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作业题及答案(共5篇)
1.采矿学作业题及答案 篇一
寒假来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小编整理了这篇2014年数学初一数学寒假作业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请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它的解是.2.分解因式:.3.二次三项式x2﹣k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是 _________.4.如图,已知a∥b,小亮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上.若1=40,则2的度数为.5.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以班为单位参赛,评委组的各位评委给九年级三班的演唱打分情况(满分100分)如下表,从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则余下的分数的平均分是.分数(分)89 92 95 96 97评委(位)1 2 2 1 16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如果△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重合,那么旋转了 度.7.计算:1002998=.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90,AB=3cm,AC=4 cm,BC=5 cm,则点A到BC的距离是.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9.已知,则a+b等于()A.3 B.C.2 D.110.下列计算错误的的是()A.(a2b3)2=a4 b6 B.(a5)2=a10C.4x2y(-3x4y3)=-12x6y3 D.2x(3x2-x+5)=6x3-2x2+10x11.下列分解因式错误的是()A.y(x-y)+x(x-y)=(x-y)(x+y)B.25x2-4y2=(5x+2y)(5x-2y)C.4x2+20x+25=(2x+5)2 D.a2(a-b)-2a(a-b)+b2(a-b)=(a-b)312.已知:如图,BD平分ABC,点E在BC上,EF∥AB.若CEF=100,则ABD的度数为()A.60B.50C.40D.3013.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调查了20户家庭某月的用电量,如下表所示:用电量(度)120 140 160 180 200户数 2 3 6 7 2则这20户家庭该月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180,160 B.160,180 C.160,160 D.180,18014.在以下清洁环保、绿色食品、节能、绿色环保四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是()A.B.C.D.15.小颖家离学校1200米,其中有一段为上坡路,另一段为下坡路.她去学校共用了16分钟.假设小颖上坡路的平均速度是3千米/时,下坡路的平均速度是5千米/时.若设小颖上坡用了x分钟,下坡用了y分钟,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为()A.B.C.D.16.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2时,一定有a∥bB.当a∥b时,一定有2C.当a∥b时,一定有2=90D.当2=180时,一定有a∥b三.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7.先化简,再求值:-(a-b)2,其中a=1,b=-2.18..解方程组:19.解方程组20.分解因式:21.某社区准备在甲、乙两位射箭爱好者中选出 一人参加集训,两人各射了5箭,他们的总成绩(单位:环)相同,小宇根据他们的成绩绘制了如下尚不完整的统计图表,并计算了甲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见小宇的作业).(1)___________, =__________;(2).参照小宇的计算方法,计算乙成绩的方差,.(3)请你从平均数和方差的角度分析,谁将被选中.22.如图,在方格纸中,以格点连线为边的三角形叫格点三角形,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操作:先将格点△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1B1C1,再将△A1B1C1绕点C1旋转180得到△A2B2C2.四.应用题.(本题8分)23.如图,某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 000元,铁路运费97 200元。(1)求化工厂从A地购买这批原料及利用这批原料生产的产品各多少吨?(2)计算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五.说理论证题(本题6分)24.如图,AM‖CN,2,那么AB与CD平行吗?试说明理由.六探究题(本题8分)25.如图甲.乙是两个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其中长为(x+a),宽为(x+b)。(1)根据甲图,乙图的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S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条件你发现关于字母x的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式相乘的计算规律用数学式表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你所得的规律进行多项式乘法计算:①(x+4)(x+5)=②(x+3)(x-2)=③(x-6)(x-1)=(3)由(1)得到的关于字母x的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式相乘的计算规律表达式,将该式从右到左地使用,即可对形如x2+(a+b)x+ab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请你据此将下列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①x2+5x+6②x2-x-12湖南省双峰县2013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答案不唯一。2.3.8 4.50 5.94.7.60 7.999996 8.2.4㎝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9.A.10.C.11.D.12.B.13.A.14.B.15.B.16.D.三.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7.解:原式=b2+b+a2-b2-(a2-2ab+b2)2分= b2+b+a2-b2-a2+2ab-b23分= b+2ab-b24分当a=1,b=-2时,原式=-2+21(来源-2)-:Z。xx(来源-2)2(==-105分18.解:①-②得: 2分=13分把 代入②得:4分这个方程组的解是5分19.解:由②-③得x+3y=7④1分将①代④得x+3(x+1)=7解得x=12分把x=1代入①得y=23分把x=1,y=2代入②得z=-34分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x=1y=2z=-35分20.解:原式=z2(x4-8x2y2+16y4)1分= z2(x2-4y2)23分= z2(x-2y)2(x+2y)25分21.解:(1)4,6 2分(2)=1.6.4分(3)因为两人成绩的平均水平(平均数)相同,由于,所以乙的成绩比甲稳定,所以乙将被选中5分22.解:如图所示:计分方法:画对平移图记3分,画对旋转图记2分,全对记5分四.应用题.(本题8分)23.解:解:(1)设化工厂从A地购买这批原料的重量为x吨,利用这批原料生产的产品重量为y吨。1分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1.5(10x+20y)=15000{1.2(120x+110y)=972003分解得:x=400,y=3004分答:化工厂从A地购买这批原料是400吨,利用这批原料生产的产品是300吨。5分(2)产品销售额为3008000=2400000元原料费为4001000=400000元6分又∵运费为15000+97200=112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额比原料费和运费的和多2400000﹣(400000+112200)=1887800元7分答:(略)8分五.说理论证题(本题6分)解:AB‖CD1分理由:因为AM‖CN,所以EAM=ECN.2分又因为2,所以EAM+ECN+2.3分即EAB=ECD.4分所以AB‖CD.6分六探究题(本题8分)25.(1)S甲=(x+a)(x+b)1分S乙= x2+bx+ax+ab= x2+(a+b)x+ab2分(x+a)(x+b)= x2+(a+b)x+ab3分(2)x2+9x+20 4分x2+x-65分x2-7x+66分(3)x2+5x+6=(x+2)(x+3)7分x2-x-12=(x+3)(x-4)8/分
2.采矿学作业题及答案 篇二
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煤矿每百万吨死亡率约为3.96,而美国煤矿每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39,印度是0.42,俄罗斯是0.34,南非是0.13,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万吨死亡率一般为0.4左右,中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和每百万吨原煤死亡人数双双高居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国家关闭了许多小煤窑,并从立法、产权、问责、监察等几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依然遏制不了煤矿安全事故高发的现状。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学术界和管理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试图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肖兴志、王纳(2006)从整个煤矿安全规制的链条的角度分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矿工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以上分析大都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的,其他的观点还有:资源无偿批复是煤矿安全事故背后腐败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混乱,强调了安全生产要用重拳来治理(李毅中,2007);执法不严、违法得逞的概率较高,受到惩罚的概率较低,导致了矿难频发(罗云,2006);中国的煤矿生产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是矿难发生的深层原因,在有生产许可证的煤矿发生爆炸事件是由市场需求导致的过度开采造成的(刘铁民,2005)。
1 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
1.1 矿主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违法生产非法煤矿开采严重。
自2001年国务院部署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以来,经过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煤矿总体生产秩序开始好转,但是近期受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已关闭的矿井又死灰复燃,非法开采。如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张老佩煤矿“2·15”事故就是例证。该矿无任何证照,独眼井开采,多次被地方政府下达“关闭令”,但矿主我行我素,要钱不要命,擅自启封,非法开采,因通风能力严重不足,违章启动潜水泵,产生电火花,导致瓦斯爆炸,造成27人死亡,15人受伤。
1.2 地方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职责不落实不少地方至今没有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部分省和多数市、县,至今还没有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国办发[2004]79号)的规定,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地方监管机构。有的地方政府即使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机构,但编制、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等尚未到位,无法正常履行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对事故隐患进行督促整改,是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1.3 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日常监管走过场有些地方职能部门监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日常监管马虎草率、走过场。
对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最终酿成事故。如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细水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生产计划40万吨,实际最高日产达到了1800吨。平鲁区煤炭局对该矿批准生产计划为6个采掘工作面,但该矿井实际布置17个采掘工作面,严重超能力生产。而该区煤炭局在日常检查中走了过场,未能及时发现这些重大隐患,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引发了“3·1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2人死亡。
1.4 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企业没有认真落实技术负责人和瓦斯检查员的责任制。如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隆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二号井改变停采工作面通风系统,技术负责人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事故当班安全员空岗,安全副矿长违章指挥工人拆除风桥,导致“5·13”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死亡15人。今年以来,低瓦斯矿井频繁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主要是低瓦斯矿井主要负责人思想麻痹,不重视“一通三防”工作,误认为低瓦斯矿井不会发生事故,因而在措施、制度上听之任之,导致现场安全管理相当混乱。如贵州安龙县龙公煤矿为低瓦斯矿井,采用巷道式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事故当班未供风,无风作业,引起瓦斯积聚,因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导致“4·15”事故发生,死亡10人。
2 煤矿采矿作业事故对策
2.1 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巩固和扩大基层技术人员队伍,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专业煤矿技术人才,增强其干事业的信心;充分发挥自培作用,企业自我培养技术人员,且培养出的基层技术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也更强;鼓励自学成才,对通过自学取得专业证书且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工作技能的职工给以高薪;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让技术人员带领一定人数的职工,在实际工作中传授技术经验,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在企业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氛围。
2.2 引进现代化设备。
转变企业经营者的设备观念,充分认识到设备落后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从而舍得花钱引进新设备和新工艺,特别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进;对原有设备进行革新改造,使其重燃青春,延长使用年限。
2.3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
增加资金投入小煤矿由于职工来源不一,配合协作性不强,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较低,因此,要加强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宣传,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为矿井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增加对安全保障资金的投入,从源头上保障安全生产。
2.4 引进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和科学的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认为事故是随机的,它是以预防为中心,预先发现、判明可能使事故的各种危害、危险因素及时排除,能有效地降低事故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是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实际运用,评价的目的,就是揭示危险性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对危险程度大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确定如何改变生产工艺流程,安装什么样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是否要更新及如何从管理上采取措施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等。
3 结束语
认真分析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遏制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煤矿采矿事故多发,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威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煤矿采矿事故的梗概,结合其原因,详细阐释了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采矿,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庞洪秀.中小型采矿企业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6(18).
3.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 篇三
第一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代替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
3、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及应用的过程。
4、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
5、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二、填空:
1、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2、无限性、有限性、周期性、创新成果
3、S扩散理论
4、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5、世袭式扩散
三、简答题:
1、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3、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传习式扩散方式、接力式扩散方式、波浪式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
4、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 38
四、论述题:
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是经营条件的影响,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经营条件对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影响很大,经营条件好的农民,他们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资金较雄厚,劳动力充裕,经营农业有多年经验,他们对创新持积极态度,容易接受新的创新措施。其次是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主要取决3个因素,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第三技术的适用性。再有就是看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了农民的年龄、户主的文化程度、还有家庭关系的影响。最后是其他社会、政治因素包含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第二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以上这些是影响农民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1.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这一过程是创新在农民群体中的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突破阶段,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农村社区中的创新先驱者会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来进行各种试验,他们一旦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第二是紧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实际就是创新成果由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第三是跟随阶段,有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从众阶段,这个阶段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以上是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这些过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结构、性质与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2、技术: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所采取的手段。
3、科技成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
4、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 38
5、应用性研究成果: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的应用前景领域进行研究,从而开辟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二、填空: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经营)(咨询)(推广)
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用性)(实用性)
三、简答题
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答:按成果性质分类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按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答: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是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答:包括:(1)转化主体;(2)转化课题;(3)转化受体。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
答: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可将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业人员的比例。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 38
答:(1)产量增减量(2)某些指标的生产率(3)某种资源的利用率(4)某种指标的提高率(5)某种指标的降低率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1)成果质量:包括成果的创新性、成果的成熟性、成果的效益性、成果的适应性和成果的实用性。(2)转化系统体系建设:包括:应用成果产出系统、成果鉴定系统和成果推广系统。(3)农民需求。(4)政策与资金。第三章 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2、群体: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3、心理定势: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6、能力: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7、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情感: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1、意志:是人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此目的的心理过程。
/ 38
二、填空题:
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社会心理包括4方面的研究内容即(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5、气质的类型有4种,即(多血质型)(胆汁质型)(黏液质型)(抑郁质型)
6、能力根据对完成活动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心理定势的类型分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
8、思维的特点是(间接性)(概括性)
三、简答题:
1、群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答:(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联合群体和集体
2、群体的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群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的利益。群体通过对成员的有效组织,使其分工合作,达到群体的目标,二是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3、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群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是共同的目标利益,这是形成群体意识的基础,其次是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是群体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有就是自然领袖,这是群体的核心,最后是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
4、农民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农民群体具有一般群体的功夫同特征,又具有农民群体的特殊性。有以下4方面特征(1)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2)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3)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4)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5、影响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 38
答:(1)生理素质(2)社会生活条件(3)教育(4)社会实践
6、性格的特征是什么?
答:性格的特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7、农业推广人员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
答:(1)发散性思维(2)侧向思维(3)逆向思维(4)动态性思维(5)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结合。
8、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1)市场适应能力(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3)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
9、使用暗示法影响推广对象要遵循几点规律?
答:(1)要遵循感知规律(2)要区别不同对象(3)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10、常见的吸引法有几种?
答;(1)利益吸引(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标吸引。
四、论述题
1、意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农业推广人员的意志培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意志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行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行为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行为要实现的目标,达到什么水平和效果,这是动物根本不具备的,二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三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农业推广人员意志的培养包括几个方面,(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支配行动使之符合该目标的能力(2)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过程中能够迅速和坚决的进行决断的能力(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4)意志的坚韧性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坚定的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2、农业推广者怎样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
答:主要通过3种方法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首先是劝导法,这是影响人心里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流泻式劝导、冲击式劝导、浸润式劝导。还有暗示法,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观点、意见、情感等信息,使对
/ 38
象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受其影响的一种方法。最后是吸引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引起农民的兴趣、注意、好奇等心理反应的方法,具体包括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吸引、示范吸引、目标吸引。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行为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2.需要 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3.动机 是行为的直接力量,它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4.行为激励 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5.感染 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地感受与接受。
二、填空
1.农民 2.内在的需要 外来的刺激 3.行为 4.自我实现 5.协调 不协调 不相关 6.强化 弱化 方向引导 7.始发作用 导向作用 强化作用.内在需要 外界刺激物或外界诱因 9.知识的改变 个人行为的改变 10.知识 意向 11.解冻 变化 冻结 12.增加动力 减少阻力 13.参与性 强迫性 14.政策 法律 经济 补贴 15.教育 培训 试验 示范 16.现实生产力
三、简答
1.目的性: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为。
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差异性: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受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社交需要
/ 38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一是农民需要——原动力。大多数农民都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农民行为改变的力量源泉。
二是市场需要——拉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有志于参与市场交易,进行商品生产。因此,市场需求拉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三是政策导向——推动力。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制定相应政策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推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4.①服从。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
②从众。群体对某些行为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③相容。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
④感染与模仿。在农民中,一种情绪或一种行为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产生连锁反应,以致形成大规模的行为反应。群体中自然领袖一般具有较大的感染作用。
5.①强迫和强制使用权利,迫使某人做某事 ②交换 ③咨询 ④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⑤操纵 ⑥提供条件 ⑦提供服务 ⑧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6.①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
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即变革社会环境或农民工作环境的策略。
③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 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7.①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②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③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四、论述
1.根据行为产生模式,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人的行为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农民)表现出
/ 38
不同的行为特征。二是受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世界观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可以导致行为的不同。同时,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对人们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2.⑪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⑫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推广实践,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推动农业推广工作,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三大动力,其中农民需要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政策导向是推动力。农民需要是内在的动力,是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源泉,是内因。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外来动力,是外因。市场需求是一种诱导力,它可以刺激农民萌生欲望,产生内在需要,进而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追求、兴趣直至采用;政府政策导向是一种辅助推动力,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使农民新技术更快更好地传播 第五章 农业推广沟通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 就是指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彼此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各种信息的社会行为。
3.农业推广沟通 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4.个人沟通 指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或通过个人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的沟通,如农家访问、电话咨询等。
/ 38
5.大众沟通 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的沟通,如科技广告、科普杂志等。
6.沟通主体 指承担信息交流的个人、团体及组织。7.沟通渠道 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通道和路径。8.沟通媒介 指沟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
9.农业信息准备 是指推广人员从多种途径获得农业信息,有了传播的意向,为信息的传递所做的准备工作。
10.农业信息编码 就是指推广人员将所要传播的信息,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来进行表达,以便于传递和接受。
11.沟通环境 是指沟通现象赖以发生效果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背景。12.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
二、填空
1.直接人际沟通 间接人际沟通 2.传播者 接受者 信息 媒介 3.正式 非正式 4.语言 非语言 5.交流信息 6.传送者 接受者7.推广内容 推广方法 8.沟通主体 沟通客体 沟通渠道 沟通媒介 9.单向 双向 10.单串型 饶舌型 扩散型 11.声像宣传 语言传播
三、简答
1.①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②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③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④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⑤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2.首先由推广人员进行农业信息准备,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变成农民能够理解的信息传递出去,经一定的途径让农民接受;农民在收到信息以后,进行译解,变成自己的意见和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将行为结果反馈给推广人员。3.在沟通中,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不能进行沟通。但是农业推广沟通是农业推广人员为推广科学技术这个最终目的来与农民沟通的,所以推广人员常常以沟通的传送者的面貌出现,而农民则以沟通的接收者的面貌出现,两者互相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在沟通中,是推广人员主动适应农民,而不是农民去适应推广人员,例如,农业推广人员是根据农民的具体条件、具体需要决定沟通的方法和内容,而不是农民根据推广人员的需要来决定内容和方式。
/ 38
双方肯定是互相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作用和性质不同。
4.①沟通环境因素 ②沟通目的因素 ③沟通反馈因素 ④社会知觉因素⑤自我认识因素 ⑥风俗习惯因素 ⑦组织行为因素 5.维护和提高信息源的信誉
信息内容要与推广对象相关
信息的组织与处理应简单、明了
适当重复信息的关键内容
运用比较和对比
加强信息反馈
改善沟通环境
重视沟通网络
6.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四、论述
1.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㈠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 38
㈡要做农民德尔知心朋友 ㈢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㈣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㈤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㈥了解、利用风俗,为农民推广服务 ㈦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一、名词解释
1.集体教学法 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2.示范教学法 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3.鼓励教学法 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4.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 是指农业推广人员职前和在职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
5.职前培训 是指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6.在职培训 是指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7.绿色证书 是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是农民从业的岗位合格证书。
二、填空
1.成年农民 2.普及性 实用性 实践性 时效性 3.农业生产 生活中 4.组织现场培训 田间指导 个别接触 5.技校培训 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 服务咨询 现场会 6.每月讲习班 两周培训班 生产推荐项目培训
三、简答
1.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②直观原则 ③启发性原则 ④因人施教原则
/ 38
2.①场所、设备、经费的准备。②教师的联系和安排。
③示范场所和实习场所的准备。④课程或培训内容的安排和通知的发出。
⑤教育培训过程的各项组织工作。
3.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哪些经验教训?
培训内容是否合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参加者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和要求?
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场所是否合乎要求?
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未达到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4.①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②示范教学法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③鼓励教学法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④现场参观教学法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5.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提出改进当地农业教育项目的能力
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
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保存记录和学报告的能力 6.学习目的明确
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 学习时间有限 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 38
7.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益
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是生产劳动者,期望帮助决策分析
期望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术
8.更新和进行基础专业教育、现代推广理论和技术的教育
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更新应用技术
根据推广工作需要的专业教育
掌握农业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讨论有关任务和工作方法
掌握新的视听、宣传工具,补充新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
1.一般说来,一个农业推广人员所具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比较高级的推广人员,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会深深感到知识的匮乏。通过在职培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是每一个农业推广人员所渴望的。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解决自己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农业推广人员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七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织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2.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3.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以农业大学(科研院所)设置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也可扩延至城镇居民,工作方式是教育性的。
4.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一类以会员合作方式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具有明显的自愿性和专业性农民组织。
5.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是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表现。
/ 38
二、填空
1.三农 2.政府 3.教育 科研 推广 4.指挥中心 执行机构 监督机构 反馈机构 5.农业科技知识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科技成果转化 6.指导 7.技术员 推广研究员 8.培养 考核 晋升
三、简答
1.①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 ②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③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
④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 ⑤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2.①目标性原则 ②层次性原则 ③协调性原则 ④整体性原则 ⑤能动性原则 ⑥封闭性原则
3.①推广者的人事管理 ②对基层推广者的技术支持 ③推广者的基础培训与高级培训 ④管理职能 ⑤对基层推广者的监督 ⑥对基层推广者的评价 4.一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精神;二要有广博得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三要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的作风。总之,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5.①学科基础知识 ②管理才能 ③经营才能 ④文字表达才能 ⑤口头表达才能 ⑥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
6.①经济的方法 ②行政的方法 ③思想教育的方法 ④精神激励法 ⑤法律的方法 ⑥农业推广人员的资格地位
四、论述
1.㈠确定推广目标 推广组织的职能之一就是结合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需要,为各级推广对象确定清楚、明确、具有说服力的推广工作目标。
㈡保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 推广组织要根据本地区推广工作长期性的特点,在安排推广任务时,在使用推广方法上,在推广人员、推广设备、推广财政支援方面,都突出地保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
㈢保持推广工作的权变性 要求组织形式和组织成员经常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发现并利用机会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局面,建立、培养和发展同各界的联系,以利于发挥推广组织所特有的权变性。
/ 38
㈣信息交换 生产有时会影响生活问题,经济问题很可能影响政治、社会等问题。因此,建立有利于信息交换的系统是推广组织极为重要的职能。
㈤控制 推广组织需要经常检查与目标工作程序有关的实际成就,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具有对组织成员、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的调控能力。
㈥激励 推广组织必须具备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积极工作的动力。推广组织的责任就是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工作人员主动工作的环境。
㈦评估 组织对推广机构的组成,对成员工作成绩的大小,对推广措施的实施,对计划制定的完成程序都需要进行考核。2.㈠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形势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的需要,加强农业推广的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建设,对农民展开广泛的咨询服务,服务内容要从产中技术扩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全过程,服务范围要小到农户、村、乡,大到县、市、省或全国。
㈡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逐步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度,知识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人才和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能力。有鉴于此,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和组织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种必然的战略性选择,农业推广组织也毫不例外。㈢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能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向农民示范,可大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的企业化是世界行的潮流,只有企业化才能提高规模效益和管理水平。
㈣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的公益性任务
在我国,由于农民组织和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国家兴办推广体系尤为必要。农业推广的公益性决定了国家兴办推广体系的必要性,而且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3.(一)政治素质:(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 38
(二)业务素质:(1)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2)丰富的农村社会学知识和较强社会工作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5)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强调(1)经营管理能力;(2)信息知识;(3)知识更新能力。
第八章 农业推广的外部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外部环境是指影响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农业推广工作系统无法控制的。
2.农业推广的政策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相关政策。3.地区发展补贴:是向农业生产条件明显不利的地区发放的补贴。
二、填空
1.法律因素 政策因素 社会因素 2.《史密斯—利弗法》 3.教学 科研 推广 4.《农业推广规程》
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
三、简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颁布实施。《农业法》共9章66条,对农业的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要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3.①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②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 38
③粮食援助补贴 ④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⑤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⑦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⑧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
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 ⑩地区发展补贴
四、论述 1.答:
㈠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㈡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㈢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㈣实施科教兴农
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㈧实现计划生育国策
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2.试述影响农业推广的其它社会、经济环境有哪些? 答:
(1)经济环境:包括经济效益和经济体制结构;(2)社会文化环境;(3)农业生态环境;(4)推广工作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第九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方式 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 38
2.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是为提高某特定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
3.农业推广方法 农业推广方法是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4.农业推广的手段 农业推广手段,是指在传播农业技术时所利用的各种载体和媒体。
5.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
6.集体指导法 即在同一类型地区、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同的条件下,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7.个体指导法 是推广人员和农民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8.现场指导 是指组织农民领导、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及农民到试验、示范现场参观考察,并对他们进行实地指导,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9.田间插旗法 是在推广人员走访农户或田间调查,未遇到当事人时而采取的一种约定俗成德沟通方法。
10.推广效率 是指通过某种方法采纳某成果的农户数占成果到户总数的百分率。
二、填空
1.农业推广原则 2.项目选择 3.自然 生态 经济 4.科技成果 先进技术 直接生产力 5.试验 示范 推广 6.农业增效 农村稳定 农民增收 7.项目计划 8.大众传播法 集体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 9.印刷品媒体 视听媒体 静态物象媒体 10.农户访问 办公室咨询 信函咨询 11.解决问题 考评
三、简答
1.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有:①一般推广方式 ②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③ 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 ④ 群众性推广方式 ⑤ 项目推广方式 ⑥ 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⑦ 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 ⑧ 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2.①介绍农业科技新观点、新成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兴趣和认识。②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 38
③介绍某人成功的经验,以便他人学习。④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⑤扩大推广活动的影响。
⑥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信息和具有重大效益的信息。⑦强调或重申重要的信息和建议,以便加强记忆。3.①指导范围较大,推广效率高 ②双向交流信息,信息发馈及时 ③利于开展讨论,达到一致意见 ④注重整体效应,个人难以满足 4.技术承包方式有哪些?
答:(1)联产提成;(2)定产定酬;(3)联效联质;(4)技术劳务;(5)集团承包。
5.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这是个别指导法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推广人员。对推广人员本身有以下要求: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态度谦虚,对农民要有爱心、耐心,尊重农民;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尽量创造信息指导与物化服务相结合的条件,实现“既开方、有卖药”,方便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6.访问要有目的、计划及准备。如果农民提出问题解释不了,要实事求是地向农民讲明。
选择好访问对象。应重点选择农村的“三户”即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农户。
坚持经常访问,特别在关键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对农户进行访问,不断向农民提供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访问时推广人员要有同情的态度,关心农户问题,并有兴趣和信心帮助解决。
/ 38
做好访问记录,尽可能多记、记全,访问后要及时整理。访问要有结果,对被访问农户要进行考评。7.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四、论述
1.① 科技下乡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政策体现,推动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 科技下乡为学校与地方、教授与农民沟通信息架起了桥梁,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直接传递,加速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③科技下乡是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科技下乡一般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具体实施,具有技术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等特点,能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加快了科技推广速度。④科技下乡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下乡,向农民灌输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增强科技意识。⑤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潜力。科技下乡活动为科研和生产实践找到了结合点,为教学、科研提供生产中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培养、锻炼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业务骨干。⑥科技下乡有助于农村调查研究,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和直接交流两类推广方法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信息流向方面:直接交流是双向的,大众传播是单向的;(2)反馈量方面:直接交流反馈量大,大众传播反馈量小;(3)传播速度方面:直接交流慢,大众传播快;
(4)修正信息的可能性方面:直接交流大,大众传播小;
(5)人均有效交往费用方面(或成本方面):直接交流高,大众传播低。3.如何综合运用农业推广方法?
/ 38
答:农业推广综合方法的运用是指选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配合、综合运用。(1)考虑的因素有:具体推广内容;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推广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其他因素。(2)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
①不同推广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示范参观是目前中国最有效的推广方法。②推广方法选择考虑的因素:
a.考虑不同技术类型:物化技术采用示范、咨询服务效果较好;知识型技术采用培训、印刷品宣传、巡回指导和科普宣传效果较好。
b.不同类型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为主。主要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技术;经济发展区,推广方法以成果示范、方法示范、集体指导等方式为主;经济开发区,推广方法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农民参观,拓宽农民视野。
c.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推广方法:对科技示范户应注重个别指导;对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农民应以培训、经验交流、成果示范、参观学习等方法为主;对技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应以直观教学为主。第十章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一、名词解释
1.开发性试验 是指对于某些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进行探讨性的改进试验,以寻求该项新技术成果在本地最佳实施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技术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系统误差 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目标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稳定;在条件改变时,则按某一确定的规律而变化的误差。
3.随机误差 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目标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合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没有确定的规律,也是不可预定的误差。
4.成果示范 是指农业推广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在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或科技示范园等特定场地中,把经过当地适应性和开发性试验取得成功的某个单项技术成果或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效果尽善尽美的展现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以引起周围生产者的兴趣及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效仿的过程。
/ 38
5.方法示范 是指推广人员利用适宜规格的植物、动物、农机具或其他实物做直观教具,将某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来表达显得困难,传授效果极差的操作性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与语言传授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操作,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的推广教学方法。
6.技术适应性试验 是将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或外地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成果,引入本地区、本单位后,在较小规模上进行的适应性试验。
7.试验方案 是指在试验未进行之前,依据当地科技推广的需要,拟进行哪些方面的试验,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的设计,实施时间、场地,调查项目及测试仪器解决途径,期望得到哪些结果,所得结果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意义和作用等,诸项内容的一个总体规划。,相同条件下chaa
二、填空
1.试验 示范 2.试验 示范 3.适应性试验 开发性试验 综合性试验 4.适应性 推广价值 5.改进创新
6.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7.随机误差 8.居中性 可比性 等距性 9.短时准确 操作为主讲解为辅 农民亲自操作 10.试验目的要明确 试验要有代表性 试验结果要准确可靠 11.工作概述 技术部分
三、简答
1.①重复原则 ②随机原则 ③局部控制原则 ④惟一差异原则
2.①制订实施计划 ②试验物质准备 ③严格落实农艺操作 ④观测记载
⑤试验的收获
3.试验总结的过程,也是对研究事物再认识的过程。首先应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运用统计手段从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规律,然后按照既唯物又辩证的多向思维去分析所获客观规律形成的原因。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新。对一些效果显著,规律性较好的试验可按科技论文形式撰写并发表。对某些无规律可循且效果不显著的试验,应及时修改试验方案,进行下一轮试验。
4.①技术要成熟可靠 ②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相一致
③具备成果示范的必要条件 ④示范点的选择和布局要合理 5.①制订示范计划 ②示范地点和示范户的确定
/ 38
③加强指导,创建高质量的示范样板 ④观察记载 ⑤组织观摩 6.①方法示范计划的制定 ②方法示范内容的准备 ③示范的组织 ④方法示范的实施 ⑤操作练习和回答问题
四、论述
1.国内外的推广实践证明,在多种不同的技术推广方法中,成果示范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它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成果示范不同于试验,试验虽有成功的希望,但也存在失败的可能。而成果示范是在适应性和可发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成果质量在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和实用性等方面,经过了验证和改进,加之有严格的技术操作,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优于当地原有的使用技术。由于示范点设在拟推广区的生态、生产环境中,又是农业生产者亲自操作完成,效仿者不仅可以看到最终结果的优越性,通过参观、交流还可以了解到示范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便于分析判断成功的把握性,采纳的欲望容易被激发。
第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偏低,分析判别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愿意接受一些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式的技术传授。成果示范避免了一般技术传授的欠缺,示范过程可使仿效者充分使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感觉去考察认识新事物,并进行自己分析、判断,所以可有效地说服持有疑虑态度的生产者采纳新技术。
2.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将在当地经实验成功的某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技术或某项实际种植经验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的推广方法。要发挥成果示范的作用,应该:
(一)坚持成果示范原则(1)有计划;(2)与农民目标一致;(3)示范点有代表性;(4)取得当地领导的合作;(5)技术正确,示范有把握;(6)有相应的物资和资金配套。
(二)做好示范的每一步(1)示范布局与示范地块选择;(2)确定示范户;(3)做好观察记载;(4)及时组织示范参观;(5)做好示范的总结评价工作。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 38
2.农业推广信息 是农业系统内部、农村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信息内容,是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推广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3.信息采集 是指为了更好的掌握和应用信息,对其进行的聚合和集中。4.信息处理 是指把收集来的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分类、加工、存贮,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5.信息加工 是根据不同目的和用途对原始信息进行浓缩、改写和计算分析的活动。
6.正式的信息传播过程 是指借助信息传播者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7.信息能力 是指一个人收集、传递、利用信息,指导实践的本领和技能。
二、填空
1.信息服务 2.制订采集计划 反馈用户信息 3.各种文献资料 报刊杂志 各种官方文件 4.初始 中间 终止 5.信息源 传播者 传播媒介 受传者 6.知识性 技术性 7.农业科技图书 8.记录型 实物型 思维型 9.密集度 有效性 10.统计法 会计法 文字信息研究法
三、简答
1.①信息的价值性 ②信息的时效性 ③信息的可传递性 ④信息的依附性 ⑤信息的可塑性 ⑥信息的贬值与污染 2.①农业资源信息 ②农业政策信息 ③农业科技信息 ④农业生产信息 ⑤农业教育信息 ⑥农产品市场信息 ⑦农业经济信息 ⑧农业人才信息 ⑨农业推广管理信息 3.①主动、及时原则 ②真实、可靠原则 ③针对需要原则 ④全面系统原则 ⑤计划性原则 ⑥预见性原则 4.①信息收集能力 ②信息选择能力 ③信息利用能力 ④识别信息能力 ⑤管理信息能力
5.①权威性。它是记载新技术、新创造、新产品的权威出版物
/ 38
②快速性。公布发表内容比一般出版物要快得多 ③详尽性。技术内容详尽、具体、可靠 ④完整性。
⑤多样性。种类繁多,图文并茂
6.①地区分类法 ②时间分类法 ③内容分类法 ④主题分类法 ⑤综合分类法
7.①文字纸张存储技术 ②缩微存储技术 ③声像存储技术 ④光盘存储技术 ⑤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 8.要自觉地树立信息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及时使用信息
注意改善有利于发挥信息能力的环境条件
四、论述 1.㈠多维服务
政策、经济、科技、市场、价格以及乡情民意信息,不仅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各类经济组织、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家庭经营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业信息服务对象上,应由定向服务转向多维服务。
㈡特色服务
农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所以提供信息服务也应因地制宜,切忌一般化。要找准位置,认清目标,发挥优势,搞出特色。要反对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做法,把过去一般化服务提高到具有本部门本专业信息个性的特色服务上来。㈢开放服务
市场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资源的财富。为了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加强对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就是迅速改变过
/ 38
去的各自分割、封闭状态,加强信息交流,尽可能向基层开放,向农民开放,向社会开放。㈣高效高质服务
目前农业信息最大的弱点是:编发少、传递慢、效率低。然而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快速、高效。要做到高质量服务,就要有高素质。与此同时,加速信息传递自动化建设,从而使农业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答:农业推广信息的作用表现在:
①农业推广信息是引起农民行为改变的诱因。②农业推广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③农业推广信息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命脉。④农业推广信息在农业各部门间可起联系纽带作用。第十二章 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项目 是农业推广计划的具体体现,按项目进行农业推广的计划管理,是推广计划得到落实的保证措施之一,是农业推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项目的成熟性 是指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这是保证项目推广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3.推广措施 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准备采取的措施。4.成果鉴定证书 是指成果持有单位完成成果后的最终成果结论。
5.项目验收 是项目下达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推广工作完成情况的一种考核。
二、填空
1.申报程序 计划实施 总结验收 2.为农民服务 农民利益 3.可行性研究
4.推广项目申报书 成果鉴定证书 项目简介 5.论证评估 合同书 实施计划
6.会议 7.组织实施 管理 8.项目主持人 9.管理单位
/ 38
10.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组织项目联查 11.鉴定 申请报奖 12.现场验收 会议验收 检测验收
三、简答
1.按行业部门分 有种植业项目、养殖业项目、工副业项目、引导消费项目、家政指导项目,也可分为农、林、牧、副、渔推广项目。
按专业分 有土肥、种子、植保、栽培、饲养、防疫、放养、捕捞等。
按科学性之分 有试验项目、示范项目、推广项目、开发项目等。
按时间分 有长期推广项目、中期推广项目和短期推广项目。
按项目来源分 有自立项目、委托项目、承担上级项目、合作项目等。2.①科研成果 ②农民群众的先进经验 ③技术改进成果 ④引进技术 3.①国家需要。②市场需要。③农民需要。④专家意见。
4.一是设置项目的目的意义和达到目标;二是项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分推广量及范围等;三是项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重点论述为实现项目预定目标采取和哪些技术措施;四是完成项目任务应抓好哪几项工作,包括任务的分解、试验示范点的安排、配套物资的供应、技术考察指导、推广方法的确定、推广经费的筹措与具体使用以及需要解决的其它问题;五是建立和加强组织领导,主要是行政领导、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小组的组成及活动安排,项目参加人的确定和其他具体要求等。
5.①分级管理 ②分类管理 ③封闭式管理 ④合同管理 ⑤项目承包和经济责任制 ⑥综合管理
6.①立项依据和意义 ②项目取得的成绩 ③项目的主要技术改进 ④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方法 ⑤对项目的评价和建议 7.①推广工作完成情况 ②研究工作现场和实物 ③旁证材料 ④分析、检测报告 ⑤经费决算报告
四、论述
1.(1)项目具有先进性:①优于原来的生产技术,并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②可保护自然资源,有较好的生态效益;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38
(2)项目具有成熟性:项目可靠、稳定。
(3)项目具有适应性:需要考虑项目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适应性。(4)项目产品具有市场需求。
(5)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相一致。(6)项目要符合农民的需要。
2.农业推广计划项目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⑪申报项目基本情况介绍。这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要参加单位,技术依托单位,成果来源,研制起止时间,成果鉴定情况,成果水平,成果应用情况,科研投入经费,成果获奖情况等内容。
⑫申报推广的理由及详细内容。这部分是考核项目的重要依据,第一,要写明推广什么,其中包括推广项目的技术内容、原理及工艺路线和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等;第二,要阐明推广的必要性及推广范围预测;第三,已应用推广情况;第四,典型实施范例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⑬技术依托单位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除阐明技术依托单位的名称、性质、地址外,主要是阐明技术依托单位在项目实施中所具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组织能力等。
⑭推广措施。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准备采取的措施,一般包括推广方式、布点情况、推广进度安排、主要协作关系等方面的论述。3.推广项目的完成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项目的总结反映出来,因此要认真作好项目的总结,在写法上要做到:观点明确,概念清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科学性强,实事求是,语言精练,逻辑性强。要写好项目总结,首先,要充分掌握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调查,要把能说明问题、揭露本质、有一定代表性的事例写进去。有了项目实施的素材之后,还要对之加以归纳,形成概念。第二,项目总结要突出重点,项目总结既能概括全貌又要把某些问题和方面加以重点阐述。第三,写项目总结时要推敲观点,主要是对观点是否明确,形成概念和提出的问题是否确切、深刻、鲜明,进行反复推敲,增强项目总结的科学性。
第十三章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环境 是指影响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它与市场营销活动密切相关。
/ 38
2.地点策略 就是营销的渠道策略,即如何选择产品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
3.促销 就是推广机构运用各种传播信息的媒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传送到目标市场,并引起农民的兴趣,激发农民的动机,满足农民的需要,达到服务的目的。
4.决策 是从为了达到同一目标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一种比较满意方案的行为。
5.经营决策 是指对农业推广机构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要达到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和决定。
6.商品品牌 就是指出售商品的人给自己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又称“牌子”。7.折扣定价 指为了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可以对商品的基本价格作一定幅度的调整,给予购买者以价格上的好处。
8.地区定价 经营者根据购买者的地区分布和交货条件来定价。
9.差别定价 根据不同目标市场,不同产品形式,不同销售时间实行有差别的价格,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扩大销售,增加收益。
10.促销手段 是帮助顾客了解和认识商品特征,诱导顾客购买以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手段。
11.谈判 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观点和利益,为了取得一致而进行的磋商协议。
二、填空
1.信息和物资 技术 贮运、加工和销售 2.用户 3.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与流通 增产和节约 4.法律 法规 政策 5.服务农民 6.预测目标市场的需求量 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选择市场定位战略 7.产品 地点 促销 价格 8.沟通产销 传递商品信息 指导消费 9.用证据说服 用道理说服 用信誉说服
三、简答
1.通过农业推广机构全程系列化服务,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得最
/ 38
佳效益。同时,通过开展经营服务,增强推广机构的实力和活力,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稳定和发展推广队伍,促进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2.①赢利性原则 ②技物结合原则 ③农民自愿性原则 ④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原则 ⑤适应农民需求层次原则
3.①用户观念 ②质量观念 ③服务观念 ④价值观念 ⑤效益观念⑥竞争观念 ⑦创新观念 ⑧信息观念 ⑨时效观念 ⑩战略观念 4.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拟定各种备选方案
评价和选择方案
决策方案的实施
5.及时搜集了解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信息。使自己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符合质量法规的要求。
了解其他生产者的质量状况。质量也是一种竞争手段,优质优价是市场规律。
及时了解科研部门推出的新品种、新技术,从中掌握产品质量的变动信息,以确定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
经常调查、研究消费者(目标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种要求经常发生变化,成为生产经营者确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坐标”。6.做好准备,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好各种询问和意见
必须有实效地解决用户所提出来的实际问题,这比笑脸相迎更为重要。
提供给用户多种可供选择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合同。
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把某些服务项目转包给有关服务部门。不能怕用户提意见,应把此看成搞好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来源。
7.①导入,介绍认识 ②概说,介绍谈判的基本思想、意图目的 ③明示,亮明各自的态度观点 ④交锋,为满足自身利益而努力 ⑤妥协,互相作适度让步 ⑥协议,拍板签字
四、论述
/ 38
1.促销技巧虽然有本能、个性的特点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是可以学到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模拟训练和实践,是可以提高促销技巧的,促销的技能主要应从公关技能和专业技能加以训练。
公关技能的培养训练 包括:①强烈的公关意识,时刻不忘树立单位和个人的形象,同农民进行经常的沟通和传播,不失时机,发掘一切可能机会,最大限度地宣传推广组织和项目;②高度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③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自如地组织各种公关活动,如庆典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展览会、宴会等,并设计会场、会议程序和主持会议。能恰当地运用各种组织手段,如集权、分权、授权、赏与罚、激励等;④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效地协调疏通各种社会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广结善缘,搞好四方关系,争取农民理解;⑤心理分析技巧,自信豁达的风度,开朗和善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快速了解农民的心理需求;⑥表达能力和技巧,做到信息丰富,言能达意,富有幽默,反应灵敏;⑦创新应变能力,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的事,要有超前预测和临场应变能力,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专业技能的训练 包括:①农业知识;②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及行情;③国家农业政策及产业导向;④农业推广中的新闻传播、广告设计、摄影技巧等。
2.商品营销中树立品牌意识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
(1)便于卖者进行经营管理;(2)品牌注册后受法律保护,具有排他性;(3)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客户群;(4)有助于市场细分和定位;(5)有利于利用品牌强化产品形象,增加产品竞争能力。第十四章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一、名词解释
1.可行性论证 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等情况,从技术、资源、人、财、物等因素考虑,在立项前,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论证其可行性的报告性材料。
2.调查报告 是在对客观事物或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后,将所得认识和结论准确、精炼、系统地写出来的书面报告。
3.典型经验调查 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性单位成功经验或个人先进事迹总结分析,以点带面,对全局或面上工作起推动或示范作用的一类报告。4.科技简报 指科研、推广、企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上、下、平级单位之间,用来反映科技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推广进展、情况交流、问题调研、信息报道的一种简短文字材料。
/ 38
5.工作简报 是重点反应本部门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情况的定期或长年性简报。
二、填空
1.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2.科技论文 3.技术论文 4.知识性 技术性 5.技术服务 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6.工作简报 专题简报 会议简报
三、简答
1.选择有创新的问题
选择有争论的问题
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 2.①朴实通俗原则 ②深入浅出原则
③科学规范原则 ④事实教育原则
3.包括:(1)可行性论证;(2)项目申请报告。
具体作用分别为:(1)可行性论证:在项目立项前可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论证其可行性;(2)项目申请报告:作用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开展项目研究的请求,是立项的依据。
四、论述
1.吃尽训练苦,才获成功甜。要想成为演说家,必须苦练基本功,付出辛勤汗水。基本功训练,既要掌握一定原则,又要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基本功训练应掌握的原则主要有:
⑪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总结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⑫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⑬不怕失败,不被“嘲讽”、“面子”所限,大胆练习,百折不挠。关于演讲练习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⑪单项练习即将发音、语气、语速、姿势、手势等逐一练习,各个击破。
/ 38
⑫综合练习即将单项练习有机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练习,体会其中原理与技巧。
⑬个人练习即“没事偷着练”,好处是,可以身心放松,寻求最佳形式。⑭当众练习练兵千日战时用,自练终需亮相时。自练一定程度要敢于“公开”,可分两步:首先请家人、亲朋好友倾听,以便纠正“当局者迷”之缺点不足;逐渐完善。然后再公开“抛头露面”,实演实讲。应鼓足勇气、争取首战告捷。以后多多实践,悉心体会,定会使你的演讲水平日新月异。2.(1)选好主题:主题的选择应考虑适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2)选好材料: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3)注重演讲稿的结构与形式:把主题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常见的结构形式有:①议论式。②叙述式。
(4)注意语言修辞:做到用词准确,科学规范,掌握不同场合的语言运用技巧。(5)写好演讲的开头和结尾 第十五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综合效益原则 是指在评价时必须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要掌握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2.经济效益 是指生产投入、劳动投入与新技术推广的产值的比较。
3.社会效益 是指农业推广项目应用后给社会提供优质、丰富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
4.生态效益 是指项目推广应用对生物生长发育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果。
5.推广项目的产投比 是指实施某一农业推广项目的总产出的产值与总投入费用之间的比例,它是评估项目实施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6.推广度 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7.推广率 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指推广的科技成果数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
/ 38
二、填空
1.确定评价人员 编制评价报告 2.收集评价资料 3.审查评价结论 编制评价报告 4.项目的反应评价 专家评价 5.对比法(比较分析法)平行对比法 分组对比法 6.关键指标法 综合评分法 加权平均指数法
三、简答
1.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为实现项目总体目标提供依据
为检验实施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为提高推广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2.对推广决策的评价 对农业推广目标的评价 对规划、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
对农业推广效益的评价 对推广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 3.推广资金管理评价
推广物资管理评价
推广机构及人员参与项目实施能力评价 农业推广档案管理和农业信息服务评价 对推广方法的评价 对农民行为改变的评价
4.设计评价整理纲要,明确规定各种统计分组和各项汇总指标
对原始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和订正
按整理表格的要求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 38
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再审核和订正
编制评价图表或评价资料汇编
四、论述
1.完成一项推广工作应及时评价和判断该项工作哪些方面是有效率或高效率的,哪些方面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以便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不足,展望未来,做出决策,以利再战。具体来讲,对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⑪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如推广人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完成任务的情况、推广机构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协调的状况,以及整个机构发挥整体功能的大小,推广工作方式、方法使用正确程度等。⑫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有哪些教训与经验,达到扬长避短和存优去劣的目的,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效果。⑬评价可以剖析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在推广工作中教训和经验的成因。分清主次,便于考虑今后工作中投资额和经费开支的去向。
⑭评价可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同时,也可窥视到农民对推广内容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程度,便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好与坏的苗头,加以发扬或纠正,使推广工作顺利发展。
⑮评价可以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推广计划项目计划和技术更新提供依据,并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⑯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确定推广方针、目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步骤包括:(1)明确评价范围与内容;(2)选择评价标准与指标;(3)确定评价;(4)收集评价资料:确定收集资料的内容;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5)实施评价工作;(6)编制评价报告。
评价方法包括:(1)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比法、综合评价法;(2)定性评价方法:是对事物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如对农业推广工作成效进行分析。第十六章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半结构访谈 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
/ 38
2.问卷调查法 是通过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农业推广调查,可以从面上收集到大量资料,用统计方法处理,使其数量化,进行定性分析,求出总体趋势。
3.案例研究 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从掌握的文献中摄取资料,帮助了解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 经济学 农学 2.实地调查法 实地研究法 试验法 3.选题 计划 实施 总结 4.资料收集 实验设计实施 资料初步整理
5.资料分析 假设检验 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三、简答
1.①承续性课题 ②再生性课题 ③热门性课题
④创见性课题 ⑤开始性课题
2.①研究的目的意义 ②明确研究内容 ③研究提纲或研究方案的拟定
④确定研究方法 ⑤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⑥制定研究的组织、资金、物质等具体计划 3.(1)设法在短期内建立与调查对象的相互信赖关系;(2)回答方式尽量简单;(3)敏感性问题最好迂回设问;(4)不记名问卷;(5)草拟问卷时请有经验的同志帮助审阅修改。
四、论述
1.个体访谈的主要步骤
⑪准备调查大纲和必要工具
⑫选定调查对象
⑬约定时间和地点 ⑭实地访谈 ⑮访谈的详细记录
/ 38
⑯对资料的分析和提出假设等 注意事项
⑪被访谈者的选择与要调查的内容相一致 ⑫注意了解被访谈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 ⑬访谈者应具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
⑭访谈者能理解被访谈者的语言并具有较熟练的交流技巧
2.由于有的问卷内容是在了解调查对象的心理活动。而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不轻易让别人知道的。因此,双方不一定能积极合作。有时,被调查者还会隐瞒真情,伪答应付,这都会给调查的可靠性带来影响。这是问卷法的最大缺点。因此,在拟定问卷时,一定要特别慎重,这就必须:①设法在短期内与调查对象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由于实地调查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在调查双方还没有良好的沟通基础时,最好不要马上应用调查对方的心理活动的问卷。待时机成熟,关系融洽之后,再调查对方的心理反应,结果可能更真实一些。②回答方式越简单越好,应当尽量避免难以回答的问题出现。③属于敏感性的问题,最好迂回设问。④使用不记名的问卷,可使调查资料可靠性增加。⑤草拟的问卷,最好请有经验的同志过目修改或大家共同酌情确定。
3.研究程序包括:(1)选题:包括承续性课题、再生性课题、热门性课题、创建性课题、开始性课题;(2)制定计划: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实施计划、组织、物资和资金;(3)实施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实验设计实施和资料初步整理。(4)总结:包括资料分析、假设检验和撰写研究论文。
4.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篇四
第一章 审计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审计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审计准则是(政府审计准则)。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3.国际审计准则一般不包括(后续审计准则)。
4.颁布质量控制准则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5.在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执业规范指南)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不具有强制性。6.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7.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有(ABCD)。
A.独立审计准则 B.职业道德准则 C.审计质量准则 D.后续教育准则 2.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ABD)
A.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B.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D.执业规范指南 3.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特殊行业审计 C.特殊性质审计 D.特殊目的审计 4.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的制定依据有(BD)。
B.《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D.《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 5.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特殊行业审计 C.特殊性质审计 D.特殊目的审计 6.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ABC)。
A.机构独立 B.人员独立 C.工作独立;
三、判断题: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它包括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2.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3.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并且是通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4.监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全面质量控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审计目标、风险与重要性
一、论述与问答题:
1.什么是审计的总目标?它与审计的具体目标存在什么关系?
答:审计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的审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它们的关系是: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在审计的具体目标中,一般审计目标适应于所有项目的审计。项目审计目标只是适应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审计。只有了解一般的项目审计目标,才能据以确定项目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就可以对管理当局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把对每个认定 1 的结论结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以对整个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了。
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哪几类? 答:被审计当局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为五类:
(1)存在与发生;(2)完整性;(3)权利和义务;(4)估价与分难;(5)表达与披露。
3.如何掌握重要性的运用? 答:(1)要掌握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2)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①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4.试述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答: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遗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给利用审计报告的有关使用者造成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一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审计意见偏离客观事实,并导致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要素有三大类: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5.什么是审计计划?有何作用?
答: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有利于审计工作按步骤进行,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有利于对审计工作实行监督和检查。(3)有利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协调工作,避免误解。
第三章 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一、问答题:
1.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4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之后。
在20世纪40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即发、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们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制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例如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2)机械牵制。(3)体制牵制。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4)簿记牵制。
20世纪末至70年代,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一些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审计界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服从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下一个新阶段。1992年,美国的“发起 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的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内部控制划分为哪些要素?其中了解内部控制要素有哪些?
答:内部控制评审通常包括了解、测试和评价三个步骤。了解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会计信息和沟通系统、控制活动以及监控情况。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即内部控制调查表、文字叙述以及流程图。
3.指出组成控制环境的因素
答: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具体包括: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组织及外部影响等。
4.内部调查表有哪些优点及缺点?
答:调查表能对所调查研究的对象提供一个简括的说明,有利于初级审计人员和缺乏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利用该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可以节省审计时间,加快审计工作的进度。
内部控制调查研究表也有其缺陷,表现在:调查表内容固定设计,很难完全适合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往往会产生一些不适用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答案。由于利用调查表一般是按项目考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因此往往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看法。
第四章 审计方法
一、填空题:
1.(审计法)是指审查和阅读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2.肯定式函证,又称(积极的函证方式),这种函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求收信人对于询证函中的事项给予回函答复。
3.无论是独立审计,还是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审计程序一般都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三个阶段。
二、论述题:
1.简述审计方法体系。
答: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事后查账技术,发展到广泛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制度基础审计、统计抽样审计和电算化审计及现代化管理等技术方法,从而日趋多样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审计的方法体系由审计检查方法、审计实物证实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审计抽样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管理方法等构成。
2.简述顺查法和逆查法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顺查法又称正查法,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顺查法的审计程序与会计核算程序基本一致,首先审查原始凭证,以查明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其次审查记账凭证并与原始凭证核对,以查明会计分录是否正确,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与原始凭证相符合;再次审查会计账簿(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并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以查明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记录是否正确无误,账账之间是否相符,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最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并进行表账、表表核对,以查明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是否正确、完整、合规,与账簿记录是否相符,表表之间是否相符。此外,还应抽查盘点实物资产和核对债权债务,以验证财物是否完整,债权债务是否正确。顺查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审计工作细致、全面,不容易发生遗漏,容易查出错误和舞弊,审计结果比较可靠。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审计重点不突 出,审计效率低。
3.简述抽查法和详查法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抽查法是指在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中,按照一定抽样方式抽取部分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正确性的一种方法。抽查法一般可分为三种: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任意抽样法是指在被审计经济活动的总体中,任意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查。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对于抽取哪些样本,样本量多大等无章可循,极具盲目性和偶然性,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审计风险很大。
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和全部会计资料(包括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进行全面、详细地审查。详查法的优点是容易查出各种错误和舞弊,审计风险较小,审计结果比较正确。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率低。在实际工作中,除对有严重问题的、非彻底检查不可的专案审计以及经济活动很少的小型企事业单位采用此法之外,一般不采用此法。
4.简述调节法和调整法适用的范围
答:调整法是指根据审计结果,更正查账中已经核实的错误或作假账项的一种检查方法,通常也称调账法。当审计工作结束时,审计人员应该核实查账结果,对所查出并已落实的各种错误,包括科目处理错误、漏账、重账错误、计算错误、转账错误以及弄虚作假的账项等,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编制“账项调整汇总表”交由被审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调账处理,并据以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
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资料,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资料的方法。在审计过程中,如对银行存款实存数的审查,通常运用调节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企业单位与开户银行双方所发生的“未达账项”进行增减调节,以便根据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来验证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又如,为了证实财产物资账实是否相符,也可以运用调节法。当盘存日与书面资料结存日不同时,结合实物盘点,将盘存日期与结存日期之间新发生的出入数量用来对结存日期有关的财产物资的结存数进行调节,以验证或推算结存日期有关财产物资的应结存数。其计算公式为:结存日(书面资料日期)数量=盘存日盘点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发出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收入数量。
第五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审计证据中,作为审计证据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本证据的是(书面证据)。2.实物证据与下列(估价)这一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3.下列关于口头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口头证据比书面证据更易获取,更为及时,而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故而口头证据一般比书面证据更可靠)。
4.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的作用不包括(可以适当减少注册会计师应实施的审计程序)。5.下列证据中不属于环境证据的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6.下列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银行对账单)。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审计证据?
答: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各种凭据,是审计人员用以证实审计事项,据以形成审计意见或建议的一切资料。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所获取的,与审计依据或者审计结论相关的证据,但它又与审计依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判断 的依据,包括法律的和非法律的依据。
2.试说明审计证据的类型及特性。
答:审计证据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四大类:
(1)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
(2)书面证据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被审事项的书面资料。(3)口头证据。口头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提问得到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4)环境证据环境证据是指对审计事项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第4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这里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正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
3.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作用?
答: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作出的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审计业务中普遍使用的专业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工作底稿是连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2)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3)审计工作底稿便于佐证和解释审计报告;
(4)审计工作底稿是解脱或减轻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评价或考核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5)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和监督的主要依据。(6)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的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
4.试述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答: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质量,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以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这一复核制度目前已在我国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对提高审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一级复核,称为详细复核。它要求项目经理对下属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逐张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审计人员及时修改完善。部门经理(或注册会计师)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二级复核,称为一般复核。它是在项目经理完成了详细复核之后,再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复核。部门经理复核既是对项目经理复核的一种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主任会计师(所长或指定代理人)复核是三级复核中的最后一级复核,又称为重点复核。它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既是对前面二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质量的重点把握。
第六章 收入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应收账款审计最重要的方法是(函证法)。
2.下列不属于收入循环主要业务活动的是(验收商品)。3.分析应收账款账龄是为了了解(可收回性)。
4.应收账款的函证时间最好安排在被审计的(与资产负债表日临近的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符合下列(ABC)情况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否定式函证方式对应收帐款进行函证。A.预计差额率较低 B.债务人欠款金额很小 C.债务人能认真对待询证函 2.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中,运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时,常用的比较分析有(BCD)。
B.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 C.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 D.比较本期各月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3.坏账准备的审计目标包括(ABCD)
A.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是否恰当 B.确定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C.确定坏账准备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D.确定坏账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4.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主要目的是为(AD)。
A.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 D.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正确性。5.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选择(ABCD)作为应收账款的函证对象。
A.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 B.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 C.关联方项目 D.主要客户项目。6.对销售发票的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应注意检查(ABCD)。
A.编号是否连续、完整 B.审批手续、签章手续是否齐全 C.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D.大小写是否一致 7.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目标有(ABCD)。
A.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内容、数额是否合法、正确、完整 B.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确定对销货退回、销货折扣与折让的处理是否适当 D.确定主营业务收入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论述题:
1.简述收入循环内部控制。
答:良好的收入循环内部控制,能确保主营业收入及时、正确地入账,防止贪污、挪用货款以及少计收入偷漏税金等行为,防止或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等。收入循环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
(1)明确的职责分工体系将收入循环过程中各项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执行,建立岗位责任制,使各项工作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2)企业应对主要产品销售业务,特别是大宗销售业务,实行合同订货制度。对于已签订的合同或订单,应由专人负责登记和控制,并且及时组织生产,保证按时供货;
(3)严格的审批制度企业应对主要产品销售业务,特别是大宗销售业务,实行合同订货制度。对于已签订的合同或订单,应由专人负责登记和控制,并且及时组织生产,保证按时供货;收入循环业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销售价格、发运货物、付款条件、结算方式、赊销限额、销售退回与折让、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注销等都应有适当的授权批准手续;
(4)严格的结算制度企业各项销售业务发生后,按规定取得收款的各种凭证,如支票、汇票等,均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财会部门应严格按照手续办理结算,及时入账;
(5)合理的收入核算制度货物发运之后,应及时开具销售发票作为收款的依据,并根据审核后的销售业务凭证及时登记入账,同时以适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体系来正确反映收入循环的各项业务;(6)完善的收款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的对账和货款催账制度,抓紧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减少货款的长期拖欠或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
(7)充分、完整的凭证和记录,为了确保收入业务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建立充分完整的凭证和记录制度,并对凭证预先编号,防止散失,保证每笔业务发生后都能及时正确地入账,防止资产流失和各种舞弊行为,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2.简述主营业务收入实质性测试程序。答:(1)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审计人员应首先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并与明细账合计数、总账数和报表数核对相符。
(2)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目的是从总体上确认收入的合理性、真实:根据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编制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表,将本期与前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相比较,如果变动较大,则分析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还要分析其他可能的原因。比较本年不同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查实企业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同类产品毛利率的变化情况,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并查清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原因。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有无异常变化。
3.简述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程序。答:(1)核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的余额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应首先核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的余额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并记入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必要的调整。
(2)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审计人员应当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数,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且与坏账准备账户报表数核对相符。在此基础上,对表中所列项目进行总体性分析并实施必要的抽查,注意表中是否存在异常项目,如贷方余额、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等。
(3)编制并分析应收账款账龄表应收账款的账龄,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从销售实现、产生应收账款之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所经历的时间。在编制该表时,可以选择重要的客户及其余额列示,不重要的或金额较小的,可以汇总列示。审计人员通过该表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而且还可以确定函证对象。
(4)函证应收账款函证是应收账款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审计程序。函证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防止或发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在销售业务中发生的差错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
4.简述营业费用的实质性测试。答:(1)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数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检查其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是否划清了营业费用和其他费用的界限。(2)检查营业费用各项目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开支内容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产品销售等活动有关,计算是否正确。
(3)将本期营业费用与上期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并将本期各月的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4)选择重要或异常的营业费用,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必要时,对营业费用实施截止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对于重大跨期项目应建议作必要调整。(5)核对营业费用有关项目金额与累计折旧、应付工资、预提费用等项目相关金额的勾稽关系,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6)检查营业费用的结转是否正确、合规,查明有无多转、少转或不转营业费用、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7)检查营业费用是否已在利润表上恰当披露。
第七章 支出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健全的请购业务内部控制,一切请购业务均应填写(请购单),并经有关人员签章批准。2.审计人员在查找末入账的应付账款时,主要应审查(购货发票)。3.如果应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出现借方余额,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的(预付账款)项目列示。
4.在审查固定资产增加时,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应审查其是否(按捐赠单位账面净值入账)。5.对应付账款函证通常采用(肯定式函证)。
二、多项选择题:
1.支出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有(ABD)。
A.卖方发票 B.请购单 D.卖方对账单 2.应付账款一般不需要函证,但出现(BCD)时,审计人员应实施函证程序
B.控制风险较高 C.某应付账款的明细账户金额较大 D.被审计单位处于经济困难阶段。3.审查折旧的计提和分配应注意(ABCD)。
A.计算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是否正确 B.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 C.注意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时,有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D.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4.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主要有(ABCD)。
A.固定资产是否存在 B.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C.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恰当 D.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三、论述题:
1.支出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答:审计人员应把审计重点放在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上,这就会大大减少报表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1)了解和描述支出循环内部控制;(2)初步评价支出循环的内部控制;
(3)支出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包括请购控制的符合性测试,订货控制的符合性测试,验收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储存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会计记录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付款控制的符合性测试,退货控制的符合性测试。(4)进一步评价支出循环内部控制。
完成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对支出循环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必要的控制,或者现有的控制不足以防止或发现错报或漏报,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考虑控制缺陷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比如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2.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2)分析性复核;(3)审查固定资产的增加;
(4)验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5)审计固定资产的减少;(6)审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7)审查固定资产的租赁;(8)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9)检查涉及固定资产购置的资本性支出;(10)验明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3.无形资产实质性测试程序
由于无形资产种类较多,性质各异,因此很难编制适用于各种无形资产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对无形资产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1)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2)检查无形资产的存在和所有权归属;(3)审查无形资产的增减及计价;(4)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5)审查无形资产减值的计提;(6)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第八章 生产循环审计
一、判断题: 1.存款明细账是反映各种存款增减变动情况和期末库存数量及相关成本信息的会计记录(√)2.成本管理控制是对成本费用支出业务进行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部控制。(√)3.成本会计控制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控制、制造费用控制等。(√)4.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耗用或销售而储存或持有的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流动资产。(√)
二、问答与论述题:
1.生产循环主要有哪些业务活动?
答:生产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有:计划并组织生产、领用材料、生产加工产品、记录生产耗费、核算生产成本、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等。这些业务活动涉及生产管理(计划、控制)部门、仓储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劳资部门、销售部门、运输部门、会计部门等。
如计划并组织生产生产,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顾客订单、销售预测和存货的需求分析及生产发展趋势来制定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哪些产品及其生产量,确定需要何种材料、需要多少及何处需要。领用及保管原材料领用物料是典型生产程序执行步骤的第一步。通常生产通知单可作为从仓库领取原材料的核准单,但不论以何种形式来核准材料的移动,核准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产品的生产加工、转移和记录生产部门在收到生产任务通知书(单)并据以领取原材料后,便将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生产班组或每一生产工人,并将领取的原材料分交给生产班组或生产工人,使其据以进行生产,完成生产任务。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在工业制造企业中,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是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和对在产品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检验并储存产成品,在生产通知单上的工作全部完成后,转移已完工产品到产成品库前,应对产成品做最后检验。产成品的发出,根据销售部门传递过来的销售通知单或提货单,保管部门应根据该单据的内容(品种、规格、数量)点数发出产成品,同时填制产成品出库单,进行发出存货的记录。
2.存货的实物流转程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物流转程序控制的主要控制点:
(1)生产环节中各种职务必要的分离控制;(2)产品制造控制;(3)实物管理控制;(4)实物收发控制;(5)实物盘点控制;(6)生产进度控制;(7)产品质量控制。
3.简述存货项目及相关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 答:存货项目相关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起进行物资采购的审计;(2)进行原材料的审计;(3)库存商品的审计;(4)包装物的审计;(5)进行低值易耗品的审计;(6)进行委托加工物资的审计;(7)进行委托代销商品的审计;(8)进行受托代销商品的审计。
第九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一、判断题:
1.筹资与投资循环具有业务较少、金额较大、约束力较强的特点。(√)2.筹资与投资循环活动必须遵循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3.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4.对于实体资本的增减变动,审计人员应查明其原因,查阅是否与董事会记录、补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法律文件的规定相一致。(√)
二、论述题:
1.简述投资内部控制及测试。
答:由于企业债务性筹资所涉及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基本类似,因此其控制测试的程序也类似。(1)了解投资内部控制。
(2)测试投资内部控制:如进行简易抽查,检查盘点报告,观察职责分工情况,检查有价证券的保管制度,分析企业投资业务管理报告。(3)评价投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后,就取得了有关投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的证据,并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标明了内部控制的强弱点,据此就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确定对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2.简述股本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股本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合同和投资协议的规定向股东募集的资本,代表股东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
(1)审阅公司章程、实施细则和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记录;
(2)检查出资方式和出资比例;(3)索取或编制股本明细表;(4)审查股票发行、收回;(5)函证发行在外的股票;(6)审查股票发行费用的会计处理;(7)确定股本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3.简述长期投资实质性测试程序。答:(1)核实长期投资的实有数;(2)审查长期投资业务的合规性及合法性;
(3)审查长期投资计价的正确性;(4)审查企业长期投资核算的正确性;(5)审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相互划转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6)检查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7)审查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第十章 货币资金业务审计
一、问答题: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职务分工控;(2)授权批准控制;(3)货币资金支付程序控制;(4)凭证和记录控制;(5)货币资金保管控制;(6)票据及印章管理控制。
2.库存现金的盘点要注意哪些问题?
(1)盘点库存现金应采取突击方式进行,以防止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影响盘点结果的真实性。(2)为了不影响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盘点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3)盘点时,必须有出纳人员、会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人员同时在场。
(4)如果库存现金多处存放,应采取同时盘点的方法进行,人手不够时,也可先封存现金,再逐一盘点。
3.银行存款余额的函证有何作用?
答: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项目中包含的银行存款余额是否存在,是货币资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向开户银行询证是确定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审计程序之一。通过询证既可以获得企业银行存款存在的证据,又可以获得被审计单位是否拥有该资产所有权的证据,同时还可能发现企业未入账的银行负债。
第十一章 审计终结和审计报告
一、论述题:
1.试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的主要内容 答: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按顺序完成下面四个步骤的工作: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对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会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起草审计报告;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
2.试述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应说明的内容 答: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应说明以下内容:
(1)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的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资金变动情况
3.试述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答: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符合下述情况时,应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已经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了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3)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
4.试述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答: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恰当的,但还存在看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个别重要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重要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因审计范围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无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个别重要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十二章 其他鉴证业务
一、问答与论述题:
1.试说明验资报告的主要内容。
答:验资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八个基本要素:
(1)标题;(2)收件人;(3)范围段;(4)意见段;(5)说明段;(6)附件;(7)会计师事务所地址;(8)报告日期。
2.论内部控制的鉴证过程。
答: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内部控制鉴证时应根据鉴证计划,实施以下工作步骤:
(1)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2)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3)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3.试论分部报告的确定。
答:企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
报告分部是指符合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定义,按要求应当予以报告的分部。符合下列标准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方可作为报告分部披露其相关的会计信息。
(1)重要性标准——10%,一个分部是否作为报告分部,取决于其是否有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判断其重要性主要依据其是否达到下列各项目中至少一项标准;
(2)报告分部75%的标准,企业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符合上述三项10%的标准确认为报告分部后,确定为报告分部的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对外营业收入合计额应达到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75%的比例;
5.浙大远程《国际投资学》作业答案 篇五
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
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跨国公司
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3.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
二、简答题
1.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单一化;第二,投资环境多样化;第三投资目标多元化;第四,投资运行复杂化。
2.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比较有哪些特点?
第一,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这是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第二,实行全球性战略;第三,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三、论述题
1.书P35论述题第一题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跨国公司投资更倾向于独资方式,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内部化
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业。
2.产品生命周期
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3.区位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
二、简答题
1.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2.国际生产折中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邓宁认为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项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国际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将其资产内部化使用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在国外利用其资产比在国内可能更为有利,就越可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三、论述题
1.书P81论述题第一题
内部化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第三章 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环境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东道国(地区)拥有的影响和决定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整体。它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所具有的外部条件,是国际直接投资赖以进行的前提。
2.国际经济秩序
是在一定国际经济格局下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
1.简述国际投资环境的主要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磁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手段,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导向航标。
三、论述题
1.书P107论述题第一题
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道路,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P97“万商西进工程”
第四章 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因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风险
是指由干东道国发生政治事件,或该国与其它某一国家或多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而给外商的生产经营业务及财产带来重大影响的可能性。
2.经济活力
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及其潜力
3.经济技术开发能力
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人们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质资源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有用的商品及劳务的能力。
二、简答题
1.国际投资环境的自然地理因素特点
主要包括东道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规模及分布、地形、地质、水文、气候、自然风光、以及更为重要的物质资源(矿产资源及农林牧渔资源等)状况。
2.通货膨胀率
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幅度,是一国经济稳定与否的首要标志。
3.基础设施的特征
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基础设施效益的间接性,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
三、论述题
1.书P175论述题第一题
既包括政治制度、政府能力、政局稳定性及政策连续性、政府与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等国内政治因素,又涉及与他国的战争冲突、外交政策变化及经济摩擦等国际关系因素。
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实质障碍
指东道国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理位置等,对外国企业的有效经营产生的阻碍。
2.经营条件
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外在条件
3.投资饱和度
就微观和具体投资项目而言,它是指投资的边际效率与利润之比
二、简答题
1.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评价原则
坚持从投资者要素出发的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保证全面突出重点的原则;
兼顾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比较优势的原则。
第六章 国际投资中的公司并购
一、名词解释 1.跨国并购
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
2.吸收兼并
是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
3.创立兼并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同归于尽),而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公司
4.混合证券并购
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提出收购要约时,其出价为现金、股票、认证权证、可转换债券等多种形式证券的组合
二、简答题
1.跨国公司并购效益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发展动机、市场份额、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 P224-227 2.现金并购运作方式
是公司并购活动中最清楚而又最迅速的一种运作方式,在各种运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在公司并购交易的实际操作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会影响到先进收购方式的出价:目标公司所在地管理股票的销售收益的所得税法;目标公司股份的平均股权成本。兼并公司在决定是否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时,应围绕兼并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资本结构、货币问题和融资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P243
三、论述题
1.书P259论述题第一题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P220 P257阿尔卡特并购上海贝尔案
第七章 国际投资项目融资
一、名词解释 1.流动资金
公司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的那部分
2.商业票据
由金融公司或某些信用较高的企业开出的无担保短期票据
3.投资银行
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4.国际银团
多家分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银行联合组成一个银行集团
二、简答题
1.跨国银行主要业务
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2.项目担保
是指借款方或第三方以自己的信用或资产像境内外贷款人做出的还款保证
三、论述题
1.书P285论述题第一题
股票与债券都是有价证券,是证券市场上的两大主要金融工具。两者同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又同在二级市场上转让流通。对投资者来说,两者都是可以通过公开发行募集资本的融资手段。由此可见,两者实质上都是资本证券。从动态上看,股票的收益率和价格与债券的利率和价格互相影响,往往在证券市场上发生同向运动,即一个上升另一个也上升,反之亦然,但升降幅度不见得一致。这些,就是股票和债券的联系。
股票和债券虽然都是有价证券,都可以作为筹资的手段和投资工具,但两者却有明显的区别。
收益稳定性不同;保本能力不同;经济利益关系不同;风险性不同
第八章 国际风险投资
一、名词解释 1.风险投资
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
2.风险企业
是指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经营管理高效化的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的风险性科研型企业
3.风险投资中的激励机制
是激发风险投资搞笑运作的动力机制,可推动风险投资的创立和发展
二、简答题
1.风险投资的功能
聚资功能、效益功能、促进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功能、激励风险企业家和高技术研究人员创业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推进风险企业规模发展的功能
2.风险投资运作方式
包括四个步骤:选择项目,适时投资,培育企业,获利了结。风险投资运作基本方法:组合投资方法,联合投资方法、分段决策方法、匹配投资方法。
3.风险投资主体
是指对高技术企业创业及其产品开发进行投资入股,筹集多渠道资金,并参与企业决策咨询、强化生产经营管理,集科研、金融、企业于一体的经济实体。
4.项目选择的制约因素
创业者的素质,市场,判断产品技术,企业管理 P295
三、论述题
1.论述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
寻找投资项目、筛选投资方案、评估投资方案、签订投资协议 P305 第九章 国际投资风险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风险
是指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国际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
2.外汇风险
是指一个经营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在国际经营中因外汇汇率波动而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3.风险转移
是指投资者通过多种经济技术手段把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
二、简答题
1.政治风险评估方法
国别评估报告,评定等级法和预警报系统等
2.国际投资风险指数有哪些?
富兰德指数,国家风险国际指南,“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机构投资家国家风险等级表日本公司债研究所国家等级表
三、论述题
1.如何防范国际投资中的经营风险?
风险规避、风险抑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P335-336 第十章 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名词解释 1.BOT方式
SHI “建设-经营-移交”方式的简称,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2.国际直接投资
是投资者跨越国界,通过创立、收购等手段,以掌握和控制国外企业经营活动从而谋取利润的一种投资活动
3.股份有限公司
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
二、简答题 1.合资企业形式
股权式合营企业,契约式合营企业
2.各国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一般有哪些?
特殊行业优惠、税收优惠、开发费用回扣优惠、加速折旧优惠
3.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异同分析
独资企业收政府控制少,合资企业受政府控制多。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经营管理上更加灵活主动。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更容易保守企业秘密。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更易于通过”转移价格“避税。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更充分使用投资者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诀窍,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益。P351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产品需求;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国外原材料;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开发垄断优势,并从内部化中获得利益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
汲取历史教训,坚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 牢牢把握机遇,传承开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加强法律建设,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与制度基础
【采矿学作业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审计学作业一答案08-01
井工煤矿采矿技术员工作内容及要求10-05
寒假学与练作业答案10-22
法学概论作业及答案08-19
教育技术作业及答案07-26
网络营销作业及答案10-07
九年级语文作业及答案11-05
实用法律基础作业4及答案06-22
逻辑学作业题目及答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