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2024-08-15

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精选11篇)

1.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一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暂行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对政府的侵害,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对全省的工作动态、干部队伍建设、社情民意等方面信息的报道及评论,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我省良好的对外形象。

二、程序及工作要求

(一)网络舆情监控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二)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在较经常出现涉及我省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对涉及党和政府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监测方法,采用7*24小时分工轮值负责制,利用相关软件与人工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对舆情进行搜索两种方式,对人民网及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网友留言、网上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等互动性栏目,通过网页逐条浏览或者通过关键字词全网搜索等形式,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和留言,并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材料及时报送。上报内容包括网络实名、舆情和网友留言大概内容等。政府网站管理人员要加强网站信息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做好网贴、留言等内容的过滤工作,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同时还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聘请的专业监测机构以周报的形式,定期向省信息化管理中心报送网络舆情信息;遇突发事件及重大舆情发生,各监测机构应于第一时间报告,省信息化管理中心以特报的形式,在4小时内,向政府信息公开处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4、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一般舆情,协调涉及单位作出情况说明;重大舆情由办公厅信息公开处责成相关单位作出情况说明和回复意见,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在回复中说明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须报主管领导审定。

5、网络舆情协调,得到舆情研判反馈后,网络舆情协调组迅速组织网评员了解真相,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一般舆情和留言的回复内容由主管领导审核后发布,涉及到全省重大事项、主要领导及干部任用的舆情回复文章须经办公厅信息公开处审核后发布。

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2.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二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高校里亦是如此。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 并借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 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 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会被放大、发酵, 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 使人心惶惶, 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 有时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高校里, 由于网友的活跃程度很高, 有的大学生甚至有的教职工都会被负面的舆情信息所迷惑并“以讹传讹”, 小到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大到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由于大学生、教职工参与程度极高, 高校里的网络舆情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单位, 一般情况下, 学校新闻由党委宣传部管理, 通知公告由办公室发布, 学生论坛、学生博客由学生处监督, OA办公讨论区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搭建、维护等。由于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单位, 造成各部门、单位在舆情监管方面“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监控, 极易造成不良信息的广泛、迅速扩散, 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另外一方面, 作为高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 想要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及时掌握本校所有网络舆情信息将变得很难。甚至, 个别分管领导还要通过与其他分管领导才能获取相对比较全面的舆情信息。在此情况下, 领导者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第三, 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 各舆情信息发布者都应该对各自所发布的各种信息负有监管职责。可现实情况是, 高校里许多单位把网站建设好, 把交流平台搭建好后, 就陷入“三不管”状态, 即“不更新、不维护、不监管”。这时, 在防范负面的舆情信息时, 做不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的状态;另外, 一旦出现负面的舆情信息时, 都找不到源头, 出现“扯皮”现象。缺乏统一管理, 各家“各自为政”, 舆情信息监管不到位、不及时, 监管陷入被动, 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三、网页文本获取简介

网页文本获取, 即通过搜索互联网相关网页, 并对网页上的文本内容进行抓取。目前, 互联网搜索主要包括“爬行和抓取”“索引”“搜索词处理”以及“排序”四个步骤。即派“蜘蛛”在互联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取文件, 然后跟踪该网页文件中的链接, 发现更多新网页并获取文件;“蜘蛛”在抓取这些文件后, 将其分解、分析, 并以巨大表格形式存入数据库。此时, 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文本搜索, 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搜索词进行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等处理后, 启动查询数据库, 返回包含搜索词的页面, 并根据排名算法依序呈现。

四、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介绍

某个高校范围内, 能否有个小型系统专门负责网站信息的监管, 做到敏感信息“及时关注、时刻警惕”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方法, 可方便、实时地应对高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监控。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 而包含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网页文本往往部署在高校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 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网页文件的方式进行文本判断, 而不需通过“蜘蛛”进行爬行获取了。解决了文件获取问题后, 文本获取就变得简单多了。但是, 可能很多网络舆情信息是写在网站程序的某个数据库中的, 服务器上并没有包含该信息的相关html或htm等文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对全校所有包含类似于“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等等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站进行梳理, 得到其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并通过读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文本获取。一旦确定各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后, 只要不是新增、减少网站或是重新建设网站, 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数据库内容的实时监控。在对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获取时, 我们可以设置各种特定的词, 通过文本“截取”方式进行过滤, 一旦发现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中出现特定的词, 即可进行相关预警, 并设置显示网页文件位置或数据库名称等。

总结: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 更好地服务师生, 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针对高校里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 提出了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通过该方法, 学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 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做到“未雨绸缪”, 即使出现负面网络舆情, 也可以及时做到“亡羊补牢”, 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洪华, 张立.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及网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34) .

3.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三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控制;对策

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全覆盖,人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然而,近些年来,诸如香港占中事件、鲁山敬老院火灾、泥石流灾害、电梯伤人、山东疫苗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传播范围十分广泛,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围绕着这些突发事件产生的各种网络舆情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我们要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演化的规律加以研究,探索这些规律的特征,从而为有效引导和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基本概念介绍

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在毫无防备的条件下突然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为非官方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空间中发布和传播的含有情绪、态度、意愿、观点或行为倾向的信息。[1]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突然发生后其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加之现场比较复杂,信息沟通渠道受阻,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事件原因,因此便为各种“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可能。经对多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具有自由、即时、互动、匿名性、情绪化以及群体化等特征,如果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向社会公众澄清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就会使“小道消息”的传播更加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产生极端的后果。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分析

(1)突变规律: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会成为网络广泛传播和热议的话题,网络舆情也恰恰在此时产生。它的产生就会打破往日网络的和谐,使突发事件一度成为“热词”,膨胀度极高。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其引起网络话题的突然膨胀,是网络舆情生成与演化的触发因子,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网络舆情的非连续性突然发生和变化。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值没有突破舆情突变点时,网络舆情比较平和、稳定,如果舆情风险一旦突破了临界值,则会使之前潜在的能量即刻间释放,瞬间打破原有的稳定平和状态,突然间形成舆情风险。(2)聚焦规律。网络舆情突变之后,会迅速在网上扩散发酵,一下子成为具有广泛认同的话题,形成关注焦点。特别是在网站和网民的不断炒作、评论、转发,然后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网络舆情焦点,被无限放大,引起更多人的聚焦。(3)共振规律。网络舆情在网络上不断聚焦后,政府、媒体以及网民将进行一场互动,网民就会逐渐将突发事件本身转向对事件的看法上,在此基础上产生具有鲜明指向性的热议,从而实现事件议题与网民情绪的共振。(4)极化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个体容易模仿或复制其他个体行为,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做出统一的观点、言论和行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极化形态,“个体观念或情绪会逐渐共鸣强化。”通过网络的传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会逐渐走向群体极化、议题极化和指向极化,迅速发酵后后果会非常严重。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对策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对网络舆情也高度重视,专门提出了要不断提升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水平,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监控对策:一是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第一时间捕获舆情热点。平时要多总结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做到未雨绸缪,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占据主动权,及时公布真实有效的信息,避免造成信息缺位而使小道消息泛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人都是先入为主,一旦被谣言抢占了先机就很难再纠正了。二是注重舆论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引领舆情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碰撞交锋的主阵地,一些人甚至用互联网传播偏激的言论、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舆论引导,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社会公众,使他们能够文明上网、理性判断,对一些负面的消息和言论不轻信、不跟风、不传播,努力创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地向外界发布最权威、真实信息,用真理去挤压谣言,不给谣言任何存在的空间。这就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做好预案,快速做出反应,增强政府公信力。四是发挥好舆情监测系统的作用。要借助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过滤功能,及时对制造紧张气氛、煽动蛊惑民众的信息进行处理,避免这类信息大肆传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参考文献:

4.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2 篇四

为促进和保障校园舆论信息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校园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组织管理

舆情监控小组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直接管理,由思想教育科老师直接领导,小组成员由来自各学院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工作助理组成。

第二条

工作职责

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督,收集校园舆情信息,并及时将舆情信息上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相关负责老师。

第三条

工作内容

(一)监督与校园活动有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贴吧。

(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突发事件等。第四条 工作监测重点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第五条 工作要求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切实增强小组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确保网络舆论监督客观公正准确。

(二)做好舆情监督工作。监督、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及贴吧等。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校有关的舆情,应第一时间向校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老师汇报。

(三)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利用值班时间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经审核的与我校有关的正面消息,加强对我校的宣传。对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和正确的答疑解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理。

(四)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与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认真做好电子档的保存工作。

(四)做好《每月舆情汇报》。每月定期完成《舆情汇报》,及时对当月的校园舆情及监督结果等进行总结与分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舆情监督小组每月召开例会,对一月内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同时部署下月工作;

(二)报告制度。对值班和空闲期间发现的关于我校较重大舆情要及时向小组组长及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领导老师报告。

第七条 网络舆情监测处理办法

(一)凡在与我校有关的论坛BBS、贴吧等(如百度“安徽师范大学吧”、蓝天BBS)网络服务系统发现与我校有关的舆情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

1.在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网络服务系统上发生的有关舆情信息,舆情监督小组成员经研究汇报后可进行引导或直接删除有害信息。

2.在无管理权限的网络服务系统上发生的有关舆情信息,应及时联系有关论坛、贴吧、BBS等的管理员协助引导或删除信息。

5.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五

校园网络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偶发性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情,这已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的新生力量,学生在获得更多学习渠道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网络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我们xxx园信息中心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 1.网络舆情的收集和上报

密切关注百度贴吧、学校论坛、博客以及QQ群、微信等言论,对这些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进行重点监控,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要及时上报教育局等相关部门;

2.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信息源

切实做好校园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对网络用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敏感信息,可快速定位信息源;

3.实时监控校园网络用户上网行为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用户的上网行为; 4.过滤网络不良信息

6.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六

为深入贯彻校长赵国运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具体

要求和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我院结合自身工作实

际,对12月份学校贴吧、QQ群、微博等交流平台实行了定期的舆情

监控。具体情况如下:

12月8日:有学生在贴吧发表“再见了华信!再见了我的青春!

再见了我的梦!!”引起了即将毕业的学生无限感慨!同时也得到了

在校大学生的毕业祝福,表现了同学们思想端正积极向上。

12月13日:有学生发表“建筑工程学院周末文化广场暨第三届建

筑文化周即将开始啦!”的帖子,并且附带一些仪器展及历年周末文

化广场表演的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大关注和对本次周末文化广场

召开的期望及祝福。

12月16日:有学生发表关于机电学院学生不幸死亡的帖子,大

部分同学都表示同情,附上“逝者安息”的字样表达自己对死者的送

行之情。

本月学生舆论情况多集中在“BAD舞堂专场晚会《LETˊS REPLAY

旧时光》与您相约”、“郑州华信学院第四届画大赛颁奖典礼”、“校社

联第三届POP培训作品展”及“郑州华信学院西校区第八届社团联合会大型室外素拓活动”讨论都比较热烈。

建筑工程学院团支

7.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七

关键词:网络舆情,话题跟踪,话题检测,网页清理,k-d tree

0 引言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网络舆情的特点有三。第一,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第二,对于热门话题相关新闻及评论数量很大。第三,相同事件经由不同的记者或网民描述,由于其立场差异、切入点不同及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异致其描述的同一话题与实情有所出入,使管理者很难从中理出头绪。

基于以上三点,监控舆情有多种要求。首先要及时、迅速发现新的舆情。其次要跟踪舆情的发展变化。再次,要将舆情的历史和现况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管理者用以分析研判。而这些要求在技术上不易实现,首先迅速获取大量相关网页不易;其次,现有技术还不能十分精确地判定两段文字的相关度;再次,由于网页数量巨大,处理速度成为瓶颈,难以对舆情变化作出迅速响应。

在公安业务应用中,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对公安部门业务开展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传统公安部门情报都依赖于人工处理,大量消耗人力,处理信息速度有限,研判目标和结果范围相对狭小,展现形式单一,响应速度慢,容易错失情报间关联。

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便捷监视网络舆情的机制,并设计了相应的系统。该系统将相似事件的网页聚集,并将后续的文件自动归类到适当的群集,主动检测新事件的发生,跟踪以往的焦点事件。

1 研究现状

话题跟踪检测TDT(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要开发一种新技术,能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判断新闻数据流的主题。“在线事件跟踪检测”是其中的课题之一。事件定义为:“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及地点所发生的事情[2]”。

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和Umas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都曾进行类似研究,曾获正面评价[2,3,4]。

1.1 事件检测

事件检测可定义为“发现包含在连续新闻串流中有关新的或先前未发现的事件[5]”,分为“回顾检测”和“在线检测”。

1.2 事件跟踪

事件追踪的目的在于将后续的文本资料归类到先前的事件中[2],是一种文件分类的应用。CMU采用了k NN分类法(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并针对TDT评估的需要(每个事件都要能独立追踪,而事件中不含其他事件的分类知识)将一般M-way的k NN法修改为2-way k NN法[3]。

2 系统设计

本研究试图结合并改良已有事件跟踪检测技术,并提供事件聚类,以便监控者浏览。

2.1 网页抓取器

我们采用网络蜘蛛进行网页抓取。考虑到网络监控的特殊性,利用网络蜘蛛进行网页获取时,我们将种子布在几大搜索引擎和几大BBS中,并设置按敏感词或关键词获取网页。

2.2 网页解析器

当网页获取工作结束后,随即由网页解析器开始网页清理。网页解析器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掉网页中的“噪音”,保留网页链接、title、时间、正文及标题、一级标题。

本文采用了DOM(Document Object Model)Tree方法[6]来获取网页的链接、title、一二级标题及正文,结合了文献[7]中提出的最大扇出数的方法。本文采用html parser来构建DOM Tree,将文件中具有最大扇出数所形成的子树当作主要文字区域,并依深度优先搜索做分行段落的断行搜索,将追踪到的文字内容逐项写入文档。当到达叶子节点时,若节点为null,则不写入;若为控制字“n”,则写入空白,表示与前面文字相关。当搜索到文字节点下的文字内容时,此文字节点至下一节点间视为分段标记。遇到一级标题时,分别在前后标注数目不等的*号作为标识,并重新写入到标题之下。文字区的追踪与分行如图1所示。

2.3 跟踪检测系统

2.3.1 关键词表

我们根据舆情系统专家提供的敏感词,构造了敏感词表根据舆情系统专家提供的经验,将敏感词表中的词汇按影响力(重要性、敏感程度)分级。并以其中一些作为特征。

2.3.2 文本向量模型

本研究用词频率指数—逆文本频率指数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方法将文本转化为向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j表示词i在文件j中的权重。tfij表示词i在文件j中的词频。idfi表示词i的文件频率的倒数。

为凸显文章不同位置关键词的重要性将出现在标题、title及一二级标题中的关键字赋予更高的权重。

2.3.3 文本聚类

我们主要采用了CMU提出的方法来进行文本聚类[2]。把每个事件都以向量表示,首先要计算的是每两个文本之间的相似度。本研究中的相似度计算采用了cosine相似度公式:

其中sim(x,c)表示新进文件x对于某事件聚类集的相似度,wjx为词j在簇c的权重,M为文件集中词的总数。

我们采取了k-means[6,7,8]方法进行聚类。

2.3.4 事件检测

我们把每个簇(聚类集)当作一个事件,并计算出该簇中所有文件的平均权重,并以此衡量新文件与各聚类群的相似度。首先计算新的网页所形成的文件资料与现有簇的相似度。

考虑到事件的重要性随时间的流失而衰减,或者说同样的关键字在相隔很长时间后,很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加上了时间区间的计算。如新文件在时间区内经计算后,相似值越小的,我们认为它是新事件的评分就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表示新文件,ci为时间区间中的第i个簇聚类,i表示时间区间中所含的文件数,k为簇ci中最新的一篇文件收录时间至新进文件x到达的时间之间所增加的文件数目。倘若score大于设定的阈值,则认为新文件是新话题。

2.3.5 事件追踪

当新文件所代表向量与现有簇的相似度在阈值之内(或者说新文件向量与现有簇平均向量点积在阈值之内),则认为它是老话题的组成部分(或者是老事件的新发展)。

这是一个分类过程,本文采取了k-d tree[9,10]方法进行分类。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时间复杂度较knn方法为优。

3 本系统设计的特色

(1)在网页获取中,使用关键词搜索,可以进行面向事件的搜索,有助于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

(2)采取了网页清理这一步骤,统一了编码格式,从文本中提出了链接、title、时间、标题、一级标题及正文。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文字处理速度和准确率,还可以有选择地对提取出来的特征加以不同权重,这样有利于反映文章真正的特征,使聚类分类的品质都上了一个台阶。

(3)在分类中使用了k-d tree算法取代了传统的knn算法,在局部效率上有了提升。

4 系统展示及评估

4.1 评价标准

本研究依据TDT评测标准,采用漏报率、误报率以及归一化检测开销(CDet)Norm来评价话题检测系统的性能,话题i(i=1,2,…,tn;tn为话题个数)的漏报率(Missi)和误报率(FAi)定义为:

系统的平均漏报率PMiss、平均误报率PFA和归一化检测开销(CDei)Norm如下:

其中CMiss和CFa分别是漏报和误报的开销;Ptarget是目标话题的先验概率,P-target=1-Ptarget。其中CMiss、CFa和Ptarget都是预设值,在不同的评测中取值也不同,本文中它们分别取值1.0,0.1,0.02。

4.2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搜狗语料库的数据,包含13560个中文报道,报道时间从2007年10月1日到2008年3月30日。实验中我们将语料中前1000个报道及相应的报道和话题标记组成训练语料,剩余的12560个报道及相应的报道和话题标记组成评测语料,其中标记了20个话题。

4.3 结果演示

(1)查看抓取网页过程

(2)查看网页去噪后的文件

输出结果包括链接、Title、一级标题以及正文。

(3)向量化显示

(4)事件聚类后的显示

5 结论及未来工作

利用事件跟踪检测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便于管理者监控网络舆情的机制,并设计了相应系统。此方法应用了网页清洗及k-d tree分类方法,在系统开销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系统效率。研究结果显示本系统确实可有效帮助管理者了解热点情况的变化发展过程。

本研究中的实现方法仅仅是根据空间向量模型的简单应用,并辅以时间因素来提升最终效果。这一方法忽略了特征本身携带的语言信息,也遗漏了短语、句子、篇章级的结构与层次。对于时序的考虑也仅仅是从时间先后的层面上进行的。未来系统中应当融入语言模型及时序特征,以加强系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来华,刘毅.中国2004年舆情研究综述[J].新华文摘,2005(18):133-134.

[2]Allan J,Papka R,Lavrenko V.On-line new event detection and track-ing[C]//Proc.of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1998.

[3]Yang Y,Carnonell J G,Brown R,et al.Learning approaches for detec-ting and tracking news events[J].IEEE Intelligent System,1999,14(3):32-43.

[4]Allan J,Carbonell J,Doddington G,et al.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pilot study:Final report[C]//Proceedings of the DARPA Broadcast News Transcription and Understanding Workshop,1998.

[5]Allan J,Carbonell J,Doddington G,et al.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pilot study:Final report[C]//Proceedings of the DARPA Broadcast News Transcription and Understanding Workshop,1998.

[6]Proceedings of the5th Berkeley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281-297.

[7]Hua-Jun Zeng,et al.Learning to Cluster Web Search Results[C]//SI-GIR’04,2004.

[8]Hua-Jun Zeng,Qi-Cai,et al.Learning to Cluster Web Search Results[C]//SIGIR,2005.

[9]Piotr Indyk.Nearest neighbors in high-dimensional spaces[M].Jacob E.Handbook of Discrete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chapter39.2nd ed.Goodman and Joseph O′Rourke,CRC Press,2004.

[10]Bentley J L.K-d Trees for Semidynamic Point Sets[C]//SCG'90:Proc.6th Annu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1990:187-197.

8.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八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一、网络舆论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1)网络舆论的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2)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发布,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人们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二、企业加强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些关心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所引发的。随着媒体、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广泛,对事物的吸收程度很快速。往往有关企业某一事件发生,就会以很快速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引发民众的思考和评论。舆情所呈现的广泛影响性以及信息传播快速性、内容的偏差性在客观上已不是企业再沿用传统思维去化解的危机。如果再套用传统概念在舆情产生时,以堵塞言论、封闭信息等方式,只能造成不良舆论继续发酵、升级,让事态演变的不可挽救。

舆情监控工作可以为企业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化解新闻危机,帮助企业提升社会民众对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中在新闻舆情管控上存在的问题:

(1)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在舆情工作中存在“报喜不报优”的现象。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并且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舆情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些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会埋下重大新闻危机风险的“种子”一旦遇到影响严重的舆情事件发生,防控处置工作不到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四、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对策

(1)指导思想上,企业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2)工作方法上,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将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相关性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作用,从外宣内容设计与储备、内容的内部测试、媒体渠道的组合、社会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保证企业良性、长效的品牌建设;从负面舆情事件数据库建设、舆情应对中的内容准备、舆情内容的传播机制挖掘、舆情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应对上保证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五、企业在舆情监控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发布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企业中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发布机制。

(2)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涉密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3)组建专业舆情引导和管理机构。很多企业近年来不断补充相关专业人才,在原有公关(宣传)机构中建立了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调控等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9.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篇九

舆情监测 http://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10.供电公司舆情监控制度 篇十

为积极响应《省、市公司舆情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促进和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构建全方位舆情监控网络

公司舆情监控工作由党办牵头,全面负责互联网及各大媒体的舆情引导与监控工作。设兼职舆情管理员一名。机关部室、各基层供电所设兼职舆情监督员。进一步加强与市公司新闻中心和社会媒体的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舆情监控网络,密切配合,共同应对公司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二、实行舆情监控巡查制度

1、实行舆情监控日值班制度,建立舆情监测每日定时记录。制定舆情监控值班表,固定舆情监控电脑。每天由专人负责监测跟踪网上涉及公司工作的各种论坛、帖吧言论,掌握舆情热点,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动态,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疏通,并做好监测记录。

2、综合部舆情管理员每天向各部室、班组了解一天舆情。

3、加强沟通,拓宽舆情监控渠道。加强与市公司新闻中心及社会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来自各方面信息,及时扑捉舆情线索。

三、实行疏导、控制制度

每天舆情管理员整理舆情信息及时向有关领导反馈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早期预报,确保有关的重大舆情和负面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于有可能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的舆论报道和评论,公司组织协调有关力量及时进行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有效疏导和控制负面舆情。

四、加强宣传,建立正确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省、市公司网站、报纸杂志等宣传平台,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同时建立防控体系,积极消除不和谐、不稳定隐患。

**

11.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舆情;对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3-02

最近几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网络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参与性强等特点蓬勃发展,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足以和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强势主流媒体。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发表意见,对政府提出批评和要求,行驶自己的权利。接踵而来的网络舆情危机对政府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考验。当前的传播环境已经不再是控制传播渠道就控制舆论的时代,政府必须改变观念,面对现实,正确面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处置和化解网路舆情危机。

一、加强信息公开,推进透明政府建设

政府信息是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信息,它是人们全面考察、评价社会情况,从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国家资源。

信息公开是保障民众权利、监督政府工作、预防和制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基础,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的全球化也使信息公开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无数事实表明,信息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以“维护社会稳定”之名的信息遮蔽和垄断到最后都会适得其反,令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流失。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及时公开发布信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汶川地震时的信息公开赢得了国际和国内舆论的高度评价,从而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来度过难关。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信息社会的常识,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仍然控制信息,从而失去了发言的最佳时机。当流言泛滥时再去辟谣,真相往往已经追不上流言传播的速度。民众的信任是政府最宝贵的执政资源,做好常态和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修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参与舆论竞争,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网络媒体不仅是社情民意表达的平台,更应该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一种渠道。舆情危机发生后,政府作为“当家人”,有责任承担起主导者的责任,在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关联者和社会公众之间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关乎政府职能的事件应由政府出面回应,政府不是主要责任人的问题由政府协调处理。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其舆论导向往往具有非理性和主观性等特点。网民中隐藏着“仇官”、“仇富”、“叛逆”等心理特征。舆情事件的发生会转变成这些隐性危险爆发的导火线,将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如果政府不能和网民平心静气地沟通,政府可能又会因为资源不足或能力有限不能拿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则有可能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和对立,甚至将网络舆情危机推向风口浪尖。另外,政府与网民之间如果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网络中一旦曝出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只能出来“澄清”、“辟谣”、“解释”,疲于应对,非常被动。

在网络舆情的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偏好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旦网络舆情出现偏激,被煽动起来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对这一危险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味谋求删掉网络中流传的信息以堵塞言论,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另外,处置危机事件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换而言之,危机的出现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假使不能合理预测和有效引导危机,并制定化解危机的方案,就必然导致危机升级,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政府应对危机时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较为权威、可信的优势,结合网络媒体发挥引导作用,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与网络“意见领袖”积极沟通,将舆情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引导,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政府不能只考虑到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更应该思考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做才是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的釜底抽薪之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危机预警机制才能有效地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工作环节,在实际运作中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每个环节在逐步向后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互动。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环节位居其次,当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环节发生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危机应对重要性并非由此而小觑。

第一,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化解危机。

第二,尽快实现网络立法。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和减少网络情绪性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

四、设立应对危机的专门机构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常常会出现一时间舆论喧哗、群情激愤的局面。此时,政府应及时处理事件并化解危机,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角色是管理者。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危机处理机制依处然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在危机处置中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做到“一个声音”说话。面对网络舆论的质疑,涉及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其结果不是无人发声就是发布消息滞后,经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导致形势恶化,甚至由于处置不当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也屡见不鲜。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可以建立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机构,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遇上突发事件时,可兼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如此,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同时,能够加强应对危机能力的锻炼,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运行机制,为公共治理走向“善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滨.“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倪智坚.浅析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胡俊生,骆海明.政府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基于“微笑表哥”的个案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3)

[5]李凌凌.微博时代:舆情挑战与政府应对[J].中州学刊,2012.5。

上一篇:关于立志的名言名句下一篇:三年级语数暑假作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