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精选7篇)
1.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篇一
开发校本课程
扬起生命风帆
――“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汇报材料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周扬合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为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雅致文化,实施精致教育”为目标,在专家引领下,努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探索并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保障策略,现已初见端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素养的发展,在此次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反思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以期方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调查问卷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校立足师生重视考试学科课程的教学、忽视校本课程的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大多数教师课程意识淡薄,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知识欠缺,53%的教师认为课程开发囿于考试科目和学科知识,32%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只是“听说过”;二是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一,72%的学生认为学习考试学科最为重要;72%的学生的交往面主要局限于同村或邻村的小学同学,合作意识较弱;而92%的学生对环保实践和科技实验等存在强烈的探究欲望。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师生的应试教育思想,阻碍了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同时也使我们坚定了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转变师生的教学理念。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确立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的课题,并首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
二、加强课题管理,深化课题研究
确立课题后,我们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探索构建有效的研究机制;坚持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一)加强管理,构建研究机制。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教导处、教科室主任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的工作。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还成立了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审定和管理,严格执行校本课程的准入制,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我们修订完善课题研究管理系列制度, 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改善学校教育资源
和教学条件为课题研究提供可利用的物质基础。
为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学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负责全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教研工作。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做好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扎实展开课题研究活动,坚持以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斯腾豪斯宣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可以说,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修养,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主要采用专家引领、校本培训和个人自学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1.专家引领,明确方向
我们多次请区教研室厉建华主任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厉主任做了题为《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题讲座,阐释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策略及管理措施等,并对部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理论联系实践的引领使老师们提高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提高了理论素养,指明了我们的研究行进的方向。
2.校本培训,专题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文献研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意义、开发方式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搞清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做法。每次培训设立一个主题,由课题组骨干成员主讲。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专题突破。在培训中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课程培训与教师素养提高相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普遍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会与体验相结合;培训与研究相结合。
3.广开学源,选学所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指导教师选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一是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查阅相关专著。同时学校为课题研究添置了《校本课程论》、《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等专业书刊,教师还自发购买了《怎样开发校本教材》等书,二是查阅相关的资料性文献;三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网上学习,解决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拓宽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思路。通过学习,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策略。为教师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开设论坛,整体提升
我们将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确立为每月论坛的主题,举行课题研究论坛,课题研究由研究骨干教师轮流担任主讲人。课题研究论坛上,主讲人有理有据地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解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困惑,有效促进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校本培训使教师进一步认识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精神,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而产生“我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愿望和动力,逐步达到“教师热心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校本课程”之目的。
(三)科学选用研究方法,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研究方法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才能很好的结合,随之才能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指导小组” 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指导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纲要》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1)课程目标的陈述(如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我们注意在研究中建立了“前期调查——学校论证——《纲要》审定——课程试行——进一步修订----管理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发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1.用经验总结法进行个案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经验总结法是对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现象和效果之间的的联系,发现或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应用案例研究法,开发校本课程,首先从开发校内的教育资源开始。我校操场边有一条紫藤长廊,始建于1988年,东西长约100米,已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乐园,他们在紫藤下读书学习、谈心交流、畅想人生„„教师围绕紫藤开发校本课程――《紫藤文化》。以《紫藤文化》为个案,挖掘紫藤的文化内涵,融合优雅、精致元素,让学生赏花、识香、品性,在学习紫藤生物特性和文学中的紫藤、搜集紫藤的传说故事、讲述紫藤与自己的故事、描写与绘画印象中的紫藤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紫藤文化内涵。形成了系列的以紫藤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紫藤文化》的开发和实施不仅开启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良好开端,而且成为其他校本课程的研究学习的典型样本,也使师生深刻认识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校设立了每年一度的紫藤文化艺术节,成立紫藤文学社,创办《紫藤》社刊„„紫藤每年都盛开,我们每年都结合学校和学生发展,对紫藤文化进行再开发。
2.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必须掌握这些重要的课程开发要点,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先评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环保是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满足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探究意愿,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发并实施了环保类校本课程。
(1)发现问题:环保是我们国家的热点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环保问题进行了考证,决定开发环保类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2)开发课程:我们明确了研究目标:决定编写环保类校本课程,根据确定的系列主题,通过对影响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作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策划与具体计划,开发并实施了《环保让生活更美好》的校本课程。
(3)实施行动: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完善原课程,以获得学生行动研究的实效。同时我们重视其他研究者及参与者的监督、观察、评价和建议,把环保课程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4)检验和考察: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进行检验和考察,调整课程。除实验教师外,我们还约请校外辅导员、学生家长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视角的观察,搜集反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和效果的材料、数据,如:教师的研究日志,学生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记录,相关的问卷、访谈材料等。
(5)行动反思:反思是推动行动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研究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将获得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师生行动研究的得失,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形成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学校环保教育活动总结被《环境教育》全文刊登。
我们开发的的环保类校本课程《环保让生活更美好》,以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为主,与学校开展的环保活动相辅相成,并在课程实施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现已成为社团活动的纲领,还被列入学校课程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3.运用实验研究法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运用实验研究法,采用“选定课题——提出假说——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资料统计——形成结论”的开发模式,师生共同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创意与发明》。
课程实施的实践显示,经过重组的系列科学实验打破学科的界限,给了农村学生一个探索科学奥秘的窗口,研究教师甚至发现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从中找到了自信,激活了学习的动力。
我们以《紫藤文化》等为系列,陆续开发出四大系列二十多个精品校本课程: 一是德育规范养成系列:包括《入学课程》,《开学课程》,《毕业课程》,《期末课程》,《升旗课程》,《课间操课程》。
二是艺术体育系列:包括《竖笛》、《古筝》、《舞蹈》、《书法》、《中国画》、《剪纸》、《篮球》、《乒乓球》等。
三是学科文化系列:《演讲与口才》、《晨诵》、《共读一本书》、《高效数学》、《趣味物理》、《英语角》、《历史天地》等。
四是精英培养系列:《紫藤文化》、《环保让生活更美好》、《创意与发明》。随着课题的实施,我们将研究形成初中三年循环的主题班会课程、完善学校十张名片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校初步建立起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研究实施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更加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探究性、活动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公布课程,指导学生选择
学校应根据学生需求、教师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场地、设置、课程开发等实际情况,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并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校本课程。
2.突破班级界限,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课程自由编班,开展教学活动。
3.科学实施校本课程教学。一是体现综合性。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淡化学科知识,强调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二是注重实践性。密切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提供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密切联系的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加强情境教学。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四是倡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探索班级集体授课之外的教学形式,如采用观摩、实验、创作、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五是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制定了系列评价方案,根据学生的态度、成果、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以等级呈现。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特别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发展特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三种策略实施校本课程:首先列入课程表,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必修课程。其次和国家课程结合,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科文化系列,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与口才》、早读时间进行《晨诵》;英语课前进行《英语角》师生模拟情景对话等。再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组织社团,选修课程。根据各社团的特点,分固定时间与自定时间组织活动。
三、着力打造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在反思中调整、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
1.随着系列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的开展,“小青蛙环保社团”已经成为日照市青少年环保活动的一面旗帜。社团两次受到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现金资助。日照电视台、齐鲁晚报曾对社团作专题报道,《环境教育》杂志也对我校的环保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市环保局先后为社团提供3万元的现金支持。
2.“知行社”以赛促练,每年代表日照市参加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斩金夺银。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浓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作品《日照市公交查询系统》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DDT的循环危害人类》在“全国青少年儿童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环保艺术大赛”中获三等奖;“第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及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中,邢云飞的水资源调查获优秀奖。2013年又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级奖项四个。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引领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校已经获得国家级优秀校本课程一项,市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仅最近一年,学校就有7名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出校门,走上省、市级优质课评选的舞台。在区市组织的师生大赛中,我校师生多次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存在的不足和困惑
回顾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路,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思我们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1.要防止“疲惫症”。
调查显示学校的部分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感觉有点疲惫,主要原因是他们把国家课程教学和校本课程教学割裂了。
2.要注意“窄化现象”。
“窄化”: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单列的特长培养课程,只是部分优秀教师的特权和专利。
我们在茫然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新的课程理念让我们心动,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提高让我们激动,取得的初步成效更让我们坚定了“行动”的决心。我们将借这次研讨会的东风,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素养,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建明;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2.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7期; 3.张学华;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1期; 4.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5.张民选;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发展--对上海市实验学校案例和其他国家经验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5期;
2.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篇二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即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 指学校根据国家地理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地理课程开发;二是指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 (即校本的地理课程开发) , 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地理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如就地理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可策划如下: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
地理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 使其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 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2.“量度”的原则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 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996年,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规定, 整个高中课程三年共计3195课时, 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占总课时90.1%的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2.4%, 限定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12.2%至18.7%, 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9%至15.5%, 活动课程占总课时的9.9%。地理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年级差异进一步合理安排课时。这些比例就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量上的一个度,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
3.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统整课程的原则
人脑与学习过程研究发现, 知识的统整较有利于学习且学习应该超越学校, 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 (linguistic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 (spatial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者智能 (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大多数人在这些智能的发展上会有些差异, 有些智能较发达, 有些普通, 有些较不发达。Gardner还认为: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整运作;每项智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智能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固定的或静态的, 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智能是一种多向度现象, 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多元智能理论可说是为课程统整与多样化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可运用多项智能将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统整开发 (单科统整课程) , 也可把多元智能、统整地理主题教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开发 (科际统整课程) 。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多元智能既可作为统整课程教学的“手段”, 也可以作为发展智能的“内容”, 或同时兼重两者。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在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之后,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够创建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1.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用途需要进行分类
(1) 地理学习方法类校本课程。包括地理方法论、读图学习法、记忆术和地理能力、小创作基本方法等。
(2) 兴趣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趣味地理、旅游地理、星球探密等。
(3) 活动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
(4) 技术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等。
(5) 生活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生活中的地理、应用地图、城市地理等
2.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1) 地理基础性课程。地理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地理基础技能的地理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 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 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 (国家地理教学标准的最低要求) , B层次科目 (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 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 , A层次科目 (依据地理教学标准, 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 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 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2) 地理丰富性课程。地理丰富性课程包括博知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等。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等。博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 地理发展性课程。地理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地理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 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 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它直接体现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精心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恰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选择性内容的比例, 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还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注意学以致用和内容的更新。
基于地理学的特点, 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STS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的现实复杂性, 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存空间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论哪类地理知识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即空间视角、“综合性”视角、“图表”视角。地理学科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是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透镜”和“望远镜”, 从空间的、综合的、可视化的角度,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 认识生活世界[2]。
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 内容、难度、形式都要兼顾。地理基础性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 实现对学生知识的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如地理学习策略课程注意空间分析策略、读图策略等, 并让其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 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地理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在地理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 增加难度, 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要注意相对于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不占很大比例, 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中学和高年级可以尝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
在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建上, 还要注意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程观念的变革, 需要改变课程实施模式来配合。校本课程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
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是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2. 创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定位。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 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 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学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 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 激活生命的活力, 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功, 要面对学生成长的差异, 因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生命更加成熟, 创新点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才会热爱学习、热爱生命。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生命完整和谐成长。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 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 才能变得鲜活。教学需要由科学的世界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要在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构建充满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 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 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定位于发展性教学, 以教学促发展。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三维目标教育的静态因素,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育因素, 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地增长,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 去促进这个转化。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促进发展、促成发展。
3. 着眼于“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相辅相成, 教学方法离不开媒体的配合, 媒体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交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注意优化和量规等问题。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媒体选择量规可以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 它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 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的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 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 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 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 掌握好评价的时机, 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 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三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顺应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2000年~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这个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地理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无疑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大势,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扩充了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又突出课程发展的过程,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范围。学校及教师在以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课程发展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考虑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除了课程方案、教材之外,也尤其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正式的学科、非正式的活动课以及潜在课程。从空间结构看,该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
3.加强了学校权责
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的决定权,故校本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决策权力的分配。随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实施,学校会被赋予比过去更多更大的课程决策权力,这会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会使学校在取得更多的专业权责和权限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课程取舍的机会,对其发展出来的课程也有更多的主导权、拥有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有效地调动学校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4.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学校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观念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其次,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再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5.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随着校本地理教育课程的实施,相关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课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2.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主要包括博知、励志、广行三类。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養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3.发展性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根据中外学者研究,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遵循以下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⑴选定课题组成员:由地理学科各年级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其他学科教研组长 、教导 处主任、家长代表组成。教学副校长总负责,教导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办公室 负责调度。⑵制定工作计划:课题分成三个阶段,即前期资料积累、整理阶段;中期课程编写阶段; 后 期的总结反思阶段。⑶研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由各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
2.建立课程开发的框架。收集课程资料,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方向 ,确定以单一学科为主,但又不否认学科渗透的课程组织模式,制定有关课程实施的制度。
3.确定课程的范围。校本地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四个目标层次为 基础,确定课 程的涉及面,立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理念,以学生的实际经验、所见所思为依托, 逐步构建地理学科内的教育体系。
4.确定课程顺序。课程内容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接受能力。
5.校本课程的编写和组织课程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细化,将内容 、教学方 法、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教学时间分配等因素组成一个初步的、较完整连贯的课程体系。
6.课程试用。在学校中试用新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对教材的难易、教 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材料的选用等不间断地进行考察、总结,以便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7.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诊断课程内容是否适宜,教学内容与教学 目标、课程目标是否一致,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水平,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4.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四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把一部分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但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搞“独立王国”,相反,它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参照点。通常,国家课程开发实行“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使用从“中央”到“外围”策略,表现出基础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特点。缺点是课程单
一、时效性差。而按校本课程实行“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表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一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精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特色化。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地理基础性课程由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拖编。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其次是地理学习策略课程开发。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2.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主要包括博知、励志、广行三类。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旅游地理)等。博知课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
实践能力为目的。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发展性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地理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开发,指“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联合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是教学情景互动开发,也称课程运行的自开发。即在教学中,由师生与课程的互动关系而不断地补充、突破、创新而开发出来的课程。目前在实践中多采用教学情景互动开发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是:
1.教师从本校办学理念、需求分析(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资源评估(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考虑,进行初次课程设置。
2.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一问卷调查等方法提供反馈和建议,使课程设置更合理。之所以关心学生在课程决策上的参与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兴趣;其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增强。二是如果学生能自行决定自己的研究科目,将大大推进学校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3.校本课程试运行,进一步搜集信息。
4.通过反馈信息获取经验和进行再调整。
5.校本课程相对稳定。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专业能力,不能因循守旧,要时时关注学生需求和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主体性意识,勇于表达对课程的希望和建议。这样才能真正促使课程不断良性运行,并在运行中达到课程开发完善之目的。
四、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困难
首先是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据我们对江苏东台市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师调查,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仅有52%,有意自编教材并愿担负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仅有
13%。有
5.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篇五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尽快提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
二、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培训领导小组将在学校的领导下,做好本校教师培训的指导、管理、协助、评估、考核及总结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三、培训目标:
1.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群体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自我发展目标。
2.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深化培训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建立现代教育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
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培训,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理解新课改的重要思想,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不断探索学科观课议课改革的突破点,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了解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
4.通过学习、借鉴、研讨、交流,进一步培养教师在工作中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指导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5.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教育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6.进一步探索以校为本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岗位成长的培训实施策略和操作技术,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典型案例。
四、培训对象、内容和形式
(一)培训对象:全校所有在职教师。
(二)培训内容:
1、理解观课议课 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理解“观课” 听课” 议课” 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2、理解什么是“点圆式观课议课”,理解点圆式观课议课
(三)培训形式:
1、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培训方式。
利用各类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教育资源,提供教师一些实用的教师学习网站,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任课教师随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发布到网上相应的栏目内,用于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学习、改进。定期由学校选出一个反映教育教学热点、难点、疑点、焦点的问题,作为学习主题,让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讨论。
2、基于校园的自主的培训方式。
以专题讲座、课例、研讨、观摩、小组交流等形式,积极探索“参与、互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倡导以学习型团队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每位教师都有权利和义务自主地开展和参加教育教学讲座、研究、观摩、研讨等培训活动。
3、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积极组织广大老师开展自学反思、学示范课、研实验课,使他们在自反思中逐步成长和成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
6、结合举办公开课、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科研讨交流,有效开展各种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附、具体工作安排
涡阳县龙山中心小学
6.文科艺术生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 篇六
关键词:艺术生;校本教材;开发
一、学生现状
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课方面要求虽然低,但升学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二是参加省艺术联考或校考(高校组织)。所以学习时间也分成两部分,一般情况下高一、高二以文化课为主,专业课为辅,高三上半年都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考试大约都在每年的3月份初结束,余下只有100天时间来学文化课,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在学习专业课期间,文化课方面由于没有老师指导和引领,基本上没有长进。根据对近几年的艺术生调查发现,学生专业考试回来之后的文化课成绩不如外出之前文化课成绩,这样更加重了文化课的学习负担。
二、学生特点
(一)基础差,底子薄弱
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特长,如美术、钢琴等,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中考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了能上大学,很多人都报考了艺术高中或普通高中的艺术班,有的学生中考成绩就200多分,这就决定了艺术生文化课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弱。
(二)收心慢,主动性差
目前校考考试一般3月初才结束,其成绩一般都在4月中旬—5月上旬发布,在这段时间里对于艺术考生来说是很大的煎熬,如果专业课不过关或排名很靠后,文化课再好也不能录取,文化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太多,所以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没心思学习,而且由于他们文化课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
(三)脑子活、记性好,但分析能力弱
很多艺术生聪明、记性好,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础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会出现人文地理掌握好一些,但自然地理一塌糊涂,对地理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考试中处于弱势地位。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平时艺术生教学经验,将地理教材与艺术生学情深度整合,以便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三、地理教材整合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文理属性,所以学习地理应该具备文科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针对艺术生学情,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地理教材进行整合。
(一)初高中衔接
目前,一些省区的初中地理就不开课,即使开课的省区,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初中学校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地理课往往被其他学科所取代,学生因此也不学地理。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尤其是艺术生地理基础知识更为薄弱,高一地理以自然地理为主,难度较大,更加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在艺术生刚入高中时,教师先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帮助熟悉和巩固一下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教材整合
在高一、高二年级,由于课时少,所以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重组教材,理顺知识之间逻辑关系。如区位因素,涉及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及商业等,但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是一致,所以在区位因素教学时可以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分析某一类的区位因素,突出各因素对区位的影响,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高三时教师可大胆删减,强化主干知识。由于高三艺术生只有100天左右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地理课时更少,但教材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认识研究考试大纲及近几年高考动态,对教材进行大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
(三)导学案及辅导材料开发
由于艺术生文化课基础差,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时间短,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差,对教师的引导不配合,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而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地理导学案的开发势在必行。地理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课上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以基础为主,降低难度,“课前复习与回顾”“课上探究”以知识结构图或挖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以充分发挥艺术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市场上的辅导材料参差不齐,难度不一,都是以文化课学生为主,很少见以艺术生为主的教辅材料(艺术生少,开发成本较高)。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上地理教辅资料复习,就会出现“一轮复习没学完,二轮复习赶不上,三轮复习学不会”。而且这些辅导材料对艺术生来说难度很大,所以开发适合艺术生学情且符合考试要求的辅导材料迫在眉睫。在这里要提醒一句,学校的支持很重要,根据笔者经验,艺术生一轮复习辅导材料确定好体例后两三个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完成。
目前很多高中都开设特色教学,有一些地区为了错位发展,专门成立了一些特色高中,希望本文能对文科艺术生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不足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7.旅游地理阅读二doc 篇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当地有某著名的湖滨浴场,是当地欣赏“海上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试判断该湖滨浴场位于图中ABC三处当中的哪一处并说明判断理由。(1)A处(1分),A处位于湖泊西岸;(1分)日出东方,西岸可观“海上日出”(1分)。湖滨地区坡度缓,适合做浴场(1分)。
(2)分析里海北部海域比南部海域盐度低的原因。(2)北部有河水注入(1分),北部纬度高(1分);气温低,蒸发量小于南部(1分)。(3)说明甲地地貌名称及其形成过程。
(3)三角洲(2分)河流携带泥沙(1分),下游至入湖平原处地形平坦,流速减慢(1分),大量泥沙在此沉积(1分),另湖水顶托,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
2. 9月8日—12日,国家旅游局、美国旅游推广局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在宁夏举行,这是2016年“中美旅游年”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为了贯彻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讲话精神,9月9日—11日,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宁夏召开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
分析说明两场重要活动举办对宁夏旅游业发展的的意义以及宁夏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意义:将有力提升宁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条件:旅游资源独特;空间地域组合状况好(集群状况好);接待能力强;政策支持;交通便利。(答出三点得6分)
3.旅游地理
休闲农业是一种在生产性的农压上经营的观光旅游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集、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等(下图)。简析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富有特色,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城市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增大;离客源地较近;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地区接待能力增强;政府政策支持。
4.【选修1: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试卷第1页,总9页
图6
乌斯怀亚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洲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规模小。市内店铺多为饭店、餐馆和酒吧,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图6示意乌斯怀亚的位置。分析乌斯怀亚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的原因。
距南极近,旅游资源特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可达性较差,用时长,旅费高,目标客源有限;(5分)当地生产、生活成本高;(2分)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短,旅店投资回报慢。(3分)
5.张家界市1988年因为旅游立市,飞机飞越天门营销事件让张家界名闻天下。张家界旅游发展从1990至2010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读张家界旅游成长过程图,回答问题。
指出张家界旅游发展两大阶段的分界并简述依据。
第一阶段为1990~1999年,(2分)第二阶段为1999年以后至今(2分)。判断依据:第一阶段,张家界旅游业人数呈现缓慢成长的趋势(2分)。①1999年后,第三产业急剧提升;②第二产业迅速下降;③旅游人次大幅度上升,旅游业迅速增长。(6分)
6.【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位于澳大利亚,全长276公里,沿途几乎不到一公里就是一个绝景,耸立在海上的岩柱没有一块是相同的。夕阳斜照、群鸟飞舞,是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的美景。从墨尔本出发大约6个小时就可以基本游完主要景点。推测绝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游览大洋路选择的交通工具,并分析原因。
汽车(自驾、旅游大巴)。大洋路是公路,只能选择汽车等方式;景点都在公路沿途,乘坐汽车利于欣赏海岸风景和在各景点驻留;距离旅游集散地(墨尔本)适中,可以当日往返;全长276公里,徒步与自行车骑行不适宜多数人;乘直升机费用过高,不适宜多数人。
7.【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的召开,杭州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
指出杭州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及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对杭州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优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等);地域组合好。(任答2点得4分)影响:提高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完善交通,提高景区交通通达度;完善通信、住宿等基础设施;促进传统文化和建筑保护,保持旅游资源价值;开展环境治理,提高景区环境质量。(任答3点得6分)8.旅游地理
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海域,是韩国的第一大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和舒
试卷第2页,总9页 适的天气,被誉为“东方夏威夷”。近年来,来自各国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图9为济州岛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1)试分析济州岛吸引各国游客的主要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湿润;旅游资源丰富,海岛旅游特色突出;海陆交通便利;政府有利的宣传和扶持;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2)分析韩国政府积极发展济州岛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2)有利于韩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外汇收入;加强韩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4分,两点即可)
9.【旅游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西湖景区从2002年国庆假期开始免门票,实现了将没有围墙的完整西湖还给市民与游客。但没有围墙的“免费西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据统计,2010年,游客人数和消费收入都是过去“收费西湖”的两倍以上。
材料二 上海有中西结合的都市文化,浙江有山水文化,江苏则有园林文化,在世博会前后,三地向全国和全世界推出一个组合型的“园林+山水+都市”产品,吸引投资者及游客的眼光。
(1)杭州实施“免费西湖”措施后,旅游收入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试分析原因。(1)旅游门票收入减少了,但因游客增多,逗留时间长,交通、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业等其他收入大大增加。(2分)
(2)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分析苏、浙、沪建设旅游共同市场的有利条件。(2)苏、浙、沪水陆交通便利,各地旅游资源距交通干线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优势互补,形成集聚效应;区域经济发达,国际交往频繁,旅游消费市场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完备。(8分)
10.【旅游地理】
2015年6月28日,由“中国最美高铁线”之称的合福高铁线28日将正式开通,从合肥至福州乘坐火车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至4小时内,对沿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分析合福高铁被称为“中国最美高铁”原因及其对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原因:沿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集群状况好;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有,地域组合状况较好(类型多样)。影响:高铁开通缩短空间距离,扩大了客源市场;高铁缩短了旅途时间,提高人们的出游率; 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11.【旅游地理】
下图示意古丝绸之路局部区域图。伊塞克湖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深水湖泊,风光优美,为该国著名的旅游地。伊塞克湖附近巴拉沙衮、碎叶城、新城等著名古城是中吉哈三国联合成功申遗的丝绸之路上“长安一天山廊道”的重要遗产点。
简析伊塞克湖旅游开发的不利条件及申遗成功带来的有利转变。
不利条件:经济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差;远离发达地区,距离客源
试卷第3页,总9页 地市场较远;山地阻塞,交通通达度低;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环境承载量小。
有利转变:知名度大大提高;政府对遗产保护、开发力度加大,交通通达度提高;与新城等著名遗产点组合在一起,地域组合更好,集群状况更好,规模效益更好。
12.【旅游地理】
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2分)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2分)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2分)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2分)
13.【旅游地理】
观星旅游就是以天空星体为观察对象的旅游活动,是欧美国家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旅游形式。藏族文明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算知识,几乎每颗闪烁的明星都有神奇迷人的传说,拉萨欲将冬季观星旅游作为“冬游西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推广,扩大市场吸引力。
分析拉萨发展冬季观星旅游的优势条件并为此提出合理的推广措施。
优势条件: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而洁净;雨季集中在夏季,冬季晴朗少雨;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较小,夜晚人工光源对星空影响小;观星活动易与悠久的藏族文化相结合,具有独特性。
推广措施:与科普单位合作,进行星空知识宣传普及;开展星空摄影展活动;建设星空观 测点,打造观星旅游路线;对现有旅店进行适度改造,设置观星房并配备观星设备,打造“观星小镇”。(每点2分,满分4分)
14. 【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 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近几年,随着恩施州铁路的发展,其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概括该地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有利条件: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垂直差异显著,生物物种多样;高山峡谷等自然景观秀丽;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有少数民族村落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每点2分,满分得6分)
影响:可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旅游收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能会给景区带来环境污染,增加环境承载压力,给当地带来社会问题。(4分)
15.【旅游地理】
深秋时节,夕阳之下,金色的胡杨林把塔里木河两岸妆点得如诗如画。漫步在金色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1)、当地胡杨林景观十分美丽,游客却十分稀少。试分析原因。
试卷第4页,总9页(1)远离市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景观单一等。(2)、简述当地开发旅游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2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16.旅游地理
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旅游价值: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有利条件:(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使西岸产品互补;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
17.【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香格里拉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四川、云南、西藏三省的交界地区,为藏族聚居地。2003年,以香格里拉为核心的“云南三江并 流保护区”以举世无双的自然风光、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这里接待中外游客近千万人次。指出在香格里拉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
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昼夜温差大,注意防寒保暖;太阳辐射强,注意防晒;尊重藏族风俗习惯;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景观;不能乱扔垃圾,避免污染旅游环境。
1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材料一 稻城,古名“稻坝”,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属康巴藏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原本只是一座位于四川西南的边远小城,却因被认为是“最后的香巴拉”而成为国内背包客心目中的圣地。这里有超越你想象的辽阔的地域、绵延的山脉、丰腴的草场、清澈的溪流、圣洁的雪山和热情质朴的康巴人。右图为稻城自驾游景点分布图。材料二 稻城主要景点布局图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游的优势条件。
(1)距主要客源地(昆明、成都等城市)路程适中,有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较高,私家车拥有量较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2)说明自驾游过程中应注意的旅游安全问题。
(2)注意防范雪崩,山区注意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注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注意了解并尊重当地风土人情,避免发生冲突;注意交通安全等。
19.【旅游地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
试卷第5页,总9页 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但在2015年十一刚过,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由于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老龙头擅自更改门票价格等问题,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景区资质。材料二:山海关地理位置图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山海关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并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优势:作为“天下第一关”,旅游价值高;周边有例如北戴河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集群效应明显;靠近京津唐地区,客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整改措施: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大旅游宣传,重塑旅游良好形象。(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2016年10月18日-23日,第七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将在巴中举行。本届自博会以“美丽中国入画巴中”为主题,以“山水入画乐驾巴中”为宣传口号。巴中市设计了三条考察线路:政务客人主要巡视露营地装备展、商品展和图片展,考察恩阳古镇、南龛摩崖石窟;旅行社、自驾游组织、投资商、媒体等嘉宾代表主要考察恩阳古镇一南龛摩崖石窟一南江光雾山景区和通江诺水河景区;自驾游团队主要考察恩阳古镇一南江光雾山景区一通江诺水河景区一通江王坪红军烈士陵园一平昌佛头山景区一平昌驷马水乡一南龛摩崖石窟等大旅游环线。这将充分展示巴中旅游发展的新成就,推介巴中市精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线路,扩大巴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分析说明我市设计的考察线路的旅游价值及我市举办自博会的有利条件。
旅游价值:南龛摩岩石窟、恩阳古镇、红军烈士陵园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光雾山、诺水河、佛头山、驷马水乡等较高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诗意巴中”,“山水入画”,游览价值高。(4分,答两点即可)有利条件:三条线路的旅游产品独特,景点特色各异,自然人文兼备,产品丰富多样;处于成都、西安、重庆三个特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或川陕渝三省交界处),据旅游客源市场近客源多且有保障;巴中处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文化厚重,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国家对
巴中(秦巴山区)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城市面貌,交通条件等有了明显改善;巴中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旅游发展成就显著;巴中在省内乃至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6分,答三点即可,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21.三峡水库从三斗坪大坝到重庆江津市羊角滩,长度约为662.9千米,水位最高上升约75米,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评价三峡大坝建成对库区旅游业的影响,并对该地今后旅游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对库区旅游业影响:淹没部分旅游资源(淹没海拔较低的一些名胜古迹);形成了一些新的景观,增添了新的旅游地;三峡工程建设投资大,建成后具有综合效益,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库区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品质。
22.丝路重镇敦煌附近有莫高窟、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观。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素以“千年不干”著名。莫高窟是敦煌艺术的精华,它有大小洞窟几百个,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南昌市民殷先生打算春节假期期间前往敦煌进行一次艺术的朝觐之旅。
试卷第6页,总9页(1)请你分析说明殷先生前往敦煌旅行期间可能遇到的不利天气状况。(1)此时河西走廊地区多低温、寒潮、大风降温和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2)简要分析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观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有利条件: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地;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等。不利条件: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距离远);交通的通达性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接待能力较差;景区面积小,环境承载量有限。
23.热带海岛旅游特色突出,质量高,跟中国比地区差异显著,非凡性突出,对游客吸引力大。
合理设计和布局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或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发挥海洋优势,突出海岛特色;充分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创出自己的品牌(或积极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注重环境保护,开展可持续的海岛旅游。
24.随着人们出游率的增高,“华山天下险”逐渐被“华山天下堵”所替代,如何认识与解决华山旅游拥堵问题引人关注。
(1)依据相关材料,说明华山游客拥堵点多出现于东线进山山路的原因?
(1)相对于西线,东线旅游交通方式更轻松快捷,吸引游客多,旅游中巴、索道等交通设施的运力有限,大量游客滞留。
(2)结合相关材料,请为解决华山旅游拥堵问题提供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2)优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加强引导,减少东线进山山路的客流量;控制发售门票数量,减缓游客拥堵;加强进山山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集中了大规模的客流,从而产生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如图)。“反季旅游”也称淡季旅游,是指避开旅游高峰时节进行的旅游活动。说明发展反季旅游的好处并提出促进反季旅游发展的措施。
好处:减轻旅游旺季旅游景区的生态负荷和接待压力; 提高旅游景区淡季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增加旅游景区淡季的收入来源;节省游客的旅行费用(交通、餐饮、住宿、门票等);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适感。
措施:采取灵活的休假制度,错开旅游旺季出行; 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的整合,推出淡季特色旅游项目;在淡季降低景区门票等费用;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及时发布旅游信息
26.【旅游地理】。
江西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世外湘潭桃源般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寻幽访古的古老村落,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建筑,春季怒放的油菜花.秋季满山的红枫叶„„
婺源有三条有名的旅游路线.北线:婺源—思溪延村一彩虹桥一理坑村一灵岩一卧龙谷:西线:婺源一文公山一赋春古城一鸳鸯湖:东线:婺源一李坑村一上下晓起村一江湾一江岭梯田。下图为婺源旅游交通示意图。(1)近年来自驾游成为婺源旅游的“生力军”。统计发现,自驾游的游客多来自江浙沪
试卷第7页,总9页 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1)经济发达,私家车拥有量高;公路交通网完善,出行便利;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距客源市场较近,路程短。
(2)旅行社组织婺源一日游,在三条线路中多选择东线。与其他两条线路相比,指出东线适合一日游的主要优势。
(2)离高速公路、省道较近,交通便捷;景点之间相距较近(集群状况好);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旅游线路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27.【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喀纳新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阿尔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其核心景区2210平方千米,是“阿尔秦山旅游明珠”。该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型综合自然保护区等。喀纳斯蓝天、白云、冰封、雪岭、森林、草甸、河流与喀纳斯湖交相辉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既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有江南山水之娇秀。
说出喀纳斯景区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及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优势条件:旅游资源丰富;集群状况好;旅游景观独特性强。问题:位置偏远,市场距离远;交通通达度差。28.【旅游地理】
黄山风景区对主要景点实行定期封闭“轮休”,近30年来已先后对莲花峰、狮子峰、丹霞峰、天都峰、始信峰等多处景点实行封闭“轮休”,每个轮休期3至5年,进行定期“体检”“休息”。这一做法使黄山的景点永葆秀美,让人们常看常新。请评价黄山风景区的景点“轮休”制度。
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环境恢复力;保护了人文遗产;提高了人们保护遗产的意识;有效保证人造设施的安全;可能会影响门票收入等。
29.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1)旅游资源价值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30.(10分)旅游地理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连片较大、结构典型、保存较好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它由该半岛东侧和西侧的海域、陆域及全部滩涂组成。东侧是火山灰发育的土壤,滩涂淤泥肥沃,红树林生长特别茂盛。西岸滩涂全为淤泥质,适宜红树林生长。这里红树林中还栖息着多种海洋生物和鸟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指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价值,并简述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价值: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自然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任答两点得4分)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存原始风貌;注意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及环境的承载力;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措施。(任答三点得6分)
6.(10分)旅游地理
《爸爸去哪儿》让全国许多人认识云南“普者黑”。“普者黑”地处云南东南部,海拔1458米,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这里既有桂林山水的灵秀,又有江南水乡的古朴神韵,还有杭州西湖波光潋滟的明丽,更有比荷花淀还要浩荡的万亩荷花,乘船在荷塘间打一场水仗,可以
试卷第8页,总9页 体验“湿身”的清凉与欢乐。
根据材料判断云南普者黑最佳旅游时间,并说明理由。(10分)【答案】夏季或者6—9月(2分);该段时间荷花盛开风景优美;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打水仗(水上项目进行);高原地形利于避暑。(8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7. 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落差74米,宽81米,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变化,水量大时,气势磅礴,河水从断崖顶端飞流而下,激起数百米远的水雾。每年5月到10月是黄果树景区的旅游旺季。下图是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分析黄果树瀑布景区每年5月到10月形成旅游旺季的原因,并说明近距离观赏瀑布需要携带的用品及理由。【答案】
5月--10月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瀑布壮观,观赏性强(2分);当地夏季气候较凉爽,适宜避暑(2分);该时段内节假日多(五一,暑假,国庆等)(2分)。用品:雨伞、雨衣等雨具(2分);理由:近距离观赏瀑布时会受到水雾的影响(2分)。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推荐阅读: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总结09-05
学习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doc08-01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总结doc10-26
校本体育教材06-22
特色校本课程09-12
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材07-19
小学各种校本课程教材10-20
美术校本课程介绍07-07
田径校本课程纲要07-18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