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

2024-08-07

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共8篇)

1.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 篇一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反腐倡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顺应新形势,结合瑞昌实际,应主动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第一要务”,努力放大反腐倡廉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功能,营造一个包容性强、亲和力强、创造力强、诚信度高的发展环境,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推进瑞昌科学发展”清障铺路,保驾

护航。

营造快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在“优”字上下功夫。一是依靠制度“治乱”。在解决“乱收费”问题上,实行收费公示制度,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减免的坚决减免,具有弹性收费标准的,一律实行最低标准。二是通过改革“规范”。围绕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建设,推进政府管理的创新,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不合理收费项目、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四项清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完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三是改进作风“提效”。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营造诚信守诺的办事环境,在“评”字上下功夫。一抓行风评议。在全市开展评议科(股)长活动,对评价结果后5位的科(股)长进行组织免职处理,对评价结果后6∽20位的科(股)长列为效能建设重点整改对象,从而评出文秘杂烩网企业满意的作风,评出群众欢迎的干部,评出廉洁高效的部门。二抓效能监察。进一步完善行政投诉中心,健全行政效能投诉管理机制,畅通信访投诉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有诉必接、接诉必办、办诉必果”。三抓舆论监督。开通“行风热线”,开辟行风建设专栏、投诉举报“回音壁”、曝光专栏,使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使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切实维护好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建”字上下功夫。一方面,纪委作为源头治腐牵头部门,要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认真纠正在资源配置中为部门和个人利益,人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公平竞争等行为,着力解决市场www.秩序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继续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着重抓住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突出问题,重点查办发生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加快构建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营造宽松和谐的干事环境,在“治”字上下功夫。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创业环境,是创优发展环境的基本前提,更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对于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行为,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侵害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违反审批制度改革规定和要求的行为,阻碍政令畅通的行为,在招商引资中失职渎职的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向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破坏发展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坚决严肃查处。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惩处打击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通过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真正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引导好,营造一个全民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

2.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 篇二

根据OECD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 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 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 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 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 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 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力水平高低, 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 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 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 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 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 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 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 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 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 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 生产成本较高, 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 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 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 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 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 更有质量的要求, 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 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营观念陈旧, 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 农民怕风险, 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经营方式, 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 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 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 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 才跟着种养什么, 缺少市场预测, 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 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生产力落后, 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技术人才, 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 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 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 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 经济效益不理想。

流通机制不活, 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 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 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 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 并且缺少中介组织, 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 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 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 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 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 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 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 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 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 使农民开阔了视野, 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 优化了经营观念,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 使流通机制变活, 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 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 知识越用越多, 使用成本越来越低, 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 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 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面认识, 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以替代稀缺资源, 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 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 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 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 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 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 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 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 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 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 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文著.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篇三

摘要: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培养创新发展的经济人才

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3.1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2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3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 篇四

韩承金 张朝文

循环经济是一种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调剂,它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合循环过程,使得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的循环和利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三赢”。地方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抓大循环经济发展,即抓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建成产业链,形成农业、工业、商业互动与互补。

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单一产业为多种产业结构并存,这是地方经济发展中抓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夷陵区黄花乡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速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一步:在高山区种植茶叶,先后以背马山、杜家坪、登岭等村为中心开辟茶园,目前,全乡建立4个茶叶基地,开辟茶园4千多亩。第二步: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柑桔,全乡种植柑桔2万亩,年产柑桔6千多吨。第三步:发展药材、桑蚕、蔬菜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基地1000亩、桑蚕基地1000亩、反季节蔬菜1000亩。抓乡镇企业发展,创建工业强乡。湖北夷陵区黄花乡素有“建材之乡”的美称,建材产业主要涉及水泥及其制品、墙体材料和石材加工等三个行业,现在已拥有弘洋水泥、朗天建材、光大陶粒等龙头企业,仅采矿和制造等建材企业就近40家。

黄花乡坚持“空间布局园区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原则,以“做大水泥、做好石材、做强页岩”为目标,2009年力争再新增1-2家规模企业,新上1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开发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旅游兴乡。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文化景观,湖北夷陵区黄花乡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20年来,黄花乡已开发白果树、情人泉、悬棺岩,古兵寨等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2009年,黄花乡已启动晓峰旅游景区沿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完善与景区相配套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实现接待游客40万人次,门票收入1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200人以上的目标。

2、抓小循环经济发展,即抓产业内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到零排放,在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开发农村能源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率和改善农村居住卫生条件方面,湖北夷陵区黄花乡也给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黄花乡现有沼气池2800多口,2009年,黄花乡再次扩大沼气池项目建设规模。

开春以来,黄花乡规划再对两个村和550户农户进行“一池三改”,同时,成立了“一池三改”项目工作专班,黄花农技中心及时安排了4名技术员负责沼气项目日常工作。截止目前,黄花乡组织施工队伍20余名,拖运水泥450吨,放线开挖280余口,动工浇固水泥200口。

3、抓产品深加工,建立精品工业园。

湖北夷陵区黄花乡率先走出粗放型产业经营,稳步迈进精细化管理。90年代中期,砍掉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乡、村两级石灰窑,今年,又取消了70年代修建的高排放的水泥厂。截止目前,新建两座页岩砖厂,一个“三无”水泥厂和一个陶粒厂,一个年加工100万平方米石材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石材加工区首家企业竣工投产。2009年,计划建精品果园2000亩、高效茶园1000亩。

5.浅析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篇五

用好区位优势促增收。找准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兴办二、三产业,全市不少村尝到了甜头。钟埭街道新群村充分利用地处平湖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前年投入20多万元对原有菜场进行扩建,并新建了16个店铺门面招标租赁,年租金收入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邱祥华说:“这样一来,村级集体经济就有了稳定来源。”当湖街道大胜村也是如此,利用城郊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特点,该村建造了拥有20多个摊位的菜场租赁给经营者,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有8万多元。让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我市各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用足用好存量资产,通过对原有集体积累的货币资产实行资本化运作,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埭镇同心村、全塘镇穗轮村等在村办企业转制时把村集体的资金以入股形式存放在企业,签订好协议,定期向企业收取回报。据悉,穗轮村通过资本化运作,每年的回报有100万元,同心村仅此项每年也有12.8万元的收入。一些村对原有集体房产修理、翻新等,采用承包、租赁或出租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形式,收取承包费和租赁费,以存量换增量,盘活集体资产。新埭镇杨庄浜村一闲置厂房未公开招租时每年租金5.5万元,公开招租后村里每年收取的租金达13.5万元。

以地生财挖掘效益。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土地整理项目,通过整理以及对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把新增的土地归村集体统一管理,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开发,增加集体收入。全塘镇三八村通过土地整理,原先的一些小河、小浜、圩堤成了良田,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10亩,后租赁给一家公司,每年收取土地租赁费12.79万元。新埭镇萃贞村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在与农户办理相关土地流转手续后,对918亩土地实行公开招投标,以平均每亩283元的流转有偿金,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6万元。

创新思路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使村级组织不断富裕起来。

浅析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也看到,从近几年我办1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一些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有的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领导无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难混。殊不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熏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搪下村楼宇经济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的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熏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

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总之,村集体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有钱办事”是实现“三个有”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村级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壮大——山东省宁阳县三个村给出各自答案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如何增加村级收入,为群众生产生活搞好服务,成了基层共同关注的话题。山东省宁阳县的一些基层组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采取的“新鲜招”和“活路子”,着实会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宁阳镇沙岭村: “沙”里掘金路子宽

村庄因建在沙窝地里而取名。过去,沙岭人在沙窝地里忙活来忙活去,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在沙窝里混穷。现如今群众人均收入达到4275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有何“妙招”?

“招”一,思想生“金”。1998年村支书石福振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走东家,串西家,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搞调整。当年里村发展起桑园40多亩,第二年便形成了上百亩的规模。桑蚕业上去了,蚕药肯定有市场,于是村里建起了自己的蚕药厂,经过几年运作,企业固定资产达到了1000万元,流动资金达到了200万元。

“招二”,科技生“金”。村两委认为:光靠思想生“金”还不行,还要依靠科学技术来生“金”。为了增加蚕药厂的效益,石福振带领村干部到一些大专院校“求经问宝”。经过专家教授的点拨,企业在很短时间内膨胀了资本,拓展了生产规模。

“招三”,环境生“金”。村两委意识到,没有一个平安的环境,经济上去了,但也长久不了。于是村里设立了报警电话,以村干部和民兵连为依托,成立了报警服务中心,这样就组成了村里的110系统,这下村里发展经济有了保障。

乡饮乡南赵村: “三绿”拓出富裕路

过去的乡饮乡南赵村,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地缘优势,是出了名地穷村。而现在,群众日子过得富足殷实,村集体经济格外红火。这要归功于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正走着的“三绿”之路。“绿色食品”走市场。南赵村一些农户有加工粉制品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村两委在经过一番论证分析后,千方百计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手工粉皮,张张是金。目前,全村粉制品加工户发展到436户,年产粉皮75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250万元。为了让加工户形成合力,村里建立起粉制品公司,组建了粉制品协会,在促进了群众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增收。

“绿色银行”储金银。1991年村两委号召群众在房前屋后,河边路旁的空闲地上栽植树木。他们率先实行了林网绿化权拍卖,推行“股份制”经营,将路段承包给群众,并实行集体栽植、群众看护、利润分成。十年树木变成金。2001年南赵村林网树木更新采伐,全村一次性收入超万元的农户达到60多户,最多的一户收入3.6万元,村集体收入也因此而增加。

“绿色农业”添富路。“绿色银行”建起来以后,村两委又琢磨起了其它挣钱的招。经过分析论证,他们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草间作,以种植带动畜牧业发展,实行林、草、牧一体化,开发出了现代“绿色农业”的新路子。

伏山镇桑庄村: 外来企业助增收

6.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六

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传统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从开源节流,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的、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方面着手,降低生产、加工成本的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就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其收入而开展的,这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同时也是在为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准备;

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可参照前文,基本没有大的出入,大目标一致,意义大同小异

答: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环静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争力。最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尽然要求。

3、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5、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7、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和边疆安全。

8、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意义: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6、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7.浅析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篇七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 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 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 市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同时, 县域经济又是行政区划经济, 县级政权是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发展县域经济, 不仅是解决一个县域的经济问题, 更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县级政府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本县的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特点。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仅仅关系到全县近期经济发展, 而且还将对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我们明确发展目标, 把握发展方向, 制定发展措施。要聘请专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 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县域发展规划。

(一)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突出本地特色。

我省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 以煤、焦、铁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县和经济大县, 主要是一些城郊和资源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决策后, 我省各市、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全面开花的新格局, 全省县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和好的势头。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百强县排名中, 河津市名列第96名, 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市。为了支持一批较快县市快速成长, 充分发挥经济强县的带动、示范作用, 促进全省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6年4月省政府根据2004年度各县 (市) 的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 决定选择河津市等25个综合实力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 (市) 进行扩大县级调控经济的权限试点。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 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 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现在发展县域经济, 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不能搞“小而全”, 而是要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突出重点,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去年, 我省确立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各县、各村都要找准自己的特色, 发展特色产业。

(二)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 而不能创造它, 更不能违背它, 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科学发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县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要遵循科学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发展县域经济, 就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甚至受到规律的惩罚。要立足县情实际和发展定位, 在延续“十二五”, 承接“十三五”规划基础上, 编制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对接, 将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全面纳入上级各类专项规划中。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细化分解目标任务, 落实责任, 确保县域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因此, 县级政府在制定本县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要符合本县实际, 突出本地特色, 但更重要的是遵循科学规律。

(三) 制定发展战略要避免“唯领导意志”。

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符合本县实际情况, 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 战略政策应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不能随意改动。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任领导上台不管前任领导制定的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 都会标新立异, 另搞一套。有些县因为领导人变动导致经济战略也出现频繁改变, 出现了“多变型”的县域经济。这样唯领导意志的传统做法应该摒弃。要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培训干部, 强化干部教育学分制管理, 进一步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 调动干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的本领。

二、正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为县域经济发展争取支持

重点项目是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撑, 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招商引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招商引资能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人脉和外商对当地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 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 一方面, 要走出去“寻找”外部资源。另一方面, 要打扫好门庭, 迎接客人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客商来本县投资。同时, 县级政府还要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土地、环保、资金等困难使招商引资项目尽早落地, 尽早开工。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不能出现“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提升业绩, 不惜一切代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政府甚至充当了招商引资的主体。招什么商, 选什么项目、如何营销, 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参与其中。这是典型的“越位”。而对如何改善民生, 为当地居民和外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政府最应该关注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以至于县域范围内出现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加剧阻碍了招商引资和本地经济的正常发展。这是典型的“缺位”。

还有一些政府为了争取投资商落户在地价、税收、水电供应等方面让利优惠甚至出现对客商欺骗性的承诺。这种“让利竞争”的行为是低层次、初级的竞争方式, 最终会损害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要完善小城镇功能,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设施, 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适宜产业向小城镇流动。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政策, 促进发展, 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要继续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 吸引和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 形成集聚效应, 壮大园区经济。然后以此为依托, 吸纳农村服务业和农民进入, 逐步向小城镇发展。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现阶段, 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必须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 领导就是服务, 掌权就是服务的观念。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彻底解决“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杜绝各种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收费活动。建立对政府部门测评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 为行政行为带上“紧箍咒”, 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政务环境。

要搞好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审批事项,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一视同仁的市场准入规则, 切实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净化行风政风, 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项目、资金引进交易成本最小化, 投资人满意率100%。

8.经济发展五大任务如何完成? 篇八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并作为工作重点写进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任务怎样完成?记者带着老百姓的问题,请各级官员和专家学者“答题”。

如何避免下岗潮?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顽疾,去产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破题”?

作为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省份,江苏的办法比较有代表性:主动压减、市场淘汰、兼并重组。对于“存量产能”,采取专业化发展以提高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转型空间。

江苏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说:“我们会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沿着‘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国际间合作。”

压减产能涉及企业债务、职工安置、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职工安置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关系社会稳定。鞍钢集团公司最近启动新一轮人力资源优化和分流安置措施,但对拥有在岗职工近16万人的鞍钢来说,劳动生产率依然偏低,深入推进人员优化、分流不可避免。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鞍钢集团人力资源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分流措施包括:以内部职工置换劳务用工,在职工申请下对符合条件者发放生活费办理内退,与职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和对外输出职工等。最近,鞍钢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正在与鞍山市高新区多家大型企业对接,打算组织部分人员前往这些公司上班。

“转岗分流过程对企业和职工来说都很痛苦。”这位负责人说,但是中央对企业考虑得很周到,地方政府也有不少支持措施,办法总比困难多,企业有信心走出困境。

黑龙江、山西等地一些干部表示,准备将相关资金继续激活放大,以奖补资金为基础,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扶持,并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等金融手段配套创业贷款,发挥出扶持资金的最大效果。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待售面积太大,去库存任务重,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以及高房价牵动社会各界的神经。2016年前两个月,中国房地产库存达到了7.39亿平方米,同比增速达到了15.7%。

房地产企业旭辉控股总裁林峰表示,土地市场已出现严重不均衡的状态,热点城市土地市场严重过热,已远远超过应有的投资价值,“面粉价”高过“面包价”。“我们近期的策略就是多卖楼,少买地,去库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楼市现在是“冰火两重天”,要根据城市特点设计具体方案,手段要多样化。

库存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当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仍在较快上涨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寒意十足。

“一些楼盘从四五年前开盘,现在去化还没有一半。”福建省福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江晓鸣介绍,当地去库存的主要做法是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政府原则上将不再新建公租房,保障房将从存量商品房中回购,并加大确保货币化安置比例。“下一步我们还将考虑暂停放缓用地出让,并对农民工购房给予适当优惠。”

福建省省长于伟国说,要把去库存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我的钱”怎么防风险?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紧制度笼子,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去杠杆是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使我国企业和地方政府习惯采用加大投入、扩大投资的办法推动发展,债务高负担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压力。

“去杠杆,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壮大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新机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

作为国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市市长康涛说,2016年,该市将加快设立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城市发展、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重整并购等专项子基金,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认为,从银行来看,要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通过债权人委员会,帮助暂时经营困难或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渡过难关,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高杠杆背景下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非法集资行为多发,甚至披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外衣骗走百姓血汗钱。

在河南的一个市,非法集资一度较为严重。该市政府负责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加强监管力度,着力控制非法集资、企业担保链、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还要强化金融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企业负担如何减下来?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

“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了!”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6年两会政协大会发言中,讲出了企业“降成本”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不断挤占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企业在人工、税费、财务、物流、制度交易等多方面的高成本,是2016年两会热议焦点之一。

2016年3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营改增不仅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并将进一步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企业也感受到越来越多改革红利。2015年,各省份共计取消、停征了34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了7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每年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180亿元。2016年,行政审批事项将继续大力削减。其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开展证照分离试点的基础上,还将砍掉一半证照。

各地降成本的“组合拳”已开始发力。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天津推出了第一批降成本的20项措施,通过降税减费、金融机构分担、深化改革消化、企业挖潜压缩等4条途径,降低企业各种成本,初步测算,全年可为企业减负480亿元。

贵州将把降低大工业用电成本作为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牛鼻子”。2016年,贵州将通过降成本,为全省企业减负700亿元左右。“希望把降成本行动落到实处,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李书福说,要使政策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

百姓钱袋子怎么鼓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如何补齐扶贫脱贫的短板,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两会期间,“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福鼎赤溪村两委请多位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来到村部,对于农民持续增收议题,大家都很关注。

赤溪村第一书记王纯华提出破题对策:“我们2016年准备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根据我们村的特点,不适宜发展大规模产业,所以我们就鼓励农户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创业,包括农业观光采摘园,淡水养殖,还有野菜的种植,还有林下种植等,多渠道拓宽农民创业增收。”

补短板,关键是因地制宜,精准脱贫,各地政府各显其能。

在宁夏固原市市长马汉成看来,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中之重。固原市正下大力气扶持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蔬菜、肉牛养殖、苗木、中药材等五大产业带。

上一篇:快乐劳动节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及教师的责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