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

2024-10-01

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精选12篇)

1.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 篇一

爱惜粮食的谚语

永远别问一个吃货“吃了没”,这对吃货来说根本是多问的,要问就问“吃饱没了”。

美食不仅能填饱肚子满足味蕾,更能温暖人心,愉悦精神。

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挣钱,好好花钱,不为不值得的人生气,不为不值得的事失眠,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每分钟都为自己活着。

对自己的胃好一点吧,胃也会对你好点。

幸福的生活,我们寻寻觅觅,最后发现过好一辈子就是好好吃饭,坚持自律,静下心,沉淀在你心底的满足,你中意的开心的才是幸福的生活。

吃饭的学问,大抵如此。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吃饭时,启动你身体的五感六觉,去认真感受你正在品尝的食物,建立起你与食物之间的通畅沟通机制,这让你有机会真正与食物融为一体,体验到天人合一的感觉。

食不语,寝不言。

只有吃好吃饱,才能精神满满哦。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吃饭穿衣,人人不离。

从吃饭看人品,精神养成尽在一碗一筷间,想知道对方人品怎么样,吃顿饭就知道

爱惜粮食的谚语

爱物惜福,粒粒皆辛苦,要爱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不挥霍。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爱物惜福,人生才有持久的满足。

活在当下,无论多忙,把忙碌的精神回收回来,吃饭时就是吃饭,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变化,不去想乱七八糟的东西。专注地吃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就是生活当下的全部!

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半饱的人生刚刚好。吃饭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太少会饿,太多会撑,聪明人宁可少一点欠一点,但是胃里舒服舒服的,身体健康,心里也留有空间。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人生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心猿意马,而是应当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好好吃饭,其实是生命顶级的自律!

你可通过尊重内心的智慧,在准备和享用食物的过程中,让自己觉察到积极成长的机会;选择既能愉悦感官也能滋养身体的食物,运用你所有的感官去探索品味和体验它们。

吃了人家的口软,使了人家的手软。

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

吃饭七分饱,对人七分好。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对胃好点,前半生你养它,后半生它会全力来照顾你,该吃饭时吃饭,细想一下,天底下还真没比吃饭更重要的事了。

瘦子吃给胖子看,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儿;胖子吃给瘦子看,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儿。

爱惜粮食的谚语

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一文不费。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好逸恶劳者,从吃山也空。

其他事都靠边站,生命中只有吃才是最重要的。

好好吃饭,即是修行。

吃饭人人都会,但把饭吃好就未必人人都行。好好吃饭,其实是一种能力。真正成事者,大都是懂得好好吃饭的人。即使陷于人生低谷或者遭遇困境,他们也能认真地对待食物,因为那是生命能量的来源!

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搁。

节饮食而后得健康。

烟有百弊而无一利,茶有百利而无一弊。

有的饭桶相当于吃货,但吃货却不一定是饭桶。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饭桶很能吃,吃货很会吃。

爱惜粮食的谚语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人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成由勤俭破由奢。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君子以俭德辟难。

不用方便筷,植树造绿荫。

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节约粮食,造福人类。

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勤奋有恒产,年年有节余。

反对浪费粮食。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成由勤俭败由奢。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

事成靠坚持,失败志不移。

一天省一两粮,十年用用仓来装。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活。

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珍惜劳动成果反对浪费粮食。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现在做起。

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爱惜粮食的谚语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节约水资源,责任人人有。

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学习愚公老,干劲不放松。

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

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饱食终日,粒粒可馨。

节约比赚钱更有意义。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节约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大吃大喝顾眼前,省吃俭用度灾荒。

事事为于民,感谢党恩情。

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积小利,成巨富。

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

2.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 篇二

我国粮食收储政策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可以具体到粮食收购的主体、收购价和收购量、收购品种和储备粮管理等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粮食收购主体关系到农民的售粮渠道, 收购价、收购量和收购品种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种粮决策, 储备粮的管理不会对粮食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但是粮食储备的管理关系着粮食供给的稳定与否, 一旦管理不善造成粮价的异常波动同样会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中, 蛛网模型可为粮价支持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蛛网模型, 粮食需求曲线的弹性小于粮食供给曲线的弹性, 因此其是发散型的蛛网。如图1所示, 粮食的供给在粮价为p0时达到均衡, 高于或低于这个均衡价格都会产生福利的损失。当粮价为p1时, 高于均衡价格, 市场上就将有 (q4-q1) 的多余供给。如果政府在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时不能够及时吸收市场上的多余粮食供给, 就会产生“卖粮难”等问题, 但是要大量吸收多余供给, 就会造成过多的财政负担, 如果难以为继, 粮价就会快速降低, 增大粮食的减产波动。当粮价为p2时, 低于均衡价格, 市场上就将有 (q3-q2) 的需求缺口。

2 粮食收储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1 粮食产量波动率

本文通过剩余法定量分析我国粮食产量波动, 将1978年至2008年期间各年度粮食实际产量与相应的预期产量相减, 求出二者的差值进而得出其波动率。如果波动率为正则为增产, 波动率为负则为减产, 即:

At= (Yt-Yft) /Yft*100%

其中, At为粮食波动率, Yt为实际粮食产量, Yft为预期粮食产量, t为当年年份。

这里采用简单趋势回归的方法来估算粮食预期产量, 即将年份作为自变量, 粮食产量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求得回归系数并计算各年相应的预期产量, 粮食实际产量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得到结果如下:

Yft=-1161151+604.308t

(-10.14228) (10.52003) R2=0.792369

其中, () 中为t检验值, R2为拟合优度。计算后得到年度粮食波动率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 在1978至2008年间, 我国粮食产量在出现了两次大的减产, 分别是1978年的粮食实际产量比预期产量少了10%以上, 以及2003年的幅度最大减产。此外, 1983至1999年期间, 除1985年和1988年的粮食略有减产外, 其余的粮食产量波动率都为正, 所以在这些年份粮食都出现了增产, 并在1984年、1990年、1993年出现了粮食增产大于5%的高潮, 在1996年和1998年出现了两次粮食增产大于10%的高潮。

2.2 粮食收储政策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分析

从图2可看出, 我国从1978年以来的粮食产量波动与相应时期实施的粮食收储政策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后粮食“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有所松动, 减产开始缓解。粮食收购价大幅提高, 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粮食由减产迅速变为增产, 1983年的粮食增产率接近5%。到了1984年粮食的增产到了一次高峰, 粮食由长期供应不足变成了短期的过剩, 开始出现“卖粮难”的问题。

1985年粮食流通进入“双轨制”时期, 国家合同定购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交易, 但是水稻“倒三七”、小麦“倒四六”的定价规则实际上降低了粮食收购价, 不利于种粮农民, 所以在接连后的几年中粮食产量一直不尽如人意。为稳定粮食定购任务, 从1987年起, 粮食合同定购同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和发放预购定金“三挂钩”, 1990年秋, 合同定购改为了国家定购, 粮食产量在1989年和1990年连续获得了大丰收, 特别是1990年增长惊人, 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增产量都创历史最高水平。为防止谷贱伤农, 解决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卖粮难”问题, 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0]55号) , 提出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本地区的粮食储备, 并决定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 负责国家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1993年取消了粮食统销, 市场上粮价大幅提高, 粮食收购实行保量放价, 激励了粮食的生产。199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条线运行的通知》 (国发[1995]15号) , 指出“为实现地区粮食平衡, 调控地区粮食市场, 粮食产区要建立3个月以上粮食销售量的地方储备, 销区要建立6个月的粮食销售量的地方储备, 以丰补歉, 确保供应。”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粮食储备的建立, 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增强了国家对粮食流通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从1995年开始, 粮食生产出现了接连的高增长, 都保持在5%的水平以上, 1996年的粮食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

从2000年开始, 粮食由高增产率突然转为减产, 大幅减产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3年, 当时中国的粮食购销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阶段, 实行“三项政策, 一项改革”, 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政府要吸收大量余粮, 财政负担过重难以为继, 加上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疲软, 导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的波动。可是还要看到, 1998年至2003年期间, 总体上保护价水平逐步下调, 保护价范围逐步缩小, 国企保护价收购量的逐步减少, 还是为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提供了基础。2003年8月,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施行, 中央储备粮开始步入法制化管理的阶段。2004年以后, 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 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 可跨区域收购, 对于短缺粮食品种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 利用市场机制并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 来稳定粮价, 维护粮农的利益。2004年后粮食波动越过了2003年的低谷, 波动幅度逐渐减小, 粮食产量环比连年增加。

3 对我国粮食收储政策的建议

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粮食收储政策对于维护粮食产量的稳定, 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分析, 对于我国粮食收储政策主要有以下建议:

第一, 粮食收购政策。根据蛛网模型, 粮食供求不会自动达到均衡, 因此在坚持市场化的同时, 政府还需要不断地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整干预, 防止粮食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事实证明, 实施粮食保护价收购或粮食最低收购价这类价格支持政策能够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从而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同时政府要能尽快消化掉因价格支持而产生的剩余粮食, 一旦财政负担过重难以负荷就极易造成粮食生产和价格的异常波动。因此价格支持要适度, 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来决定合适的实施范围。

第二, 粮食储备政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长远来看, 粮食储备政策的制定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维持稳定的粮食供给。粮食储备的规模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粮食市场相关因素以及政府的财政来确定合理的标准。另外, 粮食储备需要得到合理协调的管理, 各相关部门分工要明确, 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保障储备粮吞吐的有效运行。可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降低储备粮的保管成本, 协调区域间粮食流通, 以更少的成本发挥更大的粮食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录平.中国粮食流通政策分析[D].湖南大学, 2008.

[2]肖云.中国粮食生产与流通体制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 篇三

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以知为行,广泛参与,共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从思想上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增强勤俭节约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浮夸不空谈,将节约落到实处。

从我做起,拒绝剩餐,争当“光盘行动”的示范者。点菜适量,吃饱为宜,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珍惜每一粒粮食,自觉维护节俭用餐的良好风气。

推己及人,互相提醒,成为“光盘行动”的传播者。监督身边同学,及时制止浪费行为;向亲人、朋友宣传“光盘行动”,劝说他们节约每一棵菜、每一粒米。

4.节约粮食建议书 篇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21%,耕地资源只占世界的7%左右,粮食供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粮食每年仅储存、流通、加工环节的浪费总量就高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舌尖上的浪费”更是惊人,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食物约6000万吨,价值达20____亿元,足够养活2亿人。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为此,__市粮食局、__市农业局、共青团__市委和__市妇女联合会共同向全市各行各业以及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广大市民要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加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宣传,努力营造文明用餐、理性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全市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要大力开展“节约一粒粮”活动和创建爱粮节粮示范单位、示范家庭活动,从食堂就餐和家庭用餐做起,率先垂范地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三、各餐饮企业强化自律意识,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俭”的原则,自觉抵制过度消费陋习,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理性消费,为文明用餐、节俭消费提供便利,营造良好餐饮文化环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四、争当爱粮节粮的践行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合理消费。外出就餐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打包剩余饭菜,争当爱粮节粮的表率和模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让我们同心协力,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活动中来,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倡议人:____

5.学生节约粮食建议书 篇五

您好!

我们是六五班的学生。最近我们发现学校陆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其中最严重的就要数粮食的浪费现象了。每天,食堂里许多餐盘中的饭菜几乎还是原封不动的,就被倒进了垃圾桶。整桶整桶的饭菜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很心痛。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呢?同学们浪费粮食的原因大致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大家不重视粮食,总认为粮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浪费一点儿算得上什么呢?这样一来,浪费的粮食积少成多,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二、有些同学认为饭菜不合他们的胃口,吃得很少;还有些同学则因为饭菜太多吃不完而剩下,就造成了浪费。许多粮食的浪费还白白花费了同学们的大量资金。

为了粮食不再浪费,我们向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同学们可以告诉生活委员自己的饭量及自己的位置,请生活委员和分餐的同学给自己盛合适的饭菜,避免浪费。

二、请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对各班吃饭后的情况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全校通报。请表现不好的班级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取消本周的流动红旗。

三、在全校开展有关“节约粮食”的活动,并请各班开展一次相关的班队活动,让大家了解粮食的成熟过程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动,珍惜粮食。

四、请屡教不改的同学参观饭菜的制作过程,体会每一粒米饭中都包含着食堂工作人员们辛勤的汗水,让大家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真心希望大家不再浪费粮食,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亲爱的同学们:

节约粮食的几条建议如下: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6.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六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大国, 但现实中土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使用。因此,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 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利用方面

1.1.1 调整产业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目前,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其中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明显偏低。应充分利用规划进行指导,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加快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同时,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 我国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低, “城中村”现象严重。因此, 今后在城市土地利用上, 要积极推动旧城区改造的进程, 提高旧城区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 把旧城区潜力挖掘及改造放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首位。

1.1.2 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形成城市土地供给的良性循环

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农村集体土地非法进入市场, 保护城市郊区耕地;通过垄断土地供给, 可以对城市地价、城市土地供求平衡进行合理调控, 防止因土地供应过量造成地价下降, 或因土地投机造成地价过高, 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1.1.3 全面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

规范和公开现有的征地程序, 严格区分征地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可以考虑实行征用和购买土地一体化, 在现行征用与购买的“双轨制”并行的条件下, 两种价格的悬殊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在征地的补偿和安置上应该进行调整和创新, 探索以货币安置为主, 辅以留地安置、农民以集体土地入股等方法。在征地过程中, 应该处理好市场与计划两种补偿方式的关系, 减少补偿计划性, 综合考虑被征地所属区域的各种因素, 更多的引人市场化补偿机制。

1.1.4 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根据市场机制抑制城市土地的需求, 对经营性房地产和非经营性项目的用地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这对用地单位, 特别是生产经营企业来说, 扩大土地需求量, 必须增加相应的货币支出, 使之转变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消费, 不再停留在纯粹由生产或技术因素所决定的自然需求。全面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 使市场配置成为土地供给的主要形式。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出让行为, 今后, 除法律规定可以批准划拨使用的土地外, 其它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1.2 在建设用地方面

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整合置换和储备, 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 就是在用地过程中, 把好用地“闸门”, 改善建设用地结构, 挖掘用地潜力, 促使各用地单位节约和集约用地, 这样才能从宏观上调控各项社会经济活动, 有效地、科学地安排各类用地, 实现各类用地经济供给协调统一, 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真正缓解用地矛盾。

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要按照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尽可能地开发利用较少的土地面积。因此, 在项目建设中尽量节省用地, 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 是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基本前提。

集约利用土地是相对粗放用地而言, 就是通过增加资金、技术和合理配置与布局土地利用等方式, 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效益, 增加土地的投入产出率,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大大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2 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及建议

2.1 规范政府行为, 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作用

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调整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 统筹安排各类、各专业用地, 严格控制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占用, 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 这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

新增建设用地, 要在符合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有能力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 按照法定程序报批;要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征用) 的审批程序, 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全程管理, 做好建设用地批后检查工作,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充分发挥规划在耕地保护、城乡建设、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中的龙头

简讯

作用;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 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以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为前提, 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2.2 将“节流”与“开源”协调统一起来

一手抓“节流”, 节约用地、盘活存量, 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一手抓“开源”, 多渠道多途径千方百计地拓展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来源,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 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 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 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 推进土地复垦。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核心是盘活存量, 严控增量, 管住总量。盘活存量关键是摸清底数, 开展城镇存量土地专项调查,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 充分运用市场准人标准, 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结论

7.小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 篇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道出了节约粮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约粮食意识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观念。餐桌上的铺张浪费,已成为当下较为普遍的现象。据最新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00亿公斤的粮食被浪费掉,餐桌上的食物浪费平均为40%,每年价值达3200亿元。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粮食维系着国家的安全。中国现仍有1.5亿贫困人口,他们的温饱都成问题。

同学们,您是否曾将只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餐桌上?是否将饭菜吃几口就倒掉?当你扔掉每一个包子,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正为全家人的每餐饭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贫困儿童饿得不成人形的照片呢?当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因此,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我们每个人要从现在做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在此,我们四(2)班同学向全校学生发出“光盘行动”倡议:

1、珍惜粮食,爱惜粮食,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

5、不偏食,不挑食,养成健康合理的就餐方式。

6、在饭店、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7、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让我们同心协力,做勤俭节约的环保传播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身边蔚然成风,以勤俭为荣,浪费为耻,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xxx

8.1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倡议书 篇八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浪费粮食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一、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二、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

三、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四、饮食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五、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六、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成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七、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也是每一位师生品质的表现,节约更是每一位师生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并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一直坚持开展下去!

五二班全体师生

9.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 篇九

一、我国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从1998年到2003年, 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减, 从2004年始国家中央政府先后多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而且各级政府也开始进行政策引导。在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高点的51230万吨, 到2003粮食产量下滑到43070万吨的水平, 比1998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16%, 是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幅度。但从2004年开始, 粮食产量又有了一个缓慢的上升, 2004年此后的五年时间里, 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46000万吨的水平以上, 2004年实现环比增长9%, 2008年的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点的52500万吨。可以看出, 2004年后的粮食总量增长趋势与粮食直补资金的增长趋势趋于一致。从2004年始执行粮食直补政策在客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广大农民思想中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粮食生产, 多种粮多补贴”的想法, 对将来的粮食种植面积恢复产生了政策推动作用。

2.为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探索了方向

按WTO规则, 对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即“绿色”政策免予减让。在粮食流通环节实施价格补贴, 属于需要削减的“黄箱”政策。而与价格不挂钩的粮食直补政策, 是对农民的生产性补助, 属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这种改革探索为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调整农业补贴支出方向时, 要将政策转向利用这些“绿色”政策, 把它作为支持农业发展主要手段。

3.有利于缓解基层干群矛盾

实行粮食直补政策, 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改变了过去因负担重而对基层干部有抵触情绪的现象, 赢得了民心, 大大减轻了农村干部的工作压力, 极大缓解了农村干群矛盾。建立银行账户, 实行“一卡通”的发放方式, 避免了因乡村干部克扣、挪用补贴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 也减轻了乡村干部的补贴发放工作负担。同时, 也避免干部在发放补贴款时因信息不对称、发放金额多寡等原因引起的干群关系紧张。

二、我国粮食直补政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初衷是直接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进行现金补贴, 以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但我们应当看到, 与政策出台时相比,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使得粮食直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适应性。

1.经营主体由单一农民变为多元化实体

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的推进, 以及国家种粮补贴力度的加大, 规模化粮食种植具有较高的比较收益。大量工商资本在基层政府的鼓励下进行农地流转, 使得农地向规模化经营业主流转和集中的态势不断得到进一步强化。

2.农业产业由单一经营变为多功能开发

在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中, 由于传统大田作物效益低下,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逐渐成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重点, 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以粮食为主的格局被粮经作物日趋对等的种植格局所替代。据我们调查还发现, 工商资本为了逐利而进行的农地规模化流转, 倾向于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甚至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之名发展非农产业之实。农地规模化流转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 不仅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滑, 而且还会占用大量土质肥沃的良田, 改变农地使用性质, 对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政策形成挑战。在种植区内, 原本补贴粮食的钱有可能被用于补贴经济作物, 被用于农业开发, 导致粮食直补等同于农业直补、农村直补, 失去了引导激励粮食生产的作用。同时, 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优质高产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也改变了传统农业零碎化的落后生产方式。以往补贴只重视农业在粮食供给上的功能, 忽视了其在产业调整、生态保护、社会稳定、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 而这些功能正越来越受到现今社会重视。粮食直补只重数量、只补农户的政策指向逐渐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3.收入渠道由单一务农变为多形式就业

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融合度提高,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 务工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农民只能代表身份, 已不能代表职业。农民自由择业倾向与可能性得到增强, 农民家庭内部的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在农村工业化迅速推进地区, 纯粹经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农户已经不多, 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农业不相干至少不是农业的农户。农户家庭内部的分工也逐渐由初期的不稳定状态向专业化发展, 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粮食补贴收入占农户收入的比重, 也为种粮大户的培育提供了条件。

4.干群关系由对立紧张变为渐趋于缓和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增加支农投入等一些列措施的实施, 使农民获得了实惠, 干群关系缓和了, 农民对中央充满了感激之情, 国家权利在农村的合法性大为增加 (贺雪峰, 2008) 。同时, 市场改革的深化, 多元利益主体的发育, 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成长, 有利于农民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过程的有序化、制度化和对国家权力社会监督的机制化。乡村治理环境的不断改善, 干群关系的渐渐趋于缓和, 为创新粮食直补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四川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瞄准机制出现偏差

(1) 异化为普惠式的农民收入补贴政策。

四川省粮食直接补贴方式是以计税耕地面积【注文1】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 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 只要拥有农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都可平均地得到粮食直补资金, “粮食直补”变成了“农田直补”。其造成的结果是得到补贴的不一定是种粮户, 种粮者也没按种粮面积的多寡来享受补贴。这种采取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或销售数量不挂钩的“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方式, 分散了粮食补贴的目标。

(2) 演变成非均衡的承包土地补贴政策。

据我们调查, 全省以土地面积为依据来分配补贴的方式, 绝大部分补贴是给土地的承包户, 而不是实际耕作者, 补贴并没有对粮食生产行为产生激励。也有学者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得出结论:无论描述性统计分析还是多元回归分析, 都没有证据表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扭曲生产者的决策,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与粮食直补并不相关。同时, 由于“普惠式”的发放方式, 许多农民将其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 而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据我们调研发现, 四川省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 绝大多数农户都不知道补贴的发放时间、发放标准和发放金额, 并且将各种补贴款项混为一谈, 对直补政策的理解有悖于政策设计的初衷。反而, 因农民应税土地上无论种什么作物, 甚至种树、养鱼、荒芜, 都可照领“粮食直补”, 种粮者明显感到吃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 “生不增、死不减”的农村土地政策又导致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减, 农户间土地面积差距越来越大, 由此获得的粮食直补资金也相差较多。农民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 粮食直接补贴不仅未对农户种粮产生较直接激励作用, 而补贴额度的不公平性反而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2.补贴资金使用绩效低下

(1) 补贴水平难以起到刺激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四川省是传统农业大省, 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现状致使农民的平均土地拥有量较少, 每户领到的粮食补贴很低。调查发现, 不少农民“知道每亩地每年一共有一百多块钱的补贴, 就放在那儿 (卡上) , 不去动它”, 补贴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小, 难以起到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同时, 受物价上涨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涨影响, 粮食直补的积极性刺激作用更被冲减。而且因为实际上种经济作物的收益一般远高于种粮食作物的收益, 补贴不能改变主粮与其他粮种和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 农民不会因为粮食直补而改变种植计划。如此, 势必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不利于粮田面积的稳定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2) 分户分散使用方式难以发挥补贴资金的规模效应。

从四川省财政厅得到的数据, 2009年实际拨付到农民的粮食直补基数为65252万元, 2010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共计493291万元。在每年上半年, 一次性通过“一卡通”足额兑付给农户, 据测算, 将两项直补资金加总, 平均每亩补贴只有80元, 四川省种粮农户平均每户增加补贴收入270元左右。平均每户每年两百多元的粮食直补资金, 对每户而言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但如果一个村集中使用, 总资金可以达到7万元左右 (按平均每村1000人左右估算) 。如果将地理位置相临近的村的补贴资金集中, 还可以以未来的补贴收入在银行进行质押贷款, 将取得更好的资金规模效应。

3.补贴方式不利持续发展

(1) 重粮食产量而忽视粮食质量安全。

按照种植面积补贴, 等于低产田与常产田、高产田同样得到补贴, 不能体现粮食质量、粮食产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不利于耕地利用, 也不利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其次, 粮食质量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 在确保粮食质量的过程中, 耕地质量是源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中关于优质粮食与耕地质量的促进政策几乎是空白, 这对优质粮食的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源头有消极影响。此外, 农户在增收的动机推动下, 比较重视粮食数量、粮食增产带来的收入的增加, 在粮食直补政策对高质量粮食并不存在高激励的现状下, 农户对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认识难以得到相应提升。

(2) 重粮食生产而忽视农村生态安全。

即使从政策设计初衷上看, 粮食直补只偏重于保证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 稳定粮食供给。从现阶段粮食生产的农资使用看,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民为追求粮食增产而忽视粮食生态安全, 对耕地生态、粮食生态安全有较大危害的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 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 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成为四川省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从长远角度看,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耕地、粮食生态安全的严峻形势。

4.补贴政策缺乏有效激励

(1) 补贴资金筹集存在一定难度。

现行粮食补贴主要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 而粮食风险基金按照分级筹集分级包干的原则, 由中央与地方按1∶1的比例筹集缺口资金。作为专项资金, 粮食直补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 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预算行政经费, 需要基层政府部门自己解决。粮食直补成为一项被动式推动的政治任务, 使得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工作积极性。

(2) 补贴资金的管理成本比较高。

在社会效益上, 基层工作人员更能清楚认识到粮食直补政策的目标偏差性, 所以对政策持怀疑态度。在经济效益上, 基层干部认为直补政策更易让老百姓养成一种依赖性和惰性, 是“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等项目的阻力。基层干部转引农民的话, “国家给我补钱, 你们还要向我们收钱”, 在思想上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补贴发放上, 计算补贴费时费力, 发放补贴的成本较高。在补贴使用上, 从基层干部角度看, 补贴资金分散给各个小农户, 效益低、成本高, 所以更倾向于将补贴资金集中起来, 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创新粮食直补政策的对策建议

1.重构粮食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粮食直补方式, 保障粮农经济收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使补贴公平、科学、合理, 关键要区分“保护粮农利益”与“保护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直补政策一定要立足于粮食生产、补贴粮农, 而不是补贴农民, 更不是补贴耕地。

二是试点“存量不动, 增量调整”的补贴方式, 即原有补贴政策不变, 而在未来直补增加量上取消对全体农民的“普惠式”直补政策, 实施与粮食种植面积或销售数量挂钩的针对种粮农民的“特惠”政策, 充分发挥直补政策对生产环节直接补贴的激励作用, 有效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 将直补对象扩展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粮主体。

三是加大对种粮大户、产粮大县的补贴力度, 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 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 充分调动地方抓粮、大户种粮的积极性, 为实现稳粮保供给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探索粮食直补政策新的补贴方式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让农民有权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权利。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 与“一事一议”等民主管理方式结合, 试点补贴发放与粮食播种面积或交粮数量挂钩的补贴方式。试点探索粮食直补资金新增部分集中使用的方式,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 让村民自主决定是否集中使用补贴资金, 以及资金使用方向等内容, 使补贴资金使用完全公开、公正、公平。

二是试点以村为单位集中使用粮食直补资金的方式, 探索粮食直补资金村级使用办法。借助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载体和平台, 以粮食直补资金未来收入权为质押, 放大财政直补资金规模, 使全村的粮食直补总资金量放大到5至7倍的规模, 一次性投入到粮食生产所需的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 有效破解农村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的难题。

3.实行与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

一是提高四川省粮食直补标准, 在国家粮食直补固定标准基础上, 四川省可建立配套动态补贴机制。依据省财政的承受能力和用于直补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数额, 参照粮食市场的供求、价格变化, 考虑市场粮食价格水平和农民种粮成本加适当的收益, 来确定当年补贴标准。建立两级账户, 与国家财政直补资金分批次补给农户, 充分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调节作用, 市场粮价高、农民种粮效益好的年份可以少补;市场粮价低、农民种粮效益差的年份则多补。

二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进一步加大督察力度, 加强农资价格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设, 密切监视市场价格动态, 加强对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测, 及时制定补贴标准, 弱化因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直补等种粮激励作用的冲击。

4.坚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

一是针对良种补贴的按人头发放的低效现状, 建议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合并为一项补贴政策, 在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中增加关于优质粮食与耕地质量的促进政策, 推动优质粮食的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对采用高质量农种、现代农业技术的种植农户提高补贴标准, 在增收的动机推动下, 激励农户重视高质量粮食带来的收入的增加, 提升农户对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认识。

二是将粮食直补政策与四川省农业中长期规划相结合, 在注重粮食产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 关注粮食生态安全。试点多重补贴政策, 在与粮食播种面积或粮食产量挂钩的同时, 探索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补贴支持政策。

5.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粮食直补与价格保护手段配套实施。作为传统农业大省, 四川多数农村地区仍属小农生产, 粮食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粮食政策设计上不能缺少价格保护这样一个职能。

二是配套解决粮食直补管理经费问题。为确保粮食直接补贴公正、透明、准确发放, 提高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 探索从省市财政中配套部分资金预算粮食直补行政经费机制。

三是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体制。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方式来决定各村粮食直接补贴的对象和范围。同时, 落实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回政策, 通过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决定抛荒农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回及用途, 提高农地利用率。

摘要: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刺激粮食生产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惠农举措, 但在政策实施中却出现了政策瞄准机制出现偏差、补贴资金使用绩效低下、补贴方式不利持续发展、补贴政策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因此,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构粮食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 探索粮食直补政策新的补贴方式, 实行与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 坚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 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等五大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直补,政策实效,对策研究

注释

10.提倡小学节约粮食的倡议书 篇十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品质。为贯彻落实习习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精神,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华美德,结合我校文明用餐情况,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在校用午餐时,每一位用餐者都要爱惜粮食,尽可能吃掉快餐盆里的饭菜,以减少剩饭剩菜数量。同学们要争做“光盘行动”的小主人,争当节俭好孩子。学校将继续开展“光盘行动”的检查评比,请老师教育督促学生努力“光盘”,也请同学们相互比赛,亮出“光盘”。

让“光盘行动”成为我们校园中一道文明亮丽的风景!当然,更希望大家在家、在饭店等用餐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让餐桌盛开文明之花。

最后,我们提出一个我们xx小学的响亮的“光盘”的口号,这就是:

我光盘,我光荣!

我光盘,我骄傲!

倡议人:

11.节约粮食倡议书 篇十一

公司的各位员工:

在川洋食堂里,你是否倒过只吃了几口的饭菜?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你是否有所震撼与心痛?

当你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这关系到全厂每位员工的伙食质量!根据近几个月食堂账面数据反映全体员工每人每天米饭的价格为每餐1元(折合半斤大米),周三每人米饭价格更是超过1元。然后食堂的垃圾桶中确堆满了剩饭,浪费的米饭占了20%,甚至更多!公司给大家的午餐补贴是4.6元,当大家把米饭白白浪费的时候,也直接导致了食堂小菜因为费用不够而质量下降。

各位员工们,米饭粒粒皆辛苦!在此,川洋综合管理部向全体员工发出以下倡议:

1.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2.积极监督身边的同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3.就餐完后把餐具放回指定位置。

公司承诺让员工吃饱饭,但禁止员工浪费粮食。为更好的监督每位员工,综合管理部将不定期收集员工浪费现象,张贴在公司宣传栏内。

广大员工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节约粮食,让大家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活动中,让节约引领新风,为建设文明川洋大家庭作出应有的贡献!

12.有关节约粮食的建议书 篇十二

关键词: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资源约束,政策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从2004 年开始粮食连续增产,201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 9 万吨,创造出 “十一连增”的奇迹。但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加深,粮食生产依然还面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比较效益降低、劳动力结构短缺、国际竞争力减弱、生态和环境的代价大等挑战。因此,尽管我国粮食已经 “十一连增” 了,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资源约束持续加剧

1. 耕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

当前我国的粮食种植需要优质的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但是随着工业用地、建筑用地对耕地的侵蚀,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加之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使我国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和超载,土地的基础地力在明显下降。在欧美国家,粮食产量的70% 至80% 都是靠基础地力,而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 左右,由于对耕地过度索取,2001 年~ 2011 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了5% 。〔1〕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趋势也未停止。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 7 克,与30 年前相比降幅达31% ,〔2〕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 厘米~ 100 厘米下降到20 厘米~30 厘米,而每生成1 厘米黑土地需要200 年~ 400年的时间,按这样的流失速度,50 年后该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 ,280 亿公斤左右,大约是全国1 亿多人口1年的口粮。〔3〕黄淮海平原次生盐渍化严重,西北地区由土壤侵蚀导致的农田土壤退化、中南红壤贫瘠、酸化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新增耕地质量低下。〔4〕化肥、农药的长期低效利用对耕地造成的面源污染,我国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而且存在严重的过度施用、低效利用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位,2009 年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合计5372. 3 万吨。①并且我国化肥的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刘北桦( 2014) 的研究指出我国化肥单季利用率仅为30% 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 个百分点以上。〔5〕化肥、农药的过量低效使用使得土地、水体、空气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氮、磷、钾富集污染现象不断出现,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6〕地膜的大量残留对耕地造成白色污染,地膜由于具有积温、水分保持、除草、杀虫等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单产,由此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2012 年和2013 年地膜使用量分别为131. 1万吨和136. 2 万吨,单位播种面积地膜用量达8. 02 千克/ 公顷和8. 27 千克/ 公顷( 约1 斤/ 亩) 。表面看地膜的使用能有效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但农户使用的大多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作用显著的不可降解地膜,难以进行有效地回收利用,这样的地膜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会影响作物的出苗率、根系发育、作物对水分及矿质元素的吸收。按照刘北桦提出的每年不到60% 的地膜回收率计算,有约55 万吨的地膜碎片残留在地里,造成的 “白色污染” 让耕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异于在加速耕地的 “死亡”。〔7〕据2014 年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 4% ,这无疑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国家提出的控制耕地面积不少于18 亿亩红线的数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守住耕地质量底线意义更加重大。

2. 淡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

我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也不足,2007 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 73% ,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22. 84% 、63. 42% ,②尽管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依然不足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 “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 上强调,在华北、东北很多地方,种小麦、玉米、水稻,普遍采用地下水,已经突破125 米的警戒线。笔者调研也发现在西北很多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大量抽取地下水。如果我们一直以这种牺牲环境的代价来确保主粮供给,未来粮食安全将岌岌可危。如黑龙江原先种小麦、大豆、甜菜等作物的旱作耕地,让位于单位面积收益更高、但是高耗水的水稻作物,当地政府和农民非常愿意接受这种种植格局的改变,黑龙江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综上所述,过去粮食产量的增加,已经造成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未来如果继续以增加农药、化肥、农膜、淡水资源等投入来增加粮食产量的路径,粮食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峻挑战,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二、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弱

虽然我国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力度依然不足。许多粮食产区还是以原始的方式灌溉,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导致引水能力下降,更有一些地区的农田只能以靠天吃饭的方式来维持粮食生产。产量大省粮食产量越高,二、三产业越得不到发展,地方财政负担越重。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尽管中央财政给予粮食主产区很多扶持和资金奖励,很多地区地方财政缺乏财力扶持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基础设施建设,给粮食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较好,没有出现明显洪涝灾害,但各季一些阶段性的自然灾害仍给部分农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每年都有部分耕地因干旱、洪涝等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颗粒无收。

三、种粮吸引力下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从国内看,相对二三产业,种粮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扶持措施,但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无论是物化投入,还是人工成本、土地租金,都日益显现出 “高昂”特征。从表1 数据来看:三种粮食每亩总成本在不断上升,由2003 年的377. 03元上升到2012 年的936. 42 元增长了1. 48 倍。其中,生产成本增加了约1 倍,而土地成本增加了2 倍多。生产成本中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无一例外地呈现上涨趋势,人工成本中,特别是雇工成本上涨明显,由每亩9. 4 元上涨到29. 62 元,是2003 年的3倍。土地成本中的流转地租金上涨趋势也很明显,由3. 74 元/ 亩上涨到21. 81 元/ 亩。

单位:元/亩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8~2012。

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补贴依然不足以弥补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使得粮食净利润大打折扣,2003 年净利润仅为34. 21 元/亩,2004年到2012 年每亩净收益有所提高,为120 元~ 250元之间。如果不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经营,仅靠家庭自有土地,在家种粮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一月,导致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一方面,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女性化、兼业化现象日益严重,“谁来种粮”问题日益突出。2006 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我国50 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2. 5% ,较1996 年上升了14. 4% ,据预测,到2016 年我国50 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 ,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难以想象,一个农业大国面临 “农业劳力荒”的挑战,不少地方出现 “空心村”,从事农事活动的大多是“6038 部队”,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 “后继无人”的窘境,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形成重大制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品粮的需求量,粮食供给压力增大。

四、运用政策手段调控粮食生产的空间越来越小

目前我国调控粮食生产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一是提高粮食价格; 二是增加粮食生产补贴; 三是限制进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三种手段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1. 提高粮食收购价让国家库存不堪重负

粮食收购价的提高是一种很重要的调控手段,能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我国2004 年起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措施已经导致稻谷、小麦等主要品种名义最低价翻了一番,目前国内粮价已全面高于国际粮价。进口产品价格低的直接后果是粮食大量进口,同时国内粮食出现卖难,国家库存大幅度增加。陈锡文在 “2015 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谈到粮食问题时表示,截止2015 年6 月,若按照配额内1% 的关税,中国批发市场上的晚籼米比进口的同品种税后高51. 8% ,小麦比国际市场高56. 6% ,玉米高65. 3% ,国内粮食总体价差率为国际价格的47. 09% 。进口产品价格低直接导致粮食大量进口,2015 年上半年,谷物进口量同比增长66. 5% 。目前我国对粮食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和关税保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未来我国如果继续提高粮价,就会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会进一步刺激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冲击。其次,国家库存补贴大幅度增加,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堪重负。第三,因收储粮食而增加运输费用、仓储费、粮食品质流失等费用,会造成国家资源浪费,社会生产效率低下。

2. 补贴粮食生产的制度制约

尽管粮食直接补贴有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必须遵循WTO的 “黄箱”规则,补贴总量不超过该品种生产总值的8. 5% 。我国对农民实行的粮食补贴已经从2004 年的146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1700 亿。未来如果继续对粮食生产增加补贴,一方面会遇到WTO关于农业补贴的 “黄箱政策” 限制,引发主要出口国对于我国补贴水平是否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许可范围的质疑。另一方面因补贴额度较大,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并且,补贴力度过大易造成价格扭曲,国内粮食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进口不断增加,从而造成国家收储粮食压力加大。因此通过增加补贴的方式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

3. 通过进口配额限制粮食进口阻力重重

进口配额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对本国产品的冲击,但未来这一政策在粮食上的应用将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现有配额水平难以满足国内实际需求。以大米为例,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270万吨,进口270 万吨以内,关税很低。超过270 万吨的部分,征收60% 的进口关税。面对超过配额后的高关税,我国2013 年实际进口大米数量依然达400 多万吨,我国大米的进口需求对进口配额限制措施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等主要出口国还不断施加压力催促中国提高粮食进口配额,中国未来对粮食实行进口配额的空间很小。

五、思考及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发展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困扰。国内方面,是粮食收益能否使种粮务农收益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如何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不以牺牲耕地、环境为代价。国际方面,要在进口配额政策实施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使我国粮食价格低于国际粮食到岸价格,防止价格倒挂现象。基于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下建议。

1. 探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策,缓解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

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面源污染相当严重。要想让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首先,要健全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做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法可依,执法过程中要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姑息。其次,运用经济手段来激励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的运用,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行为。如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户给予奖励,激励农民涵养农业生态系统; 对化肥、农药和农膜征收污染税,促使农户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地膜回收率等方式减少面源污染;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和扶持农民进行植树造林种草等有利于环境的活动。第三,实施一定面积的耕地生态休耕政策,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 加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决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突破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困境,加大科技助农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首先,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数量、比重以及增长幅度。其次,可借鉴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和城市建设债券的做法和经验,以条件成熟的粮食主产区为试点,由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共同研究发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为试点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运作成功后在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广。第三,加快构建农业科技的稳定投入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粮食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快粮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农技组织的力量,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 加大财政支粮力度,完善粮食生产融资和保险体系,增加种粮吸引力

第一,在农业投入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同时,继续把 “粮食” 领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优先领域,不断调整和改善补贴方式,新增投入要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主产区倾斜。如对向种粮大户转包土地且转包期较长的小农户提供土地流转补贴,对作业面积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农机服务补贴。第二,粮食产业发展要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各省需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可以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中整合一定资金。另外,需要实现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如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第三,基于当前的农业保险无法适应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财政扶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工具。要适时研究推出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逐户制定保险产品,继续探索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强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作物的保险。同时,适当提高赔付率,赔付起码可以弥补生产成本,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并建立分散银行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为分散农业信贷风险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刺激农民保险需求。

4. 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走出粮食生产劳动力缺失的困境

新型经营主体是解决 “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等现实问题的关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机制创新,规范和监管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避免由于经营规模过大而超过经营者自身的能力,由规模经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第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税收支持等配套措施,切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第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各项指导服务,特别要加强培育实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进而在粮食生产领域形成以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出粮食生产劳动力缺失的困境。

5. 多措并举解决主产区粮食销售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相关领域社会化服务滞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在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低品质和高价格制约了我国粮食的总体竞争力。未来,我国需要多措并举来缓解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带来的进口和库存激增问题。首先,粮食生产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安全,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提高粮食品质。如将普通小麦调整到可以满足高端食品加工方面需要的小麦品种上来,生产国内实际需要却由于品种或品质原因不得不进口的粮食。其次,要通过提高粮食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粮食科技进步、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尽可能放缓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降低国内粮食价格的比较劣势。第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逐步替代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第四,国家应当通过对网上交易系统建设以及粮食物流体系的支持,在主产区和主销区间搭建桥梁,促进主销区和主产区政府、企业、农户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推动主产区粮食的销售,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8〕第五,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市场,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当国际粮食价格更具比较优势的时候,可以适度降低我国粮食自给率,确保口粮自给,非口粮可适当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日益紧张的农业资源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N].农民日报,2014-05-19.

[2][4]李慧.不能让“红线”里的18亿亩耕地丧失质量[N].光明日报,2014-11-06.

[3][6]蓝颖春.东北黑土地不能消失[J].地球,2012,(07).

[5][7]刘北桦.强化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工作积极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

上一篇:初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200字感慨下一篇:猛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