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成长性

2024-08-02

企业的成长性(8篇)

1.企业的成长性 篇一

高烧的创业板不仅拉高了企业IPO发行市盈率和二级市场交易市盈率,对PE/VC投资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某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创新服务的公司,尽管目前的盈利水平较高,但受行业发展特性和竞争环境的影响,其成长性并不理想。这家公司一直在和诸多投资机构接洽,商讨引入基金投资人,但公司的两个投资条件吓退了大部分投资者:不对业绩做任何承诺,投资市盈率不低于12倍。

公司管理层的解释是,创业板开闸以来,所有上市企业都获得了很高的估值;目前市场上很多创业企业融资市盈率都在10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倍。

事实上,在开出以上条件的同时,公司管理层可能忽略了公司估值的最基本要素——“成长性”,而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成长是其得到高估值的重要基础。创业板上市规则要求,拟上市企业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比率不低于30%。深交所同时强调,对创业企业成长性的判断要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增长的内部驱动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衡量。而中国证监会年前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根据创业板企业成长性较强、经营不确定性大、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特别强化对公司成长性情况的披露,以及对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变化的披露。

因此,在公司估值的时候尤其不能忽略公司的成长性,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如此,对于投资后的退出通道存在重大不确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尤为重要。

但企业成长性的判断又是变数最大的,因为成长性除了受企业经营能力和内部资源配比等本身的不确定性影响之外,还存在很多非企业所能控制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为此,就需要更为缜密的尽职调查。我们一直奉行“基于行业发展判断的企业经营战略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投资原则,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的判断。

首先是“行业规模(市场容量)”的判断。笔者曾经调研过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公司有非常独特的核心工艺能力和技术能力。国内目前所有的相关产品全部是欧美日韩进口或者国际巨头在国内的独资企业生产和供应,而该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内几大汽车配套企业的认可并已经开始试用,企业很自信地告诉投资人:“如果你能在国内找到第二家生产同类产品(直接供应主机厂)的企业,我们愿意接受你们最苛刻的惩罚条款。”他们的产品即便以欧美一流企业配件厂的质量要求生产、参照韩国产品的价格来出售,其毛利率依然达到65%。但经过慎重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就算中国每年产销的新车所需该类配件全部由该公司供应,其每年的市场总额也不过6~8亿元。没有足够的规模,就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即使上市,也不能获得合适的增长估值。

其次是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和企业资源与能力配比的判断。有了足够的成长空间,还要研究企业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其取得。愿望都是美好的,任何企业家总是对自己的产品充满激情,否则这个企业也不可能在市场大潮中生存。但能否做成行业的领导者,不是仅凭着激情就能解决的。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准确把握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需要深厚的行业功底,而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判断则涵盖了企业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也许更多的人会偏向于财务资源,认为只要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企业发展的问题,而我们则认为,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我们最希望投资给“只缺钱的企业”。

其三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判断。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且企业也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之后,企业还需要根据这些判断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投资人需要判断的是这些计划制定的可靠性和执行的可行性。

当然,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人,最好还是借鉴巴菲特的两条投资金律:固守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同时在买入上留有很大的安全边际。

作者系领优资本执行总裁

2.企业的成长性 篇二

企业成长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的基础上, 使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一种能力和状态。企业的成长性是指煤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 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成长性是一个过程和发展趋势。

研究企业的成长性, 要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趋势来研究, 是一个动态研究, 而不是静态研究。也就是判断一个企业成长性大小不是根据目前或者过去的某个时点状态, 而是要从过去到现在更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描述的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是一种动态研究。

2. 企业成长性的表现形式是经营业绩的提高。

企业成长性外在的表现就是各种财务指标上, 如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盈利的大小、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上。

3. 企业成长性更重要地表现在成长性的潜力, 即企业成长性的质的方面。

企业要使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不断出现提高, 企业必须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这种潜力主要表现在能使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上, 这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包括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 即狭义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即产品创新;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的完善, 即管理创新等。具体地表现就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

二、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

1. 净资产增长率

净资产是描述企业生产规模大小的一个财务指标, 它直接与企业成长性相关。净资产反映企业某个时点的状况, 是一个静态指标, 而企业资产规模也在生产过程不断变化的, 企业成长性不仅考虑企业资产规模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资产规模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企业规模增长越快, 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所以用人均净资产来描述企业成长性时, 还必须用一个动态指标来描述, 这就是净资产增长率。

RNA表示净资产增长率, NAt-1、NAt表示前一个年度和本年度企业净资产。

企业净资产增长率越高, 企业资产规模变化越快, 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

净资产和人均净资产增长率可参照企业资产负债表。

2. 每元净资产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

经营净现金流量是描述企业经营状况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为了动态地描述企业成长性, 我们用每元资产经营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来描述企业成长性。如果用RNC表示每元净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 则

PNCt-1、PNCt分别上一年度和本年度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越大, 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呈上升趋势, 每元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越小甚至是负数时, 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放缓和下降趋势。

3. 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描述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用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作为分析企业成长性的动态评价指标, 可以直接反映企业成长性, 如果用RRL表示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 PRLt-1和PRLt表示上一个年度和本年度净资产收益率, 则

RRL越大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成长性也就越强, RRL越小, 甚至是负数, 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在减弱, 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结论

在综合评价企业成长性时, 上述三种指标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高低, 为了能综合直观地评价企业的成长性, 我们用一个综合的财务指标来表示这种成长性, 我们用企业成长性量度来表示。用a表现企业成长性量度, 则

w1、w2、w3分别为净资产增长率、每元净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增长率在企业成长性中的权重。a取值大小直接反映企业成长性, 可以参照下表。

参考文献

[1]高成亮:企业技术状态与企业成长性关联效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0

[2]陆正飞:财务报表分析[M].中信出版社, 2006年

[3]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Jacquline.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rowth opportunities of emerging[J].2004:72

3.企业的成长性 篇三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债务结构;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34-06

1、引言

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微观主体,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创新型企业正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企业成长是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源动力。因此,在开展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中,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不仅是衡量创新型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企业成长受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Penrose强调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认为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而二者均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理论认为,企业的创新投资(如R&D投资)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新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债务融资发挥的治理效应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遵循债务融资一创新投资一企业成长的逻辑,债务结构可能会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产生显著影响。如果此种判断成立,债务结构的不同维度(债务比例、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所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这正是本文所要检验的核心问题。

通过文献研读,作者发现,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的文献非常鲜见,可能是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时,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检验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鲜见从债务结构的多个维度系统考察其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文认为:首先,相对于企业绩效,成长性更能体现企业发展的动态特征,而且对成长性的衡量也能包括对企业绩效的考察;其次,现有文献将所有债务视为同质,忽略了债务的期限类型、来源类型及债权性质等结构性因素的差异。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突破现有文献采用单一指标衡量企业成长性的方法,采用多种指标所构建的成长性综合指数进行度量,利用因子分析法生成该指数,这能解决成长性多指标间的信息重复性问题和对多指标赋权的主观性问题;二是从债务比例、债务期限和债务来源三个维度对债务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以期对创新型企业的债务结构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并据此探索债务结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这一研究的启示是为创新型企业如何通过调整和优化债务结构以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提出对策建议。

2、文献回顾

国外对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理论有:代理成本理论、债务信号理论、债务担保理论、新融资顺序理论、代理权竞争理论、债务缓和理论、债务权衡理论及控制权转移理论。这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论的差异可将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归纳为:激励效应、监督效应、信息效应和控制权效应。

国外学者围绕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及成长性的关系展开实证检验,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在债务规模方面,研究结论有四种: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非线性或状态依存关系以及无相关或不确定性关系;在债务期限方面,实证表明,债务期限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增长机会多、质量高的公司倾向于发行短期债券,而增长机会少、质量低的公司则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券;在债务来源方面,虽然实证表明,公司通过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取得债务融资的方式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息,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理效应,但通过商业信用取得债务融资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也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围绕债务融资对公司绩效及成长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在债务规模方面,存在四种结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非线性或状态依存关系以及无相关或不确定性关系;在债务期限方面,多数结果表明,长期债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而短期债务的积极效应则弱于长期债务,甚至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债务期限的整体效应并不显著;在债务来源方面,既有支持商业信用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证据,也有支持银行贷款或企业债券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的证据。

3、研究假设

3.1 债务比例对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创新投资所驱动,而企业创新投资具有投资额度大、不可逆性强、回报周期长、风险程度高等特点。虽然新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债务融资通过发挥监督效应、激励效应、信息效应及控制权效应等积极的治理效应,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但在面临创新投资这样的高风险投资项目时,由股东与债权人冲突所引起的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现象更为严重,这将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和投资的非效率性,而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债权人由于会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在设计债务契约时会对这类创新投资行为进行较大程度的限制;同时,从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角度看,控制权转移理论表明,管理者通过提高债务规模能够规避外部股东的监督与控制,以及阻止企业的合理兼并、重组或接管,这将加大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制约优势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企业成长理论表明,企业的扩张规划要受投资项目“风险递增”的约束,而如果企业负债经营,此种限制作用将更为明显。而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看,中国上市公司严重的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债权治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表现出软约束和无效性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债务比例与企业成长性成负相关关系。

3.2 债务期限对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依据期限长短不同,可将企业债务分为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两类。不同期限的债务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效应不同,其所导致的投资扭曲(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程度及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也不同,进而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方向与程度也有所差异。虽然债务期限理论表明,短期债务能够有效缓和资产替代、投资不足及过度投资问题,通过破产威胁给管理者以更大的监督与控制,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向市场传递公司成长的利好信息。然而,作为驱动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的创新投资.由于其所固有的投资额度大、回收周期长、不可逆性强等风险性特征,导致企业不愿将流动性风险高的短期债务配置于风险等级高的创新投资项目;同时,由于短期债务的期限较短,债权人的退出成本较低而监督成本过高,导致其发挥积极治理效应的动力与能力的降低,容易形成短期债权治理的软约束。长期债务则与之相反,长期债务既能为企业的创新投资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又不必使企业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长期债务的债权人由于面临的风险较为集中,其更有动机和能力监督与约束企业的投资扭曲行为,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长期债务能够改善企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短期债务则阻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成为企业成长的不利因素。基于上述判断,提出如下假设:

H2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短期债务与企业成长性成负相关关系。

H22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期债务与企业成长性成正相关关系。

3.3 债务来源对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依据来源渠道的不同,可将企业债务主要分为商业信用、银行借款及企业债券等类型。不同来源的债务所引发的股东、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程度及产生的代理成本不同,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方向与程度也有所差异。商业信用的特点是:期限较短,与特定交易行为相伴;信用期内无偿使用,无需支付利息;单笔交易金额较小,债权人数量多且分散;仅凭双方相互授信,债权人利益无保障。而银行借款则具有期限较长、金额较大、需要支付利息、债权人较为集中等特点,银行有较为规范的审贷程序及较为严格的保护条款等风险管控体系,并且还具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优势与专业的金融人才优势。因此,国外学者认为,银行借款较之于商业信用对债务人的约束作用更强,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效应更大,更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从而对企业价值的提高或推动企业成长更具有正向影响。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此外,就创新型企业而言,银行借款的债权人也较之于商业信用的债权人更有动机和能力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积极地监督与控制,这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程度,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业信用与企业成长性成负相关关系。

H32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银行借款与企业成长性成正相关关系。

4、研究设计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年国家层面确定的第1批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共91家),其中在沪深A股上市的企业有60家,占创新型企业总数的65.9%。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这6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窗为2008~2010年共3年,共计180个观测点。研究所用原始数据均来源于锐思(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所用软件为EViews 5.1。

4.2 变量定义与度量指标

学术界对企业成长性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单项指标法,该方法忽略了企业成长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容易导致不稳健的结论。另一种为综合指标法,该方法存在选择初始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问题以及多指标间的信息重复问题。

本文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各方面特征的综合反映,衡量企业成长性必须考虑成长的多重特征因素。此外,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成长过程的累积结果,体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态势。因此,衡量企业成长性应该选取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结果类”指标,并以其增长率来衡量较为合适。鉴于此,本文选取反映企业成长的9个特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利润总额、职工总数)作为分析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起点。采用因子分析法对9个指标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综合指数,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分析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因子分析的适合性判断:对9个初始指标按年度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2008~2010年的KMO值依次为0.898、0.824、0.829,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大于0.7)可知,初始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2008~2010年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依次为955.468、1394.973、642.605,相应的概率P值均接近0,若给定显著性水平为O.01,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初始指标适合作因子分析;其次,因子的抽取与旋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年度抽取因子并且选取特征根的值大于1的特征根,均抽取3个因子,其采用方差最大法旋转因子后的方差贡献率2008年分别为0.4928、0.1871、0.162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0.8423;2009年分别为0.5204、0.1840、0.1506,累积方差贡献率为0.8549;2010年分别为0.3867、0.2708、0.169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0.8267。这说明2008~2010年所抽取的3个因子均能够解释初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再次,计算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按年度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基础上,按年度计算样本企业分别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最后,计算样本企业的成长性综合指数:按年度分别以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3个因子的权重来计算样本企业的成长性综合指数。2008~2010年所构建的计算模型分别为

Growthi=0.5850F1i+0.22212i+0.1929F3i (I)

Growthi=0.6087F1i+0.2152F2i+0.1762F3i (2)

Growthi=0.4678F1i+0.3276F2i+0.2046F3i (3)其中Growthi为2008~2010年样本企业的成长性综合指数;F1i,F2i,F3i为2008~2010年样本企业的3个因子得分;模型(1)至(3)中的系数分别为该年度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各自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变量的定义与度量见表1。

4.3 回归模型设定

本文以成长性为因变量,以债务结构为自变量,基于平衡面板数据构造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债务结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为第i家样本企业(共60家),t为第t年(共3年);εit为随机误差项。

5、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60家A股上市非金融类创新型企业2008~2010年的年报数据,仅对成长性变量与债务结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初步分析研究样本的总体特征。

从成长性综合指数看,3年间均值和中位数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但由于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下降的幅度,这说明样本企业总体上呈现出成长的态势;从债务比例看,3年间均值表现为下降的情况;从短期债务看,3年间中位数表现为下降的情况,而均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并且下降的幅度要大于上升的幅度;从长期债务看,3年间中位数出现上升的情况,而均值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并且上升的幅度要大于下降的幅度;从商业信用看,3年间均值和中位数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特点;从银行借款看,3年间均值和中位数均表现为下降的特点。此外,从混合样本的均值看,虽然资产负债率(50.33%左右)偏低,但在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却占到83.46%左右,而长期负债只占16.24%左右,许多企业的长期负债甚至接近于0,这说明创新型企业也存在强烈的短期债务融资偏好,这是中国上市企业债务结构的基本特点;同时,在负债总额中,商业信用占44.05%左右,银行借款占31.5%左右,两者合计占到75.55%左右,这说明创新型企业也是主要依赖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筹集债务资金,而企业债券与融资性租赁等债务工具的发展依然相对缓慢。

5.2 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平衡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模型中所涉及的不可观测因素是固定效应抑或随机效应,检验结果均以1%的显著性水平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因此,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及回归结果见表2。

(1)债务比例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表2中回归1—3的结果显示,债务比例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数分别在1%、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创新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成长性反而越低,这与本文的预期假设(H11)相一致,也与黄文青的实证结果相一致。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述,创新型企业创新投资具有高风险特征,在面对这样的投资项目时,由股东、债权人及管理层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严重的投资扭曲(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加剧委托代理矛盾;同时,债务比例的增加也使得管理层规避外部股东的监督与控制成为可能,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阻止企业的合理兼并与重组,导致优势资源的无效率配置,产生了控制权转移的负面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最终影响到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也可看出,在创新型企业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债权治理软约束和无效性现象。在本文的60家研究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的企业就有40家,而第一大股东性质为非国有股的企业仅有20家,并且与这20家企业相比,40家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因此,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国有股“一股独大”与“内部人控制”问题,这可能是中国上市企业的共同特点。

(2)债务期限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表2中回归1与回归3的结果显示,短期债务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负债总额中存在过多的流动负债也不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流动负债比例越高,企业的成长性则越弱;而长期债务则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长期负债的存在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长期负债比例越高,企业的成长性则越强。原因正如前文所述,在面对创新投资这样的高风险项目时,创新型企业出于短期债务流动性风险的考虑,不愿将短期债务资金用于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而作为短期债务资金的债权人,出于退出成本与治理成本的考虑,也没有足够的动机与能力来监督与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这两方面作用的综合效应降低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而对于长期债务则不然,企业不需要过多考虑长期债务的流动性压力问题,从而能将长期债务资金更多地配置于回收周期长的创新投资项目;长期债务资金的债权人由于风险较为集中,也更有动力与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本文的研究假设(H21、H22)得到验证。

(3)债务来源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表2中回归2与回归3的结果显示,商业信用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负债总额中商业信用所占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这与本文的预期假设(H31)相同。原因主要在于,商业信用具有期限较短、无利息支付、债权人数量多而分散及其利益无保障等特点,导致商业信用的债权人缺乏足够的动机与能力来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且研究表明,在面对高风险项目时,商业信用更加重了投资扭曲的程度,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此外,回归结果显示,银行借款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综合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创新型企业负债总额中银行借款的比例越高,也越不利于企业的成长。这与本文的预期假设(H32)完全相反,但与张兆国等的实证结果一致。本文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创新型企业的债务结构看,在企业的银行借款总额中短期借款的占比普遍偏高(2008~2010年的均值分别为74.23%、71.28%、68.74%),甚至许多企业的长期银行借款接近于0,导致如前文所述的短期债务对成长性影响机理同样的结果;另一方面,从创新型企业的制度背景看,银行债权人独立性不高、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未有效激励银行对企业的治理以及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等原因,造成了银行债权治理事实上的软约束和无效性。

6、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从债务比例维度看,资产负债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二,从债务期限维度看,短期债务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期债务则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从债务来源维度看,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均与创新型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讲,创新型企业的债务结构表现出较为普遍的不平衡性与不合理性,这是导致债务融资在整体上对企业成长性产生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

4.企业的成长性 篇四

不少高速成长的企业,在企业资产、收入等硬指标上表现突出,在管理、制度、人才、创新、社会责任、价值观、技术、品牌等软实力上却遭遇瓶颈,面临成长的烦恼。高速成长的企业,会因成长撕裂已有的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会因成长引发的矛盾与冲突,陷入成长的陷阱:“没有成长等死,高速成长找死。”成长的企业有成长的烦恼;所以,成长是令人兴奋的,也是让人担忧的。高成长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快速、持续和稳健发展?高成长企业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因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200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20年来,中国每年新诞生企业接近15万家,而每年消亡的企业也有十几万家。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内死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勿庸讳言,这里有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选项不好、管理也不行,注定发展不起来。这里我们姑且不谈这样的企业,而是说那些选项不错,一开始管理和发展也不错的企业。这些的确也红红火火了一阵子的企业,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垮掉?!如唐氏兄弟的德隆系、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以及巨人集团、亚细亚、红高粱、盛兴超市、家世界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机构迅速膨胀,管理力不能渗透到底;二是财务的过度扩张导致财务失控;三是人性的弱点,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四是成功的狂热,进入亢奋状态,轻视一切、导致失败。不仅如此,在过去显而易见的机会俯拾皆是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形成了只知进攻、不知防守,只盯眼前目标、忽视长远战略,只凭直觉做事、不重系统思考,突出个人“英明”、淡漠高层团队价值,重模仿却针对本土市场创新不足的短板和软肋。然而,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显而易见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中国和全球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劳动力和其他商务成本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管理难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也正在加速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它们正在从小规模生产经营演变到大规模生产经营;正在从提供低端、单一产品和服务演变到提供高中低全系列的产品和服务;正在从模仿者演变成创造者;正在从只关注本土经营和竞争演变到关注全球经营和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持续的高成长?的确,对单个企业来讲,成长是独特的个案,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每个成长企业都有自己精彩的成长故事;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成长企业几乎都有相同的成功要素,几乎都遵循着相同或类似的成长轨迹。分析国内外众多高成长企业中的“长赢树”,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质极为重要: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不断创业的精神和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与营运能力 动态调适的组织备力 许多短寿的高成长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更偏好从直觉出发,而非依赖深入、系统的战略性思考。直觉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显而易见的机会俯拾皆是的时候,这种直觉式的处理和决策风格确实可以带来速度和效率。国内很多企业自创始之日,受到创始人的影响就非常大,企业的战略方向基本是由创业者决定的。问题在于,很多创始人在创立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企业的未来,大多为了生存只盯着近期的收

益,只考虑眼前赚不赚钱,却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一个企业,很多企业还没有发展大,合伙人已经各奔东西,甚至另起炉灶。市场变化是迅速的,如果不能够长远打算,迟早会被挤出市场。当然,企业小的时候,目标一般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缺乏足够的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的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的抱负而无法量化和明确。即或你有这样的远大目标,也缺乏说服力。IBM在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会成为IT行业的蓝色巨人。联想集团“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也是在后来具有足够实力时提出来的,目前走上了国际化。海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提出了名牌战略,目前海尔的战略目标则是由90年代初海尔的国际化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化的海尔。也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战略目标促成了这些企业持续的高速成长。持续成长的企业需要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研究发现,九成以上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制定流程,使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仅适时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企业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热情和斗志。这些高成长企业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及行为为企业创造了持续的高绩效。表现出这一特质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推崇并捍卫这些社会价值观,有时甚至在短期利益受损或得罪同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这些行为。这些卓越的企业家认为持续的业务成功有赖于道德感和责任感。有一位CEO这样说道:你只有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奠定成功的基石。的确如此,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行为与良好的企业绩效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危机意识是企业永续经营的良药。有人说,企业发生危机是异常情况。宏的创始人施振荣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企业随时都可能碰到危机。这是一种正常状态,而不是异常状态。因此就必须有随时应付危机的准备。当然,什么时候会发生危机是难以预料的。人类为了防风雨而盖房子,而非好天气。既然我们懂得不要等到风雨来袭时才盖房子,企业也不能等到危机发生时才培养处理危机的能力。许多企业把危机看做是异常,缺少危机意识和准备,以至于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同时,危机常常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你处理好这一危机,往往也使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联想和宏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验证这一点。成功的领导者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并且善于制造危机,以提高组织的警觉,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避免当真的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束手就擒。比尔盖茨在《拥抱未来》一书里写到:“败亡可以极快的速度降临市场领导者的身上。一旦你失掉了正面循环,再改变作为就已经太晚了;所有负面循环的要素都会趁虚而入。”当企业营运十分顺畅的时候,要经营者时刻意识到企业处于危机之中,并且立即做出反应,实非易事。近年来,微软也刻意雇佣一些曾在面临失败的公司里服务过的管理者。当面临失败时,你被迫变得更有创意,挖得更深、想得;而且是日以继夜。比尔盖茨希望他的身边有些具备这种经验的人。他认为,微软在未来也难免会遭遇挫败,到时希望这些能够在逆境中力争上游的人,为微软扭转乾坤。强力的经营者在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坚定自信下,以冷静的眼光对待这一突发危机,并把危机变成难得的机遇。他们及时邀请众多的新闻媒体追踪报道这一事件,调查消费者来信、反映真实情况、让广大消费者为强力说话、迫使那家媒体检讨等,澄清了事实、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反而有力地推动了销售;也使得新生命公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强力公司化解并利用这一危机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马上去纠缠不可能一下子就说

清的法律责任,而是立即从正面出发,及时让广大消费者说话、让权威质量检测机构说话;及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运用舆论大加炒作,获得了不曾有的宣传机会与效果。这也是因祸得福吧。危机不可怕,也躲不过,重点是要会化危机为契机。一个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往往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单靠一个独特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不断地创新才是长赢之道。微软在借力IBM利用DOS奠定了PC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后,不仅不断推出DOS的新版本,更是推出了视窗95、98、2000、XP等;目前,韩国三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学习索尼并超越索尼的不断创新者。企业的成长要经过六道坎:技术坎—营销坎—管理坎—理念坎—战略坎—文化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文化因素占经济增长方式中50%的份额,也就是说,经济的一半是文化。而企业的高速扩张引发的机会诱惑,也使得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管理问题,内外部矛盾交织在一起,遏制了良好的成长势头,的企业陷入成长的陷阱:没有成长等死,高速成长找死。那些成功走出来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文化,即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稳定员工队伍和干部队伍,通过企业文化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企业文化把企业家个人的成功扩展到全体员工的成功。员工的胸怀即来自企业文化。对创业者来说,当拥有千万资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惰性:一是坐享财富,二是自满不进。而这种自满不仅一个人会产生,企业的许多人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产生自满,于是导致贪图安逸、计较名利得失、妄自尊大、奋斗精神减弱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失去了开拓进取。企业失去了创新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在商海里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需要有系统化的企业文化,包括可以激励人的愿景和神圣的使命、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等,这是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是使企业员工行为与方向趋向一致的规范,也是激励员工永保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动力。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和正确的决策,还需要人气。人气对企业很重要。企业的领导者要把人气聚起来很不容易,但人气要散起来却很快。而好的企业文化是聚集人气的有力武器。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很重要,但终究不能替代管理,因为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工作中的人,它调整的的是生产关系;而管理的主体是人的工作,它调整的是生产力。企业价值的直接源泉在于效率,管理能够把企业的资源与要素加以整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原动力。不同的规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能力,管理100个人和管理1000个人是不一样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进行专业化的企业管理。扎扎实实的基础管理是企业前进的基石。飞机要起飞必须要有一条坚实而宽阔的跑道。对企业而言,基础管理就是这样的一条跑道。稳健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和营运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是企业长期发展经营的根本。不同行业及产品与定位的不同构成不同的经营形态,可称之为生意模型。根据不同的生意模型,才能发展出正确的财务运作方式。财务结构与生意模型密不可分,财务结构要随着生意模型的变化而变化。公司资金有长短之分,经营者要有能力区分资金的性质与用途。否则以短期资金用作长期投资,破坏了财务的健全性,后患无穷。有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国企业领导人认为他们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短缺。换句话说,超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人才的短缺和组织能力的脱节。同时,人才和组织建设的滞后和脱节也一定会制约企业的可持续高速增长。组织备力体现在以价值为导向,强调人力资源前置管理的组织力,是组织为持续

获得创新力、执行力而进行的一项基础管理活动。新技术、新领域、新需求的不断爆发,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流动过快,以往粗放的、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后置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令组织在新环境下的风险和成本激增,出现人才流失、无法聚焦、问题多发、内耗严重等管理失效现象。强化组织备力,可预见并化解管理风险、稳定执行力,更可令组织迅速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企业组织“动态调适”的设想,是模块化,又有各自的接口的组织机制,如此配置资源与能力,动态对称,价值动态对称,能力动态对称,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反应敏捷、组织柔性、文化开放、人力激活,从而资源的附加值最大化,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组织。

5.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五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会给员工提供好的发展环境,一个企业给我们提供了资源,提供了方针政策的方向,我们个人在企业方针政策的带领下发挥我们自己的能力。同时,企业要更好的发展,也离不开我们个人的发展,因为我们个人做得越好,企业也做得越强越大。

岗位训练与个人成才追求之间息息相关,岗前训练不但包括相关业务的培训,但更重要的是培训成才的发展方向,理念比业务更重要。岗前训练是引路,而后期的成长主要靠个人的进步和学习,企业既要做好指导师的作用,又要提供好的成长条件。

想个人的发展成长融入企业环境,为他们才能的发挥创造宽松环境。是重视人才,吸引人才,要让他们彻底融入本企业氛围,更为他们提供创新的平台,给他们压担子,分职责,让他们在平等竞争的状态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事业留人。

人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一个人对企业作出了贡献,企业就会给他以肯定的评价,贡献越大,评价越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知索取而不贡献,甚至给企业造成某种危害,其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职业归化在人生中有很大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你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根据职业方向选择一个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一步的迈出要相当慎重,在职业生涯中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显得不太实际,因而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自我。

6.成长型企业绩效考核的悖论 篇六

为什么没有明确绩效考核目标的企业也能运转良好?

过分关注短期绩效为什么会让企业迷失方向?

唯绩效考核论对企业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企业需要核心价值观?

绩效考核中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按照美国的管理学,一个公司有好的业绩必须目标要清晰。大目标要分解为如干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要变成KPI(关键业绩指标),同时与相应的人联系起来,评价整个项目的绩效和每一个人的绩效时,用一张表和一个计算公式将其业绩计算出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这种考核机制,就可能被认为公司的管理不规范,不可能出业绩。

但是在一种非常明确的绩效考核目标之下,很多人只会去做那些能短期内出成果的事情,即人们只会去做那些反映在KPI里面的事情,不会去做她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将来对公司有帮助的事情。在制定KPI的时候,企业的管理人员人们往往就以自己的主观意向假定公司将来需要什么东西,而且往往会选择那些容易达成的业绩作为考核标准。

在制定绩效指标时,人们往往会做那些最容易出成果的,那些不容易出成果的,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的往往故意忽略。有些真正产生大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的项目,往往最初不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工作时间的70%-80%可以用绩效指标进行考核,便于管理;另外的20%-30%作为员工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员工做自己工作的思考,做自己在工作中发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不在绩效考核指标中,但对公司的发展能带来帮助。让公司有松动的地方,让员工的思想、行为有自我支配的时间。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一个公司需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件事情最好即利于短期目标又利于长期目标,但是成长型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实践中,往往追求短期业绩的提升,忽视长期价值的创造。在当时看来,有些或许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在未知的将来或许为公司创造巨大的价值。很多真正卓有成效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关注短期利益的人。

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公司,往往需要不同于机行事、见风使舵的东西,那就是公司的核心价值和使命感。核心价值是与具体的业务内容无关的,而且需要一直坚守的一种价值观,就像灯塔一样是不变的,是一种内在的信念。

任何事情都是以投资回报的眼光来做的话,那你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小,不管是做公司还是做人,往往是那些有核心价值,除了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这种普通的智力之外,他还有核心价值,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的是因为出于理智,但凭借这种能力不会具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往往来源于核心价值,当别人都在以同一种方式做某一件事情到时候,你反而不这样做,你可能就会获得被人所不具备的核心价值,当然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说这个事情是否符合你一贯的标准。

7.企业的成长性 篇七

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开始应用, 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前有私募股权参与, 这些私募股权投资使被投资公司获得资金的同时, 私募股权获得了股权, 改变了股权结构, 甚至是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决策。Thompson (1993) 研究了全球4000多家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情况, 认为私募股权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私募股权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生产所必要的资金以外, 还将自己丰富的管理经营, 资本运作能力及有关技术带入被投资企业, 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降低了自己的投资风险并确保被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私募股权在对企业投资的过程中, 私募具有政府背景或是家族控股, 被投资企业的业绩会有更好的表现。私募投资机构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促使企业成长, 其决策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晓蓉、黄蓓 (2006) 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私募股权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 包括其在资本市场的地位、私募的融资渠道、运作程序等。以此对中国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对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出建议。同时也通过实证证明私募股权投资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最后对企业如何有效、充分利用私募股权这种融资方式提出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Baker&Gompers (2003) 认为, 公司董事会中有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对公司战略决策影响大于没有私募参与, 有私募股权机构支持的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较强, 特别是私募股权支持的科技公司外部董事更倾向于聘用财务金融专家。Lerner (2002) 论证了在私募股权市场中, 政府背景私募投资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私募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私募投资机构具有个人背景的, 为了控制风险, 投资过于谨慎,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政府背景私募股权投资对其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投资, 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 从而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拓宽更多的融资渠道, 同时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与外国同时都具备政府背景的私募, 外国私募投资机构在整个投资过程中运作过程相当规范, 从而能更好地控制代理风险。回顾已有文献发现, 较少有文献专门研究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成长性。张晓蓉、黄蓓 (2006) 通过实证证明私募股权投资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最后对企业如何有效、充分利用私募股权这种融资方式提出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研究结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业绩, 是一个静态的指标, 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 本文专门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多角度探讨私募股权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已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边际的贡献。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目前私募股权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已获得普遍认同。私募股权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生产所必要的资金以外, 还将自己丰富的管理经营, 资本运作能力及有关技术带入被投资企业, 为企业提供全方面服务。私募投资机构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具有更强的人力管理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 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成长性显著正相关

尽管企业的股权集中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代理成本, 避免小股东“搭便车”行为, 甚至能产生利益趋同效应, 但股权集中特别是对于上市企业而言会产生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 特别在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 多数是家族企业, 股权相当集中, 大量存在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发生利益输送现象,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大环境下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因此, 股权分散对于解决控股股权侵害小股东的利益有明显优势, 只有小股东和控制股东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企业才会健康成长。私募成为被投资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的同时, 也分散了被投资公司的股权。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私募股权投资比例与公司成长性显著正相关

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比一般的团体和单位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管理资源, 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而言, 拥有政府背景是否对被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自身的发展更有利呢?在私募股权市场中, 政府背景私募投资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私募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私募投资机构具有个人背景的, 为了控制风险, 投资过于谨慎,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并指出具有政府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减低自身的融资成本和利用各种资源减低进入行业的标准。那么具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机构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有何差异呢?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风险投资企业政府背景与企业成长能力显著相关

私募股权投资凭持有公司股权, 为了尽快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绩效, 从而相应提高公司成长性。私募投资机构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或者直接进入董事会, 管理企业日常业务, 提出发展战略, 对公司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公司董事会中有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对公司战略的参决策影响大于没有私募参与的, 因为有私募股权机构支持的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较强, 特别是私募股权支持的科技公司, 做外部董事更倾向于聘用财务金融专家任职。私募股权参与企业投资决策, 不是真正意义上经营企业, 而是想顺利让企业上市, 私募获得退出机会。Fried etal (1998) 实证研究表明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董事会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度要远高于其它公司,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4:私募股权派驻董事与企业成长性显著正相关

(二) 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等三个部分: (1) 被解释变量:总资产增长率, 总收入增长率。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做法, 本文选择总资产增长率、总收入增长率指标衡量企业的成长性。 (2) 解释变量变量: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比例和私募背景。 (3) 控制变量。企业的成长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仅仅考察私募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这些因素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那么研究得出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鉴于此, 参考了陈峥嵘 (2005) , 向群 (2010) , 金建培 (2010) 研究成果, 本文选取了如下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第一, 公司规模 (SIZE) :公司规模对企业而言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 公司规模越大, 拥有的资产规模就越大, 融资能力增强, 公司规模的度量在实证研究中一般有两个代理变量: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如万华林 (2005) , 黄文华 (2008) 用主营业务收入的对数;企业的总资产。本文采用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计算得出。第二, 财务杠杆水平 (LEVY) :本文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采用资产负债率。企业绩效和成长性受企业的负债水平的影响较大。通常认为, 负债对企业产生破产威胁主要来自于负债和资金链的断裂、同时会引起债权人对其监督和约束。从而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第三, 行业虚拟变量 (IND) :考虑到公司成长性受所处行业属性的影响较大, 在研究是有必要将行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来考量。本文将全体样本公司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大类, 制造业取1, 否则取0。变量定义见 (表1) 。

***P<0.01, **p<0.05*p<0.1

(三) 模型建立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控制前述变量后, 构建了如下模型:模型1:assetgrow/revgrow=α0+α1×pe+α1×control+u;

模型2:assetgrow/revgrow=β0+β1×peration+β2×character+β3×control+u

模型3:assetgrow/revgrow=γ0+γ1×pe+γ2×control+u

模型1用来检验假设1, 模型2用来检验假设2和假设3, 模型3用来检验假设4。

(四)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中小板32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私募股权投资直接来自于前十大股东中披露的数据。全部由手工收集而来。其他变量的数据直接取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涉及的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全部通过EXCEL和SPSS15.0完成。326家样本公司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为主, 其行业分布如 (表2) 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投资支出模型各主要变量进行了初步描述性统计, 结果如 (表3) 所示。可以看出由于对数据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样本各变量数据分布比较均匀。

(二) 回归分析

本文的回归结果见 (表4) 至 (表6) 。第一, 模型1的回归结果。 (表4) 回归结果显示, 不论采用总资产增长率还是采用总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企业成长性, 在控制其他变量后, 回归结果均表明有私募参与的样本组与没有私募参与的样本组相比较, 有私募参与的样本组具有更好的成长性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私募股权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生产所必要的资金以外, 还将自己丰富的管理经营, 资本运作能力及有关技术带入被投资企业, 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降低了自己的投资风险并确保被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张晓蓉、黄蓓 (2006) 一致。此外, 控制变量回归显示, 公司规模与成长性显著相关, 即公司规模越大, 规模效应越强, 公司成长性越好。第二, 模型2的回归结果。 (表5) 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 不论采用资产增长率还是采用总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企业成长性, 在控制其他变量后, 回归结果均表明私募持股比例高的样本组与持股比例低的样本组相比较, 私募持股比例高的样本组具有更好的成长性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因为股权分散对于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大股东与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具有优势, 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环境下, 股权分散公司的绩效和成长性要优于股权集中。私募成为被投资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的同时, 也分散了被投资公司的股权。私募具有政府背景的样本组与私募具有其他背景的样本组相比较, 私募具有政府背景的样本组具有更好的成长性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因为拥有政府背景的私募作为一种独特管理资源, 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企业产生效用, 那么, 政府背景同样会对企业从行业的进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由此成为提高企业成长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吴斌 (2011) 一致。 (3)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 (表6) 所示, 不论采用总资产增长率还是采用总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企业成长性, 在控制其他变量后, 回归结果均表明派驻董事的样本组与私募未派驻董事的样本组相比较, 私募派驻董事的样本组具有更好的成长性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私募股权投资凭持有公司股权, 为了尽快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绩效, 从而相应提高公司成长性。私募投资机构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或者直接进入董事会, 管理企业日常业务, 提出发展战略, 对公司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甚至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更换不称职管理者, 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公司管理层。本文的研究结论与Suchard (2009) 一致。

注:假设2和假设3在一个模型中来说明, 有私募的样本共有142个

四、结论

本文以A股中小企业板的3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用总资产增长率和总收入增长率衡量企业成长性, 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结果发现, 私募对企业成长性有重要的影响。有私募投资的企业与其成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为私募对企业投资时, 具有流动性差、风险性高、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为了克服私募在投资过程中的弊端, 私募在投资中持股比例均比较大, 在样本公司中, 私募平均持股比例11.1%表明私募股权投资占上市公司股权的比重较大, 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并可以参加股东大会投票选举和更换董事会成员来对公司管理层实施监控, 从而掌控企业发展方向, 这对公司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私募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私募派驻董事比私募未派驻董事的企业更具有成长性;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政府背景与企业成长能力显著相关, 与吴斌等 (2011) 的研究结论相似, 具有政府背景的私募有助于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及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惠恩才:《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4期。

[2]林乐芬:《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研究》, 《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3]陆生全:《对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6期。

[4]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金融》2007年第11期。

8.企业成长的四大误区 篇八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确如此,今天的企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管理咨询公司告诉我们要实施变革管理,培训大师告诉我们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供应链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客户响应速度和交付速度……变化似乎真的是唯一不变的法则。加里·胡佛在《愿景》一书中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必须变化,什么是不能变化的——哪些是公司的根本,而哪些是动态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断地去适应着”。

什么是伟大企业的根本呢?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愿景”。看看胡佛对“愿景”的定义吧。

“愿景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个企业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你的愿景必须能反映你的企业的独特性,必须反映出你的企业的特色和态度,必须反映出你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必须反映出你为什么相信这个企业可以生存下去的理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胡佛在本书中提及的“愿景”与时下流行的概念是不一致的。在当前企业的流行语境中,愿景是企业文化认知系统中的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并列的一个专业术语,而胡佛笔下的“愿景”则是涵盖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换言之,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

没有耐心的读者恐怕会对本书感到失望和不耐烦,因为胡佛在开篇的导言中简略提及了“愿景”之后,就再也不说这件事了,似乎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愿景”的书籍。相反,胡佛用了21章(全书共32章)、138页(全书230页)的篇幅,分别讲述了“好奇心”、“历史”、“地理”三个方面对建立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似乎与“愿景”是毫不相干的。在这三部分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最大的趋势:婴儿潮一代的影响”、“值得注意的其他趋势:从多样化到个性化”、“世界范围内财富增长的六大趋势”之类的标题,至此,读者更多会认为,这或许是一本为我们描述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书,而并非论述企业管理本质。然而,读完了全书之后,读者方会明白,作者之所以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伟大企业的领导力最初正是起始于好奇心,由此出发,学会观察和多维思考,通过对时(历史)、空(地理)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能够看到别人、别的企业看不到的机会,从而发展一种观念,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表达出来的、有着明确定义的“愿景”,由此回到了本书的主题。

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愿景”是企业的精髓,是伟大企业之所以伟大的成长和发展基因,是卓越领导的DNA。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坊间论述这个主题的书籍随处可见,笔者不想再赘述,只想提出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几个认识误区,结合胡佛的观点来试着做出一些分析。

误区之一:做企业的目的就是“做强做大”

时至今日,仍然有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领导人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做企业无非两件事,做强做大。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做大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大了就会享有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经济学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所谓企业规模是一个临界点,超过了临界点,规模大了也会不经济。其次,正如胡佛在本书中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工厂,或是世界上最大的农场、银行和连锁零售商场,建立起那些大企业常常无法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最好的企业。”

最理想的企业规模并非就是最大。换言之,只有在“好”基础上的“大”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可惜太多的中国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企业做着做着就逐渐演变成了为做大而做大,做大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有先把企业规模做大,然后才能做得“好”,结果自然就是既没能做大,也没能做“好”。其实无所谓先做大后做强,还是先做强后做大,这本就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命题。大也罢,强也罢,其实质都在于一个“好”字。把企业做成一个“好企业”,强大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成长的路径。

“好企业”的根本是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及其指导下的精细化运营。

误区之二: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多元化道路

胡佛曾经和亚洲的企业家交谈过,结果他发现,几乎每一个亚洲企业都有多项业务。对此,胡佛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有十项业务,那么把这些业务减到剩下八项;如果你有八项业务,把精力集中到五项业务上面。任何使业务简单化的努力都是值得去做的。”

究竟是否亚洲企业更趋向于多元化,这个问题现今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可能不便于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过,过去三十年至今,众多中国企业在稍有规模之后,便纷纷争着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企业热衷于多元化发展的背后,是权力与政策寻租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赚“快钱”的机遇和空间,使得这些企业家的个人财富短期内可以迅速膨胀,但只要寻租的空间不再,在纯粹市场化的搏杀中,便会立即一败涂地。

胡佛给我们的提示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清晰描绘出企业的独特愿景,瞅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这才是伟大企业的成功之道。正如胡佛在书中指出的,“著名的企业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行业”。

中国企业不乏精彩的失败,而缺少简单的成功。

误区之三:并购是企业做大的不二法门

有种理论告诉企业说,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成长方式就应该从以内涵式成长为主转变为外延式成长为主,说穿了,就是主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份额的不断提升。

在本书中,胡佛为我们分析了并购存在的各种问题:

1、企业规模变大对顾客不利,大企业更可能因为官僚主义而陷入繁文缛节之中,从而忽略了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快速反应。2、企业规模越大,越难于保持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更是世界性的难题。3、企业规模变大使得企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对于运营管理是极大挑战。4、单靠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成功。20多年前,IBM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公司,西尔斯百货是最大的零售商,今天的情况就不用再说了。5、垂直合并常常发挥不了作用。6、合并通常比人们想象的更难完成。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是,法国的一家法院判决TCL向当初的并购对象支付几千万欧元的赔偿,这是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典型案例之一。即便如联想并购IBM的PC事业部,其后续发展历程与其间的辛酸苦辣恐怕也让联想领导人刻骨铭心。近两年随着联想外籍管理团队成员的出局和柳传志的回归就已经说明了太多问题,这绝非仅仅因为金融危机所导致。

胡佛的结论是,“大多数著名的公司都是从内部产生的,依靠的是产品和服务这一在企业内部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外部收购。研究一下那些最伟大的企业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它们最主要的发展还是源于内部的资源。”“著名的企业更倾向于内部的成长,而不是通过收买其他企业获得发展的机会。”所谓“企业内部自然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长期坚持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将之灌注到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品牌等每一个运营细节的过程。

误区之四:必须抢抓机遇

多年来,中国企业家习惯于说要抢抓机遇,有趣的是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词汇,仿佛错过了这一拨儿,历史性的机遇就永不会再来。

在诺基亚和微软如日中天之际,有谁能够想象得到苹果和谷歌会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弄潮儿呢?在传统的酒店和航空公司、机票代理商们各司其职、安稳分享着商务和旅游度假产业的利润时,有谁能够想到有一天携程会成为扼住他们喉咙的那只手呢?大多数人恐怕都认为,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其实苹果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们只是想让手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已,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景就足以创造奇迹。携程的崛起不外如是,它只不过是发现了人们在商务出行和旅游度假方面的需求变化,并适时把它作为自己企业的愿景去加以满足而已。

胡佛说,“我们听到很多人在讲所谓的抢占先机的好处。但是历史证明,做最好的远比做第一更重要。如果你能成为第一个并且是最好的,就像联邦快递公司或家得宝公司一样,那当然好了。可是微软、沃尔玛和IBM常常都是后来者——它们都是真正杰出而又利润很高的后来者。”

笔者曾经听一个国内民营企业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会不断顺应“天时”,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会不断发现和创造“机遇”,那么,一个不断追求“真”的企业还会感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吗?

我想,这位企业家的所谓“求真”,无非是通过企业的观察,理解行业发展演变的本质,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并将之作为企业愿意长期坚持的“愿景”,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现。

最后,我还是愿意用胡佛在书中的几段话来作为结尾。

“伟大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企业的领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提出别人没有提出来的问题,然后制定自己的方针,将洞察力与策略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独特的企业蓝图。”

“不管是营利企业还是非营利企业,任何企业存在的最正当的理由就是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都在以某种方式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50年前甚至是500年前,对企业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天仍然同样重要,这些因素是:了解顾客、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忘我地工作,进而预测并且去满足客户的这些需求和愿望。”

『 点评人简介 』

侯玉新:

上一篇:在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清理清查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信息技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