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故事

2024-08-27

周易故事(精选6篇)

1.周易故事 篇一

《周易》与人格修养

《易经》包括伏羲八卦、周文王父子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三部分组成。《易经》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产生了《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其中有许多是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内容。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就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周文王早期的不幸遭遇,西伯侯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贤明诸侯,他为了领地民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勤于政务,同时对周边的隐患进行了平定,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影响也日渐浩大,引起了商朝统治阶层的担忧,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进谗言,纣王为以防万一,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在狱中受到了严加看管,失去了人身自由,就像困龙一般。西伯侯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调整了心态,在狱中研究起了“占卜之术”,这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最初的辩证唯物思想。这次他懂得了“树大招风”的恶果,他表现得尤为镇定,对殷商表现出了臣服的诚意,他的泰然处之也表现出了他并无二心,这让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西伯侯在狱中并未浪费这宝贵的七年,相反,他的心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他对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认识的更清了,这对他今后的清明执政起到了奠基作用,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位明君,他知道一位昏君对臣民的伤害有多大。在西伯侯返岐后,他更是励精图治,在治国理政方面比任何时候都勤勉,他懂得去珍惜所有。这一卦象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去珍惜所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人人都成为社会的脊梁。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公刘时期,为了避开夏朝的战乱,让族人有一个安静的生活,公刘决定放弃中原富庶的邰地,带领族人跋山涉水、远途奔波,到达了豳地,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豪情呀!我想只有像公刘这样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到古公亶父时期,豳地发展的很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戎族面对繁荣的周人便起了歹念,向周人索要财物,面对贪心不足而又强大的戎族,古公亶父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为了让周人免受战争的涂炭,保护所有的族人,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乔山脚下的岐地,大山成了天然的屏障,气候温润,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公刘、古公亶父能审时度势,遇事慎重抉择,是一个智慧型的领袖,我们遇事也应像他那样谨慎决策。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西伯侯勤于政务,经常深入人民中间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人民疾苦,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个人修养,严于律己的作风起到了教化的目的,为周人作了一个好的表率。通过自我修炼,西伯侯的领导水平得以提升,周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繁荣。这昭示我们要厚积薄发,只有像周文王那样内炼素质,全面提升自我,才能展现出蓬勃的力量。象曰:心中有事犯猜疑,谋望从前不着实,幸遇明人来指引,诸般忧闷自消之。西伯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他感到单凭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便产生了寻访贤臣的想法。西伯侯礼贤下士,到处寻访,他因思贤而夜梦飞熊,解梦得知渭水之滨有大贤,西伯侯立即登程前往,一路上他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多次催促车夫快马加鞭。在渭水之滨见到了一个直钩钓鱼的老者,见他相貌不凡,西伯侯便躬身施礼,用谦虚诚恳的态度感动了隐者(姜子牙)。西伯侯为了表示诚心,自己竟用车将子牙拉了八十步,作为当权者这是何等的求才之心呀!姜子牙也不负众望,帮助文王、武王最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计。我们要常怀一颗谦虚的心,向周围的任何人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卑的心还可以让我们拥有一颗不断上进的心态,时时走在奋进的征程上。

象曰:泥里步踏这几年,推车靠崖在眼前,目下就该再使力,扒上崖去发财源。西伯侯自出生就受到了厄运的威胁,有几次在险境中幸免于难,这大概是吉人自有天相吧!在他继承爵位初期,他殚精竭虑,心系百姓,将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一心教化民众,重视德化教育,使当地民众心地淳朴,关系和睦,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纣王听信奸佞的谗言,嫉贤妒能,将西伯侯囚禁在羑里,在监狱里一呆就是七年,其间所受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对这位特殊的囚犯,纣王还给予了“特殊的待遇”,看守的更严,不准任何人探视,为防逃跑,监狱只有一个很小的天窗,这些不利的环境更是磨炼出了西伯侯无比坚毅的性格,他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在明知是用儿子伯邑考的肉做的包子面前,他还是强装无所谓地吃下了,这是何其悲痛之事,此事过后,纣王打消了对西伯侯的猜忌,将其释放。西伯侯回到封地,情感是五味杂陈的,从此他勤于政务,励精图治,让西岐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西伯侯也得到了封地全体民众的拥戴和崇敬,真所谓“苦尽甘来”。让我们都以苦为乐,用苦的付出来兑换甜美的人生,要想幸福的人,首先要懂得吃苦付出,做到乐在苦中。

其实《周易》的博大精深,在于他对任何一件事情的辩证分析上,由已知情况科学地推断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是有根有据的,具有科学性的。《周易》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我们从它的卦象中可以探寻到许多人生观的正确指引,诸如珍惜所有、谨慎决策、厚积薄发、不耻下问、苦尽甘来等人生哲理,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深沉的个人修养让我们的人生不断出彩,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画家周易周易印象记 篇二

大约是1996年,省文联原执行主席、戏剧家范正明引来一位年轻俊朗、略显腼腆的小伙子,他介绍自己叫周易,在湖南旺旺食品公司做企业文化工作,业余画些花鸟山水,写些评论文章。

后来,又听说他是孙其峰、黄绮、焦俊华、贺远征等的学生,对他更多了一份关注,我与孙其峰先生颇有交情。

周易一直关注湖南艺术事业,为我也多次撰写过评论文章和我与人交往的传记性文章,还为我的画展整理过学术研讨资料,在各种刊物发表。我住到普瑞温泉后他亦多次来探望,在他身上可看到年轻人难得的温雅谦和之美。

他除了一直在各种媒体任职外,另在一些刊物主持类似于“文艺副刊”的栏目,用自己的阵地为艺术家服务,同时他以自己的识见与理解写过不少艺术家的评论评介文章,他认为宣传艺术家其实也是对他们作品心领神会的解读,有思想,有见地,有高度。因此,我也不遗余力地褒奖这位有为的年轻人,郑重地为他写推荐信,让他到全国各地采访著名艺术家,信息反馈良好。他的美术文集在广州出版,我一口气为他题了两幅字,一幅是“文章雄世”;一幅是“文章千古事,风雨百年心”。这些都是我对他内心的赞赏。

最近,他把拟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彩样给我看,殊不知周易还做了如此细致的功夫,更让我刮目相看,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取法乎上。周易直取石涛,学习他的法度、他的精神,尤其是取法他青壮年时的工笔式山水《黄山图卷》系列,笔笔不苟,件件精到。

二、兼融并蓄。除石涛外,周易还取法了蓝瑛、郑午昌、张大千、陆俨少以及现当代一些画家的笔墨之法,慢慢融汇自己对于山水或花鸟画的一些理解。

三、自出机杼。这见于周易的一批表现性的山水画,纵横百家外,他开始区别于某家某派的一种尝试,有自己的收获,有自己的语言,有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强调个人主观。希望他在前述取法中再有机整合折衷,再到自然中吸取客观物象,体味真山真水,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

周易正年轻,以他的识见、他的学养,以及他的艺术感悟,他的艺术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2013年11月于三无堂

3.周易与人生哲理 篇三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类比有些简单,失之牵强,但是这在几千年来的古人已经难能可贵的了。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有关六十四卦整体模型的系统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深入,人们从这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动态系统发现了相当多的宇观规律。不仅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囊括了许多自然的规律,堪称宇宙的一个科学图式,就是一个卦,虽说只有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很好地认识掌握这套符号系统,深入地灵活地操纵这具宇宙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知天了。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周易》每一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涣卦,上为巽风,下为坎水,意味风行水上,象征事业发展顺利,故卦辞说:“利涉大川”。《周易》不仅用具体的卦象说明顺天的道理,而且在易传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革卦·彖传》在谈到商汤王、周武王的革命时,明确地说:“顺天而动,不失其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得很明白:商汤周武王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与人生哲理

顺乎天”遵循天意之谓也,引申也可以理解成遵循自然规律,“应乎人”,合乎民心之谓也。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于是,《周易》提出“时”的概念。《系辞下传》云:“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这里提出“待时而动”的思想,十分重要。《周易》第一卦乾卦最典型地说明了“待时而动”的观点。为何处第一爻位置“潜龙勿用”?时机未到也,为何处第二爻位置,“见龙在田?”因为时机到了,“利见大人”,为何处第三爻位置,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因为此为初战,关系重大,要胜而不能败„„屯卦(上坎下震)六二爻与**爻都有婚姻之象(六二与九五相应,**与初九相应)爻辞中都有“乘马班如”求婚媾”的话,为何六二爻所说的婚姻暂时不能成功(“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而**爻说的婚姻“往吉,无不利”呢?原因在于时机。六二爻所说的婚姻固有初九阳刚的牵掣,一时不能成功,需要“待时”,**爻所说的婚姻,万事俱备,因而求婚者一去就会成功。《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变是有规律的,“时”是变的规律之一。《丰卦·彖传》云:“日中则仄,日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损卦·彖传》也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成。”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周易》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有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了。”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

《周易》与人生哲理

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熟读《易经》的孔子也不以“克己复礼”作为:他生命的全部,他与学生言志时,最推崇的人生态度还是曾哲的“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至于老子、庄子就更不用说了。《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周易晦卦六爻,由阴阳爻组成。阴阳爻各有其位。

一、三,五爻位为阳位,二、四、六爻位为阴位,阳爻据阳位,阴爻据阴位,这叫当位。如若不然,则叫失位。当位叫“正”,失位叫“失正”。六爻位中,二、五爻位又尤其重要。它们分别据下卦上卦中间的位置,故称中位。如果是阴爻据二位,阳爻据五位,则又中又正,称“中正”。按《周易》的观点,守“正”、据“中”都是吉祥的,反之失正是不吉祥的。“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以此观点推论,社会上种种祸乱产生乃是某些人不安分之故,比如君不安君位负君主的责任,臣不安臣位守臣子的职分,那么,这个天下就乱了。一个家、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也是如此。这个观点虽然偏于保守,但亦有合理之处。《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这就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靠什么去联系群体的心志,靠什么去争取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呢?《周易》明确提出,要靠“有孚”,即靠诚信。诚者,真也。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强调“孚”实在是深刻之至,非是饱经人世沧桑者不能有此体会。《周易》谈“孚”很

《周易》与人生哲理

多,“孚”宇在《易经》中十几个卦中出现,几占全部的三分之一。这些出现“孚”字的地方,大多阐明这样几个道理: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二,如果有诚信,则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或好上加好,比如小畜卦**爻辞说:“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意思是:有了诚倍,就可离去忧愁,脱出惕惧,自然,也就无事了。又如大有卦六五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意思是:他用诚信交接上下,得到大家的拥护、尊敬,因而很威严,吉祥如意。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周易》有好几个卦提到“孚乃利用禴”。“禴”是古时祭祀之一,《周易集解》:“禴,殷春祭名也,四时祭之省者也。”这种祭祀春季进行,祭品菲薄,但心很诚。按《周易》的看法,只要心怀诚信,哪怕是薄祭鬼神,也能得到鬼神的保佑。这样说来,心诚比什么都重要,《既济》卦九五爻辞说得更明白:“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周易》有好几个卦在谈到“孚”时与“富以其邻”联系起来。何谓?富,以其邻”,就是要让邻居也富起来。小畜卦九五爻辞云:“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传》解释此句云:“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不独富”也就是要让大家首先是邻居也富起来。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你以诚待人,人被感动,自然也会以诚待你。如果是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有众多的朋友相助,你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吗?你自然是万事如意的了。

第六,诚重要的是出乎“中”,那就是说诚要做到真正发自内心。《周易》有“中孚’一卦,《中孚》卦三,上巽下兑,上下各为两阳爻,中为两阴爻,柔在内刚得中,说明内心是谦逊的、诚恳的。中孚卦的卦辞云:“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意思是;心中诚信,用小猪、鱼去祭鬼神,也能获吉,渡大河有利,占问有利。”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

《周易》与人生哲理

了重要作用。《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周易》中爻位的关系,特别强调阴阳相“应”相交”。泰卦为什么是个吉利的卦,原因在于泰卦,上坤下乾,六爻不仅都阴阳相应,而且阴阳相交。《周易》的哲学一方面强调“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另一方面又强调“合”,阴阳相应、相交、相合。“分”是发展;“合”是提高。“分”是否定,“合”是否定之否定。阴阳相合的思想体现在人天关系中,则为天人合一;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则是人人相和。《周易》中许多卦讲人与人之间如何做到“和”。比如家人卦,上巽下离。巽为风,离为火,《象传》云:“风自火出,家人”。风与火关系密切,风助火势,火亦助风力,相得益彰,《周易》以此来比喻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一家人如何做到和?家人卦提出“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男女各职其责,务正其位,夫唱妇随。《周易》有个同人卦上为乾下为离,它是讲朋友之间和同的。这个卦提出了一系列很可宝贵的关于和同的思想。比如,它提出“同人于野,亨”这“野”可以理解成原野,也可引申为宽广,就是说与人和同,胸怀要象原野那样宽广。再比如,它提出“和同于人”要“利君子贞。”贞”可训为正,“利君子正”就是说,利于君子守正。朱熹解释:“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朱熹的意思:与人同心,本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可以克服大困难,但是与人和同,如果动机不正,心术不好,也可能弄在一起干坏事,所以同人卦说的“利涉大川”只是对君子而言的。《周易》中也有一个讨论不和同的卦——睽卦,上离下兑,离为火又为中女,兑为泽又为少女,《彖传》评论此卦:“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火向上动,泽而下动,方向相反,象征不同心同德,又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两个女人在一起,全是阴,缺阳,意见又不一致,所以办不成事。从卦象看,初九与九四不应,九二与六五倒是相应,但九二阳居阴位,六五阴居阳位,还是有所憾惜。六三与上九相应,但六三阴居阳位,也有所睽违,上九处睽违之极,能够有六三来相应,不失为一种安慰。上九爻辞是:“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意思是,上九处睽违的极端,孤独烦燥。恍惚中见一头猪背负污泥、拉着一

《周易》与人生哲理

车鬼跑来,惊慌之中举弓射击,可仔细一看,不是强盗,而是来求婚的,如果能遇上一阵雨则可获得吉祥。为什么说是求婚的?因六三来与之相应。为什么遇雨则吉,因为雨在古人看来是阴阳二气交和的产物;遇雨则吉,暗喻和合。中孚卦九二爻辞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好一幅天地万物、人类社会和合融洽的美好场面。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周易》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周易》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果决与审慎是不能分开的,离开审慎的果决是鲁莽,而没有果决的审慎是无能。读《周易》,我们强烈地感到自始至终警钟长鸣,号角长鸣。《周易》的第一个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义。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为何勿用?因为力量不够强大,又时机未到,此时的任务是积蓄力量,是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形势不同了,时机到了,也有一定的力量了,此时就要果决地跃出水面;到广阔:的田野去寻找可能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人”。时的过分小心、犹豫只会坐失良机,到九三爻,“龙”(比喻“君子”)已经面世,并且得到了“大人”的赏识、重用,此时应该集中全力,殚梢竭虑办好上司交给的第一件大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在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涯中只能算一小仗,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那么,怎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审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又要警惕了,即使是飞黄腾达至极,也要防物极必反。果然;到第六爻位,因为飞得太高了,无处再可发展,因而后悔了。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到用九,回响伪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周易》中有个履卦,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也只是一般而言),但也必然是平庸;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

《周易》与人生哲理

到愿望的反面。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朋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嘎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千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取得九四的庇护。当然;它“乘”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说c“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礼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决,但不违礼,需要审慎,需要智谋。《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格外值得我们重视。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味着事情没有办成功。事情既然还没有办成功,当然还要努力。《周易》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卦序,使得《周易》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生生不已、不断发展进取的体系。现在,我们再来谈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象来看是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是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审慎。卦辞曰:“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尾巴濡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河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系辞下传》中有这佯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餍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话的意思是:《易经》作为一种筮书是不可以离开的。它讲的道,屡屡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道的变化就普遍流转在六又的位子上,上下位于的变化也没有一定,刚柔相互转换,或刚变为柔,或柔变为刚,不可作为定规。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变作为自己行事的法则。“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

《周易》与人生哲理

4.读周易有感(定稿) 篇四

学号:0605012036

班级:06市场营销(2)班

读《周易》有感

《周易》是中国经学中最深高的一门学问,堪称群经之首;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路,说明宇宙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开始是以阴阳八卦的符号和数理的选择,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它成书的时间从上古伏羲始创八卦到近古孔子(及弟子)作《易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周易》,由此可见它是多么来之不易,“如果你要问世界上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数理和符号逻辑,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你,就是中国的《周易》。”

八卦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是举世无双的国宝。那么八卦是如何产生的呢?《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会 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形成了天与地。

阴阳分,两仪成。两仪就是天和地。它以阳(—)代表天,以阴(——)代表地。这(—)和(——)两种符号,也有人说代表男女的生殖器官。这一阴爻,一阳爻,就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的符号。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有的人把阴阳鱼比着太阳和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相环抱,表示阴阳交合。

从《周易》的“三才之道”我学到了什么?

所谓的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它反映的信息也很多,每个人对它的解读和发挥都不同,我们可以看成: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关系进行发挥,只有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关连点。我们也可以看成:天格、地格、人格三个关系考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信息。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人生的三个层次,就像佛学中的三重境界,禅学中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与《周易·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我们还可以看成三种做事思维、三种思考模式、三种情感状态等等。《周易》的这种多用取象的言辞,我们暂称为软性思维模式,它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和多种判断空间,大大的激发了我的大脑,从而能够使我思考问题变得具体、透彻、联系实际中的方方面面,使我的判断更加准确。

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把天地万物用阴阳二个爻来表示。阴阳是万事万物矛盾两个方面的体现,这样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都有矛盾,都有统一性。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数学上的正与负,电学上的阳极与阴极,总之无事无处不有阴阳。阴阳符号不仅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还说明一个事物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一个辩证法的观点。就人来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身体来说,头为阳,身体为阴,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阴鱼中有一点白为阳(象鱼眼),阳鱼中有一点黑是阴,就体现了事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八卦也如此,乾卦为阳为父亲,坤卦为阴为母亲,震卦为阳为长子,巽卦为阴为长女,坎卦为阳为次男,离卦为阴为次女,艮卦为阳为三男,兑卦为阴为三女。

5.周易 篇五

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的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的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的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的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的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的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的,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的伟大吧。《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

”(叫阳爻)与“--”(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亦是《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最好诠释。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变化的过程中,无不时刻遵循着“变易”这一思想。即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力图演示、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试图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易·大过》九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易·离》九三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又如《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

可见,《周易》的变易观是贯穿于所有“—

”(叫阳爻)与“--”(叫阴爻)的两种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终的。故《易论》曰:“变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可以说,正是阴阳刚柔的相互交感而“变易”,所以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⑵、《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本体论:

《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周易》的这一宇宙观给予当今宇宙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着演示宇宙变化,进而实现预测未来、决断凶吉的功用。就是源于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育整个宇宙的妙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即《周易》的演卦过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在探讨宇宙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如:《系辞》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亦是《易论》中:“易简”之意的注释。

由《周易》提出的“太极”是什么?这一命题,引发中国古代哲学家深入而广泛的大讨论。即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另亦有以北宋张载和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思维方式,这就大大的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强,强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人们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亦容民畜众,包纳一切。《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现象,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美德而行于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显而易见,《周易》是把世间万物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之后,以天、地、人为坐标量并融入时空的变量做参照来系统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宇宙系统中考量之。《周易》不仅认为天地人的整体性,而且还承认它们的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性,并称其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即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终结,能知晓人事物生死的规律。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违背天地之道。学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于万事万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觉自然之道),这样,可让道匡济天下(让普天之下的人知晓这个道理)。因而观念、行为就不会有错误。《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说君子要效法“风行天上”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积美德。可以说《周易》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是看他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也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才能实现改造自然之目的。这应该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始终的恒常不变的真理。正如《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宋代程颐曾说:“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张载则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周易》,我们就不难理解《易论》中:“不易”之意了。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 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4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进而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揭示该书中丰富的内涵。正如《系辞》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关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先哲们多有论及。本文旨在先哲的基础上谈一点心得,也算“见仁见知”之一端!

一、《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哲学”是近现代用语,判定古代学说和思想是不是哲学,不能用今天的名词去框定,而只能从它的内容和实质上去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研究的是天地之源的“太极”,万物之变的“大道”。而且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系辞》)从研究的对象看,《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其外延最大。《系辞》讲:“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名小类大”是《周易》的特征,也是哲学的特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对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周易》的功用除了占卜的微观预测外,也有宏观上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系辞》讲:“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即人们只要按《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才能做到“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如果能把易理用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能对天下事情都有指导作用的当然是哲学的方法论,这是任何具体方法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系辞》在评价《易》之指导作用时也指出了这一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于此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于此。”书中连续出现四个“其孰能于此”,可见当时人们就认为《周易》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同代的任何学说都不可比拟的。后世将《周易》列为群经之首,盖与它的这一不可比拟的功用密切相关。

二、《周易》坚持了古朴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任何哲学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序卦》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它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又怎样产生的呢?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生大业。”可见“太极”是万物之源。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一宇宙发展模式竟与当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说”惊人的相似。

由江泽民题名,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及到“太极宇宙模式”,肯定了宇宙“大爆炸说”。认为:宇宙发端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那时物质被压缩为极高密的状态,没有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在大爆炸后的一秒钟之前还是一种由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等混合而成的“宇宙汤”。但《周易》只用“太极”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这种天地未开、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大爆炸三分钟后才有轻元素的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70万年后才形成了稳定的原子。几十亿年后形成了原始星云和星系。50亿年前产生了太阳系。47年前产生了原始地球。在冲击、压缩、衰变等作用下物质分流,形成了地核、地幔、地壳及大气圈。这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漫长演化过程,《周易》用“太极生两仪”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地球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象”。在雷风、水火、寒热等,即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万物。可见“太极宇宙模式”虽然古朴粗略,但在总体上却正确反映了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明显地体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思想。

三、神秘主义与唯物主义交织的认识论。《周易》的占卜方法是用蓍草揲蓍成数,以数定卦,以卦定象,以象定吉凶。蓍草本是一种自然植物,却认为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数字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量”的反映,却认为能“成变化而行鬼神”。每次占卜所得之数是偶然不定的。但将偶然性的得数与卦象爻辞联系起来却变成了预示吉凶的必然性。何以如此,至今仍是不解之迷。这就使其思维方式带上了神秘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人们斥“占卜”为迷信的根据。但从八卦的产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来看却又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观物取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系辞》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八卦的产生既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测。是圣人对察天观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效法天地万物的实践经验概括总结的结果。文中有一段历史记述值行一提:“古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以为耒„„盖取诸益。日中为布„„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记述说明了《易》之思想不是一人一时完成,是千万年群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结晶已达到了“通神明之德”、“知幽明之故”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对人们的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能使人“以类万物之情”,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四、古朴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从总体上看古今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们感知到的是同一种客观辩证法。古今的差异仅在于人们的实践水平,思维能力,科学水平,语言概念及反映方式的不同。从而人们对客观辩证法认识的广度、深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但基本点应该是致的。《周易》虽未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象现代人那样深刻、系统而逻辑地表述辩证法,但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点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首先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了发展的思想。《周易》宇宙模式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384爻——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这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整个系统。其中又包含层层的小整体、小系统。层层联系,步步发展。太极是宇宙尚未展开的统一体,宇宙是太极层层展开的万事万物。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极其简单的“--”“—”两个符号。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普遍展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其次,认为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春夏秋冬四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卦两两对立。乾父对坤母,震长男对巽长女,坎中男对离中女,艮少男对兑少女。通篇之中如刚柔,动静,屈伸、往来,进退,大小、上下、吉凶、祸福、寒暑„„对立统一的概念随处可见。“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缺一不可。“阴卦多阳,阳卦多阴”相互包含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是讲变化的。《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创造,而是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或只动不静的东西。文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广生焉。”动,是乾的属性,但其也有动的方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这种由事物对立双方“相推”、“相荡”、“相搏”、“相射”、“进退”、“屈伸”、“往来”、“阖辟”的矛盾运动而行起的事物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遵循“唯变所适”的法则去适应和改造世界。不可拘泥不变,“不可为典要”。

《周易》还认为事物的变化并非杂乱无间,而是遵循“物极必反”的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否极泰来”更是典型的一例。

再次,还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曲此而来。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占卜,本在于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这一规律或趋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早辨”、“不早辨”之分。“早辨”,才能因势利导,趋吉避凶。《系辞》讲:“善不积不是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哲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太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也都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

最后,体现出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和“—”表示,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少阳。“—”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太阳和少阴。继续发展,太阴变为坤和艮;少阳变为巽和坎;太阳变为乾和兑;少阴变为震和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对立面转化无疑产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发展也不是原样不变,而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了质变。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谷粒变成了“谷堆”。滴水变成了“大海”。

6.周易与商道 篇六

韩起先生认为,商道有诸多要素,而哲学是最主要的要素。商道的哲学资本,就是易道,太极之道。

韩起说,一部《周易》核心的哲学精神,就是和谐。易道,也称太极之道,全部内涵,只有两个字:和合。“和”,就是和谐,和睦、和平;“合”,就是合作、结合,融合。一切事物,能够和于天时、地利、人和,就必然兴旺发达。

商道的“三和”

韩起先生认为,完全的体现商道的“和合之道”,便是“和天”、“和地”、“和人”。

在讲到“和人”时,韩先生说:商道“和人”的重要表现是,“商道即人道’;“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高手作势,中手作市,低手作事”。

韩先生说:商道其实是道德和利润的平衡之道。这种平衡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商业论理精神。

有道德的商人应该品行高尚、正直。在一个企业里,领导人的最大的责任是激发和保护员工的正直品格。正如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经典名作《管理学》中提出的名言: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特征是正直。

犹太商人的案例足以说明正直,诚实的商业美德,如何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成功。许多年来,欧洲的钻石生意几乎被犹太人垄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犹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极低,他们彼此信任,很少签订繁琐的商业合同,一张有着交易双方签字的“字条”,就可以让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钻石穿梭于市场。商业合作伙伴之间诚实无欺的正直品性,正是高效率交易的保证。

企业文化是伞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大本大源。

韩起先生还批评了目前盛行的“商业兵道”。他说,引兵道于商道,有益更有害,过分用兵法权谋,会破坏商业规则。

合易遭者必旺

韩先生说,优秀的企业家,应以融合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为体,以学习借鉴西方管理精神为用,追求企业内外平衡和谐、共生共赢的哲学境界和文化力量。这就是“和人”的易道哲学。和易道的企业必然兴旺发达。

上一篇:读杜诗偶成,读杜诗偶成陆游,读杜诗偶成的意思,读杜诗偶成赏析下一篇:教学论书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