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组织

2024-10-21

镇组织(共8篇)

1.镇组织 篇一

山东宁阳东庄镇:“三个重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

山东省宁阳县东庄镇认真贯彻“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精神,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固本强基”工程,围绕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群众增收,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强基工程”,为加快推进富民强镇进程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明确发展目标,探索增收路子,力促集体经济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典型引路;逐村会诊,一村一策;强力推进,逐个销号”的工作思路,重点梳理推广培植增长点增收、利用收益型资产增收、盘活闲置资产增收、开发利用资源增收、有偿服务增收和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增收等路子;紧紧抓住市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和我县“强基工程”包村大行动的机遇,积极利用好包村部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起步难的问题;严格落实各种补贴政策,采取企业、部门分期分批帮扶发展的办法,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信息上进行综合帮扶,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制定财税扶持、农业扶持、土地利用、科技帮扶等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力促群众增收,推进致富奔康进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干果基地建设这一重点工作,不断膨胀干果产业,实现“户均一亩果”的目标;大力发展集“种植、旅游、观光、体验、农庄”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完善以农技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为载体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围绕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示范村,培育叫响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全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功能,筑牢发展根基。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书记抓、抓书记”这一重点,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创新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激励保障、监督约束、考核评价等六项机制,着力提升他们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本领;加大基层干部培训经费投入,加强教育培训阵地建设,采取集中授课、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培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党内民主氛围,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活力,筑牢发展根基

2.镇组织 篇二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现状

(一) 集体土地的承包及经营情况

宝泉镇耕地总面积27.4万亩, 其中家庭承包经营23.8万亩, 承包户9 952户, 人口37 744人, 所有耕地全部确权登记, 发放经营权证9 952户, 入户率100%;机动地面积1.9万亩, 机动地发包形式以竞拍为主, 村集体组织竞拍会, 张贴公告, 通知有竞拍意愿的村民参与公平竞拍;每个生产小组对本组的机动地享有优先承包权。对外发包的机动地由承包户负责经营管理, 村集体对机动地享有所有权。

(二) 土地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及不足

土地档案记载着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土地调查、用途管制调整、土地确权发证等工作的全部过程, 是一种重要的具有长期查考、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目前, 全镇所有耕地基本信息已登记完成, 设有土地台帐, 对经营权证发放、经营形式、承包面积、流转形式等均已建立档案, 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存在的不足:一是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还不够。实际工作中没有注重档案的深层开发利用, “死档案”变成“活信息”的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服务经济建设职能。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档案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大多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 都是半路出家, 业务素质不高, 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三是档案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应该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 实行有偿服务, 互惠互利。体现出信息既是资源的重要性。

(三) 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及解决措施

截至目前, 全镇累计发生土地纠纷102起, 类型如下:

1. 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程序要件是纠纷产生的主要根源。

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进行土地流转时,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或法律知识缺乏, 使法定的、严肃的程序性问题流于形式, 事过境迁, 当有争议时, 由于当初没有形成多数人认可的书面材料, 往往纠纷不能调和诉而至法院。

2. 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纠纷产生的社会性根源。

纠纷往往由于村基层组织实施的重大决策没有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运作, 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方式进行民主决议, 损害了农民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而引起。

3. 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 导致农民收益的变化是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

国家免征各种税费, 对种地农民实行政府补贴, 加上粮食价格的提高, 外出务工的农民认识到即使不出家门, 土地也会给自己带来比较满意的收入, 收益的变化使以前抛荒、转手的土地农民纷纷设法索要补贴。

解决措施: (1) 加大宣传提高法律保护意识; (2) 建立土地有序流转机构; (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截止目前, 已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102起, 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及原因分析

(一) 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概况

1. 全镇流转土地面积3.

9万亩, 占农民家庭承包面积的16.3%, 比上年增长8%。流转土地1 784户;目前已流转土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是1 556人, 转移劳动力的去向是外出打工及当地就业, 在天津大邱庄等地形成的劳转基地对全镇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益增强, 特别是丰平村为代表的境外转移基地的建设又取得新进展, 丰平村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又承租土地130公顷进行农业开发, 输出本村劳动力18人。当地就业人员主要依靠镇内的苏打水资源招商引进的海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绿金集团有限公司、世一泉苏打水有限公司等企业, 和镇内几家大型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农户自发流转土地面积占的总流转面积的38%。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况。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主要是转包。转包即农户将承包土地直接转包给他人, 收取租金。主要特点:分散、期限较短, 协议简单, 少数地方也有一些大户直接向一家一户转包, 面积不大。目前, 全镇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和台账已建立完成, 彻底查清了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 在镇、村两级分别建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委托台账》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台账》两种台账。截至4月1日, 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9万亩, 流转率为16.3%;耕地规模经营面积3.1万亩, 规模经营率为13%, 比去年增长11%。

3. 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流转形式单一, 程序不规范。目前,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主要以转包为主, 流转形式单一, 大部分是农户间自发进行, 流转双方大多是亲戚、朋友或相互关系较好的, 内部的私下流转, 自行无偿转让或委耕给本村农户, 流转规模较小, 其实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转, 不进行登记, 不遵循一定的程序, 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流转无契约约束, 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 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协议”, 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造成承包关系混乱, 流转工作无序。一方面容易引起纠纷,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 造成承包者普遍存在短期行为, 因流转双方大多约定一年一变, 使得承包者没有长期保障, 不肯对土地作较多投入, 对水利设施也没有妥善维护,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导致了农民不愿轻易将田土进行流转。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而且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农民收入保障不足导致了农民不敢随便将田土进行流转。三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纠纷不断导致农民不愿流转土地。

5.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力度。确保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对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 流转双方要签订流转合同, 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要经过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鉴证。三是借助土地流转组织实施流转。依托经管站建立土地流转所, 各村设立土地流转站, 认真履行好职责, 为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建立提供基础。四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土地适度规模情况及应对措施

1.宝泉镇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3.1万亩, 占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的11.3%。

2.规模经营的主要模式。按照“一村两社一园”的要求, 我们已在德胜村、长发村各完成1处农机专业合作社, 及全镇成立了20个大豆专业合作组织, 实行连片种植的形式, 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镇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拉开了2009年大面积规模化经营的序幕。

3.规模经营取得的成效。2008年在德胜村进行了土地规模化试点工作, 取得了成功。首先, 在全镇率先组建完成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 筹措资金120万元购置5台大型农机具, 并取得56户农民1 880亩规模化种植大豆的契机, 每亩330元的租赁价格, 其中600亩以地入股, 农业机械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 全部实行自主经营, 在大旱之年亩产量150公斤, 亩增效益100余元, 每户增收5 000元的良好成效, 为全县树立了典型, 为农民致富引领了方向。今年计划以村民以入股形式再投入50万元新购2台180式大马力拖拉机, 扩大农机合作社规模与作业能力。探索出大户经营承包和农机合作社入股经营模式,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大豆专业合作组织从农民手中承包土地1 700亩, 规模种植大豆。依托农机合作社从268户农民手中反租6 565亩土地合作经营, 涉及地块全部大机械完成秋整地, 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2.3%, 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800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上, 使全村农民尽快富起来。

4.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由于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大量资金, 部分农民入社投入的资金不足, 致使一些预定的项目无法实施, 资金短缺影响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部分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运作不规范。领导班子业务和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特别是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在多数合作社形同摆设, 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3)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总量偏少, 覆盖面较窄, 辐射力还不大。

5.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健全机构规范土地流转。成立县土地流转中心、乡镇土地流转管理所、村级土地流转站, 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体系, 建立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二是创新模式加速土地流转。主要采取转包等形式进行流转。三是配套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出台配套农业项目、农业招商引资优惠、科技人员带薪承包土地等政策。四是专业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连片经营, 提高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摘要: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是由大大小小的地块构成, 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无法分散技术成本, 农户使用技术对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意义不大, 因而农户使用技术的动力不足, 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 并导致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成本观念淡薄, 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 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弊端, 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的收入。

3.镇组织 篇三

一、交通政策研究

文化名镇以小尺度街道空间居多,交通方式以慢行为主,很多古镇只允许步行,车行截流在外围交通集散中心。鉴于古镇的这种交通特点,有三种交通战略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三是以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为主导。

构筑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求不相符。引入大量的小汽车,不仅不利于古镇的保护,而且会使古镇交通系统不堪重负,交通秩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历史文化名镇规模一般不大,因此交通出行总量也不大,采用大容量公交系统作为主导出行方式是不经济的。同时公交的可达性、灵活性、方便性也往往不能满足古镇居民日常交通出行要求。因此在古镇内部建立以公交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不经济、不合理。另外,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规模较小的区域采用慢行交通是最适宜的,不仅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还有利于历史风貌的保护。因此,应以构筑慢行交通为主,其他交通方式为辅,打造宁静的古镇内部交通系统。

(一)车辆政策

一是限制小汽车使用。从古镇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古镇路网容量测算,不鼓励古镇居民拥有小汽车,在其使用上给予一定的限制。二是控制摩托车发展。因其速度原因,加上古镇道路先天条件,会给古镇居民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而且大规模使用摩托车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给古镇保护带来诸多问题。建议对摩托车采取“控制发展,禁止上牌”的策略。三是自然淘汰营运三轮车。作为古镇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营运三轮车在古镇客运交通系统中发挥着辅助性作用。但过多的三轮车会占用大量道路资源,建议对其数量进行控制,并对从业人员的年龄进行限制,主要采取自然淘汰的方法,使其逐渐淡出古镇客运交通市场。四是鼓励使用自行车。因无污染,对古镇环境与保护不存在破坏,应该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采取“鼓励拥有,鼓励使用”的策略。

(二)收费政策

收费政策主要指停车收费,目的是调节机动车交通流,保证古镇内部动态、静态交通的有序、畅通。制定收费政策时应着重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古镇路侧停车费要绝对高于路外停车费,必要时将路外停车场免费供本地居民使用;二是古镇外围换乘停车场包括旅游集散中心、P+R停车场(parking&Riding停车换乘,一般指小汽车换成公共交通)、自行车换乘公交停车场等一律实行免费停放。

二、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静态交通系统是古镇交通网络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古镇内部的停车供需矛盾及外来旅游车辆的停放问题,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升古镇知名度也有着促进作用。古镇的停车系统可分六个层次。

一是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服务于外来旅游大巴,兼顾外来旅游私家车的停放功能。它在整个古镇交通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结合古镇主要对外出入口布置。

二是旅游私家车P+R停车场。主要服务于外来旅游小汽车。近几年旅游出行中,选择小汽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将小汽车与旅游大巴在停放空间上进行分离,设置小汽车专用停放场地,无论是对提高停车作业效率,还是提升古镇地区交通系统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对外交通出行P+R停车场。古镇居民对外交通出行主要采用小汽车、公交等方式,由于古镇内部道路交通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大面积建设停车场是不现实的,同时与古镇的保护规划也不协调。因此应在古镇主要出入口处布置免费的P+R停车场,将古镇居民拥有的车辆截流在古镇外围,再通过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接驳换乘。

四是古镇内部公共停车场。主要服务于当地居民,以缓解由于功能性建筑配建车位不足造成的停车压力。它对古镇内部静态交通系统的完善、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协调等均有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古镇内部停车的供给不能采用“喂给式”的规划模式[1],而应通过停车政策的引导,将部分车辆停放于古镇外围,以减轻古镇内部动态、静态交通系统的压力。

五是古镇内部路边停车系统。路边停车因方便、快捷、周转率高、管理简单等诸多优势,在整个古镇停车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古镇内部各类建筑的配建车位不足,因此在不影响动态交通的前提下,应鼓励在古镇内部道路上尤其是支路上设置路边停车位。

六是对外交通出行P+B停车场(parking&Bicycle存车换乘,一般指自行车换乘公交)。主要停放自行车、电瓶车及摩托车等,为常规公共交通及未来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对外公共交通提供接运方式的换乘空间,为公交系统提供充足的客流,在古镇对外交通客运出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交通组织模式研究

交通组织模式对古镇网络交通流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有四种交通组织模式[2]。

(一)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交通模式有利于古镇内部慢行交通系统的形成,对于古镇宁静交通的构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旅游交通通过枢纽结合部到达古镇各景点,古镇对外交通也通过P+R停车场到达出行D点(destination,目的地)。车辆不进入古镇内部,形成环境友好、步行连续的交通系统,但这是以降低古镇居民交通可达性为前提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出行时间,其方便性受到了影响。

(二)旅游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对外交通可伸入古镇内部

该模式将外来旅游车辆停放于旅游集散中心或是P+R停车场,然后换乘旅游公交系统到达古镇各景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镇内部交通网络的压力。而对于古镇居民的对外交通出行O点(origin,出发地)或D点,可以在古镇内部,这大大便利了居民出行。当然,当古镇对外交通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导致内部路网无法承担时,管理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限制。

(三)旅游交通伸入古镇内部,对外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模式将旅游交通引入古镇内部,而将古镇居民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显然是不合常理的。旅游高峰期,旅游交通量远远超过古镇对外交通量,将古镇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对于缓解古镇内部交通压力起不到明显作用。因此该方案无论对古镇居民,还是对交通量,都不合适。

(四)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伸入古镇内部

对旅游交通、古镇居民对外交通不采取任何截流管制,会造成内部交通与旅游交通的混杂,尤其是旅游大巴车的驶入,将给古镇内部道路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采取该方案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古镇对其交通组织的要求。

综上所述,交通组织模式三、模式四均不能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交通组织方案。模式一比较符合古镇内部没有生活功能区、要求整体保护历史风貌的古镇。对于存在大量生活居住区的古镇,则不适用。因为不让当地居民车辆进入古镇内部,在现阶段实施的压力与难度都会很大。只有当古镇机动车保有量随着人口迁移而下降时,该方案实施的难度才会减小。而这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当古镇机动车远期保有量较小时,才可以采用该方案;保有量较大时,采用伸入与截流两种措施。对于模式二,将古镇对外交通引入古镇内部,而将旅游交通截流于外围,比较符合一些特殊古镇。一般古镇或者旅游区都会将旅游车辆截流于外围,而允许当地居民车辆进入。因此,交通模式应根据古镇类型、功能定位、文物保护级别与要求、当地居民发展愿望等进行选择,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关宏志.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慈城古镇交通规划报告[R].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2009.

4.镇组织工作总结 篇四

县委组织部:

现将我镇2008年上半年组织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XX2008年上半年党的组织工作在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学习十六大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加强,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有了新气象。

(一)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在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中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学习领导小组,组织专班,用整风精神在我镇15个村结合党员春训逐村进行了宣传教育活动,逐村进行了培训,共计培训16场次2000余人,全面推进XX党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镇委中心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制度,增加了学习时数,丰富了学习内容。今年实行了每月学习1天、每天自学半小时、每位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或调研文章、全年做学习笔记不少于2万字的学习制度,有效地发挥了领导班子的带头学习作用,在镇机关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三是加大了各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力度。各村以支部为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以单位为单位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使每位党员都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邓小平理论所阐述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用十六大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加强。一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年轻干部和新进领导班子的干部,进行了民主集中制基础知识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增强了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准则的自觉性。在班子中形成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大事说了做、小事做了说,急事边做边说的良好风气,增强了班子的集体意识,提高了班子的办事效率。二是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断提高。在镇党政领导班子每半年召开一次的民主生活会上,做到了“我说人人,人人说我”,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镇委管理的干部,建立了诫免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对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了定期谈话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起色。

(一)培训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今年按照干部“四化”要求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后备干部的培训计划,各村按照培养计划、培养措施、培养目标培训了一批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今年发展34名优秀青年入党,为基层领导班子补充了新的力量,使基层领导班子更趋年轻化。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党成校基地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年党成校举办理论和科技培训10期,培训时间达45课时,参训人数达750人次,电教“两机”配套和片库建设与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进行电教培训达23场次,收视达2800人次。利用电话教育针对实用技术进行培训深受各村的好评。

(三)镇直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做好宣传引导、解疑释惑实行先聘后评再聘,单位领导与职工签定合同,实行人事代理,目前进展顺利。

三、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一)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大的改善。今年来,XX重点对后进村支部进行了整顿,着力解决了不团结、工作作风漂浮、疲软涣散班子的转化提高。二是各支部在“七一”前夕还组织党内外群众对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使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双培双强”成效显著。为了加快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镇建立了“双培双强”联系点,党政领导挂联系点。全镇共建立了15个“双培双强示范村”、15个“双培双强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使全镇30个贫困户脱贫,“返贫”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的扼制。同时镇委领导每人帮扶一个贫困户,与贫困户“结对子”,使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100元,并纳入责任制考核。

(三)“三级争创”活动扎实。围绕村党支部“五个好”和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深入开展“三级争创”活动,加强检查指导,促进工作的整体推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细化责任制的内容和标准,加强年中检查督导,强化对第一责任人履行责任制情况的考评。按照“双培双强”的要求,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能力。继续深化“两转一推”活动,促进以专业带头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处理好两委关系、规范村级组织运行为突破口,提高村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搞好项目创新活动,提出以阵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并统一做了各种规章制度,以求规范。

(四)党员队伍逐渐壮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一是今年上半年党员发展按照三个70%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和手续共发展34人,重点解决了三年没有发展党员的空白支部,壮大了党员队伍。二是镇对1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严肃处理,纯洁了党的队伍,促进了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四、党风廉政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认真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使领导干部切实对党风廉政建设负起责任,管住自己,管住配偶、子女,管住分管战线、单位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二)自身能严格要求,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遵守组织干部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及时搜集、事理和上报组织工作信息和经验,对组织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上半年来,全镇党的组织工作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与社会的进步以及领导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下半年我镇将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求真务实,发展创新,为实现全镇新世纪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特此报告!

中共XX委员会

5.镇2011组织工作总结 篇五

2011,**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先争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为载体,全面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自身建设,为加快**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为了促进我镇组织工作真正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措施、有计划地健康有序地发展,镇党委专门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建立了镇党政及工会领导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与任务,从而使我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直接抓、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协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按时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组织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一年来,镇党委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紧紧依靠阵地建设,制定了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及规划,明确学习内容及培

训对象,切实加强了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工作责任心、自信心;二是把学习理论与党员、干部工作实绩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政策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三是把学习理论与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四是把学习理论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五是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镇村下步班子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年来,按照镇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年初的工作安排,组织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党的知识、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知识,切实加强了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了三项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学习王坤友先进事迹活动。

二、严肃纪律、严格程序,认真做好镇党委、纪委换届工作

一是严肃换届纪律。镇党委班子认真学习中央“五个严禁”、“五个一律”、“十七个不准”等规定,营造浓厚的严肃换届纪律氛围;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等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确保换届纪律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换届环境清正。

二是严格换届程序。为确保换届工作依法有序开展,镇

党委制发了《**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换届工作指导思想、时间安排、代表名额等相关要求。认真起草了镇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镇党委、纪委工作成绩,对未来五年的全镇工作进行了科学安排。

三是认真履行呈报审批程序。在换届工作中,镇党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有关会议的请示、沟通和批复工作,不允许简化,更不准以其他方式取而代之,保证了选举工作的严密性。

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今年是村“两委”换届之年,我们按照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制定了《**镇村党组织委员会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李奇岳同志为组长的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召开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动员会及培训会,会上主管领导做了动员讲话,宣读了实施方案,强调了换届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安排,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机关党员组成5个工作指导组,由一名镇负责人任组长,分别包村,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各小组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及镇党委制定的实施方案,分步、有序地开展工作,顺利的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四、重点培养,抓质保量、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镇党委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制度,举办1次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为增强

学习效果,培训主要联系思想实际,按需培训。每次培训开班前,召集不同类型的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了解他们对党的认识和现实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二是是抓好结对联系,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建立了支部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联系责任制,支部委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经常交流思想,灌输党的知识,宣传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三是坚持原则,严格入党手续。严把党员入口关,经镇党委认真研究讨论,规范了党员发展程序。严把党员质量关,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注重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农村种、养殖等致富能手和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

五、创新载体、突出成效、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针对全镇非公企业快速壮大的新情况,解放思想,创新办法,重点做好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一年来,多次深入到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主沟通交流,宣传非公企业党建的意义和要求,帮助企业组建党组织。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激发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镇党委、政府在镇辖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了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一是召开非公企业座谈会,辖区内非公企业党员齐聚一堂,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庆祝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非公企业党员代表踊跃发言,畅谈党的丰功伟绩,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干部作用发挥等问题积极献计献策,表示要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七一”前夕,镇党委组织辖区内非公企业以“送温暖、解忧难、办实事”为主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老、弱、病、残党员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舞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次活动共走访党员10余人。

虽然我镇组织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难以开展工作;二是一些问题较多的村,发展党员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党员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三是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在工作中思路不宽、措施不具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

6.-镇年度组织工作总结 篇六

年度组织工作总结

一、全镇概况

乌敦套海镇位于翁旗东南部,地处东北第一大水库――红山水库湖畔,属全国重点乡镇。305国道穿越境内,全镇6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万亩(水浇地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8万亩,森林覆盖率32%。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8000人。全镇共有党员796名(农民党员398名),设2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61个党小组,党员平均年龄岁。XX年粮食产量2600万公斤,比XX年的2300万公斤增加800万公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万头只(其中羊万只)。财政收入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二、“三级联创”工作再上新台阶

镇党委根据全镇党建工作实际,出台《“三级联创”工作规范》,从领导、组织、职责、目标、制度、程序等方面予以明确具体的规范,并在工作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检查、指导,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积极开展基层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做好党员队伍现状调查,有效解决党组织、党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支部和党员分类排队,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帮助教育,使基层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具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使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成为群众满意、群众拥护的先进集体。强化农村后备干部发现、选拔、培养和管理,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及时进行充实和调整,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逐步成熟,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按产业类别划分党小组。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对流动党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我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始终是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本着精干、高效、节支、增收的原则,将村干部人员指数由过去的91人压缩到46人,工作效率上去了,各项工作都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开支下来了,每年可节约经费、工资等20多万元。全年进行两次集中综合培训,并在半年和年终各进行一次评议考核。通过基层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对支部核心作用不突出,不能妥善处理“两委”班子关系,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两个村党支部的书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村班子已凸显生机和活力。现在12个村的“两委”班子均选好配强,为“聚精会神搞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每个村都结合实际,形成清晰务实的发展思路,确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建立富有活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两委班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坚强堡垒。同时,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注重党员先进性教育,要求党员牢记宗旨,时刻保持思想先进性,时时处处走在群众前列,不落伍,不掉队,争做农村致富带头人,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着力增强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通过他们示范引导群众共同致富,不论是玉米制种、养羊还是项目开发上,党员干部都能重大局,看长远,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为群众做出表率。各党支部把党员按知识水平、年龄结构、专业特长进行划分,与镇干部党员结对结组,让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分梯次进入民营经济及致富产业各领域,扬长避短,大胆尝试,先发展种养能手、个体企业,积累经验,再多层次、全方位进入民营经济战场。在各村中,党员率先进入了劳务经济、中介经纪、草业开发、养牛、养羊、种籽繁育、生态产业等领域,逐步壮大,形成了规模,发展为产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闯出新路子,为群众致富树立了榜样,群众自强奋进奔小康有了参照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经营理念,与党员携起手来,共同走上发展之路。

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全面启动实施“四五”工程,首先解决人员、场地、经费问题,做好各方面基础工作,扎实开展“综合示范区”工程、“特色示范区”建设、“三心共建”活动、“结对共建”活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城镇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作用。社区党建注重社区服务,帮助居民排忧解难,创建生活便利、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的新型社区。培养和树立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优秀典型,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李项臣,发展企业、关注公益的李占华等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分子脱颖而出,带动社区党建不断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深入开展争创“六十佳”活动。三道沟、敖之木等“十佳”规范建设村,二节地、新府等“十佳”种养专业特色村,李宝财、刘德虎等“十佳”致富带头人,郑奎、张树军等“十佳”农民党员致富标兵,李占华、马宗广等“十佳”个体私营党员创业标兵,红山酶制剂厂党支部等“十佳”新型经济党建组织相继涌现,为党建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现在,十二个农村党支部中,有十个成为“五个好”党支部,镇党委也连续三年被评为翁旗先进党委,今年11月,镇党委被评为市级“五个好”先进党委。

三、突出富民、便民两条主线,创建高效、务实服务型政府 首先,以民为本,创建便民服务政府。面向群众,组建了五支队伍。为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少走路、少花钱、少耗时,能到户办的事不到村,能到村办的事不到镇。镇党委将服务窗口前移,根据干部的岗位职责和专业特长,成立了科技服务下乡、文化服务下乡、医疗服务下乡、政策法律服务下乡、政务服务下乡五支工作队。在先做好公示的前提下,对于救灾款物、退耕还林草补贴、粮食补贴等都由干部亲自送到农户家中,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定点发放;小规模的科技培训,由技术人员带着设备、资料到农户家中举办;政务活动尽可能通过电话联系,让干部深入基层,上门服务。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计生指标审批等事项,均可通过电话联系,由工作人员3日内上门办理,办结后将有关手续送到农户家中;民间纠纷处理随叫随到,上门调解;中心卫生院每个周日都由院长带队,组织各科室资深大夫到各村农户义诊,免费为群众进行B超、X光检查;信贷发放和回收,也由信贷员上门服务。通过工作队进村到组入户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方便群众,建好了一个窗口。镇党委着力把便民服务厅建成群众满意的窗口,为保证服务质量,设立“一楼、两厅、十二室”,即政务服务楼、政务公示厅、便民服务厅、农民服务室、督察室、导政室、信息室、农牧业服务室等,实现一站式办公,高效快捷服务;全镇设立十三处政务公开栏,实施政务活动阳光操作,自觉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制定完善了首问负责、责任倒查追究、群众听证质询等十二项制度,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干部行为;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责任人,收费标准,办事服务大厅实行不间断、无缺位服务,每缝农历一、四、七集贸日集中办公,每个办公日至少有一名领导监督办理,设立一站式办公统计表和便民告示,每件政务的办理情况都详细登记,由承办人、办事群众、值班领导签字备案,跟踪随访。印发了《便民联系册》、《干群连心卡》,开通了便民服务电话,让干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实行党员挂牌服务,干部佩证上岗,增强宗旨意识,践行执政为民。服务群众。做到了六个转变。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镇党委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过去群众有事上政府,现在是群众有事干部下基层,这是“便民”,体现了“群众利益没小事”;二是过去我“收税”,现在我“创税”,这是“利民”,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过去主要抓“三难”(计生、收费、大会战),现在主要抓“三化”(产业化、城镇化、工业经济),这是“富民”;四是过去我叫你干,现在我干给你看,领着你干,帮你致富,给你实惠,这是“扶民”;五是过去管理无限,服务有限,政府什么事都管,但又什么事都管不好,服务只局限于口头上,现在是管理有限,服务无限,把不该管的事交给经纪组织和中介人,把服务落实到行动上,这是“为民”;六是过去主要抓内部经营,现在主要抓外部环境。过去政府的经营活动产权不明,责任不明,机制落后,不但不盈利,多数都赔钱,现在主要抓投资环境的优化,吸引客户,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工业,拉长农牧业产业链,使农民转变“唯农是种”的观念,从田间向工厂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是“移民”。第二是完善机制,创建效能服务政府。大胆创新,把干部推向市场。乌敦套海镇党政机关、事业站所共有在职干部136人,农村税费改革,乡镇重心工作转移,明显表现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同时政府也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而这些干部,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政策法律意识,想问题全面,看问题准确,社会诚信度很高,有较强的资金实力,积累了很多应对市场挑战的经验。这些因素,决定了干部能够成为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或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为把这些人才资源开发好,运用好,镇党委、政府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在稳定并加强涉农服务以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事业站所的基础上,围绕减员增效,积极推行事业站所改革,实行事业站所企业化管理,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站所工作人员在完成业务职责的前提下,发放60—80%工资,不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放开搞活,推向社会,运用市场规则,拓展服务空间,通过政策驱动,让干部发挥潜能,发展自己,辐射地区,带动群众,最终达到富己、富民、富镇。两年来,全镇已有87名干部放开搞活,融入市场,从事社会化服务。现在,这些干部内引外联,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各领域,个人收入从五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同时,培育并形成了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玉米制种业,成立了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资625万元,建立了万亩生产基地,20名干部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指导与服务,可使全镇人均增收200元;40名干部带头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成立了养羊协会和养羊技术服务中心,带动形成了两个养羊专业村,一个优质种羊示范小区,推动了肉羊产业开发,羊存栏达万只。严格奖惩,实行了服务与利益挂钩。镇党委鼓励和支持干部通过有偿服务,增强服务的生命力,建立服务长效机制,真正将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动的应付式服务,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主动的积极的服务,使服务质量与个人经济效益连为一体。制定奖惩机制,实行完成业务职责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考评、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带头搞工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以上,或招商引资一项10万元以上,或自办企业年税金500元以上的发百分之百工资,年纳税1-3万元的,另奖励税金的10%,招商引资10万元以上的奖励XX元,50万元以上的奖励10000元,100万元以上的奖励30000元,对发展民营经济有特殊贡献的干部,推荐为科级后备干部,公务员及事业站办所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通过服务与利益挂钩,调动了干部主动服务的积极性,消除了服务报酬的大锅饭,服务形式的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得以扭转,服

务的内容和效果变得具体生动,干部能够丢掉权利,放下架子,端正态度,追求服务效能。落实“四限”,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乌敦套海镇党委根据干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细化了服务方式,制定并落实了“四限”工作制度,即限时、限地、限事、限费。让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使服务更具实效。在服务过程中,简化手续,限定时间,不推诿。能直接办的事不带回来,能当天办结的事不隔夜。复杂的事项不超过三个工作日。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服务不受作息时间约束;深入基层,限定地点,不绕弯。镇设服务大厅,村设便民服务室,村妇联主任和记帐员为便民工作联络员。明确具体事项的办理地点,不能自己方便,群众麻烦;明确权限,限定事项,不越权。服务职责要想得周到,办得圆满,管理权限尽量压缩,不能扰民;政务公开,限定标准,不滥收费。所有收费必须有相应部门文件规定,并以群众能够接收和理解的方式公示,在此基础上,能免的则免,不能免的则减,不能减的则缓。凡具有弹性的收费,只公开收费下限,并按最低标准收取。

第三是优化环境,创建利民政府。问计于民,走好群众路线。为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镇党委扩大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一切工作尊重群众的意愿,重大决策均由群众直接参予。干部在下乡服务过程中,既要把服务和方便带下去,又要问计于民,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上来。不论是个别走访,还是召开会议,都要收集、归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镇党委成立了由群众代表、党员代表、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议政小组,长期对政务活动进行监督和评议,定期召开会议征求意见,随时进行沟通了解情况,重大事项到场听政质询。镇党委听民声,顺民意,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如退耕还林草项目,六开项目,德援项目,新城镇区建设等,都由群众提出,群众决策,政府落实,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利于民,制定出台发展优惠政策。为加快民营化、工业化进程,镇党委立足当地,制定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红山创业门槛,让每一个有发展愿望的群众都能够有所为,并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达到有所作为。在镇区南侧筹建了占地300亩的产业化园区,由政府出资,先期解决了交通、供电、给排水、通讯等问题,给投资兴业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凡在红山创办民营企业,可以先发展,后规范,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服务。政府协调,现场办公,所有企业都由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联系,证照半个月之内办结,落实收费最低制、首犯不罚制。工商、国税、地税、公安、交警、土地、防疫等执法执纪部门实行服务承诺制度,为经济发展作导航、亮绿灯。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元,或年创税金1万元,或安排就业15人的企业主,政府出资给于XX元以上的奖励。这些举措,繁荣了红山经济:原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新增企业60多家,业主收入增加XX元以上,工商税收也增长了80%以上。创利于民,依托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镇党委实施小城镇发展大战略,从XX年起,全面启动小城镇综合开发、建设工程,拉大城镇框架,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镇品位,促进社会发展。仅用两年半的时间,投资700万元,开通了东西出口,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完成红山路、新城街硬化工程,硬化18米宽路面3100延长米,硬化面积55800平方米;完成主街两侧人行道硬化工程,主街两侧人行道铺垫彩砖XX0平方米;完成新城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了镇内5000口人饮用健康纯净自来水问题;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淘汰了陈旧、安全性能差的老设备,满足了镇内用电需求;完成镇内排水工程,街区不再污水横流,净化了环境;新建贸易市场24000平方米,取缔了马路市场,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现象;另外,投资300万元开发住宅楼3900平方米,40户居民即将喜迁新居。现在,镇内已形成了一街一路连三区的格局,小城镇一改往昔,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优雅的环境,给居民带来便利,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投资,蒙涵脱水蔬菜、前何地毯、佳成酱油、阳光纸业、兴发饲料等企业先后入驻红山,红山工业逐步兴起。

经过两年多的开拓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城镇品位,繁荣了地方经济。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今年达到2100元,财政收入XX年250万元,今年达到416万元。

三、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镇党委以保证质量为核心,全面做好生产一线和高知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年内共发展新党员16名,其中男性12名,占总数的75%,女性4名,占总数的25%;职工9名,农民7名,分别占总数的56%和44%;大学文化2名,占总数的%,大专文化6名,占总数的%,中专文化1名,占总数的%,高中文化1名,占总数的%,初中文化6名,占总数的%;新发展党员平均年龄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全镇390名入党积极分子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微机管理,全面细致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动态。

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年内组织全镇党员干部集中培训两次,时间7天,党员干部参训率达到96%,80%以上的党员干部思想水平得到提高,并掌握了2项以上农牧业实用技术。

基层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镇所有党员活动室都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有规范统一的标准牌匾,有功能齐备的综合活动室,有配套先进的电教设施,有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有齐全的档案材料,有方便适用的公开栏,有种类多样的党报党刊。活动室使用状态良好,成为党员之家,群众之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党员帮扶制度,今年党委重点扶持20户具有潜力的农民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现在均以达到一定规模,从而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搭建了舞台。同时,同信贷部门一道,在二节地村,二牌子村开展党员“信贷快车”活动,有46名党员获得17万元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壮大经济。

四、开展干部大下乡活动,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镇党委在镇干部中组织开展了以“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为主题的大下乡活动。制定了全镇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农民增收方案,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从党群工作者、公务员、事业站办所中抽调37名干部组成了12支工作队,深入基层,开展农村财源建设及农民收入现状调研工作,对所有的农户都建档立卡,实事求是地对农户增收情况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每名下乡队员包扶1—2个村民组,每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包扶2个养羊户,每名普通干部包扶1个养羊户,被包扶农户当年见效,人均养羊一项增收200元以上。对不适合养羊的贫困户,千方百计予以帮助和扶持,负责联系劳务输出及其他脱贫项目,当年也均收到实效。

通过这次活动,对贫困村二节地村进行了集中扶贫攻坚。党员互助基金、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捐助集中投放到这个村。旗委韩书记带领旗发展改革局、旗人行的干部职工,与镇干部一道,与群众共同商讨,把发展肉羊养殖确定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下大力量整体推进。旗人行干部为所包扶农户捐款10000元,协调购进肉羊50只;旗发展与改革局协调国际救援项目——按泽养羊,首批投资万元,购进肉羊405只,为81个农户每户无偿提供优质基础母羊5只,一年后返还5只羔羊,用于第二批救助;镇干部帮助协调资金万元,扶持养羊75户,新增养羊375只。这样,在原有基础上,该村养羊达263户,占总户数的88%(全村297户),羊存栏达5500只,户均18只,养羊可使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旗下乡工作队为关悦等4户农民解决了春耕所需化肥,为11个贫困户捐款15000元,捐送衣服100件,协调项目资金30万元,新修防渗渠2500延长米,扩大水浇地面积1000亩,种草1800亩.经过一年的大下乡活动,16名科级干部、115名股级干部坚守岗位,包扶农户992户(其中贫困户480户),包扶资金万元(其中协调贷款201万元),帮助新上项目18个,协调组织劳务输出9000人次,为群众办好事25件,提供致富信息66条,技术服务675次。干部在下乡中受到了教育,群众从下乡中得到了实惠。

五、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镇党委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到全镇党建工作中来,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并充分认识其特殊性,给予重点倾斜。首先,着力推进“党组织设置制度化,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活动正常化”,选好配强基层支部班子成员,并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支部全面开展党建工作。不断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注意发现、培养、考察、锻炼入党积极分子,按要求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活动。其次,在活动中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把活动与企业文化、企业兴衰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活动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镇党委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先进作用,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全面启动实施“四五”工程,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100%建立了党组织,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企业100%有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联系指导,6个非公有制党组织中有2个达到“五个好”标准,占总数的33%。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是镇党委一直深入探讨的新课题。镇党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发展壮大企业上来,由支部牵头,党员实施,职工参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把支部建设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农具厂支部,由党员组成攻关小组,带领各车间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以党员为纽带,把各个车间各个工种连结在一起,互能有无,团结协作,重新振兴了红山农具厂,使其以整体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诚信度好,成为翁旗东部地区农机制造维修中心;红山供销社党支部,企业破产,支部不散,党支部把原单位职工组织起来,认真总结每个职工的特长与不足,共同找方法,谋出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招的出招,使14名下岗职工二次就业,都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职工们欣喜地说:供销社不再是主渠道,但党支部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

在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重经济效益轻党建工作思想,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民营经济与党建工作的双赢。乌敦套海镇党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新思路,注重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发现、培养优秀分子,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对民营经济党支部,注重强化班子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并给他

们压担子、分任务,在日常和年终做好督察和考核。

六、加强组工干部自身建设,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遵循“照、查、找、定、改”的步骤,加强组工干部学习培训,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定位,按照“两个必须”、“两个满意”、“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政治坚定、勤奋学习、解放思想、干事创新、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谨细致、热忱服务、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要求和标准,照镜子,自画像,深入反思,广泛征求意见,查找自身不足,从思想、观念、党性这一层面,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剖析原因,制定措施,建章立制,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建立“求真务实、公道正派”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深化,整改提高,真正做到“五清十禁”,炼就“四力”,打造“五种形象”。期间组工干部书写业务笔记2万字以上,读书笔记1万字,学习心得2篇各5000字,并按要求上报剖析材料、整改方案和活动总结。同时,把深化组工干部形象活动作为提高素质的形象工程常抓不懈。

七、重视宣传工作,营造党建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7.镇组织 篇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镇域,云南

1 研究背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要求“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2014年6月5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2014年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 临沧市云县幸福镇被列为“一般镇”规划试点项目, 其工作要求不仅包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规划的编制和创新, 也特别明确了要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的镇规划方法和工作机制”。为此, 按照住建部的工作要求, 云南省及时组织业内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幸福镇镇域范围内科学探索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2 幸福镇“多规合一”实践

2.1 区域概况

幸福镇位于云南省云县西南部, 东至帮谷梁子与临沧县蚂蚁堆乡、章驮乡为邻, 南与耿马县勐永乡相邻, 西与永德县、凤庆县相接, 北与头道水乡相邻, 南北距离35.5公里, 东西距离24.2公里。总面积662.3平方公里, 是全县14个乡镇中面积最大的镇。镇政府驻地海拔1030米, 距县城公路50公里, 直线距离38公里。幸福镇下辖18个村委会、194个村民小组、178个自然村。全镇共有20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28%, 主体民族为彝族、傣族、拉祜族等。

2.2 镇域“多规合一”工作目标

2.2.1 镇域“多规合一”试点先行区

探索建设一个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管理于一体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的“多规合一”规划辅助支撑平台, 以此平台来协调“四规”甚至“多规”之间的矛盾, 力求通过“多规合一”来强化镇域发展的规划引领, 统筹建设用地的有序利用, 推动存量用地的合理开发, 促进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2.2.2 探索镇域规划协作路径与机制

制定一个跨部门以及城镇居民接受的“多规合一”协调保障机制, 探索和开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体系规划等多种规划之间的高效协调的技术途径和行政途径。

2.2.3 构建镇域“多规合一”架构体系

通过幸福镇试点建立一套“多规合一”镇 (乡) 级标准规范体系, 以保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信息化管理中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格式的标准化和同一化、运行平台的网络一体化、信息共享的方便快捷和无障碍化。

2.2.4 提升镇域城乡管理效能和水平

在试点地区进行“多规”之间的统筹和协调, 提高在制定产业发展方向、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智能性, 实现多种规划之间的“一张图”管理。

2.3 镇域“多规合一”编制方法

2.3.1 全域化编制方法

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多规合一”发展要求, 采用全域化编制方法, 从镇域层面统筹镇区、村庄、居民点的规划, 构建符合镇实际发展需求的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圈, 实现全域层面的设施一体化、均等化, 城乡产业一体化, 打破了传统镇规划镇区与村庄的二元结构和照抄照搬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

(1) 规划整合, 形成一张图

“一张图”工作主要指完成6张主要的工作技术图纸及相应的数据格式管理文件: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林业规划图、城规与土规的“两规”建设用地差异分析图、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多规合一”规划图, 由此形成镇域范围内的差异图斑数据, 综合确定2020年的规划方案、远景规划方案。

“多规合一”年限均统一到2020年, 即《幸福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幸福镇近期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幸福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临沧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1—2020年) 》的规划期限进行统一, 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与用地指标的统一。规划平台统一以GIS数据平台为基础, 统筹考虑各项用地的指标数据, 以GIS数据方式实现各规划的统一。以实现管控的方式控制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城乡空间的增长边界、独立建设用地界线、生态红线, 并在这些范围内划定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实现各规划在用地类型上的统一 (见图1) 。

(2) 划定四线, 形成分区图

确定四线“管控”方案:在统一目标基础上, 通过“四线”管控, 确定分区图, 实现“多规合一”。

建设用地控制线。划定统一的建设用地边界线, 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和城市生态绿地控制线, 作为“三规”允许建设区域。

产业区块控制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产业布局要求, 划定由“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地块”组成的产业用地区块控制线, 作为产业项目选址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林地、主干河流、水库、湿地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

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根据镇域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再次进行明确。

2.3.2 多规合一编制方法

幸福镇“多规合一”规划试点通过建立GIS数据库, 将镇域基础信息、现有规划及本次镇规划内容无缝落实在幸福镇镇域空间范围内, 基本构建了一个数据库和一张规划蓝图的雏形, 为今后持续优化和完善构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镇规划过程中始终采用“多规合一”与“多规协调”的思路, 在城乡规划的引领下, 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进行“五规合一”, 同时协调道路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水利规划、电力规划等。

2.3.3 广泛民意调查方法

规划编制和问卷调查同步启动, 通过村民、居民和村 (社区) 干部三个视角进行积极调研。

(1) 村民的生产生活。从村民基本情况、生产状况、居住状况、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四个方面发放了1600份问卷调查, 有效收回1400多份。

(2) 居民生产生活。从居民基本情况、生产工作状况、居住状况三个方面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 有效收回80份。

(3) 村 (社区) 干部问卷调查。从村基本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地质灾害情况四个方面发放160份问卷调查, 有效收回160份 (见图2) 。

2.4 镇域“多规合一”编制内容创新

幸福镇规划针对镇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在对镇领导、居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后, 确定镇的需求导向, 进而在编制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解决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村设施缺乏及镇村规划管理等问题, 构成了“一个农民生产生活圈、一个农村综合体概念、一个数据库、两个规划实施指导手册、两个专题研究”的规划内容, 不仅解决了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也强化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2.4.1 划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圈, 构筑“多规合一”生产力核心

首先, 从镇域层面规划产业发展, 提出镇村产业一体化;其次通过农业规模化种植, 打造八大农业园区, 同时在镇区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区, 扩大农民就业;第三, 通过农村居民点引导规划形成三级新型社区, 将分散的条件较差的村庄引导迁入新型社区, 并按人口规模配置不同级别的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镇村设施均等化 (见图3) 。

2.4.2 建设农村综合体, 构筑“多规合一”就地城镇化引擎

在镇区周边规划一个镇农村综合体试点项目, 作为幸福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启动项目, 规划提出完善五项工程: (1) 美丽新居; (2) 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设施; (3) 道路、广场、给排水、环卫、防灾等工程设施; (4) “1+6”村级活动中心——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计生卫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 (5) 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

以构建一个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公用工程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综合体的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道路、院坝、广场、文体设施、水电气主干道、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公共服务设施等由群众主体、政府主导进行统一配套建设。

2.4.3 整合规划数据库, 构筑“多规合一”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幸福镇的现状基础数据、现有规划、本次城乡规划、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录入幸福镇GIS数据库, 为镇的“多规合一”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见图4) 。

2.4.4 制定规划实施指导手册, 服务“多规合一”平民化认知

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手册——基于“多规合一”成果, 对镇域范围内各村庄的建设从规划布局、公共设施配套、公用工程设施配置、传统村落保护、村庄环境整治、村庄风貌与住宅设计、住宅结构建议、实施保障、村民公约等方面提出实施指导意见, 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幸福镇管理技术指导手册——基于“多规合一”成果, 从小城镇规划管理、镇重点地段开发引导、镇风貌引导三个层面指导幸福镇镇区规划的落实, 为镇管理者使用镇规划管理镇区建设提供了简明的指导手册。

2.4.5 开展专题研究, 系统总结“多规合一”技术路径和机制

系统开展了《临沧市幸福镇“多规合一”工作机制研究》, 以专题形式探索了对“多规合一”规划范围、各项数据、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农村建设用地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等进行“多规合一”, 提出“多规合一”保障机制。

3 结语

镇域“多规合一”试点项目实施难度较大, 特别是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 大部分村庄地处偏僻, 虽村民强烈意愿搬迁至条件好的区域, 但是受经济收入的制约, 若没有国家大力扶持, 很难实现。同时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仍需要依托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 才能切实把规划统一、协调并落实。在试点项目中, 工作组打破传统的镇规划思路, 更加关注农民生产生活, 通过分析镇域优势区域及用地适宜性评价, 得出村庄发展引导建设的最佳区域, 作为未来村庄迁并的新型社区所在地。同时, 为进一步落实镇规划的实施, 简单明了的让镇管理者落实规划, 制定镇管理技术指导手册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手册, 用于指导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幸福镇“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必将为云南省“多规合一”的全面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云发[2014]8号) .2014.

[2]杨荫凯, 刘洋.加快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6) :17-19.

[3]樊杰, 蒋子龙, 陈东.空间布局协同规划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J].城市规划, 2014 (1) :16-25.

[4]姚凯.〝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两规的有序衔接——基于上海〝两规合一〞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3) .

8.京郊九大优美镇 篇八

怀柔区北房镇

北房镇位于怀柔区东南部,镇域面积42.08平方公里。作为北京市地下水源保护区,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不断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特别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以来,从编制环境规划、加强环保教育、实施重点工程等多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在全镇营造了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2004年,怀柔区北房镇投资150万元完成三大“形象”工程。一是改造幸福路两侧的百亩公园工程,投资70万元,更换绿化树木200棵,新植绿地5000平方米,配备了健身器材。二是完善了进镇第一印象工程,投资70万元,工程改造面积8000平方米,填土2000立方米,栽植花灌木13万株,新铺设喷灌管道2000余米。三是街道绿化亮丽工程,投资10万元,突出“美化”的中心点,精心设计了几条街道的花卉栽植方案,共栽植花卉苗木4万株,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怀柔区杨宋镇

杨宋镇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近几年,该镇先后投资19950万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三纵七横”的镇区公路交通网,使镇区公路达到18.5公里;在镇区街道铺设雨污水管道3.4万延米;建成4座自来水厂和2个供暖站;镇区内雨水、污水排水系统运行正常,管道畅通;垃圾采取集中处理;镇村道路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并完善排水、路灯、行道树等配套设施;居住区、工业区及各村已全部形成集中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此外,该镇投资750万元,完成了各大街道、企业的绿化和美化,总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大兴区榆垡镇

榆垡镇与河北省一(永定)河之隔,是名副其实的“京南第一镇”,镇域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在北京规划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当中,处于西部生态带位置上,南中轴线延长线直到该镇东部。为此,榆垡镇重点在环境建设上作文章,先后美化街道3公里,建设铁艺护栏步道1.6公里,总投资200万元;建设绿地6万平方米,栽种各类树木1.7万株;绿化覆盖率已达5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镇域内的野森绿地广场、中心绿地广场和府前花园3个大型主题绿化广场已成为榆垡镇的亮丽风景,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大兴区庞各庄镇

大兴区庞各庄镇古为京南重镇,有“六达之庄”之称,是著名的“中国西瓜之乡”和“中国梨乡”,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贡瓜、贡梨史。庞各庄镇面积110平方公里,有2.5万亩西甜瓜,4.6万亩果品,1万亩粮田,0.8万亩蔬菜,构成了京开高速百彩带、高效农业观光带和东部的西甜瓜生产区、南部畜牧开发区、西部果品生产区、北部农业综合开发区这“两带四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庞各庄镇的旅游资源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字:一大二多。一大是名声大:中国西瓜之乡、果品之乡。二多,一是景点多:西甜瓜试验示范园、花卉园、千亩甘薯品种园、食用菌种植基地、怡心园等10余个农业旅游区点;二是种类多:西甜瓜165个品种、果品50多个品种。

顺义区马坡镇

马坡镇位于首都东北郊,距市区30公里。全镇21个行政村,镇域面积达到35.1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务实的马坡人抓住机遇,在不同阶段不失时机地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使马坡这个全区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成了有名的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都市化乡村。在短短几年内,马坡先后获得“首都文明乡镇”、“国家级改革试点镇”、“国家级卫生镇”等多项荣誉,都市化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昌平区小汤山镇

小汤山镇是京北重镇,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西北距昌平卫星城东南10公里。小汤山地热资源丰富,地热面积达86.5平方公里。早在宋元明清时代,小汤山已经成为皇室贵族的疗养胜地。至今,镇域内还可以看到当年乾隆皇帝的御笔“九华兮秀”和慈禧沐浴的浴池遗址。如今,小汤山已是北京地区地热资源开采量最大、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开发地热资源的同时,小汤山实施了地热清洁回水的回灌工程,以增加热储的人工补给,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巩固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成果,小汤山镇投资76.8万元成立了“北京同心园保洁服务中心”,购置了垃圾运输车和清运箱,负责全镇垃圾清运和集中消纳工作。同时在5个小区实行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全镇保洁队伍建设,投资100余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污水处理场,使污水处理率达到85%,并建设二类公厕一处。绿化植树2.7万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

丰台区王佐镇

王佐镇地处丰台区的西南部,镇西南与房山区交界,西北山区与门头沟区相连,东北部与长辛店镇接壤。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广阔的平原、高低起伏的丘陵、美丽宜人的山脉、风景秀丽的湖泊、清爽甘甜的矿泉、健身康体的温泉、天然绿色的氧吧,形成了多样独特的自然风景。全镇绿化面积29300亩,林木覆盖率为35.9%。镇内有国家级一、二级古树名木4种,昆虫15种,野生动物有野兔、松鼠、刺猬、山鸡等15种以上。目前,王佐镇已被列入到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之中,总绿化面积2万亩,其中有20%的景观生态林、20%的一般生态林、60%的经济林。此外,王佐镇范围内地热田面积40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已建成的南宫一号地热供水站,日供水2700立方米,出水温度在70~73℃,可供采暖、温泉养殖、温泉种植、温泉洗浴之用。

房山区长沟镇

长沟镇位于北京西南,总面积达38.7平方公里,地势为平原、丘陵、山区三分天下。近年来,长沟镇紧紧围绕“造碧水蓝天,建绿色生态型小城镇,实施水域经济战略,抓环境促发展,引进强镇,兴村富民”的战略构想,认真遵循“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环境兴镇,发展共享”的建设宗旨,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赢得了“全国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首都文明镇”等多项荣誉。目前,全镇以优种核桃、磨盘柿、贡米、奶牛为主的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以圣泉湖、龙泉湖、圣泉公园为代表的北泉河6公里旅游景观带,让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密云县太师屯镇

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位于京北优美的密云水库东岸。东倚卧佛山,西临密云水库的太师屯,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众多,镇域位于通往承德的“古域道”上,著名的白龙潭风景区有“四殿十八平台”的古建筑群,其中的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存有乾隆皇帝及苏辙、康有为、戚继光等名人题写的碑刻。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目前,小城镇建设规划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实业家来太师屯投资置业,共谋发展,基本形成了绿色农业、服装、机械、电子制造、旅游休闲五大主导产业。

上一篇:2024湖南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要注意区别于笔试下一篇: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