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总结(8篇)
1.阅读课总结 篇一
学习了老师们对高效阅读教学的见解后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以我所教的三年级阅读教学情况、结合老师们的方法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我对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能找到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读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读下去,达到透砌理解。过程得当,能理解得顺,理解得深。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初读,读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讲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要熟读。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使学生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课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联系课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能写就不说,能说就不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段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告诉学生写段时: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
(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
2.阅读课总结 篇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对单篇课文的精读,而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上有所欠缺。虽然近几年,国内对于学生阅读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学生阅读指导的讨论越来越重视,涌现出了很多的相关论文和著作,逐步形成了规模,但系统地研究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并不多见,进行阅读课课例研究的更少,特别是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型。它是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或相关主题的书籍,共同阅读,然后在班级中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文字、阅读心得等进行谈论和分享,进而提升认识,促进学生精神、生命高质量成长的教学活动。教者不仅要关注学生读没读书、喜欢不喜欢读,还要关注怎么读的,读的效果如何,读后有什么收获,所以阅读汇报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整本书阅读汇报课《绿野仙踪》进行课例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受阅读汇报课的魅力。
一、颗颗棋子齐合作,游戏形式兴趣浓
在《绿野仙踪》阅读汇报课中,教者巧妙地运用下飞行棋的游戏方式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参与读书交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者引导学生利用目录快速找到主人公多萝西去过的地方或国家,梳理多萝西的行踪路线,而这一路线图便成了飞行棋的棋盘。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便成了棋子。以书中四位主人公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小队并命名小队名称,选出小队棋手,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通过回答问题走棋子的方式看哪一小队首先到达终点,最终决出优胜队。整个课堂充满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游戏活动也让其学习兴趣盎然、阅读欲望强烈。
《绿野仙踪》这本书中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几位小伙伴之间相互合作,他们凭借着爱心、勇气、团结、自信共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而在《绿野仙踪》的课堂上,笔者在四个小组成员齐心协力重温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名片、进行知识抢答等环节中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勇气和自信。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是提高学生汇报交流的积极性,更重在阅读讨论,团队不同的思维差异的想法能相互影响、碰撞,形成互补式的阅读交流状态。在深度交流中,深入故事内容,触摸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生成学生自己新的智慧。
二、张张名片话人物,手脑并用乐趣多
阅读汇报课与平时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学生自身的感悟。在汇报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教师引领学生品读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的同时,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进一步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点。
在《绿野仙踪》“奥兹国人物展”环节中,教者首先设计游戏“人物竞猜”,学生根据提示猜出书中的人物。接着请学生谈谈本书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和原因。最后通过制作“人物名片”的方式进一步品读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呈现在名片上。虽然有些学生喜欢的人物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感悟到的人物形象却是不同的,喜欢的理由也是不尽相同,这也是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分享。看到一张张精美的人物名片,不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加深了,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还体会到动手又动脑的无限乐趣。
由此笔者感受到,读书需要粗略的阅读,也需要细细地品读,在“粗细”搭配中,学生获得整体的视角和细节的精彩,才能获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三、点点收获寓课堂,书海无涯乐作舟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阅读的止步,当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阅读兴趣、学会的阅读方法离开课堂时,教者适时向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籍,例如教者再次带领学生认识《绿野仙踪》的作者鲍姆,还推荐了鲍姆的其他书籍如奥兹国系列长篇童话,以此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好地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每个人的阅读收获是不一样的,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更多更好地阅读。这一节阅读汇报课给学生带来了收获和快乐,也让在座的听课老师收获满满,收到了“奇文共赏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同时也感受到阅读汇报课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季培海.且行且思,边读边悟——关于读书汇报课的几点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2]钟桂芳.让阅读理解能力“可视化”——以《绿野仙踪》阅读交流课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6(1).
[3]张培强.读书汇报课:有针对性地指导读书[J].山东教育,2001(1).
3.新课标下的阅读课改革尝试 篇三
在新课标思想地指导下,我们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尝试对问题最突出的阅读课进行改革。我们的阅读课是两节课连上,在新的阅读课中,我们把阅读课分为读、摘、背、仿、感、评、练七部分,这七部分是环环相扣,互相促进的。在第一节课,我们要完成前三部分,第二节课完成后四部分。
(一)读
这部分沿用传统的阅读课模式,由老师选择材料印发给学生为主,学生自选材料阅读为辅。学生自由阅读,在这个环节要注意老师发给学生的材料不要过多,一张或两张反正面都印的8开纸即可,材料在精不在多,否则学生一节课消化不好,容易顾此失彼。
(二)摘
把要摘抄的内容写到读书笔记里并在前面注明是摘抄。摘抄内容一定要精选。
(三)背
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选自己喜欢的在课上背下来。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把读的内容进行内化,逐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
(四)仿
在第二节课,我们首先让几个学生背诵,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然后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几句话进行仿写。
(五)感
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给材料写感悟小作文,要求感悟要有明确统一的中心,而且必须用到上节所给材料的内容,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挥,最好能根据材料拓展。
(六)评
教师把学生的读书笔记收上来,对他们课上摘抄和写的情况进行了解,先进行初评,然后把笔记发给学生,让他们前后座四人一组再评,选择小组中感悟较好的笔记,留到下次阅读课交流使用。下次上阅读课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读他们组的优秀笔记,先让笔记的主人说说自己感悟的主题,再让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对点评不当的地方加以纠正,最后老师对所写的感悟情况进行小结。
(七)练
读书交流活动结束后,第二节课,老师根据材料定几个主题,让学生练写大作文,一节课完成上交。老师要对作文及时批阅点评,限于时间关系,作文可以不进行全批全改。老师选出优秀作文集中起来印发给学生,或在班内张贴展览,以鼓励学生。
这七个环节由四节课也就是两个连堂组成,使学生的读、写、说、练得到全面训练,实现知识由外化到内化到再创造的过程。一般一次完整的训练由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
通过一段时间阅读课的训练,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作文素材丰富多了,有文采有哲理的话多了,作文整体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1:学生阅读后仿写:他带着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哀叹,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孤独,随青山中种的葵花子埋入大地,作为一种遗恨,一种无奈,一种近似疯狂的尝试,刻在他旋转的向日葵中。(写梵高)
例2:学生读了关于司马迁的阅读材料后评论:你的生命是洪流,冲淡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跨越了两千多个春秋,从那遥远的天边来到人们面前,清瘦的面颊见证人生的坎坷,瘦弱的病体痛诉着君主的不明,铮铮的傲骨不输肉体的折磨,冷峻的目光透视历史的长河。你,司马迁,对,正是那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的龙门奇秀,正是那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千秋太史公。
从他们的仿写和评论中,我们看到,尽管学生们的语言还不成熟,但他们的进步让我们欣慰,我的学生说:“以前上阅读课,读完就算了,读书笔记是应付,摘抄的什么马上就忘了,所以感觉上阅读课作用不大,现在,通过背诵记得牢了,通过仿写知道语言应该怎么用了,通过写和评知道怎么把材料用上了,评完再练作文提高更快了。”看来,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我们没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4.阅读课总结 篇四
本学期以来,我校围绕“群文阅读课内外资源整合”计划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单节单篇、多节单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现将这一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思想动员引领教师积极参与
开学初,课题组成员在教务处动员下学习了“群文阅读”教学特色项目实施方案。
二、精选文本为实证研究提供素材
为使开学之初这一活动便能全面开展,我们精选了大量的适合不同年段儿童阅读的文本加以归类整理,为“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论学习了解“群文阅读”内涵及研究现状
本期我们开展了多次学习,了解了“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1。内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过程。
2。研究现状:“群文阅读
四、外出学习促进交流与提升
4月12日,我校二位“群文阅读”种子教师参加了县教师素养大赛。活动中,我们观摩了县直学校各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课例;聆听了资深教研员关于群书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大家对群文阅读的含义、实施途径、方法和意义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听取了兄弟学校群文阅读课题开展的经验介绍;最后,在校长主持的互动环节中,各兄弟学校老师畅所欲言,展望群文阅读教学美好的未来。
五、深入实践探讨课堂教学策略
4月7日,我校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在录播室如期举行。参会人员有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教师。活动当中,刘老师、李老师各上了一节研讨课。吴校长对这两节研讨课做了精彩点评、对我们的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做了高度评价,同时给予了殷切希望。
吴校长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群文阅读研讨活动,这两节课都上得很不错,都极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李老师有程序、有步骤地引领阅读,便于不同层次的儿童都学有所获;指向写作的群文阅读,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刘老师的课把握了学生学习的重点,注意了内容的深度;她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吴校长给我们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群文阅读要立足教材、联系教材。
六、多项展示凸显研究成果
我校自开展群文活动以来,举办了多项群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以读书心得、读书小报、美文诵读等方式展示了活动成果。
5月10日,我校举行了全校性的大型诵读活动展示。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进程。
七、总结回顾展望下一步工作计划
5.阅读课总结 篇五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优化读书效益 教学重点:
探索营造“书香校园”、发挥读书育人功能的具体方略 教学难点:
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调动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带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欧亨利小说选》《傲慢与偏见》《青年文摘》《天文家的故事》等等书籍
课后要求学生交读后感 教师心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该课型普遍高耗低效,处置随意,经常被忽略、遭怠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关注不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待之草草了事。这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的一个缩影。阅读课当前现状与其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它们理应受到与身份相应的待遇。本文客观分析、细致研究了阅读课,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认真理清阅读课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一节课和一单元的整体结构,阅读课可以达到有效、有用、可控的效果。
教师处理阅读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讲读课上,二按自读课上,三上成训练课。其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表现。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 但总体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出四种倾向:被动接受,毫无目的;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身在教室,作壁上观;无可奈何,机械学习。其六,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果及现状。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又侧重于精读课的备课、讲授,忙于抄教案、改作文。阅读课教学便走向边缘化、形式化,效率较低,效果较差。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着。强调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在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独立阅读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此,我呼吁,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书香的味道。全校各班级都可利用图书角交流书籍,利用黑板报推荐优秀作品,利用“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心得。学生会还可以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畅谈读书体会。
6.四年级课内阅读复习课教案 篇六
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课内阅读的复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复习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复习教学准备:复习卡 复习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教学过程:
(一)(二)回顾本学期关于写人的课文,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出示:《女孩儿乌塔》《成长》《差别》《给予的故事》《老人和鸟》.《自然之道》小组分别回顾课文讲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三)小组按复习卡分的课文朗读课文,讲述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段。
(四)(五)
(六)拿出复习卡交流复习收获 分小组展示交流评价 总结复习收获
复习卡
一、《女孩儿乌塔》一文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了“我”和乌塔在____________相识,通过“我”的目睹和“我”与乌塔的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姑娘的形象。
课内阅读。
我只好笑笑,告诉她中国很大很大,从北方乘火车到南方要四五天,乘火车有时也很挤。中国的银行没有欧洲这么多,自动取款机很少,所以出门是一件麻烦事,小孩子不能单独胜任。
乌塔埋头想了好一阵,又问:“那中国的孩子们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也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从电视节目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节目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她说:“我以后也要去中国。”我很相信她的话。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银行.()道别.()单独.()
2、“那中国的孩子们缺少很多乐趣吧?”这句话是__________句。
3、你认为从电视节目和书本中认识世界完美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告诉乌塔中国孩子们的乐趣是什么呢?
二、《老人和鸟》
本课讲述了一位老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鸟儿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直至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同时激发了我们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识。
课内阅读。
那天,林中小屋没有升起炊烟,鸟儿们知道老人走了。那是多么寂静暗淡的一天哪!
谁也没有邀请谁,鸟儿们都来了。成百上千的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盘旋、哀鸣。整座山林都在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呀,掩盖了林中的小屋„„
1、给下列加点字选音。(在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盘旋(xuān xuán)掩盖(gāi gài)
2、“谁也没有邀请谁,鸟儿们都来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葬礼?表现在什么地方?
4、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何体会?
三、《成长》课内阅读。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口可乐。” 话说得不卑不亢,倒使我有点儿尴尬。我琢磨:这里的孩子们平日的开销都很大,约翰如此节俭,也许..是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
1、请模仿下面的词语,再写出两个词语。不卑不亢:
2、当“我”拿两根香肠给约翰时,他是什么反应?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文中的加点词语说明()
A、“我”能肯定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B、“我”能肯定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C、“我”在推测。
4、如果你是“他”,你会接受香肠吗?为什么?
四、《差别》本课中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通过学习课文,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差别:布鲁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诺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共有四十袋。”接着,他介绍了土豆的价钱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还带回来一个土豆让老板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筐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里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现在,那个农民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听完阿诺德的介绍,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了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1、“阿诺德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中“很快”一词说明了什么?
2、从第一段可以发现,阿诺德在介绍土豆和西红柿的时候,着重介绍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带回了样品。假如你是阿诺德,请你再介绍一下有关茄子的情况。
3、文中画线部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五、《给予的故事》
课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
怎么办?这位沙漠中饥渴的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
他犹豫瑞三,终于下定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他把水壶里的清水倒进汲水器,继续抽水。果然,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艰难()浪费()继续()犹豫()
2、文中画线部分是_________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
3、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怎样的抉择?
4、最后这位沙漠中的饥渴之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六、《自然之道》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拯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不满,他只好跑过去奋力驱走了那只嘲鹰。这只幼龟脱险了,平安地爬进了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口的美食丢掉,只能颓丧地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侦察幼龟不安入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便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读音下画“√” 嘲.鹰(cháo zháo)颓.丧(tuí tuǐ)
2、文中第一句话中“只好 ”一词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文中所说的使人“震惊”的事情指什么事?
7.阅读课总结 篇七
A老师说,小学里的课文,这么简单,有什么好教的。指向内容,此感慨发得好,发得对。指向写作,非也。你倒写一篇“这么简单”的,编进教材去?
杨红樱的作品,没什么难懂的,简单。然而,人家杨红樱靠马小跳,成为了亿万富婆,你倒试试?内容的简单,不等于写的简单 ;正像儿童文学,不等于简单。指向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不简单的一面。小学二年级的课文《狐假虎威》,指向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说,简单 ;指向写作,六年级的学生惊呼,不简单。
1.课文的四个说话句,有三种说话句的形式。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 :“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简单的对话,六年级学生也要睁大眼地发现写作上的奥秘 :
(1)第一句,提示语在前 ;第二句,提示语在后 ;第三句,省略提示语 ;说话句各自独立为一节。学生作文,说话句的提示语,只知道在前,不知道在后,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省略。按理老虎“一愣”后,才问“为什么不敢”。作者故意把“老虎一愣”放后,与上句的“你敢吃我”,连接紧凑。
(2)第一句的提示语,不是简单的一个“问”,融入了眼神,“眼珠子骨碌一转”,音量,“扯着嗓子”;第二句的提示语,用老虎的神情,省了表示“说”的字词。
以上是六年级学生作文普遍缺失的,以往的阅读教学很少把“这些”作为重点,学生的阅读思维从未触及,写起来自然想不到。而这些,你一点,学生就恍然。高年级学生,有两三年的作文经历了,心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指向写作的阅读能化解。
2.为什么这里要留“空白点”?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请学生联系下文,猜狐狸想了什么。学生答,狐狸想,我假装说,我是老天派来管百兽的,老虎一定不信,那我就带他到百兽面前去,看百兽怎样地怕我。百兽不怕我,但只要看到我身后的老虎,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老虎就相信我的话了,不敢吃我了。
指向内容,到此为止。指向写作,再往前走一步 :狐狸想的,作者为什么一字不写?学生作文, “眼珠子骨碌一转”的后面,往往会写出狐狸的想法。课文没写,避免跟后面重复,部分六年级学生思考后能答出来。追问,心里的想法出现在前面,后面的事出现在心里想法的后面,写心里想法,省略后面的事,也不重复了嘛。
前后重复,学生知道不好。避免重复,省略哪部分,学生不大考虑。省略心里想法,慢慢展开狐狸的计划,充满未知,引人入胜。好故事,不只讲出内容,还要能吸引人。
3.为什么这里的对话不写?
野猪、小鹿、兔子,见狐狸大摇大摆的,会说点什么吧。见狐狸身后有老虎,会喊点什么吧。小鹿、小兔们的话,作者一句也不写,哦,配角的话,能不写就不写 ;写,也是为了突出主角。
4.语言的节奏。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狐狸”后面,2个四字成语 ;“老虎”后面,2个四字成语,特有节奏。如改为“狐狸神气活现,老虎半信半疑”,也对称,节奏感弱了。句中的“摇头摆尾”和后文的“大摇大摆”,意思相近,又避免了近距离重复。
苏教版的《狐假虎威》里,“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其中的“小鹿”能不能改为“梅花鹿”?不能,“野猪”“兔子”都两字,顺口。
上海版的《狐假虎威》里,“森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可以用“梅花鹿”?“野猪”两字,“小白兔”“梅花鹿”都三字,先短后长,也舒服。
对于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饶有兴趣,会联系自己的作文经历,时有捅破窗户纸的光明感。
5.为什么到此结束?
百兽吓跑了,狐狸会对老虎说什么?老虎明白中狐狸的计了吗?老虎会放了狐狸吗?后面的种种事儿,作者为什么不写了?哦,写故事,要懂哪里收尾,文章结束了,读者的心还在那里。
6.“狡猾”改为“聪明”会怎样?
文中“狡猾”只出现一次,即“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狡猾”改为“聪明”,内涵全变了。哦,一个词可以改变一篇作文,一句话可以改变一篇作文。
指向内容,90%以上的高年级学生都懂。指向写作,二年级的《狐假虎威》,六年级学生有90%的人不懂。写作上,学生跟《狐假虎威》的水平,差一大截呢。追问“怎么写出来的”,你就不会有A老师的感叹。
二.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多年来,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天经地义地是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们备课也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难点。字词的精当,安排小练笔,穿插性的、点缀性的,背后站着的,依然是内容理解。指向内容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写作奥秘的段落上。重、难点上,两者有可能殊途同归,更有可能分道扬镳。
以苏教版11册的《郑成功》为例,指向内容的阅读课,会如此设问 :郑成功的伟大功业在哪里?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哪些地方能看出郑军官兵的英勇?折腾了一小时,教材的选文,大多以学生自读两遍,基本能懂为标准,内容理解上,用不着这么折腾。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郑成功》的总结句,巩固性使用“寻找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学生很快明白了,课文写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民族英雄”的概念,老师非讲不可,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不理解。官兵英勇在哪里,没必要问。你要追问,问来问去,心头的那点佩服都给你问没了。
该用心指导的,在“怎么写”上。高年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老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的重点、难点,由原来的“写什么”,转向了“怎么写”。教学目标里,内容理解是基础性工作,辅助性工作 ;写作奥秘才是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由此,研读教材的视角、精力分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指向内容的《郑成功》,教学的重、难点,在第5节,即“攻打台湾”。参考书说,本段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郑军官兵的英勇。天晓得,郑成功攻打台湾,费时八九个月,作者只用了211字,能叫“细致”?能叫“生动”?长期不从写的角度解读教材,就会胡言乱语。指向写作,《郑成功》的教学重、难点变了,重点段落也变了,我落在了第3节、“鼓舞士气”上。
1.“收复台湾”,四个小节,巩固性使用概括能力,分别写了“鼓舞士气”“操练水军”“攻打台湾”“欢庆胜利”。“鼓舞士气”,有一段对话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 :“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 :“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卫兵的话,提示语太简单了,我出示改文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赶忙立正,挺起胸膛,大声说 :“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盯着远方,心痛地说 :“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课文好?改文好?
课文好。要突出郑成功,而不是士兵。改文,士兵比郑成功更爱国了。不是所有人的提示语,都要写生动、写具体,要看突出谁。
2.“鼓舞士气”有五个说话句,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呀,改为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
卫兵说 :“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
卫兵说 :“是宝岛台湾呀!”
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行不?
联系下文,“操练水军”、“攻打台湾”、“欢庆胜利”,都只一节 ;“鼓舞士气”不能分节,每个内容都是一节,便于读者的理解。
3.“欢庆胜利”中,“听说”、“喜出望外”、“慰劳”、“要见”、“表示谢意”可看出,很多人说了很多话。作者为何不让“人”开口?
内容上,此处非重点 ;写了,喧宾夺主。
“鼓舞士气”,也不是内容上的重点,为何写对话?学生默然。这说明,这个指向写作的“点”,有价值。——鼓舞士气,一般都用“话”来“鼓”,非写不可。
语文课上的阅读,有点像看魔术,魔术表演了什么,看一眼明白了。要给学生讲,魔术怎么变出来的,文章怎么写出来的。
学习的吸引力,来自未知。文字背后的“怎么写”,一条鲜为人知的秘道,由此进入,时有阅读的新鲜和欣喜。
三、从“字词句”转向“段与篇”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表面看,钻研了课文里的写作奥秘 ;背后,钻研了学生的作文状况,学生作文缺什么,要什么。作文上,我思考、实践了16年,学生最缺的,不是语言。语言积累不只书本,语言积累和生活同步,耳的阅读无处不在。字词句,嘴上说,日常用,时有琢磨。
学生作文几乎空白的,是段感、篇感。这玩意,口头练不到,阅读不关注,学生无从下手,下了手也没个样子。好比造房子,积累好了钢筋、水泥、砖头,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便能造出漂亮的小别墅,那就太幼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教学重、难点转向了“怎么写”;“怎么写”也从“字词句”转向了“段与篇”。小别墅造什么样,非建筑系出身的你,去别墅区,看了一幢又一幢,看了几十幢,也能勾出个样儿来。学生读文,一篇又一篇,一两年下来,几十个“篇”装心里了,几十个“段”装心里了,作文,也能勾出个样儿来。
高年级,“段感”、“篇感”的积累,尤为迫切。苏教版12册的《理想的风筝》,我如此展开“篇”的教学。
1.分组快读4、5节,概括出“讲故事”、“写板书”;分组快读8、9节,概括出“放风筝”、“追风筝”。写人作文大多用故事来写。我追问 :“课上”两件事,“课余”两件事,都是“两件”,巧合?不是。
2.“讲故事”14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故事一,去掉刘老师的3行外貌,“讲故事”约11行。有意思了 :4个故事,11行、7行、11行、7行,一长一短,一长一短,长的差不多长,短的差不多短,巧合?不是。
3.题目“理想的风筝”,“放风筝”、“追风筝”自然要写,为什么要写“讲故事”、“写板书”?“讲故事”“写板书”与“放风筝”“追风筝”,有内在的关联,都道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4.“课上”那两个故事,前面有一段写景 ;“课余”那两个故事,前面也有一段写景,哦,写景,串起不同时区的故事。开头的写景,两节 ;后面的写景,一节。开头的两节,能否合为一节?不可以,合在一起,开头太重。分出一句“春天又到了”,开头轻巧了,一个“又”字,意味深长。
苏教版第9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三节,我教“段”的意识 :
1.第三节,太长了,分为二节,怎么分?简单,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三个例子,一节 ;后面的小结,一节。
2.第三节,分为四节,怎么分?简单,三人的例子,再各自为一节。
3.第三节,分为五节,怎么分?学生难倒了。齐白石后的省略号,单列一节。学生“哦”出了声。
4.若你写《滴水穿石的启示》,原文的第三节,一节、四节、五节?不少学生选四节、五节。错了。分了四节、五节,整篇文章,开头那一节最长,头重脚轻 ;后文的反面例子写一节,第三节的正面例子也写一节,方便阅读。分段,要瞻前顾后。
5.《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四个部分,提出观点、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得出结论,若删去反面例子,原文的第三节,你写几节?有说一节,有说四节、五节。一般地,要分多节,“篇”的结构变了,“段”也要跟着变。以后,每一节都比第一节短,不妨添些内容,比第一节长些。
苏教版第10册的《水》,“我”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却不写缺水的苦,写了两件乐事,“雨中洗澡”“一勺水‘洗澡’”。我教详略——
1.两次“洗澡”,哪一次的人多,哪一次的时间长,哪一次的场面大,哪一次发生的事儿多?雨中洗澡。
2.“雨中洗澡”、“一勺水‘洗澡’”,各写了多少行。“雨中洗澡”才7行,“一勺水‘洗澡’”要11行。
3.“雨中洗澡”的人多、时间长、场面大、事儿多,为什么反而“一勺水‘洗澡’”写得长呢?矛盾让学生张大了耳朵。写作文,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能凸显中心的,哪怕才一瞬间,也要写得很长。
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结构。“篇感”教学、“段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成“文”,课标只好降低身段,只要“习作”,不用作“文”,不用成“文”。这是委曲求全之举。根子在于,阅读教学老在“字词句”上打转转,不转向“篇与段”。
指向“篇感”“段感”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很不少 ;
(1)故事不等于作文。作文小于事情,《我不是最弱小的》《穷人》,课文结束了,故事没完,意犹未尽 ;作文大于事情,《苹果里的五角星》《山谷中的谜底》,故事早结束了,文章还往下写,写所感、所思。
(2)悬念。有的故事本身有悬念,顺着故事写,悬念产生了。有的故事本身没悬念,作者用技术写出了悬念,《会走路的树》《爱之链》,都是。《会走路的树》《爱之链》属于大悬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前三节,《给予是快乐的》的四、五节,属于小悬念。
(3)对比。《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和洪教头的对比 ;《夹竹桃》,夹竹桃和其它花的对比 ;《迎接绿色》,没丝瓜、有丝瓜的对比。
(4)段落匀称。主要段落的字数,差不多,《小镇的早晨》的一、二、三节。主要段落的间隔性的匀称,《烟台的海》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三节和第五节,《理想的风筝》的“讲故事”和“放风筝”、“写板书”和“追风筝”。
(5)相似句。《云雀的心愿》《小镇的早晨》《陶校长的演讲》,主要段落的起始句,用了相似句或相似句群。
(6)类比。《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遇到的障碍,比成“拦路虎”。这写法,很管用,爸爸无所不知,类比成百度 ;妈妈凶,类比成老虎、火山 ;同学跑得快,类比成“刘翔”、“火箭”。
(7)曲折感。《半截蜡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波三折。抓住故事的曲折点,重要的篇构技巧。
(8)借物写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初看,写树 ;细看,写人。写人,可用故事来写,也可用“物”来写,新颖、新鲜。《只拣儿童多处行》里的海棠花、《早》里的腊梅花,都是。
(9)侧面描写。《黄河的主人》,明写羊皮筏子和乘客,暗写艄公。《最后的姿势》也是。
(10)点面结合。《大江保卫战》,第二节写“面”,第三节写“点”。点面结合,分化出“点+面”“面+点+面”“点+面+点”“点+面+点+面”等多种。
呼应如《推敲》,倒叙如《钱学森》,明线暗线如《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从“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快速把握全文的内容、主旨,要思考内在的写作奥秘,默读便成为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由以往的“朗读为主”、“默读为辅”,渐转为“默读为主”、“朗读为辅”。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然而,语文老师大都窄化了“读”,脑子里只剩下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引读……书声琅琅,声浪四起,一浪高过一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于耳”,热闹之中,我们实在忘了另一种重要的“读”,不出声的“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中“读”的习惯,99%是默读。地铁上,飞机上,家里,单位里,看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好,鲜有人放声朗读,轻声读也少之又少。学数学,要阅读 ;学历史,要阅读 ;学音乐,要阅读,99%的是默读。常识告诉们,通常所说的“提高阅读能力”,指的是默读能力。终生学习的时代,离开了学校的学习,几乎全靠默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以“默读”的方式呈现 ;学生的未来的语文生活,也主要以“默读”的方式呈现。
小学里,对朗读的重视,刚好凸显对默读的漠视。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各学段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学段(7、8、9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朗读的要求的变化,只是“用”和“能用”的细微差别。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则一点变化也没有。朗读的要求,从低到高,越来越弱化。而默读的要求,则刚好相反,请看 :第一学段(1、2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8、9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人先去“骄惰”二字,为学不外“敬静”二字。没有了“静”,终究到不了青草的深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潜心静读,要凝神静思,要会意静写,要有思维品质的读,这些都要求“默读”的到来。除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需求,高年级课文越来越长,默读也是学习长文的必然需要。“朗读为主”转为“默读为主”,要有一个过渡期、适应期。“期”要多久,因生而定,因师而定。
“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不是不要朗读。只是朗读的比重下降,默读的比重上升。诗歌、诗词,饱含深情、朗朗上口的课文,还是朗读为主。“朗读为主”也好,“默读为主”也好,都还是“以读为主”。
五、从“以文定教”到“以学定教”
什么是“以文定教”?写作特色的分析,是基于课文和作者,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写作上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它的主角是作者。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基于学生,学生作文不知道提示语位置变化的妙用,于是有了《变色龙》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学生作文常由着性子写,不大考虑顺序,不大考虑前后内容跟总结句的关联,于是有了《陶校长的演讲》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学生作文不知道抓故事的曲折点,不明白“一波三折”是怎么回事,于是有了《半截蜡烛》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主角是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的作文写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写作上的“点”挖什么,挖到什么程度。一篇课文,写作上的“点”,有很多,这阶段学生用不着,不教。学生日常的作文已经在用了,也不教。学生跳一下能摘到的,不一定要教 ;摘了吃下去,吃了不拉肚子,教。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作文教学,很难选好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没有作文知识系统、没有作文训练系统、没有作文实践系统,脑子里少有学生写作文的事儿,也没有学生作文上的一个个病症。即便有,也很笼统,没有对话、没有动作、没有想法、没有场面,或总分结构、详略得当、事例典型、点面结合、前后呼应的大路货。他们不接受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实际是接受不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写作特色”的分析,可以统一,可以有定论,可以拿评论家的观点。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它的教学内容无法统一,没有定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文状况,所需的也不一样。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眼光,看到的也不一样。苏教版11册的《月光启蒙》,有的老师可能围绕“月光”做文章,文中多处写“月光”和“月光下的母亲”,也有老师会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小院里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等语句。我呢,文中写母亲“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作者例举了歌谣、童谣、谜语,唯独“故事”,只写了名称、没有展开,为什么?学生反应过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读者都略知一二,原来写作文要考虑读者,读者知道的不要写 ;读者不知道、感兴趣的,要写。再读歌谣、童谣、谜语,很有节奏、押韵,《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语言没有节奏,不押韵、不风趣,与歌谣、童谣、谜语的风格,不统一。为什么选这个“点”?上次,搜集资料写作文,资料拼在一起,好了 ;学生不考虑,资料的风格不同,放一起,很不协调。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能上成写作特色的分析,那不是枯燥不枯燥的问题,而是小学来讲,写作特色的分析很难进行。绝大多数的作者,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文章要给小学生看。编者收入进来,往往做了改动,以适合小学生。改动降低了学生内容理解的难度,也有意无意地、切合了学生作文的需要。改编后的课文,已经不是作者的写作特色,而是作为教材的写作特色了。苏教版12册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的段落结构和原文的段落结构,很不一样。原文的段落结构,更洒脱,更灵动。然而,作为教材的段落结构,比原文更适合小学生。适合才是最好的。改编后的《理想的风筝》,几个故事的段落长短上的呼应和对称,小学生作文容易忽略的 ;几个故事的内在关联,小学生作文所忽视的。选择这些,是基于学生的作文状况,而不是作者的写作特色。
再次重申,写作特色的分析,是外在的强加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于学生有一个阅读中的探索,探索中的自我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思维,专业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跟天然的、低中年级培育的指向内容的阅读思维,形成重要的互补。
(全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全文完)
摘要:写作特色的分析,外在的强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于学生有一个阅读中的探索,探索中的自我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思维,专业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跟天然的、低中年级培育的指向内容的阅读思维,形成重要的互补。
8.如何上好阅读课 篇八
关键词:学习;培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50-01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表明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专门开设了阅读课,但是要怎样上好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一、教师要为学生把好书籍关,指导学生选好阅读书籍
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需要,为学生选择好书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收获。有些学校开出了阅读课的书目,教师在规定的阅读书目为重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课外读物,如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为开拓更广的阅读空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籍、人物传记、随笔散文等;为了避免阅读的局限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声读物,如朗诵家的朗读作品等。使学生有广大的选择面并能最大程度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上好阅读课的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
1、诵读。它可以充分调动读者诸多感官接受信息,同时容易使读者充分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境界,沉醉其中。诵读指导的核心在于对节奏、语调、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指导。另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感内容应采用与之相应的诵读方式。
2、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略读便于摄取要点,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
3、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段。
4、赏读。就是把划出的部分反复读一读,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读。把文中该背的和精彩的部分,反复阅读以达到能背的程度,使其存进学生的记忆库,成为学生稳固的知识积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咀嚼,不断领悟,从中吸取新的营养,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背读的技巧,如理解背读,分段背读,结构背读等。学生阅读时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背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三、教师在阅读课上丰富阅读形式
由于课内阅读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处在课堂内集体学习的气氛中,而读的又是课本之外的书籍,有助于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乐于读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朗读、范读、领读、轮流、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阅读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获益,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如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以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营造开放、活泼的课堂阅读环境,让学生乐读、会读、读中悟乐、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课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阅读课工作总结10-03
阅读的一些文献总结08-26
中学全民阅读活动总结09-23
一年级阅读工作总结07-14
sat阅读态度词汇总结07-26
小学阅读理解方法总结07-28
大班阅读活动工作总结09-05
关于我爱阅读的心得总结09-07
阅读课课堂活动07-19
群文阅读课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