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2024-06-28

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精选5篇)

1.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篇一

村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做好融合文章,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聚焦组织建设,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当好“领头雁“。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村“两委”干部到先进示范区参加学习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拓发展思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练好”硬功夫“。针对在家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多的特点,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利用党员微信群、村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和转载学习资料,定期组织党员观看红色电影,开展心得分享会;落实”六岗六员“制度,*名党员认领岗位,引导党员积极投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注重后备力量培育,建好”蓄水池“。确保至少有*名村级后备力量,从3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或转业、退伍军人中发展人选,培育书记梯队人选*人,大专学历以上后备干部*人,为每名村级后备干部落实*名村干部与其结对帮带,主要以谈心谈话、实践指导为主,重点传授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工作技巧。

二、聚力产业兴旺,提升富民强村水平。

多措并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链条,2021年*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万元。突出主导优势产业。做强蔬菜亮点产业,成立正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庙湾里、水背塘小组建成*亩蔬菜大棚基地,多茬种植螺丝椒37-94品种面积每年突破*亩,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形成集土地流转、基地种植、经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创收致富。持续推进富硒蔬菜认证,打造富硒品牌,依托*村蔬菜基地冷库,筹资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厂,延长产业链。

打造“千担村”特色品牌。*村注重突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提升产业的致富“造血”功能,年种植烟叶面积达*亩,年产量稳定突破千担,新建*座烟叶烤房,不断提升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草产业经济效益,成为名副其实的烟叶“千担村”。擦亮湖羊产业“新名片”。2022年计划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的运营发展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引进优良种羊,由村集体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三方出资认购种羊,由龙头企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管理、统一收购销售,利润分红,带动农户务工,解决就业,增收创收。

三、聚情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脱贫攻坚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动态监测。健全“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脱贫户、“三类对象”、大病户和突发困难户,实行分类帮扶和因户施策,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严格进行全面排查。

定期对全村农户进行常态化排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现场研判,及时制定帮扶措施;赣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以来,共走访“三类对象”*户*次、脱贫户*户*次、一般农户*次,掌握实情、排查问题、精准施策,确保“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强化产业带动就业,引导脱贫户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鼓励扶持其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创收,提高生活质量。

四、聚效基层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多方联动凝聚合力,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织密治理网格。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员入格”模式,着力打造集政治引领、社会治理、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基层治理单元,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包联干部—网格长(村民小组长)—网格员—联系户”的组织架构,每个网格组建“一名指导员、一名网格长、两名专职网格员、四名兼职网格员”的管理服务团队,合力做好乡村治理各项工作。

加强法治建设。引导好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和人民调解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法治实践活动中,强化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在每月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和重点节日里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在微信群、村公众号转发法律知识链接等,广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激发自治活力。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小组长、乡贤和“五老”顾问的作用,让村民参与、监督,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主动性,增强了党员群众关系的紧密性。倡导德治思维。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面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亲敬老”等评选活动,持续培育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智治”水平。*村先行试点全省平安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智能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智治”水平。

2.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篇二

关键词:红枣;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10-1

1 基本情况

府谷县黄河沿岸大部属于纯农业区,土地资源广阔,红枣已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成为地区主要地表资源优势。截至2014年,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年产红枣3175万公斤,年产值700万元。重点区域红枣产值人均3000元,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2 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2.1 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红枣基地建设中,坚持“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种苗、因地栽植。重点实施区建万亩标准产业园,重点村建千亩矮化园,户建高产园,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建设优质丰产园。先后启动“红枣林带建设”、“东枣西沿工程”、“万亩红枣基地建设”。新建红枣基地全部采用深水平沟整地、良种壮苗、合理密植,做到了“三不栽”,即不是深水平沟整地不栽、不是良种壮苗不栽、不施足肥料不栽。几年来共建成3个万亩基地(王家墩乡、武家庄乡、碛楞乡),3条红枣林带(即白云乡至阴塔、郝家角至田家寨、温里河至墙头),2个千亩样板枣园(碛楞乡杨家庄点,武家庄乡党家畔点),使全县红枣基地由原来一岸发展到“一岸三川”。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形成规模,对府谷县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生态绿色府谷奠定基础。

2.2 红枣龙头加工企业迅速崛起

为了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府谷县加大红枣产业及加工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规模,形成产、加、销优势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型红枣加工营销企业3个,成品加工共有四大类(熏枣、保鲜枣、密枣、滩枣),品种有十几种(马牙枣、酒醉枣、滩枣、无核蜜枣等),年加工红枣100多万公斤,其中“花乌枣业公司”生产的“无核枣”、“滩枣”畅销十多个省。这些龙头企业以基地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相统一,大大加快了红枣产业化进度。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个体私营加工业蓬勃兴起,目前,全县12个红枣个体私营销企业,加工从业人数达600人,年加工红枣200万公斤,这些个体私营加工企业成为贫困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2.3 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壮大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碛塄乡、王家墩乡、白云乡等农村集资市场基础上,在县城设有专门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全县从业营销人员达600多人,同时在全国大中城市常驻外销队伍50余人,使府谷红枣及其加工产品直销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红枣销售网络,通过县内集资市场和城市“窗口”作用,提高对红枣产业服务能力,使本县红枣能及时销售,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红枣产业的后劲。

2.4 科学技术服务日趋完善

为了加快府谷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促进红枣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高红枣产量,达到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要求,一是府谷县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具体做好规划、设计、栽植、整地、管护等工作。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府谷县红枣低产园改造、防治裂果腐烂等工作卓有成效。提高枣农的科学务枣技术水平。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50多次,培训人员达2万多次,印写各种技术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大新、特、优品种引进,建成百亩密植采穗圃,在杨家庄村建成100亩密植示范园,为本县树立了样板,所引进的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示范并推广。四是下决心从苗木抓起,全县每年完成红枣育苗不少于1000亩,划定断根育苗不少于2000亩,通过这些科学技术服务,增强了红枣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了综合效益。

2.5 产业政策措施宽严相济

放宽政策、强化机制是加快红枣产业开发的重要保障。红枣栽植区域可以拍卖、租赁、转让、继承,允许现有坡耕地上栽枣,允许继承转让,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干部职工购买荒山使用权、栽枣务枣、领办创办红枣栽植加工,流通实体,身份不变,来去自由。

加强组织领导是红枣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县、乡、村分别成立专门的组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建立服务联系网络,以县级红枣发展组织机构为龙头,乡(镇)红枣机构为平台和基础,做好县、乡、村三级体系联动。通过这些组织的有效服务,正在逐步引导红枣生产走向产业化,同时将红枣生产任务分解到乡,到村,到户,并层层签订责任书。

2.6 组建队伍,强化管护

成立了20个森林抚育管护队,主要分布在民俗景点、道路两侧等重点工程区域,24小时值班,行使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职能。制作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区划图》和《森林资源管护巡查记录簿》,明确每个管护责任区的责任人、管护面积,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红枣栽好、管好。

3.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篇三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5家,实现销售收入近900亿元;建成50家口农业创新驿站,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9个脱贫县的脱贫户均实现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今年,口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重实施7项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健全完善机制。构建横向部门协作、纵向上下联动的推进工作体系,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2345”工作思路,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个目标”,突出项目和示范建设“2个重点”,实施保供给工程、调结构工程、补短板工程“3大工程”,深化农村土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4项改革”,健全组织领导、清单管理、包联指导、宣传引导、督导考核“5项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推进,坚持分类指导,9个贫困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环口的县与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结合、口的县与对接口相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突出稳产保供。面对新冠疫情风险挑战,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业基础,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在稳定播种面积和加强田间管理、农技服务上下功夫,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农业,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恢复生猪产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在西部山区建场,加快产能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177.67万头,同比增加18.52%,年底恢复到正常年份的85%以上。保障“菜篮子”供给,围绕保供给、稳市场,强化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和产销对接,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26.7万吨,同比增加2.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口和口市场需求,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农业”,增强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以50家口农业创新驿站为载体,引领带动蔬菜、食品加工、文创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转化、应用和推广7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新肥料引进推广及高效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实施地下水压采、节水灌溉、农艺节水,减少农业用水;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农膜回收等利用率以及农兽药包装回收处置率。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1.8%,高于全省指标1.8个百分点。加强绿色食品认证指导工作,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今年口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易县磨盘柿获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

做强扶贫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有力支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特色农业、高效林果、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六大扶贫产业,脱贫户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不足4成,提升到目前的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收益全覆盖,8个国定贫困县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68.0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2.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长到10253元,扶贫产业成为全市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抓好环境整治。坚持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10个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分类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改造各类无害化和卫生厕所41.79万座,建设农村公厕1448座。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或扩建焚烧发电、填埋及其他垃圾处理设施8座,建设乡镇转运站点1203个,5099个村庄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完成污水治理村764个、管控村4391个。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市所有村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务,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强化典型示范。印发《口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方案》,启动30个示范区、30条示范线、600个以上示范村建设,示范区覆盖所有县(市、区)、示范村覆盖所有乡镇。明确创建标准,示范区按照15条标准创建,示范线依照11条标准打造,示范村遵照21条标准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创建,实施市、县、乡三级领导包联制度,市级领导包联示范区、县级领导包联示范线、乡镇领导包联示范村;建立季调度、观摩、年终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评比,落实奖励制度。工程化、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八大行动,推进25项重点,今年投资近20亿元,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口农业创新驿站、休闲度假等产业振兴项目;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重点实施一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项目;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一批文明村镇创建、绘制文化墙等乡风文明建设项目;在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实施一批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组织振兴项目。

4.镇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做法交流发言 篇四

我是*县*镇党委书记*,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万人,2021年全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工程、德善工程、摘帽工程”,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举全镇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镇*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1、党建引领是“万事之要”,要始终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无论是抓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得树起“党建统领”的意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一是抓班子,夯基础。从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牢牢压实村党支部书记责任,巩固村“两委”换届成果,深化村干部履职评估、动态调整等管理机制,发挥“头雁”作用,打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基。

二是抓监测,防反弹。

从严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压紧压实党建、扶贫、民政等部门和帮包干部责任,用好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和政策兜底保障措施,着力抓好老弱病残户、脱贫边缘户的动态监测调整和即时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建网格,强保障。

从严落实“党建+”网格工作机制,整合扶贫、信访、综治、安全和人居环境等网格员队伍,科学划分网格,实现“一张网”管全部,抓实干部网格化帮扶、村规民约制度落实和乡村驿站积分兑换等载体,激活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是抓整治,优环境。

从严守牢生态底线,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开展“美在家庭”创建,持续抓好农村改厕、危房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任务,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努力实现“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目标。

五是讲文明,树新风。

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加快建设一批孝善文化示范村,真正让“孝善”成为镇办道德建设的靓丽名片。

2、经济发展是“民生之源”,要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产业振兴做“里子”,就不长久,也不稳固。一是规划先行,政策带动。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摸清家底,结合不同村居、产业的特色,进行多样性、互补性、连贯性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利用好省市县出台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借势借力以政策撬动和激活市场主体,吸引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点面结合,融合发展。

围绕“种得好、销路畅、收益高”,积极振兴果业产业,改造老果园、发展数字果业,持续做大做强沂源苹果的绿色、数字、优质品牌,不断延伸育苗、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农文旅融合等产业链条。坚定不移规范发展“村头工厂”,推进小微扶贫站点扩面升级,扶持发展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等见效快、易操作的手工业、副业项目,努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三是搭建平台,一体发展。

强化平台思维,依托县国有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成立镇子公司,积极链接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销售平台等高端资源和市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抓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加快土地流转,构建起“平台公司+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上下贯通、利益联结、一体发展。

3、创新有解是“破题之剑”,要始终坚持以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决定发展,打破旧思维,开拓新路径才能精准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一是示范带动。聚焦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十项带动工程”,高标准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重点抓好16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为全镇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趟出路子。以点带面,大力推行“十统一”种植模式,加快水肥一体化发展,向前沿技术和产业规模要效益。二是引育人才。实施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和数字农业专家田间课堂等方式,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5.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篇五

2015年至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次将“新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传承创新“乡贤文化”、留住乡村的“灵魂”已成为近年来的社会共识,“乡贤文化”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话题,而“新乡贤文化”更被认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动力和人才支撑。

xx市在全市范围内深挖乡贤资源,发展乡贤组织,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贤力量,聚焦“六村共建”,有力的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市15个镇全部建立有镇级乡贤联谊会组织,目前,413个行政村建立有344个村级乡贤联谊会组织,会员有8700多名,筹集资金6000万元以上,李寨、贾岭、孙店等镇筹资达到千万元以上。工作成效已初步显现,乡贤文化为我们实施“六村共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做法

(一)深挖乡贤资源,凝聚发展共识。

我市从2017年年底,把当地非公经济人士、外出经商务工致富人士、退休回乡的高级知识分子、农村道德模范等纳入乡贤范围,要求镇村逐步成立乡贤联谊会,组织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成立组织建班子。

我市印发了《关于培育和发展乡贤组织助推全市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在各镇成立了培育和发展乡贤组织助推社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各镇开展工作,并做好各项工作的统计、对接和上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调查走访摸底子。

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镇村干部和群众对成立乡贤会的意见建议。产业集聚区负责辖区内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等摸底统计;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单位负责管辖和联系对象的摸底统计;防水协会负责协会会员的摸底统计;各镇负责辖区内人员汇总统计。

(二)加强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按照“示范先行、逐步铺开”的思路,2018年6月份,我市以贾岭、李寨、孙店、秣陵等镇为试点,着力加强示范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人员保障。

镇党委、村党支部严格把关,将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影响、热心家乡建设的各类贤能人士吸收到乡贤队伍中来。

二是加强阵地保障。

严格按照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完善规章制度、有标准工作台账的“三有”要求,建立乡贤会办公室,完善工作制度和台账,实现了阵地建设规范化。

三是加强制度保障。

认真遵照《乡贤参事会章程》,理清乡贤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职责,各村乡贤组织建立捐赠资金专账,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等制度,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用于村“六村共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救助贫困户等,保障了工作规范化运行。

四是加强平台建设。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千名乡贤助百村”“新青年下乡”“巾帼行动”等系列活动,合力推动“六面红旗”争创工作;大力实施乡贤“善治安村”工程,通过乡情恳谈会、乡贤和事组、专题议事会等形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贾岭镇村村都成立“乡贤评理堂”,化解矛盾纠纷,涵育文明乡风。

(三)汇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针对不同对象,充分发挥各类贤能人士作用。

一是结对帮扶。

针对发展产业和在外经商的乡贤人士忙于业务工作、参与村务工作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充分发挥其经济实力强、发展观念新等优势,将其纳入“百企帮百村”活动范围,积极鼓励其通过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扶持产业发展、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家乡公益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各尽所长。

针对在家的德高望重、热心村务工作的乡贤人士,在镇党委、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些被推选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监督涉及本村的重大事项,促进村务阳光透明;一些乡贤积极为发展经济献策、为解决矛盾纠纷建言;一些被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宣讲工作队伍,开展道德讲堂、文娱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宣讲等,提升群众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三是建扶贫车间。

引导乡贤人士根据各自优势,把一些制作半成品生产初级原料、产品包装等生产环节单独抽出来就地建设生产车间,解决了一些贫困群众就业务农两不误问题,打消了他们等、靠、要思想。

四是广泛宣传。

利用市融媒体“一中心八平台”,充分发挥市融媒体传播优势,在电视台、广播电台、《xx市讯》、《xx云》等平台开设专题、专栏介绍优秀乡贤事迹,镇村建立微信公众号,建乡贤文化一条街,在主要交通要道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成立乡贤会的意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乡贤会,为家乡经济建设、脱贫攻坚、“六村共建”献计献策,贡献力量。2018年7月11日,我市在贾岭镇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贾岭镇新乡贤经验。省委政研室来xx调研时认为,贾岭镇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开创了河南继承与发扬乡贤文化的先河。华中农业大学以贾岭镇新乡贤为例,开设新时代乡贤文化研究课题,该校研究生专程赶赴贾岭实地考察,引起省内外学者关注。201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一多一少看变化(乡村振兴在行动)”、2018年8月21日《经济日报》以“河南xx贾岭镇成立乡贤会、新乡贤助力建设新农村”为题进行了报道。《河南卫视新闻联播》《周口日报》多次从不同的角度报道我市乡贤事迹。以企业家、知识分子、道德模范为代表的新乡贤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初步成效

镇村通过建立乡贤组织,凝聚乡贤力量,调动了新时代新乡贤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乡贤人士“动”起来。

一批外出创业人员放弃城市舒适、安逸的生活,竞相回村创业反哺家乡,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以多种形式带领全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如试点镇贾岭镇,全镇年外出务工人员十万余人,合同金额近200亿元。该镇在中心大道打造了乡贤文化一条街,成立了乡贤文化研究会,编写了《新乡贤录》,办起了新乡贤网站,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外出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乡贤资源,进一步激发他们回报乡里、反哺家乡。截至目前,全镇共成立乡贤会28个,选举新乡贤1500多人,捐资1200多万元,认领好事清单400余件,成为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二是乡贤资源“活”起来。

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市的乡贤资源日益活跃,各村的乡贤人士为家乡办实事。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三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明当选为白杨树乡贤会会长后,带动周边镇村5200多户农民种植辣椒,种植面积8000多亩,吸纳当地农民就业300多人、季节工1000多人,不少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了贫。

吉林华盛防水保温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久钻当选会长后,他为家乡贾岭镇马店村捐款6万元,在其带动下乡贤会共捐款62万元,支持家乡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白杨树行政村乡贤会捐款92万元,整修河道、安装路灯、新建文化广场、安装高清摄像头,为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救助金。

在去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全市乡贤组织共捐助善款157.4万元,59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

三是农民腰包“鼓”起来。

我市各界乡贤力量积极投入产业富民、助力脱贫,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土地收入翻番。

为了解决长期外出农民责任田耕种问题,我市成立了绿色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农民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当初很多人误认为要收回承包的责任田,抵触情绪大,乡贤人士积极主动地结对帮扶,细讲政策,细算收入使更多的农户打消了顾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目前,三店镇盛营乡贤带头流转土地8900亩,李寨镇李寨乡贤带头流转土地3190亩等,全市乡贤人士流转土地5万多亩,实现了每亩田地收入翻番。

二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让群众分享更多的红利。

乡贤人士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引进花木、蔬菜、双胞蘑菇食用菌、脱水蔬菜、白芝麻加工、服装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订单帮扶、入股合作等扶贫模式,贫困村民除在扶贫车间、食用菌种植基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外,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还可分红3000元。比如,王明口镇牛滩乡贤王海峰创办xx市永广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建设纤维丝保温生产大棚68座,年产鲜菇1000多吨,全部销往国外,实现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利润300多万元,吸纳王明口、丁集、官会、永丰等镇12个行政村308户贫困户在生产基地就业,贫困户就业人员实现年人均收入9800元。

三是智力帮扶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些乡贤人士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全市农民总体收入增加了10%以上。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资金帮扶、智力帮扶等形式,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许多农户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四是乡村振兴“美”起来。

在xx越来越多的乡贤们正投身到火热的农村建设中,身体力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中,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推动着乡村文化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孙店镇霍坡行政村乡贤霍天顺,长期在中国中铁承揽工程,受绿色生态理念的影响,于2018年下半年回村,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50亩的生态绿色湿地公园,现在坑塘、道路整治等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初具雏形。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随着绿化、美化等工程的持续完成,一个更加独居魅力的乡村魅力公园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高寺镇袁阁行政村乡贤xx,是袁氏十七世孙,浙江省杭州市双冠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富不忘家乡,累计投资265万元,修复xx袁氏陵园、袁氏宗祠,修筑2.5公里水泥大道,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每年还特邀国家一级演员到袁阁村公演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继承发扬乡贤文化,每年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以及贫困户送去米、面、油、棉衣、棉被。

秣陵镇王路口村乡贤会会长xx,北京杰成森防水防腐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出资84万元,为王路口小学修缮校舍,帮助村里新建2层楼的标准化村室,为村里20多名贫困户、五保户、留守儿童捐款捐物,为村里的特困户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为每户送去500元慰问金。他还出资10万元修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今年4月份,他又回乡注册了xx市林成森防水建筑有限公司,为镇里增加税收40多万元。近期,他在村里规划了一处60多亩的药材种植基地,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上一篇:托克逊县人民政府网下一篇:写春节作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