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议论文

2024-08-24

理想与现实议论文(共9篇)

1.理想与现实议论文 篇一

理想与现实

现实的确会比理想骨感,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坚持我们的理想也未必会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很多人的理想是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梦想,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解放中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哥白尼建立日心学说、孙中山推翻满清等等。结果,你都看到了,他们坚持了,并且成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

那么面对这个骨感的世界我们要怎么坚持自我呢?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了。首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事物,与其现实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应该是要解决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人正是由于这种客观性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改造自我,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成为一个乐观,快乐的人,眼中的现实就不会如此的骨感,则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就不会那么大。

其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健康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因此面对疾病或困扰,首先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和困扰。如果无法战胜时,也决不要失望,承认并乐观地接受现实,这才是聪明之举。

再者,就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他把自己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价值的主体,有其价值的需要,他需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活动及社会成果来满足其自身需要,这是我们对社会所说的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尊重,这种满足让人得到生存与发展。从个人角度说,这是他的自我价值,总而言之,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的劳动,和他人进行交换,变成你的生存和发展等资料。相实现经济全球化那样。实现自我价值,就像开出租车的,每拉一位乘客,就会实现一份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尊重和应有的工资。要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像一张巨大的资源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主,会阻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社会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就不同,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坚定的信念,尽管人们都认为你错了。

最后,要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有梦想,又有追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比如说大学生,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实践能力。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拥有一技之长。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理想与现实议论文 篇二

一、大学理想的进化特征与时代性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 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231年, 欧洲教皇敕书《学问之母》——巴黎大学的“大宪章”, 它宣布大学有权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决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大学从此获得了教学上的自由和“育人”的自由, 大学成为享有一定自治权的独立王国。但是, 这种早期理想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 它是以大学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基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构成大学成功的基础, 是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比方说以法律为专业的通学, 满足了社会需要, 国家和教会两者都迫切需要合格的律师。”[2]

1810年, 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 大学在承担“育人”功能基础上, 增加了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的“为学问而学问”精神需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努力构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王国和象牙之塔。大学的这种表现为远离世俗社会倾向的理想在从德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很快有了分化。“19世纪的大学理想是德、美、英等国教育遗产的‘混血儿’。德国重视学科而不注重学生, 英国注重学生在理智上的修养, 美国的特点是着重在学者与公民之间, 或在学术知识与实用知识之间进行对接。”[3] 随着时代的发展, 美国模式的大学理想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克拉克·科尔明确提出大学的理想应该增加新的内容, 即服务社会, 满足社会的需要。尽管这种观点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论, 但最终美国还是通过“威斯康星思想”明确了大学应该承担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大学走出象牙塔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代表, 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已经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 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 并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大学不再能够只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考虑后果, 大学从理性主义哲学转向实用主义哲学, 从纽曼所主张的“大学的理想”转向克尔所说的“大学的用处”。在这种趋势下, 美国产生了“一种大学为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服务的理念所孵化出来的‘学术资本主义’!它的危险是从根本上颠覆‘学术人文主义传统’”[1] 。

大学的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吸纳新的内容, 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把大学比作一种有机体, 大学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制约。一方面, 大学必须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 避免被社会所抛弃;另一方面, 大学的改变不能丧失大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的基因和灵魂。因此, 大学的理想必须不断地吸引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 才能使大学具有生命和活力。

二、大学理想的社会特征与功利性

康德认为非功利性是一切终极价值的条件。作为社会补充体的大学所起的社会作用在于积极充当“精神家园”和“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来引领社会追求真理, 生产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文明。对真理的获取需要大学摆脱功利性的干扰, 不是驯服地适应社会, 而是批判性地审视现实生活, 塑造社会精神,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今天, 功利主义的繁衍品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技术主义等思潮迅速流行, 并渗透和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学, 大学正在迅速地世俗化, 并面临滑向庸俗化的危险。从大学诞生起, 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开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并逐渐走上了商业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 资本的拥有者发现大学所产出的某些知识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 于是, 资本便开始向大学渗透, 并最终控制了大学。在资本的逐利本性的诱导下, 大学逐渐成为急功近利的知识工厂, 大学教师成为“知本家”, 学生成为打工仔。在利益的争夺和竞争中, 大学的精神与理想日益受到冷落。虽然有像哈佛大学这样为数不多的大学能够坚持与这种充满功利主义特征的学术资本主义作斗争, 但是到了20世纪末, 这种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力不从心。

在中国, 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从‘五四’以后, 中国大学始终在振奋民族富强国家的现代性压力之下, 追求社会效益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学使命。功能取向、效益原则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包装下, 成为最有激情的自觉责任, 而坚持学术独立、大学自治的人文学立场, 一再地受到清算批评, 在大学毫无立锥之地, 大学反抗学术资本主义的精神资源早就被彻底解构了。因此, 当市场的力量崛起, 在美国是人文学的争辩抑制, 而在中国却几乎是兴高采烈的喜悦拥抱, 高尚的理想主义立即转化成恶俗的功利主义, 轻而易举, 几无阻挡。”[1]

大学与资本的结合, 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加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提高了科学与知识的价值, 也加快了大学的发展, 但其副作用也非常令人担忧。在急剧世俗化的过程中, 大学的理想逐渐降格, 大学的学术良知和道德水准急剧下降。大学原本对社会特别是对资本的批判变成了对资本的崇拜, 对社会良心的守护变成了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大学远离自身理想的现实值得警醒。

三、大学理想的多维特征与超越性

大学的理想具有多维性, 表现为这样几个层面:就自身的生存权利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追求自由和独立;就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服务社会、批判社会和塑造社会;就大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培养人才、追寻真理和引导社会向善的内容。大学需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需要用超越性来战胜功利性和庸俗性, 这主要体现于现实生活中对几种关系的处理:

大学与学术研究。大学为社会所尊重的原因在于大学产出高深的学问, 并为社会提供智慧、思想、科技和知识。对社会来说, 大学就应该是矗立于社会的灯塔, 学术就是灯塔的燃料, 没有学术高度, 大学就会沦为社会的一种职业或者教育培训机构, 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来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产出“学术”的基本条件是必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艾雪培认为, 在文明的国家里, 学术自由已发展为一种受到特别保护之思想自由的角落。它并不是学术界有些人士所宣称的个人的特权。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是基于一种信念, 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 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

大学的学术繁荣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超出实用价值动机“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 它通过对对象的理性考察和逻辑的推演, 形成科学的理论。科学精神是大学“求真”的保障, 人文精神是大学引导社会“向善”的动力, 两者互为支撑。现实的教训是: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欲望, 但其因缺乏价值引导会非科学地高度膨胀, 从而使得人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与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脱节与断裂, 最终导致人和社会道德水准的降低。汤因比指出:“迄今为止, 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 丝毫没有提高。但是, 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 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 这不仅是可耻的, 甚至也是致命的。”[6]

大学与政府目标。艾雪培指出, 今天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期望有完全的自主, 犹如一个独立国家或一个自治的市 (镇) 一样。事实上, 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组织, 它是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政府为大学提供资金支持, 大学为国家发展服务。如果说在中世纪, 大学可以被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无须与社会大众以及国家的命运发生联系, 那么在今天的政府看来, 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不断结出硕果的农场, 国家为大学提供充足的生长条件, 大学必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大学服务于政府, 为国家发展服务这是新时代大学所应该承担的一个新任务。哈佛大学坚持:“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 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口号。但是, 问题的关键是, 在政府面前, 大学并非只是一味地服务和服从, 大学还应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思和批判。从哲学的角度看, 物质的发展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至善。就国家而言, 发展并非只谈经济, 而应该包括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大学除了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外, 还应该在精神建设中有所担当, 大学应该是文化、社会、政治的批判中心, 而不能成为政府的应声虫;大学应该始终保持一定的自尊和自立精神, 从政府以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客观、科学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大学与社会精神。大学的发展需要社会支持, 大学积极回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就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 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快, 进而和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既表现在现实的物质层面, 如专业教育、职业训练等等, 也体现在社会思想层面, 如道德建设和时代精神等等, 而后者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其实, 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内, 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必然是对民族和国家命运有所担当, 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有所承诺的精神殿堂, 而不只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超级工厂和传授所。”[7] 当前, 如果大学的理想只定位于诸如围绕就业而进行的技能教育, 这种缺乏思想和灵魂的短视行为, 注定是要走向歧途的。

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大学构建社会理想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所以, 竺可祯说“大学犹海上之灯塔, 大学是社会之光, 不应随波逐流”。大学需要超越实用主义, 以社会发展为导向, 在批判社会的同时, 主动塑造社会精神, 引导社会良知。

大学对社会精神的守护直接体现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智慧和先进思想的优秀人才。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加伯利埃尔·于杰指出, 不管什么类型的大学, 都存在着一种共性, 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的人。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在强调知识训练的同时, 通过智慧的培养和思想的训练, 向社会输送具有智慧和思想的人, 是社会健康、和谐、进步的根本保障, 也是大学取得社会支持的保证。

大学与市场经济。韦伯指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 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 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 决定了轨道上的方向, 在这轨道上, 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如果大学的理念停留在利益上, 那么利益就决定着大学的行为。

市场贪婪的逐利性腐蚀着大学的理想。一旦以市场为导向, 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大学就难以坚守其独立的立场和批判精神, 因而就会逐渐丧失客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变得势利和浮躁。大学不再追求学术自治, 而是急切地向市场推销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随之而来的学术资本化和大学公司化使教授们变身为工程师、技术员, 学生们成了这些老板手下的打工仔。于是, 大学越发喧嚣, 急功近利, 心浮气躁, 学术不端、科研造假、德性丧失等等丑闻不断。这种越来越市侩化和庸俗化的价值取向势必使大学逐渐丧失灵魂, 为此, 大学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应该猛然警醒, 大学需要回归和重塑理想。

参考文献

[1][4][5]雅克.德里达.理性的原则:学生眼中的大学[A].哈佛燕京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10.14.15.

[2][挪]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 郁振华, 刘进,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70.

[3][英]埃里克.阿什比.高等教育的危机[A].杨东平.大学二十讲[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285.

[6]汤因比, 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旬春生,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32.

3.理想与现实 篇三

亲爱的曾,看了你的文字,很有感触,但我有时会想,这个社会,还有理想主义者的生存空间吗?

给你讲一件事情吧。就是昨天,在我们的单位。这是一个管理混乱的国企,上至领导,下至前台,都在想尽办法占公司的便宜。我听说一个副总经理,光利用公司的制度漏洞就赚了上百万。

因为监管不力,公司的椰子马——一位最老实的电脑管理员有一天也偷偷地告诉我,他利用采购机会,可以在采购发票上多报10万元。之所以他要偷偷告诉我,他说我是办公室主任,这事只要我和他合伙且同意,5万元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分到我口袋里了。

我陷入了矛盾之中。

我好像是这个公司最后一个没有“失身”的人。我小时候喜欢范仲淹、辛弃疾,喜欢读《论语》中的“君子不以小谋而大乱”。我相信头上有杆秤,天上有人看,所以内心必须有戒律。

但我回到家里,看着月月要还的房贷,老婆希望再添件大衣,孩子想换一个好的幼稚园,我因此有时也怀疑,这种坚守的意义在哪里?而且这个公司好像千疮百孔的破屋一样,大环境已经混浊不堪,我个人还有必要坚守吗?

请你告诉我,我该同流合污还是独善其身?我如何能对别人都有利用自己的聪明赚取便宜而无动于衷?

读者的来信让我陷入了沉思。

哦,是的,没有错,在强大的经济社会里,说你我对钱无动于衷,那岂不太苍白?然后,搬出孔夫子的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会不会被人笑为迂腐?让我们看看,你应该同流合污还是独善其身?

同流合污?没有错,短时间内可以暴富,可以成为一个聪明人,可以心理平衡——没有在腐败的竞赛中落场。当然,也许一辈子都不会东窗事发,趁机跃入了上流社会。我想贪官们大概都是这样想的:人人心存侥幸,只要巧妙地钻一下制度的空子,然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

但是获得的是什么呢?良心不安。爱伦坡在自己的小说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情节: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东西,然后晚上睡觉时,总似乎听到有人敲门的声音。我想这不是神秘主义,而是人性本善,人的内心中必定有良知和戒律的天性存在,所以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浮现出来。虽然这个公司的制度让腐败一时无人监管且可以逍遥无事,但是同流合污会不会因此形成一种习惯?所谓的爱占便宜,好钻制度漏洞。结果此地无事,但换一个地方,形成这种习惯后,正如那句话:不要常伸手,伸手必被捉。

独善其身?没有错,独善其身,你看似失去了物质暴富的机会,但是你的良心是安宁的。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祖先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在一个满目疮洞的环境里你坚持独善其身看似吃亏,但是总有一天,换一个环境,遇到更明事理的领导,你的人品就会被欣赏而真正委以重任。

但这个例子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曾经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怎么就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迷茫了呢?

我想近些年来的腐败过多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许多人发出的“好人难做”的感叹大概也在于此。

4.理想与现实 篇四

理想是什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而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一张需要填补的答卷,只有朝着理想这个标准前进才可以称为完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性与现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常听别人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理想。理想是反映心灵的眼睛,理想即寻找目标的思维,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因而我们的理想从来是美好的积极的。而我们渐渐长大,似乎是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压得我们无法喘息,面对现实大多数人都是戏谑的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大多数人的心里理想是很美好。现实却依然残醋,两者是矛盾的,似乎永远对立。正如大家所说,这世界如此现实,容不得有太多浪漫,过多的浪漫,太多的梦想只会被现实伤的支离破碎,作最终沉沦于现实。在很久之前听别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曾经我也是有过梦想的,而现在我的确是沉沦了。当初硬着头皮进了大学学经济,虽然在别人眼里我这个专业有多厉害,其实是冷暖自知,刚进大学的时候想出国,后来成绩不行想转专业,转专业不成又想考公务员„„在后来越来越多的现实状况发生,越来越没有目标。于是我懂了,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我们都是从梦想趋向现实的,以至于越来越偏离梦想,等现实满足了再看梦想已经远的看不到了”。现实似乎从来都是与理想作对的。

然而有时候现实与理想并非对立那么简单。理想是我们对美好事务的一种希冀,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希望,是对内心美好的一种反映。理想的由来少不了现实的促动,理想来源于现实有超越于现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了种种问题,因而产生了不满和抱怨,由此我们对舒适的生活产生了希冀,我们希望改变现状而达到幸福的生活目标。同样随着现实的变化我们的理想也一步步的发生着变化。同样,理性的实现也离不开现实,我们的社会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各种机会,也准备了必要的工具,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也为理想实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进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准备了环境,我们经常说“时势成就英雄”,一个英雄人物的诞生离不开一个恰当的环境。如果没于乱世,我想不可能出现曹操这样的枭雄,不会出现诸葛亮这样的谋臣,也不会出现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君,更不会出现张飞关羽那样的勇士。如果没有战火纷飞,曹操继续做他的臣子,诸葛亮会终老于山林,刘关张三人也只会默默无闻不会被历史所铭记,他们也没有机会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的环境之下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必然会实现我们的理想,理想并非遥不可及。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活的压力固然是大,大是我们不需要放弃理想来应对现实,抛开生活的困扰尽最大的努力,努力了付出了梦想中的事物还会遥不可及吗?

我们时常抱怨生活,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曾经的理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现实认识的不够充分,往往我们看见的是社会让人苦恼不堪的层面,以至于对形势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理想就变得不切实际,不符实际的理想应该是无法完美实现的。为了理想能够实现,理想必须符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社会大背景为前提。我想这样的理想是极其容易实现的。

为了理想的实现,应该做的不是批判现实,而是利用现实。当今的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给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会,我们所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实力去抓住这些机会,并且加以利用。而这个过程势必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与花朵的明艳,却忽视了了花朵奋斗的泪泉,泪满了牺牲的血流。”从现实到理想的实现是与艰

苦努力分不开的,只有尽自己的努力协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实现理想。与现实贴切的理想目标才是可取的。

5.理想与现实 篇五

我漫无目的的在走廊行走,耳边满是喧闹声。同学三五个聚在一起,谈论着,欢笑着,度过这短暂的课间时分。一群围成圈的同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挤进人群中,发现竟是两个男生在打架,一人抓着对方的耳朵,另一人则抓着他的衣服,丝毫不让步,半晌,两人似乎发现难以分出胜负,又开始了雷雨般的,也不顾旁边已成堆得“观众”。这是多么不和谐,多么有损我校形象的一幕啊!要是被校长、老师看见了,那可就……

课堂。

我坐在位子上听讲,忽然,隔壁班发出了“震耳欲聋”地声响,随后听到的便是老师和学生的争论声,他们持各自的观点,一声高过一声地说着,其他同学也一旁起哄,教室里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听着隔壁班的动静,上课的心都飘到了那儿,放声大笑,洋溢着欢乐。那“巨响”是桌子翻倒的声音。老师和学生的争吵声、发出的“巨响”、笑声,在课堂上,也是那么不和谐。

放学。

我跟随着人流,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又看见了不和谐的一幕:两个女生背着书包,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肆无忌惮的走在草地上。她们根本不知道脚下翠绿的小草有多“疼”!她们在意的只有便捷、快乐。多么可怜的小草!

校园中有着那么多不和谐的一幕幕,跟我理想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我理想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和谐、安静、快乐的。

课间。

手捧一本名作,坐在林中的一座凉亭,感受风吹过的声音,聆听花草树木的心声。在静谧中汲取知识,在静谧中陶醉。树叶在风中落地,花儿在风中摇摆,黑发在风中飞舞……耳边不再是喧闹,取而代之的只有安静、安逸。

课堂。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台下只有书“沙沙”翻动的声音,同学沉思的样子,朗朗的读书声,同学和老师都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像饥饿的婴儿迫不及待汲取乳汁般拼命汲取知识。这是认真、和谐的一幕。

放学。

同学像出笼的小鸟,争先恐后奔出教室,向着食堂前进。那香喷喷的米饭、可口的菜,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来填饱同学的肚子。食堂里充满着香气、同学的欢声笑语。这是都么快乐的一幕啊!

6.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六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轰动了世界,这一条开始策划实施到开通,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几年,在此之前一切看起来就都是不可能的,人力和设计海底隧道和污染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国际上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他国家也不愿意给予我们任何技术上的支持,或许在那时中国确实是个戏子,戏多,不可能的东西非要演出来给别人看,可这个戏却在最后成为了现实。港珠澳大桥有着全世界最深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之最,中国做到了把梦想转为现实。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都有可能对民族和国家而言,一个人的成功便是对民主和国家的巨大贡献,中国无时无刻都是有戏的,因为身为国之梁柱的我们无时无刻都有着戏一般的梦想,也有着把戏转为现实的干劲!

中国的成就,是中华民族每个人努力的结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有责任肩负起中国的命运和发展的。繁荣富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向大国工匠们学习,学习他们勇于把心中的戏变为现实的精神。每个人都有戏,都能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青少年应该以国家将来的发展前途作为思考的必要前提,而不是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勇于肩负责任才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姿态,应该做的事!

7.高考改革:理想图景与现实困境 篇七

作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 高考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 也是上至高层领导人、下至基层老百姓都关心的大事。高考改革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 一有风吹草动, 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 就会在门户网站的首页看到相关新闻。高考改革被全社会寄予高度的期望, 但改革又具有巨大的难度, 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不仅是一个考试古国, 而且是一个考试大国。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招生考试只是一种测量手段, 只是引起小范围的关注, 只是一种少数人关心的话题。然而, 受传统和现实的制约, 中国人却将高考变成了文化, 变成了经济, 变成了产业, 变成了盛大的仪式, 变成了一种各方面关注的社会活动, 变成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它不仅是一种考试, 也不仅仅是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经济, 有时高考甚至还会成为一种政治。当你看到全国上下为高考让路, 当你看到高考牵动着千百万人的神经, 当你看到高考成为地方政府关切的大事, 当你看到考试季节所有媒体都聚焦于高考的时候, 你一定会承认, 高考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高考是一个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考上联高等教育,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 关系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下引基础教育, 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 在整个教育中起到枢纽调节作用。作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 高考一头连着教育, 一头连着社会, 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每个高中生选择职业和未来生活的方式, 因此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所有教育改革问题中, 高考改革是最受教育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表面上看, 高考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 但高考还有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 高考还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今高考改革已成为一个重大民生议题, 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改革全局的关键问题, 有时甚至成为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 抓好了高考改革, 就像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时期, 以往为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终身化、国际化等趋势的到来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方方面面也必将随之进行调整。过去以选拔或淘汰式为主的招考机制, 将转变为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考机制。

由于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 改革涉及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 高考竞争往往成为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矛盾集合点, 因而其改革难度大、影响深、波及面广, 是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高考改革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 而各种两难的实质其实只有两个, 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经过多年的运行, 高考的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 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 对待同一项高考改革, 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作为一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 高考是一个谁都说得出看法的问题, 社会各界, 各行各业的人, 任何家长、任何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某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有道理, 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道来。但是将这些意见集合起来, 有些可能是互相对立的。

高考是一个关系多元利益主体的教育考试制度, 高考改革时常陷入左右为难、举步为艰的两难境地, 其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牵涉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矛盾不容易调和。例如, 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相当大的国度中, 对招生指标分省区定额分配、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问题的意见, 便聚讼纷纭, 争论激烈,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不同地区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高考改革不仅应考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还要考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中国中学生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在县及县以下中学, 农村中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很大。他们很少媒体资源可以利用, 在高考改革的议论中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需要有学者为他们发声。在一个现代的民主社会, 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意志, 而不能仅由少数人的主观愿望来主导。我们在考虑推行高考改革时, 应顾及城乡公平, 特别要注意防止改革使农村和弱势家庭的孩子减少上好大学的机会。

8.人脉:理想与现实之间 篇八

往往,理想的教科书会告诉学员,作为管理者将任务条块分割,将不同的任务交给胜任者,然后把握控点,关注结果。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像种麦的农民一样轻而易举,只要将种子撒在地上,按时浇水施肥,便可以坐等收获。

但是,现实往往给学员的书本知识以残酷的打击。总是有那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员工偏偏不按照管理者的既定方针做好本职工作,总是对别人的任务指手画脚,或者总是将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仿佛自己永远不会犯错误。

人脉也是一样。理想的教科书上告诉我们,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便可以完成任务。但残酷的现实永远是这样,当你真正需要一个重要关系的时候,你即便动用了你周围所有的人脉,也无法和这个关键人物搭上关系。

六度空间,一种虚妄的假设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找到台球皇帝奥沙利文,想问问他出了什么事情,导致他在超级联盟杯上状态不佳,被丁俊晖像切面瓜一样切出了3:0的开局。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开始对自己的人脉做了梳理,由于自己只是业余体育爱好者,因此只优选出五个一级目标,一个是台球厅老板,他可能跟当地台球界有些关系;一个是八一队排球教练,尽管跟台球离得太远,但聊胜于无吧;一个是在奥组委某个部门任职的官员,这家伙似乎与奥沙利文最近,但是他跟我要5000块钱的信息费;一个是在英国读书的同学,同时他让我代他送一把按摩椅给他母亲;一个是杭州公开赛的赞助商,他要求我给他写一篇新闻稿。

于是,我分别找到这五个人,请他们帮助打听奥沙利文的消息。于是,他们每个人又优选了五个各自的朋友,形成了一个二十五人的小团队,其中至少有五个人离奥沙利文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就这样,通过六度空间理论,我最终联系到奥沙利文,得知他在和丁俊晖那场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和妻子大吵了一架,以至于比赛当天心情不佳(以上过程与结果纯属虚构)。

理论上,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肯定有着某种交集,而这个交集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遥远,他们之间最远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这是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我们假设每个人有30位朋友,通过六次级数转换,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但是事实上,当我们考虑更多因素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其中仍旧有许多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你找的五个人是否愿意帮忙,而帮忙的人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你的意思,确实找到了你要找的英国台球手奥沙利文,而不是美国的剪刀手、德国的刽子手或者法国的调情高手。……

2004年,我的一个朋友要举办一个论坛,而这个论坛成功的关键,是邀请到发改委某司司长。这位朋友找了很多人帮忙,其中也找到了我,因为我和发改委另外一个司的副司长熟络,于是,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在一次和我这位司长朋友喝酒时,我提出了我的要求。但是,这位副司长却对我表达了很多难处,比如各司的管辖权问题、权力部门的潜规则问题、利益问题、发改委对于各司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规定等等。最后我将所有的信息进行评估,发现如果要通过我找到这位司长,花费的各项成本很高,甚至高过了我那位做活动的朋友所能够给我的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到此为止,离那位司长的距离只差一步。

人情,人脉空间里的阻尼成本

很多大师都讲过人脉就是财脉,仿佛一个人要想成功,最核心的方法简单到只要你认识足够多的人。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成本也很低廉。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曾经有人写下了这样一段笑话:

每年春运,一票难求。有人搞笑,运用此理论,找铁道部长搞票。“当然你也可以用这个定理,发扬社会主义人求人、人托人的办事风格,去找铁道部长帮你买张票。经过一番人情关系普查,你会发现铁道部长原来是你大姨妈家四表舅公司里的清洁大婶的干女儿的男朋友的铁哥们的二大爷,恭喜你!卧铺车票到手了。”

有理论说,人的一生认识的真正朋友,或者说经常能够保持联络,相互之间守护相望的不超过30人。假如你拥有这30个核心人脉,与每个人的交往,维持每个人的关系,付出的感情,如果统统算下来,一定是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人脉阻尼之一。

中国人讲究人情债,你求别人办事一次,就一定要给予回报。没有回报,不但你下次办事求人时可能贴上冷屁股,甚至你在某个圈子里的个人声誉都会受损。这是人脉阻尼之二。

越是高端的人,越不愿意拓展人脉关系。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比尔·盖茨,你还会不断拓展你的人脉吗?前几年发生的某杂志曝光著名导演家庭住址事件,该导演在发布会上对该媒体破口大骂,其实这是有情可原的。谁愿意每天早出晚归时楼道门口围着数百上千个等待着签名的影迷?因此,人脉关系越高端,人脉阻尼就越大。

最后,人脉阻尼的大小,还在于你的激励够不够高。你的激励越高,我相信你找到克林顿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你的激励小,找到克林顿的机会就越小。你可以用拿弹弓子打克林顿他们家玻璃这样的小事情开几个小屁孩的玩笑,但是你永远不可能拿这样的一个玩笑去打动可能与克林顿有关系的人。

管理,人脉齿轮的催化剂

也许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悲观,仿佛从人脉到财脉是不可跨越的。其实也不至如此,只要通过有效的人脉关系管理,可以将人脉成本降到最低,将人脉阻尼降到最小,使人脉价值达到最大。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这又是一个理论,但是别忘了,理论与现实有差距,但是绝大多数理论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理论,如何理解理论。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首先,要学会如何划分人脉。人脉资源根据其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血缘人脉、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

另外,还可以对人脉按作用划分,如分为:政府人脉资源、金融人脉资源、行业人脉资源、技术人脉资源、思想智慧人脉资源、媒体人脉资源、客户人脉资源、高层人脉资源、低层人脉资源等。

还可以按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层人脉资源、紧密层人脉资源、松散备用层人脉资源等。

人脉进行划分之后,要根据不同人脉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有些人脉关系需要多一点现实投入维持感情,有些人脉则需要通过感情维持关系,有些人脉需要通过共同完成一些事件来培养默契,有些人脉需要帮助其拓展人脉来产生价值。

其实,拓展人脉的法宝只有两条:培养自信与沟通能力、学习适时赞美他人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积累人脉的方式,但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总是怕被拒绝,因此不愿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更不用说拓展人脉了。

其次是沟通能力,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就曾经这样写道:“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9.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九

有人说理想是大海中航行的灯塔;也有人说理想是蜜蜂日夜寻找的花蜜;还有人说理想好似一串珍珠,一颗连着一颗,串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我觉得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追求。

有位诗人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青少年失去了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生命就会枯萎。有了理想生活就充满了希望,生命就会闪光。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山泉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是栋梁。物尚有理想,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作为跨世纪的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应该

有远大的理想!作文

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我们的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换来的;我们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成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努力,青春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便是一轮太阳,就是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纤维,织起来便是一叶巨大的风帆,就可以推动祖国航船的前进。

我们是龙的传人, 是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前方是新世纪的曙光,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当青春少年,应该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之等闲”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用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作文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祖国的兴衰取决于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只有我们这代人努力奋斗,进一步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的民族才能强盛,我们国家才能屹立于世民族之林的前列。

我们,是追求理想的体现者;

我们,无愧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

奋斗吧!未来属于我们

让我们继承父辈们的精神,扬起理想的风帆,直奔成功的彼岸。争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只争朝气的学习精神,以实现远大理想而拼搏吧!

理想与现实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是登山运动员心中的高峰,长年保持着不变的磁力;理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理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始终涌动着湛蓝色的生命力。理想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把柔弱变成刚强,把丑陋变成漂亮,把寒冷变成温暖,把无知变成睿智,把渺小变成伟大。如果没有了理想,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理想的背面便是现实。

现实是登山运动员眼前的大山,高不可攀;现实是淘金者脚下的道路,危机四伏;现实是幼鹰身旁的深渊,有去无回。现实似乎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挡一切前进的脚步,摧毁一切不坚定的意志。现实不是理想。作文

美好的理想,残酷的现实。

美好的理想总是使人向往,总是有些人喜欢幻想,沉醉于理想。理想确实可以让绝望者重新找到希望,但同时也可以让充满希望的人感到绝望。理想只是对未来的向往,而未来决不是现实,如果只是向往,理想只会出现在梦里,而永不能成为历史。正如登山运动员不经过艰苦训练便不能到达顶峰,淘金者不面对危险便不能找到金矿,幼鹰不战胜深渊便不能拥抱蓝天。作文

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简单与困难、强悍与弱小、真诚与虚假、拥有与失去、繁荣与衰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最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交织、聚拢、散开、消亡。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也有的人为了改变残酷的现实而艰苦奋斗。他们是把握现实的人。的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用努力和奋斗凝成的桥,这座桥将引领着人类走向光明。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从古到今为了理想不间断的奋斗史。因为理想,所以奋斗。远古的想象在如今的世界里已成现实。理想在奋斗中一个个地被实现了。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现实,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与现实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作文

上一篇:纳米孔材料下一篇:凋零的枫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