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6-19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XX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XX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5%。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XX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计划生育的合同化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及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及时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及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XX年县农开扶贫办,开展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加强引导,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XX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XX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仅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在。输入地的户籍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有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⑶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

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一、劳务 经济 发体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 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 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 提升,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 经济 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 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准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持续壮大,劳务 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 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 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XX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XX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动全县 经济 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点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 经济呈稳定、有序 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 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绝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准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准占10.75%。

⒉外出的 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 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 发展到有 组织、有 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 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 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水准、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别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 经济 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 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 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增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 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增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 组织保障。当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展开即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持续增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动劳务产业的 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 发展劳务 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 经济 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增强培训,提升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络,持续 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 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 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动劳务 经济健康 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 积极有益的工作,如XX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 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 公安局即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 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即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 计划生育的合同化 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 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即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 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即时 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即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 人事档案关系 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 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 提升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XX年县农开扶贫办,展开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 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展开有针对性的 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 教育,提升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增强引导,促动全县 经济社会事业全面 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持续壮大和社会 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 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 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协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 经济 发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XX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但产生了巨大的 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 经济 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 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 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 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持续 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促动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动 农业产业化进程。XX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动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持续 提升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点,进而促动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 提升。

四、存有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有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即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 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点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有。输入地的户籍 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 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点,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相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⑶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

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秘书网网址: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2004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

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女性53130人,占%。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36岁—45岁的占%,46岁以上的占%。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占%,高中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由用人企业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在1万元以上的占%;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200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全县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2.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焦作市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4家, 其中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6家, 其中市直单位10家, 主要分布在解放区和山阳区, 县市6家。

据统计, 截至2014年6月, 全市共使用劳务派遣用工14365人, 劳务派遣用工单位289家, 主要涉及行业有煤矿、金融、电力、卫生服务、生产制造、服务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从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分布情况来看, 国有企业占派遣人数的34%, 生产制造业占派遣人数的28%, 事业单位占派遣人数的20%, 服务业占派遣人数的11%, 金融系统占派遣人数的7%。

从各派遣企业从业人员分布来看, 本地务工人数占33%, 城市外来务工人数占18%, 主要分布在煤矿系统, 从事企业生产;大中专毕业生占34%, 主要分布在金融系统、卫生系统、电力系统、部分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占15%, 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及其它企业的服务、生产、后勤等岗位。

二、劳务派遣用工分析

1. 焦作市劳务派遣用工特点及原因。

焦作市劳务派遣机构派遣单位业务涉及近300家企 (事) 业单位, 综合全市情况看, 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有企业使用派遣员工的比例较高, 成为派遣劳动力市场的最大用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4家国有企业使用劳务派遣, 人数总计4884人, 约占全市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34%。其中煤矿系统占行业比例较大, 占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30%。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尤其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情况比较普遍。全市共计55家部分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数2873人, 占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20%。三是制造业使用派遣工的比例高。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业占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28%。四是突破“三性”岗位 (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 10%用工比例限制, 有的单位各类岗位都使用派遣工, 一线岗位使用派遣工数量更多。比如, 分布在用工企业一线银行的前台柜员、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操作工, 卫生系统的护士, 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其岗位性质大多都突破了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焦作市实际情况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将劳务派遣作为规避与派遣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手段。二是有些事业单位采取使用派遣工的用人形式补充编制的不足。三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倾向于使用派遣工。四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公司业绩, 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通过使用派遣工, 提高正式员工的人均生产率。五是焦作市一些大中型企业出于企业树立“良好”对外形象需要, 为避免频繁解雇正式员工而产生的劳动争议等负面的影响, 愿意使用派遣工。六是部分单位使用派遣工是为了降低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获取劳务派遣公司专业化服务, 降低劳动关系处理风险。七是降低了招工、用工风险。利用劳务派遣方式延长对员工的考察和甄选时间, 以减少盲目用工的法律风险。

2. 劳务派遣人员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派遣员工包括各类就业人员, 既有下岗失业人员、又有农民工、大学生, 既有本地务工人员又有外地来焦务工人员。其分布特点是: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一些低端服务业;大学生更多的分布在现代服务业, 即所谓白领比较集中的就业领域。 (1) 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保缴费情况。在全市范围内, 绝大部分劳务派遣机构都与劳务派遣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 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务协议。并且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也很高。大多数劳务派遣机构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7%, 社会保险缴费比率达到97%。 (2) 劳务派遣工所从事的岗位分布情况。大多数劳务派遣工主要分布在用工单位的一线, 例如银行前台柜员、通信外线服务工及营业员、加油工、铸造、机械加工等, 除此之外, 就是用工单位的后勤辅助性工作。如保洁, 保安等。在有些行业与用工单位的直接用工相比, 派遣员工的岗位大部分属于苦、脏、累、险的岗位。比如, 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煤炭企业的井下采掘工等。 (3) 派遣工的劳动合同期限与工作年限情况。从劳动合同期限看, 大部分按照法律签订了两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 但是, 也有相当一部分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了1年的劳动合同, 没有达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低2年合同期限的要求。从派遣工工作年限看, 劳务派遣人员在劳务派遣岗位的年限长短不一, 较长已超过十年, 大部分在2-5年。 (4) 派遣工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情况。根据派遣工的工作岗位所在行业, 劳动报酬有一定差距。其中, 电力、银行、通信等行业相对较高。建筑业的工资相对较低, 但总体基本上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问题。

劳务派遣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必须在把好审批准入关后, 将工作重点在审批后的日常监管。应该形成日常监管“长流水”, 普查、抽查不间断的机制。但该科属于窗口科室, 窗口工作的性质及科室人员的不足, 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规定都限制了该科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造成了监管上的缺失。

2. 与劳务派遣用工相关的劳动仲裁案件逐年增多。

主要原因是劳务派遣机构管理不够成熟, 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多数派遣企业对派遣员工的管理比较松散, 劳务派遣还存在一些明显违法的行为, 包括不签订劳动合同, 不依法缴纳社保费等。随着劳务派遣人员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逐步提高, 近年来劳务派遣人员与劳务派遣机构、劳务派遣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仲裁案件逐年增多。

3. 存在“假外包, 真派遣”的情况。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劳务派遣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前后, 有些用工单位就开始利用外包方式规避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限制, 即用工单位将一些业务外包给派遣公司, 由派遣公司组织人员到用工单位工作。这种方式用工实质上是派遣, 而只是采取了外包的形式, 被称为“假外包, 真派遣”。这种“操作”使原用工单位摆脱用人责任, 规避了《劳务派遣暂行办法》有关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 而承接外包业务的派遣公司承担责任能力又有限, 致使职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4. 一些单位在“三性”岗位确定上存在故意模糊概念。

将原本应该招聘正式用工的岗位定性为“三性”岗位, 将本应是临时性、替代性的岗位定义为辅助性岗位, 从而长期使用劳务派遣工, 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 部分企业为降低企业成本而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 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比例已经突破了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不得高于正式职工总人数10%的限制。

另外, 部分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个别派遣工没有缴纳保险等现象。

四、工作建议

一是丰富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以讲座、培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 组织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学习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在严格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的基础上, 全面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行为和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对劳动保障政策特别是劳务派遣相关政策的熟悉掌握, 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同时印刷政策宣传单, 向劳务派遣人员免费发放, 使其了解自身应得的权益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如何合法维权。

二是组织开展劳务派遣专项执法检查, 加强监管和引导。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劳务派遣的监察力度, 发现违法行为及时纠正, 尤其如“真派遣, 假外包”等问题。严肃查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违反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行为, 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及至法院处理的作用, 通过典型案例引导企业正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劳务派遣的健康、规范发展。

三是落实劳务派遣员工在用工企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为了保障派遣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有必要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在决定涉及派遣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必须征求派遣劳动者或者派遣劳动者代表的意见。

四是劳务派遣工作情况较为复杂, 涉及焦作市人局局相关业务科室较多, 而行政事项服务科作为窗口科室, 无法承担日常监管的职能, 建议由劳动监察部门牵头, 成立相关业务科室参与的联合执法小组, 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及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日常监管。

3.我国财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情况 篇三

2007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情况。2007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2007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合同金额在5000万以上项目185个(上年同期145个),累计合同额331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4%。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有98个。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950.9亿美元,签订合同额3036.2亿美元。

2007年11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6%:新签合同额50.8亿美元,同比增长27%,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9.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1万人;10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5.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8.8万人。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62.7亿美元;合同额506.7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1.5万人。

2007年1-10月,我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2.67亿美元,同比增长6.8%:新签合同额5.77亿美元,同比增长80.3%。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2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33.25亿美元。

4.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情况调研的报告 篇四

按照省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 市劳务派遣用工情况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劳务派遣人员 5638 人,分布于通信、电力、银行、石油石化、建筑及其他行业,占单位用工总量的32%。

其中通信行业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1058 人占单位用工总量的 36%、银行行业 395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 31%、电力行业 697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37%、建筑1346 人占该单位用工 总量的29%、石油石化行业490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38%、其他行业1652 人占其用工总量的29%。劳务派遣人员构成多 样,有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农 民工等。派遣员工占派遣用工单位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超过 30%。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主要集中在中省属企业和党政事 业单位的编外人员。

二、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保障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进行用工 备案,并为其按上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参加了养老、工 伤、生育、失业和医疗等五项社会保险,如果参保职工上年 度月平均工资低于山东省社会平均工资 70%的,则一律按省 2 社平工资的 70%为缴纳社会保险基数。有部分效益较好的用 工单位还为其缴纳了住房公积金,有的还为职工参加了附加 的商业保险,员工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劳务派遣人员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的非管理岗位,如电信 部门的营业员,银行系统的前台柜员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 的暴发蔓延,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劳务派遣工作岗位的竞争 也越来越激烈,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员工的素质也越来越 高,有的一个岗位就有几十名本科毕业生来竞聘。派遣员工 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年限一般在二年以上,劳动生酬相比管理 岗位的正式员工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劳务派遣员工自身素质 的不断提高,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用工单位,其工资水平也 不断得到提高,有些用工单位的薪资水平已接近其所谓的正 式员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报酬支付一是由派遣单位发 放,一是由用工单位代发,采取哪种方式一般在劳务派遣协 议中约定。

三、有关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基本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与《公司法》的规定 设立。xx 市的劳务派遣单位以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为主要 目的,不是以营利性为目的,所以向用工单位收取的服务费 标准较低,一般为每月、每人25 元左右。

5.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市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全市农业人口占74.2%,农村的富余劳动力9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6%。针对这种情况,XX市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提出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XX年又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政府与市场联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通过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到转移人口转变;通过支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铸造农村能人;通过引导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XX市的实践对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市不断加大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情况 XX年—XX年,XX市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116万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5.8万人,占培训总数的56.7%;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由401.8万人增加到706.3万人,年均增长12.6%,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29.6%提高到5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 XX市转移就业发展趋势集 中体现在“五化”上。一是输出方式多样化。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中介机构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组织转移的约占35%;通过农民自组织、自管理转移的约占62%;个人外出“闯”的约占3%。二是转移行业非农化。到XX年底,XX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7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95.3%。三是就业分布区域化。农民外出务工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逐年向东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其他省区扩散。四是外出群体年轻化。转移就业人群中,30岁以下的约占转移总数43.7%,31岁—40岁的约占34.8%,41岁以上的占21.5%。

农村劳务开发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XX年—XX年,劳务总收入由133.2亿元增加到283.1亿元,年均增长18.8%。二是促进了农民素质提升,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工作适应力、工作满意感都有了较大提升。三是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XX年以来,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促进,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135” 的基本思路推进工作。即,实现一个目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示范性培训20万人;构建三大系统:劳动力资源调查系统、技能培训系统、组织输出系统;落实五项政策: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和回乡创业等优惠扶持政策。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技能培训 依托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大力开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模式的订单培训,XX年—XX年共完成订单培训58.45万人,培训就业率达98%。二是突出技能提高,主抓中长期培训。采取长期、中期、短期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长期培训过渡。三是注重特色培训,打造品牌劳务。目前,XX的“XX师傅”、“富侨保健”、“石龙技工”、“XX月嫂”、“黔江港务装卸”、“三峡服装”、“巫山建工”等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劳务品牌。

坚持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中介组织、农村劳务经纪人,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一批劳务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壮大。XX市正在实施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培训劳务经纪人XX人,五年培训1万名经纪人,实现每村1名经纪人的目标。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建设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规范化管理。通过简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办证手 续,实行除居民身份证外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地建立起进城务工农民的基础档案。二是人性化服务。在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农民工公寓”,为1.3万农民工提供了廉租住房;对随农民工进城的学龄子女指定学校就近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入学同等待遇;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系统的计生卫生服务。三是完善社保政策。今年5月XX市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作出具体规定。四是组织化维权。加大劳动维权力度。逐步落实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建筑领域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法律援助协作机制。

创新政策措施,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一是放宽户籍政策。通过“农民转市民”试点,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制度性障碍,XX年实现了5万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转为市民。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对新增农村劳动力,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实现永久转为产业工人。

大力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XX市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创业引导。市政府在六个驻外办事处设立了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区县相继出台了返乡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三是建立创业园区,壮大发展基地。不少区县在工业园区设立了返乡基地,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企业入园,通过园区落实出台的各种优惠配套政策。四是注重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XX市通过开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几点启示与建议

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正确处理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既要做好政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又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坚持促进农民务工增收与减少农村人口相结合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开发,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外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政策环境,促进农民长期稳定转移到城市,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要以“阳光工程”为龙头,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调整培训思路,由临时短期培训向长期正规职业培训转变,培养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不断增加补贴的规模,根据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内容、时间的长短,实行差 别补贴制度。同时,要针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民工流转承包土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发展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突出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搞好流通、信息、农机、基础设施等方面服务。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为返乡人员创造必备的创业条件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6.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根据武威市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各工业园区用工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情况,我办组成调研小组,对宽沟工业园区、炭山岭工业聚集区、水泉上滩工业园、打柴沟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共54家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了企业当前用工情况、缺工数量、缺工岗位、企业招录人员计划等方面的情况。

一、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工业企业54家,其中宽沟工业园区30家,有17家企业停产,5家企业正在建设当中;炭山岭工业聚集区11家,有2家企业停产;水泉上滩工业区2家;城东工业园4家,有2家已停产;打柴沟工业园7家,有4家停产。目前已生产的企业18家,这18家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

(一)生产工人需求量大,用工缺口较大

近年来,我县开辟了各个工业园区,并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不断招商引进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尤其是宽沟工业园区引进了30多家企业入驻。这些已入驻的企业开始生产初期用工需求量大,大部门需要的是一些富余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但由于这两年市场行情的不断波动,导致部分企业不景气,被迫停产,且企业工人分流,有的外出务工。我们调查的这54家企业当中有18家企业是生产的,现有从业人员2095人,其中使用农民工1754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3%。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情况下,这18家企业-1-

目前缺工总人数为339人。其中缺工企业为15家,占83%。多数企业缺工数量在20人以内,有3%的企业缺工数量在50人以上。从行业来看,工贸、电力生产企业的缺工数量相对较少,碳化硅生产企业的缺工数量较多。从岗位来看,生产岗位是缺工最为多的岗位,18家企业缺普通操作工329人,占90%;缺技术工10人,占10%;管理员人一般不紧缺。

(二)企业用工工资呈上涨的态势

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工人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多在2700元以上,要明显高于普通工人,比2005年以来的1500元工资将近高出6%。通过调查发现,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调查还发现,企业预计2013年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七成左右的企业预计今年企业人工成本仍将上升。

(三)企业员工培训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

调查中,有50%的企业对员工进行过上岗前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有:一般采取以老带新的培训方法,如碳化硅、煤炭等企业就是采用这种培训模式,企业员工的流失率较少;稀缺行业且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大多采取送出去培训或依托行业总部代培的方式,如水电力生产企业就采用这种培训模式;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的是师带徒的培训模式。虽然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因员工流动性大、培训机构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员工素质跟不上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有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员工流动性太大,风险较大,企业不敢花重金对员工培训。近年来,我县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对员工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工人需求量进一

步增大,目前,园区企业还缺少技术工人7人,专业技术人员3人。

二、企业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本地新增劳动力有限,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加上外来劳动力减少,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二是不少企业受订单和季节性生产的影响,淡季只保留少数管理、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普通工人,而旺季来临时,原有员工已到其他企业或外出打工,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度返回。三是部分企业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对高温、粉尘、噪音污染等恶劣工作环境缺乏足够的劳动保护。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原本在我县务工的外来人员,如今在当地也能实现就业,纷纷“打道回府”,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回流。五是有求职意愿的年轻人也大多倾向那些工作环境比较舒适的职业,特别是随着求职者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求职期望值过高,不愿吃苦,造成自愿失业人数增多。六是工资待遇偏低也是造成用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建议

7.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一)自治区电石和铁合金生产能力和产量

2003年,全区电石生产能力为295万吨,实际产量1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目前,全区在建的电石企业生产能力180万吨,自治区发改委预计到2005年全区电石生产能力将达到400万吨,实际产量约在2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区电石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万吨,产量约在500万吨。

全区铁合金行业主要是以硅铁生产为主。2003年,全区硅铁生产能力239万吨,实际产量47万吨,占国内硅铁产量的24%,目前在建的硅铁企业生产能力预计为266万吨。经过整顿规范后,2005年硅铁生产能力将达到400万吨,产量100万吨,预计2010年硅铁生产能力500万吨。

自治区电石生产企业以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其中,私营企业约占45%,股份制企业占20%,项目建设资金80%由企业自筹解决。铁合金企业多数为个体私营所有,建设资金约95%由业主自筹。

自治区电石和铁合金(硅铁)企业主要分布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截至2004年3月,乌海、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已建成包括西来峰、棋盘井、石拐等高载能工业园区共有电石企业84家,铁合金企业133家。三市共有各种规格的电石炉116台、铁合金炉231台,其中符合国家标准6300KVA及以上炉型共219台,占三市总台数的63%。三市设计生产能力电石235万吨,占全区7966%,实际产量电石592万吨,占全区的506%;硅铁140万吨,占全区的5858%,硅铁实际产量369万吨,占全区的7851%。

(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情况

电石、铁合金行业的主要特点是高耗能、高污染,成本回收快、投资回报高,但受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这些行业的信贷投入上是比较谨慎的。截至2004年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对电石、铁合金行业贷款余额431亿元,其中,3200万元为长期贷款,其余为短期贷款,占同期流动资金贷款的04%。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25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余额181亿元。由于目前电石、铁合金销售情况较好,目前从账面看均属正常贷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自治区高载能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规模小、装备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以乌海市为例,在市区150公里的范围内,有高载能企业86户,在所有的高载能企业中,电石行业最大的电炉225万KVA的只有3台,其余为5000KVA—165万KVA电炉,硅铁行业最大的电炉125万KVA的仅有7台,其余为6300KVA—8000KVA电炉,电石、硅铁125万KVA以上炉型数量仅占高载能各种型号矿热炉总数的675%。

(二)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电力供求紧张的矛盾

据调查,生产一吨电石需用电3600度,生产一吨硅铁需用电9000度,用电成本占电石、硅铁企业的生产总成本的70%。随着近年来自治区高载能工业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电力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一季度,自治区蒙西电网缺电1416万千瓦,呼和浩特市等8个盟市日均缺电130万千瓦,我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4个盟市虽然没有出现缺电现象,但是直送东北电网的电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以乌海市为例,受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工业企业的开工率不足40%。

(三)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

高载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部分高载能企业环保设施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如鄂尔多斯市的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中,有环保设施的占比为37%。乌海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等5项指标,已连续13年居自治区首位。在乌海市的5个工业园区中空气总悬浮微粒含量最大时超过国家标准的10倍,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

(四)金融机构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的贷款存在潜在风险

电石和硅铁等铁合金产品是炼钢用的添加剂。由于国家对钢铁等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必然会间接影响电石和铁合金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产品过剩,价格回落,最终会把风险转移给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出现新的不良贷款。

(五)规范治理电石、铁合金行业存在一定难度

近两年,电石、铁合金行业的市场价格走高,销售情况较好,利润回报快且丰厚。据调查,2004年5月份,电石和硅铁的平均利润为1800元/吨和3600元/吨。按照目前单台装机容量最低6300KVA的炉型及生产时间为每月15天推算,若生产电石,年产量达6300吨,年利润可达1008万元;若生产硅铁,年产量达3150吨,年利润可达819万元,短期内即可收回建厂投资成本。而且,电石和硅铁行业在一些地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起着较为重要作用。乌海市2003年硅铁和电石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97%,完成销售收入1499亿元,上缴税金119亿元。包头石拐区财政收入的70%来自电石和铁合金行业。

电石、铁合金行业在自治区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若干意见的通知》,实施对这些行业的调控需要一个过程。

四、自治区清理整顿的主要措施

针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工业进行了规范,提出新建高载能项目的技术标准,规定生产硅铁的矿热炉炉型必须达到12500KVA以上,生产电石的矿热炉炉型必须达到17500KVA以上,生产工业硅、特种合金的矿热炉必须达到6300KVA以上。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新建高载能项目,硅铁的矿热炉炉型必须达到12500KVA以上;生产电石的矿热炉炉型必须达到17500KVA以上;生产工业硅、特种合金的矿热炉炉型必须达到6300KVA以上。目前已经建成投产的6300KVA电石、硅铁矿热炉,要在2004年底前逐步改造成为具备上述标准的炉型。同时,作为终端产品出售的硅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年以上,电石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年以上。

(二)淘汰开放式矿热炉和3200KVA以下(包括3200KVA)矿热炉以及各种土法冶炼技术装备。对被淘汰的工艺设备不准再投入生产。

(三)符合高载能工业生产规模的企业,在2003年12月31日前未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限其在2004年6月1日前进行整改,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停止供电。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若干意见的通知》下发后,自治区政府立即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为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自治区清理整顿电石和铁合金行业工作领导小组,责成自治区工业办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近日将下发执行。

8.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一、政策执行及征收管理情况

(一)增值税

1、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

(1)一般纳税人认定和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在执行上严格管理认真执行无异议;在一般纳税人认定和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认定贯彻落实过程中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收入存在则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方法而不用认定为辅导期管理的办法好象不太妥善。

(2)一般纳税人认定工作流程、文书传递比较合理,只是在非全职能税务分局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涉及窗口较多,尽可能一窗式办理。

(3)我分局存在一般纳税人应认定而未认定情况,未认定纳税人共7户数,产生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不健全且销售收入代开发票收入超过小规模标准,将事后监控改为事前监控,不允许出现超收入开票现象,涉及一旦发生超收入开票问题,系统则自动提示;此7户已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17%计算应纳税额,无按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户数。

(4)目前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般申报所属项目为零。

2、固定资产抵扣管理

(1)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政策需要再进一步明确抵扣范围,尤其是与土建 工程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产设备

管理的固定资产的明确。

3、煤炭经销企业征收管理

(1)煤炭经销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基本情况(见附表)。

(2)我分局不存在成品油抵扣金额占进项税额30%以上的煤炭经销企业。

(3)我分局不存在运输费用抵扣金额占进项税额30%以上的煤炭经销企业。

4、一般纳税人注销管理

一般纳税人注销管理

(1)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一般纳税人注销11户,其中工业企业2户和商业企业9户。一般纳税人注销的原因有10户因没有生产经营业务一户因迁移而注销。

(2)一般纳税人注销工作流程,涉及税收管理员,分局长、税政、稽查、征管等岗位,涉及审批岗位繁多。

(3)不存在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情况。

(4)不存在“短命公司”,同一法人在一个主管税务机关注销,在另一个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认定,不存在纳税和发票使用问题。

(5)未发现一般纳税人注销时账面有库存,但实际已无货物的现象。

(6)一般纳税人注销管理存在哪些问题,注销环节繁琐,涉及岗位很多,纳税人都已经不能正常生产或已经停产因程序繁琐而不能及时注销,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一般纳税人由于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经营困难,销售萎缩,长期出现零税负或零申报;有些企业长期处

9.关于劳务经济的调查报告 篇九

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总结经验扎实推进

为了贯彻县委,县政府劳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劳务经济大发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县老促会、县劳转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县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领导下,在各乡镇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老促会、劳转办、劳动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利用10个月的时间,采取重点解剖,专题调查、总结典型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在10个月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重点解剖了10个村,对制约发展劳务经济的六个问题,进行了反复深入的专题调查,总结了40多个各类典型经验,进而对劳务经济发展概况、特点、作用、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综合分析,分述如下:

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劳务经济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发展,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产业来抓,作为县乡村三级干部的一号工程来实施,使全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良性互动,跨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劳务经济成为主导产业。一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规模上看已形成了一支产业大军。XX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174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8%,XX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6%。二是从劳务收入拉动人均增收比例看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XX年劳务总收入达到1.2亿元,拉动全县农村人均收入650元,已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8.5%。分别比XX年增长30%和62.5%,XX年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拉动农村人均增收860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3.3%和32.3%。三是从劳务收入占农村收入的比例看已成为各乡镇的主导产业。XX年劳务收入1.2亿元。占农村总收入的18%,占种植业收入的31.4%,占养殖收入的167.7%,占第二三产业的105.23%。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快步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劳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根据调查材料分析,目前劳务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

1、劳务输出人数大幅度上升。XX年比XX年上升了20.8个百分点,XX年比XX年增加了10.8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加快。

2、劳务输出从事的行业较多。可分四种,一种是纯外出打工,有的从事工业、建筑、交通、社会服务等40多种工种。第二种是自己闯出做生意。有的去外地开超市或去俄罗斯、南 韩、日本等国家做生意。第三是兴办企业,有的外出打工挣钱后在外地直接办工厂,企业、公司等。第四种是移地开发,有的去三江开发种水稻,有的去天津养奶牛,有的去俄罗斯种菜。

3、劳务输出形式不断活化。一是政府组织送出,二是中介组织推介,三是依靠信息引出,四是依靠亲友带出,五是依靠能人或经济人领出,六是自己独立闯出。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XX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报表看,农民自发转移的占44.81%,政府组织输出和中介组织及经济人组织输出的占55.19%。有组织输出比重超过一半以上。

4、劳务输出地域不断拓宽。劳务输出人员已经从乡内、县内、省内向省外、国外不断扩大。从劳务输出地域比例看,乡镇内输出占0.9%,向外县内占12.9%,县外省内占24.8%,省外国内占51.3%,国外占2.05%,一半以上的农民务工人员在省外、国外50多个大城市务工。

5、劳务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县、乡主要领导把辟建劳务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亲自考察、联系。先后在XX、上海、大连、广州、XX、烟台、昆山等50多个城市,在俄罗斯、日本、南韩等10多个国家等辟建劳务基地398个,60%以上的劳动力是通过劳务基地转移出去的。

6、务工人员趋于稳定,时间不断延长。从全县解剖的10个村的劳务输出情况看,一年到三年的占输出人数的29.84%,三年以上的占42.14%。

7、劳务输出的妇女劳动力人数明显增多。XX年转 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0%。XX年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达14528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29.6%,比去年增加了19.6个百分点。

8、打造一批典型和名牌。据劳转办掌握全县有40多个典型单位,260名劳务输出个人典型。我县叫响的有从事建筑、绿化、养殖、保姆、保安、缝纫等劳务品牌。

9、小富置家,大富兴业已成趋势。很多外出打工农民挣到钱,由穷变富。**乡常青村**去莫斯科打工挣回了钱在城里买了门市楼,购买小轿车。有的打工仔挣到钱后在外办公司,当大老板,如**乡**在哈市创办齐峰实业,有固定资金700万元,注册资金400万元,年纳税100多万元。也有的回乡创业。如**乡**村**,外出打工淘金,回乡投资300万元创建“黑土星”米业,年产值1000多万元。

劳务经济作用和取得成效

1、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作用突出。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XX年全县劳务收入人均收入增收650元,XX年劳务收入人均收入增收800元。有526户农村贫困户和1573人通过劳务输出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部分村屯劳务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如上集民族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村人均收入超万元,家家达到小康户水平,消灭了贫困户。

2、劳务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劳 务输出,一方面使土地集中在有经验的种田能手中经营,提高了种植业的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在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据XX年全县农民收入构成情况统计分析,XX年劳务收入12067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二三产业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6.1%,畜牧业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4%,种植业总收入只占全县农村总收入的一半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出现多元经济并举的格局。

3、劳务经济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生产条件。由于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农民逐步富裕了,手中有钱了,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作业能力。如上集镇天放村几年来投资557.5万元,打电机井212眼,架高压线路3000延长米,修桥涵73座,有农业机械343台套,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4、劳务经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土地的合理流转,由一家一户传统种植转为规模化经营。**乡**村有劳动力310人,劳务输出219人,占劳动力的70.65%。5442亩土地由原来的一个劳力耕种17亩,增加到一个劳动力耕种59亩,增加3.47倍,土地基本集中在部分种田能手中,这样既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生产,又实现了走一户富二户的目 的,全村人均收入达4855元。

5、劳务经济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外出打工农民不仅富了口袋,而且富了“脑袋”。农民走出了家门,跨出了省门,冲出了国门,看到了纷繁万变的大千世界,从而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树立“要想富、出劳务”外出打工光荣,创业致富有功的新观念。许多打工农民不仅赚了钱,而且学习了外地的致富经验,学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学到了很多技能和本领,增强了市场意识和创业发展的信心。人们反映:外出打工人员接受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回来穿戴讲究、说话文明,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有的人还由“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实践证明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择业能力,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农民。

6、劳务经济促进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各级领导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每年将有4万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开发,土地有效流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农民通过打工富裕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谈论更多的话题是多挣钱、快致富、讲科学、学技术。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文明向上尉然成风,杜绝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潜在不安定隐患发生,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7、劳务经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 部通过抓劳务输出,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为外出打工农民送信息,找门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广大农民对党的政策更加拥护,对领导干部更加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8、劳务经济的发展加快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农民进城务工,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农村“半年忙碌半年闲”问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收到最大效益。同时,农民工进城务工也促进了城市工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反哺农业进程,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农民融入城市,有的已成为城市居民,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劳务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我们深深感到:多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发展劳务经济成功的实践,既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也使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其基本经验有如下六点。

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长期以来,有的领导思维方式是就农业抓农业,就粮食抓粮食,眼睛光盯着那块土地,或者忙于领导事务。对劳动力转移,一些干部是说起来 重要,抓起来次要,放任不管,带管不管。一些部门认为与己无关,针对上述问题,各级领导采取了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认真学习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及领导讲话。二是组织领导参观考察。县委书记**亲自带领主管领导、有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去XX、天津、沈阳、大连、XX等劳务基地考察访问。三是搞好调查总结典型。全县总结了一大批典型,在**镇召开劳务输出现场推进会,推动全县发展劳务经济。四是召开劳务经济工作会,表彰先进,带动中间,推动落后。今年2月20日,全县召开了劳务经济工作电视会议,在全县500个自然屯,建立1500多个分会场,3万多干部群众参加会议。五是通过算劳动力转移收入帐,看发展劳务经济重大意义。通过上述方法,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劳务输出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真正把劳务经济当成产业抓。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工作思路,实现“三个转变”:由抓土地产出率向同时抓劳动生产率转变,由抓自然资源开发向同时抓劳动力资源开发转变,由抓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向抓农村就业结构调整转变。真正把劳务经济列入了日程,纳 入总体规划,强化措施,各级干部不仅重视在思想上,而且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分解在责任上,体现在效益上,树立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富民,抓发展的思想。工作中与经济工作齐抓共管,并举并重。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农民中程度不同,存在温饱既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无技术不敢走的问题。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打工不是正经人干的,女孩子怕出去学坏。特别是“一免两补”和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对出外打工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有回流现象。县乡党政领导根据上述思想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出劳务的积极性。一是组织宣传队、报告团深入全县500个自然屯,巡回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宣传。二是县乡召开工作会议,总结表彰大会,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三是通过新闻谋体跟踪采访报导外出务工的**农民,先后制作了《离土创业**人》、《走出一步天地宽》、《务工典型精粹》等电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并多次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四是组织在外打工成功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春节期间组织打工者深入村屯宣讲,针对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宣传。五是坚持先宜后难分类发动的方法。对一些容易发动的户采取宣传发动和干部包屯、入户工作就可以发动出去,对那些无技能没门路,身体弱、岁数大、头脑差和一些懒散户迟迟走不出去的,由乡村干部包户逐人发动。如** 村等采取此办法发动出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六是制定宣传优惠政策。县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证照办理、生产生活帮助,回乡创业等12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调动各级干部和务工人员积极性。七是帮助农民算好三比帐:一算收入帐,通过对种地与务工收入对比、投入对比、风险对比,使农民认同认可;二算政策帐,种地有政策,打工也有政策,使其解除后顾之忧;三算效益帐,让农民知道劳务输出既富百姓、又富财政、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有甜头、又有奔头、挣回的是收入、改变的是身份、转换的是观念,影响的是几代人。从而树立起要想富出劳务思想,推进了思想解放,营造了外出打工光荣的氛围。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落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又影响土地流转的速度。为此,县里在五个方面抓了培训工作。一是抓阵地培训,二是抓岗前培训,三是抓岗位培训,四是抓职业培训,五是抓订单培训,六是抓源头培训。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电大站等九所培训学校合为一所,成立了**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去年,该校培训农民工7401人,其中技能性培训3001人,引导性培训2400人。由于县乡、村层层动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所以输出劳动 力比较稳定,固定人数较多。据全县10个重点村劳务输出调查统计,转移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占输出人数的42.14%,其中固定人数占长期输出人数的92.17%,提高了农民工的实际效益。

加强基地建设,搞好管理服务。劳务输出最初是农民自发转移,散兵作战,领导自流,无人管,服务滞后。针对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各战线分管领导和各部门、各乡村都把辟建劳务基地,实现规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对接选基地,利用能人创基地,轮流驻在抓基地,网上洽谈建基地,把用工单位请到县、乡进行用工对接建基地,利用中介组织,劳务经济人搞对接,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搞对接,利用驻外机构搞对接等形式,千方百计抓好基地建设。全县已在XX、上海、大连、天津、俄罗斯、日本等建立劳务基地398个,有60%的劳动力都是通过劳务基地转移出去的。同时加强对基地管理和服务。确定专人,成立劳务输出联络组织。一是对民工进行安全、法律知识及生活常识教育。二是负责务工人员工作联络,依法签定用工劳务合同。三是保障劳务人员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搜集和掌握劳务信息及时向家乡传送。如**乡**村在大连**集团建立劳务基地。由村长**亲自带队出去务工,做到“六统一”、“四满意”。六统一即:统一动员组织;统一办理相关证件;统一座车到用 工单位;统一协调签订用工合同;统一结算务工工资;统一化解矛盾纠纷,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四满意既:各级领导满意;用工单位满意;务工人员满意;务工人员家属满意。

利用能人,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各级领导坚持多输趋动,千方百计活化了输出形式,重点发挥了能人作用。据统计全县已发展能人260多人,为发挥能人作用,各地采取以下六种办法鼓励培养帮助能人。一是成立协会吸纳能人。县劳务协会吸纳40多名能人为会员,各乡镇劳务协会将这些能人都吸纳为会员。二是总结表彰能人。春节前后县、乡、村分别给回乡过春节能人披红戴花,鼓励多往外输出劳务。三是组织培训能人。召开能人参加会议,组织学习、培训、充电,征求能人意见,鼓励多为家乡做贡献。四是选派一元村官锻炼能人。全县76个行政村、劳务输出一元村官达98人。五是扶持有困难能人。如**村**在延吉开始作豆腐,村里主动借5000元钱,鼓励大干事业,现在村投奔他们去作豆腐或作生意的250多人。六是经常联系能人。千方百计与能人联系,随时掌握能人情况,让他们经常往家乡反馈信息。这些能人利用地域熟、人缘好、路子宽、联系广、能量大、信誉好优势,发挥示范引带,中介协调、服务管理、信息反馈作用。全县劳务输出能人一年向国内外输出1万多人。如**村**先后带领72人到莫斯科做小商品批发生意,每人年收入7万元以上。**村**在天津静海发展养奶牛 1000多头,固定资产300多万元,有1000多名农民举家搬迁到天津养奶牛。吉长村于顺利创办建筑公司。带领300多农民工在外搞建筑,每人月收入1500多元。

搞好后方服务,当好农民工后勤部。农民工外出后在家的土地怎么种?家里有事怎么办?遇有天灾病业谁来管?各地主要采取四个办法:①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允许和鼓励其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托管、等方式将承包耕地进行流转。②成立互助组。对由自己耕种地,缺少劳动力的可由乡村组织出面,从留守家庭的实际出发,在民主、自愿的原则下,组织邻居、亲属、朋友等组成互助小组,互助合作,以适应农时,解决突击性农活人手少干不了的问题。③建立临时服务队。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出面组织协调,把闲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在农活比较集中的季节,搞有偿服务。④利用“党员服务区”、“老促会联络员”解决外出打工者家中大事小情。做到大事小情问一问,天灾病业访一访,具体杂事管一管,象对亲人那样对待外出打工人员留守家庭,使其走出去的放心,干活的顺心,在家留守的安心。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近几年来,劳务经济虽然呈持续发展趋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还是发现了许多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薄弱乡、村、屯还原因不一,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领导认识不到位,组织引导宣传发动不到位,基地建设市场对接不到位,职业培训不到位和管理服务滞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规化和近期部署,研究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推动劳务经济大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树立劳动力转移新思路。通过调查咨询看,当前国际、国内市场对劳动力需要量大,要求素质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潜力。一是劳务经济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一些乡村存在薄弱环节。二是从劳务输出男女比例看,妇女劳动力占输出劳动力的29.6%。三是每年都有一批初、高中、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增加了一些新生劳动力,四是大型农机具更新配套,机械化程度提高,可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从调查情况看,劳动力素质较低,外出农民工中高中毕业者仅占10%左右,初中毕业者占30%,小学毕业占50%,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并且80%的人没有受过相关技能培训。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门路窄,从事的大多为简单体力劳动,很难找到岗位相对固定,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树立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按照县十一五规划要求,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创名牌相结合,坚持就地兼业转移与离土转移相结合,向小城镇转移与向大中城市转移相结合,向国内转移与向国外转移相结 合。实现六个转变:即由省内向省外,北方向南方,国内向国外转变;由靠体力谋生向靠技能、智能型转变;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常期性转变;由男劳动力一枝独秀向男女并驾齐驱转变;由无序向有序、有组织方向转变;由打工仔向当老板、干大事、创大业转变。

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外出打工光荣的氛围。一是组织训练一批劳务输出宣传报告员,深入村屯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二是利用春节前后组织农民工中能人巡回讲演,现身说法,典型引路。三是大力推广先宜后难,分类发动,提高输出总量的经验。四是党团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出劳务。选派干部外出打工,搜集务工信息,探索打工门路,建立劳务基地。五是修改完善宣传劳务输出优惠政策,调动干部和广大务工人员积极性。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抓好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在培训的阵地上。要利用九校合一的**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和**等各乡镇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重点上。要以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培训手段上。要采取职业培训、源头培训、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岗前培训、跟踪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在培训 内容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保安员、建筑工、电动缝纫工、机械维修工、物业管理等八大专业为主。在培训方式上,一是请进来,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讲课。请用工单位来讲课。二是送出去。广泛与省内外知名院校搞好联合办学,联手培训初高中毕业生。三是与用工单位对接联合培训,送到用工单位进行专业或岗前培训。四是成立讲师团。到乡村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壮大。土地流转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劳动力转移的快,就会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因此,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目前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办农机作业合作社,土地连片耕作,分户管理;二是积极引导农民按自愿的原则,主动作好离土农民的土地流转工作,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三是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民以土地入股,组成股份合作社或联合体,按劳计酬、按股分红;四是有地无机户与有地有机户自愿组成互助组,互利互惠,提高劳动效率,使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劳务输出大军中,为农民增收创造一种长效机制。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做好更新配套工作。解决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老化、不配套问题,才能把捆在土地上的 劳动力解放出来。一是增加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更新老式机械。二是购置先进、现代、高效、配套农机具,全县要达到1000台套,现已新购置120台套大型农机具,继续加大购置量。三是加强现有农机具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加强新农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五是田间作业要求用大马力拖拉机,连片作业,标准化耕作。目前全县已投资1000万元,购置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50台,大型联合收13台,配套农机具120台件。要充分发挥这些和原有的农机具作用。要坚持自愿、民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落实好对农民田间作业优惠10%的政策。加强农机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其效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解放更多劳动力,外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辟建外埠基地,拓展劳务输出空间。千方百计巩固老基地,不断开辟新基地。一是要实行领导对接辟建基地。各级领导要把辟建基地、考察劳务用工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象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基地建设,每个乡镇村都要建立几个稳定的输出基地。特别要求把“长三角”、“珠三角”和境外劳务输出做大做强。二是要开展中介联络辟建基地。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强与外地中介组织、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洽淡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形成劳务人员长期稳定的就业格局。三是要鼓励能人带动辟建劳务基地。通过亲 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走出去赚钱。四是依托各级各类驻外办事机构辟建基地。发挥其窗口导向作用,派驻“劳务大使”,积极谋求更大的输出数量,更多的就业岗位。五是依托劳务品牌辟建基地。品牌是信誉,品牌就是市场,通过品牌经营,带动劳务经济向广度和深度拓展。靠品牌声誉和诚信度巩固基地建设成果。

以劳动部门为主,建立多元化社会化输出格局。一是要强化政府组织在劳务输出主导地位作用。发挥各级劳务组织领导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整体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农民工向外输出。二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经济人和劳务输出致富能人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信息灵、渠道广、地缘熟、信誉好的优势带动劳务输出,动员各业能人牵头组建各类劳务输出专业协会、联合会等。三是要大力挖掘亲缘、友缘的潜在优势,广泛动员农民工主动投亲靠友,依靠外埠亲友的力量把劳务输出去。四是要鼓励有技术专长的能人到大城市、开发区独立闯出去,站住脚后带动乡村民工输出。五是要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群团组织参与劳务输出“主战场”。支持相关部门、经济实体、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民间能人领办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形成以劳动部门为主,中介组织支撑的多元化、社会化劳务输出工作格局。

强化民工管理,实行全面全程服务。一是要加强劳务基 地管理。政府对辟建的劳务基地要加强管理,主动引导农民工在自愿、民主的原则上成立民间劳务组织,经常与政府、企业、民工联系,做好各方面服务,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务工中实际问题。二是做好社会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为外出就业农民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档案,掌握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向农民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三是作好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限制。对进城就业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和计划生育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工资支付监控,欠薪保障,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制度。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支持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严禁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和乱摊派。加强农民工的司法援助,严厉查处随意延长工时、克扣工资、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继续搞好后方服务工作。继续推广已有的经验,认真解决农民工家地怎么种?大事小情谁来办?家人天灾病业谁来管等问题,当好农民工后勤部。

坚持内转外输相结合,提高农业内部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一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增强土地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鼓励农民发展优质蔬菜。地产瓜果、中草药、花卉、木耳等劳动密集型种植业。二是推进主辅换位。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加强服务,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或到各类畜牧业打工挣钱,增加收入。三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以及编织、修理、采集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带动各类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为农民创造新的稳定就业机会。四是加快县城、**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和承载力,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鼓励农村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七年级音乐上册爱我中华教案下一篇:弘扬质监精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