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民间故事

2024-07-22

黄河的民间故事(共8篇)

1.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一

相传在很多年前,黄河在这里决了一次口。人们费了几年功夫才把决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灾民,早已无家可归,等把黄河水堵住,有的干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时盖的临时草庵里。他们在这里开地耕种,成家养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叫贵家庄。又过了好些年,从荥阳流出来的涸水在这里流入黄河。这样一来,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成了个热闹的地方。

到了明朝,贵家庄出了个大官,叫许赞,在这里当天官。许赞当了几年官,搜刮了不少钱,就在家里修了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方圆五六百亩大,种了许多奇花异草,一年四季花园里都开花,飘着香,远近几十里的人都来这里看热闹观花。

一年春天,许天官回家。贵家庄像赶庙会一样,一群群,一伙伙,搀老人,背小孩,挤拥不堪来许家花园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卖吃食的也多起来。许天官的花园在黄河和涸河角角里,来看花的人要过涸水,水上无桥无船,趟过来趟过去很不方便。许天官看到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个船,摆渡来往的人,这是个赚钱的买卖呀!

许赞想发财,就开挖了涸水入黄河的水口,让黄河水倒流到涸水里去。这样一挖,涸水河面宽了,水也深了。许天官弄了个大船,找了几个船工,修了渡口,摆渡行人。人们听说有了摆渡,来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几个月,许天官就赚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夏季到了,黄河一涨水,呼地涌进了涸水,水越涨越大,黄河冲着涸水河口,向南滚了几里,稀里糊涂把许天官的大花园也淹没了。

后来这里真的成了南北来往的渡口。人们去这里的时候,总是说:到花园口去。这样花园口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2.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二

《黄河》的创作起初,创作组成员共有九人: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许斐星、杜鸣心、石叔诚等,创作组先后在两个地方进行了生活体验,一个是吉县户口大瀑布一一黄河岸边的一个荒僻古朴的小县城,另一个是军渡一一河津县龙门,1 9 6 9年的初夏,《黄河》协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这一稿,以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模式作为依据”[1],同时李德伦发表的意见认为,用“奏鸣曲式”写《黄河》,是一种“洋框框”,于是,19 6 9年9月,殷承宗又请来了北京京剧团参加京剧改革创作的原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庄。同年底,江青听过录音之后,派来于会泳加入创作。到了《黄河》创作的晚期,江青多次直接介入其中,”她提出“为了突出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应当加入“东方红,的旋律,她从一份简报上看到北京军区的一名战士在听到《黄河》录音之后,‘建议增加《国际歌》的旋律’,以便突出文革期间极为泛滥的‘将世界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她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2]在1 9 70年2月4日,《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小礼堂首次正式演出了,同年4月,江青决定《黄河》在“中国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对外演出,由此开始,《黄河》钢琴协奏曲正式向国际上曝光了。在2 0世纪8 0年代,石叔诚对《黄河》中的《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部分进行了调整,由此也引发了对不同版本的《黄河》的褒贬评论,这一点恰恰说明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它的历史地位。

一、与《黄河大合唱》关系

《黄河》源于《黄河大合唱》,依据《黄河大合唱》改编而创作而成的,因此必然与《黄河大合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因为《黄河》是一首钢琴协奏曲,重在突出钢琴这一乐器,所以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两首乐曲的内容结构图如下:(《黄河大合唱》版本为中央乐团演出版,《黄河》版本为双钢琴谱,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

1.《黄河船夫曲》——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3.《黄河愤》

5,《河边对口唱》

6,《黄河怨》——3.《黄河愤》

7.《保卫黄河》——4.《保卫黄河》

8.《愤怒吧,黄河》——4.《保卫黄河》(引子)

显然,《黄河》并没有把《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都最为音乐素材,《黄河大合唱》的三个主题.分别是: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见谱例1],第四乐章《黄水谣》[见谱例2],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见谱例3],这三个主题完整的构成了“黄河”,恰恰《黄河》的改编与创作正是紧紧围绕这三个基本主题,并将第三乐章《黄河愤》中加入了《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部分.将《黄水谣》与《黄河愤》巧妙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该乐章不具备原声乐歌词所具有的语义情感张力,但由于钢琴织体丰富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前面貌似田园风光的描述,还是后面悲剧性的艺术震撼力,都绝不亚于原来的声乐”。[5]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运用了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的素材,并且加入了《怒吼吧,黄河》的“怒吼吧,黄河”这一句,来作为这一乐章的引子部分的旋律,甚至还加入了《东方红》与《国际歌》的曲调,如此编排具有它时代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充分的表现出人民对战争的必胜信念.更加突出的描绘出全世界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因此,《黄河》并不是简单的将《黄河大合唱》改编之作,而是在保留原曲的精髄的基础之上,铸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更具时代性,更突出了其民族性。如果说,《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那么,《黄河》“将中国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6]

[谱例1]

[谱例2]

二、《黄河》的曲式与演奏

钢琴协奏曲《黄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一“文革”时期,因此无法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印记,我们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欣赏、理解与分析,在对他的时代背景有了一顶的了解之后,下面笔者将从音乐主题的特征和发展脉络入手,对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钢琴与乐队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表1

该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如表1),音乐几乎是在主调以D为宫音的大调式上[7]一气呵成的,只有在A2乐段转到了以E为宫音的大调式,以刻画黄河船夫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这一乐章是《黄河大合唱》中第一首歌曲《黄河船夫曲》的完全改编,不论是在曲名,旋律还是在表现意义上都不尽相同,有其值得一提的是民间音调劳动号子的运用。在A段中由定音鼓引出弦乐组和铜管乐器组共同奏出的“呼唤式”音调,充分展现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特别是接下来的木管乐器组半音阶上下行式的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现了这一画面,紧接着由弦乐组在主和弦奏出急促的(XXX)节奏的“船工号子”音调。

例1

A 1段是由钢琴奏出“船工号子”的音调;A 2段转到了以E为宫音的大调式上对主题动机音调再次呈示,这一段在钢琴技巧上有一定演奏难度,双手有气势的大和弦与急速的琶音交织在一起,配以渐快的处理手法给人以一种紧迫感;A3段“船工号子”音调的出现变得更为饱满、坚定,织体密度加厚.伴随着力度的增强,钢琴以ff的力度奏出,表现了船夫们与黄河搏斗到底的决心,“呼唤式”音调在钢琴上的最后一次呈现,木管和铜管乐器组的乐队层次加厚,与弦乐组和打击乐器组一起共同把音乐推向高潮,表现出一领众合的场面,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地展开搏斗。

音乐进行到B+C段时,B段再次出现“船工号子”的音调,只是速度和节奏有所放慢,对于展现船工们那沉着“应战”的耐力并没有减弱;C段通过不同的节奏型,钢琴为××××××××××的节奏型,更加强了波浪此起彼伏,船工们勇于奋战与黄河水搏斗的景象。

D段是整个乐章中最轻柔,宽广的一段,节奏从前面的2/4变成了4/4,节奏的拉升,使得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音调变的极其抒情化,虽然只是短短的九小节,但与前边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结尾部分的紧张搏斗的情绪,整个乐章在激烈的搏斗和船夫到达河岸的喜悦之情中结束。

2. 第二乐章《黄河颂》

表2

此乐章为bB为宫音的大调式的复二部曲式结构(如表2).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音乐借黄河追溯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属于抒情性乐章。音乐由大提琴深沉的奏出来自于a乐段音乐素材的音调,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回忆之中。主题一开始在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到高跨越了十三度的音区,用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A部主题,从而展示了一个高大而威猛的音乐形象,讴歌了哺育了伟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第二乐章中钢琴演奏用了许多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更加充分而形象地描绘出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乐章的尾声钢琴有奏出了有力的和弦,威猛高大形象在一次的展现。

3.第三乐章《黄河愤》

表3

这是一个加引子的五部曲式,乐曲中有多次转调,借此来深化矛盾,增加戏剧上的冲突。这个乐章主要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黄河谣》和第六首《黄河怨》。

A乐段在bE宫调式上再现了原“黄水谣”中的第一段音调,乐曲开始由竹笛奏出自由散板式,并带有明显的陕北风格的引子,接下来,钢琴模仿古筝刮奏的音响效果,描绘了一幅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活画面。突然钢琴经过一个上行的音阶式音型,引出了悲愤的和弦,乐曲进入B乐段,钢琴在低音区以八度框架下的柱式和弦奏出,加之乐队中的铜管吹出了阴沉的阻塞音,民族乐器琵琶的轮指演奏,这些都表现出日寇入侵,百姓惨遭蹂躏和摧残,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的画面;并且力度上的不断变化,以及不断地转调,更加营造出一种时局动荡不安、情绪跌宕起伏的气氛。C乐段,通过钢琴织体,调性的变化,从而展现妇女的哀怨,愤怒的控诉;在D乐段,通过乐队织体的加重加厚,让矛盾一步步加大,音乐进一步推向了高潮。最后A1乐段的不完全再现,六连音的一系列不断上行的和弦推出了本乐章的结束音,而结束音并不是这个调的主音,而是三音,这样的为终止感,预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的掀起。

4.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此乐章可说是整个协奏曲的主题核心,属于快板乐章,音乐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第七首《保卫黄河》和第八首《怒吼吧!黄河》改编而成的。

音乐是铜管乐在C宫调上,奏出那庄严而嘹亮的富有战斗性的号角声中开始,随后引出了钢琴的一段华彩。这段华彩又可分为三个小段,第一小段是双手八度齐奏的模进音调旋律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最后音乐终止在六级的大三和弦上。第二小段华彩为了情绪不断推进的需要采用了双手八度轮奏的手法,这使得音乐进行的速度又能上一个台阶。这一段的终止是在七级上的大三和弦。前面这二小段的终止变和弦使人感觉非常有新意,色彩也异常明亮,非常准确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保卫黄河、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第三小段是双手单音的音阶式写法,这一长串急速的音阶,推出了一段乐队全奏的高亢急速的音调。

A段在A宫调式上完整的呈示了原保卫黄河的曲调,钢琴奏出f力度上采用八度或八度框架下的和弦,接着钢琴在p的力度下以单声部的小跳音形式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乐队织体逐渐加厚,力度有所增强,预示着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变奏A 1中,演奏力度的增强,长号与感情相互轮奏,这种此起彼伏的保卫黄河的主題音调营造了一种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的场景。变赛A2有乐队奏出十六小节的过渡乐段,节奏型的变化和转调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激烈的战斗气氛。变奏A 3以马蹄声×.××.×的节奏型对保卫黄河主题旋律进行了变奏,小提琴则以级进的音阶上下行快速跑动陪衬,烘托出一种激烈的、紧张的战斗场景。变奏A 4,通过力度的不断变化,调性的游离,以及织体的变化,使得音乐更加深入,并且推进了。变奏A 5是保卫黄河的主题音调在D大调的2/4节奏中最后一次出现,每一次主题音调的出现,乐队织体增厚,力度也有所增强(P—mf—f—ff),乐队与钢琴进行了轮奏,表现出抗日军民一呼百应、抗战到底决心。最后的尾声部分,钢琴奏出的《东方红》与乐队奏出的《国际歌》相呼应,相叠置,随后,钢琴的三连音将音乐推至高潮,并一起终止在主和声上,表现了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迅猛的发展和巨大的胜利。

这是一部优秀的革命作品,它是集合了群众得力量而产生的;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这里,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把革命英雄形象及黄河汹涌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弹奏、和弦连接紧密、跳度大、震音弹奏、飞速的琶音、模仿马蹄声节奏等等,可以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大胆独创,吸收了琵琶、古筝的演奏特色,加强了民族色彩,以别具特色的韵味出现在台上,使得聆听它的观众们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J],人民音乐1995,1.

[2]蒲方.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4

[3]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J],人民音乐,1995,5.

[4]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J],人民音乐,1995,5。

[5]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下[J].音乐艺术,2005,2。

[6]戴嘉枋.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下[J],音乐艺术.2005,2。

3.黄河流域民间美术品收藏的启示 篇三

1980年,我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组建连环画年画系(后改为民间美术系)的工作。我为了备课,需下乡学习并搜集资料。除了带学生下乡,我还自筹经费只身到黄河沿岸一带作调查和求师访友(乡村中的匠人、能手及县区文化馆及市群艺馆中的研究人员)。几年来,我曾到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乡间,搜集到不少年画、民间剪纸、布艺、刺绣、泥塑、面塑(也叫“面花”或“礼馍”)、纸马等民间艺术品。

那里的人们运用民间艺术中的意象造型手法,释放出大胆多样的艺术想象力。如:不同季节的鲜艳花朵绽放于同一枝蔓;几道生动简练的彩色线条可以搭建出活泼美丽的游鱼;用超现实的四度空间手法把瓜果的籽粒和动物腹中的幼崽袒露无遗;用光芒四射的丝线排列绣成的兽眼来象征太阳、星星;那癞蛤蟆身上的星星、蛇盘盘身上的花纹和色彩搭配得是那么漂亮……

通过几次游学,我似乎已经触摸到我们祖先的宇宙观、人生观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祖先的精神文化发展轨迹:由原始蒙昧时代的自然崇拜—文明初醒时代的生殖崇拜—到神鬼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图腾文化、巫文化,归总一个中心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

人们运用了巫文化的感应心理、手法和个人的艺术智慧,制作出创意十足的艺术品。从民间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幻想利用太阳星来驱赶邪祟(陕西宝鸡等地区);也敢请老虎来镇蛇(山西晋南地区);但在甘肃的陇东地区的端午节以及整个农历五月里,小孩和病弱者或老人又隆重地佩戴蛇盘盘吊挂用以辟邪保安康。在民间,人们还认为石头或豕头盆上可生出树、生出花;或生出人、猪、狗等动物,反映出远古人类祖先尊崇的图腾文化、心理轨迹。更有甚者,人们还幻想着用布制加刺绣和手绘的“替身娃娃”来欺骗鬼神,让粗心的勾魂使者抓去那挂在真娃身上的布娃娃而留下宝宝的生命。为了护生,人们还会利用独角瑞兽,冲天的辫子娃娃,或是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的几何图形的图像来恐吓鬼,并让五个拉手成排的小人形剪影来拦鬼挡妖,或用老虎加艾叶来祛病,用多籽的瓜、豆或多仔的蛙、鱼、豕、鼠、兔、蛾来祈求多生子,甚至赤裸裸地用男阳女阴的形象来祈求旺生。

民间深谙“阴阳相合万物生”的中华古老哲学,因此民间出现了无数约定俗成的谚语来暗喻阴阳二物相交、和合可以生娃的美丽艺术作品。人们将大自然中不同的物种配成美丽的情侣,如“蝶扑花”、“蝶恋花”、“蚕蛾扑金瓜”、“凤凰戏牡丹”、“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鱼戏莲”、“鱼唆莲”、“莲生贵子”、“鸭卧莲”、“石榴坐牡丹”等传统造型。这些民艺品都是在民间节日或在生、喜、寿、丧等人生礼俗中为了美化、祝福和辟邪攘灾而使用的礼品或装饰品,这是前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生命的崇拜。前人为了自己的族群或家族的兴旺,需要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牲口,足够的财富……他们以深沉的钟情和执著的韧劲来追求旺生、壮生、护生、裕生、乐生。

有些艺术品可能不够细致、不够优雅,但它们生猛、清新,充满爱意,直白地反映出正在转型中的民俗风貌和我国北方农民的文化观念遗存。更为可贵的是,有些作品还融进了先祖们的浪漫想象力和人类古文化的遗存。我们千万不要不加分析地把它们当作历史垃圾和迷信宣传品鄙夷和丢弃,而是要努力借鉴和学习。这对我们创造新文化艺术肯定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启示作用。

有的民间艺术品筑构了一幅辉煌、大美的“六合(鹿鹤)同春”的幸福景象,蕴含着宇宙和谐、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当然,今天人类的“生之呐喊”的关键应该不仅是旺生、裕生,而是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要达到人类各民族和谐共处。这就是我从那些民间艺术品中获得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4.文章之黄河的故事 篇四

那闺女摆了一下手,脱下一支手镯,丢了下来,便缩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去,拾起了手镯,忽然明白了,刚才看到的闺女,准是什么仙女吧。人是不会有那么俊俏的。他回到家里,心里怎么也丢不开。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向上张望,总想再见到她的面。可是墙头上只有摇摆的花枝,闺女影踪也不见了。

过了半个多月,这天黄河到远处去打猎,回来时,月亮已升上来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从道旁闪出了一个人来,黄河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那闺女。他欢喜得不知怎么才好,一下子跳下马来。那闺女轻轻地走到跟前,黄河定神一看,比初见时更俊俏了十分。

黄河不觉问道:你对我说实话吧,你到底是什么仙女?

闺女抿嘴笑道:什么仙女也不是。

黄河摇摇头不信。

闺女笑得更厉害了。笑完了,对黄河说道:我实不瞒你,我就是潘员外的闺女。今日我背着俺爹,特意跑出来和你相见。

黄河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子,停了一停,拉马要走。

闺女满肚子冤屈,说道:我盼黑盼明的,好歹的瞅空偷着跑出那个门。

想不到你是这样寻思。

黄河听了,说道:我不为别的寻思,我是光身一人,什么家业也没有。

闺女忙说道:你不要说那些,金山银山我不爱。自从见你打猎从这里走过,我就上了心啦。

黄河又说:我家里可没有好吃、好穿的!

闺女又说:布衣粗食我也情愿,只要和你长久住在一块就成。

两个人越说越亲热,半夜时才分了手,并且约定后天再见面。

到了约定日期,黄河和闺女果然会了面。这样一直过了两个月的光景,黄河都是按约好的日期去和闺女会面。但最后一回,闺女却没有去。

一天两天,十天八天,黄河天天去等候那闺女,再也没见到闺女的影子。

黄河知道,这绝不能怪闺女变心,一准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后来一打听,果然是潘员外知道了,把他的闺女关起来啦。黄河听说以后,怒气冲天,发誓说:天翻地覆,也要把闺女救出来。

这话传到潘员外耳朵里去了。他知道黄河是一个好汉,说得出做得出,越想越害怕。却又不愿意把闺女许给黄河,他是要把闺女嫁给有钱有势的人,可是言语说了千千万,闺女就是一句话:天底下,地上头,除了黄河,谁也不嫁。潘员外恨不能一下子把黄河害死,可又怕黄河的武艺。他知道黄河不是好惹的,万一害不了他,自己说不定就要吃亏,倒不如变变花样,使黄河断了这个念头。想着想着一条计谋上了心来。他马上吩咐,在门前札起台子,在离台子二百步远的地方竖起了一个架子。那架子中间,吊上了一个铜钱,潘员外又叫人遍贴布告,谁能办得到他说出的事,就把闺女嫁给他。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这一天到了,带刀拿剑的,好多人前呼后应地,拥簇着潘员外上了台子,坐到椅子上。台底下,人山人海,年轻小伙子都从四面八方赶了来,争着想得个俊俏媳妇。

到了时刻,潘员外传下话来,第一桩,要在百步距远,把箭不左不右地射进铜钱眼去。

穿绸的着缎的,什么人也有,却没有一个人能把箭射进钱眼里去。

黄河走了出来,不慌不忙,挽弓搭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星似地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看热闹的一齐喊起好来。潘员外脸上变了颜色,又吩咐下来:第二枝箭要把第一枝箭从铜钱眼里射出来。只听又是飕的一声,转眼工夫,第一枝箭叫黄河射出的第二枝箭顶到地下去了。

看热闹的都看得直了眼,黄河面不改色,回头望着潘员外,潘员外心里虽是吃惊,却想:你就是神箭,这第三桩,你也没法办得到。他又吩咐道:离开百步,一箭射下铜钱,还要把铜钱接住,不许它落地。

谁听了这个话,也目瞪口呆,潘员外明明是想耍赖,铜钱落地是个快的,隔着百步,什么快腿也接不着。黄河听了,知道潘员外是有意为难他,不觉一把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的一声,一技箭向潘员外飞去。潘员外年轻时也练过武的,连忙把头一偏,箭擦耳朵根子穿过去了。潘员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来,连声喊着:给我拿下!拿下!台底下的人都替黄河不平,忿忿地喊了起来。

这时,黄河低着头从人缝里挤了出来,向山上走去。他并不是害怕潘员外派人拿住他,他从来是箭不虚发,这次却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

他坐在山头上,左思右想:闺女爱我的武艺,爱我的本领,在那么多人跟前,箭落了空,怎么有脸见她。看来,还是我没有把武艺练到好处。

他站了起来,向深山里走去,他打定了主意,要把武艺练得更强,好救出闺女来。

在深山中又没个屋住,缺这少那的,风吹雨淋,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过了将近一年啦,黄河不光箭练得更准,别的武艺也更强了。他想:凭他潘员外怎么样,也能把闺女救出来。第二天,他就动身往回走,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闺女的面。他什么也不顾,直走了一上午。

到晌午的时候,觉得肚子饿了,周围却什么野兽也没有,不能打来解饿。

抬头看看,一只鸟从东飞了过来,飞得那个高呀,细看才能看清。黄河一箭射去,那鸟滴滴溜溜地落了下来。他走到跟前一看,是一只大老雕。那老雕翅子扑拉了两扑拉,看样能带箭飞走。黄河却弯腰把它按住了。

老雕忽然开口说起话来:好汉,你不要害我,你想知道什么事,我都能告诉你。

黄河问道:潘员外把他闺女关在什么地方?说着,就从老雕身上把箭拔了下来。

老雕说道:潘员外逼着他闺女跟一个财主成亲,她气得跳楼死了。临跳那阵,她大声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

黄河听了,好似半空里一声霹雳,心像大山崩裂一样,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子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老雕飞到半空中,向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冲走树木,冲走沙石,大浪翻滚地向东流去。

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的,想往岸上泛滥,人家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那是黄河想靠近那个村庄,那是黄河想去找那个闺女。

5.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五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背起棺材过黄河 —— 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 —— 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 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 ——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 —— 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 —— 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 —— 太冤枉;冤枉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诗句(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3)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4)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出塞》)(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行路难》)(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4、人物故事 柳下跖起义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zhí,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飞渡黄河战阎军——红军东征战役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从而使得中央红军在陕北初步站住了脚跟。然而陕北地区地瘠民稀,难以供养突然猛增的红军队伍。陕甘红军能否生存下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将中国革命引向新的阶段?下一步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了军委领导所关注的焦点。

毛泽东力主东征

关于红军的行动方向和战略方针问题,当时在党内领导层中并没有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我们刚到陕北,刚站住脚,应巩固一段时间再往前发展,有的主张往西,向宁夏发展,有的主张往北,向内蒙发展,以便背靠苏联,也有的要先往南,打击东北军、西北军的力量,以求巩固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在发展中也可以巩固,部队应向东发展。1936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直接作战的力量”和努力“扩大红军”的方针。这个决议发布后,多数同志同意战略方向向东,但有的同志仍怕红军主力东进后,陕北根据地可能丧失。特别是李德在所谓《对战略的意见书》中,诬蔑毛泽东同志东进是想要挑起苏日战争。因此,1936年1月31日,军委在延长开会研究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反复说明,东征讨阎无论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们有利,我们执行的是“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但仍有部分同志担心黄河天险,渡过去后有没有回不来的可能。经讨论研究最后取得了共识,出师山西、进行东征就已是箭在弦上了。此时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多么希望在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壮举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一番。但他们知道,不打败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安宁。因此,一接到东征的命令,红军指战员立即打起精神驱除往日的疲劳,磨拳擦掌,积极地投入到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6.民间艺术瑰宝串黄河散文 篇六

当我听到正月十五晚将在文登高村镇北邢家村举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串黄河”文艺晚会的消息时,内心既激动又亲切。激动的是“串黄河”表演沉寂近后又要再现了,感到亲切的是“串黄河”的传承人邢德海是我婆家村远近闻名的老艺人。

正月十二这天,我迫不及待地和老公一起回家,想尽早一睹“串黄河”的风采。车子沿着进村的水泥大道行驶着,远远地便可看见村委大院路东正在搭建“串黄河”戏台。猎猎北风中,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与大小七色彩旗齐飞共舞着。

此次“串黄河”活动租用了一块宽阔平整的麦田,当我兴致勃勃地拍照时,正在现场的村主任和邢德海走了过来,按村里辈分我叫他德海爷。他今年9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们刚聊了几句,因为现场太忙他被叫走了,此时正在现场指导的德海爷的儿子邢延朋大叔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串黄河”的来源。

他说“串黄河”又名“九曲黄河阵”,5月7日被列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串黄河”。“串黄河”在文登高村镇邢家村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时光追溯到清朝以前,当年德海爷的太爷为了谋生到西县后,无意中看到了“九曲黄河阵”,感觉这种节目很热闹,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偷偷地学了回来。由于“串黄河”相传是古代兵家布下的阵势,因此早期表演项目杂多,阵内不仅有扭秧歌、耍旱船,更有摇旗呐喊、舞刀弄剑、耍三节棍,还间或有货郎的叫卖声等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娱活动。

延朋叔说,此次“串黄河由”是高村镇出资村里协助举办的,使用19×19共361根竹竿围成了正方形,竹竿与竹竿之间用两道草绳链接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甬道,表演时演员按照草绳界成的路线行走。每根竹竿上都用胶带绑着一个萝卜灯,把萝卜给挖空了,在萝卜空心里加些花生油,再放入纸捻点亮。

“你看中间搭起的那个高高的.台子。”延朋叔指着那个宽敞高大的“城堡”模样的建筑说道,只见由4×4根高高的竹竿同样围成了正方形,楼上楼下两层四面挂满灯笼和密集的小彩灯,竹竿的顶端32面彩旗迎风招展。“它叫什么名字呢?”“紫禁城。”远远望去,果然具有紫禁城的华美与大气。“紫禁城”伸向四角及中间共8条灯线,灯笼与霓虹彩灯间隔排列。延朋叔说届时“紫禁城”里会摆满各种烟花,游戏活动开始后,楼上专人放烟花,楼下有人负责向上传递。

接着我们走到了“串黄河”南门,入口与出口同设在此,左进右出,大门用竹竿加苍翠的松枝搭成,远远望去像两棵高大的松柏昂然挺立。大门顶正中插一面五星红旗,两边是4面鲜艳的彩旗,下面是红色彩绸扎成的彩球。“今年的‘串黄河’将有30多个表演队伍800多名化妆演员在阵内参加演出。”“这么多演员同在一个阵内,那么秩序问题?”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延朋叔说:“‘串黄河’内分为左三城右三城,共十二阵,阵阵相通。队伍按照甬道表演行走井然有序,队与队之间互不干扰,你可以现在按照路线走走找找感觉哦!”这个主意不错,我从左口进入沿着迷宫一样曲折的路线走完后从右口出,感觉真的太神奇了!

参观了“串黄河”现场后我到德海爷家,德海婆今年91岁,耳聪目明,慈眉善目。德海爷神清气爽、笑容满面,举办“串黄河”节目更让他精神抖擞。谈到“串黄河”德海爷十分开心,由于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多年来自己置办了很多演出的道具,有狮子、旱船、锣鼓、大头娃娃等,并专门收拾了一间厢房存放道具演出服装与化妆用品,自己曾多次出资举办并表演“串黄河”。恰好电视台来采访,德海爷换上了一件紫红色的唐装,我连忙用手机给老人家拍了两张相,德海爷高兴地笑弯了腰。

正月十五上午我们赶回了家,下午三点半左右“串黄河”在南大门前的宽阔地带举行预演,参加演出的30多支表演队伍按照预定的顺序逐一亮相表演,大路上、麦田里挤满了围观的观众。对面搭建好的舞台上艺术团和各村文艺代表队的精彩节目正在上演,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夜幕降临了,在大红灯笼和七彩霓虹灯及彩旗的烘托下,“串黄河”现场璀璨明亮,那葡萄粒一样密集的七彩霓虹灯璀璨闪烁着,把场地中间的“紫禁城”装扮得宛如天上宫阙。

晚上18时,主持人宣布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串黄河”文艺晚会正式开始,顿时,绚丽夺目的七彩烟花在夜空灿烂绽放,锣鼓喧天,舞龙队首先入场表演,紧接着各个代表队的秧歌队依次进场,30多支表演队伍近千名演员同在阵内迂回穿行,往来自如,互不干扰。扭秧歌,舞狮子,耍毛驴,划旱船,热闹非凡。表演的队伍中,德海爷高大的花轿特别抢眼,德海爷扮成了新娘,延朋叔扮成了丑新郎,二人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潇洒自如,博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朵朵烟花在夜空中灿烂绽放着,阵内锣鼓喧天,彩扇彩绸齐舞飞扬。随着铿锵有力的乐曲,上下飞舞的彩扇,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浩浩荡荡,奔涌向前……

19时30分,当最后一支表演队伍入场后,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观众们纷纷跟随其后入阵,场内场外到处都是欢快的身影和喜庆的笑脸。此时,我忽然明白了家乡人们如此挚爱“串黄河”的缘由了,因为它不仅具有酷似黄河的形态,更兼备九曲黄河的气势。

表演结束后,我祝贺延朋叔演出成功,他满脸喜色地对我说:“今晚‘串黄河’演出非常成功,明年还要在中邢家村举办!”

7.《黄河的主人》读写练习片段 篇七

一、与文本对话, 触摸情感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次走近“黄河的主人”, 一睹艄公的风采吧!

生: (齐读)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此时此刻, 你想对艄公说什么?

生1:艄公, 你真勇敢, 竟然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如果换成别人, 肯定会吓坏的!

生2:艄公, 我要向你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件事。

师:能联想到自己, 真不错!

生3:艄公, 你真了不起!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就能战胜惊涛骇浪, 横渡黄河!

生4:艄公, 你用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惊涛骇浪, 横渡滚滚的黄河就如走在陆地上那样平稳, 你战胜了黄河, 是真正的英雄!

生5:艄公, 你真勇敢!任何人站在羊皮筏子上都会胆战心惊, 而你却这么镇静, 如履平地!

师:所以, 你值得我们———

生 (齐) :学习。

师:更让我们——

生 (齐) :敬仰和赞颂!

(反思:气势磅礴的黄河、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谈笑风生的乘客和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艄公, 待学生们一一领略之后,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走近艄公, 与其对话,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 抒写情感

师:其实, 像艄公那样值得我们敬仰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

生 (齐) :想!

师: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显示:登山者、滑雪者、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的相关图片。)

师:在这些人中, 你最敬佩哪一个?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师:我们看到了勇于攀登高峰的登山者, 见识了在悬崖峭壁上来去自如的滑雪者, 还有我们的航天英雄以及在抗洪抢险一线英勇战斗的解放军战士们……其实, 像这样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那么, 你最敬佩谁?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他 (她) 凭着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 在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的主人。能把你心里所想的模仿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下来吗?

生 (齐) :能!

师:那就赶快试试吧!

(学生练笔, 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写的和课文比较一下, 看看是你写的精彩, 还是课文精彩。你也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换看看, 交流一下各自的优点。

(反思:从黄河的主人———艄公身上, 我们领略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 由此拓展延伸, 看到诸如登山者、滑雪运动员、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和风采, 让学生模仿课文书写自己的感受, 抒发自己的情感, 既体现读写结合, 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全班交流:

生1:我最敬佩1998年的抗洪英雄们。他们为了保护堤坝, 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人墙, 阻挡洪水;也不惜跳入波涛汹涌的洪水抢救遇险的人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挡住了洪水, 成为洪水的主人!

师:向我们勇敢的抗洪战士们致敬! (掌声响起)

生2:我最敬佩抗洪战士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顽强战胜了汹涌的洪水, 在被困洪水中的人们的心里筑起一面墙, 挡住了大洪水, 成为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生3:我最敬佩航天英雄。他们凭着坚强和无畏, 战胜了太空中种种困难, 成为太空的主人!

生4:我最敬佩滑雪运动员。他们凭着勇敢和机敏战胜了冰雪严寒, 战胜了冰雪覆盖的高山峡谷, 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

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精彩!钱老师建议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相关资料, 以使你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更精彩!

8.黄河的学生们 篇八

1989年元旦刚过,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称黄委会)主任的纽茂生就约黄委会干部处处长冯国斌去谈话。纽茂生问冯国斌:组织上想提你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副局长,想听听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去?冯国斌答道,能到三门峡,你不提拔我,去当处长我也愿意。

早在1965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时,冯国斌就想去三门峡工作,但他最终主动报名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该系“七条汉子下天山”中的一员。冯国斌是水动专业,在新疆工作的16年中,参与了多所水电站的建设,他对水电情有独钟。

1981年从新疆调到黄委会时,冯国斌又提出过要去三门峡。但仍没有如愿,这一次机会终于到来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曾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水利工程,一个力图“一库定天下”的水利枢纽。这个自从建成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造的水利工程,曾让多少水利人在此“折戟沉沙”。但对于专业学水利,又半生从事水电工作的冯国斌来说,去三门峡工作,去治理中国最难治理的大河,却是一个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情结。

■ 少年治水梦

1953年,黄河洪水,黄河中上游的各支流也发了大水。冯国斌此时正考初中,他的家乡山西晋城在黄河一个小支流丹河边上,这一年也发了洪水。就在进城赶考的路上,他看到有路人被大水冲走。

建国初期那几年,黄河、海河洪灾频繁,最大的一次是1958年黄河洪水,22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创下了黄河洪峰的最高纪录。此时已经读高中的冯国斌,在他的家乡晋城大阳镇,再次看到了被大水冲走的老妇从村子前漂过。

为了治理黄河,1957年,三门峡水利工程正式开工。此时,冯国斌已经是晋城一中的一名中学生广播员,他曾用充满朝气的声音,朗读着4月14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正是1953、1958年的洪水,让他在高考前立下志愿:一定要读水利系,治理黄河。

20世纪50年代,也是新中国治水的开端。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黄河岸边的郑州邙山上留下了一张双手扶着膝盖坐在山头上的照片,这是他第一次考察黄河。他问当时的黄委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王化云回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挡不住。”毛泽东临别时嘱咐他们“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同年,新安江畔一个平静的山谷,先是来了勘探队,接着进驻各路施工大军,重型工程车以至火车都隆隆地开了进来。1957年,前期的勘测阶段完工后,紫金滩桐官峡谷从此有了中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制设备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

从小学起就看着新安江畔建水电站的陈士贵,1953年儿童节前,给上海出版的《儿童报》“我的理想”征文投稿,说自己将来要做一名水电建设工程师。《儿童报》很快就刊出了他的这一“理想”。这一少年时的理想鼓励他在1959年高考时,填报了6年制的清华水利系本科,并被第一志愿录取。

1959年9月开始,来自黄河支流的冯国斌、新安江畔的陈士贵和海河边上的孟繁雨、王玄龄成为同学。他们,以及另外一百多名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生,一同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

■ “水5”新生

这是一批平均年龄18岁的大学新生,他们是水利系1959级,将于1965年毕业。注册后他们有了个共同的名字——清华“水5”。“水5”共有142名新生,包括复学生和由其他系转入水利系的,来自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工科专业特有的男多女少的情况一如既往:女生只有22人。“水5”的学生年龄最大的22岁,年龄最小的胡锦涛还不到17岁。“水5”级共有五个班。由于水利系特殊的专业要求,从“水51” 到“水55”经常分班和重组,所以“水5”同学亲如一班,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每次活动都是以系为单位。

这批水利人对黄河的了解,始于一句话:黄河是全世界泥沙最多的一条河。

关于这条河的一个著名争论,从他们入学前两年开始,到他们入学时已经平息,对于黄河的治理已经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进行,曾经对苏联方案提出反对意见的张光斗和黄万里,仍在水利系授业。

1961年,黄万里50岁,给清华大学水利系“水5”上“水文课”和“流域规划课”。水动是1963年开始上黄老师的课。今天黄万里的这些学生,也大都70岁了。谈到当年黄老师上课时的情景,還是历历在目。

黄万里在1961年给“水5”讲大课时,这位早年留美的水利专家,已被定为“右派”4年了。但黄万里是个乐观的人,每天依然是灰色蓝格西装、白衬衫、打领带,整洁考究。他方面大耳,面色红润,嗓音响亮。“黄先生讲授水文概率统计皮尔逊三型曲线时,显示出他深厚的数学功底”,他当年的学生、“水5”的孟繁雨这样回忆。

“水5”的水文实习是在清华园进行的,原因是经费紧张。当时是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刚刚结束,这年夏天的实习课,黄万里亲自带队,别人都戴着草帽,唯独他什么帽子也不戴,顶着烈日跟着测量组跑来跑去。会游泳的孟繁雨下到河里测水深时,听到岸上的对话。他同室的李有林问:“黄先生,您怎么不戴草帽?”黄万里答“我没帽子”。这四个字,在水下的孟繁雨听起来,意味深长。冯国斌也记得,“黄先生从不认为自己是右派”。

清华“水5”是1959年入校,幸运地没有碰到1957年的“反右”,在校期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他们只赶上了“持续大跃进”这一政治运动的尾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1961年10月以后,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清华大学贯彻“高教六十条”,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开始恢复到“反右”运动以前。从这时开始,学生看专业书也不用在外面包“毛选”的“书皮”了。

水利系自从1952年招生以后,招到“水5”时,已有七百多学生,在清华11个系中是小系。但是名教授多, 留美回来的,有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还有张光斗、黄万里等。此外,还有留苏、留欧的教师。

水利系主任是张任,张光斗是副主任,张光斗同时兼任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水力学教研组主任是夏震寰,土力学教研组主任是陈梁生,水能教研组主任是施嘉炀,水利施工教研组主任是陈祖东。这些老师都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利专家。不仅师资力量强,水利系还有新、旧两座试验大厅。

■ 两位异见老师

张光斗和黄万里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上讲过:三门峡水库设计中也安排了一定的供泥沙淤积的死库容,可泥沙刚一入库,流速一降,就沉在离大坝老远的水库入口处了,这叫“拦门沙”!

“整个关中地下水位飙升,造成渭河两岸沃土盐碱化。你们要牢记民以食为天。”孟繁雨记得黄万里讲过。

上个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上的那个著名争论,正得从这两位老师说起。

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成立。1月,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克洛廖夫率领一个120人的专家组来华。在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行程一万两千多公里的黄河现场大查勘后,选中了三门峡作为在黄河上建大坝的坝址,否定了中方专家黄万里、张光斗提出的在三门峡以下八里胡同选坝址的提议。

黄河上自古有一个传说,“圣人出、黄河清”。在那个年代里,不少人希望用大坝工程蓄水拦沙,实现盼了几千年的“黄河清”之盛世景象。而苏联的设计方案显示,三门峡水库实现水力发电的话,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就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

1957年6月10日至6月24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出现了建高坝拦洪蓄沙的“高坝派”、以温善章为代表的低坝拦洪排沙的“低坝派”和黄万里这位“反上派”——只有他反对上马三门峡项目。

黄万里认为坝址不能选在三门峡这个泥沙淤积段上,否则水患将从下游移到中游关中平原。而苏联专家认为,在黄河中游河南省陕县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这个大库,可以“一库定天下”。

然而,德国的水利专家在遥望亚洲这项正在热烈争论的工程时断言,“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在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

黄万里还有个观点,在当时是超出人们认识的,他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能起到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让“黄河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们所期望的清水出库对下游河床并不利。

七天争议,黄万里反对无效。

于是,黄万里提出了最后的要求:如果一定要在三门峡修坝,就不能堵塞排水洞,以便将来设闸排沙。这个要求得到了与会中国专家的一致同意。

施工时,苏联专家还是要求把底孔都堵死了。他们认为保留孔洞没用。

曾经对苏联专家堵死底孔提出反对意见的张光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建议不要把导流底孔封堵,把进口闸门设计成能启闭的,这样洪水时泥沙多可开启闸门,导流底孔可泄洪冲沙,减少水库淤积,黄河水清时可关门蓄水。苏联设计主任工程师克洛廖夫不同意……双方争论起来。同意我意见的少数人不说话了,但我仍坚持己见。克洛廖夫问我,设计谁负责。我说当然设计院负责。他说那么听他的,要我不要提意见。我说是水利部请我来的。那时部内有同志拉我出去,劝我不要再争了,会成右派的,于是我不讲了。”

曾经想阻止这支轰轰烈烈的大军进驻会兴镇的黄万里,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很快就下到密云去修水库,住地窖子。

从1956年开始,全国水利系统抽调了各地的专家和施工单位,一个六千多人的陕县会兴镇,一下子就进驻了两万人的工程大军,还有上海内迁厂等。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水利专家多次到三门峡工地考察进展,每次都惊叹中国工程的进展神速。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9年秋天,学校受政治运动影响明显少了,但仍然有一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入学时,新生们赶上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水利系组织学生,到工程物理系宿舍楼看小字报。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思考用小字报的形式写出来,挂在宿舍走廊中进行“鸣放”。

1960年春天刚刚到来时,学校里搞“红”“专”大辩论,“水5”在北院104教室开会,秦文霞的志愿是当工程师,这种志愿一下子就成了“又红又专”的对立面。

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但相比于57级和58级的校友,59级有了较为平稳的书桌,专业上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期间,刚刚欢庆过开闸蓄水的三门峡水库,到了1960年9月已发现入库泥沙的93.2%淤在库内。距坝址113公里的潼关河床高程淤积抬高4米多。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被迫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敞泄不发电运用。由于三门峡到1964年10月,总计淤积达42.7亿立方米,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三十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1963年8月,“水5”的“水利工程施工”实习安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青铜峡水电站工地。在黄河沿岸,他们看到了先民们两千年前在银川平原上先后留下了“秦渠”“汉渠”和“唐徠渠”,使这里成为“塞上江南”。

青铜峡水电站是河床式的,孟繁雨在木模班跟班劳动,白天给师傅打下手,协助给未筑坝块支混凝土木模板,给已筑并养护到期的坝块拆木模板,晚上他就给工人夜校讲初中代数课。实习了近两个月,学生和工人师傅情同手足。

夜里,“水5”的同学和他们的师傅席地坐在浩瀚的星空下,看着联欢晚会,高唱《水利建设者之歌》:“从那黄河走到长江,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住着帐篷和土房,冒着山野的风霜,一旦建好了水库大坝,我们就再换一个地方。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旁是灯火辉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在1965年以前,清华水利系的毕业生,分配方向就是“三院”:科学院、设计院、学院。从1965年起,有了三个新的分配方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地方。还有一句不成文的通则是“女同学跟对象”。几乎人人都在分配志愿表上写下:“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孟繁雨回忆起当年分配的情景,“定的就是这些坑,这些萝卜你就得去,那些最危险的坑他们跳了,我们就可以不跳,跳一个比较舒服的坑。”他说的那些萝卜和坑,是冯国斌、顾烈烽为代表的“七条汉子下天山”。

“水5”同学在《水利建设者之歌》的歌声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参加工作没多久,“文革”开始了。

“文革”期间,孟繁雨于1968年4月回过一次母校,时间还在清华两派大武斗之前,但是学校已经成了“战场”,此后直至1976年,他再也没有回过清华。他不想再看到痛心的场面。

也就在此后不久,“干部下放”“五七干校”这样的时代词语,就频繁地与“水5”的同学们捆在了一起。

孟繁雨毕业时分配到水电部水利水电施工研究所,同时分去的有孙耀增、王树德、刘永清、丁连盛。1969年3月到1970年9月一年半的时间,孟繁雨和刘永清被下放到水电部青铜峡“五七干校”,在中滩四连一班种菜。清查“五一六分子”运动中,孟繁雨被隔离审查了一段时间,直到分配进干校还没有把问题鉴别清楚。在干校继续进行人事鉴定的时候,多数同事都不再敢说对他正面肯定的话,只有刘永清在会上发表意见:“孟繁雨同志做人很纯。”在刘永清那次仗义执言五年之后,水电部有关部门才对孟繁雨正式做出了“经审查没有问题”的结论。

■ 改建三门峡

这一时期,这批学生的老师黄万里已从江西下放地调到了三门峡。三门峡多年的泥沙淤积,从建成的第二年起,就一直在考虑改建。

张光斗的记录是:“1961年过汛,三门峡水库果然淤积,潼关水位提高,危及西安。

周恩来于1960年、1963年、1969年三次主持了治黄会议,提出泥沙淤积是“当前的关键问题”“是燃眉之急,不能等”。为加强三门峡第二次改建的技术力量,周总理提议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去。

在三门峡工程需要补救的时候,政府方面又找到了张光斗。

“196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淤积更为严重。水电部又召开会议,讨论三门峡水库防止淤积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认为必须设法泄洪冲沙,减少水库淤积。对于打开导流底孔,有些同志说,经过计算和试验研究,打开底孔,结构上不安全。我说如果库水位降低到330米高程,结构就安全了,大家又不同意。”(张光斗《我的人生之路》)

1963年冬天,周恩来参加了水电部关于治黄会议的最后两天议程。周恩来说:“我也同意原来设计,也有责任,现发现水库淤积,危及西安,提高了认识,就应该调整做法。”最后由周恩来决定挖左岸两条隧洞,进行泄洪排沙,汛期库水位不超过330米高程,最好更低些。

自此,三门峡开始了它长达三十多年的改造工程。水库淤积虽然变缓,但是排沙能力不足,潼关以上河床“翘尾巴”,泥沙越积越高。人们开始认识到大自然能量的强大,是人的意愿所不能违抗的。

下放在青铜峡的孟繁雨就在黄河岸边,感受到了自然力的无情。

196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黄河发大水,干校紧急招集百十名男性青年学员,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开赴到黄河左岸一处弯道的堤坝上抢险。27岁的孟繁雨,年轻力壮,加入了这一抢险队伍。“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粗大的砂砾料装进草袋里,抬到丁坝坡码放起来;推土机连根推刨出几米高的大树,用双股8号铅丝的一端捆绑牢树干,另一端捆绑预制混凝土轨枕后,再把轨枕置于近2米深的坑中填土,形成‘地牛’,在树枝上,也捆綁若干个预制混凝土轨枕,由众人翻滚挂置在丁坝坡。河工称这一作业为‘挂梢’。挂了几个‘梢’后,冲向堤坝的洪水被明显地‘挑’了出去。大家欢庆成功的声音还未落,黄河上一股一米多高的浑浊主流突袭过来,一眨眼半个丁坝连同几百个麻包和几个‘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年轻人都被惊呆了;开车载我们来的水电部的一位老司机,大声感叹:‘这就是黄河啊!’”

黄万里就是在改建三门峡的历史背景下被调到三门峡的。1971年他到三门峡水库后,不是被安排参加三门峡的改建,而是去打扫厕所。从1969开始,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当地招收工农兵学员,并计划把水利系搬到三门峡去。

进入1970年代以后,在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教训面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了第二次改建,水电站改为低水头发电。当服从政治在科学与自然面前遭遇失败后,尊重科学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早已建成的坝体中,将在287米的低高程处,重新炸出多条直径10米的大孔洞,以便安装低水头的发电机组。另外,当年堵死的8个底孔,为了排沙也炸开了。

三门峡第二次改造接近尾声时,“文革”也结束了,1977年恢复高考,清华水利系的老师才陆续回到北京的清华园。

不久,三门峡的第三次改造也在1980年代初动工了。这次是实施泄流工程的二期改建,就是要把当年被苏联专家封死的底孔,在安全、稳定、止水良好的情况下重新打开。

自然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清华大学有不止十位泥沙专家,都是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失误和改建中,走出来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被称为“中国的忧患”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最难治理的河。1950年,印度召开的世界水资源大会,预言黄河将在50年内消失。事实上,黄河也的确断流过,最长的一次长达7年。围绕三门峡工程所做的各种努力,成了在大江大河上建大库的样本。

几十年过去了,黄河水依然夹杂着大量泥沙,浑浊并堵塞河道、抬高河床,这就是黄河。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认识和摸索后,人们不得不承认,黄河它就是清不了,不要再考虑它出不出泥沙。只要黄河资源能持续地用,持续发展就好。

黄委会的“老清华人”冯国斌说,人定胜天不可能,人与自然只能由不和谐到和谐,清华精神就是求实,工程上半点虚假也不行。三门峡是一个很好的教材,你说是反面的、正面的都可以。

■ 黄河的学生

从三门峡水库往下130公里处,1994年开始兴建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小浪底工程大坝副总监理工程师陈洪天是清华“水5”人。

1994年9月小浪底水库主体工程开工,3年后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成功,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

1999年3月26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视察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还见到了自己清华水利系的同学。这一次视察的感慨,他在同年4月返校参加“水5”入学40周年纪念聚会时,和同学们谈到过:“现在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还回忆起自己上世纪60年代末在刘家峡水电工地工作时,当时刘家峡的施工装备和施工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但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也就是有几台缆机,几台塔吊,载重汽车和六方的混凝土罐,仅此而已。他认为,最根本的还在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不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现在的水平。(《办好水利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新贡献》)

黄河小浪底大坝工程是黄河三门峡工程失败后的补救,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和调度吸取了三门峡的经验和教训,小浪底对于泥沙和泄洪管道的设计,就是在三门峡重新开挖底孔的教训上得来的。

从2003年开始,小浪底水库通过控制流量和流速等方式,把库区和下游泥沙冲入大海,称为“调水调沙”。至今十次调水调沙已把下游河道部分河段的河床降低了1.5米至2米。

三峡工程同样吸取了三门峡工程的教训和许多重要经验,三峡工程的总工程师张超然和副总工程师秦锡翔,也都来自清华“水5”。

孟繁雨曾感慨道:“不是黄万里教课,是黄河教课!人和自然不和谐就要受惩罚。你能把黄河打成右派吗?受到自然惩罚的人再不调整好关系,那就叫天灾加人祸。”

2010年10月,“引黄济津”潘庄线路调水工程正式通水,一千万天津人民每年可得到八亿立方米黄河水的滋养,“我老伴鞠慧敏天天说,咱天津现在用的就是黄河水,来之不易。她叫我把洗涤用过的水存储在桶里,冲厕所时用。”围绕水工作了一辈子的孟繁雨,在家这样被老伴提醒着。

上一篇:梦想青春无悔下一篇:2020年元旦快乐的微信祝福语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