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精选8篇)
1.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 篇一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曲德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做老师的必须弄明白这个道理。传授知识仅仅是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悉心去做呢。而仅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漫步于花圃,触目所及地是各种奇花异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极尽视觉享受的同时,我们会叹服于园丁的栽培艺术。而园丁的栽培艺术,正应是老师们要学习的教学艺术啊!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最关键在于“万紫千红”,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教育之理想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还应是促进创造的教育。这是关系到学习目的的问题。我们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了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也就是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绝不应该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教师教授知识,尤其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传授,必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创造的开始是质疑。古人讲“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都突出了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源于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因此,我理想中的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质疑,促进学生的创造作为核心。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使学生总是处在思考的状态中,那可能就是教学的理想化吧。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么苦不堪言!学习的快乐首先源于知识本身。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享受过这种快乐的。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是这样,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可惜后来这份快乐渐渐变成了厌倦和苦恼!这实在不是孩子的过错啊!学习的最高层次的快乐来自思考和创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会意”源于他的思考,这种对文章意旨的理解与把握使他高兴地忘记了吃饭。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颜回跟随孔子求学,正因为他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才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闻一以知十”,以致于“欲罢不能”。如何让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教师教学其实也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教学的快乐首先源于学生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天真幼稚,学生的热情奔放,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的质疑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的每一分提高,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学的快乐还源于教师的创造。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享受传授知识快乐的同时,还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作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只抱着几本教科书,照本宣科地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而要不断探索,不懈追求,领悟本科学问的奥秘和根本。如此授课之时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融洽和谐,那是多么理想的一个境界啊!
要实现教育理想,老师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却是学生的时间如何利用的问题。如果教育不再浪费学生的时间,科学地利用好学生的时间,那样距离我的理想教育就不远了。理想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在其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最大的收获。
2.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 篇二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核心
当今中国, 由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形形色色的理想和追求令人眼花缭乱。在如此背景之下, 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
当前我们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刘建军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了概括:“我们可以大体上从三个基本方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 一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这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 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坚守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核心地位的确立
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地位的确立有文件依据。2004年, 中央16号文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要“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可以看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该文又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就确立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理应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地位的确立还有其他几点原因:
1、课程自身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 本课程系统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从理论实质上,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到目前为止, 没有哪一门高校课程能如此详细的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于一体的党的奋斗历程, 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理想信念, 又包括立足现实的探索理论, 这对于坚定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对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因此, 本课程是一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课程, 也是关键课程。
2、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情况总体是好的, 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对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端正。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 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 这对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二, 少数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第三, 少数学生对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乏信心。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 认为这些消极现象是改革本身的结果。第四, 少数学生怀疑党的领导能力, 对党缺乏信任感。有少数学生把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归结为党的问题, 因此, 对党的领导缺乏信任, 对克服腐败现象缺乏信心, 对要不要坚定地支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 甚至有学生认为实行西方多党制, 更能惩治腐败。[2]
3、教学中存理想信念教育薄弱的问题。
近几年,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师资队伍、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 课程教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 也存在一些使人担忧的现象: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强化;片面强调了形式的多样化而忘记了课程本身的职责;受网络、媒体影响, 理想信念教育也随波逐流。有些教育者缺乏探究现实的问题意识, 陶醉在“象牙塔”内构建自己的“精致科学”, 越来越学院化, 远离现实与生活, 丧失了生机与活力;有些教育者缺乏对经典的探索精神, 他们“把毛泽东、邓小平挂在嘴边, 但却不读他们的经典文献, 还有一种不良的倾向, 就是本本主义、绝对主义, 不会用时代的眼光来看待经典”。[3]总之, 理想信念教育在本课程里要么被忽视, 要么一开始就丧失了其枝繁叶茂的土壤。因此, 有必要重提并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理想信念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核心地位的实现
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因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应遵循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 结合科学发展观, 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发挥伟人的榜样作用。
人都有模仿心理, 大学生对于成功人士、优秀人才都心向往之。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革命事业上取得的成功我们有目共睹, 他们的事迹、精神感人至深, 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无需发起什么号召, 学生们也会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效仿之心。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事业成功必须具备的精神, 每位伟人都是在打破前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开创一番大事业, 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帮助培养学生“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方法, 这些伟人年轻时就表现出对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毛泽东对普通农民的关怀众人皆知,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4]当今的国家重要领导人也总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学习他们的求真务实精神, 例如邓小平先生提出“三个有利于”, 这就是立足现实, 坚持真理, 坚持理想。所有这些伟人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坚定理想信念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重视真理的摆渡作用。
缺乏真理的理想信念是幻想, 同样, 有了理想而不坚持真理, 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本课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让学生不断体会什么是真理, 并以此要求自己。培养他们探索真理的意识, 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要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 多开展讨论课, 在思辨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信仰真理, 比如在第二章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 在理论课结束后,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理论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既加深了对真理的认识, 又运用了真理。使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明确到达理想彼岸的基本途径。
3、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理想信念。
有些大学生虽然确立了人生理想, 但不知该如何行动。他们考虑多, 行动少, 多激情, 少理性, 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行动目标。一些人由于经常处于脱离实际的空想、幻想之中, 一回到现实, 就难免要苦闷、彷徨。所以, 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要开放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课程内容, 开展时事论坛、主题演讲、专题社会调查等;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况, 在实践中完善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4、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经得起各种严酷现实考验, 才称得上理想信念,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回避这些现实, 即社会主义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当前甚至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其他国家也受到过挫折, 这些严酷的现实是否会动摇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到, 这些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 而是因为今天的我们仍在探索过程中, 错误在所难免, 而那些在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国家由于固守僵化的模式自食恶果, 因此, 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要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之间矛盾, 从现实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理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不能片面强调理想信念而无视现实, 也不能拘泥于现实而抛弃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教学与研究, 2004年, 第11期:第15页
[2]柴红伟:《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第6-7页。
[3]张祖晏、宋周、李明建:《融合通识教育,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机制》,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第4期:第130页。
3.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 篇三
关键词:《理想国》 教育伦理 善的理念
[FL(K2] 一、教育要与政治相结合,主张道德治国
柏拉图主张教育要与政治紧密结合,培养哲学王,这是他教育伦理思想集中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一方面从希腊历史上各种奴隶主国家整体崩溃的反面教训中,强调治国者本身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另一方面,又强调统治者必须抓好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一,柏拉图主张道德治国。依次考察了古希腊历史上奴隶主国家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认为这四种政体一个不如一个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道德的堕落。政体不同就像人性不同,人性有若干种,政体也有若干种,国家是由人组织而成的,国家如何,政体如何,是由国人的品性决定的。柏拉图的亲身经历使得他看清了道德治国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在当时也引起了强烈地轰动。
第二,柏拉图认为智慧是统治者的美德,统治者最大的责任是抓好教育和道德教育。柏拉图极端重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一是他的人治思想,只有培养一批品行优秀的统治者,才能建立一个公正的国家。国家是否理想关键在于能否造就理想的国家统治者,这对于建立理想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统治者必须以智慧为目的,而学习有利于统治者们完成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二是哲学认识论上的“心灵转向说”的观点。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洞喻”,说明只要通过艰苦努力和学习,人的心灵是可以由对可感世界的认识,达到对可知理念世界的认识的,然后把握善的理念。三是柏拉图自己的实践。他半生坎坷,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选择了创办柏拉图学园,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实现其理想的道路。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优秀的国民,则各行各业都能安分守己而不乱。真正的政治家,不以修订法律为要务。不良之国,有法律也无用;完善的国家,人民有了良好的教育和品德,自然能够遵守法律。
第三,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国家教育制度,统一管理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控制,教师应该由国家统一聘请,教什么内容应该由国家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培养出建立正义的理想国所需要的不同阶层的人才。他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之上,柏拉图把居民分为三等:哲学王、军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因此正义的国家需要三种美德:少数统治者应有智慧;军人要勇敢,具备辅助统治者的能力;而一般贫民则应具备节制的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柏拉图这一思想同其政治思想紧密联系,他把教育作为实现其理想国的工具。因此他提出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管理权应该归国家所有。柏拉图的城邦教育还提倡男女平等,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
第四,柏拉图最为鲜明的观点就是他主张培养哲学王,让哲学家来统治国家。他用充满了神话寓言色彩的“心灵转向说”描述了“哲学王”的培养过程,可谓希腊哲学和教育思想的皇冠。他的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符合当时政治专业化、知识化社会分工理论的要求。解决道德善恶问题固然是知识,但必须首先认识到宇宙本质和知识的真伪。他的这種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纰漏,即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精英教育,使其成为哲学家。
二、重视音乐和体育,并赋予教育以道德伦理的内涵
以音乐陶冶心灵,体操锻炼身体。柏拉图对此也很重视,把他们作为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柏拉图规定教育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音乐,二为体育。塑造“精神与魄力”兼备的理想人格,音乐要先于体育,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柏拉图的音乐是指广义的人文教育,泛指艺术及文学等各个方面,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他提出的教育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 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 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一般说,儿童在不能参加体育运动之前就听成人讲文学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格,使人辨别美德。那种淫秽、卑劣、颓废、荒谬可怖的故事传说,以及荷马的诗歌应一律废除。应教人节制、勤劳、勇敢、虔诚和公正。军队更需要有振奋精神的歌曲,以鼓舞士气。
《理想国》在论述体育教育时, 很多是在和音乐教育的对照中说明的。体育在于强身,培养坚毅、吃苦耐劳和勇敢的精神。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单凭一个好的身体, 不一定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相反, 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 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 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身体上的完善,不能使品格完善, 而高尚的品格, 才能使身体完善。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 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 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 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 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柏拉图认为, 音乐和体育都要对青少年( 未来的城邦护卫者) 的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三、柏拉图教育伦理思想的目的:善的理念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且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使全国人民皆能敬神、孝亲、爱友。他在教育思想中所确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其理想国需要的哲学家。
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是其理念论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把理念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独立本体,整个世界的“影子”。可感世界只能产生“意见”而不能形成知识,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认识对象,对理念的追求,才能获得真知识,达到真理,达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它是构成现实道德善的根源。不仅如此,善的理念还是使人具有识别善恶能力的本体。《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的善”。可以看出,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事物的本体,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他的理想国同样也是把对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终目标。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一定的品德的基础之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去伪存真”,实现心灵转向,发现灵魂中本身具有的善德,这就实现了对善的理念的追求。“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灵魂中本身所具有的善,从而使人实现心灵转向。“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一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个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轉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总之,《理想国》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部巨著,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教育伦理思想也极具特点。柏拉图从性本善的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就是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德性,追求善的理念,为此,就应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从个人来说,个人也可以用理性控制激情与欲望,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实现个人的正义。柏拉图的教育伦思想反映了他作为奴隶主统治阶给成员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但是,由于其理论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虚幻的理念基础之上的,他的这种力图以道德教育治理国家的思想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柏拉图关于教育内容与目的的论述也是对我们今天极富建设意义的。提出应该重视文艺作品等内容的道德性,重视这些作品对儿童的影响,应净化这些文艺作品的内容,抛弃不道德的文艺作品,代之以有道德内容的作品去教育人。他强调治国者必须要有较高尚的道德品质,对我们今天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也具有启发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建设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可以说,《理想国》作为一个思想宝库,值得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它、借鉴它,使它在今天散发出思想与智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民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版.
[2]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1)版
[3]高雅,曾金山.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J].科学纵横,2008,(1).
[4]赵华明,杨胜.试论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涅尔谢相茨著, 蔡拓译, 董果良、赵振福校, 古希腊政治学说[M].商务印书馆, 1991.
4.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教育 篇四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有漂亮的园舍,并不一定规模特别大,但各种功能要齐备,不能除了教室就是教室,我理想中的幼儿在园里是自由的,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可以自主地按排他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老师们更多的是去关注孩子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需要什么帮助。所以,各种功能室一定要齐全。体育室,科学室,美工室,阅读室,游戏室,玩具室,都要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有地主去,有东西玩,有机会成长!另外,需要有大大的户外活动场地,运动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一个幼儿园小得只能让孩子们站下,那就太可怜了,户外活动场地上得让孩子能跑,能跳,能爬,能滚,最好有泥地,让孩子们可以亲切自然,感受大地给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在场上地应该是自由的,放松的,全身心放松地运动,游戏。还得有劳动的场地,种地,挖土,浇水,收获,这是多么真实地生活,多么真实的自然啊,难道孩子们不该从小的享有吗?这样的孩子才能是健康,活泼,身心健康的,他们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成长为一个真实的自己。还得有教师休息,学习,培训的地方,我希望每位老师有一间自己的小办公室,一个私人的小空间,有时,只有一个人孤独时,我们才会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看看自己;希望有老师学习和培训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要布置得充满学术味,让老师一进入这里,就有一种安静,学习的感觉,就像每次走进夜自休的教室,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沉下来的感觉;还需要有师生共同活动的大教室,我们可以在那里搞很多活动,可以和孩子,和家长一起,大家能够开心地,随时地在一起活动,而不要到处借场地。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围绕孩子的生活为主线,说话和做事情。让孩子说和做她力所能及的自己应做的事。如吃的方面,从认识五谷开始开始,到学会做想做的面食,比如和24节气有关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让孩子四体勤,五谷分;包饺子,蒸包子,做面条,做蛋糕,披萨,寿司,泡菜,酿酒,做醋等等;洗涤方面,从洗手洗脸开始,到学会洗自己的单衣;穿的方面,从穿鞋、系鞋带开始,到学会缝制和编织简单的生活用品,如椅垫、围裙等;和生活有关的劳动,简单生产劳动。从各地的教学实践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是手工劳动,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动手带给孩子的生
存的能力,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如何休息好,如何睡觉,如何休闲,也是孩子的一个主题课程。非主体课程: 阅读有字的,无字的,自己制作的,周围的人做的,树叶做的,布料也行,纸的,金属的,人讲的合演的也可以,反正要生活中有的。到图书馆也可以,新华书店也行,床上也可以。只要是开心悦读的就可以。胡说:天文地理,真的假的,躺下,坐着,站着,趴着,爬着,沉默也是语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来得,听来的,做过的,总之不要看电视,电脑,要人说话,狗吠鸟鸣,树叶沙沙的响,你不知道说些什么?天知道,地知道,树知道,孩子知道,只有你不知道。木头人,备有小型锥子、木锯、胶水,砂纸,植物油,染料,大小铁钉供儿童自由运用,以帮助他们手部肌肉的发育。教师会指导儿童拿锥子、木锯及铁钉的正确姿势,然后由儿童自行实习,并提醒儿童必须注意安全,以免伤己伤人。木头和人直接对话,过家家:那个孩子都会吧。我就不说话,站在一边,悄悄地,若有若无,需要时就出现了,你也是混龄的大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到大自然中去,看虫子,捡树叶,砌城堡,捉迷藏,别把别人丢了,只剩下自己就可以。有水,有土,有木头,有石头,有植物,有动物,有人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不仅仅是幼儿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乐园。一直在想幼儿园不应该只是孩子学习的地方,幼儿园更是培养教师的最佳场所。再没有任何一所院校能够拥有幼儿园那么多的实践与学习的机会,有那么多关注了解儿童的机会,教师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最终要面对幼儿,如要一个幼儿园有足够的力量承担起教师培训的任务,那一定是事半功倍,学产致用的,而且,在幼儿园的学习,可能在潜移默写化中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良好的儿童观,这是其他院校的培训所不能做到的,也是一个教师从教的最根本之问题。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不仅仅有孩子和老师,还需要有家长。家长是最终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人,如果在幼儿入园的三年时间里,幼儿园能够承担起家长培训的重任,那就是造福孩子和社会的一件大事。很多父母已然在为父母,但却不能成为父母,自我的不成熟与儿童状态,使他们无法以成人来对待孩子。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能改变自己从父辈那边产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虽然心中有爱,但表达时却对孩子满是伤害。这样的家庭教育状态,即使孩子能够生活在自由和爱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他还是不能被父母
所了解,不能在父母爱的陪伴下成长。因此,我总是认为,对父母的培训与指导,远胜于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幼儿园能够做好家长的培训,那这个幼儿园一定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幼儿园,对整个区域乃于整个社会,都将是功德无量,因为父母教育理会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变,将陪伴和影响到孩子终身。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可能还是一个很纯粹的教育机构,就是志向相同的老师们走到一起,和一批认同这所幼儿园教育的家长一起,陪伴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每天所做得都是爱和接纳,每天看到的都是爱和惊喜,这样的理想园所,大家心情舒畅,没有检查,没有评比,每个人都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和大人……
5.理想国音乐教育部分概述 篇五
苏格拉底提出有关护卫者的天性基础进而提出如何教育他们。苏格拉底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应该先教音乐,因为灵魂比身体更为重要。苏格拉底时代的音乐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它包含音乐、文学等涵义,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
对于幼小若嫩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陶冶,最容易塑形。所以儿童阶段时期的音乐至关重要。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而不是把最伟大的神描写的丑恶不堪的故事。因为绝不该让年轻人听到诸神之间明争暗斗的事情,因为这都是假故事。不应该让公民们听了这些假而丑的故事后变得充满敌意。因此苏格拉底在和阿德曼托斯讨论中设计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此外还有音乐的曲调和节奏。
在内容的方面,首先他痛恨加谴责那些不但假而且还丑的故事。他认为‘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务的原因’。最大的荒唐莫过于把最伟大的神描写的丑恶不堪。在此他严厉批评了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让神的本质背道而驰,和《荷马史诗》中‘神让人变坏’,他认为这些写故事的诗人们需要按照描写诸神的正确的路子来编写这些些善的、勇敢的、正义的、敬神明、孝父母、重视朋友的故事。为此还提出了两个标准当作规范故事内容的法律,一是要禁止诗人们把痛苦说成是神的旨意,二是讲故事、写诗歌谈到神的时候,不许把他们描写成变形的魔术师,在言行上会欺骗我们,把我们引上歧途。以荷马史诗为例:为了教育使护卫者勇敢,需要删去怕死的诗句,为了不使护卫者变得胆怯懦弱失去自制,需要删去阴森可怕的名词、英雄名人的痛苦和悲叹,删去大笑的诗句,因为大笑很容易使情感变得非常激动,删去人们失掉自我控制力贪财纳贿的诗句,删去描写神灵荒诞不经的言行的诗句,以免在年轻人心中引起放肆作恶的念头。此外还要禁止诗人和说故事人的不正义的想法的流传。
在形式的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讲述故事的形式分为叙述和模仿。叙述是指诗人用自己的口吻转述故事,而模仿是指诗人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模仿里面的音容笑貌。诗歌和故事公有两种文体:一定完全通过模仿,就是阿德曼修斯所说的悲剧和喜剧。另一种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大都是抒情诗体。而第三种则是二中并用,经常在荷马史诗中出现。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既然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每个人应该做好自己本职的事情,而不应该再去模仿另一人,也不可能做好他所模仿的多种事情本身。护卫者不能模仿鞋匠,因为只有鞋匠的本职是修鞋,护卫者不能模仿农夫,因为只有农夫的本职是种田。
6.教育人生,我的教育理想 篇六
所谓“一流之教师,则必有一流之理想,纵非风流人物,而欲求真求善,也必有一流之理想”。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了我们要“教育人生”。
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人生,什么是教育人生?教育人生就是不同于教书匠的一种教学态度、教学认知和教学实践,就是通过教育不仅影响着自己的一生,也引导着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的施加是双向的、平等的,是通过鼓励鼓舞、通过交流沟通、通过互学互助走进学生内心实现的,达到教师能够享受教育、学生能够启迪人生的目的。“教育人生”要求教师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
“教育人生”要求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本领、技艺、方法,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人生”要求教师在散布阳光雨露到别人心里的同时,先得自己心中充满阳光,先得让自己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需要拥有希望、拥抱幸福、拥护梦想。
当然,教师也是普罗大众,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和圣贤,也会有倦怠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错误,也会偶尔有些脾气。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状态、重新出发,需要具备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能力。
此刻,站在这里,我内心诚惶诚恐,我不敢说:我是学生喜爱、家长满意、学校认同的教师!我的耳边萦绕着一串串的问号:你是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吗?你是否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你能否能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此刻,站在这里,我知道这些问号我远远没有将其划成句号,我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离自己的教育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自信,自己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微笑、有着一个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有着一种自强进取的实践能力,正是有了这份自信、有了这份真诚、有了这份态度,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人生,一定能够做“学生喜爱、家长满意、学校认同”的教师。此刻,站在这里,我宣誓: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授课,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走好我的教育历程。我要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徜徉于学习的海洋,一起采撷智慧的火花,我要快乐着孩子的快乐,烦恼着孩子的烦恼,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要在学习借鉴中品味快乐,在品味快乐中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习的好手;然后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思考教学成败,思考创新教法;接着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总结,在不断总结中不断提炼;最后在不断总结中不断交流,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升华。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和提高,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教育人生的教学理想。
7.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 篇七
教育理想
理想的高度能够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理想教育的高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人们教育理想的高度。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认真阅读,积极反思,不断创新;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才能拥有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则与他的人生追求、知识水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心目中崇高的教育理想应该超越个人功利的狭隘,为所有的教育对象着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永恒的动力。
理想教育
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并落实在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实践中,做到人人都能够为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勤奋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理想教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升学率的恶性追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畸形乃至异化,生源的悬殊差别也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并最终制约一部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理想教育的实现遭遇阻碍。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能完全阻挡我们朝着理想教育前进的脚步,但也会让理想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让理想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理想教育也不能止步。我们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与其说理想教育是社会和未来对我们的呼唤,倒不如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通过对理想教育的探讨,能够揭开罩在理想教育上的层层面纱,使理想教育渐趋明朗,让更多的人认识理想教育,理解理想教育,认可理想教育,以摆脱理想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让理想教育真正步入现实,走进人心。同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明确理想教育的内涵,丰富理想教育的底蕴,达成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完美对接,在帮助现实教育实现质的升华和历史性蜕变的同时,收获理想教育的博大与深邃。
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该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但是,我们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却又必须也只能立足在现实的土壤中。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中,才能脚踏实地,直达理想教育高而远的境界。任何脱离现实、追求空中楼阁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步入理想教育的彼岸。因此,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目标,必须首先获得社会的支持。要加强理想教育的宣传,展开理想教育的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理想教育,思考理想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感情,并在得到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理想教育活动中来,以便给理想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形成激荡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了理想教育,才能跳出“全民应试”的窠臼,实现“理想教育大家做”的目标。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师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精细,不该只以量化积分、感性判断的形式呈现,应该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理性的优雅,展现思辨的深度,彰显人性的魅力。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教育,从更高的目标上来考量教育,将教育从功利境界提高到自由境界,从世俗境界升华到理想境界,从单纯的知识境界提升到丰厚的人文境界。要给学校以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鼓励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和教学创新,以创办既能适应社会要求又能显示社区特点的特色教育,而不是拿固有的模式考查学校,更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类比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开展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显示良性的特质,没有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刚性要求,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不该狂热到病态的程度。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传统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变为理想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关注,并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理想教育的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那么,已经习惯于追求显性教学效果的人们,能不能容许我们在理想教育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前进,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问题。而当人们对理想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作为先行者的我们,还能不能坚守我们的阵地,沿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孤独”前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实现理想教育
在向理想教育迈进的征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教育工作要富有激情,并且充满理性,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育人,却也不乏在关键时刻像雄鹰一样展翅护雏的勇气和果敢,以至能够用生命的绝响奏起教育的最强音。
理想教育的实现,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理想教育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土壤里,尽管它高于现实。不管现实的土壤是肥沃,还是相对贫瘠,都要正确对待。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困扰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甚至影响到理想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跨越教育的功利境地,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把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自觉培育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鼓励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努力排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各种障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朴实的教育行为中熠熠闪光。
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养成高尚情操,铸就教育家情怀。教育家不应该作为理想教育的派生物出现,而应该是理想教育诸多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拥有不俗情怀的教育家,我们就要自觉地将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变为对教育生态的关注,主动地将教育从知识领域提高到道德境界来认识,努力将教育从“功利”状态提升到“无为”状态。
8.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 篇八
一理论灌输的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必然离不开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不能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信念不能丢。一个科学的原理不能自发形成,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依靠不断地宣传和灌输。所谓灌输,是从‘反复灌输这个词来的,本义是‘用脚跟压印。即“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铭记一套特定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思想理论结晶是不可能在群众中(特别是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所讲的从外部灌输,虽然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强调了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同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时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些思想观念引导不好,必然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动摇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教育阵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它,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领它,资产阶级的思潮就会泛滥。作为高校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相对于同龄人来讲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同样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们毕竟年纪较轻、涉世较浅,政治上不够成熟,免疫力、自控力较差,心理素质不够稳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其自持、自律、自择能力还很脆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当社会客观实在作用于其头脑时,便会有不同的反映,真善美和假丑恶往往掺杂其间,鱼目混珠。对某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是鄙夷、批判,还是羡慕、追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坚持、信仰,还是抛弃、否定等等,都需要大学生们作出选择。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必须坚持不断地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当前,要特别组织他们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才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把握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践证明,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反,如果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教育,就会使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乘隙而入,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高校“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需要;是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顺利实现的需要;也是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党的思想宣传理论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要切实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两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灌输”,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基本方法,不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脱离实际,应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拓展空间,最核心之处是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入心、入脑。
二理论灌输的原则
1实现从统一灌输到分层灌输的转换,由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
分层灌输就是要使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大学生,不断巩固自身完整的理想层次序列,使政治觉悟不高的大学生,逐步转变为理想层次序列完整的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状况采取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较高年级来讲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以情代教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迅速,思想较成熟,因此,理性的阐述加之以感情的感染,教育效果会更好。价值澄清法、辨证法等方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大学生自己在比较和辨证中选择科学的理想信念,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选择,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较好的方法。
硬性灌输并非是指“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指直接灌输,即通过报告会、课堂讲授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教育信息。软灌输是与硬灌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间接灌输,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将教育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寓教育于载体之中。硬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明晰,内容比较集中,教育者的主动性比较强;软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融于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较强。因此,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灌输方式。
2坚持“三个统一”
第一,坚持革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須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使高校讲台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些要求看起来好象是空泛的大道理,但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根本要求,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根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二是要注意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后者是前者在学生中的折射,故在课堂上主要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大的深层次思想实际问题,如理想、信念、前途、世界观、人生观等等。
第三,坚持艺术性。灌输,并非“满堂灌”,并非“填鸭式”,切忌使用呆板的教条化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死抄书本,必须讲究教学中的艺术性。要求教师讲课语言要准确、通俗、形象、生动,逻辑要严密,教态要自然,重点要突出,举例要得当。
三理论灌输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践,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咨询式教学法。教师在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把“讲”落实到“解”上。启发学生倒出头脑中的疑问、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咨询,解开学生疑惑。
第二,辨析式教学法。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一两个专门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析,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重点,总结出结论。
第三,调研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然后教师通过讲评、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第四,演讲式教学法。先由教师从学习内容中整理出数个主要题目,然后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写出在3分钟左右的演讲稿,经教师审阅后挑选优秀者上台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用演讲形式作总结。
第五,娱乐教学法。由教师按教学要求,整理出若干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编制成故事、诗歌、歌曲、游戏、谜语等娱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当然,教学方法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应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同时,在教学中要把革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就有战斗力,说服力,就能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潘树章.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4]左立竞.试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5]张雅清,邹玉杰,宋文官.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9).
【理想国中的教育体系】推荐阅读:
理想中的教育的作文10-28
理想中的校园08-07
理想中的教师形象08-04
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07-21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10-02
我理想中的教室小学优秀作文08-04
我理想中的大学音乐课(大学论文模版)06-21
我的理想教育07-31
理想信念主题教育11-06
放飞理想主题教育总结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