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

2024-07-04

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共3篇)

1.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 篇一

1电磁场仿真分析

1.1参数设置

本文分析母线导体通入50Hz交流电所产生的磁场情况.在分析的物理几何模型中有空气区、导磁区、导电区、永磁区等一种或多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区都必须输入相对应的材料特性.本文主要考虑磁场强度、电流密度、能量损耗等,故只需给材料区域定义磁导率及电阻率.各材料区域对应的材料号、磁导率及电阻率.格智能划分工具中能够自动生成网格,且网格单元尺寸越小,网格划分越细致,程序运行时间越长.这种方式适用于模型相对小,且各部分网格精确度要求一样的模型中.本文主要观察导电杆的电磁场分布等参数,若采用智能划分会使不必细致的部位过于细致,使程序运行时间过长,甚至无法运行.因此,使用智能剖分方式和尺寸控制方式划分网格.首先通过智能剖分将导电杆与其他部分剖分为两部分,接着使用尺寸控制方式分别设置两部分的尺寸,将导电杆的网格划分单元设置为1mm,其他部分按照ANSYS默认的网格划分尺寸进行划分,从而将导电杆部分划分密度相对细致,其余部分划分密度相对粗糙

1.2结果与分析

母线外壳上有少许电流流过,而导电杆上的电流密度则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导电杆表面的电流分布较导电杆内侧的电流分布略密集一些.单独分析导电杆上的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导电杆电流密度矢量图.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电流密度大小,蓝色最小,红色最大.可以看出,550kV三相GIS母线导电杆上的电流密度在导电杆外侧分布较密集,约为1.67×106A/m2;在导电杆内侧电流密度分布较稀疏,最小值约为9.85×105A/m2,说明电流密度分布呈现了集肤效应.假设电流在导电杆上是均匀分布的,则平均电流密度JS=I/S,其中I=2828A,S=π(0.042-0.032)m2,理论计算结果为1.29×107A/m2.与仿真结果对比可以得出导电杆外侧电流密度大于平均电流密度,而导电杆内侧电流密度小于平均电流密度,同样说明电流密度分布呈现了集肤效应,这与理论相符合.

2温度场分析

2.1结果与分析

研究实体模型的温升状况,只需要观察温度分布效果,因此只需查看模型的温度分布效果图.首先将环境温度设置为恒定温度20℃,且设置空气外表面作为绝热边界20℃,得到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分布的热量使整体温度呈现对称的分布,且温度集中分布在导电杆周围.主要原因是导电杆是电流分布最集中的部位,因此产生的热量较多,散热也较慢,而壳体与周围电流分布较稀疏,所以温度不是很高.整体最高温度约为92℃,则温升为72℃,符合行业内规定的温升要求(<115℃).导电杆内侧温度比外侧略微高1~2℃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母线运行在三相对称电流情况下时,电流密度呈现集肤效应,从而使温度分布也遵循一样的分布规律,即电流密度大的区域温度较高,电流密度小的区域温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证明集肤效应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单独分析550kV三相GIS母线壳体的温度分布,壳体温度靠近导电杆部位温度较高,且整体温度呈现两头向中部逐渐变低的现象.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流过导电杆的电流的的集肤效应使靠近导电杆的壳体部位温度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导致靠近导电杆部位温度较高

2.2电磁场与温度场分析对比

根据电磁场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电流的集肤效应导致导体内部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靠近导体表面流动且电流密度集中在导体的外表面上.此外,电流密度的分布呈现左右对称.由此设想550kV三相GIS母线整体的温度分布应该是左右对称结构.但是垂直结构上由于受到重力加速度及气体热运动的影响,会使热空气上升而冷空气下降,导致下部散热快上部散热慢,从而使母线结构上部温度比下部温度高.当然导电杆仍然会由于集肤效应的影响,而使外侧温度略高于内侧温度,但是B相导电杆的温度会比A、C相略高,从而使壳体最高温度对应于B相位置.为了验证仿真结果与分析,对550kV三相GIS母线进行了温升试验.在环境温度下,用调压变压器和大电流变压器组成试验回路,给三相GIS母线供给所需的工作电流,并使用铜—康铜热电偶温度测试法测量母线模块的温度.在分别通入2000A,2200A的电流时,测量母线模块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0℃时,A相温升为59.7℃,B相温升为58.7℃,C相为62.3℃,B相导电杆的温度比A、C相低,与仿真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存在一定的误差.造成该误差的原因,首先是在仿真分析中,将环境温度设置在恒定温度20℃,而在试验中环境温度并不会一直稳定在20℃;其次是在做温度场仿真分析时,没有考虑风速对温度的影响,从而使仿真结果比试验所测温升略高.但是仿真结果中导电杆的温度分布规律及整体的温度范围与温度场分析理论上相符合,说明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550kV三相GIS母线进行温度场分析是有效的.

3优化设计

影响550kV三相GIS母线温升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导电杆的横截面积、封闭母线的金属外壳厚度都会对母线的散热造成一定的影响,母线的材质会影响母线的电阻值,进而影响温升.以母线外壳厚度作为优化参数.在尺寸设置中选择母线外壳厚度作为分析对象,添加优化模块,设置待优化的参数和优化范围,得出优化结果,当母线外壳外径为0.258m(即外壳厚度为8mm)时,导电杆的温度为87.57℃,而当外壳厚度大于8mm(即外壳外径大于0.258m)时,导电杆温度有所上升,当外壳厚度小于8mm(即外壳外径小于0.258m)的时,导电杆的温度有所减少.以导电杆横截面积作为优化参数,随着导电杆的半径增加,导电杆的温升逐渐降低.根据R=l/s,增大导电杆半径,即增大导电杆的横截面积,降低了母线电阻值,加大自然对流换热空间,使得大电流流过母线的时候的发热减少,加快其散热,因此母线温升也就随之减少.母线整体温度场(铜合金)Fig.6Overalltemperaturefieldofthebus(copperalloy)可以看出母线的温升有了明显的降低.铜的电阻率比铝小,用铜材料制作母线,因其电阻较铝制的小,根据发热公式P=I2R可以知道,其发热损耗也将比铝制母线的发热损耗小.

4结论

1)基于电磁学理论,建立550kV三相GIS母线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施加对称三相电流,进行求解分析电流密度.结果表明,550kV三相GIS母线的电流密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肤效应.

2)根据热力学理论,建立550kV三相GIS母线三维稳态有限元模型,施加平均分布的能量,求解观察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平均分布的能量使母线导电杆温度内侧比外侧略高2℃.壳体上靠近导电杆部位温度较高.

3)分别对母线的外壳厚度,母线截面积以及母线材料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结果,为三相GIS母线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


2.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 篇二

数字管线又是数字地面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出现的利用管线的数字化、三维可视化等进行很好地专题研究。管线的数字化、智能化及其信息管理、共享建设等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因此, 数字管线也是值得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的。

管道的管理是各个石油石化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传统模式下,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管网信息全部标注在图纸上, 不仅装订存放不便, 而且经过多次翻阅折叠后图纸破损, 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差, 如发生爆管时, 需要迅速提供应关闭的闸门和因此影响到的管网范围。传统管理方式在业务量逐渐增长的情况下, 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数据准确性不高以及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能力差等等。因此, 必须尽快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的管理方式。由于管道信息中有大量的地理属性数据, 并且所有的信息只有通过地图才能表述出来, 所以是一般数据库系统所无法完成的。而GIS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显示、存储和处理地图数据, 并将各种属性数据与地图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适合石油天然气管道信息的管理。

1 系统设计与管理优化

1.1 燕化管道三维 (3D) 的建设目标

建立管廊3D管理展示体系, 提高燕化公司管廊管理及决策水平。达到燕化公司管廊管理系统的更加实用化, 结合目前的新的工作模式想融合, 达到规范化, 标准化, 简洁化, 实用化的效果 (图1) 。

1.2 系统的构建

1.2.1 系统工具

系统工具体现在系统工具栏中。为简化系统操作简化, 仅采用系统工具栏完成对系统级的操作。工具栏包括打开项目、关闭项目、退出、导航窗口、属性窗口、信息窗口以及工具窗口等功能, 实现对系统的全面操作。对项目的具体操作体现在导航窗口、属性窗口、信息窗口以及工具窗口中。

1.2.2 模型工具

模型工具体现在工具栏中。工具栏的打开和关闭由系统工具栏中的工具窗口功能控制。工具栏是针对当前三维场景中的管网模型提供操作功能的, 其内容根据对管网模型的选择而变化, 即只有当前需要的操作功能出现, 以避免误操作或操作界面的复杂化。

1.2.3 导航目录

导航目录体现在导航窗口中, 导航窗口的打开或关闭由系统工具栏中导航窗口功能控制。导航目录给出整个管网模型的对象的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管廊、管网两大部分以及下属的各层模型对象。每个上层都有一个或多个下级, 每个下级只有一个确定的上级。选择导航目录中任何一级对象, 工具栏中都会出现相应的操作功能, 以实现对该级的操作。

1.2.4 数据表

数据表体现在信息窗口中, 信息窗口的打开或关闭由系统工具栏中信息窗口功能控制。数据表包括管廊管架、管网、管线、管线段、直管、弯头、盲管以及阀门等。数据表给出所有数据的字段和记录, 包括各个模型对象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供建模或运行阶段中检查或参考。

1.2.5 属性

属性体现在属性窗口中, 属性窗口的打开或关闭由系统工具栏中的属性窗口功能控制, 属性存储在配置文件中。属性主要包括对管廊、管网操作的选项, 包括显示、颜色等。在属性窗口中改变选择项后, 立即在三维场景中体现出改变的效果, 并保存改变的选择项到配置文件中。

1.2.6 三维场景

三维场景体现在图形窗口中, 图形窗口是系统的主窗口, 用于展现管网模型并实现对模型的操作, 包括建模、浏览、查询等。

2 系统主要业务功能

2.1 系统管理功能

2.1.1 三维GIS基本功能

将整个厂区的管网模型放置在三维场景中, 可以对三维场景进行基本的操作, 包括放大、缩小、平移、旋转等。另外可以在特定视角对管网模型进行观察, 包括标准斜视、正上、正下、正北、正南、正西、正东, 其中标准斜视力和正上方观察较多地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2.1.2 模型的建立、修改和删除

模型的建立包括建立模型的组织结构和建立模型部件。通过设置模型部件的参数, 可以建立起模型的部件。模型部件建立后, 便实时展现在场景中, 并可以进行修改和删除, 包括重新建立等。

2.1.3 模型的快速定位

在实际的操作中, 需要观察管网模型的特定部件, 需要场景快速定位到该部件上, 并以合适的尺寸和视角展现, 便于观察。模型的快速定位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目录树中快速定位当前选择的部件;二是在当前的操作状态下快速回归定位到选择的部件。

2.1.4 模型的展现

模型的展现包括选择显示管网、修改管网显示的颜色等。可以有选择性地打开一些管网和关闭另一些管网, 满足工作的需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改变管网的颜色, 以区分不同的管网, 或突出当前操作的管网等。管网颜色的改变实时地反映在三维场景中。

2.1.5 模型的标注

管网模型的标注主要体现在管架的标注和闸阀的标注上, 标注可以在三维场景中为观察者提供精确地空间定位, 提高对管网模型进行操作的效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标注, 或改变标标注的尺寸或颜色等。

2.1.6 阀门开关状态

在三维场景中, 直接对管网中的阀门进行操作, 改变阀门的开关状态。阀门的开关状态不仅用于展现阀门当前的状态, 而且用于计算管网网络的拓扑结构。阀门的开关状态带日期, 表明阀门操作的时间。

2.1.7 管网查询

在三维场景中, 直接对管网进行查询。管网查询包括网线查询和阀门查询, 网线查询项包括管道编号、管道起点、管道止点、管道规格、管道长度、管道材料、保温绝热、伴热情况、伴热规格、输送介质、最高工作压力、最高工作温度、防腐方式、标识、单线图号等, 阀门查询项包括位置、起点、终点、型号、压力等。

2.1.8 应急维护

在三维场景中, 针对某个管网, 确定某个具体的管线段或直管、弯头、盲管后, 可以立即获取其上下有阀门;同样确定某个具体的阀门后, 可以立即获取其上下游阀门。用于在紧急情况下, 维修点的上下游阀门, 确保安全生产。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三维引擎平台

管网建模采用可视化工具函数库 (visualization toolkit, VTK) 作为三维引擎平台。

V T K是在面向对象原理基础上设计和实现的, 它的内核是用C++构建的, 包含大约2.5万行代码, 650多个类, VTK可以在Windows以及Unix平台上操作。

VTK是一个跨平台、支持并行处理的图形应用函数库, 曾应用在具有1024个处理器的大型系统中, 处理的数据约1个PT, 计算节点高达2.5兆。VTK通过体、面、光源等对科学试验数据进行逼真的渲染, 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采取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呈现形式的科学概念或结果。VTK完全可以胜任管网模型图形图像的处理、展现和操作等工作。

3.2 数据的组织管理

管网模型数据按照管廊管架、管网、管线、管线段、直管、弯头、盲管、阀门等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网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子管网组成, 子管网之间由阀门连接。管线包含子管网的属性信息。管线段为单连通域, 阀门为连通控制节点, 管线段与阀门形成管网网络拓扑关系。阀门包括闸阀、截止阀、球阀、蝶阀、止回阀、疏水阀等。

3.3 对象的组织管理

管网模型的对象主要包括管架、直管、弯头、盲管、阀门等, 这些对象由相应的数据生成, 对象采用vtk Assembly进行部件装配, 并存储在各自的链表中, 通过vtk Renderer将对象加入或移出场景。各个对象通过自身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以不同的尺寸、方向、颜色等展现在相应的空间位置上。系统通过vtk Interactor Style Trackball Ca mera拾取对象, 实现对对象的操作。

对象的组织结构见下图:

3.4 属性管理

管网模型的属性主要是管网的颜色属性, 用于区分不同的管网以及引导正确地操作系统。属性在模型建立时进行初始化, 并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改变, 并在场景中实时地反映出。属性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象自身的属性, 相关属性数据存储在各自对象相关数据表的记录中, 一旦属性改变, 只改变对象自身, 不影响其他对象, 这类属性主要是用于区分管网的颜色属性;另一种是对象的统一属性, 相关属性数据存储在配置文件中, 属性的改变是针对所有对象的, 这类属性主要是用于对象拾取等操作。

还有一种特别的属性, 如闸门的开关状态, 这类属性数据也存储在各自对象相关数据表的记录中, 除用于对象的展示外, 还用于计算网络拓扑关系。

3.5 大数据量管理

我们知道:32位Windows系统, 单进程最大内存寻址为2GB, 大数据模式下为3GB;64位Windows系统, 单进程最大内存寻址为3GB, 大数据模式下为4GB。为保证在大数据量情况下系统能正常运行, 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保证系统在最大内存寻址能力范围内工作。一是控制模型对象的细化度, 在不影响模型外观的前提下降低模型的细化度, 减少总体三角面的数量, 减少模型对内存的需求。二是在降低模型细化度后, 模型对内存的需求仍然突破最大限度的情况下, 对厂区进行分区展现和操作, 以达到实时操作场景的目的。

通过控制模型对象的细化度, 对总长约250公里, 各类对象约1万个的管网模型场景, 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系统技术比较

4.1 平台式系统与普通系统优劣比较

4.1.1 可靠

系统依托于平台的性能与普通系统相比, 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4.1.2 安全

系统依托平台的安全机制,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1.3 较高性价比

平台式系统易于维护, 易于扩展, 容易拓展系统的各种增值服务。

5 结论

本文中重点研究了系统的结构组成、特点、和实现方式。开创性的提出了基于G I S+M I S+平台式开发系统的设计模式, 并深入研究了系统特点及技术指标。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3维GIS平台技术与数据信息管理相结合的开发平台的系统构架, 并创新性的提出开发平台在开发管道管理应用中源码完全复用的思想。研究了是石油化工管道管理中的数据的总体结构、系统功能、软件实现流程。

关键词:管道数据管理系统,三维,GIS,MIS,开发平台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90[1]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90

[2]网络综合布线规范GB/T50311-2000[2]网络综合布线规范GB/T50311-2000

[3]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3]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

[4]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4]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5]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形要素分类与代码[5]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形要素分类与代码

3.GIS管道线路优化设计平台论文 篇三

关键词:电力线路;GIS;抢修路径

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29-2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城市的电网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所有的这些情况都加大了电网线路管理和线路抢修的工作难度。近几年来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GIS模式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其除了使传统配电网分析管理模式中的较大随意性和人为性得到有效地改善之外,还使得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获得了极大地提升,进一步地促进了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

1 配电网的特性

因为配电网本身具有较强的分散特性,在地理分布上其管理对象呈现出了点、线、面分布的这样一种特征。要想将电力线路GIS及最佳抢修路径明确下来,工作人员就要将配电网的实际特征明确下来。在电力系统中近几年来广泛地应用到了GIS:首先,在电网中杆塔、开关刀闸、变压器等各种设施都具有点状分布的特征,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将杆塔、开关刀闸、变压器等抽象为一个点;其次,所有线路和街道在配电网中的分布形式都是线形,其可以将配电网中点与点之间连通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最后,在配电网中由相关用户、变电站、开闭所等共同构成的供电系统呈面状分布[1]。配电网的各个设备因为具有上述的分布特征,所以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配电网中点与点之间主要表现为杆塔的间距,点与线之间主要表现为开关刀闸的挂靠,点与面之间主要表现为相关变压器的隶属关系,线与面之间主要表现为供电范围的隶属关系。与输电网相比,配电网具有比较狭窄的供电范围。配电设施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其很容易与附近的相关建筑物之间出现交叉跨越的问题,再加上配电设备具有非常多的数量和频繁的变动,所以在进行配电网抢修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配电网的这些特性。

2 基于GIS的线路抢修路径优化

配电网的故障一般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在进行城市配电网建设的时候往往在道路附近设置配电网,所以不管哪个位置的线路出现问题,电力抢修人员就可以在配电网拓扑图的断点位置对故障的位置进行定位。同时,抢修人员还能够对故障最近地点的断点进行大胆猜测,确定其属于故障所在点。此外,抢修工作人员还可以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做出假设,如果拓扑道路断点就是故障点,就可以假设与道路比较近的断点位置是故障点。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使抢修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2]。在城市的交通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短路径种类,其主要包括最低的拥挤程度、最短的时间和最短的行车距离等,在对线路抢修路径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将以上城市交通短路径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与配电网抢修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其中具有最短行车时间的路径就是线路抢修的最佳路径。

2.1 数学模型

与城市配电网和交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那么其中最短路径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任意两个不同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其次,其中一个节点到另外一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最后,特定的两个节点之间的不同距离。只有将上述最短路径的实际问题明确下来,才可以将健全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从而更好地选择线路抢修的最佳路径。如果交叉路口在通行车辆所行驶区域内形成了一个结点集,这时候所有的路段在该区域内就会组成边集,在选择抢修路径的时候就可以将节点道路上道路的各种实时信息和实际的运行状况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抢修人员花费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快地到达配电网故障点,这是优化配电线路最佳抢修路径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首先要将出发点和故障点,两者之间距离最短的交叉路口找到,将其假设为T和S,随后在整个配电网中通过GIS将S与T之间的最短路径寻找出来。对整个配电网进行抽象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平面图G(V,E),其中顶点的集合用V来表示,边的集合用E来表示。以网络拓扑的定义为根据,如果有直接相连的边存在于点i到点j之间,这时候Xij=1,如果没有,则Xij=0。边的权重用Wij来表示,其主要指的是从点i到点j所要花费的时间[3]。在经过计算之后,就可以得出从S至T的中间点集合就是最佳的抢修路径,也就是(a0(S),a1...,a2,...an(T),最终可以将基于GIS的线路最佳抢修路径模型得出:

因为会受到交叉路口延误以及实际的道路限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Wij作为线路i→j的权重必须要包括两个部分,也就是交叉路口的延误时间以及正常行驶的时间。

2.2 线路抢修路径优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节点道路上道路的各种实时信息和实际的运行状况等是影响选择抢修方法的关键因素,其同时也是优化最佳抢修路径的关键。最短的行车时间与最佳抢修路径的选择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行车时间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包括交通部门的管制、交叉路口的延迟时间、公路上的行车速度和各种其他的非人为和人为的因素。因为在同一交通路段上的不同时间在行车速度和行车流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不

同的时间中道路的权值也具有较大差异,这时候抢修工作人员在对线路抢修路径优化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段,从而使线路抢修路径优化变得更加合理[4]。

2.3 线路抢修路径优化的改进算法分析

通过对人工智能算法中遗传算法的利用,可以科学合理的求解本文构建的模型。遗传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初始群体的选择、产生、变异和交叉,随后调用遗传禁忌搜索算法将初始群体构建出来,并且将局部搜索的工作完成,接着在下一代的迭代过程中进入,确保使其满足相关的要求。通过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两者的结合,就可以使禁忌搜索算法的爬坡能力得以增强,而且还可以对遗传算法具有的较差的局部搜索能力进行弥补。与此同时,结合两者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具有较差的大规模问题求解能力、算法具有更加复杂的程度、整个求解过程中需要频繁的调用禁忌搜索算法、较低的算法执行效率等。在进化异常算法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实施探索,其对交叉算子探索基因空间的能力进行了充分地利用,能够立足于较大的空间搜索全局最优解。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较小的概率调用禁忌搜索算法。在逐步进化样本个体的同时,群体由于交叉操作随机性而变得具有相似性,这样就能够将禁忌算法的调用概率合理地提高。群体在本算法的后期将会逐渐地转向局部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的搜索比较侧重[5]。遗传算法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差的局部搜索能力,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对禁忌搜索算法的调用确保群体搜索的实现。本文采用3个阶段的方式对遗传算法的进化进行划分,[0,T1]是第一个阶段,[T1,T2]是第二个阶段,[T2,Tg]是第三个阶段,PTS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详见下面的公式。

3 结语

要想提升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必须要充分地做好电力线路抢修路径优化的工作。抢修工作人员在将配电网抢修实际特征明确下来的基础上,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基于GIS的电力线路管理和线路抢修路径优化问题,从而快速地抢修配电网故障,确保配电网的安全正常运行。

参 考 文 献

[1] 钱虹,黄正润,阮大兵.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3(2):169-173.

[2] 朱浩,张玉.基于改进的Floyd算法求节点间所有最短路径[J].电声技术,2012,35(12):65-67.

[3] 刘健,赵树仁,张小庆.中国配电自动化的进展及若千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9):6-10.

[4] 胡保东.基于B/S模式的高压配电网GIS的研究与开发[J].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12(12):37-38.

上一篇:护生岗前培训心得下一篇:镇林业站2009年度第二代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