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复习材料

2024-11-02

jsp复习材料(6篇)

1.jsp复习材料 篇一

重庆交通大学《环境材料》复习要点

1、环境的材料的定义,类型,模型、性能,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环境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环境性能数据的基本原则。

环境材料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材料。

类型: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生态建材,环境降解材料、环境工程材料。

模型:输入输出法 线性规划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分析法 逆矩阵法 性能:环境性能 使用性能 经济性能

研究的内容;从环境的角度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等用途和其环境负担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系统 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1观念:培养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人才

2预测工具:有助于决策者的选择,指导开发 3评价:寻找具有最低环境负荷的材料

4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5国际竞争:环境材料的研究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国际

竞争相联系

研究现状:

1)、环境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

2)、开展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建立材料环境性能数据库。

3)、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

4)、开发具有优良环境协调性的新型环境材料。

5)、研究开发环境净化和环境修复材料。发展趋势:(1)材料的环境性能将成为21世纪新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能;(2)用LCA方法评价材料产业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三废排放等;

(3)结合资源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和再生资源化;

(4)各种环境材料及绿色产品的开发。基本原则:(1)通用性;(2)可比性;(3)服务性;(4)预测性;

2、材料流含义、理论基础,代表性的材料流理论及其含义,材料流分析的作用; 材料流: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的一种定量分析的理论。理论基础: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

代表性的材料流理论:4倍因子理论(能源资源减少一半,效率提高一倍)10倍因子理论(在一代人之内将生产效率提高十倍)极值理论(最大的产出率和最小的废物排放率)

作用:1)通过材料流分析可调控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材料流动方向和数量,从而达到减少资源开采与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2)材料流分析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3)材料流分析法核算出的各项指标可以为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3、生命周期评价技术(LCA)的含义、步骤、特点、技术框架、评价过程、局限性及困难(实例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是一种评价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使

用到废弃的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定量方法。

分析步骤:(1)系统和系统边界定义(2)系统内部流程(3)编目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特点:寿命周期概念 定量化 过程化

技术框架: 目标和范围定义 编目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结果解释 评价过程: 目标和范围定义 编目分析 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解释 局限性及困难(实例分析)局限性:应用范围的局限性

评价范围的局限性

范围定义:时间、地域、风险范围。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存在主观因素;标准化方面;数据的量化过程;理论不成熟。困难:客观性问题 计算机模型的局限性 数据采集及质量分析方法的标准化问题 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4、清洁生产的含义,内容,理论基础,实现的途径。

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境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使工业生产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的一种工业生产方法和管理思路。

内容:清洁能源 清洁资源 清洁工艺 清洁设备 清洁产品 清洁服务 清洁管理 清洁审计

理论基础: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生产过程最优化理论;社会化大生产理论 实现的途径:清洁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开发环境友好产品和工艺。

5、材料的再生循环研究的角度,讨论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1)建筑材料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废气、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废液造成的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原材料的开采占用大量的土地;噪声污染;对人身体的伤害。(2)地球环境对建筑材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语酸雨的影响;建筑物表面析白现象;建筑用高分子材料老化;金属材料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自然灾害的破坏。

(3)建筑材料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如石棉致癌。

6、生态建材的特点,绿色混凝土的“绿”体现在哪些方面,水泥实现生态化,从哪些方面可着手;木材、竹材的环境性能。生态建材的特点:

(1)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

(2)生产时少用或不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

(3)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保持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和清洁的产品。尽量减少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量,或使之经有效的净化处理;(4)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有益无害,并且功能复合化

(5)废弃后使之作为再生资源或能源加以利用,或能作净化处理。绿色混凝土: 是指混凝土在生产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绿色化,即在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和代用骨料,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混凝土安全使用寿命,减少因修补或拆除造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减少环境污染。

目的:那就是围绕如何降低资源消耗,通过加大工业废渣利用,以及减少混凝土对环境、对人体的伤害。水泥实现生态化:(1)低环境负荷水泥添加剂(2)生态水泥生产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水泥的烧成温度。(3)降低能耗的新工艺(4)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如用废气混凝土作原料烧制水泥。木材、木材的环境性能:(1)再生性(2)固碳作用:木材生长过程中,大量的碳以固态储藏在其内部,这些碳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CO2。(3)调湿性:是指靠材料自身的吸湿性或解吸作用,直接缓和环境的湿度变化,使湿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4)视觉特性:木材的颜色、光泽、纹理、树节疤痕等。(5)触觉特性:木材的冷暖感、软硬感、促滑感都比较优异。

7、资源;能源的含义、特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技术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材料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特点:社会性、自然性、商品性。

能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特点:储量大、人口多 ——人均占有量低;发展快、消耗大——资源短缺;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能源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资源可分为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直接消耗:能源直接用于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间接消耗:包括运输、储藏、包装、管理、流通、人工、劳保、照明、人工取暖、防暑降温等。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者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效率地下,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工业废气、废水和固态废弃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加速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

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技术:1)再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回收利用能源再生回收利用

2)避害技术: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通过技术;用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代替污染较重的生产工艺 3)控制技术:污染控制技术

4)补救修复技术:对由于过去污染物排放的积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补救和修复; 对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救修复处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内涵:可持续性和发展,核心是发展,是在保证资源和环境可以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上):

开发新材料,满足材料使用性能及可接受的经济性能 同时,注意材料的环境性能,包括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小环境污染,提高其循环再利用率。

考虑材料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等全过程的环境问题。

提高现有资源效率及减少甚至避免有害污染物向环境排放。实现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管理上):

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研究,特别是废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资源效率。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向零排放和零污染方向努力。

加强环境管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用资源节约型产品代替资源消耗型;用环境协调型工艺替代环境损害型工艺;采用技术先进的生产过程,淘汰技术落后的生产过程;采用现代的科学管理和经营方式,扬弃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

8、理解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大气层中一些气体吸收了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能量并将其反射回地球表面,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即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 ℃,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措施:(1)节约能源,少用能源,减少大气中CO2的排放总量,生活中人们应尽量节约用电(因发电烧煤),少开汽车;

(2)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因为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3)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消耗CO2,加强对天然植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9、环境协调性、区域毒性水平;生态因子;环境负荷单位;编目分析;全球温室效应。

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区域毒性水平:是指某种有毒物质因排放或泄露后对该地区的生物产生的毒害影响

生态因子:ECOI=EI/SP 材料的使用或服务性能(SP):力学、物理或化学性能(强度、韧性、热膨胀系数、电导率、电极电位等)环境影响(EI):资源、能源的消耗、废水、废气、废渣等、温室效应、区域毒性水平、噪声 环境负荷单位:资源,能源,环境污染 无量纲单位。

编目分析: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范围定义,针对评价对象收集定量或定性的输入输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计算的过程

全球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一些气体吸收了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能量并将其反射回地球表面,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10、环境降解材料;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

环境降解材料:一般指可被环境自然吸收、消化、分解,从而不产生固体废弃物的一类材料。例如:天然成分的材料——木材、竹材;天然提取物——甲壳素、玉米蛋白;人工合成——生物降解塑料

环境修复材料:固沙植被材料 二氧化碳固化材料 臭氧层修复材料

环境净化材料:

1、大气污染控制材料(1)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净化(2)含氮氧化物的废气净化

2、水污染控制材料(1)氧化还原材料(2)沉淀分离材料(3)稀释中和材料(4)膜分离材料

3、其他污染控制材料(1)噪声控制材料(2)电磁波防护材料

2.例谈数学复习课习题材料的选取 篇二

[关键词]真实化 简约化 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1

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六年级复习课,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理练结合,教学效果不错,也产生了一些想法:课堂中的习题材料非常多,显然都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但细细琢磨这些习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是否可以再整合优化?其实,很多教师的复习课中都存在习题材料选取问题,往往都是从众多渠道中大量采用“好题”,结果却给了学生不必要的压力。我想,不妨对这些“好题”稍加处理。

一、以“真实”为基础——化远为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选择的学习材料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习题也该如此,教师需要提供真实的习題材料,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复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变式练习中呈现了这样一个材料:王大爷想用31.4米的铁丝在自家的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尽量大,该围什么图形呢?面积是多少?就知识技能的角度而言,此题不难,考查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能否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然而,从材料的角度而言,此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菜园地本就是随意圈成,很多情况下形状是不规则的,显然,该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不符合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也就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不妨稍作处理:学校有一块空地,想用31.4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花坛。你觉得可以怎样围?这个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两个材料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一是现在的学生对田园生活较陌生,对校园的亲切感远远超过菜园地;二是学生自主参与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源动力,既能在操作中促进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进一步理解,也能真切感受到用数学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简约”为核心——化多为少

在经历了热闹喧嚣之后,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思考,教学趋向于简约化。特级教师华应龙曾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而少再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这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简约教学体现在课堂中,方式之一便是选材要“少而精”,所选材料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用材要“单而丰”,巧用材料,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

如,复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播放一段榨茶油的视频,引导学生分组思考:“你能找到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能提出关于圆柱的哪些数学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数学问题:茶饼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可以计算它的表面积、侧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圆的周长和圆柱的高,等等。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梳理,将圆柱的相关知识点连成一个知识网络,巧妙将“理”与“连”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果将这一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可以怎样削?有哪些变化?……一个学生熟悉的榨油材料,完美整合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以“结构”为目的——化零为整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复习课教学时,除了知识梳理环节需要结构化以外,习题材料的呈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数学“认知框架”。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精选习题材料,可以从教材中进行选择,也可以从学生平时的易错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将习题材料进行分层分类,形成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等。

如,复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在综合题环节提供了这样一组习题材料:学校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要对原有的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进行扩建。如果将它的半径增加2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如果要将它扩建成如图的形状,扩建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面积概念及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还打通了圆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横向衔接新旧知识,让学生脑中的知识建构更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只要我们能在众多优秀的习题材料中学会选取、处理与整合,就能真正使材料为己所用,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学生也能从中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3.军事理论复习材料 篇三

一、填空

1、大学生国防教育又称‚ 军训 ‛,含 军事理论教学 和 军事技能训练 两部分内容。

2、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3、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4、武装力量动员,就是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解放军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

5、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引导,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6、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

7、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8、人民战争的两个基本属性:正义性和群众性。

9、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决定实施总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总动员令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

11、一枚完整的导弹,必须具备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它是一个飞行器这四个要素。

12、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是‚敌进 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3、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性著作是:《 军政 》、《 军志 》。

14、军事思想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15、《孙子兵法》在《计》篇中开篇就谈到了战争的重要性,即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6、《战争论》的作者是克劳塞维兹,他对战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7、中国人民解放军是 中国共产党 缔造和 领导 的人民军队,是中国 武装力量 的主体,建立于 1927 年 8 月 1 日。

18、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 地位和作用。

19、军事思想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 和现代军事思想。20、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开端。

21、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个经典性的结论:‚政治是 不流血 的战争,战争是 流血 的政治。‛

22、战争的性质首先取决于战争的政治目的。战争的性质还取决于战争的阶级本质。战争的性质又取决于战争的历史作用。

23、消灭战争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必须消灭人剥削人的私有制,消灭阶级和国家机器。

24、毛泽东非常重视对特殊战争规律的研究,他把战争区分为一般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战争规律等层次。

25、毛泽东指出:着眼发展,必须把握好战争的时间、地域、性质三个要素。

26、毛泽东为我军规定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三大任务。

27、毛泽东对我军规定的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

28、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 人 不是物。

29、‚三结合‛与‚三结合一配合‛,是我们党领导进行人民战争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和斗争形式。30、1980年以来,我军实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

31、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从根本上说,是有革命战争的 政治性质 所决定的。

32、打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33、确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

34、战争的本质,集中反映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之中。

35、思想政治建设 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军队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建设。

36、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是战争的军事目的。

3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 义务兵 和志愿兵相结合、民兵 和预备役 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38、国防动员的内容:武装力量、国民经济、人民防空、国防交通的动员和国防教育。

39、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目标是: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40、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必须在 一个中国 的原则下进行海峡两岸接触和对话的方针。

41、雷达对抗是交战双方进行 雷达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的斗争。

42、无线电通信干扰的基本原理是 信号叠加。

4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是‚侵略‛和‚武装颠覆‛。

44、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是 伪装技术 和隐身技术。

45、国防的目的,主要是 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46、物质、能量、信息 构成了信息化武器的三大要素。

47、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是 国际战略力量。

48、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是 战略力量。

49、C3 I系统是 指挥、控制、通信、情报 系统的简称。50、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51、20世纪末,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标志,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

52、战场空间从陆、海、空三维空间扩展到了六维空 间,即:陆、海、空、天、电、网。

53、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

54、总动员的特点:前面性、持续性、彻底性。

55、当今世界的国防有四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扩张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联盟型,以瑞士为代表的中立型,还有以我们国家为代表的自卫型。

56、在基本用途飞机的标识字母中‚F‛代表 战斗机

‚B‛代表 轰炸机 ‚C‛代表 运输机。

二、名词解释

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2、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3、所谓战争规律,就是战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4、精确制导武器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5、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三种武装组织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体制‛。

6、‚三结合一配合‛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指在实行人民战争时,要采取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军事斗争为主与其他各种(政治、外交、经济、思想、文化等)斗争相配合。‚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7、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辅助进攻,或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

8、消极防御,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亦称专守防御、单纯防御。它不是为了转入反攻或进攻而进行的防御,在作战行动上也不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其结果根本达不到防御的目的。

9、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

10、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

11、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三、简答

1、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答: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 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2、人民防空动员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答:主要任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

目的: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安全,减少国家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3、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答:

4、简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

1、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2、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3、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

4、民兵是胜利之本

5、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答: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积极防御的基本精神?

答: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

1)充分准备。所谓积极防御战略,首先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2)后发制人。战略上的后发制人,是指不首先挑起战争,战略上不打第一枪。而一旦敌人挑起了战争,就应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这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

3)攻防结合。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从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出发,把防御和进攻这两种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寓防于攻,寓攻于防,攻防交替运用,机动灵活地运用有利态势,夺取战略上的主动。首先,要做到防中有攻。其次,要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这是达成积极防御战略目的的关键。‚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

4)持久胜敌。指的是,在敌强我弱、举国迎敌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战。通过持久战,不断消耗敌人的力量,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扭转战争形势,最后战胜敌人。实行战略持久战必须坚持战役和战斗上的速决战。

7、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答: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1)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2)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适应,并以经济格局为基础。

3)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4)国际战略格局的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

8、什么是威胁分析?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

构成威胁的要素有:

1)实力。实力是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国家的强弱是能否构成威胁的的实力要素。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威胁实力,不仅要判明其军事实力,而且要判明其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实力的经济、科技实力等战争潜力,更要判明其支撑整个军事实力的综合国力。

2)企图。企图是构成威胁的主观要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

3)环境、时机和方式。一个国家的威胁行为,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时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总有特有的表现方式。因此,在进行威胁分析时,要把面临的威胁置于国际环境之中全盘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结论;对国际舞台的重大事变、国际舆论的导向;对本国内部政治、经济生活运行中的重大改革或变动,以及国内舆论的反映等,都必须加以重视,分 析对手可能对我构成威胁的时机,从而防患于未然;另外对威胁方式也不可忽略。

9、简要分析‚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答:这是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经典性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战争观的理论基石。战争的本质,集中反映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之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人类社会集团有组织的谋利活动,只不过政治是整体的、综合的、一般意义的谋利活动,而战争是一种以暴力方式而进行的特殊的谋利行为,政治包含并制约战争,战争只是政治的一个部分、一种工具、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毛泽东论述的战争与政治的本质联系:首先,毛泽东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其次,毛泽东还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他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10、国防动员的准备有哪些?

答:

(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动员的思想基础。

(二)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动员的物质基础。

(三)搞好后备兵员储备,打牢兵员动员的基 础。

(四)健全和完善动员体制,打牢动员的组织领导基础。

(五)发展科学技术,打牢科技动员的基础。

(六)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打牢人防动员基础。

11、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出哪些新要求?

答:

(一)信息化战争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防观念

(二)信息化战争要求国防建设要融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之中

(三)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四)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快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步伐

(五)信息化战争要求创新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

12、公民的国防义务是什么? 答:公民的国防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 ②履行兵役的义务

③支持国防建设的义务 ④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⑤支前参战的义务

⑥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⑦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13、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答:

(一)确立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建立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

(三)实行三大民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四)加强‚三化‚建设

四、论述

1、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军事思想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为传播,成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人对它进行探索和学习,称赞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

2、论述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答:

(一)对武器装备的影响。(4分)

一是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

二是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三是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 四是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六是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二)对军队组织体制的影响。(3分)

一是军队构成技术密集化; 二是部队编组一体多能化; 三是指挥体制扁平网络化。

(三)对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的影响。(5分)

在作战理论方面:改变了空间观,改变了集中观,改变了对时空观的传统认识。

在作战方法上:一是以夺取整个作战空间主动权为先导;

二是以实施战区全纵深战役打击为基本样式;

4.复习材料 篇四

1.主文化与亚文化

2.代差

3.集合行为

4.社会不平等

5.社会流动 6.社会角色 7.社会互动

8.社会整合 9.文化堕距

10.社会角色 11.社会化

12.初级社会群体

13.社会分层 14.社会分化 二.简答

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什么是社会?它有哪些特点?

4.列举出5种社会化的类型。5.社会化的生物条件 6.文化的特征。

7.社会角色的解释力

8.社会互动的涵义。

9.列举出六条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0.初级群体的特征。11.家庭的功能。

12.社会流动的功能。三,案例分析

1.《麦田里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学生霍尔顿,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但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四次被学校开除。在浪迹社会中,他酗酒、逛夜总会、召妓女,同时内心又十分苦闷,渴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下精神彻底崩溃,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运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

[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本我”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配,社会化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角色混淆。

2.小宇是贵阳市人,98年考上当地的重点大学,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多门功课不合格,99年年底被学校退学。2001年再考,被重庆某重点大学录取。他再次迷上了一种叫“传奇”的网络游戏,常常通宵达旦,有时他会产生错觉,好像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中却是孤独、失意、虚幻的。2003年3月他再次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后的他,每天在校园里捡破烂,维持着一天一顿的流浪生活。

——重庆电视台《龙门阵》栏目

(1)角色冲突有哪些类型?

(2)这则案例反映了什么?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当有独立的角色判断力,明确角色范围的临界点,加强自我角色的调控;

(防止角色失败重在事前防范,自我调控。)沦为流浪汉,说明小宇已丧失了重塑新角色的勇气;

(角色失败后要认真反省,调整角色行为,塑造新的角色。)

能上电视台,当众陈述自己的人生沉浮,可以看到小宇再生的希望。

(社会要对角色失败者关爱。)

3.1997年9月,曾在世界各国开400多家百货店、拥有28000名员工、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日本八佰伴集团向法院申请破产,总裁和田一夫引咎辞职。对八佰伴的倒闭,和田一夫将其归咎于家族企业:“不能因为是兄弟,是一家人,管理上就松手,做出人事上的错误判断。” 资料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平均寿命只有24年,从世界范围看,家族企业中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

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八佰伴的倒闭说明了什么?

它是带有初级群体特征的社会次级群体,是两个群体的混合物。它实际上把群体分为了内群体和外群体,对外群体充满了不信任。它把家族成员视为不动产和最可靠的资源,因而具有排他性。它把决策、监督依赖于家族的掌门人,因而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它的初级群体特征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伤。

4.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上海《生活周刊》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第一,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第二,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5..材料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

材料二: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动作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6.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英政府唯一感到一丝安慰的是:人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71%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20%得以生还。其中:

头等舱:有钱人——60%生还

二等舱: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42%生还。三等舱(及更低):贫穷移民——25%生还。

事实上,头等舱中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确切说: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2)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上述材料揭示了由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2)由于穷人和富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分层。这种由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分层意味着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社会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

但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导现代社会的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地位上的地位获得或社会分层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建立一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AKBCEDFGI写出社网图的操作步骤。

从这张社网图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四、论述

1.试述城市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2.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H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相适应,并且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首先,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收入低。(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3)我国资源拥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6)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7)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人口问题对策主要有: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其中,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关键!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中,人口是关键,必须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总之,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才会更加美好!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4.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5.我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从我国社会近年来婚育和性行为的变化来看,婚姻制度的上述制度功能正在经受更注重个人价值和生活享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正在被削弱,被人们淡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单亲家庭的贫困化、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再婚家庭的和谐等。近年来,家庭、婚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被社会道德观念所默许。婚姻对两性关系的约束力在下降,家庭的传统形式受到挑战和排挤。越来越多的性行为不再借助于婚姻的形式,或者逃避这种形式的约束。

轻老重幼的亲子关系与家庭养老的困境:

三、轻老重幼的亲子关系与家庭养老的困境

赡老抚幼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家庭的职责所在。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和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空巢家庭和老龄鳏寡孤独家庭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所占人口比重有增无减,由家庭承担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已变得日益艰难。与家庭养老功能被削弱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少儿抚养和青少年教育社会化的程度已被前所未有地提高,但在教育愈加产业化、商业化,家庭对独生子女成才普遍报有较高期待的双重压力下,家庭在抚育子女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空前加大,职责愈发沉重。相对而言,轻老重幼的亲子关系格局是我国家庭关系的部分现状,由此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在家庭抚育子女的各项活动中,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教育费用正在成为中国城乡家庭最重要的消费开支。2003年3月央行发布了在50个大中小城市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尽管居民消费意愿平淡,但教育消费旺势不减,有20.2%的居民储蓄动机是“攒教育费”,稳居居民储蓄动机的首位。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人均353元,是近10年来所占比重最高的。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有研究显示,200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人中,空巢户占13.33%,另有12.32%的老人为单身户。城市中空巢和老龄单身家庭的比重远超过上述比例。空巢和老龄单身家庭的社会问题在城乡表现的不尽相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老人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照料问题。老年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现象,如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在城市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问题;在农村,则主要表现为的老人的基本生活温饱问题。在农村主要以家庭为养老支柱的前提下,老人一旦丧偶或丧失劳动力,将会面临贫困和生活无着的极大风险。

赡养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虽然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弱化,但是许多调查证明,中国家庭间的亲子关系依然非常密切,代际之间的劳动交换、经济互援、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仍然非常频繁。

但是在今天,完全采用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也并不现实。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年轻一代的赡养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城市人中已婚子女更喜欢以探访的方式回馈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此外,随着中青年群体的生存竞争压力加剧,跨地域的流动频繁,生活方式改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势必将受到深刻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需要更新,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6.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5.申论复习材料6 篇五

高考改革要向更加公平迈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考改革是公众最为关注的改革之一,之所以这项改革牵动着社会神经,是因为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我国最大规模人才选拔,更重要的是涉及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和价值追求。因此,无论是高考本身,还是高考改革过程,向着更加公平迈进,都是不二的选择。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制度的一个价值底色,就是用公平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选拔。无论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来自哪个地区,来自城市或是农村,高考都给你一个公平的机会起点,也给你一个让梦想照亮现实的机会。多少励志故事在这项制度里闪光。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每个不同时期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顺应社会对高考改革的期待,都是在尝试用更多公平的方式来推动高考制度向前发展。当然,高考领域内的一些改革,也正是因为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而及时跟进的,比如特长生加分政策,由于出现了造假现象,于是一些省份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限定和完善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仍停留于一般的小修小补,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高考改革的需求。总体上说,四个方面正在拷问着现有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一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性打破的背景下,现有的高考制度局部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统计显示,近10多年来,农村孩子上名校的比例和机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差距拉大是个源头性因素,同时,这个问题的出现与高考选拔方式本身也有很大关联,虽然这个现象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并通过定向增发名额的办法来予以统筹,但制造不公平的制度性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分数定终身”“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才选拔的需求,成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现有的高考制度在竞争性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人才培养路径的新不公平或者说“负面”效应。比如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前者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和学历教育的投入不断提升的情况,后者则出现生源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这种循环目前仍然没有改变。

四是学科之间因考试分值不同而出现的不正常的冷热、贵贱、大小之分,导致有的学科长期被打入“冷宫”,而有的学科出现了不正常的热度。上述问题的出现,已经不是某一个领域的改革可以解决的,因此高考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期”,同样需要注重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顶层设计是关键。

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都在高考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应该是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这就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方案、总体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说,新一轮高考改革进程中需要夯实“三个公平”。

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话语公平。高考改革涉及面宽,影响大,新一轮高考改革怎么改、改什么,都需要走出部门思维、专家思维和惯性思维,要广泛征集社会意见,要让高考改革的利益攸关方都有公平的话语权,家长、考生、中学、高校等是必不可少的话语主体。而这些主体的话语表达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渠道,防止出现“被代表”“伪代表”“不代表”的现象。一个高度吸收各方意见的高考改革方案,才会有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顶层设计要确保制度性公平。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这是高考改革方案必须直面的社会现实,从已有的高考改革实践看,绝对的一元化,即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一个难度衡量所有学生、一个模式覆盖所有区域等,容易导致“形式公平损害实质公平”。事实上,我国的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总体制度性公平与具体模式差异化并存的新阶段,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需要在统一与差异两个维度中深化,重点要放在总体制度性公平的完善上,比如城乡考生都有公平机会参加高考,考试难易程度要体现公平的最大公约数,严防作弊的制度安排等等。总体制度性公平,就是要突出顶层设计、全局思维;而具体化模式,就要考虑区域性、个性化思维,两者都是体现公平高考的基石。

要千方百计抓实配套性公平。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具有强大的牵引和示范作用,但孤军奋战式的高考改革很难真正走向公平的彼岸。因此,高考改革成功与否既在高考本身,也在高考之外。高考如同架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座桥梁,三者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三者既存在各自的改革任务,也存在一体化的改革重任,尤其是高校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的学科设置、培养方式、办学思路都对高考改革的方向产生重要的牵引,因此国家要把新一轮高考改革放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大框架内来谋划,简而言

之,没有改革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就很难有改革的公平性。

高考改革是进行式,最大限度接近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让未来的高考能在制度设计、可操作的办法和最后的结果方面都更好地体现公平,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使命所在!

公务员考试申论不再是拦路虎

一、开卷题为先

“开卷题为先”,打开题本第一件事,应该用1、2分钟通览5道题目,对整体题意、试卷主题及大致的提问有基本了解,把握住试卷的总体方向,心里有纲,阅读材料才会豁然开朗。以读题为阅读材料的先导动作,这个环节并不需要太仔细地看题;随后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材料,边阅读边回顾刚刚看到的提问,估测出每一条材料对于答题的大致价值,做下初步的标记,主要是让材料对应题目,如材料

5、段落3对应题二,在材料一侧划上题号,可以确定下一步的精读范围,到了答题阶段再来仔细阅读。这样不仅可有效节省阅读时间,还能让答题和阅读的环节更加一气呵成,阅读事半功倍。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申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行文立论要有政府思维,政府思维的实质是建设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替政府和上级分忧的思维。

申论作答要有建设性思维,可以批评社会丑恶现象、公权部门错误做法,但不要极端化,而留有余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实到问题的解决上;作答要有创造性思维,熟悉上级的政策精神和管理思想,有分析能力、有贯彻执行能力,所谓贯彻执行就是把上级的精神、要求结合具体情况,演绎为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上级精神提出自己的一套,这就是政治正确又有创造性;分忧思维也就是服务思维,是作为参谋助手为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服务的思维方式,要领会上意、体察下情,大事明白,小事不糊涂,想问题、办事情注意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尊严、利益,要看社会怎么说、群众怎么想,更要看上级怎么要求、党和政府有什么需要,需要一个基层公务员说和做的,才能往答案里装。

三、文章开头结尾要精彩

开头结尾是阅卷者“第一眼”和“最后一眼”目光所聚的地方,是阅卷者最关注的地方,也是文章得分的关键位置,需要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及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设计,让这两处成为文章的精气所聚、精华所在。开头和结尾的警句与修辞方法运用又不尽相同,开头一般要扣着问题说,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背景下解决,把问题提出来、把策略带出来,这样的警句和修辞必须是能够提出问题的、有利于引出对策的。可以联系时政背景引用警句,或是引述文件原文,用设问或反问的方法来引出对问题的解决思路。结尾往往是要昭示意义、展望前景,所引的警句要有前瞻性、预见性,令人鼓舞,或是语重心长,带有某种教育、警示意义。

四、一手好字提分数

书写是申论作答的基本功,影响阅卷者的印象和心情甚巨。尽管是扫描之后的机上阅卷,汉字书写仍然不可小视,写得工整漂亮的答卷在一切汉字为载体的考试中都会评分占优。

首先,书写要注意总体布局,每个字尽可能平稳、工整去写,字与字间距要疏朗,能让人看清楚,有一种和谐的秩序感和整体布局感。写得不美而清楚,比写得美而锋芒毕露、字迹辨认不清要好,清楚在答题中的重要性要胜于美观;

6.jsp复习材料 篇六

一、把准要求,选好材料

(一)把准高考要求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考查作了明确的表述,“要求考生能够读懂书、报、杂志、网络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文字材料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生词量不超过3%),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如此全面、具体的表述,为英语阅读教学和备考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二)选好阅读材料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应用的渠道。《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社会热点等24个话题项目。因此,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应根据考试要求和学生实际,把握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多角度、多渠道地选取难度接近或稍超出学生当前英语水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接触新的词汇、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这样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优化设计,灵活处理

根据“考试说明”要求,选择好阅读材料后,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高考题型进行灵活处理,找到提高阅读和应试能力的最佳平衡点。

(一)灵活处理词汇,奠定阅读基础

众所周知,词汇认知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石,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处理词汇,帮助学生跨越词汇障碍,从而奠定阅读基础。可尝试按不同策略进行如下词汇分类处理:

(1)较难、生僻但不足以影响全文理解的词汇,备课时直接用学生已知的简单词汇替换,或不做处理;

(2)较难且影响文章主要信息理解的词汇,可酌情给出中文或英文释义,使学生一目了然;

(3)影响到文章理解、并在各种题材的阅读中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猜测其含义;

(4)教材中已学过、学生掌握欠佳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活跃词,进行同义词记忆搜索、近义词用法辨析、造句等发散练习。

如下是经过笔者处理过的一段文字,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词汇要求。

As the bus rumbled(headed)south,they beganto notice Vingo,He sat lin front ofthem,dressed in aplain(根据上下文猜测),ill-fitting(根据构词法猜测)suit,never moving,his dusty face masking(根据上下文猜测)his age,He chewed(给出中文释义:“咀嚼”)the inside of his lip a lot,frozen into somepersonal COCOOn(不做处理)of silence.

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扩大,猜词策略也日趋完善,对生词的恐惧感也逐渐消失,阅读速度和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二)强化语篇推理,跨越信息鸿沟

新高考对学生通过分析、推断,补全语篇中故意设置的信息鸿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典型的题例如新增的自选模块测试题。然而,学生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局限于某句话或某一行,断章取义,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语篇意识。为了提高学生通过语篇分析补全所缺信息的能力,可设计下列两种阅读训练形式。

1补全单词或词组

教师可挑选浅显易懂、叙事清晰、情节完整的美文给学生欣赏,但不必每次都给出全文,可在全文中挖去单词若干(视篇幅而定,10到20个较为合理),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后补全所缺信息。如:

Alight drizzlewasfalling asmy sister Jill andIran out of the Methodist Church,________to gethome and play with the presents that Santa had_______for us and Our baby sister,Sharon,Acrossthe street from the church was a Pan American gasstation where the Greyhound bus stopped,n was_______for Christmas,but I noticed a familystanding outside the locked door,huddled under thenarrow overhang in an_______to keep dry,1wondered briefiy why they were there but then for-got aboutthem asI racedt0 keep upwith Jill.

第一个空格填eager或hurrying,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句子结构错填为eagerly或hurried。第二个空格填left,但大多数学生都因没有注意到for而填了given。第三个空格填closed,由于没有分析故事发生的时间Christmas及下文的locked door,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第四个空格相对较难,旨在让学生了解in an attempt to do sth这个词组。

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篇能力,还检测了学生对于已知词汇的运用能力。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在选择词汇设置空格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a合理控制篇章整体难度,注重被选词汇所含信息的有效性,选取关乎文章大意的实词;

b选取学生对其意思、用法和搭配都比较熟悉的常用词汇,特别关注常用但学生极易用错的词汇;

c不要过分局限于很细的语法现象,多选取与上下文及篇章理解有关的词,注重学生篇章意识的培养。

2还原所缺句子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所要表达的意图、目的传递给读者,读者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推断等获得

语篇的含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语篇的理解,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强调文章主题、段落主题句、文章框架的分析和总结。新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05题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带来了更大更新的挑战。针对这种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关注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句群或段落间的过渡句及提炼文章主题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凭借储存在头脑里的已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判断和推理,这样才能将所选句子正确放回原处。

(三)学生设计问题,筛选有效信息

步入高三,毋庸置疑学生已做了大量的习题,对于出题的形式、规律已经熟稔于心。因此,可让学生尝试从命题者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就某篇阅读材料自行设计一些问题,题型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补全信息题型外,学生还设计了下列阅读理解题目:

(1)考查单词意思,如:What does the underlinedwordmean?

(2)考查文章细节信息,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3)考查文章主旨,如:n Call be inferred fromthe passage that_______.

(4)揣摩作者意图,如:The writers attitudetowards the topic is_______.

(5)分析文章框架,如:What will the writer continue t0 talk about?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章主题,有效地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了阅读应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各组间的合作探究,仔细揣摩文章主题,逐步完善,力求所设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交融阅读写作,提高语用能力

写作是学生最为薄弱的能力,但写作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闭门造车,一蹴而就。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水平很难提高。在精选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开发其写作功能,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经验,研究文章遣词造句和写作技巧,品味文章精髓,逐步形成并建立起英语所特有的思维倾向和表达方式,自然生成表达地道、行文流畅的文章。以奥巴马的获胜演说“Change Has Come toAmerica”为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仔细品读之后,在不久之后的关于向父母感恩的写作训练中,很多学生模仿或引用了其中地道优美的表达。如:

You have endured sacrifices for me that I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ithout your unyielding support,I wouldnthave gained so much.

I love youmorethanyou canimagine.

It is your unyielding support that made me whoI am.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to get it done.

如此优美的表达自然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肯定,也更加促进了学生背诵优美表达、读以致用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结合当前热门话题选择阅读材料,并在读后分小组就此话题组织讨论,课后将讨论结果重新组织、撰写成文。如在阅读完“Obama:FDAtoo slow in tracking tainted food”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就food safety话题展开讨论。之后简要介绍讨论结果并发表自己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掌握了关于食品安全及其措施的表达,经过讨论后基本达成共识,言之有物,写之有据,降低了写作难度,提高了写作质量。

上一篇:帮助生病同学捐款献爱心的倡议书下一篇: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最新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