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2024-08-13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共11篇)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一

90后大学生审美心理与特征研究

陈自立 11311120 11电子1 当90后的一代人开始跨入大学校园时,一种打上了“90后”标签的审美观在大学校园里诞生了。

我就是90后,虽然我的审美观代表不了其他的90后,但我和他们仍有许多相似点。首先,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90后的我们的一些不同于往代人的地方。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网络游戏的普及

谈到90后,第一点就是网络游戏了,90后的这一代,与电脑有着深厚的感情,网络游戏在绝大多数的90后的生活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地下城与勇士”“梦幻西游”“魔兽世界”“CF”等游戏,在90后的世界里,是众所周知的网络游戏。

②标新立异的时尚

除去网络游戏,90后的一代更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据新华网发表的一份武大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无论是平时的说话,行为还是穿着打扮,90后的一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追求一种独特的,充满欣赏力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娱乐,享受音乐的时候,90后的我们追求时尚,很多人听音乐不听其内容,只听其旋律,而且越来越多的向英文歌曲发展,虽然很多听不懂,但就为了那种旋律,我们的音乐世界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③与众不同的金钱观

90后的金钱观依旧是问题的焦点,90后一代大多数从小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大学后花钱十分大方,衣服或包破了,就扔了,毫不可惜,东西吃不下了,倒了也不感到可惜,等公

交时间长了,就叫TAXI,哪怕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当然,不是所有的90后都如此,我们学校里,很多的90后还是花钱很慎重的,很节约的)。

④对环保事业的热心

不过90后也有闪光点,(2011年“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华北区培训10月15日在京启动。参加培训的华北地区4省3市2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宣誓成为一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新华网)许多90后关注国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注重环保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理念来操控这个即将属于我们的国家。

90后的一代成长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有压力,有竞争,但总体来看,90后的我们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还是平时的生活质量与学习效率,都比80后70后要高很多,90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的思想活跃,说话不用受太多的拘束,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思维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在我们这个群体里越来越常见,我们热爱生活,我们享受生活,我们像广告中放的一样,在阳光下快乐的奔跑,快乐的成长,90后一代的审美观中,虽然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接受,但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90后的思维的活跃性对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科技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但90后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足的地方,相反,90后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下面是我归纳的“90”审美的不足之处。

①网络成瘾

由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90后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自娱自乐,无所顾忌,但同时,他们也渐渐地被网络俘虏,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相对与80后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②不擅交际

90后由于从小生活优越,他们更多的在乎自己个人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在关键时刻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感受,不善于与人交往,和别人配合,这对于90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阻力。

③情感匮乏

90后的一代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活动,事件,使的我们和不少80后一样,对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记忆,不少人感情生活不丰富,他们追求爱情,但他们又不懂如何掌控爱情,他们渴望亲情,但90后多为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家里没有太多的亲戚,他们也追求兄弟之间的友谊,但因这个时代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可以提供给他们,使得他们在兄弟情谊这个方面没有了往代的那么真实。因此,90后的情感生活其实是相当匮乏的。

正是这些,让90后有时会体现出冷漠,不懂事,让人难以理解的状况。那我们该以何种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其实更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点与缺点,我们90后也一样,就像网上一个人留言的一样,“90后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受到的关注肯定要比别人多,在看到他们优点的同时也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问题不能那么的绝对,毕竟咱们与90后存在年龄时代差异,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也会不一样,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错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对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要跟我们保持一致。以前也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的事实是80后正在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时代是进步的,孰对孰错,时间会证明的”如果社会可以给我们少一点质疑,多一点鼓励与帮助,那我们这一代人是一定会进步的。

②自己的努力

我们自己也应当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在学校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潜心研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样我们可以确保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我们要积极的适应集体的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对于培养自己与身边同学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交际能力和开发我们的情感世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③因材施教

这一点需要学校的关注,“90”后的我们各有特色,学校如果还是坚持大规模的教学肯定是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只有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赛,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发现我们的能力所在,这样,才能让“90”后的我们在社会上真正体现出我们的特点与强项。

“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我们的审美与追求将会影响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审美与追求,用适宜的方法来引导“90”后的大学生拥有正确合理的审美观。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2.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二

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学习态度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各种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塑造, 都要通过自我管理才能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

1. 自我学习管理被动

中学的学习主要以高考为目的, 强调外部管理, 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 采取一些强制性的、约束性的措施, 而且中学的学习大多在高中老师和家中的督促和管理下完成, 这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当他们达到“高考”这一目标进入大学后, 没有了高中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和管教, 面对陌生而又宽松和自由的大学生活, 他们没有了学习目标和方向, 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迷茫和无助成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态, 更为严重的同学会出现厌学行为, 影响其成绩, 甚至导致休学或者退学。

2. 自我生活管理缺失

“90”后大学生自我生活管理能力的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传统的高考指挥棒下, 我们的中小学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分数和成绩, 忽视了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造成部分学生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90年代后, 我国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 “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社会和家庭生活条件变好, 家长过分宠爱, 对子女给予相当周到和体贴的保护和关怀, 从日常生活、学习到其交友、升学等都由父母和老师包办。从一出生到整个中小学期间, “90后”大学生已经养成了完全依赖父母和老师的习惯, 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管理自己。这造成了当前大量的“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和安排一个人的生活, 无法独立处理个人的事务, 物品、财务一团糟, 无法融洽地与室友和同学相处, 矛盾、冲突时时出现。总之, 他们难以面对没有父母和老师呵护的环境, 甚至由此导致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影响了宝贵的大学生活。

3.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90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薄弱, 或者没有考虑配套的行动方案, 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茫然。有的大学生以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求职择业, 因而不慌不忙, 到毕业时才去考虑, 没有及早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积极规划;也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还有大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去获取资源有限的生涯教育机会而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被动地被推入了就业大潮中, 不能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选择工作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此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 给高校、社会和大学生本人造成极大负担。

4. 自我时间管理低效

进入大学后, 大学式的自主性学习和宽松的学习气氛给“90后”带来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 使他们变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了中学时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监督,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里做些什么, 不知道该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因而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情说爱、影视娱乐及聚餐等, 时间安排不均衡, 在时间的分配上不会权衡轻重缓急, 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2]。科学地安排好时间对大学生成就学业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大学生都意识到时间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但部分大学生时间观念弱, 时间管理计划性差, 零散时间和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 缺乏时间压力, 每天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不设置目标, 没有计划, 课余时间更是无所事事, 无法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5. 自我行为管理消极

90年代后, 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而且家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 加之近年来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比如请客送礼、挥霍浪费、不爱劳动、盲目攀比等问题的存在, 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中缺少了以往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弱化。这些行为给大学校园的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组织纪律建设都带来了较坏影响。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 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 完善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过程是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 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教育管理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协调和双向统一的过程。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3], 适应“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特点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明确将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和思考, 加强引导其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应创造条件给大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 让学生进入学校后, 借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等重要平台, 通过班集体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并充分发挥日常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 建立管理梯级,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等进行规划, 实现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同时, 高校还可采取建立完善班级学长导师制, 在高年级中选择一些有责任心、乐于奉献, 专业素质好, 综合能力强, 愿意为学弟学妹成长和成才作努力的同学担任低年级的学长导师;加大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 在工作方向、意义和手段上给予指导, 让其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 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适时提醒, 指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工作、独立地生活;建立起完善的约束机制, 对学生进行纪律和法律的双重教育, 引导学生定期自我反馈, 及时调整自我行为。

2. 对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辅导,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利用多种途径增加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管理的方法, 比如通过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和自我管理水平高的人进行交流来学习他们的经验;通过选修自我管理相关的课程学习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等等, 进一步学习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这些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掌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方法, 以保证自我管理顺利有效地完成。

3.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好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 通过学生工作和组织活动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协会和社团, 参加其丰富多趣的活动。不论是在学生社团的选择, 还是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方面, 都会使“9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屈善孝等提出,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独特功能, 是他们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重要联系纽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入社会的重要形式, 更是有效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4]。因而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90后”大学生自主优化、整合及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全面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

4.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自我管理不同方面薄弱的大学生实施相应教育措施

根据对“90后”大学生的了解, 掌握他们自我管理薄弱的方面, 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专题内容的相关活动和教育措施。比如充分认识自身现实条件和兴趣爱好专长后对成才目标的设立与管理;制定学习计划, 掌握学习技能的学习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养成良好的理财观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方式, 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的自我生活管理;自信、正确地对待挫折, 善于进行自我激励的自我行为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做事效率的时间管理;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 制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职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职业规划管理等等。

总之,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学校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编辑:胡兴华]

参考文献

[1]邹志超.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唐点劝.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行为倾向分析——对全国2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 2002, (5) :28-31.

[3]李建坡.新时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战略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212.

3.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三

关键词:90后 管理 高职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11-01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涌现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相对于80后有很大改变,伴随着高校扩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90后新生就读高职院校,这给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带了不小的挑战,本文针对90后高职学生特点探索管理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参考和借鉴。

1 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

(1)功利心强。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使得大多数90后高职学生凡事都以就业为目标,他们的行为更加务实,这点在学习、生活中都能体现出来,学习上,重实践轻理论,他们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出很大兴趣,但一提到理论教学,就觉得索然无味,纯粹是浪费时间,看不到理论教学的价值所在;在大学生生活中,他们中大部分行为都是以将来的工作为前提,他们把加入社团,当学生干部,甚至入党当作是今后工作的重要筹码,对于学校的各种活动部分同学表现不够积极,如果有“利”可图,会有大批学生争抢参加,反之,就会以种种理由推脱。

(2)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差。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父母呵护、疼爱又加,再加上当今多元化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较为独立,对待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不喜欢唯唯诺诺、随声附和,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造成他们缺乏团队精神,有些同学对学院、系部,甚至班集体活动都不积极参与,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淡漠,加上部分同学有强烈的嫉妒心,对班上同学获得某项荣誉表现出的不是祝贺和褒奖,而是强烈的嫉妒,日渐演变成疏远他。很多90后学生渴望交朋友,但是在人与人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碰撞,遇到矛盾,他们很缺乏理解包容,不懂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及如何用心经营友谊,因此不少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3)自尊心强,内心情感世界丰富,但是脆弱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当今网路思想充斥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思想开放,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1]。但是,由于年纪小,经历简单,再加上独生子女深受父母溺爱,一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可能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家境不如城市学生好,难免会自卑、多疑,他们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但是,对别人的一句话或某个行为太过敏感,总感觉含沙射影,在映射自己。

2 管理对策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作为学生工作者,要融入学生中去,善于倾听学生的内心的声音,通过学生干部这一渠道,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对一些调皮学生,要有耐心,遇事不能脾气暴躁,态度恶劣,要先耐心听学生讲完事情的原委再去判断,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乱下结论,这种草率的决定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要冷静下来才能解决问题;对于有心理或思想问题的学生,学生工作者应该首先储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沟通技巧,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去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其次,要多找他们沟通,聆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必要的时候,也要让家长和领导协助解决。

(2)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大众化的媒体,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宣传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大部分90后都有qq、微博,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宣传积极向上的实例,鼓舞激励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震慑群体,学校最好成立一个网络督察小组,每天安排一名值班人员,及时关注学生的言论动态,对于大众化的疑问要及时给予解答;对于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要尽量遏制,以免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2]。有些90后不喜欢面对面的交流,老师们也可以通过qq、飞信等与他们沟通,获取他们对课堂的建议和意见,这样的方式既便捷又省时,而且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反馈信息。

(3)强化学生工作者的服务理念,时刻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生工作者既要把自己当作管理者,也要有服务的意识和理念。90后的成长背景和70后、80后有很大差异,他们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要学会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个别谈心的方式试着亲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动态,尤其是贫困学生,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根据国家现行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申请国家贷款和助学金,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鼓励他们申请国家奖学金或励志奖学金,以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3]。做到时刻牵挂学生、贴近学生,真正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学生。同时,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遇到问题可以首先赢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家庭和学校教育并举,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做好90后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

总之,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90后,每个年代的人身上都有浓重的时代色彩,我们要善于发现90后高职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重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同时,针对90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努力探索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辉.“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发[J].科教导刊,2009(10).

[2]金冰.浅谈90后高职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2(4):5,149-150.

4.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四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周文清

(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影响,面临着新的任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共性的常见的心理问题,这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应具备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解决策略。本文即是关于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化;90后大学生;

心理问题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环境也日益复杂,这些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命题。90后大学生,甚至是95后大学生正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90后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据2010年网络使用调查发现青少年网民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娱乐活动上的使用率分别%、%和%,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从小接触网络,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但另一方面,“价值多元化”、“道德底线模糊化”等的无网络文化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拖延症”泛滥、人际关系冷漠、纠结的情感问题和认知上的迷惑。

一、“拖延症”泛滥

网络化告诉发展,各种网站也曾不

穷,同类型的网站越来越多,比如,国内的常被网民使用的视频网站有15家,小众的视频则多如牛毛。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树立和维持网站自身的特色,各同类网站抢占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方向不同,每一家网站上传输的信息并不一样。另一方面,网络化的发展,各个网站开发了多种多样的节目来满足网友的选择需要。这导致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转战”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时,可供选择的网络产品和网络节目的增多也使得网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耗费更多的时间。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在校学生都有“追剧”、“追节目”的习惯。关注更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一名学生更形象地描述:“周一看韩剧、周二搜港剧、周三周四迷芒果台,周五的天天向上和周六的大本营是重点,周日的年代秀的独家爆料不能错过。”除了“追剧”之外,睡前“刷手机”也成了“90后”大学生们的共同习惯。笔者了解的学生中,甚至有在睡前要把“人人”、“微博”、“QQ

空间”和“朋友圈”都刷新一遍,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

大量的网络信息必然会占据大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事件,据悉很多同学都习惯将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社团活动,甚至是“洗衣”、“吃饭”这样的日常安排“一拖再拖”,久而久之,“拖延”成了习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日前针对我本校学生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拖延的症状”。比如在作业间隙不断玩弄手机,忙刷“人人”或微博;还比如,衣服堆了一周才洗。而这种“拖延症”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恶等心理。

二、人际关系冷漠化

根据网络的不完全调查,90后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是72%。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小伙伴较少的他们,与70后和80后相比,他们更加独来独往、少言寡语,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又因为较早接触网络,他们把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消磨

在网络上,而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达更是让他们更加偏爱用社交工具沟通。笔者的学生曾经描述过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一个宿舍的四个女孩子,同时拿着手机在她们宿舍的“微信群里”聊天,这种聊天会持续半个小时或更长,讨论结束后,她们又继续各干各的事情,相互不说话。网络的发达,交“朋友”变得更加容易,通过搜索、点击等可以与大洋彼岸的同龄人成为“好友”,但与身边人的交流机会却被大大缩短。事实上,沟通、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交流双方很直观地了解对方、感受到对方的想法、情感。过多依赖“网络沟通”挤占了“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问题

90后大学生从小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很容易养成不为他人考虑、比较自我的性格,而因为大学前在父母和祖父母的“特别呵护”甚至是约束下长大,进入大学后,突如其来的自由

和自我空间使其有机会做出更多的情感选择,特别对是一些在外地求学的学生,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也使其更易形成对异性的强烈渴求。但因为他们缺乏恋爱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经常陷入感情的纠葛。网络化大肆发展的今天,网络世界的多元化为大学生们展示了大量的关于恋爱、关于情感的信息,而网络上一些特殊情感类词汇的调侃也在90后和00后之间流行起来。网络上的电视剧中,“基情”、“腐女”、多角恋轮番上演,让人应接不暇,在一定程度上给90后大学生做出了比较负面的示范,他们也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这些奇怪情感现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快节奏的“快餐文化”,社会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这本身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宠爱下长大的不谙世事的90后们,社会经验不足、内心脆弱,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更易产生焦虑、不安全等心理,这对他们的情感生活也产生一定的负面

影响。

四、认知上的迷惑,人格扭曲

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被有关部门管制的网站也可以通过“翻墙”访问。有些媒体和商家为了夺人眼球、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一些低俗的、不符合主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信息,也使得网络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近年来,“杜蕾斯女孩”、“约炮女”等企图通过出挑的网络炒作获得名气的网络红人都是9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而娱乐圈的“那点事”更是在网络传播中变得更加让人大跌眼镜。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大学生活的四年是他们“三观”形成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负面的信息会令他们形成负面的价值认同;而网络上所宣传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信息更会使其产生认知上的迷惑,甚至是人生价值选择的迷茫,更有甚者,其人格发展都会

受到非常负面的影响。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受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新的实践尝试也势在必行。

1.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纷繁的网络环境和过量的网络信息,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一环。网络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其信息和环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决定于个体本身的控制力和辨别力。而在两项影响因素中,改变环境是外力,调整自我才是根本。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我总结和计划以及自我情绪控制力。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计划和个人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

2.做好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

灵的成长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他们自助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事实上,网络上有很多心理咨询网站。这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角色。这些网站来源多样,信息量丰富,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站可以汲取这些网站的有益成分,建设出颇具本校风范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发挥网络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传播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有益影响,为大学生们提供正向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效利用网络渠道,开展正向的网络活动。网络环境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网络渠道,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利用校园社交平台,如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学校官方微博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可以将所要传播的信

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送到最多的学生身边,所以,有效利用这一渠道,策划和推送正向的网络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策划开展网络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克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障碍,把不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经验,发展支持性团体。另一方面可以策划一些正向的全校范围内的竞赛活动,比如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策划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这种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减少接触负面信息的机会,摆脱这些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困扰。

4.培养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主动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积极参加“阳光跟帖”行动,用文明语言和理性态度发表网络评论,营造理性、平和、有序的网络舆论氛围;围绕中国梦、推进改革、推行法治、奋斗创业、社会公益等内容,主动在网上发出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帖文、视频等作品。对于网上出现的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民族团结等错误言论,对于“黄赌毒”等负面网络信息,教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主动驳斥、积极举报。自觉增强网络文明素养,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规范,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页面和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5.培育和发展现实世界的校园课外活动。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大学生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同时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帮助其发展人际关系,在近距离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重视,引导这一群体克服网络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黄志梅,杨永华。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泉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5.90后大学生心理调查 篇五

“90后”大学生,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50%以上进校前谈过恋爱”。

据网络上专家研究资料称:这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某某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 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另外,按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看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未来几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湘信院人文艺术学院

旅游管理一班

6.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篇六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他们热衷网络,信息渠道多元化,他们享受生活,追求时尚;他们不甘平凡,富有远大理想,等等,其个性心理特点会影响其生活、学习、消费等环节。在着装方面,90后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对着装具有自己的选择性,喜欢在芸芸众生中彰显自我,在着装上不仅仅是追求新颖时尚,且更要追求与众不同。本文着眼于90后大学生着装特点,重点研究其服装消费心理,并探索合理引导其服装消费的策略。实现自我发展的影响。“90 后”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首先,他们知道自己这一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使得他们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储备,为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达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忙于参加各类培训、考证;其次是部分大学生为了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的需要,刻意包装形象。

90后大学生所购服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服装款式、风格、色彩、面料等方面加以分析。在服装款式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休闲装,其次是半休闲装和运动装,只有很少一部分穿着时装。在服装设计上侧重休闲与时尚相结合。在服装的风格方面,90后大学生喜欢的服装风格多样化,更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实用型的服装,优雅型的,时尚型的,经典型的服装。在服装的色彩方面,90后

大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单色调服装。喜欢黑色和白色的学生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好配衣服),还有蓝色和红色分别是也很收欢迎。这几种色彩也比较容易凸显品味,通过服饰配件的搭配可以搭配出较好的效果,也有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个性的渐变色和混色。在服装面料方面,90后大学生在穿着服装时经常选择穿着舒适、较为环保面料的服装。纯棉面料是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纯棉面料, 还有牛仔面料也很瘦欢迎。真丝和羊毛面料的服装优雅高贵, 穿着舒适,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喜欢这些面料的服装,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购买。

90后大学生也很注重品牌, 但不盲目追求品牌。品牌服装的价格一般偏高, 而大学生有限的购买能力使他们不可能经常购买名牌服装。但还是好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别叫知名,价格合理的品牌,比如美特斯邦威、以纯、艾格、ES、honeys等品牌服装是最受90后大学生喜欢的,还有一些日本韩国的品牌也很受欢迎,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这几个品牌的服装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设计,比较适合90后大学生的穿着。由于购买能力有限,他们现在只能选择价位较低的服装品牌或在品牌店打折时购买。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表示没有自己很喜欢的品牌,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品牌服装是价格不要太高, 穿着舒适, 简约大方的同时能够彰显个性的服装。虽然好多90后也很痴迷于奢侈品,但很少有90后大学生喜欢冒牌,仿造的服装和饰品。很少有90后拿着假LV包出去。

后大学生的对服装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喜欢穿着环保面料的服装, 在旧衣物的处理上也比较环保。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穿旧的或者不想再穿的衣服留着,而不是直接扔掉。还有部分的90后大学生把不想穿的衣服送人,或者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 用他们的爱心给这些旧衣服增添新的光彩。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自己动手或找专业人员进行改造旧衣服,通过简单的处理使旧衣换新颜。现在好多二手服装店也很受欢迎,他们可以拿自己不需要的衣服跟、给人的交换活着便宜的卖出去,当然同样可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他们喜欢的服饰,一般二手服装店的服饰大部分是名牌、奢侈、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和名牌包等。

90后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的着装心理需求, 服装企业可以加

强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 通过紧随流行不断变换款式。同时要在保证 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来刺激消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 后大学生 在选择服装时, 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有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和面料舒 适性等,这表明90后大学生看中的是服装本身的一些性质,相比而言,其它的外在因素对服装选择的影响较小,所以企业应该抓住90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和着装倾向, 在服装款式, 面料, 色彩, 价格等各方面都符合他们的需求,创建出一个针对90后大学生这个庞大群体的服装品牌。

政府可以构建废旧衣物回收机制, 在学校附近设置专门回收箱或 成立规范化回收网络,回收废旧衣服,交投至废旧衣物收集企业,然后进行消毒、分拣。其中符合捐助条件的衣物交由市慈善基金会处理,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其余无法用于捐助的衣物可制成纤 维制品,进而加工成服装、地毯或拖鞋、环保袋等原料,进行资源化利。90后大学生的总体消费状况而言,这部分消费人群在手机、电脑、数码商品上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有上升的趋势。高校大学生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消费比较庞大,而对数码相机有很高的预期消费。功能、价格和品牌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对购买手机、电脑、数码产品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90后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与个性。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和尝试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大学生容易追求新外观、新功能、新款式的产品,尽管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较高。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鼓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商场陈列的各式各样款式新颖的电子产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的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同时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

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电子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某品牌的手机,感性认识上的手机外观好,质量好,彰显个性,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学校应该进一步倡导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 把引导大学生理性消

7.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七

一、工作价值观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工作价值观有不同的定义。如Super (1970) 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有关的目标, 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和属性;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金盛华、李雪 (2005) 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参照金盛华的定义, 本文将其定义为:工作价值观是引导个体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与评价的观念与信仰, 此观念可超越具体情境, 并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

二、90后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在不同方面呈现多种特征。了解这些特征, 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相关工作。

李子鹤的调查结果显示:1、调查反映的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取向正确: (1) 毕业生大学生择业意识较强; (2) 有发展前途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条件; (3) 收入水平的期望值趋于理性; (4) 面对择业竞争, 心态基本良好。2、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部分学生就业意识滞后; (2) 面对竞争压力, 多数学生感到紧张; (3) 部分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有怨言。 (4) 部分毕业生思想功利化。

潘伟的调查结果显示:1、个人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转变。2、个人价值观从与社会同一性向个人本位转移。3、个人价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个人价值观由受外部因素影响向受内部因素影响转化。

梁海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主要体现在对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要求都很高, 择业目标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 社会价值观淡化。

纵观对90后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可发现部分90后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是切合实际的, 值得肯定的;但仍有不少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是不可取或是不切实际的, 其显示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大学生“有业不就”同时又“无业可就”的就业难现象,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把就业难转变为就业易是噬待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90后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改善大学生工作价值观, 推进大学生就业, 需要政府、高校及大学生个人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 政府的应对措施

1、增强企业吸纳大学生的动力。

政府应制定给社会企业较大实惠的有关政策, 激发社会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动力, 减少大学生就业障碍。2、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运用网络手段, 加强大学生信息系统建设, 建成人才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

第二, 高校的应对措施

1、营造工作价值观教育环境。首先, 要使教育者的工作价值观念向上、与时俱进;其次, 要构建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不同职业的价值判断和认可度往往就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标准和依据。2、确立工作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打破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陈旧就业观念;要引导学生确立积极投身到西部、农村同样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观念;还要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3、构建工作价值观教育方法体系。要用科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引导与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工作价值观念;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 在进行自我和环境认知、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路线的基础上, 按照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定期评估等步骤进行;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和国情世情教育。4、遵循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原则。要遵循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原则、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 大学生个人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在众多求职者中所处的地位,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择业时, 应扬长避短, 把握好每一次应聘机会, 确立“先做人, 再做事”, “先就业, 再择业”、“先生存, 再发展”的正确择业观念, 客观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脚踏实地逐步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接近自己设定的理想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蔡禾、莫家豪:《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浅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6) 701-703。

[2]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 《成都大学学报》, 1996, 4。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 《心理学报》, 2005, 37 (5) 650-657。

[4]李子鹤:《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与思考》, 《政工研究动态》, 2009, 8:20-22。

[5]潘伟:《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对择业观的影响》, 《教育探索》, 2009, 4:130-131。

8.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近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北京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核心目标,加强对班集体建设的指导,加大对学生干部骨干的培养,借鉴和运用学习型组织、团队建设等现代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班集体成员和班集体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通过班集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大学生。”

由此,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

1.“90后”大学生自主独立倾向与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矛盾

2009年,“90后”作为一个整体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自主、独立”成为了他们的标签,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不愿意被要求,不希望被束缚,更不习惯被管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标准,渴望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然而从小生活在“6+1”结构的家庭中,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任何要求都能够被满足、任何困难都能够得以解决,环境早已让他们丧失了自主、独立的能力,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渴望自我管理,面对新环境却又无能为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要求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往往选择“充电”来增加竞争砝码,如考研、考证、出国、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等,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盲目跟风,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合理地对自己进行目标、时间、情感和行为的管理,最后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应对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

3.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要求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直线型管理,学生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很难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和决策中去,长期的被管理、被要求、被安排使他们习惯了被动的角色,渐渐丧失了自主、独立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也习惯了听从辅导员的建议,缺乏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新地开展班级工作。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探索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真正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班级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结合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1.班级值周管理,搭建自我认知和计划平台

班级值周管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直线型班级管理模式,取消了班委会集中管理和领导的方式,不再单独设置班长等职务,所有学生在学期内都平等地享有担任班级值周干部的机会,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建设和决策中来。值周干部小组一般由3人~4人构成,周期一般是2周~4周,在担任班级值周干部期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管班级不同类型的事务,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言:“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优势来获得绩效,而不能把绩效建立在自己的劣势上,更不用说通过做自己根本无法胜任的事来取得绩效。”所以在分工的安排上,辅导员一般不做过多的干涉,往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自荐分管一些班级工作,包括班级制度的建设、班级对外宣传、班级文体活动、班级学风建设等,最终由值周干部小组的几名学生协商确定。在具体的工作中,值周干部要在充分尊重全体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将个人关于班集体建设的构想付诸实践,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开展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扩大班级在全校的影响力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将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收获记录下来供后面值周的同学参考和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在班级值周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只加以方向上的引导和纠正,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正所谓班级管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而真正高效的管理,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学会担当责任、履行责任。班级值周管理,就是要搭建一个自我认知和计划的平台,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担当责任,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

2.素质养成记录,搭建自我控制平台

素质养成记录是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另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实施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使受教育者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希望学生能够在毕业离校之时,带走的不仅是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素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超前消费、论文造假、作息不规律等现象比比皆是,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所谓天之骄子的形象,这都归咎于学生从小在养成教育方面的缺失。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素质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素质养成记录,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搭建了一个自我控制和约束的平台,主要从上网习惯、消费理财习惯、作息习惯、运动饮食习惯、写作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一段时期内的行为记录下来,通过自评,体验某种不良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通过互评,对比其他同学某种良好习惯所带来的效果,进而刺激自己去改变不良的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素质养成就是将自我管理的理念寓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真正让良好素质的养成成为一种习惯。

3.学生干部达人秀,搭建自我激励平台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学生群体中毋庸置疑地扮演着“领袖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联系学生、辅导员以及学校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搞好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有力保障。所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育、帮扶,从价值取向、思想觉悟、工作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干部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促进他们更快更好成长,真正成为有担当、能够带领队伍的人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你讲我听”式的培训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新要求,不利于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和提高。而学生干部达人秀正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其以学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作为每位学生骨干的选拔题进行初赛,选拔10位学生骨干进行决赛。设计必答、抢答、才艺展示等环节,不仅使他们熟悉学生工作的各项要求,思想上统一到学院学生工作的整体思路,行动上与学院学生工作步调一致,而且使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能对比自己与其他学生干部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距,达到自我激励和完善的目的。学生干部达人秀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为广大学生干部搭建了一个自我激励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自我管理的内涵。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大学生自身特征的自我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

9.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九

摘要:最近几年大众传媒逐渐将曾经风靡一时的80后问题放在了一边,开始将关注重点转向90后一代的特点特别是关心90后消费心理分析。相比于逐渐成熟,甚至“奔三”的80后,90后一代由于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方面与80后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经营者要尽快认知他们的消费心理特点。只有敏锐地洞察90后的消费心理特点,才能找到真正的商机,营销决策才能正确,营销策略才可能会有效。关键词:90后 个性消费 圈子

(一)90后的消费行为特征 1网购

这一问题今天可能很难有一个答案。有调查表明(2009),中国的90后一代,有超过70%的人都有上网经历。有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这种生活特征致使90后中更多地是所谓“宅女”、“宅男”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在蜜罐中长大,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2炫富 90年代消费者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只要看一看今天电视银幕上,人们就不难理解90后一代他们喜欢什么。打开电视经常看到温文尔雅的周杰伦手捧奶茶,他的一番话,博得身边温柔漂亮美女的欢心,两人边喝奶茶边度过温馨浪漫的时刻,一副浓情蜜意的景象。这是周杰伦代言的优乐美奶茶广告,在电视上热播。90后一代他们就喜欢这样的方式。再如,一个充满艺术感的高调环境下,帅气的王力宏手里握着尼康新款数码相机,无意中拍到一位性感高贵的美女,于是一路追寻,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把数码相继与一个性感高贵美女联系起来,似乎说,这个数码相机,能帮助我们达到梦想的生活和欲望的满足。3个性

对于90后一代消费群来说,喜新厌旧是促使他们进行持续消费的动力之一。尽管他们也知道,追求时尚与新鲜的事物不一定具有什么现实的价值,但却能给他们带来时时不同的新鲜感觉与美好心情。

在当今营销情境下带有具有个性的消费者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一个“情感人”,其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者受内在动机、价值观等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经验过程。因此认知90后一定要学会从消费者个体心理感受的角度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内在依据,研究重点是需要、动机、生活形态、自我概念、象征等消费者个性心理与消费购买行为的关系。

(二)针对90后消费特征的营销策略 1性化的限量营销

什么样的产品最酷、最值钱?当然是稀缺的产品。对于崇尚自我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得到一款稀缺产品该让他们多么的疯狂、炫耀。

制造稀缺?第一是限量。如耐克将限量策略运用到了疯狂的境地。耐克Pigeon Dunks推出,使得数十位争抢的骨灰级耐克迷在耐克销售店发生冲突,直到警察赶到才解决了问题。物以稀为贵,限量制造疯狂。第二是限人。英国滑板品牌西拉斯&玛丽亚的东京店,消费者每次只能进20人,其他人需要站在门外等待。在前一批购物者离开之后,货架上的产品会重新更换。消费者乐此不疲,将进入“限制范围”作为自己个性的体现和身份的象征,实现了情感沟通。2自我式的网络购物

宅在家里上网,是众多“90后”的写照。商家自然也要把营销战场摆到了网络上。相较于网络广告,网络“圈子营销”似乎更能深入的影响消费者。

“90后”追求自我的同时,又有很强的群体主义意识。QQ圈子、博客圈子、MSN圈子、开心网圈子„„大行其道。在这些圈子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体验,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经验,进而作为自己消费的依据。影响圈子内的一部分人,进而形成圈子内的口碑传播,或者企业去建立一个圈子,打造圈子的知名度,都是高效的营销手段。

另外手机营销也是一个重要策略。就现在的3G手机功能来看,完全具有上网、听歌、看电影、看视频、拍照、玩游戏、翻译等功能。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只要拿着手机,他这一天就不会寂寞。

10.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十

李学昌(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274015)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如情感、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显得异常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高90后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麦灵格尔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不仅在生理上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必须是健全的。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我定位模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对于上大学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往前走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一度迷茫,充满疑惑。

2、爱情挫折承受力弱。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少数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恋早婚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歌德因为得不到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一度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他后来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用文学的创作来表达其受挫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

3、就业压力大。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这既不利于就业,也严重威胁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联系

1、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当前,90后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他们不是努力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而是采取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此时往往消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不当处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 1

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形成健康心理,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技巧充分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性情,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结合和他人帮助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透过挫折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显得就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还应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遭遇挫折,比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就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学着自我调节,适度地宣泄或者控制情绪。

3、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为了减轻甚至摆脱受挫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应当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一是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极度悲伤,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经疏导后,专心于学习,成为佼佼者,也可视为升华作用。我们平时说的“化悲痛为力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升华。如一个不擅长吹拉弹唱无法在晚会上一展风采的学生,可以刻苦攻读,成为品学兼优者来赢得同学们的敬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不妨采用合理化机制,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是最典型的两种合理化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受挫的90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建议受挫学生通过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自我管理 篇十一

一、“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形成原因

高职院校里的学生, 也就是“90后”学生, 他们具有以往“80后”学生的特点, 也具备本科院校学生的一些特点, 同时还具有“90后”特有的几个特点, 比如有叛逆心、个性较鲜明、勇于表现、敢于表达、比较自我、内心脆弱等。

(一) 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

现在的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占相对比较大的比例, 他们成长在众多亲人的呵护之下, 家庭里都是围绕孩子一个人转, 缺乏其他的交往和竞争。家长们一心想培养成功的子女, 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尽可能给予最好的, 对一些繁杂琐碎的事, 包括生活上的事情几乎都由长辈完成。造成了很多孩子进入大学, 包括高职院校, 都缺乏生活常识, 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对于校园的集体生活不习惯, 甚至恐惧。当前, 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兴趣班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 一切以分数去衡量。而在压力不断增加, 人与人之间交往少, 特别是邻居之间, 导致了孩子与邻居或亲戚等交往比较少, 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同时, 缺少一些团队的运动。久而久之, 产生了内向, 叛逆心理, 甚至自闭的性格, 因而在学校的宿舍容易产生矛盾。

(二)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影响

高职教育可以说到了普及的形势, 逐渐大众化, 校园作为同龄人的生活圈, 都是来自不同地方, 不同家庭的同龄人聚在一起, 从独自的生活到了校园集体生活。每个地方、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完全相同, 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也不一样, 同学们存在着各种竞争和对比, 出现差距, 导致个别同学心理失落, 部分同学出现自卑、高傲、心胸狭隘以及多疑等心理问题。网络的普及, 成为“90后”学生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 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态和思想, 高职学生相对意志薄弱、基础知识薄弱, 受影响程度更大, 容易产生依赖性, 也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 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部分民众以级别或金钱评价他人, 变得更为浮躁, 更为急功近利, 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这种现象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因此, 在校园里也出现拜金主义、急功近利、集体意识淡薄、享乐主义等不正当的思想, 影响到同学之间纯洁的友情和团队合作。同时, 一些社会上大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育的缺陷和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致使学生对前途的迷茫, 对生活的失望, 进而部分同学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障碍。

二、“90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 转变工作态度

面对大众化的高职教育, “90后”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 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 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 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 要懂得用不同的交流、沟通、引导方式, 做到“以学生为本”, 服务同学, 与学生友好相处,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习成才, 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二) 改进工作方法

当今手机和计算的普及改变了“90后”高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由传统的信件、固定电话沟通交流方式, 转变为多样化, 如手机短信、飞信、QQ、博客、微信、社区交流平台等。因而, 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 要从“90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根据他们特点, 结合实际, 利用各种创新的方式和新的媒体,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更为系统, 更为全面的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三) 活动催管理

面对“90后”学生,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 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生活, 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更多学生参与, 缓解学生压力, 提高学生集体意识。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知识, 参与进来, 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达到心理调试和心理干预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90后”学生已经是高职院校的主体, 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面临着挑战。做好“90后”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 要求工作管理者根据学生特点, 顺应社会发展, 端正态度, 有责任心, 有服务意识, 有科学方法, 全身心投入到“90后”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中去, 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 基本上是“90后”的学生, 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 分析其成因, 将心理教育应用到学生的管理中, 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关红, 焦宁.心理健康教育在“90后”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2) .

上一篇:迟到以后阅读题答案下一篇:园林建筑设计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