以画出这个模块下几章知识的“思维导图”。这样长期训练学生每个人都会整体理解每学科。(4)(4)有利于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技能,就如同木工手艺是一种手的技能一样。木工的技能不是天生的,人的思维技能也不是天生的,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左右脑功能全面开发的训练。笛卡儿说:用几何图形表达事情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来解决相关问题,使知识点背后的思维方法渐渐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思维方法凸显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思维导图训练就是通过思维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过思维导图训练使学生变得更聪明。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1.[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字、词、句、段、篇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知识、文章和文化知识都离不开语文学科。从咿咿学语时期我们就开始接触语文,作为我们接触最早的学科,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它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审美教育就是指通过优质的文化或文章,对学生的审美情绪和道德修养产生教育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进行审美教育,《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见独”,《周易》的“观物取象”,都是进行审美观照思想的印证,现代文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我国教育里一直都有审美教育的身影。

根据笔者的调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寻找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要做到这点,首先应当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内容中的美。因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层的意思去理解作者深沉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创作感情和状态。最后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去思考体会文本中的含蓄美。

这种方式对于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比较适用,因为古人通常是将内心的情感、想法和生活哲理用简短的话语来说明,不如白话文来得直白。比如:韩愈的《进学解》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中的“勤”“嬉”“思”“随”都是名词的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活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想法,并体会古诗词中的含蓄美。

小学课本中除了古诗词之外,也有许多充满积极性的文章。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祖国山水多美丽》一文就是通过描写祖国海洋、森林、草原等方面,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王二小》一文就是通过描写放牛娃王二小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聪明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些蕴含了积极主义色彩的文章都是审美教学的范本,文章中的主人翁和文章的作者都可以是小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借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时期,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专业的审美教育能力,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审美发展方向,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比如:教师板书的字体好坏,普通话的流利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

虽然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审美教育,但是笔者认为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这几方面是不够的。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丘也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必须用一定程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内涵,对文章的理解要够深刻,才能对学生的审美思维方式有指导作用。

俗话说得好:“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对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人格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当从以上两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身作则,才有能力培养一个审美素质健全、人格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三、创设审美情境

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思维观念还处于混沌期的小学生而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想要树立良好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刻意地营造一个环境,会让学生们不适应,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笔者认为,一个恰当的环境有利于进行审美教育。这种恰到好处的环境需要教师设立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审美环境中。

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落实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这种方式同样对教师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想要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景,并且运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有主动阅读文章的欲望。

这种审美教育方式的最佳效果就是让学生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虽然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也不是一时之功,不过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笔者认为还是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四、寻找新的审美教学方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模式也应当随之变化,笔者认为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这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很强烈的,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器械,一定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从教学模式上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接受审美知识,相比起“黑板白字”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说,具有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神经的优势。并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以利用CAI课件和Authorware替代传统的板书形式,节省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种方式虽好,不过只能是辅助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把握好分寸。

五、结语

小学时期的学生“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时期,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是最合适的。小学语文课本中90%以上都夹杂着审美内容,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寻找美的空间,发掘审美潜能。将审美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影响,为祖国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白生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1(25).

[3]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理论月刊),2011(5).

[4]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5).

[5]雍小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宁夏教育科

研,2014(1).

上一篇:初三数学上教案下一篇: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