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中的“流失率”

2024-08-09

志愿者中的“流失率”(共6篇)

1.志愿者中的“流失率” 篇一

生涯规划视野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万荣根

摘要: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角度看,志愿服务是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应正视自身志愿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涯规划的需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坚持走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道路。关键词:生涯规划 志愿服务 专业化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高校校园里谁都不陌生,但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思考它,却不多见,为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以发挥志愿服务的更多的功能。

一、志愿服务在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志愿服务对社会来说,是奉献爱心的行为和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尤其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来说,则是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

1、认识社会

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未完全的革除,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远离社会,长期处于“三点一线循环”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对国情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情了解不多,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书本和媒体的宣传、介绍,缺乏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对国情、民情的深入了解。这种环境往往导致他们崇尚“以我为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村开展扶贫活动、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活动,能使自己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增加自身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感情。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能了解社会需求,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身政治、文化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体验到自身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而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校正自身的行为习惯,把社会需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淡化头脑中的理想主义,走出狭小的个人天地,走进一个更真实、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2、完善自我

志愿服务不仅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长时间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远离社会、缺乏正确的社会经验,致使大学生单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因而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会出现矛盾。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有不少人夸大了自我的作用,过高估价了自己,更多的人则降低了或放弃理想自我的追求,对功利的追求则十分明显,以致近年来大学生中放弃专业学习而去“练摊”经商者甚多。为了在找工作时能多一个筹码,在课程选择上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实用性,忽视自身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他们忙于学习实用性技能,电脑热、英语热、考研热、考证热成为现时代大学的流行色。这种定位过高过低的态度及其盲目性,主要来自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脱节。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联系纽带,有着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独特功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走出了狭窄的小圈子,在亲历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教训迫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认清楚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参与服务过程中,自己的辛苦、智慧换来一次次的感谢、微笑、肯定,无疑能使他们悦纳自己。这样一次次实践中得到的“自我认识日趋客观和真实的,不断累积的自我认识将真实的自我勾勒出来,最终将理想我和现实我合为一体,形成健康人格”[2]。此外,大学生在实现其志愿目标时,在头脑中总是不断将自我活动目的与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对照,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反思自我,在这种自我反思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自我也不断得到完善。

3、锻炼综合能力。

能力对人一生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事业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对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和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与实践机会。首先,志愿活动能使大学生的特殊能力即专业能力得到发展,因为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大多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这些活动,需要大学生应用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农村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医学院的学生可以提供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卫生、各类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这类的服务活动,无疑能锻炼大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志愿活动能使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如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正如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许多“小贴示”所反映: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他们获得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社会经验、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见,志愿活动能使大学生获得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即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在日后职业生涯中大展示宏图的“本金”,志愿活动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用他们的青春与智慧,把文明与进步献给社会,取得成绩,获得社会肯定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参与动机不当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动机非常复杂,大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社会献爱心,为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增强自己社会工作能力的,也有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获得工作经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是赶时髦、好奇、为了入党、为了考评加分而参与的等等。不同的动机会导致学生在志愿者行动中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对整个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为了赶时髦、好奇、加分等外在的东西而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学生,就不会对志愿者活动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为了找工作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学生,只想获得一种经历的证明,对活动的形式和投入也不会太重视。只有真正想参加实践、服务社会的学生才是志愿者队伍的骨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着高度责任感,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受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就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而当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时候,他们便表现出浮躁的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的献爱心活动”[3]。由于责任心不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较为随意,导致志愿服务队伍不稳定,活动缺乏长远目标和计划,常常使志愿服务出现断层,影响了行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甚至造成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信任度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象。

3、能力不足。

由于大学生与社会处于“半隔离”状态,对社会,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有限,再加上志愿者队伍中的不少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此外,一些高校没有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所以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暴露出创新能力不够、不善于与人沟通、工作团队精神不能令人满意、甚至连基本的为人处世都不会等“软能力”不足。这样导致志愿者工作绩效甚微,难以胜任委派的工作。工作中的挫败感不仅使大学生的自信心备受打击,而且影响能力的发挥和继续提供志愿服务的热情。

4、服务领域狭窄。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又由于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有限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组织的部分志愿者行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活动形式单一。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大多是在学校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在校内,主要组织校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校内外的重大活动,如接待新同学、组织义务督查队、参与校园文明建设、开展一助一活动,结对子、献爱心、送温暖等。在搞好校内服务的同时,走上社会,开展一些助残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为狭窄。

6、服务过于注重形式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往往赶时髦走形式,喜欢组织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街头,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大学生志愿活动并未完全改变“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单调形象。可见,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他们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应该看到,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大张旗鼓的行动,它需要深入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长期坚持,不搞形式化,不轰轰烈烈走过场。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志愿服务的量与质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生涯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三、基于生涯规划,参与志愿服务

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应根据社会、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自己的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

1、明确生涯目标,参与志愿行动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我到底要从事什么职业?在要从事的职业中,我到底要做到哪一层次,达到怎样的境界?我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即自己的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在知识、能力、品德方面具备了什么?要达到自己的规划目标自身还缺少什么?志愿行动在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中的价值何在?也即在志愿行动中我到底要做些什么?如果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大学生经过上述思考的话,那么就绝对不会出现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赶时髦”、“好奇”,“学习很无聊,当志愿者很好玩”或是被志愿服务开展“大规模”的活动而吸引等类似的目的和现象,这些目的和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志愿行动的短期性,不利于志愿行动,也不利于自身成长。大学生个人如果明确自身的生涯目标,充分认识到了志愿服务在实现自己生涯目标中的作用,那他们在志愿行动中才会全身心投入,其参与的自主性、责任心、活动的持久性就会大大的增强。志愿行动才能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真正起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作用,起到锻炼大学生才干、完善大学生自我的作用。当然,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私心”太重,有悖于志愿服务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志愿行动为社会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对己来说,则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是个双赢的、“助人自助”的局面。其实,志愿工作的开展,只有满足个人的需求、激发个人的精神需要,这样的志愿活动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开花结果,才不会流于形式,不会走过场。

2、基于生涯规划需要,选择性参与活动

志愿服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青年志愿服务中去,就必须有选择性,这样才能确保服务的质量、自身参与活动的有效性。为此,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行动之前就必须思考: 我要参与的志愿组织的使命是什么?我要参与的志愿组织要开展哪些活动及活动的形式是怎样的?我要参与的志愿组织在开展活动前能给予哪些方面的培训?我要参与的志愿活动内容需要哪些技能、态度、特质?我服务的对象有什么特点?我要参与的志愿活动能给服务对象带来什么?我要参与的志愿组织的评价制度如何?我要参与的志愿组织的奖惩制度怎样?我要加入的志愿组织经费管理制度怎样我什么要参与这些志愿活动?我要参与的志愿活动能给我带来什么?对实现生涯目标有何益?我的身体能力、时间、是否允许我参与这些活动?

我的兴趣、性格、能力是否合适参与这些活动?

显然,如果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对志愿活动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清醒认识,和基于生涯规划的目的,对我为什么要参与有所思考,那么他们的参与理性便会大大加强,决不会盲目地、随意地参与志愿活动,而是有所选择地参与,这样大学生志愿行动才不会出现“跟风”、过于形式的问题。大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认识社会、能力锻炼、完善自我出发有选择性参与志愿活动,分清主次,这样才更能确保自己在志愿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过得更有意义,有价值。此外,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时间,尽可能多地参与志愿活动,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奉献,也为自己的不断进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笔者不赞同有些大学生放弃专业的学习,全部时间都投入志愿活动中。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不能提倡,因为大学生学好了专业,能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质量更好的服务。

3、结合专业特长,坚持以专业知识服务人

专业能力,是实现生涯规划目标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重大筹码,是他们创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决定他们职业生涯得以生存、发展,能走得多远的重要因素。为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走专业化的道路,大学生生涯目标实现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才能解决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层次比较浅的问题。为此,大学生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卫生的打扫等这些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所谓“低层次”的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年龄、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优势,开发有社会效应的学以致用的项目,提供知识、技术、教育、咨询等多样化、高层次的服务。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提供网络保障,外语专业学生提供翻译、义教,法律专业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帮助,环保专业的学生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某一项目出谋划策等,这些都是学生自身与社会获得双赢的活动。即使是参与所谓“低层次”的志愿服务,也应尽可能地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相联系起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使这些活动开展得更有社会、个人意义。

要走好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道路,大学生志愿者就必须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特别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忘我的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场面的能力”[4]。在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要不断总结、探索那些适合自身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与技能特长的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形式,并使之确立下来,逐步推广,不断深化,使自身的志愿活动开展得更具科学文化知识性,更能突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专业技能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志愿服务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教授为大学生志愿者举办各类专业培训、进行各种岗前培训,拓宽大学生志愿者的业务技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另外,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水平、专业结构及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细致的分工和规划,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组建不同的专业队伍,积极满足志愿者行动发展层次化、专业化的要求。总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应与其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服务问题,这才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特色。注释:

[1] 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2] 韩 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3] 陈卓武等:《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青年探索》,2004,5 参考文献:

1、史帝夫·麦克理等著:《志工实务手册》,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

2、江汛清主编:《与世界同行——全球化的志愿服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9

3、韩 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4、韦德先:《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4,15、程红艳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功能初探》,《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6、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7、周围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8、王 任:《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自我教育因素分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9、陈卓武等:《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青年探索》,2004,5

2.企业文化在人才流失控制中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凝聚力 人才流失

随着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重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在对员工的影响因素中企业文化日益受到企业管理者们的关注。中国有句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些优秀的、与企业文化相近的人才会留在企业,理念不同的人则会选择离开企业。这种由企业文化产生的亲和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员工,使不同观念的人凝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战斗力。这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然而并不是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能够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来控制企业的人才流失,就必须首先为自己的企业建设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丰富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战斗力,更能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企业应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合理地控制企业人才流失。

首先,在企业的招聘环节中应该将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在对人才进行选拔时,应首先考察所应聘人员的价值观与本企业所要求的价值观是否相符合。这就要求企业在对应聘者进行甄选时引入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人才测评工具,并通过这些测评工具分析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及职业兴趣,为本企业挑选能够认同本企业价值观及企业文化的人员。这就为企业人才的入口把好了关,也为企业的人才流失控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企业文化传播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企业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活动,也可以举办一些企业的集体活动,例如各种运动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让员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努力拼搏的乐趣;还可以多组织一些能让员工携家属参加的活动,让员工的家属多多了解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所。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将企业价值观念不经意地传达给每位员工,甚至是员工的家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行为的同时也为员工争取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为员工的工作减少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降低了企业的人才由于非工作因素而选择离开企业的风险了,为企业的人才流失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要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由于对员工德的考核较为抽象,较难以量化,因此,大部分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与评价时,都是以业绩指标为主的。这就忽视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无法真正地考察员工的行为与结果是否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要求。要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就应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标准来制定企业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通过这些具体的规范和制度来诠释企业文化,并在考核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做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做,企业的考核工作才能成为企业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才能通过对员工考核结果的分析来解除企业人才流失的隐患。

最后,一句话:要想使员工忠于企业,与企业同心同德,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企业只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出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和导向功能,从而在帮助企业减少人才流失,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同时,也能让人才为企业尽职尽责,并最终实现企业得以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人才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这种双赢局面。

3.志愿者中的“流失率” 篇三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只从理论层面认识它,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它,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怀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去求实,抱着一个踏实的心态去践行。用我所学,志愿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才是和谐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真正含义。关键字和谐社会志愿精神社会实践价值实现

志愿者及志愿者工作源于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1990年深圳建立“青少年义务工作联合会”,1993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爱心社”,同年底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走上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的道路。在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论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和谐是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现在的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形式的社会协调与和谐,它不同于封建形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他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社会的一个阶梯。简而言之,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理应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我们要积极健康、务实进取,要努力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要对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充满希望,对火热的生活充满激情。从我们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来到大学,准备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包括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作为刚刚步入成熟却又面临着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恰好就给我们提供了社交和相互帮助的机会,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去亲自体验社会的人和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但同时,由于我们阅历尚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定,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志愿积极投身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潮流中,用自己的热情服务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降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志愿服务精神是追求和谐、友爱、高尚、奉献、利他的文明境界。通过无偿地参与扶弱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改变和防止青年一代精神失范、信仰缺失的重要实践方式。中国的志愿精神有着悠久的精神渊源,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兼相爱,爱无差”等等,都体现了希冀人们相互帮助,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

作为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掌握着先进的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独特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模式,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马克思说:“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就应当是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指针,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一个人只有为同时代他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专业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的伟大人物。”当我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除了热情,我们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大学是知识创新力量集中、技术创新先进手段的地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和辐射区。大学生也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社会主义思潮的先锋。

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上,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贯穿始终。我们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了行政助理,礼宾接待,竞赛协助,场地管理,餐饮服务,证件制作,会务协助等各种工作中。国际大赛的工作事务繁多,要求甚高,每个国家的国际联络官主要就是由大学生担当。从开幕式开始,他们负责包括熟悉场地,观光游览,参加比赛,直到最后登机回国,全程陪同参赛队伍,不仅在语言能力上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礼仪、异地文化交流、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的负责人曾说:“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让人放心,这样的志愿者队伍让人钦佩。”面带微笑,我们是最有亲和力的志愿者。刚刚脱下中学的校服,佩戴上大学的校徽。带着心底的一丝纯真与友善,我们戴上了志愿者的标志。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其中的艰苦与感慨我们的志愿者在心里自己体会。志愿活动教育了我们的志愿者,教了我们如何成长,教会了我们如何坚强。

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方面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应对我国社会进入不可调节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的客观现实。这一时期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和社会问题共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人的人格,就是实实在在的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维护社会朝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更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制度,着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

志愿服务的动力,从热情到责任。每个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同学,最初的动力多是对于某个志愿服务内容的好奇,进而有了热情,但是很多志愿服务,除了热情,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同时,要建立灵活的志愿活动管理机制。不得不说,现在的很多活动就是组织者全部安排好,找到足够的人数参加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在活动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地方,如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是要改进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个快速的反映程序,及时更正或者提

高志愿服务质量。另外,在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志愿者是亲身接触服务对象,他们的意见是最符合实际要求的。某些活动完全可以邀请志愿者一起参与策划,不仅仅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更是完善了工作方案。

在每个学生的眼里,志愿者总是让人感觉很亲切的一个称呼。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支教志愿者——赵小亭。赵小亭把她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贵州那片倾注了她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在2010年7月21日,赴贵州支教的赵小亭被一块飞落的山石砸中头部遇难。武汉大学校团委、武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追授赵小亭“武汉大学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2010年7月26日,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作出批示,盛赞赵小亭是全省乃至全国青年志愿者的楷模,要求深入推进向赵小亭学习的活动。赵小亭先进事迹也改变了社会对于90后的偏见。

赵小亭生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生前既没有舍己救人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平凡孕育伟大,淡然彰显崇高。正因为她的平凡、平实,因为她是“凡人的典范”,才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共鸣,感动了中国。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指出的,“赵小亭现象”的社会意义在于,赵小亭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位大学生,只要你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够成长为像赵小亭一样的优秀人才。赵小亭之所以让人如此感动,是因为人们从小事中品味了她的大爱,在平凡中发现了她的崇高。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赵小亭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上大学两年,她两度支教,以自己稚嫩的肩膀,为边远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和温暖。她在这次去贵州支教前给老师发的短信中写道:“知识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唯一希望,我想去帮帮他们。”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通过赵小亭,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青年志愿者,看到了青年志愿者这个群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在他们身上闪耀的志愿精神的璀璨之光。社会的进步需要青年一代的推动,青年志愿者已汇成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洪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许多大学生像赵小亭一样,出于“我想去帮帮他们”的想法,走上了偏远山区的讲台。仅仅在武汉大学,就有数十支大学生支教队伍。例如,赵小亭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贵州支教队,已连续四年赴贵定支教;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可欣毅然休学一年到乡村为留守儿童“种太阳”„„这一次,赵小亭再次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在武汉大学,在全国,有千万个“赵小亭”在继续追寻梦想,完成她未竟的事业。

“赵小亭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赵小亭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我们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提升了赵小亭的人生境界。理想信念对人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能成就伟人的巨大成功,也能造就凡人的非凡卓越。武汉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对赵小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在记录自己成长心路的日记中说:“只有在自己心底燃烧起来的热情之火,才是真正的前进动力。”“经过大学里面的磨练,我们的思想愈加成熟,并将指导我们一生。”社会实践教育对赵小亭人生境界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去认识和了解国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赵小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大学学习包罗万象,不只指课本知识。生活是一本大书,社会是一本大书。”因此,在上大学后的两个暑假里,她都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赵小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先争优活动则进一步提升了赵小亭的人生境界。赵小亭积极参与并努力通过创先争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赵小亭是武汉大学2008级第一批入党的大学生,她曾经在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中写道:“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接受党组织的检查考核。”赵小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词。

赵小亭的离去只是一个意外,却出人意料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被以她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90后”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所感动。应该说,“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有时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个性张扬而脆弱,自私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外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叛逆的一代”、“政治冷漠的一代”。国内也有人担心,他们将来能不能很好地接班?赵小亭的事迹再一次有力地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从舍己救人的“长江人链”大学生群体到赵小亭,从奥运会“鸟巢一代”到世博会“海宝一代”,“90后”大学生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证明了他们的爱心、勇气、责任和担当。

这就是志愿服务精神。赵小亭事迹只是当代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缩影。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导向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引下,赵小亭逐渐提升了人生境界,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志愿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成就了凡人的非凡卓越。

应该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精神指导。我们不应该只从理论层面认识它,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它,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评论者,更不是旁观者。我们应怀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去求实,抱着一个踏实的心态去践行服务。用我所学,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力争使身边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才是和谐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真正含义!它需要所有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动力与机械学院能动一班

2009302650024

4.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 篇四

一、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两种:

公式一:流失的员工人数/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年初员工人数+年末员工人数/2);

公式二:流失的员工人数/1月份员工人数+2月份员工人数+.……+12月份员工人数/12; 注:

1)、公式一是比较容易操作并常用的计算公式,流失人数是一个考核周期内流失人数的总计,分母中平均人数是两个时点指标的平均数,只代表了年初与年末的情况,采用这个公式计算流失率,结果容易失真。

2)、公式二的计算方法则可有效避免这一问题,但操作过程中有点繁琐。

3)、月员工流失率=流失人数除/(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年同理).二、关于员工流失率引咨询公司答如下:

一般公司的员工流动率以每月为计算基础,流动率计算是以当月离职总人数除以(当月月初人数+当月月底人数)的平均数再乘上百分比。外商公司在计算每季及每年员工流动率是将每月员工流动率加起来总数来衡量流动率高低。

一般而言,公司每月流动率在2 %-4%是正常的。若是4%-8%稍微偏高,超过8%就是较严重的状况。

三、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以离职人员除以原来的总人数的结果,现在一般为流失人员/原来人数+新进人员。

根据企业性质而定,传统企业一般以2~4%为正常,即在一年内一百个员工中流失为2~4个。同时应考虑是主动流失还是被动流失。

四、准确的人员流失率计算公式

5.员工流失率的控制问题 篇五

我们的公司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断有人离职,不断地进行招聘。在几百人的公司里,一年以上的员工绝对是老员工。”公司总经理不是不清楚公司频繁的人员流动,但他的口头禅是:“他们喜欢走就走吧,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

薪酬调研报告显示,中国2006年自愿离职率在13.8%左右,这个数字因城市、行业、公司以及职能部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另外,非自愿离职率相当高,年率大约在4%左右。2006年上海的自愿离职率为12.9%,非自愿率为4.4%;而深圳公司同年的自愿离职率为23.2%,非自愿离职率为4.4%.企业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员工跳槽很正常,工作三至五年,尤其是五年之后,离职是一种正常的选择。

员工流动成本是指:由于员工自愿(主要指辞职)或非自愿(主要指解雇)终止与企业雇用关系,以及企业为替换该员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直接(有形)和间接(无形)的费用。

一、员工流动成本的理解误区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流动成本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

1.很多企业认为员工流动成本只包括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忽视了因员工离职引起的生产率损失成本等其他流动成本。

2.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面对员工离职问题时往往只看到当前人力资源的流失,忽略了员工流失可能带给企业的长期影响。

二、员工流动成本的计算

人才流失无论从财务还是非财务角度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缺乏对员工流动成本的理解和重视,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美国管理学会(AMA)公布了对员工流动成本的调查结果:如果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员工流动总成本至少达到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的130%,管理和销售岗位员工的流动成本高达离职员工全年薪酬的200%-250%,越高层越重要岗位人员的流失,流动成本越高。

员工流动成本从财务角度来看,产生费用所包括的内容,可以量化为以下计算公式:

公式一:人均流动成本=(离职员工的全年工资收入+企业投入的福利成本)×损耗率

总流动成本=人均流动成本*总人数*员工流动率

损耗率可根据具体的岗位来确定,大约为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和福利成本之和的130%-250%之间。此公式计算方便简单,但计算出的流动成本受工资和损耗率的人为因素影响会不够准确。

上海某销售公司,年销售3个多亿。05年企业开始大扩张,同时,管理上进行大变革,但由于变革没有给员工带来实惠,员工对公司非常不满。2005年的销售员为350人,销售员每人年均工资为35,000元,年均佣金为40,000元,公司当年投入的福利和保险成本人均20,000元。该公司的员工流动率为22%,财务报告出来后,所有高层都吓了一跳,企业的收入比05年增长了30%,但是利润却出现了负增长,与04年相差无几,利润大部分被05年高额的人员流动成本抵消掉了。而且,在提升干部时,高层领导发现,公司绝大部分都是新人,根本就不清楚哪些人是可造之才。06年,公司重新调整了管理方向,在人才储备和培养上花了很多精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浪费了一年快速发展的好机会。如果将销售岗位流动的损耗率设定为150%.人均流动成本=(35,000元+40,000元+20,000元)X150%=142,500元

总流动成本:142,500元X(350人X22%)=10,972,500元

实际上该公司的招聘预算只有70万元左右,其他有形流动成本部分仅体现在培训费和差旅费等科目里面。该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绝对没有认识到公司的流动成本一年高达1097万元左右。

公式二:员工流动成本=离职成本+岗位空缺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损失的生产成本-节省的成本

离职成本包括:员工任职期间公司的培训投入、知识产权流失、离职面谈成本、离职经济补偿成本、安排临时替补员工成本、员工离职引发的其他流动成本、有关部门办理离职手续成本等。

岗位空缺成本包括:内部员工填补空缺成本、需要额外加班的成本、主管人员协调完成空缺岗位工作的成本等。

替换成本包括:招聘准备工作、广告费用和代理成本、筛选简历、测试、面试成本、工资福利差异成本、办理录用手续成本等。

培训成本包括:岗前培训准备、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培训学员的工资及福利成本、公司各层级经理参与培训人员成本等。

损失的生产成本包括:离职人员参加培训期间损失的生产率成本、参与面试人员损失的生产率成本、空缺岗位损失的生产率成本、人力资源部工作效率下降

成本、新员工损失的生产率成本等。

节省的成本包括:新员工工资低于原员工的工资差异、岗位空缺期间节省的工资、新员工绩效高于原员工的差异等,节省的成本通常远远小于前几项成本之和。

利用公式二计算成本时,先要列出与离职和入职员工有关的人员名单,主要包括:离职和入职员工、离职和入职员工的主管或经理、离职员工的同事、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以及行政部门等一系列参与人员;然后根据不同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等计算出小时成本;根据参与的时间计算出小时数;最后相乘得出每个岗位或员工的流动成本。对于某些较难量化的无形成本,只能凭个人经验判断出合适的参数进行计算。

此公式既对流动成本进行成本分类,又对成本分类进行了具体的科目细分,因此得出的流动成本要比公式一精确和具体。但是,此公式涉及的内容及数据统计较多,计算较为复杂。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在办理员工离职手续的同时,由人力资源部或财务部制定一份离职员工流动成本表,预计每位员工离职对公司所造成的影响。既可以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每位员工或每个岗位发生流动时产生的流动成本,又可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在降低员工流动率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三、员工流动对企业其它方面的影响

可见,企业的员工流动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士气。员工流失的负面影响,除了在经营上对财务成本的影响外,还存在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商业机密的泄露

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曾经历过类似的一个教训。公司创业初期,天才设计师费根设计的第一代微处理器8080一炮打响,该产品给公司开创了巨大的市场。意想不到的是,费根在关键时刻离开了公司,并带走了另两名重要的技术人才,在外面重组了一个新公司,推出了比8080还要先进的新产品,很快将英特尔的市场抢去。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英特尔几乎一败涂地。若干年后,英特尔才重新崛起。

(二)企业声望的降低

在如今传播媒体发达的时代,一个企业发生人才流失,不管员工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企业的,很快会被媒体报道,再经过信息的不断传递,影响面不断扩大。一个不断流失人才的企业,在人们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在社会上会造成很多猜忌和各种传言,对企业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企业形象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声望的降低,间接提高了企业招聘与维护人才的成本。

华为公司前员工另起炉灶,引出知识产权官司,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不能不说对华为公司从经营到声望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职位链的损害

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人才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将有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可能对企业产生严重的损害。

(四)间接导致工资上涨。

员工辞职的原因很大部份是因为对现有工资的不满,某位员工辞职,常常会透露新公司的工资水平给原来的同事,有了工资对比,肯定会造成相对的不平衡,可能会有员工提出加工资的要求。

(五)挖公司的墙角。

员工进入与原公司是竞争对手的新公司,有可能会把公司的重要客户给挖走;离职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可能将原公司的得力手下挖到新公司。

四、如何降低员工流动率

由于高员工流动率需付出的成本很高,如何能将企业员工流动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建核心企业文化,营造好的文化氛围。

使员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管理者应该努力营造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有了使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氛围,团队才会有凝聚力,有了凝聚力的团队,要想员工离开,大概只有通过强制裁员,才能使员工流动率不至于过低。

2.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企业各层级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渠道、建立透明、开放、和谐的人际氛围,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在企业创造不断发展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3.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充分考虑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对员工的激励性、薪酬奖惩的公平性;对骨干

或重要岗位员工,要舍得支付高薪。只有这样,才可能吸引住核心人才;奖惩分明,对企业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对其进行表扬或奖励,会对员工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

4.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人才晋升培养机制

很多企业一旦出现岗位空缺,首先想到的是先从外部招聘人员,而不考虑从内部提拔;这对在职员工的打击很大,既不利于激励员工,也不能在团队里营造竞争氛围。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很重要,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角度建立人才队伍,完善人力结构,形成有效的晋升体系,发现优秀人才。

5.对岗位职责进行准确的定义与界定

企业设置的每一个职位都应该有详细的岗位描述和职务说明书,对任职者的技能、能力和知识要求都应该进行明确界定,有助于企业将正确的人员安排到正确的职位上。

制定岗位职业发展规划,让员工了解在公司的角色及发展方向,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

6.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给员工提供足够多的培训机会。海尔的张瑞敏曾对他的管理人员这样说过:员工刚进入公司素质不高,不是你们的错,但一段时间后,员工的素质还是不高,就肯定是你们的错。

华为为什么能够保持高速发展,跟企业建立的职业化培养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在内部制定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提供员工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培训,建立一整套、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切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培训计划,让员工与企业一起进步。

7.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从制度和文化层面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绩效面谈。

8.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指出人的需求分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或保障的需要③社会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此模型有助于解决人与环境匹配之间

出现的问题,工作和不满意因素造成企业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加重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负担,良好的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但是优秀人才注重的不单只是薪酬问题,他们更关注的是更加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9.加强对离职后的员工管理。

离职员工是公司的潜在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将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作用。他对公司的宣传,胜过公司自己所做的宣传。另外,优秀员工愿意重返公司,是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如果他们重返公司,其对在职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麦肯锡善待离职员工的例子是很出名的。该公司把离职员工的联系方式、个人基本情况以及职业生涯的变动情况输入数据库,建立了一个名为“麦肯锡校友录”的花名册。他们把员工离职称为“毕业离校”,现在这些离职人员中不乏上市公司CEO、教授和政府官员,他们与麦肯锡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随时可能为其带来商机。

6.志愿者中的“流失率” 篇六

近年来,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一批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另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都明显提高,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但是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出来。第一,经营管理不善。有些国企负责人在观念上还没有完全转变,对企业经营不够关注,认为企业盈利或亏损都是国家的事情,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不善、管理混乱,有些国企不断亏损甚至破产,要以财政来弥补,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第二,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国企领导者由于利益的驱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结果导致大量资产无法收回。第三,国有资产产权归属不清。从前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统一享有完整的、终极的所有权,而各级地方政府则接受中央政府的委托对国有资产分级享有管理权,这样的产权设置,实质上造成了所有者的实际缺位和淡化。即各级政府对于国有资产只履行管理职能却不用承担所有者责任,其结果不仅使国有资产在交易上具有较高的社会成本,而且导致地方政府缺乏管理国有资产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第四,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很多问题的处置上并未做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国企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种形式

1、在资产评估中低估、漏估国有资产价值,将国有资产以低价入股。

这种做法直接从总量上压缩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有的企业在改制折股的过程中。只对企业的部分资产进行评估折股,另外一部分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业机密、商誉、土地使用权)没有按规定折股,这一部分国有资产就通过股份制改制直接变成了改制后企业的企业资产。还有很多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资产仍按原账面净值折股。而没有按净资产的重置价值折股,评估方法的不当选择造成了国有股比重的不合理降低。有些企业还在会计核算中隐瞒改制前已收到的往来款项,这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例如,某国企下属三产多经企业2007年相关凭证反映:将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106.83万元核销。但根据其公司经理办公会议记录本反映:在2006年12月就已收回某经销商货款44万元。在2007年该公司账面反映:收回该经销商欠款44.5万元。由于该公司在2007年元月改制,注入了职工个人资本,因此该公司人为隐瞒改制前已收到的往来款项,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2、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界定模糊,侵害国有股权益。

国企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在产权界定环节故意模糊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区别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权益被瓜分。有些企业管理者和有关部门人员利用这一环节谋取私利,严重侵害了国有股的权益。将国有资产界定为企业资产,这样在之后的折股过程中,国有资产就顺理成章地折合为企业法人股或者无偿分送给内部职工股,而相应的国有股权益也就被剥夺了。把国有资产重置增值部分计人了资本公积,而设有计入国家股,结果使增值部分成为全部股东共同享有的资产,降低了国有股的比重,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3、认购时同股不同价,报废后留用固定资产不入账。

国企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很多企业对职工认购股份明显带有福利性质。企业员工无偿或低价认购股份。这种职工股瓜分国有股权益的不平等做法,降低了国有股的比例,而企业资产总量不变,因而也在绝对量上降低国有股的价值,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对于报废后留用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改制之后流失。例如,某国企下属三产多经企业2006年度相关凭证反映:报废固定资产原值1508.12万元,其中,累计折旧1075.92万元,净值432.2万元。但根据其生产技术部的资料反映,有报废留用的固定资产,原值累计326.51万元,净值37.25万元。由于该企业在2007年元月改制,注入了职工个人资本,因此该公司报废后留用的固定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三、对如何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思考

1、构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建立以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为核心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三层次管理主体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次,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律,使监管行为有法可依。完善产权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来保护国有资产和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的管理和监督。划分各部门的权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确立各种惩罚制度,理顺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运营权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在制度上堵住缺口,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此外,完善国企改革的配套政策。要彻底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需要国家完善财政税收、银行信贷、国有资产、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立科学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第一,要在理论层面上建立起科学’的资产价值评估学科。国外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早,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在建立我国的资产评估学科体系时可适当借鉴,主要从我国资产价值评估实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学科体系。第二,要健全执业规范体系。资产评估工作的基本规则应当由法律来规范,通过立法,明确评估行业的主体、执业规则及管理模式等,改革现行评估行业管理的部门立法,减少部门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在法律上对资产评估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第三,要确保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评估机构作为社会性中介组织,应不受包括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在内的来自外界的影响,独立地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并对评估结论负法律责任。第四,要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无形资产的流失比有形资产流失程度更严重,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更具专业性、复杂性,对国有无形资产的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充分承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其次,要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多样性,既允许转向分类评估,也可综合评估,专家集体评估,使结论更具权威性。

3、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第一,有关部门要在《公司法》中进一步明确划分董事

会、监事会、经理人员的各自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明确而有效的制衡体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实现对企业的科学有效管理。第二,企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构建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为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供组织前提,在制度上确保组织机构的相互制衡机制得以有效发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股东大会运作规则和监事会制度。

4、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要改革管理者任免制度,将传统的由政府直接选择、委派的人事制度改革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任免制度。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委托代理关系,通过层层民主选拔,决定管理者的最终人选,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接受企业来自内部各方面的民主监督。其次,通过建立和健全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使管理者的利益和企业利益趋于一致。使管理者在工作中慎重考虑、认真分析,进而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在管理者的薪酬方面,可以实行年薪制,在基本报酬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报酬加薪,将管理者薪酬与企业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挂钩,亏损企业可与减亏、扭亏幅度挂钩。此外,在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和企业监督制度,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5、加强对股份制改革相关部门和单位人员的培养。

上一篇:焦化厂2013年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适合小学生朗读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