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2024-07-24

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共9篇)

1.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一

结合实情,现将我县档案馆建设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档案馆建设项目按照汉发改投资(20XX)577号《关于县档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要求,于20XX年底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档案局列入了第一批西部建馆计划,批准建筑面积329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2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5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66万元,20XX年县上将档案馆建设纳入县行政中心统一建设,由县委办公室负责修建。由于受灾后重建和相关政策影响,20XX年8月15日县上确定另行选址为原职教中心院内修建,确定由县档案局负责承建。设计规模:建筑面积为:3468.6平方米,投资800万。为了认真落实省发改委和省档案局“档案馆专项检查通知、通报”意见,省档案局两任局长亲临督查督办,要求年内开工修建。从今年9月初开始我局对该项目实施地堪、设计、审图、评审、发布公告、发标、办理各类审批相关手续。目前,已进入最后招标阶段。

二、严控规模认真执行中央相关政策精神

按照国档函《关于贯彻中办发(20XX)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档案馆舍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严把设计关口,在设计环节做到节俭。一是严格设计标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实情,在原审批建设面积上不得超出规定范围10%以上,初步涉计方案已经省档案局评审,市发改委审批,没有超出规定范围。二是严把设计细节。档案馆在设计外部和内部结构时,本着简仆、大方,符合当地实情的.原则,没有设计使用高档装饰和超标设备。三是严控办公用房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了办公建设面积,认真落实《档案馆建设标准》,将档案库房、对外服务、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足额按《档案馆设计规范》一步设计到位,防止建成后出现挪用、占用等情况发生。

三、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措施,确保档案馆顺利开工

1、实行局领导包抓建设项目责任制。我局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机构,除主要领导主抓外,还落实了包抓、主抓科室及配合工作人员。待工程开工后,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现场协调、监督,确保建设环节和工程质量。

2、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待工程开工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规范动作。

3、严格资金管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注重严格财务管理,切实按照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设立专项资金帐户,严格按工程进度和财务制度拨付资金,杜绝挪用等不良现象发生。

2.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二

一、目前齐齐哈尔市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 我市档案干部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一部分是市、县区档案局 (馆) 的专业档案干部, 另一部分就是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干部年龄老化。通过对市、县区档案局和市直各机关、企事业等203个单位统计调查发现, 专兼职档案干部大多数年龄较大, 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档案工作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48人, 仅占统计总人数的37%。就市档案局 (馆) 来说, 38名在职干部中55岁以上8人、50~55岁7人、45~50岁14人、40~45岁5人、35~40岁2人、35岁以下2人, 40岁以下仅占总人数的24%。二是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从调查结果看, 我市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基层档案干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时间最长也就2年, 少的几个月。三是针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培训经费不足等原因, 导致对档案干部不能开展及时有效的专业培训。四是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不够。调查中发现, 因为档案工作不受重视, 加之工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导致多数档案干部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 工作中既不想又不善于创新, 这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缺乏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档案工作不受重视, 档案工作人员相关福利不到位, 导致档案干部工作缺乏热情。

二、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 强化学习, 提升档案干部队伍政治素质。

档案工作是单调枯燥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档案人员除了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 更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神文明建设及向刘义权和最美龙江档案人先进事迹学习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档案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倡导“忠于职守、爱档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规范, 通过增强学习意识、团结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 塑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队伍形象。

(二) 强化知识培训, 不断增强档案队伍业务能力。

首先, 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根据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国家和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 调整更新培训内容, 实施动态管理。要致力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有针对性地加强档案教育培训科目、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优化知识和技能结构,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培训围绕重点工作进行,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根据全市工作重点, 结合省、市档案工作计划和任务,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对全市档案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专题培训。保证档案工作方针、政策、规范及时得到贯彻落实并促进档案人员的知识更新。同时, 为提高档案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 还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到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档案室, 解决档案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与时俱进, 培养信息化人才。积极组织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中急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采取重点岗位先培训, 听课实习相结合的办法, 为档案数字化工作奠定基础。其次, 改进培训方式方法。要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 把基础业务培训与专题培训、研修班等区分开来, 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 突出按培训需求开展培训。要改进授课方式, 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 把档案工作者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 进而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三) 完善制度, 激发档案工作者干事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充分发挥职称杠杆导向作用, 改革档案干部评价方式。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建立并推行评聘结合和重在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实施聘用制,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竞争上岗, 积极为优秀的档案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为他们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同时, 大力推行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档案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

3.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三

摘 要:以漯河市档案馆2004年~2013年档案利用情况调查为基础,对10年间馆藏档案在利用数量、利用目的、四大门类档案利用情况、全宗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原因,探索新时期综合档案馆利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档案界同仁在档案利用方面提供研究线索。

关键词:档案馆;档案;利用情况

1 馆藏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漯河市档案馆共保存有各类档案138156万卷(件、张),其中文书档案72476卷、2444件,专门档案12758卷、科技档案3612件,声像档案44744张(盘),实物档案1606件,名人档案515盒。

2 近10年馆藏档案利用情况

3 相关分析

3.1 利用数量(见表一)。从利用人次上来看,利用率上升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出台及中心工作有关。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我馆共接待利用者5806人次,平均每天接待1至2人。从表一可以看出,总体趋势比较平稳,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这三个年度利用人次较多,导致利用率上升的原因:2009年出现一次查档高峰,接待查档者为落实养老金待遇的七八十岁老人60多位;2013年出现一次查档高峰,接待查档者为学历认证查找入学审批表的中小学教师700多人。2010年,市史志档案局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和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两项艰巨任务同时进行,局、馆各项工作都在加强,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网上公布前期档案保密鉴定工作,局、馆人员工作查考提供利用档案比较多。同时,2010年也是漯河市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和省级文明城市等中心工作相对集中的年份,因此,查档利用率较高。这恰恰印证了刘东斌先生在《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中的观点,即:档案凭证价值特征决定档案的利用率不会高,只要它的利用率高,都是发生了特殊情况。

3.1.1 从利用卷次上来看,利用卷次与利用人次成正比例函数关系。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馆藏档案利用过的总卷次为33905卷,占馆藏全部档案的24.5%,平均每人利用5.8卷次。利用卷次与利用人次基本上成正比例函数关系,利用人次多的年份,利用卷次也多,利用人次少的年份,利用卷次也相应较少。

3.1.2 从利用率来看,我馆馆藏档案利用率与同级档案馆和县级档案馆基本相同。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我馆馆藏档案利用率最高的年份为7.6%,最低的年份只有1.2%,平均为2.99%。馆藏档案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在各级档案馆普遍存在,如南阳市档案馆1995年至2004年每年利用的档案只占总量的5% [1]、唐河县档案馆20年的档案利用率有10个年度不足2%,3个年度不足1%[2]。

3.2 利用目的(图一)。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利用目的情况,笔者利用表一的数据把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个人问题、宣传教育六种利用目的做成了曲线图。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六种利用目的曲线走势不尽相同。其中:

编史修志10年来的调卷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是编史修志是一项阶段性工作,2002年~2005年是漯河市编史修志高潮,高潮过后利用者渐少。

利用档案解决个人问题逐渐上升,特别是近三年调卷量已达千卷。这表明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在不断提高,群众利用档案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有所提高。

工作查考波动较大,2010年达到峰值,为8806卷。

经济建设、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曲线走势基本一致,除了2007年至2009年这三年趋势走高外,其他年份一直较低,究其原因是: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和漯河解放61周年,为了这两项大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向社会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市的发展变迁,寻访城市发展足迹,我馆配合市电视台、漯河日报社等有关媒体,联合举办了《大槐树寻根》、《30年记忆——老影像 新漯河》等系列采访活动,为其提供了大量有关领导视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档案资料。

档案的本质属性、馆藏档案结构不甚合理及档案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等有关因素又决定着档案为经济建设、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服务的力度与编史修志、个人问题、工作查考相比一直处于较弱的位置。

3.3 四大门类档案利用情况。经统计,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我馆四大门类档案利用情况是:利用文书档案31268卷、利用科技档案56张、利用专门档案80卷、利用声像档案2501张,分别占馆藏四大门类档案总量的43%、1.5%、0.1%、0.6%,分别占利用总量的92%、0.02%、0.02%、0.74%。看来,文书档案的馆藏量和利用量都是遥遥领先,文书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仍未得到太大改变。其主要原因:一是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声像档案(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老照片)等地方特色档案馆藏量小,资源不足;二是地方特色档案征集力度不够,征集渠道不畅;三是社会宣传不到位,存在着即使馆藏有部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社会公众也不知道进馆利用的现象。

3.4 全宗利用情况。漯河市档案馆现存251个全宗,其中有104个全宗10年来从未利用过,占馆藏全宗的41%,利用率较高的全宗依次为知青办、劳动局、市政府、市委、政府办、市委办等较大的全宗,而罐头厂、防疫站、仪表厂、磷肥厂、百货站等撤、并、转企业小全宗档案10年来无人问津。

4 结语

馆藏档案利用情况统计分析,是档案馆利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调整馆藏结构,探索新时期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的特点和规律,为档案界同仁在档案利用方面提供研究线索,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特别的意义。有必要将这项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档案利用统计纳入档案馆信息化基本应用范围之内,为当地档案工作科学决策和档案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程相山,王玉.南阳市档案馆1995年~2004年档案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档案管理,2005(4):53.

[2]李宗富.唐河县档案馆和射阳县档案馆20年利用情况比较[J].档案管理,2011(3):56.

4.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推动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分析当前我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我县社区规范化建设,近日,我们深入靖宇镇5个社区进行了社区建设专项调研。第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第一,基本建立了社区组织。目前,我县已完成社区划分和调整,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服务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体系。我们县2003年12月由原8个街镇居民委合并而成,共有5个街镇,分别为河南街镇、联街镇、将军路街镇、长江街镇和河北街镇,管辖居民8户,56人。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党支部、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召开社区成员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了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委员。一些社区也建立了自治组织,如河南社区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安全应急队,联合社区建立了城镇低保审核小组,民事纠纷调解小组等。日前,5个社区又成立了社区妇联组织。社区基础建设总体上得到加强。在5个社区,基本解决了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经费保障、人员待遇等问题。

第一,办公地点已经解决。由县民政局于2003年筹资万元,新建社区办公楼4栋,改造1栋,使5个社区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社区活动室。第二,办公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从2005年到现在,已累计投资万元,为每个社区统一更换了办公桌椅,配有电脑、电视机、VCD,配有卷筒柜子、沙发、绘图书柜及其他办公用品,并为每个活动室购置了乒乓球台等体育活动器材。第三,员工的工资待遇有保障。除了五个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关系还在原单位外,其余人员的工资均已纳入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元,并为每个人投保了三险。第三,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5个社区中,共有名工作人员,其中,5名社区党支部书记经县委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公开选拔后,已与原工作单位脱钩,开始主持社区的全部工作;名劳动保障人员,由就业服务机构派往社区工作;6名社区妇联组织负责人,由妇联选派;其余名工作人员,由原街道个居民委员会主任过渡,并于2005年10月依法选出。其中,3040岁、3131岁、40岁以上6个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不到人;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7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6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均达到高中以上学历。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2005年11月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及社区工作人员到白城地区进行学习考察,2006年6月又举办了社区干部培训班,使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不久,县上还将面对社会公开招聘有偿治安巡逻员充实到社区,社区服务队伍将进一步壮大。第四,逐步规范社区服务。各个社区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主导,社区党建、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工作同步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社区均设立了警务室,近期社区有偿治安巡逻员上岗后,社区治安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卫生部门已进驻各社区,在有社区医疗服务站无法处理的危重病人时,将立马采取先入院后办理手续的应急措施;妇联在各社区均设立了社区妇联组织,完善了社区妇联工作制度和妇女工作图板,使社区妇女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文化、计生、低保等其他工作也已走上正轨,在注重服务、解决群众突出问题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5个社区育龄妇女登记率、流动人口登记率、就业率、计划生育率均达%。伴随着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完善,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我县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社区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各社区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寡、特困家庭等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一是服务项目少,层次低;我们县的社区服务项目严格来说只有两个,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就医疗服务而言,只有河南和将军路两家社区诊所真正做到了为社区居民服务,而其余三家社区诊所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社区诊所设备简陋,无法处理急诊,诊所经常无人值班;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由于社区活动室太小(每个社区活动室只有50平方米左右),无法保证社区居民有足够的娱乐活动空间,更没有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老年人自发组织秧歌队、健身舞队,常常要自己出去找活动场地。第二,由于我们的社区经费还处于“报帐制”阶段,社区没有资金自主权,虽然县、乡财政会为社区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很多时候是杯水车薪,造成服务资金短缺,加上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服务为主,服务为辅,发展为辅的良性循环,所以社区增加服务功能“有心无力”。

一、社区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社区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干部把社区工作形象地比作“蜈蚣”,腿长,爬行缓慢。由于社区除了履行法定的工作职责外,还承担着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的一些工作任务和行政事务。为了完成各项工作,我们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划分了自己的片区,明确了本委的硬性任务,负责计划生育、低保等方面的调查工作。因我县社区居民分布不均,部分社区居民较多,如河南社区人口最多的居民委就有1400多人,因此工作量过大,造成社区干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社区建设。例如,今年党代会选举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各家各户进行选民登记,并公布选民名单,使得本来就非常繁杂的社区工作更加紧张,许多人利用休假加班的时间,以确保社区的日常工作。社区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是我县当前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出社区工作正处在既要完成上述行政管理任务,又要维护居民自治的困境之中。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建设。

㈢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和报酬极不对称。社区工作人员在调查中普遍反映,社区工作繁重,待遇较低。在社区里,管理工作做得好,管得好,做得好,但是收入和付出不相称,每个月只有元,比我们县机关干部的平均月工资低近元。另外,社区工作人员平时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补贴,更谈不上其他福利待遇。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造成社区工作者普遍思想不稳,部分有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人难以安心工作,纷纷下海经商或另谋职业,造成社区人才流失。

(四)对于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目前有些部门、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社区共建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没有形成。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只是将其作为上级交办的一项阶段性任务。有些部门虽然已派人进驻社区,但实际工作开展的不好,有的部门不坐班,对社区工作支持与配合不够,甚至存在与己无关的思想,便民利民的服务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个别部门不能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是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二是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有的社区主任反映,如果不是通过办理城镇低保、失业金保险等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手续,很多居民对于社区究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在社区居民中,与社区联系多的以老年人、低保户为主,参与领域只是集中在一些基本文娱活动、办理帮扶济困手续上。而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上班族”对社区发展关注较少,虽然对社区有所了解,但认同感较差,社区建设观念淡薄,参与意识不强,支持力度不大。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上门登记的时候,有个别机关干部不但不予支持,且态度恶劣,给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带来比较大不便。

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县社区服务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仅靠目前社区的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群众,形势要求社区必须从拓宽服务领域入手,为社区发展服务铺设平台。我县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追求社区服务项目和档次上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我县实际,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立马提供服务,从最根本上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县社区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基础较好,可以先从完善服务设施入手,因地制宜,从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向居民开展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扶老托幼、扶残助残、文娱健身和家政家教等服务,使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二是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县电视台、矿泉城报等新闻媒体积极动员全县群众踊跃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社区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县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制定社区服务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督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以监督机制来保证我县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力度,是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

虽然我县社区建设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但是较为成熟的社区体制和机制并未形成。社区运行机制不完善,行政负担重,内外关系不顺,这些状况都是我县当前社区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应将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作为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一是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权限。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哪些内容属于指导的范畴,哪些内容属于管理的范畴,并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标准,制定社区发展和管理规划,使社区工作具有宏观的前瞻性和微观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创新指导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善于发现、立马总结发达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在社区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县社区建设更加规范。二是要严格社区行政事务准入。为确保社区的任务到位而职责不错位,要加强归口管理、统一审核,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需要延伸到社区的,应逐步做到“五个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作任务到位、服务承诺到位、考评监督到位、工作经费到位,真正让社区处理好自治与管理的关系,明确好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确保政府和社区职能的归位。

(三)通过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快速发展的社区,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而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过低问题更是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一个利益群体,他们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体现,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协调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及为他人排忧解难。要通过给予合理的待遇,使社区工作者这支队伍,成为素质高并相对稳定的队伍,让他们在社区岗位上有奔头、有盼头,从而尽最大努力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是要积极探索将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岗位”、一种“职业”,设立社区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按晋级制度,使工资待遇(级别)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二是完善对社区的考核评估体系,出台对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根据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把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岗位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实行社区工作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队伍。

5.安置房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10月下旬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专门组织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工委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的调查组,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分别在涉及安置房建设的四个街道和慈城镇以及区住建局、农水局、公建中心等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安置房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召开了由区发改、规划、国土、审计等十个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各种形式征求了人大代表、安置群众对我区安置房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安置房建设的管理情况。从开始,区政府明确了区住建局为区级层面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年度计划的编制、统计、督查以及提供行业指导,并协调各方的关系。街道层面的安置房由各涉农街道和慈城镇各自负责,主要采取二次代建的形式,第一次是出资人(拆迁人)委托属地街道(镇)代建,街道(镇)再招标确定代建单位(房产商)或bt融资投资人。,区政府又明确了区国土储备中心储备地块的安置房由区公建中心统一承建。

(二)我区安置房建设的建设类型。我区安置房项目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拆迁安置房项目、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项目、村民联建房项目。其中,拆迁安置房项目又可分为五种类型: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收储项目、大型线型工程拆迁项目、区域开发项目以及街道(镇)旧村改造和零星线型拆迁项目。安置房项目的建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代建制、bt融资模式和自建模式。

(三)我区安置房建设总体情况。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工作目标,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完善配套政策,全区安置房建设工作推进较快。截止到底,全区共竣工交付安置房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152.8万平方米,套数12708套,总投资约40亿元。

**年,全区共有安置房续建项目20个,建筑面积286.6万平方米,年度计划投资21.98亿元,其中竣工交付项目7个,完成综合验收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建筑面积57.74万平方米;前期项目10个,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齐全。区政府始终把安置房建设及安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实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安置(保障)房建设领导小组,在区住建局设立区安置房管理中心作为安置房建设管理的牵头单位,各涉农街道(镇)设立安置房建设管理办公室,并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形成了较完善的三级管理体系。同时,把安置房建设任务作为各街道(镇)、部门的个性化考核指标,为更好地开展安置房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块抓条保,合力推进。为使我区安置房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区政府落实“块抓条保”的工作机制,以各安置房属地街道(镇)负责建设为主,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征地、拆迁、审批、配套等各个环节,以及各类要素的保障上,给予全力配合和支持,确保安置房每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区政府还多次专门召开相关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具体难题,为安置房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区住建局能充分发挥其在安置房建设与管理中的牵头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行业规范、项目监管等方面的力度,为我区安置房建设的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精心设计,以人为本。区政府及安置房的相关建设单位,坚持以人为本,把拆迁安置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引领作用,使安置房的项目选址更加科学、合理。并充分考虑安置群众的现实需求,科学设计安置房户型结构,完善功能配套,优化建设标准,提升了安置房的整体品质。如湾头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采用人性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等一系列节能、低碳、环保措施,并因此成为国内保障房类首个获得国家住建部颁发的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

(四)加强监管,保证质量。为规范全区安置房的建设,区政府及时出台了《安置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实施了安置房“阳光建设”工程,推出项目建设公示制度,邀请安置群众全程参与工程的招标、建设、管理等。同时,通过每月通报、每季检查、重大项目巡查、列入区重大决策执行监察平台督查等形式,加强对全区安置房项目的监查力度,实现对安置房建设项目的全面监管,确保了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五)周密布置,确保安置。安置好群众、让群众有一个安心、舒适的家,是安置房建设的最终目的。为了做好这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各街道(镇)精心策划安置方案,积极做好有关预案,认真周密布置,公开公正操作,使拆迁群众得到了较好的安置,没有产生大的矛盾。如白沙街道在安置大庆新村群众时,动员了全街道的力量,精心安排好每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在抽签环节,邀请了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公正员现场公正,全程进行摄像,使整个安置工作紧张有序,群众满意度较高。

三、存在问题

就目前安置房建设推进情况看,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匮乏、出资主体多、审批验收环节多、建设管理人才少且经验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全区安置房建设及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拆迁安置供需不平衡,部分资产闲置。据了解,我区现行法规和政策允许调产安置与货币安置可以任由安置户选择,实际上选择调产安置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而从全区现状来看,一方面,安置房建设的整体速度在部分地区还相对比较滞后,拆和建在总量和速度上不相匹配,导致部分拆迁户不能得到及时安置;而另一方面,部分安置房产处于长期闲置的状态,包括部分安置小区的店面房、车库、管理用房等,导致国有资产闲置。如慈湖人家等安置小区有闲置的大套型房产600余套。

二是现行建设体制与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区安置房建设出资主体多、实施主体多,且多数是二次代建制,由属地街道和代建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批工作,完成后交由建设施工单位实施。这种建设体制,一方面由于街道(镇)人才少且精力不足,代建管理单位责任性不够强,容易造成审批周期长且与建设两者相互脱节,造成了个别项目审批承诺的内容与实际建设的情况不相符合,给后期验收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每个涉及安置房建设的街道(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精力在项目的审批上,不但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不利于保护干部、不利于处理好基层干群关系,且增加了建设的成本。此外,调研中还反映,个别安置房项目未能较好地执行《**区安置房建设标准指南》,在绿化、装修等标准上存在不一致,导致若统一建造后,难以把握标准,群众会有异议;项目由区评审中心评审,虽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工期难以保证、评审与审计分离等问题;部分安置房地块确定后,周边道路尤其是电和排污管道等市政设施的规划、实施主体不明确,建设滞后,造成个别安置房项目竣工后可能难以及时用于安置。

三是资金、土地以及人才等要素缺乏保障。我区在建安置房项目较多,需投入的资金总量较大,加上近年来建设标准的提高和原材料的上涨,以及因拆迁安置过渡期所定时间短,后期过渡费双倍发放等因素,建设资金压力非常大,融资较难。由于涉及一个街道的出资人主体多,且一些项目出资人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各个街道往往疲于“讨债”与融资。土地方面,部分街道(镇)拆迁后安置房难落地,如慈城安置房缺口15~20万------平方米,现批而未用可供地1200亩,但多数为工业用地,安置房用地难落实,即使落实资金也不能平衡。此外,由于我区安置房建设主体过多,项目管理较为分散,专业技术力量难以有效整合,且部分街道(镇)并未将区编办新批的三名编制用于新招专业人才,因此造成现有的专业技术力量与所承担的建设任务量不相匹配,工作缺少人才的支撑。

四是农村住房改革项目推进举步维艰。我区共有四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住房改革项目,从目前推进总体情况看,慈城镇国庆村较为顺利,庄桥街道的灵山、西卫桥、东邵三个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进一步推进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按照目前的推进形式,资金势必难以平衡,如果不及时调整建设思路,甚至可能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少建设单位还反映,市政府出台的农房两改(包括拆迁安置房)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导致部分优惠条款难以落实。此外,安置政策上还存在不一致,拆迁政策群众普遍欢迎,而宅基地政策较难落实。

四、几点建议

安置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涉及到群众切身重大利益的民心工程,需要区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各部门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合力推进。针对调研中掌握的相关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工作建议。

(一)充分提高安置房建设的认识,加强政策的宣传与引导。区政府及各地、各部门要树立长远意识、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到安置房建设,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美丽品质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力举措,上下左右团结一心,全力推进我区安置房建设取得稳步进展。不断加强拆迁及安置房建设的宣传引导,做好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和群众的思想工作,拆迁及补偿标准、安置方案以及农房两改政策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及时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公示,提高安置工作透明度,取得安置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我区安置房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全区安置房建设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好区安置房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不断加大对全区安置房建设的组织协调力度,及时协调处理好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定期汇报、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推进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加大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力度,及时通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建筑领域有关建筑要求、收费标准等方面调整的文件和信息。在具体事情处理上既要指出问题,更要注重如何帮助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好“条保”的作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还要加强与市级规划、住建、国土、供电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寻求配合,争取支持,及时研究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全区安置房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三)探索有效安置方式,努力破解安置房建设各种制约因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拆迁群众选择货币安置方式,以利加速农民真正转变为居民,减少今后同村同地居住可能带来的不稳定隐患。在确定拆迁任务的同时,要足额落实好安置用地,尽可能减少过渡费的支出。积极拓宽安置房建设的各种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解决安置房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切实落实有关税费补助政策,对于市级事业单位税费减免不到位的情况,区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实行先按规定交费,后按政策予以补助的办法。要高度重视慈城地区安置房建设落地难的问题,按照就近安置的原则,做好与慈开公司的沟通协调工作,把因慈开公司开发建设而带来的被拆农户安置在新城内,或采取市场价补地价的办法,以解决当前安置房缺口大和资金平衡难的问题,也有利于慈城新城的早日开发和人气集聚。

(四)积极探索安置房建设的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进一步改革当前的安置房项目建设模式,逐步由分散建设转为集中代建,相关街道、镇应由现在的直接参与逐步转为间接参与市场化运作。适当集中全区的建设人才,加强区安置房管理单位和统一建设单位的力量,明确区级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和街道(镇)的各自职责,切实发挥专业部门的专业化优势。具体建设模式上,可探索“限地价、定标准、定工期、竞房价”,按建设进度预拨款,通过公开招拍、择优选择信誉好的房产公司或公建中心建设的市场化模式。对代建管理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做到人员到位,并加大对其考核奖惩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区安置房竣工验收综合服务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各专业验收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提前介入,加快安置房竣工验收协调推进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建设的效率。

(五)统一有关建设标准,严格把好安置房建设质量关。针对当前安置房建设主体多、建设标准不尽统一的情况,区政府要完善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全区范围内的安置房,要相对统一绿化、装修等建设标准,并强化标准执行落实的力度。要抓好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使安置小区及住房符合城市化发展要求,与现代化新城区的格局相协调。同时,应做到安置房建设与周边市政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责任主体和资金同步落实,确保与安置房建设同步竣工。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的跟踪审计,评审中心在履行现行职责的同时,应履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职责,做到评审、审计两者基本合一,并确定操作规程、规范其行为。

(六)不断加强对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安置房资产的有效管理。高度重视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走向正轨,并将其最终推向市场,出台相关政策促使物业服务企业提高服务水平,使安置农民享有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强对住户的教育引导,做好物业费的收缴工作。针对部分房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建议有关单位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和利用好这部分房产资源,通过以政府公租房出租、招拍出售等途径,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并更有利于资金的回笼。

6.水利工程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一、灌区基本情况

金羊灌区属纯井水灌区,辖金羊镇、金沙、中坝、羊下坝、下双、九墩乡和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59个村民委员会,58个农民用水户协会,4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1万人,水权面积16.24万亩,生态面积2.68万亩,多年平均用水量8500万m,灌区现已建成机电井1107眼,全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机井平均深度60米,地下水埋深6-20m。

灌区内流经的中小河流有石羊河干流、小沙河、海藏河、白塔河、红水河等。

二、管理现状

(一)国有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金羊水利管理所现有在编人员60 人,在岗66人。根据市、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金羊灌区既有防汛、防洪河道管理、抗旱、水利执法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和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中水利执法类和防汛抗旱类为纯公益性岗位。

金羊水利管理所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工程更新改造费和大修理费5大类,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依据1998年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甘肃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测算;日常维修养护费参照2004年7月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3定额标准(试点)》测算。据测算,纯公益性支出15万元(人员经费12万元,公用经费2.5万元,日常维修养护经费0.5万元),其他人员的经费支出从自收自支渠道解决。按照省、市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中“落实财政支付政策,严格资金管理”的规定,纯公益性部分(即划分出的防汛抗旱、水利执法机构)的正常经费15万元由财政负以担,三年内分步落实到位,即2007年到位30%,2008年到位60%,2009年全部到位。以后再没有重新测算与调整,2014年度沿用纯公益性支出15万元(人员经费12万元,公用经费2.5万元,日常维修养护经费0.5万元)。

2009年以来,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后的新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12人,经费落实情况拨款全额到位。

(二)中小河流管理情况

中小河流的河道分级管理情况:金羊水管所管辖的中小河流有石羊河、海藏河、白塔河、红水河四条,这些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除区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外,还有河道所经过的乡镇和水管所共同管理,为防止沿河乡镇居民倾倒垃圾,每年汛前组织群众进行河道清淤,2015在海藏河等险要地段沿河修建防护拦150米。

二、做法与经验

1、推行管养分离。我所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广开渠道,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把部分经营性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一是积极发展水利综合经营。将 综合经营从水管单位的运行中分离出去,实施管养分离,成立抗旱服务队,职责是承担全灌区的打井抗旱工作,通过为灌区群众提供打井服务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最终使其逐步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主体,通过搞活市场来发展壮大;二是成立水利工程养护队。主要是为本灌区群众提供机井维修、各类渠道的养护及维修、智能化计量设施维修等有偿服务来获得自身发展并通过市场化改革来促使其优化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水平,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2、加大河道的巡查和管理力度。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河道倾倒垃圾严重地段,确定责任人,树立严禁在河道倾倒建筑、生活垃圾的警示牌,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同时对行洪河道狭窄阻水地段进行了疏通,确保行洪河道安全度汛。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对在河道内滥挖乱采沙的村民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行为人对采坑进行了回填,恢复了河床原貌;三是与灌区内河道流经乡镇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完善河道管理职责,划分河道防汛重点段落,明确职责,划分重点地段,实行领导负责制,在汛期分段分片巡查,确保河道安全度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几年,水管所人员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逐步提高,而经费相对紧张。

2、灌区部分河段过水断面窄小,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每逢暴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灌区河道确权划界尚未完成,造成河道管理不善,沿河居民乱耕滥植, 人为围填河道、填筑建筑垃圾的事时有发生,致使河道缩窄,隐患突显,严重影响河道正常泄洪;

4、灌区河流除石羊河干流修建防洪堤7.27公里,其余河道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河床扰动,行洪时主流摆不定,易产生横、斜向水流,冲刷岸坡,淘蚀堤基。若遇特大洪水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四、对策与建议

1、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治理事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和小城镇建设的安全。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彻底改变目前堤防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汛期易出问题的状况,提高防洪标准。

2、加快河道的确权划界进展工作,划定河道的保护范围,严厉打击在河道保护范围内乱采乱耕的行为,确保河道畅通,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配置专职人员进行巡查管理河道,同时要求上级部门落实人员管护经费。

7.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七

一、“政策理解”方面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统计数据显示:77.5%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基本政策只了解一点, 20%的农民表示一点不了解。从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途径来看, 主要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可见当地政府对相应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方面

1) 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但相对河北省平均水平总体偏低。调查数据显示, 承德农民人均年收入900以下的占45%, 900~2800元的占37.5%, 2800元以上的占17.5%。从调查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看, 主要以农产品收入为主, 其次是养殖业, 其它收入所占比例较少。这说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 要想尽早脱贫致富, 还应该是走产业支撑的道路, 实现农产品、果品的规模经营, 联合发展。

2) 家庭支出项目以子女教育、医疗、家庭日常开支为主。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升学、疾病等项目支出。农村的家庭日常开支比重也较大, 恩格尔系数较高。说明农民的生活品质相对较低。另外, 在人际交往花费较大, 个别受访者表示这方面的支出甚至超过了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

3) 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少, 且培训满意度低。很多农民表示当地很少组织相应的技术指导或培训, 有些参加过的人员中一半以上表示对培训的结果不满意或一般。这说明当地政府提供的培训或者实用性差, 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 或者费用高, 或者只停留在表面文章。

4) 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所提高。调查资料显示, 农户几乎都有了电视及洗衣机, 七成农户家里开通了有线电视。农民大都享受了免征农业税及粮食直补优惠政策, 八成以上农户认为这一政策对改善生活有效果。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 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满意度不高。

5) 农民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是因为一些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气的存在, 再加上农村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少, 使得打麻将成为农民在闲暇时间中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 影响恶劣。这说明宣传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工作非常重要。其实农民对什么是乡风文明有自己的见解, 如治安良好, 家庭和睦, 邻里友好, 尊老爱幼等。

6)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较简单。调查数据显示, 67.5%的农民认为业余文化生活一般, 其中主要以串门聊天、看电视为主, 有组织的集体文化生活较少。

7) 村容整洁方面有待提高。农民的饮用水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大多农户饮用的是自来水和自己井里的水, 饮用河湖水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较高, 32.5%的农户使用柴禾做饭, 用煤气的占40%, 用沼气做饭的家庭占27.5%%。这说明当前农村中清洁环保的新燃料正在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不高, 调查显示, 仅有10.5%的家庭用上了卫生厕所。

8) 农民对本村村庄规划九成以上认为一般。这说明对村庄合理规划、发挥地域优势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当地农民对所在地的基础设施 (路、水、电) 等的建设速度较快, 农民对此的满意度也很高, 但表示居住地道路的配套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9) 民主管理方面主要是形式上进步了, 内涵上有待提高。农户对村干部满意度较高, 50%的表示满意, 25%表示基本还行, 但是由于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 一些干部缺乏现代管理思维等, 15%的农民表示对本村村干部不满意。村干部选举尽管从形式比较规范, 但由于有拉选票现象的存在, 部分农户认为村民主选举不公平。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村的民主选举只是流于形式, 这是值得上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方面

1)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较高。当问到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的时候, 大多数农民表示无条件接受。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宣传, 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知道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

2) 农民非常关心村务管理工作, 如医疗卫生、村级财务收支、治安管理、村民选举等。这说明健全村民会议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等村级管理制度, 加强村务管理的透明度, 是非常必要的。

3) 农民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困难较多, 其中最多的就是资金、科技及人才, 他们构成当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要障碍。这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如何提高资金投入和科技下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4)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当前农民最希望政府在生产中给提供的帮助就是资金和技术, 除此之外就是组织农产品销售、劳动技能培训等。农民最希望政府为自己做什么呢?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农民最希望政府做的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 再有就是社会保障。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正在影响着我们农民生活的质量, 也构成今后工作的重点。

8.档案工程建设调查情况报告 篇八

1  调查方法及范围

1.1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从2014年11月起至2015年2月止,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设计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对漯河市地下管线及地下管线档案保管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全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93%。

1.2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涉及企业、公共事业、行业行政管理单位、档案行业行政管理单位、专业档案馆、综合档案馆等,其中企业有电力公司、网通公司等问卷78份,占有效问卷的53.06%;公共事业有市政工程处、市政管理处等问卷44份,占有效问卷的29.93%;行业行政管理单位有市城乡建设管理局问卷1份,占有效问卷的0.68%;档案行业行政管理单位有市史志档案局问卷5份,占有效问卷的3.4%;专业档案馆有市城建档案馆问卷3份,占有效问卷的2.04%;综合档案馆有市档案馆问卷13份,占有效问卷的8.84%。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属于地下管线设计方的有14个,占10.94%;承建方14个,占10.94%;施工方56个,占43.75%;使用方41个,占32.03%;产权方23个,占17.97%;管理方41个,占32.03%;属于都不是的有11个,占8.59%。被调查者普通员工91人,占61.9%;部门领导或部门经理19人,占12.93%;法人或单位领导12人,占8.16%;档案管理者25人,占17.01%。从问卷的有效率及调查范围来看,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涵盖范围较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  调查情况分析

2.1  漯河市地下管线现状

2.1.1  种类众多,通讯、电力、排供水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管线所占比重较大。调查问卷列举的地下管线涉及有石油、燃气、电力、供水、排水、供热、通讯、其他,经调查,选择“通讯”、“电力”、“排水”、“供水”的较多,分别有54个、50个、51个、37个,分别占42.19%、39.06%、39.84%、28.91%,选择“石油”、“燃气”、“供热”和“其他”的较少,分别有14个、27个、30个、19个,分别占10.94%、21.09%、23.44%、14.84%。具体数据见下图。

2.1.2  从始建时间看,年代跨度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居多。调查结果显示,漯河市地下管线最早建于1949年之前的为0个,回答最早建于1950~1959年间的只有2个,占1.56%,回答最早建于1980~1989和1990~1999年间的较多,分别有35个和37个,占27.34%和28.91%。具体数据见下图。

2.1.3  从损坏情况看,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在施工时误损其他单位地下管线和被其他单位损坏情况时有发生。地下管线在施工、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为了了解地下管线的损坏状况,笔者对被调查单位在施工时误损其他单位和被其他单位损坏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第一项调查中,回答误损过的有42个,占32.81%;回答没误损过的25个,占19.53%;回答不清楚的61个,占47.66%。误损过的是没误损过的近2倍。在第二项调查中,回答有被损坏过的65人,占50.78%;回答没被损坏过的20人,占15.62%;回答不清楚的43人,占33.59%。有被损坏过的是没被损坏过的3倍多。

至于地下管线的安全责任主体,被调查者大多倾向于地下管线产权方和地下管线管理方,地下管线使用方也被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可。具体数据见下表。

2.2  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现状

2.2.1  从数量上看,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业务中涉及地下管线的接近八成,存留档案的接近七成。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调查人员在回答“所在单位业务中是否涉及地下管线”问题时,选择“是”的108个,占73.47%;选择“否”的19个,占12.93%;选择“不清楚”的20个,占13.61%。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业务中涉及地下管线的接近八成。82人确认本单位保存有地下管线档案,占64.06%,接近八成。7人确认

没有保存档案,占5.47%,39人30.47%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本单位是否保存有地下管线档案。

2.2.2  从完整程度上看,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保存完整与不完整的比例相当,不完整的稍稍多于完整的。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人员回答“贵单位保存的地下管线档案是否完整”问题时,选择“完整”的44个,占34.37%;选择“不完整”的49个,占38.28%;选择完整与不完整的比例相当,不完整的稍稍多于完整的。仍有35人近1/3的被调查者对本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完整情况不知情。

地下管线档案多份保存成为共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同一份地下管线档案至少应当保存三份或三份以上,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应当保存三份以下。

2.2.3  从信息化情况看,少数单位实现网络管理,地下管线档案的载体形式仍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是电子档案的3倍。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调查人员在回答“贵单位地下管线档案是否实现网络管理”问题时,选择“有”的31个,占24.22%;选择“没有”的41个,占32.03%;选择“不清楚”的56个,占43.75%。大多数被调查者不清楚本单位地下管线档案是否实现网络管理,实现网络管理的只占少数。

地下管线档案保存的载体形式有纸质、电子和其他,从调查结果看,漯河市地下管线档案保存的载体形式以纸质为主,选择纸质的有93个,占72.66%;电子的31个,占24.22%;其他的31个,占24.22%;纸质档案是电子档案的3倍。

2.2.4   从保管机构看,地下管线档案多数由本单位的业务部门和档案室保管,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应当由专业档案馆保存。关于相关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由哪个部门负责保管,调查问卷列举了6项可供选择,分别是设计部门、业务部门、办公室、档案室、其他部门、不清楚。从调查结果看,地下管线档案主要由相关单位业务部门或档案室负责保管。具体数据见下图。

关于地下管线档案应当由哪些单位来保存,经调查,众说纷纭,但有近一半人认为应由专业档案馆保存。详细调查数据见下图。

2.2.5  从利用情况看,很多被调查者对本单位相关管线的提供利用服务以及本单位利用其他单位管线档案情况不明,但利用以及提供利用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56人43.75%)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22人17.19%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没有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仍有50名被调查者对本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提供利用服务工作情况不明,占39.06%。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调查人员在回答“所在单位是否收到过其他单位管线施工时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问题时,选择“有”的51个,占39.84%;选择“没有”的15个,占11.72%;选择“不清楚”的62个,占48.44%。近半数参加调查人员不清楚本单位是否收到过其他单位管线施工时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超过2/5参加调查人员所在单位收到过其他单位管线施工时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没有收到过其他单位管线施工时提供相关管线档案请求的不到1/5。在收到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时,有64名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提供利用,占50%,不提供和不理睬的有极少数,各有4人,均占3.12%。详细数据见下图。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调查人员在回答“所在单位在地下管线施工时是否会向其他管线单位提出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问题时,选择“会”的62个,占48.44%;选择“不会”的6个,占4.69%;选择“不清楚”的60个,占46.87%。可见近一半参加调查人员所在单位在地下管线施工时会向其他管线单位提出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极少数单位不向其他管线单位提出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不知道是否向其他管线单位提出提供相关管线档案请求的仍然很多。在向其他管线单位提出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时,对方的态度,回答提供的有50个,占39.06%,回答不提供和不理睬的共9人,共占7.03%,回答不清楚的69人,占53.91%。

2.2.6  从共享情况看,近七成被调查者赞成共享,标准不统一、没有共享平台被认为是当前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共享的最大困难。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共享,有94人,占63.95%,极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有9人,占6.12%;标准不统一、没有共享平台是当前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共享的最大困难,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担心安全问题,少数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互信。详细调查数据见下表。

3  总结

3.1  地下管线档案意识淡薄,需加强认识。笔者在做问卷调查时选择的被调查单位多是与地下管线有关的单位,被调查者所在的部门多是地下管线业务部门,但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本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保管情况家底不清,比如,147份有效问卷中,不清楚本单位涉及的地下管线是否有档案的39人,占30.47%;不清楚本单位的地下管线档案是否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有50人,占39.06%;不清楚本单位是否收到过其他单位管线施工时提供相关管线档案的请求的有62人,占48.44%;不清楚本单位在地下管线施工时是否出现过误损其他单位地下管线的情况的有61人,占47.66%。看来地下管线有关建设施工单位的档案意识较为淡薄,对地下管线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基本情况不清,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现象。对此,我们要结合本市实际,利用媒体和宣传板块加大宣传地下管线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社会各界对地下管线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档案利用意识。

3.2  地下管线档案保管分散,难以有效集中,需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地下管线分为投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应急防灾等5个管理阶段,涉及设计、施工、承建、使用、管理等众多部门,地下管线档案由各个职能权属部门分别管理,造成资料分散。档案移交机制尚未形成,专业档案馆接收档案存在一定困难,信息共享缺少平台。对此,应成立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对地下管线档案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制定《漯河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体制,确定查询、告知、预验收、移交制度,为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线信息资料进行动态管理。

3.3  管理方式落后,利用服务效率较低。地下管线档案的生命力在于利用,管理方式落后是制约利用服务效率的主要因素。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到,目前我市地下管线档案仍以传统的纸质为主,管理方式也是落后的人工管理,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保存有电子档案的不到1/4,实现网络管理的也不到1/4,即使极少数单位实现了网络管理,也不一定进行了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对此,我们要采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手段进行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最大限度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才能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并在城市的抗灾、救灾,应付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9.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区交通运输局按照构建“一高速、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五大桥”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思路,以高速公路接入、省县道和区域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一、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我区累计投资23.6亿元,基本建成“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平坝乡镇半小时、其他乡镇1小时”的交通圈。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由建区时的21.3公里增长到732公里,增长3436%,其中:省道45.847公里,县道90.816公里,乡道48.443公里,村道387.98公里,专用公路9.09公里,规划外村组道路150公里。

随着农村公路通村工程建设的不断延伸,全区13条客运班线、92.3%的农村通达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五年来,全区累计完成站场建设投资1.5亿元,建立了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枢纽、乡村农村招呼站点为节点”的城乡村一体化新农村物流网络,共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00余个,农村标准四级客运站4个,建设率达85%。“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资1.04亿元,完成公路大中修162.89公里;投资2666万元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安装波型护栏110公里,治理公路高边坡10处等安全基础设施;配备基础养护设备,成立机养中心,将修补的坑氹能力提高到200多平方米/天;严肃查处超限车辆,卸载货物近万吨,将超限率下降到4%。生态文明公路s103线**段、农村示范路**环线和**碧山连片公路等品质型、生态型公路的建成,使全区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对外交通畅而不快。一是没有高速经过,缺乏铁路站点。**是全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县区之一,全区唯一一条铁路成昆线在**境内也是擦西南而过。当前正在规划的“**—**—**”高速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公路走向尚未确定,开工更是遥遥无期。二是高等级干线公路在我区公路里程中比例不高,仅7.6%。虽然我区的对外干线网络初具雏形,但标准普遍过低,全区还没有一条一级公路,区内的二级公路也只有省道103线及苏沙路,其余大部份是四级公路,连接**县的**路、**区的**路已经破烂不堪,并且都是低等级公路或乡村公路,路况差,运输效率低。

(二)对内交通通而不畅。我区交通内网建设虽然抓住了国家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省、县、乡、村公路连线成片且连片成网的网络化格局,但是由于山区交通建设标准不高,等级普遍偏低,要实现畅通目标,还任务繁重。一方面新修了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但两端却要陷入通而不畅的境地;**公路原来基本闲置,**电站建成后虽然路面完成了硬化,但路基窄、坡陡弯急、等级低,且与****河一桥没有接通,无法开行客运班车。另一方面南北交通不畅,**河自西南向北横穿全境,目前在**河**段连通东西的桥梁只有**大桥、**大桥、**河一桥和**河二桥,几乎集中在县城上游,县城下游的**、**等经济较发达乡镇两岸没有大桥相连,不仅制约了东西两岸的发展,而且存在严重的交通绕行障碍。

(三)公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通城市、城乡结合的公交路线,拥有安全、便捷、经济的公交出行方式已成为群众的迫切愿望,但部分道路还缺乏相应的公交基础设施。城区大部分道路因街道狭窄没有规划设置公交停靠站,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加以改造,增设安全设施。

(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用地面积多(仅**大道、**公路工程就需征地1700多亩),项目落地难、政策处理难、融资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如bt项目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新建工程、**路城区至天车村段改建工程等。

(五)农村公路建设和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农村公路通村工程补助标准为80元/m3(不含安全设施),即5万元/公里,区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几乎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山区群众生活困难,集资难度大。加上山区地理条件差,工程造价与补助标准存在着6—10万/公里的资金缺口,意味着公路建设越多,欠账越多。此外,上级补助与区级养护资金仅供除草、保洁、清沟等养护,致使相当一部分水毁公路得不到及时修复;伴随着农村公路里程不断扩展,修复成本不断提高(现最高150元/立方米),全区公路修复资金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六)农村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区582.17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为0、一级公路0.83公里、二级公路59.74公里、三级公路41.57公里、四级公路 480.03公里,等级结构配置很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家庭汽车、三轮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拥有量不断上升,而通村公路工程等级为准四级(路基4.5米、路面3.5米),部分早期通村公路工程还未增设错车道,不利于车辆交汇,影响交通安全。虽然后期工程设计增添了错车道,但很多公路还达不到开通班车的标准,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出行和部分中小学生安全上学;部分乡村公路还存在断头路,没有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乡村、村村互通的农村公路网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七)农村客运配套尚需增强。农村客运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因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原因和40%左右的日常实载率导致多数农村客运班线亏损严重,城区到**、**、**、**等周边乡镇的班线基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原**至**煤矿的首个农村小巴班线亏损严重已停开。加之农村公路安全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影响了客运企业发展农村客运的积极性。

三、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精心谋划,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加强交通系统专业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交通运输、路桥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交通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以成昆铁路复线和连乐铁路建设为契机,做好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精心做好**火车站区域站场、人流、物流信息中心及重要道路的规划;积极争取支持,开发铁路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有效发挥“建设一条铁路、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

(二)想方设法,加大建设修复资金投入。随着农村公路养护里程的快速增长,路面养护压力将不断加大。财政预算应逐年增加公路养护资金,并安排一定的水毁修复经费。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和水毁修复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使用绩效。鼓励乡村两委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加强日常养护和及时进行路面小修。尝试推广农村公路养护“定人、定线、定价、定时”及水毁修复工程市场化招标等“生态管养”机制,并在养护资金和考核上加大对偏远山区以及部分承担特殊功能公路的倾斜力度。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人力资源各模块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下一篇:智能饮水机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