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2024-09-20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一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有六大器官;二是构成植物器官的四种基本组织;三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植物体结构。

根据本节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结果看,课前的设计比较合理,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利用复习上节基本知识,使得在教学本课时内容时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关于四种主要组织的认识、又与动物体的四种基体组织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中,首先对上节内容中的相关概念如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概念进行复习提问,以旧引新,给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再利用学生学习小学自然课的基础和从生活中获得的植物体组成的知识,通过对自带植物标本的观察,认识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种器官。在前一节学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础上,观察并认识植物体的器官也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理解植物的主要组织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同时注意到构成植物体的细胞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强调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采取的是“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先由个体深化到器官、组织再到细胞,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认识植物体的器官。在学生交流他们对植物体各部分的认识及填写六大器官名称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体宏观结构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由课上的填图检查,课堂练习以及随机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提问反馈来看,自认为本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应该达到了预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还是没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来获取知识,总有不放心的感觉;第二是课前复习环节上用时稍多,使得学生活动中相互交流的时间不足;第三在调控学生课堂活动上出了点小问题,没有满足少数学生的要求。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二

一、优化教学的层次结构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更多的启发式教学, 调整和优化教学结构,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确立不同层次结构有机整合的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与授, 忽视交际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层次结构和系统的组合, 充分发挥语言的整体功能。

1. 优化语言知识结构。

语言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组成。学习语言知识可以从语音系统开始, 逐步深入, 掌握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甚至更高层次系统。需要指出的是,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孤立地教学, 三个系统相互联系, 优化他们之间的组合与联系, 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功能。语言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通常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 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

2. 拓展交际能力的结构。

语言要素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 拓展到交际层面就由语言系统、文化系统和语用系统组成。这时主要涉及语言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的问题。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 属于程序性的知识, 需要采用变式练习, 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人机互动的方式获得, 可以不同组合形式教学。教师要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教学, 主要解决学生能不能的问题。

3. 情感层面的渗透。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交际是在信息层面和情感层面展开的。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管信息层面的交流, 而忽视情感层面的作用。情感层面主要由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组成。情感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学习动力系统的问题, 要解决好愿不愿意学的问题。从更深层次看, 坚持进行情感渗透教育,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素养方面问题的认识。

传统教学往往重视把结构要素孤立起来进行教学, 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学的质量。事实上,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由多层次语言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使用语言时, 相关要素不可分割地整合在一起。优化整合就应倡导使用整合教学、多点贯通的方法。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 语言体系是音义结合的。只有更好地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机整合, 才能产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功能, 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层次结构的教学案例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听到或看到许多教学的课例和案例, 也经历了许多教学的成功和挫折, 给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社区教育:

在一个新建的社区里, 人们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 环境非常优美。两个小孩在社区内玩耍, 他们在摇一棵新栽的小树, 一位社区的老大妈大声呵斥, 用扫帚把小孩赶跑。第二天两个小孩又在社区内摇树玩耍, 一个中年人看到了, 便对小朋友讲:“社区小树对保护环境很重要, 别摇它, 树会死的。要是你们不听, 我会告诉你们的老师或家长。”第三天两个小朋友做着鬼脸, 又在社区内摇树了。一位年迈的退休老教师看到了, 他走上去, 抱住小树, 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着认真听的样子, 还不住地点点头。“你听什么哪?”“我在听小树说话哪!”“它在说什么呀?”“它说刚才你们把她摇得难受极了, 根都要折了, 让我告诉你们别再摇了, 等她长大了好给你们遮阴凉, 结果子给你们吃, 行吗?”“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此再也没去摇树。

这个案例虽然发生在社区, 但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它促使我们对教学工作深思。老大妈按成人的习惯和常识用棍棒教学的方式去制止不良行为, 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年人的教育从理论上讲是对的, 但这种理论又不太符合小孩的认知水平, 同样难收到理想的效果;退休老教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人与树对话的方式教育小朋友, 符合小朋友的认知水平, 使他们感到很新鲜、很受用, 因此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它有自己的规律。退休教师的教育办法就是教育知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把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交际层面的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 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孩子, 启发孩子深入思考, 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层次结构整合的启示

研究表明,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要素之间有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 把部分纳入整体, 形成有机整合就构成系统。当然, 把部分生硬地拉入整体, 只有机械拼合, 并不会形成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 科学认识教学整合。

科学认识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通过实证性的研究, 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在学习和使用概念、技能时有天生的优势和偏好差异。这表明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实现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课上教学设计时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的学生对声音特别敏感, 是以听觉为主型学习;有的学生对视觉信号敏感, 以视觉为主型学习;还有的学生以动手活动来接受新事物, 是活动感觉为主型学习, 这类学生认知事物需要自己在做中慢慢体会和感悟。

需要指出的是, 北京学习科学协会历时三年的调查显示, 在北京, 以听觉为主的学生在各类学校中都是最低的, 在小学只有8.7%, 初中有9.9%, 到高中才达到13.33%, 而职业学校只有7.2%。这证明, 以讲述为主的课堂是低效的。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体悟新知识。当然, 不管采用怎样形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必须要思考把知识系统、情感系统和交际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2. 艺术处理教学整合。

所谓艺术处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强调以情感人、以语动人、以形诱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是客观的, 做科学的人擅长抽象思维。艺术研究的对象是激发人类的情感。搞艺术的人擅长形象思维, 缺了它, 艺术家难于创新思维。教学的科学认识与艺术处理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产生育人功能。教师可以运用综合技能技巧, 按照教学和艺术的规律进行独创的教学实践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用灵感处理教学事件。

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联系是该学科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客观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纳入学科, 内容精炼, 概括抽象, 科学性强, 有些内容难以读懂。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达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目的。艺术处理十分有助于教学创新, 有助于知识层面、情感层面和交际层面的交互融合, 有助于促进教学要素整合。

3. 技术促进教学整合。

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教与学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学, 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 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 传播系统是多媒体, 知识是跨越时空的。以往用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质量是有限的, 而利用各种新技术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无限的。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实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教与学。《牛津高中英语》选修模块涉及了很多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的话题, 如今在多媒体的课堂里, 许多资源只要点点鼠标就能获得, 学生再也不会觉得遥远陌生, 并且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够进一步了解钻研。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 这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最终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科学认识教学的层次结构,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促进课堂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要素的有机整合。传统教学只重知识层次的传递教学, 忽视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的培养和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层次结构的整改着手, 提出科学认知教学整合、艺术处理教学整合和技术促进教学整合三个维度, 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实现三个层次结构要素的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最佳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改革,整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彭锋.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飞碟:边缘层次态电磁物体 篇三

一种,是人的心理现象。例如幻视、臆想……等等。

另一种,是把其他的东西误认为飞碟了。人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地球自然现象或人类文明现象。如流星、陨石、球型闪电、悬浮电荷球、极光及昆虫的集群飞行,或是飞机、气象探测器以及卫星残骸……等等。

再一种,就是尚无法确认为人类已知事物的“不明飞行物”——飞碟。对此,有人猜想认为是外星文明生物的宇航器。

那些尚未被确认为人类已知事物的“不明飞行物”——飞碟,到底为何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宇宙本原、事物属性及其统一运动存在等去探究。

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是无限统一的电磁宇宙世界。

电磁,除具有强力和广延等属性外,并以广延波长(即波粒)统一运动态存在着(即电磁的广延波长或波粒不同,它的统一运动存在态也有所不同;并且,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电磁物质——光,它之所以在实验中会被发现,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所在)。

电磁的广延波长或波粒层次,是无限的。

所以,电磁的统一运动存在态层次(即电磁物质及其物体态层次),也是无限的。

换句话说,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一种电磁物质,任何物体都是一种电磁物体。在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中,会有着无限层次态的(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不同种类、不同型号和不同功能程度等的电磁物质及其物体。

现为探究方便,我们以人类常态功能视觉为中介,把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即无限统一电磁宇宙世界)的电磁的广延波长或波粒层次,总的大体上划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我们人类常态功能视觉波(以下简称视觉波,广延波长或波粒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紫外波(广延波长或波粒范围在0.39微米以下)和红外波(广延波长或波粒范围在0.77微米以上)。

这样,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即无限统一电磁宇宙世界),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地球的无限统一水世界。我们地球无限统一水世界的水,总的大体上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等;而广阔无垠的统一宇宙自然界(即无限统一电磁宇宙世界)的电磁,则总的大体上就可分为视觉波电磁、紫外波电磁和红外波电磁。

因此,在统一宇宙自然界(即无限统一电磁宇宙世界)中,就不光是只会有人类常态功能视觉波波长或波粒层次范围的电磁物质及其物体,并同时还会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紫外波和红外波波长或波粒层次范围的电磁物质及其物体(即同时还有“反物质”及其物体)。

那些尚未被确认的“不明飞行物”——飞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介于视觉波与紫外波波长或波粒层次之间的过渡边缘层次态电磁物体(即是介于视觉波与紫外波波长或波粒层次之间,有点像地球水世界的离子及其等离子体层次态电磁物体)。

这些过渡边缘层次态电磁物体,都是些相对于常态视觉电磁物体而言的、高能级的,并且还如同我们地球无限统一水世界的云雾状水体那样——具有昙花一现的生存运动时效。所以,它们能量巨大,速度极高,吸引力很强,有时还会发出强光。它们似云似雾,骤然出现,骤然消失,来去无踪,神秘莫测;它们与我们是如此的接近,又是如此的遥远;它们能穿壁出入,跳跃飞行,并可骤停和倒退;它们在空中飞行时无声音,经过时会引起电器失灵、汽车熄火,并使人感到眩晕和热浪逼人……等等。

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四

威海九中 生物教研组 阮群惠

一、教材的分析:

本节是初一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课标指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以下基本概念:细胞能进行分裂和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动物体四种组织的构成、基本功能、分布来达到识别这四种组织的目的;通过对胃这种器官的讲解和认识,让学生形成器官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其他重要的器官如肠、肝、大脑、心脏等,然后再通过简单介绍消化系统的构成,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概念,通过教材最后部分的介绍,让学生能描述出其他的七大系统,然后联系前面所学,逐步形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概念并能描述之。

教材中从受精卵开始介绍,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通过不同组织的功能、分布、细胞构成的介绍旨在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组织,通过资料分析胃的结构,再通过观察人体的常见组织,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也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课本通过以上介绍和活动,让学生明了每一器官的形成都是由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成器官,以点带面,通过介绍其它几种重要器官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通过消化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概念,然后再由八大系统构成人类个体,完成了整篇课文,最后通过技能训练,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只能得到相同的细胞,而细胞分化却能得到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一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细胞的.生活,单细胞生物和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细胞分裂首先从细胞核复制开始,分成相同的两份,然后分裂,所以脑子里已经初步形成,细胞通过分裂只能得到相同的细胞的概念,对于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都是陌生的,在授课中关于人体组织的形成、分布、举例等都是核心问题。

三、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我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高等动物体(或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体四种组织切片

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中: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四种组织的构成、功能、分布、举例。

难点:人体组织的形成,四大组织的主要分布、举例

四、教学和学法:

1、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2、说学法: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下面我将重点谈一下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三个大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驱动性问题:展示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由字、词、句、段、篇组成,我们把字、词、句、段、篇称为文章的结构层次。此时,提供各种人体细胞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说明:人体细胞约有100 万亿个,至少有200 种以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种类的细胞,这么多数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呢?用文章的结构层次来类比,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结构层次,弄清本节课的题目是什么才能很好的向下学习。

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的过程。

解决方法:①首先教师出示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介绍各类细胞的功能。提出问题: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②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后再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感知细胞分化的过程。③看完动画后,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明确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④随后,教师出示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简图,学生讨论,区分细胞分裂与分化。⑤学生提问(如学生没有疑问,教师代为设疑):为什么细胞要进行分化?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肌肉和神经组织及其微观结构,联系它们的功能,从而认识到细胞要具备某些功能,其形态和结构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进行了分化。灌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二)核心问题:观察人体四种常见组织,认识它们的分布,推测功能并举例。

解决方法:分发人体各种组织切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对照课本说出每一切片的组织类型,仔细观察不同组织中细胞的形状、排列特点,进行对比,并联系自身思考每一种组织在人体的分布,推测其功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与讨论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教师在巡视时发现问题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评价,通过提问和评价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和识别常见的四大组织。

(三)拓展延伸问题:构成胃的组织主要有哪些?

此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刚才所学到的组织的知识,并引出对器官和系统的学习。

展示胃的横切面,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p76 资料分析的文字,小组讨论,解决三个讨论题。学生在解决讨论题的过程中,明确器官的概念。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胃的器官组成和胃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器官是不由不同的组织简单水平叠加而成,而是由不同的组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按照一定的次序交织在一起,一边完成某项生理功能的。

对于系统的学习:教师可以就着刚才继续提问:要完成消化功能,仅仅依靠胃这一器官吗?请学生说出还有哪些器官与胃共同承担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从而引出系统的概念。紧接着,学生大胆列举出人体其他系统,并试着说出各自的功能。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各种系统的结构也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引导学生分析跑步的过程中参与的系统有哪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生理功能。

总结提升: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概括,并通过学生回答情况评价学生掌握程度,板书形成知识框架。

六、评价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并交流,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列表比较不同组织特点,评价学生对各种组织的了解程度,并评价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评价拓展延伸问题的解决情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七、反思

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和细胞生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介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本节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存在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一微观层面上和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统一整体这一宏观层面上的`两个难点。

二、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步教学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解决第一个难点时,我是从先做个简单小游戏,让学生对构建漂亮房子的过程图片进行排序,再展示受精卵、人体和小兔的图片,问题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此环节通过四个活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和区分人体四种组织,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知识迁移,巩固应用;再次通过实例和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认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从而顺利解决了第二个难点。

4、总结反思,拓展提升;通过概括点题,再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和思考,发现规律。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反馈,知识点目标检测,布置课后作业。

三、存在的不足

1、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活动二中的第二步所设计的实验活动因时间非常仓促,个别同学未能及时完成实验;

2、细胞分化是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因第二个环节活动内容较多,未能及时对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进行比较区分;

3、后面的课题稍显急促,尤其是八大系统,虽然举了些例子,但未能很好利用实例进行引导解释;

4、概念讲解有些嗦,语言表达不够精练利索。

四、改进措施

1、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过程中,可将实验前置活动二的第一步、课前引导学生设计四种组织的区分比较表,以便及时展示交流;

2、认真研究“五步教学法”,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精心设置活动内容和时间,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生物学术语和概念;

3、研究“独学---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既要分化学习任务又要实现合作学习,既要培养团队意识又要引入竞争机制,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6.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

2、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通过分辨植物体六大器官,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三、教学方法

启发法、小组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四、教师准备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实物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现在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

复习提问:(1)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受精卵)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非常好,大家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和动物的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来认识一下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分钟)

2、预习自学: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63~P65,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的练习。(6分钟,完成以后学生展示。)

3、合作互学,展示激学

学习任务一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通过刚刚的自主学习,同学们对植物体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植物体的六大器官。结合你们教材63页以及课件上展示的图片,认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并把名称标注在课本上,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物品,结合你们对植物体的器官的认识,小组讨论:你们小组得到的物体是植物体的哪一个器官?有什么功能? 学习任务二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我们已经知道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那么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哪些呢?阅读教材6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构成植物体的几种组织都来自分生组织。

学习任务三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小组讨论: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与植物体结构层次有什么不同。(20分钟)

4、课堂总结: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主要的几种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六大器官),器官组成植物体。(3分钟)

5、提升检学:完成课后练习。(10分钟)

7.《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七

一、文本结构的显性层次

“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联系起来,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该层次的要求与义务教育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猫》为例,这是一篇结构清晰,故事单一,语言平实的小说,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如抓关键纲目,第一自然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和死亡”,第十四自然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文章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抓住此三个句子即可理清文章总分式结构。再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方面设计图表,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填写表格,发挥图表支架的“脚手架”作用,学生就能整体读懂文章内容,认知文本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受冤枉而被打死的叙事表层结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宜在该层面反复纠缠,这实际上是在学生已懂的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做文本分析的表面滑行,容易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文本结构的隐性层次

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在显性感知过程下,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是流动的过程。《猫》一文叙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和结局:第一次是三妹特别喜欢逗活泼的猫,常常取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就是在猫消瘦了,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里的椅下不肯出来的情况下,三妹仍然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即使“显得不相称”,还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正是主宰者(人)对弱小者(猫)花样翻新的逗弄,使猫消瘦、郁闷直至死亡。第二次是三妹仍然喜欢猫,只是“三妹的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大家对猫的干涉也较少,至多就是每天询问“小猫呢?小猫呢?”由此,猫有了更多的自由,也表现得更有趣、更活泼。它能够在园中乱跑、爬树、捉蝴蝶,可以不怕生人,跃到墙上、跑到街上,甚至学会捉老鼠。但第二只猫也亡失了,原因是偷窃者(人)对弱小者(猫)毫不费力的侵占。第三次是猫遭受冤枉而被“我”打死。这只捡来的猫在被冤枉之前就一直受到大家的鄙视,原因是它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天生的忧郁,大家都不喜欢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尤其是被烧伤之后,就更难看了。加上它常常有对着鸟笼望着的习惯,在芙蓉鸟被咬死之后,它当然成了最大的嫌疑。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猫咬死芙蓉鸟的情况下,愤怒的“我”、难过的妻子、默默无言的张婶、积极寻找猫的三妹,都已然认定猫就是咬死芙蓉鸟的罪魁祸首。在大家发现它的时候,竟然还“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于是,猫便遭遇了怒气冲天的“我”拿起木棒的致命痛击。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栽赃者(人)对弱小者(猫)无以复加的冤枉和残酷无情的“棒杀”。三次养猫的经历都叙写了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冲突,三次养猫的结局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从文章潜在的“意脉”来看,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据此,不难分析出文章“同情弱小无辜”的主题。再深入探究,第一只猫死亡的原因是三妹“最喜欢”主导下的不自觉行为,具有不易觉察的主观因素。第二只猫亡失的原因是遭遇偷窃,具有不易防备的客观因素,前两只猫的死亡或亡失,于“我”而言,虽有脱不开的责任,但并非是较重的、直接的责任。第三只猫的死亡则不同,是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对猫的死亡具有重大、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于“我”责任不大的猫的病死或亡失,到于“我”有重大、不可推卸责任的猫的生命被剥夺,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意脉”。前两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与第三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之间,除了行文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外,还出现了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出现了情志的深化,具体说就是在小说“意脉”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懊悔和自责之情。《猫》之所以深刻感人,全在于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及情志的深化方面。前两次养猫表明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无端地失落而下定决心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第三次养猫表明因为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中的“好久”表达了“我”因为守护不住生命,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的话,那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中的“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我”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和深化。

三、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孙教授“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对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认识,这涉及到文体的流派和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孙教授主张要对作品进行深刻分析就必须把作品放到产生该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进而分析出该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价值。五四以来,鲁迅、郁达夫、废名等许多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都体现了对小说体式规范性的突破和开放性方面的探索,创作了很多“抒情化”倾向的小说。《猫》写于1925年,收录在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该小说与五四以来一些具有“抒情化”倾向的小说有类似之处,也具有自身的特质:一是对注重情节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的传统小说规范性特征的突破,不以情节线而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变化历程:酸辛(第一只猫病死)———怅然、愤恨(第二只猫亡失)———受伤、难过(第三只猫受冤枉后被“棒杀”)。二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对既往的、发生在自己家里的故事娓娓而谈,亲切自然中又带有些许怀旧感伤情绪。在小说的高潮亦即大家冤枉猫,我“棒杀”猫部分,作者运用了宣泄和倾诉的抒情方式,如“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等句子,以直白、坦荡、率真的“自我暴露”和自我抒情的语言,将难过、愧疚、自责的心理情绪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通过感叹句的使用,常式句的变形,特殊句式、词语的精准选用等方式来渲染情绪氛围,加强叙述者的情感抒发。如在“我心里十分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了”之间,用一个副词“真的”连接,对于前后两个句子来说,都是一种常式句的变形,“真的”一词在句子中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意在表达“我的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使用了“没有……便……”的特殊句式,从句间逻辑关系看,前句为条件,后句为结果,在没有“判断明白”的前提下,便产生了“妄下断语”的结果,意在表明“我”的失察、专横和霸道;“没有判断明白”与“便妄下断语”是紧紧相连的两个动作行为,本不应该用逗号隔开,但正是逗号的使用让读者领略到“我”在反省冤枉猫并打死猫的事件中,痛苦的思绪在回忆中慢慢展开。“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一句中,作者不用“冤死”“冤枉”而用了“冤苦”一词,原因在于“冤死”表明猫已经死亡,事实是,作者当时只知道猫被打,并不知道结局,猫死亡是在两个月之后的事;“冤枉”为一动作行为,不能看出结果如何,而“冤苦”既有冤枉的含义,也有结果,突出猫被冤枉的程度相当悲惨。

孙绍振“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知”指导“行”的过程,“知”是将文体的一般知识用于解释个别作品的演绎过程,“行”是将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探究该文特点,进而了解文体的一般知识,学会阅读这一类文体的方法的过程,是一步步抽象、归纳的过程,“知”和“行”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8.小学德育的层次及结构初探 篇八

小学德育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侧重点的德育结构。我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课堂纪律的约束方法大体一致时,约束结果各有不同。低年级学生对切合自身利益的约束方法,如奖励、惩罚的反应更好,对不要影响别人一类的说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级学生则明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见,对教育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学生分层区分显得十分必要。

学龄初期(一至四年级)的儿童处在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他们能逐渐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并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推理和归纳。而他们的人格发展正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对立之中,应主要培养儿童的勤奋感。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正在向社会自我发展。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与具体事物相关的教育,他们对“社会”这个概念的认识十分表面,与他人的关系认识也不深刻,因此较难接受从为了别人的角度进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级学生相对发展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体事物相关教育基础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时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认识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

学龄中期(五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过渡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进入了重要时期,开始培养自我同一性,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他们的社会自我意识基本成熟,能够接受“为了社会,为了大家”进行的品德教育。

小学德育的结构性

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施与发展无法只依靠学校与学生单方面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协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注意力不稳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观察事物较笼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与他人的关系认知肤浅,但非常依恋父母,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因此,在德育结构中应该更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在德育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由此引入抽象概念以便于理解。可以通过有趣、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帮助他们培养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

三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更加敏感,又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在德育结构方面应以学校为主,家庭次之,辅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更需要正面引导教育,因此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用心维护师生交流。另一方面,课内外的道德评比活动及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促进人格发展。

五六年级的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长的期盼,自觉性较之前有很大提高。此时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积极培养自我同一性,逐渐确立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德育结构上应当三头并进,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班会等活动从思想上指引学生,上课时通过由实引虚,注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逻辑应用,辅以实践活动;在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密切沟通,帮助促进形成学生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教育方面,通过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

9.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篇九

参与成员:张 怡 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陈月艳 北京四中 高级教师

主 持 人:张 怡 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第2学时

张 怡:

老师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更多是站在对课标的研读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来进行的。老师们可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对教学片断的观看,这节课我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选取了一个案例来与老师们共享。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生物教研室的研修员杨勇老师来上,主题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我们共同剖析这节课是想来看看,我们在制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后,是怎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我先给老师们看下,杨老师制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比如,本节课中她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2.在构建植物体结构层次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微观的植物细胞和组织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生组织分化来的。

这一教学片断包括如下三段:

1.教学的导入,利用已有的知识推测植物体的构成。

2.然后聚焦问题,展开探究,组织构建器官这样一个环节。

3.反馈、教学评价。

张 怡:

我看完了教学的导入,和利用已知推到植物体构成以后,我们请陈老师谈谈看法。

陈月艳:

我看她前面这段课,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问题情境的设置,或者说问题串的设置。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前面已经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那么植物体是有结构层次的吗?这样的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说这样的导入,还是不错的。导入后,教师如何去剖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呢,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对好理解一点,孩子们知道人体有胃、心、肝然后有系统他们都知道,但是植物体相对是比较抽象的,他们会去怎样理解植物的结构层次呢?这里有一个问题,杨老师教学设计地比较巧妙,布置作业就是先让孩子们去画你心目中的植物,让他们去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当孩子去画植物的时候他们一定是选最好吃、最好看的那部分,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有的画一只苹果,有的画一朵花,我想这正是教师后面重点的一个切入点,孩子们画的一个器官是植物的一部分,一株完整的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组成呢?在这就体现出了由已知到未知,由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引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然后已经知道植物体的宏观表现,它的器官又聚焦了一个问题,前面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后面又看到了器官,他们会去思考细胞和器官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种探究的愿望,所以,我觉得她这种由已知推未知的策略很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起到激发学生探究的作用。也使得探究的问题变得更明朗,所以我觉得这部分教学还是很有特色的。

张 怡:

接下来我就来看看聚焦问题以后的探究活动,请朱先生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朱正威:

我想这课贯彻了一种启发学生去探究,然后再总结,再比较的这样一种过程。因为说起探究,狭义而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收集相关的证据、得到结论。这就是我们课标是提到的那六步,大多数讲的是通过实验设计活动来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本堂课它不是一个实验课,但是广义而言,它却起到领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融入了探究精神。仔细分析下来,除了陈老师刚才提到的,还有一些补充。比如说,最初学生学的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是从受精卵开始,也就是从微观最基础的层次逐渐向宏观去延伸。那么现在学生要学习植物了,如果植物在从受精卵学起就很麻烦,那么倒过来,从植物的整体一点点到了微观的细胞,这样便于学生的认识。所以组织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活动,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探究的应该有重点,费精力、费时间的那部分学生活动应该是核心的,不能蜻蜓点水,每部分都一样。在这节课中,植物体是宏观的,可见的,但是器官这一概念是较抽象的,理解它是由组织构成的比较麻烦。这点要花时间,重点突出,番茄的果实、菠菜的叶子一点点剖析到组织比较困难,临场操作不太可能,所以教师就做了事先的较为充分的准备。她为学生们演示了一些图片,在解剖了器官以后学生会发现它们是组织构成,组织又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环节杨老师花的时间较多。所以,探究活动一定要抓重点。第三点,最终探究的结果应该有个很好的总结,引领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结果就是我们植物体的整体结构是怎么样的,用图示也好,其他方法也好,做一系统的总结。然后,结果与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做比较。那么在结果部分是需要我们动脑子的地方,比较也是一个思维活动,动物体和植物体大体,基本的东西还是一样,细胞――组织――器官,具有统一性,但是高级动物要复杂一点。综观整体,本课是充满了一种启发,交流,探究,能够适当提升各种技能。

张 怡:结语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交流和引导增进对自身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难点】

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鱼的个体发育的动画,并思考思考以下问题:

1.一条小鱼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随意堆砌成小鱼吗? 2.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是十分相似的,小鱼体内众多不同种类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又是怎样构成一条结构复杂的小鱼的呢?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通过回顾旧识,不能完整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顺势引用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细胞分化

(1)教师在ppt上展示的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一段动画。(动画内容: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后再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之后继续设疑:动画所展示的这个过程就叫细胞分化,谁能尝试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2)教师准备用教学用具(图形补充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深化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

“你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将下图补充完整,以表示出细胞分化的过程吗?”

(单个细胞的功能是有限的,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能使功能得到加强)[page] 过渡:细胞分化会产生不同的细胞群,而细胞群又能组成人体的什么结构层次呢? 2.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称之为组织。同学们猜一猜:形成组织的细胞是随机地交织在一起的吗?尝试说明你的理由。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教材图2-12。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2)通过观察各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你能归纳总结出组织的概念吗?(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3)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的?(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随着新细胞的不断生长,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分裂能力,构成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另外的一部分细胞停止了分裂活动,根据它们将来所要担负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形态结构形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了组织)(三)巩固提高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你能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排列情况、分布、功能吗?(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功能,例如:皮肤和小肠腺上皮;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例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组织: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例如:神经细胞;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的功能,例如:骨组织、血液)(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组织又是如何构成人体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XML 编码 层次结构 结点 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82-03

一、引言

随着大量XML数据的出现,如何有效地存储和查询这些XML数据就成为目前研究XML数据库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XML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有四种不同的选择:一是利用文件系统;二是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三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四是建立一个特殊的数据库系统,或称为原生的XML数据库系统,如Tamino、TextML 等。为了有效支持查询,对于XML结构查询,一种实现方法是建立XML文档树的路径索引,并通过路径索引来加速XML结构查询的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对XML文档树中的结点进行编码,即给XML文档树中的每一个结点赋予一个唯一的编码,以便能够通过编码直接判断结点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对原XML文档进行遍历。也就是说,通过编码将XML结构查询的计算转化为结构连接的计算。目前针对XML文档的查询处理,对结点进行编码的方法已经成为了主流,提出了多种编码方案。其中主要有基于区间的编码和基于路径的编码。基于区间的编码方案主要是利用XML文档有序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元素结点在原XML文档中的字典顺序的位置给每一个结点赋予一个编码;而基于路径的编码方案则是利用XML文档的嵌套特点,根据XML的嵌套结构给从根结点开始所能到达的每一条路径和元素结点赋予一个编码。但是,目前已有的一些编码方法,像区间编码[1~2]、前缀编码[3~5]、位向量编码[6]等编码方案,有的不利于文档的更新,有的是编码空间太长,不利于编码的存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编码方案,不仅可以在线性时间内判断两个结点的祖先/后代关系,并且可以优化存储。

二、Stru-code编码

本文提出的Stru-code方案,充分利用二叉树具有层次结构化、容易存储等优点,因此首先把XML文档树转换成二叉树,然后利用二叉树的性质对XML文档树进行编码。本编码方法不但可以在常数时间复杂度内判断结点之间的父子关系或祖先-后裔关系,而且数据存储还采用了分块压缩存储的方法,有效地优化了存储空间。

1.XML文档树到二叉树的转化

由于普通的XML文档树没有规律性,因此可以把它转换为有规律的二叉树,然后再对已转化的二叉树进行编码。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快速编码,也有利于结点间关系的判断,还有利于编码的存储。编码形式是,其中order代表结点在文档中的位置,而sibling _order代表结点在兄弟中的序号,因此利用它可以有效地支持兄弟间的关系查询。

假设T为XML文档树,BT为转换后相应的二叉树,则

2. Stru-code的编码方案

Stru-code对结点的编码利用了二叉树层次结构的性质,按照结点在完全二叉树中的位置进行编码。下面给出了具体的编码算法。

输入:BT中的结点

输出:BT中所有结点的编码

Stru-code (BinTree BT)

{A,D1,D2均为二叉树中的结点,输出其编码

深度优先遍历BT

if A is Root of BTthen{N.pos=1;}

else{

if D1 is left_child_of(parent(N)) then N.pos=2* parent(N).pos

else {

if D2 is right_child_of(parent(N)) then N.pos=2* parent(N).pos+1}

endif

endif

endif

}

3.XML的结点关系判断

根据Stru-code算法,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父亲/孩子、祖先/后代关系。结点间关系判断规则如下:

对于任意的结点?坌A,D,N∈BT

(1)Layer(Code(N)):=Code(N)的二进制数零的个数+1;它表示该结点在XML文档树中的层次。

三、 Stru-code编码的存储

为了节省存储空间,Stru-code编码采用压缩和层次存储的方法解决存储空间优化的问题。由于这些编码都是数字,根据二叉树的特点,一些子孙结点存储了相同的祖先结点的信息,重复存储产生了很多冗余信息,为此可以采用分层存储的方法来对这些编码进行处理。首先把二叉树分成不同的子块,由于每个子块的祖先结点是相同的,因此可以仅仅在每个子块头部中存储该组结点的公共信息,这样就减少了存储空间的分配。

子块中编码的判断准则:

(1)如果BlockID相同,则可以按照2.3节提出的规则来判断结点的关系;

(2)如果两个结点所属子块是同层子块或者旁系子块,则这两个子块肯定不是祖先-后代关系;

(3)否则,假定两个节点的编码为C1、C2,BlockID分别为D1、D2,那么按照2.3节提出的规则来判断N1、D2的关系即可,其中N1=(D1-1)*2[log2C1]+C1(假设D1

四、Stru-code编码的实验分析

目前关于XML文档编码的方法有区间编码、位向量编码、前缀编码和PBitree编码,而区间编码、位向量编码、PBitree编码都不支持文档的更新,虽然有人提出了改善的区间编码,对编码进行空间预留,但是并没有很好的预留标准。而且当预留空间用完时,仍然需要重新进行编码。

虽然前缀编码可以支持文档的更新,但是它的存储空间是非常庞大的,本文提出的Stru-code的编码方法,它不仅可以迅速判断祖先/后代关系,平均编码长度为log n,而且在XML文档更新时,只需作少量的修改,而不需要重新编码。

本文使用标准的xmark、sharks数据进行了实验。实验环境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平台,CPU:AMD2600,RAM:1G。采用标准的C++编码。

分块的Stru-code具有良好的空间存储性能,区间编码需要前后两个区间,因此不如分块的Stru-code存储性能好,而且也没有分块的Stru-code时间性能好,其主要原因是,区间编码至少需要扫描两遍XML文档。因此,分块的Stru-code不论在时间性能还是空间性能都优于区间编码。

五、结束语

随着XML的广泛普及,对XML的查询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大多数XML查询语言,如XQuery、XPath、Lorel和XML-QL等在实现XML文档的结构查询时,一般使用正则路径表达式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查询系统能够快速判断XML文档中结点间祖先/后代关系或双亲/孩子关系是否成立。其中,对XML文档结点在树中的位置进行编码是一种主流的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层次结构的XML编码方法,利用加法和移位等值操作,能够在常数时间复杂度内快捷地判断结点间的父子关系或祖先-后裔关系,维护了兄弟结点间的先后次序关系,解决了已有的方法在文档更新时需要重新编码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种按层次结构存储的方法,可以把编码的平均长度降低为O(log n)。最后通过实验分析,Stru-code编码有很好的时间空间性能。

参考文献:

[1]Zhang C, et al. On Supporting Containment Queries in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In: Proc. of SIGMOD,2001. 425~436

[2]Amagasa T, Yoshikawa M, Uemura S. QRS: A Robust Numbering Scheme for XML Documents. In: Proc. of ICDE, 2003. 705~707

[3]Cohen E, Kaplan H, Milo T. Labeling Dynamic XML Trees. In:Proc. of PODS, 2002. 271~281

[4]Duong M, Zhang Y. A New Labeling Scheme for Dynamically Updating XML Data. In: Proc. of ADC, 20051 185~193

[5]O’Neil P E, O’Neil E J, Pal S, et al. ORDPATHs: Insert Friendly XML Node Labels. In: Proc. of SIGMOD, 2004.903~908

[6]Wirth N.Type Extensions.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1988,10(2):204~214

12.现代公有制的层次结构 篇十二

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引入占有的层次这个概念。人类对生活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是有层次结构的。任何事物, 只要有历史, 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形成层次结构。不同的领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结构, 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中, 出现了那些层次呢?让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加以说明。

一、生活的占有

人的生活是对自己身外之物的占有, 是人类占有自然物的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明确, 吃、穿、住等等都是如此。吃是占有食物、穿是占有衣服、住是占有房屋, 这些都是占有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甚至呼吸空气也是对空气的占有、行走在道路上也是对道路的占有。道路虽然是公共的, 也不能排除个人对它的占有。如果有两个人同时要在一条路线上行走, 那就会争执起来, 只有这时, 才会意识到个人占有的存在。所以, 占有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 却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占有。现在, 学术上对占有的起源争论不休[2], 就是没有看到生活的占有——它是一切占有方式的起源。当然, 这里说的不是法学上的占有而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占有, 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生活的占有是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的。生物自从它出现以后, 形成了和无机物相对立的生物体, 出现了和物理、化学等其它运动形式不同的运动方式。生物以自身的代谢和复制, 不停地同化它周围的物质, 使它们成为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和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从而占有了自然物。当然, 也需要消耗、异化它们来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但是同化总是要大于异化, 才能保证生命的进行。开始, 这种占有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链条组成的分子代谢的基础上, 是直接吸收“原始汤”中的营养物质, 形成有结构的生物体:从原生质体、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出现了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一方面增加了生物的体积, 也就增加了占有的规模。植物和动物的分化:植物是以固定的方式占有营养物, 吸收着土地中的无机物、水分,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动物则是以运动的方式占有自然物:食用植物及其果实、食用比自己弱小的动物等等。

生物的占有方式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草原上的草是群体的、牛羊等动物是群体的, 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是群体的, 接近于人类的猴更是群体的了。当然, 不同的生物, 群体性是有差异的。群体既是生物繁衍的结果, 也它们生活的需要。所以从生物开始, 群体和个体就是统一的:大自然是它们共同的“生活资料”, 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自然的“公有制”;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生物, 则又是个体的。生物的本性就是群体与个体的统一, 虽然在这种统一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人的生活延续着这种性质的占有。虽然人类与动物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 但是生活的占有仍然是生命的基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群体性是社会的起源, 与动物相比, 人是群体性更强的动物。人类的生活占有孕育了母权制社会[3], 女性在生活中往往发挥主导作用。现代的家庭生活也往往如此, 这是历史遗留给们的初级占有层次。

生物起源于40亿年以前, 在生物的进化中, 是生活的占有方式在发挥作用。

二、人类特有的占有方式:劳动 (工作) 的占有

人与生物不同的特点, 是能够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 占有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生活的占有进化到劳动的占有, 是人类占有自然物的第二个层次。劳动的占有, 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说道:“个人的生产行为最初难道不是限于占有现成的、自然界本身业已为消费者准备好的东西来再生产他自身的躯体吗?即使在那些只须找到、发现这些东西的地方, 也很快就要求个人做出努力、付出劳动 (如狩猎、捕鱼、游牧) , 要求主体生产出 (也就是发展) 某些才能”[4]。他还说:“劳动过程, ……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 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而转移, 倒不如说,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5]

劳动占有的时代是原始公有制社会, 那时人类刚刚学会使用工具, 占有的对象也仅仅限于自然存在的、可供直接消费的东西, 如野果、鱼虾等等。但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和进化, 劳动所占有的东西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使用和制造工具、打猎和耕作土地等, 需要群体的协作与配合;保卫自己的家园更需要有组织的军事行动, 这些必然加强集体行为。没有群体、个人就更加难以生存。这样, 人类群体也就从动物群体演化为氏族、部落。“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 (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共同性) , 或者也可以说群体, 是人类占有他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占有再生产这种生活自身并使之物化的活动 (牧人、猎人、农人等的活动) 的客观条件的第一个前提。”, “每一个单个的人, 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肢体, 作为共同体的成员, 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4]。所以原始公有制, 并非是排除了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 而是体现为劳动或者工作中的个人占有、使用中的个人占有。这时候人的群体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人类在这种自发的公有制社会中获得了新的生活、新的发展, 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佼佼者, 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

劳动占有的时代, 据目前的考古研究, 已经上推到200多万年以前。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还不到一万年。人类对自己这段历史的认识目前还是模糊的、肤浅的。人们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劳动、进而由劳动所衍生的各种各样的工作, 也是直接或者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方式, 使用权也曾经是支配与统治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力量。现在我们一说到劳动或者工作, 就是讲它的创造性、服务性, 但是对它占有性却视而不见。我们乐于欣赏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以权谋私、权力之间的斗争与较量, 却看不到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工作占有;我们忙于考古研究, 却没有看到一个古老的范畴、一个低级的占有层次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劳动或者工作, 同任何事物一样, 也具有自己的二重性:它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方式。

三、劳动 (工作) 中的个人占有导致私有制的发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公有制的独到之处, 在于不仅看到了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也看到了这种公有制中的个人占有。由此才科学地认识了原始公有制的本质, 并说明了它的发展和演化规律。

原始社会的生产, 随着人类智慧的提高, 生产工具的改进, 分工的加强, 生产力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是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比妇女重要, 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并占有了财富、占有了已经作为财富来源的生产资料。这必然使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 并产生了把财富留给自己子女的愿望。这与原始的婚姻状态发生了矛盾, 使以母权制为基础的家庭逐渐演变为父权制:“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 并且是男子之手, 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7]。所以, 正是男子的劳动占有, 逐渐打破了母权制社会, 出现了个体家庭, 从而向私有制迈出了第一步。以后, 各种形式的劳动: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使财富在男子所主导的个体家庭中积累起来, 形成了和氏族、和公社相抗衡的力量, 产生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各种形式的工作:组织、管理、领导的工作, 战争作为保卫、扩张占有范围的工作等等, 也都是以自己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占有了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 是私有制产生的政治基础。对这种政治利益的巩固、继承、合法化、制度化, 就产生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 最终使私有制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社会制度[8]。

所以, 私有制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劳动 (工作) 中的个人占有导致了私有制的发生。当然, 这段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是近五千年以来所发生的事情。因为至少在五千年以前, 还没私有制的发生, 大禹治水之前的尧、舜时代还是原始公有制社会。五千年以来的发展历史, 当它浓缩、抽象为一个现实的逻辑的时候就是如此。这样, 私有制, 不再以劳动或者工作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而是以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了。它源于劳动 (工作) 的占有, 却又高于它、支配和驾驭着它。与此相适应, 群体的形式也不再是氏族或者部落, 而是社会、国家了。这就出现了第三个层次的占有——法律的占有。具体到个人就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四、法律占有——个人所有权的发展

法律的占有是新出现的、更加高级的占有层次。它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种占有方式最初形成奴隶制社会, 其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都是以统治和压迫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

私有制社会是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悖逆的时代。个人的作用、个人的权力、个人的欲望被过多地夸大与膨胀起来。好像个人可以独立于社会之外、可以任意支配和摆布这个社会。这是一切统治者、剥削者最终被推翻、被抛弃的原因;与此同时, 也使人类社会背上了“私有制”的恶名。私有制社会处在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旋窝之中, 形成了人类五千年来的苦难史。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成为考验人类智慧的难题。人的个体性的突出, 使西方经济学从鲁滨逊式的个人出发、或者从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出发去研究社会, 得出了私有制永恒的结论。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被置于脑后, 集体主义精神被否定, 使社会科学脱离实际。实际上人的群体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升华为和动物不同的高尚品质, 是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是不可以否定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才科学地认识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总之, 人类对自然的占有经历并积累了三个层次:生活的占有, 劳动 (工作) 的占有, 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与此相适应, 群体形式也出现了三个层次:动物群体, 氏族、部落, 社会、国家。每一个占有层次都是与相应的群体层次相适应的, 现代的群体形式是国家与社会, 它的个人占有方式应该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这就来到了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上。

五、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能不能被取消?

无产阶级革命, 提出了消灭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的伟大理想。在革命成功以后, 取消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实行了传统公有制, 以为这是建立公有制的需要, 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需要。但是取消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占有的层次而言, 取消了高级的占有层次, 低级的占有层次——劳动或者工作中的个人占有就会大行其道。于是发生了经济体制的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泛滥。虽然是公有制, 但是和原始公有制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它的发展必然导致私有制的发生——这既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也是一个现实的逻辑。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建立、到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是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

劳动 (工作) 的占有性, 在不同的社会都有不同的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的工作占有, 皇帝和官僚的以权谋私问题是非常突出的, 它决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兴亡周期律”。所以, 凡是历史的东西, 是不可以完全排除在现实之外的。劳动或者工作的占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可能被“消灭”, 只能是逐渐消除它们的劣根性, 发挥它们的创造性与服务性。“所有权”的出现, 支配与驾驭了劳动 (工作) 的占有,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是“否定”了它、而不是取消它。就象劳动的占有不可能取消生活的占有、而只是支配和驾驭着它一样。所以, “消灭私有制”, 也不应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恰恰相反, 而是否定资本主义的所有权, 消除它那剥削与压迫的劣根性, 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是以公共的层次、国家与社会的层次, 支配和驾驭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这时候, “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被否定了,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个人所有权规律”, 是与原始公有制有本质不同的现代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把传统公有制误认为现代公有制, 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旋窝, 不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六、现代公有制——“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

改革开发以来,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突破了传统公有制的束缚, 重新把生产资料交给人民大众 (例如土地承包) 。符合了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理论, 使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是传统公有制所不能企及的。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科学地预见到现代公有制应该以“个人所有权”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使用权为基础。是“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在这里, 国家将摆脱私有制的恶名, 成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公共机关;个人也享有了现代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所有权,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当然, 现代公有制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应该符合社会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否定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导致了传统公有制。所以要实现现代公有制,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形成劳、资共享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9]。才能建立现代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推陈出新。资本主义的进步、社会主义的改革, 人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这样, 无产阶级革命会在新的意义上得到肯定——它是通向现代公有制的一个历史的阶梯;资本主义的改革和改良也会得到科学的评价——它是不自觉地在向现代公有制前进;而邓小平理论则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10]。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它们的发展都会走向以现代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学的经济规律。人类只有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磨难和传统公有制的困惑之后, 才能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愿望, 而是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8卷) .21.

[2]刘智慧.占有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3-9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1972.14-16.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草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6卷上) .492.

[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23卷) .201-202.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草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6卷上) .472.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1972.71.

[8]王孟山.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9上) :126-130.

[9]王孟山.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导致传统公有制的更新——现代公有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6上) :120-126.

上一篇:新闻报道的策划方案下一篇:三年级写物的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