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大学生

2024-09-14

中国化大学生(精选8篇)

1.中国化大学生 篇一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科学方法

李 楠,吴筱筠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年-第2期查看本文时间2011-2-27 1:21:48

摘要:

要做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关于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理论武装的科学方法,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增强理论武装主渠道的实效性;坚持理论灌输的科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 理论武装; 大学生; 科学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邓小平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没有变;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现阶段,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继承和发扬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大胆地探索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积极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1.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教育方式的通俗化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积极探索新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单

一、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教师要深入总结、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风格以及与大学生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相适宜的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灵活地运用读原著、听录音资料、看历史文献视频、参观调研、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小论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在动力,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还要改变以往政治理论教育刻板僵硬的模式,建立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机制,以丰富的、生动的、亲切的表达方式代替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2.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兴起,迫切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此,高校教师可根据授课实际内容,精心筛选出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将其制作成融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力求把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如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实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从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验证。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考试考核目的错位、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等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考核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积极性。要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就要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端正考试考核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目的不仅要注重检验大学生学习理论的效果,而且要注意考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实行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新机制,如可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

7、4:6或5:5;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考查出勤率、课堂表现、撰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开展辩论赛和课堂讨论、参观考察以及写调查报告等;期末考试可采取笔试、开卷、口试、口试+笔试、口试+论文、开卷+闭卷,甚至对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实行免试。三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考核的内容。将过去只考查课本知识和教师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扩展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和课堂表现,甚至学生日常的德与行的情况,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考试考核实践以及多种考试考核的尝试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二、坚持理论灌输的科学方法

“灌输”,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坚持灌输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诚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2]“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的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列宁所言的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一样,不能从大学生的思想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边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因此,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仍然要坚持理论灌输的方法,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上来。

1.坚持全面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培养坚定共产主义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根本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某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偏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所弱

化。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求知欲望强烈和知识结构复杂等情况,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向学生全面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变化和特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一方面,要坚持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并教育、指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另一方面,要指导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批判武器,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作斗争,以此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理论威力。

2.把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有机结合起来

外部灌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自我灌输具有自觉性和自制性。大学生作为灌输教育的对象,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以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知结构、知识背景为基础,不断地对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同化顺应、重构和建构,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不能只注重外部灌输,还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灌输。把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积极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特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他们需要并愿意接受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且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理论,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4]

3.变单一式灌输为多样式灌输

传统的单一式理论灌输方法,尽管简约、操作方便,但也存在呆板老套以及缺乏生机和活力等缺陷。理论武装工作若只注重将理论强制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方式方法的革新,就不能吸引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今大学生们多元化的心态需要多样式的灌输,要求教育者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从多层面和多途径进行理论教育。多样式的灌输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而是用典型事例来吸引学生、用真情实意来感动学生、用客观真理来说服学生。理论武装者要采取疏与导相结合的方法,即,让大学生畅所欲言,与理论武装者进行双向互动的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灌输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和活动方式相结合任何人的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都不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育方式完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进行的,忽视了其它方式方法的运用,严重影响了理论武装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规律,采用灌输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和活动方式相结合,比如,在坚持灌输方法的同时,配之以实践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娱文体活动等有益的活动方式。事实也证明,只有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寻找尽可能多的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切入点,才能起到教育“合力”的效果,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效度、广度和力度。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理论武装工作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就是以显性教育为先导、以隐性教育为着重点,发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优势,将宣传与渗透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显性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显性教育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塑造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目的,使大学

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高校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新精神、新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隐性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等优势,它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大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他们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想、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的指导。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一方面,理论武装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困难,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关心人和关心事结合起来,把教育同服务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理论武装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悟,关注他们的权利、尊严与能力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各级领导、政工干部主动深入班级、寝室,了解特困生的情况,发放补助及减免学杂费,这些都是关心大学生成长的具体措施。高校把为学生办实事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3.显隐并举

显性教育虽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指导、调控和管理大学生,但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因而缺乏感染力和渗透力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隐性教育虽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趣味性、感染性和吸引力,但却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因此,在理论武装大学生工作中,要坚持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合理配置、扬长补短、相得益彰。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现代载体,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有效形式。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内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阵地,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二是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供了更有利条件,而且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要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网站、网页和博客等;要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如“一二·九”、“九·一八”等,开展专题讨论;要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等等。通过网络这个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更容易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占据大学生的心灵。理论武装的效果也更持久。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真正感到“管用”,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实并不断丰富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工作,保证理论武装、理论教育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深层次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深刻困扰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说服大学生、武装大学生。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层次较高、思想非常活跃,对国内外的局势相当关注。因此,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实际,联系世界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实际,又要联系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体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扣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及时开设讲座,组织座谈讨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形势,明辨是非,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评判问题,让他们的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加者。

总之,以上这些方法,不仅是理论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而且也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今后,理论武装工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些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2).[2][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4] 常 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2-95.[5] 黄光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4.[责任编辑:张俊华]

2.中国化大学生 篇二

所谓话语, 包括口头话语和文字话语, 是一定思想、观念、情感、理论、知识、文化等的语言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话语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怎样引导好, 教育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在新时代所要面对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从本质上说,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 也是中国的。这些理论成果的话语表达, 即其所运用的话语体系, 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所体现出来的最大价值, 就在于其把当下中国的理论视野、执政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方法等诸方面给予一种全新的诠释, 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这样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理论话语形态。怎样把这样一种理论话语形态介绍给大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觉实践践行,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毋庸置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最好的引导介绍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价值二者的有机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之后具有别国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 是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把中国化, 包括话语体系的中国化, 以便更好地被我们的人民所理解、接受, 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毛泽东早就指出: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 (2) 因此, 在中国实践和民族文化背景下,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然要求有中国的 “表现形式”, 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与阐释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因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又是在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创造, 当将其运用于中国这一东方国家、东方文化语境中时, 必然要求包括话语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一般来说, 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因此, 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内容, 一方面要源源不断的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话语表达研究的人才, 加强研究内容, 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 要注重在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运用话语体系展开研究, 使其能够普遍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情, 让二者紧密的联合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路径

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应按照一定的路径:

其一, 马克思主义应融合东西方优秀思想文化。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求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3) 但都不是一般地 “搬用”。虽然这一提法相对较晚,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对此就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强调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要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4) , 要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待外来文化, 一方面要求 “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同时又要求绝不搞 “全盘西化”, 要求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化, 明确指出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 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5)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毛泽东阐述得非常清楚:“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 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 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 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 (6) 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 旨在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容, 强化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 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文化向度,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文化自信和时代文化认同, 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其二, 应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构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要求理论工作者的创新与创造。因此, 理论工作者应培养创造意识, 发扬创新精神, 提升理论创造力, 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适应力、影响力, 就要力争提高理论话语的创新能力。要求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立足中国, 立足当下, 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7) 为此,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同时, 还具有世界意义、全球蕴含。

其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话语体系交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 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 要求在话语体系上把二者统一起来, 交汇进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也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成果, 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价值共识的凝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恪守与践行, 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相交汇、相融通。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恩格斯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9) 在当今时代, 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如此。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首先就必须紧紧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 充分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话语传统。只有如此,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是有效的、有生命力。“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0)

其实, 自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 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11)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历经艰险,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理论概括,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 “8·19”讲话中指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对我国传统文化, 对国外的东西,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要不断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时积极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感受中国气势, 体会中国力量, 不断打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形势需要我们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与中国文化相融通, 秉承创新精神, 提升创造能力, 打造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和培育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2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1956年8月24日) , 《毛泽东文集》 (第7卷) ,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78页。

3 毛泽东:《关于“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批示》 (1964年9月27日) , 《毛泽东文艺论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7页。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1月) ,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707—708页。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1月) ,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706、707页。

6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 (1944年7月14日) , 《毛泽东文集》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192页。

7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7年9月12日) , 《江泽民文选》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33页。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 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_5.htm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4页。

10 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1987年3月27日) ,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13页。

11 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3/content_2644994.htm;另见《人民日报》1997年1月30日 (第1版) 。

3.中国化大学生 篇三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现状

笔者在浙江省高校中随机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关于这一话题的调查,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同学们普遍认为都属于被动学习,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太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只是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过,但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学习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可谓一知半解。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于都是被动接受,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理论只是为了考试或是别的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现实目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真心接受这一系列理论。在调查中,同学们普遍觉得无论自己是否真心接受这些理论,都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媒介

当问及同学们日常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时,答案在各高校中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理论的学习与接受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问及其他一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网络、微信、微博等对同学们接受这类理论成果是否有帮助时,回答也几乎是一致的:这些平台会促使同学们关注一些热点问题,但对于理论的接受而言,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学们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而时下人们常用的信息平台对于同学们接受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现实环境

当问及同学们为什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且平时除了课堂,基本不主动接受其他渠道的学习时,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总结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一是同学们觉得一直以来,这一系列理论的传授模式让他们只知道这一理论是什么,而根本弄不清楚这一理论的来源、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这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同学们觉得乏味,因此不愿意真心接受;二是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尤其是各种思潮的冲击,让同学们感觉到无法判断,无所是从;三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的转型期,许多问题日益突显,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些矛盾问题,却发现自己平日所学的理论无法去解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因此逐渐对理论的接受度降低,甚至是产生怀疑心理。

(四)当代大学生对理论传授者的看法与感受

对于理论的传授者,同学们普遍认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取决于授课的教师,其人格魅力、知识拥有度、授课的方式都与授课的效果与同学们对这些课程的认可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由于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授课教师在课堂把握上尤其是与学生的互动层面都是同学们所认可的。与此同时,同学们谈到对理论传授者的其他感受时,有相当多的同学觉得教师需要用他们的亲和力、渊博的知识面以及对学生们需求的关注来提高他们人格魅力,这或许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障碍性因素

(一)接受主体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作为接受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这是最大的障碍性因素。同学们不愿意去主动学习,不愿意去主动思考,不愿意去真心接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设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培养学生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形成了悖论,情况令人堪忧。

(二)接受媒介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媒介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效果的障碍性因素。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来自课堂,这与我们目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平台日益多元化的现状是格格不入的。当代大学生是最接近先进信息平台的群体,如果在这些信息平台中,大学生能够关注、学习理论,就十分有利于理论的传播,同时理论被大学生接受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信息平台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的媒介只局限于课堂,而没有扩展到各个信息平台,这种单一性使得理论的宣传与被接受度大打折扣。

(三)接受环境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度的障碍性因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社会矛盾突显,但许多矛盾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这就使我们的大学生会对社会现实产生迷惘,由此会对我们所宣传的理论也产生怀疑心理,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许多其他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传入到大学生们之中,加上国外一些媒体与势力的推波助澜,部分思潮可以说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宣扬,拥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当代各种思潮的涌入,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四)理论传授者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理论传授者,通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这一层面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有许多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自身理论素养的培养、知识的拓展,人格魅力的增强等方面所下的工夫不深。二是普遍的歧视造成了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不高的局面。高校中思政课教师自信心不足,话语权不足局面的产生,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授课,或是消极怠工,这就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抓不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理论的传授也就受到了阻碍。endprint

三消除障碍性因素,提高接受度的措施

如何消除上述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拓宽传授媒介,让大学生时时接触理论、接受理论

除了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学习网站或是开设网上课堂之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理论传授方式。“网上论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上论坛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双向和多向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和启发性。利用网上论坛,教师提供若干基本论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新问题;教师梳理学生的提问,随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必要时还可将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进课堂重点加以分析和讲解。[2]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信息平台的导入,拓宽理论传授的渠道,让广大学生能够时时接触理论,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

(二)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

上文述及,复杂的现实环境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从国家治理的层面而言,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妥善处理好大家关心的各种矛盾,就是为理论的传授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实践支撑。从教师的理论传授而言,只有用爱和责任讲授理论,才能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可亲可爱可敬可信,为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反思思想困惑,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净化现实环境,从而力求实现理论传授的两大变化:一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排斥到喜爱,由“要我听”到“我要听”;二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不感兴趣到较感兴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可亲可爱可敬可信,是我们的共同目标。[3]

(三)着力提升理论传授者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只有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教育关系中,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和对话,才愿意真心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只有在自愿共同遵守某些超越性规则的前提下,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共识;只有容许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以此为契机,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4]另一方面,理论传授者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更好地认同,才能以自身极具吸引力的人格魅力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所真心接受。

总之,当今时代,我们处于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需要国家、社会以及我们个人共同的努力,让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让理论能够真正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万花.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理念下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前沿,2012(4).

[2]贾亚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J].教育探索,2010(4).

[3]房玫.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4.中国化大学生 篇四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最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组织下,学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以下是我个人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大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我们的特殊地位。

首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知识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管 内容丰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场就是引导中国人民清除一切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而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其次,党和国家培养我们成为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这不仅仅是不是简单的让我们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马克思主义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更应该看到其提出的背景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改造社会的实践不可以盲目!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民族传统及特色需要坚持!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科学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是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优化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加强我们的党性修养,是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效措施.我们的年龄和经验都处于年轻和发展阶段,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理论和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当加

强更多的接受党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只有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学生才会对党充满信任和向往;否则,将会损害共产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努力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践行宗旨、带头爱岗敬业、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5.中国化大学生 篇五

2013年04月16日09:3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的途径和保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做了关于“中国梦”的就职报告。该报告,通篇不到4000字,却言简意赅、字字精华,阐述了“中国梦”,更指明了如何实现中国梦。在追逐“中国梦”的洪流之中,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我们,如何才能引领基层、追逐梦想,笔者认为须做到三个“先一步”。

思想上,要先一步坚定信仰,做最忠实的实践者和追随者。要明历史、知兴替。百年近代屈辱史,告诉我们只有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只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崛起。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团结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要懂政治、坚信仰。坚决做到是与非上不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鱼龙混杂之中不迷惑。要保持高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绝不照搬西方,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行动上,要先一步争当榜样,做中国梦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大学生村官需以身作则,大兴追求理想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中国精神之风。要明理想。个人理想,是“中国梦”的组成和基础。理想是魂,无理想者浑浑噩噩,一事无成。大学生村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或者留守乡村、或者升职提拔、或者创业一方、或者考研深造。明确理想、拼搏奋斗,让理想点亮生命之光。更要以己树立榜样,带动群众追求理想。要踏实地。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拼搏、兢兢业业、刻苦专研、创先争优。“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在实践。”要成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远见卓识的现实主义者”。不断打磨自己,磨砺自己,提高自己。

工作上,要先一步团结力量,做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变为真实;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为人民造福。大学生村官,要溶于群众,团结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引导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赢得群众信赖,取得群众支持。要以己为支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群众矛盾、支撑中国梦想。要严于律己,弘扬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村官,必须团结领导干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以党员干部为基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6.中国化大学生 篇六

内容摘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再度引起再度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那么,青年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又有着怎样的交集?我们这群饱含爱国之情的大学生青年们,要怎样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贡献?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关键词】:中国梦;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梦想

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更是青年人的梦。让两个梦一起飞翔!

(一):古代先贤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渐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年是中国梦的寄托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看当代青年,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作为中国梦的寄托者,当之无愧!青年是中国梦的助跑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年富力强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次的科技创新活动镌刻着青年人的身影;成千上万支青年社会实践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躬身践行,获取真知;数十万青年激扬文字、干事创业,引领社会潮流、成就行业标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上,洋溢着令人欣慰、充满希望的精气神,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青年是中国梦的成就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青年朋友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切实掌握现代文明和技术成果;一定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 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

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民族,新时期的中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作为青年更应如此。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次,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陈旧的思想已经适应不了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明确个人目标,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就自身价值。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同时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但是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最后,我想说:‚只有拥有自己梦想的青年,才会不断的进步;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为大学生的我,更要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为贡献祖国积累能量。

作为一名90后的中国大学三年级学生,我知道,要想实现强国梦必须先一步一步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在大学里,我除了认真上课,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坚信,只要努力向着太阳,我们就是一朵朵灿烂的向日葵,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中国梦!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 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五四”前夕在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 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这两点互相联系,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由此可见,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青年人才是大有作为 的青年人。

作为国家培养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志,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 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开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

扬的青春活力 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 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人,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 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落实好党的十八精神,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 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 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升力,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 围,凝聚每一个人的“正能量”,从而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3.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表达了广大青年人的愿望。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 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的中坚力量。为此,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工作力 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三、激活“正能量”,坚持全面发展目标,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确定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既是人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激活“正能量”的根 本。在当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外开放、多元文化、信息时代等因素接踵而至,加上激烈竞争、广泛流动、频繁风险中的不确定因素逐步增多,这使每个人,特别是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有效适应、驾驭现代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必须具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善于学习、掌握、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技 能,必须培养、提高分析和解读实际问题与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坚持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内容。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 件下,人只有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才能不断从事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能 力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要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变化最基础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书本理解运用能力、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知识运用和更新能力等等。其次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改变、改造、改善、改进和调整实践对象的能力,包括资源转化与整合能 力、运用科技手段能力、专业实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等。最后,就是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创新 表达能力、创新策略能力等等。所有这

些能力,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既是全面发展的标志,也是推动全面、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些 综合能力,才称得上是具备拥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才可以“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上述能力,不是凭空而成的,需要我们广大的青年 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过程中逐步培养、锻炼、摸索、提高。

今日的青年一代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历史使命是“富民强国”,他们的历史任务是学习、工作 和奉献。他们是中国今日之责任、明日之希望、民族之未来,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正处在黄金时代,应当学会竞争,勇于创新,更重要的是做出贡献。展望未来 的30年,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青年应当不断探索,追求并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

参考文献

7.中国大学生伤害流行特征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2008年在全国27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选取大学生。问卷有效回答学生共47 541名,其中男生21 509名,女生26 032名;平均年龄(20.5±1.4)岁。统一使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集体自填。相关指标包括过去1 a内是否受伤(定义为由于外伤而需要医生或护士治疗,或不能上学,或影响日常活动1 d及以上)、受伤的原因(15类)、受伤的症状体征(5类)、受伤的地点及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使用EPI 6.0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分析相关报告率,χ2检验差异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的报告率

1 a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的报告率为12.3%,其中男生为15.4%,女生为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28,P<0.01)。其中1 a内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者报告率为3.7%,男生为5.0%,女生为2.6%;1 a内伤害人平均发生伤害次数为1.5次。再次发生伤害者占受伤害总人数的29.9%,发生伤害占伤害总事件的52.4%,再发伤害者人均发生伤害次数为2.6次。见表1。

不同年级学生伤害发生率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分别为11.9%,13.0%,12.2%和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分性别来看,男生伤害发生率从大一到大四分别为15.2%,15.7%,15.6%和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73);女生伤害发生率从大一到大四分别为9.5%,10.8%,9.0%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8,P<0.01)。在不同类型学校,3 a制大专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8%,比4 a制大学学生发生率稍高(1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P=0.08)。

2.2 受伤的原因

见表2。扭伤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受伤原因,发生率为11.8%。男生受伤的前6位原因顺序为扭伤、跌坠伤、他伤、硬物击伤、自伤、烧伤/烫伤;女生为扭伤、跌坠伤、硬物击伤、自伤、烧伤/烫伤、他伤。男生各项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

不同年级大学生各类原因造成的伤害发生率不相同。其中下落物击中、跌坠伤、扭伤、电击伤、中毒、溺水、窒息、他伤、爆炸伤不同年级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年级学生较高,高年级学生较低,特别是扭伤和跌坠伤。大专生各类原因造成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大本学生,除硬物击伤、动物咬伤和爆炸伤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受伤的症状或体征

伤害造成最常见的身体损害是骨折或关节脱臼,其次是割刺伤。男生各项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因伤害导致的肢体致残(指失去脚、腿、手或胳臂的全部或一部分)报告率达1.2%。见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造成的身体损害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大专学生身体损害发生率均高于本科学生,除严重烧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伤害发生的地点

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校内体育场馆(4.1%)、家中(3.8%)和校内其他地方(2.4%),分别占26.3%,23.9%和13.5%。男、女生最常见的伤害发生地点不同,男生主要为校内体育场馆(7.3%)、家中(3.9%)和校内其他地方(2.4%),女生主要为家中(3.7%)、校内其他地方(2.4%)、和校内体育场馆(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四学生在家中发生伤害报告率(1.8%)明显低于其他3个年级(大一至大三分别为4.4%,3.4%和4.1%)。3 a制大专学生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家中(8.3%)、校内体育场馆(4.2%)和校内其他地方(2.8%),而4 a制大学生为校内体育场馆(4.5%)、家中(2.7%)和校内其他地方(2.5%)。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P<0.05。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P<0.05。

2.5 伤害的程度和疾病负担

在1 a内,12.1%的大学生曾因伤害需休息1 d及以上,1.0%需住院1~9 d, 0.7%需住院10 d以上但未残疾,1.0%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女生程度轻的伤害发生比例(休息1 d及以上,85.3%)高于男生(78.6%),程度重的伤害发生比例(后3项)均低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且发生频繁,致残率高,后遗症多。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3%。国内一些报告与本研究结果近似[2],也有结果高于本研究[3]。分析原因,首先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人群发生率可能存在不同;其次,调查的方法不同、伤害的判断标准不同也可造成结果差异。本次调查参考了2004年全国伤害预防控制会议提出的标准[4],较为严格,与国外的研究报告率[5]相近。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低于中小学生[6],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伤害的发生率逐渐下降。

大学生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这与男生好动、喜冒险、课外活动多有关。不同年级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年级女生发生率则较低,可能反映随年龄增长女生更为谨慎。扭伤和跌坠伤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骨关节伤和割刺伤是最常见的身体损害,与其他青少年调查类似[2,3,6]。大学生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园内,占39.8%,特别是男生在校内体育场馆活动时最容易发生,占其全部伤害的36.2%。提示在进行伤害预防控制时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指导和管理,使学生具备自我保护和处理伤害的一般能力。大专学生与本科学生易发地点的差异可能与走读、学校无足够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关。大学生伤害的疾病负担严重,按全国1 900万大学生计,每年约32万人因伤害住院,约19万人因伤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预防在伤害控制中有重要意义[7],除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将伤害纳入疾病控制规划,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部门合作,才能有效降低伤害的发生与危害。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大学生伤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全国27省市区选取大学生47 541名,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1 a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的报告率为12.3%,男生为15.4%,女生为9.8%。扭伤和跌坠伤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造成最常见的身体损害是骨关节伤和割刺伤。大学生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园内。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不同。结论大学生是伤害易发人群,伤害疾病负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症状和体征,患病代价,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PERTER P,GORDONSS,SUSANDB,et al.Injury prevention:A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pidemiology,surveillance,and policy.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68-80.

[2]张远,李华锋,张巍,等.大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3(2):135-137.

[3]宋玉梅,陈道俊,尹婧,等.合肥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67-268.

[4]王声湧.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疾病控制杂志,2005,9(1):96.

[5]SUMILOA D,STEWART-BROWNB 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of injury in students at UK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PublicHealth,2006,120(1):125-131.

[6]陈天娇,季成叶,星一,等.中国18省市中学生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2):154-156.

8.中国大学生环保发明 篇八

设计者:东华大学彭诗楠

当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时候,会携带一定能量。如果能够把这些能量积少成多收集起来,就可以节省大吐的电能。

hathman(水之声)是一个可以收集水能的莲蓬头,他能够在人们冲洗淋浴的时候把这些水能转化成电能并利用它来播放音乐,这个浴事音乐播放器可以把音乐的节奏与水流结合起来。

在默认情况下,当播放金属摇滚音乐时,水流会更加激烈,播放柔和的女声时水流会变得柔缓舒适,同时也能通过于动选择水流的强度来强化或减弱音乐中的低音,使音频变得更加激烈或柔和。

“音碟”利用太阳能演奏动人音乐

设计者:江南大学孙晓帆

阳光是一种十分洁净的天然能源。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将它很好地利用起来,得到的会是一种愉快的生态的生活方式。

音盘是一款太阳能音箱。它的能源完全由太阳能转化而来。采用Transfer Jet技术,音盘可以播放圆盘上的MP3等播放器中的音乐,并为它们充电。

音盘的外壁晶莹剔透,内部的黑色圆盘可以随太阳静静地转动,透露出一种时尚而又高雅的感觉。仿佛一位优雅的绅士正在阳光明媚的房间演奏一曲动人的音乐。

“旅行伴侣”准确辨别方向

设计者:同济大学郭思凡

徒步旅行是越来越多乐活者所提倡的旅行方式,Green walk通过收集行走所产生的动能,将之转化为电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旅行者。产品可以通过蓝牙完成与电脑问的数据交换,下载个人既定的行程或是朋友曾经的旅行足迹。

在旅行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完全根据Green Walk的指示(振动提示)辨别旅行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观察LED显示灯的颜色变化来大致确定与目的地间的距离。

旅行的过程既是产生能量与收集能量的过程,同时也是使用者与产品间互动的过程。希望可以通过Green walk,使徒步远足更加便捷安全、充满乐趣。

手“绘”遥控器向电池说再见

设计者:东华大学曹思文

Conductor是一款通过动力学发电的电视遥控器,意在把环保理念注入到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中。

他的概念来源于指挥家指挥时的丰富肢体和沉浸其中的高度享乐,通过晃动产品来实现遥控器充电,并对电视机进行基本的操作,同时这样的动作也为产品的使用进行了持续供电。

利用这种方式上的转变,避免了电池的使用污染,也能为电视操作带来更多乐趣。

“竹影”产品回归自然

设计者:浙江大学邱懿武

BAMB00 FRAME使用的是竹材料这种再生的绿色材料。竹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可持续材料之一。竹子以其每天一米左右的生长速度保持着生长最快植物的世界纪录。

上一篇:目标任务奖励办法下一篇:超市全年节日活动方案