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2024-08-22

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共14篇)

1.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一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选项上打勾

1.你的性别(1)男(2)女

2.你是文科/理科(1)文科(2)理科

3.你是应届/往届(1)应届(2)往届

4.你是否适应现阶段的高三学习生活?

(1)很适应(2)适应(3)勉强适应(4)不适应

5.与同学、老师相处的好坏是否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压力?

(1)经常会(2)偶尔会(3)不会

6.考试前你总会心情紧张吗?

(1)会(2)不会

7.你认为父母的期望给你带来的压力大妈?

(1)很大(2)一般(3)较小(4)没有压力

8.你认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吗?

(1)是(2)否(3)一般(4)对高考无所谓

9.你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带给你什么影响?

(1)会成为学习的动力(2)会带来负面情绪(3)会使我无心向学(4)没有太大影响

10.你觉得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扰的根源是什么?

(1)成绩不理想(2)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3)对老师不满(4)其他________(请填写)

11.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扰和担忧吗?

(1)经常(2)偶然(3)很少(4)不会

12.你觉得最能给你心理造成压力的是?

(1)学习困扰(2)生活困扰(3)感情困扰

13.你会采取何种方式缓解压力?

(1)转移(娱乐、游戏、读书)

(2)发泄(哭、倾诉、写日记)

(3)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4)顺其自然

2.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江西省3所高校(南昌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为普通高校,蓝天学院为民办高校)600名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为84.0%。其中男生304名,女生200名;重点大学学生296名,普通高校115名,民办高校93名;大一新生216名,大二学生135名,大三学生78名,大四学生75名;文科201名,理科133名,工科93名,医科77人;独生子女179人,非独生子女325人。

1.2 方法

采用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问卷”共25个题目,4点计分,从倾向于内部自我释放(F1)、对外宣泄(F2)、自我隐蔽(F3)、主动寻求帮助(F4)这4个维度上测查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被试在问卷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选择该类型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经过信度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4,校正后的分半信度为0.636,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最后通过相关分析进行了结构效度考察,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201~0.446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各个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65~0.791之间,存在较高相关。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问卷具有心理测量要求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比较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大学生在F3分量表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但其他3个分量表(F1,F2,F4)中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在F2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办高校分数高于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其他各分量表在不同类型学校中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与民办高校比较,*P<0.05,**P<0.01。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比较

表3表明,从分量表的结果来看,在F1分量表中,4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在倾向于内部自我释放类型的压力释放方式得分高于大三学生。在F2分量表上,大四学生选择倾向于对外宣泄类型的压力释放方式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得分也高于大一学生;在F3分量表上,大四学生选择自我隐蔽类型的压力释放方式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学生;在F4分量表上,大一学生选择主动寻求帮助类型的压力释放方式得分明显高于大四学生。

注:与一年级比较,*P<0.05,△与三年级比较,P<0.05。

2.4 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比较

由表4可见,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在F2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得分明显高于理科、工科和医科学生,说明文科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内心的压力表达出来,进而得到宣泄;而理科、工科和医科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是学业,他们功课多,实验多,课后作业多,专业知识的内容衔接紧凑,加之重理性思维,与物打交道多一些,不善于用外显的行为表现来释放内心的压力。从F1分量表来看,工科在该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理科,工科学生表达方式相对理科来说更加含蓄,更倾向于选择内省来释放内心的压力;从F3分量表来看,理科的得分高于医科,说明理科学生遇到压力时,选择自我隐蔽类型的压力释放方式的可能性比医科要大。

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心理压力释放方式比较

从表5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或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各分量表的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而言, F1,F2,F3,F4各分量表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在于所有被试都来自同一大学生群体,年龄相仿,相同的教育环境催生的是相似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大学生的这种同质性暂时掩盖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压力释放方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其原因是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期望存在差异: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自尊,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更不会轻易向他人求援,当压力到来时,更倾向于通过解决问题,释放心理压力国;而女性则相对柔弱,在遇到困难时较倾向于向他人求助,不存在“面子”的问题。

不同的学校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公办与民办高校现实差距的客观存在,势必导致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失衡,在面对压力时所选择的释放方式,体现在行为方式上,民办高校学生更显偏激。

大四学生和大一、大三学生之所以会存在显著差异,是因为各年级学生的压力源和压力大小不同:大一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多来自于环境适应和角色转换等方面,一旦碰到挫折,容易打退堂鼓,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于是他们变得更加想念父母、亲人、昔日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乏历练,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碰到挫折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更倾向于选择内部的自我压力释放。大四学生临近毕业,身处人生的重要转折关头,考研、就业、相处4年的朋友将各奔东西,经营多年的甜蜜爱情将面临抉择等内心压力可想而知。当压力自我难以调适时,他们往往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喝酒、打牌、在校园高歌等。所以,学校要重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保健工作,正确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以积极为主,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这是由大学生认知方式中固有的积极面决定的,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方式倾向于积极合理,考虑问题的层面较广,自我效能感也较强,所以当面临各种生活事件时,多数学生都能往最好处设想,往最好处努力。获得心理援助成为大学生热衷的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心理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都拥有正确的认识。当他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惑与挫折,陷入内心的矛盾冲突而难以自我解脱时,往往会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选择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帮助,促进自身成长[2]。因此,具有多样性与分散性的特点。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选择上,从来都不是“从一而终”的,“多头尝试,积极突破”才是他们选择的主流[3,4,5,6,7,8,9]。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高校专门的心理援助机构,让更多有特殊化需求的大学生,内心压力得到合理及有效释放,这将是今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及机构努力的方向[10,11]。

参考文献

[1]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1):7-11.

[2]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0-45.

[3]陈建明,骆宏,郭思,等.11名大学生压力管理训练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9.

[4]华道云,李义丹,王祖尧,等.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81-84.

[5]LI H,LINCD.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cta Psychol Sinica,2003,35(2):222-230.

[6]张应立.对十二起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实证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3):24-27.

[7]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8]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42-43.

[9]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等.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48-349.

[10]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3.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初探 篇三

鱼是这样,人亦如此。适度的压力往往可以给人以适度的紧张感、忧患意识,使我们精神高度集中,思想活跃敏捷,行动高效有力。那么,对于即将走入“战场”的高三学生而言,“高考”在他们面前放了几条鲶鱼呢?

一、心理压力现状调研

为切实掌握高三学生学习压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离2013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笔者面向116位学生发放了一份“学习压力自我测评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能够积极应对,在饮食方面、学习状态、情绪掌控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调节控制能力,能巧妙化解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有19%的学生学习压力程度明显过高,而且多集中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部分学生身上。他们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下现状:食欲不振,肠胃功能紊乱;睡眠质量差,甚至个别同学出现失眠现象;经常感觉身心疲惫,神经绷得很紧;情绪焦虑,缺乏自信;人际关系敏感紧张,甚至出现矛盾冲突现象等等。看来,在这些学生的周围游的“鲶鱼”已不是一条,而是一群。高考给他们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心理高原期”。

二、压力失衡根源探究

1.过高的自我期望

有些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是很深厚,并且学习方法科学性不足,能力有限,竭尽全力方才取得较好成绩。但由于周围同学的优秀,可攀比的、可竞争的对象太多,同时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认为自己应该比现状更突出、更出色,这样往往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想法与心理暗示,势必会加剧紧张的心态。学习目标太高,就会因为难以达到而增加焦虑感。学习目标不能达成的次数越多,焦虑程度就会越重,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自信心缺失,学习做事都没有底气。长期缺乏成就感,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2.过度的家庭压力

迫于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有的家长给孩子强行制定过高,甚至遥不可及的高考目标,且经常以言语相逼,抑或苦口相劝;有的家长给孩子以过度的关心,或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或租房陪读,做孩子的专职“保姆”。心理学专家、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严红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清楚,父母会无条件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条件,但倘若自己学习成绩欠佳,反而会产生心理落差,形成隐形的压力源。”家长一味的约束或者过分的担忧,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频繁的考试排名

现在大部分高中每学期都有名目众多的各类考试,频繁的考试意味着频繁的成绩排名,意味着频繁的实力竞争,也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虽然通过排名,确实可以让学生找准位置,了解彼此间差距,激发学习积极性,找到奋斗目标。但同时,成绩排名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4.紧张的人际关系

高三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觉性、批判性等品质已比较成熟,他们大多非常在意教师、同学的关注和评价,但同时又有自己主见,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在与同学交流时会坚持己见,甚至有点偏执顽固。而且,由于高三学生所处学习时段的特殊性,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也导致了他们平时沟通的匮乏,所以误解、矛盾、摩擦等问题较以前有所增多。另外,学习成绩差异造成的相互竞争、嫉妒心理,往往也会让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三、压力调控策略举隅

其实,学习压力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压力程度适度,则能很好地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压力程度越低或越高,学习效率都会越低。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能尽早、及时找到有效、科学的压力调控策略非常重要,而且必要。方法有很多种,但只有“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篇四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通过九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

(三)主要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71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献。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

F检验显示,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四)在学校上,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

农大较吉大东师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表3所示: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差异显著,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在社会中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更加复杂。可能会更容易去猜忌,不轻易相信别人。

(二)是否独生子女

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此三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由此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她)们需要得到学校社会更多的关注。

(三)学校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大学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维度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今年北京小学开始实施“快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或许以后可以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拓展开来。但是作为大学,应该本着为国家培育顶尖人才的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制度应该更加的严谨。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更加的严格,如果以后“快乐教育”在全国开展,中小学生的负担变得轻了,上大学以后,还是继续轻松的话,恐怕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只会越走越远,而不是赶超。因此大学应该严谨办学,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

(四)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高年级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在躯体化和抑郁两个维度较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加的显著。大四要面临择业问题、考研问题、婚姻问题等,因此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焦虑。而低年级的学生则相反,还处在步入大学的欢乐中,因此没有太多的困扰。在这里希望学校和社会多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性格上的成熟。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以免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

四、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长春市3所高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选择调查了有自己鲜明特点的“90后”群体;在被试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到学校、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做了相应调查。

5.大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 篇五

你好!我是12级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问题的调查,此问卷用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希望能占用你一点宝贵的时间来帮忙填写此问卷,本次调查结果只用于研究,我们将为你严格保密,谢谢你的合作。你的性别()

A男生B女生

2你是哪个年级的A 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你对你所选择的专业感觉如何?()

A很喜欢B一般C,没多大感觉D不喜欢

4你觉得你所选择的专业的学习压力大吗?()

A压力很大,科目太多适应不过来B刚刚好,让我有动力学习

C时大时小,说不清D一点压力也没有

5你是否经常了解你现在所专业的就业情况?()

A经常 B偶尔了解过,担心过C了解过,但不担心D还未了解

6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学分不好不能毕业?()

A经常担心B偶尔担心C不担心请问你觉得自己当前的学习压力如何?()

A很大B较大C一般D无压力你觉得自己的学习压力的来源是什么?()

A同学比自己优秀B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很大

C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D父母的期望以及过级考试

9你认为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必要吗?()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不清楚 D没必要

10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和谁倾述?()

A家人 B男、女朋友 C知心朋友 D同学或其他人你通常怎样调整成绩所带来的压力?()

A自我反思,找出弊端B忘记成绩,努力学习

6.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 篇六

年级:____您的院系专业:____院____专业

()1.你的就业负担主要来自于那几个方面(多选)

A、家庭、亲戚B、周围同学C、严峻的社会形势()2.你的就业区域选择是

A、长三角地区B、珠三角地区C、西部地区D、北方E、户口所在地()3.你会选以下哪类单位为你的第一份工作

A、私人企业(外企、国企、民营)B、政府机关C、事业单位D、其他()4.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

A、1500左右B、1500-3000C、3000-4500D、5000以上()5.你认为,面临就业你需要在()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A、实习、兼职经验B、良好的自身专业技能C、人际关系处理能力D、对目标行业人才需求的了解

()6.你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

A、外在形象B、社会一部分人对待女生的C、没特别感觉()7.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

A、持乐观态度B、一般C、不清楚D、压力很大()8.你认为可以通过()来缓解就业压力

A、考研B、出国留学 C、自主创业

()9.如果选择自主创业,你认为最需要的是

7.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中国政法大学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

(二) 研究方法

通过概率比例抽样法, 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年级、性别抽出样本500份, 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29份, 回收率为85.8%, 性别分配为男生246名, 女生181名;年级分配为大一115人, 大二126人, 大三114人, 大四72人。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 我们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填写。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一) 心理咨询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过心理咨询”时, 通过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的学生达到了19.4%, 说明我校学生已经逐步接受了心理咨询, 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进行过电话咨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校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不收费, 打电话需要花费电话费, 而且每个咨询持续的时间都在1个小时左右, 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接线员是我校心理协会的学生, 咨询的学生对接线员的业务水平可能存在怀疑。

从咨询效果来看, 63%的学生对咨询感到满意, 说明我们的咨询确实起到了作用。

(二)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团体辅导活动”时, 只有10.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 其余学生都没有参加过。参加过的学生中66%对团体效果感到满意, 说明我们的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大部分参加过的学生的承认。

(三) 心理健康课程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是否选修过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时, 只有5.6%的学生参加过, 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每个学期规定的选修人数是有限的,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心理类课程来获得心理知识的, 而且56%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设为必修课。所以, 我们应该利用好心理类课程, 扩大上课的学生数量。

(四) 心理健康委员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如果遇到心理问题时, 是否会主动向心理委员求助”时, 35%的学生选择了会。对于“心理委员主要开展的活动”, 目前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还是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为主 (67.8%) , 心理健康委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从以上数据来看,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及面不够, 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应该面对广大的学生。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我们一定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表面化和热闹化, 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着手, 把工作做细, 提高工作质量, 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 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从调查数据来看, 高校学生正在逐步接受心理咨询, 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而且63%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感到满意, 但是我们看到还有30%多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因此, 高校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 更好地提高咨询效果。

1. 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

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错在错误了解, 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同学才去做心理咨询。为了克服这部分学生的顾虑, 高校应该发挥各种宣传途径, 尤其是报纸和网络的作用。另外, 加大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的发放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2. 扩大心理咨询师的队伍, 提高咨询效果。

心理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顽固性等特点, 通过一两次咨询是无法真正解决的。有些心理问题需要长期咨询[1]。但是, 目前各个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人数有限, 无法对学生进行过多次的咨询, 导致咨询的效果下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各个高校除了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专职咨询师外, 还应聘请适当的兼职咨询师, 最好能在精神科医院聘请有精神医学背景的专家。

(二)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方式在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帮助学员个人增强素质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又能帮助提高团体的整体协作性和创造性,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 提高团队绩效[2]。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

在调查中, 只有10.3%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团体辅导活动, 这跟学校组织的活动过少有关系。因此, 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采取一下措施来增加辅导的次数。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带领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 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团体则交给心理协会与心理委员,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首先, 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根据每个年级的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活动, 然后把开展这些团体辅导的具体技术传授给心理委员。这样每个心理委员就都可以在自己班级中开展活动, 并鼓励心理委员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三) 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覆盖面

从调查数据来看, 心理类课程是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说明了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但是, 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类课程设立为选修课程, 人数和规模都有一定限制, 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调查也显示, 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为必修课。2009年3月份在南京大学召开的教育部会议上, 教育部今年也把心理健康课程的推广设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调研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模式。该课程开设9周, 18个课时, 1个学分, 内容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绪调节、珍爱生命、性格八个主题。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9周为一轮, 共两轮。每个班180人左右, 三个老师各带3三个班级。此模式值得高校借鉴。

(四) 充分调动心理健康委员的积极性

为了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在高校的班干部队伍中应增添一个新角色———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危机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心理健康委员属于新生“事物”, 我们在对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缺陷, 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和功能。为此, 对心理健康委员的管理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总结,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以做到人尽其力, 力尽其责。我们可以采取举办心理委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机制来充分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政法大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从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工作等方面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 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成山.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 10.

[2]胡伟国, 王晓程.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 2006, 6.

8.浅谈小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 篇八

所谓小学生心理压力:是随着当代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家庭对子女所赋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各方面负担亦日渐加剧的状况,使他们的所要承担的责任加重,而由此产生的紧迫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引起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

总之,心理压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组成的有机形态。首先、个体心理压力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的。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是没有心理压力可言的。如在睡眠状态下人无心理压力。人在无认知能力时也不会有心理压力存在。另一方面,虽有认知能力,但是若对威胁性的刺激不能意识到其对自己造成或将造成威胁、危害时,人同样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相反,当刺激情境本身不会对个体造成威胁、危害时,个体由于不当的认知,以为它具有威胁性,无法处理或摆脱,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成语“杯弓蛇影”。因此,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会很自然地使人感到心理压力;同样,一些愉快的事情也会使人感到心理压力。即使你在健康的状态下很平静地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本身也包含这许多这种压力。其二、心理压力伴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通常,当有心理压力时,个体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如惊慌、害怕、忧愁、愤怒等等。但是,在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就一定有消极的情绪出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不少人就乐于探险,虽然任务艰难且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却乐意去做。其三、心理压力必引发行为反应。个体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引发出一定的行为反映,表现为有意行为。或针对压力事件,积极应对,化解压力;或逃避压力情境,以维持正常生活;或消极应对,被压力所困,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心理障碍。如此看来,可以说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我国学者刘克善认为,心理压力具有情绪性、动力性两个主要特性。情绪性是指个体有心理压力时总带有明显紧张的情绪体验的特性。心理压力总伴随有一定的紧张情绪体验。紧张本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心理压力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就是心理压力的动力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之所以能变压力为动力,是由于个体一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心理压力的动力性表现为对适应行为的积极增力作用和消极减力作用两个方面。

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机体处于压力状态下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暂时的,当压力消除后,又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压力持续存在,并且达到一定的强度,进而可导致身体组织结构的异常,甚至发生疾病。正如托尼·巴蒂森所一言:“心理压力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由紧张、担忧和焦虑造成的肉体、精神和情感的综合问题。”

一般来说,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人们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应对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意义的,这种应激反应有助于人的行动。因为在应激情况下出现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肝脏分泌出大量的糖分给血液,从而加快了人体器官的活动功能,血液循环加快,给大脑和肌肉输送更多的能量,使人更有力量,更加机敏。远祖时期,人类在面临危险时所采用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是当今我们面临心理压力时的身体征兆的起源。这种反应由非自主神经系统传递,转化为运动。今天,当人们面临威胁时,他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准备。身体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并迅速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这种汹涌而来的肾上腺素的作用令他的身体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对威胁做出反应。在压力下往往也会有超常表现,如表现在智力方面的“急中生智”,表现在体力方面的“力拔千斤”。

不可否认,必要的压力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動力,为全面发展而付出心血和汗水正是学生成长过程所必须承担的压力。但是,当前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而许多是不应该背负的。“减负”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全体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长期的研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实验小学)

9.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九

1.您是

A男生B 女生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认为自己学习生活有压力吗

A有,并且很大B有,但不是很大

C没有D不确定

4.您的压力来源有哪些(多选)

A学业B 前途C 交际

D情感E经济F家庭

G其他

5.压力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A有积极意义,为学习生活带来动力B有消极影响,经常情绪低落

C完全没有影响D不清楚

6.您面对压力的态度

A积极面对B感到忧郁

C想行动但不知从何做起D没有任何行动

7.压力特别大时,会选择向谁寻求帮助(多选)

A亲人B朋友C老师D学校心理咨询师 E不寻求帮助F其他

8.您怎么派遣压力(多选)

A借酒消愁B打游戏C大哭一场D逛街购物 E大吃一顿F运动G听歌H向其他人倾诉 I其他

9.您认为老师对您的学习压力有多大影响

A很大B一般C几乎没有影响D不清楚

10.您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

A很明确,并且付诸行动B明确,但还没有行动

C不确定D根本没考虑过

11.您的学习动力来自(多选题)

A热爱学习B为了将来就业C考试压力D家庭压力E为了奖学金等荣誉F没有动力G 其他

12.学校制度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A大大提高学习效率B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消极影响较大D影响不大

13.您觉得自己人际沟通有障碍吗

A有很大障碍B有时有障碍

C比较少D没有

10.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十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们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的同学也逐渐显露出无助无奈的一面。与此同时,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出现了心理与生理方面的疾病,比如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自杀的事件,精神失常事件以屡见不鲜。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与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社会各方不断想方设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掌握应对就业压力的方法。所以我们选择对此调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性和社会意义。那么,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是采取何种方法来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呢?对此,作为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9份。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是如何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在校学生

四、调查地点:青岛理工大学

五、调查时间:第十一周(2011年5月19日至22日)

六、调查内容及结果(见最后附表(一份))

七、调查结果分析

从同学们作答问卷的统计结果情况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有51.22%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担心就业问题。另外,也有占38.6%的同学对当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清楚,不能判断以后的就业情况,他们对此持观望态度。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只有约11%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保持乐观态度。从总的情况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当前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普遍较悲观,认为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以下是调查结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从第一题和第六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就业问题非常关注(调查结果分别为71.2%)。但是此范围同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并不是很好,而且暴露出的问题是:眼高手低,选择薪水高的、靠近沿海或者大城市的地方就业只有2.1%的同学愿意到西部或者偏远地区就业。我们小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一方面,就业压力的严峻已经使我们同学们已经普遍重视并关注个人就业问题,普遍比较消极,比较悲观。另一方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出现焦急、烦躁的心理,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帮助就业,对专业知识不够重视,出现专业知识学习不足、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

从第七题和第九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21.1%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 会不接轨;54.4%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为社会竞争太激烈,大学毕业生太多,供大于求;15%的同学就业压力来自家庭。对于求职前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受青睐的是实用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有关证书(此范围的人数90%以上)。并且认为招聘单位最看重的是学历和证书(43%的人赞同),其次就是我们的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从第十题和第十二题的调查结果来看:

对于要求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方面,80%的人认为应该由学校提供实习的机会,给予就业体验,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其他的同学意见不一致,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学习比较强的同学中,比如有的同学要求学习更多的实用软件和专业知识。

几乎将90%的同学认为获取求职信息有效的途径为参加本校园校园招聘会。其次是网上投简历,最后为家庭介绍。

3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有17.1%的同学认为面试技巧很重要,27.3%的同学认为调整就业心态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经过讨论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判断,就业压力形势确实非常严峻。造成这种就业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岗位有限,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就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从中看住大学生就业压力何等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一方面,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使得很好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无所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所需偏差较大。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今自己所学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自己在大学该做什么,做会什么。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大学不应只注重专业教育,还得加强综合素质,口才,交际,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

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应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复杂原因,我们讨论分析,做出了自己对应对就业压力的看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涯中。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和观念,大学生们得正确的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眼高手低,从低做起,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看看自己适合到什么单位发展更有利于自己人生的跨越。

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强化自身素质,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坏”和所在学校的“优劣”并不会成为自己成功就业的绊脚石,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时间,少上网,适量睡觉,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自信。我们还很年轻,还能学会很多。不要认为来日方长,无志向,无压力,结果没有为将来做好准备,毕业时充满遗憾;不要遇到就业困难就放弃,要学会不被现实所困,勇敢地面对未来;不要有浮躁的心态,要学会沉下心来,踏实学习,求真务实;不要把就业停留在口头上,要学会负责任,用行动去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用人单位能感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自己将来参与市场竞争蓄积足够的能量。

其次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

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针对高校就业信息不是很通很及时的状况,要由学校加强学生的就业信息提供方面的工作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及时更新信息等。还可以早期就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邀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就业座谈等,为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等。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采用多种形式,如,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同学之间也要加强相互交流比如建立QQ群交流等。确保就业信息及时高效,做到不错过,不留遗憾,把握每次机会,锻炼自己,提高面试技巧。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11.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十一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2013年6月, 笔者对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学院的部分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9份, 问卷有效率95%。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委托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完成。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掌握当前聋人大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 分析总结聋人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为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当前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扫描

1. 聋人大学生政治热情较高, 政治态度鲜明, 政治行为趋于理性

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90.97%的聋人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对于“中国梦”, 您的了解程度?了解占38.76%, 知道一些占57.20%, 不了解占4.04%。对国家未来道路是否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的占23.16%, 有信心的占75.84%。对我国发展形势的看法?认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为58.85%。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 聋人大学生对当前国内热点、时事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他们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对我国政治经济的总体态势持积极乐观态度, 但我们同时看到一些聋人大学生存在政治思想观念淡化、政治信仰功利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2. 聋人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务实进取

您认为现在还需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81.10%认为十分必要, 认为无所谓的为16.63%, 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时了的为2.27%。下列价值取向中, 您最看重什么?认为应该是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为44.02%, 认为应该是金钱多少的为14.35%, 认为应该是权力大小的为12.92%, 认为应该是社会名望高低的为28.71%。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聋人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显示了聋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 但我们同时也看出少部分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面前的淡漠。聋人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逐渐趋向多元化:由讲求奉献向追求物质利益转变, 由注重集体利益向关注自身个体发展转变;聋人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越发务实, 特别看重自身利益的实现。

3. 聋人大学生的人生观不讳舆论, 展现真实自我

您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认为是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占30.84%;认为是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的占40.41%;认为是弥补父母没上过大学缺憾的占14.47%;认为是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占14.28%。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部分聋人大学生正在构筑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观;大部分聋人学生更多的是讲究奉献, 努力提升自己。当代聋人大学生的人生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还有待成熟, 对人生的目标追求富有现实性。聋人大学生注重个人的发展与家庭幸福, 愿意通过事业成功来为社会服务。这样的人生目标是符合社会转型期实际情况的, 虽然没有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也没有推卸自己应该担负起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4. 聋人大学生的道德观立场坚定, 行动不足

对于诚信您怎么看?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占40.19%;认为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的占22.49%;认为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 否则就不讲的占8.61%;认为自己要讲诚信不管别人诚信与否的占28.71%。从有关诚信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当代聋人大学生对诚信的看法总体是好的, 大多数人对诚信问题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的, 但是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聋人大学生诚信状况较差, 对待诚信问题觉得无所谓, 承认自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对你思想和道德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认为是朋友或同学的占11.20%, 认为是老师的占42.49%, 认为是父母或抚养人的占40.3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聋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在父母、老师等的指导、强化和影响下形成的。

三、加强聋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对策

1. 转变德育教育观念, 发展咨询教育

“除了听, 我们什么都会做。”从聋人大学生个性出发, 以聋人大学生为本,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应把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观念转变为重在为聋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上来, 解决聋人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切忌空谈大道理。发展咨询教育的目的在于, 把聋人大学生与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教师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 为聋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体现平等, 体现服务;聋人大学生要求咨询服务是个人主动行为, 体现主动, 体现需要。这种做法比较符合聋人大学生思想个性、独立性强的倾向, 能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每个聋人大学生个体上。

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环境对聋人大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能让聋人大学生感受到关注。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 加强校园文化“硬件”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 要加强“软件”建设, 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再次, 弘扬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博爱塑魂”的校训, 强化学风、教风及作风建设, 优化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 这对聋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品德行为、价值取向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 通过微博、微信、飞信、QQ等, 广开教育者与聋人大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

3.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高校教师示范作用

无论是“两课”教育实践活动, 还是本次调查的结果, 都显示出教师素质对聋人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一是增强德育队伍的整体合力。德育队伍包括“两课”教师队伍、政工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这三支力量目标一致, 分工不同, 各有侧重, 形成合力, 是对聋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力量。为此, 首先要求这三支力量学会初级手语, 能和聋人大学生简单地进行日常交流, 从而能了解聋人大学生的想法, 掌握聋人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就引进了一位聋人硕士毕业生担任聋人大学生的辅导员。其次, 专业教师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 发挥专业教育优势, 寓德育于专业教学中。“两课”教师要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际, 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解决聋人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政工队伍要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聋人大学生思想发展脉搏, 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注重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大力培养德育工作队伍。首先, 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支队伍把实际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经常开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其次, 高校应鼓励这支队伍攻读学位、职称晋升, 专职从事聋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从而保持德育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使之真正成为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再次, 要加大对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宣传表彰力度, 发掘、培育他们中的先进典型, 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发挥这支队伍的示范作用。

摘要:通过对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的分析, 概括出当前部分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 提出改善和加强当前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鲁亚平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 (3) .

12.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篇十二

(一)背景材料:

1、性别()A男B女

2、请问你来自哪()

A 本省农村B 本省城市C 外省农村D、外省城市

3、你现在所处的年级()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大四

4、请问您所学专业属哪一类()

A 文法类B 经济类C 理工类D、艺术类E、医学类F、其 它

(二)就业心理调查: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注没有特别注明的只能选择一项)

1、您对您所学的专业满意吗?()

A 很满意B 满意C 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2、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是?()

A 民营企业B 国营企业C 外资企业D、自主创业E、政府部门F、其它

3、您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的因素是()

A 薪水B 地理因素C 行业前景D、个人喜好E、办公环境F、其它

4、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A 专业一定要对口B 既来之则安之C 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D、其它

5、您对您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A 1500以下B 1500—2000C 2000—3500D、3500以上

6、您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题)

A 专业水平B 心理素质C 公关能力D、道德素质E、其它

7、您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B 就业期望过高C 就业人数过多D、其他

8、面对就业难,您的态度是?()

A 先就业再择业B 先择业再就业C 考研D、待业

9、如果您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是()

A 家庭贫困B 对考研没把握C 实现自我价值D、其它

10、在求职的过程在您会选择哪个途径求职?(最多可选择三项)()

A 现场招聘会B 上网C 亲友介绍D、报刊E、上门推销F、其它

1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大四

12、您觉得学校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及专业课程外,还应提供哪方面的指导呢?()

A 职业生涯规划B 素质拓展C 就业体验D、其它

13、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最感兴趣?(最多可选择三项)()

A 经验分享B 案例分析C 集体活动D、专题讲座E、角色扮演F、面对面咨询G、其它

14、您认为找工作哪个途径最有效?()

A 现场招聘会B 上网C 亲友介绍D、报刊E、上门推销F、其它

15、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择三项)()

13.大学生旷课心理调查问卷 篇十三

1.同学们如何看待大学生经常旷课问题?

A、极其反对 B、可以理解 C、无所谓 D、很正常 E、_________

2.自己的旷课情况?

A、从来不旷课,有事就请假B、只旷过少数几次C、偶尔,有选择的旷

D、习惯性旷课E、___________

3.旷课的原因?

A、身体状况B、私事 C、心情 D、认为老师讲的没用 E、学生工作F、上网 G、_______________

4.旷课后的心理?

A、很内疚B、比较自责,但还是原谅了自己C、无所谓D、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正确 E、____________

5.对老师考勤的态度?

A、觉得老师很负责B、认为是在浪费时间C、反感D、_____________

6.觉得班里同学缺勤严重谁负主要责任?

A、个人问题B、班委C、代课老师的责任D、班主任E、辅导员F、______________

7.对经常旷课的同学的看法?

A、影响了班级荣誉B、完全理解他C、好羡慕D、真的佩服,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E、____________

8.认为自己不旷课的原因?

A、为知识 B、为了平时成绩 C、为了学费 D、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对学校对旷课学生的处罚的看法是?

A、太过严厉 B、应有的措施 C、还应该再严厉些

10.一次旷课是在什么时候?

A、上大学以前(现在不旷了)B、上大学以前(现在还继续)C、上大学以后

14.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 篇十四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 是个相对的、非直观的概念, 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是个体对物品喜欢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 因此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但偏好也受共性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群体特征。就业偏好是指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 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目标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排序。大学生就业偏好就是作为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 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希望的期望目标, 它是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直接体现, 也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目的是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 简单说也就是对找到“最好”工作的追求, 这一追求行为如果在完全理性的目标和选择过程的引导下, 会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 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受社会干预、家庭观念和资源的限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状态约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 或无法做出与信念相一致的合适的选择, 因此就会出现非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这也就是大学生通常觉得无法找到“最理想”的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引导学生的就业偏好、推动学生就业, 有必要在导致非理性偏好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上下功夫。

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 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就业方向偏好、就业目的偏好、就业地点偏好、单位性质偏好、薪酬偏好这五个方面。就业方向偏好是大学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就业目的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为了什么去工作, 就业地点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什么地区工作, 单位性质偏好是指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就业, 薪酬偏好大学生搜寻职位时对工资水平的心理价位。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就业偏好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 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

调查问卷依据就业偏好的五部分内容进行设计, 其中就业方向、就业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选择项;而对就业地点、单位性质的调查考虑学生有多种选择, 设计了打分的方式, 评分采用5分值, 分数与评价正方向记分, 分数越高, 对该项目评价越高, 最好水平为5分, 最差为1分。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 高校数量多, 部属、省属等不同性质和综合性、工科、经济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的院校齐全, 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 此次问卷发放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 考虑了不同专业类别选择了6所本科院校, 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 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问卷发放600份, 收回600份, 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 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90份。被调查的学生中, 大三学生304人, 大四学生286人。从性别看男生占了44.4%, 女生占了55.6%, 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医学等专业, 生源地的调查分了本市、本省城市、本省农村、外省城市、外省农村五类。

2. 就业偏好的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方向偏好。关于就业去向我们分了就业、出国、升学、自主创业这四大类, 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去向中最高为就业占了61.8%, 其次为升学20.4%, 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数要多于准备出国的学生数, 比例为8.8%, 说明目前大学生中还是有较多的人倾向于自主创业, 打算出国的学生比例最低仅有5.2%, 另外还有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问题, 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 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 但增幅明显。

(2) 就业目的偏好。不同的就业目的与学生家庭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规划相关, 这是大学生就业的驱动力。就业目的偏好中“施展能力, 实现人生目标”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 44.4%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 23.8%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大学生就业的物质化偏好;排在第三位的是“生存的需要”这一目的;排在最末的是“结交朋友”这一目的, 只占0.5%, 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

(3) 就业地点偏好。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偏好看, 平均分最高的“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3.98分, 其次为“沿海开放地区中等城市”3.82分, 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第三到第四的依次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3.50分、“中西部大城市”3.43分, 这说明一些特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失去吸引, 学生现在更多的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排名第五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2.90分、最后是“乡村”2.73分, 这两类地区的得分比较低。虽然受国家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政策影响, 目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 但总的来说, 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学生还是占了多数。无论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 还是在大中城市就业, 从本质上讲都是毕业生对主要市场的偏好[2]。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 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 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 现实与期望间存在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4) 单位性质偏好。从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偏好看, 平均分最高的“国家机关”4.25分, 其次为“国有企业”4.12分, 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国”字头的“铁饭碗”型单位工作;得分从第三到第六的依次为:“三资企业”3.83分、“学校”3.76分、“自主创业”3.35分、“私营企业”3.23分。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求职中“求稳”的心态日趋明显, 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 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 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大学生冷落, 另一方面, 每年的“公务员热”现象依然愈演愈烈[3]。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

(5) 薪酬偏好。我们根据现在的普遍工资水平, 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这四大类,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薪水要求并不低, 可接受薪酬在“2000~3000元”的人数最多, 占了48.4%, 其次为“3000~4000元”有32.8%的同学选择, 有10.2%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较低, 选择了“1000~2000元”, 另有8.6%的学生选择了“4000以上”。由于自身经济背景的引导, 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于从主观意愿出发, 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 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 对于某些起薪较低, 实习期内工资水平可能还不及这些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的一些工作机会往往会不屑一顾。现代大学生普遍宽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学生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 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造成就业困难。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也有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学校教育、指导等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引导主要应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更理性的做出适合的就业选择上下功夫, 从而促进有效就业的实现。

1. 把培育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作为重点策略。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直接影响其对就业的认知和因此做出的行为选择, 要把培育就业素质作为引导就业偏好的重点策略。高校除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适应市场与竞争要求, 调整课程结构, 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 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4]。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 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实际, 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5]。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 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 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得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 完善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观, 因此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引导就业偏好的重要手段。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正确认知外部环境与制约条件, 理性的选择可行的职业目标与实现路径。

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高年级展开, 而事实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对大学生要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要规划不同的指导内容, 一年级入学时要引导他们改变中学阶段习惯, 适应大学的要求, 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目的、所要达到的要求, 并对四年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形成的有个最初的理想化的想法;大二是就业偏好开始塑造的阶段, 经过一年的学习后, 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生活、对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已经有所认识, 在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职业规划指导, 引导学生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实际出发, 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展己之长, 克己之短, 将个人的职业兴趣、意向和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 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某种职业或某种岗位, 初步拟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大三是就业偏好开始形成的阶段, 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认识其自身的优缺点, 并培养实现目标所需的相关能力;大四是就业偏好在现实中实践的阶段, 学生开始直面就业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在这个阶段除了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解释、程序指导等服务工作外, 主要是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引导学生根据形势调整期望值, 将学生的就业偏好纳入到与市场需求、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合理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3. 指导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学生就业偏好的重要因素,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求职。从学校方面来看, 学校应完善招聘信息网络, 为学生了解招聘信息提供更畅通的消息渠道, 同时要努力扩大影响力, 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主动与企业多方合作, 为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看, 父母的背景资源及其社交圈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会源源不断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信息, 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真实有效的, 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些信息, 抓住合适的推荐机会成功就业;从个人层面看, 要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社会资本:如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便及时获得有用信息;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交朋友, 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

摘要:大学生就业偏好是否与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相匹配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探讨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出发, 通过对江苏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 并据此提出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偏好,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4) :35-44.

[2]杨磊, 周广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偏好形成的影响及其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11, (12) (下旬刊) :33-34.

[3]周骏宇, 王超.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09, (11) :51-57.

[4]沈建波.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6) :49-50.

上一篇: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分部施工小结下一篇:语文老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